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讲学习重要性的句子

| 会计继续教育 |

【www.guakaob.com--会计继续教育】

论语讲学习重要性的句子篇一
《1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的句子是(》

1.《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的句子是( , );

2.文中提出的儒家待人接物之道的句子是:( , );

3.《论语》中强调学习要有谦虚求实的态度的句子是:( , );

4.《论语》中告诉我们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短处的句子是:( , , );

5.阐述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的态度是:( , );

6.孔子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本课中,孔子还有过类似的表述,这两句话是:( , );

7.孔子强调尊重他人意愿的句子是:( , );

8.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表明“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的观点时,常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 , )”;

9.《论语》中表达要善于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的名句是:( , );

10.《论语》中体现实事求是的精神,倡导谦虚态度的两句话是:( , );

11.《论语》中“( , )”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那么,怎样学习呢?应该“( , )”;

12.孔子认为向别人学习,发扬长处避免短处,那就是:( , );

13.《论语》中强调复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 );

14.《论语》中写求知实事求是的句子是:( , );

15.《论语》中写与别人相处要扬长避短的句子是:( , );

16.朋友从外地来看望你,你可以引用孔子的哪一句话来表达你的心情?( , );

17.曾子每天从哪些方面来反省自己?( , , );

18.孔子认为要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的句子是哪一句?( , , );

19.《<论语>十则》中流传至今的成语有哪些?

( , , , , );

20.当我们见到“贤”与“不贤”时,应该怎样去做?( , );

21.写出《<论语>十则》中关于从师的“从”和“改”的句子:( , );

22.《论语》告诉我们面对别人的长处和短处我们应:( , );

23.《论语》告诉我们面对别人的误会,我们应该:( , );

24.2005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会见国民党主席时引用《论语》中的一句话来表达对客人的欢迎,这句话是:( , );

25.《论语》只能感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 , );

26.强调责任重要性的句子是:( , );

27.提醒人们应该对朋友守信用的句子是:( );

附答案: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或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6.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1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1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或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1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1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1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或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6.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17.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19.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死而后已;任重道远;2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或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4.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26.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27.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论语讲学习重要性的句子篇二
《学习《论语》的现实意义》

学习《论语》的现实意义

两千五百多年前,一位圣贤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他的学生片片断断记录下来,汇集编纂,后来就成了《论语》。两千多年来,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使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教育理念、审美情趣等等,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时代进入了21世纪,宋代开国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豪言壮语”也渐渐离我们远去,但孔子的思想仍在发出智慧的光芒,1999年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联合发出宣言主张“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到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在当今社会孔子的思想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论语》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是不能够用三言两语来回答的,整的来讲,《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夫子正是以这种朴素的、温和的生活态度来影响他的弟子,他的弟子都是一粒种子,把那种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智慧广为传播。

《论语》里有许多句子发展成为成语、格言、警句,数量多,流传广。比如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类似这样的名言警句,在《论语》中俯拾即是,其思想的睿智,内涵的丰厚,是那么深入地影响这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孔子的思想的核心一是“仁”,一是“和”。“仁”就是“两个人”,也就是要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伦常各有职分,道德各有责任。“和”就是“和谐”,“和”既是生活中具体解决冲突的睿智,也是是促使对象世界、人类社会继续产生、发展、运动、变化的动力。

1999年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联合发出宣言主张“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到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在当今社会孔子的思想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必然离不开其系统的社会支承点结构;也离不开社会本身各项条件的存在;另作为人与人所结成的社会必然要有重要的原则和主要的宗旨,而人与人关系的调整一方面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个体发展,另一方面又同时要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助,而这就需要既要明确人伦,使得各得其位,还要人际关系是互利双赢,从而使得一个社会得以正常健康有序的发展。

而目前的中国社会正处于经济转型、社会转轨的时期。一方面社会发展迅速并取得一定的成绩,经济取得巨大发展,物质资料得到极大丰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一定的成就;但另一方面,目前社会问题还比较众多,矛盾还比较突出,金钱至上、信仰缺乏、精神空虚、职责不分、权责不清等等一系列现象尚存在严重,而这些都严重的影响了社会的正常

健康有序的运行和发展。这也就需要我们既要从现实状况寻找原因,同时还要充分寻求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尤其孔子的社会价值观来匡正人心的迷失、精神的迷乱、信仰的缺失,要充分发扬其中的理念和经验来为我们社会的发展所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何处归去?不如归家!在迷乱的世界中,不妨找个可以归往精神的家园,找到一点从容和睿智。

《论语》是一部经典,对我们当代的教育工作者来说,同样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先说德育方面。孔子说:“君子不严肃,庄重,就没有权威,所学习的东西就不稳固。应该以忠诚信实为主,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有了过失,不怕去改正。”(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这不是告诉我们教育学生要为人稳重,讲诚信吗?假如我们作为教师能把学生教育到孔子所说的这种程度,人人讲忠实诚信,人人尊重朋友,互相学习,相与为善,知错就改,那么,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社会要完成和谐社会的构建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吗?

孔子又说:“因约束自己而犯过失,这是少有的。”(以约失之者鲜矣。)这是教育我们做事要三思而后行,要慎重,要时刻注意反省自己,要经常自我检讨,自我约束。如果我们在德育方面的工作真能注意并做到这一点,那么小到违反校纪校规大到违法犯罪的学生就会大为减少甚至消失了。这对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谐社会的创建绝对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再比如,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叛乱、鬼怪。(子不语:怪、力、乱、神。) 孔子不谈论这四个问题,证明孔子真的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请看我们现在的社会,在青少年中间流行的都是一些什么东西呢?让人毛骨悚然的灵异影片;宣传封建迷信思想的死亡笔记;让学生“热血沸腾”的涉黑剧;让学生津津乐道的“艳照门”照片„„ 这些东西对学生的成长难道没有坏处吗?让这些东西在校园里流传难道老师们没有责任吗?难道我们不应该像孔子一样以身作则然后用正确的思想去教育学生吗?

《论语》中多处记录了孔子关于德育方面的教育方针方法,如果我们能够在学校里宣传贯彻传统文化中这些正确的思想并让学生身体力行,那么我们见到的可能就是一群既有现代思想,又文质彬彬朝气蓬勃的青年了!

孔子作为教育家,作为至圣先师,不仅注重德育,也注重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研究。孔子在四个方面教育学生,分别是文献、行为、忠实和信任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这为我们教师提供了一个教育的终极目标。如果我们的面前站着这样一个人:他有丰富的文化知识、通天文、晓地理、知格物;他有君子之风,待人彬彬有礼、不卑不亢、行得正、走得端;对上司领导绝对忠诚,毫无背叛之心,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对下属对同级绝对信任,毫无怀疑嫉妒之心。如果这个人就是我们的学生,这难道不是教育的成功吗?

孔子说教学生不要分类别。(子曰:有教无类。)这不是我们教师

应该反思的吗?在我们的眼中,学生总是有类别的,有好的,有坏的;有讨人喜欢的,有令人讨厌的。实际上,每个学生的身上都着自己的闪光点,有着自己的长处,只要我们教师摘掉自己的有色眼镜,抛弃我们世俗的偏见,秉承每个学生都是好的的原则,采用适当的方法教育他们,还有不成功的教育吗?

孔子也为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出了很多有益的东西。“学而时习之”是让学生不仅注重书面的东西,更要注重实践;“温故而知新”是让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发现新问题;“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是教育学生要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学犹不及,犹恐失之”是教育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紧迫感。

赵普自诩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北大教授季羡林先生则进一步说,用不了半部《论语》就能治天下,仅仅用《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八个字,就能治天下。确实,《论语》作为一部自汉代以来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著作,蕴藏着深刻的政治智慧和管理智慧。即使在今天,拨开人为套在《论语》上的神秘光环,我们发现其实《论语》本来就是来源于生活,是孔子及其弟子生活实践体验和理性思考的结晶,从中我们可以汲取到如此鲜活,又如此丰富的人生营养。实际上,当代的我们学习《论语》、学习古代圣贤的意义,就是用他们对生活的体验,总结出一些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用的道理。他们把活泼泼的人生经验,穿越沧桑,传递到今天,让我们仍然觉得温暖;而他们在千古之前,缄默地微笑着、注视着,看我们仍然

论语讲学习重要性的句子篇三
《论语 理解性默写》

论语 理解性默写

1.《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的句子是( , );

2.文中提出的儒家待人接物之道的句子是:( , );

3.《论语》中强调学习要有谦虚求实的态度的句子是:( , );

4.《论语》中告诉我们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短处的句子是:( , , );

5.阐述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的态度是:( , );

6.孔子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本课中,孔子还有过类似的表述,这两句话是:( , );

7.孔子强调尊重他人意愿的句子是:( , );

8.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表明“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的观点时,常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 , )”;

9.《论语》中表达要善于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的名句是:( , );

10.《论语》中体现实事求是的精神,倡导谦虚态度的两句话是:( , );

11.《论语》中“( , )”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那么,怎样学习呢?应该“( , )”;

12.孔子认为向别人学习,发扬长处避免短处,那就是:( , );

13.《论语》中强调复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 );

14.《论语》中写求知实事求是的句子是:( , );

15.《论语》中写与别人相处要扬长避短的句子是:( , );

16.朋友从外地来看望你,你可以引用孔子的哪一句话来表达你的心情?( , );

17.曾子每天从哪些方面来反省自己?( , , );

18.孔子认为要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的句子是哪一句?( , , );

19.《<论语>十则》中流传至今的成语有哪些?

( , , , , );

20.当我们见到“贤”与“不贤”时,应该怎样去做?( , );

21.写出《<论语>十则》中关于从师的“从”和“改”的句子:( , );

22.《论语》告诉我们面对别人的长处和短处我们应:( , );

23.《论语》告诉我们面对别人的误会,我们应该:( , ); 24.2005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会见国民党主席时引用《论语》中的一句话来表达对客人的欢迎,这句话是:( , );

25.《论语》只能感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 , );

26.强调责任重要性的句子是:( , );

27.提醒人们应该对朋友守信用的句子是:( );

论语讲学习重要性的句子篇四
《论语情景默写 -学生》

1.《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的句子是();

2. 《论语》中提出的儒家待人接物之道的句子是:();

3.《论语》中强调学习要有谦虚求实的态度的句子是:();

4.《论语》中告诉我们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短处的句子是:();

5. 《论语》阐述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的态度是:();

6.孔子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本课中,孔子还有过类似的表述,这两句话是:();

7.孔子强调尊重他人意愿的句子是:();

8.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表明“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的观点时,常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

9.《论语》中表达要善于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的名句是:();

10.《论语》中体现实事求是的精神,倡导谦虚态度的两句话是:();

11.《论语》中“( )”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那么,怎样学习呢?应该“( )”;

12.孔子认为向别人学习,发扬长处避免短处,那就是:();

13.《论语》中强调复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14.《论语》中写求知实事求是的句子是:();

15.《论语》中写与别人相处要扬长避短的句子是:();

16.朋友从外地来看望你,你可以引用孔子的哪一句话来表达你的心情?();

17.曾子每天从哪些方面来反省自己?();

18.孔子认为要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的句子是哪一句?();

20.当我们见到“贤”与“不贤”时,应该怎样去做?();

21.写出《论语》中关于从师的“从”和“改”的句子:();

22.《论语》告诉我们面对别人的长处和短处我们应:();

23.《论语》告诉我们面对别人的误会,我们应该:();

24. 《论语》强调责任重要性的句子是:();

25. 《论语》提醒人们应该对朋友守信用的句子是:();

26.《论语》中孔子认为只有胸怀宽广、意志坚定的人才能称为“士”的句子是:( )。

27. 《论语》中讲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才能考验出一个人坚强不屈的品质的句子还是:

( )。

论语讲学习重要性的句子篇五
《《论语》中关于学习语句的浅释》

《论语》中关于学习方法的语句浅释

通读《论语》发现其中关于学习方法的精辟的言论直到今天仍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因此将《论语》中谈论学习方法语句作浅显的分析,并且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

1,我们对于学习应该怀着怎样的态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即对于学习我们应该怀着一种坦诚的态度,既不欺骗自己也不欺骗他人。一方面不仅有利于发现自己学习的不足,进而找准努力的方向和目标,更好的提升自己。另一方面企图通过欺骗他人获得所谓的认同感,最终会暴露无遗,也会令自己难堪,因为虚假的东西永远是藏不住的。

2,我们应该如何去学习呢?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说,懂得某种学习,不如喜爱它,喜爱它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为快乐)即爱上学习。一个不喜爱学习的人,如果硬要让他(或她)学习,就好比有一把无形的刀架在脖子上,犹如身上爬满了跳瘙,就像一百条虫子挠心,浑身难受。因此学会爱上学习,它不仅是向知识宝库进发 的第一步,也是遨游学海的船票。爱上学习吧,你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矣。”温习你所学过的知识不仅有利于你将知识融会贯通 ,而且每次阅读你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不一样的体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寐,以思,无益 ,不如学也。”(意思是说,我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全部用来思考,但没好处,不如学习 啊!)因此在读书时学会思考,并且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显得多么重要。因此只读书却不思考,与没读书毫无差别!

正如我初读《西游记》的时候,感受到的是《西游记》中瑰丽的想象,神魔的虚幻,是取经八十一难的艰辛和修成正果之后的幸福。然而当我再次阅读的时候却有不同的感受,我更加专注于孙悟空这个人物角色,尽管他是虚构的,并不存在的一个人物,但是我却在其身上看见与一些人物类似的影子。

孙悟空身上体现的是 一个反叛英雄式人物的悲剧。孙悟空闹龙宫,闯地狱,自封“齐天大圣”,将天庭搅得天翻地覆,这些神仙最终无可奈何时,选择妥协,请他去天庭做官。直到悟空发现被骗,爆发的一发不可收拾。。到最终被如来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饱受雨雪风霜洗礼,被唐僧救出以后“幡然醒悟”懂得“为人处事“了,在取经的途中,曾经战无不胜的孙大圣,面对曾经的手下败将---于是上演狗血的一幕,面对一些从天庭逃脱的妖精,抑或是观音故意指使的妖精----曾经的天神,悟空反倒举手投降,被妖精打得落方而逃,孙大圣跑到天庭去向神仙求助!凡是有地位和身份的神仙手下,出逃下界为妖的妖精 一概不杀 ,或作为人情送给天神收服,当然没地位和身份无名的妖精就没那样的好运了 , 通通一棍打死。

孙悟空在天界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天神们感叹---这猴子终于通人情了,神仙们见了他也一口一个亲热的“孙大圣 ”叫着。当然悟空最终成佛了 ,进入了佛界。不知道当他再次遇到曾经像他一样特丽独行的猴子时是否也会 将自己的遭遇在那个猴子身上上演一遍呢?。。。。。。进而我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人和是事。。。。

生活中一些另类 ,或者我们理解的那些拥有独立人格即特立独行之人(非自我

标榜之辈)能否在名誉与利益的去驱使和诱惑下仍坚持自己的个性和信仰呢?那么我们普通人在面对这些时,能否仍然坚持道德底线和人格尊严,不变相的屈服呢?这又是一个不能不令我们深思的问题啊!!!

学会 独立思考那么我们就要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和思考,即使是不成熟,却是独一无二的!谁也无法代替的!!当然对于那些大师我们应该尊敬,却不能盲从相信他们说的一切,相信他们就是绝对的权威

您可能会 对亚里士多德曾经提出“燕子冬天在冰下越冬”言论会感到可笑 ,因为这是一个 基本常识的错误,很容易就发现。然而在当时几百年里,人们却一直深信不疑。因为亚里士多德 在当时 是伟大的物理学家和哲学家,就是绝对的权威!他说的话人们像真理一样看待,人们认为他不一定不会犯错误的,尤其是擅长的方面。。。 因此谬,谬误就这样诞生了。我们是否在生活中也有类似的做法呢,不要说,你没有做过这样愚蠢的事因为我们或多或少都做过,您曾经发现老师说的一些错误了吗?或者指出老师的错误,即使有过,您会好、不会因为其是老师,而选择不去揭穿,当时可能你心里会想:老师不可能会犯这样的错误吧!。。这只是生活中的九牛一毛罢了......

再次让我们回到《论语》中来, 《论语》中还有许多如“君子不器”(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仅仅具有一才一艺就够了)即应该学习知识应该广博。;“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即做学问应该仔细钻研,下狠功夫。

“子曰:“朝闻道,夕可死矣”即一旦真正的开悟,便能达到一种超脱境界,对死便无所畏俱了。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即经常反省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善于向他人的优点学习。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意思是说,做学问就像追赶什么东西似的,唯恐赶不上,学到知识还恐怕丢掉了)即做学问应该不知足,不断进取。。

《论语》中还有许多与学习有关的哲理和智慧。还有许多等待我们去发掘去开采,真正深入其中也许你会发现一个不同世界呢,也许对于其中的语句您有更好的见解呢。。。,期待!!

论语讲学习重要性的句子篇六
《论语阅读试题》

《论语》阅读训练系列

一、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路曰:“卫君(1)待子为政,子将奚(2)先?”子曰:“必也正名(3)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4)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5)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6),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7)而已矣。”

【注释】(1)卫君:卫出公,名辄,卫灵公之孙。其父蒯聩被卫灵公驱逐出国,卫灵公死后,蒯辄继位。蒯聩要回国争夺君位,遭到蒯辄拒绝。这里,孔子对此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2)奚:音xī,什么。(3)正名:即正名分。(4)迂:迂腐。(5)阙:同“缺”,存疑的意思。(6)中:音zhòng,得当。(7)苟:苟且,马马虎虎。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子路认为孔子纠正名分上的用词不当是一种迂腐。 B.孔子认为用词不当,办起事来就难成功。

C.孔子认为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会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 D.孔子认为刑治是礼治的基础,是礼治的保证。

二、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2)结合上面的选段,分析下面选段反映了孔子的什么观点。

三、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1)。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2)。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3)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注释】 (1)圃:音pǔ,菜地,引申为种菜。 (2)用情:情,情实。以真心实情来对待。 (3)襁:音qiǎng,背婴孩的背篓。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毫不客气地指责想学种庄稼和种菜的樊迟是小人,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教

育思想

B.他认为,在上位的人哪里需要学习种庄稼、种菜之类的知识,只要重视礼、义、信也就足够了。

C.。孔子认为他培养学生,不是为了以后去种庄稼种菜,而是为了从政为官,为了当统治者,只要做了官,一切事情就迎刃而解。

D.在孔子时代,接受教育的人毕竟是少数,劳动者只要有充沛的体力就可以从事农业生产,而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实行统治的知识分子。所以,孔子的教育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劳动者。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相对的合理性。

(2)孔子也曾经说过“学而优则仕”,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结合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教育目的”的理解。(3分)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1)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1分)

(2)你是否赞同孔子的评价?为什么?(3分)

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23-24题(4分) 甲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3.6)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15.15)

23.(1)从上述文字中,找出与韩愈《原毁》中的“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思想相通的一句。(1分)

(2)请用一成语概括上述材料,并谈谈你的理解。(3分) 乙

1

中庸思想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孔子说“过犹不及”,他不赞成偏激行为,就是让我们不讲原则,四面讨好。

24.上面这段文字对儒家“中庸”思想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一)阅读下面《论语》四则,完成第14-17题。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15.18)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7?38)

1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 ) A. 君子义以为质 B.士不可以不弘毅 C.仁以为己任 D.何以文为

1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 )

A.士不可不弘毅 (意志坚定) B.何以文为 (文采) C.驷不及舌 (四匹马拉的车) D.恭而安 (安详)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⑴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3分)

⑵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3分)

17、据上文的相关内容,请概括什么是“君子之风”?(3分)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4分)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类,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1)《论语》中经常拿屋舍厅堂来比喻一个人的学问造诣,例如上述文字中子贡就把孔子的学问比作数仞之高墙,而孔子也曾称子路的学问已经入门,但还未达到一定的境界,由此可以提炼成

语____________。

(2)子贡的说法发人深省,按照他的说法,“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叔孙武叔的话宜于何处?请做评价。

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哀公问:“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1)后人说“咬得菜羹香,寻出孔颜乐”,用一个成语概括“孔颜乐”的核心内涵(1分)

(2)孔子为什么对颜回大加赞赏呢?请结合上述语段回答。(3分)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从“教育”的角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与“诲人不倦”有什么区别?(2分)

(2)你认同“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见解吗?请简要评析。(2分)

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23-24题(7分) 甲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23.(1)请写两个体现孔子中庸之道的成语。(2分)

(2)结合两则文字,说说“民鲜久矣”的原因。(2分)

2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质彬彬,是孔子对君子形象的描述,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也是他对君子人格的要求,是儒家中庸之道的一种表现。 24.就上述论述,请你谈谈你的理解。(3分)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从“教育”的角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与“诲人不倦”有什么区别?(2分)

(2)你认同“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见解吗?请简要评析。(2分)

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23-24题。(6分) 甲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3.(1)请从上述文字中写出一个成语。(1分)

(2)孔子对“孝”有什么主张?请简要分析。(2分) 乙

24.《二十四孝图》上有一个“埋儿奉母”的故事。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幸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上述故事的做法是否符合孔子的“孝道观”?请简要分析。(3分)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24.(1)从上述文字中分别找出表达儒家“忠恕”思想的句子。(2分) 忠: 恕:

(2)孔子为何用“仁”的标准而不用“圣”的标准来要求人?(2分)

阅读下面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材料一: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吟咏了许多《论语》中的名句,从中不难窥知《论语》之精义,不难感悟中华文化之精深。其中有这样一则: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材料二:《礼记·中庸》也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23.请根据以上两则材料及所学知识,举出实例评价孔子其人。(4分)

《论语》对后代文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诗句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4分)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丹青引》)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是一种重义崇德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他们认为富贵如同浮云,聚散不定(或为时短暂,或于己无关),如果明白这一点,自然不会受富贵的诱惑,不会迷失自我,能坚守自己的独立人格。(写出名句1分,具体分析3分。如答“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亦可,主要视具体分析给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16.4)

(1)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1分)

(2)从交友有益的角度来说,你认为孔子弟子中哪些人比较适合做自己的朋友?请举一例并说明理由。(3分)

3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23-24题。(4分)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16)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课外选文) 23.孔子认为君子的“义利观”是怎样的?请加以概括。(2分)

24.现代社会是商品经济社会,我们不能回避利益问题。你认为君子的“义利观”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指导意义?(2分)

阅读《论语》中的这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⑴第一则材料中孔子提出了怎样的治国理念?(1分)

⑵孔子称赞南宫适的理由是什么?批判冉有与季路的原因又是什么?(3分)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有个著名的“催生婆”理论:老师不是由外向内灌输知识,而是启发学生把内心已有的认识表达出来。而先于柏拉图一百多年的孔子,早已有了这种理念。请先写出《论语》中意思相似的一句话,再就它所蕴含的教育原则,谈谈你的认识。(4分)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24.(1)从上面材料可以看出孔子主张建立一个 的社会。(1分)

(2)在《论语》中孔子多次称颂尧舜禹,有人说是孔子对“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社会朴野生活的向往,在这一点上和老庄思想是相同的,对此你怎么认为?(3分)

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24.(1)曾子所说的“士”与桀溺所说的“辟人之士”的“士”在精神品格上是接近的,请问这样的“士”拥有怎样的志向?(2分)

(2)桀溺对孔子的规劝,你是如何看待的?请作简要的评析。(2分)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文后题目: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概括曾皙的性格特征。(1分)

(2)孔子“与点”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思想,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3分)

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4

24.(1)曾子所说的“士”与桀溺所说的“辟人之士”的“士”在精神品格上是接近的,(1)从上面的文字中概括出一条成语(1分) 请问这样的“士”拥有怎样的志向?(2分)

(2)桀溺对孔子的规劝,你是如何看待的?请作简要的评析。(2分) 。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24.(1)荷蓧丈人对待子路为何语含讥讽?(2分)

(2)荷蓧丈人为什么后来又热情款待了子路呢?请简要分析?(2分)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回答问题。(4分) 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16.1)

选文中画线词语“均无贫”中的 “均”与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一样?为什么?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⑵孔子对“孝”有什么主张?请联系实际加以评析。(3分)

阅读《论语》中一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14.17)

(1)上述语段中,子贡和孔子对管仲的看法有什么不同?(1分)

(2)从孔子评价管仲这个特殊人物,谈对仁者的看法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3分)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23-24题。(4分)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23.在本章中,孔子借用“风”与“草”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1分)

24.孔子一方面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熏陶作用,一方面又号召自己的学生对求“鸣鼓而攻之”,这样做是否自相矛盾?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3分)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4.(1)写出第一段文字中的一个成语。(1分)

(2)根据两则文字概括出孔子在孝方面的观点。(3分) (

5

论语讲学习重要性的句子篇七
《论语理解性默写》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caijingleikaoshi/189913.html

    【论语讲学习重要性的句子】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