【www.guakaob.com--ACCA/CAT】
古语形容福篇一
《经典古语欣赏》
行道中庸 方是懿德
[原文]
清能有容,仁能善断,明不伤察,直不过矫。是谓蜜饯不甜,海味不咸,才是懿德。
[译文]
清廉纯洁而有容忍的雅量,心地仁慈而又能当机立断,精明而又不失之于苛求,性情刚直而又不矫枉过正。这种道理就像蜜饯虽然浸在糖里却不过分的甜,海产的鱼虾虽然腌在缸里却不过分的咸,一个人要能把持住这种不偏不倚的尺度才算是为人处事的美德。
忠恕待人 养德远害
[原文]
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养德,亦可以远害。
[译文]
做人的基本原则,就是不要责难别人所犯下的轻微过失,不要随便揭发他人生活中的隐私,更不可以对他人过去的过失或旧仇耿耿于怀,久久不肯忘掉。做到这三点,不但可以培养自己的品德,也可以避免遭受意外的灾祸。
辟众善路 以弭恶源
[原文]
反已者,触事皆成药石;尤人者,动念即是戈矛。一以辟众善之路,一以浚诸恶之源,相去霄壤矣。
[译文]
一个经常做自我反省的人,他日常不论接触任何事物,都会变成修身戒恶的良药;一个经常怨天尤人的人,只要思想观念一动就像是戈矛一样带来杀气指向别人。可见自我反省是使一个人通往行善的途径,而怨天尤人却是走向各种奸邪罪恶的源泉,两者之间真是有天壤之别。 人心一真 金石可镂
[原文]
人心一真,便霜可飞,城可陨,金石可镂;若伪妄之人,形骸徒具,真宰已亡,对人则面目可憎,独居则形影自愧。
[译文]
一个人的精神修养功夫如果能做到至诚地步,就可以感动上天,变不可能为可能,如邹衍受了委屈感动了上天,竟在盛夏降霜为他打抱不平,而杞植的妻子由于悲痛丈夫的战死竟然哭倒了城墙,甚至就连最坚固的金石也会由于真诚的精神力量把它凿穿。反之,一个人如果心存虚伪邪恶的念头,那他只不过是空有人的形体架势而已,肉体虽存,其实灵魂早已经死亡,由于心术不正,与人相处,也会使人觉得面目可憎而惹人讨厌。一个人独处时,会忽然良心发现,不由得面对自己的影子也会觉得万分羞愧。
——摘自《菜根谭》
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左传·隐公三年》
[解读]喜欢子女,应该用道义去教导他,不要让他走上邪路。这是春秋时期卫国大夫石碏(què)劝谏卫庄公的话,卫庄公不听劝谏,他的宠子公子州吁终于招致杀身之祸。溺爱,会使子女走上邪路。弗,不。纳:入,使入。
不吹毛而求小疵。——《韩非子·大体》
[解读]不要去挑剔别人的小毛病。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喜欢挑剔别人的小毛病就是自己的大缺点。求:找寻。疵:毛病。
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解读]不将对甲的怒气转到乙的头上,也不重犯同一种过失。许多人对自己的过失并不引起注意,甚至习以为常,若能像颜回那样该多好啊!迁怒:转移怒气。贰:再,重。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离娄上》
[解读]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画出矩形和圆形来。我们的生活,办事情,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章制度,否则,各行其是,准会乱了套。规矩:规和矩,校正圆形和方形的两种工具,比喻标准,法度。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
[解读]粮仓充实,百姓才懂得礼节制度;衣食丰足,百姓才知道荣誉耻辱。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治理国家的人,首先要考虑老百姓的生活。廪(lǐn):粮仓。实:充实。 差若毫厘,谬以千里。——《礼记·经解》
[解读]事情开始时有很小的差错,若不及时纠正,最后就会造成大的错误。万事开头难,开头必须谨慎;搞科学研究必须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否则就会造成重大损失。毫厘:为计量小单位,形容极少或极小。缪(miù):错误。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战国·楚·屈原《卜居》
[解读]尺虽比寸长,但和更长的东西相比,就显得短,寸虽比尺短,但和更短的东西相比,就显得长;事物总有它的不足之处,智者也总有不明智的地方。人或事物各有长处和短处,不应求全责备,而应扬长避短。
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解读]面临着仁义,就是老师,也不必同他谦让。这句话与“我爱我的老师,我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语)的意思有些类似。阐发仁义,捍卫真理,伸张正义等应该做的事,要积极主动地去做,绝不能推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解读]拥有真理,合乎正义的就能得到更多人的帮助,违背真理、非正义的就很少得到帮助。它告诉我们,真理和正义是不可战胜的。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
[解读]如果只是独自一个人学习而没有朋友一起讨论,就会孤陋寡闻。事实证明,学习伙伴有益于学习的进步。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解读]富贵不能使他的心惑乱,贫贱不能使他改变节操,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只有做到了这三点才可以称得上是大丈夫。孟子的这句话历代相传,激励了无数的中华儿女。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十月之交》
[解读]高地变成山谷,深谷变成山陵。据科学推测,喜马拉雅山这个地方在七千万年以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沧海变桑田,比喻世事多变。也比喻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总是向它相反的方面转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解读]工匠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必须事先磨快工具。由此可知,一个人要胜任工作,必须首先学好本领。今日读好书,来日才能大展鸿图。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
[解读]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这句话说的是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严格要求自己,进步就快;宽容别人,就会远离怨恨。躬自:自己。“厚”后省略了一个“责”字。责:责备,要求。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
[解读]如果天天洗涤能使面容清洁新鲜,那就每天都要洗涤干净,保持清洁、新鲜,而且要日日都保持下去。这句名言是商朝开国贤君汤刻在盘子上的铭文,叫 “汤盘铭”。刻在洗涤的盘子上,天天可以看到,起警告、提醒、勉励的作用。这里借指要让自己的道德修养、精神面貌永远是新鲜而清洁的。日新:这里指在道德上日日更新。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解读]木料经过木工用墨线(木工用具)划直线加工以后,就变直了;金属物品在磨刀石上磨砺后,就能锋利。这两个比喻用来说明人经过学习磨练,自我反省,就会变得聪慧明智,不犯错误,也越来越坚强。砺(lì):磨刀石。
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礼记·大学》
[解读]对你所喜欢的人,要知道他的缺点,不可偏袒;对你所厌恶的人,要知道他的优点,不可抹杀。我们评价一个人要客观公正,不要感情用事,不要因为自己的好、恶而产生偏见。 好(hào):喜爱。前“恶”(è):缺陷和丑恶。后“恶”(wù):讨厌,憎恨。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老子》
[解读]灾祸啊依存着幸福,幸福啊潜伏着灾祸。它告诉我们,祸福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要居安思危,若身处逆境,也不要灰心丧气。兮(xī):语气词,相当于“啊”。 倚(yǐ):倚靠。伏:潜伏,隐藏。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解读]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饥寒是自己不喜欢的,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耻辱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从自己的利与害想到对别人的利与害,多替别人着想,这是终生应该奉行的原则。欲:想,希望。勿(wù):不要。施:加,给。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解读]见到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对不如自己的人喜欢讥笑、轻视,因而沾沾自喜;对比自己强的人喜欢贬低,甚至
嫉妒、畏惧退缩,害怕与他们交往:这都是不正确的态度。思齐:想着要追上,看齐。内自省:自己在内心里省察、检查。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解读]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却恰好相反。成人之美,积善成德,便成为君子;成人之恶,积怨日多,便是小人。君子受人尊敬,小人遭人唾骂。君子:人格高尚的人。小人:指人格卑鄙的人。反是:和这相反。
经典名句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湛奥》)
2.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4.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5.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7.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8.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团将愁苦而终穷。(屈原《涉江》)
9.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10.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楚辞(离骚》)
11.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对楚王问》)
12.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13.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僖公十年》)
14.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15.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
16.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
17.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
18.亡羊补牢,犹未迟也。(《战国策·楚策》)
19.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
20.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2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22.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七十三章))
2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2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2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26.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2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2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2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30.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两》)
31.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3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33.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3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35.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36.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
3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3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39.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4O.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谁北则为枳。(《晏子春秋》)
41.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尽心上))
4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4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4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4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
46.生于优患,死于安乐。(《孟子·告于下》)
4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48.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49.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50.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苟子·劝学))
5l.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提,与之俱黑。(《苟子·劝学》)
52.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喻老》)
53.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吕氏春秋·尽数))
54.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杂记))
55.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礼记·杂记下》)
5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57.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58.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59.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间训》)
60.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史记·太史公自序》)
6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
62.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63.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史记》)
64.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史记·项羽本记》)
65.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史记·项羽本记》)
66.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史记·项羽本记》)
67.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68.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国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69.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班固《汉书》)
70.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家则无徒。(班固《汉书·东方朔传》)
7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72.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汉(逸诗句风雅逸篇四》)
73.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范晔(后汉书·冯异传))
74.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范晔(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古语形容福篇二
《古语》
百日筑基 1-8 期名言佳句汇总把大家在百日筑基一至八期的名言佳句汇总了下,好象有重复的了1、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2、 现代之文明,协力之文明也。 -----李大钊 3、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 4、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 5、 苟利国家生死义,岂因祸福避趋之。 6、 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 7、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8、 治身莫先于孝,治国莫先于公——苏轼。 9、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10、 莫道今年春将近,明年春色倍还人。——总理 11、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秦伯》 12、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用于形容改革 13、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 ——比喻社会主义事业就如大海和高山,通过吸纳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社会 主义必将发展、壮大,并走向胜利。 14、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 鲁迅15、 积力之所举,即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即无不成也——《文子•下德》(* *注——积力:全成之力。举:举动, 行动。即:就。) 16、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 17、 环保: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无情的屠夫 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同,而百姓有余才也 18、 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温总理 19、 凡治国之道,莫先富民。 ——《管子•治国》 20、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 ——《管子•形势解》 7 21、 丈夫所志在经国,期使四海尽饪席。 22、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李白) 23、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24、 政纲虽举,必求益其所未至;德泽虽布,必思及其所未周——《宋史•薛极 传》(**注——益:增益,扩大。未至:没有达到的地方。及:及到。未周:没 有覆盖的地方。) 25、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 苏轼 26、 毫无理想而又优柔寡断是一种可悲的心理。 —— 培根 27、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用来描述维护老百姓利益的重要性。 28、 恪守为民之责,常怀爱民之心,善谋富民之策,多半利民之事(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 29、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30、 市也者,劝也。劝者也,所以起,本善而末事起。 《管子 侈糜》 意思是,市场也是一种勉励,
勉励是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因之而完善,工商行业 也得到发展。 论市场的重要性。 31、 明主之道,一人不兼官,一官不兼事。--韩非子 《韩非子•难一》贤明的君主采取的方法是,一个人不要同时兼任两种 以上的官职,一个官员不要同时兼任两种以上的职事。 强调职责分明,各专其职。 32、 足寒伤心,民寒伤国。 (汉•荀悦)释:脚受了寒就会伤害心脏,民众寒了心就会伤害到国家。 33、 “无恒业者无恒产,无恒产者无恒志”。 34、 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 人言不足恤 35、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犹闻饥冻声(《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白居易) 因为想着农民的艰难,致使他的耳旁经常响起贫民冻馁饥饿之声,这当然是一种 错觉,这种错觉的产生,却是诗人日夜为贫寒百姓思虑所致。“心中为念农桑苦, 耳里如闻饥冻声”真挚地表达了诗人为贫民着想的可贵精神 36、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37、 地者,政之本也,是故地可以正政也。地不平均和调,则政不可正也。政 不正则事不可理也。——管仲。 38、 学习型社会: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39、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胡书记 40、 国有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 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 不从枉则邪事不生。——《管子》(并非全文,有删减) 41、 雄笔一杆抵万军。 42、 “百年养不足,一日毁有余。”(北宋.王安石) 此名言警句可以用于针对环境破坏的表态,或是对不良社会风气的感慨,比如南 京彭宇与徐老太案。 43、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北宋.王安石) 此名言警句可以用于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要求,比如我们做事有个全面规划,做到 高度广度的有机统一。 44、 一起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归功于人民。 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才会让你坐在台上。 ————温总理语录两则 45、 “华山再高,顶有路过”46、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老子》六十四章) 47、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用在 918 里面,个人觉得最为恰当。 48、 智慧是知识凝结的宝石,文化是智慧放出的异彩(印度) 49、 九尺之台,始于垒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老子》 50、 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 51、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52、 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范仲
淹 53、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54、 茫茫九脉流中国 纵横当有凌云笔 ——任仲平 55、 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唐•岑参《关人赴安西》 (译:从小就想着报效祖国,而不是想着要封侯当官。) 56、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用于民生民心) 57、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58、 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59、 爱之、利之、益之、安之,四者道之出。 《管子 枢言》 管子的民本思想 60、 谋利当谋天下利,求名当求万世名。日本幕府时期 伊藤博文 61、 块土不能挽阻狂澜,匹夫不能正颓势。(强调团队,强调机制,强调领导 时可用) 62、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转》 63、 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 64、 攻城莫怕险,读书莫畏难,前程有艰险,苦战能过关 ————叶 剑 英 65、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经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 定社会政治和经济。(毛泽东) 66、 克服民族性是文化的胜利。(爱默生) 67、 《管子•乘马》“非诚贾不得食于贾,非诚工不得食于工,非诚农不得食于 农,非信士不得立于朝。”意思很简单,论诚信 68、 “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清.陈澹然注:可用于立足长远,科学规范,大局意识。 69、 民齐者强。——荀况 70、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71、 “ 治 国 者 , 必 以 奉 法 为 重 ” 72、 人才的重要性 尚贤者,政之本也。-------墨子 治世不得真贤,譬如治疾不得真药也。 --------(汉)王符 73、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74、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 75、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 陶铸 76、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观点:这句话的含义是我们做工作必须从具体入手,打好基础。 可以用在结尾,也可以用在对策段前。例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 推进 xxxx 工作,需要我们将工作落到实处” 77、 民生问题:一,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以民而立 二,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 三,民心所归,大事可成;民心所离,立见灭亡 78、 “什么叫领导?领导就是服务。”——邓小平 79、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襄公十一年》 80、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 朱熹 此名言警句可用在强调基础、根本的重要。 81、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总书记 注:胡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将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重要性 提到了一个新高度,同时又阐
明了改善民生与凝聚民心民力的内在关系。 82、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 其德义。(唐?吴兢《贞观政要?君道》魏徽上疏)83、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用来描述实践的重要性 84、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 85、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 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86、 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要在于察其疾苦 87、 穷则独善其身,达泽兼济天下 以我国目前的国情来看,贫富差距很大,行业与行业之间的工资相差很大,在民 生问题高度关注的当下,应该鼓励和倡导富人多做一些慈善,或者国家在财政税 收上调高对高工资行业的税收比例,缩小贫富差距 88、 知难不难,迎难而上; 知难而进,永不退缩,不言失败。---总理 89、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90、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91、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 92、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唐•杜甫) 这句话可用在住房问题。 93、 社会公平:一,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二,公者无私之谓也,平者无偏之谓也。 三,理国之道,在于公平正直。 四,缺乏公正,则无道义可言。 94、 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 95、 政绩虽疏道且同 96、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此名言警句胡总曾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引用,可用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可持 续发展方面的文章。 97、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衰,而在万民之忧乐。 98、 行百里者半九十。——温总理。出处:《战国策•秦策五》99、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00、 常修为德之政,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胡总书记 101、 地辟而国贫者,舟舆饰,台榭广也。 《管子 权修》 意思:土地开垦而国家仍然贫穷,是因为君主的舟车过于豪华,楼台亭阁过于建 造的缘故。 如果考公车泛滥和政府大楼豪奢,这句话真是太合适了! 102、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 ——————唐代诗人白居易 103、 美国著名思想家爱默生所说:“责任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它是一种伟大 的品格,在所有价值中,它处于最高的位置”。 104、 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治国。 ---《吕氏春秋》 105、 福善之门莫美于和谐,患咎之首莫大于内离。 106、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 注:周虽然是旧
的邦国,但其使命在革新。总理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 议后的记者招待会上,面对记者的提问,用这句诗非常精辟地揭示了解放思想对 于进一步推动改革创新,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07、 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 108、 扬汤止沸,不如去薪 109、 “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马 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 110、 制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从政有经,而令行为上。(《战国策》) 释:国家的制度有其平常规律,而有利于民众作为根本,作官从政有规范原则, 而使政令通达实行作为最主要的。 111、 一切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归功于人民!----总 理 这句话深刻反映了国家政府当下的工作主要围绕民生展开,保障和改善民生,是 十二五规划工作的重点,很多时政问题可以和民生结合起来,所以这句话用到的 概率比较大112、 “举大事,动众情,必协众心而后济。”明.吕坤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仲 113、 得时者昌,失时者忙 114、 问责机制:一,高尚、伟大的代价就是责任—丘吉尔 二,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三,官职高一步,责任便大一步 115、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116、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清*郑板桥 117、 王充《论衡》:“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118、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温总理 牢记民本思想,才能更好地贯彻“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思想,也才能更 好地为人民民主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从党内民主出发,积极推动人民民主,是 既符合我国国情,又适应有序推进民主发展的重大要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政治文明的战略选择。 119、 一丝一粒,我之名节; 一毫一厘,民之膏脂。 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 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 一丝一粒,我之名节; 一毫一厘,民之膏脂。 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 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 ------张佰行 120、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爱民亲民之情溢于言表。老子 121、 民之所忧,我之我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 ---------------温 家 宝 122、 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 123、 “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 温总理 124、 眼睛向下看,身子往下沉。——习近平125、 寸寸山河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126、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出自《尚书》 127、 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管子 牧
古语形容福篇三
《从政常者常用经典古语》
常用古文及短句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解释】:攻:琢磨。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琢磨玉器。原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为本国效力。后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
【出自】:《诗经·小雅·鹤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老子)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韩非子·喻老)
言必信,行必果。信:守信用;果:果断,坚决。说了就一定要守信用,做事一定要办到。(论语·子路)
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译】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注】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释义 短:不足,长:有余。比喻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
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史记·报任少卿书)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朋)。 (汉书·东方朔传)后人多用此告诫人们指责人不要太苛刻、看问题不要过于严厉,否则,就容易使大家因害怕而不愿意与之打交道,就像水过于清澈养不住鱼儿一样。
水浊无掉尾之鱼,土确无葳蕤之木,政烦无逸乐之民。( 北齐 . 刘昼 )释:水浑浊了就没有再往回游的鱼儿,土地瘠薄了就生长不出枝叶茂盛的树木,政令烦乱了就不会有安逸快乐的民众。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刘备)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南朝·萧铎)
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孔子)释:作为领导者,是民众的表率。表率作用好,任何事情也会好起来。
大者不能,小者不为,是弃国捐身之道也。 (荀子)释:大事不能做,小事又不去做,这是败坏国家和毁灭个人的道路。
乃知国家事,成败固人心。(宋.王禹戎) 释:要知道国家的事情,成败都在于人心的背向。
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宋.范仲淹 )释:政令畅通,人民团结和睦,各种困难就都克服。
位在十人之上者,必处十人之下;位在百人之上者,必处百人之下;位在天下人之上者,必处天下人之下。(清.唐甄)释:所处的职位在十人之上的人,必须把自己放在十人之下,职位在百人之上,必须把自己放在百人之下,职位在天下人之上的人,必须把自己放在天下人之下。
为上能自爱,群属必畏钳。(清.康熙)释:作为上级的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他的所有部属就必然服从他的管理,执行他的指令。
尊贤使能,信忠纳谏,所以为安也! (汉.王符)释:尊重贤良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相信忠诚的人,听得进别人的不同意见,这样才能保持安定。
无多事、无废事、庶几无事;不徇情、不矫情、乃能得情。 (清.程祖洛) 释:不做多余的事,不怡误松懈该做的事,方能太平无事;不徇私情,不搞矫作虚伪的人情,才能得到真正的感情。
谄谀在侧,善议阻塞,则国危矣。(墨子)释:阿谀奉承的人围在身边,善良的意见建议受到阻塞,这样国家就危险了。
只手遮天曾几时,万人有口终须说。 (明.瞿式耜)释:想个人一手遮天曾经几时有长久的呢?人们都有口总会要说话的。
不信而任事,则事反;不仁而御众,则众殃。(宋.李觏)释:叫你不信任的人去办你想办的事,就会使事情办坏;自己不仁义的人去领导群众,群众就会遭殃。
得时者昌,失时者亡。 (《列子.说符》)释:能够抓住时机、利用时机的就能昌盛;失去时机的就会衰亡。
貌言华也,圣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汉.司马迁)释:华丽的语言是虚伪表面的,实在语言是高尚神圣的,能当药治病的语言是苦涩的,使人得病的言语是奉承、甜蜜的。
计疑无定事,事疑无成功。(三国.诸葛亮)释:思考问题犹豫不决,怀疑这怀疑那就不能决定事;做事时疑疑惑惑就不能把事情办成功。
明主者务闻其过,不务闻其善。(《战国策》)释:明白的领导愿意听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不愿意听别人吹捧他、讲他的成绩。
有功于国家,即千金之赏,通侯之印,亦不宜吝;无功于国家,虽颦笑之微、敝绔之贱,亦勿轻予。(明.张君正)释:对于国家有功的人,就是对他们奖赏千金,封赠提拔,也不应吝惜;没有功劳的人,对他们就是笑一笑这样的小表示、一件破旧的裤子,也不要轻以给予。
治道之要有三:曰立志、责任、求贤。 (宋•杨时) 释:治理政事的要害有三方面,就是要树立志气、积极负责任、请求贤人相助。
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宋.吕祖谦)释:当官的办法有三件事要特别注意:一是清廉、二是谨慎、三是勤政。
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宋.林逋)释:个人不把钱财看得太重就可以凝聚人,对自己要求严格就能使人们信服,宽宏大量就可以得到人,能以身作则就可以率领人。
纸上得来终非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陆游)释:单单从纸面上了解得到的东西总归是浅薄的,必须知道有些事要亲身参与、亲临实际。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译为: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2006年4月6日,在新西兰访问的温家宝总理在会见当地华侨华人代表时,语重心长地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自强不息、团结包容、吃苦耐劳、勤奋努力的高尚品质,不仅能够在自己的国家创业,还能够在世界各地努力奋斗,创造丰硕的成果。”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竹石》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上联谆谆告诫自己,要豁达大度、胸怀宽阔,要广泛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才能把事情办好,立于不败之地;下联砥砺自己,当官必须坚决杜绝私欲,才能象大山那样刚正不阿,挺立世间。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以笔者的理解,这里的“约取”,不单指少取,主要是指慎取、精取,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厚积:指大量地、充分地积蓄;薄发:指少量地、慢慢地放出。多多积蓄,慢慢放出。形容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此句源于“君子厚积而薄发”一句。意思是经过长时间有准备的积累即将大有可为,施展作为。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汉书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罗大京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彭端叔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拨之志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
行百里者半九十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时进则进,时退则退,动静不失其时
上任伊始我总记着一句古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当总理后我心里总默念着林则徐的两句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就是我今后工作的态度。(2003年3月18日,温家宝在当选国务院总理的第一次记者招待会上答记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描绘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极富哲理性。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唐·李白·行路难)就是实现我理想的那一天会来到的,我将大显身手,大展宏图。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瞻也;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也。《孟子·公孙丑上》[译文](孟子说:)采用强力去压服别人的,不能让别人心悦诚服,他们只是力量不够而已;运用仁德去使别人自愿归顺的,他们就会心悦诚服地追随你。
古语形容福篇四
《古汉语的词类》
第一章 古汉语的词类
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即根据词和词之间的结合能力而划分的类。如根据是否能受数量词修饰并不受程度副词修饰的语法功能,我们可以划分出普通名词这一类。在划分词类的过程中,词义也可作为一种虽不严密,但却迅速的判定依据。如名词表人和事物的名称等。
关于词类的划分,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一种是传统的词类的划分方法,将古代汉语的词类比照现代汉语词类的划分标准进行划分。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汉语是一种具有民族性的语言,它有它的独特特点,而作为承接着主要语法功能的词,必然会带有这种特点(词无定类)。但是现阶段的词类的讲解,主要简单套用西方已有的现成的语法体系,使我们现阶段的研究陷入了很多矛盾的地方。所以一部分专家主张重写汉语语法。但是事实上,在汉语中,不但一词多义,而且一义也有不同用法。因为词义不同,用法不同,便影响它的词类。所以前人称之词无定类。在古代汉语中,虽然有不少词类活用现象,但是能活用的也就是少数词,并且活用的范围十分有限。所以词是可以划分为固定的类型的。
古汉语的词类首先根据能否单独充当结构成分而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凡是能够单独充当结构成分的是实词,反之是虚词。从词义的角度看,实词主要是用来表示词汇意义(实际意义,概念),虚词主要用来表示语法意义(表示概念之间的各种语法关系和句子的语气等)。根据不同的语法功能,又可把实词划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后两者有的归为虚词)。虚词的分类一般有(副词、代词)连词、介词、语气词、助词、叹词。
因为在古汉语中的虚词地位特别重要,我们将重点介绍,对于实词我们只作简单的介绍,
名词 名词包含普通名词、专有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四个小类。从语法功能看,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要活跃些。
动词 动词包含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和能愿动词三类。
形容词 包含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两类。在古汉语中,性质形容词以单音节为主(也不部分双音节词),状态形容词以双音节为主(也有部分单音节词)。
数词 包括基数词、序数词和概数词三类。
量词 量词分为物量词和数量词两类。
第一节 副 词
一、副词的性质。副词是一种半实半虚的词,它们能表示行为、动作、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可能性、情态和否定作用等,有一定的词汇意义,能独立充当句子中的次要成分,这是它近似实词的一面,但是它不能单独表示一种实物、一种实事或实情,同时又不能用作句子的主要成分(主语、谓语、宾语),这是它同其他各类虚词相似的一面。
二、副词的分类
副词可以用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在句子中经常充当状语和补语根据副词所表示的意义,它大致可以分为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情态副词、肯定否定副词、谦敬副词(表敬)的六类。
1.程度副词 程度副词用以表示事物性质和动作行为的程度,其程度分为程度高、低和加强(程度加深)三种。
表示程度高的副词有:“极”、“最”、“至”、“甚”、“尤”、“太”、“殊”、“孔”、“良”、“颇”、“绝”等。如:
秦女绝美,王可自娶,而更为太子娶妇(《史记·伍子胥列传》)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国策·齐策》)
我朱孔阳,为公子裳(《诗经·七月》)
涉浅水者见鱼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者观蛟龙(《论衡》)
表示程度低的副词有:“少”、“略”、“稍”等,意思是稍微、略微等。如: 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赵策》)
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注意,颇,也可表示程度低)(《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司马迁《报任安书》)
项羽以故疑范增,稍夺之权(《汉书·项籍传》)
表示程度加深的副词有“益”、“愈”、“弥”、“滋”、“加”等,意思是“更加”、“更”等,如:
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史记·孔子世家》)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韩愈《师说》)
2.范围副词
用以表示事物性质和行为动作的范围,其范围大致有全部、局部、共同和互相三种。
表示全部的副词有“皆”、“俱”、“咸”、“悉”、“尽”、“都”、“共”、“毕”、“举”等 ,意为“全”,“都”。如:
是故有天下七十二圣,其法皆不同(《吕氏春秋·察今》)
其妻问所与饮者,则尽富贵也(《孟子·离娄下》)
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孟子·梁惠王上》) 表示局部(限止范围)的有“特”、“徒”“第”“直”“止”“但”“独”“仅”等,意为“只”,如: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梁惠王上》)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孟子·离娄上》)
故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荀子·非相》) 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史记·孙膑》)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
注意“独”作为范围副词,意为“只”,还可作情态副词,表反问语气,如: 太尉起,拜贺朱虚侯曰:“所患独吕产,今已诛,天下定矣” (《史记·吕太后本纪》)
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史记·魏公子列传》)
“仅”作范围副词言其少,意为“才,只”,这是古今一致的,但在唐代诗文中“仅”还可用在数量词谓语前,表示接近于某一数量,有将近、几乎、差不多达到的意思(音,去声),如:初守雎阳时,士卒仅万人(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表示共同和互相,如:
山东豪杰并起而亡秦族矣(贾谊《过秦论》) .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国语·越语上》) .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时间副词
时间副词在副词中数量最多,根据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快慢、连续、频率等,
时间副词可以分为已然、将然、正在进行、开始最末、久暂等五种。
表示已然: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过,这样的副词有:尝、既、已、业等,如: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史记·陈涉世家》)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世》)
表示将然的副词有:行、将、且、等,意为“将要”,如:
公将鼓之(《左传·曹刿论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列子·汤问》)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示正在进行的副词有:方、适、会、属等,意为“正、正好、恰好”等,如: (灌夫)身中大创十余,适有万金良药,故得无死(《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战国策·燕策》)
表示开始和最末,如:
陈涉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
虹始见,萍始生(《礼记·月令》)
表示久暂的副词,如:
君长有齐,奚以薛为?(《战国策·齐策》)
眉寿万年,永受胡福(《仪礼·士冠礼》) .
4.情态副词
用以表示动作行为的情貌和状态,可大致分为素常、疾徐、适逢、频数、其他五种。如: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若不趣降汉,汉今虏若(《史记·项羽本纪》)
下臣不幸,属当戎行(《史记·酷吏列传》) .
忌不自信,复问其妾(《战国策·齐策》)
余姑翦灭此而朝食(《左传·成公二年》)
注意:岂、宁意相同,和句尾语气词“乎”、“哉”等相呼应,表示一种反诘语气,如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
岂人主之子孙必不善哉?(《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盖”作情态副词,主要有两种用法,一是放在句首表示提示语气,有引起下文的作用(有人称发语词),二是放在句前或句中,表示一种不肯定的语气,相当于“大约”、“大概”。如:
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司马迁《报任安书》)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殆”作副词用法有二,一是表示推测语气,“只怕”、“也许”;二是有“几乎”、“差不多”的意思。如: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诗经·七月》)
数日有众十万,遂连陷郡县数十,众殆百万,四方大震(《容斋随笔·方腊起义》)
5.肯定、否定副词
用以表示谓语的肯定与否定,大致可以分为肯定、否定、禁止、估量四种。如: 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左传·襄公十四年》) .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战国策》) .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 .
无友不如己者(《论语·学而》) .
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正西,去汉可万里(《史记·大宛列传》) .
注意:(1)不、弗用法大致相同,表示一般的否定,但“不”的否定范围宽(动词、形容词),弗的否定范围窄,一般只限于及物动词,如:
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左传·鞌之战》)
不介马而驰之(《左传·鞌之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
总之,凡是用“弗”的地方都可用“不”。
(2)“勿”和“毋”(古书常作“无”),常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或劝勉,意为“别”、“不要”,如:
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鸿门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但用在陈述句中,不再表“禁止”,意思和“不”差不多,如:
古语形容福篇五
《福师《古代汉语》在线作业二15秋100分答案》
福师《古代汉语》在线作业二15秋100分答案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中古( )发展到现代,变成普通话的阴平和阳平两类。
A. 平声字
B. 上声字
C. 去声字
D. 入声字
正确答案:A
2. 汉字属于( )体系的文字。
A. 表音
古汉语在线翻译
B. 表意
C. 表音兼表意
D. 既不表音,也不表意
正确答案:B
3. 根据许慎的“六书”,“上”、“下”属于( )。
A. 象形
B. 指事
C. 会意
D. 形声
正确答案:B
4. 所谓就是凭借对字形的分析来判定本字及其本义。
A. 因声求义
B. 因形求义
C. 据文证义
D. 借义推义
正确答案:B
5. 《切韵》的作者是( )。
A. 陈彭年
B. 陆法言
C. 王仁昫
D. 孙愐
正确答案:B
6. ( )是指行文中在几个意思相同的地方变化用字的一种表达方式。
A. 互文
B. 连文
C. 变文
D. 省文
正确答案:C
7. 下面列举的词义变化的例子,其变化类型属词义缩小的一例是( )。
A. 睡:打盹—睡觉
B. 臭:气味—臭味
C. 恨:遗憾—仇恨
D. 涕:眼泪—鼻涕
正确答案:B
8. “是鲁孔丘之徒与”中的“与”是( )。
A. 连词“和”
B. 介词“和”
C. 动词“参与”
D. 表示疑问的语气词,相当于“欤”
正确答案:D
9. 《毛诗诂训传》的作者是( )。
A. 毛亨
B. 郑玄
C. 孔颖达
D. 陆德明
正确答案:A
10. 许慎的“六书”解释中“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是对( )所作的解说。
A. 象形
B. 指事
C. 会意
D. 假借
正确答案:D
11.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采用了( )表达方式。
A. 互文
B. 连文
C. 变文
D. 曲指
正确答案:D
12. 以元音收尾或无韵尾的韵叫做( )。
A. 阴声韵
B. 阳声韵
C. 入声韵
D. 仄声韵
正确答案:A
13. 下列句子中为形容词意动用法的是( )。
A. 春风又绿江南岸。
B. 君子之学以美其身。
C.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D. 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正确答案:C
14. 宋人三十六字母中有两组唇音声母:“幫滂並明”和“非敷奉微”,而隋唐时期以前只有“幫滂並明”一组,这种现象清代学者归纳其为( )。
A. 古无舌上音
B. 古无轻唇音
C. 照二归精
D. 娘日归泥
正确答案:B
15. 平仄是古人在诗赋韵文写作中为利用声调升降变化造成的音律和谐而对声调的一种分类。在古代汉语的平上去入四个声调中,关于平仄分类正确的是( )
A. 平声和上声为平,去声和入声为仄。
B. 平声指平,上去入声为仄。
C. 平上去声为平,入声为仄。
D. 平声和去声为平,上声和入声为仄。
正确答案:B
16. 《说文解字》分析字形的主要依据是( )。
A. 甲骨文
B. 金文
C. 小篆
D. 隶书
正确答案:C
17. 下列句子不属于被动句的是( )。
A. 赵军为秦所坑于长平之下(《论衡?辨祟》)。
B. 有一于此,将为戮乎?(《左传?成公二年》)
C.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D. 奇正色曰:“举贤本自无私,二君何为见谢?”(《太平广记》)
正确答案:D
18. 《广韵》全书共有( )韵。
A. 201
B. 202
C. 204
D. 206
正确答案:D
19.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采用了( )表达方式。
A. 互文
B. 连文
C. 变文
D. 省文
正确答案:A
20. 六书是汉代人根据( )的形体分析而归纳、总结出来的六条造字原则和具体的造字方法。
A. 小篆
B. 甲骨文
C. 金文
D. 楷书
正确答案:A
福师《古代汉语》在线作业二
二、判断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读为是一种训诂术语,它的主要功用是明假借。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B
2. 唐代陆德明的《五经正义》由《周易音义》、《尚书音义》、《毛诗音义》、《周礼音义》等十四部典籍的音义组成,是音义类注释的代表作。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A
3. 甲骨文又称卜辞、殷墟文字等,主要是指商代锲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B
4. 古代的注音方法常用反切和直音,有时也以“读若”、“读如”、“如字”等用语指出读音。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B
5. 古注破读,常用语为“读如”、“读为”、“读曰”,有时也用“读若”。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B
6. 甲骨文又称钟鼎文、铜器铭文等,是古代铸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A
7. 集解类注释是汇集众说并加上编者意见的一种注释。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B
8. “烟笼寒水月笼沙”,从修辞角度来看,“烟”与“月”为互文见义。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B
9. 义疏是疏通其义的意思,是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注释。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B
10. 战国文字最突出的特点是形体歧异多。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B
11. 在世界表意和表音的两大文字体系中,汉字属于表音文字系统。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A
12. 古人在注释书和字书、韵书上所说的“字”,实际上指的就是词,而他们所说的“词”,倒专指的是虚词。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B
13. 小篆的产生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A
14. 甲骨文是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记录了大量上古汉语的、比较早期的汉字。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B
15.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九千多个汉字的表意符号归纳为540部。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B
16. 连绵词又称联绵词或连绵字,一般认为它已是不能拆开的单纯词,是一种声音的组合,而非意义的组合。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B
17. 楷书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实行“书同文”政策时颁行的标准字体。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A
18. 传注类的名称繁多,最常见的有诂、训、传、注、笺等。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B
19. 引申义是由汉字字形分析出的词的义项,因此,它也必然是中国古代文献大量产生时期所能考证出来的最早词义。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A
20. 在音韵学上,按照三十六字母的发音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唇牙舌齿喉五类,称“五音”。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B
福师《古代汉语》在线作业二
三、多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 以下属于指事字的是( )。
A. 寸
B. 刃
C. 从
D. 莫
古语形容福篇六
《古汉语句式》
古语形容福篇七
《2012福师古今汉语语法差异在线作业二》
福师《古今汉语语法的异同》在线作业二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V 、
1. (判断句的句末不用语气词,"是"字取代了"也"字表判断的作用是什么时候:
D. 魏晋以后
2. (下列句子中,宾语置于动词前面的情况不同于其他三个的是:
D.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3. (下列句子中“于”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的是:
A. 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
4. (下列句子中,"疑问代词+动词"是状中词组的是:
D. 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5. 判断句的句末不用语气词,"是"字取代了"也"字表判断的作用是什么时候:
D. 魏晋以后
6. 下列句子中助词"之"用来强宾语前置的是:
A. 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
7. ('()"是"已普遍用作系词
C. 六朝时期
8. (下列句子中连词”若”表示并列关系的是:
A. 天地开辟,人皇以来,随寿而死若中年夭亡以亿万数。(《论衡•论死》)
9. 下列句子中"因"引进动作行为的中介,理解为"通过„„"的意思的是:
D. 时子因陈子而以告孟子。(孟子•公孙丑下)
10. ('"被"字表示被动的用法,大约产生于)
A. 战国末期
11. 下列句子中介词"以"主要用来表示工具的是:
A. 寿毕,请以剑舞。(史记•项羽本纪)
12. 下列句子中是祈使句的是:
D. 臣请入。(史记•项羽本纪)
13. 下列句子中,宾语置于动词前面的情况不同于其他三个的是:
D.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14. "民不为已用,不为已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荀子•君道)中"不为已用"、"不为已死"的真正含义是:
A. 不替自己出力,不替自己卖命
15. 下列句子中,"疑问代词+动词"是状中词组的是:
D. 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16. (在古代汉语里,名词经常用作状语表示各种不同的意义。下列句子中表示工具的是:
D.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子•汤问)
17. 古代 汉语的指示代词也有与现代汉语大致相当的近和远指。下列表示远指的是:
D. "夫"
18. 古代汉语的指示代词也有与现代汉语大致相当的近和远指。下列表示远指的是:
D. "夫"
19. (古今汉语中()都不充当句子成分,都不表示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只表示说话的各种语气。
B. 语气词
20. 下列句子中"颇"用作副词表示程度的减轻或数量的减少的是:
A. 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观蛟龙。(《论衡•别通》)
二、判断题(共 30 道试题,共 60 分。)V 1. ('“何陋之有”是宾语前置句。
B. 正确
2. 现代汉语判断句中的"是"字的词性为动词,它的作用是表判断。
A. 错误
3. 古 今汉语的"为",用作介词,在用法上相同之处是都可用来引进动作的服务对象,动作行为的目的。
B. 正确
4. 在古代汉语里,倍数的表示都是在基数的后边加上"倍"字,例如“此皆十倍其国之众,而未能食其地。”(墨子•非攻下)
A. 错误
5. (现代汉语中“很”可以修饰部分名词。
B. 正确
6. 古 今汉语的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形式相同;重叠合的形容词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古今也没有明显的差别。
A. 错误
7. “因往见司徒王允,自陈卓几见杀”(后汉书•吕布传)中,"自陈卓几见杀",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理解是"(吕布)亲自陈述董卓几乎被杀",另一种理解是"(吕布)亲自陈述董卓几乎杀了自己" 。
B. 正确
8. (先秦汉语里的"莫"绝大多数都是无定代词,汉代以后,"莫"始用作表示禁止,劝阻的否定副词,表示"不要"、"别"的意思。
B. 正确
9. “ 子归,何以报我?”是宾语前置句。
B. 正确
10. 在古汉语里,量词的体系还不完备,只有计算人或事物单位的物量词,没有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动量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数量,是用数词直接置于动词前。
B. 正确
11. (在古代汉语里, 名词直接与数词组合受特定条件的限制,应用范围很窄,而且结合的形式固定,名词总是置于数词之后。
A. 错误
12. (在古代汉语里,动补词组除了主要充当谓语外,还可以充当主语、宾语或定语。
A. 错误
13. (在古代汉语里,判断句的句尾经常使用语气词"也"帮助表示判断语气。
B. 正确
14. 在古代汉语里,判断句的句尾经常使用语气词"也"帮助表示判断语气。
B. 正确
15. (在古代汉语里,"曾"作副词是表示事情发生在过去,与"曾经"的用法相同。
A. 错误
16. “尹 氏大师,维周之氏。秉国之均,四方是维,天子是毗,俾民不迷。”中"四方是维"、"天子是毗"中的"是"是强调前置宾语的助词,两个语句均属动宾结构。
B. 正确
17. "拱而立"、"烹而食"是状中词组。
A. 错误
18. (现代汉语判断句中的"是"字的词性为动词,它的作用是表判断。
A. 错误
19.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战国策•齐策)这句话是动词谓语句,也是陈述句。
A. 错误
20. 辅 助性代词"者"和"所"与别的词语组成一个语法结构整体,具有代替人或事物的作用,"智者"指聪明的人,"所见"指所看到的东西。它与一般代词没有差别,可以在句中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A. 错误
21. ('“他哼了一声”中的叹词在句中充当了句子成分。
B. 正确
22. 在古今汉语里,否定判断的句构造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一个否定词"不",构成"主语+不+谓语"的格式。
A. 错误
23. 古 代汉语都没有重叠形式。
A. 错误
24. 先秦汉语里的"莫"绝大多数都是无定代词,汉代以后,"莫"始用作表示禁止,劝阻的否定副词,表示"不要"、"别"的意思。
B. 正确
25. (在古代汉语里,动词联合词组在句中主要充当谓语,一般不充当主语、宾语和补语。
B. 正确
26. “屈原放逐于楚国”也可以有两种解释,既可解释为"屈原被楚王放逐",也可解释为"屈原流放到楚国"。
B. 正确
27. 从 组合功能上说,古今形容词一般都能同程度副词和否定副词"不"组合。
B. 正确
28. 连词是独立性差,意义最不实的一种特殊的虚词。
A. 错误
29. 主谓之间用"之"字的词组是主谓结构,因为没有"之"是一个主谓结构的句子,加上"之"字以后,使句子变成了主谓结构的词组。
A. 错误
30. 现代汉语的结构助词"的"、"得"、"地"大约产生在唐代,宋以后逐渐增多。
B. 正确
古语形容福篇八
《古汉语》
句子成分分析法在倒装句句式教学中的作用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中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一项要求,虽然现在高考试题一般很少直接考查句式,但掌握一些基本的句式知识,在做文言文试题时,有益于学生对于文段的理解,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而句式又属于教学中的难点,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仅从概念出发讲解有关句式知识,学生只知皮毛,难有深入的理解,我想,句式教 式教学应追本溯源,它属于语法的范畴,我们应从语法角度入手,让学生深刻理解其内在联系,这样便会在教学上事半功倍,产生良好的效果。
但目前初中教学淡化语法,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汉语语法知识,学会运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分析一些简单的现代汉语常式句是先期要做的工作,了解这些知识,不仅对掌握文言句式有帮助,对于文言文翻译,辨析词类活用,辨析病句,仿用、改写句子,扩展语句与压缩语段等都大有裨益。
所谓句子成分分析法(也叫中心词分析法)就是从句法结构的关系意义出发,对句子作成分功能或作用分析的方法,可以用句子成分划分符号在句子中标示出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成分,同时可以让学生懂得中心语和修饰语的概念。所谓中心语包括定语中心语、状语中心语和补语中心语。修饰语是中心语前面或后面的修饰成分。修饰语包括定语、状语、补语三种。定语是名词性短语里中心语前面的修饰语,状语是谓语中心语前面的修饰语,补语是谓语中心语后面的补足语。
句子成分的划分符号:
句子成分 说明 符号 举例
主语部分 定语 修饰限制名词所做的主语的中心语。 ( ) (刚下课)的同学们涌出教室。 主语 表示句子陈述的对象。回答“谁”或“什么”。 1. 刚下课的同学们涌出教室。 2.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
谓语成分 状语 在动词性谓语或形容词性谓语之中,对动词或形容词起补充作用。 [ ]
1.他[昨天]没来上学。
2.这束花[的确][很]美。
谓语 表示句子陈述的内容。回答“怎样”“什么样”的。 1.他教这个班语文。
2. 这个人很好。
补语 在动词性谓语或形容词性谓语之中,对动词或形容词起补充作用。 < > 1.我要学<好>语法知识。 2.他饿<极> 了。
宾语 定语 限制修饰名词所做的宾语的中心语。 ( ) 这是(一个)(团结)(奋进)的集体。
宾语 动词性谓语中被动词支配的对象。 这是(一个)(团结)(奋进)的集体。 主谓之间用“‖”隔开。
例如:
(年轻)的我们‖[一定][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昨天],(全班) 同学‖〔都〕做〈完〉了(语文)作业。
由上所述,我们把汉语常式句的语序简单归纳为:
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状语有时可以放在主语前,也可以放在主谓之间。如“他昨天没来。”和“昨天,他没来。”除了强调内容不同外,意思变化不太大。
划分句子的口诀:
句子成分要划对, 纵观全局找主谓。
主前定状谓后补, 谓前只有状地位。
“的”定“地”状“得”后补, 宾语只受谓支配。
句子成分分析法当然也有其自身缺点,如由于强调中心语,把修饰成分看作附加成分,使得语义理解过程中容易出现偏差,提取的句子主干的意义和句子的实际意义相矛盾。例如“于福的老婆是小芹的娘”这一句提取主干就成为了“老婆是娘”,显然主干意思和原句相去甚远,读起来滑稽可笑。但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说,它的优势是可以分析出句子的主干成分,便于句型归纳。这点可和学生说明。
我们所说的倒装句指古代汉语句子成分顺序相对于现代汉语句子成分顺序来说的。让学生掌握现代汉语句子成分划分方法及句子成分顺序,可以借此推导出倒装句的四种类型:宾语前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定语后置。如判断一下例句分别属于倒装句中何种类型? ①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覆之以掌(《促织》)
③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推导步骤如下:(一)例句①忌不自信。
第一步:对于古代汉语句子,我们可以直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利用句子成分划分的符号对译句进行句子成分的划分。
如: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直译为:邹忌[不]相信自己。
第二步:对原句进行句子成分划分。可直接根据直译之后的句子相对应的成分直接在原句中用符号标识出来。如直译后句子中“邹忌”是主语,那么原句“忌”就是主语;“相信”是谓语,那么“信”就是谓语;“自己”是宾语,那么“自”也仍为宾语。
如:忌‖[不]自信。 主+状+宾+谓
直译为:邹忌‖[不]相信自己。 主+状+谓+宾
可见“忌不自信”的成分顺序是“主+状+宾+谓”。相对于前面总结的现代汉语常式句成分顺序来说,例句中宾语“自”放在了谓语动词“信”的前面,这就叫做宾语前置。宾语前置主要是看宾语和谓语的位置关系,如果宾语在谓语前面,就是宾语前置了。在古代汉语里出现宾语前置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宾【何、安、恶、谁、奚、胡、曷、焉】十动
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②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 如: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③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格式:主十宾十之(是,之为)十动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唯弈秋之为听 (《弈秋》)
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惟命是听 唯利是图 唯贤是举 唯其马首是瞻
④另外一个比较特殊的形式是“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这是从短语的角度而言的。 格式:宾语+以(介词)+动
如: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蟹龙说赵太后》) 余是以记之。 (《游褒禅山记》) 夜以继日 一言以蔽之 (成语) (二)例句②覆之以掌
又如:覆之[以掌](《促织》) 谓+宾+状
直译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状+谓+宾
例句中省略了主语。对比两句句子成分顺序可见,“覆之以掌”一句与翻译后的句子相比,前句把状语“以掌”放在了谓语动词“覆”的后面,是为状语后置。现代汉语里一般把状语放在谓语前面,对谓语起补充作用,而古代汉语则习惯把状语放在谓语之后作为谓语的补语,相对于现代汉语中习惯把状语放在谓语前的习惯,我们认为它是状语后置了。所以判断是否状语后置,主要看状语和谓语的位置关系,如果状语放在了谓语之后,我们就称之为状语后置。在古代汉语里,状语后置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格式:动十于(乎,相当“于”)十宾
①能谤讥[于市朝]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得双石[于潭上](《石钟山记》)
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④生[乎吾前] (《师说》)
格式:动十以十宾
①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
②申之[以孝悌之义] (《齐桓晋文之事》)
(三)例句③甚矣,汝之不惠。 再如:甚矣,汝之不惠 谓+主 直译为:你不聪明,太厉害了。 主+谓 原句和译句对比,主语“汝之不惠(主谓短语作主语)”放在了谓语“甚矣”的后面,此为主谓倒装。现代汉语常式句把主语放在谓语前面,除非有时为了强调谓语而把谓语提前了,古代汉语中也有这种情况,不过数量不是很多。
所以综合来说,宾语前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都是以谓语位置为参照,如果宾语放在了谓语的前面就是宾语前置,如果状语放在了谓语的后面就叫做状语后置,如果主语放到了谓语的后面就叫做主谓倒装。
(四)例句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主+宾+定,宾+
直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主+谓++定+宾,定+宾 对比两句句子成分顺序,相对于现代汉语句子成分顺序,可见定语“利”“强”放在了宾语中心词“爪牙”“筋骨”的后面,这就是定语后置,其中“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现代汉语中定语一般放置在所修饰词(主语中心词或宾语中心词)之前,如“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朱自清《春》)”,“倩影”是中心词,前面词语都作修饰成分。而古汉语中定语有时可置于中心词之后。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中心词+之+定语+者”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二、“中心词+定语+者”
①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
②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四方之士(来)者。(《勾践灭吴》)
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用“者”煞尾,构成定语后置的形式。 三、“中心词+之+定语”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四、数量词作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
格式:中心语十数量定语
①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了解了文言句式的来历,同时掌握一些特殊句式的标志,两者结合起来,学生对倒装句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了。需要注意的是一定直译原句,然后再对译句进行成分划分,只有这样,才能准确的划分出原句的句子成分,最后的句式判断才会准确。
文言句式归纳(人教版高二必修)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转载 更新时间:2008-10-25 12:43:15
[知识点精析]
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和省略句、宾语前置句、谓语前置句 、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七种句式. 只要同学们花功夫扎实地记熟每种句式的结构形式及其例句,
难度不大。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我们现代汉语常用“……是……”来表示。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解析:“……者,……也”表判断,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解析:“……者,……也”表判断,译为“老师,是用来传道授业解惑的”。
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解析:“……者”表判断,译为“四个人是……”。
④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解析:“也”表判断,译为“项脊轩是原先的南阁子”。
⑤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刿论战》)
解析:“也”表判断,译为“这作战是靠勇气的啊”。
⑥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解析:“者也”表判断,译为“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啊”。
古语形容福篇九
《古汉语通论》
第四章 实词
汉语的词类划分,一般根据词的词汇意义和语法功能,可以划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叫实词。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和代词五类。它们在句子中都有自己的基本职能,但在一定的语境下,又出现词类活用的现象,临时具有基本职能以外的职能。虽然是临时性的词性变化,但在文言文中却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几乎所有的关于古汉语的教材和著作里都要谈到它。 下面只是重点对古汉语这方面的特点进行介绍。
一、名词的特殊用法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中名词的语法特点基本相同,都能受数量词、形容词、代词的修饰,不受副词的修饰。但是在古汉语里,名词可以根据一定的语境而灵活运用,如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直接用作状语等。这种现象称为名词的特殊用法。
名词特殊用法的基本内容有四:(一)名词用作一般动词;(二)名词用作使动动词;(三)名词用作意动动词;(四)名词用作状语。下面分而述之:
(一)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1、 普通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名词在叙述句中的职能是充当主语、宾语,有时也充当定语。如果名词在叙述句中充当谓语,或后面有宾语或补语出现,或前面有副词或能愿动词,那么该名词就活用为动词。因为它本来是名词,词性发生了变化也不可避免地留下了名词的烙印。活用后的动词当然是与名词的实体意义紧密相关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意义。所以其意义是:一、原有的实体义;二、现有的动词义。该词语与前后词语的组合关系就得按表意需要来加以调整才便于理解。即使有时可以找到现代汉语某一对应的动词,也不意味着该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不具有双重意义。例如:
①昔禹水汤旱,百姓匮乏。(《盐铁论〃力耕》)
——名词“水”是水灾之意,当它作谓语时,其含义是遭受水灾。“旱”即遭受旱灾。 ②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 ——名词“君”、“臣”、“父”、“子”充当谓语时,理解时应补出相应的动词义,“像个国君”。
③逾年华,再逾年实。(马中锡:《中山狼传》)
——名词“华”、“实”用如动词后,即保留“花朵”和“果实”的名词烙印,又有了动词义,“开花”、“结实”。
④左右欲刃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王的侍臣想要杀死蔺相如。名词“刃”本是“刀口”之意,在这个语境之中,由于带了宾语“相如”而活用作动词,有“用刀杀”的意思。
⑤驴不胜怒,蹄之。(柳宗元:《黔之驴》)
——名词“蹄”活用为动词,带宾语,“用蹄子踢它”。
⑥以其兄之子妻之。(《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名词“妻”活用为动词,带宾语,“做妻子”。
⑦沛公欲王关中。(《史记〃项羽本纪》)
——沛公想在关中称王。“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的意思,并带了补语。 ⑧涕出而女于吴。(《孟子〃离娄上》)
——名词“女”活用为动词,为“嫁女”,并带介宾词组“于吴”作补语。
⑨一狼洞其中。(《聊斋志异〃狼》)
——名词“洞”活用动词后,其义为“打洞”,补语“其中”义为“在„„中间”。
2方位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在古汉语中,除普通名词能用作动词外,方位名词也可以用作动词。方位名词是表示上、下、左、右、东、西、南、北、中、前、后、内、外等方位的。当它活用为动词后,既不失去方位名词原有的表示方位的意义,又取得了动词的语法特点和造句功能,因而它的词义表示按照该方位名词所表示的方向出现的行动。例如:
①江水又东。(《水经注〃江水》)
——长江又向东流。东,是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含有“向东”的意思。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
——为什么要飞升到九万里的高空然后才往南飞去呢?“奚以„„为”,凝固结构,表反
问:“为什么„„呢?”“之”,往,到。“南”,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当“往南飞”讲。
③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史记〃鸿门宴》)
——方位名词“前”,活用为动词,是“上前”的意思。你进去,上前敬酒。
3识别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的方法
如何识别和判断名词活用为动词,主要根据是看这个名词在句子中的地位,以及前后与哪些词类组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依据这些特征,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种:
其一,〔名词+宾语〕
①策蹇驴,囊图书,夙行失道,望尘惊悸。(马中锡:《中山狼传》)
——名词“策”和“囊”都带有宾语,于是活用为动词。用鞭子赶着跛腿的驴子,用袋
子装着图书,清早行走时迷路,望着飞尘,又惊又怕。
②籍吏民,封府库。(《史记〃鸿门宴》)
——名词“籍”带宾语,活用为动词,意义是用册子登记官吏和百姓的姓名。 ③高皇帝烧栈道。水章邯。(《汉书〃邹阳传》)
——“水”名词活用为动词,用水淹。
④臣贼则负国,讨贼则力不足。奈何?(《资治通鉴〃卷二五五》)
——“臣”名词用如动词,带宾语,向贼称臣。
⑤周粮秦、韩。(《战国策〃东国》)
——“粮”名词用如动词,带宾语,给秦、韩粮食。
其二,〔名词+代词〕
在古汉语中,名词不修饰代词,因此,在代词“之”前面的名词一般都活用为动词,代词成为它的宾语。
①……举家惊起,集而烛之。(《聊斋志异〃红玉》)
——全家都被惊动起来了,聚集过来用蜡烛照他。名词“烛”,用在代词“之”的前面,
活用为动词,可译为“用蜡烛照”。
②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师”直接以代词“之”作宾语,活用为动词,其含义为把他当作老师。 ③道士卷之,如卷画轴声,亦囊之,乃别。(蒲松龄:《画皮》)
——“囊”以代词作宾语,活用为动词,其义为放在袋子里。
④左右欲兵之。(《史记〃伯夷列传》)
——代词“之”在宾语的位置上,它前面的名词“兵”活用为动词,用武器杀。 ⑤是欲臣妾我也。(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
——代词“我”作宾语,名词“臣妾”活用为动词,把„„当作奴隶。
其三,〔副词+名词〕
名词不能受副词的修饰,副词如果放在名词前作状语,这个名词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秦师遂东。(《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秦国军队就向东前进。
——遂,副词作状语。“东”,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向东。
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左传〃曹刿论战》)
——“弗”,副词作状语。“福”,活用为动词,保佑。
③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李时珍:《采草药》)
——“未”,副词。“花”,开花。
④尉果笞广。(《史记〃陈涉世家》)
——“果”,副词。“笞”,用竹板子打。
⑤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
——副词“不”作状语,修饰名词“农”,活用为动词做农活。
其四,〔能愿动词+名词〕
由于能愿动词(能、欲、愿、敢、可、得、当等),经常用在动词前,与之结合成合成谓语,所以,能愿动词后边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非敢后也,马不进也。(《论语〃雍也》)
——不是我敢落后,是马跑不快。方位名词“后”放在能愿动词“敢”的后面时,它就不再表示“后面”这一方位了,而是表示“落后”这一动词意义,所以活用为动词,并与能愿动词结合,构成合成谓语。“敢后”可译作“敢落伍”,或“敢落后”。
②左右欲刃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欲”,能愿动词。“刃”,杀。
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荀子:《劝学》)
——“能”,能愿动词。“水”,游水。
④生已死,腔血狼藉。陈骇涕不敢声。(蒲松龄:《画皮》)
——王生已死,满身血迹。他的妻子陈氏被吓得直落泪不敢吱声。“敢”是副词作名词
“声”的状语,活用为动词。
⑤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论语〃公冶长》)
——“可”,能愿动词。“妻”,嫁给„„为妻。
其五,〔动词+而+名词〕或〔名词+而+动词〕
由于连词“而”的主要功用是连接两个动词或两个动词性词组,因此,“而”字连接的
前后两项之中,如果有一项是动词,另一项是名词,那么这个名词便活用作动词。例如:
①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柳宗元:《捕蛇者说》)
——“而”前面连接的是动词“得”,后面连接的是名词“腊”,因此名词“腊”活用为
动词,其义为把肉晾干。
②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衣冠”,名词活用为动词。穿好衣服,戴好帽子。
③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
——“而”连接动词“之”和方位名词“南”,“南”活用为动词,往南飞。
④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微子》)
——“而”连接动词“从”和方位名词“后”,“后”活用为动词,其义为落在后面。 ⑤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礼记〃檀弓》)
——“而”连接名词“式”和动词“听”,“式”活用为动词,扶着车前横木。
其六,〔所+名词〕
因为古汉语中的“所”字是个特殊的指示代词,它能和动词结合,构成所字词组,指代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所以,它一旦和名词结合,这个名词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臵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放在别人用网捕的鱼的肚子里。“罾”是名词,是“带支架的方形鱼网”。由于和“所”
字结合,便活用为动词,译为“用网捕”。
②吏之所税,耕者也。(《韩非子〃五蠹》)
——“税”,征税。
③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馆”,住的房屋。
④寡君未知所过也。(《韩非子〃难四》)
——“过”,犯错误。
⑤此非明主之所臣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臣”活用为动词,臣服。与“所”构成名词性词组,其义为臣服的人。
其七,〔介词词组+名词〕
由于介宾词组常常放在动词前面作状语,因此,当名词前面出现介宾词组时,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吾于子思则师之矣。(《孟子〃万章下》)
——“于子思”介词词组作状语,修饰名词“师”,该名词活用为动词。其义“以„„
为师”。
②吾于颜般则友之矣。(《孟子〃万章下》)
——“于颜般”介词词组作状语修饰名词“友”,该名词活用为动词。其义“以为友”。 ③“仲子”以妻则食之。(《孟子〃滕文公下》)
——“以妻”介词词组作状语修饰名词“食”,该名词活用为动词。其义“吃”。 ④(项羽)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史记〃淮阴侯列传》)
——(项羽)违背了义帝与诸侯的约言,而且把自己所亲近、偏爱的人分封为王,诸侯都
忿怒不平。名词“王”之前有介宾词组“以亲爱”作状语,“王”之后没有其他动词,所以名词“王”活用为动词,是“为王”之意。
⑤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说苑〃贵德》)
——“以春风”是介宾词组,放到名词“风”前面,“风”活用为动词,吹拂;“以夏雨”
是介宾词组,放到名词“雨”前面,“雨”活用为动词,滋润。
其八,〔名词+补语〕
名词后面出现补语,就可以判定该名词活用为动词,在叙述句中充当谓语。例如: ①晋侯围曹,门焉,多死。(《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焉”是补语,“门”活用为动词,“攻打城门”。
②于是乃分赵山北,立子恒以为代王,都晋阳。
(《史记·高祖本纪》)
——名词“都”带补语。活用为动词,其义为“建都于晋阳”。
③假如天下如曩时。淮阳侯尚王楚,黥布王淮南,鼓越王梁,韩信王韩,张敖王赵… (《汉书·贾谊传》)
——名词“王”带补语,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在„„做王”。
④昔者,柳下惠吏于鲁,三黜而不去。(《战国策〃燕策》)
——名词“吏”后面出现介词词组“于鲁”作补语,活用为动词“为吏、做官”。 ⑤今王鼓乐于此。(《孟子〃梁惠王上》)
——名词“鼓乐”后面出现介宾词组“于此”作补语,活用为动词“击鼓奏乐”。
上面五个例句中后两个是以介词词组作补语,带有明显的语法特征,而前三个例句中虽然形式上没有出现介词,实质上它们是介词词组作补语的性质,只是介词省略了。“从先秦至东汉,汉语中的补语基本上是介词词组补语,其他类型的补语只有极少数,受介词词组修
①饰的VP后的补语自然也是这种情况。”
①张赤贞《汉语介词词组词序的历史演变》,第259页。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
上述识别的方法是着眼于如何判断,只有判断得准确才能找准句型,译得恰当。大体可以归纳为三类句型:
(1)主语+谓语(名词活用为动词)+宾语
其中包括〔名词+宾语〕
〔名词+代词〕
〔名词+而+动词〕或〔动词+而+名词〕
(2)主语+状语+谓语(名词活用为动词)
其中包括〔副词+名词〕
〔能愿动词+名词〕
〔所+名词〕
〔介词词组+名词〕
(3)主语+谓语(名词活用为动词)+补语
(二)名词用作使动动词
什么叫使动动词?就是含有使令意义的动词,所涉及的对象(宾语),是该句第二个谓语动词的主语。含有“使它怎样”,“让他怎样”,“把他怎样”的意思。古代汉语常见的使动动词有“使”、“命”、“遣”、“召”、“拜”等。例如:
古语形容福篇十
《15春福师《古今汉语语法的异同》在线作业一》
福师《古今汉语语法的异同》在线作业一
一、单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 (古今汉语中()都不充当句子成分,都不表示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只表示说话的各种语气。
A. 谦词
B. 语气词
C. 叹词
D. 助词
正确答案:B
2. 下列句子中是被动句的是:
A.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孟子?告子下)
B. 百里奚举于市。(同上)
C. 晋韩室子聘于周,王使请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D. 屈原放逐于楚国。(盐铁论?刺相)
正确答案:D
3. 南北朝时期产生了一个第三人称代词是
A. 渠
B. 伊
C. 他
D. 其
正确答案:B
4. 在古代汉语里,以动词或形容词为中心语的定中词组既可充当主语或宾语,还可充当()
A. 状语
B. 谓语
C. 定语
D. 补语
正确答案:A
5. (下列句子中,"稍"用作副词表"稍微"之义的是:
A. 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史记?项羽本纪)
B. 其后,秦稍蚕食诸侯。(史记?魏公子列传)
C. 仆自去年八月来,痞疾稍已,往时间一二日作,今一月乃二三作。(柳宗元《与李翰林连书》)
D. 如水清冷,便有极清处,有稍清处。(朱子话类)
正确答案:D
6. 先秦汉语里"是"字主要是
A. 指示代词(相当于"此")
B. 系词
C. 动词
D. 名词
正确答案:A
7. (下列句子中助词"之"用来强宾语前置的是:
A. 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
B. 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饮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
C. 仲尼之徒天道桓文之事者。(孟子?梁惠王上)
D. 其翼若垂天之云。(庄子?逍遥游)
正确答案:A
8. 凡能充当句子成分的都是()
A. 实词
B. 虚词
C. 叹词
D. 助词
正确答案:A
9. 下列句子中,"疑问代词+动词"是状中词组的是:
A. 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B. 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
C. 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娄上)
D. 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正确答案:D
10. 在古代汉语里,名词经常用作状语表示各种不同的意义。下列句子中表示工具的是:
A. 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
B. 彼秦者„„虏使其民。(战国策?赵策)
C. 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相遗以水。(韩非子?五蠹)
D.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子?汤问)
正确答案:D
福师《古今汉语语法的异同》在线作业一
二、多选题(共 18 道试题,共 36 分。)
1. (下列语句中,属于形容词和助动词组合的是:
A.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上)
B. 鼻大可小,小不可大。(韩非子?说林)
C. 又安敢毒邪?(柳宗元《捕蛇者说》)
D. 自上观之,至于子骨比干皆不足贵也。(庄子?盗跖)
正确答案:ABCD
2. "被"字式产生后能在口语里取代先秦汉语的几种被动句式的原因是:
A. 政府规范统一。
B. "被"字式产生后在口语里取代先秦几种常用的被动式,是口语表达的需要。
C. 先秦常见的几种被动句式,在书面语的表达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不能适应口语表达的需要。
D. 文人的标新立异。
正确答案:BC
3. 下列句子中属于被动句的是:
A. 娘子被王郎道着丑貌。(《丑女缘起变文》)
B. 官兵加讨,屡为所败。(《旧唐书?黄巢传》)
C.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D. 文王拘而演周易。(司马迁《报任安书》)
正确答案:ABCD
4. 把"乃"、"即"、"非"看作系词的疑点是:
A. 如果把"乃"、"即"、"非"看作系词,那么,"必"、"皆"、"诚"、"素"、"亦"等也应该看作是系词,但持这种看法的人只承认"乃"、"即"、"非"是联系动词,而把"必"、"皆"、"素"、"诚"、"亦"等看作副词,这在情理上不能自圆其说。
B. 在古代汉语里"乃"、"即"、"非"既可用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前,也可用在动词谓语前。
C. 如果"乃"、"即"、"非"是联系动词,它们应受副词的修饰,而事实恰恰相反。
D. 经常修饰名词谓语。
正确答案:ABC
5. ((下列结构中是连动词组的是:
A. 公入而赋。(左传?隐公元年)
B. 姜出而赋。(同上)
C. 咏而归。(论语?先进)
D.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庄子?逍遥游)
正确答案:AB
6. ('"而"连接状语和中心语,状语的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是:
A. 名词
B. 动词
C. 形容词
D. 数词
正确答案:ABCD
7. 根据句子表达的语气,古今汉语的句子都可分为:()
A. 陈述句
B. 疑问句
C. 感叹句
D. 祈使句
正确答案:ABCD
8. (“管仲俭乎”,对这句话分析正确的是:
A. 从语气上说,是疑问句;
B. 从结构的繁简上说是单句;
C. 从谓语的性质上说是形容词谓语句;
D. 也是描写句;
正确答案:ABCD
9. (由否定词()构成的否定句,宾语是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置于动词前。
A. "不"
B. "毋"
C. "未"
D. "莫"
正确答案:ABCD
10. 古今汉语的名词组合功能基本相同,表现为:
A. 一般都能同数量词组合。
B. 名词和名词组合,可构成联合词组、偏正词组或同位词组。
C. 都能同动词组成动宾词组或主谓词组。
D. 一般都能同介词组合成介词结构。
正确答案:ABCD
11. "所"字结构的组合式多样,既可以跟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也可跟()组成"所"字结构。
A. 动词词组
B. 形容词
C. 名词
D. 介词
正确答案:ABCD
12. ('"被"字式产生后能在口语里取代先秦汉语的几种被动句式的原因是:
A. 政府规范统一。
B. "被"字式产生后在口语里取代先秦几种常用的被动式,是口语表达的需要。
C. 先秦常见的几种被动句式,在书面语的表达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不能适应口语表达的需要。
D. 文人的标新立异。
正确答案:BC
13. 古今汉语的询问句,还可根据询问的方式分为:
A. 反问句
B. 是非问句
C. 特指问句
D. 选择问句
正确答案:BCD
14. 作为语法结构单位的词组具有双重语法特点,是指:
A. 单词的个体性的特点
B. 结构的整体性特点
C. 能够充当句子成分
D. 具有实在意义
正确答案:AB
15. (在古汉语里有诸多不同写法的第一、二人称代词,下列表示第二人称的是:
A. 台
B. 汝
C. 尔
D. 乃
正确答案:BCD
16. (下列句子中介词"与"用作引进动作的涉及对象的是:
A. 夸父与日逐走。(山海经?海外北经)
B. 昼累累与人兼行。 (柳宗元《三威》)
C. 昔者楚人与越人战与江。(墨子?鲁问)
D. 吴王夫差与句践禽,死于干隧。(战国策?秦策)
正确答案:AB
17. (下列句子中属于被动句的是:
A. 娘子被王郎道着丑貌。(《丑女缘起变文》)
B. 官兵加讨,屡为所败。(《旧唐书?黄巢传》)
C.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D. 文王拘而演周易。(司马迁《报任安书》)
正确答案:ABCD
18. 古 今汉语的动词句法功能同中有异是指:
A. 及物动词带宾语的同中有异
B. 动词充当定语的同中有异
C. 动词充当状语的同中有异
D. 动词充当谓语的同中有异
正确答案:ABC
福师《古今汉语语法的异同》在线作业一
三、判断题(共 22 道试题,共 44 分。)
1. ('“项伯杀人”属于主谓句。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B
2. (在古代汉语里,副词修饰动词或形容词,它的位置总是置于动词或形容词的前边,不能远离动词或形容词。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A
3. “屈原放逐于楚国”也可以有两种解释,既可解释为"屈原被楚王放逐",也可解释为"屈原流放到楚国"。
A. 错误
B. 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