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内审师】
什么是设问句篇一
《设问句与反问句的区别》
设问句与反问句的区别:
设问句应与反问句分别开
设问句式是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故意先提出问题,自己提问自己回答。
反问句是疑问句,实际上说话者是在强调某种肯定或否定的答案,也就是明知故问。这类句式常和“难道”等词联接。通常答案就在句子当中。
例:"数学真的这么难么?"----说话者在强调数学不难
疑问句:自己提出问题让别人回答。反问句:只问不答,答题就在问话里。 设问句:自问自答。
疑问就是不清楚的问题
设问就是知道答案,出一个问题
反问就是以别人的问题加上否定问回去
设问:例句
"春天在哪里?春天在花朵里……”
“什么是生物?生物就是有生命的物体…………”
什么叫自律?自律就是自己管束自己的行为。
这人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是大明。
学好语文要背书吗?一定要!
这瓶饮料是谁买来的?原来是妈妈买来的.
是谁的本子?是张昊的本子。
这是谁的房间?这是我的房间
反问:例句
1. "难道我会不知道?"----说话者是在强调自己是知道的。
2. "(难道)我有这么笨吗?"----说话者在强调自己并不笨。
3."难道数学真的这么难么?"----说话者在强调数学不难.
4."那怎么是一样的呢?"----说话者在强调那是不一样的。
5.难道我们要浪费时间吗?——强调要珍惜时间
6.你们怎能破坏环境呢? ——强调要保护环境
反问句结尾时正常用问号,而有些特殊的句子也可一用感叹号。
如:“得把他们抱过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意思就是说同死人待在一起不行,感叹号表示极度强调。
反问句的特点:通常反问句是陈述句的改版。如:那怎么是一样的呢?这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就是:那是不一样的?除此之外,反问句还要有反问词,如:难道 怎么 这么…… 除了反问词,还要在最后加上反问字,如:呢 吗…… 而且为了表示与陈述句的区别,还要在最后加上问号(?)。
什么是设问句篇二
《反问句和设问句》
反问句和设问句
反问句
反问句的意思
就是把答案藏在问题里,且答案是唯一的,也是肯定的(自问自答)。
反问句结尾时正常情况下用问号,而有些特殊的句子也可以用感叹号。
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把本来已确定的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强烈。反问句式不但比一般陈述句语气更为有力,而且感情色彩更为鲜明。
例句
1. "难道我会不知道?"----说话者是在强调自己是知道的。
2. "难道我有这么笨吗?"----说话者在强调自己并不笨。
3."难道数学真的这么难么?"----说话者在强调数学不难。
4."那什么是一样的呢?"----说话者在强调那是不一样的。
5.难道我们能浪费时间吗?——强调要珍惜时间。
6.你们怎能破坏环境呢? ——强调要保护环境。
7.你们怎么能不承认错误呢?——强调要勇于承认错误。
8.在列夫〃托尔斯泰写的《穷人》这篇文章中“得把他们抱过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意思就是说同死人待在一起不行,感叹号表示极度强调。
9.自从六年前的那一次,我何曾再迟到过?
10. 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迟到》(林海音)
11.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的吗?
12.这是多么深刻的教诲啊!难道不值得我们永远牢记吗?
反问句的特点
通常反问句是陈述句的改版,是为了强调语气。
如:那怎么是一样的呢?这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就是:那是不一样的。相比之下,前一个句子语气就强烈多了。
除此之外,一些反问句还要有反问词,如:难道 怎么 这么…… 除了反问词,还要在最后加上语气词如:呢 吗…… 而且为了表示与陈述句的区别,还要在最后加上问号(?)。
且通常都要把句子(判断句)的意思倒过来后,再加上反问词。
反问和设问的区别:设问和反问都是无疑而问,但是有明显的区别: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设问是自问自答,有问有答,答在问外;反问寓答于问,有问无答。
设问句
为了引起别人注意,自问自答,就叫做设问句。
设问除了能引起注意外,还能启发读者思考,也可以加强作者想表达的思想。 设问句强烈的表达了句子的主要内容。
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设问句与反问句的区别
设问句应与反问句分别开
设问句式是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故意先提出问题,自己提问自己回答。
例:数学难吗?其实不难。
反问句是疑问句,实际上说话者是在强调某种肯定或否定的答案,也就是明知故问。这类句式常和“难道”、“怎么”等反问词联接。通常答案就在句子当中。
例:"难道数学有这么难么?"----说话者在强调数学不难。
陈述句:数学不难。
疑问句〃设问句〃反问句
疑问句、设问句和反问句的末尾都有问号,都以问的形式作标志,所以都可称为“问句”。因为它们形式十分相似,所以,常常有一些同学甚至个别老师把三者混为一谈,弄不清什么是疑问句,什么是设问句,也分不清哪个是设问句,哪个是反问句。其实,三者虽然十分相似,但差别还是相当大的。
一、疑问句
疑问句是从句子的用途角度来说的,它是用来向别人提出问题的,是有疑而问,当向别人询问一件事时,我们就会用到疑问句。:
1、这是谁家的狗?(契诃夫《变色龙》)
2、还能告诉我一些题外的细节吗?(张新民《落棋有声》)
你读过书么?(鲁迅《孔乙己》)
上边列举的三个例子都是疑问句,都是用来向别人提出问题的句子。一般说来,疑问句是有疑而问,提问者不知道问题的答案,需要由别人来回答。它通常是由一方发问,由另一方作答,所以,在记叙文中某方的疑问句与另一方的回答句是紧紧相连的,回答句紧跟在疑问句的后面。
二、设问句
设问是一种修辞手法,设问句是文章作者在语言表达过程中,为了取得引起读者思考和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而特意采用的一种问句形式。如:
4、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死海不死》)
5、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6、地球是不是一个滚圆的正球体呢?(陈尔寿《地坏是圆的吗》)
上边列举的三个例子都是设问句,它们都是作者有决心书而为之的问句,其实提问者本来完全知晓问题的答案,是明知故问且又自问自答的一种问句形式,它不需要别人来回答,它只是作者为了引起读者注意或者引发读者思考而故意提问的。所以,通常情况下,在设问句的后边,紧接着的是作者本人的答语。
三、反问句
反问也是一种修辞手法。反问句是作者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为了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增强某种语气、强调某种确定的意思而有意采用的一种问句形式。
7、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魏巍《我的老师》)
8、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茅盾《白杨礼赞》)
9、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以上列举的三个例子都是反问句,它们都运用了问句的形式,表达了某种确定的意思。反问句不需要别人来回答,它也是作者自问自答,把答案蕴藏在问句之中,答案就是问句意思的反面。
由此可见,疑问句、设问句和反问的目的和作用都各不相同:疑问句是用来向别人询问、解除自己的疑团的,它是有疑而问,是己问他答,答在问后;设问句是为了增强语言的吸引力或引起注意和思考而有意而为之的问句,作者自问自答,答在问后;
反问句是为了强调某种确定的意思,加强某种语气而有意而为之的问句,是无疑而问,作者自问自答,答在问中。
对于这三种问句,只要我们经常有意识地、仔细地加以分析,就一定能够将它们正确地区分开来。
什么是设问句篇三
《设问句》
什么叫自律?自律就是自己管束自己的行为。
这人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是大明。
学好语文要背书吗?一定要!
这瓶饮料是谁买来的?原来是妈妈买来的。
什么是合作?合作是互相配合。
太空中有外星人吗?现在还不确定 。
谁的本子?是张昊的本子 。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发展中国家的人民生活水平要不要提高?要提高,我们不仅是按照中国政府的计划去做,而且是在努力地实施联合国的“千年发展目标”。
他摸出的是什么?是手枪!
蟋蟀有特别好的工具吗?没有。
北大荒你不喜欢吗?喜欢,它物产丰富、景色秀丽,让人流连忘返。
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竺可桢走进北海公园,单是为了观赏景物吗?他是来观察物候,做科学研究的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水向东流.
2.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3.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5.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在 沁园春·长沙
6.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7.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
8.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9.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10.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12.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一、反问句改陈述句 。
1、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2.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与舒服呢?
3.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4.我们遇到困难,怎么能退缩呢?
5.说出的话难道可以不算数?
6.不好好学习,怎能能取得好成绩呢?
7.那奔驰的列车不是我们祖国奋勇前进的象征吗?
8. 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
9、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
10、我们怎能忘记老师的谆谆教导?
11、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12、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
13、实现四个现代化,难道不是全国人民的伟大历史任务吗?
二、反问句改陈述句。
1、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
2、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就越远了吗?
3、把羊圈修好,不就不会再丢羊了吗?
4、它一听到弦响,心里怎么能不害怕呢?
5、对浪费能源的现象,我们怎么能容忍呢?
6、我怎么能忘记老师的关爱呢?
7、春天一到,冰不就化开了吗?
8、你怎么能这样做?
9、别人能办到的事,难道我们就不能办到吗?
10、生活富裕了,难道我们就能铺张浪费了吗?
11、我们怎么能忘记妈妈的爱呢?
12、彼得读着这份账单,怎么能不羞愧呢?
13、小姑娘美好的心灵,不正像晶莹剔透的钻石吗?
14、这难道不是天下奇观吗?
15、天上的星星能数得清吗?
16、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
17、天空塌下一大块,怎么不可怕呢?
18、楚国在南边,你怎么能往北走呀?
19、翠鸟背上的羽毛不正像浅绿色的外衣吗?
20、雷锋精神怎么会过时呢?
21、淮南柑桔一种到淮北,就又小又苦,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
22、大家都能办到的事,难道我就不能办到吗?
23、 那电线上停着的几个小黑点,不正是伶俐可爱的小燕子吗?
24、如果没有人们的辛勤劳动,这里还不是荆棘丛生的荒坡吗?
25、不耕耘怎么有收获?不学习怎会有知识?
26、这位小姑娘天真美好的心灵,不正像一朵含苞欲放的花蕾吗?
27、难道我们能随意砍伐树木,破坏绿化吗?
28、看到那数不尽的青松白桦,谁能不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
29、从不同的角度看杨桃,不就看到不同的形状了吗?
30、字典不正是我无声的朋友和老师吗?
三、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1、字典难道不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吗?
2、难道那条街不热闹吗?
3、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
4、他呀!都老头子了,还订这些东西干什么呀?
5、 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怎么会惧怕反动军阀?
6、要奋斗就会有牺牲,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7、杭州的西湖难道不像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8、人们怎么不希望车子能停下来,不希望时间能停下来?
9、人难道可以没有一点精神吗?
10、我们怎么容忍破坏纪律的人和事?
11、班主任难道不应该以身作则吗?
12、浪费时间难道不就是浪费生命的表现吗?
13、这么重的东西,我怎么拎得动呢?
14、大千世界,哪里没有野花的倩影?
15、我们千千万万个普通人,不是正是这样的野花吗?
16、这潮湿冰冷的地面,怎么能睡呢?
17、王老师带病工作,我们怎能不感动呢?
18、小妹妹这样乖巧,我们怎能不喜欢她呀?
19、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嫌它不够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20、肺结核病人怎么会想到,使他生病的就是那个在马路上随便吐痰的人呢?
21、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难道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吗?
22、知识是无止境的,我们有什么理由骄傲自满,故步自封呢?
23、学习如登山,需要有踏实苦干和坚持不懈的精神,这不是十分清楚的道理吗?
24、人的聪明与愚笨,难道是天生的吗?
25、狼的本性会突然改变吗?不会,绝对不会!(改为陈述句)
26、少先队员怎么能向困难低头呢?
四、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1 那大臣想:“难道我不称职吗?难道我是愚蠢吗?”
2 不耕耘怎么会有收获?不学习怎么会有知识?
3 他哪里知道人家要把他怎么样呢?
4 你的家不是在6单元212号房间吗?
5 凡卡天天挨打挨饿,他怎能不想念乡下的爷爷?
6 小姑娘纯洁的心灵,不正像一个含苞欲放的花蕾吗?
7 又烂又软的淤泥怎么承受住这样重的老象呢?
8 难道蜜蜂不是有益的昆虫吗?
9 孔繁森的先进事迹,怎能不使我们感动得流泪呢?
10 这样的精品,难道不是从山上那根很不显眼、很普通的荆条上采下来的吗?
11 谁没有父母兄弟?谁没有妻子儿女?你们怎么能忍心用枪来打这些受人压迫受人打骂的穷朋友
呢?
12 这一朵朵绚丽的鲜花不正是园艺工人辛勤劳动的结晶吗?
13 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难道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吗?你不为我们的祖国有这
样的英雄而感到自豪吗?
什么是设问句篇四
《设问句》
设问句的特点: 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确定答案,这种修
辞方式叫做设问。
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
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设问句强烈的表达了句子的主要内容.
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设问句例举如下:这人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是老陈。
学好语文要背书吗?一定要!
什么叫自律?自律就是自己管束自己的行为。
这瓶饮料是谁买来的?原来是阿姨买来的。
是什么是合作?合作是互相配合
太空中有外星人吗。没有
这是谁的本子?是李刚的本子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发展中国家的人民生活水平要不要提高?要提高,我们不仅是
按照中国政府的计划去做,而且是在努力地实施联合国的“千
年发展目标”。
他摸出的是什么?是手枪!
蟋蟀有特别好的工具吗?没有。
北大荒你不喜欢吗?喜欢。它物产丰富,景色秀丽,让人流连忘
返。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
江春水向东流.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在 沁园春·长沙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设问句的意义和作用编辑
设问除了能引起注意外,还能启发读者思考,也可以加强作者想表达的思想。
设问句强烈的表达了句子的主要内容。
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吸引读者。
设问句与反问句的区别编辑
设问句应与反问句分别开
设问句式是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故意先提出问题,自己提问自己回答。
例:数学难吗?其实不难。
反问句是疑问句,实际上说话者是在强调某种肯定或否定的答案,也就是明知故问。这类句式常和“难道”、“怎么”等反问词联接。通常答案就在句子当中。
例:"难道数学有这么难么?"----说话者在强调数学不难。
陈述句:数学不难。
例句编辑
什么叫自律?自律就是自己管束自己的行为。
这人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是大明。
学好语文要背书吗?一定要。
这瓶饮料是谁买来的?原来是妈妈买来的。
什么是合作?合作是互相配合。
太空中有外星人吗?现在还不太确定 。
谁的本子?是张昊的本子 。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发展中国家的人民生活水平要不要提高?要提高,我们不仅是按照中国政府的计划去做,而且是在努力地实施联合国的“千年发展目标”。
他摸出的是什么?是手枪。
蟋蟀是有特别好的工具的动物吗?其实很简单,蟋蟀属于普通动物,所以没有。
北大荒你不喜欢吗?喜欢,因为它物产丰富、景色秀丽,让人流连忘返。
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竺可桢走进北海公园,单是为了观赏景物吗?他是来观察物候,做科学研究的。
我们能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呢?不,不能。科学家已经证明,知道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什么是设问句篇五
《反问句和设问句》
反问句和设问句
反问句
反问句的意思
就是把答案藏在问题里,且答案是唯一的,也是肯定的(自问自答)。 反问句结尾时正常情况下用问号,而有些特殊的句子也可以用感叹号。
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把本来已确定的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强烈。反问句式不但比一般陈述句语气更为有力,而且感情色彩更为鲜明。
例句
1. "难道我会不知道?"----说话者是在强调自己是知道的。
2. "难道我有这么笨吗?"----说话者在强调自己并不笨。
3."难道数学真的这么难么?"----说话者在强调数学不难。
4."那什么是一样的呢?"----说话者在强调那是不一样的。
5.难道我们能浪费时间吗?——强调要珍惜时间。
6.你们怎能破坏环境呢? ——强调要保护环境。
7.你们怎么能不承认错误呢?——强调要勇于承认错误。
8.在列夫·托尔斯泰写的《穷人》这篇文章中“得把他们抱过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意思就是说同死人待在一起不行,感叹号表示极度强调。
9.自从六年前的那一次,我何曾再迟到过?
10. 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迟到》(林海音)
11.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的吗?
12.这是多么深刻的教诲啊!难道不值得我们永远牢记吗?
反问句的特点
通常反问句是陈述句的改版,是为了强调语气。
如:那怎么是一样的呢?这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就是:那是不一样的。相比之下,前一个句子语气就强烈多了。
除此之外,一些反问句还要有反问词,如:难道 怎么 这么„„ 除了反问词,还要在最后加上语气词如:呢 吗„„ 而且为了表示与陈述句的区别,还要在最后加上问号(?)。
且通常都要把句子(判断句)的意思倒过来后,再加上反问词。
反问和设问的区别:设问和反问都是无疑而问,但是有明显的区别: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设问是自问自答,有问有答,答在问外;反问寓答于问,有问无答。
设问句
为了引起别人注意,自问自答,就叫做设问句。
设问除了能引起注意外,还能启发读者思考,也可以加强作者想表达的思想。 设问句强烈的表达了句子的主要内容。
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设问句与反问句的区别
设问句应与反问句分别开
设问句式是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故意先提出问题,自己提问自己回答。
例:数学难吗?其实不难。
反问句是疑问句,实际上说话者是在强调某种肯定或否定的答案,也就是明知故问。这类句式常和“难道”、“怎么”等反问词联接。通常答案就在句子当中。
例:"难道数学有这么难么?"----说话者在强调数学不难。
陈述句:数学不难。
什么是设问句篇六
《疑问句 设问句 反问句》
疑问句 设问句 反问句 (2009-10-31 21:33:22)
一、疑问句
疑问句是从句子的用途角度来说的,它是用来向别人提出问题的,是有疑而问,是向别人询问一件事,解除自己的疑团的,它是有疑而问,是己问他答,答在问后(即:由一方发问,由另一方作答,回答句紧跟在疑问句的后面)。
二、设问句
设问是一种修辞手法,先提出问题,接着再把答案说出来,这种自问自答的句子叫做设问句。其实提问者本来完全知晓问题的答案,是明知故问且又自问自答的一种问句形式,它不需要别人来回答,它只是作者为了引起读者注意或者引发读者思考而故意提问的。所以,通常情况下,在设问句的后边,紧接着的是作者本人的答语。这种修辞效果不是肯定的句式所能及的。如:
1、“春天在哪里?春天在花朵里„„”
2、“什么是生物?生物就是有生命的物体„„„„”
3、什么叫自律?自律就是自己管束自己的行为。
4、这人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是大明。
5、学好语文要背书吗?一定要!
三、反问句
反问也是一种修辞手法。反问句又叫反诘句,它是用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反问句是作者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为了增强语
言的表达效果、增强某种语气、强调某种确定的意思而有意采用的一种问句形式。是无疑而问,作者自问自答,答在问中。
1. "难道我会不知道?"----说话者是在强调自己是知道的。
2. "(难道)我有这么笨吗?"----说话者在强调自己并不笨。
3."难道数学真的这么难么?"----说话者在强调数学不难。
4."那什么是一样的呢?"----说话者在强调那是不一样的。
5.“得把他们抱过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末尾用的感叹号。
总之,疑问句是己问他答,答在问后;设问句是自问自答,答案在问句之外,反问句则不用回答,答案包含在问句之中,已经暗示了出来;设问句末一般用问号,反问句可以用问号,也可以用叹号。
什么是设问句篇七
《反问句和设问句》
反问句和设问句
1、疑问句是一种句式,在向对方发问,不知道答案,需要对方来回答。例如:你今天几点起床的?
2、反问句是一种修辞方法,是用反诘的语气表达一个肯定的意思,答案已经蕴涵在问句中了,不需要对方来回答。也就是明知故问。这类句式常和“难道”、“怎么”等反问词联接。例如:你怎么能这样呢?(意思是你不能这样。)
3、为了引起别人注意,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故意先提出问题,自己提问自己回答,就叫做设问句。 顺口溜:
我问你答是疑问;
不需回答是反问; 自问自答是设问。
一、陈述句
陈述句是陈述一个事实或者说话人的看法。它包括肯定句和否定句两种。陈述句在书写时句末有句号,而在朗读时则用降调。
有的陈述句表求肯定的意思。如:我喜欢语文课。
有的陈述句表示否定的意思。如:我不喜欢语文课。
在说话、写文章中,对陈述语气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只会简单肯定和否定,不能满足表情达意的需要。让我们比较下面两组句子。
①我喜欢语文课。 我会喜欢语文课的。
两个陈述句都是肯定语气,但表达的意思有很大区别。后一句肯定程度减弱了,还含有“现在不喜欢”的意思。
②我不喜欢语文课。 我不大喜欢语文课
两个陈述句都是否定语气,但第句二语气委婉多了,不喜欢的程度也不那么厉害。
陈述句使用得很广泛、说话、写文章几乎离不开它,善于揣摩陈述句的语意、语气,对提高读、写能力都有帮助。
二、疑问句
用陈述句的语序,在句尾加上问号,这样的问句通常来表达说话者的“惊奇”,“疑惑”等感情色彩。比正常的疑问句感情更为强烈。这样的问句不是侧重提问题,而是注重表达感受。汉语当中的疑问句与“反问句”、“设问句”等问句不同,汉语疑问句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问句。
三、设问句
为了引起别人注意,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故意先提出问题,自己提问自己回答,就叫做设问句。 设问除了能引起注意外,还能启发读者思考,也可以加强作者想表达的思想。
设问句强烈的表达了句子的主要内容.
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四 、反问句
反问句,就是用疑问的句式,表达否定的观点。
反问句表面看来是疑问的形式,但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之中。 反问的形式比一般的陈述句语气更强,更能引起人们的思考。
设问句
为了引起别人注意,吸引人家眼球为问句,在紧接着的一句话写上答案(自问自答),启发读者思考,答句最好可以点明接下来要说的事情,可以更完整,就叫做设问句。
1设问句的意义和作用
设问除了能引起注意外,还能启发读者思考,也可以加强作者想表达的思想。
设问句强烈的表达了句子的主要内容。
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吸引读者。
2设问句与反问句的区别
设问句应与反问句分别开
设问句式是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故意先提出问题,自己提问自己回答。
例:数学难吗?其实不难。
反问句是疑问句,实际上说话者是在强调某种肯定或否定的答案,也就是明知故问。这类句式常和“难道”、“怎么”等反问词联接。通常答案就在句子当中。
例:"难道数学有这么难么?"----说话者在强调数学不难。
陈述句:数学不难。
3例句
什么叫自律?自律就是自己管束自己的行为。
这人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是大明。
学好语文要背书吗?一定要。
这瓶饮料是谁买来的?原来是妈妈买来的。
什么是合作?合作是互相配合。
太空中有外星人吗?现在还不太确定 。
谁的本子?是张昊的本子 。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发展中国家的人民生活水平要不要提高?要提高,我们不仅是按照中国政府的计划去做,而且是在努力地实施联合国的“千年发展目标”。
他摸出的是什么?是手枪。
蟋蟀是有特别好的工具的动物吗?其实很简单,蟋蟀属于普通动物,所以没有。
北大荒你不喜欢吗?喜欢,因为它物产丰富、景色秀丽,让人流连忘返。
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竺可桢走进北海公园,单是为了观赏景物吗?他是来观察物候,做科学研究的。
我们能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呢?不,不能。科学家已经证明,知道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反问句
反问句就是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反问句表面看来是疑问的形式,但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之中。反问的形式比一般的陈述句语气更强,更能引起人们的思考。
1意思
就是把答案藏在问题里,且答案是唯一的,也是肯定的(明知故问)。
反问句结尾时正常情况下用问号,而有些特殊的句子也可以用感叹号。
反问句分为肯定反问句和否定反问句。肯定反问句表示否定的意思,否定反问句表示肯定的意思。 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把本来已确定的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强烈。反问句式不但比一般陈述句语气更为有力,而且感情色彩更为鲜明。
反问句,疑问句四种当中的一种,就是明知故问,一般由陈述句改变而来,句子中充满了说话人的充沛强烈的感情,或肯定或否定,且只问不答。
2例句
1. "难道我会不知道?"----说话者是在强调自己是知道的。
2. "难道我有这么笨吗?"----说话者在强调自己并不笨。
3."难道数学真的这么难么?"----说话者在强调数学不难。
4."那怎么是一样的呢?"----说话者在强调那是不一样的。
5.难道我们能浪费时间吗?——强调要珍惜时间,突出时间的重要性。
6.你们怎能破坏环境呢? ——强调要保护环境。
7.你们怎么能不承认错误呢?——强调要勇于承认错误。
8.你们怎么能不回家呢?——强调不能不回家。
9.在列夫·托尔斯泰写的《穷人》这篇文章中“得把他们抱过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意思就是说同死人待在一起不行,感叹号表示极度强调。
10.自从六年前的那一次,我何曾再迟到过? ——强调我再没迟到过。
11. 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城南旧事》(林海音)
12.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的吗?
13.这是多么深刻的教诲啊!难道不值得我们永远牢记吗?
14.你如果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会做吗?——强调上课不认真你就不会做作业。
15.为什么不去问问神奇海螺呢?——强调你应该去问神奇海螺。
16.你是笨蛋吗?——强调你是不是笨蛋。
17.报纸有这么大的魔力吗?——回答是肯定的。
18.难道我们不应该学习他的精神吗?——强调我们该去学习他的精神。
19.当农民,难道就不需要文化知识了吗? ——强调当农民也需要文化知识。
20.这不是呆气的表现吗?——说明这就是呆气的表现。
21.难道他们真心相爱?——强调他们不是真心相爱的。
3特点
通常反问句是陈述句的改版,是为了强调语气。
如:那怎么是一样的呢?这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就是:那是不一样的。相比之下,前一个句子语气就强烈多了。
除此之外,一些反问句还要有反问词,如:难道 怎么 这么„„ 除了反问词,还要在最后加上语气词如:呢 吗„„ 而且为了表示与陈述句的区别,还要在最后加上问号(?)。
且通常都要把句子(判断句)的意思倒过来后,再加上反问词。
反问和设问的区别:设问和反问都是无疑而问,但是有明显的区别: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设问是自问自答,有问有答,答在问外;反问寓答于问,有问无答。
目的:加强语气,更明显的表达出自己所要表达的东西。
人际交往:经常使用反问句的人语言攻击性较强,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强烈。这可能是一种自卑的表现,在与异性的交流中显得尤为突出。这在择偶过程中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建议在日常生活中不要频繁使用反问句。
反问就是通过思考使自己的思想更确定。
也就是说,他认为自己的思想不确定,还需要思考,还可以反驳,还有转机。
所以,人们都说反问是不自信的表现。
可如果都自信了,那就没思考了,没反驳了,没转机了。
什么是设问句篇八
《反问句 设问句》
就是把答案藏在问题里,且答案是唯一的,也是肯定的(明知故问)。 反问句结尾时正常情况下用问号,而有些特殊的句子也可以用感叹号。 反问句分为肯定反问句和否定反问句。肯定反问句表示否定的意思,否定反问句表示肯定的意思。
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把本来已确定的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强烈。反问句式不但比一般陈述句语气更为有力,而且感情色彩更为鲜明。
例句
1. "难道我会不知道?"----说话者是在强调自己是知道的。
2. "难道我有这么笨吗?"----说话者在强调自己并不笨。
3. "难道数学真的这么难么?"----说话者在强调数学不难。
4."那怎么是一样的呢?"----说话者在强调那是不一样的。
5.难道我们能浪费时间吗?——强调要珍惜时间。
6.你们怎能破坏环境呢? ——强调要保护环境。
7.你们怎么能不承认错误呢?——强调要勇于承认错误。
8.你们怎么能不回家呢?——强调不能不回家。
9.在列夫·托尔斯泰写的《穷人》这篇文章中“得把他们抱过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意思就是说同死人待在一起不行,感叹号表示极度强调。
10.自从六年前的那一次,我何曾再迟到过?
11. 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迟到》(林海音)
12.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的吗?
13.这是多么深刻的教诲啊!难道不值得我们永远牢记吗?
14.你如果上课不认真,作业会做吗?——强调上课不认真你不会做作业。 反问句的特点
通常反问句是陈述句的改版,是为了强调语气。
如:那怎么是一样的呢?这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就是:那是不一样的。相比
之下,前一个句子语气就强烈多了。
除此之外,一些反问句还要有反问词,如:难道 怎么 这么„„ 除了反问
词,还要在最后加上语气词如:呢 吗„„ 而且为了表示与陈述句的区别,还要在最后加上问号(?)。 且通常都要把句子(判断句)的意思倒过来后,再加上反问词。
反问和设问的区别:设问和反问都是无疑而问,但是有明显的区别:
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
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
定的语气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 设问是自问自答,有问有答,答在问外;反问寓答于问,有问无答。 目的:加强语气,更明显的表达出自己所要表达的东西。
为了引起别人注意,自问自答,就叫做设问句。
设问除了能引起注意外,还能启发读者思考,也可以加强作者想表达的思想。
设问句强烈的表达了句子的主要内容。
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设问和反问的区别
设问句式是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故意先提出问题,自己提问自己回答。 例:数学难吗?其实不难。
反问句是疑问句,实际上说话者是在强调某种肯定或否定的答案,也就是明知故问。这类句式常和“难道”、“怎么”等反问词联接。通常答案就在句子当中。
例:"难道数学有这么难么?"----说话者在强调数学不难。
陈述句:数学不难。
例句
什么叫自律?自律就是自己管束自己的行为。
这人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是大明。
学好语文要背书吗?一定要!
这瓶饮料是谁买来的?原来是妈妈买来的。
什么是合作?合作是互相配合。
太空中有外星人吗?现在还不确定 。
谁的本子?是张昊的本子 。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他摸出的是什么?是手枪!
蟋蟀有特别好的工具吗?没有。
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句式训练(二)——陈述句和反问句的变换
陈述句改成反问句的方法和步骤:
1、加: 即加上反问词和语气词(“难道+吗”或“怎么+呢”)
例如:(难道)改革开放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吗)。
2、反:即把原句的意思反过来(有“不”去“不”,无“不”加“不”)
例如:难道改革开放(不)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吗。
3、改: 即把“。”号改成“?”号
例如:难道改革开放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吗(?)
4、查:即检查修改后的句子意思应和原来的一样
练习巩固:
1、 这幅画是我们班蔡颖画的。
2、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
3、那平静的“湖面”就是被它踩碎的。
4、这个世界上应该有您最想要的东西。
5、四周围黑洞洞的,很容易碰壁。
6、小姑娘天真的心灵,正像一个含苞欲放的花蕾。
7、你用脏手随便抓东西吃,肚子准会长蛔虫。
8、你们没看见过这样的总理。
9、这潮湿冰冷的地面不能睡。
10、功课没做完,不能去看电影。
11、我们不能因为学习任务重而不参加体育活动。
12、对于浪费能源的现象,我们不能容忍。
13、我们不会忘记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14、对少数同学不守纪律的现象,我们不能不闻不问 。
15、如果下面没有泉水,这么旱的天气,泥土不会这样湿。
16、没有革命先辈的流血牺牲,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反问句改成陈述句的方法和步骤:
1、删: 即删去反问词和语气词(“难道+吗”或“怎么+呢”)
例如:这(怎么)会是你的过错(呢)?
2、反:即把原句的意思反过来(有“不”去“不”,无“不”加“不”)
例如:这(不)会是你的过错?
3、改: 即把“?”号改成“。”号
例如:这不会是你的过错(。)
4、查:即检查修改后的句子意思应和原来的一样
练习巩固:
1、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2、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
3、 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
4、 我们怎能忘记老师的教导?
5、 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
6、生活富裕了,难道我们就能铺张浪费了吗?
7、这些设想即使能够实现,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
8、说出的话难道可以不算数?
9、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
10、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就越远了吗?
11、它一听到弦响,心里怎么能不害怕呢?
12、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13、难道这不是祖国母亲对我的期望吗?
14、别人能办到的事,难道我们就不能办到吗?
15、大家都能办到的事,难道我就不能办到吗?
16、小妹妹这样乖巧,我们怎能不喜欢她呀?
17、淮南柑桔一种到淮北,就又小又苦,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
18、不耕耘怎么有收获?不学习怎会有进步?
19、人们怎么不希望车子能停下来,不希望时间能停下来?
20、那大臣想:“难道我不称职吗?难道我是愚蠢吗?
什么是设问句篇九
《反问句与设问句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