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苍有悲天悯人之心

| 内审师 |

【www.guakaob.com--内审师】

上苍有悲天悯人之心篇一
《悲天悯人(1)》

上苍有悲天悯人之心篇二
《感事课后师》

感事诗课后案

编制:王学峰 李春玲 审核:李峰 时间:2015年11月 日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一2题。(11分)

乱后 辛愿

兵去人归日,花开雪霁天。川原宿荒草,墟落动新烟。 困鼠鸣虚壁,饥乌啄废田。似闻人语乱,县吏已催钱。

【注释】①这首诗是金末战乱后诗人初回家园时所作。②虚壁:空荡荡的四壁。 (1).这首诗第二联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有何作用?请具体分析。(5分) (2).有人认为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喜——悲——愤”的思想感情。请你联系全诗,对诗人的感情发展线索进行简要而具体的解说。(6分)

一、答案(1).运用对比(答反衬亦可)的手法(1分)。平原荒草遍地,寂寥无声,而村落升起炊烟,又见生机。“宿荒草”与“动新烟”对仗工整,“荒”与“新”对比鲜明,反差强烈(2分)。作用:突出战乱后村落初见人烟的生机,在巨大的反差中表现诗人对战乱后生机复苏的欣慰和对战乱的憎恶之情(2分)。(共5分,意思基本相符即可)

(2).①开头两句写乱兵已去,回到久别的家园,大雪初晴,花儿绽放,村落又见炊烟,此景令人“喜”

②第三联从侧面描写乱后食尽粮绝的惨状,空荡的四壁老鼠饿得乱叫,荒芜的田野乌鸦拼命乱啄,鸟兽如此,人何以堪、此景令人“悲”

③结尾两句写劫后余生的人们刚刚返家,催征苛税的官吏已接踵而至,此景令人“愤” 【鉴赏】

首句,“兵去人归”直接点题,表明士兵们已经撤离,老百姓从颠沛流离熟悉而陌生的家中,战乱已经结束,心情格外高兴。"花开雪霁天"或许是写实,在战乱结束之后,看到天边的花儿盛开、看到大雪停了,天放晴了,心情本该别提多么

高兴,但综合全诗来看,可看作以乐景写哀情。不过,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战乱结束之后,人们高兴,万物皆带我色,看一切事物都带上喜悦的色彩,即使看见残花、雨雪也会感觉春天的到来。正所谓“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当然也可理解为下文张本,形成极大的反差。 颔联写实,从视觉的角度描写战后的的荒芜,由远及近。”荒“与”动“二字相当传神,既写出满眼荒芜,透着一种心情。“宿”与“新”对比强烈,前者感叹荒芜,而后者尽管村墟寥落破败不堪,但袅袅炊烟升起,似乎看到一点生机,不仅由悲转喜。

颈联从听觉的角度再写战乱带给来的祸害,即使卑微的田鼠、乌鸦也饥肠辘辘,何况人呢?曹操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乃正面描写战乱后的荒凉场面。而此二句从听觉入手,让人切实感觉到田鼠和乌鸦的饥饿哀鸣之声。

尾联想象丰富。一个“似”让人充满联想,“人语乱”寥寥三个字却描写出一幅人声鼎沸、群情激昂之图,让人生疑,急于想知道答案。结果每个人都大失所望甚至愤慨不堪,因为“县吏已催钱”。战争的创伤还没有得到丝毫的平复,新的新捐杂税已“霜风雪雨严相逼”,与首联中“花开雪霁天”形成极大的反差,震撼人心。“苛政猛于虎了”,用时髦的话语说,还让不让人活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可见是人心怀苍生,对民间的疾苦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其枯稿憔悴、流离顿踣,往往见之于诗”,由此可知矣。

总观全诗,语言平实,对仗工整,作文有纲目,紧紧围绕“战后”作文,调动视觉听觉各种感官,生动再现战后荒芜之景和苛捐杂税之祸,深表作者悲天悯人之“黍离“之心。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

减字木兰花•题雄州驿

蒋兴祖女

朝云横度,辘辘车声如水去。 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 飞鸿过也,万结愁肠无昼夜。 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

[注]①雄州:今河北雄县。②蒋兴祖女:宜兴(属江苏)人。父蒋兴祖,靖康时阳武令,金人入侵时死于国难。其女被金兵掳去,北行途中作词题于雄州驿。 (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辘辘车声如水去”是怎样表达感情的?(5分)

(2).本词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在抒情方式上侧重点不同,请以“月照孤村三两家”和“万结愁肠无昼夜”为例作简要分析。(6分)

二、答案(1).①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国破家亡以及难以归乡的苦痛之情。(2分)

②运用比喻的手法抒情,把不停前行的囚车声比作不断的流水声,用渐渐远去的车声表达了作者离故乡越来越远、再也无法返回的痛苦心情。(比喻,2分;分析1分。手法如果答“以实写虚”可得1分)(共5分,意思对即可) (2).前半部分侧重于借景抒情。(1分)“月照孤村三两家”是借景抒情,描绘了一幅只有三两户人家的荒村景象,不仅揭示了金兵烧杀掳掠造成的惨象,更衬托出作者被掳离乡、身陷异地那种无比悲苦的心境。(2分)后半部分侧重于直抒胸臆,(1分)“万结愁肠无昼夜”直写作者到了日也愁、夜也愁的地步,突出了国破家亡的悲哀。(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鉴赏】

这是北宋灭亡之际一位被金人虏去的弱女子写的词,描述被虏北行之经历,抒发国破家亡之巨痛。作者之父本是阳武(河南原阳)县令,在金兵南侵围城时,奋勇抵抗,壮烈殉国,

妻、子一同遇难。“其女为贼虏去,题字于雄州驿中,叙其本末”(韦居安《梅磵诗话》)。由此可以想见作者写作此词时揪心泣血的情景。雄州,河北省雄县。

开头两句,写被金人用车载向北方出发时的情景。“朝”,点明出发的时间是在早上;“云”,点明出发时的环境气氛是那么惨淡,阴云密布;“横度”,形容阴云突如其来地漫过来。首句看似写景,渲染自然气候之恶劣;实是暗喻当时政治风云的突然变化,形势险恶。一个“横”字,把作者那种祸从天降的特殊感受强调了出来。因此,次句“辘辘车声如水去”就直道其事了。“辘辘”,象声词,形容车轮声。杜牧《阿房宫赋》有“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之句,那是描写六国宫妃被虏秦宫之后的可悲生活,这里是写作者被虏北上、乘敌囚车、不知所往的惨痛情景。“如水去”,既写出被虏妇女之众多,又表达了将一去不返的痛苦心境,比喻生动,含意深长,道尽了国势危亡、一蹶不振,身为俘虏、前途茫茫的深哀大痛。

紧承“去”字,作者用“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再描写沿途之所见。“白草”,我国西北地区所产之草,干枯时成白色,故名。唐代边塞诗人岑参有“北风卷地白草折”、“平沙莽莽黄入天”之句,那是描写天山一带苦寒荒凉的景象;作者在此借用字面,渲染出河北秋季枯草遍地、一片不毛的气氛。在这惨淡萧索的背景之下,只见月光清冷地照着只有三两户人家的荒村,孤零零地,没有一点活气。作者描述敌占区是这样地衰败不堪,凄凉已极,不仅揭示了金兵烧杀虏掠造成的惨象,更衬托出作者被虏离乡、身临异地那种无比悲苦的心境。上句侧重写白天之所见,下句侧重写夜晚之所见,而又互文见义,彼此映衬,合成一幅北国荒寒图,作者的满眼血泪、一腔悲哀也正涂染其上了。

上片写开始被押北行途中的情景;下片写继续北行直至雄州的情景。上片侧重写所见,以写景为主;下片侧重写所思,以抒情为主。

“飞鸿过也,百结愁肠无昼夜。”这是继续被押北行途中的一个特写镜头。作者眼看敌占区荒凉凄冷的景象,心头充满了国破家亡的悲哀,忽然看到鸿雁从北往南地飞去,不禁更撩起了对故乡的怀念、对亲人的追思。然而父母兄弟均死于敌手,即使鸿雁能够传书,自己又不知道投书给谁,何况自己身为俘虏,失去自由,不仅不能象鸿雁那样飞向南方故土,恐怕连投书的自由也没有。这种种愁思,郁结难解,使得愁肠寸断,简直达到日也愁、夜也愁的地步,不知如何是好了。

就在这种度日如年的愁境中,“渐近燕山”,来到雄州,离金邦的京城——那在燕山脚下的燕京(即中都,北京市)已经不远了。这句既照应词题,又开启下句“回首乡关归路难”。空见飞鸿南去,自己身陷异域,只能回头遥望那难舍难忘的故国乡土,可要顺着此路回去就比登天还难了。作者强烈的怀国思乡之情,深沉的亡国丧家之恨,无可奈何的身为敌俘之悲,已经绝望的永别家园之痛,在此一齐倾诉出来,字字饱含着血泪。全词“寥寥数十字,写出步步留恋,步步凄恻”(况周颐《蕙风词话续编》)的家国之恨,被虏之痛,怀乡之情,仔细体味,真是撼人肺腑、感人涕下。

虽然全词写的为个人的不幸,却反映出当时广大人民的普遍遭遇。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8分)

对雪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①。 [注]①原指晋人殷浩 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字。

(1)本诗的颈联中,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2)本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4分 三、(1)、第三联采用①借代的修辞手法,将“樽无绿”中的“绿”代表酒,②以虚写实(或者想象,以幻作真)的方法,“炉存火似红”,好像炉中还有火,还非常温暖。③酒没有,炉火也只是想象,只是幻觉,写出了诗人当时战乱之下生活的艰辛和内心的凄苦。(借代1分,以虚写实(或者想象,以幻作真)1分,分析1分,感情1分)

(2)、①这首诗表现了杜甫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深切关怀忧虑而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②深切关怀忧虑体现在“数州消息断”,诗人身陷长安,前线战况和妻子弟妹的消息都无从获悉。③愁苦又无从着力主要从后一句“愁坐正书空”看得出来,“书空”是晋人殷浩的典故,意思是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着字。诗人以此表达相似的心境。(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关心或者忧虑1分,愁苦而无从着力、无奈1分,分析2分)

作品鉴赏 杜甫这首诗是在被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写的。长安失陷时,他逃到半路就被叛军抓住,解回长安。幸而安禄山并不怎么留意他,他也设法隐蔽自己,得以保存气节;但是痛苦的心情,艰难的生活,仍然折磨着诗人。在写这首诗之前不久,泥古不化的宰相房琯率领唐军在陈陶斜和青坂与敌人作车战,大败,死伤几万人。消息很快就传开了。 诗的开头──“战哭多新鬼”,正暗点了这个使人伤痛的事实。房琯既败,收复长安暂时没有希望,不能不给诗人平添一层愁苦,又不能随便向人倾诉。所以上句用一“多”字,以见心情的沉重;下句“愁吟独老翁”,就用一“独”字,以见环境的险恶。 三、四两句──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正面写出题目。先写黄昏时的乱云,次写旋风中乱转的急雪。这样就分出层次,显出题中那个“对”字,暗示诗人独坐斗室,反复愁吟,从乱云欲雪一直呆到急雪回风,满怀愁绪,仿佛和严寒的天气交织融化在一起了。 接着写诗人贫寒交困的景况。“瓢弃樽无绿”,葫芦,古人诗文中习称为瓢,通常拿来盛茶酒的。樽,又作尊,似壶而口大,盛酒器。句中以酒的绿色代替酒字。诗人困居长安,生活非常艰苦。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葫芦早就扔掉,樽里空空如也。“炉存火似红”,也没有柴火,剩下来的是一个空炉子。这里,诗人不说炉中没有火,而偏偏要说有“火”,而且还下一“红”字,写得好象炉火熊熊,满室生辉,然后用一“似”字点出幻境。明明是冷不可耐,明明是炉中只存灰烬,由于对温暖的渴求,诗人眼前却出现了幻象:炉中燃起了熊熊的火,照得眼前一片通红。这样的无中生有、以幻作真的描写,非常深刻地挖出了诗人此时内心世界的隐秘。这是在一种渴求满足的心理驱使下出现的幻象。这样来刻画严寒难忍,比之“炉冷如冰”之类,有着不可以拟的深度。因为它不仅没有局限于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描写,而且融进了诗人本身的主观情感,恰当地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做到了既有现实感,又有浪漫感。 末后,诗人再归结到对于时局的忧念。公元756-757年(至德元载至二载),唐王朝和安禄山、史思明等的战争,在黄河中游一带地区进行,整个形势对唐军仍然不利。诗人陷身长安,前线战况和妻子弟妹的消息都无从获悉,所以说“数州消息断”,而以“愁坐正书空”结束全诗。“书空”是晋人殷浩的典故,意思是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着字。这首诗表现了杜甫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深切关怀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四、阅读杜审言的《渡湘江》,完成题目。(6分)

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杜审言,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祖父,仕途失意,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偏远的峰州,《渡湘江》写于这次流放的途中。

⑴“迟日园林悲昔游”,是由眼前的春光回忆起往昔的春游,诗人为什么要用一个“悲”字呢?(2分)

⑵“今春花鸟作边愁”,诗人用花鸟反衬“愁”之深重。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也用了反衬的手法,简要评析反衬手法的艺术的效果。(4分)

⑶“人南窜”与“水北流”相对,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慨叹?(2分) 四、答案

⑴今日的悲,使人不由得追溯起昔日的欢乐;回忆往日的欢乐,更反衬了今日处境之可悲。

⑵用花鸟这些平时使人欢娱的事物反衬“感时”、“恨别”之情,写出了诗人内心激烈的情感活动。

⑶抒写远离京师的悲凉心境及对自己仕途遭遇的不平与愤懑。

[赏析]杜审言曾有两次贬官的经历,在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这首诗当是他在这次流放途中写的。他在渡湘江南下时,正值春临大地,花鸟迎人,看到江水滔滔,朝着与他行进相反的方向流去,不禁对照自己的遭遇,追思昔游,怀念京国,悲思愁绪,一触而发。这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

诗的首句“迟日园林悲昔游”,是因眼前的春光回忆起往昔的春游。当年,春日迟迟,园林如绣,游目骋怀,该是心旷神怡的。而这里追叙“昔游”时却用了一

个“悲”字。这个悲,是今天的悲,是从今天的悲追溯昔日的乐;而反过来,也可以说,正因为想起当时的游乐,就更觉得当前处境之可悲。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情能移境,境亦能移情。”这一句诗是用现在的情移过去的境,为昔日的欢乐景物注入了今天的悲伤心情。

诗的第二句“今春花鸟作边愁”,是从昔游的回忆写到今春的边愁。一般说来,鸟语花香是令人欢乐的景物;可是,这些景物却使诗人更想起自己正在流放去边疆的途中。鸟语也好,花香也好,在诗人心目中只构成了远去边疆的哀愁。这一句诗是以心中的情移眼前的境。诗人缘情写景,因而景随情迁。如果就艺术手法来说,以“花鸟”与“边愁”形成对比,是从反面来衬托边愁。与杜审言的这句诗有些近似的有杜甫《春望》诗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司马光的《续诗话》评这一联诗说“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这里,以花鸟可娱之物来写“感时”、“恨别”之情,采用的也是反衬法。杜审言是杜甫的祖父,对杜甫有直接影响。“花溅泪”、“鸟惊心”一联,可能就是从“花鸟作边愁”这一句化出的。

诗的第三句“独怜京国人南窜”,是整首诗的中心,起承上启下作用。上两句,忆昔游而悲,见花鸟成愁,以及下一句为江水北流而感叹,都因为诗人远离京国,正在南窜途中。上下三句都是围绕着这一句,从这一句生发的。但这一句还没有点到《渡湘江》这个题目。最后一句“不似湘江水北流”,才提到湘江,点破诗题,而以“水北流”来烘托“人南窜”,也是用反衬手法来加强诗的中心内容。

这首诗,通篇运用反衬、对比的手法。诗的前两句是今与昔的衬比,哀与乐的衬比,以昔日对照今春,以园游对照边愁;诗的后两句是人与物的衬比,南与北的衬比,以京国逐客对照湘江逝水,以斯人南窜对照江水北流。这是一首很有艺术特色的诗,而出现在七言绝句刚刚定型、开始成熟的初唐,尤其难能可贵。胡应麟在《诗薮·内编》中说,初唐七绝“初变梁、陈,音律未谐,韵度尚乏。惟杜审言《渡湘江》、《赠苏绾》二首,结皆作对,而工致天然,风味可掬。”在胡所举的两首诗中,这首《渡湘江》更为可取。

上苍有悲天悯人之心篇三
《昌平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昌平区一模 2011.5

学校 姓名 考试编号

上苍有悲天悯人之心篇四
《2014年重庆卷优秀作文》

2014年高考作文审题立意及优秀作文

(重庆卷)

【作文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游客去波罗的海海滨度假,找到一处房屋,打算同房东——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签下租房合同。老人劝他不妨先试住几天,看究竟合适不合适,再作决定。

游客住下后感到很满意。到第5天,将要签合同时,却发生了一点意外:一个精美的玻璃杯被他不小心打碎了。他有些忐忑不安地打电话告诉了老人,老人说:“不要紧,你又不是故意的,我过来签合同时再拿一个来。”游客把碎玻璃和屋里的其他垃圾打扫了。不久,老人来了,进屋后就问:“玻璃杯碎片呢?”游客回答说,己装进垃圾袋,放到门外了。老人赶紧出门,打开垃圾袋看过后,脸色凝重地对游客说:“对不起,我不再把房子粗給你了。”

然后,老人仔细地将玻璃碎片一一捡了出来,放入另一个垃圾袋,写上:“玻璃碎片,危险!” 要求:①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准角度, 明确立意;②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文题简析】

材料性质:社会生活类(关注社会生活、人生)

材料内容(关键词):游客,海滨,度假,房东,和蔼,满意,玻璃杯,打碎,垃圾袋,捡,写,危险。

材料特点:这是一个社会生活类的材料,涉及到人的素养和美德。材料比较好地设计了一个令考生值得深思的故事,而且便于考生引发议论。

审题立意:这个故事材料涉及到两个人物:一个是来海滨的度假的游客,一个是房东。房东是位“和蔼可亲”的老人,他容许游客在他家试住,并不急于签合同,得之游客打碎玻璃杯后也不以为意。他和蔼,宽容,并不急功近利。但当他得之游客没有很好地处理玻璃杯后便直言拒绝了游客入住。他宽大为怀,但不是不讲原则,该原谅的就原谅,不该原谅的则绝不原谅;他能从游客的行为中窥见人的素养品质,善于从细节中观察人、认识人。另一个是游客,他粗心大意,打碎了玻璃杯,并且做了不恰当的处理。这样一个粗心的习惯,导致了他没有取得房东的原谅而取消了即将与他签订的入住合同。而这个粗心的习惯,见出他并没有把别人的安全放在心上。

所以,小材料蕴涵深主题、小细节彰显厚关爱、小对话体现大境界。这一作文可以发掘出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一个人的文明素养,一个人的道德情操。它体现了一种友善、敬业的做人准则,启示我们修德明辨,将关爱化作言行,将责任注入品质、将原则铭记心扉、将道德提升为境界。综合起来看,我们可以写:

关爱与责任:游客打算租房,老人劝他“不妨先试住几天,看究竟合适不合适再做决定”。老人的提议展示了为他人考虑的一种人文情怀,也体现了一种关爱从点滴开始的素养,更蕴含了消费时代的道德价值观念。

善良与宽容:当游客忐忑不安地打电话告诉老人,他打碎了一个精美的玻璃杯时,老人则说:“不要紧,你又不是故意的,我过来签合同时再拿一个来。”老人宽慰的话语不仅抚慰了游客的心,也揭示了他的善良。这个世界上善良的情怀会让人永远记住。

尽职与原则:老人进屋后,首先询问游客:“玻璃杯碎片呢?”当得知游客已把碎片和别的垃圾一起装进垃圾袋放到门外了,老人拒绝把房屋租给游客。然后,老人仔细地将玻璃碎片一一捡了出来,放入另一个垃圾袋,写上:“玻璃碎片,危险!”这个细节、这个举动,不仅将老人的尽职行为、原则风范、敬业做派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蕴涵了一种生态环保的担荷意识。

关爱与细节:老人然他“试住”、询问玻璃碎片去向、仔细地将玻璃碎片一一捡了出来,放入另一个垃圾袋,写上:“玻璃碎片,危险!”,充分体现了一种关爱从点滴开始的素养,将关爱化为言行的品质。

细节与素养:有课粗心打碎玻璃杯的不恰当处理,老人的仔细地将玻璃碎片一一捡了出来,放入另一个垃圾袋,写上:“玻璃碎片,危险!”的举动,说明下的细节见人的素养品质。

这个作文引导我们关注生活、关注自我成长,遵守社会规范,让道理变成人格,让规范变成尊严。它启示我们:做人,要做一个充满关爱的人!做人,要做一个坚持原则的人!做人,要做一个坚守责任的人!

【优秀作文】

居彼位,想彼想

玻璃碎片的尖锐钝痛,刺伤的不会仅仅是流血的指尖,更是冷漠与自私的寒心;鲜明警目的“危险”提示却是足以闪耀整个波罗的海海滨的温媚阳光,细微之思暖了一片海洋。

为不知情的人立一块牌子,这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无私是这位游客,也是我们所应秉承的高尚与善良。

居彼位,想彼想——是细微处的优雅,是平凡中的博爱。

试想,我们生活中倘若没有了“小心地滑”的温馨提示,倘若再也不见公交车上主动让座的身影,倘若图书馆内旁若无人任自喧哗„„那我们身边又会多几多无故跌倒的祸事,几许老人颤微、孕妇跌倒的不幸、几许“得静难、多吵架”的不堪?全因我们总能居彼位,于别人的角度,想彼想,因此,上面所有的琐碎不幸都可避免。我们的周围自然一路花开。

小小的体贴与设身处地,当扩展大到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世界,这无私的情怀便书写成一曲悲天悯人之歌,一颗有容乃大的博爱之心。曾为穆旦深沉的呼喊而动容:“佝偻的人民,痛苦的人们,在肮脏里生活的人民,我要以带血的手与你们拥抱!”也曾为鲁迅心系远方的牵挂而感动:“远遥的地方,遥远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当史怀哲于赤道边上坚韧前行,当一代“诗史”杜甫振臂高呼:“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份对天下苍生的博爱,这份对底层人民深沉的同情一是因其居彼位,因而感其苦,进而想彼想。

当我们足够宏大,在天下苍生的福祉面前,官员的两袖清风与心系民生,自然会比玻璃水晶更显光。

身居高位,焦裕禄却甘心居百姓之位,兢兢业业治盐治碱,想百姓所想;万人之上,昔有康熙微服出访,居黎民之所,终成千古一帝,蔚为“康乾盛世”„„是谁曾说:当官不为

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一为地方官,唯有居百姓之位,急群众所急,想百姓所想,方成一众人爱戴之好官。

居彼位,想彼想。往小,是与人为善,多为他人着想;往大,是心系人民与社会,立身博爱之境。

今者,“中国梦”之说全国热议。何为中国之梦?其实百年前梁任公先生,早已提出一国之梦:美哉我中国少年,与天不老!壮哉我少年中国,与国无疆!

设身处地,居彼位,想彼想,无大小之分,无荣辱之境,终成博爱之大,终成乾坤朗朗之风,也终成与国无疆之浩然!

梦之中国,博爱乃大!

细腻心灵显伟大

《京郊日报》

“心常常因细腻而伟大”,喜欢这句子。

当我们的心灵变得越来越粗糙,越来越自私冷漠的时候,细腻的心灵,却如春雨般滋润着你我他。

网络上有一组图片,有位女孩在大雨中给一位残疾人撑伞。大雨中,那个失去双腿的人,艰难地爬行着,无数路人从他身边匆匆跑过,却没有看他一眼。善良的女孩在雨中发现了他,女孩心里想的却是他需要关怀和爱护。女孩在雨中撑伞,伴他前行,没有惊天动地,却细腻温馨,令无数人感动。女孩有一颗细腻的心,因为细腻而善良,因为善良而成为最美丽的女孩。

细腻在心而不在于人,外表粗糙内心也许就是细腻的。小区里,常常有一位收废品的大姐,人长得五大三粗,嗓门大,站在楼下喊一嗓子,就知道是她来收废品。因为住六楼,有些瓶瓶罐罐我不耐烦往下扔,于是就和她商量,家里有纸盒、易拉罐等废品,我白送与她,只需她帮我把一些垃圾拿到楼下,她乐呵呵地说可以。

每次听到她的大嗓门,我都把废品和需要扔掉的垃圾放在门外。年末的时候,她敲门,塞给我几十元钱,说是以前那些废品的钱。

原来她把每次收到的废品逐一过秤记好,然后一起算给我。我说不要的,她说没关系的,帮你扔垃圾只是举手之劳。我淡漠甚至于心安理得,她却宽容善解人意,维护自己尊严的同时,也在用另一种方式关心别人,粗犷的外表下,却有一颗细腻而真诚的心。

朋友的公司里新招聘了一位男孩。朋友说,刚竣工的办公楼前,还没有铺地砖,经常进出的地方,有一块石头,一半埋在土里,人走过,不经意间就会绊倒。男孩落聘,心情沮丧地走出去,也被石头绊了一下。那天男孩先是用木棍挖,再然后就直接用手抠,终于把那块石头挖出来扔掉,再把土填平踩实。男孩虽然失落,内心却依然是细腻而友善的。朋友说,男孩的举动感染了他,他把男孩请了回来。

心常常因细腻而伟大,因为细腻能感知尘世间的美好,因为细腻能捕捉到眼睛里的渴望,能触摸到最无助的尊严。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拥有一颗细腻的心,行走在忙忙碌碌的尘世间,去温暖身边的每一个人

心灵因细腻而伟大

没有伟大的心灵就不可能有细腻的情节。细腻体现了伟大的爱心和善良,细腻体现了内在的良知和尊严,细腻体现了对生命的尊崇和敬畏。现实生活中,太多的劳碌冷淡了我们的柔情,太广的思虑误导了我们的单纯,太深的误解报废了我们良知,太大的私利扩张了我们的恶毒。这些,使我们的心灵变得粗疏、麻木、冷淡。我们太缺少细腻的心灵和一颗感知细腻的心了。

心灵因细腻而伟大。

细腻体现了伟大的爱心和善良。西伯利亚在人心目中是寒冷而遥远的,是俄罗斯流放犯人的地方。但,俄罗斯著名思想家赫尔岑在回忆录中谈到这个地方的风俗,他满怀深情地说:西伯利亚的一些地方,出于对流放者的关怀,形成了这样的习俗:他们夜间在阳台放些面包、牛奶或清凉饮料“克瓦斯”,如果有流放者夜间逃走路过这里,饥寒交迫,又不敢敲门进屋,就可以随手取食,以渡难关。多么伟大的细心!这个温暖的小故事,让我想起了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后,大部分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十二月党人大都是贵族出身,他们的父母、爱人、情人,在他们失败时没有抛弃他们,纷纷向沙皇提出要求,要陪伴自己的心上人一同去西伯利亚流放,这是怎样一种情怀?

细腻体现了内在的良知和尊严。读张宇光的《拉萨的月亮》,才知道拉萨每年过年都有一项内容,那就是到街头布施穷人。穷人成排地站着,众多布施者拿着零钱一路分过去。书中“我”钱分得差不多了,就专挑看着顺眼的求乞者分,而那些看着不喜欢的人,就被跳过去了,这时藏族大学生达娃把“我”拉到一边,告诫“我”不能这样有所遗漏,这样做会使那些落空的求乞者受到伤害。达娃认真地看着“我”,直到她确信“我”已经明白了她的意思而又没有受到伤害,才放心地继续布施去了。

细腻体现了对生命的尊崇和敬畏。一个暴风雨过后的早晨,有一作家在海边散步,他发现很多被暴风雨卷上岸来的小鱼困在浅滩里,尽管近在咫尺,却回不了大海,过不了多久这些小鱼就会干死了。这时候,他看见一个小孩子正把小鱼扔进海里,他忍不住说:“这里有千万条小鱼,你是救不过来的。”小孩说:“我知道。”“那为什么还去救?有谁在乎呢?”小孩捡起一条小鱼说:“这条鱼在乎。”„„

心灵因细腻而伟大,因为细腻能感知尘世间的善良和美好,细腻能捕捉到眼睛里的真情与渴望,细腻能触摸到心灵里的仁慈和爱意。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拥有一颗细腻的心,行走在忙忙碌碌的尘世间,去温暖身边的每一个人。(yan)

上苍有悲天悯人之心篇五
《悲天悯人的情怀需要实力》

悲天悯人的情怀需要实力

昨天晚上,结合今天一天的工作,我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是今天,我真-----,来叙述一天的所见所为,表达真情实感。第二天早上,同学们陆续交上来。我一篇篇耐心地读着,批改着,从孩子们稚嫩的字里行间读出了他们的喜怒哀乐。这时,成绩最差的梁桂荣的作文出现在我的面前。书写较好,篇幅也够长,我有点吃惊。在这篇文章里,他讲述了自己的家庭不幸,妈妈是残疾人,生活不能自理。这几天又住进了医院,家里已经拿不出医药费,爸爸愁肠百结,二个舅舅帮忙拿钱,也是无力支付。“写完作业,我坐在院子里看天上的星星,我多么希望天上的星星给照亮我们全家。”一种莫名的伤感涌上心头,我的眼泪几乎落下来。多么可怜的孩子,多么无助啊!这颗幼小的心灵承受了太多的痛苦和无奈。作文的结尾,这孩子写道:“我们要坚持不懈,慢慢地,好好地活下去。”这是一种顽强的生活观,在绝境之中,一个年仅12岁的孩子发出了这样的呐喊与抗争。

我仔细调查过了,我班共有6个孩子生活极端困难,都是单亲家庭。在父亲或母亲的抚养下,孩子生活的比较艰难。没有同龄人的华丽衣服,更没有花花绿绿的垃圾食品,所获得的仅是基本的温饱问题。有

两个孩子温饱都成了问题,曾经写信向我求助。想想自己月收入两千多元,还有三位老人需要赡养,加上孩子的消费支付,每月的收入也是所剩无几。我想去帮助这些孩子,可用什么来帮助?每每在课堂上于这些孩子目光相对,我的心在滴血。纵然我悲天悯人的情怀,可我拿什么来帮助他们?我常常思索这份老师工作的意义所在。单单的精神安慰实在是太苍白无力!

上苍有悲天悯人之心篇六
《高二学生期中作文集063》

高二语文 YW-10-02-063、064、065

期中考试学生作文集

选编:徐建华 审核:聂蓉 编写时间:2010-11-7

心灵的高度

高二(7)班 许文辉

心灵是一个人精神境界高低的载体,有人心念苍生,有人悲天悯人,有人心胸狭窄,有人自私自利。 去年发生在长江边上的救人事件,至今仍令我们记忆犹新。十几个长江大学的学生在长江边上野炊游玩,听到江中两个小学生的呼救声后,他们便十几个人手挽手结成“人梯”向江中伸去。(叙述事例部分)这是一次爱心的接力,几十双手,延展爱心,传递生命的希望。十几个大学生,面对素不相识的落水者,本可以默默地走开。只因为心灵深处中一种叫做“高尚”“无私”的东(议论升华部分)小学生得救了,可是三位大学生年轻的生命却被无情的江水吞噬。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本不足为怪,毕竟死的人与自己无亲无故,毕竟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的心灵都达到那样的高度。可就在三位大学生的义举足以感动整个中国的时候,几位渔民却冒天下之大不韪,上演了“捞尸门”的丑剧。(叙述事例部分) 三个风华正茂的大学生为救两名小学生而死,有人说不值,也有人说他们很伟大。不必谈值与不值,精神的力量向来不能用“划算”来衡量的。相比于那些只顾一己之私、心灵丑陋的渔人境界的高低,凸显无疑。(议论升华部分)

于是,我得到了这样一个启示:心灵有多高,人生就能走多远。

古来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数,或许他们位列卿相,或许他们显赫一时。但唯有这样一串名字依然响亮。“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杜甫,“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所引诗句紧扣“心念苍生、心忧天下、悲天悯人、博大无私”这一主旨),精忠报国赤诚肝胆的岳飞„„这些人无不具有一颗崇高的心灵。他们心念苍生,悲天悯人。心灵上令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使得他们最终走得很远,永远闪耀在历史的星空。

在地狱里,十几个人围在一大锅汤的周围,每个人的汤匙都很长,于是他们都喝不到汤。而在天堂里,也是十几个人围在一个大锅旁,汤匙同样很长,但他们吃的很快乐。因为他们把自己手中的汤喂给对方喝。这就是天堂与地狱的区别。

日常生活中,我们就要从小事做起。哪怕是给楼下猫咪的一粒米饭,给路上乞丐的一个硬币,给老人的一次让座,对朋友的一丝微笑„„这些就足够了,心灵的高度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只在举手投足之间,从心出发,走向更远。

心灵的高度并不遥远。日常生活中,少一点自我,多一点“我们”,多一点“他们”,就能让心灵在云端之上飞翔。

心灵美,精神美

高二(7)班 望婷婷

心灵是一个人精神境界高低的载体,有人心念苍生,有人悲天悯人,有人心胸狭窄,有人自私自利。

用一颗奉献的心倾注生活,你将收获平凡中的精神财富。

搭建了一架通往知识殿堂的天梯。他们放弃优厚的待遇,越过蜿蜒的山路,亲手修建学校。从此贫瘠的山沟里回响起了朗朗的书声。昔日的“文盲村”变成远近闻名的“人才村”。这一切都倾山区孩子送去荧荧烛光,也成就了自身的伟大。

郝劲松,号称“中国第一公民”,他用不屈服的心灵成就了他的“宪法精神”。学法懂法的他,面对中国社会存在的种种执法不当、法律失控的现象,拍案而起,为民请命。一路走来,他就种种不公现象,甚至为了道路公厕问题而与官员们对簿公堂,替民众们维权争权,真真切切地将法律意识弘扬于中国大地上。他,已成为公众心声的传声筒,传递着公平和正义。

美好的心灵成就高尚的精神,让人的一生充满辉煌。然而,狭隘、污浊、丑陋的心灵无法容纳高尚,终将为人唾弃。

还记得“红极一时”的范跑跑吗?当无数教师为了保护学生而奋不顾身时,他却丢下学生撒腿就跑,事后还恬不知耻,宣扬自己的“保命哲学”。于是,他迎来了铺天盖地的非难声。还记得伤天害理的“三鹿奶粉”事件吗?为了经济利益,为了一己之私竟置那么多婴幼儿的性命于不顾。于是曾一度畅销的三鹿奶粉消失在大街小巷的货架上,负责人员被骂得狗血喷头。

他们没有一颗美丽的心灵,他们用污浊的心灵损害了精神,不说高尚,他们变得如此可耻。 平凡贵贱,精神的高尚与其无关。平凡也可以铸就伟大。只有心灵美,才能开出世界上最美的花朵。

心灵

高二(7)班 王阳阳

心灵是一个人精神境界高低的载体,有人心念苍生,有人悲天悯人,有人心胸狭窄,有人自私自利。

人们的精神境在历经风雨之后,如同接受了洗礼之后,开始不断地跃升,而我们的心灵也是如此,抑或是走向一个更高的高度,抑或是止步不前,更有甚者,走向了低俗。

心灵是人性的一面镜子,折射出来的是我们精神境界的高低。谁说人都是自私的,依然有那么多的故事诉说着他们心灵的美。墨子的兼爱天下,他选择用爱来普济众生,用一颗滚烫的心去温暖别人。屈原在汨罗江畔留下的孑然身影,聆听那遥远的叹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的心灵是江水无法浸染的纯洁。他的心灵装着天下人,装着国家,他用他的心灵诉说着“举世皆浊我独清”的人格宣言。(扣合“心念苍生,悲天悯人”)

心灵广大,才能走的更远,飞得更高。当廉颇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的时候,相如却引车避匿。当廉颇得知真相时,因宾客之蔺相如门谢罪,“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宽广无私的心灵,使得他们冰释前嫌,和衷共济,使秦国不敢加兵于赵。心灵广大,才能海纳百川,成就伟业。在那个狼牙四起、战乱频仍的年代里,诸侯并起,逐鹿中原。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于是六国贤士,文韬武略,车载斗量。他们奔走四方,只为一展平生所学。如若六国能有海纳百川般广大的心灵,握发吐哺,倾心相待,恐怕秦一统天下只是一个神话。可惜的是,他们心胸偏狭,总为自己的私利,得一时之安,享一时之荣华富贵,终致“亡国破家相属”。(扣合“心胸狭窄,自私自利”)

审视心灵,才会体悟到人生之道。在虚华浮躁的名利场中,有多少人迷失了自我。陶渊明的悠然心境,并没有被尔虞我诈的官场给抹杀了。功名富贵,不过是蝇头利、蜗角名。他早已不在乎是否会得罪权贵,因为他倾听了来自自己心灵的呼唤,决然放弃官场,回归自然。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何故汲汲追求?审视心灵,能创造出别样的美丽。

心灵是一个人精神境界的载体。他们的精神境界如此之高,他们的心灵如此美丽。

坚守信念,守住自己心灵的高地,。

让心灵之花盛开,芳香弥漫;我们携手走向卓越,走向更高的精神境界。

心灵,亦是一面旗帜

高二(1)班 杨莹莹

心灵,是一个人精神境界高低的载体,有人心念苍生,悲天悯人;有人心胸狭窄,自私自利。 心灵,可犹如清水般澄澈,可与日月争辉。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那是屈子的吟叹;“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屈子对民生疾苦的哀叹,是对苍生的怜悯。在那个视人民如草芥的动荡年代,在那个朝秦暮楚的战乱时期,你又何曾不想挽救国家,挽救处于水生火热之中的人民。但是,犹如白玉般纯洁心灵的你,与黑暗的现实格格不入。悲天悯人又有何用,于是,你毅然选择了离开,离开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于是,汨罗江畔纵身一跃,只留得个衣袂翩飞的背影。你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心存百姓的良知。静静汨罗,守护着他的灵魂;皇皇离骚,诉说着她的忠贞。

屈子的心灵是澄澈的,可与日月争辉。

挥一挥羊鞭,锦冒貂裘,抛向云霄深处。那是何等的不羁。出使匈奴,对于威逼利诱,毫不动摇。“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不愿匈汗战争,不愿看到人民因战争流离失所。所以执着的坚守着信念,不要战争,不要背负国家。你让我们看到了“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犹可忘”阔别了汗城的歌舞升平,别了亲人,与羊为友,与冷月作伴,在茫茫大漠上坚守着一份良知。你选择了作高山雪莲那执着而圣洁的守望。

苏武,一个民族之魂。

心灵,也会是狭隘的,也会如浑水般污浊。

人们总是习惯性地把周瑜与诸葛亮相提并论,周瑜有很强的政治才能,却也终不及诸葛孔明。总是想办法去迫害他,最后也只能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如若,他的心能跟宽广,我们能看到的就不仅仅是这样一个他了。一个人心胸狭隘,始终成不了大器,因为容不下别人,产生邪念,心中一份美好的东西就不复存在。

如果说,草是风的一面旗帜,我说,心灵是精神境界高低的一面旗帜。在心中竖起一面旗帜,让它引导着我们前进。

灵魂的高度

高二(1)班 陈晓芳

心灵,是一个人精神境界高低的载体,有人心念苍生,悲天悯人;有人心胸狭窄,自私自利。 心灵是一个人生命高度的寄托,有的人心系天下,忧国忧民,有人追名逐利,自甘沉沦。 一袭白衣从远方而来,揭开历史的层层面纱,你,衣袂飘飘,形容枯槁,伫立于风平浪静的汨罗江畔,吟唱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你么,三闾大夫。面对郑袖的谗言,子兰的诽谤,楚王的昏聩。你无力反抗,无法改变,只能用笔记录你的悲愤。你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你的灵魂便是那么高贵的白。你心念苍生,志存高远,你这只雄鹰不愿与燕雀为伍。于是,汨罗江畔的纵身一跳,留下的信念执着是你灵魂的高度,也是千百年来最令人心痛的一幕。

心灵,应当是高贵的。

黄昏中,你抱着琵琶踏着最后一缕斜阳缓缓而来,忽然,你停下脚步,回望故乡,心中竟是那么不舍。大漠千里,黄沙漫天,驼铃悠悠。王嫱,你这个被江南水乡浸透温婉气息的柔弱女子就要踏入大漠,烈烈黄沙将你的根根青丝染成簇簇霜白。马背上的你,怀抱琵琶,最后一次回头望向故乡,而后紧闭双眼,奔向大漠。你心系天下,出塞和亲。换来边疆几时和平。于是,马背上身着大红嫁衣的你留下了一曲边塞神话,你白杨般屹立的身影树起你生命的高度,它将被世人铭记,万古流芳。

心灵,应当是为民的。

风波亭里的点点残血已慢慢消散,只是那句精忠报国还在耳边轻轻回荡。是岳飞吧,一曲《满江红》奏响爱国之志,点亮灵魂灯光。利刃消减不了你高昂的头,谎言改变不了你尽诺的决心。只是那昏君佞臣,为了一己之私,设计错杀忠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只可惜了岳飞你一身傲骨,一杆红缨。于是,风波亭里你大义凛然的身影站立成一座永远的丰碑,残留的斑驳血迹镌刻着你灵魂的高度,精忠报国,誓死不屈。

心灵,应当是爱国的。

足踏时间的风火轮,迎来以一季又送走一季,在这亘古不变的轮回中永远流淌的是灵魂的歌唱。他们在唱取屈子的“吾不能变心已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他们在唱昭君出塞时的琵琶曲“青冢有情犹识路,平沙无处可招魂”,他们在唱岳飞的“壮怀激烈”、“八千里路云和月”。

他们坚守着自我,达到让后世永远仰望的高度,这便是他们灵魂的高度,让我们膜拜。这便是他们大写的人生,让灵魂永在。

灵魂在高处

高二(4)班 张明悦

心灵是一个人精神境界高低的载体,有人心念苍生,悲天悯人,有人心胸狭窄,自私自利。 灵魂高贵的人不在乎放低姿态。还记得那惊天动地的汶川地震,满眼废墟,只听到一声声痛彻心扉的哭泣,只看到一张张悲痛欲绝的脸。在这危难关头,我们可亲可敬的温家宝总理在第一时间奔赴现场指挥,不顾余震的危险,不管身边扬起的尘土,和千万人一起共同抗灾,他落满灰尘的背是如此伟岸,他沾满泥土的手是如此刚硬。我们中华民族的好总理以最低的姿态演绎着最高贵的灵魂,有这样的带头人,中华民族如何站不起来?如何繁荣不起来?

灵魂高贵的人心念万物,情系众生。古有佛祖不忍伤蝼蚁之命,今有弘一大师逝世不忘苍生。著名的佛门大成者弘一大师圆寂市不忘告诫弟子在他的棺下放一碗清水垫着,为的是不让小虫爬上去被火烧死。弘一大师平时劝解世人不伤万物,一株草、一朵花都有灵性,他平时从不吃荤,死后也不忘这小小的蝼蚁。弘一大师用他的真善美感染着每个人,要互爱 互助,心系万物苍生。

灵魂在高处的人谦和不露锋芒,却在一弯腰一低头之间闪烁着人间大爱的光芒。但是也有一些人不肯低下他自认为高贵的头颅,在他们眼中只容的下他自己容不得别人。

昔日辉煌的三鹿产业也早已销声匿迹。同样是白手起家、幸苦创业的品牌,为何却在日渐壮大的今天做出如此不齿的勾当?那些在企业背后做着手脚的谋划者只顾着满足自己的贪欲,无视一个个无辜的婴儿的哭喊声,无视一个个痛苦的母亲的哭泣声。他们站在社会的最高层,却忘了脚底下踩的是人民,任何人都看的到他们无比低廉的灵魂。

民族利益的危害者,就像蛀虫般吞噬着社会的利益。像贾平凹这样的文学大家无视前排的孩子淋雨,还有些大型慈善机构的组织者从爱心捐款中中饱私囊,还有许许多多的人昧着良心做坏

事,他们自私又可悲的心是体会不到灵魂高贵的人大爱之乐的。

让灵魂在高处。让高贵的灵魂在一言一行中闪光!

心灵的鸡汤

高二(2)班 余媛

心灵是一个人精神境界高低的载体,有人心念苍生,悲天悯人,有人心胸狭隘,自私自利。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心灵高尚的人,永远的活着。“精忠报国”四个字不仅刻在了你的身上,也刻进了你的心里,溶进了你沸腾的血液里了吧。当看到国家在风雨漂泊之中,当看到人民流离失所,你就再也坐不住了吧。骁勇善战的岳家军在你的领导下奔赴沙场。“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十里路云和月”,你一路披荆斩棘,你“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你盼望“待从头,收拾旧山河”却不想等来的是十二道金牌命你班师回朝。眼看胜利在即,边境人民就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了。那十二道金牌如同十二柄利剑。插在了你的心头。风波亭里,一腔热血染红了宋朝的大地。

心灵高尚的人如岳飞,将永远活着,活在历史的巅峰,活在人们的记忆之中,熠熠生辉。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心胸狭隘的人,永远的死了。秦桧,这个历史的罪人,这个奸臣的代言人遭到后人的唾弃。心灵的黑暗与卑贱让他只顾得眼前利益与自身的利益,卖国求荣,陷害忠良,看着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仍不闻不问,不管不顾,自己挥霍享乐,看着忠义之士受人爱戴,胜过自己就妒意横生,挑唆,献媚,十二道金牌每下一道,那张丑陋的脸就更加开心。殊不知,如他这般小人,在生前得到百姓的辱骂,身后是世人的憎恶。就因为秦桧这个名字,后人不再用“桧”这个字做名字,而把桧树劈了当柴烧,心灵黑暗的人,终将被唾骂被厌恶。心灵灰暗的人如秦桧,早已死了,被人们抛弃,被历史抛弃,遗臭千年。

而今,生活在这个纷杂的世界中,心灵似乎被遗忘了很久,古人说“心如明镜台”那么就时常将你的心擦拭,擦掉上面的尘埃,让她不再被掩埋。

饮一碗心灵的鸡汤,让你的心不再营养不良;做一个高尚的人,让历史记住你曾经如此鲜亮。 心灵,我将永保你的光亮!

心灵的较量

高二(3)班 杨玲

心灵是一个人精神境界高低的载体, 有人心念苍生, 悲天悯人, 有人心胸狭窄,自私自利。 心念天下苍生的人,必然有一颗超凡脱俗,绝世而独立的心灵。

一代"诗圣"杜子美,几欲辞官归园去,他无勇无某么? 不,他也曾大声愤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只叹朝廷无人更无贤,在老来白须之际,他甚至无力对抗幼小顽童,只能"归来倚杖自叹惜"。可他心里依然念念不忘着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黎民百姓,哀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一个心灵高尚的人,也能像范仲淹一样无私,"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他的宣言; 也能像屈原一样无畏,"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他的誓言。

他们,都是心系天下的人。他们,以天下苍生为己任。他们,都有一颗超凡脱俗,绝世而独立的心灵。

心胸狭窄的人,必然有一颗晦暗低俗的心灵。

可还记得是谁逼得岳飞被十二道兵符召回京城,而弃战场于不顾?又是谁逼得岳飞明知是奸

上苍有悲天悯人之心篇七
《心有万千结,长歌当悲哭》

第7卷第1-2期

2011年6月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ofXuchangVocationalTechnicalCollegeVol.7No.1-21June.2011June.201

心有万千结,长歌当悲哭

蔡琰五言《悲愤诗》中的多重情感心理世界探寻——蔡琰五言《悲愤诗》中的多重情感心理世界探寻——

康俊平

(许昌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教育系,河南许昌461000)

摘要:蔡琰的五言《悲愤诗》是她痛苦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为我们展现出特定时代和社会里一个女子历经磨难的悲苦命运和她内心宛转纠结的悲情世界。万千心结,种种悲愁,犹如长歌当哭,如泣如诉。它把笔触伸向诗人的深层心理结构之中,细致入微地展现蔡琰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矛盾纠结缠绕的多重情感心理世界。

关键词:蔡琰;悲愤诗;多重情感

蔡琰,字文姬,中国古代杰出的女诗人。东汉著名文学家蔡邕之女,有着深厚的家学渊源和很高的文学素养。蔡琰的诗相传有三首:即五言《悲愤诗》、骚体《悲愤诗》和《胡茄十八拍》。

关于蔡琰的生平经历,历史记载不多。蔡琰的五言《悲愤诗》,正是她痛苦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可以说,这首诗是诗人在长期压抑和痛苦中的自我情感释放,也是女性对人生的自我审视和自我观照,它把笔触伸向诗人的深层心理结构中,细致入微地展现了社会离乱中女性隐秘的内心世界。

在诗中,她以自叙人生经历为我们描绘出离乱社会的人生悲剧和女性悲剧;她用细腻的笔法为我们展现出特定时代和社会中女性所经历的人生磨难和悲苦命运;她用心灵的呐喊与波涛汹涌的情感,为我们展示了处在社会与时代夹缝中女性灵魂的痛苦颤栗和内心的悲情世界。纵观她的诗歌,社稷苍生之忧与流离被虏之辱、故国思归之情与抛家别子之痛、托命再适之悲与人生怀忧之叹……,万千心结,种种悲愁,犹如长歌当哭,如泣如诉。时隔千年,依然余韵不绝。从她的五言《悲愤诗》,我们可以窥见作者心中交织的种种矛盾和苦痛哀愁。本文即试从蔡琰的五言《悲愤诗》为切入点,着重分析诗人坎坷的人生遭际和复杂的情感世界,并由此来探寻并展现蔡琰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纠结缠绕的多重情感心理世界。

一、以自传体例的自我人生观照,表现女俘视角下离乱社会女性的人生悲剧和情感世界

《悲愤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首女性创作的长篇叙事诗,蔡琰以自传体例展开对苦难人生的自我观照,从女性的心理、视角和感受来叙述战乱中的女性颠沛流离的痛苦生活和不能自主的悲情命运,她以细腻的笔触和真实的人生体验将离乱社会中女俘的

-49-

心理情感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历来都有大量的诗篇来表现残酷的战争给妇女带来的苦难。在《诗经》中,《周南·卷耳》、《王风·君子于役》等诉说了战争带给妇女的相思离别的苦痛。建安时期也有很多诗人写下了关注战争和妇女命运的诗篇。曹操的《篙里行》、王粲的《七哀诗》、曹植的《送应氏》等。他们或者以同情的笔墨展示了离乱现实的惨痛画面,或者借妇女题材寄寓心中的抑郁不平,甚至以女性代言人的身份倾诉她们的幽怨和哀伤。在他们的笔下,他们或为战乱中女子的苦难低眉颔首感喟一声长叹,或为战乱中女子的悲苦命运抛洒一串悲悯的热泪,但作为男性,他们并不能切身地去体察战争中女子内心的痛楚和情感世界,他们也无法真实展现女子在不能自主的命运漩涡中挣扎的悲苦无奈。

蔡琰的五言《悲愤诗》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独特叙事视角。自传体例的自我人生观照,使她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俯瞰苦难的人生,表现女俘视角下离乱社会中女性非人的生存状态、无可逃避的人生悲剧和隐忍吞声的情感世界。作为一个女俘,一个亲历战争苦痛的女性,她见证了战争的残酷和血腥,她最有资格和理由来展现和控诉战争的罪恶和对女子的戕害。作为事件亲历者和直接陈述者,她也最能够以女俘的视角更为细致地观照战争中的女性世界,写出妇女在特定时代情境下的独特心理世界与心灵感受。

在诗中,蔡琰以真实的笔墨再现了战争的残酷场面和被卷入战争漩涡的女性所面临的非人处境。她亲眼目睹了战争带给百姓的苦难,“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她亲眼目睹了战争的疯狂和屠杀者的罪恶:“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还顾邈冥冥,肝脾为烂腐。”她深刻体会了战争带给女性的磨难和战俘营中的恐怖与血腥:“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屯聚。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失意几微间,辄言弊降虏。要当以亭刃,我曹不活汝。”

残酷和血腥的战争,带给女人的不只是不能自主的命运,而且还有人生权利甚至生命权利的严重丧失。在战争之中,本应在和暖的家园里纺纱织布、相夫教子的贤淑女子,却作为战利品遭到掳掠,并在战俘营中备受凌辱,生死两难,同时遭受着身体和心灵双重痛楚。这种生存状态平民女子尚且不堪忍受,何况蔡琰这个博学多才、心灵敏感、情感丰富的才女!“……岂复惜性命,不堪其詈骂。或便加捶杖,毒痛参并下。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彼苍者何辜,乃遭此厄祸。”如此惨烈情状,如此痛苦呼号,分明是在倾诉悲天悯人的哀怨、表达痛彻心扉的悲切和控诉血腥风雨的现实!

蔡琰的五言《悲愤诗》是东汉末年皇权失柄,狼烟四起,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写真图。据《后汉书·董卓传》记载:“是时洛中贵戚,室第相望,金帛财产,家家殷积,卓纵放兵士,突其庐舍,淫略妇女,剿虏资物,谓之‘搜牢’……卓尝遣军至阳城,时人会于社下,悉令就斩之,驾其车重,载其妇女,以头击车辕,歌呼而还。”

蔡琰正是这离乱社会的见证人。她耳闻目睹,亲身经历,感伤乱离,追怀悲愤,长歌当哭、声声泣血,才成就此千古绝唱。她真实而艺术地再现了她所处的那个动乱时代的黑暗社会状况,倾吐了自己作为女俘而遭受的屈辱和血泪之情,同时也表现了身处战乱之祸的广大民众悲惨的命运和生存困境。

-50-

二、以母亲视角的惨痛离别,展示赤子之心的情感纠结与母性爱恋的矛盾挣扎

赤子之心和圣洁的母爱是历代文人讴歌的主题,这种情感是世界上最美好最伟大的人生情感。但是在蔡琰的《悲愤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在那个离乱的社会和动荡的时代中,即使是在战争侥幸生存的女性,也依然不能逃脱时代和历史横加于她们的情感的戕害。在蔡琰的《悲愤诗》中,遭战乱、被劫掠的痛苦和屈辱只是她颠沛流离生活的开始,在“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还顾邈冥冥,肝脾为烂腐”的情势之下不得不苟全性命于乱世的柔弱女子,又被迫辗转流离,“历险阻兮之羌蛮”(骚体《悲愤诗》)。“边荒与华异,人俗少理义。”在西北大漠的边荒之地,恶劣的气候环境和胡人野蛮的生活风俗对于蔡琰这个出身诗礼之家并有着高度文化修养的才女无疑是一种身体和精神双重折磨。面对漫漫黄沙茫茫大漠,她满怀着一颗赤子之心终日遥望故国和家园:“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然而胡风浩荡,冰霜凛凛,四野苍茫,流水呜咽。终日里以毛皮为衣,腥膻为食,逐水草而居无定所,感风俗失却汉仪。最令人不堪的还是文化的隔膜和精神的痛苦。作为汉人,她是胡人的俘虏;作为女人,她又是胡人的妻子。她在尴尬的人生和双重的屈辱中倍受煎熬,又在痛苦的煎熬中满怀热忱和期待:“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但转而得到的却是“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的失望和哀愁。可想而知,那个伫立在猎猎胡风中翘首凝望的柔弱女子,身处四野冰封、雪原茫茫的异乡,内心燃烧着的却是如何一种眷念故国的情思!

流离与等待,屈辱与悲愤,脆弱与坚韧,生还故里的希望是照亮她心灵的火把,支撑她在异域熬过了几千个黑暗的日日夜夜。十二年后,当曹操派使臣携黄金白璧赎她归汉之时,她恍若梦中:“邂逅侥时愿,骨肉来迎己。”然而,更为残酷的却是,回归故国的欣喜又被更加不堪的命运所挟持,她不得不面临着赤子之心和母性爱恋的艰难抉择。“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她在赤子之心的情感纠结与母性爱恋的矛盾中痛苦无奈地挣扎。面对在亲情的割舍和归国的执着,她注定是一个失败者。因为她的得到也就意味着她的失去;她的一种痛苦的结束其实也就是另外一种痛苦的开始。作为一个女儿,自幼习读诗书深明大义的蔡琰,深知自己责任重大;但作为一个母亲,她又怎能生生地扯断和胡儿的血脉亲情!此时,她只能用沉重的笔墨道出骨肉分离的心声,她也只能用血泪真情去抒写生离死别的哀痛:“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侧,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在“归汉”与“弃儿”这去留两难的抉择中,回归故里的双刃剑,在割裂了她和胡儿母子亲情的同时也将她自己宰割得遍体鳞伤。面对孩子清澈的双目和抱颈亲昵,面对孩子“阿母常仁侧,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的天真质问,作为一个母亲,她又该怎样去应对和回答?!此情此景,生离死别的哀痛怎能不使她撕心裂肺、痛彻心扉、恍惚若痴?!出发前,母性的本能一次次阻断她回归的脚步,她内心的痛伤只能化作长流的泪水和对胡儿紧紧的拥抱:“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此景此情,写来滴滴清泪,字字血珠,声声泣咽,愁肠百结,千回百转,又怎能不令读者肝肠寸断,潸然泪下!

弃儿归汉是蔡琰的不幸,但在那些滞留于胡的女子眼中却是大幸。“兼有同时辈,相

-51-

送告离别,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在她们羡慕的目光和痛苦的哀号声中,蔡琰独自踏上归程。“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观者皆嘘唏,行路亦呜咽。去去割情恋,遄征日遐迈。悠悠三千里,何时复交会。念我出腹子,胸臆为摧败。”这归程,每一步都浸染了她心灵的颤抖和辛酸的苦痛,每一步都是她刻骨铭心的回忆和形神恍惚的悲泪;这归程,每一步都踩痛了苦苦缠绕她的万千心结,每一步都隔绝了本该属于她的母子天伦。庆幸与内疚,欣喜与伤悲,回忆与憧憬,徘徊与不舍,流连与弃绝,种种情感,都如此真切地显现了一位饱经忧患的母亲所遭受的心灵重创——血肉纽带被生生割断,母爱受挫的巨大创伤却永远无法抚平!正如她在《胡笳十八拍》的痛苦歌吟:“身归国兮儿莫之随,心悬悬兮长如饥。四时万物兮有盛衰,唯我愁苦兮不暂移。山高地阔兮见汝无期,更深夜阑兮梦汝来斯。梦中执手兮一喜一悲,觉后痛吾心兮无休歇时。”这样痛彻肺腑、撕肝裂胆、不堪回首的母子分离场面,纵使铁石心肠,读到此处,也会荡气回肠,扼腕悲叹、唏嘘不已。

三、以托命新人的艰难心路,倾诉流离人生的哀伤无奈和再婚女子的悲苦哀怨

钟惺曾经这样评价蔡琰的《悲愤诗》:“叙乱离聚散,详至反复,极真而苦。”蔡琰,这位历经颠沛流离身世坎坷的传奇女子,在她的五言《悲愤诗》中,用凄楚动人的笔调,倾诉流离人生的哀伤无奈和再婚女子的悲苦哀怨。

在诗中,承受着抛家别子伤痛的蔡琰毅然归汉,但是迎接她的却并不是她在胡地朝思暮想的天伦之乐。满怀期待的她面临的却是“既至家人尽,又复无中外。城廓为山林,庭宇生荆艾。白骨不知谁,纵横莫覆盖。出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茕茕对孤景,怛咤糜肝肺”的残酷现实。知交零落,亲朋散尽,她孑然一身无依无靠;面对满目疮痍、白骨蔽野、哀鸿遍地、面目全非的故乡家园,她从最初回归时的悲喜交加变为无限伤心凄迷甚至哀怨绝望,“登高远眺望,魂神忽飞逝。奄若寿命尽,旁人相宽大。”她茕茕独立,形影相吊,生而无趣又求死不得;她呼天抢地满怀悲愤欲哭无泪,回应她的只有“豹狼”的嚎叫和难捱的孤景……。在这样的情形之下,一个弱女子将栖身何处,寄身何方?同时,面对“被掳掠”、“与子别”、“成鄙贱”的不幸人生遭际,这位绝代才女,徘徊在残酷人生的光与影里,跻身于那个时代和历史的夹缝里,飘然的素影仿佛生活流水中惶然无助单薄摇曳的无根浮萍;聪敏的辨音之耳孤独地只好倾听着飒飒寒风拨动内心深处大漠风沙与刻骨思念铮铮作响的和弦,纵有满腹的才情也只能发出这样一声穿越千年历史时空、至今依然催人泪下无奈悠长而哀伤的喟叹——“为复强视息,虽生何聊赖”的“悲愤”之音!

蔡琰幼年时与直言获罪的父亲一起“室家徒放,老幼流离”被流放边地,后来又“亡命江海,远奔吴会”在吴越一带“流离藏窜,十有二年”。成年之后,坎坷婚姻的苦痛又将她频频推至生活的荒寒之地。据《后汉书·董祀妻传》载:“陈留董祀妻者,同郡蔡邕之女也,名琰,字文姬。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适河东卫仲道。夫亡无子,归宁于家。兴平中,天下丧乱,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曹操素与邕善,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而重嫁于祀。”这段仅寥寥百余字的记载,已经道尽她辗转流离的人生遭际与悲苦命运。可见,蔡琰一生在颠沛流离中-52-

先后经历了三次婚姻。弃儿归汉后,又不得不接受曹操的指婚,重嫁同郡人屯田校尉董祀。

然而,中国古代男权社会一直有着难以摇撼的妇女节烈观。在汉代,虽然社会上对于女子改嫁尚且宽容,但是当时的出妻之风甚重。根据汉代的《大戴礼记》可知,汉代的婚姻制度赋予男子休妻的“七出”特权,即“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这种制度对于女性极不人道,特别是其中的“无子”和“有恶疾”两条,丝毫不关妇女的品质问题。女子在婚姻中的地位非常被动,只要一纸“休书”,丈夫就可以责令毫无过错的妻子离开夫家,女子寄身的婚姻就会被无情剥夺。

作为一个谙熟诗书的大家闺秀,蔡琰深受封建伦理道德的熏染和恪守名节的思想影响。面对曹操的指婚,政治权利的力量终于给了举目无亲的她一个寄身之所,但是流离颠沛的命运、不幸婚姻的阴影,被掠失身的经历,却使她倍感屈辱和卑贱。她的自耻,使得她无颜真正面对第三次婚姻和她的“新人”。她终日生活在凄惶无助之中,自惭形秽,小心谨慎又尽心竭力地维持着她的婚姻。她在《悲愤诗》中她发出了这样无奈的悲吟:“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励。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短短的四句诗里,字里行间已经倾注了她内心深处无限的酸楚和隐痛,也倾注了她太多难以言说的悲哀和幽怨。是啊,当生活和生存剥夺了她作为人的尊严,当生命和爱情被偏激的道德指向挟持,当感情和婚姻戴上了政治的枷锁,当那个时代的女子被剥夺了话语的权利,蔡琰这个柔弱的女子,小心翼翼地行走在新的婚姻和情感关系的边缘,颤颤巍巍,如履薄冰。正如沈德潜在他的《说诗碎语》中说“托命新人四句,逆揣人心,直宣己意,他人所不能道。”作为一个再婚女子,对于这场新的婚姻,谁又能够洞悉蔡琰心中复杂的情感和无奈的悲苦?面对新人,永隔在万里之外的胡儿的哭声是否依然日日萦耳?面对新人,她心中爱情的枯木能否重新绽开美丽的花朵?面对新人,曾经心如死灰的她是否还会燃起希望的火焰?面对新人,小心谨慎竭心尽力的她又能否重获坦荡的生活和做人的尊严?!回首来路,人生的种种过往在她的脑海中汹涌而来翻腾不息,不幸婚姻的阴影和被掠失身的痛苦时刻压抑着她,折磨着她,噬咬着她。她无法逃脱来自环境的压力和自己灵魂深处的自责,她无法回避心中的负罪感带给她的新生活的重重阴影。她时刻都要忍受着内心的煎熬和痛苦,她时刻都要直面内心的忧虑和恐惧:“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

据《后汉书》记载,后来董祀犯法当死,蔡琰冒着严寒前来向曹操求情,她“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她的努力也终于感动曹操收回成命并怜惜地“赐以头巾履袜”。蔡琰是大家闺秀,本应有良好的仪容和修养,怎能蓬头光脚在大庭广众中抛头露面?再看看下面这段文字:“操因问曰:‘闻夫人家先多坟籍,犹能忆识之不?’文姬曰:‘昔亡父赐书四千许卷,流离涂炭,罔有存者。今所诵忆,裁四百余篇耳。’操曰:‘今当使十吏就夫人写之。’文姬曰:‘妾闻男女之别,礼不亲授。乞给纸笔,真草唯命。’于是缮书送之,文无遗误。”(《后汉书·董祀妻传》)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蔡琰言行谈吐和敏捷才思与其“蓬首徒行”的外表有着极大的矛盾性。那么是她在人命关天、情势急迫的惶急奔忙之中已顾不得修饰仪容,还是要以这种形象向曹操暗示如果她再次失去寄身的婚姻势必会沦落到如此凄惨的境地呢?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蔡琰面对第三次婚姻的生活状态和精神困境:以蔡琰坎坷的身世和思想修养,倘若处死董祀,她势必难以自存。再从蔡琰“男女之别,礼不亲授”

-53-

上苍有悲天悯人之心篇八
《《阁夜》——优秀实用》

上苍有悲天悯人之心篇九
《怜悯的心》

执教者 王君

(课间十分钟在教室里放短片《重庆直辖十年新貌》,音乐为《走向新时代》)

【第一部分】 激发——唤醒悲悯之心

(上课,师生互相问好)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上一节作文课。王老师一直坚持写日记,今天的课就从老师的一篇班主任手记开始,大家想听吗?

生(兴致盎然):想!

师动情朗诵班主任手记《孩子,但愿阿里原谅你们》

(投影展示《小鞋子》剧照)

孩子,但愿阿里原谅你们

我在教室里给孩子们放伊朗的著名电影《小鞋子》。故事很感人:在一个贫困的家庭里,哥哥阿里不小心弄丢了妹妹的鞋子,他不敢告诉爸爸妈妈,只好两兄妹交换穿一双鞋上学。为了让妹妹有一双自己的鞋子,阿里拼尽全力参加了市里的长跑比赛。他希望获得第三名——因为第三名的奖品就是一双跑鞋。可是在激烈的冲刺中,阿里无法控制自己的名次,他只跑了第一名!而第一名的奖品偏偏不是鞋子。阿里因此陷入了痛苦之中……

这部电影获得了十八项国际大奖,创造了有史以来伊朗电影在美国最好的票房记录。

但是,在整个观看过程中,孩子们却发出了一次又一次的狂笑。尖利的笑声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

我知道孩子们在笑什么,他们笑的是贫困。

我其实应该理解孩子们的笑:贫穷和苦难对他们来说实在是遥不可及的事情。平时讲希望工程的故事他们尚且觉得遥远,他们怎么会为印度山村里一名九岁的少年没有鞋子上学而动情呢?他们对贫困没有切肤之痛,所以,他们的眼中就只会看到因为贫困而带来的狼狈。进入他们的视线的,是妹妹瘦小的脚却必须穿上哥哥的大鞋子时的狼狈,是妹妹一放学就飞奔去给哥哥换鞋累得瘫倒在地的狼狈,是妹妹的鞋子不小心落到水沟里去后痛哭失声的狼狈,是阿里因为等妹妹换鞋天天迟到被校长严厉训斥的狼狈,是阿里拼尽了全力却得了第一没有得到第

三的狼狈……是啊,就孩子们而言,这是一个多么不可思议的故事:居然还有人会为了一双鞋子而痛苦挣扎?!

是的,是很好笑。就在我的班上,即使是普通家庭的孩子,谁没有三双以上的鞋子呢?而且,还多半是名牌。

自私、浅薄,冷漠……我从来反对有的人用这样的词语去形容这一代孩子。而今天晚上,在尖利轻狂的笑声中,我却突然地茫然无措起来……

我想问:孩子们,你们到底丢掉了什么?

(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王老师班上的孩子们到底丢失了什么?

生:同情心。

生:爱心。

生:对生活的认识,对苦难的认识。

„„

师:大家的评价都很有深度。总结起来,老师觉得,班上的孩子们最缺少的是——投影展示作文课题目:让笔下多一点儿悲悯

悲悯:

悲天悯人。 以慈悲体恤之心去关注人世间的苦难,感同身受地去抚慰苦难中的人们。

(指导生缓慢齐读“悲悯”一词)

【第二部分】 省察——咀嚼苦难滋味

师:王老师天天都批改作文,老师特别喜欢读你们这个年龄阶段的同学写的文章。你们写友情,那么真诚。你们写亲情,那么深切。你们写青春期朦胧的情感,更是细腻而率真。如果让你们写幻想,你们更是才华横溢。但是,王老师总觉得,你们的笔下还缺了一点儿什么。

同学们,刚才课前部分同学看了重庆直辖十年的纪录片,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我们的人民安居乐业。但是,我们要乐国家之乐,我们也要忧社会之忧啊!如果我们的视线越过校园的象牙塔,在繁华都市高楼大厦的背后,我们会看到,还有那么多苦难中的人们需要我们去关注,值

得我们去书写。而悲悯情怀,自古以来都是成就经典的重要原因。来,让我们读一读几个大家非常熟悉的片断。

生读片断一:

投影展示:

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他简直像从棺材里倒出来似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师引导学生共评:这是著名作家杨绛对一位拉板车的老年车夫老王的悲悯之情。就是这位老王,在十年浩劫中,在自己去世的前一天,把仅存的一点珍贵的香油和鸡蛋送给了当时被打成了右派的杨绛钱钟书夫妇。从写作的角度来说,这段文字侧重刻画老王的眼睛和动作,外貌描写传达出了杨绛心中刻骨的痛。

生读片断二:

投影展示: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地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体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就流下来了。

师生共评:当时朱自清的祖母病故了,父亲失业了,老境颓唐,前途无望。这是一个儿子对困境中的父亲的悲悯之情。从写作的角度来说,这段文字侧重于刻画父亲的穿着和动作。沧桑的父亲的形象,成了中国文学史上最令人辛酸的画面之一。

生读片断三:

投影展示: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吧。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她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师生共评:从写作的角度来说,这是一段抒情。这是鲁迅先生对上天的呼唤,他呼唤老天保佑他的保姆长妈妈。我们相信,仁厚的地母一定能够听得见的!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最后一段,读出感情)

师:世上疮痍,诗中圣哲。在艰难甚至黑暗的岁月里,悲悯情怀集中地表现着作家们心中的爱与尊严。屈原曾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青年时代的巴金说:但愿每一个人都有衣服穿,都有饭吃,每一颗心都得到温暖。当代著名作家林清玄的《随喜》中描绘的场面,同学们也许更为熟悉。现在请看手中的资料。大家最想听哪位同学的朗诵呢?

(全班同学推荐一生动情朗诵林清玄《随喜》片断,配乐《江河水》) 在通化街入夜以后,常常有一位乞者,从阴暗的街巷中冒出来。

乞者的双腿齐根而断,他用厚厚包着棉布的手掌走路。他双手一撑,身子一顿就腾空而起,然后身体向一尺前的地扑跌而去,用断腿处点地,挫了一下,双手再往前撑。

他恒常戴着一顶斗笠,灰黑的,有几茎草片翻卷了起来,我们站着往下看,永远看不见他脸上的表情,只能看到那有些破败的斗笠。

有一次,我带孩子逛通化夜市,忍不住多放了一些钱在那游动的铝盆里,无腿者停了下来,孩子突然对我说:“爸爸,这没有脚的伯伯笑了,在说谢谢。”这时我才发现孩子站着的身高正与无腿的人一般高,想是看见他的表情了。无腿者听见孩子的话,抬起头来看我,我才看清他的脸粗黑,整个被风霜淹渍,厚而僵硬,是长久没有使用过表情的那种,后来,他的眼睛和我的眼睛相遇,我看见了这一直在夜色中被淹没的眼睛,透射出一种温暖的光芒,仿佛在对我说话。 在那一刻,我几乎能体会到他的心情,这种心情使我有着悲痛与温柔交错的酸楚,然后他的铝盆又响了起来,向街的那头响过去,我的胸腔就随他顿挫顿浮的身影而摇晃起来。

生:齐诵最后一段。

投影展示:

我呆立在街边,想着,在某一个层次上,我们都是无脚的人,如果没有人与人间的温暖与关爱,我们根本就没有力量走路,不管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我们见到了令我们同情的人而行布施之时,我们等于在同情自己,同情我们生在这苦痛的人间,同情一切不能离苦的众生。

(《江河水》音乐忧伤地萦绕,诵读已止而意味无穷)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你是不是也看到过类似的苦人儿呢?

生:我经常在石桥铺的地下通道里上看到一个盲人,他像瞎子阿炳一样拉着琴,他的琴声如泣如诉,听得让人想掉眼泪,但是他的小盆子里的钱总是很少,非常少!

生:在赛博电脑城外的广场上,还有一位老大娘,她一年四季都无家可归,总是在汽车站附近乞讨。她的年纪很老,几乎走路都很艰难了,让人非常同情。 生:在南坪的步行街上,我经常看到很多畸形的孩子:有的脑袋很大,身子很小;有的没有胳膊,有的没有腿;还有的是全身烧伤的„„这些孩子总是孤苦伶仃地在流浪。

生:还有一些孩子更可怜,四五岁就在大街上表演杂技。我看到过一个很小很小的小女孩儿倒立起来用嘴咬着木板上的一个凸起旋动身体,非常惊险。听说,许多孩子都是幼小的时候被拐骗出来的,他们真可怜。

生:在沙坪坝和杨家坪我还经常看到一个没有手的人用嘴巴咬着一支笔写毛笔字,他的字写得非常好,比我们正常人都写得好得多,但围观着看热闹的人多,施舍的人不多。

生(义愤填膺地):我在报纸上还看到过民工讨要工资,老板不给,民工就只有跳楼自杀。居然还有人在楼下叫他快点跳下来。

„„

师(激情地):同学们,从1978年到2006年底,中国的绝对贫困人口减少了2.28亿,为世界的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直到今天,据最保守的数字,祖国内地还有3000万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有6000万人口属于低收入人口,有2000万儿童失学。在有些地方,供一个孩子读完六年小学只需要100元钱,但是,就是这100元也会要了一家人的命。今年入夏以来,我们祖国的淮河流域遭遇了五

上苍有悲天悯人之心篇十
《五行性概述》

五行的概述

根据凤仪先生的五行语录进行分析、归纳,而后从五行性理,五行生克顺逆,伦理五行,五行推转与相成,真五行等六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五行性理

五行之说,自古有之,它与"八卦易经"同为远古的"积精全神,与天地合一"的圣哲,在静悟中了然宇宙人生的真理,并将其密码包藏在极其简单的符号中(如太极八卦,阴阳五行),以传后世。后来,智慧超群的大师们,即所谓真人、至人,在大彻大悟中,解析翻译出一些密码,并进行推衍,发露其丰富而深邃的内涵。如上古伏羲画八卦,但其卦辞经文均为后世的文王、孔子所系。历代大学者又写出卷帙浩瀚的易理巨著。五行之说,便是与易理相辅而行的哲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行始见于《尚书·洪范篇》,该篇有"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的经文。此在殷周交替时期,已经作为文字记录下来了,并解释了这五种物质的特性"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这便是五行最早的记载。在这之前,也只不过是"金、木、水、火、土"五个字(符号)而已。

后世的大学者,把五行的生克,顺逆,相互制约的原理,用以说明自然界事物和社会现象发展变化的相互关系;医学家把它运用到人的生理,病理领域中,并作为诊断治疗的重要理论工具,在中国医学的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历代易学家,医学家对五行都有阐述。

近代农民思想家王凤仪先生本是一位目不识丁的农夫,由于笃尽伦常,义赴友难,自诚而明,在大彻大悟中,对金木水火土五行又作了有别于前人的阐释,不拘泥于古说,把它有效地运用到人的性理,伦理和社会之中,发明了性理疗病法,教人化除气禀性,推转五行,尽性立命,直至超凡入圣,了生脱死。先生说:"要成圣贤仙佛,非推转五行不可。常人偏于哪一行,终久还要死在哪一行上。"如此看来,凤仪先生岂不正是"对远古五行密码作了全新破译"的大智大慧的至人吗!

五行说是古人从大自然各种现象的变化运转中悟出来的。先生说:"太阳出于东方,东方为木,为仁;经南方为火,为礼;落于西方为金,为义;到北方就黑了,为水,为智。(中央为土,为信)。这正是上天垂象。可惜人都不知效法呢。"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要能与天合一,与大自然合一,就成道了。

五行性理简称为"五行性"。人是禀赋五行之气而生,木主仁,火主礼,土主信,金主义,水主智。人的元性是具备此五常之德的。然而由于气禀所拘,物欲所蔽,致使光明澄澈的元性受到污染,不得复明。故有禀性气质之偏。如人的性格有急、缓、智、愚、明、暗、达、滞、清、浊、薄、厚、宽、窄等等之不同。所以常人的五行性不是逆就是克,阴盛阳衰,不仅环境不顺,命运多乖,且可疾病缠身,痛苦不堪。凤仪先生发明性理疗病法,便是根据五行性理,使人的心性转逆为顺,化克为生,拨阴取阳,从而愈病。如能达到五行圆转,既可修身又能齐家,可使人的精神境界臻于至善。

五行性理,"性"是指人的性格与气质,"理"就是规律或法则。先生明道之后,深悟五行之哲理,教人掌握五行性理及其变化的规律,不仅要认识它,还能够驾驭它,使之按正常规律运行,使可掌握自己的命运,改善人我之间的关系。在治疗疾病方面,可通过五行性阴阳消长的道理来探测人的躯体脏腑疾病变化的情况,并可自我调节,自我平衡,拨阴取阳,可使疾病自然而愈。多年沉疴,由此霍然而愈者,不胜枚举。

五行性的阴阳消长之变化,可由人的面形、体态、气色、声音以及气质的清浊中观察出来(与《内经阴阳二十五人篇》不同)。先生在性理疗病的实践中,发现恨怨恼怒烦及贪妄不平之心,是危害身心健康和破坏人我关系的主要因素,这是属于五行性中的阴面。其阳面则为纯洁善良光明之德性。(这里所讲的阴阳是心性的阴阳,不同于中医学生理,病理的阴阳)。先生说:"恨怨恼怒烦是五毒,怒伤肝,恨伤心,怨伤脾,恼伤肺,烦伤肾"。五毒是人的气禀性,化除五毒,即是"化性",此乃五行性理学说的关键。

先生说:"人的命都是好命,只因人的性不好,才把命闹坏了。"所以他特别强调人要化性。五行具体在每个人的心性中不是单一的,而是五行具有,但各有所偏,主次各异,阴阳悬殊,并有生克顺逆,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因而形成了千差万别的性格与气质。

五行表现在性、心、身三界中,无须勉强划分,将每一行的表现内容分属于性心

身。其实心与性,总是彼此关联,相互制约的,而身又受心性的支配。所以每一行在三界中的作用,是无法截然分开的。譬如阳木仁德,既含藏在心中,也体现在性中。阴火在心和性中都表现为急躁。如此等等。研究五行的关键就是拨阴取阳,推转五行。

凤仪先生不拘泥古人之仅使五行滞于理论上的阐释。而是在历史上第一次将五行运用到为人处世,修身齐家等日用生活的实践中,使五行思想与现实融会起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与价值。五行性识别如下。

1、木性

木性的外表,面长瘦而露骨,上宽下窄,色偏青,身体细高,肩背耸直,脚步高压有声,语音直而短,齿音重,气芽轩昂,生气时面带凶气,多现青色。木性分阳木阴木,形同,而气质清浊随心性变化。

阳木即是真木,是木之本性,主仁德,正直有主意,有担当力,敢作敢当,好生恶杀,公而忘私,心口如一,遇事不盲从,有定见。处事不诌谀,行为端正,能忍辱。所以先生说"木是能立的。"常存悲天悯人之心,化欲求世之愿,舍己为人,古往今来,凡成大业者,皆俱阳木之性。阳木的核心是一个"仁"字,它体现了天地的好生之德,正如果木核中之"仁",具有生生不息之机。

阴木性情粗暴,出言撞人,好阴沉,因小失大,以私害公,以情悖理,性多偏激,执拗顽梗,高傲自大,不易接近。不服人,好毁谤,掘人隐私,好抗上,宁折不弯,不接受意见,做事不许人反驳,器量窄小不耐激触,难成事功。在家庭中多亏孝道。平生遇事多难,常不如意,因而怒气填胸,愈形乖戾。

阴木好怒,怒的表现:

(1)受人压制,到在忍无可忍的时候,竟气得深身发抖,一旦暴发,便燃起怒火,甚至一试决斗,后悔莫及。

(2)人之所为,违背己意,大发脾气。

(3)见事不合理,出于气愤,打抱不平。

(4)不满情感,发泄于外,有时火冒三丈,暴躁如雷,不考虑后果。

(5)怒的特点,以愚蠢开始,以后悔告终,往往干出无法挽回的蠢事。

阴木内存,好怒伤肝,肝气不舒,胸脯疼痛,肚腹膨胀,头迷眼花,两臂麻木,四肢无力,耳鸣牙痛以及中风等。这便是受阴木之害。要想愈病,必须拨阴取阳,化阴木为阳木,生出仁德、爱人爱物之心。如果使用"问性法",可多问"主意"。(详见本篇《问性法》以下同)

2、火性

火性人,面上尖中宽下窄,多丰满,色偏红。走路摇摆,行动急速,说话声音尖而破,舌音重,毛发稀疏。生气时,面红耳赤。火性分阳火阴火,形同,而气质清浊随心性变化。

阳火即是真火,是火的本性。光明磊落,通情达理,温恭安祥,守礼守分,文采节制,表芽有章,聪明谦让,举止大方,事无巨细,考虑周详。能高瞻远瞩,明理达时,有"无入而不自得"之象。所以先生说"火是拨正的。"古今创制大经大法的伟人哲士,皆是阳火性的功能。阳火的核心是"明理"。不明理就等于在黑暗中走路,随时有落进陷阱的危险。

阴火性,急躁多贪,喜虚荣,好夸张,行多狂妄,奔高贪好,争名逐利。外明内暗,见人不见己,知进不知退,得理不让人。常以屑琐事故,致使全家不欢。欺负老实人,吹毛求疵,好争理,喜奉承。可与共患难,不可共富贵,做事虎头蛇尾,态度拘谨,行多过失,屡改屡犯,老年多昏愦。一生多苦。

阴火好恨,恨的表现:

(1)个人利益被伤害,气愤得不到发泄时的心情。

(2)内心潜藏着不满意,伺机报复;满足不了私欲,便耿耿于怀。

(3)自尊心受到伤害,一有触动,便引起愤恨的火焰。

(4)愈得不到发泄,埋藏在心底的祸源愈强烈,一旦暴发,便可酿成大祸。

(5)恨的特点,隐而后发,一发便易引起狂涛巨浪,往往存有预谋。

阴火内存,恨多伤心,心跳心慌,头晕目眩,惊怖不眠,甚者神经错乱,颠狂谵语,喑哑疔疮,危及身命,这是受阴火之害。要想愈病,必须化阴火为阳火,以辞让为心,责己达时。如用问性法,须问"明理"。

3、土性

土性人,面容丰厚多方,色偏黄,背隆腰厚,唇厚,手背后,行动稳重,语音宽宏,唇音重,气度沉稳,生气时面色发黄。土性分阳土阴土,形同而气质清浊随心性变化。

阳土即真土,是土之本性,信实忠厚,笃诚淳朴,宽宏大量,能容能化,勤俭朴素,克尽职责,举止稳重,言行一致,为人谋而忠,与人交而久。先生说:"土是存良心的"。对奇才异能,可兼收并蓄,厚德载物,为成功之母。阳土性的核心是一个"信"字。信是诸德之根本。

阴土性人,固执呆板,朴拙,思想单纯,蠢笨蛮横,心小量窄,近于愚直,易上当受骗。不开通,虽言信行果,未必中理。寡言少语,好生怨气,疑心特大,无中生有,以假当真。一生多累。

阴土好怨,怨的表现:

(1)受欺侮或受压抑,敢怒而不敢言的心理状态。

(2)事情没做好,受斥责,内心委屈。

(3)吃亏了,口不言,心憋屈,疑忌他人。

(4)事不遂心,埋怨别人。

(5)怨的特点,含而不露,忍而不发,不伤他人,伤自己。

阴土内存,怨气伤脾,脾胃软弱,膨闷胀饱。胃寒腹痛,上吐下泻,消化不良,食欲减退,重则噎膈转食,有伤元气,中亏气短,或气淤气窒。要想愈病,必须化阴土为阳土,明因果,生信实,法自然。如用问性法,可问"信实"。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caijingleikaoshi/185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