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舞动作描写

| ACCA/CAT |

【www.guakaob.com--ACCA/CAT】

剑舞动作描写篇一
《剑舞》

——舞剑之美 翩若惊鸿迎风舞,矫若游龙云海腾。神貌风姿谁得似,气韵堪比万里鹏。舞剑之美,惊心动魄。 剑创始自轩辕黄帝时代。据《黄帝本纪》云:“帝采首山之铜铸剑,以天文古字铭之”;又据《管子地数篇》云:“昔葛天卢之山发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以上两说,似黄帝与蚩尤,均己制剑为兵。由此推知,剑之出世极为古远,历史悠久,故后人称之“短兵之祖”,确可当之无愧。

剑的各部位包括有:剑身、剑尖、剑锋、剑末、剑脊、剑刃、剑格(或剑肩)、剑箍(可能有)、剑柄、剑首、剑鞘和穗。

有文章如此道:“剑,古之圣品也,至尊至贵,人神咸崇。乃短兵之祖,近搏之器,以道艺精深,遂入玄传奇。实则因其携之轻便,佩之神采,用之迅捷,故历朝王公帝侯,文士侠客,商贾庶民,莫不以持之为荣。剑与艺,自古常纵横沙场,称霸武林,立身立国,行仁仗义,故流传至今,仍为世人喜爱,亦以其光荣历史,深植人心,斯可历传不衰。”可知,剑的丰富用途和深远影响。

汉代剑术已甚精备,斗剑中显示了武艺造诣的深浅。剑的招式是以劈、砍、崩、撩、格、洗、截、刺、搅、压、挂、扫等为主。它的特点是刚柔相济、吞吐自如,飘洒轻快,矫健优美,正如拳谚所形容的“剑似飞凤”,由此可知其妙。

舞剑在唐代兴盛起来。杜甫描写舞剑的名篇《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这样道:“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气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爧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剑的声光,似闻如见,精湛技艺,如呈眼前。读杜甫的诗句,我们可以想象公孙大娘舞剑的姿态,翩若惊鸿,矫若游龙的身姿气韵,可以想见她翩翩轻举,腾空飞翔,当舞蹈完全停止,舞场内外肃静空阔,好象江海风平浪静,水光清澈的情景。观看的人都被公孙大娘的剑舞深深打动,连大诗人杜甫也提笔为她写下赞歌,足见剑术的艺术魅力。而且,大书法家张旭看过公孙大娘剑舞而草书长进,可以看出剑术之精妙。

明唐顺之《武编》说:宋太宗“选诸军勇士数百人,教以舞剑,皆能掷剑空中,跃其身左右承之,妙绝无比。会北戎遗使修贡,赐宴便殿,因出剑士示之,袒裼鼓澡,挥刃而入,跳掷承接,霜锋雪刃,飞舞满空。”这些高超绝技,对後来剑术套路及表演技艺的发展,影响很大,至今我们演练的武术套路中,亦有所见。

古代的剑器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剑器是一种高贵、荣耀的器具。人们逐渐

认识到剑对于强壮身体的重要作用,后来也就演变发展成锻炼身体的一种手段——武术中的剑术。练剑家们在习武练剑中,又把剑作为一种抒发感情、表达心意的工具,所以古人有“舞以达欢”、“舞以尽意”之说,又有“诗、书、画、剑、琴、棋”之谈,剑已成为人们有文化素养的标志之一。剑舞起来应该是龙形虎步,游龙戏凤。龙形是指身法,虎步是批步法,游龙指的剑法,戏凤则指手腕。通过帅、柔、矫、脆的造型和力量,使得“手眼身法步”高度协调,令人赏心悦目,达到美的享受。身法是剑法训练的基础,感受剑的协调性是以身法为主的这一基本规律。通过练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和感受各种不同剑法的特点及力流,逐步体会身法、剑法、步法三者的协调规律。

舞剑动作优美,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从小,我就很喜欢看武侠电视剧,看到侠客们舞剑就很激动,想起唐代诗人贾岛的诗句:“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似君,谁为不平事。”记得有一句诗这样说:“浩歌抚长剑,临风泛清弦,”这种意境的确很美。

曾经看过一个视频,一个人在月光下,伴着悠悠琴声舞剑。清冷的月光映在三尺青锋上,那种美让人迷醉。武侠小说中,常有舞剑的描写。武侠剧中,有了舞剑,更加吸引人。在电影《陆小凤传奇》中,有一个片断是西门吹雪舞剑。在一片梅花林中,一身白衣的西门吹雪潇洒地舞剑,梅花当剑而谢,惊起一片落花风。剑气浑然,梅花翩然,清冷的剑好像染上了妖娆之美,构成一幅绝美的图景。电影《十面埋伏》中,刘德华在丛林中持剑奔跑那个片段也非常吸引人。

到了大学,有机会学中华剑道,圆了我多年的梦想。当剑握在手中时,一种侠气就会油然而生。随着舞剑的动作,整个身心都会很激动。看到老师舞剑,就佩服得五体投地。老师动作优美,如行云流水般优雅,如秋风扫落叶般从容,如白鹤独飞,如蜻蜓点水般利落,精气神十足,看着心里就很舒服,放佛有一种凉风习习而至,吹入心中,看得心旷神怡。云剑、挽剑、刺剑、劈剑、点剑、崩剑、挑剑、撩剑、截剑、挂剑、架剑、绞剑、穿剑、扫剑、带剑等,每个动作都很美,都很上镜,观看的人都惊叹不已。

中华剑道尽显舞剑之美,配上音乐,就成为了绝美的舞蹈。舞剑配上吟诗,英姿洒脱,很有韵味。中华剑道极富有发展性,有武术、舞蹈之美。舞剑这个元素可以融入很多表演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中华剑道融和艺术与体育运动,很有美感,而且很实用。

如今,我们学习中华剑术,不仅可以欣赏其艺术之美,吸收古典文化的营养,强身健体,而且也是对中华古老文明的传承和发展。

剑舞动作描写篇二
《浅谈剑舞在中国古典舞中的渊源》

浅谈剑舞在中国古典舞中的渊源

——从公孙大娘说起

图 娅

论文摘要:

公孙大娘的‚剑舞‛是舞蹈家利用宝剑作为道具,吸收了剑术技能的一种舞蹈。它已经完全失去了杀人的功能,纯粹是赏心悦目的娱乐表演,才真正具有舞蹈专业意义的艺术性质。是公孙大娘以艺术家的匠心,吸收剑术的舞动线条、节奏、动感,结合健舞特征,创编出独特的‚剑舞‛这种舞蹈来。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剑在不同时期赋予不同人物以不同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剑舞 人物塑造 公孙大娘 龙儿

一、剑舞在我国古典舞蹈中的渊源——从裴将军舞剑到公孙大娘的剑舞说起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这是盛唐伟大诗人杜甫所写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的前八句,具体描述了公孙大娘的剑舞。公孙大娘剑舞在舞蹈上的特征如下:一是女子独舞为主,这由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的序文可知:‚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持宅,见临颍李十二娘舞剑器,壮其蔚跂。问其所师,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开元三载,余尚童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浏漓顿挫,独出冠时。自高头宜春、梨园二教坊内人洎外供奉,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孙一人而已。玉貌锦衣,况余白首,今兹弟子,亦匪盛颜。既辨其由来,知波澜莫二。抚事慷慨,聊为《剑器行》。‛其中杜甫相隔50年两次观赏的剑舞皆似乎是美女独舞。

二是穿有特殊的‚盛妆‛,可能即是艺术改造加工了的军装。司空图《剑器》诗说:‚楼下公孙昔擅场,空教女子爱军装‛,似乎表现出女子身穿戎装执剑而舞。这种装束华美独特,引领了时装的潮流,深得广大女性的喜爱。

三是剑舞属于健舞类。唐代舞蹈有健舞与软舞之区别,健舞是指那些动作矫健、节奏强烈的豪迈舞蹈。从杜甫对公孙大娘剑舞的描述来看,其‚浏漓顿挫,

独出冠时‛,气势豪放,明快逼人,应该是健舞类的典型代表。总而言之,公孙大娘剑舞应该是一种女子戎装持剑表演的健舞。

《明皇杂录〃佚文》记载,‚上素晓音律……时有公孙大娘者,善舞剑,能为邻里曲、裴将军满堂势、西河剑器浑脱。遗妍妙,皆冠绝于时。‛一般认为,邻里曲、裴将军满堂势、西河剑器浑脱均为剑舞不同套路的名称。顾名思义,‚裴将军满堂势‛应该是吸收了唐代三绝之一‚裴旻舞剑‛的猛烈气势和某些剑术特技编排而成的一种舞蹈。

公孙大娘舞剑

唐人笔记《独异志》这样写道:‚开元中,将军裴旻居母丧。诣道子(画圣吴道子),请于东都天宫寺画神鬼数壁,以资冥助。道子答曰:‘废画已久。若将军有意,为吾缠结,舞剑一曲。庶因猛励,就通幽冥。’旻于是脱去服,若常时装饰。走马如飞,左旋右抽,掷剑入云,高数千丈,若电光下射。旻引手执鞘承之,剑透室而入。观者数千百人,无不惊况。道子于是援毫图壁,飒然风起,为天下

之壮观。道子平生所画,得意无出于此。‛裴旻的剑舞如此神奇,难怪皇帝下诏封为唐代‚三绝‛之一。《唐朝名画录》也基本是这样记载的。

裴旻虽然善于舞剑,但他不是舞蹈家,更不是表演杂技者,而是一名能征善战的将军。《朝野佥载》载:‚裴旻与幽州都督孙佺北征,被奚贼所围。旻马上立走,轮刀雷发,箭若星流,应刀而断。贼不敢取,蓬飞而去。‛说明其武艺高强。《唐国史补》也记载:‚裴旻为龙华军使,守北平。北平多虎。旻善射,尝一日毙虎三十有一。‛‚腰间宝剑七星文,臂上雕弓百战勋。见说云中擒黠虏,始知天上有将军。‛这是大诗人王维的一首《赠裴旻将军》诗,诗中的裴将军是英武的军人形象。那么公孙大娘擅长的裴将军满堂势便是吸收了裴旻将军剑舞的猛劲气势和某些剑术特技编创而成的。

其实武士舞剑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传统,大家熟知的项羽在所设的鸿门宴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就是最典型的例子。项庄舞剑一方面是武士在军宴中的娱乐表演,另一方面还是一种军事行动,用表演的手法欲实现杀死沛公刘邦的目的。后来项伯为保护刘邦,说一个人独舞不够热闹,于是也拔剑加入其中,由项庄的单人舞剑形式变成了双人舞形式。这说明当时军中舞剑表演形式多样,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晋代英雄祖逖的‚闻鸡起舞‛,其实就是练剑的性质,连表演的功能都不具备,其意在不忘恢复中原而不断加强自己的武功。项庄、祖逖的舞剑与裴将军一样,皆不是舞蹈专业的‚剑舞‛,而是军人本身的剑术表演,仍带有较强的军事功能。

公孙大娘的‚剑舞‛则是舞蹈家利用宝剑作为道具,吸收了剑术技能的一种舞蹈。它已经完全失去了杀人的功能,纯粹是赏心悦目的娱乐表演,才真正具有舞蹈专业意义的艺术性质。是公孙大娘以艺术家的匠心,吸收剑术的舞动线条、节奏、动感,结合健舞特征,创编出独特的‚剑舞‛这种舞蹈来。而公孙大娘的剑舞之所以叫‚裴将军满堂势‛,推测是一种变幻幅度较大、满场飞扬、动作灵活、技巧性强的舞蹈。

从裴将军舞剑的剑术表演中,公孙大娘能够生发出多种变化,编排出风格特异的剑舞套路,确实显示出其舞蹈天才,不愧杜甫诗中所说:‚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

二、剑舞对古典舞剧目中人物塑造的作用

剑——被奉为百兵之君,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武士侠客随身佩带的最重要的器物。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剑在不同时期赋予不同人物以不同的文化内涵:剧目《垓下雄魂》以男子集体剑舞的形式,塑造了霸王麾下的士兵在被围垓下的情况下,奋勇冲杀,战死到最后一刻,表现了中国男子的阳刚之美,展示英雄士可杀不可辱的悲剧性格。舞蹈开始,由人最多的一组拼成的‚战车‛的形象,剑刃、剑尖朝外暗示着一种背水一战的精神;舞蹈中间‚四人剑‛的舞段,则塑造了少部分尖兵突围的形象;舞蹈最后,演员们忽然聚集成大三角的队形持剑朝天猛刺静止,形成了‚剑束‛的画面,此时全场肃穆无声,纷纷漫漫的雪花却飘然而落,正是道具——剑的使用,让我们感到了强烈的震撼,感受到那上古的武士精神和英雄气短的悲剧情怀。而剧目《龙儿》中的舞剑则是表现出主人公对权力、威仪、地位和等级的叛逆以及对‚自古英雄出少年‛的向往。

剧目《龙儿》由三部分构成,分别以龙儿(主人公)的偷剑、玩剑、学剑为主要表现内容。开篇,一个不知天高地厚、伶俐可爱的女孩蹑手蹑脚地从桌下爬出来,偷拿了象征权势的宝剑;之后,龙儿熟视无睹剑的含义,而把它当作手中的玩物,一会当作拖车(小孩的玩具),一会当作头饰,一会假扮将军;最后,她从玩剑中体会到剑术的精妙,油然而生一种尚武精神,以及对侠女除暴安良、惩恶扬善的崇拜和向往。

龙儿偷剑、玩剑、学剑

整个作品的结构自始至终都围绕着剑展开,‚剑‛对于主人公已不仅仅是一件普通的器物,而更多的是编导多年对中国文化的积累和酝酿。编导象征性地把‚剑‛比作中国封建礼教中不可动摇的纲常。中国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封建文化胚

胎蕴含于这把沉甸甸的剑中。它是中国封建社会权势高低、等级差别、宗士派别的代言物,它是中国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纲常关系的代言物,它高高在上,不可企及,更不可逾越。而编导却有意设计了一个无视权势、童真无邪的女孩形象,不知仪礼,不懂规矩,无知剑的真正意旨并戏弄、玩耍这个具有深刻寓意的剑,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桎梏和牢笼。同时‚剑‛在古代认为是至阳之物,女子被认为是‚阴‛,龙儿作为女子至阴的象征却胆敢藐视作为男权象征统治的‚剑‛。当龙儿从‚玩剑‛过渡到‚学剑‛的舞段中,编导不知不觉中偷梁换柱式地转移视点,赋予‚剑‛另一层意思,从对剑的文化深层寓意的揭示转向对人的精神向往的追求。‚剑‛在女孩的手中又成了实现尚武精神的依托和向往侠女风范的器物。剑在舞段中的不同角度的处理,使得龙儿这个角色得到了充实和丰满。同时从一系列具有个性特征的动作中反映出龙儿聪明、娇小、玲珑、可爱的性格,此外戏剧性的表演和故事性的情节及舞台道具、灯光也为龙儿形象的塑造作了巧妙、充分的奠基。编导一改常规剑舞题材的束缚,选用了小女孩的小人物形象来表现大主题大思想,在锲入了浓厚的文化蕴涵的同时与古典舞独特的民族审美风格相结合,使人物更鲜活,内容更丰满,寓意更深刻,给人更深层次的思考。

三、剑舞的影响及其地位

(一)舞奠定了后来多种形式剑器舞的基础

唐代诗人姚合有《剑器词》三首,描写出元和年间(806—820)集体舞蹈剑舞的热烈场面。词曰:‚圣朝能用将,破阵速如神。掉剑龙缠臂,开旗火满身。积尸川没岸,流血野无尘。今日当场舞,应知是战人。夜渡黄河水,将军险用师。雪光偏著甲,风力不禁旗。阵变龙蛇活,军雄鼓角知。今朝重起舞,记得战酣时。破虏行千里,三军意气粗,展旗遮日黑,驱马饮河枯。邻境求兵略,皇恩索阵图。元和太平乐,自古恐应无‛。姚合是元和年间进士,诗中有‚元和太平乐‛句,表明所写是元和年间的《剑舞》。这个由武士或扮成武士演的大型《剑舞》与公孙大娘独舞《剑器》相距近百年。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由舞蹈性很强的女子独舞,变成实战气息很浓,规模宏大的男子群舞;由舞者执剑而舞变为舞者除执剑等武器外,还有旗帜、火炬等,借以烘托气氛。伴奏音乐有军乐的鼓角声。舞蹈队形变化,有如蜿蜒的龙蛇阵形。舞蹈所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是所向无敌,感人至深的,符合公孙大娘剑舞的特征。诗人还点明,这形象逼真的表演来源于生活:‚今

剑舞动作描写篇三
《描写让文章更出彩》

描写让文章更出彩

陆剑舞

1、刚才钱老师讲了如何在作文中使用多种描写来丰富人物,这些又称“直接描写”。这是文章的描写手法之一,与“侧面描写”相对。我今天主要阐述侧面描写。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2、学生现状

在七年级学生的作文中,有许多作文的内容不丰富。很多学生在作文中,对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刻画多采用正面描写的手法,即直接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

而常常缺少侧面描写。有时恰当地借助一些侧面描写,常常可以起到正面描写无法替代或者很难达到的艺术效果。 它是正面描写的一种补充。侧面描写曲折含蓄,能唤起读者的想像,丰富人物的形象,达到以此显彼的效果。

七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很多文章都注意了正面与侧面相结合,所以我准备通过训练来让学生学会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并能灵活使用到作文中去。

3、措施

(一)、、侧面描写对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要选择能起烘托作用或产生对比效果的事物。如《顶碗少年》 中写少年失误后,通过对观众的表情、神态的侧面烘托,从而给读者强烈的现场感和丰富的审美体验。

让学生学习本文的侧面描写,同时以《顶碗少年》为例,设计一些场景来让学生练习。如:写学生上黑板的一个场景,写出其他学生的表现;成绩差的学生发言,其他学生的反应、表现,演讲比赛、运动会上等。

通过一系列训练,让学生更好地明确什么是侧面描写。加深了解侧面描写就是通过对被描写对象的周围效果的渲染来表现被描写对象的一种表现手法,又叫衬托法。

(二)、常见的侧面描写的方法:有

(1).以人衬人:意即写此人是为衬彼人。 《陌上桑》

(2).以物衬人:要写人,先避开不写,而写有关的景或物,如《七根火柴》。

(3).以物衬物:如《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倏尔远逝,往来翕忽。”在这里,作者以鱼来衬出水的清澈,虽没

有一字一句写水,可是读者却能从潭中鱼儿看出水清如镜,产生“水尤清冽”的真实感觉,收到了从正面描写所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

对此,我让学生在作文中依次训练以人衬人、.以物衬人、以物衬物。希望通过训练,能够使学生的作文水平有所突破。

详写和略写

1、王老师在训练六年级学生“写什么、不写什么”,“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的同时,我们七年级学生还要考虑详写和略写,也就是“多写什么、少写什么”的问题。应当多说的,就大笔铺陈,用墨如泼;应当少说的,就一笔带过,惜墨如金。这样才能使文章疏密相间,恰到好处。 文章写得有疏有密,疏密相间,不仅能使主题突出,中心分明,而且还能使文章虚实相

生,浓淡相宜,波澜起伏,错落有致,达到匀称和谐的境界。

2、学生现状

有许多学生只能完整地叙述一件事,但却不能注意详略得当,文章的详略不明,导致不能突出主题。

3、措施

由于详略安排是由以下因素决定:

(1)文章的题目:题目确定了写作的重点,重点就正是要详写的地方。比如“课余生活的乐趣”,重点就是写课余生活,课堂上的事情就不能详写,否则就偏离了题目的要求。

(2)文章的中心:围绕文章的中心选择了材料,还要围绕文章的中心区分这些材料的主次。最能表现文章中心意思的材料,就是主要的材料,要详写;同表现文章的中心意思有一般关系的材料,就是次要的材料,要略写。比如《枣核》一文的中心是表达海外华人的思乡之情,作者同窗住宅中的种种景物,最能表现文章的中心意思,就详写;而作者从动身访美到与同窗见面,同表现文章的中心意思有一般关系,就略写。如果把这个安排颠倒了,就要喧宾夺主,不能很好地表现文章的中心。

(3)文章的内容:以写群体为主要内容的作文,比如“我们的班级”、“我的好朋友”,不可能把群体中的每一个人都写出来,也不能只写群体中的一两个人。常用的方法,就是详写一两个、两三个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再用“点名法”略写一二(如:“在我们班,象×××这样的同学还有很多„„”),使点面结合,相得益彰。如果只有详写没有略写,就缺少了

群体的普遍性;如果只有略写没有详写,又缺少了群体的典型性。(如《社戏》中的双喜、桂生、阿发)

(4)文章的体裁:为了把记叙文写得更好,常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但是,必须“叙”详而“议”略,处理得当,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通篇详写捕蛇者的悲惨控诉,篇末用凝练的语言加以议论,就鲜明地表现了控诉“苛政猛于虎”的主题。

根据以上详略安排的因素,所以我在作文中分阶段来训练:(1))文章的题目确定了写作的重点(2)围绕文章的中心选择了材料(3)以写群体为主要内容的作文,就是详写一两个、两三个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再用“点名法”略写一二。(4)为了把记叙文写得更好,常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

剑舞动作描写篇四
小学写人》

小学写人、写事作文指导的方法和要求 写人,是小学作文训练的基本功之一。在记叙文中,人和事是不可分的,关键是看题目如何要求。要求写事的题目,文中的人要为事服务;要求写人的题目,文中的事必须为人服务。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就是要通过一件或几件事,来表现人物一种或多种品质。写人的记叙文,叙事不要求完整;记事的记叙文,叙事要求完整,而且要贯穿文章始终。

(一)通过一件事来写人

通过一件事来写人,通常是表现人物的一种品质或性格的一个方面。为了刻画人物,对所写人物必须进行必要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但是,从以事写人这个角度来说,最好是选择一件最能反映此人某一特点的事,并把这件事写好。

在写事情的时候,要选择典型的事例。所谓典型,就是能集中反映中心思想的事,能够表现人物的好思想、好品质、美好情感的事。对小学生来说,选择典型事例,要着眼于小事,选择那些最能反映深刻意义的小事。这样的事表面上看,都是普普通通的凡人小事,但是其中却蕴涵着深刻的意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小中见大”。

(二)通过几件事写人

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以是用几件事表现某个人的一种品质;二是用几件事表现某个人的多种品质。

要注意:用几件事写人,这些事可以是完整的,作者必须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一一交代清楚,也可以是不完整的,只着重于某几点进行叙述。更多的是在一篇文章中,有的事详写;有的事略写;有的事要求写得比较完整,有的事要求写得比较简单。

通过几件事写人,同样要对人物进行必要的外貌、行动、语言、心理的描写。(三)学会刻画人物。

写人的文章要会在叙事的过程中,对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感情、性格特点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进行描写,也就是学会刻画人物。

1.外貌描写

也叫肖像描写,是通过对人物的容貌、神情、衣着、姿态、语调、外貌特征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方法。人物的的外貌和人物内心世界密切的联系,具体说:通过外貌描写,使人物的形象更丰满,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通过外貌描写,揭示人物的身份;通过外貌

描写,展示人物在特定场合的内心世界;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精神面貌和思想品质。

总之,外貌描写要和表现人物特点、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紧密配合。外貌描写要传神,切忌脸谱化,反对那种部分主次,从头写到脚、千人一貌的写法。

2.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有对话和独白两种。

对话是两个人或几个人的谈话;独白是人物的自言自语。语言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直接表露,对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起重要作用。有个性特点的语言可以起到“闻其言,见其人”的作用。语言描写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文章中人物的语言要精心筛选,把那些足以能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语言,写进文章中;二是好的语言描写,一定是符合当时的情景,符合人物的性格、身份、性别、年龄和文化修养等方面的特点。

对话描写有四种形式:说的话写在后面,说话人后面用引号;说的话在前,说话人写在后,用引号、句号;前后各引一句或几句,中间交代谁说的,用逗号;只写人物语言,不写说话人。这四种形式要根据实际需要灵活事业,避免行文死板。

3.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是通过人物的行动、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的一种方法。一个人的行为、动作,往往是他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的最真实的外化。看一个人,不仅要听他怎么说,更要卡他如何式来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因为“我”不可能钻到别人的脑子里去看。此时,可以换一种方式——在描写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上下功夫,这样可能更合情理,使人感到真实可信。

心理描写除了用“我想”之外,还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提出问题,引入所想的内容。

(2)使用假设,流露心理活动。

(3)字里行间,流露着“想”。

(4)直接抒发心中所想。

查看( 26 ) / 评论( 5 ) / 评分( 15 / 0 )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之我见

新指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可见在新的语文标准下,朗读已定位成阅读教学的“热点”。因此,面对新的形势,作为一名语文教

师要把“朗读”这把剑舞得游刃有余就不得不对“朗读”这个众人关注的语文改革的焦点做一番深入的思考了。

1.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阅读是由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的智力活动,它不是机械地重复原文,而是要通过内部语言进行理解。把原文转化为自己的思想,从而理解和掌握原文。但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注意的稳定性比较差,他们不可能对看书这个简单任务保持长期稳定的注意。因而教师应首先训练他们出声朗读课文,带点强制性地集中他们的有意、注意,然后再逐渐地培养学生脱离这种被动式的有意注意,最终走向主动式的无意注意,学会自己约束自己进行学习。所以说,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2.朗读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

朗读是阅读最基本的方式之一。学生通过这种阅读方式可以获得更丰富的感性经验,使学生的思维有一个准确,得心应手的工具。他们可以用这些工具将自己的感受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与人交流,并通过不断的交流逐渐提高自己的水平,推动思维的灵活性,逻辑性的发展,加强智力的发展。朗读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朗读可以增进对文字的鉴赏力。儿童由于强于形象思维,在有声有色的朗读时,他们会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地的感觉。读那些节奏和谐、音调铿锵的文字,无须多作见解,他们会有一种美的感受,从中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达到思想教学的目的。朗读有助于对课文的记忆。默读由于只有“眼脑”一条通路,而朗读有“眼

脑”和“耳脑”两条通道,在大脑皮层上留下双重刺激的痕迹,有助于对朗读材料的记忆。综上所述,注意加强对小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是阅读教学的要求,也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通过朗读,儿童以口语为中介,把书面语言与它们的意义联系起来,离开了朗读,低年级儿童难以理解课文。小学低年级儿童发声速度比认字速度快,儿童朗读比默读自然得多。如果禁止他们朗读反而是不自然的事。

3.朗读教学中这几个要点

进行朗读指导时尽管人都说“教无定法”,但是我在朗读教学实践中所提炼出来的经验,却值得借鉴。并且通过我平时的教学活动,我也深深地体会到在朗读教学中这几个要点也是确实不容忽视的。

(1)朗读要注意张扬个性。我们必须要鼓励个性化的多元朗读,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各尽所能,在朗读中将自己的发现表达出来,与人分享,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2)朗读要注意引导、点悟。在朗读训练中,教师要为学生的自读感悟创设主动选择的条件和机会,促成他们个性化发展。但如果没有老师的引导,学生的选择往往会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必须在朗读训练中有意而巧妙地引导学生选择。要通过引导学生、点悟学生,使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自主参与到朗读实践中,完成对文字符号所承载的思想内容,文字材料组织方式以及所渗透的情感、韵味的感知和领悟。

(3)朗读既是一种语言活动,又是一种言语艺术。因此,从客观上讲,要求学生运用准确的语音、合理的停顿和语调朗读课文,并

表情达意。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必须规范朗读,做到语音准确,语调自然,这是朗读的底线。中、高年级学生,要求朗读时把握文章基调,句子的节奏,能揣摩文章蕴涵的情趣意旨,并有意识地注意语段韵律、语流停延,达到充分感知课文内容,领悟文章的情义妙理、神思妙笔。从微观上说,每一篇课文的朗读,每一次朗读训练都有其要求,或是理解性的,或是评价性的,或是鉴赏性的,都是对课文的艺术再创造,赋予课文新的艺术生命。

总之,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只有通过教师们的精心指导,学生们的刻苦练习,才能真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

查看( 9 ) / 评论( 1 ) / 评分( 0 / 0 )

学习心态篇

学习心态的羊皮卷

第一卷我是自然界最伟大的奇迹

我是自然界最伟大的奇迹。

我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因为没有一个人和我一样。我的头脑、心灵、眼睛、耳朵、双手、头发、嘴唇都是与众不同的。我是独一无二的人。没有人能模仿我的笔迹,没有人能拥有我的想象,没有人能拥有我奇特的思想。更没有人拥有我的意志和信念。 我是自然界最伟大的奇迹。

剑舞动作描写篇五
《书法与舞蹈》

书法与舞蹈

书法与舞蹈的关系历来被称为姊妹关系。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一书中提出:“中国的绘画、戏剧和中国另一特殊艺术——书法,具有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它们的里面都贯穿着舞蹈的精神,由舞蹈的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

抒情性是舞蹈和书法共有的艺术本质特征。舞蹈利用舞台空间塑造形象,构成不同的时间运动线,从而呈现不同的舞蹈风格;书法则于平面的宣纸上塑造形象,构成不同的时间运动线,从而呈现不同的书法风格。运动线是舞蹈与书法各自抒情性的表现手段之一。如果说舞蹈是对人体动作、姿态的造型美化,那么,书法则是对其点画、姿态造型美化,一个通过人体,一个通过汉字,殊途同归,共同表现思想感情,反映生活美的属性。造型性是舞蹈与书法各自抒情性的表现手段之二。舞蹈家在舞台上翩跹的身影恰似书法家手中飞舞的笔墨,舞蹈家与书法家通过人心、身体协调的内外运动,将种种情感波澜表现在舞动的身姿和飞动的笔墨之中,从而抒发不同的情感,使观赏者进入审美境界。

舞蹈与书法同属视觉艺术,也同属表演艺术。舞蹈的表演是艺术展现的最终目的,它会随演即逝,而书法的表演只是一个过程,最终目的是展现书法作品,书法作品是不会消失的。书法家表演(即创作)的过程,也与舞蹈一样,非常精彩、优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舞蹈是以手势说话的艺术。该论断虽不甚准确,但说明动作是舞蹈的独特表现手段。舞蹈本来就是人体的动作来构成艺术语言。舞蹈中一些公认的手、足、头的姿态都来自于动作过程的一个平衡的瞬间,与书法的横、竖、撇、捺、提、折等具体点画相同。王朝闻先生在《门外舞谈》中认为,中国书法的点画与古典舞蹈的动作存在着“一种形式方面的联系”。他说:“这种联系的事很多。例如‘一’字在用笔方面的特点——下笔与收笔所显示的如意(侧卧着的S),与舞蹈的出手——欲右先左和欲左先右的过程多么接近。”尤其行书和草书的造型变化以及运动迁转,与舞蹈有更多的相似处。唐代著名书法家张旭的草书《古诗四帖》那“神虬腾霄”的气势、“旋风骤雨”的动态、“夏云出岫”的变幻、“奔蛇走虺”的线条、“回环圆转”的体势,综合起来,立即会使人想到杜甫《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诗中对剑舞的描写:“耀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

江海凝清光。”传说张旭草书即从公孙大娘剑舞的淋淳顿挫的气势和节奏中以及浓郁豪荡的神韵里汲取灵感,得其神,自此草书长进,传为佳话。今天,公孙大娘的剑舞早已失传,但我们却从张旭的草书中看到了她那优美的舞姿。

韵律和节奏是舞蹈与书法表情性富于变化的基本要素。舞蹈时,演员的全身为了表示韵律和节奏,必须不停运动,并保持动作间的连贯与和谐,这就要求所有固定的平衡姿态不得不随着演员动作的变化而变化,如同书法创作时所有点画的固定写法与形态都必须在运动中根据上下左右的情况,或长或短、或高或低,作各种各样的变化一样。舞蹈演员那行云流水的舞步轨迹,如果用墨线描绘下来,肯定与节奏分明、连绵相属的草书线条别无二致。如果说不同的节奏形成了不同的舞蹈律动与风格,表现不同的感情与思绪,那么,不同的节奏,亦会形成不同的书法流动美与书风,表现不同的情感与审美特征。英国人罗杰·弗莱说:“中国艺术首先引人注目的是在其中占首要地位的线的节奏。我们注意到,这种线的节奏又总是具有流动和连续的特征,这真是一种用手画出来的舞蹈的曲线。”

中国书法艺术与舞蹈虽是两种艺术门类,但它们的审美属性可以说是相通的。20世纪80年代,某些国内外的书法家和舞蹈家曾尝试将书法与舞蹈合为一体,演员的舞蹈动作配合幕布背景上变幻的书法作品,编排了“墨舞”剧目,在美国和国内演出过,受到了一定的好评。舞蹈艺术的动态存在于表演过程中,而书法艺术的流动表现已经凝固在线条中,正如郑诵先生所说:“舞蹈是动态的书法;书法是婀娜多情的舞姿。”

实际上,任何可以称之为艺术的东西或多或少都与书法艺术有某些联系。有的比较明显,有的比较隐晦。除绘画、音乐、舞蹈以外,还有篆刻、建筑、戏曲、文学、雕刻、军事、棋类等都与书法艺术颇有通理之处。如果说西方一切艺术都是趋向音乐的动态,那么在中国,一切艺术都与书法有不解之缘。它们有区别,又有共同之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联系与影响中互相促进,互相借鉴。书法是中国艺术中最高级的表现形式,熊秉明先生把它称之为“艺术中的艺术”一点也不过分。

剑舞动作描写篇六
《课前》

剑舞动作描写篇七
《对武舞文化变迁的历史审视》

搏击・武术科学

2006年8月

第3卷第8期

【武术文化研究】

对武舞文化变迁的历史审视

李翠霞赵岷魏彪

(大同大学体育系,山西大同037009)

摘要:武舞是一种结合了武术和舞蹈的体育文化活动,它的形成与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内容与形式。对武舞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继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民族体育,武舞从古至今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不仅在军事上,更主要在人民生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关键词:武舞文化研究武术舞蹈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643(2006)08—0023—03

武舞是一种结合了武术和舞蹈的体育文化活动,

它的形成与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内容与形式。在原始社会人们用武舞来训练军队,而且武舞的这种军事训练作用一直延续到清代。与此同时,武舞又不断进行分化整合,在宗教祭祀和文化娱乐中都有不同的演变形式,特别是在唐朝的鼎盛时期,其分类更加精细、范围更加广阔、娱乐性也更强。直至今日,我依然可以在各种戏剧、舞蹈以及大型团体搏击操表演中看到它的影子。可以说,武舞从古至今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不仅在军事上,更主要在人民生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它是几千年的东方体育的一个分支,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源岩画”中就有大量描述武舞的场面。这些岩画反映出武舞不仅有娱乐性质,更有军事训练的作用。

原始社会中的武舞也有表现狩猎成功后的欢乐意义,但其中的娱乐意义大于生产意义。在《吕氏春秋・古乐》中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路史・葛天氏》中记载:“八士捉足掺尾,叩角乱之,而歌八阕。”这都不同程度地记载了狩猎成功后的喜乐心情。这可以说是武舞的雏形。1.3原始宗教活动与武舞

原始人类由于对自然现象的不理解和恐惧,曾认为万物都是有灵的。人们最早的信仰是崇拜图腾。而原始的宗教祭祀活动又常常用武舞来体现。图腾武舞是原始部落祭祀活动的重要内容,人群以表现战斗的舞蹈来供奉部落的始祖神灵。

1武舞的产生

1.1原始军事活动与武舞

原始时期战争频繁,需要随时随地操演军队,集体动作,呼以口令,合以乐节。这就是一种武舞操练。《淮南子・缪称训》中载禹时三苗叛,三败苗而仍不服,于是禹改以“执干戚,舞于两阶之间,而三苗服”。这可以说是武舞记载中较早的一次军事活动。干是盾,戚是斧,“执干戚舞”不光是一种军事上的演练,更成为一种军事威慑。同样,在《山海经・海外西经》中记载了神化故事:“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头,葬之常羊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这不仅是原始社会战争现实的一个浪漫的艺术概括,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武舞演练的实际情况。1.2原始娱乐活动与武舞

原始社会中武舞主要来源于生产劳动,但它又与人对自己的情感的表达和模仿自然万物的游戏心理有关。1965年在云南省发现的描绘佤族原始生活的“沧

2武舞的发展变迁

2.1先秦时期的武舞

先秦时期,武舞不仅用于军事训练和祭祀活动中,而且表现思想情感和娱乐精神。这个时期武舞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象舞,一种是大武舞。

象舞是周时期武舞的主要形式之一。《诗经・周颂・维清》中记载:“维清,奏象舞也”。“谓文王时有击刺之法,武王作乐,象而为舞,号其乐曰象舞。”汉代的郑玄说:“象,周武王伐纣之乐,以管播其声,又为之舞。”

大武又称之为武。《礼记・祭统》中记载有:“朱干玉戚,以舞大武。”《周礼・春官・大司乐》中也有关于大武的记载。汉代的郑玄注曰:“大武,武王乐也。”也可以说这种大武舞描写的是周武王伐纣的战斗过程。大武舞又名武凤夜。《周礼・大司农》记载:“武王伐

作者简介:1.李翠霞(1978 ̄),女,苏州大学体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纣,至于商郊,士卒皆欢乐,歌以待旦,因称之武凤夜。”《礼记・乐记》具体记载了大武舞有六段内容。“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国是疆,五志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复缀以崇天子。”而且赞叹曰:“夹振之而四伐,盛威于中国也。”汉代的郑玄注曰:“夹振之者。王与大将夹武者振以为节也,武舞象战也。每奏四伐。一击一刺为一伐。”这正说明兵士手执干戚以战斗中的简单攻防动作来舞蹈,以庆祝胜利的欢乐。大武舞在后来也很流行,曾被西周以后的学校列为必学的纪念历代“先王”的多种“大舞”之一。另外,在西周学校中的“小舞”中也有“干舞”这种武舞形式。

2.2秦汉魏晋时期的武舞

秦收天下兵,在民间实行禁武的方针,因此对武舞的发展影响很大,在那个时期武舞几乎没有发展,而且在秦时的各种典籍中也很少有武舞的记载。直到汉朝时期,由于军事的需要,武舞才又重新被用于军队的训练当中。特别是匈奴与汉朝的战争直接导致汉王朝对军事的依赖,这无形中促进了军队中武舞的发展。流传已久的楚汉战争时期项羽为刘邦设的“鸿门宴”中有一段范增授意项庄舞剑,项伯也拔剑而舞保护刘邦的故事。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少时好读书,学击剑”,以滑稽者著称的东方朔也是“十五学击剑”。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舞剑的兴盛。东汉时期随着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兴起了一种叫“百戏”的杂技式运动活动。其中有一种与武舞有关的运动叫“剑戟舞”。由此可见在汉代武舞较为盛行。

经过魏晋南北朝这一段中国历史上剧烈的动荡时代期以后,武舞也开始分化,它逐渐向武术和舞蹈开始分化,而且武舞进入官廷,开始以娱乐活动为主演变。魏晋南北朝时期,“舞”的形式出现了套路表演,如当时盛行的“宣武舞”、“矛舞”、“剑舞”等。这一时期武舞的艺术因素更为浓厚。先秦流传下来的宫廷武舞在魏晋得到继承和发展。先秦时期表现武王伐纣的武舞在汉代称“巴瑜舞”,而在晋代改称宣武舞。武士执剑而舞,晋代文学家傅云在《短兵篇》中对此舞有形象的描绘:“剑为短兵,其势险危,疾逾飞电,回族应规。武节齐声,或合或离,电发星骛,若景若差。兵法攸众,军众是仪。”描写了剑舞的动作迅速,如电光火花一般,而且其中有了规定程式,这表明武舞开始套路化。2.3隋唐时期的武舞

隋唐时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特别是唐代,以武力开天下,非常重视军事武艺,加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特别是西部少数民族歌舞的传入中原,更是对中原原有歌舞有了很大的促进和发展,特别是由于唐代物质基础雄厚,唐代武舞的发展达到了顶峰。在唐代的舞蹈大体分为二类:健舞和软舞。所谓“健舞”实际上就是武舞,至少相当一部分是武舞。清代方以智在《通雅》中说:“剑器乃武舞之典名。健舞,武舞也。”在唐代的各种史书典籍多提到的武舞有剑器舞、剑舞、矛舞、破阵乐舞、大面舞、狮舞等多种形式。

剑器舞在《乐府杂录》中把它归于健舞一类。在社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中可以看出剑器舞实质上就是一种武舞。剑器舞又分舞剑和舞流星,甚至有时又以手执物品进行分类。

剑舞在唐代成式写的《西阳杂俎》中有记载,有兰陵老人善舞剑,曾为人表演。唐代名画家吴道子由于“废画日久”,奉命在天宫寺作画时精神萎靡不振,便请

文昱号称剑术一绝的裴舞剑“作气以助挥毫。”李白年青

时也曾精通剑术,在他的《上安州裴长史书》就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忆襄阳旧游赠马少府巨》中有“高冠配雄剑”。《冬夜醉宿龙觉起言志》中有“醉来脱宝剑”。由此可见当时剑舞的兴盛。

矛舞在这一时期也非常兴盛。据唐代陆龟蒙的《矛俞》中记载:“手盘风,头背分。电光战扇,刺敲心。留肩

豆绕,胴合眩旋。卓植赴列,夺避中节。冲函扎穴,上指桐益

孛慧灭。与君一用来截。”在这篇文章中给我们惟妙惟肖地表现出了矛舞的风采。

破阵乐舞是唐代著名的武舞,特别是“秦王破阵乐舞”更为有名。《新唐书》记载唐敬宗李谌“降延日,大张

时有伎女石火胡,幽州人也。偕音乐,集天下百系殿前。

养女五人,十八、九岁。于百尺竿上张五弦五条,令五女各一条之上,着五色衣,执戟执戈而舞。”多么盛大的破阵乐舞,几乎融武术、舞蹈、杂技于一体,唐朝武舞的繁荣昌盛由此可见一斑。

大面舞也就是假面舞。《旧唐书・音乐志》多有记载。并称之为“兰陵王入阵曲”,仿效兰陵王的击刺动作,自然是武舞了。2.4宋明清时期的武舞

宋朝时期武舞开始流传于民间,在民间较为兴盛。而且由于武术套路的形成,武术与舞蹈的分化基本完成,大量的武舞动作保留于舞蹈中的较多,成为一种表演助兴节目。此时的武舞主要集中于军事活动和民间娱乐之中。特别是北宋时期,皇室集合了大量精兵于京师,组成了数量庞大的禁军队伍。他们还从民间征召一些精于武艺,擅长杂技百戏的艺人。他们表演剑舞、刀舞、矛舞等。在宋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里出现了“瓦舍”这一好像今天俱乐部式的娱乐场所。这为大批专门从事武舞表演的艺人提供了固定的表演场所,使武舞得以发展延续。

明清时期武舞已基本分化完成,武术与舞蹈也基本成型,军事训练和文化娱乐的项目日益增多,武舞已

(下转第34页)退居次要地位,再加上程朱理学的

[7]王荣森,赵雪梅,李光富.40式杨式太极拳对老年人心血管机能的影响[J].体育学刊,1998(3).

[8]冯希娥,白鸿顺,蒋平英.太极拳运动过程中心率血乳酸和血糖浓度变化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2(1).

[9]王玉林,周红萍.太极拳运动对心率的影响[J].中国体育科

技,2000(2).

[10]Chennlan.12-monthTaiChitrainingintheelderly:Itseffect

(3).onhealthfitness[J].Med.Sci.SportsExerc.1998

[11]刘洪广.打太极拳时遥测RESP.EMG和ECG分析[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4(3).

OntheInfluenceofTaijiquanonHeartandLungsFunctions

WangYing1

LiuPeng2

(1.P.E.Dept.ofWuchangBranchofHuazh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WuHan

Hubei430064;2.GraduateDept.ofWuhanInst.ofP.E,WuhanHubei430079)

Abstract:Byinvestigatingandreadingliterature,thepapermadeasyntheticanalysisofTaijiquan'seffectonheartand

respiratoryfunctions.andfoundthatmanystudieshadshowedTaijiquanhavebiggereffectonheartandTaijiquan

TaiChiquancouldimprovethefunctionofcardiovascularsystem,andadjustandimproverespiratoryfunction.function:

LotsofresultsshowedthatlongperiodTaijiquanexercisecouldhavegoodeffectonheartandlungsfunction.Keywords:Taijiquanheartandlungsfunctioninfluence

但从(上接第24页)兴起,武舞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清朝流行的“队舞”中依稀可以看见当年盛唐时期武舞的影子。

社,1996.

3武舞的延续

武舞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体育运动项目,一直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所喜欢。在今天的搏击操、杂技和一些大型团体操舞的表演当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出武舞的影响,只不过这种影响比较模糊,已经很难再加以细致的区分。在现代的健身活动中配乐而舞的太极、长拳等套路动作也可以说是武舞的一种延续。

总而言之,武舞从古至今,在人民生活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不仅强身健体、娱乐身心,而且更在军事训练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武舞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颗明珠,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吉.中国体育文化五千年[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

[2]毕世明.中国古代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0.

[3]印永清.中国体育史话[M].合肥:黄山书社,1997.

[4]王俊奇.简论宋代节令风俗中的体育活动[J].上饶师专学报,

(4).1992

[5]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6]路云亭.竞技・中国:竞技文化与中国的国民性[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7.

[7]崔乐泉.中国体育史学研究的历史现状[J].体育文化导刊,

(1).2002

[8]崔乐泉.当代体育史学研究重点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2(2).

[9]许晓音.西汉体育文化及其对政治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

(4).2002

[10]编写组.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

(3).[11]李建军.出土文献与体育史学研究[J].体育文史,2001

HistoricalScanningtoWushu-Dance'sCultureTransformation

LiCui-xia

ZhaoMin

WeiBiao

(P.E.DepartmentofDatongUniversity,DatongShanxi037009)

Abstract:Wushu-DanceisansportsactivitycombiningWushuandDancetogether.Itsoriginanddevelopmenthave

differentcontentsandformsindifferentperiods.AndthestudyofWushu-Danceishelpfulforustoinheritandcarryforwardourtraditionalsports.Ithasbeenchanginganddevelopingallthetime.Itnotonlyplaysanimportantroleinmilitaryaffairs,butalsoithasanimportanteffectonourdailylife.Itisoneofournationalheritage,soitisworthyofourstudyingdeeply.KeyWords:Wushu-DanceculturestudyWushudance

剑舞动作描写篇八
《2015年山东一模汇编文言文》

2015年一模汇编文言文

2015年济南市一模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王思远,琅邪临沂人。尚书令晏从弟也。宋建平王景素辟为南徐州主簿,深见礼遇。景素被诛,左右离散,思远亲视殡葬,手种松柏。与庐江何昌宇、沛郡刘琎上表理之,事感朝廷。景素女废为庶人,思远分衣食以相资赡。

建元初,迁太子中舍人。文惠太子与竟陵王子良素好士,并蒙赏接。思远求出为远郡,除建安内史。长兄思玄卒,思远友于①甚至,表乞自解,不许。及详日②,又固陈,世祖乃许之。

世祖诏举士,竟陵王子良荐思远及吴郡顾暠之。思远与顾暠之友善。暠之卒后家贫,思远迎其儿子,经恤甚至,邵陵王子贞为吴郡,世祖除思远为吴郡丞,以本官行郡事,论者以为得人。以疾解职,还为司徒谘议参军。高宗辅政,不之任,仍迁御史中丞。临海太守沈昭略赃私, 恩远依事劾奏,高宗及思远从兄晏、昭略叔父文季请止之,思远不从,案事如故。

建武中,迁吏部郎。思远以从兄晏为尚书令,不欲并居内台权要之职,上表固让。曰:“陛下矜遇之厚,古今罕俦。正以臣与晏地惟密亲,必不宜俱居显要。且亦缘陛下以德御下,故臣可得以礼进退„„”上知其意,乃改授司徒左长史。

初,高宗废立之际,思远与晏闲言,谓晏曰:“兄荷世祖厚恩,今一旦赞人如此事,彼或可以权计相须,未知兄将来何以自立。若及此引决,犹可不失后名。”晏不纳。及拜骠骑,集会子弟,谓思远兄思微日:“隆昌之末,阿戎③劝吾自裁。若从其语,岂有今日?”思远遽应曰:“如阿戎所见,犹未晚也。”及晏败,故得无他。

思远清修,立身简洁。衣服床筵,穷治素净。宾客来通,辄使人先密觇视。衣服垢秽,方便不前;形仪新楚,乃与促膝。虽然,既去之后,犹令二人交帚拂其坐处。上从祖弟季敞性甚豪纵,上心非之,谓季敞曰:“卿可数诣王思远。”永元二年卒,年四十九。

----《南齐书》卷四十三列传第二十四王思远传》

注:①友于:兄弟之爱。②祥日:丧祭名。③阿戎:称堂弟,此指王思远。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思远求出为远郡,除建安内史 除:授予官职

B.思远不从,案事如故 案:查究

C.今一旦赞人如此事 赞:赞同

D.卿可数诣王思远 诣:拜访

9.C(辅助,帮助)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及祥日,又固陈,世祖乃许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以疾解职,还为司徒谘议参军

泊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C.且亦缘陛下以德御下

不出,火且尽

D.若及此引决,犹可不失后名

若人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10.B(因为。A.才,副词/竟然,副词; C.况且,表递进连词/将要,副词; D.如果,表假设关系连词/你,代词)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体现王思远美德的一项是

①恩远亲视殡葬,手种松柏 ②长兄思玄卒,思远友于甚至,表乞自解

③竟陵王子良荐恩远及吴郡顾暠之 ④暠之卒后家贫,恩远迎其儿子,经恤甚至。 ⑤正以臣与晏地惟密亲,必不宜俱居显要 ⑥既去之后,犹令二人交帚拂其坐处。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11.A(③竟陵王子良推荐 ⑥王思远过分爱干净)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素对王思远以礼相待,等到他被杀,其女被废为平民,王思远以衣食资助养活她。

B.沈昭略贪赃徇私,思远据实弹劾,高宗、王宴等人让他停止做此事,思远不从。

C.建武年间,王恩远跟从兄长王晏一起做尚书令,因不愿同居要职,他上书辞让。

D.王思远曾经劝说王晏,但王晏没有吸纳他的建议,且颇为得意,最终落得失败的结局。

12.C(没有跟从兄长一起做尚书令)

第Ⅱ卷(114分)

注意事项:

1.用黑色中性签字笔将答案直接写在答题纸上。

2.答题前将答题纸上的项目填写清楚。

3.本卷10个小题,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宋建平王景素辟为南徐州主簿,深见礼遇。(3分)

(2)高宗辅政,不之任,仍迁御史中丞。(3分)

(3)衣服垢秽,方便不前;形仪新楚,乃与促膝。(4分)

13.(1)宋朝时建平王刘景素征召王思远为南徐州主簿,很被以礼相待(看重)。 注:“辟”“见”“礼遇”等重要词语译错一处扣1分,共3分。

(2)高宗辅佐治理政务后,没有重用王思远,依然迁任他为御史中丞。 注:“辅政”“不之任”“迁”等的翻译,注意特殊句式的调整。错一处扣1分,共3分。

(3)如果来人衣服有污垢,他就想法不上前接近;如果来人仪表整洁新鲜,他才愿意促膝相谈。 注:一句 1分,共4分。

附译文:

王思远,是琅琊临沂人。尚书令王晏的堂弟。王思远被宋朝时建平王刘景素征召为南徐州主簿,很被以礼相待(看重)。景素被杀后,手下人东逃西散,王思远亲自负责他的殡葬事宜,又亲手在他墓上种植松柏。并和庐江何昌宇、沛郡刘琎上表为其说明,感动了朝廷。景素的女儿被贬为平民,王思远拿自己的衣食去资助养活她。

建元初年,调任太子中舍人,文惠太子和竟陵王萧子良平素喜欢结交名士,王思远很受他们赏识和接纳。王思远请求出仕边远郡县,被任命为建安内史。长兄王思玄死,王思远兄弟之情甚笃,上表恳请辞官,未被准许。到了祭日,又坚决请求,世祖这才准奏。

世祖下诏推选人才,竟陵王萧子良举荐了王思远及吴郡的顾暠之。王思远和顾暠之很友好。暠之死后家中贫困,王思远把他的儿子接来,照顾得非常周到。邵陵王萧子贞为政吴郡,世祖任命王思远为吴郡郡丞,以本官行郡事,舆论都认为他是最适当人选。(思远)后因病辞职,还京任司徒谘议参军。高宗辅佐治理政务后,没有重用王思远,依然迁任他为御史中丞。临海太守沈昭略贪赃徇私,思远便据实弹劾,高宗和思远堂兄王晏以及昭略叔父沈文季都请他别这样做,思远不从,依然像以前一样调查此事。

建武年间,王思远迁任吏部郎。他考虑到堂兄王晏现为尚书令,便不想和他都在中央任要职,上表坚决辞让,他说:“陛下对我的厚爱,古今难比。只是因为我和王晏关系亲密,的确不宜都居要职。而且也是因为陛下以德统率臣下,所以臣下才敢以礼选择进退。”皇上

理解他的心思,于是改任王思远为司徒左长史。

当初,高宗施行废立君主的时候,王思远和王晏闲聊,他对王晏说:“哥哥蒙受世祖厚恩,今日一旦帮助别人做这种事情,他也许可以权且任用你,但不知你将来如何立身。如果现在自杀,还能够挽回以后的名声。”王晏没有采纳。王晏后来当上骠骑将军时,集会本家子弟,对思远之兄思微说:“隆昌末年,阿戎劝我自裁,我如果听他的话,岂有今日。”思远立即接道:“像我所预见的那种后果,还在后头呢!”后来王晏事败,思远因此没受连累。

王思远为人清修,立身简洁。衣服桌椅之类,极其素净。有宾客来访(交流),他总要派人先暗作观察,如果来人衣服有污垢,他就想法不上前接近,如果来人仪表整洁新鲜,他才愿意促膝相谈。虽然如此,此人走后,他还要让二个仆人用苕帚反复清扫那人的坐处。皇上的从祖弟弟萧季敞性情豪纵,皇上心里不满,就对他说:“你可以多去拜访王思远几次。”

永元二年(思远)去世,当时四十九岁。

2015年青岛市一模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苏秦以连横说秦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蹻,负书担囊,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然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说,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于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任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炫煌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伏轼撙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主,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选自《战国策·秦策》)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黑貂之裘敝 敝:破旧

B.乃夜发书,陈篋数十 陈:摆开

C.简练以为揣摩 简:选择

D.当秦之隆 隆:隆重

9.D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父母不与言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黄金万镒为用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C.转毂连骑,炫煌于道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D.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10.C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属于苏秦“合纵”之策产生的政治影响的一组是 ①革车百乘,锦绣千纯 ②约从散横,以抑强秦 ③皆欲决于苏秦之策

④诸侯相亲,贤于兄弟 ⑤山东之国,从风而服 ⑥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

A. ①②④ B. ②③⑥ C.③④⑤ D.①⑤⑥

11.C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只身赴秦,企图说服秦惠王采用连横策略并吞诸侯,但秦惠王认为诸侯很强大,时机不

成熟,拒绝了苏秦的建议。

B.游说秦王落空,苏秦落魄回家发愤苦读,精研太公兵法;一年后说服赵王采用“合纵”之术,

然后奔波各国,建立军事联盟,最终名利双收。

C.文中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多种描写手法写出苏秦得势前后的不同遭遇,刻画细致传神,

对比鲜明,展现了战国时代崇尚功利、淡薄亲情的炎凉世态。

D.苏秦或说秦王“并诸侯”,或说赵王“抑强秦”,其外交政策相反但实质上目的相同,即获

取个人的尊位与富贵。

12.A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3分)

②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3分)

③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4分)

13. ①现在先生庄重地(严肃地、一本正经地)不远千里(前来)在朝堂上教导我,(我)希望您在来日教导我。(3分)

评分标准:3分,重点词“俨然”“庭教”“以”,各1分;译错一处扣1分。

②父母不把我当作儿子,这都是我的过错啊。(3分)

评分标准:3分,重点词“以„„为”“秦”、判断句,各1分;译错一处扣1分。 ③妻子斜着眼睛来看(不敢直视),倾耳而听(倾听、洗耳恭听);嫂子像蛇一样匍匐在地爬行,拜了四拜,自己跪在地上谢罪。(4分)

评分标准:4分,重点词“侧目而视”“侧耳而听”“蛇行”“谢”,各1分;译错一处扣1分。

2015年淄博市一模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夏原吉,字维喆,其先德兴人。原吉早孤,力学养母。以乡荐入太学,选入禁中书制诰。建文初,擢户部右侍郎。明年充采访使。巡福建,所过郡邑,核吏治,咨民隐。人皆悦服。久之,移驻蕲州。

亡何,郁新卒,召还,理户部事。凡中外户口、府库、田赋赢缩之数,各以小简书置怀中,时检阅之。一日,帝问:“天下钱、谷几何?”对甚悉,以是益重之。当是时,兵革初定,论“靖难”功臣封赏,分封诸藩,增设武卫百司。又发卒八十万问罪安南、中官造巨舰通海外诸国、大起北都宫阙,供亿转输以钜万万计,皆取给户曹。原吉悉心计应之,国用不绌。

永乐八年,帝北征,辅太孙留守北京,总行在①九卿事。时诸司草创,每旦,原吉入佐太孙参决庶务。朝退,诸曹郎御史环请事。原吉口答手书,不动声色。北达行在,南启监国,京师肃然。帝还,赐钞币、鞍马、牢醴,慰劳有加。寻从还南京,命侍太孙周行乡落,观民间疾苦。原吉取齑黍以进,曰:“愿殿下食此,知民艰。”九载满,与蹇义皆宴便殿,帝指二人谓群臣曰:“高皇帝养贤以贻朕。欲观古名臣,此其人矣。”自是屡侍太孙,往来两京,在道随事纳忠,多所裨益。

十八年,北京宫室成,使原吉南召太子、太孙。既还,原吉言:“连岁营建,今告成。宜抚流亡,蠲②逋负以宽民力。”明年,三殿灾,原吉复申前请,亟命所司行之。初以殿灾诏求直言,群臣多言都北京非便。帝怒,杀主事萧仪,曰:“方迁都时,与大臣密议,久而后定,非轻举也。”言者因劾大臣。帝命跪午门外质辨。大臣争詈言者,原吉独奏曰:“彼应诏无罪。臣等备员大臣,不能协赞大计,罪在臣等。”帝意解,两宥之。或尤原吉背初议。曰:“吾辈历事久,言虽失,幸上怜之。若言官得罪,所损不细矣。”众始叹服。

原吉虽居户部,国家大事辄令详议。帝每御便殿阙门,召语移时③,左右莫得闻。退则恂恂若无预者。交阯平,帝问:“迁官与赏孰便?”对曰:“赏费于一时,有限;迁官为后日费,无穷也。”从之。西域法王来朝,帝欲郊劳,原吉不可。及法王入,原吉见,不拜。帝笑曰:“卿欲效韩愈耶?”山东唐赛儿反,事平,俘胁从者三千余人至。原吉请于帝,悉原之。谷王㭎叛,帝疑长沙有通谋者。原吉以百口保之,乃得寝。

(选自《明史·列传第三十七》,有删改)

【注】①行在:也称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②蠲:免除。③移时:一会,一段时间。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过郡邑,核吏治,咨民隐 咨:询问

B.原吉悉心计应之,国用不绌 绌:不足,不够

C.或尤原吉背初议 尤:错误

D.原吉以百口保之,乃得寝 寝:平息

9.C(怨恨,归咎)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久之,移驻蕲州 顷之,烟炎张天

B.九载满,与蹇义皆宴便殿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C.言者因劾大臣 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

D.退则恂恂若无预者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10.A(在时间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B连词,和/动词,结交; C因,介词,趁机/名词,缘由,机会;D动词,象,好象/代词,你)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夏原吉勤于国事的一组是

①建文初,擢户部右侍郎 ②各以小简书置怀中,时检阅之

③每旦,原吉入佐太孙参决庶务 ④在道随事纳忠,多所裨益

⑤原吉复申前请,亟命所司行之 ⑥事平,俘胁从者三千余人至

剑舞动作描写篇九
《人物描写小作文专练》

单元片断作文专练:人物描写

母题典范

材料1:小新背双腿瘫痪的同学小牧到一公里外的学校上学,从小学五年级到现在高中一年级,一背就是6年1000多个日子。

根据材料1,描写背同学上学的情景。

注意:

①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材料1”所提供的条件,设想小新同学上学的情景。想象要合理。

②重点写小新,用什么人称都可以。

③重点在行动描写,也可适当运用其它表达方式。

④200字左右。

解答本题有以下几点失误:

失误一:想象不合理。

失误二:以叙述替代描写手法。

失误三:没有按题目要求进行描写。

示例:小新来到了小牧家,帮他背好书包,又将小牧慢慢扶起,然后弯下腰,好让小牧趴在自己背上。出了门,凹凸不平的地面更增加了小新的难度,他向前方看了看,大步向前走去。他不停地抽出一只手来用袖子抹一把脸上的汗珠,又不时把小牧向上托一托,好让他舒服一些。小牧让他停下歇歇,他笑笑说:“不用了,我不累。”而小牧却感到了越来越慢的步伐和越来越粗的喘息。终于到校了,小新安置好小牧,擦了擦被汗水渗入而生疼的眼睛就去上课了。

知识展台

人物描写是在作品中对人物的描写。人物描写的目的是刻画人物的性格,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这同时也能更深刻地表达文章的中心。人物描写应力求具体生动,能做到绘声绘色地再现“人物”,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可分为5种:肖像描写(又称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神态描写。人物活动包括外部情态(外貌、行动、语言)和内心世界,二者是有机的统一体。

【探究思路】

要写好人物,就必须注重观察。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和许许多多的人交往:在家庭中,有父母和其他亲人;在学校,有老师和同学;在大街上,遇到的人就更多。我们要观察他们外部情态的特征性表现,进而深入他们的内心,了解他们的思想性格,学习长处,获取启示。要写好人物有以下几点必须注意:

(1)要刻画肖像。

肖像描写是指对人物长相体态、衣着打扮、神态表情、姿势声音以及生理特征等的描写。描写时应抓住人物外形的特征,体现出人物性格,并与人物的社会地位、身份、年龄、职业、性格等吻合,忌面面俱到。

例如《祝福》中对祥林嫂眼睛的三处集中描写:

初到鲁镇“年纪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

二到鲁镇 “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三到鲁镇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弱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三次描写,反映了人物不同阶段的人生境遇。

(2)要注意细节描写。

记叙离不开描写,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描写都能产生动人的魅力,只有那些抓住一点精雕细刻的细节描写才能给人以视觉和情感的强烈冲击。它是各种人物描写手法的细微化、放大化、定格化。

《红楼梦》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细节描写,刘姥姥到大观园进餐,凤姐和鸳鸯故意寻开心,为她准备了一双四楞象牙金筷子,让她去夹那小巧圆滑的鸽子蛋,刘姥姥本来准备大吃一顿,却无从下筷子,便站起身来说了句不得体的逗乐话:“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一头老母猪,不抬头。”便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哈哈大笑起来。接下来就有一段细节刻画每个人的笑态: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喊“哎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得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得指着凤姐儿,说不出话;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的,也有忍着笑替姊妹换衣服的,独有凤姐、鸳鸯撑着还只管让着刘姥姥。这段描写,有主有次,有细描,有泛写,每人一种姿态,一人一副笑墨。湘云笑得爽快,毫无拘节;黛玉笑得娇媚,柔弱中现出节制。每个人都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表现出不同的地位。

(3)要有一定的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就是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进行描写。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能反映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描写,能够直接深入人物心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心理描写常有以下几种表达方式:

内心独白、动作暗示、景物烘托、心理概述。

综合训练

1.《鸿门宴》中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是一个经典的片段。请发挥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当时的情景。要求⑴站在项庄的角度,使用第一人称;⑵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⑶语言简明、连贯、得体。⑷不少于200字。 附: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沛公,庄不得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将“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扩写成不少于200字的短文。要求不改变原词意境,运用拟人手法,应有心理活动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下面这首诗的每一句都可以想像成一个电影镜头,前两个镜头的脚本已写出,请续写后两个。要求:①按照诗意来设计场景和人物的神态动作;②想像合理;③每个镜头脚本的字数不少于40字。

采莲子

[唐]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场景]湖边。采莲船上。

[人物]采莲女,小伙子,女伴。

镜头一:秋日湖上,波光粼粼。一位美丽的姑娘驾着采莲船从荷花丛中划出。左右顾盼。

镜头二:忽见岸上有位英俊少年。姑娘悄然心动,痴痴地看着他,竟忘记了摇桨,任凭船儿飘荡。

镜头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镜头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将这首词的上阕扩写成不少于150字的短文。要求不改变原词意境,运用拟人手法,应有心理活动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5.钟声,陪伴着我们的学习、生活和成长,你是否对它情有独钟?请以“段考结束的钟声”为描写对象,写一段文字,写出人们对钟声的期盼和感受。2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6.最后一堂法语课上完了,小弗朗士有什么表现呢?续写《最后一课》,要求中心一致,人物形象一致,300字左右。题目自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7.“挤车”的经历想必都有,请描述一次挤车场景,要求使用两种修辞,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不少于1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8.鲁迅在《祝福》中对祥林嫂的眼睛的刻画堪称经典,请仿照《祝福》中作者对人物的刻画,写自己熟悉的身边人。要求:

(1)抓住人物眼睛的描写;

(2)突出人物的某一特点;

(3)运用恰当的修辞;

(4)不少于1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答案:

1.【解析】这是一道源自教材的生活场景描写题,要求我们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联想与想象。再现的内容首先要忠实原文情节;其次,动作描写与心理描写应体现在项庄与项伯的交涉中。

答案:我走进帐中,为项王与沛公敬酒祝寿。我瞟了沛公一眼,对项王说:“君王,军中没有什么助兴,请允许我舞一段剑,如何?”项王说:“好!”沛公一听,眼角露出一丝惊异,众人露出期待的神色。我猛吸一口气,倒提宝剑,时而“白鹤亮翅”,时而“拦腰绝气”,时而“猛虎下山”„„我的剑锋总是有意无意地靠近沛公,沛公时而瞋目蹙眉,时而脸色煞白。突然,我的叔父项伯也起身拔剑,并说:“不如一起来!”我暗暗叫苦。顿时,帐营中两剑齐舞,铮铛作响。我找机会靠近沛公,但叔父始终在掩护沛公,伸展身姿,如鸟翅张开。只见那沛公早已魂飞魄散,酒杯微颤。我最终无从下手。

2.示例:酒醒了,睁开双眼,江岸遍是杨柳。秋风瑟瑟,杨柳依依,一艘小船静静的停靠在江岸边,轻轻荡着涟漪的江水悄无声息地向东流去,江面上缭绕着的全是雾霭。醒了吗?为何还感觉得到那深深的哀愁?为何心口还依然隐隐作痛?为何眼前还依然晃动着如此熟悉的身影?为何耳边还依然回响着温柔的话语?醉了吗?为何只有一弯淡淡的残月默默地挂在西边的天际?为何残月下面只有那一望无际的笼罩着薄雾的江水?晓风迎面吹来,轻轻飘拂的柳枝把我从记忆深处唤醒,请留下,请别走!

3.示例:湖水滟滟起波,姑娘心里也荡起层层波澜。突然,姑娘抓起一把莲子,向那岸上的小伙子抛掷过去。

没想到抛莲子的逗情举动远远被人看见了,多难为情啊!姑娘红着脸,低着头,羞惭了大半天。

4.示例:正当枣树扬花的季节,那枣花金灿灿,虽然细小,却香味袭人,从枣林穿过,飘落的枣花会洒人满头满身。枣花落到衣巾上,发出阵阵簌簌的声音。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虽然轻微的,但在我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桑叶沃若,春蚕已经收获,此刻家家都在煮蚕,空气中飘浮着煮蚕的奇香。从村南村北传来缫车的响声,那肯定是一幅繁忙的景象吧。古柳树下,一位衣裳简朴的老农正歇担休息,他挑着黄瓜游乡叫卖。

5.空气像凝结般的安静,沉重。此刻,没有了鸟叫,没有了球场上学生的欢笑,没有生物敢接近这死寂之城──学校正进行着学生最痛恨的段考。等待着„„等待着„„那一声下课钟敲醒了学校往日的生气。整个学校活了起来。枯燥的钟声像是流行音乐,一切事物都像注入生命之泉,连黑板上的“应到人数”都飞舞了起来。花正极尽所能的绽放着,想在这场派对中参上一脚。篮球、排球纷纷出场,阳光肆无忌惮的散播它的热情,学生额上水龙头般的汗水不是辛劳,而是享受„„鸟来了,花笑了,学生们的欢笑声又充满了整个学校。

6.放学后,我走过布告牌

“散学了,你们走吧。”韩麦尔先生无力的靠着墙。我收起课本,望着韩麦尔先生,心中一阵悲伤。“快走,快走。”站在门外的普鲁士兵疯狂的叫嚷着。我夹者书包,走出了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最后一堂法语课我是不会忘记的,法国的语言我是不会忘记的。”我心理暗暗发誓。

回家的路上,看见镇公所的布告牌又贴上了新布告,周围站了很多人。又有什么坏消息?我愤愤的想,挤进人群。“天啦,真不能相信,普鲁士兵要销毁所有的法语书籍,包括法语教材。”我心理充满了仇恨:“这些坏蛋,为什么要消灭我们的语言。为什么?”

忽然,我想起了先生的那句话: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的钥匙。“对,我要牢牢记住我们的语言。”

我夹者书包,跑到林边,看见许多普鲁士兵正在烧毁法语书籍。我暗暗骂道:“你们这些刽子手们,你们会得到报应的。”

我来到河对岸的一棵小树下,见四处没人,就动手挖了一个小坑。我从书包里拿出课本,轻轻地抚摩着,揉揉书角,把它放在胸前,嘴里祈祷着:“上帝保佑,请留下这法语之种吧。”我慢慢把书平放在坑里,盖上土,轻轻地踏平,再盖上几块瓦片,最后用刀在树上做了记号。我耳边响起了先生的叮嘱:“可怜的阿尔萨斯人啊,不要忘记了我们的语言。”放心吧,韩麦尔先生,我发誓:我决不会忘记祖国的语言——复国斗争的火焰已经在我胸中燃烧。

7.车来了,还没停稳,几个青年人凭着力大气粗占据了有利位置,直往车内挤。几个手脚敏捷的小伙子像猴一样左跳右跃,“嗖”的一声蹿上去,霸住了车门。一大堆人正拼命地拥挤着,只见一只只白皙的手、古铜色的手、粗糙的手、柔软的手,本能地向前伸,本能地挥舞着,都希望抓住车门。(面)一位胖大嫂粗而短的右腿刚踏上车阶,左脚便不停地往外蹬,她使出吃奶的劲儿用力地扭动着肥胖的身躯,一双臃肿的大手拼命地抓住车门扶手。任凭她怎么努力,结果那屁股还是被车门狠狠地挤压了一下,疼得直叫“我的妈”。(点)挤车可真是一场不同寻常的战斗呀!

8.我的表妹今年5岁了,别看她才5岁,可有时候我都说不过她,得让她三分。表妹很可爱,胖嘟嘟的脸上有两个小酒窝。有时候我们对她笑,她就会说:“我知道你们笑什么,你们在笑我的酒窝。”说着,就用胖乎乎的手指捅捅她的酒窝,很得意的样子。表妹最招人喜欢的地方是她的眼睛,她的黑眼珠特别大,几乎占满了真个眼睛,而且漆黑漆黑的,仿佛看不到底。当她对你有什么要求时,就用两只眼睛企求地望着你,你的心一下就软了,她要什么就给什么。

剑舞动作描写篇十
《找春天》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caijingleikaoshi/177655.html

    【剑舞动作描写】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