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马,是因为什么

| 会计继续教育 |

【www.guakaob.com--会计继续教育】

我喜欢马,是因为什么篇一
《我喜欢读书(马佳芮)》

我喜欢读书

二年级 马佳芮

我喜欢读书,特别是喜欢读作文方面的书。

每一本关于作文的书里面都可以学到很多知识,还可以把书中优美的词语和句子用到我的作文里面去。

有一次,语文老师让我们写一篇作文,我就用上了我看过的作文里的优美的句子。语文老师还夸我写得好呢,我开心了好一阵子。 作文书对我的帮助很大,我非常喜欢它们。

我喜欢马,是因为什么篇二
《我喜欢马莲花》

我喜欢马莲花

初春时分,马莲花抽芽了。小心翼翼抽出几根绿叶,只见那几根绿叶从去年那丛枯黄凌乱的枝茎中伸出。生怕惊动了朋友的梦。她不忍心惊醒那些草儿花儿的梦。它轻轻地舒展、生长。没有一丝声响。那些草儿花儿还在沉睡中。 在北方的春天,马莲花好像是最早发芽的。几次春寒过去看马莲花,都没有……..只是几片叶子稍稍长长了些,在似有似有的春风里轻轻地招摇。

似乎在一夜时间,所有的草都发芽了,远远望去,浅浅的绿,漫山漫野的,草们、花们和人们笑容可掬,想着一年的生计。此时的马莲花已开出了浅蓝色的小花,在轻柔的春风中,在和煦的阳光下,明媚地招摇,恣意地笑了。

大多数的花,只开一季,然后枯死,可是马莲花却一直在开,从春暮到秋寒。从第一朵杏花到最后的菊花,所有的流光都不属于她。她只有一种淡蓝。所有的五彩缤纷也不属于她,她只是一种花的蓝和一种叶的绿。所有的高大和伟岸不属于她,她只是一丛低微的兰草。她虽然没有桃花的红,杏花的白,菊花的黄,但我爱她。

春来了,所有的花花草草还在沉睡。但写莲花已经张开了手。秋尽了,所有的花花草草入眠了,可马莲花还在痴痴地开。马莲花你属于兰花的品味,只是低微的兰草。马莲花无如我。马莲花开如你。平凡的你。平凡的我。平凡的马莲花我爱你!

我喜欢马,是因为什么篇三
《马原问答题答案》

练习一

1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案要点】

⑴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成果来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

又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⑵从其阶级属性来说,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⑶从其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1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时代的伟大旗帜?

当今时代尽管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产生了某些新的特点,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我们时代的旗帜。

这是因为:(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运动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实践证明了的伟大真理。(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仍然存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激烈斗争仍然是当代的本质内容。(3)马克思主义所提出的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实现人类解放的历史任务还没有完成,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1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答案要点】

错误。

⑴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是客观唯心主义,但其中包含着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的哲学体系是具有形而上学性质的"人本"唯物主义,但具有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⑵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不是简单地加以拼凑,而是进行了彻底的改造:①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对他的体系和范畴进行了革命的改造。②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改造了他的"人本"唯物主义尤其是其唯心史观。③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实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4.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都不可能是科学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

【答案要点】

错误。

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上,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建立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政党学说,创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而构成了自己全面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⑵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它的阶级性。无产阶级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完成自己变革资本主义社会、通过社会主义达到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从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彻底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实践的科学理论,既是价值学说,又是客观真理,实现了科学性和阶级性或革命性二者的有机统一。

练习二

11.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答案要点】

①从理论上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为哲学研究提供了一条基本的指导线索。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是人类认识和实践的最基本最普遍的问题,是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个根本原则。弄清哲学基本问题,可以提高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的自觉性。

12.简述实践中的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

【答案要点】

①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实践对人和世界的中介作用是通过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作用实现的。

②实践的主体指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实践的客体指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③实践是主体改造客体的物质转换过程,在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中,必然发生主体反映客体的认识过程。一方面是主体客体化(或称主体对象化)过程,即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另一方面是客体主体化(或称客体非对象化),即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失去自己对象化形式而变成主体的一部分。

13.脱离运动的物质与脱离物质之运动皆不可想象,故运动即物质,物质即运动。

【答案要点】

错误。

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能想象的,这个论断是正确的,反映了物质和运动的联系。但把物质和运动等同起来则是不正确的。

物质和运动是有区别的。物质是标明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而运动是表明这种客观实在的存在方式的范畴;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二者是有区别的。

14.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脑"将完全代替甚至超过人脑。

【答案要点】

错误。

①这种观点抹杀了人脑和电子计算机的本质区别,把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是机械论的观点。

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在某些方面可以超过人脑的功能,但是电子计算机却不能完全代替人脑。因为人脑是活的有机体,电子计算机是人的智慧结晶,是死的机械装置,电子计算机是人制造的,受人的支配。

③人脑本身及人的思维能力是不断发展的,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因此电子计算机永远不可能完全代替人脑。

15.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实践唯物主义"?

【答案要点】

马克思批判旧唯物主义,认为它不懂得人本身及其活动是物质的客观活动,因而不能理

解人的主观能动性;提出"要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即对对象、现实不仅要从"客体方面去理解",更要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把它们当作感性活动,当作人的实践活动去理解,因此,所谓实践唯物主义,即把现实当作人的实践活动去理解的唯物主义。

第一,引入实践观念,解决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脱离的问题;

第二,引入实践观念,克服了以往唯物主义不能贯彻到社会领域而形成"半截子"唯物主义,社会领域成为唯心主义避难所的情形;

第三,就辩证法本身来说,实践观念的引入,也使它摆脱了神秘形态而找到了现实的合理形态,使其在主客观二重世界得到统一。

第四,实践观念的引入也对认识论形成变革,指出了认识的形成和验证都具有实践的本质。毛泽东据此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概括成实践论。

因此,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故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可看成实践唯物主义。

练习三

11.怎样理解发展是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

【答案要点】

①发展中的连续性是缓慢而不易察觉的量的积累阶段;间断性或飞跃是事物质变的阶段,是旧质转化为新质的过程。

②由于量变和质变两种运动状态交替发生、不断转换,使事物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间断性,呈现出连续性和间断性辩证统一的运动过程。

12.量变和质变及其根本区别是什么?

【答案要点】

①由于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因而事物的变化表现为量变和质变两种运动状态。 ②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③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渐进过程的中断。 ④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量变,超出度的变化是质变。

13.矛盾的斗争是不可调和的,因此斗争就是对抗。

【答案要点】

错误。

①矛盾的斗争是一个含义非常广泛的哲学范畴。在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中,凡是表现矛盾双方互相排斥倾向的,不论其表现形式如何,都是矛盾的斗争。矛盾的斗争概括了对抗和非对抗多种斗争形式。

②对抗是指表现为剧烈冲突的斗争形式,它只是斗争的一种形式,不是斗争的一切形式。 ③该命题混淆了矛盾斗争范畴和对抗范畴的区别,把对抗这一种斗争形式当成了斗争的一切形式,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

14. 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内因和外因的作用,因此整个宇宙也离不开内因和外因的作用。

【答案要点】

错误。

①宇宙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而物质宇宙是唯一的,在它之外没有别的宇宙,没有别、东

西。

②宇宙自身是自身的原囱,认为宇宙的存在和发展需要外因,这必然陷入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

③上述命题的错误在于把具体事物的发展原因推广到整个宇宙上去了。具体事物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整个宇宙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具体事物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外因,不能由此推出整个宇宙的存在和发展也有外因。因此上述命题是错误的。

15.结合材料,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阐述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

【答案要点】

⑴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规律和内容。这一规律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⑵人类社会形态的更替,就表现为历史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在社会进步发展过程中,社会形态更替的反复甚至倒退,是时常出现的。从世界历史上看,每一次社会制度的变革,无不经过曲折反复的斗争;每一个新生的社会制度,无不有一个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

⑶同任何事物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一样,社会主义的发展也不会不发生曲折,也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的过程。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第一,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其成长不会一帆风顺。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展开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第三,经济全球化对于社会主义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

第二章

练习四

11.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答案要点】

⑴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反映论,它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坚持了"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可以说,所有的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都坚持反映论。

⑵唯心主义认识论是先验论,它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把认识看成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其中主观唯心主义把认识看成是人头脑中固有的、主观自生的。而客观唯心主义则把认识看成是某种"客观精神"的产物。总之,唯心主义先验论坚持了"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是错误的。

12.简述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及其实现条件。

【答案要点】

①从实践到认识就是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②实现这一飞跃的条件是:

第一,必须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

第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13.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意义更为重大的飞跃。

【答案要点】

正确。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对事物的认识必须要通过两次飞跃:从实践到认识亦即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和从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其中,第二次飞跃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因为认识只有回到实践,用于实践,才能达到认识的目的,才能体现理论的价值;而且理性认识是否正确,在第一次飞跃中是无法解决的,因而只有回到实践,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所以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意义更为重大的飞跃。

14.真理就是指事物的客观规律。

【答案要点】

①真理同事物的客观规律是密切相关的,但真理并非就是指事物的客观规律。真理是思维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事物的客观规律本身不存在正确与错误的问题,只有当人的思维去认识、去反映这一客观规律时,才有一致不一致、正确不正确的问题。只有与客观规律相一致的认识,或者说,只有正确地反映了客观规律的认识,才是真理。

②客观规律作为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用文字语言表述出来的这一正确认识,其形式是主观的。任何真理都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一致和统一。

15.试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原理说明参加实践活动与读书的关系。

【答案要点】

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方面,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就是说,客观存在的事物不会自动地反映到人的头脑中来,而是由于实践的需要才能进入人的认识领域,成为人的认识对象。另一方面,实践是一切认识的唯一来源,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践出真知,无论什么人要想获得真正的知识,就必须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直接经验就是人们亲自实践获得的知识和经验。但由于个人的生命和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亲自去实践,接受间接经验也是个人获得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

⑵间接经验是指没有亲自实践,从别人或书本上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它可以弥补直接经验的不足,缩短认识过程,少走弯路,提高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效率。获取间接经验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读书。而书本知识也是源于别人的实践的。所以,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就是"源"和"流"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积极参加实践,而且要努力学习书本知识,只有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自己获得完全的知识。

第三章

练习五

1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什么?

【答案要点】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就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一方面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既能促进生产力发展,也能阻碍生产力发展。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矛盾运动的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这一

我喜欢马,是因为什么篇四
《马原课后答案》

简答题一

1.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它们的基本形态。

答:⑴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观点。

⑵唯物主义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⑶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2.简述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答:⑴唯物论的反映论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唯心论的认识论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这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⑵唯物主义从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基本原则出发,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认为人的认识归根到底是从外部世界得来的。

⑶唯心主义从侮一性、存在第二性的原则出发,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主张人的认识是先于经验而获得的,认为人的认识与外部世界没有联系。

3.简述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的关系。

答:⑴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⑵观念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的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的有意识行动的产物,它随观念上层建筑的变化而变化。

⑶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又会成为一种强大的物质力量,反过来影响观念上层建筑。例如,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制度建立起来以后,就广泛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人们的头脑。

4.如何计算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答:⑴计算一定时期(一般以年为单位)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是计算生产资本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平均周围速度,也就是要把生产资本的各个组成部分都转化为同质的货币形式,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在一年中周转的价值额合计起来,除以预付资本总额,这样就能计算出预付总资本的平均周转速度。

⑵具体的计算方法是,将一年中固定资本的周围额加上流动资本的周转额除以预付资本额,即可得出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5.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特点。

答:⑴共产主义社会高度社会化的生产,要求由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实行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

⑵在共产主义社会,社会生产资料变为公共财产,全部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全体社会成员成为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者,真正体现出人们在生产资料面前的完全平等关系,从而彻底铲除以往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中阶级不平等的经济根源,同时也不再存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多种公有制形式,公有制经济单位之间的利益差别也随之消除。共产主义社会中由全体社会成员组成的联合体,共同占有并共同使用生产资料,生产的成果也归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所有,为满足他们的物质文化需要和全面发展服务。

简答题二

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答:⑴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诉直接理论来源。

⑵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思想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哲学领域实现了革命变革。

⑶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等合理思想,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使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

⑷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变革。

2.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答: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世界能不能被认识的问题。

⑵掌握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如何正确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如何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答:⑴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

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⑵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如何理解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答:⑴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就是通过资本对雇佣劳动的支配,不断提高对雇佣劳动力的剥削程度来达到获取剩余价值的目的。

⑵剩余价值规律体现着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支配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全部过程。

5.为什么说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

答:⑴无产阶级革命是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社会革命,这是以往不同私有制之间相互取代所发生的革命不可比拟的。以前的社会经济制度变迁一直是以一种私有制取代另一种私有制,这之中也会发生革命,例如资产阶级革命。但与社会主义革命比较起来,资产阶级革命并不要求消除私有制,而是代之以资本主义私有制。

⑵无产阶级革命是最终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和阶级统治的革命。以往的革命是以一个阶级的剥削与统治代替另一个阶级的剥削与统治,无产阶级革命则是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并最终消灭阶级和阶级统治。

⑶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私利,它们的存在与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总方向没有矛盾和冲突。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它的阶级利益同广大劳动者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因此,无产阶级革命必然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最广泛的革命。

⑷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夺取政权并不是目的,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经过一段过渡时期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再经过社会主义建设,使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得到全面发展,进而迈向共产主义,这才是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的远景和方向。

(简答)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2)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3)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4)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简答)与时俱进的含义及意义?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新性。

(1)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保生机的源泉。

(3)实践基础上的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简答)为什么科学的人生理想对于人的现实活动具有重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首先,理想是人生航程的灯塔。

其次,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

再次,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简答)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

1.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多选)(单选)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取向,以是否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为价值评价标准。

2. 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3. 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简答)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简答)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经历一个限难曲折的过程。这是因为:新事物的成长壮大需要经历一个由弱小到强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曲折发展过程;旧事物在一定时期内不有相当大的力量,总是对新事物加以压制和扼杀;社会历史领域内的新事物,被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和理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也需要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历史过程。但是,不管经历怎样的限难和曲折,新事物必然会战胜并取代旧事物。 (简答)度的含义以及把握度的意义

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或范围、幅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

掌握事物的度对于认识和实践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认识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注意决定质的数量限度,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在实践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简答)本质和现象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1)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

第一,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主要表现在:首先,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暴露于事物外部,可以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深藏于事物内部,是不能直接感知的,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其次,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是多种多样的;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再次,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相对平静的。

第二,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一方面,本质不能脱离现象,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这样那样的现象表现出来,不表现为现象的纯粹本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现象不能脱离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不表现本质的纯粹现象也是不存在的。本质决定现象,是现象存在的根据,现象的产生和变化归根到底是依赖于本质的。

(2)掌握本质与现象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本质和现象是有区别的、对立的,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有必要通过科学研究揭示事物的本质。其次,本质和现象是统一的,对大量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是揭示事物本质的正确途径。

(简答)意识的本质包括: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单选)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简答)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 (简答)简述真理的属性

(1)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有两个含义:其一,是指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就是说,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承认认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实际又符合客观实际。简言之,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二,真理的客观性是指检验真理的标准是

我喜欢马,是因为什么篇五
《马原课课后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2页)

[日期:2012-06-24] 来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网 作者:admin 阅读:19次[字体:大 中 小]

参考答案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既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简述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及其来源。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包括极为丰富的内容,几乎涵盖了全部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批判继承和创造发展,其中,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它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

(1)社会历史原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以及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需要。

17至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在欧洲取得了胜利并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这一矛盾的发展引起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怎么消灭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将向什么方向发展?马克思、恩格思在分析资本主义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为了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必须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论断。

由于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在根本利益上是对立的,所以,资本主义社会从一开始就存在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这个斗争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从19世纪30年代起,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当时在欧洲爆发了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的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这三大工人运动震撼了资产阶级的统治,表现了无产阶级打碎旧世界,创造新社会的决心。尽管这三次工人运动都失败了,但它标志着无产阶级已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了使自己的斗争目标更明确、方法更科学、更有成效,无产阶级迫切希望得到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需要而创立的。

(2)自然科学前提: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尤其是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即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离不开自然科学的发展及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及各种物质形态之间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性质,为总结自然现象以及认识它们的一般规律提供了可靠的知识基础。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科学依据。

(3)理论前提: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就其直接理论来源来说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总之,19世纪40年代,时代的发展已经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准备好了各方面的条件,所以说,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2页)

[日期:2012-06-24] 来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网 作者:admin 阅读:19次[字体:大 中 小]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内容。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分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基本哲学派别。

第二方面是我们意识能不能正确反映现实世界?世界是可以认识的还是不可认识的?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什么?

(1)辩证法是主张用联系、发展和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的世界观。

(2)形而上学是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的世界观。

(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和发展。

3、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的经典论述中,即“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

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确立,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首先,它指出“物质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明确了物质对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和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其次,它指出物质“是通过人的感觉感知的”,能“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界限。

第三,它指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这就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建立起统一的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

4、如何理解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之所以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因为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表现在:

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全部科学都证明辩证唯物主义这个原理: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整个物质世界从宏观到微观、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生物界到人类社会都在运动、变化、发展着,绝对不动、凝固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

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运动必然有它的物质主体,从简单的机械运动到复杂的社会运动和思维运动,都离不开物质主体。

7、简述实践及其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1)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实践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3)实践主要有三种基本形式: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8、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第一,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和发源地。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从自然世界中分化出来的人类世界,因此 ,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实际上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归根到底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实践的产物。

第二,实践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人们的实践活动,包括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以及科学实验。

这三种实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并对象化为社会的基本结构--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因为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社会基本矛盾产生和存在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所以,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我喜欢马,是因为什么篇六
《马原期末试题及答案》

长沙学院2007级(理工科)本科各专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A卷

一、单选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填入附表一。多选不给分。每题1分,共30分)。

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 )。

A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D )。

A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B工人罢工和起义

C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D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3.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C )。

A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B实现人权 C实现共产主义 D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4.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B )的基本问题。

A唯心主义哲学 B全部哲学 C唯物主义哲学 D一部分哲学

5.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D )。

A实践性 B运动性 C客观性 D物质性

6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 )。

A客观实在性 B实物性 C结构性 D可分性

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D )。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D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8.印度一位教授曾对一棵树算了两笔不同的账:一棵正常生长50年的树,按市场上的木材价格计算,最多值300多美元;但从它产生的氧气、减少大气污染、涵养水源、可以为鸟类与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环境的生态效益看,则值20万美元。这种算账方法强调了(C )

A事物存在的客观性 B人类认识的主观性 C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D事物运动的规律性

9.时间是指(C )。

A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B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C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D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10.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 C )

A使用价值 B交换价值 C价值 D价格

11.货币的五种职能中最基本的是(D )。

A世界货币和贮藏手段 B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 C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 D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

12.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C )。

A生活、行为、现实、事实等感性活动 B科学实验 C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D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13.“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D )。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C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D )。

A客观世界 B感觉 C思维 D实践

15.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C )。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16.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C )。

A社会意识 B地理条件 C生产方式 D人口因素

17.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B )

A产品的分配形式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

18.上层建筑系统由两大部分组成,这两大部分是(C )

A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B国体和政体

C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 D政治法律制度和政治法律思想

19.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C )

A阶级斗争 B改革开放 C社会基本矛盾 D科学技术革命

20.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B )的矛盾。

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C简单劳动和抽象劳动 D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21.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B )之间的对立。

A商品与商品 B商品与货币 C资本与雇佣劳动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22.某资本家工厂有不变资本200万元,可变资本40万元,剩余价值率为100%,该工厂的利润率为(D )

A 150% B 25% C 37% D 17%

23.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C)

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

24.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B )。

A社会总产品的构成问题 B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C社会资本的循环问题 D社会资本的周转问题

25.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 A )。

A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B工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C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 D工人劳动的报酬

2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是(C )

A生产相对不足 B生产严重不足 C生产相对过剩 D生产绝对过剩

27..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A )

A金融资本 B银行资本 C工业资本 D商业资本

28.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是(D )。

A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 B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 C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 D实现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和全面发展

29.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主要依据是(C )。

A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尖锐化

B现代无产阶级的日益壮大

C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D个别企业有组织的生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30.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是(D )

A夺取政权,消灭资产阶级 B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C实行按劳分配 D实现共产主义

二、多选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两个以上正确答案,请把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填入附表二。少选、

多选、错选不给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BCD )。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 E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2.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有(ACD )。

A人口因素 B民族构成 C地理环境 D生产方式 E风俗习惯

3.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下列属于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的是( ABCDE )。

A产业利润 B商业利润 C银行利润 D借贷利息 E地租

4.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是(AB )。

A劳动者拥有人身自由 B劳动者没有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生产资料

C劳动者被雇佣 D劳动者失业了 E劳动者以劳动为乐

5.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ABCDE )。

A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B劳动成为人生快乐的巨大源泉

C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D阶级消灭、国家消亡

E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三、简答题(下列4小题,每题必作。每小题6分,共24分)。

1.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答:(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对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3分)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分)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2分)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其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而单从主观方面或客观方面都无法判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只能通过一种能够把主观同客观联系、沟通起来的桥梁,这就是人们的社会实践,舍此别无它路。(2分)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是联结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它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可以使主观与客观相对照而直接检验出主观认识是否与客观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这就决定了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2分)

3.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其内容是什么?

答:经济全球化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超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过程。(2分)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样性的:

一是生产的全球化。以跨国界组织生产为核心,以全球化生产体系的形成和建立为标志,使世界各国的生产活动不再孤立地进行,而是成为全球生产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1分)

二是贸易的全球化。国际贸易迅速扩大,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参与贸易的国家急剧增加。国际贸易增长率大大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率。(1分)

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国际债券市场融资规模迅速扩大;基金市场迅速成长;金融市场高度一体化。(1分) 四是企业经营全球化。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1分)

4.简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答:第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2分) 第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2分)

第三,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2分)

四、辨析题(下列3小题,每题必作。每小题6分,共18分)

1.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2分)因为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实践,社会生活各项内容也归根结底在于实践。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它构成了社会关系的发源地。(2分)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有三种基本类型,即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创立和发生社会关系的实践以及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这三种实践构成了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1分)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中的展开。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实践的发展也就推动着社会的发展。(1分)

2.英雄是历史的剧作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2分)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物质财富,都是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1分)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提供了物质前提;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人民群众也以直接或间接的不同方式从事了精神生产的创造活动。(2分)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无论是社会的质变还是量变(革命还是改革),都是人民群众斗争的结果。(1分)

这种说法夸大了英雄人物的作用,贬低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3.贱买贵卖是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源泉。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2分)

剩余价值的本质是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部分,它的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2分)

资本家是因为购买到了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才能获得剩余价值的。因为劳动力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它的使用和消费就是劳动,而劳动能形成价值,因而劳动力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能为其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因此,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才是剩余价值的源泉。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源泉不是在贱买卖贵的商品流通过程中,而是在(购买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后的)使用劳动力的过程中。(2分)

五、论述题(2小题可任选一题。若每题都作,只评阅前一题。每小题13分,共13分)

1.试用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原理,说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答:(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因此,它没有绝对独立性只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7分)

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促进和推动的作用,落后反动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

②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变化和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的变化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先进的社会意识在不同程度上预见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趋势和未来。

③社会意识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经济上先进的国家,意识形态的发展却可能后;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意识形态发展可能先进。

④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能互相作用,其中政治思想居于主导地位,对其他意识形式有巨大影响。

⑤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后人总要继承前人的思想材料,并加以改造和发展。

(2)重要性:(6分)

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任务,它能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发展。它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经济制度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及思想保证,也是改革开放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又是抵制封建主义、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重要武器,是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重要武器。 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仅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方向和道路,而且是关系到我国整个社会生活精神面貌的大问题。因此搞好它是极为重要的。

2.试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主要形式及其主要作用。

答:A (5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它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必然结果。

首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支配,从而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其次,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深化,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最后,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B(5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四种:

(1)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包括:满足国家机构自身需要的国有企业,提供公共产品的国有企业,高科技、高风险新兴工业部门中的国有企业和一般工业部门中的国有企业。

(2)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将一部分股份出售给私人,国家和私人共同投资开办合营企业,国有企业和私人企业合并,国有企业对私人企业进行参股和国有企业转由私人租赁或承包经营。

(3)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包括:国家作为商品和劳务的采购者,向私人垄断企业大量订货,为私人垄断企业提供有保证的国家市场;国家通过各种形式的津贴和补助,直接间接地资助私人垄断企业;国家通过社会福利开支,提高社会购买力,扩大消费需求,为私人垄断企业创造市场条件。

(4)宏观调节与微观规制。宏观调节主要是国家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对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进行调节,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基本目标。微观规制则主要是国家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市场秩序,限制垄断,保护竞争,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如:反托拉斯法;公共事业规制;社会经济规制等。

C(3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缓解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促进社会经济较为协调地发展: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和加快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但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根本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它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它是更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总利益的。

六、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5分)

爱因斯坦1939年在获悉铀核裂变及其链式反应的发现后,曾上书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研制原子弹,以防止德国占先。然而,让他感到意外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悍然将它用于战争。爱因斯坦震动很大,从此开始投身反对核战争的运动。

请回答:这段材料蕴涵了什么哲学道理?

答:上述材料主要蕴涵了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的原理。(2分)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结果。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人民的利益和发展要求出发,把美好的追求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爱因斯坦作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就是这么做的。(也可以从其他方面分析)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填入附表一。多选不

二、多选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两个以上正确答案,请把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填入附表二。少选、

多选、错选不给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我喜欢马,是因为什么篇七
《马政经每章复习题》

第一章 商品与货币

一、单项选择题

1 、体现在商品中劳动的二重性是 ( ) 。

①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②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③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④ 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2 、当农业受灾,农业劳动生产率下降时,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 )。

① 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② 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③ 创造的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④ 创造的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3 、在 1 只绵羊= 2 把斧子的交换中,绵羊的价值是通过斧子的 ( ) 表现出来的。 ① 价值 ② 交换价值 ③ 使用价值 ④ 价格

4 、 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 )。

① 剩余价值理论 ② 商品经济理论

③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理论 ④ 阶级斗争理论

5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所以( )。

① 价格和价值始终一致 ② 价格和价值始终不一致

③ 价格和货币的价值有关 ④ 价格和货币的价值无关

6 、商品与一般劳动产品相比较,它的主要特点是 ( )

① 商品是非劳动产品 ② 商品是用来满足自己需要的劳动产品

③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④ 商品是用来馈赠的劳动产品

7 、个别企业生产商品劳动时间的缩短意味着 ( ) 。

① 商品价值量的减少 ② 商品价值量的增加

③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 ④ 该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8、 货币的出现,使商品内在的 ( ) 表现为外部商品和货币的对立。

①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②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③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④ 观念上的货币与现实货币的矛盾

9 、 纸币的发行量取决于( )。

①市场购买力 ②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③商品价格总额 ④商品的供求状况

10 、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 )。

① 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 ② 没有价值的东西就没有使用价值

③ 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 ④ 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有价值

11 、个别企业生产商品劳动时间的缩短意味着 ( ) 。

① 商品价值量的减少 ② 商品价值量的增加

③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 ④ 该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12 、商店里出售的各种商品,都有价格标签。这些价格标签表明货币是在( )。 ① 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② 充当流通手段的职能

③ 发挥支付手段的职能 ④ 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

13 、私人劳动要转化为社会劳动必须( )。

① 消灭私有制 ② 生产者分工协作

③ 提高产品质量 ④ 通过商品交换

14 、价值规律是 ( ) 。

① 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 ② 所有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

③ 某一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 ④ 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规律

15 、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只要用 ( ) 。

① 足值的铸币 ② 纸币 ③ 金或银 ④ 观念的货币

16 、体现在商品中劳动的二重性是 ( ) 。

①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②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③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④ 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17 、在 1 只绵羊= 2 把斧子的交换中,绵羊的价值是通过斧子的 ( ) 表现出来的。 ① 价值 ② 交换价值 ③ 使用价值 ④ 价格

二、多项选择选题

1 、商品是( )。

① 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 具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的劳动产品

③ 具有价值而没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 ④ 交换价值的和价值的统一体 ⑤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2 、抽象劳动是( )。

① 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② 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

③ 劳动的社会属性 ④ 历史范畴 ⑤ 生产商品的劳动

3 、商品是 ( ) 。

① 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 为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的劳动产品

③ 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 ④ 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统一体 ⑤ 是历史的范畴

4 、使用价值是物品的 ( ) 。

① 自然属性 ② 社会属性 ③ 有用性 ④ 交换属性 ⑤ 永恒属性

5 、商品价值和价格的关系是( )。

①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② 价值决定价格 ③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④ 价值和价格总是一致的 ⑤ 价格上下波动,不能与价值相一致

6 、货币的起源是 ( ) 。

① 商品交换过程中自发产生的 ② 人们主观创造的

③ 商品交换和价值形式长期发展的结果 ④ 贵金属天然具有货币属性

⑤ 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

三、辨析题

商品价值的变化必然引起价格的变化。

四、简答题

1 、商品的价值是什么决定的?

2 、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本质是什么,有哪些职能?

五、论述题

1 、试述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作用

2 、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异对于商品生产者有何重要意义 ?

第二章 资本与剩余价值

一、单项选择题

1 、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会掩盖剥削,是因为它直接表现为( )

① 劳动力的价值 ② 劳动力的价格

③ 必要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④ 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2、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和直接动机是( )。

①追逐相对剩余价值 ②追逐绝对剩余价值

③降低劳动力价值 ④追逐超额剩余价值

3、 剩余价值率反映的是 ( ) 。

① 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 ② 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

③ 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④ 不变资本的增殖程度

4、 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和直接动机是 ( ) 。

① 追逐相对剩余价值 ② 追逐绝对剩余价值

③ 降低劳动力价值 ④ 追逐超额剩余价值

5、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 )

①个别劳动时问决定的 ②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③ 历史和道德因素决定的 ④ 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

6 、马克思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其意义在于( )。

① 揭示了剩余价值的基本来源 ② 为计算剩余价值率提供了依据,

③ 为计算资本周转速度提供了依据出 ④ 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奠定了基础

⑤ 为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理论奠定了基础

7 、机器设备等物成为资本是因为它们是 ( ) 。

① 生产劳动产品的条件 ② 生产商品的条件

③ 生产剩余价值的条件 ④ 生产物质财富的条件

8、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 )

①个别劳动时问决定的 ②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③历史和道德因素决定的 ④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

9 、剩余价值率反映的是 ( ) 。

① 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 ② 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

③ 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④ 不变资本的增殖程度

10 、某资本家经营的企业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商品的个

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此形成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那部 分是( )

① 剩余价值 ② 绝对剩余价值 ③ 相对剩余价值 ④ 超额剩余价值

11 、相对过剩人口是指 ( ) 。

① 人口增长快于生产增长 ② 生产资料增长赶不上人口增长

③ 劳动力的供应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 ④ 劳动力就业量日益减少

二、多项选择选题

1 、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和作为资本货币的区别是 ( ) 。

① 两者的流通公式不同 ② 两者的流通内容不同 ③ 两者的流通目的不同

④ 两者流通的限度不同 ⑤ 两者流通的场所不同

2 、雇佣工人创造的新价值在量上等于 ( ) 。

①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 ② 不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之和

③ 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之和 ④ 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之和

⑤ 商品价值与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的差额

3 、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 )。

① 被消费了 ② 由劳动者的抽象劳动再生产出来 ③ 被保存下来

④ 再现在商品的价值中 ⑤ 由劳动者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4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 ( ) 。

① 货币必须购买到生产资料 ② 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③ 劳动力成为商品 ④ 货币能够增殖

5 、 绝对剩余价值的产生是( )。

① 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② 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② 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延长工作日的结果

④ 工人工作日不变,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

6 、 通过对 G——W——G' 资本总公式的分析,可以发现( )。

① 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运动的目的 ② 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③ 剩余价值是在流通中产生的 ④ 剩余价值不是在流通中产生的,但不能离开流通 ⑤ 在流通中购买特殊商品劳动力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

7、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本质上都是( )

①为了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②为了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③为了延长工作日的绝对长度 ④为了增加剩余价值 ⑤超额剩余价值生产

8 、资本总公式( G-W-G' )说明( )。

① 它是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的 ② 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③ 剩余价值是在流通中产生的 ④ 剩余价值不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 ⑤ 货币在价值增殖运动中转化为资本

9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主要包括 ( ) 。

① 维持劳动者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 ② 历史的道德的因素

③劳动者享受和发展所需生活资料价值 ④维持劳动者家庭成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caijingleikaoshi/191172.html

    【我喜欢马,是因为什么】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