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中“无人知”意思是什么?有什么意味?

| ACCA/CAT |

【www.guakaob.com--ACCA/CAT】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中“无人知”意思是什么?有什么意味?篇一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中“无人知”意思是什么?有什么意味?篇二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教学设计》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人杜牧。

2、过程与方法:掌握咏史怀古诗歌的鉴赏方法;理解以小见大、借古讽今手法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忧国伤时的情怀,学习作者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

了解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学习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以小见大、借古讽今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山河壮丽,人物风流,无数前人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留下了辉煌业绩,令人钦佩仰慕;也留下了经验教训,让人唏嘘感慨。于是以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的怀古之作便产生了。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自然,怀古咏史诗,作为唐诗的一种重要题材,也受到了后人的推崇。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诗《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二、怀古咏史诗的鉴赏

怀古咏史诗鉴赏步骤:

(1)写了什么史实?——人?地?事?

(2)诗人的观点?从哪些词句表现出来?

(3)诗人写作的目的?

(述己志,借古抒怀——知人,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忧天下,借古讽今——明世,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表议论,对古人古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4)写作技巧?

三、作者简介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的祖父杜佑曾经当过宰相,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杜牧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研究文学政治经济,准备入辅为相。文宗大和时中进士后,曾为黄、池、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圣人等官。但一生仕途并不得意,始终未能施展抱负。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杜牧的诗、赋、古文都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其诗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并常能寓讽喻、感慨于景物描写中,尤其长于七言律诗和绝句。

杜牧才气纵横,抱负远大,但生活在盛世不再、大厦将倾的时代;虽满怀抑郁怀旧情绪,但生性豪俊,因此他的诗歌并没有走向消沉凄恻,不管是感慨时事,抒发襟怀,还是咏史怀

古,写景题咏酬赠,大都溢露出豪宕俊爽的意气和悠远飘逸的情韵。尤其是论史绝句,议论警拔,别具一格。

四、写作背景

华清宫在长安东二十五公里临潼县城南骊山下,唐贞观十八年(644)太宗皇帝诏令在此造殿,赐名汤泉宫。唐玄宗于开元十一年(723)修建为行宫,“始汤井为池,环山列为宫室,又筑罗城,置百司及十宅”。原名温泉宫,天宝六载(747)改名华清宫,长生殿就在此宫内,玄宗和杨贵妃曾在这里寻欢作乐。安史之乱后,华清宫遭到了破坏,多年过后,杜牧经过这里时,早已冷落残败。面对断壁残垣,诗人回忆史事,感慨万千,写下了三首七绝。

五、诵读诗歌,感知诗意。

1、诵读指导:注意停顿特点——2、2、3顿,注意重读音和感情基调。

2、学生自由朗读。

3、个别学生范读。

4、听录音朗读。

5、全班齐读。

6、学生译诗:

从长安回望骊山,只见花卉树木苍翠,如同一堆堆的锦绣,骊山顶上,众多的宫殿门依次打开了。一名专使快马飞驰而来,身后扬起一片尘土,于是宫内的妃子笑了,没有人知道那是专使运来了荔枝。

六、合作研讨,品读诗歌。

出示问题:

1、首句中说“回望”,那么诗作主人公是在哪里望哪里?看到了什么?

2、第二句说骊山上千重宫门依次一扇接着一扇地打开了,这“次第”暗示了什么信息?

3、第三句 “笑”的背后有着诗人怎样的情感?这句暗用了一个什么典故,其目的是什么?

4、最后一句说“无人知是荔枝来”,有什么暗示含义?

5、最后两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6、作者在诗中暗指唐朝为何没落?

7、诗人对唐玄宗让专使送荔枝持怎样的态度?写作本诗的最终目的是什么?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

归纳点拨:

1、首句中说“回望”,那么诗作主人公是在哪里望哪里?看到了什么?

明确:诗作主人公是站在长安回望骊山华清宫,看到骊山花卉树木苍翠,如同一堆堆的锦绣。

2、第二句说骊山上千重宫门依次一扇接着一扇地打开了,这“次第”暗示了什么信息? 明确:“次第”暗示着有重要军政要事要禀报深宫中的皇帝。

3、第三句 “笑”的背后有着诗人怎样的情感?这句暗用了一个什么典故,其目的是什么? 明确:那个“笑”字背后包含着诗人满腔的悲愤,因为为了这美人的一笑,全国上下有多少

人要伤心落泪啊。这里暗用了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而“烽火戏诸侯”的典故,目的在于讽刺唐明皇荒淫好色,为了一个妃子,不惜牺牲民力物力。

4、最后一句说“无人知是荔枝来”,有什么暗示含义?

明确:专使快马加鞭而来,扬起一片尘土,速度如此之快,事情如此紧急,人们还以为是有什么重要事情要向皇帝汇报,结果专使不过是为妃子送来了荔枝而已,暗示了玄宗对贵妃宠溺之深。这样造成了强烈的讽刺效果,反映了帝王贵妃们骄奢淫逸的生活。

5、最后两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修辞手法——对比。“一骑红尘”隐含的是无数个驿卒的血汗和无数匹战马的死亡当时“以驿马驰递,七日七夜至京,人马毙者甚众”; “妃子笑”的背后,正是封建统治者不恤民力,呈一己之私欲而置民于水火之中的形象写照。“无人知”发人深思。其实“荔枝来”并非绝无人知,至少“一骑”知,“妃子”知,皇帝更知。这更点出了皇帝为讨妃子欢心而做出的极为荒唐之举。

6、作者在诗中暗指唐朝为何没落?

明确:统治者的骄奢淫逸,不体恤民情,劳民伤财。

7、诗人对唐玄宗让专使送荔枝持怎样的态度?写作本诗的最终目的是什么?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诗人态度,批判、否定,讽刺。

最终目的,借古讽今,以史讽今,警戒世君。

写作手法,此诗以小见大,从贡荔枝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发,表达诗人对统治者荒淫骄奢生活的讽刺。

七、本课小结

杜牧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含蓄、精深,诗人不明白说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见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一骑红尘”隐含的是无数个驿卒的血汗和无数匹战马的死亡;“妃子笑”三字颇有深意,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点燃烽火,导致国破身亡。“无人知”三字也发人深思,意在说明此事重大紧急,外人无由得知,这就不仅揭露了皇帝为讨宠妃欢心无所不为的荒唐,也与前面渲染的不寻常的气氛相呼应。全诗不用难字,不事雕琢,朴素自然,寓意精深,含蓄有力,是唐人咏史绝句中的佳作。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中“无人知”意思是什么?有什么意味?篇三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其二】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其三】

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 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中“无人知”意思是什么?有什么意味?篇四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中“无人知”意思是什么?有什么意味?篇五
《杜牧诗学案答案》

杜牧诗学案

三、作品研读

《早雁》

1、 本诗中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些流离失所的雁儿们持什么态度?

答:对这些雁儿们是深切同情的。从“须知”“岂逐”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在无可奈何中发出的劝慰和嘱咐。哀怜大雁的惊飞离散,想到它们日后的无家可归。

2、《早雁》一诗表面写雁,实际写人,这是一种什么手法?请分析!

答:本诗采用象征的手法,表面写雁,实际写人,即把逃避胡人南侵的边民写作四散的早雁。以早雁象征边地难民,通过写他们受胡人惊扰南飞的情景,表达诗人对西北民族进犯中原,给边地居民造成灾难的深深忧虑,形象传神,充分表现了灾民的惊恐、离散及思归。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这首诗表达含蓄,用语精警,讽刺之意见于其中。请分析诗人如何通过运送荔枝一事达到讽刺效果。

答:诗人不说唐玄宗荒淫好色,杨贵妃恃宠而骄,而是以“一骑红尘”与“妃子笑”作对比,含义深远。“一骑红尘”隐含的是无数个驿卒的血汗和无数匹战马的死亡;“妃子笑”的背后,正是封建统治者不恤民力,为一己之私欲而置民于水火之中的形象写照。“无人知”发人深省。其实“荔枝来”并非无人知,至少“一骑”知、“妃子”知、皇帝更知,这更点出了皇帝为讨妃子欢心而做出的极为荒唐之举。

《题乌江亭》

1、 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不一样,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 答:杜牧诗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王安石诗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的。;李清照诗是从节操气节角度来评价的。

2、 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答: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

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规律不可违背。

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四、拓展练习

《寄远》

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答:“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从容,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独。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做了准备,打下了铺垫。

2、 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做简要分析。

答:诗人的情感由孤迥孤寂而变得精神振奋。三四句所描绘的这幅图画,色彩鲜明,饶有画意,不妨当作江南水乡风情画来欣赏。正当旅人触物兴感、心境孤迥的时候,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在凭栏眺望这一幅美妙图景,精神振奋,羁旅的孤寂在一时间似乎冲淡了不少。这是从“正是”、“谁家”这样开合相应、摇曳生姿的语调中可以感觉出来的。(或者这两句写正值客心孤寂之时,忽见红袖凭楼而更增思家之情,诗人看见红袖凭楼的情景时,一下子联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归来,于是思家之情更加浓重。)

《泊秦淮》

这首诗中使用了典故,请分析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答:最后两句引用典故,讽刺唐朝统治者,不思进取,贪图享乐,告诫他们当心亡国。这样表达使意思更加含蓄。

《题扬州禅智寺》

此诗着意写禅智寺的什么特点?是从什么角度来写这个特点的?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答:写出禅智寺的静寂的特点。

① 以动即“蝉噪”反衬出禅智寺的静,闹中见静。秋雨秋风则烘托出禅智寺的冷寂。 ② 从视觉角度写静。青苔、白鸟,似乎是所见之物,信手拈来,却使人倍觉孤单冷落。 ③ 从明暗的变化写静。于浓荫暮霭的幽静中见静。“斜阳下小楼”,从暗中见明来反补

一笔,颇得锦上添花之致。透过暮霭深树,看到一抹斜阳的余辉,使人觉得禅智寺冷而不寒,幽而不暗。然而,这毕竟是“斜阳”,而且是已“下小楼”的斜阳。这种反衬带来的效果却意外的幽,分外的静。

《齐安郡中偶题》

1、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

答:运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

2、 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杜牧诗中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杨万里诗中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中“无人知”意思是什么?有什么意味?篇六
《过华清宫》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中“无人知”意思是什么?有什么意味?篇七
《过华清宫教案》

杜牧《过华清宫》(其一)教案

过华清宫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教学对象】高中一、二年级学生。

【教学目的】

1、了解诗人杜牧。

2、理解《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中以小见大、借古讽今手法的运用。

3、感悟作者忧国伤时情怀。

【教学重点】

一、诗词的思想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教学难点】了解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以及本诗中以小见大、借古讽今的具体体现。

【教学设想】

一、 诵读的准备指导;

二、 诵读和领悟互相推进;

三、 总结本诗的艺术魅力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预习准备:1、明确朗诵要求。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

3、了解杜牧诗作风格特点。

4、参照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课堂教学

导入课文:同学们好,打开中国历史的画卷,你们认为哪几个朝代比较繁荣呢?是的,同学们回答的都很正确,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其中的一个朝代——唐朝。穿越中国历史的浩渺云烟,唐朝赫然挺立。那一个朝代延续了两百多年,那一个朝代出现了几度繁荣,那一个朝代令人无限向往。然而,它最终也难逃陨落的命运,唐朝是如何走向衰败的呢?是杨贵妃的倾城一笑红颜祸水,还是统治者的骄奢淫逸放荡不羁?再或者是历史不可逆转的宿命?今天我们就跟随杜牧的《过华清宫》探讨盛唐衰败的原因和感受唐诗的魅力。

一、 范读课文:要求:注意停顿特点——2、2、3顿,注意重读音和感情基

调。(可以请班上朗读较好的同学起来范读)

二、 研习课文

(一)、写作背景

华清宫在长安东二十五公里临潼县城南骊山下,唐贞观十八年(644)太宗皇帝诏令在此造殿,赐名汤泉宫。唐玄宗于开元十一年(723)修建为行宫,“始汤井为池,环山列为宫室,又筑罗城,置百司及十宅”。原名温泉宫,天宝六载(747)改名华清宫,长生殿就在此宫内,玄宗和杨贵妃曾在这里寻欢作乐。安史之乱后,华清宫遭到了破坏,多年过后,杜牧经过这里时,早已冷落残败。面

对断壁残垣,诗人回忆史事,感慨万千,写下了三首七绝,《过华清宫》是作者心生的匕首,它轻轻划破历史的帷帐,把瞠目结舌的事实推到读者眼前。

(二)、作者生平

杜牧,晚唐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先生。著有《樊川文集》。杜牧出生豪门,但无豪门纨绔子弟的习气,他忧国忧民,从《过华清宫》中便可窥见一二。杜牡以七言律绝见长,俊爽圆淳,并能寓讽喻、感慨于景物之中。他自称“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古不今,处于中间”。咏史诗成就颇高,其中多有诗人深沉的历史感慨。

注意:分点板书。

(三)、诗文串讲

词语解释

华清宫:故址在今陕西临潼县骊山,是唐明皇与杨贵妃游乐之地。

绣成堆:指林木花卉建筑物像一堆堆锦绣。

次第:按顺序。

一骑:一人一马称一骑。

妃子:指贵妃杨玉环。

诗文释义

从长安回望骊山的景色如锦绣一般,山顶上,华清宫的门一扇接一扇地打开。一位骑手飞奔而来,赢得杨贵妃嫣然一笑,没有人知道这是从很远的南方运来的鲜荔枝。

逐句分析

1、首句中说“回望”,那么诗作主人公是在哪里望哪里?看到了什么?为何以“长安回望”开篇?

明确:诗作主人公是站在长安回望骊山华清宫,看到骊山花卉树木苍翠,如同一堆堆的锦绣。

2、第二句说骊山上千重宫门依次一扇接着一扇地打开了,这“次第”暗示了什么信息?

明确:“次第”暗示着有重要军政要事要禀报深宫中的皇帝。

3、第三句 “笑”的背后有着诗人怎样的情感?这句暗用了一个什么典故,其目的是什么?

明确:那个“笑”字背后包含着诗人满腔的悲愤,因为为了这美人的一笑,全国上下有多少人要伤心落泪啊。这里暗用了“烽火戏诸侯”的典故,目的在于讽刺唐明皇荒淫好色,为了一个妃子,不惜牺牲民力物力。

4、最后一句说“无人知是荔枝来”,有什么暗示含义?

明确:专使快马加鞭而来,扬起一片尘土,速度如此之快,事情如此紧急,人们还以为是有什么重要事情要向皇帝汇报,结果专使不过是为妃子送来了荔枝而已,暗示了玄宗对贵妃宠溺之深。这样造成了强烈的讽刺效果,反映了帝王贵妃们骄奢淫逸的生活。

5、作者在诗中暗指唐朝为何没落?

明确:统治者的骄奢淫逸,不体恤民情劳民伤财。

6、诗人对唐玄宗让专使送荔枝持怎样的态度?写作本诗的最终目的是什么?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诗人态度,批判、否定,讽刺。最终目的,借古讽今,以史讽今,警戒世君。写作手法,此诗以小见大,从贡荔枝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发,表达诗人对统治者荒淫骄奢生活的讽刺。

三、怀古咏史诗的鉴赏

1、怀古咏史诗鉴赏步骤:(1)写了什么史实?——人?地?事?(2)诗人的观点?从哪些词句表现出来?(3)诗人写作的目的?(述己志,借古抒怀——知人,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忧天下,借古讽今——明世,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议论,对古人古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4)写作技巧?

2、咏史怀古诗的类别:咏古迹;怀古人;忆古事。

古事——借古讽今 借古伤今

古人——A、借古人自比(相似之处)

B、与古人对比(相反之处)

3、咏史怀古诗思想内容:

感慨盛衰无常;感慨国运衰微;抒发爱国情怀;评价历史是非;感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注意:在讲述本部分内容时要结合具体作品。

四、小结

杜牧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含蓄、精深,诗人不明白说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见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一骑红尘”隐含的是无数个驿卒的血汗和无数匹战马的死亡;“妃子笑”三字颇有深意,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点燃烽火,导致国破身亡。“无人知”三字也发人深思,意在说明此事重大紧急,外人无由得知,这就不仅揭露了皇帝为讨宠妃欢心无所不为的荒唐,也与前面渲染的不寻常的气氛相呼应。全诗不用难字,不事雕琢,朴素自然,寓意精深,含蓄有力,是唐人咏史绝句中的佳作。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试用以上咏史怀古诗鉴赏步骤鉴赏杜牧《题乌江亭》。

周钦

200901903006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中“无人知”意思是什么?有什么意味?篇八
《杜牧诗三首 解析》

杜牧诗三首

早雁

翻译原则:补成分;调语序

这首诗的对象是雁,为什么叫早雁呢?

看到诗歌首联: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要读懂诗歌,先要翻译,理解每一句诗字面的意思。怎么翻译呢?以前讲过两个原则:补成分,调语序。我们先将首联两句补一下成分,或者调一下语序看看:

金河秋半虏弦开:

秋半,金河,虏开弦:秋天八月,金河地区,敌人张弓射雁。

所以由第一句可知,为什么叫“早雁”呢?因为大雁受人射杀的缘故,被逼提前南归,所以叫早雁。命运跟大家一样凄惨,他们不想走,被逼走了;你们早上不想起来,被生活老师无情的催起来。

敌人的张弓射箭,对它们造成了多大影响呢?

云外惊飞四散哀:

(雁群)惊,飞云外,四散,哀:雁群受到惊吓,高飞至云层,并且四散逃离,哀鸣连连。 “云外”说明什么?大雁飞得高,大雁本来是不飞这么高的。而如今飞这么高,不是因为世界那么大,它想飞高点看看,而是说明敌人弓箭强劲,只好往高处躲。

“四散”说明什么?大雁飞行本来是很有秩序的,或者一字型,或者人字型,队列齐整,故人们爱用“雁阵”、“雁行”、“雁序”来比喻或赞美它。可是现在却四散逃离,说明受惊吓的程度之深。只有收到极度的惊吓,内心极度的惊恐,才有可能改变一贯的做法,变为四散逃离。

既然是逃离,逃往哪里呢?

往南飞。

看到颔联两句:

仙掌月明孤影过:

月明,孤影过仙掌;月明之夜,大雁孤单的身影掠过承露仙掌

或:月明,(雁)过仙掌孤影:月明之夜,大雁从仙掌孤单的影子上飞过。(就好像说,我的身影掠过你的头顶,没有问题。当然,有可能你太高,我跳不过,但是为了显得我厉害,我还是就说,我掠过你的身影)

我们先来解释一下仙掌。仙掌,是有典故的。当年汉武帝希望长生不老,于是建了一个金铜仙人,用双手举着一个铜盘,专门用来接露水,据说用这种露水跟玉屑一起服用的话,就能长生不老。当然,这是假的。高一点,顶多是空气清新一点,蚊子少一点,要说长生不老,就太天真了。

由上面的翻译可知,“孤影”一词既可指大雁,也可指“仙掌”,那么,如果指大雁的话,能够表明什么呢?大雁的形单影只。

指仙掌的话,有什么用呢?

衬托孤雁,也渲染了环境的孤寂、凄清。想想,大雁本就命运凄惨,这银白色的月光,只能

带给人凄清的感觉,而这竖立的铜像,既毫无生气,又孤孤单单,更显此时的孤寂。 继续看,大雁还从什么上面飞过:

长门灯暗数声来:

数声来灯暗长门:数声孤雁的哀鸣传到昏暗的长门宫前。

上一句写飞过了仙掌,这一句写飞过了长门。

长门是什么呢?不是长长的门,这是一个宫殿的名称。长门宫是汉武帝的皇后被贬谪后所住的地方,长门宫亦成为冷宫的代名词。

那么,诗歌写早雁飞过长门宫意欲何为呢?皇宫里那么多东西可写,却偏偏写这一个。 长门宫是冷宫,意味着住在那里的人是不受皇帝关注的,也就暗示这些飞过长门宫的大雁有人关注没有呢?没有。所以,也就暗示着大雁的处境:无人关注,命运凄苦。当然,长门一词也还有渲染气氛的作用,那种悲愁凄冷,令人感慨。

颔联写大雁往南逃离。那么,逃离的大雁又何时可以再回去呢?

看到颔联:

须知胡骑纷纷在:须知纷纷胡骑在(边地)

应该知道大量敌人正在北方

“纷纷”说明什么?敌人之多。

“须知”是一定要知道的意思,比如考试有考试须知,恋爱有恋爱须知,这里是说谁一定要知道这种情况呢?大雁。作者用“须知”,表明了对大雁的一种什么态度?叮嘱、关心。这就像我经常对你们说的,你们一定要记得啊,迟到了是要写作文的,这话里面包含着对你们浓浓的关爱。

因为敌人大量存在,所以会怎么样呢?

岂逐春风一一回:

怎么能够跟随着春风,一一回归家园呢?

“岂”带有什么情感呢?对大雁不能回去的一种伤感,当然,这伤感背后也是关心来着。

既然回去已不可能,那这群大雁该如何自处呢?

不急,作者替他们想好了出路:

莫厌潇湘少人处:

不要嫌弃潇湘一带人烟稀少之处

水多菰米岸莓苔:

那里水中生长着菰米,岸边生长着莓苔(可供食用)

大雁呆在哪里呢?潇湘一带。

为什么是呆在这里,而不是再往南一点,比如来到韶关呢?

一是因为湖南有洞庭湖,是鱼米之乡,二则衡阳的气温足以使大雁度过寒冬。当然,也有少数体力比较好的大雁,还继续往南飞,那是大雁中的战斗机的了。

“莫厌”是什么意思?不要嫌弃,是一种嘱咐,担心南来的征雁也许不习惯潇湘的空旷孤寂,显得蕴藉深厚,体贴备至。就像我每次深情款款劝告你们,不要嫌弃食堂的饭菜啊,油水是不多,但说不定还有减肥的功效呢,闭着眼睛吃吧。同样的体贴备至,不知你们感动了没有,反正我是被自己感动了。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这八句诗歌里面,所写的大雁的遭遇是怎样呢?

四散逃离,孤单凄苦,故地难回,寄食他处

作者对这群早雁的情感是怎样呢?

作者对它们是充满着同情的。

但是,作者的目的是不是真的就止于对大雁境遇的描写和表达对它们的同情呢? 肯定不是。

作为一首咏物诗,而且选进教材,它肯定没那么简单。我们以前学过,咏物诗,对象是物,目的呢,是来写人。同样的,这首诗也是用来写人的。

写什么人呢?

边地百姓。

所以,诗歌里面写早雁的地方,我们都可以换成人来看:

“虏弦开”本是写人射雁,既然是写边地百姓,这三个字的意思就变成了敌人入侵,抢掠百姓了。

“云外惊飞四散哀”,写边地百姓四散逃离。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就是写边地百姓逃亡内地,但有没有得到皇帝的关注呢?没有。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也就是说百姓无法回到故土。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对流亡者处地的安排,体现了作者对这些人的关心。

此诗借雁抒怀,以惊飞四散的鸿雁比喻流离失所的人民,对他们有家而不能归的悲惨处境寄予深切的同情。又借汉言唐,对当权统治者昏庸腐败,不能守边安民进行讽刺。通篇为咏物体,前四句写大雁惊飞,影过皇城,鸣声回荡在长安城上空。言外之意是:不知是否能引起皇宫中统治者的关注?后四句安慰大雁:胡骑尚在,你们到春天时也不要急于北飞,潇湘之地也可以觅食。此诗通篇无一语批评执政者,但在秋天就设想明年春天胡骑还在,则朝廷无力安边之意自明。这是非常含蓄的怨刺方法。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我们历史书上说,封建社会是一个专制的社会,但是在唐朝,有一条却非常开放,就是对于前任君王的述说,无论是好是坏,都可以写出来发表。这一条,即使放到现在,也很难做到。而在唐朝,被人拿来说得最多的,就是唐玄宗。其中又以他和杨贵妃的故事最被大家热衷谈论。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就是有关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而且说的还不是他们的好事。

看到标题。大家先看注释,了解一下华清宫。是唐代的行宫,行宫就是皇帝外出居住的宫室。建在骊山上,唐玄宗和杨贵妃经常来这里游玩。在宫里呆腻了,出来透透气,就来到这个地方。就像大家在家里呆腻了,来一中透透气。作者写这首诗,是因为他刚好路过这个

地方,想起了有关唐玄宗和杨贵妃的事迹,于是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

首句:长安回望绣成堆

翻译:从长安回头看那骊山,如一堆堆的锦绣。

解析:这一句是写骊山的景色,很漂亮、很优美。

唐玄宗呆在这么漂亮的地方,是不是为了静心想国事呢,就像来一中就是为了学习来的一样?这是第一个悬念。看下句:

山顶千门次第开

翻译:山顶上华清宫的千重宫门依次打开。

解析:“千门”说明什么问题?宫殿宏伟壮观。可是千门为何而开呢?这是第二个悬念。 接着往下看:

一骑红尘妃子笑

翻译:快马扬尘,飞奔而至,妃子破颜一笑。

解析:“红尘”一词说明什么问题?尘土飞扬,速度很快。那么,究竟是什么重要的东西,以致要如此飞奔呢?这是第三个问题。

再接着,杨贵妃看到这个东西之后,破颜而笑,那我们知道,至少这个东西是为杨贵妃准备的。那么,究竟是什么东西让杨贵妃破颜而笑呢?看最后一句:

无人知是荔枝来。

翻译:没有人知道,原来是荔枝从千里之外送来。

解析:我们先看到“无人知”这三个字,说明事情“无人知”,说明这件事怎么样?很重要。

究竟是什么东西如此重要?原来是荔枝。这样,终于解决了前面的两个问题。而且第一个问题也迎刃而解了,唐玄宗来华清宫究竟是为了国事还是为了其他什么事情呢?为了享乐。

杜牧写唐玄宗千里运送荔枝来讨好杨贵妃,是想要表达一个什么样的情感态度呢?揭露和批判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我们再来看,诗人在诗歌里面所写的这件事,是小事还是大事?大事。反映的主题是大还是小?大。这种手法,就叫以小见大。

现在回答这个问题:分析这首诗歌运用的艺术手法。

诗歌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借写唐玄宗运送荔枝讨好杨贵妃一事,寄寓了诗人对唐玄宗和杨贵妃骄奢淫逸生活的批判。

板书:

长安回望绣成堆:景色优美 来此何为? 享乐

山顶千门次第开:千门:宫殿宏伟 何事开门?

一骑红尘妃子笑:红尘:速度快,事情急 何事? 妃子为何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无人知:绝密、重要 送来荔枝

以小见大的手法

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首诗是杜牧对项羽乌江自刎的看法。通读全诗,杜牧对项羽乌江自刎持什么态度? 反对。

原因有几个呢?

第一个原因:胜败兵家事不期:胜败是兵家常事,无人能够预料,此刻失败,说不定下一刻便是成功。

第二个原因:包羞忍耻是男儿:男人就应该能够忍受屈辱,司马迁、韩信

第三个原因: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最重要的一点,自己不是孤家寡人一个,而是有充足的后备力量。

这首诗,是一首议论诗,表达诗人对于一个历史事件的看法。

通过这两首诗的学习,我们可以发现,这两首诗有一些共同点,他们的题材都是源自历史,而且,通过写历史,来表达自己的一些看法或情感。这类诗,有一个共同的名称:咏史诗。

咏史诗:诗人通过对史迹、史事、古人的咏叹,抒发其内心复杂的情感。这些复杂的情感有哪些呢?

1、历史兴衰之感:昔盛今衰、盛衰无常 《石头城》《扬州慢》

2、托古寄慨:感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 《念奴娇 赤壁怀古》《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3、借古讽今:批判当朝统治者的昏庸无能、骄奢淫逸 《过华清宫》

4、评说历史事件和人物 《题乌江亭》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中“无人知”意思是什么?有什么意味?篇九
《过华清宫绝句--杜牧》

过华清宫绝句

原文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赏析

这首诗选取为贵妃飞骑送荔枝这一件事,形象地揭露了统治者为满足一己口腹之欲,竟不惜兴师动众,劳民伤财,有力地鞭挞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骄奢淫侈。诗歌前两句为背景铺垫,后两句推出描写的主体,提示诗歌主旨。“一骑红尘”和“妃子笑”两个具体形象的并列推出,启人思索,留有悬念。“无人知”虽三字,却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这首咏史诗是杜牧路经华清宫抵达长安时,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荒淫误国而作的。华清宫曾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游乐之所,据《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臵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因此,许多差官累死、驿马倒毙于四川至长安的路上。《过华清宫绝句》截取了这一历史事实,抨击了封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昏庸无道,以史讽今,警戒世君。

“长安回望绣成堆”,叙写诗人在长安回首南望华清宫时所见的景色,“回望”二字既是实写,又启下。诗人在京城眺望骊山,佳木葱茏,花繁叶茂,无数层叠有致、富丽堂皇的建筑掩映其间,宛如一

堆锦绣。蓦地升腾起一种回顾历史、反省历史的责任感,由景而发历史之感慨。正是“山顶千门次第开”以下三句,承上而来,是回顾历史。骊山“山顶千门”洞开写出唐玄宗、杨贵妃当年生活的奢华,并给读者设下疑窦:“山顶千门”为何要“次第”大开?末两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是答案。原来这都是杨贵妃使然。当她看见“一骑红尘”奔驰而至,知是供口腹享受的荔枝到了,故欣然而“笑”。

而其他人却以为这是来传送紧急公文,谁想到马上所载的是来自涪洲的鲜荔枝呢!诗的结句既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揭示“安史之乱”的祸根。

咏叹天宝轶事,旨在警醒后来的君主,不要因贪图享乐而延误国事。但是,诗人既未写“安史”乱起、玄宗仓惶出逃、马嵬坡演出悲剧的惨状,也没有罗列玄宗游乐疏政、骄奢淫逸的生活现象,而是把千里送荔枝博取贵妃一笑这样一件“小事”突现出来。

于细微处发现历史问题。“一骑红尘妃子笑”,把骑马飞奔,千辛万苦赶送鲜荔枝的差官,同贵妃嫣然一笑进行了绝妙的对比,把如此严肃的历史主题在一个“笑”字中形象表现出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典型性。

《过华清宫》其一: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与以上两首不同的是,这首诗另翻新意地选取“荔枝”这一特殊物象将贵妃的恃宠而骄,皇帝为讨宠妃欢心

无所不为的荒唐和驿骑会汗淋漓,苦不堪言衔接成一幅画面。全诗通过以小见大的独特视角,选择“一骑红尘”与“妃子笑”之间的戏剧性冲突烘托全诗的中心主题,构思、布局之妙,令人叹服。当然还有很多其他写法特别之处需要我们慢慢品味。

如果只是读前三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不读最后一句,恐怕我们读者会产生很多悬念。其一,我们压根儿不知道为什么要从长安回望骊山;,再者,我们不明白“山顶千门”为什么要一重接一重地打开;还有,我们恐怕更不知道“一骑红尘”是干什么的、“妃子”又为什么要 “笑”„„诗歌有卒章显志的写法,所以当我们读完最后一句“无人知是荔枝来”,便会恍然领悟:原来,卷风扬土,“一骑”急驰,华清宫千门,从山下到山顶一重重为他敞开,只是为了把新鲜的荔枝尽快送到杨贵妃嘴里。但是这确实是我们“无人知”的,一个否定句,既解了悬念,又画龙点睛,蕴含深广。

读完首句,皇帝在当时的京城—长安,日理万机,而妃子自应留在京城,因而飞送荔枝者直奔长安,而皇帝、贵妃却在骊山行乐!这就出现了“长安回望绣成堆”的镜头。次句承 “绣成堆” 写骊山华清宫的建筑群。这时候, “一骑”已近骊山,望见“山顶千门次第开”;山上人也早已望见“红尘”飞扬,“一骑”将到,因而听到皇帝谕令将“山顶千门”次第打开。紧接着,便出现了“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戏剧性场景。一方面,是以卷起“红尘”的没日没夜奔驰,送来荔枝的“一骑”,挥汗如雨,苦不堪言;另一方面,则是得到新鲜

荔枝的贵妃,嫣然一笑,乐不可支。两相对比映衬,蕴含着对骄奢淫逸生活的无言谴责,虽是无言的谴责恐怕胜过千言万语。前三句诗并未提到荔枝,如果象前面分析的那样句句讲荔枝,就会太平淡很多。

这正如吴乔《围炉诗话》说:“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著意见声色故事议论者为最上。”杜牧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含蓄、精深,诗不明白说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见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妃子笑”三字颇有深意。不由使人想到春秋时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 而最终导致国破身亡典故。“无人知”三字也发人深思。其实“荔枝来”并非绝无人知,至少“妃子”知,“一骑”知,还有一个诗中没有点出的皇帝更是知道的。这样写,意在说明此事重大紧急,外人无由也没有机会得知,这就不仅揭露了皇帝为讨宠妃欢心无所不为的荒唐,也与前面渲染的不寻常的气氛相呼应。全诗不用难字,不使典故,不事雕琢,朴素自然,寓意精深,含蓄蕴藉。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caijingleikaoshi/176467.html

    上一篇:传奇简单名字

    下一篇:女人太坚强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中“无人知”意思是什么?有什么意味?】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