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辆等于多少钱

| 内审师 |

【www.guakaob.com--内审师】

古代一辆等于多少钱篇一
《古代一两银子等于多少人民币》

古代一两银子等于多少人民币

来源:羊城晚报

关于 “一两银子值多少人民币”的问题,基本上能够得出的结论是:清朝中晚期一两银子价值人民币150-220元左右;在明朝中期价值人民币600-800元;在北宋朝中期价值600元-1300元 (或1000-1800元);在盛唐时期价值2000-4000元。

古装剧中大爷们手中的银子卖相几乎都光滑闪亮,古人真正流通使用的银子其实并不是这样。作为货币,白银其实很实在,都是只在乎重量,不注重外观的,也许只有官家的纹银才会比较注重“卖相”。

老百姓也不都用得起一整锭银子,多是铜元、铜板交易,但银子仍是历朝历代流通量颇广的货币之一。

只是各朝代银两的货币价值都有所不同,有人以大米为衡量单位,尝试推算过银子的价值,虽然换算数字不一定准确,换算方法却值得参考。比如: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一般质量的大米二石,如果当时一石约为94.4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现在我国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间,以中间价1.75元计算,可以算出明朝一两银子等于人民币 660.8元;又如唐太宗贞观年间一斗米只卖5文钱,通常一两银子折1000文铜钱 (又称一贯),以今天一般米价1.75元一斤计算,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4130元的购买力;唐玄宗开元年间通货膨胀,米价涨到10文一斗,也是一两银子等于2065元人民币;根据《宋史食货志》提到“熙、丰以前,米石不过六七百”和《宋史职官志》“每斗(米)折钱三十文”的记载,宋代1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近924-1848元。

综上所述,关于“一两银子值多少人民币”的问题,基本上能够得出的结论是:清朝中晚期一两银子价值人民币150-220元左右;在明朝中期价值人民币600-800元;在北宋朝中期价值600元-1300元 (或1000-1800元);在盛唐时期价值2000-4000元。

古代一辆等于多少钱篇二
《古代的一两银子等于现在多少人民币》

古代的一两银子等于现在多少人民币?

我国古代货币单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别是秦汉以前。这里只讨论三种基本单位:

一文制钱(即一枚标准的方孔铜钱); 一两白银; 一两黄金 。

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就是: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铜钱=10000文铜钱。

因为各朝代银两的货币价值都有所不同,那么现在一般推算古币值都采用一般等价物交换的方式来计算。

(1)金属价格

由于金银铜制成的货币本身是有价值,而且理论上货币的价值就应该等于金属的价格,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现在金属的价格来回答“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的问题。

唐代的开元通宝通钱每枚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重6斤4两;清顺治年间,每个铜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后又增为一钱四分,则每千文重八斤十二两。古代“两”这个重量单位虽有不同但大约都是40克左右,而“斤”则大约是700克左右。每枚铜钱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银铜的价格(人民币)如下:

黄金:100元/克

白银:2元/克

黄铜:0.02元/克

推算结果为: 1两黄金:约值4000元 1两白银:约值8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约值0.1元

(2)粮食价格

很多历史专著中都通过粮食价格来直接衡量货币关系,虽然单独考虑粮价并不很准确客观,但应该是极其重要的参考。

金庸这样的大师似乎也对银两的货币价值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大家都该记得郭靖初遇黄蓉,被她宰了一顿,结果“一会结账,共是一十九两七钱四分”。看过一些古籍就可以发现,一两银子的货币价值其实相当的高。

根据《宋史 食货志》提到“熙、丰以前,米石不过六七百”和《宋史 职官志》“每斗(米)折钱三十文”的记载,姑且以2000个铜钱折银一两计算,太平时期米价是1石600—300钱(靖康之乱前后到南宋初期有一两银子一石米的,不在正常计算范围)。1两基本上可以买到4—8石大米,以宋石66公斤计算,1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近924—1848元;(一说宋石为96斤,就相当于1两银子672—1344元)。假定南宋银价与北宋相差不多,那么郭靖请黄蓉一餐吃掉了少则一万三多则超三万的钱,难怪小姑娘一下子就被感动得一塌糊涂了。

黄仁宇先生在他的《中国大历史》中基本以1两金=10两银= 10贯这个假设,而以国际金价来推算1贯铜钱今天的价值的。那么根据先生的方法,我们来看看宋代的一贯合今天多少元

人民币.

1两金=3000元人民币

1两银=1贯铜钱=300元人民币

1文铜钱=0.3元人民币

关于“一两银子值多少人民币”的问题,基本上能够得出的结论是:清朝中晚期一两银子价值人民币150—220元左右;明朝中期价值人民币600—800元;北宋朝中期600元—1300元(或1000—1800元);盛唐时期2000—4000元。

验证,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数据,便于验证晓林给出的换算方式,提高感性认识: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唐朝时,初级公务员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员年俸45两白银=清朝的局级干部,年薪9千元;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那些当官的,那个家里没有个几千万的? 乾隆初年,捐一个道台需一万三千一百二十两银子=花270万就可以买个厅级干部当当,明码标价。

古代一辆等于多少钱篇三
《古代一两银子到底值多少钱》

古代一两银子到底值多少钱

关于银子到底价值几何,今人大多毫无概念,经常犯错误。很多电视剧尤其可笑,描写古人动辄使用几十两,甚至几百、几千、几万两银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出现从口袋里掏出面额成百上千两银票这些荒唐的情节,显示了创作人无知以及不认真到了何等程度。甚至包括金庸这样的大师也对银两的货币价值没有进行深入研究:郭靖初遇黄蓉,被她宰了一顿,结果“一会结账,共是一十九两七钱四分”。这些错误荒唐严重到什么程度,你往下看就知道了。

之所以犯错误的原因,主要为两个误区:一是以为古代一两银子等于今日的一元钱;二

是以为古代的银票就是今日的钞票或者支票了。

其实,古代中国银子缺乏,看过一些古籍就可以发现,一两银子的货币价值相当的高。一两银子等于制钱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后)。而直到清末,一斤(相当于1.2市斤)猪肉只要二十文钱,一亩良田只要七至八两银子或者十二、三个银元。几两银子、几十两银子就是件大事情,有百两银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够买上十几亩良田。在明代,一个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两半银子就够了,所以戚继光的士兵军饷一日只有三分银子,一月不足一两。清代稍贵点,主要是鸦片战争前外贸顺差大,银子大量流入后,银价下跌造成的。后来大量赔款后,银与铜的比价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铜钱,清末时使用铜元,很少用银子作为日常交易用。许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见过银子。所以口语中表示没有钱(贫穷)时用“铜钱(钿)没有”而不说“银子没有”。要知道万历年间国库年收入才达到200万

两,而且还是经过张居正改革后国库收入丰富才有的数字。

《红楼梦》里刘姥姥看到贾府上下一餐螃蟹24两银子,感叹说小户人家可以过一年了。要知道刘姥姥家当时也算中产阶级的,有房有地还雇得起工人丫头,第一次上贾府打秋风,得了20两银子,千恩万谢的。《明史》里也提到七品知县一年的正当俸禄(基本工资)只是45两白银。而《射雕》时代在南宋中晚期,白银流通量还低于明清,其价值只能更高才对,这19两多一餐饭,不管是怎样难得的美味佳肴都似乎太过分了。

中国古代的货币单位制度极为混乱。不同朝代之间有差异,甚至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区之间也有差异。但唐宋之后却也相差不大。因为各朝代银两的货币价值都有所不同,那么现在一般推算古币值都采用一般等价物交换的方式来计算,对中国人来说千年不变的民生商品就是大米。以下采用太平年间的大米物价记录为标准,进行一个粗略的推算,

大致可以得出银两的货币价值答案。

史载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一般质量的大米二石,当时的一石约为94.4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现在我国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间,以中间价1.75元计算,可以算出明朝一两银子=人民币660.8元。由于《红楼梦》故事虽以清朝为原型,生活状况却以明朝为蓝本,姑且以明朝的银两价值计算,刘姥姥拿到了一万三千多元的过年费,当然很高兴了;而郭靖则付出了超出一万二千元人民币一餐饭钱,还是在张家口这样一个小地方,太夸张了吧。郭靖就算傻,但穷苦出身,不可能不知道钱的价值,黄蓉更不可能挨店家的这一宰吧。

这一两银子要是拿到唐朝就购买力而言更

是高得吓人了。唐太宗贞观年间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一斗米只卖5文钱,通常一两银子折1000文铜钱(又称一贯),就可以买200斗米,10斗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

石约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价1.75元一斤计算,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4130元的购买力。唐玄宗开元年间通货膨胀,米价涨到10文一斗,也是一两银子=2065元人民币。

最大的问题出在宋朝,主要原因是宋朝的钱币制度极其混乱,而其记载也矛盾重重。宋朝是以“钱”为流通货币的,因为宋朝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工商业也前所未有地发

达,因此货币需求量也前所未有的庞大,而且白银的产量和进口量都不高并且当时没

有类似央行这样的政府宏观调控管理机构,造成了极为混乱的情况。我们知道一般朝代1000个钱为一贯,等于一两银子,但是宋朝却不是这样的。《宋史食货志》及《续资治通鉴》均提到自真宗朝开始因白银存量偏少不足以赶上经济的发展,银价不断上涨,基本上是2000个以上的铜钱当银一两。而且宋朝“钱法”很乱,有铜钱、铁钱还有铅锡钱同时流通,各州都有权自行铸钱,还存在私人铸钱的情况,钱的大小不一、成分不宜、

古代一辆等于多少钱篇四
《古代的一两银子值多少人民币?》

古代一辆等于多少钱篇五
《古代一两银子值现在多少钱?》

古装剧里,常见到客人在酒楼、饭馆吃喝之后的场景,只见掌柜、小二忙乎乎的说著几两、几钱的银子数目,客人从袖褡里拿出一块银子就付帐了。而射雕英雄传里,郭靖初遇黄蓉,被她宰了一顿,结果「一会结账,共是一十九两七钱四分」。看过一些古籍就可以发现,一两银子的货币价值其实相当的高。到底一两银子到底值多少钱?我发现很多人,包括编剧在内,其实是毫无概念的。根据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史来看,各个朝代都有他本身的货币系统。秦汉是以黄金为主币,铜钱为辅币,数百年间,大致维持一斤黄金兑换一万铜钱的标准。魏晋南北朝因战乱的因素,民生凋蔽,百业萧条,黄金失去货币系统的主要地位,以铜钱、绢帛为主体。这种现象维持到唐代中叶,到唐德宗时提出两税法后,铜钱变成仅有的货币工具。但是,唐朝自立国之后,铜钱不足的现象一直存在,於是杂用铁、锡、铅做成为低值的辅币。唐代以来的金融问题延续到北宋,北宋除了在若干地区用铁钱外,并发展纸币——交子的支付工具,但都是属於大面额的。南宋时以纸币为主币,铜、铁为低值辅币。南宋的纸币称为会子,初期仍以大面额为主,后来增加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的小额会子。元代完全采用纸币,所有金属货币一概不承认。明代中期以前仍以纸币为主币,铜钱为辅币。但唐代之后的贸易逐渐兴盛,这种货币系统早已不能满足民间商业的需求,金、银暗中成为民间的大额支付工具,甚至官方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例如,岳飞请求领用军费四十万贯钱,朝廷以白银十万两和黄金五千两折支。金、元还正式明订纸钞与金、银间的兑换率。而纸币在战乱不稳定的悪性膨胀,也让纸币失去客观的价值。明代中叶,海外贸易达到全盛,外国白银大量输入,使白银的地位更为突出。明英宗正统元年(西元一四三六年),朝廷正式下令解除银禁,并对江、浙的田赋折徵银两,银子的货币主流地位至此成立,直到清朝灭亡而结束。所以,很明显的,不是所有古装剧,吃东西、买东西,都是用银子来付钱的。至於银子相对应的币值,又是如何呢?历史学者曾提出一个公式: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铜钱=10000文铜钱除非是战乱,如明末、三藩、太平天国等时期,这个公式在清朝末年以前,大致是通用的。银子相对应於今天的币值,则与每个时代的物价有关连,一般多以米价做为比较的基准(另一种是黄金)。例如,史载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一般品质的大米二石,当时的一石约

为94.4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现在我国一般家庭吃的大米约为一公斤3元左右,可以算出明朝一两银子=人民币567元。综合历史学者的研究,银子与今天人民币的对应关系是:清朝中晚期,一两银子可兑人民币413—517元;明朝中期,可兑723—930元;北宋朝中期,可兑661元—1653元;盛唐时期,可兑3720—4753元。我们来印证这个兑换率的是否合理。以水浒传为例,此书反映的是宋明之际的民间生活。且看水浒传第十五回,吴用去劝说三阮入夥劫生辰纲时,吴用让阮小七用了一两银子买了一瓮酒,二十斤生熟牛肉,一对大 鸡。以6,7百元人民币买这些东西也大致相当(也要看是什么酒了)。第十回林冲风雪山神庙,陆谦在李小二店裏招待管营和差拨时曾拿出一两银子,点了三四瓶好酒,菜随便上。而在第四十四回戴宗、杨林请石秀吃饭的时候,也是杨林扔出一两银子,让店家随便上酒菜。以一个饭馆,用600多元人民币付三个人吃的帐,的确是可以随便点菜了。各位看了后,知道一两银子有多大了吧?补充:根据宋史记载,宋代宰相月俸300贯,县令是15贯,另有绢、帛、碳、粟。宋代的官俸是唐代以后最好的朝代。明代却是历朝官俸最低的朝代。明代官俸混乱,有时部份钞币,部份米粮、布匹,有时全支米粮,加上纸钞价值高低不一,增加换算的困难。所以在此容我偷个懒,略一下吧!清代官员本俸很低,京官无法养家,外官则全靠养廉银,总督一年的俸银180两,养廉银13000~20000两,米180斛。知县一年的俸银45两,养廉银400~2000两,米45斛。这些资料做为一个参考,史书的记载只是当时的一个现象,不一定是整个朝代的完整事实,大家切莫以偏概全。茶余饭后,谈一个有根有据的话题则可,若要追根究底,那就是一门学问了。

古代一辆等于多少钱篇六
《古代一两银子值多少人民币》

古代一两银子值多少人民币

一两银子到底值多少钱,想必很多人都讨论过吧。但实际上现在很多人其实是毫无概念的。特别以当代某某电视剧为极端,居然出现

两个馒头一碗汤值5两银子,

一个少奶奶一次赌博输掉一

千万两银子等等荒唐透顶的

情节,这些都显示出当前中国

的创作人无知和不认真到了

何等程度,要知道明朝万历年

间全国国库年收入才达到200万两,而且还是经过首辅张居正改革后国库收入丰富之后才有的数字。甚至包括了金庸这样的大师似乎也对银两的货币价值没有进行过深入研究。大家都该记得郭靖初遇黄蓉,被她宰了一顿,结果“一会结账,共是一十九两七钱四分”。看过一些古籍就可以发现,一两银子的货币价值其实相当的高。

《红楼梦》里刘姥姥看到贾府上下一餐螃蟹24两银子,感叹说小户人家可以过一年了。要知道刘姥姥家当时也算是中产阶级的,有房有地还雇得起工人丫头,第一次上贾府打秋风,得了20两银子,千恩万谢的。《明史》里也提到七品知县一年的正当俸禄(算是基本工资吧)只是45两白银。而《射雕》时代在南宋中晚期,白银流通量还低于明清,其价值只能是更高才对,这19两多一餐饭,不管是怎样难得的美味佳肴都似乎太过分了。

因为各朝代银两的货币价值都有所不同,那么现在一般推算古币

值都采用一般等价物交换的方式来计算,对中国人来说千年不变的民生商品就是大米。以下采用太平年间的大米物价记录为标准,进行一个粗略的推算,大致可以得出银两的货币价值答案。

史载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一般质量的大米二石,当时的一石约为94.4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现在我国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间,以中间价

1.75元计算,可以算出明朝一两银子=人民币660.8元。由于《红楼梦》故事虽以清朝为原型,生活状况却以明朝为蓝本,姑且以明朝的银两价值计算,刘姥姥拿到了一万三千多元的过年费,当然很高兴了;而郭靖则付出了超出一万二千元人民币一餐饭钱,还是在张家口这样一个小地方,太夸张了吧。郭靖就算傻,但穷苦出身,不可能不知道钱的价值,黄蓉更不可能挨店家的这一宰吧。

这一两银子要是拿到唐朝的话,就其购买力而言更是高得吓人了。唐太宗贞观年间物质文明极其丰富,一斗米只卖5文钱,通常一两银子折1000文铜钱(又称一贯),就可以买200斗米,10斗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约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价1.75元一斤计算,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4130元的购买力。唐玄宗开元年间通货膨胀,米价涨到10文一斗,也是一两银子=2065元人民币。 最大的问题出在宋朝,主要原因是宋朝的钱币制度极其混乱,而其记载也矛盾重重。宋朝是以“钱”为流通货币的,因为宋朝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工商业也前所未有的发达,因此货币需求量也前所未有的庞大,而且白银的产量和进口量都不高,并且当时没有类似央行

这样的政府宏观调控管理机构,造成了极为混乱的情况。我们知道,一般朝代1000个钱为一贯,等于是一两银子,但宋朝却不是这样的。《宋史〃食货志》及《续资治通鉴》均提到自真宗朝开始因白银存量偏少不足以赶上经济的发展,银价开始不断上涨,基本上是2000个以上的铜钱当银一两。而且宋朝“钱法”很乱,有铜钱、铁钱还有铅锡钱同时流通,各州都有权自行铸钱,还存在私人铸钱的情况,钱的大小不一、成分不宜、价值多变,“随时立制”,非常混乱。川陕地区通行铁钱,十个换一个铜钱,江南和江北流通的钱还不一样。一贯钱实际有多少个钱也是不确定的,有800或850个为一贯的,也有480个为一贯,还要下诏以770个为一贯,并且各州“私用则各随其俗”,完全是笔糊涂账。

根据《宋史〃食货志》提到“熙、丰以前,米石不过六七百”和《宋史〃职官志》“每斗(米)折钱三十文”的记载,姑且以2000个铜钱折银一两计算,太平时期米价是1石600—300钱(靖康之乱前后到南宋初期有一两银子一石米的,不在正常计算范围)。1两基本上可以买到4—8石大米,以宋石66公斤计算,1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近924—1848元;(一说宋石为96斤,就相当于1两银子672—1344元)。假定南宋银价与北宋相差不多,那么郭靖请黄蓉一餐吃掉了少则一万三多则超三万的钱,哈哈,难怪小姑娘一下子就被感动得一塌糊涂了。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宋朝以前白银总量太少,价值过高,还没有成为流通货币(想想看,谁会拿一张面额2000元以上的纸币去市场买

东西……),只存在于朝廷赏赐与会计结算当中,比如税收、国家支付(如向金、西夏送交的岁币“银帛”多少之类),实际上明朝以前,市场流通均使用铜钱(北宋局部地区出现了纸币)。银两成为流通货币只是明清两代对外贸易活跃,外国白银大量涌入以后的事。但为何在很多人心目中一向以为银两是历来的流通货币呢?

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明清小说的盛行,均按照当时的生活情况为常识对前朝进行描写,如《水浒》、《金瓶梅》、《三言二拍》等等,而这些作品中的银两价值均以明朝的银价为标准,与原有的文、贯、缗、铢等货币单位搅合在一起,并且对后世影响很大,因此今人所写较多以中国古代为背景的历史小说、武侠小说作品如《射雕》等书中也跟着把古代流通货币统统说成“银两”。但毕竟现代人比起明清时代的人时距更远,对前朝货币制度及银两的实际购买力的认识更加不足,才会经常出现天价馒头、天价酒菜,而认真的读者或观众出于对古代经济情况的好奇应该对“银两”的价值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古代一辆等于多少钱篇七
《古代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古代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古代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多少钱?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因为“古代”这个概念实在太大,春秋战国是古代,秦汉魏晋是古代,唐宋元明是古代,鸦片战争以前都算是古代,从有文字记载算起,古代跨越了几千年,这几千年当中银子的购买力怎么可能一成不变?

还有,古代一两银子跟现在银子也不一样,有成色很好的“九八足银”(含纯银98%以上),有成色很差的“八五杂银”(含纯银85%左右),也有虚拟的仅作为计价标准的“纹银”(含纯银93.5%),它们的购买力肯定有区别吧?另外我们还得考虑地域差别,同一个时代,同样的银子,在京城可能不值钱,去乡下却可能很值钱。

最后,古代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多少钱在不同朝代的重量也不一样,东汉的“两”很轻,一两不到十五克,唐朝的“两”很重,一两超过四十克。所以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加上很多限制条件:请问您指的是哪一年的、哪个地方的、什么成色的一两银子?

19世纪北京市面上的白银分碎银、银锭和银元三种。碎银和银锭都是“国产”的,成色不一,作者以纹银为例,计算出一两银子的标准重量:37.31克,以及一两纹银所含纯银的重量:34.9克。像这样的一两银子,在公元1884年的北京能买到七十多斤(市斤)普通大米,鉴于现在普通大米每斤卖到三元左右,可以估算出当时一两纹银大约相当于现在两百多元(仅就买米而言)。如果用这样一两银子去买鸡蛋,能买三四百个,仍然相当于人民币两百多元。如果用来租房,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却远远超过了两百多元人民币,当时在北京闹市区租一所建房六间、占地半亩的四合院,一个月只需要一两多银子,这说明当时北京的住房并不短缺,相对于食物而言,房租便宜到了惊人的地步。

银元也是19世纪北京的常见货币,清朝政府铸造银元较晚,当时中国的银元主要靠“进口”,有来自墨西哥的鹰洋、来自英国的站洋、来自日本的龙洋(后来光绪年间铸造的银元也叫“龙洋”)。

无论银锭还是银元,一般都是在大宗交易里使用,普通市民过日子,最常用的是铜钱。铜钱又分很多种,有面值一文的“制钱”,也有面值十文的“当十钱”,还有面值一百文和一千文的“当百钱”和“当千钱”。融亨金融分析师了解到,清代北京市面上有一惯例,无论是哪一种铜钱,都要按照面值的两倍来计价,譬如说一千枚制钱本来是一千文,在北京却偏要说成是两千文,一千枚“当十钱”本来是一万文,在北京偏要说成是两万文。一些学者认为,清代初年北京曾经铸造过一种重量很轻的铜钱,叫做“京制钱”,简称“京钱”,京钱的面值是一文,重量却是后来铸造的制钱的一半,后来京钱不再流通,但是作为最基本的计价单位保留了下来。换句话说,制钱和当十钱替代了京钱以后,人们习惯上仍然按照京钱来计价,又因为京钱两文才相当于制钱一文,所以人们见到制钱和当十钱,就自动把它们的面值翻了一倍。

古代一辆等于多少钱篇八
《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2012-02-05 11:09:50)

转载▼

分类: 旧闻新读·非历史

常有哥们儿问我:古代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因为“古代”这个概念实在太大,春秋战国是古代,秦汉魏晋是古代,唐宋元明是古代,鸦片战争以前都算是古代,从有文字记载算起,古代跨越了几千年,这几千年当中银子的购买力怎么可能一成不变?还有,银子跟银子也不一样,有成色很好的“九八足银”(含纯银98%以上),有成色很差的“八五杂银”(含纯银85%左右),也有虚拟的仅作为计价标准的“纹银”(含纯银93.5%),它们的购买力肯定有区别吧?另外我们还得考虑地域差别,同一个时代,同样的银子,在京城可能不值钱,去乡下却可能很值钱。最后,一两银子在不同朝代的重量也不一样,东汉的“两”很轻,一两不到15克,唐朝的“两”很重,一两超过40克。所以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加上很多限制条件:请问您指的是哪一年的、哪个地方的、什么成色的一两银子?

加上这么多限制条件以后,本来很笼统的一个问题就变得清晰起来,可是对方也会变得头大,人家本来对一两银子值多少钱挺感兴趣来着,一听居然这么麻烦,只好摆摆手说:算了,我不问了。

大多数朋友就是这样子,他们喜欢简单,对太复杂的问题不感兴趣,更不愿意花力气去琢磨。换句话说,大家的脑子喜欢偷懒。偷懒的结果是,我们会在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细节上犯下致命的错误。

譬如说古装电视剧里,皇帝赐银5000两,紧接着就有一个小太监托一张木盘子出来,盘子上码着一锭一锭的银子,耀人眼花。5000两足足有300多斤(16两为一斤),古代的斤又比现在的斤要重(明清时一斤在590克以上,现在的市斤只有500克),一个太监是根本托不起来的,除非他身怀绝世武功。博学如金庸先生,武侠小说写得雅俗共赏意蕴无穷,一样在常识上犯错误:《鹿鼎记》里男一号韦小宝动不动就从怀里掏出一千两一张的银票,事实上他那个时代(康熙年间),根本就没有银票,无论官办钱庄还是私营银号,都要到咸丰年间才开始发行银票。

影视和小说都是文艺作品,只要情节引人入胜就行,不需要“符合史实”。问题是我们的学者也往往会犯类似错误。记得王立群先生在百家讲坛开讲《大风歌》,讲到汉高祖刘邦赏赐陈平“金四万斤”,想当然地解释说那是铜,不是黄金。他这种理解在学术界流行已久,也错误已久,误导了很多人。其实《史记》里提到的“金”,多数指黄金,而不是黄铜,如果明确提到“黄金”、“赤金”、“兼金”或者“若干镒”,则一定指黄金。西汉前期,“金一斤”等价于10000枚五铢钱,“银一斤”等价于3000枚五铢钱,五铢钱主要用铜铸造,10000枚五铢钱重达130斤,如果“金”指的是铜,一斤铜怎么可能等价于130斤铜呢?传统说法还认为古代黄金成色很低,这个观点也被考古实物证明了是错的——战国金饼的纯度都已经高达95%以上。王立群先生可能觉得刘邦一次赏给陈平黄金“四万斤”太多,其实古代中国的黄金储备是超乎今人想象的(王莽执政时期仅内廷藏金就多达140吨,后来他大婚,光彩礼就耗费了7吨黄金),那时候黄金

的购买力也远远低于今天,后来由于黄金大量流失(一是被铸造成器物,二是流失到海外),同时白银迅速增加,黄金才变得异常贵重起来。

长期来看,黄金相对其他金属的贵重程度呈现出一种明显的上升趋势。西汉时,一两黄金的价值或者购买力只是一两白银的3倍,到了唐朝就变成15倍,而在今天,这个比率是60倍以上。我们只有了解到经济史上这一容易被忽略的细节之后,才会对古代帝王赏赐臣下的几千斤乃至几万斤黄金有一些正确认识:首先它们是黄金,不是黄铜;其次,那些金子并不像现在这么值钱。

黄金价值走高的历史趋势应该不止出现在我们中国,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参考邵义先生的专著《过去的钱值多少钱:细读19世纪北京人、巴黎人、伦敦人的经济生活》。在这本书的第一章第四节,邵先生列了一张表,表上显示1860年国际上金银比价是15:1,到1880年金银比价是18:1,1900年金银比价是33:1。短短40年当中,黄金相对白银的价值上涨了一倍还要多。

《过去的钱值多少钱》这本书,重心并不是金银比价,而是货币的购买力。作者邵义首先划定了一个时间范围:19世纪。更具体地说,是从1830年到1914年。然后他又选了三个区域:中国的北京、法国的巴黎、英国的伦敦。在这一时期内,北京流通的主要货币是白银和铜钱,巴黎流通的主要货币是法郎和生丁,伦敦流通的主要货币是英镑和先令,作者用了大量笔墨来考证白银、铜钱、法郎、生丁、英镑、先令的购买力,以及这些货币之间的兑换关系,在此基础上他又详细描述了北京、巴黎和伦敦的物价水平以及当时人们的收入。

19世纪北京市面上的白银分碎银、银锭和银元三种。碎银和银锭都是“国产”的,成色不一,作者以纹银为例,计算出一两银子的标准重量:37.31克,以及一两纹银所含纯银的重量:34.9克。像这样的一两银子,在公元1884年的北京能买到70多斤(市斤)普通大米,鉴于现在普通大米每斤卖到3元左右,可以估算出当时一两纹银大约相当于现在200多元(仅就买米而言)。如果用这样一两银子去买鸡蛋,能买三四百颗,仍然相当于人民币200多元。如果用来租房,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却远远超过了200多元人民币,当时在北京闹市区租一所建房6间、占地半亩的四合院,一个月只需要一两多银子,这说明当时北京的住房并不短缺,相对于食物而言,房租便宜到了惊人的地步。

银元也是19世纪北京的常见货币,满清政府铸造银元较晚,当时中国的银元主要靠“进口”,有来自墨西哥的鹰洋、来自英国的站洋、来自日本的龙洋(后来光绪年间铸造的银元也叫“龙洋”)。邵义先生在《过去的钱值多少钱》第一章第一节计算了以上几种银元的重量、成色以及与纹银的兑换率:墨西哥鹰洋可兑换0.7023两纹银,英国站洋可兑换0.6956两纹银,日本龙洋可兑换0.6922两纹银。邵先生没说哪种银元在清代流通最广,我估计流通最广的应该是墨西哥鹰洋,因为清末笔记里常见时人对鹰洋的描述,曾经执掌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几十年的英国人赫德在日记里提到的薪水也是以鹰洋为主。

无论银锭还是银元,一般都是在大宗交易里使用,普通市民过日子,最常用的是铜钱。铜钱又分很多种,有面值一文的“制钱”,也有面值10文的“当十钱”,还有面值100文和1000文的“当百钱”和“当千钱”。清代北京市面上有一惯例,无论是哪一种铜钱,都要按照面值的两倍来计价,譬如说1000枚制钱本来是1000文,在北京却偏要说成是2000文,1000枚“当十钱”本来是10000文,在北京偏要说成是20000文。一些学者认为,清代初年北京曾经铸造过一种重量很轻的铜钱,叫做“京制钱”,简称“京钱”,京钱的面值是一文,重量却

是后来铸造的制钱的一半,后来京钱不再流通,但是作为最基本的计价单位保留了下来。换句话说,制钱和当十钱替代了京钱以后,人们习惯上仍然按照京钱来计价,又因为京钱两文才相当于制钱一文,所以人们见到制钱和当十钱,就自动把它们的面值翻了一倍。我查证《清史稿·食货志》和《顺义县志·金融志》,确实有“京制钱”的概念,但却没有记载这种钱币的面值和重量,甚至连“京钱”这个简称都找不到。邵义先生在《过去的钱值多少钱》一书最后附有《清朝京师“京钱”考》,运用他扎实的金融学功底(他在投资银行从事金融研究多年)论证了京钱只是一种虚拟的计价单位,它的产生源于北京人对清代某个皇帝将铜钱贬值的消极抵抗。这个说法很有独创性,可惜邵先生没能在史料里找到究竟是哪个皇帝把铜钱贬了值,所以正如他所说,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确定京钱产生的时间和原因”。

但是邵义敏锐地发现了19世纪中后期大额铜钱流通以后京钱计价方式发生变化的一个关键细节:“当十钱”流通前,制钱包打天下,京钱一吊(1000文)等于制钱500文;“当十钱”流通后,制钱退出市场,京钱一吊(1000文)等于当十钱50枚,而折合制钱只有100文左右。这个细节的发现,有助于我们读懂晚清至民国北京的真实物价和收入水平。我手头有加藤鎌三郎写的《北京风俗问答》一书,该书记录了清末民初人力车夫的收入:“孤身一人,每天拉个五六吊钱,除去车份儿,就将够我吃的。”“五六吊钱”是指京钱五六千文,如果按照传统解释,两文京钱等于一文制钱,那么“五六吊钱”就是两三千文制钱,每天两三千文,一个月就是60000文到90000文,当时1500文制钱可兑换一块大洋,则人力车夫一个月能挣到40块到60块大洋,比北洋时期教育次长的薪水都要高,怎么能说“除去车份儿,就将够我吃的”呢?读了邵义先生的考证才知道,清末民初京钱的计价方式已经发生变化,这时候“五六吊钱”只相当于制钱五六百文,每月也就是15000文到18000文,折合大洋10块到12块,再刨去3块大洋的份儿钱,当然“将够我吃的”了。

邵义目光敏锐,功底扎实,他这本《过去的钱值多少钱》注重细节考证,也以细节取胜,这种写作态度在当前的历史类著作当中非常少见。最近这些年,历史题材一直很火,却都是政治斗争、官场秘笈、大型战役和宫廷隐史,即使稍具思想深度的著作,也很少能在细节上站得住脚,大家张口就是“东亚文化”、“全球文明”,基本事实还没搞清楚呢,就急着下宏大的结论。宏大主题未必不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先把细节问题整明白了,不然主题越宏大,错误越离谱。

好莱坞电影有个基本法则:越是虚构的东西,细节上越要准确,这样观众才能在虚幻的场景中体验到强烈的真实感。搞学术不是做电影,但也有类似的法则存在:越是宏大的选题,越要在细节上认真。譬如要想写一部物价史,自然先得弄明白度量衡和货币成色,如果对一石粮食有多少斤都迷糊,对“一贯钱”具体指的是铁钱还是铜钱、是大钱还是小钱、是实物还是折色都闹不清楚,只凭着想当然和人云亦云,肯定要犯错误。邵义先生不是专业搞学术的,不过他在《过去的钱之值多少钱》这部专著上所下的“细工夫”,值得多数搞学术的朋友学习。

邵义《过去的钱值多少钱:细读19世纪北京人、巴黎人、伦敦人的经济生活》,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定价26元。

古代一辆等于多少钱篇九
《古代的一两银子到底值多少人民币》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caijingleikaoshi/185505.html

    上一篇:2014写给闺蜜的话

    下一篇:2015个性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