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嗅觉的诗

| 内审师 |

【www.guakaob.com--内审师】

写嗅觉的诗篇一
《视觉、嗅觉、听觉描写》

嗅觉、听觉、视觉的句子:

嗅觉:

1.冰天雪地,阵阵梅花清香迎面扑来。

2. 他嘴里吐出的每一个字仿佛一股垃圾的味道。

3.她的歌声似散发着阵阵的荷香。

4.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5. 稻花香里说丰年。 “稻花香”是要用嗅觉去感受的。

关于嗅觉古诗:

辛亥二月望祭斋公因游甘园

【宋】朱继芳

朝霏作雨连天湿,春气熏人到骨香。

四望水亭无正面,有花多处背湖光。

听觉:清风半夜鸣蝉。听取蛙声一片。重点是“鸣”和“听”体

现出了听觉。

视觉:明月别枝惊鹊。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

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听觉和视觉的结合:

“明月别枝惊鹊”。“惊鹊”飞起时必然有声音,作者才可以看见。 听觉,嗅觉,视觉描写秋天的优美句子:

一点冰凉,滴落手心,我昂起头凝视着灰蒙的天空,不觉有些感

动。

是的,孤寂的清秋,只我一人,唯一陪伴的是这场迟来的秋雨。我松了松衣襟,让雨水同我嬉戏。他是那么的顽皮,轻弹着我的发梢,轻点着我的鼻尖,轻轻地把我引入他的世界。

清香的,我呼吸着这花香似的空气;甜蜜的,我吮吸着这乳汁般的雨。为何你也一人,却如此清香,如此甜蜜?

或许生命就该这样吧,哪怕一人奋斗,也要进步;哪怕再多困难,也要乐观。我微笑着,看着我头顶的天空,心底默念,谢谢你,教我如何面对坎坷的人生。

写嗅觉的诗篇二
《诗歌鉴赏》

写嗅觉的诗篇三
《诗歌的描写角度》

描写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是古诗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语文考试中各种鉴赏题型里对描写手段的考查频率比较高。当我们面对试题中“怎样描写(描绘、描摹、刻画等)”这类问题时,我们将从哪些方面去思考呢?除了比较容易想到的修辞手法、细节描写、人物描写方法(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神态等方面的描写)、意象组合(名词组合或者列锦的修辞手法)之外,“多角度描写”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思考方向。

“多角度描写”主要有下面几类:

一、调动各种感觉器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心理感觉,描写景物的色彩光线、味道、声音、状态、冷暖等,多方面表现景物人物、事物的特征,使之生动形象地呈现于读者眼前。例如:

例1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

例2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王禹偁《村行》 例3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潘阆《酒泉子》 例4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

例5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杜甫《岁暮》

二、 变换视角,或远观、近看,或仰视、俯视、平视、环视,或由外到内,或描写景物的晨、午、昏、夜不同时刻的特征,或移步换景,或定景换点,或定点换景,多角度、多方位表现事物、景物、人物,使之更加真切、丰满。例如:

例6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例7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杜甫《江汉》

例8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欧阳修《梦中作》

例9社坛烟淡散林鸦……壤歌亭外山如画。——王恽《平湖乐 尧庙秋社》

三、 动静结合,动静相衬,以静写动,以动写静。(声音描写一般是动景)人物、景物、事物的状态无非动静两种,描写的目的要么是以表现宁静为主——动景成了反衬,要么是表现动静——静景成了蓄势、反衬,要么是二者兼顾、相互衬托,从而展示描写对象的全貌。例如:

例10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例11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例12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维《过香积寺》 例13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王维《青溪》

四、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分析描写句时,注意描写对象和其他人物、事物、景物之间的衬托和被衬托关系。如果是着力描写描写对象,则为正面描写;如果是着力描写衬托物,则为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能使形象更加客观真实、生动丰满。例如:

例14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

例15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例16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汉乐府《陌上桑》

例17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例18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归。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一凉恩到骨,四壁事多违。衮衮繁华地,西风吹客衣。——陈与义《雨》

五、 从对面写来(从对方着笔),修辞里又叫示现,即把实际上不见不闻的事物、情景说得如闻如见。这种写法借助想象和联想,延长了表现时间,拓展了表现空间,丰富了诗歌内涵,深化了诗歌主旨,强化了诗歌情感。例如:

例19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例20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冬至夜思家》

例21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例22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王昌龄《送魏二》

六、虚实结合。诗人描绘的景物和人物,如果是眼前实实在在的,则为实;如果是想象、回忆、梦境、幻觉,则为虚。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能扩大诗歌的表现范围,丰富诗歌的内涵,深化主旨,强化情感。例如:

例23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杜甫《江汉》

例24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例25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例26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例27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例28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黄庭坚《望江东》

以上所列尚不全面,只是多角度描写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几种,其他还有点面结合、具体抽象相结合等等,在此不一一赘述。另外有些描写类语句所用手法不止一种,在答题时不妨综合考虑,一一列举。例如,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此诗既用了视觉描写(江山丽)、嗅觉描写(香)相结合的手法,又用了动(飞燕子)静(睡鸳鸯)相结合的手法,还用了点(燕子鸳鸯)面(江山)相结合的手法,还用了远景描写(江山)、近景描写(燕子、鸳鸯)相结合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春天的蓬勃生机。还要注意的是,我们在运用上述术语对描写语段进行分析时还要注意步骤:先点明手法,再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并指明运用此手法的效果(一般须和语句内容、主旨联系起来)。

写嗅觉的诗篇四
《中华古诗文名句描写大全》

中华古诗文名句描写大全

古诗文名句——花

1、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唐 孟浩然《过故人庄》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唐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5、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唐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古诗文名句——鸟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唐 王维《鸟鸣涧》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唐 杜甫《春 望》

4、春眠不知晓,处处闻啼鸟。 唐 孟浩然《春 晓》

5、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晋 陶渊明《饮 酒》

古诗文名句——风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汉 曹操《观沧海》

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元 马致远《秋 思》

3、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李商隐《无 题》

4、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宋 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古诗文名句——雨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唐 杜牧《清明》

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唐 杜甫 《春夜喜雨》

3、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南唐 僧志安《绝 句》

4、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唐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唐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古诗文名句——雪

1、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唐 高适《别董大》

2、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 柳宗元《江 雪》

4、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 南北朝 谢灵运《岁 暮》

5、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唐 李颀《古从军行》

古诗文名句——山

1、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宋 王安石《书胡阴先生壁》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唐 孟浩然《过故人庄》

3、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唐 王维《鸟鸣涧》

4、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唐 李白《渡荆门送别》

5、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宋 王安石《江 上》

古诗文名句——月

1、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唐 王维《鸟鸣涧》

2、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唐 李白《关山月》

3、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 张九龄《望月怀远》

4、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 唐 王建《十五望月》

5、月明松间照,青泉石上流。 唐 王维《山居秋暝》

古诗文名句——黄河

1、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无涯。 唐 刘禹锡《浪淘沙》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唐 王之涣《登鹳鹊楼》

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唐 李白《将进酒》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唐 王维《使至塞上》

5、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唐 王之涣《凉州词》

古诗文名句——长江

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 杜甫《登 高》

2、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唐 刘长卿《秋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3、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唐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古诗文名句——日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唐 王维《使至塞上》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唐 白居易《忆江南》

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唐 王之涣《登鹳鹊楼》

4、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唐 杜甫《后出塞之二》

5、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唐 刘禹锡《竹枝词》

古诗文名句——春

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宋 叶绍翁《游园不值》

2、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唐 孟浩然《春 晓》

3、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唐 韩愈《初春小雨》

4、一百里间春似海,孤城掩映万花中。 清 谭嗣同《豳 州》

5、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唐 白居易《永丰坊园中垂柳》

古诗文名句——夏

1、满园菜花开向夏,一双蝴蝶飞向空。 宋 朱翌《南 屏》

2、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老残游记》

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4、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唐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5、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宋 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古诗文名句——秋

1、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唐 李白《秋 歌》

3、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唐 李贺《雁门太守行》

4、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汉 曹操《观沧海》

5、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南唐 李煜《相见欢》

古诗文名句——声

1、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 张继《枫桥夜泊》

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 王之涣《凉州词》

3、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唐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4、万籁此都寂,但闻钟磬音。 唐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5、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唐 王维《鸟鸣涧》

古诗文名句——色

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唐 王湾《次北固山下》

2、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 唐 骆宾王《咏 鹅》

3、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唐 李白《送友人》

4、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唐 孟浩然《过故人庄》

5、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古诗文名句——香(嗅觉)

1、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唐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2、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唐 杜甫《绝句》

3、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唐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古诗文名句——沙漠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唐 王维《使至塞上》

2、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唐 王昌龄《从军行》

3、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唐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古诗文名句——哲理诗句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 陆游《游山西村》

*山路在曲折后出现的开朗,让人从中悟到:锲而不舍就会产生希望、出现新的境界。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 杜甫《望 岳》

*只有不畏艰险的去攀登,才能进入俯视一切的雄奇境界。

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 朱熹《观书有感》

*一个人心灵要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不断充实自己。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唐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没落、腐朽事物的存在不足为奇,丝毫不能阻挡历史车轮的前进;进步的、新生的事物是在没落腐朽的废墟旁,蓬勃发展起来的。

5、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宋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正义的事业象奔腾的江水,将涤荡一切污泥浊水,使之滚滚向前。(有时也比喻恶势力都不能改变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古诗文名句——志向

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东汉 曹操《龟虽寿》

2、人生自古谁无死!马革裹尸是英雄。 清 沙天香《战 歌》

3、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宋 李清照《绝 句》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 杜甫《望 岳》

古诗文名句——酒

1、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唐 孟浩然《过故人庄》

2、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宋 晏殊《浣溪沙》

3、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唐 李白《宣州谢脁饯别校叔云》

4、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宋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5、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唐 杜牧《泊秦淮》

古诗文名句——树木

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唐 孟浩然《过故人庄》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 陆游《游山西村》

3、树木从生,百草丰茂。东汉 曹操《观沧海》

4、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州。 唐 崔颢《黄鹤楼》

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唐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古诗文名句——马

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东汉 曹操《龟虽寿》

3、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宋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4、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宋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古诗文名句——云

1、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唐 李白《渡荆门送别》

2、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唐 刘禹锡《秋 词》

3、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宋 范仲淹《苏幕遮》

5、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南朝 吴均《山中杂诗》

古诗文名句——友情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唐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唐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 李白《赠汪伦》

5、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古诗文名句——舟船

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唐 王湾《次北固山下》

2、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唐 李白《早发白帝城》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唐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清 张继《枫桥夜泊》

5、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唐 李白《渡荆门送别》

古诗文名句——思乡

1、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唐 李白《渡荆门送别》

2、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南明 夏完淳《别云间》

3、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唐 温庭筠《商山早行》

4、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5、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 李白《静夜思》

写嗅觉的诗篇五
《hxm诗歌鉴赏——描写技巧》

写嗅觉的诗篇六
《鉴赏诗歌的描写手法》

鉴赏诗歌的描写手法

【知识清单】

一、鉴赏诗歌的描写手法

• a、描写角度:上下,远近,高低,俯视和仰视

• b、描写内容:所见(视觉),所闻(听觉),所感(触觉、味觉、嗅觉)

• c、描写方法:(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2)虚实结合 (3)动静结合 (4)点面结合 (5)

白描 工笔 (6)对比、衬托 (7)烘托、渲染、 (8)联想、想象 (9)色彩运用(明暗对比,红绿搭配,冷暖色调等) (10)意象组合 (11)抑扬、褒贬 (12)象征 (13)比兴

【答题规范】点明手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怎样的感情+表达作用(效果)。(情感、作用有时只答一种)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1)正面描写 :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2)侧面描写: 如“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2、虚实结合: 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样的情感。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景: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2)已逝之景: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3)想象之景: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得到延伸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 解答这类手法的思路是:

首先指出实写什么景或事,虚写什么景或事,

然后指出它们如何相互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怎样的情感。

3、动静结合: 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以求得“动中显静,静中有动 ”构成一种情趣。如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 【解答思路】

• ①寻找诗歌中所写的景物,按“动”与“静”标准分两类;

• ②把握整首诗歌的意境,明确以“动”“静”中何者为主;若以“静”为主,则判

断为“以动衬静”,若以“动”为主,则判断为“以静衬动”,若二者兼有,不分主次,则判断为“动静相衬或动静结合”;

③结合诗句内容,分“静景、动景、动静关系及效果”三个层次组织答案。

4、点面结合: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是个别和一般的辩证统一。如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5、白描 细描(工笔): 白描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色、明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工笔即细腻描写和细节描写,指用细腻的笔触对重点描写对象作精细地刻画和描绘,使读者有清晰、深刻的印象,这与白描大体勾画轮廓的方法恰恰相反。 如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孔雀东南飞》:“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6、其它常见表现手法见《67》p179-p180

考点针对性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夏日三首(其一) 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环境的"清"的?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6分)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 句 石懋

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

(1)抒发深沉的乡思旅愁,是古往今来诗歌的常见主题,然而石懋的这一首绝句在写法上却力求新巧,读来情感突出,诗意盎然。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6分)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 杨 炯

烽火照西京①,心中自不平。牙璋②辞凤阙③,铁骑绕龙城④。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⑤,胜作一书生。

【注】 ①西京:唐朝都城长安。②牙璋:古代皇帝调兵的符信。③凤阙:皇宫的代称。④龙城:匈奴名城,泛指敌方要塞。⑤百夫长:泛指低级军官。

(1)颈联描写战斗的情景,诗人是从什么角度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的?试作简要赏析。(6分)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行香子 • 七夕 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注】蛩:这里指蟋蟀。 槎:往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木筏。

(1)本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试举其中主要的两种加以赏析。(6分)

5、阅读下面的古诗,按要求作答。(6分)

清平乐 春晚

王安国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初上琵琶,晓 来思绕天涯。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注释:①王安国,王安石之弟,为人耿直,一生不得志;②小怜,北齐后妃,擅弹琵琶,后常借指歌女。

(1)上片构想奇特,别开生面,勾勒出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上片用什么艺术表现手法造成了强烈的抒情效果?(6分)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宿广惠寺

黄庭坚

鸦啼残照下层城,僧舍初寒夜气清。风乱竹枝垂地影,霜乾桐叶落阶声。

不遑将母伤今日,无以为家笑此生。都下苦无书信到,数行归雁月边横。

(1)本诗首、颔两联同为写景,但侧重各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1)请简要分析颈联在写景上的主要特色。(4分)

8、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

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词的上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景的?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请对此作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参考答案:1、答:这首诗运用的是反衬的艺术手法表现环境的"清"的。幼雀雏燕在檐前飞舞,反衬村居环境的清幽(1分);蝴蝶飞舞,蜘蛛织网,反衬白天的清静(1分);风吹帘动,溪声嘈嘈,反衬夜晚的清静(1分)。这首诗表现出诗人对月影、溪声的喜爱之情(1分)、清闲的心境(1分)以及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愿望(1分)。

2、答:①诗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杨花的随风飘扬,不能自主,比喻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不得安宁。将旅愁离情融合在具体形象之中,贴切感人。

②对比烘托:“来时”与“去日”的对比,更突出了驻留时间的短暂,奔波的辛劳。杨花“一春忙”与我“更飘荡”的对比,更加显得乡思旅愁深沉感人。

③运用借代手法。杨花的黄色淡到若有若无时,便使人产生“轻飘飘”的感觉。诗人以“轻黄”借代杨花,写出杨花随风飘荡,给人一种轻飘飘的感觉,突出杨花随风飘荡不能自主的无奈。

3、颈联描写战斗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侧面烘托。//“雪暗凋旗画”从视觉出发写出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风多杂鼓声”从听觉出发写出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写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描绘了将士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表现了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

4、①虚实结合/想象。词作从人间的鸣蛩和落叶梧桐写到天上分离的牛郎织女,开拓了意境,丰富了词的意蕴/使境界更加奇丽。(3分)

②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如“草际鸣蛩,惊落梧桐”句,寒蛩哀鸣,梧桐叶落,借这凄凉之景,奠定了感伤的基调。又如,借描写天上牛郎、织女分离之景,抒发自己的离愁。(3分) ③一语双关。上下片的后三句都语意双关。上片三句表面写天上的分别,实则写人间有情男女的离别。下片三句表面写天气阴晴变化,实则写人的悲喜交集,由喜而悲。构思新颖别致。(3分)

④语句叠用/反复。上片,叠用三个“浮槎”,写有情人划着木筏,游来荡去,终不得相会聚首。将离别的幽怨表现的淋漓尽致。下片,叠用三个“霎儿”,写天气阴晴不定,忽风忽雨,大概牛郎织女还在分离吧。将离别的幽怨表现的淋漓尽致。(任举其中一片作为例子即可)(2分)

⑤以动衬静。如“草际鸣蛩,惊落梧桐”句,词人清晰地听到草丛中蟋蟀的叫声和梧桐叶子掉落的声音,极写静夜,在如此静寂凄清的七夕之夜,词人愈加生发出一种与织女牛郎同病相怜的离愁。(2分)(任举其中一片作为例子即可)(2分)(技法,分析,情感/效果。各1分。1、2、3点每点3分;4-5点每点2分。)

5、描写了一幅夜雨过后,繁花凋谢,残花遍地的暮春图。①比喻,将“满地残红”比作美丽的宫锦被污,表现出诗人面对残春的痛惜之情

②拟人,赋予禽鸟以人的感情,不说自己无计留春之苦,而是借莺儿之口吐露此情,手法新巧,饶有趣味;

③借景抒情,以残花满地的凋零景象,强化了伤春、惜春之情。(只写手法不分析不得分)

6、首联侧重整体,取“鸦啼”、“残照”、“僧舍”、“夜气”之景,渲染背景,既交代了自己的行程,圣粤出了僧舍的特点:寒、清;颔联侧重细节,取风霜、“竹枝”、“桐叶”之景,细致描摹,营造出僧舍夜晚的冷清之境t是首联的延续。二者点面结合,相得益彰。

7、①以静衬动(1分),“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1分)。②寓情于景(1分),“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吹骨、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表达诗人因友人离去的孤寂伤感之情(1分)。③虚实结合(1分),

“黄牛峡静滩声转”句属虚写,写诗人想象韩十四坐船过黄牛峡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属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1分)。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1分),“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形象描绘韩十四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形;“白马江寒树影稀”则从视觉角度描绘了当时的离别之景(1分)。评分建议:答对其中两点即可。

8、词的上阙主要从视觉、听觉、嗅觉三方面写景。

①由远而近,动静结合。开头两句从视觉和听觉写景。从远处的树林、高山,到近处丛生的翠竹、院落中的池塘、池边枯萎的衰草、纷乱的蝉声。既有远景,又有近景;既有动景,又有静景;意象开阔,层次分明。(运用比拟手法,运用“断”、“隐”、“明”三个主观色彩极强的形容词,把景物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②色彩对比鲜明,色香相映成趣。三四句从视觉和嗅觉写景。天空宏廓,白鸟翻飞。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整个画面清新淡雅,充满诗情画意。 这两句写景有色有香,有动有静,词句对仗,工整严密空中与地上两组景象相得益彰,组成一幅相映成趣的美丽图卷。

赏析:上片写景,写的是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的景色。开头两句,由远而近,描绘自己身处的具体环境: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高山耸入云端,清晰可见。近处,丛生的翠竹,像绿色的屏障,围护在一所墙院周围。这所墙院,正是词人的居所。靠近院落,有一个池塘,池边长满枯萎的衰草。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在这两句词中,既有远景,又有近景;既有动景,又有静景;意象开阔,层次分明。作者运用拟人、拟物手法,传神地运用“断”、“隐”、“明”这三个主观色彩极强的形容词,把景物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三四两句,含意更深邃。在宏廓的天空,不时地能看到白鸟在飞上飞下,自由翱翔。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意境如此清新淡雅,似乎颇有些诗情画意;并且词句对仗,工整严密。芙蕖是荷花的别名。“细细香”,描写得颇为细腻,是说荷花散出的香味,不是扑鼻的浓烈香气,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这两句写景有色有香,有动有静,空中与地上两组景象相得益彰,组成一幅相映成趣的美丽图卷。

写嗅觉的诗篇七
《古代诗歌景物描写 杨金蕾》

写嗅觉的诗篇八
《诗歌鉴赏之描写手法定稿》

•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第一节 表达技巧总论 一、 表达技巧概念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方式。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写作手法)、结构技巧的使雀东南飞》中对刘兰芝的描写:“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其中白描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三)议论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例如:秦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及结构技巧,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二、设题方式:

1、诗词中运用了那些表达技巧(表现手法)? 2、赏析诗词中表达技巧的作用。 谨记:表达效果是为内容、结构服务的。

1、为形象服务。写出形象的特点,使他(她它)生动逼真、形象可感、形神兼备。

2、为意境服务。能营造出一定的意境,从而传达出作者的思想、精神境界。 3、为主题服务。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

诗词中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服务的,要围绕表情作用来答题。

第二节 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 亦可称为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

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诗歌中没有“说明”这一种)。 (一)记叙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于叙事诗的表

达,以高中课本中《琵琶行》和《孔雀东南飞》为代表,而律诗和绝句当中也有出现,如: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二)描写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如:《孔

观的《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四)抒情

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抒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在诗歌鉴赏中一般表现为借景抒情、乐景哀情、托物言志等,而这一般又称之为抒情方式 。

第三节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之描写手法

鉴赏诗歌的描写手法总论:

1、描写角度(层次):上下,远近,俯视仰视,高低 2、描写的感官变化: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

3、描写内容:所见(视觉),所闻(听觉),所感(触觉、味觉、嗅觉) 4、描写方法:一、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二、虚实结合 三、动静结合

四、点面结合 五、白描 六、细节描写

一、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1、概念解读

正面描写指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直接表现人物;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

例析:《琵琶行》中作者描写了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分别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来展现琵琶女技艺之高超?

——作者用侧面烘托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描写手法来展现琵琶女技艺之高超 第一次是: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

第二次是: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注释] (1)社日:古代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春秋各一次,称为春社和秋社。 (2)豚栅:猪栏。鸡栖:鸡窝。扉:门。(3)桑柘:桑树和柘 树。

(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

第三次是: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 2、学以致用:

⑴指出下列诗句属于哪类描写

①“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②“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③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④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⑤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巾肖〉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⑵阅读下面这首是回答问题。

《夜雪》白居易

•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写夜雪的?

⑶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分析本诗是如何表现社日热闹的。

社 日 王驾

鹅湖山下稻梁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二、虚实结合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空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1、实写

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捉摸到的部分;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例1: 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例2: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却又以实写虚,将抽象的“愁”化为具体可感的江水滚滚,新鲜美妙,让人回味。 例4:《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

例5:《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2、虚写

所谓“虚”,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 “虚”的三类内容: 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例1:《梦游天姥吟留别》:【析】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

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例2:李白《蜀道难》:【析】以虚写实,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蜀道形象

例3:李商隐《锦瑟》:【析】运用“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个典故,以虚写虚(过去的经历、梦想、挫折等),让后学者畅想不已,被喻为古代“朦胧诗”。

②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现时却不在眼前。

例1: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析】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例2:“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析】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③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例1:“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析】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3、虚实结合的作用——“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①相反相成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例1:姜夔《扬州慢》:此词中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②相辅相成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 例1:“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欧阳修《踏莎行》)【析】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学以致用】

1: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有人激赏这首诗说:短短四句,凄美之极,令人怅惘不已。请从虚实相生这一角度,说说这首诗是怎样把读者带人凄美意境的。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 魏 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船凉。忆君遥在潇湘上,愁听清猿梦里长。 关于三﹑四两句,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 请作具体分析。

三、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诗人常常将事物的动、静结合起来描写,做到静中见动,动中见静,动静相生,动静互衬,妙趣无穷。

例1: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查慎行《舟夜书所见》)【析】前两句写静,后两句写动,给人美妙的遐想。

例2: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析】以动写静,花落、月出、鸟鸣的动,突出了春涧的幽静。

例3: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析】前两句写动,绘出一幅绚丽的图景;后两句写静,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但也静中见动,是诗人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动。

例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析】以“天门中断楚江开”写出了水神奇的动,力量巨大;又用“碧水东流至此回”写出了山雄奇险峻的静,强大力量的静;然后又用“两岸青山相对出”写静,静中有动;“孤帆一片日边来”写动,动中有静;动静相衬,既有力量的对抗,又有宁静与和谐,真可谓运笔如神!

(2)常用方式——以动衬静

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

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为声,“动”为动),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例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手法之一。《山居秋暝》对景物的刻画细致入微,既有自然风景图,又有田园生活图。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例2:“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鹿柴》)

【析】前两句写黄昏时候,山林不见人影,寂寥、空阔。偶尔听到几点人说话的声音,非但没有打破山之空,反而更显得山之静。后两句明暗对比:一缕夕阳射进蔚然深秀的树林,落日余晖打在一块青青的苔藓上。这里为声衬静,用了衬托,也用了对比。

(3)学以致用:

1、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诗歌后两句是如何描写景物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从动静结合的角度分析本诗的艺术特点。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 更作荷心万点声。

四、点面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

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例1:柳宗元《江雪》:“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

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突出了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

例2:杜甫《蜀相》:由诸葛亮的祠堂写到这位蜀汉贤相的一生事业。其颈联云:“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两句之所以显得格外厚重,就是因为它所包容的内容异常丰富:前一句,抵得一篇《隆中对》,后一句,抵得两篇《出师表》;从三顾茅庐到白帝托孤,他与先主刘玄德的君臣遇合,从七擒孟获到六出祁山,他治蜀的政绩和北伐的功业;“天下计”言其宏图,“老臣心”表其忠贞。类似这种手法,可以称之为点面结合。指出一点,隐括全面。

五、白描

白描----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琢,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与情态面貌。

白描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色、明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例1:“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

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

【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组合,纯用名词组合,没有(动词)形容词修饰点缀。即所谓白描手法。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在鸡鸣声起,残目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例2: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朝民歌《敕勒歌》) 【析】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

诗人拖着疲惫的身子正向茅草屋慢慢移动着,透出断肠人在天涯的况味。而后两句是一组动的画面,天色漆黑,风雪交加,犬吠声打破了山村的寂静,诗人被主人迎入柴门。“归”字用得很妙,有宾至如归之感,日暮途穷,继之以风雪,极尽旅途之苦,风雪中得入柴门,“是在凄凉中得安乐境”,带来了一股温暖的气息。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了“风雪夜归人”的画境。这画境是一个“象”,而诗人的“兴”就是画面中寓含不尽的韵味。如题为“宿芙蓉山主人”,但主人并未在画面上出现,而是从“风雪夜归人”的画面上透出主人的好客之情。诗人就是通过“夜归人”刹那间的感触,来写主人的美好心灵。旅途的艰难,仕途的坎坷,风雪严寒,世态炎凉,而在萧条的山村,白屋人家却保留着这美好的情谊,这才是诗人的“兴”之所在,整篇饱含着含蓄蕴藉的不尽韵味。

例4:“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刘长卿《送灵彻上人》)

【析】 此诗写山林幽深,夕阳西下时送人的惆怅情境,境界幽远,耐人寻味。“苍苍”是色调,苍苍翠竹,使人不由产生翠竹如海的联想,“杳杳”是声音,杳杳钟声,深山寺院的那份清幽,对于读者来说是不言而喻的。就是在这样的清幽环境下,在一个黄昏,诗人送灵彻上人远行,那份静寂,那份孤清,值得读者可以细细寻味。“带”字的活用,使得整个画面充满动感。灵彻上人在诗人和读者的心中,似乎走在不尽的夕阳当中。最后一句写的是灵彻越走越远了,只有青山陪伴着诗人守着那份清幽。前两句主要是静写,后两句静中有动,而这其中的动也有静的画面。竹林,寺院,钟声,斜阳,僧人,青山,构成一幅无比美妙的图画。从中,我们远远地感受到一种别样的韵味。但这韵味到底是什么呢?我们一下子很难说出来。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诗人的用心良苦。这就需要读者细细去品味诗中的含蓄蕴藉。诗人的“兴”就是诗人通过对一个如绘的山水画面的营建,表现出云闲飘逸的闲适的感受,使读者心灵在“夕阳送友图”中得到澄澈虚空。

例3:“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学以致用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田 家 聂夷中

【析】此诗初看是一幅“风雪夜归人”的画图。前两句是一组静的景物,日薄西山,苍山隐隐,半山腰闪出茅草的房屋,一片萧疏凄凉的景色。画面中心是

写嗅觉的诗篇九
《中华古诗文名句描写大全》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caijingleikaoshi/179193.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