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ACCA/CAT】
孜孜以求的意思篇一
《孜孜以求的东方美》
孜孜以求的东方美——中国仕女画
摘要 女性题材的绘画作品自远古时期就已经存在,然而,像中国的仕女画那样,发展成一门专门的学科,却是东方绘画特有的现象。自唐代以“仕女”一词命名画科,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而每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形成的被认为状貌美和精神美达到统一的女性形象,最终便成为这一时代衡量女性美的尺度,本文论述了这期间传统仕女画在审美理念、形式内容和表现手段上的变化发展,并指出仕女画建立新的女性美理念和女性美形象已成为新时代的要求。
关键词 仕女画、审美理念、东方文化特征、社会性、传统与现代
对女性美的追求是永恒而古老的话题,以女性为题材的造型艺术品,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和重要地位,是人们审视自身发展和艺术演变的重要视点和窗口。无论是古希腊的阿弗洛狄忒雕像,还是中国南朝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卷,都是为世人熟知而津津乐道的艺术珍品,是人类精神衍化的物象反映。
艺术作品中对女性美的描绘,在人类的史前时代就已出现,那时大抵与原始信仰中对女性的崇拜有关系。在原始人类的精神内核中,在以女性为中心的母系氏族社会里,女性显示着组织、领导、维持原始部落存在的才能和降生、屁护、繁衍人类的巨大力量,她们不仅比男性被描绘的机会多得多,而且是被看作伟大的神灵来崇拜。因此,当那些尚处在蛮荒之中的人们用最单纯的艺术语言,勾勒出女性身体的轮廓,他们是想籍此颂赞生命的曼妙与活力,也是在表达对女性的尊崇与爱慕之情。随着农耕社会的发达,逐渐形成了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组织结构,女性的地位和力量被逐渐削弱,对女性美的描绘也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总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要求来实现其审美目的和艺术表现。女性美的思想基点,由神灵般的崇拜为主,转而成为以赏花论月式的男性世界的理想美人。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产物,也是人类文化史上对女性美追求的一个转折。以后,在艺术发展的各个时期里,世界各国的艺术家们以不变的热情继续演绎着这个永恒的主题。他们身处不同的文化与艺术传统中,以各具个性的审美眼光和艺术语言描绘女性世界的流光异彩和强烈的时代特征,在艺术史上留下了众多风格趣味千差万别的女性题材作品。
然而,像中国的仕女画那样,发展成一门专门的画科,却是东方绘画特有的现象。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仕女画,以一种独具民族特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东方人对女性美的认识与体验过程。
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科目之一,仕女画有着古老渊源和绵长的历史,直至今天,它仍在当代国画领域显示出创作上的活力。在中国仕女画数千年的发展中,虽然也经历着其自身在题材内容、技法形式等方面随时代而嬗变的过程,但另一方面它也形成了一些整体的样式特征,与西方女性题材的绘画拉开了距离。
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里,对女性美的反映总是以男性的审美要求为转移,人们常常借助社会的力量为它戴上社会性的伦理经义的桂冠。每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形成的被认为状貌美和精神美达到统一的女性形象,最终便成为这一时代衡量女性美的尺度。中国封建文化中对于女性的审美,自先秦时代开始,就逐渐形成了一种渗透着道德要求的观念。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在论及美的涵义时强调美与善(即伦理道德上的完善)的统一。随着儒学后来成为封建社会的官方思想,这种美善统一的审美观主导着社会对女性美的评价,并且直接影响着艺术创作中对女性形象的表现。在中国传统仕女画中,有很大一部分作品正是描绘那些有着贤德事迹、仁智品性的女性,即使是其他的女性题材,也总是力图表现出某种品质与形象美的和谐。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烈女图》中所表现的内容就清晰地渗透、宣扬着封建伦理道德精神,唐代周肪的《簪花仕女图》、张萱的《捣练图》中丰腮、小口、柳眉凤眼的妇女形象则是当时典型的东方女性美,其标准也是按那个
时代男性社会的审美要求赋予的。从总体看来,古代画家对女性题材的描绘,反映出一种对高贵典雅、端庄娟秀的女性美的崇尚,关于这一点,宋人郭若虚的观点颇具代表性,他在《图画见闻志》“论妇人形象”一节中比照古今作品,指出古人所画妇人形象“貌虽端严,神必清古,自有威重俨然之色,使人见则有萧恭归仰之心。而时人所画“但贵其姱丽之容,是取悦众目,不达画之理趣也”。应当说,正是这种带有道德内容的审美标准和优劣评判影响传统仕女画的创作,使其与西方同类作品相比,更趋于一种朴素、沉静、内敛的趣味。
中国仕女画的产生,至迟应该是在唐代中期,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在记载唐代画家各自所擅长的画科时,明确注明张萱、周肪等十几人擅画“士女”。至宋元以后,“仕女画”作为一个有着独立题材意义的专门画科的名称,在画界逐渐被广泛使用起来。同时,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级的兴起,绘画与社会生活建立起更为广泛的联系,绘画中女性题材在内容上也得到不断拓展,已不再专事描绘上层贵族女子绮靡奢华的生活内容,以往不受关注的平民女子形象和市井生活情趣也成为画家们着意刻画的对象。进入明清以后,“仕女画”一词已完全摆脱了原有的狭义概念而成为所有女性题材绘画的泛称,不仅小家碧玉者被竟相传写,一些市井劳动妇女、姬妾、女伶也开始登场。另外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小说戏曲中的美女、佳人传奇也十分流行,极大地丰富了在女性表现绘画中的文化内涵。我们今天所说的“仕女画”正是从这个广义的角度来讲的。
与西方艺术相比,中国传统艺术更注重一种主观心理世界的构造,这种艺术思维的主观性,反映在人物画的创作中,首先是对“传神论”的奉行。这一贯穿数千年的人物画创作发展的理论,主张对人物的表现应不局限于“形似”的范畴,而以“神似”为宗旨。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形成了具有强烈的东方文化特征的意向性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传统仕女画的人物表现并不追求如西画中的那种酷似的真实,其对人物精神世界的关注程度更胜于对其形体相貌的描摹。画家们不仅善于通过对面部、形体的刻划来表现人物的神态气质,而且还讲求以置景构图及笔墨、色彩等技法语言的运用来营造某种意境,烘托人物的精神心理状态。当然,在整个画面的营造和人物的表现中,更同时渗透着艺术家本人主观意会与理解的过程,这是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和作为社会个体人具有的思维自由性所决定的。在某一具体作品的创作中,既体现着艺术家与所描绘的女性美形象的原形之间一种内在的感情联系,也包含着艺术家自身对女性美形象描写中的普遍性的感情因素,作品中人物所揭示的深邃的内在感情力量和文化态度,都是作者自身的感情力量和文化态度凭籍描绘对象倾述而出的结果。这种个性因素的发挥,促进了艺术家的自身表现并完善了艺术家的个性风格。唯其如此,才会呈现出那种夸张的造型,独特的衬景,高度概括的笔墨、和富于装饰趣味的色彩,这些带有意象性的形式因素和情感徊异的精神因素。
从技法形式上来看,包括仕女画在内的人物画是古代最先发展成熟的画科,自战国秦汉以来,传统人物画就开始奠定了一种以笔线勾勒与色彩晕染相结合的基本表现技法,这一技法系统在以后的发展中形成了工笔、写意、白描、没骨等画法。在传统仕女人物的表现中,虽然也有不少白描、水墨写意的作品,但最多的则是工笔重彩的形式,这一点与仕女题材的特殊性,它与其他的人物题材相比往往要求柔胜于刚,工多于意有关。当然,传统人物画的一些基本形式规律是不变的,比如以线结构为基础的造型与空间处理,讲求笔墨技法,其浓淡、干湿、粗细转折的变化在人物造型和画面营造中的意义,以及受笔线结构所制约的色彩表现等。这些独特的技法形式使传统仕女画呈现一种相对平面、装饰化的效果,与那种从透视、解剖的科学原理出发,以光影表现为基础的西方作品有所不同。
任何一种文化成式的成熟和发展都是与社会存在相联系的,历史条件、社会意识状态可以在各种文化成式中找到它清晰的烙印。女性题材的绘画也同样体现着这一规律。现代女性已不再是被奴役、玩赏的对象,她们的社会地位已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她们的意识状态、心理层次已决非昔日自伤、自怜、自役的情态可比,女性自强的意识已成为一种社会心理,女
性群体已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建立新的女性美理念和女性美形象成为随之而来的时代要求,传统仕女画虽然以其独特的趣味样式在艺术史上绽放着光彩,然而它毕竟与现代人物画的要求有着距离。过去描绘女性美的艺术模式及在这种艺术模式下支配画家去进行艺术创作的社会心理基因,显然已不能全面地适应和反映现代女性世界,必须从创作心理到绘画形式面貌上均有所丰富、有所增益才能跟上历史发展的步伐,创作出现代女性美形象。
进入二十世纪后,由于西方艺术的输入,使传统绘画发展的延续性被打破。从那时起直到今天,寻求传统国画在现代发展的新途径便成为倍受重视的课题。在女性题材人物画的创作中,艺术家们也一直不掇探索。在精神领域,努力从漫长的封建主义时代下,受神权强力屁护的对女性审美观的桎牿中解放出来,循着文艺复兴的筋脉,开始重视人、重视人的本身和人性,而摒除许多人为制造出来的神的束缚。其伟大意义在于它蕴含着女性自身的某种审美要求,使社会审美理念获得愈加广泛的社会性和趋向合理。在绘画手段上,一面借鉴吸收西方绘画中的形式因素,一方面发掘传统艺术中的表现语言,尝试对传统仕女画的现代改造。近百年来,现代仕女画的风格形式与传统仕女画相比,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的变化,一是对西方绘画中造型因素、形式构成、材料技法等表现因素的借鉴,尤其是受西方写实主义造型原则的影响而带来形式处理上与传统仕女画不同的面貌,另一点是对传统绘画中一些技法形式如重彩、淡彩、水墨写意没骨等进行广泛的融合运用。这些变化在近三十年的女性题材人物画中有着较鲜明的体现。现代仕女画无论是在题材内容上,还是趣味格调上也都是与传统仕女画不同的。
今天我们仍在继续寻求着一种符合于当代审美趣味的艺术观念的现代仕女人物画的样式,这需要从时代的角度,用文化的眼光去审视传统,体味当代。我们认为,现代仕女人物画的创作固然需要合理借鉴西方艺术中的形式表现因素,但民族传统绘画中的一些独特性格也并非就是逝去的光华,它完全可以在其自身形式与内涵的不断完善过程中,摆脱过去狭隘的审美观念和样式风格而与这个时代的精神紧密结合。事实上,传统仕女画在形式表现上的诸如笔线应用、着色晕染等技巧,仍然可以成为我们艺术表现中的重要手段,更重要的是其内在的情感表现内核,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象性艺术思维机制,是民族艺术独特性的根本所在,应当为我们创造性地继承。传统艺术的继承与创新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课题,对于仕女画这一有着悠久传统的画科来说,在其从古典的传统形态向现代型态向现代型态转变的过程中,以现代的意识去发扬其具有东方气质的艺术底蕴是十分必要的,唯其如此,才能使这一古老的画科,在纷繁复杂的当代艺术世界里,获得独立的、持久的发展空间。
孜孜以求的意思篇二
《练习8》
孜孜以求的意思篇三
《尽善尽美·孜孜以求--锦旗背后的故事》
尽善尽美·孜孜以求
——锦旗背后的故事
喜随新春到,誉自精品来。刚刚进入2014,XX公司就收获了新年的第一份喜悦。由公司第四项目部承建的朝阳区麦子店国际社区服务中心内装修工程,历时5个月,顺利完成所有改造、装修项目,受到朝阳区区领导及甲方一致好评,一幅写有“施工质优管理好,特色工程服务佳”的锦旗承载着这段追求完美的故事。
麦子店国际社区服务中心做为全国重点社区、北京第一社区,是集政务服务、文化交流、社会服务、人才与产业发展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有来自87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名外籍人士在辖区居住。为了贴合社区国际化的需求,项目部充分借鉴了国外此类机构的功能定位,在装修设计风格上综合考量中外文化和不同国家地域之间的理念及生活习惯,在施工中紧随设计理念和使用功能,使每一个空间都尽展完美。
材料繁多,协调保工期。灵活的空间功能形成了多样的风格特点,唯有采取多种材料合理混搭的方式才能满足设计需求。施工中使用的材料近百种,其中有很多材料是特殊加工定制的,例如:有些弧线造型需要不锈钢造型翻模,在尺寸和造型上必须做到精准才能达到效果。为此,项目部管理人员与甲方及时沟通协调,积极寻求配合,不断确认材料,
确保了工期的顺利进行。
造型奇特,精细解难题。为了体现该工程艺术与融合的特点,空间中运用了很多奇特造型,最典型的是在二层大厅顶部天花造型中,圆池铝板造型的一个由近千支直径20mm有机透明塑料棒组成的世界地图。灯光开启后,通过塑料棒透过顶部的光,形成一个光亮的“世界”,其中“中国”以蓝色呈现。看似简洁、漂亮的造型顶,却让项目部人员花了不少心思:顶部按颜色安装灯光,比照用纸打出的比例地图,在底部两层大芯板上确定每个孔的位置后打孔,再在面层块状铝板上完成同样的定位和打孔,最后截取15mm长有机棒塞进空洞,外面留取5mm长作为组成世界地图的点,1000个点每个如此。细致入微、精益求精的施工,使工程的奇特造型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施工繁琐,细节见真章。此工程除了有许多别出心裁的大设计之外,一个个小细节的构思也蕴含着独到之处,这也对施工过程有了更高的要求。卫生间墙面的材料,采用的是浅色大理石,需要制造出马赛克效果,但又不允许在块状石材上直接刻出马赛克。经过讨论研究,项目部人员决定把石材做成2mm马赛克大小的小石块,再通过背胶粘贴来达到设计效果。此工序颇为繁琐,每个勾缝必须深而平整,管理人员严格过程管控,最终圆满的完成了施工任务。
工程的完美无缺源自对细节完美的不懈追求。XXXX用尽
善尽美的服务精神,诠释了一件精品工程的真谛,锦旗背后的故事也必将在今后一个又一个工程项目中继续书写。
孜孜以求的意思篇四
《用户的最大满意是广汽本田孜孜以求的目标》
用户的最大满意是广汽本田孜孜以求的目标
尊重人,三个喜悦(购买的喜悦、销售的喜悦、制造的喜悦)——在广汽本田的企业理念里,购买的喜悦也即用户的喜悦被放在第一位,让用户得到最大的满意是广汽本田孜孜以求的目标。
1、 与世界同步,与国际接轨
公司成立之始,在产品的选择上,广汽本田考虑到要适应市场的需求,与世界同步,让中国的顾客能购买到与国际接轨的产品。当时 ,广汽本田根据充分的市场调查,预测到私人用户将成为汽车消费的主流,于是针对中国消费者的习惯引进了当时本田最新款的雅阁轿车,提供在中国同级车型的最高配置。此外,按随动原则,广汽本田生产的轿车加入了日本本田全球化同步生产的行列。这样,始终保证了广汽本田产品的世界先进性。
为了满足更多用户的不同需求,广汽本田坚持一年至少推出一个新车型,不断丰富和完善产品系列。而在产品更新换代时,旧款的产品同时停产,使得消费者始终能享受到最新技术的产品。目前,广汽本田生产的产品包括第八代雅阁轿车(Accord)、奥德赛(Odyssey)、锋范(City)轿车、飞度(Fit)轿车等四个品牌,产品系列覆盖中高级车、中级车、经济型车、MPV等各个级别。它们在环保、节能、安全方面均处于同级别车型中的领先水平。
在2008年度的IQS(新车质量调研)和APEAL(汽车性能、运行和设计调研)的调查评比中,广汽本田飞度、奥德赛在IQS(新车质量调研)中分别排名细分市场第一,雅阁、奥德赛在APEAL(汽车性能、运行和设计调研)中分别排名细分市场第一。
09年4月16日,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正式向外界公布了2009年第一批C-NCAP测试车型碰撞测试结果,其中,广汽本田新一代飞度(FIT)以46.4分的成绩获得五星级评价,成为继第八代雅阁、奥德赛之后广汽本田第三款获得C-NCAP五星及五星以上评价的车型。
09年8月21日,在北京时尚地标“世贸天阶”,广汽本田新一代奥德赛(ODYSSEY)举行了产品发布会。9月6日,广汽本田新一代奥德赛(ODYSSEY)轿车在广汽本田全国450多家特约销售服务店统一上市。新一代奥德赛(ODYSSEY)以“Dynamic Prestige(动领激情 静享尊贵)”为开发理念,从“动感、一体感、爽快感、体贴感”四个主要特点体现全方位领先。
2、 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
制造高质量的产品,本身就是对用户的最大负责。广汽本田在成立之初就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广汽本田GHQS质量保证体系,广汽本田的产品质量保证有五个方面,即零部件的质量保证、新产品的质量保证、生产过程的质量保证、严格的成品质量控制及售后服务和市场质量信息反馈,总的来说从三个方面得到实现,即零部件供应、生产和售后服务。
除了在工厂内作好质量保证以外,广汽本田把质量管理的控制点向前推移到供应商,实行的是一个主动型的供应链的质量管理,广汽本田与供应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帮助供应商构建可靠的质量保证体系。通过从根本上保证供应商提供的从出厂时的产品就是合格、高品质的,而不是在进入广汽本田后进行大量的筛选。广汽本田对供应商的选择,是在对供应商进行各项调查的基础上,本着QCDDME的原则,对供应商在质量、价格、交货期、研究开发能力、管理水平和生产技术等六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最后根据评价结果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在选择了合适的供应商以后,开始对供应商零部件进行质量成熟化管理。
在工厂内,广汽本田实行的是全员、全过程的厂内质量保证,全力推行谁制造、谁负责的质量管理观点,严格执行“不接受不良品、不制造不良品、不流出不良品”的原则,树立“下道工序是上道工序顾客”的理念,确保每道工序生产的都是合格品。而要做到这一点,员工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除了要具有非常强的责任心,还要有良好的接受能力和标准作业能力。广汽本田还配备了完善的加工检验设备和建立了严密的质量保证体系,从而有效保证产品质量。
为了确保生产出来的每一辆产品的质量都是一致的,广汽本田每月、每年都按照一定比例从量产车中随机抽样,分别在厂内、公路和国家汽车试验场,对车辆进行基本性能、排放及可靠性等生产质量一致性的测试,以检验和验证批量生产的车与当初通过国家认证的产品,在产品型式和质量标准方面的一致性。
同时,广汽本田还把质量保证体系向后延伸到销售领域。广汽本田的特约销售服务店都是“四位一体”,即以售后服务为中心,集整车销售、售后服务、零部件供应、信息反馈于一体。广汽本田通过特约店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将市场质量信息进行及时收集,并反馈回公司总部,由公司相关部门进行统计、分析,由责任部门提出解决措施并实施,务求最大限度地控制市场品质问题的发生。
3、“四位一体”的特约销售服务店
1999年3月26日,广汽本田的第一辆产品下线,当天下午,广汽本田的第一家“四位一体”特约销售服务店也在广州开业。所谓“四位一体” 即以售后服务为中心,集整车销售、零部件供应、售后服务、信息于一体。在国内,广汽本田是首家引进这种国际上先进的销售方式的汽车企业。四位一体”销售方式既有独特的形象,又有完善的管理方式,能够做到统一销售价格,统一形象,统一调配。截止2009年10月,广汽本田在全国各地已建成457家“四位一体”特约销售服务店。“四位一体”的服务让用户从购车到使用全过程得到及时、准确、专业、全面的服务。
随着汽车市场不断发展,广汽本田的特约销售服务店也将不断开拓服务领域,逐渐实现融二手车、金融、保险等于一体的“多位一体”服务,不断提高用户满意度。
从2007年开始,广汽本田有计划地分步推进“喜悦二手车”业务,目前已在广州、北京、上海等地建立多家“喜悦二手车”专营店,截止到2009年全国已建立“喜悦二手车”专营店53家。
“喜悦二手车”业务是广汽本田“四位一体”营销服务理念的扩展和延伸,将以全新的品牌形象以及建立在广汽本田品牌下高诚信度的服务理念,采用客观、公平、公正、透明的估价标准购进二手车,通过专业翻新,提供健全的售后服务、纯正的零部件,让顾客在从新车购买,到使用、维护、保养,到旧车置换、再购买等的每一个用车环节都能切身体验和感受到信心、省心、和悦心,共享广汽本田的喜悦。
4、 为用户负责
2004年10月1日,《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正式在中国实施。而在国家尚未建立召回制度之前,在处理质量问题和采取市场措施方面,广汽本田本着为用户负责的态度,早已建立了一套程序和有效的机制,并在全国汽车厂家中最早采取了积极的行动。
广汽本田的相关部门每天都会召开产品及市场的质量信息交流会。公司设有专门的质量管理中心,每周组织公司相关部门召开专门的市场信息会议,每月还会召开生产、零部件、市场方面的质量信息报告会。会上,对全国各地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汇总的月度质量报告提交生产、销售、研究开发中心等部门研讨,确认的质量问题由广汽本田质量管理中心决定采取相关措施。如果收到日本本田公司采取相关市场措施的信息,广汽本田会根据本田公司的信息,确定广汽本田的产品是否在对象车辆范围内。在确定的情况下,将立即采取与国际接轨的方式,实施相关措施,让中国客户明明白白知道自己是否在其中,享受与国际上的同等待遇。
2009年9月24日,广汽本田汽车有限公司根据《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要求,向国家质检总局递交了召回报告,决定从2009年9月29日起召回部分09款雅阁(Accord)牌轿车,数量共计9464辆。此次召回范围内的部分车辆装配的副驾驶座正面气囊可能由于背面缝制部位强度不足,在正常展开过程中该部位可能局部出现裂缝,使副驾驶座乘员辅助保护性能下降。广汽本田免费为召回范围内的车辆进行检查,更换可能存在缺陷的副驾驶座正面气囊装置。此次召回是在无任何相关投诉、无任何相关事故情况下的企业主动召回,广汽本田发现产品有可能存在缺陷,尽管只是“可能”,广汽本田认为对顾客负责是第一位的,及早采取措施是对消费者的保护,也体现了广汽本田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
本着为用户负责的态度,广汽本田建立了采取相关市场措施的有效机制。客户方面:广汽本田建立有每一个客户的管理资料库,在采取相关措施时,根据客户资料能准确地确认各地的对象车台数,并准备相应量的零部件及时配送。信息收集反馈方面:广汽本田在全国200多家的特约销售服务店导入了广汽本田技术热线,每个特约店遇到的技术问题、信息都会反映到这个平台上,广汽本田技术人员在分析后,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解决办法。每当采取措施时,广汽本田都会进行充分的准备,保证零部件的供应,为特约店做出详细的作业指导书,以确保特约店按时、准确地实施,并严格按照制度规定向相关的管理机构汇报情况。
5、售后服务双周
为了更好地为顾客服务,广汽本田还针对不同季节的用车特点,每年两次开展售后服务双周活动,免费为顾客提供各项车辆检测,使顾客在节假日用车更加放心、安全。
2009年6月1日至6月30日,广汽本田在全国427 家特约销售服务店开展 “阳光夏日,关爱相随”——“回家看看”夏季服务月活动,本次活动将为广大用户提供专业、高效、贴心的全车免费检测服务,为用户的车辆带来专业的呵护,同时向用户赠送精美礼品,真诚地回馈用户。广汽本田每年都会开展服务月优惠活动,通过优惠服务活动加强与用户的沟通和交流,提高用户的满意度。
为了能让用户更多地了解车辆维修保养常识,正确地、安全地使用车辆,服务月期间广汽本田还在特约店举办了“车主课堂”活动。
6、成立北京、上海、成都、广州、武汉商务中心
2009年,广汽本田武汉商务中心成立。至此,已有广汽本田北京商务中心、上海商务中心、广州商务中心、成都商务中心在全国铺开阵势。广汽本田通过商务中心调配所辖区域内的整车和零部件,缩短顾客提车和维修零部件的供应时间,为顾客提供更方便快捷的服务。
7、800用户服务热线
2001年2月,广汽本田800用户服务热线开通,主要受理客户咨询、客户投诉、收集市场反馈信息等,还专门针对用户的保养和保修咨询,向用户提供全面的支持,只要用户拨打广汽本田的免费热线,就可以获取到关于汽车驾驶技巧,省油技巧等全方位服务信息的支持。
8、CRM系统
2003年1月,广汽本田的CRM系统启用。CRM系统可以对投诉进行每日有效的跟踪管理,在规定期限内没有处理完成的投诉,系统会自动提示;系统会将投诉文字记录以及与用户沟通的语音录音捆绑,从而能够有效的传达用户的声音,更好的处理用户投诉以及向源流部门反馈;对特约店的投诉每月进行月度考核,考核与特约店奖金挂钩,从而促进特约店主动迅速处理投诉,并防止投诉发生,更好的服务用户;广汽本田对于用户的投诉都要进行100%的及时跟进,并对在用户投诉处理完成后100%对用户进行回访,了解用户意见,以改善现有工作和产品。
9、24小时紧急救援服务体制
随着用户对服务的需求日趋多样化,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去应对用户需求,第一时间为用户解决问题,是赢得用户满意的关键。广汽本田在全国特约店内实行24小时紧急救援服务体制。全国的广汽本田特约销售服务店统一救援服务车,按照广汽本田的规范要求,开展紧急救援,以最快速度为用户排忧解难。
10、全新服务标识
2006年,随着企业的发展,为了与广大用户分享喜悦,广汽本田借启动全新服务标识“广汽HONDA”之机,对销售服务体系进行了全面升级,以向用户提供更为完善和贴心的服务,全面提升广汽本田的服务品牌形象。这次销售服务体系的升级主要体现在特约店的硬件设施、管理体制、业务规范以及人员素质方面。广汽本田不但为顾客提供更舒适的服务环境,也为顾客带来了更加细致周到的服务体验,把“喜悦流程”落到实处,从接待到咨询到销售,每一个细节都为顾客提供贴心周到的服务,营造宾至如归的感受,充分满足每一位顾客的需求。以全新的“广汽HONDA”服务标识为平台,广汽本田将使销售和售后服务能力再上新台阶,为顾客提供更专业更贴心更周到的服务。
11、保养项目和价格的公示
都说买车是短暂的行为,用车才是长期的过程,因此维修保养的价格高或低、透不透明都是用户非常关心的问题。为了让用户明明白白消费,让用户放心,2008年起,广汽本田各特约店按照广汽本田的要求将保养项目和价格展示于展厅和顾客休息室。
12、建立用户投诉回访体制
广汽本田的800客户免费服务热线为客户提供咨询及投诉的及时处理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但调查表明,绝大多数用户习惯首先通过电话联系特约店,并希望特约店为他们提供咨询和服务。针对这种情况,广汽本田在全国的特约店分批建立用户投诉回访体制,更加全面地收集用户对广汽本田产品以及特约店服务的意见,并作为改善依据,开展提高用户满意度的改善工作。
13、早八晚八服务体制
为了满足部分用户对于服务时间的不同需求,广汽本田已经在2006年初建立并实施“早八晚八”连续12小时的营业时间的服务体制,通过延长服务时间,为用户提供更多方便,以此提高用户满意度。
14、回家看看
此外,广汽本田还鼓励特约店定期举办“回家看看”活动,邀请和组织车主自驾车参观广汽本田,了解他们的爱车是如何制造出来的,拉近顾客与特约店及厂家的距离。
2009年7月2日, “回家看看”活动在福建省开展,来自福建省广汽本田13家特约店组织车主一行约320人,莅临广汽本田增城工厂参观,受到公司上下的热情接待。
15、丰富的促销活动。
孜孜以求的意思篇五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
一是个人自身的和谐,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三是社会各系统、各阶层之间的和谐,四是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五是
整个国家与外部世界的和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是思想道德体系和先进文化建设,这都与和谐分不开。在新的历史时期,
承接和弘扬中国自古所崇尚的和为贵、和谐为美的和谐社会理想,建设各阶层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共治的和谐社会,正是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建设所追求的目标。
现代意义上的民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民生概念
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这个概念的优点是充分强调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要性
和高度综合性,但其明显的不足在于,概念范围太大。从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角度看,广义上的民生概念几乎可以延伸到经济、社会、
政治、文化等任一领域,无所不包,甚至还可以包括历史观方面的问题
狭义上的民生概念
主要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从这个角度看,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
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
狭义上的民生概念相对来说比较准确,也容易把握,容易同具体层面上的民生政策吻合。我们平时所使用的民生概念一般都是狭义
的民生概念。比如,如今社会上流行的说法——要“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一语中的“民生”,就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
编辑本段具体内容
民生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上面。民生问题也
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教
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这四大问题都是民生的基本问题。
民生问题包括由低到高、呈现出一种递进状态的三个层面上的具体内容。
第一个层面的内容
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生计状态的底线。
第二个层面的内容
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
第三个层面的内容
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生存线以上的社会福利状况。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包括六个方面: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民生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
番。
这是党中央对“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更新更具体的描述。从最初的“国内生产总值”,到十七大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再到这次大会
提出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全面小康社会的量化表述越来越具体,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既有国家的总量
目标———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将突破80万亿元,又有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新指标———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从“人均G D P”
到“人均收入”的改变,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
新目标预示的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将直接带动我国消费总量与消费结构的双飞跃。消费总量的飞跃与劳动者收入水平提高直接正相关,而
伴随着收入分配改革和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中低收入群体占社会消费总额的比重必将越来越大。
伴随消费总量的快速增长,消费结构也将日益改善。从宏观视角看,一方面,消费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将显著提升,从而为经济转型所要求
的“以内需拉动为主”逐步加码,甚至未来消费有望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另一方面,区域和城乡结构差异将进一步缩小。从微观视角看,
随着中低收入阶层迈入小康社会,生活必需品消费比重下降,中高端消费和服务支出将会增多,消费需求也将从基本需求型为主转向发展型和享受
型为主,消费升级将突出表现在中低收入群体层面,因为中低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更高,消费行为伴随收入增长之后的变化也更加明显。高收
入群体由于已经率先进入小康,物质需求不会出现大的变化,但在服务、心理健康、自我发展等方面的消费占比会进一步扩大。
无论总量还是结构,消费的新飞跃将为产业发展带来巨大空间,为投资带来更多机会,在拉动经济增长中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这意味着,
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将带动中国经济迈入新的成长周期。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
2012-11-18 12:11:37
要更加主动运用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内在规律,把各项建设的系统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以经济建设为基础,以政治建设为构架,以文化建设为内核,以社会建设为依托,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环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随着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不断拓展的道路。党的十八大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确立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 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从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达到了新高度、进入了新境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了基
本框架、规划了主要途径。
拓展完善总布局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不断拓展完善。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明显,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社会矛盾增多,生态环境脆弱,发展难题凸显。我们党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目标,从而逐步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开拓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广阔空间。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纲领,构成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总布局。党的十七大在确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总布局的同时,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
形成有机整体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把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党的十八大在我们党长期探索特别是十六大以来重要探索的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和方针,进一步作出了深入阐释,充分体现了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的根本要求。
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内涵丰富、联系紧密,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领域,抓住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方面,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要更加主动地运用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内在规律,把各项建设的系统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以经济建设为基础,以政治建设为构架,以文化建设为内核,以社会建设为依托,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环境。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靠巩固的国防和强大的军队提供安全保证,依靠“一国两制”的成功和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依靠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国际环境,依靠党担当带领人民的坚强有力领导核心,这些都是全面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可靠保证和基本条件。
全面落实总布局
党的十八大从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发展前景的时代高度,作出了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战略部署,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具有重大意义。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布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
文化
文化建设就是发展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图书馆、博物馆等各项文化事业的活动。它既是建设物质文明的重要
条件,也是提高人民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
文化是国家实力的象征与体现。文化既是软实力,又是硬实力。当它成为一种科学核心价值观时,它是精神动力、吸引力,是
软实力;当它转变为文化产业时,它又是物质生产力,是硬实力。
孜孜以求的意思篇六
《练习8》
孜孜以求的意思篇七
《孔子拜师》
1、教材分析
《孔子拜师》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课文分四部分叙述孔子拜师这件事情。第一部分写孔子决意拜师。第二部分写孔子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第三部分写孔子认真求学。第四部分写人们既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又敬重他们的品行。作者编选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从孔子拜师这个故事中,对我国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有初步的了解,激发探索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和老子作出简单的评价。
2、目标设定
知识与能力目标: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研读课文深入感悟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从而体会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3、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教学难点:
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学无止境,为人要谦逊大度、真诚无私。
二、教法与学法
三年级的学生,学习习惯、阅读习惯正在形成之中,对课文的理解比较吃力。因此,引导学生在读准字音、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孔子为什么拜老子为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学无止境”的意思。再以“孔子拜老子为师的经过如何”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品词析句、朗读、感悟和想象,体会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从而实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教学流程
分四步进行:猜谜导入——检查预习——读中感悟 学习品行——拓展延伸
【猜谜导入】
课件逐一展示孔子的相关信息,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猜猜是哪位名人。在学生猜出孔子后再向学生展示2009年9月28日孔子2560年诞辰祭孔大典图片。导入: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孔子的一个小故事。
设计的意图:帮助学生对孔子的了解进行系统整理,使学生了解孔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对后人产生的影响。
【检查预习】
1、认读词语
出示课文中的好词和易读错的词语如“风尘仆仆”的 “仆”应读二声学生容易读成三声,要求准确响亮的读出来。先指一名学生,再全体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积累文中的好词,纠正容易读错的词语读音。
2、理解词语
因为引导学生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是本课的一个教学目标。
出示词语:渊博、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止境让学生说说词语的意思,以及自己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设计意图:使学生养成查字典、问家长、联系生活或上下文理解词语的习惯,同时也为后面理解课文重点句段做准备。
3、读准课文
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要求准确、流利,能加上自己的感情更好,其他学生作评委,进行点评。
设计意图:第二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易错难理解的词语大多都在其中,检验学生将词语放入课文能否读准,读流利。让其他学生做评委,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4、质疑问难
学生交流预习课文时还弄不明白的问题。如:课文中对人物的称呼,孔子成老子“老聃”,孔子自称“孔丘”,而老子又称孔子“仲尼”,这些学生可能会提出,如提不出老师提出。通过课件向学生解释古人名、字、号。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初步了解古人名、字、号,也为后面感悟人物品行做准备。
5、了解老子
让学生说出孔子是拜谁为师?谈谈对老子的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老子的作为及影响有所了解。
【读中感悟 学习品行】
这是本课的重点。从三个方面进行。
1、理解“学无止境”
从文中找出孔子要拜师的原因,课件显示。文中共有两处。一处是第一自然段写到“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这句话意思学生比较好理解。还有一处是第二自然段老子问孔子“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孔子回答“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让学生先说说“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意思,再联系实际谈谈。如:爸爸、妈妈、老师„„他们不断学习的事例。将两个原因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 “要想自己的知识更加渊博就要不断的学习。”
设计意图:由拜师目的切入,明白学无止境的意思,领悟孔子谦虚好学的品质。进而引入下一环节拜师的经过。
2、抓住重点语句,感悟人物品行
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主要让学生抓重点词句,通过品词析句、朗读、感悟和想象,体会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
切入:为了让自己懂得更多,成为知识更加渊博的老师,孔子在三十岁的时候离开家乡曲阜,到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他拜师的经过如何呢?请同学们用心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在感受深刻处做记号。
设计意图:学生自读感悟,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交流感悟
先是学生自由交流自己的感受,然后教师针对学生交流分成三部分进一步引导体会。
一是拜师途中,这部分主要体会孔子不畏艰辛,求知若渴的迫切心理。
课件出示句子“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先出示地图和网上搜集的一段新闻“洛阳师范学院商学院组织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拜孔之行两个大学生骑自行车从洛阳到曲阜的报道”。帮助学生直观的感受从曲阜到洛阳路途之遥远,步行之艰难。然后问“在2000多年前,没有发达的交通工具,孔子一步一步走了几个月,这一路上他是怎样度过的呢?”学生会说出“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课件将字体变红。因为预习时学生理解了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就让学生轻声读这两个词语,想象仿佛看到孔子在什么时候赶路,教师创设情景:肚子饿了的时候,孔子„„困了的时候孔子„„刮风、下雨的时候孔子„„并想象等到达洛阳后孔子的样子,用文中一个词形容就是“风尘仆仆”,这样通过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感悟、想象,使学生体会到孔子不畏艰辛,求知若渴的迫切心理。再让学生说说从“终于”一词能体会到什么?学生可能说拜师途中的艰难,也有可能体会到孔子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达洛阳的高兴心情,都可以,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有感情朗读这句话。
二是孔子与老子的对话,这部分通过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让学生体会孔子的谦虚有礼和老子的谦和有礼以及对晚辈的爱护。
先是出示文中对话部分,指名朗读,在学生读的过程中进行引导,注意“你是——”引导读出“纳闷”的语气。课件将“迎候”和“等候”字体变红,引导学生区别这组近义词的差别,说说从人物的对话中能体会出孔子和老子具有怎样的品行。然后带着谦虚有礼的语气齐读对话部分。
再出示加上旁白的对话。了解“拜访”和“拜见”的差别,说说从人物的心理、动作描写又能感悟到人物怎样的品行。再出示课文插图,观察人物动作,展开想象两人合作进行对话表演。
朗读形式是指名读教师示范指导、师生分角色朗读、学生分角色表演读的方式进行。
三是学习的过程
倒数第二自然段简短的两句话,这部分内容学生比较好理解。重点抓住“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写出了孔子认真求学的态度,“毫无保留地传授”写出了老子诲人不倦的精神。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通过品词析句、朗读、感悟和想象,体会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
3、评价人物 升华情感
在前面的学习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自己心目中的孔子和老子是怎样的人以及自己内心的情感。再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孔子和老子的敬佩之情,并教育学生学习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
【拓展延伸】
问谁能背出孔子的名言指名背诵,并出示孔子名言。告诉学生:如果能将孔子的名言落实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就更了不起了。
设计意图:激发课后学习的欲望。
【课后练习】
1、布置课后搜集、背诵孔子名言。
2、搜集阅读孔子、老子的其他小故事。
设计意图:进一步了解孔子、老子,激发探索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板书设计】
孔子拜师——老子
学无止境
远近闻名 学问渊博
谦虚好学 谦和有礼
谦逊有礼 爱护晚辈
认真求学 诲人不倦
设计意图:通过板书,使学生直观地抓住线索,理清思路,体会中心。
孜孜以求的意思篇八
《精神家园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价值归宿》
孜孜以求的意思篇九
《作者本意和本文本意》
作者本意和本文本意
——解释学理论与翻译研究
谢 天 振
翻译,无论是文学翻译还是非文学翻译,都离不开对原文的理解和解释。如果说,理解是对原文的接
受,那么,解释就是对原文的一种阐发。在这个意义上,译者既是原文的接受者即读者,又是原文的阐释者即再创作者。
传统的解释学(Hermeneutics),从古希腊的解释学,中世纪的“释义学”和“文献学”,直至近代德
国的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和狄尔泰(Dilthey)的哲学解释学,都贯穿着一个明显的客观主义精神,从而强调接受者应该努力把握“文本”的原意,把握创作该文本的作者的“本意”,这一精神与传统的翻译要领也是一致的。
进入二十世纪以后,以海德格尔(Heidegger)、伽达默尔(Gadamer)等人为代表的西方现代解释学一反传
统解释学的理论,宣称作者的“本意”是不存在的,因此对作者“本意”的寻求也是徒劳的。他们认为,当作者创造出了一件作品(文本)以后,这件作品(文本)就是一个脱离了作者的自足的存在。因此,阐释者不必去与作者认同,而应把注意力放在探究文本所关注的问题上。
但是在当代美国解释学理论家赫施(E.D.Hirsch)看来,唯一能决定本文含义的只有创造该本文的作者,他说:“一件本文只能复现某个陈述者或作者的言语,或者换句话说,没有任何一个含义能离开它的创造者而存在。”1他更直截了当地指出,“本文含义就是作者意指含义。”
鉴于翻译与理解、解释的密不可分的关系,现代解释学的上述新理论观念以及六十年代当代美国解释
学理论家赫施等人针对伽达默尔的论点所提出的一些新观点,无疑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传统翻译观念的崭新“视域”。限于篇幅,本文拟从解释学理论两个观点迥异的代表人物伽达默尔和赫施关于作者“本意”、文本的确定性和可复制性等问题的论述,探讨现代解释学对当代翻译研究、尤其是有关翻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问题的启示。
一. 对作者“本意”的质疑
在翻译时,译者面对的是原文文本,但他们孜孜以求的是原文所包含的“意思”。古往今来,大凡严
肃的翻译家,他们总是把正确理解和表达原文的“意思”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他们“旬月踟蹰”(严复语),“委曲推究”(马建忠语),目的就是为“确知其(即原文——引者)意旨之所在”,然后把这“意旨”确切地表达出来。这里所说的“意思”,“意旨”,在许多情况下,就是指的隐藏在原文文本背后的作者的“本意”。 因此,就某种意义上而言,我们可以说,所有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殚精竭虑,苦苦求索的首先就是原文作者的“本意”。原文作者的本意是译作的根本。译者们一边读着原文,一边总是在想:“这句(段)话作者想表达什么意思呢?”。这看起来很像是一场对话——译者通过原文文本与原文作者对话。可惜的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译者是没有机会与原文作者直接对话的,因此译者通过原文所进行的这场“对话”实质上是一场单向对话,译者对原文作者“本意”求索的结果正确与否,通常是无法得到原文作者的亲自鉴定或认可的,像法译本《浮士德》竟能得到原作者歌德本人的赞叹,并被认为“比德文本原文还要好”,这可说是古今中外翻译史上绝无仅有的佳事。
在翻译中,译者追寻作者的本意并把作者的本意视作译作根本,这个在传统翻译观念中原本是无可置
疑的事实却由于现代解释学理论的某些观念而受到冲击甚至产生动摇,因为现代解释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伽达默尔宣称,作者的本意是不存在的,因此对作者本意的寻求也就是徒劳的了,这就不能不促使我们从现代解释学理论的角度对翻译进行一番新的审视。
我们当然知道,现代解释学理论的出发点并不是针对翻译而来的,它主要是针对艺术作品的理解、阐
释和研究。但是鉴于艺术作品的研究者对作品所进行的分析和阐释在许多层面上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原1 赫施《解释的有效性》,王才勇译,三联书店,1991年,第269页。
作的解读和表达之间存在着颇多相通之处,因此,现代解释学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借鉴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众所周知,任何翻译都是从对原文的理解开始的,而解释学理论正是在理解这个问题上,一开始就提
出了一个很值得翻译研究者重视的观点。解释学的主要理论家之一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是一个我们卷入其中却不能支配它的事件;它是一件落在我们身上的事情。我们从不空着手进入认识的境界,而总是携带着一大堆熟悉的信仰和期望。解释学的理解既包含了我们突然遭遇的陌生的世界,又包含了我们所拥有的那个熟悉的世界。”2把这段话用诸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可以说是再确切不过的了:有哪一个译者不是带着“一大堆熟悉的信仰和期望”去着手理解他所翻译的原文文本的呢?又有哪一个译者在翻译时不是一边置身于一个“熟悉的世界”,一边又面对着一个“陌生的世界”的呢?
传统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多要求我们的翻译家克服自身因素(包括历史、心理、社会等因素)的局限,
抛弃自己熟悉的信仰和期望,抛弃自己熟悉的世界,进入原文文本那个“陌生的世界”,把自己设想成是原文文本的作者,并且进而设想原文作者在进入译文这个“陌生的世界”后会如何写作。正如有一位学者所指出的,“译者须了解原作者及其所处之社会背景,更须体验原作者的心理过程。这一经了解、领悟、体验而后重整组合的手续,便是翻译的过程。”3德国翻译家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也曾提出“两种不同途径的翻译”的观念,其中之一就是“使外国作者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写作,译者不仅仅要自己看懂原文,还必须使原作者进入与译作的读者直接对话的范畴”4。
然而,现代解释学理论家却认为这样的理解是不可能做到的。伽达默尔指出,“重要的是使用解释学
的现象去辨识我们把什么东西带进了陌生的世界。这样就可以通过发现我们自己不加怀疑的先已形成的判断来获得关于我们自己的知识, 并且通过扩展我们的视域直至它与陌生世界的视域相会合,以获得那个陌生世界的知识,从而使两个视域融合。”5
关于“使两个视域融合”的观点,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一书中说得很清楚。他认为,传统解释
学中的客观主义努力执着于对本文(从翻译研究的角度说,也可理解为是原文)作者本意的迷信,而没有看到人类理解的历史性。在伽达默尔看来,理解是以历史性的方式存在的,无论是理解者——人,还是理解的对象——本文,都是历史地存在的,也就是说,都处于历史的发展演变之中的。这种历史性就使得对象本文和主体都具有各自的历史演变中的“视界”(Horizont),因此,理解就是本文所拥有的诸过去视界与主体的现在视界的叠合。伽达默尔称之为“视界融合”(Horizontverschmelzung),这样,在现代解释学理论看来,人们面对本文所达到的理解就永远只能是本文与主体相互溶通的产物。鉴于理解的历史性,本文作者的本意是不存在的,它在历史长河中已演变成了一系列他者,因而,理解根本无法去复制本文作者的原意。6
把伽达默尔关于理解的历史性的话引入到翻译研究领域,粗一看,人们很可能以为这话从根本上摧毁
了中外翻译家几千年来的努力:既然本文作者的本意是不存在的,既然理解根本无法去复制本文作者的原意,那么,翻译家们孜孜以求的原文的“意旨”也就成了镜中花水中月了,他们的所有努力也就成了不可能有结果的徒劳了。其实不然,伽达默尔的观点对于翻译研究具有多方面的借鉴意义。
首先,伽达默尔关于两个视界融合的观点在一定程度相当确切地道出了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的实质。在翻译中,尽管大家都明白,译者应进入原文文本的世界,应努力领悟作者的本意,但在实际翻译中,译者总是不可避免地把自己熟悉的世界里的知识和信仰带进原文这个陌生的世界。这种情况在各国早期的翻译中比比皆是,英国菲茨杰拉德翻译的《鲁拜集》是在文学史上享有盛誉的译作,但它与其说移译了波斯诗人的诗体,不如说通过模仿原诗格律创造了一种英语的新诗体,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它把一个“几乎被遗忘了的波斯诗人脱胎换骨变成了厌世的英国天才”。我国早期翻译家周桂笙的翻译更为突出,他在翻译法国作家鲍福的小说《毒蛇圈》时,竟凭空加入了一大段描写女主人公思念父亲的话,因为在他看来,2
3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转引自耀斯《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家》,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第7页。 冯明惠《翻译与文学的关系及其在比较文学中的地位》,载《中外文学》,1978年第6卷第12期第145 页。
4 参见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135页。
5 转引自赫施《解释的有效性》,第1-2页。
6 参见赫施《解释的有效性》,第1-2页。
既然此前小说中描写了父亲对女主人公的慈爱之情,此时就非得(依照中国人的观念)插入一段反映女儿对父亲的孝顺之情的话不可。出版者吴趼人甚至在篇末公然宣称:“后半回(女主人公)妙儿思念瑞福一段文字,为原著所无。窃以为上文写瑞福处处牵念女儿,如此之殷且挚,此处若不略写妙儿之思念父亲,则以慈孝两字相衡,未免似有缺点。且近时专主破坏秩序,讲家庭革命者,日见其众,此等伦常蟊贼,不可以不有以纠正之。特商于译者(即周桂笙——引者),插入此段。虽然,原著虽缺此点,而在妙儿当夜,吾知其断不缺此思想也。故虽杜撰,亦非蛇足。”7
当代翻译中也有同样的情况,如《西游记》英译者把书中一个人物“赤脚大仙”误译为red-legged immortal(•红腿的不朽之神)8——他显然以英语的理解方式把汉语里的“赤”仅理解为“红”(如《水浒》里的“赤发鬼”,英译为red-headed devil),却不知道“赤”在汉语里还有“光、裸”的意思。
其次,伽达默尔关于理解的历史性观点在翻译中也是很容易得到印证的。法国小说《红与黑》汉译中的一个段落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例子。这一段描写主人公于连在市长家当家庭教师,有一次在听到当地的贫民收容所所长瓦尔诺先生在市长面前夸夸其谈时,对虚伪的瓦尔诺产生的极其厌恶的感情。这段话翻译家罗玉君在五十年代翻译如下:
他忍不住私自咒骂道:“正直诚实的颂赞!人人都说这是世界上唯一的美德,然而这是怎样
的一种现实呀!牌价他照管穷人的救济事业以后,他私人的产业,顿时增加了三倍之多,这是怎样公开的贪污,这是怎样卑鄙的荣耀啊:我敢打赌,他赚钱甚至赚到最悲惨的孤儿弃婴身上去了。对于这些可怜的无父母的小孩来说,他们的痛苦和牺牲,比旁的穷人还要更多!啊,社会的蟊贼啊!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啊!……
当研究者把这段话与原文对照之后,发觉在原文中很难找到诸如“社会的蟊贼”、“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之类具有强烈批评色彩的字眼,原来这是“译者凭着自己的主观性,从自己的立场、观点出发,给这些并不蕴含着如此深刻的思想内涵的字眼添加了不必要的、中国人特别敏感的主观成分。”9然而,经历过中国大陆五、六十年代那种特殊的政治气候的人都知道,虽然上述对原文的理解与译者“自己的主观性”有关,但另一方面,这种理解还与当时特定的 政治气候也有密切的关系。这种情况恐怕就是伽达默尔所说的理解的主体的历史性了,因为同一段话,到了九十年代,翻译家的理解就不同了,试比较另一位翻译家郝运在八、九十年代重新翻译的这段话:
“对正直的颂扬是何等的动听啊!”他高声嚷道,“简直就象世上难有这个美德,然而对
一个自从掌管穷人的财产以后,把自己的财产增加了两三倍的人,又是怎样的尊敬、怎样的奉
承啊!我敢打赌说,他甚至连支供弃儿用的经费都要赚!而弃儿这种穷苦人的困难比别的穷苦
人还神圣得多。啊,这些恶魔!恶魔!……”
这里,“这是怎样一种现实呀!”,以及“公开的贪污”、“卑鄙的荣耀”、“社会的蟊贼”等词语就都不见了。这种变化与翻译的进步当然有很大的关系,但在这进步的背后,难道不就是理解的历史性,或者具体地说,是理解的主体和客体的所经受的历史演变在起作用吗?伽达默尔的理论为我们观察历代译本的变迁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二. 对作者“本意”的捍卫
然而,如果说伽达默尔关于理解的主体和客体的历史性论述对于我们进行文本解读甚至进行翻译研究7
8 《毒蛇圈》,周桂笙旧译,岳麓书社印行,1991年,第87-88页。 此例转引自林以亮《翻译的理论与实践》,载《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1983),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年。
9 许钧《文学翻译批评研究》,译林出版社,1992年,第95-96页。
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话,那么,他由此进一步提出的有关阐释者与文本之间的关系的设想,就不仅遭到古典解释学派的反对,在翻译研究者看来更是值得商榷的了。
伽达默尔认为,必须把阐释者与文本的关系设想成双方处于平等地位的对话。这样的对话假设参与者双方的关注有共同之处,而并不仅是“图谋”对方。于是,阐释者就不必把注意力集中在文本上而必须把注意力对准与文本有关的问题上,随文本一起处理这个问题。这样,阐释者就不必与作者相认同(伽达默尔认为,无论如何,这种认同都是一种幻觉),而只是去探究文本所关注的问题,并顺着文本的最初问题所追踪的方向接受进一步的质询。10
伽达默尔的这种假设,不仅从根本上否定了作者本意的存在,而且也否定了文本本意的存在,这样的假设显然是大可置疑的。如果说,作者的本意由于作者处于历史性的演变之中而会有所演变,从而表现出一种不确定性的话,那么,已经由作者完成并变成了一个客观存在体的文本,它的本意应该是相对确定的。当代美国解释学理论的代表人物赫施正是由此对伽达默尔的观点提出了反驳。在赫施看来,人们一般所说的对同一本文的理解始终处于历史性的演变之中,也即伽达默尔所说的理解的历史性,这并不是指本文作者的原初含义发生了变化,而是本文的意义发生了变化。他指出:“发生变化的实际上并不是本文的含义,而是本文对作者来说的意义。”11他进一步强调指出,“本文含义始终未发生变化,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含义的意义。”12
这里,赫施提出的两个概念“含义”(Sinn,significance)和“意义”(Bedeutung, meaning)值得我们注意。从以上赫施的分析可以发现,赫施所说的“意义”与我们平常所说的一般意义上的“意义”显然不是一回事。根据他的划分,通常所说的“意义”可区分为“含义”和“意义”两层意思,他并进而分析含义和意义的不同:“一件本文具有着特定的含义,这特定含义存在于作者用一系列符号所要表达的事物中,因此,这含义也就能被符号所复现,而意义则是指含义与某个人、某个系统、某个情境或与某个完全任意的事物之间的关系。象所有其他人一样,在时间行程中作者的态度、感情、观点和价值标准都会发生变化,因此,他经常是在一个新的视野中去看待其作品的。毫无疑问,对作者来说发生变化的并不是作品的含义,而是作者对作品含义的关系。因此,意义总是包含着一种关系,这种关系的一个固定的、不会发生变化的极点就是本文含义。”13
假如我们不把赫施的这一观点仅仅局限在作者与本文的关系上,而是进一步扩展为译者与本文(也即原文)的关系,再去看翻译中的某些现象,我们一定会对翻译有一些新的认识。手头正好有一个现成的例子:
著名翻译家方平在为拙著《译介学》所撰写的序言中曾提到朱生豪翻译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一句译文不妥。朱生豪的译文为:
他要借你(软梯)做牵引相思的桥梁,可是我却要做一个独守空闺的怨女而死去。
这是朱丽叶在决心去死的前夜,盼望着夜色降临,好挂一条软梯,让她的心上人在流亡之前,爬进闺房与她共度难解难分的一夜,此刻她对着软梯发出了如上感叹。方平认为,“思想本可以自由飞翔,何须借软梯来牵引、做桥梁呢?”查找原文,原文是:
He made you a highway to my bed,
But I, a maid, die maiden-widowed.
原文to my bed的含义很清楚,是“上我的床”的意思,但是“受到我国几千年礼教文化干扰的前辈翻译家悄悄地把‘床’改译为得体得多的‘相思’,顾不得因而产生了经不起推敲的语病。”在传统的中国10
11 参见耀斯《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顾建光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第7页。 同1,第16页。
12 同上,第214页。
13 同上,第16-17页。
文化中,一个尚未出嫁的闺女怎能直截了当地说出要她的心上人“上我的床”呢?朱译之所以如此处理,显然事出有因,也就是下文就要提到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性忌讳”在起作用。现在,九十年代的翻译家方平把此句译为:
他本要借你做捷径,登上我的床,
可怜我这处女,活守寡,到死是处女。
方译显然更贴近原文的本意。
两个译者面对同一句话,却有不同的翻译(或解释),借用赫施所说的话,这是因为“在时间行程中作者(此处当为译者——引者)的态度、感情、观点和价值标准”发生了变化,因为后一个译者是在一个新的视野中去看待同一部作品(本文)的。具体地说,四十年代译者在处理“登床”一语时所感受到的性忌讳和性压抑的民族心理,到九十年代的翻译家那里,已经发生了变化。对照原文可以发现,本文的“含义”没有变,变化的是“意义”,也即是译者与本文的一种“关系”。这也是赫施与伽达默尔的一个主要分歧所在:赫施认为“作者对其本文所作的新理解虽然改变了本文的意义,但却并没有改变本文的含义,”15伽达默尔却认为本文的整个意义(包括赫施所说的“含义”)全都是变动不居、无法确定的,从而走向对本文作者原意包括本文原意的否定。
对于翻译而言,赫施的观点毫无疑问具有更为积极的意义。这是因为赫施看到了本文含义所具有的确定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含义的可复制性,他说:“词义具有可复制性特点,正是词义的这种可复制性,才使解释成为可能。试想,如果含义是不可复制的话,那么,它也就不会被人们各有所异地具体化,这样,它也就既不会被理解,也不会得到解释。从另一个角度看,含义又具有确定性特点,我们正是据此确定性,才说含义是可复制的。”16
词义的这种可复制性,不仅使得解释成为可能,也使得翻译成为可能。杜诗“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正是这样在英语世界里“被人们各有所异地具体化”,产生了好几个不同的译本。他们有的把它译成:
The myriad chrysanthemums have bloomed twice. Days to come—tears.
The solitary little boat is moored, but my heart is in the old-time garden. (Amy Lowell译)
还有的把它译成:
The sight of chrysanthemums again loosens the tears of past memories,
To a lonely detained boat I vainly attach my hope of going home.
(William Hung译)
在第一种译文里,“丛菊已经开放了两次,未来的日子将伴随着泪水;孤独的小船已经系住,但我的心仍在昔日的庭园。”在第二种译文里,却是因为“看见了重新开放的菊花,才引得诗人泪流满面,沉浸在对往昔的回忆中;诗人把归家的希望徒然地寄托在那已经系住的孤舟上。”两种译文反映了两个译者对同一本文的本意的不同理解和解释,表达的内容相去甚远。表面看来,似乎本文(尤其当这个本文是诗的时候)的本意不可捉摸,难以传译,其实不然。赫施指出,人们之所以以为含义是不确定的、不可复制的,主要原因有二:其一,人们误把对含义体验的不可复制性视为含义本身的不可复制性了。其二,人们之所以认为含义无法被解释者把握,那是由于把确切理解的不可能性误当成理解的不可能性。赫施认为,人们能理1414
15 参见拙著《译介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6-7页。 同1,第18页。
16 同上,第56页。本文引用时译文略有改动,原译文“正是词义的这种可复制性,才使解释具有可能发生。”现改为“正是词义的这种可复制性,才使解释成为可能。”
孜孜以求的意思篇十
《你很熟悉但却不一定能准确说出含义的79个词汇 乌托邦》
你很熟悉但却不一定能准确说出含义的79个词汇 乌托邦,鳄鱼的...
作者:☆泡泡龙 已被分享5894次 评论(0) 复制链接 分享 转载 举报
你很熟悉但却不一定能准确说出含义的79个词汇 乌托邦,鳄鱼的眼泪,黑马,月桂„„1、 乌托邦:
源出希腊文ou(无)和topos(处所),意即“乌有之乡”。1516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在其《乌托邦》一书中,描述了一个他所憧憬的美好社会,即乌托邦。那里一切生产资料均归全民所有,生活用品则按需分配;人人都从事生产劳动,并有充足的时间供科学研究和娱乐;那里没有酒店妓院,也没有堕落和罪恶„„。故此词喻指根本无法实现的理想或空想的美好社会。
2. 柏拉图式恋爱:
柏拉图是古希腊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弟子,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他在对话体著作《会饮篇》中,阐述了自己对爱情的看法:爱神是人与神之间的中介,他用神秘的激情控制着世界,使人以一种不可遏止的欲望去追求永恒的美。这个追求是一个逐渐上升的认识过程。爱的最低级的形式是热恋中的情人“专注于对方美的形体”,渴望与对方肉体的结合,爱的较高形式则是从沉湎于美的形体升华到爱恋形体所表现出来的美,爱的最高形式是沉思的美,即不带感性形体的美。他由此提出了将真、善、美合为最高理想的看法。后来,人们把男女之间那种与性无涉的、理想化的相互爱慕情谊,称为柏拉图式恋爱,现代语也叫精神恋爱。
3.犹大的亲吻:
犹大是《圣经》中耶稣基督的亲信子弟12门徒之一。耶稣传布新道虽然受到了百姓的拥护,却引起犹太教长老司祭们的仇恨。他们用30个银币收买了犹大,要他帮助辨认出耶稣。他们到客马尼园抓耶稣时,犹大假装请安,拥抱和亲吻耶稣。耶稣随即被捕,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人们用犹大的亲吻比喻可耻的叛卖行为
4.海妖之歌:
出自希腊神话。传说在一个岛上住着一些以美妙歌声迷人害人的海妖,名叫塞壬。后奥德赛路经该岛,事先得到瑟西女仙的警告,用蜡封住同伴们的耳朵,又把自己绑在桅杆上,同伴们奋力划桨,终于战胜了迷人的歌声。比喻那种骗人的甜言蜜语。
5.苹果之争:出自希腊神话。密尔弥多涅斯人的国王珀琉斯和女神西蒂斯邀请众神参加婚礼,惟独忘了争吵之神厄里斯。厄里斯寻衅将一个金苹果扔在宴席中,说是要送给最美丽的女神。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和爱神阿芙罗狄蒂都争相要这个金苹果,最后苹果判给了阿芙罗狄蒂。并由此引发了特洛伊战争。比喻祸端。或指挑动是非、播弄不合。
6.阿基里斯之踵:
希腊神话英雄阿基里斯唯一能被刺伤的地方。他出生后,母亲海洋女神西蒂斯握着他的脚跟在冥河里浸泡,因此他全身除脚踵外其他地方刀枪不入。比喻易受伤害的地方或致命弱点。
7.忘忧果:
出自荷马史诗《奥德赛》。奥德赛的船队返乡途中,船被风雨吹到一处海边。同伴们吃了当地特产忘忧果之后,竟然忘记家乡和亲人,忘记自己上岸的目的,也忘记回船上去。后比喻身居异乡,乐不思归。
8.月桂:
出自希腊神话。阿波罗爱上了女妖达乎涅,但达乎涅拒绝了他的追求。有一次阿波罗遇见达乎涅,达乎涅立即跑到河边,向他父亲河神呼救,她父亲便将她变成了一棵月桂树。阿波罗抚摩着月桂说:“你既然不能做我的妻子,你至少也得做我的树。月桂树啊,我的头发上、竖琴上、箭囊上要永远缠着你的树枝,我要让罗马大将在凯旋的欢呼中头上戴着你的花冠,你的枝叶永远接受光荣吧。”后来人们遂用月桂树枝编成的花冠赠给优秀的诗人。月桂、桂
冠也被用来做胜利和光荣的象征。
9. 洗礼:
出自《圣经》。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因听了神蛇的话偷吃禁果犯下了罪,这个罪过从此代代相传,叫做“原罪”;各人违背上帝旨意也会犯罪,称为“本罪”。所以,凡笃信上帝的人,必须经过洗礼,洗刷原罪和本罪。洗礼时,主洗者口诵经文,受洗者注水额上或头上,也有全身浸入水中的,故洗礼也称“浸洗”。后比喻经受某种锻炼或考验。
10.卡夫卡式的变形:
卡夫卡是奥地利作家,他写过一部小说《变形记》。书中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是一家公司的推销员。他忠于职守,循规蹈矩,成年累月为推销商品劳碌奔波。一天早晨醒来,他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内心十分恐惧和痛苦,父母对他的变化十分悲伤,妹妹开始同情他。他逐渐失去了人的习性,“虫性”不断加重,他失去了工作,父亲恨他不死,母亲、妹妹也由哀怜转而生厌,邻居耻与为邻。他最后在孤独中死去。此语比喻一个人突遭不幸,成了别人的累赘时,他与周围人的关系也会变化,这种变化撕掉了人与人之间温情脉脉的面纱,暴露出赤裸裸的利害关系。
11.跨掉的一代:
原系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美国的一种文学流派。该派均为青年作家,他们以虚无主义态度否定一切,要求摆脱一切传统束缚,拒绝承当任何社会和家庭义务,追求所谓“绝对自由”的生活:吸毒、酗酒、偷窃、同性恋等。在艺术上则主张抛弃传统手法,提倡随意发挥。其作品形式上大多支离破碎,内容上消极颓废,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美国社会的反叛。后指对现实不满而又无所作为、甚至沾有恶习的颓废青年人。
12.华尔街的“民意”:
华尔街是美国纽约的一条街。17世纪时,这里就是贸易中心和贩卖黑奴的市场,二战后,这里成了美国重要的金融中心。华尔街便是美国垄断资本的代名词,华尔街的“民意”即指美国垄断资本家的意愿。
13.A字第一号:
A是英语的第一个字母,因而常用来表示“第一”的意思。最早出现在英国著名的劳埃德海运保险社的船只登记簿上。凡属最好的船只,都用“A1”在登记簿上作登记;而已沉没的船只则登记在一个黑色封皮的簿子上。后来,人们就把最好的或一流水平的称为“A字第一号”,而把记载不祥消息或为进行某种迫害而开列的名单叫做“黑名单”。
14.欧•亨利手法:
欧•亨利是美国20世纪初短篇小说家。他主要写幽默小说,其作品常以“含泪的微笑”抚慰那些小人物在残酷的社会现实的打击的心灵创伤。他善用夸张、嘲讽、双关语等,并尤擅于安排故事结尾,笔锋一转,让主人公命运发生一百八十度的变化,使读者瞠目结舌,却又深信不疑。后泛指这种在结尾处峰回路转、柳暗化明的突变手法。
15.蒙娜丽莎的微笑:
《蒙娜丽莎》是意大利达•芬奇的作品。完成于1506年,画中的蒙娜丽莎相传原是佛罗伦萨有名的美女,她性情矜持,郁郁寡欢。为了使蒙娜丽莎发自心扉的微笑,达•芬奇请乐队演奏美人家乡的作品,才使他嫣然一笑。而这一微笑的含义就成为几百年艺术史上的不解之迷。常比喻青年女子迷人的微笑,或转义为神秘的微笑。
16.极乐世界:
原为印度佛教名词。又译“安乐国”、“安养国”、“佛国”、“净国”、“净土”等,俗称“西天”。极乐世界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地界。比喻最快乐的地方或虚无飘渺的地方。
17.护城神像:
古希腊作为城市保卫者的武装神祗的雕像。当时的人认为,只要护城神像还在,敌人就攻不
破。被雕成的神像主要有太阳神阿波罗、爱与美之神阿芙罗狄蒂和智慧女神雅典娜。后转义为有力的保障和支柱。
18.骑士精神:
骑士原是中世纪时欧洲封建贵族中等级最低、人数最多的一个阶层。他们通过服骑兵兵役获得国王或大领主的采邑。因当时欧洲各国封建割据,领主们为保存并扩张势力,就得依靠骑射搏击的武功。因此无论国君还是爵爷,实际上都是骑士,这使得骑士的地位大大提高了。由于当时社会崇尚武艺,因而骑士很受人仰慕。骑士周身披着钢甲,头上戴着有蒙面罩的兜帽,腰间插着十字柄的直剑,手执长矛和盾牌,骑膘悍的高头大马,威风凛凛。他们经常比武打斗,与上流社会的妇女谈情说爱。成为当时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出现了历久不衰的“骑士传奇文学”。后来,欧洲人常把崇尚武艺、扶弱抑强、尊重女性、忠贞爱情、捍卫荣誉的品质称为“骑士精神”。另,18世纪意大利有些贵族青年效仿中世纪骑士的做法,甘愿为一些名门贵妇服役,人们嘲讽的称这些贵族青年为“侍从骑士”。由此,此语成了为贵妇人效劳并向她们献殷勤的青年男子同义语。
19.禁果:
《旧约•创世纪》:亚当和夏娃住在伊甸园中,上帝允许他们食用园中的果子,惟有一棵“知善恶树”上的果子禁止吃。但狡猾的蛇引诱他们吃了禁果。结果心明眼亮,知善恶,辨真假,羞耻之情油然而生,被上帝逐出伊甸园。蛇也受到惩罚:终生用肉躯爬行。比喻因被禁止而更想得到的东西。
20. 涅槃:
旧译“泥洹”,意译“灭度”。或称“般涅槃”,意译“入灭”、“圆寂”。佛教全部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一般指通过修持断灭“生死”轮回而后获得的一种精神境界。佛教认为,信佛的人,经过长期“修道”,即能“寂(熄)灭”一切烦恼和“圆满”一切“清净功德”。这种境界,名为“涅槃”。在佛教史籍中,通常也作为死亡的代称。后来,人们在写文章时就把“涅槃”作为“死亡”的代称来使用。
21.沙龙:
“沙龙”是法语的译音,它原为意大利语,17世纪传入法国,最初为卢浮宫画廊的名称。后来指法国上层人物住宅中的豪华会客厅。当时,巴黎的名人(多半是名媛贵妇)常把客厅变成著名的社会交际场所。进出这里的人,多为小说家、诗人、画家、戏剧家、哲学家、音乐家和评论家等,他们志趣相同,欢聚一堂,或作诗绘画,或欣赏典雅的音乐,或就各种感兴趣的问题促膝长谈,无拘无束,各抒高见。后来,人们就把这种形式的聚会称为“沙龙”。正宗的“沙龙”有以下特点:要定期举行;时间要在晚上;人数不能太多。现在,人们在写文章时就常借“沙龙”一词来表述某项活动,如“文学沙龙”、“音乐沙龙”等。
22.圆桌会议:
出自英国古代英雄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的传说。圆桌无首席末席之分,象征围桌而坐的骑士处于平等的地位。在圆桌旁举行的会议称为“圆桌会议”。表示参加谈判的各方一律平等。
1.敲吧,门终究会开的:《新约•路加福音》:耶酥曾对门徒说:“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得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因为凡祈求的就得着,寻找的就寻见。”意即只要孜孜以求,定能如愿以偿。
23.种风者收获风暴:《旧约•何西阿书》:以色列先知何西阿看到国内的民众崇拜牛犊,而放弃了对上帝耶和华的信念,就指责他们,说他们必将自食其果。他们所种的是风,所收获的将是风暴。比喻作恶者必将自食其果。
24.骨中之骨,肉中之肉:
出自《圣经》。上帝在亚当身上取下一根肋骨造了女人夏娃,并让两人结为夫妻。亚当说:“这是我的骨中之骨,肉中之肉,可以称她为妻,因为她是从夫身上取下来的。因此男人要
和妻结合,夫妻成为一体。”后喻指骨肉相连的关系,也比喻耗费了自己很多心血和精力所获得的成果和最心爱的东西。
25.尘土之身:
出自《圣经》。亚当、夏娃偷吃了知善恶树的果子,触怒了上帝,被赶出伊甸园。上帝诅咒:人必须遭受土地的折磨。人要从田里收获果实充饥,而田里将长满荆棘和蒺藜,人必须终身劳作,地里才会长出庄稼养活人类,直到归了土;人从泥土而来,本是尘土,死后仍归于尘土。故后常称人为尘土之身。
26.认识自己:
出自希腊神话。奥维德的《爱经》里有这样的话:“阿波罗说:”快把你的弟子领到我的殿里来罢,他们可以在那儿念那全世界闻名的铭文:凡人,认识你自己。‘“古希腊人认为”认识自己“才能富于智慧,得福免祸。
27.喝了忘川的水:
忘川是希腊神话中阴间的一条河流。人死后亡灵堕入阴间,只要喝了这河里的水,就会忘记过去的一切,故称为忘川。比喻遗忘了不该遗忘的事情。
28.家可爱,家最好:
出自《伊索寓言》。宙斯结婚,邀请动物都来参加。惟独乌龟未来。宙斯问他为何不来赴宴。乌龟说:“家可爱,家最好。”宙斯很生气,就罚他驮着自己的家行走。指许多人宁愿在家简朴度日,也不愿做客过豪华的生活。
29.进来的人们,把一切希望抛弃吧:
出自意大利诗人但丁《神曲。地狱篇》。诗人描绘了地狱门口的凄惨情景。地狱的门上写着:“你们走进这里的,把一切希望抛在后面吧!”后比喻绝望无助的境地。
30.吃不到的葡萄总是酸的:
出自《克雷洛夫寓言》。狐狸看到了成熟的葡萄,眼睛和牙齿都发亮了,可惜吃不到,只好愤愤地说:“算了,虽然看上去挺好的,实际上都没有成熟!没有一颗不是酸的。”讽刺某人得不到某种好东西,就反过来说这东西不好,以求心理平衡。
31.回到破旧的木盆旁边:
出自普希金的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渔夫网到一条会说话的金鱼,他把金鱼放回大海,金鱼许下有求必应的诺言。渔夫的老婆便逼迫丈夫不断向金鱼索取,直至要金鱼做自己的侍从,金鱼忍无可忍,终于收回给予老太婆的一切东西,是她又回到原来的破木盆旁边。意义与“竹篮打水一场空”相似。
32.哪里好,哪里就是祖国:
出自古希腊作家阿里斯托芬的喜剧《财神》。比喻唯利是图、甚至不惜背弃祖国者。也形容毫无原则的人。
33.武装到牙齿:
从前,南美沿海地区,特别是北海岸地区海盗横行。这些海盗凶狠异常,除了两手持武器外,嘴上还咬着一把刀。由此有了这个典故。后形容全副武装的人或武装到极限的国家。
34.顺着葡萄藤来的消息:
1844年5月24日,美国的塞缪尔。莫尔斯发明了电报,许多公司开始架设电线,但限于科学水平,电线总是拉得弯弯曲曲,有人开玩笑说像葡萄藤于是产生该语。比喻小道消息,引申为从各种非正规途径传出的秘密消息。
35.约伯:
《旧约•约伯记》:约伯是一个敬畏上帝的富人。魔鬼撒旦不相信他对上帝的虔诚,便怂恿上帝允许他考验约伯,上帝默许后,他多次降祸于约伯。面对灾难,约伯伏地跪拜上帝,说:“我赤身而来,当赤身而去;上帝的赐予,当由上帝取回,上帝英名永存。”于是,
上帝使他从苦境中转回,并赐给他加倍的恩惠。后用他的名字喻指最有忍耐力的人。约伯的妻子因不堪苦难,曾劝说约伯放弃信仰。后世便以“约伯的妻子”比喻目光短浅的愚顽的妇人。
36. 缪斯:
“缪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九位文艺和科学女神的通称。她们均为主神和记忆女神之女,都在奥林匹斯山的庇厄里亚出生和居住。她们以音乐和诗歌之神阿波罗为首领,分别掌管着历史、悲剧、喜剧、抒情诗、舞蹈、史诗、爱情诗、颂歌和天文。因为她们常去的帕耳那索斯山下有卡斯他利阿神泉,所以古希腊的诗人、歌手都向缪斯呼告,祈求灵感。后来,人们在写文章时就常用“缪斯”来比喻文学、写作和灵感等。
37.皮格马利翁:
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他憎恨女性,决定永不结婚。他用神奇的技艺雕刻了一座美丽的象牙女像,并爱上了她。他像对待自己的妻子那样抚爱她,装扮她,并向神乞求让她成为自己的妻子。爱神阿芙洛狄忒被他打动,赐予雕像生命,并让他们结为夫妻。皮格马利翁效应:后来被用在教育心理学上,也称期待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比喻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不同,对他们施加的方法不同,学生受到的影响也不一样。
38.俄底浦斯:
希腊神话中英雄忒拜王拉伊俄斯和王后伊俄斯特的儿子。神谕说:“国王的儿子将要杀父娶母。”所以孩子一出生就被扔到山上,但被救活,并长大了。一次,他失手打死一个老人,这正是他的生父。后来,他来到忒拜,为当地人除去人面狮身怪兽,被拥戴为忒拜王,并娶了前王的妻子——正是他的生母。注定的命运还是实现了。母亲悲愤自杀,他也弄瞎了双眼,最后死在雅典附近复仇女神的圣林里。
39.安泰:
“安泰”是希腊神话中的巨人和英雄,是海神波塞冬和地神盖娅的儿子。他的力量来源于大地母亲,只要身不离地,就力量无穷,所向无敌;但如果身体离开了大地母亲,就要失去生存能力。后来,安泰被希腊神话中最伟大的英雄赫拉克勒斯举在空中击毙了。因为安泰是个离开大地母亲就失去力量的巨人,所以,后来人们在写文章时就常用“安泰”来比喻作家、诗人以及革命政党不能脱离人民群众。
40.西西弗斯:
西西弗受到众神的惩罚,众神让他永不停息地推着一块沉重的巨石上山。当西西弗斯将巨石推至山顶时,石头便会不可阻挡地滚下山去。西西弗斯便这样周而复始地推石头上山。41.美狄亚:希腊神话中科尔喀斯国王的女儿,她帮助伊阿宋取得了金羊毛。当她跟随伊阿宋从亚尔古船上逃走时,看见父亲追来,她便把兄弟的身体砍成碎块,抛入海中。她父亲忙于收尸,没有追上他们。几年后,伊阿宋变了心,娶了新妻。她叫儿子将一件遍染磷火性毒药的新衣送给伊阿宋的新妻,新妻着衣,即被烧死。美狄亚亲手杀死了自己两个孩子,带着他们的尸体到了雅典。雅典国王给了她一个避难所。喻指阴险、毒辣的女人。
42.堂•吉珂德:
西班牙作家同名小说的主人公。他是一个上了年纪、瘦弱可笑的乡村小贵族,因看骑士小说入迷,便也想做个骑士,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结果做出一系列荒唐的事情。比喻那些脱离实际,耽于幻想,因而做出错误判断、一味蛮干,荒唐可笑的人。这种人的做法成为“堂。吉珂德式的行为”。
43.当代阿巴贡:
阿巴贡是莫里哀喜剧《吝啬鬼》(又名《悭吝人》)中的主人公。他生性多疑,视钱如命,就连赠你一个早安也舍不得说,而说借你一个早安。阿巴贡是世界文学中一个著名的典型形象,与葛朗台(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夏洛克(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乞乞科夫(果
上一篇:分手了 却放不下的句子
下一篇:关于烟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