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会计继续教育】
志南巜绝句》篇一
《志南和尚的《绝句》》
志南和尚的《绝句》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意思其实就是:乘小船沿溪水而来,我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 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杨柳枝随风荡漾,不觉有一丝儿寒意。 在《宋诗纪事》中,志南僧就留有这麼一首诗,且还没有实质性的题目,只是借诗的形式题了一个不关意旨的诗题。然而就是这一首诗才使后人知其名,尤其是诗的后两句写二月天的轻柔凉美,生动而活脱,遂成为千古名句。
诗写的是二月天里的真切感受。苍拙古木林中,於岸边树阴之处停下小船,系上缆绳,然后登上河岸。「短篷」即小舟。此一句开篇,似乎气氛有些阴郁。古木浓阴,置身其中,四围不免充溢颓腐之气,还会使人想起有古木便会有悲鸟,「悲鸟号古木」,似乎已经是定势了的一种意象组合。然而诗僧却就此打住,只是「古木阴中」,点到为止,化腐朽为神奇,不偏不倚地撑出一只小船来,且不紧不慢,停停当当地系在岸边,悠悠之中,很有方寸。虽不是「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储光羲《钓鱼湾》)般的旖旎与幽丽,但却也别有一种清凉幽静的美感,系舟后,诗僧拄著藜杖,踏上小桥,奔桥东而去,古木斑驳,水流汩汩,似乎能听到诗僧拄藜杖系板桥的笃笃之声;身影萧疏,一步步,隐入了桥东那另一个世界里。「杖藜」即为拐杖。宋代秦观《宁浦书事》诗之五曾有「身与杖藜为二,对月和影成三」句,将杖藜和自身来了一个意识的平等,互为依托。
志南此诗更绝,杖藜在他意识中已远没有了「我扶」之作用,也没有「互扶」之作用,倒是反过来了,是「杖藜扶我」,诗僧自己成了不是杖藜的的杖藜,这是怎麼回事?实际上,志南此说才正和常道。在平常人看来,拐杖是人扶著走路的,可正是靠人扶,拐杖才成为拐杖,如没有了人,拐杖何以得立,人可以不扶杖,但杖必须得扶人。因此,不是人扶杖藜,而是杖藜扶人,自然便是「杖藜扶我过桥东」了。禅者的观物方式,表面看去有悖逻辑和常理,但正是这种反常,才构成了神诗的奇趣,最终又归合常道。这其中,是深契事理的,只不过是比常人更深入一层,更有曲折之感。这就是禅家所说的「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的意蕴与真谛。 在带著节奏的「笃笃」声中,杖藜扶著诗僧从桥西来到了桥东。桥东桥西,似乎给人两个世界之感,那边还是古木垂垂,浓阴郁郁,而这边却是杏花春雨,杨柳和风。「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两句是说在二月天里,沾人衣服直要潮湿的,是那杏花开时常下的杏花雨;吹人脸面而不觉寒冷的,是那杨柳树中吹来的杨柳风。「杏花雨」是指清明时节杏花盛开,细雨润泽的景象。「欲湿」是似湿未湿,欲扰犹湿,湿而不沾,沾而不淋的若即若离的状态。这正是杏花雨带给人轻梦一般的惬意和融洽。更兼那使柳丝依依,轻柔和煦,吹在脸上凉美而不寒冷的二月春风,真正构成了一个如诗如梦的境界。人置其中,看如烟杏花,如线杨柳;感如酥细雨,如丝和风,也正如蝉翼纱幕之后,欣赏明眸流睇之美,表达了对大自然的一种特殊感情。
宋人赵与虤《娱书堂诗话》卷上载:「僧志南能诗,朱文公尝跋其卷云:南诗清丽有余,格力闲暇,无蔬气。如云:「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予深爱之。」朱熹能为其诗作跋,在当时实属不易,於此也可看出志南诗在当时的影响。朱熹以这首〈绝句〉为例,说其诗「无蔬气」。宋人论僧诗,「无蔬笋气」似乎是最高境界。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卷五十七引《西清诗话》云:「东
坡言僧诗要无蔬气,固诗人龟鉴。」就是说僧诗要具清拨之韵,有本分家风,水边林下气象。看来志南此诗颇合标准,才赢得凡事讲究标准的朱熹的称赞。 实际上,有无「蔬笋气」并不见得是论僧诗的最高标准。僧也罢,俗也罢,在诗之真谛上并没有截然界限,「真诗人必不失僧侣心,真僧侣亦必有诗人心。」(钱钟书《谈艺录》八八引法国白瑞蒙《诗醇》语)志南此诗被人称赏,主要还是於平常景物中写出了一种诗趣,或是禅趣。那种桥东桥西的不同境界,那种「枝藜扶我」的反常合道,那种杏花雨、杨柳风的柔美清丽,既是平常的,又是满含诗味的。诚如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所说:「平常非即惯常。譬如人莫不饮食,而知味者则鲜。凝神忘我而自觉,则未忘我也;及事过境迁,亡逋莫追,勉强揣摹,十不得一。微茫渺忽,言语道穷,故每行而不能知,知而不能言,不知其然而然。」同是平常景,不同的人便会有不同的「言」,取得不同的审美收获。成佛成魔一念间,志南留下一首好诗,正是他桥东到桥西知其然而然的缘故。
志南巜绝句》篇二
《志南《绝句》诗赏析》
志南巜绝句》篇三
《临帖-僧志南-绝句(是三行先生书法作品)》
是三行先生長青學苑書法臨帖:僧志南《絕句》
是志成 後製編輯 2015.06.14
僧志南,南宋诗僧,志南是他的法号,生平不详。其生活状态已不可考,他在当时的文坛上也没有“中兴四大诗人”以及“二泉先生”诸人的风头那么健,但就这短短的一首诗,就以其对早春二月的细腻感受和真切描写,將自己的名字载入了宋代诗史中。
宋人赵与虤《娱书堂诗话》卷上曾载:“僧志南能诗,朱文公尝跋其卷云:‘南诗清丽有余,格力闲暇,无蔬笋气。如云:“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予深爱之。”
僧志南【絕句】
古木陰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 吹面不寒楊柳風。
** 短篷――小船。篷是船帆。船的代称。
杖藜――“藜杖”的倒文。藜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茎杆直立,长老了可做拐杖。 杏花雨:清明前后杏花盛开时节的雨。
【译文】
在参天古树的浓阴下,系了小船,拄着藜杖,慢慢走过桥,向东而去。阳春三月,杏花开放,绵绵细雨像故意要沾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轻轻吹拂人面的,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令人陶醉
【父親是三行先生書法原作】
志南巜绝句》篇四
《诗词》
带愁的诗句
《声声慢 寻寻觅觅》: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
《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
《卜算子·咏梅》: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陆游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
巜黄鹤楼》: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王昌龄
带风的诗句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
《题临安邸》: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林升
《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岑参
《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
《题都城南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
《绝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诗僧志南
《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
《春晓》: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
《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卢纶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
《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
《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过零丁洋》: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文天祥
带江的诗句
《论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
《夏日绝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
《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
《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
《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
《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
《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
《旅夜书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
《滕王阁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王勃
《春夜喜雨》: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杜甫
带“乐器名称”的诗句
《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李商隐
《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
《关雎》: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佚名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
《短歌行》: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曹操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岑参
《从军行》: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杨炯
《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王翰
《将进酒》: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李白
带泪的诗句
《怨情》: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李白
《渔家傲·秋思》: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
《后宫词》: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白居易
《锦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
《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张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