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燕诗

| 内审师 |

【www.guakaob.com--内审师】

归燕诗篇一
《归燕诗》

《归燕诗》

作者:张九龄

海燕虽微眇,乘春亦暂来。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作者介绍】

张九龄(673-740)唐代大臣、诗人。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少聪慧能文,唐中宗景龙(707-710)初年进士,为校书郎。后又登“道侔伊吕”制科,为左拾遗。唐玄宗开元(713-741)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为唐代名相。张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其诗早年词采清丽,情致深婉,为诗坛前辈张说所激赏,被贬后风格转趋朴素遒劲。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有《曲江集》二十卷传世。

首联“海燕虽微眇,乘春亦暂来”。“海”,在中国古代,把比较宽阔的水域均成为海。“海燕”即指燕子。“微眇”这里是指卑下,或者低贱之意。诗歌首先从海燕“微眇”写起。

颔联“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这一联承上联想“燕子”而来。出句“岂知泥滓贱”中,“泥滓贱”喻指李林甫之类的小人。燕子衔泥筑巢,而不知“泥滓”之贱。这里,诗人借此暗示自己对李林甫这样的小人还认识是不太清楚。一个“贱”字,不但写出了李林甫这样的卑微,也表现出诗人对李林甫之流的厌恶。

颈联“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这一联紧承颔联中的“玉堂开”而来。在对偶中,具体表现出自己为朝廷效忠和大度的胸襟。诗句中的“绣户”、“华堂”和前面的“玉堂”都是隐喻朝廷。“双”即指诗人和李林甫两人。“时双入”即每天双双(指诗人和李林甫)进入朝廷。这里,诗人表现了自己没有把李林甫当成有敌意的人,从而表现出诗人为了朝廷而忘记个人的私事,也表现出诗人为朝廷、为国家而所具有的开阔心胸。

尾联“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这一联集中表现出诗人对朝廷的忠诚而忘却自己之情。出句“无心与物竞”,意思是说,我没有心思和精力与外物竞争,实际上表明了诗人尽心工作,为朝廷效力。末句“鹰隼莫相猜”, “鹰隼”即指“鹰”和“雕”,也泛指猛禽。这里,诗人表面写的“猛禽”,实则是诗人在告诫李林甫之流,我无心与你争权夺利,不必猜忌,更不必中伤(也许哪天我要退隐了)。

阮阅《诗话总龟》卷十七引《明皇杂寻》,称张九龄在相,有謇谔匪躬之诚。明皇怠于政事,李林甫阴中伤之。方秋,明皇令高力士持白羽扇赐焉。九龄作《归燕诗》贻林甫。从上面所记本事推知,这首诗应作于张九龄被罢相的前夕。诗人是唐玄宗开元年间的名相,以直言敢谏著称。由于李林甫等毁谤,玄宗渐渐疏远张九龄。开元二十四年,张被罢相,《归燕诗》大约写于这年秋天。

诗从海燕“微眇”写起,隐寓诗人自己出身微贱,不象李林甫那样出身华贵。“乘春亦暂来”句,是写自己在圣明的时代暂时来朝廷做官,如燕子春来秋去,不会久留的。中间四句,以燕子不知“泥滓”之贱,只见“玉堂”开着,就一日数次出入其间,衔泥作窠,来隐寓自己在朝廷为相,日夜辛劳,惨淡经营。“绣户”、“华堂”和“玉堂”,都是隐喻朝廷。末句是告诫李林甫:我无心与你争权夺利,你不必猜忌、中伤我,我要退隐了。此时大权已经落在李林甫手中,张九龄自知不可能有所作为,不得不退让,但心中不无牢骚和感慨。刘禹锡《吊张曲江序》称张被贬之后,“有拘囚之思,托讽禽鸟,寄词草树,郁郁然与骚人同风。”这是知人之言。从这段话来评《归燕诗》同样是适合的,《归燕诗》就是“托讽禽鸟”之作。

这首律诗对仗工整,语言朴素,风格清淡,如“轻缣素练”(张说评张九龄语)。它名为咏物,实乃抒怀,既写燕,又写人,句句不离燕子,却又是张九龄的自我写照。诗人的艺术匠心,主要就表现在他选择了最能摹写自己的形象的外物—— 燕子。

归燕诗篇二
《归燕诗》

归燕诗

张九龄

海燕何微眇,乘春亦暂来。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轩日几回。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写作背景]

张九龄(公元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广东韶关)人。

张九龄出身贫寒,没有背景,唐中宗李显时考中进士,到李隆基时逐步得到重用,最后升至宰相。

“开元盛世”给我的印象就是一张全家福,坐在中间的李隆基神彩奕奕,左右大臣气宇轩昂,照片上4个字:众志成城。

中国向来不缺人才,缺得是慧眼。

盘点一下盛唐时期的宰相们:

武则天被逼退位后,由中宗李显继位,李显特别钟情于韦皇后,致使她骄横跋扈,野心膨胀,最后竞起歹心毒死了丈夫李显,自己想效仿武则天也当皇帝,露出端倪后,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杀毒,拥立武则天的最小儿子也就是李隆基的父亲李旦当皇帝,李隆基被立为太子。

太平公主也不是省油的灯,同样有野心,朝庭中到处安插自己人,当时宰相共有7位,5出其门。李隆基不得不再次发动政变,内削太平公主,本来就不太愿意当皇帝的李旦,顺势交了政权,李隆基终于上位。

李隆基重新任命宰相,最初只有郭元振和张说,不久又加了刘幽求。

在一次较大规模的军事演习中,准备不足,没有按时进行,这事与郭元振有关,因为他当时还兼任兵部尚书,皇帝大恕,撤职郭元振,只剩下了张说和刘幽求。此时的李隆基励精图治,雄起之心怦然颤动。

这2人都是文学家,处理政事的能力不足,李隆基心里非常清楚,必须找一位治世高手。

姚崇进入了李隆基的视线,在一次骑马打猎时,李隆基试探姚崇,姚崇提出了10个条件,李隆基点了10次头,姚崇走马上任。

姚崇是名相,兢兢业业。

张说与姚崇不和,为了排除干扰,李隆基将张说外调,并且由卢怀慎代替刘幽求。

姚崇甩开膀子,卢怀慎紧跟其后,一唱一和,几年下来,成绩斐然。

后来2人相继病故,由姚崇推荐的宋璟、苏颈接任,姚崇的政策得以延续。

此时的大唐帝国烹烹日上,国泰民安,一直喜欢文治的李隆基又想到了张说,张说再次成为宰相。

唐诗在开元时期鼎盛,与李隆基极力提倡有关,张说的扯旗呐喊同样也功不可没。

张说之后是李元绒,李元绒刚直不阿,然后是韩休。

韩休同样正直,粪土金钱,敢于直言,已经有点骄傲的李隆基脾气见长,7个月之后被罢。

公元733年,张九龄接任。

通过这些人的接力传递,此时的唐朝今非昔比,盛世空前,做为皇帝的李隆基终于有理由小小地骄傲一把了。

只是李隆基越来越收不住,骄傲地过头,最后发展成志骄意满。强势人物最后都这样,盈满必损。

公元734年李林甫也升为宰相,当时张九龄为正。李林甫的冒尖,形势开始多变。

后来张九龄逐渐失势,原因大概如下:

1.范阳(北京)节度使张守硅斩杀了契丹叛臣,有功,李隆基想提拔为宰相,张九龄阻止,认为不能拿“宰相”当奖品,皇帝稍有郁闷。

2.李隆基又听说朔方节度使牛仙客治理有方,想增加封户,张九龄再次阻止。这次,李隆基忍无可忍,一气之下,就罢免了张九龄,这一年是公元736年。

表面上看是这2件事,实际上肯定比这更复杂。

主要是皇帝李隆基变了,飘飘然了,已经无法接受正直大臣们的强谏。

3.李林甫的扶摇直上,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这人太鬼,史称“口蜜腹剑”。一般人整不了他。

举例说明:

比较政治才干与文学素养,李林甫与张九龄不在一个档次,没法比。但在“整人”这方面,李林甫不输。

公元736年10月,李隆基到了东都洛阳,决定住一段时间,明年2月再回长安,并下了诏书,要求沿途各州到时做好迎送准备。

可是,宫中“闹鬼”,李隆基害怕,不想住了,召集大臣商议,张九龄不同意,认为目前正是农忙,有点扰民。这次张九龄让李隆基忒忒地不痛快。

大臣们走后,李林甫留了下来,说:“长安、洛阳都是皇帝的行宫,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不必受人限制,如果影响农收,免税就是了。”

李隆基眼前一亮,豁然开朗,的确是个好主意,李林甫真TM机灵。

张九龄以国家为重,李林甫以皇帝为重,而且是这贼人的一惯政策。

当皇帝的个人利益超过国家利益时,百姓肯定倒霉。

再举一例:

在上面说的关于“牛仙客事件”时,本来张九龄与李林甫约定在庭上一并强谏,可是见到皇帝李隆基时,李林甫一声不吱,只有张九龄反复劝说。

事后李林甫说:“天子用人,何不可者?”,这话让李隆基听着真舒服。

再举:

皇帝李隆基想废太子,张九龄坚决不同意,李隆基窝脖之后,李林甫说:“天子家事,外人何与邪?”

如果你是皇帝,你也可能喜欢李林甫。嘿嘿

奸臣历代都有,因为有其生存土壤。因为皇帝是人不是神,他有私欲,只要你顺着。

李林甫之流的出现,是国之不幸,无奈皇帝喜欢。

张九龄罢相后,由李林甫接替,这家伙共干了19年,一直到死。没有被罢过,因为他精通顺从。

忍不住再举一例:

李林甫当正宰相后,想整当时的副宰相李适之,就和李适之说:“听说华山发现了大金矿,这事儿皇上还不知道。”

老实人李适之急忙报告皇帝,李隆基大悦,心想这下有钱了,李适之走后,李林甫说:“这事我早就知道,可是这华山是我大唐龙脉,挖不得,不能为了钱毁我大唐基业。”

自此,李隆基疏远李适之。

张九龄非常清楚,自己被罢相与李林甫有直接关系,都是这小子捣鬼,偏偏皇帝又听之任之,担心李林甫还有后续动作,特意将这首诗送给李林甫,以求全身而退,保命。

张九龄罢相后,被贬为荆州长史。

公元740年,张九龄老死家中,享年63岁。

[本诗简析]

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

————海燕虽微眇,乘春亦暂来。————

眇(miao3):微小。

海燕虽然很渺少,他也会乘春而来。

通过海燕的渺小,来比喻自己出身贫寒。

燕子的春来秋去,说明自己真的并不留恋相位,被罢相后心甘情愿。

这2句,是向李林甫示弱。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岂知:哪里知道。 玉堂:指朝庭。

这2句是说:燕子不知道泥滓低贱,用来在玉堂上搭建窝巢。

比喻我这么低微的人不应该在朝庭供职。属于擅自闯入,现在已经醒悟。

贬低自己,再示弱。

————绣户时双入,华轩日几回。————

绣户:装饰精美的门户,指朝庭。

华轩:华丽的长廊,也指朝庭。

这2句描绘燕子成双成对地出入“绣户”和“华轩”,一天几次。

进一步比喻自己不合时宜,自不量力。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与物竟:与别的动物竞争。

隼(sun3):一种猛禽。 鹰隼:鹰和隼都属于勇猛的禽类,暗指李林甫,没有讽刺的意思。

这2句是说:我一个燕子,是无法与鹰隼相提并论,不在一个档次,李林甫你放心吧,我决不和你争,希望你放我一码。

这首诗用“比”的手法,通过对燕子的描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

张九龄的态度是诚恳的,是真心示弱,在玩人这方面,张九龄甘拜下风。

一直被正义渲染的人们,对此可能难以理解,其实真的没什么,这事放在自己身上就好理解了。

为正义而献身的人为什么万古流芳,是因为难,才可贵。

生命,很多时候表现为第一要义。活得别太烂就可以理解。

================================

本人觉得这首诗删掉当中4句,可能会更好,也许是担心李林甫文化低,怕读不透。

================================

张九龄是个聪明的宰相,命悬一线时,懂得明哲保身。

180度转身一般人做不到。

被贬为荆州长史后,张九龄写了一些诗,从这些诗中感受到了作者心中的愤闷。

低头,是不得已而为之。

================================

再比较李适之。

李适之罢相后也写了一首诗:

罢 相

李适之

归燕诗篇三
《归燕诗》

归燕诗

朝代:唐代

作者:张九龄

原文:

海燕岁微渺,乘春亦暂来。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译文

海燕虽然是细微渺小的,趁着春天也只是暂时回到北方。

以燕子不知泥滓之贱,只见玉堂开着。

便一日数次出入华堂绣户,衔泥作窠。

海燕无心与其他动物争权夺利,鹰隼不必猜忌、中伤。

注释

⑴海燕:在中国古代,把比较宽阔的水域均成为海。“海燕”即指燕子。

⑵虽微渺:虽然卑下低贱。

⑶亦:也。

⑷泥滓(ní zǐ):泥渣。贱:卑贱。

⑸玉堂:玉饰的殿堂,宫殿的美称,这里暗指朝廷。

⑹绣户:华丽的居室,隐喻朝廷。

⑺时:时而。

⑻双:成双。

⑼华堂:与上文“绣户”同义。

⑽竞:竞争,争夺。

⑾鹰隼(sǔn):鹰和雕,泛指猛禽。

⑿莫相猜:不要猜忌。相,一方对另一方(发出动作)。

鉴赏

刘禹锡《吊张曲江序》说张被贬之后,“有拘囚之思,托讽禽鸟,寄词草树,郁郁然与骚人同风。”这是知人之言。用这段话来评《归燕》同样是适合的,《归燕诗》就是“托讽禽鸟”之作。 诗从海燕“微眇”写起,隐寓诗人自己出身微贱,是从民间来的,不像李林甫那样出身华贵。“乘春亦暂来”句,表明自己在圣明的时代暂时来朝廷做官,如燕子春来秋去,是不会久留的。中间四句,以燕子不知“泥滓”之贱,只见“玉堂”开着,便一日数次出入其间,衔泥作窠,来隐寓自己在朝廷为相,日夜辛劳,惨淡经营。“绣户”、“华堂”和“玉堂”,都是隐喻朝廷。末句是告诫李林甫:我无心与你争权夺利,你不必猜忌、中伤我,我要退隐了。当时大权已经落在李林甫手中,张九龄自知不可能有所作为,他不得不退让,实则并非没有牢骚和感慨。

这首律诗对仗工整,语言朴素,风格清淡,如“轻缣素练”(张说评张九龄语)一般。它名为咏物,实乃抒怀,既写燕,又写人,句句不离燕子,却又是张九龄的自我写照。作者的艺术匠心,

主要就表现在他选择了最能模写自己的形象的外物──燕子。句句诗不离燕子,但又不黏于燕子,达到不即不离的艺术境界。

创作背景

阮阅《诗话总龟》卷十七引《明皇杂录》,说张九龄在相,有謇谔匪躬之诚。明皇怠于政事,李林甫阴中伤之。方秋,明皇令高力士持白羽扇赐焉。九龄作《归燕诗》贻林甫。从上面所记本事推知,这首诗应写于张九龄被罢相的前夕。作者是唐玄宗开元(713-741)年间的名相,以直言敢谏著称。由于李林甫等毁谤,玄宗渐渐疏远张九龄。公元736年(开元二十四年),张被罢相,《归燕诗》大约写于这年秋天。

归燕诗篇四
《归燕诗张九龄》

归燕诗篇五
《张九龄《归燕诗》审美赏析》

张九龄《归燕诗》审美赏析

张九龄(673-740)字子寿,唐代大臣、诗人,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少年时不但聪明,而且能文。唐中宗景龙(707-710)初年进士,为校书郎。后又登“道侔伊吕”制科,为左拾遗。唐玄宗开元(713-741)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为唐代名相。张九龄的诗,早年诗歌词采清丽,深婉情致,其后遭贬,其诗歌风格趋朴素遒劲。在五言古诗方面,张九龄以平素朴的语言,借助形象,寄托深远,多表现对人生感叹与希望。张九龄的五言律诗《归燕诗》是其代表作之一。全诗如下:

海燕虽微眇,乘春亦暂来。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首联“海燕虽微眇,乘春亦暂来”。“海”,在中国古代,把比较宽阔的水域均成为海。“海燕”即指燕子。“微眇”这里是指卑下,或者低贱之意。诗歌首先从海燕“微眇”写起。据相关资料记载,作为唐玄宗开元年间的名相,是以直言敢谏著称的,因而遭到李林甫等毁谤,从此以后,玄宗渐渐疏远张九龄,在开元二十四年那年被罢相。对此,我们可以认为,诗人在此借“海燕”之“微眇”(细小)来隐喻自己微贱之身,暗含着不像李林甫那样出身华贵。对句“乘春亦暂来”,这一句承上“海燕”而来,表面是说,海燕乘着春天的美好时光而来,即使时间不长但也来了。这里,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诗人借燕子的春来秋去来暗示自己在圣明的时代暂时来朝廷做官。一个“暂”字,不仅说燕子也已经来了,同时也暗示了自己来朝为官时间不长。这一联,诗人通过景物的描写,寓情于景,抒发了自己为民做事,忠于朝廷的情怀。

颔联“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这一联承上联想“燕子”而来。出句“岂知泥滓贱”中,“泥滓贱”喻指李林甫之类的小人。燕子衔泥筑巢,而不知“泥滓”之贱。这里,诗人借此暗示自己对李林甫这样的小人还认识是不太清楚。一个“贱”字,不但写出了李林甫这样的卑微,也表现出诗人对李林甫之流的厌恶。出句“只见玉堂开”,“玉堂”即玉饰的殿堂,亦为宫殿的美称。此暗指朝廷。这里,诗人以燕子出入“玉堂”之中,衔泥作窠的辛苦,比喻自己在朝廷为相而日夜辛劳之状。诗人以物喻人,不但形象生动,而且含蓄蕴藉,不但引起读者的思考,而且也给读者以审美想象的空间。

颈联“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这一联紧承颔联中的“玉堂开”而来。在对偶中,具体表现出自己为朝廷效忠和大度的胸襟。诗句中的“绣户”、“华堂”和前面的“玉堂”都是隐喻朝廷。“双”即指诗人和李林甫两人。“时双入”即每天双双(指诗人和李林甫)进入朝廷。这里,诗人表现了自己没有把李林甫当成有敌意的人,从而表现出诗人为了朝廷而忘记个人的私事,也表现出诗人为朝廷、为国家而所具有的开阔心胸。出句“华堂日几回”中的“日几回”即每天进出几次。这里,诗人通过数量词表明了工作的繁忙景象——来去匆匆,更表现出对朝廷忠心耿耿。

尾联“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这一联集中表现出诗人对朝廷的忠诚而忘却自己之情。出句“无心与物竞”,意思是说,我没有心思和精力与外物竞争,实际上表明了诗人尽心工作,为朝廷效力。末句“鹰隼莫相猜”, “鹰隼”即指“鹰”和“雕”,也泛指猛禽。这里,诗人表面写的“猛禽”,实则是诗人在告诫李林甫之流,我无心与你争权夺利,不必猜忌,更不必中伤(也许哪天我要退隐了)。“相”即一方对另一方,动作有另一方发出的。那时候,朝廷大权已经落在李林甫手中,张九龄自知不可能有所作为,不得不退让,但心中不无牢骚和感慨。这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吊张曲江序》中称张九龄被贬之后说:“有拘囚之思,托讽禽鸟,寄词草树,郁郁然与骚人同风。”可见,诗人张九龄在面对强敌对手时,

清醒与明智,也看出张九龄在文学创作中的巧妙——以物喻人,含蓄蕴藉。

总之,张九龄《归燕诗》这首律诗对仗工整,语言朴素,风格清淡。它名为咏物,实乃抒怀,表现出极为高超的审美艺术手法。

归燕诗篇六
高考备考资料精编_张九龄《归燕诗》审美赏析》

张九龄《归燕诗》审美赏析

古文诗歌阅读

0602 1028

张九龄(673740)字子寿,唐代大臣、诗人,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少年时不但聪明,而且能文。唐中宗景龙(707710)初年进士,为校书郎。后又登“道侔伊吕”制科,为左拾遗。唐玄宗开元(713741)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为唐代名相。张九龄的诗,早年诗歌词采清丽,深婉情致,其后遭贬,其诗歌风格转趋朴素遒劲。在五言古诗方面,张九龄以平素朴的语言,借助形象,寄托深远,多表现对人生感叹与希望。张九龄的五言律诗《归燕诗》是其代表作之一。全诗如下:

海燕虽微眇,乘春亦暂来。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首联“海燕虽微眇,乘春亦暂来”。“海”,在中国古代,把比较宽阔的水域均成为海。“海燕”即指燕子。“微眇”这里是指卑下,或者低贱之意。诗歌首先从海燕“微眇”写起。据相关资料记载,作为唐玄宗开元年间的名相,是以直言敢谏著称的,因而遭到李林甫等毁谤,从此以后,玄宗渐渐疏远

张九龄,在开元二十四年那年被罢相。对此,我们可以认为,诗人在此借“海燕”之“微眇”(细小)来隐喻自己微贱之身,暗含着不像李林甫那样出身华贵。对句“乘春亦暂来”,这一句承上“海燕”而来,表面是说,海燕乘着春天的美好时光而来,即使时间不长但也来了。这里,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诗人借燕子的春来秋去来暗示自己在圣明的时代暂时来朝廷做官。一个“暂”字,不仅说燕子也已经来了,同时也暗示了自己来朝为官时间不长。这一联,诗人通过景物的描写,寓情于景,抒发了自己为民做事,忠于朝廷的情怀。

颔联“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这一联承上联想“燕子”而来。出句“岂知泥滓贱”中,“泥滓贱”喻指李林甫之类的小人。燕子衔泥筑巢,而不知“泥滓”之贱。这里,诗人借此暗示自己对李林甫这样的小人还认识是不太清楚。一个“贱”字,不但写出了李林甫这样的卑微,也表现出诗人对李林甫之流的厌恶。出句“只见玉堂开”,“玉堂”即玉饰的殿堂,亦为宫殿的美称。此暗指朝廷。这里,诗人以燕子出入“玉堂”之中,衔泥作窠的辛苦,比喻自己在朝廷为相而日夜辛劳之状。诗人以物喻人,不但形象生动,而且含蓄蕴藉,不但引起读者的思考,而且也给读者以审美想象的空间。

颈联“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这一联紧承颔联中的“玉堂开”而来。在对偶中,具体表现出自己为朝廷效忠和大度的胸襟。诗句中的“绣户”、“华堂”和前面的“玉堂”都是隐喻朝廷。“双”即指诗人和李林甫两人。“时双入”即每天双双(指诗人和李林甫)进入朝廷。这里,诗人表现了自己没有把李林甫当成有敌意的人,从而表现出诗人为了朝廷而忘记个人的私事,也表现出诗人为朝廷、为国家而所具有的开阔心胸。出句“华堂日几回”中的“日几回”即每天进出几次。这里,诗人通过数量词表明了工作的繁忙景象——来去匆匆,更表现出对朝廷忠心耿耿。

尾联“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这一联集中表现出诗人对朝廷的忠诚而忘却自己之情。出句“无心与物竞”,意思是说,我没有心思和精力与外物竞争,实际上表明了诗人尽心工作,为朝廷效力。末句“鹰隼莫相猜”, “鹰隼”即指“鹰”和“雕”,也泛指猛禽。这里,诗人表面写的“猛禽”,实则是诗人在告诫李林甫之流,我无心与你争权夺利,不必猜忌,更不必中伤(也许哪天我要退隐了)。“相”即一方对另一方,动作有另一方发出的。那时候,朝廷大权已经落在李林甫手中,张九龄自知不可能有所作为,不得不退让,但心中不无牢骚和感慨。这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吊张曲江序》中称张九龄被贬之后说:“有拘囚之思,托讽禽鸟,寄词草树,郁郁然与骚人同风。”可见,诗人张九龄在面对强敌对手时,清醒与明智,也看出张九龄在文学创作中的巧妙——以物喻人,含蓄蕴藉。 总之,张九龄《归燕诗》这首律诗对仗工整,语言朴素,风格清淡。它名为咏物,实乃抒怀,表现出极为高超的审美艺术手法。

归燕诗篇七
《诗歌鉴赏综合检测》

诗歌鉴赏综合检测

1.阅读杨炯《战城南》,完成试题。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1)这首诗作者是以什么人的口气来讲述的?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颔联“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写战争景象用了什么手法?我们可以从中读到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作者是以征战者的口气来讲述的。在叙述军旅生涯时,作者豪情满怀,信心百倍,充满了胜利的希冀,洋溢着浓烈的爱国之情。(2)颔联用近似白描的手法描绘战场的景象:战旗猎猎,盔明甲亮,刀光血影,隐隐可见。我们从诗句里可以深深地触摸到征战者脉搏激剧的跳动。看到征战者在东闯西突的搏杀的身影。

2.阅读寒山《城中蛾眉女》,完成试题。

城中蛾眉女,珠佩何珊珊。

鹦鹉花前弄,琵琶月下弹。

长歌三月响,短舞万人看。

未必长如此,芙蓉不耐寒!

这首诗借“城中蛾眉女”的形象来比喻什么?怎样理解结尾两句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此诗借“城中蛾眉女”的花容月貌的形象和能歌善舞的才技,比喻人间高贵荣华。结尾两句,“未必长如此,芙蓉不耐寒”说明好景是有限度的,一切美景都不可能永远存在,表达了“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的主旨,言近旨远,形象生动,有着讽时警世的作用。

3.阅读沈俭期《夜宿七盘岭》,完成试题。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

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1)简要说明这首诗的写作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修辞的角度说说本诗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这首诗叙述旅途中夜宿七盘岭上的情景,抒发了惆怅不寐的愁绪。(2)这首诗是初唐五律的名篇,格律严密,通篇对仗,铿锵协律,而文气流畅,写景抒怀,富有情趣。

4.阅读张几龄《归燕诗》,完成试题。

海燕虽微眇,乘春亦暂来。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注】张九龄是唐玄宗开元年间的名相,以直言敢谏著称。由于李林甫等毁谤,玄宗渐渐疏远张九龄。开元二十四年,张被罢相,《归燕诗》大约写于这年秋天。

这是一首咏物诗。所咏的是将要归去的燕子。作者在写燕子时,是怎样传达自己的感情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诗从海燕“微眇”(出身微贱)写起,隐寓自己出身微贱。再写燕子“乘春亦暂来”,暗示自己在圣明的时代暂时来朝廷做官,如燕子春来秋去,不会久留。中间四句,以燕子不知“泥滓”之贱,只见“玉堂”开着,就一日数次出入其间,衔泥作窠,来隐寓自己在朝廷(“绣户”“华堂”“玉堂”,都隐喻朝廷)为相,日夜辛劳,惨淡经营。末句是告诫“鹰隼”李林甫:我无心与你争权夺利,你不必猜忌、中伤我,我要退隐了。

5.阅读孟浩然《早寒有怀》,完成试题。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①②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①迷津欲有问: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人世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②平海:指滔滔江水与海相平。

(1)请说说首联两句与诗题有着怎样的联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就这首诗的情感基调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首联两句写景。诗人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2)当时正是秋季,天却相当寒冷。诗人睹物伤情,不免想到故乡,引起了思乡之泪。再加以当时作者奔走于长江下游各地,既为隐士,而又想求官;既羡慕田园生活,而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而此诗流露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可以说,思归的哀情和前途渺茫的愁绪都有。

6.阅读王昌龄《闺怨》,完成试题。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注】不曾,一本作“不知”。作“不曾”与凝妆上翠楼,忽见春光,顿觉孤寂,因而引起懊悔之意,相贯而有力。

(1)本诗标题为“闺怨”,一开头却写“闺中少妇不曾愁”,是否违反了题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如何描写少妇的心理变化?为什么“陌头杨柳色”会勾起少妇幽怨的情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没有违反题意。前面写“不曾愁”,正是为后面的“悔”作铺垫,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2)先写少妇兴致勃勃,梳妆打扮后上楼观景;转而写她看见路边的杨柳,勾起了对丈夫的离愁,心情由高兴变为懊悔。因为杨柳是古人临别时的赠物,少妇看见杨柳,自然就想起与丈夫分别的情景,后悔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7.阅读王昌龄《塞下曲(其二)》,完成试题。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①②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注】①平沙:沙漠之地。②临洮:古县名,因县城临洮水而得名。

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此诗在构思上的特点,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看法。开头四句从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后四句,写那里的景物和战争遗迹,从侧面揭示了战争的残酷。

① 8.阅读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完成试题。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②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注】①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梅花:《梅花落》,曲牌名。

(1)诗歌首句提及的“迁客”当指西汉贾谊,作者借他来表达自己的什么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唐诗直解》评此诗“无限羁情笛里吹来”。江城五月,恰逢初夏,当然无梅,可是耳闻笛声吹寒,不觉眼前便有梅花漫天飘飞。作者运用的是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抒发了诗人迁谪之感、去国之情,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含有自我辩白之意。(2)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通感交织,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9.阅读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完成试题。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无花只有寒”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宵眠抱玉鞍”一句的诗眼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无花”既指没有满空飘舞的雪花,又有不见花开之意,也就是“春色未曾看”(看不到春天)了。(2)是“抱”字。这个“抱”字,突出了战事的紧张的状态,让人似乎感到,一当报警,“抱玉鞍”者就能翻身上马,奋勇出击。

10.阅读杜甫《旅夜书怀》,完成试题。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中的“诗眼”是哪一个字?请联系“诗眼”谈谈对“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此句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诗眼是“独”字。“星垂”一联,出句写天地之广大,对句以江流暗示岁月的流逝。天地虽大,而诗人不过是其间的一只沙鸥而已,这景况又何等凄凉孤独;更何况岁月不停流逝,此时他已到了垂暮之年,还能有什么作为呢?可见,此联虽是写景,却又寄托了诗人的身世凄凉孤独之感。

11.阅读杜甫《春宿左省》,完成试题。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啊。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注】掖垣,本意是“左掖”(即“左省”)的矮墙,这里指门下省。

你认为这首诗第二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作者上朝前在门下省值夜时的心情。诗眼分别是“动”、“多”。前句写在夜空群星的照耀下,宫殿中的千门万户也似乎在闪动。后句写宫殿高入云霄,靠近月亮,仿佛照到的月光特别多。这两句不仅把星月映照下宫殿巍峨清丽的夜景活画出来了,而且寓含着帝居高远的颂圣味道,虚实结合,形神兼备,语意含蓄双关。因这两字,全联境界全出。

12.阅读杜甫《宿江边阁》,回答问题。

①②瞑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

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注】①暝色:暮色。②次水门:位于水门。高斋,即江边阁。水门,指瞿塘峡口。

(1)说说诗人的所见所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述本诗的主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所见:山径一片昏暗,暮云罩着山崖,江水翻腾,水中的月亮也随着波浪而摇晃着。所闻:鹳鹤在水面上掠过,豺狼在山中的喧叫声。(2)本诗写因社会的动乱,诗人又无力实现整顿乾坤的夙愿,故此忧心如焚,彻夜无眠的情形,表现出诗人忧心国事的情怀和潦倒艰难的处境。

13.阅读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完成试题。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1)颔联两句为千古名句,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爱,认为“欲效其语而久不可得”,你认为这两

句表现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诗人在取景摄物上有何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描写的是禅院景象,诗人心中有无禅意?请列举诗人所写景物之一二或通过诗人所写的诗句略加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表现了幽深空灵的意境,“竹径”为一条虽美、却又极平常的小路,然而它通向的却是幽深的“禅房”。此意境之妙不在摹景之美,而在于令人如临其境,唤起身经其境的无限回味。(2)诗人心中是有禅意的,如“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二句,听见鸟儿在湖光山色之中飞鸣欢唱,看见水潭的清澈透明,似乎自己的心也变得空明而无杂念。(上面仅为一例,也可从其他诗句或景物出发,只须点出“人内心的明净而无尘垢”即可。此题以表达“有禅意”为标准,但如果有考生认为无禅意,只要能言之成理也可。)

14.阅读张籍《夜到渔家》,完成试题。

渔家在江口,潮水入柴扉。

行客欲投宿,主人犹未归。

竹深村路远,月出钓船稀。

遥见寻沙岸,春风动草衣。

(1)本诗前两联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反映出了渔人怎样的生活状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后两联如何写“行客”盼渔人归来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本诗运用侧面描写,将描写的目光投注在普通百姓生活上,写渔家的位置、渔家的柴扉,天已晚而渔人仍未归,表现了渔家的家境贫寒,劳作辛苦。(2)颈联首句写“行客”因急切地盼渔人归来而遥望竹林深处的村路,不着一字却把“行客”的焦急心情表露无遗。末两句写天色已晚,钓船渐稀,远远看去,沙堤之上,春风吹拂,一个披着蓑衣的身影出现了,“行客”喜出望外。

15.阅读白居易《杨柳枝词》,回答问题。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①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注】①阿谁,即“谁”。

(1)诗中柳树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三四句抒发了什么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特点:繁茂、悦目、柔美、孤寂。“春风千万枝”,足见柳之繁茂。“嫩于金色软于丝”极写柳枝之秀色夺目,婀娜多姿。“金色”,写尽早春新柳又嫩又软之娇态。“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写了柳枝的孤寂落寞。(2)诗人对垂柳表达了深深的不平与惋惜。暗示人才生不逢时,只好终日寂寞。

16.阅读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完成试题。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注】浩初上人:浩初和尚,潭州人,时从临贺到柳州会见作者。“上人”,对僧人的尊称。

归燕诗篇八
《古代诗歌鉴赏(一)》

归燕诗篇九
《古诗文翻译

早发 请人饮酒喝醉,醒来时,我发现客人散尽,只剩一点残灯,尽管天还未亮,我早已便携剑登程。我冒着飞雪前行,内心愁苦不堪,隐约能听见雄鸡唱晓的声音。我独自一人向寥廓寒冷的大漠北行,列队的大雁却向温暖的南方掠去。百草漫野,只有接近云伽关时,我才能微微辨出前行的道路。紫河冰封,无声的严寒凝冻了往昔奔流的河水。京城和单于都护往来的距离本身就相隔万里,更何况我这个被迫前来作客边塞之城的老头儿呢? 羸léi,瘦弱 《浪淘沙 北戴河》大雨落在了幽燕,滔滔波浪连天,秦皇岛之外的打鱼船,全被汪洋所遮没,也不知漂去了哪边? 往事已有千年,那时魏武帝曹操跃马挥鞭,东巡至碣石吟咏过诗篇。秋风瑟瑟到了今日 ,人间却换了新颜。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我从小就心怀凌云壮志,今天我重新登上井冈山。走了千里来寻访这片旧地,哪里还有半分它昔日的容颜。到处都是莺啼燕飞的晚春新景,还有汩汩畅行的流水,宽大的盘山公路直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隘口,就没有任何的险处可看了。 风和雷在运动,旌旗在招展,这就是人间。三十八年都过去了,犹如弹指的一刹那。可以飞向长空摘月亮,也可以潜下海洋捉鱼或鳖,谈笑间高奏凯歌还师。世上没有什么困难的事,只要肯下定决心去登攀。

《阮郎归 无名氏》春风吹拂细雨,细雨如丝,围绕着惨败的花枝。凋花落下就被大师粘在地面无法吹起。这时,小池塘中的寒水清澈将要吹起层层涟漪,雨过初晴却已临近傍晚,红日已西沉。 将连木半卷,却见燕儿成双成对的飞回。想要掩饰住内心烦的愁绪却又无奈透露在眉间。转回身子准备整顿案几上的残棋预备落子,思忖应对棋局沉吟中却不禁疑迟。

《沙丘城下寄杜甫》我来这里到底有什么事?整日无聊闲居在沙丘城。沙丘城四周有许多古树,从早到晚不断发出秋声。鲁地酒薄不能让我沉醉,齐地的歌声也空有其情。思君之情如同滔滔汶水,浩浩荡荡地随你向南行。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江水辽远通向开阔的洞庭。看见大雁南飞引起我忧愁之心,远处的山峰又衔来一轮好月。在高入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席,在天上传杯饮酒。醉酒之后兴起了凉风,吹得衣袖随风舞动我们随之而回

《登岳阳楼》很早听过闻名遐迩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礁石》选自《艾青诗选》是一首现代诗歌

《山枇杷花二首 》白居易 万重青嶂蜀门口,一树红花山顶头。春尽忆家归未得,低红红如解替君愁。叶如裙色碧绡浅,花似芙蓉红粉轻。若使此花兼解语,推囚御史定违程。 蜀地的门前是万重青山,在山顶是开了一树的红花。春天将尽想归家却不能够回去,开的繁盛低垂的红花就好像理解我的心情,替我愁苦。

山枇杷的叶子就像清浅的碧绡的裙的颜色,花就像轻浅的粉红的芙蓉,假若再让这花能解语,那么我一定会推迟原来的行程。

<瑶瑟怨>银床竹席多凉爽,我却偏偏不能入梦;长空澄碧如水,夜里云絮轻轻地飘荡。 远处传来几声雁叫,雁群飞过潇湘去;十二楼中夜已深,唯有明月洒着寒光。

<泷中》小舟随着瀑布而流从天边落下,青翠的山峰倒映在泷中,波浪掀涌成山又崩塌坠落。巨石有时仿佛会倒退几步才立住,翻飞的白鸥想要飞下又突然受惊飞起。

《途经秦始皇墓》一层层树木奔天直上,秦始皇的坟墓虎踞龙盘似地雄峙高耸。哪怕你气势高入浮云,到头来你在人们心中还是砰然一“崩”。两个人的坟墓同样矗立在青山上,又同样被覆盖在秋草丛中。过路的人们却只参拜汉文帝陵墓,就象对着他一样作揖打躬。 《和李上舍冬日书事》北风呼啸,吹走雪花,白天也是阴沉沉;傍晚了,阶前吹拢的黄叶,又堆高了几分。那乌鹊也疲倦了,冒着寒冷,绕着树飞着,它的影子在空中翻腾;飞往他乡的大雁,高高地几乎要碰到月亮,不时传来几声凄凉的鸣声。我想排解紧紧缠绕的愁怨,可它总是自己寻觅到我心上;原本与老年没有约定,它却不知不觉地向我入侵。做官啊,立功建勋啊,这些都是少年时的梦想;如今又老又病,再也没有一分利欲名心。

天刚破晓,兄弟二人相别于长亭。想到那相隔千山万水的宜州,想到兄弟俩都已是白花萧索的老人,想到兄弟们或许只有在九泉之下才有可能再见,连天也似有知般为之黯淡。上片将黄庭坚比作黄叔度,可见黄大临是颇为乃弟鸣不平的。

《青玉案·和贺方回韵送山谷弟贬宜州》天刚破晓,兄弟二人相别于长亭。想到那相隔千山万水的宜州,想到兄弟俩都已是白花萧索的老人,想到兄弟们或许只有在九泉之下才有可能再见,连天也似有知般为之黯淡。上片将黄庭坚比作黄叔度,可见黄大临是颇为乃弟鸣不平的。自朝至暮,离别酒不知饮了几许,弟弟不得不上路了。临别时或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抑或是哽咽而不能言,告别的话竟是说不成句。遥想兄弟一别天各一方,想夜来定是听尽屋前雨打空阶而一夜无眠了。

P129《归燕诗》 海燕岁微渺,乘春亦暂来.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海燕是细微渺小的,趁着春天也只是暂时回到北方.以燕子不知泥滓之贱,只见玉堂开着,便一日数次出入华堂绣户,衔泥作窠.海燕无心与其他动物争权夺利,鹰隼

[sǔn]不必猜忌、中伤.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caijingleikaoshi/179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