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有哪些

| 会计继续教育 |

【www.guakaob.com--会计继续教育】

诗歌有哪些篇一
《古代诗歌的体裁分类有哪些》

古代诗歌的体裁分类有哪些?

从诗歌体裁上分为:古代诗歌和新诗两类,古代诗歌又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古风),近体诗又分为格律诗(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词、曲;新诗包括自由诗(五四以来产生的白话诗)、散文诗(以散文形式表现抒情诗内容)、民歌(民间流传,集体创作的诗)。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 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 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 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 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① 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② 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 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④ 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格律:古典诗歌形式要求的总称。“格”,就是格式,包括某一诗体的句数、每句的字数、节奏、某些句子的格式(句式)、对仗(类似修辞的“对偶”)等;“律”,就是音律,包括每句各字的平仄(声调高低)、某句的押韵、用韵的要求等。

从格律上看,诗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律诗,包括绝句。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

四言诗和六言诗很少见。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简单的说,凡是不依照近体诗的格律来写,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诗,都是古体诗(本书不论)。

近体诗大致分为三种:律诗,排律,绝句。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意思就是依照一定的格律来写成的诗。律诗的韵、平仄、对仗等,虽有许多讲究,但主要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⑴ 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⑵ 都押平声韵;

⑶ 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

⑷ 每首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长律一般是五言的,往往在题目上标 明韵数,如王维《河南严尹弟见宿弊庐访别人赋十韵》,就是一百字;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就是一千字。这种长律除了尾联(或首尾两联)以外,一律用对仗,所以又叫排律。

绝句的字数比律诗少一半,在形式上就等于半首律诗,所以格律要求和律诗一样。

另外五律,七绝的侧重点是

首先这几个概念不是独立的,他们有时是相互交叉的。

古代诗歌分两类,一是古体诗,一是近体诗。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绝句

中国诗体。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它源于汉及魏晋南北朝歌谣。唐以后盛行近体绝句,格律同于八句律诗中的前、后或中间四句。所以,唐人有的在诗集中把绝句归于律诗◇来也有学者认为绝句是截于律诗之半而成。绝句灵活轻便,适于表现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广为诗人所采用,创作之繁荣超过其他,绝句也被人视作唐人乐府(后面还有详细说明)。

律诗

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通常的

律诗规定每首8句。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每首的

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排律除首末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小律对偶要求较宽。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总而言之,区别在于绝句是四句,律诗是八句。

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世使用五言、七言较多。五言简称五古”,七言简称七古”。古体诗不拘句数,不求对仗,也不大讲平仄,用韵较为自由。 近体诗 近体诗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产生较晚,起源于南朝,至唐初成熟。其中的律诗,形式固定,格律严密,每首八句。单句叫出句,双句叫对句,合起来称为一联。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颔联、颈联一般要对仗。首句可用韵可不用韵,通常押平声韵。五言简称五律”,七言简称七律”,十句以上的称排律。其中的绝句,又称绝诗、截句。它好像截取律诗的一半,每首四句。就其规格看,有的后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颔联;有的前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颈联、尾联;有的两联都对仗,类似律诗的颔联、颈联;有的不用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和尾联。绝句的韵脚在二、四两句,通常押平声韵。第一句如押韵,也押平声字。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两种,简称五绝”和七绝”。

汉乐府 在中国中古时期的汉魏两晋南北时代,中央政府一直设置着管理音乐和歌曲的专门官署乐府,负责采集和编制各种乐曲,配诗演唱。这些配乐演唱的诗歌,就称为乐府诗,也简称乐府。 在体式上,乐府诗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及杂言。句式比较灵活自由,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气息非常浓厚。他的思想性主要有1、反映的是老百姓被君主、官吏所奴役和迫害的痛苦;

2、反映的是人民群众流离失所的痛苦;

3、批判了上层社会的腐朽生活。他的艺术性主要有;

1、叙事性成分占很大比重,并通过叙事塑造人物形象,从乐府开始,中国叙事诗开始了新纪元;

2、比兴的大量运用,是以前诗歌所没有的;

3、形式多样,有四言句,有五言句 ,有杂言句,语言活泼生动。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了《诗经》的传统,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它与近体诗的区别是句式比较灵活自由,比兴的大量运用,形式多样,语言活泼生动。而绝句,律诗讲究严格的格律、平仄、押韵,讲究语言的凝练,意境的营造等。

诗歌有哪些篇二
《中国现代诗歌有哪些流派及代表人物》

中国现代诗歌有哪些流派及代表人物 初期白话诗派 1917年,胡适、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等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新诗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2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白话诗八首。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1号,推出胡适、刘半农、沈尹默三人的白话新诗,被称为“现代新诗的第一次出现”。其后,周作人、康白情、俞平伯、刘大白、朱自清等人竞相尝试,李大钊、鲁迅、陈独秀也写新诗,形成了体现文学革命最初实绩的“五四”新诗运动。他们因在否定旧诗、探索新诗、致力于诗的自由化、白话化方面显出共同的有意的努力,且在诗歌风格方面有一致之处,我们将其称为初期白话诗派。代表作有:《尝试集》(胡适)、《冬夜》(俞平伯)、《教我如何不想她》(刘半农)、《卖布谣》《田主来》(刘大白)、《三弦》《月夜》(沈尹默)、《草儿在前》《别少年中国》《鸭绿江以东》(康白情)、《小河》(周作人)

初期浪漫主义诗派 以郭沫若为代表的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诸诗人组成的新诗派别,他们用磅礴的气势、创造的精神、心灵的激情和罗曼谛克的宣泄开了一代诗风。代表:郭沫若、田汉、成仿吾、郑伯奇、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后三者后来融进了现代主义诗潮)。作品以郭沫若的《女神》最为出名。

“为人生”诗派 1921年成立的文学研究会,是二十年代阵营最强影响极大的文学社团,其主要成员朱自清、叶绍钧、刘延陵、俞平伯等紧接着在上海成立了现代文坛上第一个新诗社团——中国新诗社,并于次年1月创办了第一个新诗专刊《诗》。文学研究会的诗人以“为人生”为核心的诗歌价值观念,因此常被称为“人生派”或“为人生” 派。主要代表作:诗集《踪迹》(朱自清)、《歌者》《永在的真实》(徐玉诺)、诗集《春水》《繁星》(冰心)。

“湖畔”诗派 1922年3月,冯雪峰、应修人、潘漠华、汪静之等在杭州西子湖畔组成了湖畔诗社。其后,又有魏金枝、谢旦如(谵如)、楼建南(适夷)等人加入,形成了湖畔诗派。他们的作品以抒情短诗为主,表现了对爱情的憧憬和对自然的向往。代表作:《妹妹你是水》(应修人)、《伊的眼》(汪静之)、《落花》(冯雪峰)、《月夜》(潘漠华)。

新格律诗派 1923年,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等人发起成立新月社,开始是个俱乐部性质的团体,其后,因提倡现代格律待而成为在诗坛上有影响的社团。1925年,闻一多回国,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并于1926年4月1日创办《诗刊》,积极提倡现代格律诗,团结了一大批新诗人,如刘梦苇、朱湘、饶孟侃、林徽音、于庚虞、蹇先艾等人,形成了新月诗派。其提出了“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提倡新诗的格律化,主张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代表作:《死水》(闻一多)、《示娴》(刘梦苇)、《采莲曲》(朱湘)、《再别康桥》(徐志摩)。

象征主义诗派 象征主义诗潮兴起于19世纪80年代的法国。其主张:“诗不是为了说明,诗是值得表现的”,表现的题材领域是生、死、病、残、梦、幻、爱、欲,追求的风格是“幽深、晦涩和含蓄”,即“从意象的联结、企图完成诗的使命”。中国象征诗派的开创者是李金发。代表作《弃妇》。另外还有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

现代诗派 现代诗派是新月派与象征派的合流。其代表是:戴望舒、施蜇存、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曹葆华、番草、废名、侯汝华、金克木、李白凤、林庚、玲君、路易士、吴奔星、辛笛、徐迟、孙毓棠、南星等。代表作:《雨巷》《我用我残损的手掌》(戴望舒)、《预言》(何其芳)、《断章》(卞之琳)、《乡愁》(李广田)。其中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被称作“汉园三诗人”。

中国诗歌会诗派 此派因诗歌团体而得名。中国诗歌会是左翼作家联盟领导的革命诗歌团体,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发起人有穆木天、任均、杨骚、蒲风等。1933年2月创办机关刊物《新诗歌》。“捉住现实”是其宗旨。这一流派的诗人还有王亚平、温流、关露、石灵、田间、柳倩、林林、袁勃、雷石榆、窦隐夫等。代表作:《动荡的故乡》《六月流火》(蒲风)。

七月诗派 由《七月》杂志(1937年9月创刊于上海)得名,指活跃于胡风主编的《七月》、《希望》等杂志以及《七月》丛书的诗人群,主要有鲁藜、绿原、冀汸、阿垅、曾卓、芦甸、孙钿、方然、牛汉、天蓝、彭燕郊、邹荻帆、庄涌、杜谷、贺敬之、胡征、化铁、艾青、田间等人。代表作:《为祖国而歌》(胡风)、《我爱这土地》(艾青)、《给战斗者》(田间)、《纤夫》(阿垅)等。

晋察冀诗派 因地区而得名。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山西、察哈尔、河北、热河、辽宁五省交界地区建立晋察冀抗日根据地。1938年末,“抗战文艺工作团”、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毕业学员和西北战地服务团先后从延安到这里。西战团田间、邵子南、史轮、曼晴、方冰等到人的战地社于1939年1月创办了诗刊《诗建设》,抗大学员丹辉等人成立了“铁流社”,1939年3月创办了诗刊《诗战线》。以战地社和铁流社为中心,形成了晋察冀诗派。41年7月3日,成立了晋察冀诗会,田间任主席,邵子南、魏巍、陈辉为执委。会员有沙可夫、杨朔、方冰、王炜等30于人。

九叶诗派 四十年代的现代诗派。这个流派主要成员有九位(辛笛、陈敬容、唐祈、唐是、穆旦、杜运燮、袁可嘉、郑敏、杭约赫),他们以《诗创造》和《中国新诗》为中心形成一个以现代主义为特色的诗派,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九位诗人的选集《九叶集》,

此后,人们便称他们为“九叶诗派”。代表作《布谷》(辛笛)、《冬日黄昏桥上》(陈敬容)、《挖煤工人》(唐祈)、《噩梦》(杭约赫)、《春天》(郑敏)。

民歌叙事体诗潮 四十年代,解放区出现了一批民歌体长篇叙事诗。有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阮章竞《漳河水》和《圈套》、张志民的《王九诉苦》、《死不着》和《野女儿》、田间的《赶车传》、李冰的《赵巧儿》等。这些诗篇的出现,表现了延安整风后形成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文学思潮。

诗歌有哪些篇三
《从哪些方面赏析古诗-尹泓鉴搜集整理》

尹泓鉴搜集整理——

从哪些方面赏析古诗

首先,你要抓住诗歌中的意象,也就是所描写的一些景物。

然后,分析这些景物具有哪些特色。比如,是萧条呢,还是气势雄伟。

之后,观察整首诗歌,结合意象,看看诗歌主要描写的是些什么,表达的是什么。比如,写到鸿雁,书信啊,一般都是表达思归的情怀。如果诗中写到边塞,硝烟,可能表达的是对陷于战争中的百姓的深切同情,也有可能表达了诗人的凌云壮志。等等,都要结合诗歌来判断。

一般以这样的格式回答:“这首诗歌描写了„„(哪些意象)。(某个意象)衬托了诗歌的(什么样的氛围,是欢快,还是哀怨)。从而表达了作者„„的情怀。”

建议平时多看一些古诗鉴赏的课外书,积累一些意象。明白哪些意象代表了什么,对理解诗歌很有帮助。

初中毕业复习古诗词鉴赏教学案例

读诗,如同在倾听古人吟唱情感之歌。正是有了这一颗颗情感的种子,诗人的笔下才会盛开出一朵朵绚丽的诗词之花。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只有把握住了这首诗的情感坐标,才算真正贴近了诗的灵魂,才能走入这首诗所构筑的美学殿堂。

教学过程:

1. 诗歌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古人也说,“诗言志”、“诗言情”。在我们初中阶段所接触过的古典诗词中,哪些情感主题是诗歌中最为常见的呢?)

①思乡怀人:“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②长亭送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情深意长的勉励),“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依依不舍的留恋)

③建功立业:“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④寄情自然:“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⑤忧国伤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些也正是古往今来人类所共有的情感体验,它们曾孕育出无数烩

炙人口的佳句。)

2.“披文以入情”--揣摩诗歌中的情感

(诗人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化为一个个凝练的词句,那么我们面对一首诗的时候又如何做到“披文以入情”--通过这些语句去把握住诗歌内在的情感脉络呢?)

①知作者,明主题

(每个诗人由于人生经历与情感体验的不同,他们的诗歌往往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中考常考的均是一些名家诗作,因此如果能了解这些诗人写作的主要风格,那么在赏析时就能居高临下地分析了。)

辛弃疾:爱国词人,报效国家、收复失地的壮志豪情,报国无门的悲愤(“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陶渊明:向往田园归隐之乐

(对作者的风格有初步的了解,能给我们带来一定方便,但这里有一点要强调的是,所谓风格是指诗人写作的主调,并非没有例外,比如婉约词人李清照同样也写出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壮诗篇。因此,在诗歌赏析中要视情况灵活运用。)

②看提示,定基调

(提示从何而来?就是诗中的标题、背景提示、注释等,这常常会给我们理解诗词情感以重要提示。)

练习:

《春夜喜雨》(能从中找到感情的批示吗?)--“喜”字,已暗示了诗人对春雨到来的欣喜、赞叹之情。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①泊:停船靠岸

②瓜洲:在现在江苏省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

③京口:在长江南岸,属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

④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诗人的家园所在地。

诗歌第二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抒写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内心感受?(故园虽近却难以归乡的无奈、惆怅之情)

③品语句,悟感情

(前面两点还只是把握情感的辅助手段,体会诗中情感更重要的还是应从诗句本身出发,细加品味。)

练习: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最后两句: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一个“岂”字一个“奈”字就表达了作者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与无奈。

--抓住文中直抒胸臆的关键词句来把握诗歌的情感主题。

(古人作诗往往又追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的含蓄美,诗人之情常常是“藏于山,隐于水”。除了直抒胸臆外,诗人通常还会用怎样的方式去传达情感?--化景物为情思,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我们做题时就要仔细去品味诗中之景所包含着的情感。)

练习: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诗中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词中可见?

(愁:对美好春光消逝的感伤。“雨疏风骤”“绿肥红瘦”--细雨、落花都是古典诗语中传达伤春之情的两个常用意象。)

在古诗词中,还有很多景象身上都含有固定的情感内涵。比如说送别诗中,就常出现哪种景物?(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就含有惜别之情)大家还能想到哪些景物身上也这样的特点?(月、雁、梅„„)

--把握诗歌中常见意象及其所定的情感内涵,有利于解题。

④入情以会意

(把握住了诗歌的情感坐标,也有助于我们赏析诗歌的用词之妙、意境之远。)

(1)字词赏析

练习: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答案示例:因为 “见”字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山景自然地展现在诗人眼前,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

更好地传达出诗人超然于尘杂之外,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恬适之情。

(答题要点:既要通过联想展示诗中场景,从字义、修辞等角度去分析字词的表达效果;还应联系诗中的情感意蕴去品味。)

(2)体会意境

(是否真正理解了诗文的意境,改写诗文是一种有效的训练与检查手段。意境的营造必定是以某种情感为基调为底色,方显灵动之美。所以我们在改写时,不能简单地翻译,而应在不偏离原文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像,行文中也应渗透进诗中的情感。)

练习: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而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的满头青丝如今已纷纷断落,已短得无法再梳髻插簪了。

从哪些方面鉴赏?另一位教师的看法

第一、对诗歌内容的分析与概括。

第二、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包含的哲理。

第三、对诗歌中一些名句的理解与赏析。

第四、对诗句中重点词语的表达作用的分析。

第五、描述诗句描写的画面,欣赏诗歌意境。

第六、赏析诗歌的写作方法、艺术特色。

诗歌有哪些篇四
《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歌有哪些篇五
《诗歌的分类》

沁园春

一、中国古代诗歌的分类

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①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②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变成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魏晋和唐代及其以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成为乐府和拟乐府。如《敕勒歌》《木兰诗》《短歌行》(曹操)。一般来说,乐府诗的标题上有的加“歌”“行”“引”“曲”“吟”等。

③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以后遂有“歌行”体。到了唐代,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已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虽辞为乐府,已不限于声律,故称新乐府。此类诗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发展。如,杜甫的《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白居易的许多作品,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大多三言、七言错杂运用。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十句以上,则称排律,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再如,绝句仅为四句两联,又称绝诗、截句、断句,平仄、押韵、对偶都有一定要求。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

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概括一下,主要分为9种:1讽刺 2爱情 3哲理 4送别 5风景 6抱负 7想像 8故事 9思想

二、现代诗歌的分类

诗歌的分类也有多种方法,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基本的有以下几种:

1.叙事诗和抒情诗。这是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的。

(1)叙事诗:诗中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诗人满怀激情的歌唱方式来表现。史诗、故事诗、诗体小说等都属于这一类。史诗如古希腊荷马的《伊里亚特》和《奥德赛》;故事诗如我国诗人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诗体小说如英国诗人拜伦的《唐璜》,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

(2)抒情诗:主要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如,情歌、颂歌、哀歌、挽歌、牧歌和讽刺诗。这类作品很多,不一一列举。

当然,叙事和抒情也不是绝然分割的。叙事诗也有一定的抒情性,不过它的抒情要求要与叙事紧密结合。抒情诗也常有对某些生活片断的叙述,但不能铺展,应服从抒情的需要。

2.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这是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类的。

(1)格律诗:是按照一定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它对诗的行数、诗句的字数(或音节)、声调音韵、词语对仗、句式排列等有严格规定,如,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律诗”“绝句”和“词”“曲”,欧洲的“十四行诗”。

(2)自由诗:是近代欧美新发展起来的一种诗体。它不受格律限制,无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内在的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或不押韵,字数、行数、句式、音调都比较自由,语言比较通俗。美国诗人惠特曼(1819—1892年)是欧美自由诗的创始人,《草叶集》是他的主要诗集。我国“五四”以来也流行这种诗体。

(3)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作品中有诗的意境和激情,常常富有哲理,注重自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篇幅短小,像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如,鲁迅的《野草》。

三、写作背景:

一九二五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工农运动形势高涨,革命的发展势头异常迅猛。震惊世界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也遍及十几个省,各种形式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正风起云涌地开展着。这时候,一方面是工农革命运动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反动势力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的镇压。那么中华民族的命运将走向何方,是继续维护黑暗衰退的反动统治,还是冲垮黑暗统治走向兴盛进步,谁将成为主宰发展方面的力量,这些问题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长沙是湖南的省会,是毛泽东求学和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一九二五年二月他从上海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八月从韶山到长沙,九月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形象地指出主宰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是用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

诗歌有哪些篇六
《诗词鉴赏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诗词鉴赏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一、 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模式: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③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二、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 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②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4、答题模式: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②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

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三、分析句意型

1、提问方式:这句诗好在哪里?

2、提问变体: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3、解答分析: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理解一句诗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

4、答题模式: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③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四、分析语言特色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 提问变体: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②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这类题要求学生最好能知人论事,因为不同的作者语言风格不一样,如李白雄浑飘逸而杜甫则是沉郁顿挫。但有时候我们不熟悉作者也可以从诗中读出语言风格,有的晓畅明快,有的民歌风味十足等等。

4、答题模式:①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简练传神、凝练沉郁、入木三分、炼字精巧、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庄谐俱见„„);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五、分析主旨型题

1、提问方式: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2、提问变体:请分析某句诗蕴含了作者当时何种心情。

3、解答分析: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⑴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⑵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⑶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⑷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4、答题模式:①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②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六、分析技巧型题

1、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 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②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首先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其次,要对诗句进行全面多角度分析。

4、答题模式: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正反对比、巧用比喻、妙用比

拟、夸张得体等。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虚实、大小等);②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七、分析构思(结构思路)型

1、提问方法: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3、解答分析:诗歌思有路,一首诗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那么,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

4、答题模式:①概述诗句的内容。②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③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诗歌有哪些篇七
《诗歌的分类》

诗歌的分类

1. 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②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2、按表达方式分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

3、按内容分(题材) :叙事诗 、写景诗 、友情送别诗 、爱国怀乡诗、咏物诗 、咏史怀古诗 、边塞征战诗 、山水田园诗 、宫怨诗和闺怨诗 、爱情诗 。

观沧海

曹操

曹操:

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败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大胜。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善诗歌,《步出厦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背景简介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又打垮 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象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形成雄浑苍劲的风格。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翻译: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翻译: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翻译: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翻译:秋风吹动树木发出簌簌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波浪。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翻译: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翻译: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翻译:好极了,写一首诗来抒发我的壮志吧

自主学习:

1、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1、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1层(1-2句)交代观海的地点

2 层(3-8句):描写海水与山岛。 (实景)

3层(9-12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想象)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4、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像,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抱负。

近体诗

五言律诗 (每句五字)

律诗

八句)

近体诗

五言绝句

绝句

(四句) (每句五字) 七言律诗 (每句七字)

七言绝句 (每句七字)

乡愁诗知多少?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

近体诗的节奏划分

古词句一般还按音节划分朗读节奏。五言诗句一般按“212”或“221”的音节划分。如:

1、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七言诗句一般按“2、2、2、1”或“2、2、1、2”的音节划分。

如: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作者介绍:

王湾,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玄宗开元年间进士。开元初,为荥阳主簿。五年至九年,参与编撰《群书四部录》。官至洛阳尉。《全唐诗》存其诗十首。

出处及背景

这首五言律诗最早见于《国秀集》。诗题的“次”字是停宿、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三面临江。诗人这次途经北固山去游吴中,但见船下江水潮平岸阔,头顶南雁北归,触发了心中情思,于是写下这首传世佳作。

赏析:

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客路”点明自已是客游在外,规定了全诗的情调氛围,旅途在青山之外,自已乘坐的船正在绿水中向前行。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江水似乎与岸平了;船行江中,和风顺江吹来,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着。作者通过“风正一帆悬”的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了出来。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表现的是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于岁暮月残,连夜行舟的。既写景又点出时令。这两句可以说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用“生”和“入”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罴暗;江春,那江上景物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给家里的书信怎么送达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不言思乡之情,而思乡之情自在其中。看到南雁北归,自然想到鸿雁传书的典故,便想让大雁把他这游子的音讯带给洛阳家乡

诗歌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又写出了作者放眼山川的博大胸襟。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caijingleikaoshi/190110.html

    【诗歌有哪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