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之千里什么意思

| ACCA/CAT |

【www.guakaob.com--ACCA/CAT】

失之千里什么意思篇一
《差之毫厘_失之千里》

第22卷第10期2003年10月大 学 物 理COLLEGE PHYSICSVol.22No.10

Oct.2003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教学讨论

———星球参考系与质心参考系的差异

王凤林,高炳坤

(清华大学物理系,北京 100084)

摘要:分析了星球参考系与质心参考系的差异.关键词:质心参考系;星球参考系;惯性力

中图分类号:O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0712(2003)1020018202  设有一质量M很大的星球与一质量m很小的物体,即Mµm,若二者为一孤立系统,则在图1(a)所示的质心参考系C中有:

MR+mr=0MV+mv=0Ma+0

人所共知,对“星球和物体”,在图1

(a),角动量守恒;

)O,,角.:星球参考系OC.

“星球和物体”这个弧立系统的动量而言,这

(1)(2)(3)

所以有:

r0V=-v≈0MR=aM=-a≈0Mm

种印象就破灭了:在质心参考系C中系统的动量守恒

(且恒为零),但在星球参考系O中系统的动量(mv′)

并不守恒.这表明:在考虑系统的动量时,星球参考系

O与质心参考系C的确有“千里之差”.

“千里之差”的原因是:对“星球和物体”这个孤立系统,其质心参考系C为惯性系,但星球参考系O却为非惯性系.如图2所示,星球与物体之间有万有引力

f和-f,-f要使星球的中心O相对于质心参考系C(惯性系)产生加速度

aM=

(2)、(3)表明:星球的中心O离系统的质心C式(1)、

很近,中心O在质心参考系C中运动得很慢且加速度很小.因此,星球参考系O与质心参考系C仅有“毫厘之失”.

M

此加速度尽管非常之小,但它毕竟从质上断定了星球参考系O为非惯性系.在此参考案中,物体受的惯性力为

图2

图1

 收稿日期:2002-05-14

),男,江苏泰兴人,清华大学物理系副教授. 作者简介:王凤林(1947—

第10期     王凤林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星球参考系与质心参考系的差异

fN=-maM=

f≈0M

(4)

19

有趣的是,FN虽使“星球和物体”这个系统在星球参考系O中的动量不守恒,但系统的角动量与机械能却仍守恒.这是因为在星球参考系O中,FN既无力矩,又不作功.这一点,其他的文献中是从未提过的,因此,这此文献虽然得出了“角动量与机械能守恒”的正确结论,但其论证却是不严格的.

更有趣的是,若一参考系相对于星球参考系O匀速运动,则在该参考系中“星球和物体”这个系统的机械能便不守恒了.这仍是惯性力FN在作祟,因为在该参考系中FN作功了.文献[1]、[2]、[3]对此均有详细讨论.参考文献:

[1] 高炳坤,谢铁曾.地球所受的一种易被忽视的惯性力

星球受的惯性力为

FN=-MaM=f

(5)

fN固然可以忽略,但FN是决不可忽略的,这正是系统

的动量在星球参考系O中不守恒的原因.下面论证,

FN的冲量恰好等于系统动量的增加,即“包含惯性力

的冲量”的动量原理仍然成立.

在星球参考系O中,因物体受的惯性力fN≈0,故牛顿第二定律对物体仍适用,即f=

)fdt=d(mv′

,故有dt

式中的mv′既是物体在星球参考系O中的动量,又是“星球和物体”这个系统在星球考系O中的动量;将式

(5)代入上式得

)FNdt=d(mv′

[J].大学物理,1991,10(11):46~47[2] 高炳坤.[J].大学物理,

此即系统的“包含惯性力的冲量”的动量原理.显然FN正是系统的动量在星球参考系O中不守恒的原因.

,(:20~3.[J,20(3):15~16.

toworldsapart

weenstarreferenceframeandcenter

ofmassreferenceframe

WANGFeng2lin,GAOBing2kum

(DepartmentofPhysics,TsinghuaUniversity,Beijing,100084,China)

Abstract:Thedifferencebetweenstarreferenceframeandcenterofmassreferenceframeisanalysed.Keywords:centerofmassreferenceframe;starreferenceframe;inertiaforce

(上接11页)

1978.16.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2] 冯慈璋.电磁场(电工原理Ⅱ

参考文献:

[1] 赵凯华.电磁学 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社,1979.360~363.

[3] 巴蒂金BB,托普蒂金NH.电动力学题集[M].北京:人

民教育出版社,1964.302.

Ontheimprovedmagneticcircuitrule

YINJun2sheng

(HunanWorkers’ElectronicCollege,Xiangtan,Hunan,411101,China)

Abstract:Themagneticcircuitrulecanbeimprovedbymeansofelectromagnetism,whichcanbeappliedtoanalternatingfield.Itsreasonabilitycanbeprovedbytheexperimentoftransformer.

Keywords:magnetomotiveforce;eddycurrents;effectivesectionofmagneticcircuits;alternatingmagnetoresistance

失之千里什么意思篇二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浅谈影响射击命中的主要因素

默认分类 2010-04-10 18:24:26 阅读103845 评论149 字号:大中小

阅读前提示:本文是写给刚入行的新军迷看的基础知识,而且写得极为罗嗦,已经懂的老同志就不要浪费

时间来看了。

最近比较流行的热门话题是88狙(时髦的称呼是“88阻”,而且还不算错别字)的精度究竟是不是个杯具,在讨论88阻能否打中牙签的问题上,有人深信不疑,而且还晓以民族大义——质疑的都是汉奸、

国军、美帝的走狗。但有人认为是假的,绝不可能做到。

《装备与生存》的另一位主编曾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只要有耐心,总是能打到的”。而我也曾在一些论坛上说过:“你给我一把54、足够的子弹和无限的时间,100米打牙签最终总能打中的,不过

一把枪可能不够,多给几把,打废了就换吧。”

上面这句话是在表明,“打得中”和“保证打中”是两个概念。不能正确理解这句话的人,请去请

教您的语文老师。

在外界条件恒定不变的情况下,同一个射手重复射击数次,即使武器、弹药、瞄准点都相同,弹着点也是互不重合的,而是呈现出一种看起来似乎是杂乱无章的分布。这种现象称为弹道的自然散布。正是因为有自然散布的存在,所以射手的水平无论有多高超,瞄准射击时完全没有任何失误,但只要稍为有点距离的话,子弹也不可能永远打在同一个点上(为什么说要“有距离”呢?如果您把枪贴在靶子上,连续

打到一个点上也不太难)。

射弹散布的典型情况,我们可以看到靠近中心的一半是比较密集的,外围的一半则比较松散因此,一个神枪手,即使他瞄准射击时没有出现任何失误,也只能让射弹控制在一个范围内,而距离越远,这个范围就越大。那么假设某把枪配某种弹,在100米距离上的自然散布是直径1cm的圆,在500米距离上是5cm,在1000米距离上是10cm;一个神射手在没有失误的情况下,在100米距离上能保证打中功夫茶用的小茶杯,但在500米距离上就只能保证打中正常吃饭用的普通饭碗,而在1000米距离上就只能保证打中汤碗了。不过随距离而增大的散布面是不能用三角函数来计算的,事实上它是呈喇叭形的。比如在100米散布为1cm,在500米有可能已经是6cm,而在1000米则可能增加到20cm了。总之距离越远,散布面就会越大。假如要用一支只能在100米保证打中乒乓球拍的狙击步枪去打中500米距离上的1枝牙

签,如果说“能打中”是没有语法错误的,但如果说“保证打中”那就是吹牛了。

沿射向散布图形不过有人会说:如果是神枪手,技术达到极致就可以超水平发挥,突破器材的限制。

那是瞎扯,只有那些有预知能力的超能人,才有可能突破器材的限制。

一条在地球上大气环境下的弹道是由初速、发射角和弹道系数这三个弹道要素决定的,因此,当我们排除了人的因素(射手的水平)和环境因素(风、气温气压等条件)后,凡是影响初速、发射角和弹道系数变化的因素都会影响自然散布的大小。这些因素都集中在枪和弹的微弱差别上,虽然可能通过选择高精密的枪和弹来减少这些差别,从而降低这些负面因素的影响,减小自然散布,提高命中率,但却无法完全消除(这就跟初中物理所学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纯圆”是一个道理),所以射手虽然可以掌握散布面的

规律,却无法掌握子弹会打中散布面中的哪一个位置上。

那么先来说说与弹有关的因素吧,射手虽然是同一人,枪也可以是同一把,但打出的子弹却不可能是同一发,因此,涉及弹的因素都可以总结为一个“一致性”的问题。我再提醒大家一次,没有绝对的一

致性,所谓的比赛弹、高精度弹,其实就是在“一致性”方面比普通子弹更为接近。这里主要有: 1. 点火压力:底火的点火药量、压药密度都会影响击发瞬间时的点火压力,从而影响初速的一致性。 2. 装药量:每发弹的发射药量都不可能绝对完全一致的,无论是相差0.1毫克还是0.001毫克都会导致推

力大小产生区别,从而影响初速的一致性。

3. 拔弹力:这取决于装配枪弹时的装入深度和弹壳口中部与弹头圆柱部的紧口力,所以弹头外形尺寸及

弹壳口部的微弱差别以及装入深度的微弱差别都会引起初速的不同。

4. 药温:药温变化会通过发射药燃烧速度的变化影响膛压与初速的一致性。同样道理,射击时的枪管温

度也影响初速,所以冷枪管和热枪管的初速也不同。这也是为什么狙击步枪的精度测试大多是打3发

一组,而突击步枪的精度测试大多是打10发或10发以上一组的原因。

5. 药室容积:这是指弹头装入弹壳后,弹后空间的总容积,药室容积的大小影响了装填密度,装填密度

又影响了燃烧时的速度,从而影响初速的一致性,而弹壳内的尺寸公差与弹头装入深度又影响了药室

容积。

6. 装药状态:指枪弹入膛后射手发射时,发射药在弹壳内的分布状态。因为弹壳内是有自由空间的,发

射药并非把药室完全塞得满满的,因此由于射手持枪发射时做的各种动作以及推弹进膛时的动作都会使装药呈现不同的分布,例如有时集中于弹壳底部,有时是集中于弹头底部,有时是均匀分布在弹壳

下侧。这些不同的分布都会引起点火、燃烧状态的不一致,从而影响了初速的一致性。

7. 发射药燃烧的一致性:由于发射药成份的不均匀或药粒形状、药粒尺寸的不一致,尤其是燃烧层厚度

的不一致,导致燃烧时的不一致,从而影响初速的一致性。

8. 弹头重量:即使在完全一致的推力下,弹头重量的微小差别也会引起初速的不同。此外在飞行过程中,

弹头的重量差异也会导致环境(如风)对弹头的干扰大小发生差异。(所以狙击弹、比赛弹大多是重

型弹头,而远距离狙击也经常使用弹头更重的大口径步枪,这都可以减少风偏影响)

9. 弹头质心位置:质心位置的不同,会引起飞行姿态、自转情况和抵御风力的不同,这些都会引起弹道

系数的变化。为什么比赛弹大多数采用纯铅弹芯,就是因为越简单的结构越容易保持重心位置的一致

性。如果用复合弹芯,因为里面有几个部件组成,质心位置的一致性必然会差一点。

10. 弹头的气动外形:当然了,前面不是说过没有绝对纯圆吗?即使同一个模具出来都会有极轻微的差异,

在空气中飞行时,几何尺寸的不标准会引起阻力系数的变化。

11. 弹头断面密度:包括重量和直径,这也是会影响弹道系数的因素。

12. 飞行姿态:章动角越大,对弹道系数影响越大。

13. 飞行速度:与飞行速度有关的因素多了,这里不一一细说(偷懒)。

失之千里什么意思篇三
《主观性和客观性》

试题当中的客观性和主观性

在批改卷子和作业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做题当中存在这样一些情况:

如这样的两道题:

(1)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孔子三千弟子”手持竹简高声吟唱的精彩场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开幕式后竹简以其悠久的历史、古朴的造型深受群众的喜爱,也使得苏州许多工艺品商店内竹简十分畅销。材料说明( )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③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④大众传媒易于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推动生产的发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本道题是对文化的影响特点以及文化与经济之间关系问题的考查

做好本道题的关键是找出题干部分的关键字句。这就要求我们从材料的本身出发,认真读题,找出关键句,从而把握材料的主旨大意。找关键句,是分析材料的关键所在。有的选择题,它给出的材料往往很长,在这种情况下,抓住关键句,才能够让我们从繁多的材料中理出头绪,抓住主旨意图,从而“对症下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是材料的客观性。

但是,在做题当中,同学们常犯的错误主要是过于主观。没有从材料本身出发,从中查找出材料想表明什么,想告诉我们什么,或是材料中出现的现象表明了什么,而是主观臆断地认为或是主观推断,我认为材料想说的是什么意思,材料在讲什么,这就太想当然了。沿着这样的思路下去,必定是陷入了死胡同,导致的只能是“事半功倍”,甚至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因此,在做材料性的选择题的时候,首先要理清题干,从关键词或关键句入手。其次是联系所学,一一击破,并适时地运用一些做题技巧。多管齐下,必然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如上面那道题,关键词句是:“精彩场景”,“深刻的影响”,“开幕式后”,“深受群众喜爱”,“工艺品商店内竹简十分畅销”。找准了这些,自然,我们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B

又比如这样一道题:

(2)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京大学的“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师范”等校训影响了一代代莘莘学子。这说明优秀文化能够( ) ①促进社会全面进步②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③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以次类推,关键句:“等校训影响了一代代莘莘学子”,自然做出正确的选项:“D”。

失之千里什么意思篇四
《Rheology》

失之千里什么意思篇五
《选修1简介》

《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简介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内容标准部分,在对本选修模块的说明中指出:“本模块是实验课,所说的生物技术,是指广义的生物技术,而不限于(甚至主要不是)现代生物技术。内容包括微生物的利用、酶的应用、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和生物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四部分。”这就是说,这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实验设计和操作实践,学习科学探究的选修课程。

《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中则指出:“生物技术实践模块重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收集证据等科学探究的能力,增进学生对生物技术应用的了解。本模块适于继续学习理工类专业或对实验操作感兴趣的学生学习。”这就是说,本模块并非只要学生埋头于实验操作,还要求学生了解生物技术在社会生活、生产、发展中的应用,对学生进行STS教育,并对选择学业(或职业)方向提供帮助。因为“继续学习理工类专业或对实验操作感兴趣的学生”这一群体,其学业志向和职业选择还将经历复杂的分化。

《课程标准》还说:“教师应根据本校的条件,指导学生选做本模块中的5~7个实验。”这就是说本选修模块的学习还存在着模块内部的选择性。

简言之,本选修模块既是一门学习科学探究的实践课程,又是一门生物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的STS课程,还是一门在教师指导下尊重学生各取所需、各展其长的课程。

一、学习本模块的意义和价值

本模块的教材内容以“专题──课题”形式展开,共分6个专题,依次是: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酶的研究与应用,DNA和蛋白质技术以及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各个专题之间相对独立,没有严格的顺序关系。每个专题下设2~3个课题,大体上也相对独立,以利于师生选择5~7个课题,完成本模块的学习,获得2个学分。由于所选课题的不同,其学习意义和价值也会有所差异。以下就共同的意义和价值作简要的说明。

1.较全面、真实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倡导科学探究”作为课程理念是贯穿于全部必修和选修模块之中的。然而比之其他模块中的科学探究活动,课题展现的是更加真实、丰富和完整的科学探究情景,学生拥有从选择课题,了解、分析背景知识,理顺研究思路,设计实验流程,规范操作到评价结果的独立自主权,且由于最终需要获取某项“产品”,而具有实战演练的性质。概括地说,学生的自主性将在以下方面得到发挥。

● 学生自主选择(在教师指导下)课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特长。

● 学生自主研习和设计出可行的实验操作方案,并精心操作,这将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课标规定有11项科学探究能力,见课标P8~P9)。

● 在很多情况下,学生需要获取某种成果或产品,并拥有改进成果或产品的机会,而不是理论认识或简单的数据整理。这种真实性,带来了压力和挑战。

● 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合作协调、小结反思等,将自然地贯穿于完成课题的全过程。 总之,这是在经学生选择后的任务驱动下的真实的科学探究实践,对提升科学探究能力,作用巨大。

2.较严格地、多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本模块教材中的课题,能否出色地完成,既依赖于实验方案设计的正确,还需一丝不苟的、精确而细致的操作。在我们的生物学课程中,过去对操作技能的要求相对狭窄,要求的精确性也不高,而本模块各课题,操作对象、方法技能多种多样,有许多都会因操作上的差之毫厘,导致结果的失之千里;有些还会因操作的失误而引发安全问题。

在以下方面,教师对学生应严格要求,这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保证课题的完成。

● 认清操作的目的和原理

● 了解操作对象和工具的性质

● 熟悉操作的顺序和要领

● 观察和分析操作的效果

● 多次练习操作的要领,熟能生巧

● 杜绝操作中的安全事故

教师应充分发挥指导和示范作用,并把操作能力细化为形成性评价的一部分。

3.拓展和加深对生物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

探究需要相关的背景知识,这些背景知识常常是跨学科的。操作需要了解相关的原理,不应该是“照方抓药”。对于过程和结果的总结和反思,形成一份科学的、有价值的课题报告,更反映了撰写者的科学知识水准和思维的周严。

本模块的教学内容,并非实验指导手册那样简单。例如微生物的培养、纯化、分离和应用,对于中学生来说,完全是新的知识内容;组织培养中的花药培养,涉及被子植物花粉发育和单倍体育种的专门知识;酵母细胞的固定化,DNA的粗提取和PCR技术,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等包涵着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中有许多物理和化学知识的应用;即使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发酵技术和酶制剂的应用,也需要复习有关的基础知识。因此,本模块仍具有获取知识的教育价值。即使是技术操作,本质上也是知识、原理的应用。

拓展和加深对生物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其教育价值仍不应忽视。与其他必修、选修模块不同,本模块的学习是为了应用去获取知识,在实践过程中理解知识,目的性更强,也因此会

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

4.领悟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凸显科技价值观的教育

本模块教材的专题和课题的选定,并非仅仅因为它们可以让学生学到某项生物技术,还考虑了它们的可行性,尤为重要的是考虑了它们与社会生活、经济发展、科学研究需要的相关性。在专题的引言中和课题的课题背景中都用简洁或富有情趣的文字指出了专题和课题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可大致归纳如下。

● 指向生活:如“人类利用微生物发酵制作果酒、果醋的历史,源远流长。与这悠久的历史一同沉淀的,是有关酒与醋的各种传说与文化„„无论果酒还是果醋都具有一定的保健养生的功效。”──课题: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 指向生产:如“地球上的植物每年产生的纤维素超过70亿吨,其中40%~60%能被土壤中某些微生物分解利用,这是因为它们能够产生纤维素酶。对这些微生物的研究与应用,使人们能够利用秸秆等废弃物生产酒精,用纤维素酶处理服装面料等。而要研究这些微生物,首先要将它们从土壤中种类众多的微生物中分离出来。”──课题: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此外,如酶的固定化技术,指向节约成本,提高产品质量;胡萝卜素的提取指向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植物组织培养指向快速繁育和单倍体育种;等等。

● 指向发展新兴科技:如“汇涓流而成江河,积跬步而致千里。在分子生物学领域,如果没有一项项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成熟与积累,就没有分子生物学高速发展的今天„„正是通过一项项技术上的突破,人类才能完成像人类基因组计划这样恢宏庞大的工程。在本专题中,我们将从基础入手,学习有关DNA和蛋白质的一些技术,或许这就是你迈向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第一步。”──专题:DNA和蛋白质技术。

这些都说明教材从社会的需求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生物技术实践的学习中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科学探究活动对推动社会的进步是有意义的。学生既领悟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又增强了对科学技术社会价值的认识,并提高了社会责任感。

5.砥砺科学精神,端正科学态度,鼓励创新

这是一个以科学探究实践为主的学习模块,在“做”科学中,需要一丝不苟,百折不回,埋头苦干的精神,需要求真务实,谦虚谨慎,严格要求的态度。对学生来说,是砥砺科学精神,端正科学态度的难得的锤炼机会。

本模块的大部分课题只是给出了基础知识和实验设计以及操作提示的简略框架,给学生留有创造的空间,学生完全可以遵循基本的原则和要求,对实验方法或予以改进,或独辟蹊径,可谓“条条大路通罗马”。此外课题延伸,也给学生以创造的机遇。因此,这也是一门鼓励创新的课。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思路和呈现方式

1.确定和安排好科学探究实践的专题和课题

课标中这部分的具体内容标准,为保证所有模块的表述形式的统一,仍分成“具体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并列的两栏。据此编写教科书时,不能如其他模块那样以“具体内容标准”各条来分章或节,因为本模块称为“生物技术实践”,应以“活动建议”中的学生探究活

动来分章或节。

此外,还必须对这些探究实践活动,进行比较科学的、便于学生选择学习的方式进行归类,于是归类为6个专题: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酶的研究与应用,DNA和蛋白质技术,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大体上遵循这样一个系统:从传统到现代,从微生物到植物,从培养技术到生化分析和提取。这也克服了课标中某些归类的不妥之处。

每一专题下设2~3个课题。顾名思义,课题是必须动手动脑去实践,去解决的问题,由此导入了科学探究实践过程。设2~3个课题,是因为同属一个专题范围的不同课题,完成过程中存在着内容、方法的相似性和教育价值的类同,便于学生从中挑选。

2.构建便于教师教、学生学的课题结构

课题在教科书中的呈现方式,部分课题结构略有调整。

教材的课题结构体现了科学研究的过程,实际是对科研领域研究工作的借鉴。这样,学生完成5~7个课题之后,不仅能掌握若干具体的生物技术,而且实践了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能够达到课标对科学探究能力的11项初步学会的要求,并训练了科学思维、实际操作和一定的实践创新能力。

● 课题背景突出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并高度注意某项生物技术与社会生活、或生产、或发展的关系,以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 融基础知识、实验设计和操作提示于一体,实际上提示学习过程(或教学过程)应关注知识和能力的统一,思维和实践的统一,学科学、做科学、用科学的统一。

● 以评价为杠杆,引导学生总结和反思,倾听不同意见,不断进取。评价又以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最终确定是否获得了该课题应得的学分,使考核落到实处。

● 课题延伸和相关链接体现了学习的开放性,鼓励有兴趣、有相应潜质的学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3.渗透科学思维、科学方法方面的训练

科学探究需要也锻炼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运用,这是不言而喻的。这里说“渗透”,是因为学生已经学习过三个必修模块,在那里,科学方法是以显性方式凸现的。于是,基本的科学方法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本模块的特点是实践,许多内容的组织都围绕着完成实践活动来展现,因此,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常常是隐在其中。

举例来说,如课题: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教材在介绍分离细菌的原理时,有意识地运用类比、归纳和演绎等思维方法。教材没有直接讲述筛选菌株的原理,而是从热泉高温条件筛选Taq细菌的实例过渡到实验室中提供有利条件让目的菌株生长、同时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的原理。将热泉筛选细菌的思路应用到实验室微生物的筛选,体现了类比的方法;从Taq细菌筛选上升到微生物筛选的一般原理,体现了归纳的方法。在引导学生理解筛选的一般原理后,教材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培养基配方,而是请学生分析旁栏提供的配方是否具有以及具有怎样的选择作用。这个问题让学生根据一般的筛选原理判断具体配方的作用,体现了演绎的方法。这些科学方法的训练,并没有标注于文字或凸显于栏目,是自然而然地渗透的。

同样,在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的操作中,重复和对照的设置是基本的和重要的方法。教材没有直接去讲这些方法,而是列举学生的实际做法。其一是统计菌落的数目。一同学是涂布一个平板,获菌落数230,另一同学则涂布了三个平板,获菌落数分别为21、212、256,取平均值为163。请学生自己来区别谁的结果更接近真实值;其二是一同学筛选出的菌落数远比其他同学多。该同学坚持自己的操作无误,是缘于所选土壤样品不同而造成的。但该同学并未设置对照,难以说服人。教材这样处理,是以生动的实例让学生领悟实验中重复和对照的重要性。

教材中还有大量的旁栏问题,大多是引导学生科学地思维,选择适当的科学方法。

4.图文结合,化解技术操作的困难

本模块技术操作内容多,有些仅依靠文字叙述,不易掌握要领,因此配有较多的相片、图解,全书共80余幅。特别是难点部分,如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DNA和蛋白质技术,图示更多。

5.实验室工作的有关规定或指导,集于附录

本模块的各课题都必须在实验室中完成,为方便实验的进行和保证实验操作的安全,在教科书的附录中,载有生物学实验室的基本安全规则,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国际单位,常用培养基配方,常用的消毒灭菌操作方法,常用化学抑菌剂。这几个附录,也有助于学校添置实验设备时进行参考。

三、教学建议

1.确定各课题的学分数

按《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规定,每个模块的教学应在一个学段(10周)内完成。按课标规定,学生选学其中的5~7个课题,考核通过,可获2个学分。因此,必须将16个课题,按难易程度,厘定学分,例如可以0.1个学分为单位,20个0.1学分,分布到16个课题中去,学生方能选学。似应以学分多少考虑,决定选5或6或7个课题。至于选7个以上,是否可以,并没有硬性规定。若有条件应鼓励多选多做。具体实施方案,可由各校厘定。

2.从实际出发选择课题

《生物技术实践》中的课题从传统发酵技术到现代分子生物技术都有所涉及,可谓“基础”与“现代”并重。但应明确,无论课题针对的是哪项具体技术,它都同样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课题的教育价值并不因为技术是现代技术或是传统技术而提升或降低。教师在选择课题时,不要追求时髦,应该结合本地教学资源的实际情况做出合理取舍。

3.“学”围绕“做”

《生物技术实践》与所有其他生物课程的一大区别在于,几乎每个课题都要求制作产品。除个别情况外,产品均为物质实体,如葡萄酒、提纯的血红蛋白等。每个课题应围绕怎样做、怎样做得更好进行,即使是科学原理和实验技术的学习,也应围绕着“做”进行。教师在教学中要摆脱传统教学习惯的影响,将“做”摆在核心位置,让“学”围绕“做”。

4.自学为主,指导为辅

《生物技术实践》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提倡自学和探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基础知识、实验设计、实验操作等各环节都要让学生动起来,同时又要发挥好

失之千里什么意思篇六
《《什么是炼意》》

联五期第四讲《什么是炼意》

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炼意

“古道西风瘦马”----大家看看这个句子。

这个句子,大家看到的第一眼,是不是觉得言简意赅?是不是从意象上可以自觉的将这三个词组间的衔接,自然的丰满起来?

一条古道,吹着西风,一匹瘦马,驮着一个人在孤独的行走。

一种荒凉,衬托出一种游子的情怀。古道,蕴育着沧桑,西风,喻意着荒凉,瘦马,有一种悲壮。

这三个物象,有一个就足以衬托出作者内心的某种情愫,然后,作者一连用了三个极具代表性的物象,是为的什么?

是为了---递进,加强,延伸。

古道,喻意着客路,西风,暗示着季节,瘦马,暗示着劳顿。但是,作者没有用很多废话废字来填塞句子,用三个极具代表性的物象,层层递进,来强化自己的表达,化简为繁,从而能达到一语中的,直击读者心扉。

这就是诗家语必须具备的一个要素,那就是:精炼。

不信,你们尝试着在这中间加几个衔接字看看,不但不能于诗句任何实际意义上的帮助,反而会让句子弱化,起不到凝炼,精辟的作用

我们试试看哈:古道里西风中瘦马上

这像什么了?还是诗歌么?这不是画蛇添足么?

添加的字,于句意无补,反而冗赘不堪,这是为什么呢?

这就是我经常提醒大家的:啰嗦了呗

对联,也应如此,本着言简意赅,直击要害的原则来造句达意。

很多同学,在出、对句的时候,不知道取舍,要达意,却不能找到合适的字眼来入句,揉捏来,揉捏去,总找不到那个入句的字眼。

明明想表达因,却造出了果的意,这是为什么?

是因为,你的炼字不够,在选择关键字眼方面,你没有很好的活用字眼,你的视角,只拘限在一个死的画面上而不是一个活的意象中。

话说:----有个诗友寄来一首诗,是给他九十五岁的祖母写的一首祝寿诗:“祖母生宣统,今年九五尊。”

他的意思是说我祖母生于宣统年间,今年九十五岁了。但是大家一看这首诗就都笑了。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为什么呢?

因为,这诗,看起来给人这样的感觉了:“祖母生宣统”,祖母生了宣统皇帝,是皇太后。不但是皇太后,“今年九五尊”今年又当了皇帝,成了“九五之尊”。

显然他的本意不是这样,可写出来却差了这么多。

本意是想说他的祖母生于宣统年,今年已经95岁了

很多同学的造句,就存在这样的毛病,言简意赅,不是说要你把关键点省掉,或者说,不是要你在语法上不究逻辑推理。

对联,需要言简意赅,所以,大家在对句的时候,一定要把握住一个取舍的问题。一般情况下,七个字的句子,要表达一个完整的意,还要跟上联关联,多难啊是吧,忒难了。

记得有这么一个笑话,说的是个什么古人,写了首古诗,句中有这么个意思,说一轮明月照姑苏。他那宝贝女婿,站起来反驳他,说,明月不可能只照姑苏一个地方,应该写明月照很多地方。

按那宝贝女婿的说法,这个句子就应该这样写:一轮明月照多地。啊哟妈丫,这还叫诗句么,

这还叫诗意么?

我们对句,也如此,如果你想把你根据出句之意全部都拿来入句对句,一个句子,你对出七十个字来恐怕还不够尽兴达意的呢。

对句,你就捡主要的意象,贴切的意象,来组成句子,这中间,你省掉那些边边角角的没用的玩意,精炼的表达出来。

也许有的同学会说,我觉得字不够用啊,怎么办?怎么办?

我是开店的,我的店子很小,一共只有30来个平米

我是开店的,我的店子很小,一共只有30来个平米

但是,我也是开的百货店。做生意嘛,有这样一个说法:不怕你不赚钱,就怕你货不全。我也想啥都进进来卖啊,可是,可是,可是

----我这店,装不下啊。

我就只有把那些柴米油盐酱醋茶,扔给那些大店子去卖,我只卖我店里能装下,有钱赚的高利润的玩意。

我们这样来比如一下,对联,就如我这小破店一样,打短平快的。

如果你觉得表达不尽兴,你去写律诗去,就如开大卖场一样。根据需要,你可以省掉主语,或者谓语,或者宾语,目的只有一个,让别人自己去意会。

你想眉毛胡子一把抓,你只能是抓得一塌糊涂。

老鹤烟池单腿憩==联友

笠翁柳岸一竿垂--东风

大家看看这个对句。如果不分主次,你可能会把这个钓者的凳子都对进去,这样有意思么?

笠翁柳岸一竿垂

笠翁,柳岸,这中间,就不需要啰嗦什么衔接的字眼,这个过渡,就靠读者自己去意会。当然,这个意会,必须是可以根据你的造境,于无形中可以让大家意会到的。

笠翁坐在杨柳岸边一竿垂

这中间的连接,就是你啰嗦出来也没必要,真的是个啰嗦了,别无其他。反而一个加塞,让句子结构松散,没有达到诗意的紧凑的效果

用最少的字,表达最充分的意。但是,也需要有个适当的取舍,而不能随意为之,要在大家能意会的情况下来进行。

象上面讲的那个故事那样,你明明想表达这样的意,却表现出来的是另外一个意了,这就是你的语言组织结构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还有一位诗友写过这样的句子:“舟车卧海南,鸭香贵转馒。”

什么意思呢?

“舟车卧海南”是说,坐着船,坐火车并且是卧铺,到了海南岛。

“鸭香贵转馒”是说,下车后饿了,看见路边烤鸭特别香,一问价钱,很贵,买不起,转身买个馒头吃了。

你自己懂了,买个馒头吃了,我们不还一愣一愣的搞不清白是怎么个故事嘛。

所以,很多同学在我的疑问下,连忙解释一大堆的句意,我这样说吧,除非你写的文字是非常高深的文字,否则,我看不懂的情况下,会有更多人看不懂的,难道你写的只为你一人看,是天书,别人不需要看。

所以,大家在组织语言达意的时候,一定要斟酌斟酌再斟酌,推敲推敲再推敲。 炼意,是除去诗家语的杂质,而不是用凑字来表达你的意。

如果说,诗家语是对文字的提纯,那么,炼意是对意的提纯。

炼意,可以先从修辞着手来开始炼,这是炼意最小的单元。

比如,山,你要表达你的意,可以设定几个场景或者情绪来炼,忧伤的,快乐的,都可以通过修辞这个山来暗喻你内心的某种情绪。炼词组之后,炼全句。

我们来试验一下,大家来修辞一下山,为的是表达一个比较忧郁的情绪,大家组词看看 大家再来练习一下,用月,山入句,组成一个七言联句,仄尾,表达一个忧郁的情绪 修辞山,来表达自己欣喜的情绪

修辞月,表达自己忧郁的情绪

修辞月,表达自己高兴的情绪

出句要有月有山

一个句意的精炼,是靠一个整体氛围的凝练来完成的,否则,很可能你的句意,会出现头重脚轻,虎头蛇尾的感觉。

一如古道西风瘦马,如果是古道西风肥马,那就让读者无所适从了,不知道你到底营造的是一个什么境,什么意,什么情感,什么表达了。

怎么来判断一个句子炼意够不够呢,那就是你自己写好之后,看看能不能用白话文来稀释一下你的句意,如果你的句意,通过白话文来稀释之后,意境丰满,而不失真,说明你炼的够可以的,如果白话文稀释还是如你组织的语句那样,就一定是没有炼到精深。

失之千里什么意思篇七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帆布业关键词》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帆布业关键词 当通过搜索引擎查找相关资讯的时候,人们会毫不犹豫地在搜索框中输入想要找的资讯的核心词,这些词被称为关键词。当搜索的结果不能达到人们对资讯的满意度时,便会在核心词的基础上添加定语来修饰搜索结果,以便更准确地来搜索到所需要的内容。 关键词“行云五步选择法”

1、先找到“泛关键词”,让客户大量找到你。泛关键词是常常被大量搜索关键词,指名称、产品或者服务统称等。

2、找到长尾关键词,让客户准确找到你

长尾关键词是用你选择的泛关键词配合厂商、品牌、产地、产品等特性做组合,形成和自己的业务相关性更高的关键词。泛关键词前面、后面加上了界定词,形成了特定指向的长尾关键词。

长尾关键词越长越好吗?答案是:修饰越多尾巴越长,与业务越靠近,但被点击的机会也相应越少了。

关键词选择,定位定效率

1、站在客户角度去选择关键词

2、要选择有效率的关键词

3、研究分析同行网站,去发现有效率的关键词

4、根据搜索引擎提供的相关搜索,了解可供选择的关键词

5、根据搜索引擎提供的关键词工具,生成一些扩展关键词

巧借借力关键词

借力关键词就是借用热点事件或者使用竞争对手公司名、产品名称或者借助本行业事件做关键词。

有两点一定要注意:

第一,除非你是一家代理商,否则,不建议使用竞争同行的专属品牌,或者产品名称作为关键词去投放广告。

第二,使用竞争对手的专属品牌,或者产品名称作为自己的借力关键词使用的时候,可以相对公正的比较不同产品的差异,最好使用第三方的数据来做比较,但绝不要过分贬低对方,尤其不要恶意攻击对方,这样做,会让顾客不喜欢你的品牌。

设立问题关键词,让客户轻松找到你

1、站内优化问题关键词,站内问题关键词常常以FAQ的形式出现。

2、站外优化问题关键词,放在“百度知道”,雅虎的“知道堂”和新浪的“爱问”,大部分是自问自答的方式。

锁定核心关键词

怎样运用好核心关键词呢?

1、在某个特定的阶段,所有的文章都围绕这些关键词展开,也就是把这些关键词作为主要优化对象。

2、在某个特定的阶段,用这些关键词投放付费搜索引擎广告。

3、除了首页,应当把几个核心关键词分别放在不同的页面上,让搜索蜘蛛知道你的主要的关键词。

4、必须在站内优化、站外反向链接和文字链有关的广告三个方面同时运用。

搜索不到所需要的东西,很多情况是因为使用关键词不当。搜索引擎是一种很机械的东西,它不可能像人一样能听懂我们说的话,只有按照一定的规律去搜索才能得到较好的效果。

失之千里什么意思篇八
《你觉得,什么叫做预测》

你觉得,什么叫做预测

一辆车以5米/秒的速度沿直线行驶。1秒以后它距离上一秒所在地有多远? 足球裁判抛起一个硬币,它落下来的时候是正面还是反面?

知道了背后的物理原理,我们能做出完全准确的预测吗?

对于随机的事件,进行预测有意义吗?

那么,地震呢?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大家都知道,是5米。第二个问题,答案是我不知道。我知道的是,如果抛很多次,得到正面的次数和得到反面的次数接近1:1。第一类问题,从当前时刻的状态,能精确得出下一时刻的状态,属于决定性事件。第二类问题,永远无法决定下一刻会发生什么,只知道各种结果出现的概率,属于随机性事件。这两类事件共同组成了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牛顿的经典力学公式可以描述地球上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而赌城老板赚钱的法宝都建立在概率论的基础上。预测一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正在研究的是哪类事件。两者的差别这么大,自然也要选择不同的分析方法。

(一)

预测决定性的事件,关键在于找到现象背后隐藏的公式,给出现象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比如第一个问题,“一辆车以5米/秒的速度沿直线行驶”,和这句话等价的公式是dx/dt= 5(不喜欢微积分的同学就骂我吧,它表示“走过的距离x随时间t的变化为5”,这样写只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后面的例子;你可以把左边等价为速度v)。这样小车在任意时刻t所处的位置x都可以用x=5t算出来了。也许我们心里都有那么一小下抽动:为什么要存在随机性事件呀,这个世界都可以用公式来描述该多好!简洁,精确,深入现象的本质,既能描述过去,也能预知未来。

可是先别忙,公式描述的世界有时候会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比如这一组:

x,y,z是表示物体位置的坐标,相当于把上面例子中沿x的一维直线运动推广到三维的空间运动。看起来,这组方程比dx/dt=5稍微复杂了一点。那么它所描述的运动路线是什么样子的呢?如果从(5,20,-10)这一点出发,我在15秒时间内走过的轨迹是下图左边的那条蓝线。看起来形状有点怪哈?可是管它呢,我在任意时刻的位置都被准确记录。比如,可以预测14.45秒我正处在蓝色圆点那里。这有什么不对吗? 好,换你来走。我们尽可能地从同一个地方出发,但是你稍

微站偏了一丁点儿,出发点变成了(5,20,-10.1)。于是根据方程计算,你在15秒内走过的轨迹是中间那条红线,14.45秒的时候正走到红色圆点那里。两个图重合起来,看到了什么?我们的出发点几乎是重合的,结果却相差了这么远!

这个例子是什么意思呢?设想现实中我们用仪器测量x,y,z。任何仪器都是有误差的。那么在这个例子中,0.1的误差就会导致预测结果的大相径庭。0.1只是我随意设定的一个小值,附录里有这个方程和绘制曲线的matlab程序,你有兴趣的话可以亲自动手验证——从诸如(4.9, 19.5, -10)等等的微小偏移点出发,在14.45秒的时候和蓝色圆点的距离,比起始点的偏差大得多。实际上这种“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现象是这个方程组所描述的运动的特性。也就是著名的“蝴蝶效应”的来由。

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即使能把一个现象背后的公式全部推导出来,并且把方程都解出来了(这已经很伟大了),并且各个物理量的测量都控制在合理误差范围之内,——我们还是没法作出准确的预测。谢谢写下这组方程的气象学家洛仑玆,他让我们发现决定性的世界并不像想象中那样完美,秩序本身隐藏着混乱,这真是自然跟我们开的一个大玩笑。缅怀他。

(二)

再来看第二类问题。对于随机发生的事件,“预测”的意义在哪里呢?让我们回到足球裁判那里。如果你事先知道这块硬币被人做了手脚,100次落下有85次头像朝上。这时裁判让你先选,你选什么?头像那一面,对不对?虽然这个信息并不能保证这次朝上的一定是头像,但它告诉你头像比数字更有可能,于是你选择了赢的机会更大的一面。

因此,“预测”随机事件,实际上是预测每个可能结果发生的概率,然后人们根据这个信息作出最有利的决策。举个非常简单化的例子吧。比如你租了一间店面,在卖麻辣烫还是卖盒饭之间犹豫。卖麻辣烫成本低,每天100元(随便说的啊,有生活经验的前辈们尽管嘲笑吧);卖盒饭得请师傅,成本增加了60元。可是在这个地区卖盒饭能够成功经营下去的可能性更大,预计是6成的把握。或者说,麻辣烫失败的可能性是6成,盒饭是4成。那么,卖什么好呢?

我们综合起来看,卖麻辣烫有60%的可能性损失掉100元的成本费,而卖盒饭有40%的可能性损失掉160元的成本费。那么取概率和成本两者的乘积作为指标,可以得出两种决策的“风险值”:麻辣烫=60%x100=60,盒饭=40%x160=64。用这个指标,卖麻辣烫赔本的风险更小。哈哈,原来光听别人说“卖盒饭好赚钱”就跟风,不一定是明智的举动。

可以看出,在这里预测“风险值”和前文预测决定性的事件是两种不同的思路。它无法指出一个事件的走势,而是在所有可能方案里帮你选择最有机会得利的一个。这样,进行预测的方法就灵活得多,往往要依靠实际经验,很多时候还需要引入合理的假设。比如上面对“风险值”指标的计算就是人为规定的,可以视需要进行修改。这种“人为操作”空间的存在也是专门研究随机事件的统计学会有那么多分枝和争论的原因之一。

(三)

你也许看出我啰里八嗦这么多的目的了。我就是想为地震预测的困难辩护。首先,如果地震的发生原理是完全可以写成公式的,也有可能因为“蝴蝶效应”的存在变得难以预测。我对地震外行,但我至少知道造成地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描述运动汽车的微分方程只需要包含速度和加速度,而且不含有这两个量相乘的项。这样的线性系统中,初始值的微小差距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被放大。可是一旦各种因素和作用关系纷繁复杂起来,变量的数目增多,乘积项出现,就形成了所谓的非线性系统。在这样的系统中,出现类似于洛仑兹曲线的性质并不稀罕。洛仑兹的方程来自气象学,另外在生态学、社会学等研究群体效应的领域,也早有人注意到了这种多变量复杂作用导致的“秩序中的混乱”。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一点也不比那些学科简单,预测的误差中包含“蝴蝶效应”是极为可能的。

其次,如果地震不能用公式模拟,是一个随机事件,那么即使统计出一个地区发生地震的概率,也要多方面加以考虑,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才能做出是否搬迁的决定。这样的评估可不像卖盒饭,对搬迁牵扯到的各种问题要事无巨细地一一预计后果,再把这些量化,然后寻找合适的统计学方法,算出合理的指标来指导决策。计算地震发生的概率本身就是一个难题,即使概率算准了,听说高于百分之五十就大规模动迁,不就像听说盒饭好卖就卖盒饭吗?何况前面已经说了即使有系统的统计理论作指导,仍然存在很大的“人为操作”空间,许多因素需要评经验进行前提假设。这样的决策能不难吗?决策不当带来的社会动荡,经济损失,对老百姓不也是一场灾难吗?

最后纯属娱乐,也凑热闹说几句蛤蟆。对于靠动物行为反常来预测地震,写出微分方程的可能性不太大。也许比较好的方法还是靠统计,比如蛤蟆过桥和发生地震同时出现的概率是多少。那么,也可以统计狗急跳墙和地震同时出现的概率,鸡急上树和地震同时出现的概率,老鼠搬家和地震同时出现的概率。。。等等等等,几乎每种动物都可以统计一下。好了,我的问题是,这么多个概率值,你信哪一个?还是只要看到某种动物的反常举动,并且对应地震的概率大于百分之五十,就该撒腿儿跑了呢?

其实把地震现象视作完全的决定性事件或是完全的随机事件都不太合理。最可能的是二者都有。某些原理是可以写成公式的,某些因素的作用则是随机的。那情况就更复杂了。如果谁还想跳出来指着地震局的研究人员责问“你们为什么不预测”,请先答我一个问题:你说的预测,指什么?

附录:

洛仑兹方程及绘制曲线的MATLAB程序

[T1,Y1] = ode23(’lorfun’,[0 15],[5 20 -10]);

[T2,Y2] = ode23(’lorfun’,[0 15],[5 20 -10.1]);

plot3(Y1(:,1),Y1(:,2),Y1(:,3),’

b');plot3(Y1(500,1),Y1(500,2),Y1(500,3),’o',’MarkerSize’,12, ‘MarkerFaceColor’,'b’);

hold on; plot3(Y2(:,1),Y2(:,2),Y2(:,3),’

r');plot3(Y2(533,1),Y2(533,2),Y2(533,3),’or’,'MarkerSize’,12, ‘MarkerFaceColor’,'r’);

function f = lorfun(t,s)

% Lorenz attractor

sigma = 10;

rho = 28;

beta = 8/3;

x = s(1,1);

y = s(2,1);

z = s(3,1);

f(1,1) = -beta*x + y*z;

f(2,1) = sigma*(z-y);

f(3,1) = -x*y + rho*y - z;

以及两个曲线增长过程的动画:

失之千里什么意思篇九
《思修作业》

印象最深的一堂思修课

在以前,语文老师总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这对我们而言,这句话仅仅只是一句格言而已,对我们的学习生活似乎没有一丝影响。而在这次的思修课上,老师所举的两个案例让我明白什么叫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案例一:某十六岁男孩将属于自己的房子在父母均不知情的情况下以一百万的价格卖出,并签署合同。事后,男孩父母不同意卖房。买家将男孩一方告上法庭。请问合同是否有效?

案例二:某十六岁男孩王某将自己的自行车以四十元的价格卖与邻居李某。经双方协商,李某一次性付与王某二十元,剩余二十元在四个月内付清。四个月后,王某父亲不同意出售自行车,且仅返回二十元。请问自行车应归谁? 这两个案例在班级中引起了同学的争议。在我们看来,这两个案例属于同种类同性质的案例,处理结果应该是一样的。可是在法律中,案例一中的合同是无效的,而案例二中自行车却应该归李某。这在我们的思维中这似乎难以想象,不过老师告诉了我们原因。民法通则规定,十周岁以上未满十八周岁的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从事一些日常生活相关的交易行为,这些行为要与其智力年龄以及精神状况相适应。 可以从事纯获利的行为 。若限制行为能力人是经其监护人同意变卖一百万的房屋或者变卖后其监护人追认的,则可以成立。而在案例一中,男孩未经其父母同意便将房屋以一百万的高价卖出,这一行为与其智力年龄以及精神状况不符,所以合同无效。假设父母同意将房屋卖出,则合同是有效的。而在案例二中,王某将其自行车以四十元的价格卖与李某,这一行为与其智力年龄以及精神状况相符,所以自行车归李某。

在我看来,这节课的意义不仅在于学到了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而且还知道了法律需要严谨的态度以及公正的立场去对待。法律是约束我们日常行为规范的准则,学习法律,严格遵守法律,并且善用法律武器维护我们自身的权益,是我们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素养.我们只有认真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制观,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加强法律修养,才能在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与和谐社会建设中,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俗话说的好,“无规矩不成方圆”。社会就是一个由人与人组成的大家庭。如果每个人都只按自己的意愿行事,而不顾及他人的感受,那么这个社会便会成为一盘散沙,一片混乱。法律便是如此,如果没有这严谨的法律来约束着我们的行为,我们这个世界也不会这么和谐安定。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立志成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为此,我们应该开拓视野、刻苦学习,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打下坚实的知识和理论功底;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加强修养、磨练意志、砥砺品格、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并且脚踏实地、善于创造、甘于奉献,在服务祖国、在服务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

失之千里什么意思篇十
《1翻译导论》

翻 译 导 论

定义:

广义的说它包括的范围很广,甚至可以包括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之间的信息转换。狭义上说,就是指如何将某一语言产物转换到另一语言中去的过程。严格的说,翻译还包括某一语言内不同变体之间的信息转化,如将屈原的诗译成现代诗,将曹植的《洛神赋》译成白话文,都属于翻译。所以美国加洲蒙特瑞国际研究学院教授叶子南说,翻译就是在某一特定的社会环境内进行交流的过程,或者是把原文中的意义在译文中表达出来。 上海外国语大学孙万彪教授认为,翻译是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互相沟通的纽带和桥梁,是把一种语言(原语/source language)所表达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译语/target language/目的语)传达出来的过程。武汉大学郭著章教授则认为翻译是一种语言所表达的信息在另一种语言里再现或再造的过程。

同时也需要指出的是:翻译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艺术,是技巧。说它是科学,是因为翻译和其他的学科一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需要译者去潜心探讨,摸索掌握;说它是艺术,是因为翻译不象其他学科一样,某些原则,理论可以作为标准或者定律得到普遍的认同和广泛的应用,而是需要译者的创造性加工------任何两种语言文字之间的翻译,决不是简单的机械转换或一成不变的文字“对号入座”;说它是技巧,是因为翻译和其他的艺术一样,光凭空洞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需要经过大量的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它,运用它,即我们常说的“熟能生巧”。

分类:

翻译的类别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来划分。按其所涉及的语言,可以分为本族语译成外语(from native language to foreign language),外语译成本族语(from foreign language to native language)两种,或者语言内翻译(inter-language 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和符际翻译(inter-semi translation);按照其工作方式,有口译(interpretation/包括连续翻译constant interpretation和同声翻译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笔译(translation),以及机器翻译(machine / machine-aided / computer-aided translation)三种;按照其翻译材料,有科技材料的翻译(scientific translation),文学作品的翻译(literary translation),政论作品的翻译(political translation)和其他应用文的翻译(pragmatic translation )等等;按照其具体的处理方式,又可以分为全译(complete translation),摘译(editing translation),编译(incomplete translation)等。

性质:

无论何种翻译,其目的都是要把别人的意思用译语就可能的准确无误的传达出来,而不是用译者自己的意思来代替别人的意思。翻译这一性质,决定了从事翻译的人只能充当“代言人”的角色,起传递信息的作用,而不能越俎代庖,随意篡改别人的意思。因此,翻译的成败得失,取决于翻译出来的意思是否和原文的意思保持一致,这也是评判翻译好坏优劣的根本标准。

翻译课的任务:

翻译课首先是一门实践课,其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为今后从事翻译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翻译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主要是通过大量的,系统的翻译实践,而不是靠传授翻译理论来完成的。

初学翻译的人,没有多少翻译实践,也就没有什么经验可谈。翻译课的开设,是让学生通过翻译实践来获的感性认识,从中领悟出一些道理,从而掌握翻译的基本规律。

翻译作为一门课程,历来都是当作一门技巧来进行教学的。同其他的任何一门技巧一样,

翻译技巧只能通过翻译实践来获得。当然,在实践的基础上归纳出一些翻译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对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水平是大有裨益的。

必须指出的是,作为一门实践课,翻译课不同于听力,口语,阅读等实践课。听力,口语,阅读可以在英语学习的基础阶段开设,还可以在以后的各阶段继续深化。而在高等院校的英语专业的课程中,翻译是高年级开设的课程,也就是说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英语能力后开来学这门课。翻译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而不是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翻译课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作好翻译。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翻译课是一门层次较高的专门课程,对学生的外语和母语水平以及知识面豆油一定的要求,否则翻译教学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翻译者应具备的能力:

从事翻译工作,应具备多方面的能力。翻译工作者应该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汉语水平,这不需多说。同时,还要有广阔的知识面。当然,同其他各行各业一样,翻译工作者要有敬业精神,工作中容不得半点懈怠和马虎(特别是进行同声口译),稍有疏忽,就会出现差错,有时差之毫厘,就可能失之千里。

英汉对译是英汉两种语言的转换活动。英语和汉语达不到一定的功力,翻译时在理解和表达两方面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就是不能圆满的完成翻译任务。英语水平不高,在英译汉时,理解原文就会发生困难;汉译英时,语言表达就会出现问题。汉语水平不高,则会直接影响译文的质量。因此,翻译工作者首先要有较深的汉语和英语造诣。

好的译员应该是一位杂家,也就是说各方面的知识都要有所涉猎。这是由于翻译工作的特殊性所决定的。除少数从事本专业的专职翻译外,大多数以翻译为职业的人员所接触的翻译材料,常常会涉及到各行各业的方方面面,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无所不包。如果译者没有比较广泛的知识,翻译起来就比较吃力,译文的质量就会受到影响。当然,要求翻译工作者样样都在行,是不切合实际的,也是难以办到的。“杂家”之谓,就是要求翻译工作者具有广博的知识,知识面越广,做起翻译起来会更得心应手。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译者,归纳起来,有以下五条:

1. 外文水平高。

Just imagine it. ( an expression of disapproval for the plan

or suggestion just mentioned, because no sensible person could imagine that it would happen.) 不可能/想不到/真没想到

I’ll buy it. ( I can’t understand it, please tell me.)

You are telling me . ( I know that very well./ I knew that long ago.) 我早知道了。/还用你来告诉我!

Now you are talking. ( At last you are saying something agreeable. ) 你到底说了合我心意的话了。/你这样说才合我的意思。

You can talk. ( You don’t have to worry about doing a particular thing yourself.) 你不必担心自己要干什么。

以上的几个例子,或见于词典,或见于书刊。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点:比较难以翻译的不一定都是大词或者不常见的词,而是较小的词。它们在不同的上下文有不同的意思,用法,和译法,甚至拼法。在翻译时要特别注意这一点,这也是一个人英语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就象傅雷所说:“谈到翻译,我觉得最难应付的是原文中最简单最明白而最短的句子。 例如:--- she is charming, 读过一两月英语的人都懂,可是要译成中文,要传达原文的语气,使中文里

也有同样的情调,气氛,在我简直办不到。 往往这一类的句子,对原文上下极有关系,传达不出这一点,上下文的神气就走掉了。”

2. 中文水平高

要作好翻译,外语重要,母语也同样重要。这是因为翻译有两个需要,理解的需要和表达的需要。例如:

你要有所弋获,则必须在学习中不断深入。

陈先生乃中国学界泰斗,他的那本书似为汉语修辞学研究的蓝本。

在当今澳洲文坛执牛耳者帕特里特,怀特的作品相当费解。

在旧中国,小人当道,瓦釜雷鸣的情形屡不鲜见。

那位学贯中西的我国学者和英文大师,年轻时赴美负笈哈佛一年,既得硕士。

为了提高学术水平,我们需要的不是拘守现成的体系和结论,暧暧姝姝于一先生之言,而是依靠集体努力,从多方面探索,不断的推陈出新。

那地方是块肥肉,谁都想吃。

Henry Kissinger had slept there before, in July and again in October.

以上几例多见于报端和近几年发表的文章,尤其是学术论文。其中黑体字部分多源自古籍,但是仍被当代人使用。遇到这些词汇,没有相当的汉语水平是很难弄懂的。如果我们懂得它们,把它们翻译成英语,就显得很容易了。

If you want to gain anything, you must constantly deepen your studies.

Mr. Chen, our respected teacher, is a renowned master in the academic circle of China. That book written by him seems to be the criteria in the Chinese rhetoric studies.

The writings by Patrick White, the acknowledged teacher in the contemporary Australian literary world, are very hard to understand.

In old China, it was a general case that mean persons were in power and the unworthy people were influential and in high places.

That Chinese scholar who knows China and the West quite well and a master of English went to the United States when he was young, and studied there at Harvard University for only one year before he got his Master’ degree.

In order to heighten our academic level, what we need is not to rigidly adhere to the conventional systems and conclusions, to be self-satisfied with what we’ve learnt from only one master but to rely on the collective efforts, explore in many aspects, continuously weed through the old to bring forth the new.

That place is an attractive piece of meat coveted by all.

这之前,亨利,基幸格在七月和十月两度在这里下榻。

3. 知识面广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吕叔湘先生早在五十年代发表的《翻译工作与杂学》一文中特别强调译者应该是杂家,并且列举了几个例子,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些:

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约翰为人可靠,他既诚实又正直。(需要英国历史典故方面的知识。)

The Security Council has been seized of the question since then. 安理会自那时以来就一直在受理这个问题。(需要国际法方面的知识。)

Nyaungu was actually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two Japanese divisions.良宇实际上是日军两个师的结合部。(需要地理,军事等方面的知识。)

The slightly porous nature of the surface of the oxide film allows it to be colored with either organic or inorganic dyes. 氧化膜表面具有轻微的渗透性,因而可以用有机或无机染料着色。(需要化学,生物,科技方面的知识。)

<<王若飞在狱中>>这一书名被翻译为Iron Bars But Not a Cage, 是根据英国十七世纪诗人Richard Lovelace的一首诗。(这就需要英国文学,历史方面的知识。)

4. 政治觉悟高

这一点,在翻译中很重要,是因为她决定了我们用词的褒贬。例如:

the peasant uprisings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而不是“农民叛乱”)

The enemy killed one of our comrades and we killed an enemy agent. 敌人杀害了我们的一位同志,我们宰了一个敌特。

The peasants and workers were hand in glove with one another in the struggle against the landlords and capitalists who worked hand in glove with each other. 在反对狼狈为奸的地主和资本家的斗争中,工人和农民团结一致(亲如手足)。

5. 熟悉基本翻译技巧。

上述四个条件,特别是中文水平高,外文水平高和知识面广,是所有条件中最重要的。但是,这几个条件在短时间内是难以达到的,不可能指望仅仅听几次讲座,读几篇文章或看几本书籍就可以马上奏效,需要的是长时间的刻苦努力,积极实践。相比较之下,第五个条件,熟悉基本翻译技巧,在较短的时间内是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的。

在对待翻译技巧的学习和研究这一问题上,将其视为“灵丹妙药”或“无关紧要”的态度都是片面的或者走极端的。正确的看法是:熟悉了必要的翻译技巧,就可以卓有成效的进行翻译实践。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caijingleikaoshi/176498.html

    上一篇:分手伤心的句子

    下一篇:关于船的诗词

    【失之千里什么意思】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