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字说说

| ACCA/CAT |

【www.guakaob.com--ACCA/CAT】

几个字说说篇一
《说说和人体构形相关的几个字》

说说和人体构形相关的几个字

【摘要】本文利用出土甲骨文、金文、简册、碑石等文字材料,

简明解释了一组和人体构形相关的“人”、“大”、“命”、“令”、“自”、

“息”等常用汉字的形义来源。同时还结合传世文献材料,分析说

明了它们在汉字历史演变过程中的基本义项和辞例用法。通过对这

些字词的解说,有助于我们对汉字文化内涵的深一步理解和研究。

【关键词】汉字;构形;词义;演变

【中图分类号】h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9-5071(2012)08-0079-02

1 说“人”

人字在商周时期本象侧身站立的人形。大约在春秋战国以后,人

们习惯将“人”形原本竖立的人体躯干向后写作斜笔,并将其手臂

部分从肩膀部位上移至头顶,呈现出左右两斜笔相倚之势,于是就

成为后世人们所熟悉的字样。人字的演变大致如下图所示: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卷八对人字解释云:“人,

天地之性最貴者也。”《尚书·秦誓》:“惟人万物之灵。”《列子·黄

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趣者,谓之人。”《汉

语大字典》:“由古类人猿进化而来的、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

劳动的高等动物。” “人”也是汉字系统中组字频率很高的一个部

首。

人字的基本意义古今相当稳固,它的常见引申义大致有四:一,

指别人、他人。如《尚书·秦誓》:“人之有技,若己有之。”又如:

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二,指每人、人人。如《史记·平准书》:“非

遇水旱之灾,人给家足。”又如:人手一册。三,指自身。如《古

诗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四,

指人的品格。如宋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读其文,则其人可

知。”

2 说“大”

大字本象两臂张开的正面人形。大约在春秋战国以后,人们习惯

将大字中表示人形两臂的两个斜笔拉直作一横笔,于是为后世所

本。大字的演变大致如下图所示:

大字可作为形容词,表示面积、体积、重量、数量等方面超出所

比对象。《说文》卷十对大字解释云:“大,象人形。”《甲骨文合集》

29789:“惟日中有大雨?”意思是卜问中午的时候是否会下大雨。

周代作册大方鼎铭文:“公赏作册大白马。”意思是周公赏赐给作册

这个官员高大的白马。《尚书·周书·武成》:“大邦畏其力,小邦

怀其德。”《诗经·国风·遵大路》:“遵大路兮,掺执子之袪兮。”

“大”亦可作副词,表示规模、程度等方面超过所比对象。如《甲

骨文合集》6695:“壬申卜:方其大出?”意思是壬申日向神明祈

问方国是否会大规模地出动。西周令鼎铭文:“王大耤农于其田。”

意思是周王非常投入地在农田里从事耕作。

3 说“命、令”

“命”、“令”本是一个字,在甲骨文、金文中都写作,从倒口、

从(jié,象人跪跽状),表示君主对臣下发号施令之意。这个字在

西周中期以后又追加了一个口旁,于是便派生出了“命”字。“命”

和“令”字的演变大致如下图所示:

命字最初只是令字的繁文,二字在古文辞例中可以通用,都用为

动词,表示上对下施发命令。此外金文中还有“勿法(废)朕命”

之类的句子,其中的“令”和“命”都由动词转化成了名词,均用

来表示君主的政令、教令。在此基础上,“命”和“令”字原有的

意义场仍在不断扩大。为了便于区别,后人将它们读音稍变,于是

便分成了两个字。《说文》九上亼部:“令,发号也。”《说文》二上

口部:“命,使也。从口、从令。”

后世的命字主要有下面几种引申用法:一、用为动词。(1)表差

遣、任命之义。如《三国志·诸葛亮传》:“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

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2)表教诲、告示之义。如《孟子·滕

文公上》:“夷子怃然为间曰:‘命之矣。’”朱熹注:“命,犹教也。

言孟子已教我矣。”二、用为名词。(1)表示上面颁发的公文。如

《尚书·周书》中平王赏赐晋文侯,其公文就叫做“文侯之命”。(2)

表天命、命运之义。如《论语·尧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由这种用法还进一步引发出“使命”、“生命”、“寿命”等常见义项。

令字后世主要有以下几种引申用法:一、用为动词,表示“使”、

“让”之义。如《战国策·赵策》:“故贵为列侯者,不令在相位。”

二、用为连词,相当于“如果”、“假使”。如《史记·魏其武安侯

列传》:“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

三、用为名词。(1)表示上面的诏令或告示。如《史记·秦始皇本

纪》:“命为制,令为诏。”又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在事为令,

在言为命。”(2)表示对官长和尊者之称。如古有“令尹”、“尚书

令”、“郎中令”、“县令”等官名,对人亲属有“令尊大人”、“令兄”、

“令郎”诸称。(3)表美善之义。如《诗经·大雅·卷阿》:“如圭

如璋,令闻令望。”(4)表示时令、季节。古代根据十二个月份来

分别记述应施行的政令,此称作“月令”;后沿用为季节之称,如

“春令”、“夏令”等。(5)表词、曲的调名。如词有《十六字令》,

曲有《叨叨令》等,又饮酒时所行辞令可称作“酒令”。

4 说“自”

自字本象鼻子之形,字形下部左右两边的笔画向上钩勒,表示人

的两个鼻孔。为使书写方便,大约在春秋战国以后,人们逐步将字

形下部写作封闭状,把自字两侧原本弯曲的线条写成直笔。汉隶更

进一步把自字上端中部的两斜笔写成一横笔,遂为后世所本。自字

的演变大致如下图所示:

“自”本义为鼻子,《说文》卷四对自字解释曰:“自,鼻也。象

鼻形。”《说文》卷一皇字下亦云:“自,讀若鼻。”“自”的本义用

法可见于甲骨卜辞,如《甲骨文合集》11506正:“贞:有疒自,惟有

害?”讲的是商王鼻子生病,通过占卜来祈问神灵是否给商王祛除

疾患。

自字在商代甲骨文中便开始追加了一个声旁“畀”,遂为后世鼻字

所本,“自”和“鼻”是一组同源字。

在殷墟甲骨卜辞中,自字的本义已经很少用到,它常被假借为介

词,表示“自从”、“自„„开始”等。如《甲骨文合集》27349:“其

蒸鬯自小乙?”这是向神灵祈问举行供奉香酒的祭祀是否从先王小

乙开始。

自字在甲骨卜辞中还被借用作代词,表示“自己”、“亲自”等,

如《甲骨文合集》33035:“庚戌惟王自征召方?”是占卜庚戌这天

商王是否自己带兵去征伐召方。这种用法又如《史记·项羽本纪》: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早)自来谢项王!’”由

这种用法还引申为“自然地”,如:《史记·李将军列传》:“桃李不

言,下自成蹊。”

5 说“息”

息字本从自、从八或形,象气息出入鼻部状。周代金文中息字所

从的八或形写作形,战国文字将这一部分讹化作心字,《说文》卷

十心部:“息,喘也。从心、自,自亦声。” 字的演变大致如下图

所示:

息本指“呼吸”、“喘息”,如《论语·乡党》:“„„鞠躬如也,屏

气似不息者。”《列子·黄帝》:“尹生甚怍,屏息良久,不敢复言。”

《楚辞·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几个字说说篇二
《说 说 字 源(一)》

说 说 字 源(一)

一、这两个偏旁本身读什么?本义是什么?

厂(厂字旁)读作hǎn ,其义多与山崖或山、石有关。

广(广字旁)读作yǎn ,像依傍山崖搭建的庐棚,其义多与房屋等建筑有关。

二、这几个生字的字源是什么?

“突”是会意字,“犬”和“穴”合起来表示犬藏在洞穴中趁人不备突然冲出。本义是急速地向前或向外冲。“穴”和烟囱没有关系,“修房屋中的烟囱”的说法不通。

“扇”的本义是指门扇。“扇”是会意字,“羽”表示羽翼,和“户”(单扇的门)和起来表示两扇门向双翅一样能开合。说“扇”的本义是用竹子或苇子编的门,那“羽”表示什么?

“闹”是会意字简化,繁体是“鬧”。“鬥”即“斗”,像两手争斗;“市”是人们交易做买卖的地方,当然人多热闹;“鬥”和“市”合起来表示喧哗。

“闯”字也是会意字,“马”和“门”合起来表示马冲击门,本义是猛冲。 “所”是斤户会意。“斤”是斧子一类工具。“斤”和“户”和起来表示以斧破门,表示盟誓之义,假借为住所。

“启”是口户会意。“户”是门,门开了个口就是开门。本义是开启。

说 说 字 源(二)

1.这几个偏旁表示什么意思?

(1)“礻”(示字旁)

“示”的甲骨文像古代祭祀用的灵石,台上可以放祭品。“礻”(示字旁)表示的意思多与神鬼、祖先、祭祀等有关。

(2)“廴”(建字底)

“廴”(建字底)表示的意思,多与脚的动作有关。“廴”(建字底)由“彳”变化而来,读作yin。“廴”和“彳”“辶”(走之儿)形状相近,意义相通。

“彳”(双人旁)是“行”的左半边。甲骨文“行”字像道路的十字路口,“彳”(双人旁)读作chi,其义多与行走、道路或脚的动作有关。

古文字的“辶”(走之儿)由“彳”和“止”组成。甲骨文“止”字像一只脚。“辶”(走之儿)表示的意思多与行走等叫的动作或道路有关。

(3)左耳刀和右耳刀

“阝”(左耳刀)的甲骨文写得像阶梯一样,意思是上山。单独成字写作“阜”,因此在《康熙字典》等老字典里“阝”都是阜字部。“阜”的意思是土山,“阝”(左耳刀)表示的意思多与山、山陵或地名有关。说“阝”(左耳刀)表示地势高没有说到根本上。

“阝”作右偏旁可不是“阜”,而是“邑”。“邑”是城市的意思,所以右耳刀“阝”多与城邦等地名有关。

几个字说说篇三
《说说和人体构形相关的几个字》

说说和人体构形相关的几个字

【摘要】本文利用出土甲骨文、金文、简册、碑石等文字材料,简明解释了一组和人体构形相关的“人”、“大”、“命”、“令”、“自”、“息”等常用汉字的形义来源。同时还结合传世文献材料,分析说明了它们在汉字历史演变过程中的基本义项和辞例用法。通过对这些字词的解说,有助于我们对汉字文化内涵的深一步理解和研究。

【关键词】汉字;构形;词义;演变

【中图分类号】h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8-0079-02

1 说“人”

人字在商周时期本象侧身站立的人形。大约在春秋战国以后,人们习惯将“人”形原本竖立的人体躯干向后写作斜笔,并将其手臂部分从肩膀部位上移至头顶,呈现出左右两斜笔相倚之势,于是就成为后世人们所熟悉的字样。人字的演变大致如下图所示: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卷八对人字解释云:“人,天地之性最貴者也。”《尚书·秦誓》:“惟人万物之灵。”《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趣者,谓之人。”《汉语大字典》:“由古类人猿进化而来的、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 “人”也是汉字系统中组字频率很高的一个部首。

人字的基本意义古今相当稳固,它的常见引申义大致有四:一,指别人、他人。如《尚书·秦誓》:“人之有技,若己有之。”又如:

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二,指每人、人人。如《史记·平准书》:“非遇水旱之灾,人给家足。”又如:人手一册。三,指自身。如《古诗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四,指人的品格。如宋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2 说“大”

大字本象两臂张开的正面人形。大约在春秋战国以后,人们习惯将大字中表示人形两臂的两个斜笔拉直作一横笔,于是为后世所本。大字的演变大致如下图所示:

大字可作为形容词,表示面积、体积、重量、数量等方面超出所比对象。《说文》卷十对大字解释云:“大,象人形。”《甲骨文合集》29789:“惟日中有大雨?”意思是卜问中午的时候是否会下大雨。周代作册大方鼎铭文:“公赏作册大白马。”意思是周公赏赐给作册这个官员高大的白马。《尚书·周书·武成》:“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德。”《诗经·国风·遵大路》:“遵大路兮,掺执子之袪兮。” “大”亦可作副词,表示规模、程度等方面超过所比对象。如《甲骨文合集》6695:“壬申卜:方其大出?”意思是壬申日向神明祈问方国是否会大规模地出动。西周令鼎铭文:“王大耤农于其田。”意思是周王非常投入地在农田里从事耕作。

3 说“命、令”

“命”、“令”本是一个字,在甲骨文、金文中都写作,从倒口、从(jié,象人跪跽状),表示君主对臣下发号施令之意。这个字在

西周中期以后又追加了一个口旁,于是便派生出了“命”字。“命”和“令”字的演变大致如下图所示:

命字最初只是令字的繁文,二字在古文辞例中可以通用,都用为动词,表示上对下施发命令。此外金文中还有“勿法(废)朕命”之类的句子,其中的“令”和“命”都由动词转化成了名词,均用来表示君主的政令、教令。在此基础上,“命”和“令”字原有的意义场仍在不断扩大。为了便于区别,后人将它们读音稍变,于是便分成了两个字。《说文》九上亼部:“令,发号也。”《说文》二上口部:“命,使也。从口、从令。”

后世的命字主要有下面几种引申用法:一、用为动词。(1)表差遣、任命之义。如《三国志·诸葛亮传》:“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2)表教诲、告示之义。如《孟子·滕文公上》:“夷子怃然为间曰:‘命之矣。’”朱熹注:“命,犹教也。言孟子已教我矣。”二、用为名词。(1)表示上面颁发的公文。如《尚书·周书》中平王赏赐晋文侯,其公文就叫做“文侯之命”。(2)表天命、命运之义。如《论语·尧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由这种用法还进一步引发出“使命”、“生命”、“寿命”等常见义项。 令字后世主要有以下几种引申用法:一、用为动词,表示“使”、“让”之义。如《战国策·赵策》:“故贵为列侯者,不令在相位。”

二、用为连词,相当于“如果”、“假使”。如《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

三、用为名词。(1)表示上面的诏令或告示。如《史记·秦始皇本

纪》:“命为制,令为诏。”又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在事为令,在言为命。”(2)表示对官长和尊者之称。如古有“令尹”、“尚书令”、“郎中令”、“县令”等官名,对人亲属有“令尊大人”、“令兄”、“令郎”诸称。(3)表美善之义。如《诗经·大雅·卷阿》:“如圭如璋,令闻令望。”(4)表示时令、季节。古代根据十二个月份来分别记述应施行的政令,此称作“月令”;后沿用为季节之称,如“春令”、“夏令”等。(5)表词、曲的调名。如词有《十六字令》,曲有《叨叨令》等,又饮酒时所行辞令可称作“酒令”。

4 说“自”

自字本象鼻子之形,字形下部左右两边的笔画向上钩勒,表示人的两个鼻孔。为使书写方便,大约在春秋战国以后,人们逐步将字形下部写作封闭状,把自字两侧原本弯曲的线条写成直笔。汉隶更进一步把自字上端中部的两斜笔写成一横笔,遂为后世所本。自字的演变大致如下图所示:

“自”本义为鼻子,《说文》卷四对自字解释曰:“自,鼻也。象鼻形。”《说文》卷一皇字下亦云:“自,讀若鼻。”“自”的本义用法可见于甲骨卜辞,如《甲骨文合集》11506正:“贞:有疒自,惟有害?”讲的是商王鼻子生病,通过占卜来祈问神灵是否给商王祛除疾患。

自字在商代甲骨文中便开始追加了一个声旁“畀”,遂为后世鼻字所本,“自”和“鼻”是一组同源字。

在殷墟甲骨卜辞中,自字的本义已经很少用到,它常被假借为介

词,表示“自从”、“自„„开始”等。如《甲骨文合集》27349:“其蒸鬯自小乙?”这是向神灵祈问举行供奉香酒的祭祀是否从先王小乙开始。

自字在甲骨卜辞中还被借用作代词,表示“自己”、“亲自”等,如《甲骨文合集》33035:“庚戌惟王自征召方?”是占卜庚戌这天商王是否自己带兵去征伐召方。这种用法又如《史记·项羽本纪》:“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早)自来谢项王!’”由这种用法还引申为“自然地”,如:《史记·李将军列传》:“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5 说“息”

息字本从自、从八或形,象气息出入鼻部状。周代金文中息字所从的八或形写作形,战国文字将这一部分讹化作心字,《说文》卷十心部:“息,喘也。从心、自,自亦声。” 字的演变大致如下图所示:

息本指“呼吸”、“喘息”,如《论语·乡党》:“„„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列子·黄帝》:“尹生甚怍,屏息良久,不敢复言。”《楚辞·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息字的主要引申义如下,一,用表“止息”、“安息”,如《孟子·滕文公下》:“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壤宫室以为污池,民无所安息。”《战国策·秦策》:“宜阳未得,秦死伤者众,甘茂欲息兵。”二,用表“子息”、“后代”,如《战国策·赵策》:“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儒林外

几个字说说篇四
《说说和人体构形相关的几个字》

几个字说说篇五
《8个字的伤感短说说大全 心若一动,泪就千行》

1、我,永远不是谁的谁。

2、心的位置,已经空了。

3、学会,走出痛苦迷区。

4、寂寞,只愿一人独享。

5、其实,我也曾在乎过。

6、手放开,让彼此自由。

7、素时景年,一世疏离。

8、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9、忘不了你,离不开你。

10、为你赌注,义无反顾。

11、我的幸福,与你无关。

12、戏子入画一生天涯。

13、想告别,永远的寂寞。

14、向来缘浅,奈何情深。

15、向来缘浅,奈何情深?

16、心很久,没人关心了。

17、心若一动,泪就千行。

18、幸福右边荒芜人烟。

19、一个人,在自言自语。

20、咫尺天涯,阴阳两隔。

21、爱你,等于爱上寂寞。

22、爱上你,我输得彻底。

23、独揽萤火,照亮寂寞。

24、浮伤年华,忧伤说笑。

25、没有你,我依然很好。

26、人心不古,世态炎凉。

27、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28、谁为了谁,辜负了谁。

29、已失去的,留作回忆。

30、同片天空,不同的路。

几个字说说篇六
《说说古人的名、字、号》

说说古人的名、字、号

名与字,是中国古代姓氏文化与礼仪文化的产物,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需要,是在长期的封建制度与礼仪风俗的发展中形成的一套中国文化特有的规则与模式。随着社会与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传统的文化内涵已被当代人逐渐忽略与遗忘,旧的礼仪制度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改革、遗弃旧习俗应是顺理成章的事。传统文化中以文人士大夫为主的名、字、号等称谓所传达的制度与礼仪内容、内涵则渐渐为现代人所陌生,甚至一些从事古典文学艺术研究的人也不甚了了,曾见有文章谈到古代姓名表字,或曰古人表字“了无余味,太过平常”,或曰古人“表字一般则由自己决定”云云。正是“今人未必知古人,而有轻古人之色”。大都昧于名与字的应有之义,或以自己的浅薄无知厚诬前贤,或以一知半解曲释本义。试看今日书画界,可以说是名、字、号或是闭门造车乱起一通,或是附庸风雅俗不可耐。其实,看看一个人的字、号,便可知此人文化修养的高低。人的名、字、号甚至斋室号都应是有着一定含意、涵义,彼此间有着内在联系的有机组合。今天的人们要想为自己命字起号,应当了解其间的关系,注意雅俗、文野、清浊、高下之别,做到文通理顺,字清义弘,意趣深涵,玩味隽永。给大熊猫和宠物起个名号还要斟酌再三,何况书家画家,怎么能说“绝无称与不称之说”呢?

古人于名、字、号之间的关系,可简单地概括为: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号以明志,斋室寄情。

名以正体姓名起源已不可考,但至少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古代姓与氏有别,有“正姓氏,别婚姻”之功用。即男子称氏,以明血统;女子称姓,以别婚姻。后来氏族部落解体,奴隶制社会消灭,社会发展,姓氏合一并逐渐稳定下来,经过数千年的演化,从古至今中国人使用过的姓氏已有八千多个,《万姓统谱》收录姓氏三千五百余个。今天常见的姓氏也有四百多个。宋代编纂的《百家姓》只是括其大概而已。

姓氏在古代是地位和身份的标志,名也是贵族阶层才有资格获取的。后来在社会变革和进步中扩散到社会各阶层,合称姓名。古人取名是件庄重严肃的事,被认为名不但将要伴随人度过一生,并且还与命运有关。婴儿出生三个月后便要取名,由父亲命名并举行郑重的仪式,这个名字一般是乳名,亦即俗称的“小名”。待到八岁入小学,再取学名,亦即所谓的“本名”,俗称“大名”。命名时要对名字的字意、字义甚至音调的平仄都做慎重周密的考虑,使其形、音、义皆谐美,这便是“名以正体、字以表德”(《颜氏家训?风操篇六》)的原则。具体的标准则有所谓的“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左传?桓公六年》)。

信,即根据出生时的特点、情况来命名,如明代书法家李梦阳出生时其母梦日坠怀,故以“梦阳”名之;

义,即以祥瑞吉庆的字来命名,古诗句中有“因露寝兮产灵芝,象三德兮瑞应图”,明代书法家张瑞图即取其义;

象,即用以物喻志的字来命名,如清代书家吴飞鹏,鹏为传说

中最大的鸟,善高飞;

假,即借山川花木等事物的名称来命名,如宋代大诗人、书法家苏轼,“轼”为车箱前扶手横木;

类,即用家族、双亲的相关字眼来命名,如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取名王献之等。

后人取名则多受社会地位、文化修养、信仰爱好、时代风气等影响,或誉美,或褒德,或喻义,或励志,或祈福,或吉祥……中国人的姓名虽十分繁杂,却总能于一个人的姓名中窥见其民族、地望、家庭、身世、文化、教养、爱好等等,可以说名字是信息量最大的汉字符号,故历来不乏专门研究名字之学问者。元人吴澄辨仓颉名曰:“仓颉古文读如折。”(《游通仲字说》)元人王恽曾说:“古者制名,皆存义例,有象其类而命之者,因其材而笃之者,或审其刚柔而抑扬之者,或察其气焰而取与之者,非徒观美夸大而已也。”(《张掾史名说》)名字的变更,亦皆事出有因,亦颇庄重,多由长者为之,吴澄《跋曾翰改名说》:“乙卯进士李路、戊午进士李岳往年以予游,病其名之不雅驯,予为更今名。”更名是为了使名字更有深意:“昔司马长卿慕蔺相如,故名相如,顾元叹慕蔡邕,故名雍。”(《颜氏家训?风操篇六》)

字以表德古代男子二十岁行成人礼,结发戴冠。《礼记》:“男子二十冠而字之。”即成人后根据本名的涵义另立别名即字,一般是彰意明义,正名表德。《仪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故字又称“表字”。由此可知字是名的涵义的阐发与延伸。清人钱大昕谓:“名之

于字也,有以相承为义者,由之字路,启之字开是也;有以相反为义者,哆之字敛,黑之字晰是也。”(《潜研堂文集》)这是说立字常用相辅相成或者相反相成两种方法。相承为义者如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字清臣,相反为义者如清代著名书画家郑燮字克柔。

过去人们相互交往见面或信函中多称字而不直呼其名以示尊重,即“人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之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因此有“褒则书字,贬则书名”(《春秋?僖公二十五年》)。直接称呼人的名是不礼貌、不友好的表现。古代书画家落款署名若要名、字皆写上时,一般是字在前名在后,如“克柔郑燮”,或号在前名在后,如“板桥郑燮”等。起字大都是求之于德高望重的前辈或师长:“谭适既冠,其父奉政公字之曰立之。公之友为作字辞者凡三,复以请于余。”(吴澄《谭适字说》)可见谭适的字是征之于其父与诸长辈、名流的。也知取字是件谨慎严肃的事。正如王恽所言:“古人制名与字本以假代称道,因其材而进退之,非欲求胜而滋美也。”(《温总管字说》)元人胡祗曾解释过他的四个儿子的名与字之取义:“古人名字,不取美称,申之对鲁桓公,概可见矣。后世率多张大夸美,略无意义,甚不足取法,胡子有子四人,各因性分之所短者而戒之,庶几勉励,强其不足,以趋于中也。长子和柔而少执持,故名曰持,字伯持。次子刚决暴白而少蕴藉,故名曰蕴,字仲蕴。三子讷讷退缩而少振扬,故名曰扬,字叔扬。季子凡庸浅小而乏宏毅,故名曰宏,字季宏。余之命名者如此,非夸美也。汝四人者,当知之。”(《名字说》)其中字还包括了伯、仲、叔、季的排行。

号以明志古人的号比较复杂,今人则更无讲究了,但由于都是思维的产物,故仍是其心境心态的展现。或与彼时有关,或与彼地有关,或与心绪有关,或与所遇有关。大都能体现其思想、志趣、爱好、倾向等。如宋代大诗人、大书法家黄庭坚在安徽潜山时,因流连山谷寺风光而自号山谷道人,在贬谪涪州后,又号为涪翁。明代书法家黄道周自幼坐卧石室中读书养性,故号石斋。书画家陈洪绶在明亡后浪迹佛门,冷眼尘世,自号悔迟。书法家傅山于明亡后着朱衣(明朝皇帝为朱姓)、居土穴,以表抗清复明之志,因号朱衣道人等。朱耷号八大山人,题书画时“八大”二字联缀,“山人”二字联缀,类“哭之”、“笑之”,以泄其悼明睥清之意。清代书画家高风翰五十四岁时因病残右臂,以左手作书画,遂号尚左生、丁巳残人等。或谓“号,谓尊其名,更为美称焉”。如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欧阳修以自己一老翁,加上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文字、一架琴、一局棋、一壶酒共六个一而自称“六一居士”;陆游忧世疾俗、藐视权贵而号“放翁”。清代大书法家邓石如居皖公山下,析“皖”字而号“完白山人”……元人王炎午说:“上古有名,中古有字,末世或以号行耳。”(《戴正传斋号说》)故有些书画家一生有多个号甚至几十个号者并不鲜见。

斋室寄情斋室取名与主人的身份、居处、情趣、学识、性格、好恶、穷通、心态、阅历等关系密切。如宋代大书画家米芾收藏有晋代法帖多种又甚为钟爱,因而名其室曰宝晋斋。而元代的书画家李倜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连居室内的摆设都要紧随晋代士人的标准,行走坐卧也崇尚晋人风习,因此将书斋命名为“拟晋山房”。清代收藏

几个字说说篇七
《伤感的文字资料签名 可用于说说 QQ个性说明等》

我想爱的人很多。可里面没有我自己。

我没想过我会难过,我没想过心跳会被心痛消灭。

我老是说我不在乎结果,可阴晴圆缺只是错觉。

我的梦沉淀在海底深深埋没,可我依然执迷不悔。

我想看你静静入睡。

我想和你一起看雪。

我想静静等你归来。

>>>

这个世上

并不是所有的爱都是最好的爱

退而求其次也不失为爱的一种方式

>>>

你爱的绝对,可里面也没有你自己。

你留下惊鸿一瞥的感慨,你留下偶然预见的真爱。

你没有喜欢的场景,可你会微笑陪我看烟火,

你会拍着我的肩膀哄我入睡,可你不肯跟随爱。

你不想失去某种色彩。

你不想失去我给的爱。

你不想失去唯一完美。

如果可以一起在一起。

不是故意,却是必然。

在一起吧。温柔的星空,那会让你感动。

>>>

我有很多回忆是关于你的,

可是你偏执的认为你不过是个路人甲。

>>>

我看了很多书 里面大部分男女主角的甜蜜片段 都会留在脑子里 然后把男主角换成你 女主角换上我

也就只能这么满足一下自己了

>>>

很多时候,我们认不清自己

只是因为我们把自己放在了一个错误的位置

给了自己一个错觉

>>>

熟悉的路。

我反复走了好几遍。

可你的身影终究还是遗留在了回忆的边缘。

突然抬起双手 我才发现空荡荡的什么也没有

我以为我还剩下些什么的 原来也只是以为啊。

>>>

巴黎街头,灯光琉璃

泪模糊了人的面容

我看不到你,也找不到去路

>>>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真正可以对另一个人的伤痛感同身受 你万箭穿心,痛不欲生,也仅仅是你一个人的事

别人也许会同情,也许会嗟叹

但永远不会清楚你的伤口究竟溃烂到何种境地

>>>

把你的信息藏在手机里

想你的时候把它们翻出来慢慢的看

细细的品 然后不停的偷笑

>>>

大部份的痛苦 都是不肯离场的结果

没有命定的不幸 只有死不放手的执着

>>>

我不允许你哭 我要你知道这个世界上不只是他一个人那么爱你 他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甚至能够比他更好。

至少我不会让你哭不会让你委屈疼痛。

>>>

千言万语说不清 我一直存活在有你的幻境里。

我用尽全身的爱跟力气却只能换来半生的回忆。

>>>

我们都执着的相信什么都不会变

事实上

除了我们还在傻傻等待之外

什么都变了

>>>

天长地久只是所有人坚信的迷信 没有我要寻找的眼睛。 千万人群中的相遇 也不想再是我与你。

把你的手放在我的心上 感受震动 感受温度

那一点点温存都是最美好的温暖

>>>

我小心翼翼的记着你每一个离开我的日子。

每一个在一起的日子。

我不敢记的很牢。

怕它突然从脑子中凸现出来。

我会难过。

我却又不敢忘记。

是因为舍不得你。

舍不得我们的回忆。

>>>

我情愿沦陷在黑暗里。

你睁大眼睛 望着我的心 看着却无法救赎我的心情。 我转身离去 不再去看你 告诉自己要将你移出梦里。

>>>

我不断去尝试新的生活

不断走进不同陌生人的世界

再见真的是否就那么容易说出口。

>>>

如何能不爱,感情不是水闸,说开就开,说关就关。 那场感情,她豁出了自己,一丝也余力也没有留下。 而他是在她最快乐的时候骤然离开,中途没有争吵, 没有冷战,没有给过她机会缓冲,

让热情消散,如同一首歌,唱到了最酣畅处,嘎然而止。

>>>

断壁残垣 四面徒然

我在我的回忆里穷途末路。

>>>

我拼命想抓住那些离场的过往 试图去拦截它

拦截那些五彩的玻璃球 放进我追忆的玻璃瓶

可它毫不理睬 渐渐地消逝 似乎在告诉我那些不会再回来

>>>

我想很多事情都必须要去承受,

很多记忆你都必须去忘记。

哪怕忘不掉。

我不想要你喜欢我,

我希望她可以和你一直在一起。

>>>

我喜欢把所有温暖的美好的词汇。

都用在我们身上。

因为这就象是一个美好的理想。

想我们一直一直很幸福。

快乐的明媚的甜美的事情。

都写进我们的生命。

然后我们依偎着走完属于我们的美好年月。

>>>

我承认我的自私。我只想成为你的唯一。

我承认我的霸道。我只要你属于我一人。

我承认我的任性。我只要一直和你一起。

>>>

我想忘了所有我留恋的我回忆的我拥有过的

那些都只是回忆 缺失并不可怕

可怕的 是无法面对.

>>>

岁月把关于风月的故事带走了,

留下的不过是些多情人的泪水。

没有经历过感情的人,

不会明白那种刻骨铭心的感受。

>>>

我以为终有一天。我会彻底将爱情忘记。将你忘记。

可是。忽然有一天。我听到了一首旧歌。我的眼泪就下来了。 因为这首歌。我们一起听过。

>>>

你曾允诺过会相伴的春夏秋冬

而如今我独自一人拿着行李

踏上了我们未完成旅途

>>>

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

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你爱我。

>>>

也许时间真的是一把刀。

我们是一点点被剥开的洋葱。

越到后来越是泪留满面。

却始终换不回往昔。

>>>

我舍不得的有很多,

我很贪心,我怕离别。

我总是在哭,眼泪总是止不住的流。

>>>

我终于把你放进回忆

我终于不再想起你的时候泪流满面

也许是执着 也是是慢热 过了这么久这么久

>>>

一个温柔 一个狠心

一个伤神 一个放心

若是彼此有心 又哪用痛心与多心

>>>

一个人身边的位置那么多 能给的也只有那么多 在这个狭小的圈子里

有些人要进来 就有些人不得不离开

那些曾经被我深深藏起忘却的记忆

没有想到现在会这样现货的存在着

而这样让人感到无所适从的直接

却最能够代表一个人内心的想法

只是这样的刻心带给我们的是深深的绝望

>>>

我与你们同在。

我的爱与你们同在。

我的新一年新梦想新回忆

旧独白旧时光旧人。

你们是我的唯一不可替代。

>>>

我们应该停止了想念才可能快乐一点

无论是谁爱深谁爱浅都已是过往云烟

>>>

我以为我很坚强。

坚强到可以离开你都不用沉重呼吸。

你以为我很坚强。

几个字说说篇八
《说说字符编码》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群人,他们决定用8个可以开合的晶体管来组合成不同的状态,以表示世界上的万物。他们看到8个开关状态是好的,于是他们把这称为"字节"。

再后来,他们又做了一些可以处理这些字节的机器,机器开动了,可以用字节来组合出很多状态,状态开始变来变去。他们看到这样是好的,于是它们就这机器称为"计算机"。

开始计算机只在美国用。八位的字节一共可以组合出256(2的8次方)种不同的状态。

他们把其中的编号从0开始的32种状态分别规定了特殊的用途,一但终端、打印机遇上约定好的这些字节被传过来时,就要做一些约定的动作。遇上00x10, 终端就换行,遇上0x07, 终端就向人们嘟嘟叫,例好遇上0x1b, 打印机就打印反白的字,或者终端就用彩色显示字母。他们看到这样很好,于是就把这些0x20以下的字节状态称为"控制码"。

他们又把所有的空格、标点符号、数字、大小写字母分别用连续的字节状态表示,一直编到了第127号,这样计算机就可以用不同字节来存储英语的文字了。大家看到这样,都感觉很好,于是大家都把这个方案叫做 ANSI 的"Ascii"编码(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美国信息互换标准代码)。当时世界上所有的计算机都用同样的ASCII方案来保存英文文字。

后来,就像建造巴比伦塔一样,世界各地的都开始使用计算机,但是很多国家用的不是英文,他们的字母里有许多是ASCII里没有的,为了可以在计算机保存他们的文字,他们决定采用127号之后的空位来表示这些新的字母、符号,还加入了很多画表格时需要用下到的横线、竖线、交叉等形状,一直把序号编到了最后一个状态255。从128到255这一页的字符集被称"扩展字符集"。从此之后,贪婪的人类再没有新的状态可以用了,美帝国主义可能没有想到还有第三世界国家的人们也希望可以用到计算机吧!

等中国人们得到计算机时,已经没有可以利用的字节状态来表示汉字,况且有6000多个常用汉字需要保存呢。但是这难不倒智慧的中国人民,我们不客气地把那些127号之后的奇异符号们直接取消掉, 规定:一个小于127的字符的意义与原来相同,但两个大于127的字符连在一起时,就表示一个汉字,前面的一个字节(他称之为高字节)从0xA1用到0xF7,后面一个字节(低字节)从0xA1到0xFE,这样我们就可以组合出大约7000多个简体汉字了。在这些编码里,我们还把数学符号、罗马希腊的字母、日文的假名们都编进去了,连在 ASCII 里本来就有的数字、标点、字母都统统重新编了两个字节长的编码,这就是常说的"全角"字符,而原来在127号以下的那些就叫"半角"字符了。

中国人民看到这样很不错,于是就把这种汉字方案叫做 "GB2312"。GB2312 是对 ASCII 的中文扩展。

但是中国的汉字太多了,我们很快就就发现有许多人的人名没有办法在这里打出来,特别是某些很会麻烦别人的国家领导人。于是我们不得不继续把 GB2312 没有用到的码位找出来老实不客气地用上。

后来还是不够用,于是干脆不再要求低字节一定是127号之后的内码,只要第一个字节是大于127就固定表示这是一个汉字的开始,不管后面跟的是不是扩展字符集里的内容。结果扩

展之后的编码方案被称为 GBK 标准,GBK 包括了 GB2312 的所有内容,同时又增加了近20000个新的汉字(包括繁体字)和符号。

后来少数民族也要用电脑了,于是我们再扩展,又加了几千个新的少数民族的字,GBK 扩成了 GB18030。从此之后,中华民族的文化就可以在计算机时代中传承了。

中国的程序员们看到这一系列汉字编码的标准是好的,于是通称他们叫做 "DBCS"(Double Byte Charecter Set 双字节字符集)。在DBCS系列标准里,最大的特点是两字节长的汉字字符和一字节长的英文字符并存于同一套编码方案里,因此他们写的程序为了支持中文处理,必须要注意字串里的每一个字节的值,如果这个值是大于127的,那么就认为一个双字节字符集里的字符出现了。那时候凡是受过加持,会编程的计算机僧侣们都要每天念下面这个咒语数百遍:

"一个汉字算两个英文字符!一个汉字算两个英文字符......"

因为当时各个国家都像中国这样搞出一套自己的编码标准,结果互相之间谁也不懂谁的编码,谁也不支持别人的编码,连大陆和台湾这样只相隔了150海里,使用着同一种语言的兄弟地区,也分别采用了不同的 DBCS 编码方案。当时的中国人想让电脑显示汉字,就必须装上一个"汉字系统",专门用来处理汉字的显示、输入的问题,但是那个台湾的愚昧封建人士写的算命程序就必须加装另一套支持 BIG5 编码的什么"倚天汉字系统"才可以用,装错了字符系统,显示就会乱了套!这怎么办?而且世界民族之林中还有那些一时用不上电脑的穷苦人民,他们的文字又怎么办?

真是计算机的巴比伦塔命题啊!

正在这时,大天使加百列及时出现了:一个叫 ISO (国际标谁化组织)的国际组织决定着手解决这个问题。他们采用的方法很简单:废了所有的地区性编码方案,重新搞一个包括了地球上所有文化、所有字母和符号的编码!他们打算叫它"Universal Multiple-Octet Coded Character Set",简称 UCS, 俗称 "UNICODE"。

UNICODE 开始制订时,计算机的存储器容量极大地发展了,空间再也不成为问题了。于是 ISO 就直接规定必须用两个字节,也就是16位来统一表示所有的字符,对于ascii里的那些"半角"字符,UNICODE 包持其原编码不变,只是将其长度由原来的8位扩展为16位,而其他文化和语言的字符则全部重新统一编码。由于"半角"英文符号只需要用到低8位,所以其高8位永远是0,因此这种大气的方案在保存英文文本时会多浪费一倍的空间。

这时候,从旧社会里走过来的程序员开始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他们的strlen函数靠不住了,一个汉字不再是相当于两个字符了,而是一个!是的,从 UNICODE 开始,无论是半角的英文字母,还是全角的汉字,它们都是统一的"一个字符"!同时,也都是统一的"两个字节",请注意"字符"和"字节"两个术语的不同,"字节"是一个8位的物理存贮单元,而"字符"则是一个文化相关的符号。在UNICODE 中,一个字符就是两个字节。一个汉字算两个英文字符的时代已经快过去了。

从前多种字符集存在时,那些做多语言软件的公司遇上过很大麻烦,他们为了在不同的国家销售同一套软件,就不得不在区域化软件时也加持那个双字节字符集咒语,不仅要处处小心不要搞错,还要把软件中的文字在不同的字符集中转来转去。UNICODE 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一揽子解决方案,于是从 Windows NT 开始,MS 趁机把它们的操作系统改了一遍,把所有的核心代码都改成了用 UNICODE 方式工作的版本,从这时开始,WINDOWS 系统终于无需要加装各种本土语言系统,就可以显示全世界上所有文化的字符了。

但是,UNICODE 在制订时没有考虑与任何一种现有的编码方案保持兼容,这使得 GBK 与UNICODE 在汉字的内码编排上完全是不一样的,没有一种简单的算术方法可以把文本内容从UNICODE编码和另一种编码进行转换,这种转换必须通过查表来进行。

如前所述,UNICODE 是用两个字节来表示为一个字符,他总共可以组合出65535不同的字符,这大概已经可以覆盖世界上所有文化的符号。如果还不够也没有关系,ISO已经准备了UCS-4方案,说简单了就是四个字节来表示一个字符,这样我们就可以组合出21亿个不同的字符出来(最高位有其他用途),这大概可以用到银河联邦成立那一天吧!

UNICODE 来到时,一起到来的还有计算机网络的兴起,UNICODE 如何在网络上传输也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于是面向传输的众多 UTF(UCS Transfer Format)标准出现了,顾名思义,UTF8就是每次8个位传输数据,而UTF16就是每次16个位,只不过为了传输时的可靠性,从UNICODE到UTF时并不是直接的对应,而是要过一些算法和规则来转换。

受到过网络编程加持的计算机僧侣们都知道,在网络里传递信息时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对于数据高低位的解读方式,一些计算机是采用低位先发送的方法,例如我们PC机采用的 INTEL 架构,而另一些是采用高位先发送的方式,在网络中交换数据时,为了核对双方对于高低位的认识是否是一致的,采用了一种很简便的方法,就是在文本流的开始时向对方发送一个标志符。如果之后的文本是高位在位,那就发送"FEFF",反之,则发送"FFFE"。不信你可以用二进制方式打开一个UTF-X格式的文件,看看开头两个字节是不是这两个字节?

讲到这里,我们再顺便说说一个很著名的奇怪现象:当你在 windows 的记事本里新建一个文件,输入"联通"两个字之后,保存,关闭,然后再次打开,你会发现这两个字已经消失了,代之的是几个乱码!呵呵,有人说这就是联通之所以拼不过移动的原因。

其实这是因为GB2312编码与UTF8编码产生了编码冲撞的原因。

从网上引来一段从UNICODE到UTF8的转换规则:

Unicode

UTF-8

0000 - 007F

0xxxxxxx

0080 - 07FF

110xxxxx 10xxxxxx

0800 - FFFF

1110xxxx 10xxxxxx 10xxxxxx

例如"汉"字的Unicode编码是6C49。6C49在0800-FFFF之间,所以要用3字节模板:1110xxxx 10xxxxxx 10xxxxxx。将6C49写成二进制是:0110 1100 0100 1001,将这个比特流按三字节模板的分段方法分为0110 110001 001001,依次代替模板中的x,得到:1110-0110 10-110001 10-001001,即E6 B1 89,这就是其UTF8的编码。

而当你新建一个文本文件时,记事本的编码默认是ANSI, 如果你在ANSI的编码输入汉字,那么他实际就是GB系列的编码方式,在这种编码下,"联通"的内码是:

c1 1100 0001

aa 1010 1010

cd 1100 1101

a8 1010 1000

注意到了吗?第一二个字节、第三四个字节的起始部分的都是"110"和"10",正好与UTF8规则里的两字节模板是一致的,于是再次打开记事本时,记事本就误认为这是一个UTF8编码的文件,让我们把第一个字节的110和第二个字节的10去掉,我们就得到了"00001 101010",再把各位对齐,补上前导的0,就得到了"0000 0000 0110 1010",不好意思,这是UNICODE的006A,也就是小写的字母"j",而之后的两字节用UTF8解码之后是0368,这个字符什么也不是。这就是只有"联通"两个字的文件没有办法在记事本里正常显示的原因。

而如果你在"联通"之后多输入几个字,其他的字的编码不见得又恰好是110和10开始的字节,这样再次打开时,记事本就不会坚持这是一个utf8编码的文件,而会用ANSI的方式解读之,这时乱码又不出现了。

几个字说说篇九
《复杂的简体字说说:心累到一定的程度》

几个字说说篇十
《说说文字》

说说文字

感觉现在离文字越来越远了,首先大学里非文科类专业没有了语文课,取而代之的是英语浪潮,兼之CET4和CET6的考试要求也提高了,我们更减少了领略中华文化的机会。对于我们自己祖宗传承下来的知识文化,却渐行渐远。 现在也许还能在学校图书馆里面徜徉于文化的海洋中,这也是有时间的一种悠闲。当我们毕业工作后呢?现今的社会竞争激烈,各方向都是一个讲究效率的时代,社会也开始了快节奏的步伐。是不是对于我们进行深一步的文化学习,会不会带来更大的阻力。

有人将咱中国人写文章的事情称作码文字,码---有一种踏实感,犹如房子的砌筑一样,从基础一步步完成,一步一个脚印。的确,中国作为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现今仍保持着一些完整的文化内涵,这是其他国家很少能相比的,中国的渊源五千年的文化,尤以这种文化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受到世人的尊重。而经历长时间的积淀,这种文化业早已作为一种民族精神深入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但我们也可以看到,老祖宗们留下的一些东西已经渐渐的被我们这些后辈们所遗忘甚至摒弃,一些很容易就可以汲取的知识精华液在被我们所忽视,失去了很多机会去享受这种文化魅力的机会。我猜想,当我们随着你年龄的增长,等到我们老去的时候,也许忘记更多的是A.B.C,而想找到一些关于自己的文化的时候,却发现即使能够从书中浅尝到一些东西,却与它里面的真实意图相去甚远。 虽然说“活到老,学到老”,但是当人的年龄逐渐增加的时候,一些大脑的机能也会减弱,如果现在没有积累一些基础知识,也不能在日后有限的时间里得到什么大的收获。虽然这样说有点武断,但是如果现在不积累点学识,终于会有后悔的一天。

中国的文字有一种魅力,一个文字可以代表一种心情,一种态度,一种生活。它就能如此精炼。一片叶子窥见一个世界,一滴水映出整个社会。虽然现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却占据着中国语言教育的大半壁江山,但即使这样,汉语的很多橘子翻译过来却没有那种熟悉的味道,纵使英语再厉害,却还是不能将真正的感觉表达清楚。曾经很想知道用英语怎么翻译“逍遥”这个词,结果发现英语里面只有“leisure”的表达,而这样看来,品不出那种感受。而且,英语的表达很直接,而中文却多了委婉含蓄!

同时,积淀的中国文化也造就了中国人特有的气质。曾经一个偶然的机会遇见了一个淡淡的女孩子,淡淡的话语,淡淡的气质,却给了我一个深刻的印象。这正如中国的文化一样,虽然只是一些淡淡的句子,却如同埋在地下的酒一样,会慢慢变浓,慢慢变香。然而有点遗憾,因为仅仅跟那个女孩有过一面之缘就在没有机会碰到了。

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够珍惜自己国家的文化,同时汲取外国优秀的知识来为自己的文化枝干更增添一些树叶,使文化之树长青!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caijingleikaoshi/173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