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内审师】
写出一句带有数字的诗篇一
《奇妙的数字诗词》
奇妙的数字诗词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这么几个看来简简单单的数字,在诗人的笔下,充满了魅力,构成了一首首美妙的诗作,令人回味不已。
汪曾祺先生在他的一篇散文《新校舍》中谈起过西南联大的学习生活。他写道,曾听几位名教授讲课,吴宓先生讲中西诗之比较,我很有兴趣地去听。不料他讲的第一首诗却是: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这首诗是北宋哲学家邵雍所作,短短的20个字中,就有10个数字,寥寥几笔,便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由于这首诗朴实有趣,朗朗上口,不少家长都教自己刚开始学话的幼子背诵。吴先生以此诗开讲,也正说明了数字在文学作品中的特殊魅力。
司马相如是西汉时期著名的作家,文君夜奔相如的故事,在中国流传很广。相传司马相如做官之后,有遗弃文君之意,文君察觉到这一点,就给他写了一封信:
一别之后,二地相思。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不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倚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急匆匆,
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这首诗写得缠绵哀婉,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意中人又爱又怨,剪不断理还乱的思恋。诗中反复用了一至万13个数字,又表现了作者的聪明巧思。据说相如读后很受感动,与文君和好如初。
《牡丹亭》是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的作品。《牡丹亭》第三十九出《如杭》有一段词:
十年窗下,遇梅花冻九才开。夫贵妻荣,八字安排。敢你七香车稳情载,六宫宣你有朝拜,五花诰封你非分处。论四德,似你那三从结愿谐。二指大泥金报喜,打一轮皂盖飞来。
这段唱词中嵌入了10个数字,非常自然贴切,我们从中可以窥见汤显祖驾驭语言的艺术。 (摘自《大众科技报》)
据说,有位老师上山与山顶寺庙里的和尚对饮,临走时,布置学生背圆周率,要求他们背到小数点后22位:
3.1415926535897932384626。大多数同学背不出来,十分苦恼。有一个学生把老师上山喝酒的事结合圆周率数字的谐音编了一句顺口溜:“山巅一寺一壶酒,尔乐苦煞吾,把酒吃,酒杀尔,杀不死,乐而乐。”待老师喝酒回来,个个背得滚瓜烂熟。这位聪明的学生就是利用谐音法来帮助记忆的。
写出一句带有数字的诗篇二
《数字诗》
传说清代女诗人何佩玉的数字诗写得特别好。她写过这样一首诗:“一花一柳一鱼矶,一抹斜阳一鸟飞。一山一水一佛寺,一抹黄叶一僧归。”陈沅也有一首“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顿笑,一江明月一江秋”的诗。一连串十个“一”字,不但毫无重复单调之感,反让人觉得妙趣横生。 宋代理学家邵康有一首五绝:“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诗人把一至十这些单调的数字,独具慧心地融于诗行,看似轻描淡写,平淡无奇,实则浓墨重彩,平中蕴奇。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清新别致的田园风景画。 清代文学家李调元写过一首七言诗:“一名大乔二小乔,三寸金莲四寸腰,买得五六七包粉,打扮八九十分娇。”短短四行,就别具一格地刻画出两位娇媚的女子的形态。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有首咏雪诗:“一片二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芦花总不见。”作者信手拈来,数字列举由小到大,使人联想到雪花纷纷扬扬,与芦花融成一片的景象。 宋代有位名诗人对封建统治下贪官污吏搜刮民脂民膏的劣迹深恶痛绝,写了一首《咏麻雀》的打油诗: “一个两个三四个,五六七八九十个。食尽皇家千钟粟,凤凰何少尔何多?”联想到今天那些贪污受贿的形形色色的腐败分子来说。这首诗确实起到了切中时弊的作用。 清人张伯行,是位正直清官。他写过一篇《禁止馈送檄》,在当时影响很大。文中道:“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八个“一”字使张伯行的公正廉洁形象便赫然立于纸上。 有首民间流传的古诗:“一声不响,二目无光。三餐不吃,四肢无力。五官不全,六亲无靠。七窍不通,八面威风。九(久)坐不动,十(实)足无用。”全诗语言朴素,把菩萨的形象说得很实在,因而很生动。它又很好识记,这得力于将自然数列巧妙入诗:一来上下句衔接绝不会错乱,二来有点新鲜感。现代诗人流沙河有一首《重逢》诗:“一阵敲门一阵风,一声姓名想旧容;一番迟疑一番懵,一番握手一番疯。“该诗句句用一,反复出现,通串全篇,传神地描绘出灭除”四害“获得新生的人们奔走相告、喜不自胜的情形。 还有一首叫《工蜂之死》的新诗:“工蜂只有一双小小的翅翼,可它敢于追逐高速的流光。因为要酿一公斤蜜,得采一百万朵鲜花,得飞四十五万公里。而它短暂的一生,只能见到二十几天太阳。”一系列的数字巧妙入诗,把
一位大公无私,牺牲自我,奋力拼搏,造福人类的创业者形象塑造得感人至深。 古代一些帝王将相,骚人墨客,在茶余饭后,用一到十这个自然数列写出一些游戏文字也是屡见不鲜。 据说,清代乾隆皇帝曾写过一首谜语诗:“下珠帘焚香去卜卦,问苍天奴的人儿落在谁家?恨王郎全无一点真心话,欲罢不要去,吾把口来压。论交情不差。染成皂难讲一句清白话。分明一对好鸳鸯,却被刀割下,抛得奴力尽才又乏。细思量口与心俱是假。“把谜底一到十这十个数字巧缀在每句诗中,更是妙不可言了。一日离别 两地相思 如隔三秋 心四分五裂 痛七情六欲 寻九时灞柳 至十里长亭据说清朝乾隆皇帝巡幸(指帝王出巡)江南,偶见江面上有一条渔船,船上有一个渔夫垂钓,很有诗意,便让随行的大学士纪晓岚以“一”字赋诗。纪稍加思索便脱口吟到:一帆一桨一渔翁,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顿笑,一江明月一江秋。四句诗不仅都用了“一”字,而且描绘了一幅恬淡怡人的江船垂钓图,乾隆大加赞赏。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 唐 李峤《风》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传为宋诗把数字诗写的最为精彩、最为感人的当推西汉大文豪司马相如的妻子卓文君。据说司马相如离开文君去京城做了高官,便淡薄了和文君的感情。一次,他给文君写了一封信,信上除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十三个数字外,再无他话。文君见信后,悟出了相如的用意,便用这十三个数字缀成了一首诗。诗是这样写的:一别之后,二地相思。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不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相,千关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遭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写出一句带有数字的诗篇三
《千姿百态数字诗》
千姿百态数字诗
一、经典古诗词中的数字诗
古人留下的宝贵的数字诗,入情入理,充满智慧。
1.写景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风雪天触景生情,吟下一首传至今日的数字诗:
一片二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芦花总不见。
宋代邵康节的数字诗恬和平淡: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元代徐德可的《夜雨》凄切感人: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斗孤馆入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2.情诗
西汉卓文君给夫君司马相如的一首诗:
一别之后,二地相思,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相思,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仲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
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作男。
这位著名才女,一首由一到万,再由万到一的诗,可以说字字血,声声泪,终使其夫回心转意。
宋代才女朱淑真,知丈夫另觅新欢,临终前也写一数字诗《断肠谜》:
下楼来,余钱卜落,问苍天,人在何方?恨王孙一直去了,詈冤家,言去不回,悔当初,吾错失口,有上交,无下交,皂白可须问,分开不用刀,从今莫把仇靠,千种相思一撇清。
撇开此诗词中对于薄情寡义之人沉痛伤心的斥责之意,这乃是一则巧妙而又含蓄的数字谜,只须将其中的每一句作为"拆字格"修辞的谜面,谜底正好顺次为“一、二、三、四、
五、六、七、八、九、十”这十个数字
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在戏剧《牡丹亭》第三十几出《如梳中》,也有一段数字诗:
十年窗下,遇梅花冻九才开,夫贵妻荣,八字安排,敢你七香车稳情载,六宫宣你朝拜,五花诰村你非分处,论四德,似你那三从结愿谐,二指大泥金报喜,一轮皂盖飞来。
有一首数字诗歌这样写到:
一眼望穿秋水,两缕黑发飘扬,三圣石上遇逍遥,四年四岁皆思念,五朵菏瓣传衷情,六月桃林催泪下,七度春秋
君莫忘,八生八世永不悔九十九重仙境外,十字邂逅终生 白头到老今未现,千古传诵女娲情,万年亦老灵未泯,亿世不忘仙灵岛。
全文用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贯穿始终,显得妙趣横生。
3.送别、相思
古人送别总爱折柳相依,这里一首古人送别时所作数字诗,虽简单,却也离情依依。
东边一带杨柳树,西边一带杨柳树。
南边一带杨柳树,北边一带杨柳树。
纵使碧丝万千条,哪能系得行人住!
古诗词除了送别这个主题外,更多写愁与思,以下有两首:
《春愁》佚名
一春花事一春愁,十二珠帘十二楼。
千万愁中听百合,两三枝上五更头。
《相思》唐 无名氏
百尺楼前丈八溪,四声羌笛六桥西。
传书望断三春雁,倚枕愁闻五夜鸡。
七夕一逢牛女会,十年空说案眉齐。
万千心事肠回九,二月黄鹂向客啼。
4.写人
写人的诗,用数字表达也恰到好处,清代李调元《咏美
女》便是一例:
一名大乔二小乔,三寸金莲四寸腰。
买得五六七包粉,打扮八九十分娇。
只不知李调元写这首诗对美女究竟是贬还是褒,反正我是不大喜欢的。
五代时南唐后主李煜在位时,曾为宫廷画家卫贤所作《春江钓叟图》题词二首,把渔翁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身,世上如侬有几人。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5.一字诗
古人还很喜欢一字诗,“一”在数字中虽简单,入诗之中却别有韵味:
《古谣》王建 唐
一东一西垄头水,一聚一散天边路。
一去一来道上客,一颠一倒池中树。
此诗别开生面,4次间隔使用“一”字,富有节奏感,把乡村雨后景象活灵活现。
元曲中有一首小令《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一年老一年,一日没一日,一秋又一秋,一辈催一辈,一聚一离别,一苦一伤悲。一榻一身卧,一生一梦里,寻一个相识,他一会,咱一地,都一般相知,吹一回,唱一回。
诗中22个“一”字不断重复,反映了人生的无奈和凄苦。
《天童山中月夜独坐》易顺鼎 清
青山无一尘,青天无一云,
天上惟一月,山中惟一人。
何佩玉 清
一花一柳一鱼矶,一抹斜阳一鸟飞。
一山一水中一寺,一林黄叶一僧归。
何佩玉是清代一位才女,她写的这首“一”字诗虽简单,但能给人以无限遐想,画面美的艺术性全在里面了。
提到“一”字诗,还有个故事,乾隆下江南见江中驶过一渔舟,即命大臣纪晓岗以十个“一”作诗,纪晓岗稍思片刻民,脱口而出:
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顿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二、现代的数字诗
黄侃先生曾作过一首七律,一气呵成,堪称佳作: 一丈红蔷荫碧溪,柳丝千尺六阑西。
二情难学双巢燕,半枕常憎五夜鸡。
九日身心百梦杳,万重云水四边齐。
十中七八成虚象,赢得三春两泪啼。
现代诗人流沙河有一首和故友重逢的数字诗:
一阵敲门一阵风,一声姓名想旧容,
写出一句带有数字的诗篇四
《诗中的数学》
诗中的数学 古诗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精华,艺术珍品中的瑰宝。那精炼隽永的语言、委婉游离的措辞、深刻而又含蓄的内容、极其强烈的感情色彩、巧妙传神的修辞手法,以及鲜明的节奏和韵律等,都是古诗词的显著特征。在古诗词中,不少传世作品都与数学密切相关。古诗与数学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在古诗中间嵌镶数字。古诗中的数字犹如点睛之笔,构成诗文的主线或脊梁,就好像围棋的九段高手,投下一子,满盘皆活矣。第二,直接用古诗词编制数学题。今天,我们主要的就是探索数字在古诗中的运用。
(一)数字的连用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这是李白的《山中与幽人对酌》。诗得首句写“两人对酌”,对酌者是意气相投的“幽人”,于是乎“一杯一杯复一杯”地开怀畅饮了,接连重复三次“一杯”,不但极写饮酒之多,而且极写快意之至,读者仿佛看到了那痛饮狂歌的情景,听到了“将进酒,杯莫停”(《将进酒》)那兴高采烈的劝酒的声音,以至于诗人“我醉欲眠卿且去”,一个随心所欲,恣情纵饮,超凡脱俗的艺术形象挥之欲出。
(二)数字的搭配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是杜甫的即景小诗《绝句》。“两个”写鸟儿在新绿的柳枝上成双成对歌唱,呈现出一派愉悦的景色。“一行”则写出白鹭在“青天”的映衬下,自然成行,无比优美的飞翔姿态。“千秋”言雪景时间之长。“万里”言船景空间之广,给读者以无穷的联想。这首诗一句一景,一景一个数字,构成了一个优美、和谐的意境。诗人真是视通万里,思接千载,胸怀广阔,让读者叹为观止。
(三)用数字点睛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这是齐己的五言律诗《早梅》。齐己曾就这首诗求教于郑谷,,诗的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读后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齐己深为佩服,便将“数枝”改为“一枝”,并称齐己为“一字师”,这虽属传说,但说明“一枝”两字是极为精彩的一笔。这首诗的立意在于“早”:一场大雪过后,万物被积雪所盖,唯见一枝坚毅的梅花蓓蕾初放。 “一”在此表示少,但突出的却是"早",而“一枝开”使人联想到“昂首怒放花万朵”,其中蕴含的对梅花顽强生命力的赞颂又自在言外。“一”字妙用,切合了“早梅”的立意,在全诗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此外,还如白居易的《惜牡丹花》一诗,“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惟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当他看到满院盛开的红牡丹时,想到有一天会枝残叶败,红衰香褪,禁不住无限感伤。到了晚上,遍数群花,“惟
有两枝残”,惟有“两枝”,语气肯定,数字确切,而惟其如此精细,才见出诗人惜花之情深,准确地刻画了诗人留恋忘返的情景,诗人怜花爱花的一片痴情已抒发得淋漓尽致。
(四)数字的对比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王之涣《凉州词》。这首诗通过对边塞景物的描绘,反映了戍边将士艰苦的征战生活和思乡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广大战士的深切同情。首联的两句诗写黄河向远处延伸直上云天,一座孤城坐落在万仞高山之中,极力渲染西北边地辽阔、萧疏的特点,借景物描写衬托征人戍守边塞凄凉忧怨的心情。千岩迭障中的孤城,用“一”来修饰,和后面的“万”形成强烈对比,愈显出城地的孤危,勾画出一幅荒寒萧索的景象。又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中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千里”是一个虚数,形容白帝城与江陵相距遥远。而一日是实指,写出了行舟时间之短,诗歌通过“千里”与“一日”这一虚一实的悬殊对比,我们体会到了轻舟之快,诗人之乐。另外,还有鲜明的对比黄滔《书事》中有“ 千家数人在, 一税十年空” 一联, “ 千家” 和“ 数人” “ 一税” 和“ 十年” 都构成强烈的对比, 把唐代军阀战事、繁重赋税带给广大农
民的无穷灾难具体化了。著名的《登鹤雀楼》中“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前后两句构成条件关系, 揭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生活哲理。“ 千” 和“ 一” 当然都是虚指, 但形成鲜明的对比, 使这两句诗的条件关系更加突出, 哲理性更强。脍炙人口的《黄鹤楼》
“ 黄鹤一去不复还, 白云千载两悠悠” 第一句写岁月不可再来的遗憾, 第二句表现对世事茫茫的感慨。“ 一” 字言其暂, “ 千” 字言其久, 一暂一久, 对比鲜明。
(五)用数字比喻
李白的《赠汪伦》一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中以千尺之水深来比喻诗人与汪伦之间的情深,并用“不及”一词巧妙连接,成为不同程度的比喻。喻中有比,情比水深,写出了诗人与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六)用数字夸张
古诗中的数字往往并非实指,而是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巧妙的夸张的工具。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三千尺”肯定非实指,而通过它,我们领略到了庐山山势险峻,高大雄伟,瀑布水流飞驰,一泻千里的壮观场面,也体会到李白诗歌积极浪漫主义的风格。又如他写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也运用了夸张,它为“缘愁似个长”一句打下一个很好的铺垫,使人读后,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愁思如“一江春水”绵绵不绝。
(七)数字的对偶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这是宋代诗人晏殊的《破阵子》的上阕,它描写了美丽的暮春景色。词中景物描写生色交辉,动静照应,十分生动。
最妙处则在三四两句,对偶句中选用了“三四”“一两”两队基数,犹如画家于白描之上,随意点了一两笔,却把个极其幽静的去处活画了出来,使读者仿佛看见那池边树疏落落长着的青苔,听见那林阴深处偶尔传来黄鹂鸟的几声啼鸣。显然这里的数词含有动态,有声响,有色彩,诗人选用在这里,把听觉和视觉感受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优美的意境,给人以想象和玩味的余地。故园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这是唐代诗人张祜写的《宫词》诗。诗中句句用了数词。“三千”指离家之远, “二十”指入宫之久,“一”、“双”指声泪俱下,怨情之悲。全诗四句二十字,从空间之大写到时间之大,再写到凄切哀怨情感之悲, 四个数词充分发挥了修辞作用。首先,“三千”、“二十”表多的数词与“一”、“双”表少的数词在诗中相辅相成,两两相对组成对偶句式;其次,四个数词,在表达上有实有虚,虚实结合,数“多”者表虚也,数“少”者表实也。“三千”和“二十”皆为虚数,夸张故乡的遥远,时间的久长,浓缩了宫女远别故土、幽禁深宫的复杂内容,表达了她们乡情之长,宫怨之深。“一”与“双”皆为实数,“一”表示每听见那为封建帝王赏心悦目的《何满子》舞曲时,就呜咽着,就“双”泪直流,通过“一”、“双”两个数词,让宫女积蓄已久的悲情喷薄而出,一泻为快,揭示了宫女深沉哀怨,生动再现典型环境中人物的典型性格特征。
(八)用数字赋予韵律美
写出一句带有数字的诗篇五
《数学诗歌》
一、 利用诗歌表达数学思想、概念的诗歌比较多。
例如张景中院士主编的新课程高中数学教材中(该教材是湖南教育出版社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每一章都有一首诗歌。例如第一章《集合、映射与函数》时,说到:
日落月出花果香,物换星移看沧桑。
因果变化多联系,安得良策破迷茫?
集合奠基说严谨,映射函数叙苍黄。
看图列表论升降,科海扬帆有锦囊。
当到第二章《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幂函数》时,说到:
晨雾茫茫碍交通,蘑菇核云蔽长空;
化石岁月巧推算,文海索句快如风.
指数对数相辉映,立方平方看对称;
解释大千无限事,三族函数建奇功。
在学习完这两章内容后再仔细研读,别有一番感受。
二、诗歌数学题
数学很抽象,又令人感到枯燥无味,怎样使数学易于理解,为人们所喜爱,在这方面,中国古代数学家做出许多尝试,歌谣和口诀就是其中一种,让人们在解答数学问题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从南宋杨辉开始,元代的朱世杰、丁巨、贾亨、明代的刘仕隆、程大位等都采用歌诀形式提出各种算法或用诗歌形式提出各种数学问题。
朱世杰的《四元玉鉴》、《或问歌录》共有十二个数学问题,都采用诗歌形式提出。如第一题:"今有方池一所,每面丈四方停。葭生两岸长其形,出水三十寸整。东岸蒲生一种,水上一尺无零。葭蒲稍接水齐平,借问三般(水深、蒲长、葭长)怎定?"在元代有一部算经《详明算法》内有关于丈量田亩求法:"古者量田较润长,全凭绳尺以牵量。一形虽有一般法,惟有方田法易详。若见涡斜并凹曲,直须裨补取为方。却将黍实为田积,二四除之亩法强。"
明代程大位《算法统宗》是一本通俗实用的数学书,也是数字入诗代表作。《算法统宗》全书十七卷,广泛流传于明末清朝,对于民间数学知识的普及贡献
卓著。这本书由程大位花了近20年完成,他原本是一位商人,经商之便搜集各地算书和文字方面的书籍,编纂成一首首的歌谣口诀,将枯燥的数学问题化成美妙的诗歌,让人朗朗上口,加强了数学普及的亲合力。程大位还有一首类似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饮酒数学诗:"肆中饮客乱纷纷,薄酒名醨厚酒醇。好酒一瓶醉三客,薄酒三瓶醉一人。共同饮了一十九,三十三客醉颜生。试问高明能算士,几多醨酒几多醇?"这道诗题大意是说:好酒一瓶,可以醉倒3位客人;薄酒三瓶,可以醉倒一位客人。如果33位客人醉倒了,他们总共饮下19瓶酒。试问:其中好酒、薄酒分别是多少瓶?
著名《孙子算经》中有一道"物不知其数"问题。这个算题原文为:"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答曰二十三。"这个问题流传到后世,有过不少有趣的名称,如"鬼谷算"、"韩信点兵"等。程大位在《算法统宗》中用诗歌形式,写出了数学解法:"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树梅花廿一枝,七子团圆月正半,除百零五便得知。"这首诗包含着著名的"剩余定理"。也就说,拿3除的余数乘70,加上5除的余数乘21,再加上7除的余数乘15,结果如比105多,则减105的倍数。上述问题的结果就是:(2×70)+(3×21)+(2×15)-(2×105)=23。
在印度学者婆什迦罗的著作中,也有这样一首数学诗:"素馨花开香扑鼻,诱得蜜蜂来采蜜。熙熙攘攘不知数,一群飞入花丛里。试问此群数有几?且把条件来分析:全体之半平方根,另有两只在一起;总数的九分之几,徘徊在外做游戏。"你如果列出无理方程运算后,则可得出此群蜜蜂为72只。另外有一首写荷花的数学诗,:"平平湖水清可鉴,石上半尺生红莲;出泥不染亭亭立,忽被吹到清水面。渔人观看忙向前,花离原位二尺远;能算诸君请解题,湖水如何知深浅?"这是一首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代数题!你看,长在湖里的红莲,露出湖面的长度是半尺,它被风吹向一边,红莲顶上的花离原水面的距离为2尺,问湖水有多深?根据勾股定理列式算得,湖深为3.75尺。
三、数字入诗:
最常见的入诗的数字是一。"一"虽说是个数字概念,其实,把"一"字恰当地运用到诗文中,会产生美的艺术效果。
例如清代诗人陈秋舫写过一首以《题秋江独钓图》为题的"一"字诗:"一帆一桨一扁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五代时南唐后主李煜在位时,曾为宫廷画家卫贤所作《春江钓叟图》题词二首:"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身,世上如侬有几人。""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把一个个洒脱的渔翁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又如元曲一首小令《雁儿落带过得胜令》:"一年老一年,一日没一日,一秋又一秋,一辈催一辈,一聚一离别,一苦一伤悲。一榻一身卧,一生一梦里,寻一个相识,他一会,咱一地,都一般相知,吹一回,唱一回。"诗中22个"一"字不断重复,反映了人生虚幻的凄苦。其写法奇特,而以俚语取胜。
有些诗歌会把一到十十个数字镶嵌到诗中。宋代理学家《邵康》云:"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此诗妙在顺序嵌进十个基数,寥寥数语,描绘出一幅恬静淡雅的田园景色,勾起人们不尽的情思和神往。明代作家吴承恩有一首咏夜景的诗,意境十分开阔:"十里长亭无客走,九重天上现星辰。八河船只绵收港,七千州县尽关门。六宫五府回官宅,四海三江罢钓纶。两腐楼台钟鼓响,一轮明月满乾坤。"此诗妙在诗中数字从大到小,把夜色写得静美无比。两首诗歌对比诵读,很是奇妙无比。
关于数字入诗还有许多凄美的故事。据说,卓文君与司马相如婚后不久,司马相如即赴长安做了官,五年不归。文君十分想念。有一天,她突然收到丈夫寄来的一封信,自然喜不自禁。不料拆开一看,只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八九十百千万"十四个数字。聪明过人的卓文君立即明白了丈夫的意思:数字"七"出现了两次,由于"七"与"妻"同音,显然司马相如有停妻另娶的意思。于是,她满含悲愤,写了一首数字诗:"一别之后,二地相悬,说的是三四月,却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般想,千般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道不尽,百无聊赖十凭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榴花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欲乱,三月桃花随流水,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你看,这首数
字诗写得多好,数字由一到万再由万到一,可谓是百转情肠。难怪司马相如读后越想越惭愧,终于用驷马高车,把卓文君接到了长安。
四、数字对联:
相传,郑板桥在山东任知县时,看见一个破旧的大门上贴了一幅春联,上联: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郑板桥立即派人送去衣服、食品。众吏惊问何故,析桥笑答:上联缺一即缺衣,下联缺十即少食。
象上面这条全部用数字写成的对联很少见,而嵌入数字的对联很多。但嵌入十个基数的对联并不多见。下面介绍两条谐联:
童子看椽,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先生讲命,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读后令人捧腹。原来先生讲命,恰如孩童信口念数,是不值得认真的。再如下面这条联,上下联都包含了十个基数,十分难得,值得仔细玩赏。
相传,苏东坡与学友赴京赶考,因涨大水,船只行进困难,耽搁时日,眼看应考就要迟到,学友叹曰:"一叶孤舟,坐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浆五帆,经由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苏东坡亦用数字入联劝勉道:"十年寒窗,进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二次,今天一定要中!"上联从一数到十,下联又倒着从十数到一,不仅数字使用巧妙得当,而且将莘莘学子寒窗苦读、赴京赶考的艰难表述得淋漓尽致。
五、利用数学知识重新阅读诗歌
有许多诗歌,从字面上看不出它与数学的联系,但仔细思索之下,利用数学知识重新反思诗歌内容,会有全新的认识。
譬如歌剧《刘三姐》中,刘三姐与三位秀才(陶,李,罗)对唱,罗秀才:"小小麻雀莫逞能,三百条狗四下分。一少三多要单数,看你怎样分得清。"刘三姐:"九十九条打猎去,九十九条看羊来。九十九条守门口,还剩三条奇奴才。" 计算一下可以发现300 = 99 + 99 + 99 + 3 。这正是数学中的整数分拆问题。如果不计次序的分拆,就有四种分拆方法:300 = 99 + 99 + 99 + 3 = 99 + 99 + 3 + 99 = 99 + 3 + 99 + 99 = 3 + 99 + 99 + 99 。显然,上面的分拆数目若计及次序的分拆便是4种;若不计及次序的分拆便是1种。这时候可以有一个更一般的问题题: "将300分成有次序的4个奇数之和,有多少种不同的方式?"不难想象,如果当年
与刘三姐对唱的罗秀才,将歌词的最后一句改为: "多少分法请说清",那么即使刘三姐非常聪明,一时间,也恐怕难于应付了。
六、数字谜语------一首不见数字的数字诗
宋代女诗人朱淑贞有一首《断肠谜》:"下楼来,金钱卜落;问苍天,人在何方;恨王孙,一直去了;詈冤家,言去难留;悔当初,吾错失口;有上交,无下交;皂白何须问;分开不用刀;从今莫把仇人靠;千里相思一撇消。"其实,这首诗中每一句都是一个字谜,合起来就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九、十。
七、数字讽刺诗
利用数字入诗,可以写出许多讽刺意味极浓的讽刺诗。例如清代有位诗人写过一首《咏麻雀》的打油诗:"一个二个三四个,五六七八九十个,食尽皇家千种粟,凤凰何少尔何多?"还是清朝道光年间,官员腐败,皆嗜鸦片,衙门尽设烟馆,一片乌烟瘴气,有人写诗嘲之:"一进二三堂,床铺四五张;烟灯六七盏,八九十支枪。" 讽刺朝廷的那些昏晕无能的赃官,可谓是入骨三分。前几年在某杂志上见过一首讽刺如今的某些官员的数字诗:"喝酒一杯两杯不醉,跳舞三圈四圈不累,搓麻五点六点不困,小姐七个八个不多,受贿九万十万不退"。不知道这些当官的看见了会有什么想法。
有一首民间流传古诗说的是泥塑神像:"一声不响,二目无光;三餐不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六神无主;七窍不通,八面威风;九坐不动,十足无能。"这里给泥塑神像列出了十大"罪状",算得上是一篇檄文。据说:当年推倒宣扬封建迷信神像的时候,就念这首诗,念到"十实无用"一句以后,紧跟着就是齐声怒吼:"推倒它!"大家一齐用力,就把神像推倒了。
与之相反,清代被康熙皇帝称为"操守为天下第一"的清官张伯行,写了一篇《禁止馈送檄文》,文曰:"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一连串的8个"一"字,阐明他的廉政自律观。
这些数字诗歌,一个个语言优美,形式新颖,妙趣横生,有种别样的美。阅读这些数学诗,它不仅可以打开人们思维的天地,又可以得到美的享受和学到某些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试用过很长时间,效
写出一句带有数字的诗篇六
《诗歌中的数学》
bj0001 2007-11-14 20:53
诗歌中的数学
欣赏唐诗,常常发现许多含有数字的句子,这些简单的数字就它本身来说,既无形象,也不能抒情言志,但经诗人妙笔点化,却能创造出各种美妙的艺术境界,表达出无穷的妙趣。
bj0001 2007-11-14 20:53
一、 数字的连用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这是李白的《山中与幽人对酌》。诗得首句写“两人对酌”,对酌者是意气相投的“幽人”,于是乎“一杯一杯复一杯”地开怀畅饮了,接连重复三次“一杯”,不但极写饮酒之多,而且极写快意之至,读者仿佛看到了那痛饮狂歌的情景,听到了“将进酒,杯莫停”(《将进酒》)那兴高采烈的劝酒的声音,以至于诗人“我醉欲眠卿且去”,一个随心所欲,恣情纵饮,超凡脱俗的艺术形象挥之欲出。
bj0001 2007-11-14 20:53
二、数字的搭配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是杜甫的即景小诗《绝句》。“两个”写鸟儿在新绿的柳枝上成双成对歌唱,呈现出一派愉悦的景色。“一行”则写出白鹭在“青天”的映衬下,自然成行,无比优美的飞翔姿态。“千秋”言雪景时间之长。“万里”言船景空间之广,给读者以无穷的联想。这首诗一句一景,一景一个数字,构成了一个优美、和谐的意境。诗人真是视通万里,思接千载,胸怀广阔,让读者叹为观止。
bj0001 2007-11-14 20:54
三、数字的对比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王之涣《凉州词》。这首诗通过对边塞景物的描绘,反映了戍边将士艰苦的征战生活和思乡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广大战士的深切同情。首联的两句诗写黄河向远处延伸直上云天,一座孤城坐落在万仞高山之中,极力渲染西北边地辽阔、萧疏的特点,借景物描写衬托征人戍守边塞凄凉忧怨的心情。千岩迭障中的孤城,用“一”来修饰,和后面的“万”形成强烈对比,愈显出城地的孤危,勾画出一幅荒寒萧索的景象。
bj0001 2007-11-14 20:54
四、用数字点睛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燕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这是齐己的五言律诗《早梅》。齐己曾就这首诗求教于郑谷,,诗的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读后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
佳。”齐己深为佩服,便将“数枝”改为“一枝”,并称齐己为“一字师”,这虽属传说,但说明“一枝”两字是极为精彩的一笔。这首诗的立意在于“早”:一场大雪过后,万物被积雪所盖,唯见一枝坚毅的梅花蓓蕾初放。 “一”在此表示少,但突出的却是"早",而“一枝开”使人联想到“昂首怒放花万朵”,其中蕴含的对梅花顽强生命力的赞颂又自在言外。“一”字妙用,切合了“早梅”的立意,在全诗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bj0001 2007-11-14 20:54
唐诗中运用数字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仅此文一斑,我们便可窥见数字在诗人笔下所产生的审美情趣是多么神奇。
bj0001 2007-11-14 20:57
五、利用诗歌表达数学思想、概念的诗歌比较多。例如张景中院士主编的新课程高中数学教材中(该教材是湖南教育出版社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每一章都有一首诗歌。例如第一章《集合、映射与函数》时,说到:
日落月出花果香,物换星移看沧桑。
因果变化多联系,安得良策破迷茫?
集合奠基说严谨,映射函数叙苍黄。
看图列表论升降,科海扬帆有锦囊。
bj0001 2007-11-14 20:58
当到第二章《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幂函数》时,说到:
晨雾茫茫碍交通,蘑菇核云蔽长空;
化石岁月巧推算,文海索句快如风.
指数对数相辉映,立方平方看对称;
解释大千无限事,三族函数建奇功。
在学习完这两章内容后再仔细研读,别有一番感受。
bj0001 2007-11-14 20:58
六、诗歌数学题
数学很抽象,又令人感到枯燥无味,怎样使数学易于理解,为人们所喜爱,在这方面,中国古代数学家做出许多尝试,歌谣和口诀就是其中一种,让人们在解答数学问题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从南宋杨辉开始,元代的朱世杰、丁巨、贾亨、明代的刘仕隆、程大位等都采用歌诀形式提出各种算法或用诗歌形式提出各种数学问题。
朱世杰的《四元玉鉴》、《或问歌录》共有十二个数学问题,都采用诗歌形式提出。如第一题:"今有方池一所,每面丈四方停。葭生两岸长其形,出水三十寸整。东岸蒲生一种,水上一尺无零。葭蒲稍接水齐平,借问三般(水深、蒲长、葭长)怎定?"在元代有一部算经《详明算法》内有关于丈量田亩求法:"古者量田较润长,全凭绳尺以牵量。一形虽有一般法,惟有方田法易详。若见涡斜并凹曲,直须裨补取为方。却将黍实为田积,二四除之亩法强。"
明代程大位《算法统宗》是一本通俗实用的数学书,也是数字入诗代表作。《算法统宗》全
书十七卷,广泛流传于明末清朝,对于民间数学知识的普及贡献卓著。这本书由程大位花了近20年完成,他原本是一位商人,经商之便搜集各地算书和文字方面的书籍,编纂成一首首的歌谣口诀,将枯燥的数学问题化成美妙的诗歌,让人朗朗上口,加强了数学普及的亲合力。程大位还有一首类似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饮酒数学诗:"肆中饮客乱纷纷,薄酒名?厚酒醇。好酒一瓶醉三客,薄酒三瓶醉一人。共同饮了一十九,三十三客醉颜生。试问高明能算士,几多?酒几多醇?"这道诗题大意是说:好酒一瓶,可以醉倒3位客人;薄酒三瓶,可以醉倒一位客人。如果33位客人醉倒了,他们总共饮下19瓶酒。试问:其中好酒、薄酒分别是多少瓶?
著名《孙子算经》中有一道"物不知其数"问题。这个算题原文为:"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答曰二十三。"这个问题流传到后世,有过不少有趣的名称,如"鬼谷算"、"韩信点兵"等。程大位在《算法统宗》中用诗歌形式,写出了数学解法:"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树梅花廿一枝,七子团圆月正半,除百零五便得知。"这首诗包含着著名的"剩余定理"。也就说,拿3除的余数乘70,加上5除的余数乘21,再加上7除的余数乘15,结果如比105多,则减105的倍数。上述问题的结果就是:(2×70)+(3×21)+(2×15)-(2×105)=23。
在印度学者婆什迦罗的著作中,也有这样一首数学诗:"素馨花开香扑鼻,诱得蜜蜂来采蜜。熙熙攘攘不知数,一群飞入花丛里。试问此群数有几?且把条件来分析:全体之半平方根,另有两只在一起;总数的九分之几,徘徊在外做游戏。"你如果列出无理方程运算后,则可得出此群蜜蜂为72只。另外有一首写荷花的数学诗,:"平平湖水清可鉴,石上半尺生红莲;出泥不染亭亭立,忽被吹到清水面。渔人观看忙向前,花离原位二尺远;能算诸君请解题,湖水如何知深浅?"这是一首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代数题!你看,长在湖里的红莲,露出湖面的长度是半尺,它被风吹向一边,红莲顶上的花离原水面的距离为2尺,问湖水有多深?根据勾股定理列式算得,湖深为3.75尺。
bj0001 2007-11-14 21:00
七、数字入诗:
最常见的入诗的数字是一。"一"虽说是个数字概念,其实,把"一"字恰当地运用到诗文中,会产生美的艺术效果。
例如清代诗人陈秋舫写过一首以《题秋江独钓图》为题的"一"字诗:"一帆一桨一扁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五代时南唐后主李煜在位时,曾为宫廷画家卫贤所作《春江钓叟图》题词二首:"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身,世上如侬有几人。""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把一个个洒脱的渔翁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又如元曲一首小令《雁儿落带过得胜令》:"一年老一年,一日没一日,一秋又一秋,一辈催一辈,一聚一离别,一苦一伤悲。一榻一身卧,一生一梦里,寻一个相识,他一会,咱一地,都一般相知,吹一回,唱一回。"诗中22个"一"字不断重复,反映了人生虚幻的凄苦。其写法奇特,而以俚语取胜。
有些诗歌会把一到十十个数字镶嵌到诗中。宋代理学家《邵康》云:"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此诗妙在顺序嵌进十个基数,寥寥数语,描绘出一幅恬静淡雅的田园景色,勾起人们不尽的情思和神往。明代作家吴承恩有一首咏夜景的诗,意境十分开阔:"十里长亭无客走,九重天上现星辰。八河船只绵收港,七千州县尽关门。六宫五府回官宅,四海三江罢钓纶。两腐楼台钟鼓响,一轮明月满乾坤。"此诗妙在诗中数字从大到小,把夜色写得静美无比。两首诗歌对比诵读,很是奇妙无比。
关于数字入诗还有许多凄美的故事。据说,卓文君与司马相如婚后不久,司马相如即赴长安做了官,五年不归。文君十分想念。有一天,她突然收到丈夫寄来的一封信,自然喜不自禁。不料拆开一看,只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八九十百千万"十四个数字。聪明过人的卓文君立即明白了丈夫的意思:数字"七"出现了两次,由于"七"与"妻"同音,显然司马相如有停妻另娶的意思。于是,她满含悲愤,写了一首数字诗:"一别之后,二地相悬,说的是三四月,却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般想,千般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道不尽,百无聊赖十凭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榴花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欲乱,三月桃花随流水,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你看,这首数字诗写得多好,数字由一到万再由万到一,可谓是百转情肠。难怪司马相如读后越想越惭愧,终于用驷马高车,把卓文君接到了长安。
bj0001 2007-11-14 21:03
八、数字对联:
相传,郑板桥在山东任知县时,看见一个破旧的大门上贴了一幅春联,上联: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郑板桥立即派人送去衣服、食品。众吏惊问何故,析桥笑答:上联缺一即缺衣,下联缺十即少食。
象上面这条全部用数字写成的对联很少见,而嵌入数字的对联很多。但嵌入十个基数的对联并不多见。下面介绍两条谐联:
童子看椽,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先生讲命,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读后令人捧腹。原来先生讲命,恰如孩童信口念数,是不值得认真的。再如下面这条联,上下联都包含了十个基数,十分难得,值得仔细玩赏。
相传,苏东坡与学友赴京赶考,因涨大水,船只行进困难,耽搁时日,眼看应考就要迟到,学友叹曰:"一叶孤舟,坐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浆五帆,经由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苏东坡亦用数字入联劝勉道:"十年寒窗,进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二次,今天一定要中!"上联从一数到十,下联又倒着从十数到一,不仅数字使用巧妙得当,而且将莘莘学子寒窗苦读、赴京赶考的艰难表述得淋漓尽致。
bj0001 2007-11-14 21:03
九、利用数学知识重新阅读诗歌
有许多诗歌,从字面上看不出它与数学的联系,但仔细思索之下,利用数学知识重新反思诗歌内容,会有全新的认识。
譬如歌剧《刘三姐》中,刘三姐与三位秀才(陶,李,罗)对唱,罗秀才:"小小麻雀莫逞能,三百条狗四下分。一少三多要单数,看你怎样分得清。"刘三姐:"九十九条打猎去,九十九条看羊来。九十九条守门口,还剩三条奇奴才。" 计算一下可以发现300 = 99 + 99 + 99 + 3 。这正是数学中的整数分拆问题。如果不计次序的分拆,就有四种分拆方法:300 = 99 + 99 + 99 + 3 = 99 + 99 + 3 + 99 = 99 + 3 + 99 + 99 = 3 + 99 + 99 + 99 。显然,上面的分拆数目若计及次序的分拆便是4种;若不计及次序的分拆便是1种。这时候可以有一个更一般的问题题: "将300分成有次序的4个奇数之和,有多少种不同的方式?"不难想象,如果当年与刘三姐对唱的罗秀才,将歌词的最后一句改为: "多少分法请说清",那么即使刘三姐非常聪明,一时间,也恐怕难于应付了。
六、数字谜语------一首不见数字的数字诗
宋代女诗人朱淑贞有一首《断肠谜》:"下楼来,金钱卜落;问苍天,人在何方;恨王孙,一直去了;詈冤家,言去难留;悔当初,吾错失口;有上交,无下交;皂白何须问;分开不用刀;从今莫把仇人靠;千里相思一撇消。"其实,这首诗中每一句都是一个字谜,合起来就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bj0001 2007-11-14 21:04
十、数字讽刺诗
利用数字入诗,可以写出许多讽刺意味极浓的讽刺诗。例如清代有位诗人写过一首《咏麻雀》的打油诗:"一个二个三四个,五六七八九十个,食尽皇家千种粟,凤凰何少尔何多?"还是清朝道光年间,官员腐败,皆嗜鸦片,衙门尽设烟馆,一片乌烟瘴气,有人写诗嘲之:"一进二三堂,床铺四五张;烟灯六七盏,八九十支枪。" 讽刺朝廷的那些昏晕无能的赃官,可谓是入骨三分。前几年在某杂志上见过一首讽刺如今的某些官员的数字诗:"喝酒一杯两杯不醉,跳舞三圈四圈不累,搓麻五点六点不困,小姐七个八个不多,受贿九万十万不退"。不知道这些当官的看见了会有什么想法。
有一首民间流传古诗说的是泥塑神像:"一声不响,二目无光;三餐不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六神无主;七窍不通,八面威风;九坐不动,十足无能。"这里给泥塑神像列出了十大"罪状",算得上是一篇檄文。据说:当年推倒宣扬封建迷信神像的时候,就念这首诗,念到"十实无用"一句以后,紧跟着就是齐声怒吼:"推倒它!"大家一齐用力,就把神像推倒了。 与之相反,清代被康熙皇帝称为"操守为天下第一"的清官张伯行,写了一篇《禁止馈送檄文》,文曰:"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一连串的8个"一"字,阐明他的廉政自律观。
这些数字诗歌,一个个语言优美,形式新颖,妙趣横生,有种别样的美。阅读这些数学诗,它不仅可以打开人们思维的天地,又可以得到美的享受和学到某些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试用过很长时间,效果不错,有一些学生受数学诗歌的启发,也开始尝试着把数学中的一些结论和方法用诗歌的形式表示出来。
bj0001 2007-11-14 21:05
十一、诗情数意?诗歌中的数学
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数学问题,使数学思维与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学者喜闻乐见,闻者愿作深思。不妨看:
(一)晚 霞 红
太阳落山晚霞红,我把鸭子赶回笼。
一半在外闹哄哄,一半的一半进笼中。
剩下十五围着我,共有多少请算清。
朴实生动,颇有田园气氛。
可算出鸭子的总数为:
15÷(1-1/2-1/2)×=15÷1/4=60(只)。
写出一句带有数字的诗篇七
《古诗复习》
写出一句带有数字的诗篇八
《数字与诗歌_数字入诗问题初探》
写出一句带有数字的诗篇九
《一年级写话指导(第9讲):带上数字一句话》
一年级写话指导(第9讲):带上数字一句话
武宏钧 韩亚敏
写话练习1:……有(数字)……
举例子:教室里有一台计算机。
写话指导
这一种写话练习的格式为:……有(数字)……
句子的头:教室里
句子的尾巴:有一台计算机。
读读想想
我家里有一台电视机。
他有三本作文书。
爸爸有一辆摩托车。
爷爷有一副老花镜。
妈妈有一条裙子。
快乐练习
鱼缸里有三条小金鱼。
屋檐下有两只小燕子。
院子里有一棵枣树。
我家有一辆汽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话练习2:……人……事……数……
举例子:老师教会我一首诗。
写话指导
这一种写话练习的格式为:……人……事……数……
句子的头:老师教会我
句子的尾巴:一首诗。
读读想想
老师教我写一篇作文。
他递给我一本作文书。
爸爸抱回来一个大西瓜。
我们栽了一棵树。
妈妈在超市买了三斤糖果。
快乐练习
老师教会我__________________。
爷爷买回来__________________。
小燕子衔回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看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妈妈给我十元钱要我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例子:今天我看了一本小书。
写话指导
这一种写话练习的格式为:时间……人……事……数……
句子的头:今天我看了
句子的尾巴:一本小书。
读读想想
早晨我背诵了三首唐诗。
今天我写了三百个大字。
星期天我扎了一个大风筝。
昨天晚上我刷了十个碗。
今天上午我看了一百页童话故事书。
快乐练习
老星期天爷爷__________________。
今天妈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昨天爸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天晚上他__________________。
今天早上我__________________。
举例子:我问了他三遍。
写话指导
这一种写话练习的格式为:……人……动作……数字…… 句子的头:我问了他
句子的尾巴:三遍。
读读想想
我在操场上跑了三圈。
他拉着我到三角公园放一回风筝。
我问了爷爷三个问题。
我们全家打的跑了十公里。
我把生字写了五遍。
快乐练习
张老师手把手教我三遍。
亮亮的书我借了三本。
《西游记》故事我看了三遍。
我骑着自行车在操场上跑了三圈。
爸爸买的西瓜我吃了三块。
写话练习5:……数字……事……
举例子:星期五下午我们打扫了教室。 写话指导
这一种写话练习的格式为:……数字……事…… 句子的头:星期五下午
句子的尾巴:我们打扫了教室。
读读想想
三个桔子被我吃完了。
三只碗被我刷好了。
一道数学题把我给难住了。
两个黄鹂明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星期一早上我们举行升旗仪式。
快乐练习
一只小鸟被我捉住了。
一兜小虾被我提回家了。
一只小狗向我跑过来。
一只蝴蝶向那边飞过去。
一朵白云从天边瓢过来。
上一篇:关于2015的留言
下一篇:不假思索的反义词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