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韩经济对比

| 经济师考试 |

【www.guakaob.com--经济师考试】

朝韩经济对比(篇一)
《朝韩军事力量对比》

朝韩经济对比(篇二)
《朝韩双方军力对比》

朝韩双方军力对比

据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资料显示,朝鲜目前现役总兵力为106万人,其中陆军92.3万人,拥有坦克和装甲车6000辆以上(其中坦克3500辆,装甲车2500辆),各种火炮约28200门,地对地导弹发射装置80余部,防空导弹10000枚以上。

海军共4.7万人,装备各型舰艇780艘(其中,水面作战舰艇247艘,常规潜艇80余艘)。

空军8.5万人,拥有各型飞机1335架,防空导弹发射装置300部。

预备役部队470万人,准军事部队约18.9万人。

与朝鲜相比,韩国现役总兵力只有67.2万人,其中陆军56万人,配备坦克和装甲车4620辆,各种火炮11354门,地对地导弹发射装置12部,防空导弹1830枚,陆航飞机543架。

海军共有6万人,拥有各型舰艇350艘,海航飞机80架。

空军约有5.2万人,配备各型飞机669架。

预备役部队450万人,准军事部队4500人。

从双方军事实力来看,朝鲜兵力是韩国的1.6倍,装备量是韩国的2倍,占量的优势;但韩国由于近年来引进西方国家的先进装备,在质量上稍居上风。另外,韩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朝鲜的十几倍,工业生产能力与技术水平都领先于朝鲜。

从双方军事战略来看,各自都作了调整。随着其综合国力的增强,韩国已把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消极防御战略调整为进攻性防御战略。朝鲜则由于各种因素而将其进攻性军事战略调整为防御战略。目前,双方都已调整了各自的战略,谋求政治解决而非武力统一,故在军事行动上相对克制。

从双方军事发展来看,各自都在进行装备现代化建设。在“全民武装化、全国要塞化、全军干部化、装备现代化”的建军思想指导下,朝鲜力求建立一支装备优良素质较高的现代化军队。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仍保持较高的军费开支。

朝鲜汲取海湾战争的教训,正加强通信、化学、工程等技术兵种的建设,并加紧国防工程施工。此外,加紧中远程导弹的研制与试射以确保在尖端武器方面领先于韩国。

韩国方面则坚持“质量建军”的方针,走精兵之路,调整三军人数与军费比例,加强海空力量。韩国《国防白皮书》明确提出,韩国“国防优先考虑的是发展高科技军事力量”。采取军备购置“多边化”政策,从美国及其他国家引进一些最先进的武器。韩国的军费由1992年的113.8亿美元增加到1997年的179.4亿美元,其中军事装备进口费用由1992年的35.21亿美元增加到1997年的49.74亿美元。

据韩国国防部在“国防中期计划”中透露,从1997年至2001年,韩国共投入了87万亿韩元,用以提高部队战斗力和维持军队运转,其中军事进口费用达352.88亿美元。国防费用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1.6%。

朝鲜南北双方军事力量上的均衡性增强,使得双方各有所持,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有所增加。

朝韩经济对比(篇三)
《朝韩军事实力对比》

最近朝韩炮战事件发生后,朝鲜军事力量受到了更多关注。韩国防部长金宽镇在国会指出,朝鲜近年来重点发展非常规作战力量,对韩国形成了严重威胁。那么朝韩整体军事实力对比究竟如何?为什么朝鲜在强大国际压力下仍坚持发展远程导弹、核武器?网易军事为您作出简要分析。

朝鲜坦克比韩国坦克落后一代

朝鲜最新公开的“暴风虎”坦克,其实它基本就是T-62的改进型(上图),在火力,防护,火控均与韩国K1坦克(下图)差距甚大。

韩国陆军装甲部队共有33个师属坦克营、9个装甲旅属坦克营和12个预备役坦克连,总编制坦克数超过1500辆,其中有800多辆韩国在美国支持下研制生产的K1主战坦克,还包括K2坦克、80辆俄罗斯T-80坦克、数百辆M48坦克等型号。

K1坦克起源于韩国1974年的军队改善计划,1980年选定美国克莱斯勒防务公司为主承包商进行研制,1984年装备部队,可以视为美国陆军M1主战坦克的简化缩小版。K1坦克采用了105毫米主炮,配有指挥仪式火控系统和红外夜视设备,采用德国MYU公司的1200马力柴油机,战斗全重51.5吨。2001年K1A1主战坦克研制成功后,部分K1坦克也按照K1A1坦克的标准换装了120毫米主炮、增加了正面装甲,使火力和防护能力得到提高。

在上世纪90年代,俄罗斯为了偿还欠韩国的债务,向韩国提供了80辆T-80坦克和40辆BMP-3步兵战车,韩国陆军也将这批装备编入作战部队,并在朝韩关系紧张时派遣到三八线地区担负战备值班任务。M48A2、M48A3、M48A5坦克是韩国在冷战时期引进的,截止1999年时,共有1037辆,估计这十年来其中大部分坦克已经退役。

朝鲜陆军拥有92.3万人,编有26个步兵/摩托化步兵师、15个装甲旅、24个摩托化步兵旅、3个独立步兵旅,装备T-54/-55、T-62、T-34和59式中型坦克约3000辆,还有约500辆PT-76两栖坦克。虽然装备规模很大,但是这些坦克全都是上世界5、60年代研制的老旧装备,其100毫米线膛炮、780马力柴油机、正面300毫米等效装甲防御能力的技术标准早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坦克发展潮流,在与韩国K1、T-80坦克的正面对抗中毫无胜算,只能依靠数量优势或战术部署来争取拉近交换比的机会。

韩国炮兵装备水平优于朝鲜

尽管在此次延坪炮战中朝鲜炮兵的表现优于韩国炮兵,但双方炮兵装备的性能代差却仍然存在。上图为朝鲜炮兵的火炮射击练习,下图为韩国K-9自行榴弹炮。

截止1999年,韩国陆军装备有48门203毫米M-115牵引榴弹炮、99 门203毫米M-110自行榴弹炮、1040门155毫米M109A2自行榴弹炮(自行生产500

门)、3500门155毫米M53牵引榴弹炮、1000门105毫米M101牵引榴弹炮、700门105毫门KH178牵引榴弹炮,总计100毫米以上压制火炮6387门。虽然火炮总体数目很大,但是占了绝对多数的M53榴弹炮是美国50年代的产品,M101榴弹炮更是二战时代的老炮,估计早已经被封存起来,真正堪用的还是M109A2自行榴弹炮。在99年之后,韩国新增的主要是自产的K9榴弹炮。该炮于1989年开始研制,1998年开始装备,采用52倍径身管,发射底排弹时最大射程40千米。朝鲜炮兵的具体装备数字不明,据称其拥有3500门122、152毫米牵引式榴弹炮和130毫米牵引式加农炮,4400门自行式122、152、170毫米榴弹炮,5200门火箭炮。

在11月23日爆发的延平岛炮战中,朝鲜动用了一个6门制牵引炮兵连在野战阵地上对延平岛射击80余发,准确覆盖韩国炮兵阵地,并击伤一门K-9自行榴弹炮。而韩国方面不仅反应迟缓,而且事先没有做好炮战准备,对朝鲜炮兵阵地的定位也偏差了百余米,完全没有形成覆盖。可以说在本次炮战中,朝鲜炮兵的表现彻底压倒了韩国炮兵。

但是总体来看,韩国炮兵的装备水平大大高于朝鲜炮兵,尤其是拥有较好的炮兵侦察、通讯设备,有很强的野战进攻能力。朝鲜由于战时难以掌握制空权,因此炮兵部队只能依托防御工事进行机动,按照事先测量好的标尺对来犯之敌进行打击,协助一线部队进行防御作战。

朝鲜空军处于绝对劣势

朝鲜空军现在最先进的装备是30架米格29战机(上图),但机载电子设备早已落后。而韩国F-15K(下图)不仅空战能力强,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对地攻击力。

韩国空军现役兵力约6.5万人。装备各型飞机1000余架,作战飞机约占60%,侦察机、运输机、运输直升机、教练机260余架,无人机5000多架;其地面防空部队编有3个旅,共编8个防空导弹营;空军防空管制团下辖16个防空管制大队,有雷达站40个,装备各型雷达200余部;有67个永久机场和40个野战机场,可容纳1000多架飞机。韩国空军现拥有40架F-15K、170架KF-16、50架F-4E、130架F-5战斗机,4架E-737、4架E-2C预警机。F-15K是韩国空军于2005年引进的先进重型战斗轰炸机,强调对地攻击能力,是在美国F-15E战斗轰炸机的基础上研制的,最大起飞重量36.7吨,最大作战半径超过1800千米,拥有15个外挂点,最大外挂载荷10.4吨。

从兵力结构上看,韩国空军有着很强的攻击性,通过采购大量的RF-4和RF-5侦察机,大力发展对地攻击能力,以压制朝鲜陆军的战役机动,减轻己方地面部队压力;同时为了打击朝鲜核设施和后方高级指挥部,在近年的发展中突出强调对朝鲜纵深地区的打击能力,这也正是其采购F-15K战斗轰炸机的目的所在。目前在韩国空军中,最缺乏的是对地面雷达和防空导弹进行压制的电子干扰机,而这是攻击型空军所必须具备的关键机种,笔者判断这一缺陷并非是韩国空军不了解电子干扰机的重要性,而是美国方面有意控制韩国空军的独立作战能力,以避免韩国方面独立冒险采取行动的事情发生。

相对韩国空军来说,朝鲜空军就寒酸得多,其总兵力8.5万人。编为6个航空师,作战飞机600余架,包括82架轰-5轰炸机;107架米格-17、159架米格-19、130架米格-21、46架米格-23、30架米格-29战斗机;18架苏-7、35架苏-25强击机;还有300余架运输机、282架直升机、228架教练机;240部SA-2、36部SA-3、24部SA-5防空导弹发射架。

虽然朝鲜空军规模不小,但是其飞机早已落伍过时,属于应淘汰的型号,无法适应现代空战的要求;就算是唯一具备改进潜力的30架米格-29战斗机,也因为电子设备的落后而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未来空战中的结局不会比南联盟的米格-29更好。在战争中,朝鲜空军甚至无法有效执行拦截敌方空袭编队、掩护己方地面部队这一基本目的,唯独地面防空部队还能凭借其自身存在迫使美韩空军增加执行防空压制任务的飞机数量,减轻其他部队受打击的压力。

海军实力微不足道

朝鲜海军多是几十吨的小船小艇,上图中的炮舰已是朝鲜海军中为数不多的大舰。下图前方为美韩军演中的韩国海军KDX-II级导弹驱逐舰,发展中的韩国海军已表现出一股大洋海军的风范。韩国海军在战时可以在朝鲜背后发起登陆战,因而对朝鲜压力很大。

韩国海军由海军本部、作战司令部、陆战队司令部、军需司令部、教育司令部、填海基地司令部、第1、2、3舰队组成。拥有1艘KDX-3级宙斯盾驱逐舰、6艘KDX-2级防空驱逐舰、3艘KDX-1级驱逐舰;12艘蔚山级护卫舰、27艘轻型护卫舰(23艘浦项级和4艘东海级);9艘209级潜艇、3艘214级潜艇、8艘近岸防御潜艇、3艘小型潜艇;80艘高速巡逻艇、18艘扫雷舰艇、23艘两栖登陆舰艇、24艘辅助舰艇。韩国海岸警卫队还有现役的76艘舰艇对海军进行补充,负责韩国沿岸水域和所有的港口的巡逻任务。

韩国KDX-3世宗大王号驱逐舰于2007年5月下水,该舰满载排水量1.35万吨,舰载武器达到美国伯克ⅡA驱逐舰的水准,配有128个MK41导弹垂直发射单元,可发射标准-2MRBlockⅢA/B防空导弹,也可能具备发射韩国自行研制的玄武系列巡航导弹的能力,其性能数据远远超过中国海军052C级驱逐舰。KDX-2级驱逐舰满载排水量5500吨,同样配有MK41导弹发射单元,性能数据超过中国052B级驱逐舰。

朝鲜海军现有3艘护卫舰、47艘导弹艇、198艘鱼雷艇、近200艘各式快艇、26艘大型潜艇、百余艘微型潜艇、130多艘气垫登陆艇、上千个海岸炮兵阵地、2个岸防导弹团。虽然拥有数百艘舰艇,但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仅有几十吨的微型舰艇,只能担负海岸巡逻、反登陆等任务,掩护朝鲜东西海岸线,减轻美韩军队在三八线侧后登陆的压力。

朝韩经济对比(篇四)
《浅谈“朝韩经济共同体”》

【原文出处】《当代亚太》【原刊地名】京【原刊期号】200106【原刊页号】22~27【分 类 号】F8【分 类 名】世界经济学【复印期号】200108【 标 题】浅谈“朝韩经济共同体”【 作 者】韩今玉【作者简介】韩今玉 吉林省东北亚研究中心【内容提要】“朝韩经济共同体”是朝鲜半岛南北关系缓和的产物。目前已具备建立的条件,但需要时间。“朝韩经济共同体”若建立,对南北方结束政治对立和发展经济合作,对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将产生重大影响。【 正 文】  2000年初,韩国总统金大中提出建立“朝韩经济共同体”,对此学术界议论颇多,也引起了朝鲜半岛周边国家乃至世界其他地区一些国家的关注。  “朝韩经济共同体”构想提出的背景及其内涵  1.“朝韩经济共同体”构想的提出  “朝韩经济共同体”构想是由韩国当局提出来的。早在1988年朝鲜半岛南北当局发表《七七共同宣言》后,作为后续措施韩方曾提议建立经济共同体。1989年,韩方提出了《韩民族共同体统一方案》,向北方正式建议南北建立经济共同体。1994年8月15日,韩当局提出了《三阶段三基调统一方案》,同时又重审了建立经济共同体的主张。但是,这些主张或提案因为是口号式的,缺少具体内容,尤其缺乏实现的氛围,因而都成了空话。  2000年初,韩国总统金大中又提出了建立“南北经济共同体”的构想。他说:“不管名称怎么叫法,希望南北的经济向相互依存、互补合作方向发展。西海工业园区就是例子。北方提供人力和土地,我们提供资本和技术,使双方都能受益,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西海工业园区,金刚山观光也是那个意思。”(注:金大中:《2000年新年贺词》,Kbs.2000年1月4日。)金大中还指示国策研究机关之间要为“构筑南北共同体”加强协商研究。  2.构想提出的背景  (1)朝鲜半岛南北关系趋于缓和,为经济共同体构想提供了良好的政治氛围。从总体上看,1999年以来,朝鲜半岛南北政治形势比较稳定。朝鲜半岛南北关系也从过去消极的、否定的、对抗的关系,向积极的、肯定的、和解的方向发展。  (2)南北经济交流与合作的发展为经济共同体构想奠定了物质基础。金大中政府上台以来,坚持不懈地推行“政经分离政策”,使得南北之间民间经济交流日趋活跃。朝鲜方面为补救其困难的经济,相应地采取了“自己式”的政经分离政策,吸引南方民间企业与其交流与合作,从而使得南北经济交流与合作不断得到发展。据韩方统计资料,经营韩朝贸易的韩国公司从1989年的30家增加到1999年末的581家。1999年南北

经济交易规模达3.4亿美元,委托加工额达1亿美元,是南北交易史上的最高记录。尤其是南北合作开发金刚山旅游观光事业、合作建设和平汽车制造厂等,把南北经济交流与合作推向投资合作阶段,同时也显示了双方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和扩大南北经济交流与合作的可能性。  (3)南北当局都需要与对方建立联系。近年来,尽管朝鲜在内政外交上有一些成果,但经济形势依然严峻,急需外部援助。朝鲜曾试图以“通美封南”扩大外援,但成就甚微。由于美、日、朝同朝鲜关系的互动性强,在朝韩关系没有缓解的情况下,美、日不愿与朝改善关系。金大中政府从其“三阶段”统一战略出发,对朝实行了政经分离的“阳光政策”,也引起朝鲜的关注。特别是金大中在2000年3月发表的《柏林宣言》中,表示放弃“相互主义”原则,愿把停留在南北民间层次的经济交流提升到政府层次。这对急需援助以振兴国内经济的朝鲜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就韩国本身来说,为造就一个和平与稳定的建设环境,增强其经济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也需要与朝鲜缓和关系,进行经济合作。  (4)朝鲜半岛周边国家都希望朝鲜半岛南北方和解,以维护朝鲜关岛的和平与稳定。为此,有关国家从不同角度推动了朝韩之间的对话。  3.“朝韩经济共同体”的定义  对“朝韩经济共同体”尚未有一个统一的确切的定义,至今说法不一。韩国总统金大中的提法是“希望南北的经济向相互依存、互补和合作方向发展,西海工业园区就是例子”。西海工业园区是指韩国的现代集团与朝方合作,在朝鲜的西部沿海地区计划建设的工业园区。依据这个提法,韩国学者从不同的侧面对朝韩经济共同体(韩称“南北经济共同体”)予以概括表述。有的说“给‘南北经济共同体’以概念上的定义,是南北之间正在进行的交易和经济合作等经济领域交流合作的一个总括性、概念性框架”,“是为营造相互共存共荣基础的长期性轮廓”(注:〔韩〕《统一经济》2000年第2期第14页。)。有的说“政府考虑的南北经济共同体是指南方和北方以及海外同胞一道参与,把韩国的资本和技术、朝鲜的土地和劳动力结合起来”(注:〔韩〕《统一经济》2000年第2期第35页。)。  综观韩国总统金大中对朝政策措施,他提出的朝韩经济共同体构想实际上是现阶段对朝政策的压缩性表示,是具有深刻政治内涵的一项战略性构想。从字面上看,南北经济共同体可以理解为在经济领域里,把韩国的资本和技术同朝鲜的土地和劳动力结合起来,发展南北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相互依存度和互

补性,不断扩大共同利益的范围,进而形成南北间物资、人员、情报自由流动的同质化的“朝韩共同经济生活圈”。就现阶段而言,朝韩经济共同体的核心是加快南北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其追求的阶段性目标是:首先是通过经济交流,加强朝鲜在经济方面对韩国的依存度;其次,通过全方位的合作和经济联系的加强,使双方产生“共同利益感”,加深朝对韩的信赖感,在此基础上重新构筑南北关系的框架;最后,通过“南北共同经济生活圈”的形成,达到南北关系发生质的变化。也可以说,这三个阶段性目标就是朝韩经济共同体建设所追求的政治目的。  “朝韩经济共同体”形成的可能性  从各种迹象看,朝韩经济共同体的形成是可能的。  1.朝鲜方面采取了认可的态度  2000年1月3日,韩国总统金大中提出朝韩经济共同体构想,1月9日,朝鲜《劳动新闻》发表了题为《提出南北经济共同体构想是不负责任的行为》的评论。从这篇评论中可以看到:一是朝鲜没有把韩方提出的朝韩经济共同体构想看作是新的提案,只当作类似1992年双方签署的《南北基本协议书》(下称《协议书》)有关经济条款早已确定了的东西;二是认为《协议书》没有过时,表明了继续履行和遵守的态度;三是强调了实施“经济共同体”(或基本协议书)需要相应的氛围和环境。  1992年双方签署的《基本协议书》中,直接涉及南北经济交流及合作的是第15条和第22条。第15条规定:“南方和北方为图谋民族经济统一的均衡发展和民族整体福利向上,实行资源的共同开发;作为民族内部的交流进行物资交流、合作投资等经济交流和合作”。第22条规定“建立并运营南北经济交流合作的共同委员会及其部门共同委员会”。从南北经济共同体构想的核心是促进南北经济合作这一点考虑,朝鲜坚持的《协议书》与金大中提出的南北经济共同体构想是相吻合的。因此可以认为,朝鲜在默认朝韩经济共同体构想,并含蓄地表示了加强南北经济交流与合作、密切经济联系的愿望。  2.目前朝鲜半岛南北关系的氛围有利于朝韩经济共同体的形成。  (1)2000年以来,南北关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和解迹象。到2000年6月中旬南北关系达到高潮,在平壤举行了朝鲜半岛分裂以来首次南北首脑会谈,并发表了《南北共同宣言》。会谈中,南北双方就朝鲜半岛问题实行南北当事者之间解决的原则下,对防止战争、巩固和平达成了共识,对南北统一的原则达成协议,并且找到了统一方案的结合点,对离散家属问题、经济合作、社会文化交流达成了协议。南北首脑会谈的成

功举行,使朝鲜半岛南北关系从过去的对立、对抗的关系转变成和解和合作的关系,为建立朝韩经济共同体创造了良好的政治氛围。而更引人关注的是首脑会谈后,南北方首脑对履行《南北共同宣言》所表现出的坚定意志。金正日通过金溶淳转达给金大中的口信中说,“《共同宣言》中有许多好的内容,再不能像过去那样了。无论出现什么情况也要切实地实践和履行《共同宣言》”(注:〔韩〕《联合新闻》2000年9月20日。)。金大中对此表示了同感。  (2)南北首脑会谈后,南北关系更加密切,交流更加活跃。主要进展有:举行了首次南北外长会谈和副外长会谈;就在日朝侨访问南方故乡等问题达成协议;应金正日邀请南方新闻机构“社长团”访问平壤,南北新闻机构之间达成合作协议;南北离散家属访问团实现交叉访问;金正日的特使金溶淳书记一行访问汉城、济州岛和浦项等南方各地,并就朝鲜最高人民委员会委员长金永南在年内和金正日2001年春访韩以及经济合作实务接触等事项达成了协议;就离散家属访问和交换书信等问题达成协议;就京义线铁路复原和军事问题、设立南北经协促进委员会等问题达成了协议。快节奏的接触、对话、达成协议和运作,充分展现了朝鲜半岛南北关系新时代的开始。  (3)南北之间经济交流与合作有实质性进展。一是南北商品交易额急剧增加。2000年上半年南北交易额达2.02795亿美元,是1999年同期1.64960亿美元的123%(注:〔韩〕Kotra:《北韩经济情报》2000年9月13日。)。二是2000年以来南北合资合作有突破性进展。现代集团在金刚山地区的开发事业正式启动。南北双方还签署了开发北方开城经济特区的协议,将有200多家企业进驻开城经济特区投资建厂,可安排20余万北方劳动力就业。和平汽车厂建设等合作合营项目也正在实施中。三是双方就恢复京(汉城)义(新义州)铁路和新开南方汶山至北方开城的四车道公路达成协议,南方已举行开工典礼。四是为保障南北经济交流合作健康进行,双方就结算方式、投资保障、防止双重课税、调节争议等制度方面的问题达成了原则性协议。  (4)南北方自身需要与对方进行经济交流与合作是朝韩经济共同体得以形成的内在动力。朝鲜要恢复和发展其经济,需要与南方密切交流与合作。90年代有两个突出问题制约着朝鲜经济的恢复。一是粮食严重短缺和工业上的停工停产问题靠自力更生难以解决;二是对国外援助的依赖度加大。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急需与外部加强交流与合作。朝鲜在多年的实践中深感南方同胞才是其合作的主要伙伴。于是金正日国防委员会

委员长邀请金大中总统访问平壤并共同签署了包括通过南北经济合作均衡地发展民族经济等五项内容的《南北共同宣言》。朝方还一再强调“我们是同胞”,应“追求共存、共荣、共利”,“一切服从民族的共同利益”(注:〔朝〕《劳动新闻》2000年6月28日。)。金正日对南方新闻机构负责人说,“解决朝鲜民族面临的历史性任务,即满足新千年的需要,推动民族共同利益,在新的基础上发展南北朝鲜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些都表明了北方要与南方交流与合作的强烈愿望。  金大中总统自上任以来,从战略需要出发,一直采取与北方加强经济交流与合作的政策,即“政经分离政策”。这个政策的核心是不对北方实行吸收统一,尽最大可能通过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确定南北的和解和合作关系,逐步向政治上的统一接近。进入2000年以来,又从提高韩国经济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出发,强调了与北方加强经济合作、建立“经济共同体”的必要性。目前,韩国政府对朝经济合作事业表现了相当的推进意志。  (5)近年来,朝鲜在经济政策方面的变化显示出建立朝韩经济共同体的可能性。最近朝鲜在巩固政治体制的前提下,采取了一系列准备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措施。如对大型企业进行改组,开发和引进科学技术,强调提高干部的实际能力,加大对国际经济活动的参与度等。在工业方面实行“彻底确保实利”的原则,加强了经济核算,全面推行“地方预算制”和“现金流通责任制”,在企业开展“日生产及财政总结活动”。在农业方面,对《主体农法》作出新的解释,突出了农民的意图和从实际出发。总之,朝鲜的现行经济政策有许多新的变化,其特点是表现出较浓厚的实利政策。  但是,建立南北经济共同体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的曲折过程。  (1)消除南北之间长期形成的不信任感是需要时间的。  (2)南方的市场经济同北方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之间的对接是不可能的,北方最终选择改革的路子需要一个过程。  (3)虽然近年来朝鲜采取了保障实利的一系列措施,但其基本经济路线尚未根本改变。这种经济政策与南方的全方位开放的出口型经济战略是不可能相吻合的。  (4)南北经济发展水平的悬殊(南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北方的13倍)和朝鲜的濒危状态的经济现实,决定了现阶段南北经济合作与交流的着眼点是恢复朝鲜的经济,逐步达到“均衡发展”,而不是建立什么经济共同体。  (5)对南方而言,能否把建设南北经济共同体作为跨越现政府任期的长期性事业,从而成为国

朝韩经济对比(篇五)
《经济功能视角下的朝韩教育探索》

朝韩经济对比(篇六)
《民族共助意识下的朝韩经济交流与合作》

朝韩经济对比(篇七)
《朝韩问题》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caijingleikaoshi/301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