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代表什么的句子

| 内审师 |

【www.guakaob.com--内审师】

什么代表什么的句子篇一
《什么是句子》

什么代表什么的句子篇二
《什么是句子 语法知识》

什么代表什么的句子篇三
《什么是句子?》

什么代表什么的句子篇四
《什么是关联句》

什么是关联句?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意义上有密切联系的句子组合在一起,叫关联句。关联句常常用一些关联词语来连接。常见的关联句类型和关联词语如下:

关联句类型

并列关系:又……又…… 既……又…… 一边……一边…… 不是……而是…… 一会儿……一会儿……

递进关系:不但(不仅、不止、不光)……而且(并且、还、也)…… ……还…… ……甚至…… ……也……

选择句:或者…...或者…… 要么……要么…… 不是……就是…… 是……还是…… 宁可……也不…… 与其……不如……

转折句:虽然(尽管、虽说)……但是(可是、还是)…… ……却(不过、然而)…… ……否则……

因果关系:因为……所以…… 既然……就…… 之所以……是因为…… ……因此……

假设关系:如果……就…… 即使……也…… 要是……就…… 哪怕……还…… 就算……也……

条件句:只有(除非)……才…… 只要……就…… 无论(不管、不论)……都(总、总是、也、还)……

承接句:首先……接着……

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

关联词填空

1. ( )植物可以克隆,动物( )可以克隆。

2. 海伦( )学会了拼写自己的名字,( )学会了阅读、书写和算术、学会了用手了用手指“说话”。

3. ( )我们善于把精读和略读结合起来,( )能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

4. ( )游人接连不断,( )广场上经常很热闹。

5. ( )明天刮风下雨,明明( )不来我家。

6. ( )学会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 )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

7. 文雅、和气、宽容的语言,( )沟通了人们的心灵,( ) 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

8. ( )老人见岳飞很有礼貌,( )就耐心地给他指路。

9. 王刚同学( )考了第一名,( )他非常谦虚。

10.( )说宇宙像茫茫大海,那么地球( )是其中的一叶扁舟。

11.( )你晚到十分钟,( )汽车还没有开车。

12.( )你晚到十分钟,( )汽车晚开了十分钟。

13.( )你晚到十分钟,汽车( )开走了。

14.你晚到十分钟,( )耽误了自己,( )耽误了大家。

15.人( )没有毅力,( )一定一事无成

16.做作业( )做慢些,( )不马虎了事。

17..我们( )暂时分别了,( )我们的友谊永世不绝。

18.( )有信心、有耐心、有恒心,( )一定能成功。

排比句

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相近且语气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成串排列,加强气势,表达丰富是思想感情的一种修辞手法。如:飞机在空中灵活的做着各种动作,时而盘旋上升,时而俯冲下降,时而翻着跟头,时而侧身飞行……

运用排比句时,要注意各句间的关系,如时间的先后、程度的轻重、范围的大小,将各分句加以合理的安排,读起来才能一气呵成,表现出磅礴的气势。

文中的排比句有:

1、 那里面有歌,也有舞;有悲欢,也有离合;有忠诚,也有奸馋。 ……有……也有……有……也有……有……也有……(仿写句子)

这似乎是阿炳在回忆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在……在……在……(仿写句子)

用下列词语造句。

……似的……似的……似的……

……有……也有……更有……

……一会儿……一会儿……

什么代表什么的句子篇五
《什么是排比句》

什么是排比句

排比,就是把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结构相似,意义相关,语气一致的词组或者句子排列在一起。因此,排比一定是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词组和句子,而且一定有一部分字词相同。比如“人教版第七册语文书《桂林山水》,有一组句子:“漓江的水真静啊,静的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的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的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意思相连,都是描写桂林的水的特点;句式相似,用了三个“漓江的水真„„啊”。

再比如:“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雾。”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以上两个句子描写相关的事物,前者描写春雨,后者描写花各种色彩,并且用上了三个相同的句式“„„像„„”,符合排比的条件。

如果是三个相关并列词语,而不是词组或者句子组成的句子,不是排比句。如:“动物园里有大象、河马、猴子„„大约有上百种。”“大象、河马、猴子”只是词语,不是词组,所以这句话不符合排比的条件,不是排比句。

同时,有的时候,排比句的字树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比如:“黄继光感到指导员在望着他,战友们在望着他,祖国人们在望着他,朝鲜人民在望着他。”

如果只有两个词组或句子排列的句子,即使结构相同,语气相关,也不是排比句。比如:“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路线;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只有两个“他”怎样,所以不是排比句。

在比如:“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它总是(那么)真,(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只有两个“不管„„”和两个“那么„„”,不符合排比的条件,所以,这句话也不符合排比的标准,不是排比句。

什么代表什么的句子篇六
《什么是中心句》

什么是中心句

[ 2011-10-29 12:02:23]

中心句的概念

能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就是“中心句”。 中心句的特点

①一般在段的开头的中心句起概括和总述作用。 ②一般在段的中间的中心句起承上启下作用。

③一般在段的末尾的中心句起归纳和总结作用。

④起强调和增强印象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的开头和结尾。 寻找中心句的方法

1. 从题目去找。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往往有的题目就是中心句。如《手术台就是阵地》这一题目,实际上就是文章的中心句,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2. 从总起句去找。

文章开头的总起句,一般都揭示了全文内容,所以就是中心句。 3. 从结尾上去找。

有些文章的结尾,往往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4. 从反复句上去找。

有的文章为了突出某种意思,并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往往反复出现同一个句子,它就是中心句。

5. 从议论句上去找。

文中议论处往往透露出文章的中心,因此,议论句中的关键句就是中心句。 6. 从哲理性句上去找。

有的句子很有哲理性,这个句子就是中心句。 7. 从含义深长的句子上去找。

[ 2011-10-29 12:05:35]

什么是过渡句

过渡句

什么是过渡句

文章中用一定词句和段落,提示前后意思之间的联系,使他们有机联系起来,自然而然的由上文转入下文,这就是过渡句。这样的句子往往出现在段落末尾或段落开头,有时也独立成一段。 过渡句的作用

总结上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当文章分段时,过渡句通常归下不归上,

与下面的一段一起)

下两端都有联系,所以判断时可以根据位置,也可以根据内容。

常见的过渡方式有下面几种: 1.用小标题过渡。

2.用一个句子过渡。 3.用段落过渡。

4.用关联词过渡.(通常是表示转折的关联词为多)

……

为了使所写短文通顺,连贯得体,句子与句子之间过渡自然,提高所写短文的质量。

常见的过渡词有(主要掌握加“——”的几类):

(1)表示时间顺序的过渡词:首先;其次;然后;最后;从前;以后;几天后;

之后;那时;最近;

(2)表示空间顺序的过渡词:不远处;在这之前;以上;以下;总之; (3)表示并列的过渡词:是…也是; (4)表示转折的过渡词:虽然…但是;

(5)表示递进的过渡词:不仅…而且;不但…而且; (6)表示目的的过渡词:为了;既然…如此;因此; (7)表示因果的过渡词:因为;作为;

(8)表示解释说明的过渡词:例如;事实上;实际上;曾经; (9)表示条件的过渡词:如果;

范文示例

《赵州桥》中的过渡句: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叫安济桥又叫赵州桥.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和参加建造的,到现在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了. ,

赵州桥非常雄伟.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礅,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

省了石料.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前爪相

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什么是中心思想

[ 2011-10-29 11:59:46]

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包括两部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

如何概括中心思想?(初步了解)

1.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再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然后领会写作目的,即中心思想。

如《穷人》主要描写了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不管自己家境贫困毅然收养了已故邻居两个孤儿这件事,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呢,从中可以分析出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反映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和穷人宁可自己吃苦,也要互相帮助的高尚品质。 2.析课文的重点段。

从中找出中心思想,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第二段,描写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所产生的美好幻觉以及幻觉瞬间消逝,重新回到冷酷的现实,再联系第一段和第三段“惨死街头”就不难找出中心:作者的目的就是要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表达了他对小女孩的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3.文题找中心,有些文章的题目就直接点明了中心。

如《伟大的友谊》,文章歌颂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的革命友谊。

4. 从中心句找中心。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最后一句:“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 ”

又如《我的心事》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说话要算话”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

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

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应概括得完整简要。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法一:段意合并法。(常用方法)

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1、各段大意之间,

有的要加上一些过渡词语,以便读起来通顺贯。2、要区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做到有详有略,有的甚至可以舍去。 法二:要素串连法。(常用,也比较好用的方法)

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飞夺泸定桥》就可以这样来概括主要内容。 法三:问题概括法。

作者写一篇文章,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抓住几个问题,按一定的顺序写的。读写一篇文章,我们可想一想,作者所要说明的是哪几个问题?把这几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穷人》一文,读后可以行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桑娜在等丈夫回来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她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想的?为什么她会这样想?丈夫回来以后,她又是怎么想的?一一回答这些问题,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法四:标题追溯法。

有些以内容命题的文章,我们可以根据标题去阅读,追溯文章的主

要内容,这叫“标题追溯法”。如《伟大的友谊》一课,我们抓住标题便可追溯到主要内容。

法五:内容借助法。(常用,也比较好用的方法)

这种方法,就是借肋文章的中心句或重要段来总结方要内容。如《养花》一课,结尾的“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

总之,不管运用哪种方法,都必须先认真阅读课文,分析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正确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什么代表什么的句子篇七
《什么是句子》

1什么是句子

句子是由词或词组构成的,是具有一定语调并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运用单位。根据用途和语气,句子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根据结构可分为单句和复句。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是单句,要给它划分成分。

2. 句子成分的名称及符号

名称: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符号:主语 = 谓语 - 宾语 ~

定语 ( ) 状语 [ ] 补语 < >

① 句子的基本成分是:主语、谓语、宾语。

补充成分是: 定语、状语、补语。

② 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之间可用‖划开。

3.(1)划分句子成分,首先要研究主语、谓语、宾语。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

谓语:是陈述主语,说明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

宾语: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问题。

句子一般有两种情况:写人、写物(写事、写物)。分析句子时,首先判断是“写人”还是“写物”。

①.写人 格式:“谁” + “干 什么”

(主语) (谓语)(宾语)

例: 杨亚 ‖ 写 字

主 谓 宾

注意:处理复杂的单句时,要抓主干。

例:一中的杨亚║在课桌上写着毛笔字。

主 谓 宾

②.写物

格式:“什么事”或“什么物”+“怎么样”

( 主 语 ) (谓语、宾语)

例: 猫 ‖捉鱼

主 谓宾

例:一只小猫‖在盆边捉了一条大鱼

主 谓 宾

注意:“是”为典型的动词,一般是“谓语”。

例如: 他 ‖ 是学生

主 谓 宾

(2).划分句子成分,还要抓住枝干(定语、状语、补语)

定语:在句子中起着修饰、限制主语或宾语中心语的作用。

状语:修饰、限制谓语中心语,一般在谓语中心语前面,有的在句子最前面,交待时间、地点、范围、情况等。

补语:对谓语中心语起补充说明作用,一般放在谓语中心语之后。 例: 画眉 唱 歌

这是一个把主语中心语、谓语中心语、宾语中心语单提出的句子。原句是 “两只美丽的画眉高兴地唱一首歌。”

①.(两只美丽的)画眉

“两只美丽”是 “画眉”——主语中心语的修饰部分,叫“定语”。

②.[高兴]地唱

谓语中心语“唱”前边的修饰、限制成分——“高兴”为“状语”。

③.(一首)歌

宾语中心语“歌”前的修饰、限制部分——“一首”为“定语”。

④.歌唱得<好>

修饰、限制谓语中心语“唱”,并放在它后面的部分——“好”为“补语”。

4.划分句子的口诀:

(1)句子成分要划对, (2)纵观全局找主谓。 (3)主前定状谓后补, (4)谓前只有状地位。(5)“的”定“地”状“得”后补,(6)宾语只受谓支配。

示例及练习部分

划分句子成分练习

1、鲁班是我国古代春秋时期一位著名的建筑工匠。

答案:(鲁班)主语(是)谓语(我国古代春秋时期一位著名的建筑)定语(工匠)宾语。

主干:鲁班是工匠。

2、那个时候的社会生产力还十分落后。

答案:(那个时候的)(社会)定语(生产力)主语(还)(十分)状语(落后)谓语。

主干:生产力落后。

3、鲁班接受了一项大的建筑工程任务。

答案:(鲁班)主语(接受)谓语(了)状语(一项大的建筑工程)定语(任务)宾语。

主干:鲁班接受任务。

4、鲁班从中得到启发。

答案:(鲁班)主语(从中)状语(得到)谓语(启发)宾语。

主干:鲁班得到启发。

5、蔡伦出生在一个贫苦的铁匠家里。

答案:(蔡伦)主语(出生)谓语(在一个贫苦的铁匠家里)补语.

主干:蔡伦出生.

练习:

1、他非常诚恳的征求大家的意见。

2、秋天比春天更富有欣欣向荣的景象。

3、张思德同志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4、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

5、在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过着朴素的生活。

6、峰峦刚刚从黑夜中显露出一片灰蒙蒙的轮廓。

7、淡淡的朝阳刚把树梢照亮。

8、豆大的汗珠不停的从脸上直往下落。

9、他踉踉跄跄地从外地赶回久别的家乡。

10、我们村里的农民往冻土上铺了一层麦秸。

11、已经上了岸的勇士乘机俯身冲了上去。

12、小学校显得那样幽静而又神秘。

13、心里突然感到万分沉重。

14、他推开门走进去站在桌子前。

15、连长命令我们马上休息。

16、祥林嫂叫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

利用语法结构分析处理病句问题

碰到一个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找出它的主干,不仅有助于弄清句子的基本结构,准确理解它所表达的意思,而且有助于检查句子的结构和句子成分的搭配有没有毛病。例如:

(1)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2)今天的青年担负着在本世纪把我国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分析:

把第一句的所有定语、状语都压缩掉,剩下的主干是“发现提供证据”,可以看出,这个句子的结构是完整的,句子成分的搭配是合理的;第二句的主干则是“青年担负建成强国”,很显然,句子的结构是不完整的,谓语中心语“担负”和“建成强国”不搭配, “担负”后边一般要有“任务”“使命”“责任”等词语作宾语或宾语中心语。这个句子缺少这类词语,因此使人觉得话没有说完

病句中的搭配不当

主谓搭配不当:

江西贵溪县一头原本默默耕田的母牛,最近因勇斗野猪救主人而被广为流传。(《人民日报》1993年6月 11日)

蚂蚁治疗类风湿专科门诊开诊不久……小小蚂蚁的神效开始走向世界。(《生活与健康报》1991年1月29日)

冬季天寒,乘客迅猛增大。(《北京交通安全》1990年 10月 15日) 分析:

上面三个病句都犯了主谓搭配不当的毛病。此类病句可用缩句去来检测。如病句一紧缩后的句子主干为:母牛被流传。这明显不对,被广为流传的应是母牛的故事。病句二也可缩减为:神效走向世界。“神效”只能震动或传遍世界,用“走向”来搭配不妥。病句三的错吴更加明显,“乘客”不能增大,增大的是乘客的数量,所以在“乘客”后加上“流量”二字即可。

动宾搭配不当:

动词与它所带的宾语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施动者与受动者之间的种种复杂关系。通常的动宾搭配不当有以下几种情况:

(l)一动词带一宾语:

广东湛江市举行首届教育艺术节。(《戏剧电影报》1995年2月)

据广州中心气象台资料显示:广州市……创1984年以来广州春节的最高气温。(《新民晚报》1999年2月18日)

前一句应把“举行”改为“举办”,后一句中“创”与“气温”明显不搭配。《现代汉语词典中》中“创”解释为:开始(做);(初次)做。对象必须跟“做”联系上,气温是客观的,不能“做”,改为“创1984年以来广州春行的气温最高记录”,句子就通顺了。

(2)一动词带多个宾语:

在娘娘庙前感受了旺盛的香火和虔诚的气氛。(《北京青年报》1990年2月20

日)

他们之所以激动,是因为他们终于看到了他们经历过的、听说过的、想象过的感受和状态。(《文汇报》1995年3月17日)

这两句中作宾语的名词短语只有一个可以和该动词搭配。病句一中“感受气氛”是正确的,但绝不能“感受香火”,应改为:在娘娘庙前目睹了旺盛的香火,感受了虔诚的气氛。后一个病句依此类推可改为:他们之所以激动,是因为他们终于感受到了他们经历过的、听说过的、想象过的心情,看到了他们经历过的、听说过的、想象过的状态。

定中搭配不当:

这里大有藏龙卧虎的人才啊!(《青年报》1991年2月1日)

定语“藏龙卧虎”与中心语“人才”搭配不当。“龙”、“虎’嘟比喻人才,再去修饰“人才”便重复了;且“藏”、“卧”含“有”之意,与谓语重复。整句可改为:这里真是藏龙卧虎之地啊!

状中搭配不当:

人们众口一辞地认为……(《北京广播电视报》1990年3月6日) “众口一辞”与“认为”搭配不当。

“众口一辞”显然是形容人们说话,这里却用来修饰“认为“这一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不妥。很简单,将全句改为:人们众口一辞地说……

搭配不当训练::

1 本世纪初,是我国实现进入WTO的目标。

(“本世纪初是目标”是主谓搭配不当。应改为“进入WTO是我国本世纪初要实现的目标”。)

2 中国人民的解放在民族关系起了基本的变化。

(“中国人民的解放”没有“起变化”。“起变化”的是“民族关系”。正确的表达应是个兼语句要改“在”为“使”)

3 我觉得这个答复,和对这些问题的调查处理,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应该把“是”改做“表现出”。)

4 我国棉花的生产,过去不能自给。

(不能自给的是“棉花”,不是“生产”。)

5 解放前,爸爸和哥哥两人挣来的钱还不够养活一家人的生活。

(“养活”的只能是人,不能是“生活”。)

6 但也存在着几个缺点需要我们努力。

(我们所能“努力”的不是“缺点”,是“改正”。)

7 这次大会上,对工资问题交换了广泛意见。

(并不是意见广泛而是交换的范围广泛,应改做“广泛地交换了意见”。) 成分残缺

成分残缺有主语残缺、谓语残缺、宾语残缺等。

1.主语残缺

【例】老陈严肃而诚恳地说:“说实话,那些越是年轻的时候有一腔热血,到岁数大了,就越是不愿承认自己老了”。(2005湖北卷5B)

〖析〗缺主语,应在“一腔热血”加“的人”。

【例】蒙古族同胞长期生活在马背上,随身携带精制的小刀,既可以用来宰杀、切割牛羊的肉,肉烧熟了,又可以用它作餐具。(2005广东卷4D)

〖析〗“既可以用来……”主语应该是“小刀”。可将“随身携带精制的小刀”改为“随

身携带的精制小刀”。

更多的是由于使用介词不当而导致主语残缺。

【例】在这部作品中,并没有给人们多少正面的鼓励和积极的启示;相反,其中一些情节的负面作用倒是不少。(2005浙江卷5B)

〖析〗介词结构“在……中”使句子缺主语,应把“在这部作品中”改为“这部作品”。

【例】观摩了这次关于农村经营承包合同法的庭审以后,对我们这些“村官”的法律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2004青海卷)

〖析〗介词“对”的使用使句子没有了主语,删掉“对”,“我们”就是主语。

2.谓语残缺

【例】他就主动参与社会灾害性事故处理,化解风险,安定社会生活的责任。 〖析〗在“参与”前加上“承担”。

【例】一天,炮一连炊事员朱柯忠在去炮兵阵地的路上,突然有一个打扮成采猪草模样的人迎面向他走来。

〖析〗在“突然”之后加上“发现”或“看见”,作谓语。

3.宾语残缺

【例】依据纪律处罚办法,决定给予该队员停止参加今年余下所有甲级队比赛资格,并罚款人民币4万元。(2004全国卷Ⅳ)

〖析〗缺宾语中心语。应在“4万元”后加“的处罚”,与“给予”搭配。另外,“停止参加今年余下所有甲级队比赛资格”还有毛病。

有的句子,谓语是并列短语,其中某一词语缺少宾语,如:

【例】法律专家的看法是,消费者当众砸毁商品只是为了羞辱或宣泄自己的不满。(2005全国卷Ⅲ4D)

〖析〗“羞辱”缺少宾语,应改为“羞辱厂家或宣泄自己的不满

什么代表什么的句子篇八
《句子成分及代表符号》

句子成分

句子的组成成分叫句子成分。在句子中,词与词之间有一定的组合关系,按照不同的关系,可以把句子分为不同的组成成分。句子成分由词或词组充当。

汉语:现代汉语里一般的句子成分有六种,即主语、谓语、宾语、

定语、状语和补语。

英语:句子的组成部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补语、状语、

表语七种

主语

1、定义:主语是句子陈述的对象,说明是谁或什么。表示句子说的

是"什么人"或“什么事”。主语是执行句子的行为或动作的主体

2、特点:

A、经常由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充当。

B、一般表示谓语所说的是 “谁”或 “什么”。

3、符号:双行线 ═。 谓语

1、定义:用来说明陈述主语。 2、特点:

A、经常由动词、形容词充当。

B、一般表示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

3、符号:单行线 _____。

4、谓语(predicate),是句子中的必不可少的成分.

谓语是由简单动词或动词短语(助动词或情态动词+主要动词)构成.谓语分为简单谓语和复合谓语

宾语

1、定义:表示谓语动词的涉及对象的语言单位。 2、特点:

A、经常由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充当。 B、一般表示谓语“怎么样”或 “是什么”。

3、符号:波浪线 ﹏﹏。

4、凡能愿动词,如“希望、想、可以、说”等词后面的一般都作宾语

处理。 定语

1、定义:用在主语和宾语前面,起修饰和限制作用的语言单位。 2、特点:

A、经常由名词、形容词、动词、代词充当。 B、一般定语与中心词之间有“的”字 连接。

3、符号:小括号( )。 状语

1、定义:用在动词、形容词谓语前,起修饰和限制作用的语言单位。 2、特点:

A、经常由副词、形容词、动词、表示处所和时间的名词和方位词充当。

B、一般状 语与中心词之间有“地”字连接。

3、符号:中括号 [ ]。 补语

1、定义:谓语后面的附加成分,对谓语起补充说明作用,回答“怎么

样”、“多久”、“多 少”(时间、处所、结果)之类问题的语言单位。

2、特点:

A、经常由动词、形容词副词充当。

B、一般补语与中心词之间有“得”字连接。

3、符号:单书名号〈 〉。

一般完整的句子成分的排列为:

定语(修饰主语)主语 状语 谓语 补语 定语(修饰宾语)宾语 句子成分符号:主语 = 谓语- 宾语 ~ 定语( )状语 [ ] 补语 < >

如何上好课

1. 极强的责任心;

2. 关注所有学生,一个不少的关注每个学生; 3. 只有感动自己的课堂,才能感动学生;

4. 说得再好,关键看执行,要切实落实好。不为苍天,不为大地,只为自己的良心; 5. 积极的心态,态度决定一切; 6. 狠,霸气,舍我其谁?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做声?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7. 学习,学习,再学习; 8. 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9. 征服学生,各个击破;

10.斗智斗勇,创新沟通。以理服人,彻底征服。说服家长,赢得支持;

11.优秀是一种习惯; 12.为了生活更美好; 13.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14.注重细节,发现优点,及时肯定,充分鼓励; 15.公平、公正、一视同仁,善待每一个学生。

什么代表什么的句子篇九
《什么是句子成分与句子成分划分》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caijingleikaoshi/182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