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统计师考试】
篇一:《佛教对中国语言文字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语言文字的影响 在汉语史上,汉语大规模地吸收外来词源共有三次:一是战国时期,主要是从匈奴、西域来源的词;二是魏晋至隋唐时期,主要是从梵语系来源的佛教词语;三是明清时期,主要是来自西方词源的词。其中,来自佛教的词是对汉语影响最大的一次。梁启超先生曾统计《佛教大辞典》,发现其中共收录有“三万五千余语”,足以看出佛教语言与汉语文化的密切关系。
现在许多日常用语来自佛教语汇,正如赵朴初先生所说的:“如果真要摒弃佛教文化的话,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我们先举三个成语的例子: 生老病死:佛教认为这是人生必经历的四种痛苦。《法华经科注》:“生老病死,四苦也。”相传释迦牟尼为太子时,曾于王城四门分别见到分娩、老人、病人和送葬的景象,因而,决心放弃王位继承,出家修道以期超脱生老病死之苦而达彼岸。
打成一片:指紧密结合,不分彼此。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教育每一个同志热爱人民群众„„,每到一地,就和那里的群众打成一片”。这成语出自宋·释普济《五灯会元·育王德光禅师》:“苦乐逆顺,打成一片。”意思是苦也罢,乐也罢,逆境也罢,顺境也罢,都能看成一回事,道行就高了,是启迪人了悟自己的真性。
心领神会:出于禅语,原作“心融神会”,见《续灯录》卷九:“入室扣请,心融神会。”不要执着于语言文字,而心融神会,这是禅宗参悟的关键。后这成语演变为“心领神会”,就是指不必明说,心中已完全明白,彻底领会。 有很多词语,一看就感觉与佛教有关,如:一报还一报,十八层地狱,大慈大悲,无事不登三宝殿,不看僧面看佛面,功德无量,衣钵相传,昙花一现,看破红尘,前世作孽,菩萨心肠,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等。还有一些词汇,也源于佛教,但我们日常用时已感觉不到它的来源了,例如: 方便:梵语pā yā的意译,指因人施教,导人入佛之权宜方法。语自《法华经·方便品》。佛谓:“吾从成佛以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所执。”《大藏法数》:“方谓方法,便谓便宜,犹善巧也。”“方便”为菩萨十度之一,是大乘佛教的一大特色。以后,被引申为随机应变或与人便利等。
安详:隋·吉藏义疏:“安详者,示大人之相。欲明大法,故先示大人相。又安详者,动寂无碍也。故论云:显如来定力自在,无人惊动,故称安详。”后,人们以安详表示稳重,从容不迫,言行自如。
譬喻,是佛教施教的重要方式,据说有“大喻八百,小喻三千”。佛陀因人、因时、因地而采用不同的譬喻方法,有顺喻(随顺俗理),逆喻( 逆于俗世之理),现喻(用眼前之事譬喻),非喻(以假设非现实之事譬喻),先喻(现设譬喻,后用道理应之),后喻(先讲道理,后用譬喻显之),先后喻(先后所说均为譬喻),遍喻(从头至尾均用譬喻)。这些,大大丰富了中国的语言表达方式。中国上古就有譬喻造词,佛教传入中国后,大大促进了譬喻造词的发展。例如:
心田:佛教认为,心是善恶之苗生长的源头,故称心田。
心地:佛教认为,心如滋生万物的大地,能随缘生一切诸法,众生成佛就要在心地上下功夫。
火坑:譬喻五欲(贪财、贪色、贪食、贪名、贪睡的欲望)之可畏。五欲能燃烧人的身心,犹如火坑。
智力:由智慧而生的力量。一说佛特有十种智慧力;二说菩萨十种力量(深心力、方便力、智力、愿力等)之一。
还有,佛教以莲花譬喻清净、吉祥。据说释迦牟尼降生时,有莲花相伴。《大乘密严经》:“如莲出淤泥,见之生爱敬。如是佛菩萨,出于生死泥,成佛体清净,诸天所欣仰。”宋代周敦颐
《爱莲说》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就是受佛教思想的影响而生成。当时有“周茂叔(周敦颐的字)、穷禅客”一说,据说是指他与佛教参禅的僧人辩论,把后者说的没话说了。
佛教故事,也丰富了中国的日常对话用语。如:借花献佛,常被人们日常应用。它是出自《过去现在因果经》上的关于善慧仙人用从青衣人处受赠的七茎莲花献佛的故事。祸国殃民,人们常用它来骂“四人帮”。这是依据《旧杂譬喻经》上的关于祸母(一个像猪非猪的东西)造成人民动乱、无法安居乐业,它被烧又造成全国火灾的故事提炼出来的成语。
佛教传入中国还带来用反切给汉字注音的方法。汉字不是拼音文字。中国上古给汉字标音,一般是使用假借字。如:借“风”为“凤”;借“羽”为“昱”等。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是用“读若”等方法标音,如:“瑂,石之似玉者,从玉,眉声,读若眉”(《说文解字·玉部》)。上述注音方法有很大的缺陷。佛教传入中国,对汉语语音学研究,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古印度的梵文是拼音文字。翻译佛经者受之启发,就把汉语的语音分为声母和韵母。据说,反切是由三国时代魏国的孙炎在总结东汉中叶以来民间创造的基础上发明的,即取反切上字的声母、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拼合成为被反切字的读音。例如:“昌真”切“瞋”,即取“昌(chāng)”的声母“ch”和”“真(zhēn)”的韵母和声调“ēn”拼合成“瞋”的读音“chēn”。反切法给中国古代人们读书识字带来很大方便。(当然,它还不够科学。中国近代以来,就采用音素字母为汉字注音了。当代,我们用的就是《汉语拼音方案》。)掌握了字音的分析方法,中国古代学者就将汉字按音韵系统分类,编纂成各种韵书,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有隋代的《切韵》、宋代的《广韵》、元代的《中原音韵》等。这
些韵书,对古代诗、词、曲的创作有很大帮助,也为後人研究古代不同时期的语音面貌保存了完整而详细的资料。
上面说的,是佛教对中国汉语言文字的影响,佛教对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影响就更大。藏文,就是公元7世纪在翻译大藏经时,依据梵文而创立的。到了元代,八思巴用梵藏文字创制了八思巴蒙古文字。傣族过去的老傣文,也是由佛教文献的传入而产生的。
篇二:《佛教语言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早在两汉时期从西域传入中国,至今已经有将近两千年的历史了.。佛教宣扬众生要通过修持,以求从迷惑、烦恼、痛苦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进入大自由大自在的“涅”理想境界。而这其中带有的人文关怀正与儒家的人本观念相契合,其中的“涅”的理想境界也带有道家顺应自然的理念的影子。可以看出,佛教起初作为一种外来文化,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终于融入中华文化之中,成为其中一只不可或缺的脉络。因此佛教语言的整个中华文化具有深刻的影响。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上,许多文人都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如大诗人王维,就有“诗佛”的称号,他的诗中不乏佛家学派里禅宗的思想,如著名的《过香积寺》中就有“安禅制毒龙”一句,“毒龙”指妄心,“安禅”指一种修行手段,此二词都是佛家术语,用在此诗中却显得一气呵成,可以说诗为佛教留下了无限的空间,佛学也为美学开拓了巨大的疆域。苏轼也与佛教文化有着紧密联系,他自号“东坡居士”,“居士”二字,本是佛门用语。苏轼自青年时期就开始习佛,被贬黄州之后,更大量阅读佛家典籍,希望从中求得心灵的平静,也寻求一种更加平和的人生态度。在贬谪这段时间内,他结识了名僧佛印。佛印的思想对苏轼也有一定的影响,
佛教语言对中国哲学的影响。佛经里说“不离诸法而得涅槃”。又因为诸法无边,顾求得解脱也无尽,由此推知涅槃之道在于表现一种轮回。在《圆觉经》里有两段讲轮回。
“一切众生,有无始际,由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性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只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且故能令生死相续。皆因爱生,命因欲丧,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
“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而辨圆觉;彼园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譬如动目,能摇浈水,又如定眼,犹回转火,云驶云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
可见轮回的不只是人,整个世界都在轮回。我们看不见云了,不表示云消失,是因为云离开了我们的视线;我们看不见月亮,不表示没有月亮,而是运行到地球背面去了;同样的,我们船一开动,两岸的风景也随着移动,世界的一切也一样。人的一生像船,出发靠岸,船是不变的,但岸在变,风景随之不同。归根到底佛学是作为解脱学, 是有极其深刻的哲学哲学内涵。佛教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其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佛教哲学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哲学, 并与中国固有哲学合流, 成为古代传统哲学的一部分。佛教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表现在人生论上, 提出人生价值是痛苦, 人生本质,是空的命题, 并把因果报应说视为支配人生的法则, 成为对儒、道人生哲学的补充。在心性论上, 南北朝以来佛教多讲心性之学, 对于人的本性、欲望、烦恼等的性质和转换问题, 作了细致的阐发, 极大地影响了唐代以来中国哲学的发展。
佛教语言对中国伦理道德的影响。佛教主张“无缘大悲”与“同
体大悲”。无缘大悲:佛教主张不但跟自己有关系的人要慈爱,如自己的父亲母亲兄弟朋友等,同时对跟自己没有亲戚关系的人也要慈爱,也一样关怀备至。无缘大悲用儒家的话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同体大悲:同体大悲就是一种人饥我饥,人溺我溺的精神,把宇宙间的一切众人看成人我一体,休戚与共,骨肉相连。儒家所说的: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又说:四海之内皆兄弟。正体现这种“同体大悲“的精神。佛教进一步地肯定众生平等。就算一个穷凶极恶或愚蠢无知的人,他亦有人性,佛教要以人道对待他,用人道来教育感化他。
佛教语言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佛教的传入推动了中国弹词、平话、戏曲、小说的产生与繁荣。自东晋佛经在中国翻译流传后,中国文学的内容形式和思想理念受到了深远的影响。首先,佛教对于中国诗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伴随着佛教而传入,印度的声明论被带入中国,导致南朝音韵学和诗歌格律的发明,从而推动了唐以来格律诗新体裁的开创。其次,对中国的戏曲和说唱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佛教为了弘法的需要,自南北朝以来,开始推行经文的“转读”、“梵呗”的歌唱和“唱导”。这种说唱结合的传法形式,开创了佛教俗唱的风气,对于宋明时期弹词、平话、戏曲的产生和繁荣,产生了启迪、鼓舞和推动的作用。第三、推动了中国小说的产生与繁荣。佛教的许多经典,如《佛所行赞经》、《佛本行经》、《普曜经》等是佛教长篇故事,内容丰富,情节感人,人物构思缜密;《维摩诘所说经》、《思益梵天所问经》是半小说体、半戏剧体的作品;《须赖经》等本身就是小说体作
品,这些形式、体裁在中国唐代以前基本上是没有的。它们的传入不仅开拓了中国文学家的视野和思想境界,也为明清白话小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后来一系列长篇小说的创作更是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吴承恩创作《西游记》,取材唐朝玄奘去天竺取经的故事,其中唐僧带领了三个徒弟:孙悟空、猪八戒以及沙僧。如果取他们的法号来看:悟空、悟能、悟净,表明他们跟随唐僧能醒悟佛教中的道义。可见吴承恩在创作的过程中,是寓有丰富的佛学思悟的。曹雪芹创作《红楼梦》,开篇讲一僧一道将一顽石投入人间,开始了一段轰轰烈烈最后又不免令人感伤落泪的奇妙旅程。僧道也或许也就寓意着曹雪芹在这本包含他深刻强烈的人生感受的书中,是抱有佛教中的“色空观念”以及“因果报应”思想的。传统名著中,佛教语言展现其广阔的思想以及丰富的感悟。
我们今天在阅读中国古代的诗歌散文小说时,其实在不知不觉中也受到佛教文化的熏陶。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曾说: “六朝尤其是唐以后的文学作品,其中源于佛教的成语,几乎占了汉语史上外来成语百分之九十以上。”如世界、实际、如实、相对、现象、觉悟、解脱、顿悟、众生、六道、有情、无情、净土、彼岸、知识、唯心、比量等都来自于佛教典籍。而源自与佛教的成语也很多,如六根清净、拖泥带水、大慈大悲、生老病死、心猿意马、唯我独尊、不可思议、冷暧自知、皆大欢喜、菩萨心肠、大千世界、天龙八部、当头棒喝、现身说法、借花献佛等等。这些词语与成语都简炼地表达了古人文章的思想,极大的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容。
佛教文化至今仍在当今中国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现在的青年们也许并不信教,但他们的手腕上往往佩戴一串佛珠,也许这代表着佛教在人们心中也许并不是一种宗教,而仅仅是仅仅守候着人们对它的寄托。几千年来,无论在乱世还是太平,国人的潜意识中都有对求得平安的最朴素的心愿,而佛教文化在千年的演变中,也慢慢渗透到人们的思维之中,成为他们寄托的对象。每当遇到一些重要的事情,比如孩子高考,家长的往往也愿意在内心求得佛祖的保佑,而考试结束之后,若孩子取得好成绩,则去寺庙还愿。这些是中国日常生活都可以经常看到的例子。这些例子表明佛教文化已经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都与之息息相关。
作为人的一种精神寄托,佛教语言也将继续在中国历史文化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作为有着深刻哲学思悟的佛教文化,在未来也应有着更大的发展。我们现代人在了解佛家文化中,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它有益的一面继承下来,进一步发展,丰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篇三:《佛教语言与汉语词汇》
佛教语言与汉语词汇
作者: 发布时间:2009-03-03 点击量:619
在汉语史上,汉语大规模地吸收外语来源的词共有三次:一是战国时期,主要是匈奴、西域来源的词;二是魏晋至陏唐时期,主要是梵语系统来源的佛教词语;三是明清时期,主要是来自西方语源的词。其中来自佛教的词是对汉语影响最大的一次。梁启超先生曾统计日本人所编的《佛教大辞典》共收有“三万五千余语”。(据梁晓虹文)
大千世界,烦恼丛生。诸佛菩萨,指点迷津。
众生平等,同趋菩提。金刚不动,解脱功成。
世界无常,刹那须臾。我佛慈悲,曲设方便
神通自在,游戏三昧。妙悟境界,冷暖自知。有关佛的语言。
一丝不挂,想入非非。百尺竿头,不可思议。
本课程分九个部分讲授佛教语言。
一、本生故事
【舍身饲虎】(菩萨舍己为人不惜牺牲一切)
【舍身求法/半偈/雪山半偈】(帝释天见雪山大士苦修,化为罗刹,试探其心,读了过去诸佛所说的半偈“生灭灭己,寂灭为乐”。大士闻半偈而心喜,为求后半偈,毅然舍身投崖。)
【群魔乱舞】(当悉达多乔答摩坐在菩提树下冥思苦索的时候,波旬率领众魔来到这里,千方百计地捣乱、搔扰他。释迦牟尼不为所动,魔王只好率领群魔退去。这一传说说明:要想达到觉悟的境界,必须战胜来自内心的贪欲,也必须战胜来自外界的各种诱惑)
【大彻大悟】(彻悟的境界,完全觉悟的境界)
【现身说法】(根据大众部“超人间佛陀”的理论,佛教宣称释迦牟尼能显现出各种各样的形象,向不同的人讲说佛法,是为现身说法。后来指以亲身经历为例证,对人进行解说或劝导。现身的意思已经由显现人身变化为亲身经历)
二、缘起
【三世有缘】
【三生有幸】(三生:过、现、未)
【夙缘】(前生带来的缘份。佛教认为,今生生世的遭遇,都是前生的行为决定。“欲知前生因,现在受者是”)
【前缘】(前世因缘。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是过去世中结下的缘份)
【宿世因缘】(前世的生死为前生,即宿世。因而将前世的因缘,统称宿世因缘)
【前身】(今称事物的原来的形态、名称为前身。佛教中指轮回在过去世之身)
【宿慧】(从前世而来的智慧,在今生遇到机缘就会显发出来)
【佛度有缘人】(此缘包括善根、慧根、慕道向善之心、勇猛精进的精神等)
【广结善缘】
【前因后果】(因是能生,果为所生。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
【报应】(佛教因果观)
【作茧自缚】(自因自果。苦果、逆境,都是自己的恶业所招致,不必怨天尤人)薄命司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
【自作自受】(自己造下的业因,由自己承担后果)
【早知今日,悔不当初】(今日之果是当初之因的延续。众生在尝到苦果之后才“悔不当初”,而菩萨深明“因果”之理,终无懊悔。“众生畏果,菩萨畏因”)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佛教不承认一主宰一切的神或降祸赐福的造物主,认为众生的 1
贫富寿夭及其处境,都是自己的业力造成的)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正果】(佛教修行,谓之“修因证果”。如修五戒十善,证人天果;修四谛法,证罗汉果;修六度万行,证菩萨果;修无上道,证佛果等。邪因结邪果,正果结正果。为区别于“外道”、“邪因”,修行佛法而证到的境界、果位,谓之正果)
三、四谛
报应与四谛:
世间因果,苦、集二谛。苦是果,集是因。人生是苦的,这种苦果,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业因(集),由于业力的牵引,所以感受人生的苦果。出世间因果,是灭、道二谛。灭(涅槃)是果,道是因。以修道为因,将来证得涅槃(灭)正果
(1)苦谛(痛苦之果)
【生老病死】
【愁眉苦脸】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生所生存的世界按空间分为高下三个层次:最下面一层叫欲界,是食欲与淫欲极其旺盛的众生所居住的地方;中间一层叫色界,是已经脱离了粗俗的欲望但没有离开物质的众生所居住的地方;最上面一层叫无色界,是离开了物质而只有精神在于定心状态的众生所居住的地方)
(2)集谛(痛苦之因)
[无明是痛苦的根源]
【无明】(无明即昧于事理。无明居十二因缘之首,是生死轮回的根本。修行佛法,就是要彻底破除无明)
【习气】(现行的烦恼历久而形成的种种积习)
【烦恼】(能扰乱心性的因素。根本烦恼:贪、嗔、痴 三毒)
【尘劳】(世俗事务的烦恼)
【尘缘】(指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因六尘是心的所缘,能染污心性,故称尘缘)。俗语中谓与尘世的因缘。有关佛的语言。
[差别生起执着]
【差别】(事物的差异、不同。在佛学上,是针对平等而言,是妄念的反映。舍离差别之见,才能达到开悟境界。如众生平等,怨亲不二,即是无差别境界。但所谓“平等”,并不是抺煞现象上的种种差别,而是不去执着这种差别 无分别智)
【执着/着】(我执、法执:固执常一不变的主宰之“我”,产生种种我见;固执外境实有,产生种种法 见)
[执着的状态]
【心猿意马】(躁动散乱之心如猿猴攀援不定,不能专注一境。意则犹如奔马,追逐外物。心猿意马之心乃是妄心,佛家把心猿意马视为修道的障碍)
【痴心妄想】(愚蠢荒唐、不能实现的心思和想法。痴,无明)
【一厢情愿】(《百喻经》愚人到都城里游玩,偶见公主,相思成疾,几至命危)
【家贼难防】(佛教以色声香等六尘为外六贼,以眼耳鼻舌等六根为内六贼。家贼即内贼。)
[执着的结果]
【飞蛾投火】(喻自取毁灭)
[执着导致了片面]
【盲人摸象】(对事物只有片面、支离的了解)
【镜花水月】(《景德传灯》:“三界六道,唯自心现。水月镜像,岂有生灭?”
【井/水中捞月】摩诃僧祗律
[爱欲的执着]
【爱河】(爱欲浸染人心,使人溺没而不能自拔,故喻为爱河。苏轼:欲平苦海浪,先干 2
爱河水)
【欲火】(情欲炽盛如火)
(3)灭谛(觉悟之果):涅槃的境界
[觉悟的名称]
【解脱】
【自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觉悟】(察觉、开悟智慧)
【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三界是众生生死轮回的处所,充满痛苦烦恼)
【别具只眼】(另有一番独特的眼力与高超的见解) 慧眼 第三只眼 天眼 顶门具眼
[觉悟的感受]
【桶底脱落】(无明暗室、无明长夜为密不透风的黑漆桶。桶底脱指智慧照耀、豁然大悟的境界。
【六根清净】(根是能生的意思。由于眼耳鼻舌身意等官能对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能够生起感觉,所以叫做六根。六根不被任何事物染着,即是六根清净)
【心花怒放】(佛教以清净的本心譬为莲花)
[觉悟的境界]
【一尘不染】(色声香味触法,是眼耳鼻舌身意所认识的六种境界。因为它们能够染污人的情识,故称六尘。不被六尘之中的任何一种所染污,就是一尘不染)
【一丝不挂】
【火中生莲】维摩诘经:火中生莲花,是可谓希有。在欲而行禅,希有亦如是!
【味同嚼蜡】(《楞严经》:“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同嚼蜡。”
(4)道谛(觉悟之途):通过戒定慧三学等获得觉悟
[觉悟的获得]
【指点迷津】(集谛探究造成世俗诸苦的原因的理论,即指点迷津)
【看破红尘】(尘能污染人的真性)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苦:生死之苦。岸:解脱彼岸)
[觉悟的获得:舍得]
【割爱】(爱是贪欲的别名,位列三毒之首。有爱便有嗔,爱嗔相激,增长惑乱。而世俗的爱,只是虚妄、不净、自私的贪爱,只有断爱、离爱、割爱,才能获得觉悟)
【一笔勾】(明代四大高僧:袾宏、真可、德清、智旭。袾宏是四大高僧中名气最大的一个,写了七首《一笔勾歌诀》,“五色金章一笔勾”、“鱼水夫妻一笔勾”,合称“七笔勾”。勾是涂去之意。一笔勾即一笔勾消。)
[戒]
【清规戒律】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五戒之不杀生)、
【自欺欺人】(佛经中以犯妄语者为自欺欺人,五戒之不妄语)
[定]
【三昧】(定学)
[慧]
【不二法门】
四、三法印
【无常】
【四大皆空】
【臭皮囊】(皮革制成的袋子)
【梦幻泡影】(人生无常,世事虚幻。
金刚六如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3
五、四圣六凡
[佛]
【佛光普照】
【丈六金身】(法、报、化三身。法身:诸佛所证的真如法性之身;报身:完成佛果之身;化身:佛为了济度众生而变化之身。丈六金身一般指佛的化身)
[菩萨]
【菩萨低眉】(菩萨,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汉译为“觉有情”,意为“觉悟的有情”,也就是上求佛道和下化众生的大圣人。菩萨眉宇低垂,俯视众生,端庄慈祥)
[缘觉]
【辟支佛】(于佛世听佛说十二因缘之理而悟道者,名为缘觉,若生于无佛之世,观诸法生灭因缘而自行悟道者,名为独觉)
[声闻]
【声闻】(闻佛说四谛法之音声而悟道的人)
[六凡]
【六凡】(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因此六者都是凡夫位,所以叫做六凡)
[天]
【天道】(天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等诸天,因其依处在诸趣之上,故名为天,身有光明,故名为天,果报最胜,故名为天)
[人]
【人道】
[修罗]
【修罗】(阿修罗的简称,是一种常与帝释天战斗的鬼神)
[畜生]
【畜生】(有畜生业因者死后所趣之道途)
[饿鬼]
【饿鬼】(时常遭受饥饿的鬼类。其中略有威德者,能得祭品或人间弃食;无威德者,则常不得食,甚至口渴出火。饿鬼道:造作饿鬼业因的人所走的道途)
[地狱]
【地狱】(为罪恶众生死后堕落的地方)有关佛的语言。
【十八层地狱】(喻最黑暗、最痛苦的地方)
【拔舌地狱】(佛教为毁谤佛法者而准备的地狱)
【刀山剑树】(地狱里的酷刑)、刀山火海
【阿鼻地狱】(意为无间地狱。在地狱中品位最下,受苦最惨,而没有间歇)
【六道轮回】(六道的众生都属于迷的境界,不能脱离生死,这一世生在这一道,下一世又生在那一道,在六道里头转来转去,像车轮一样的转,永远转不出去,故名六道轮回)超凡入圣(超出六道轮回,进入四圣之位)
六、时空观
【世界】(即有情众生所住的国土。佛经以过去现在未来为世,东西南北上下为界,由此可见有情众生所居住的国土,不但有东西南北上下的分界,而且是有生灭的,不是永恒存在的东西)
【大千世界】(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因为这中间有三个千的倍数,所以大千世界,又名为三千大千世界)
【浩劫】(劫是不能用年数来计算的漫长的时间概念。磐石劫 用一件轻软的天衣,每隔三年去拂试一次方广数十里的磐石,直到此石销磨尽,谓一小劫。八十小劫,名一大劫)
【在劫难逃】(每一个劫都以毁灭性的灾难而告终,所以劫这个时间名词后来被误释为劫数——厄运,注定的灾难。命中注定的事,躲也躲不开)
4有关佛的语言。
【劫后余生】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七、礼仪、仪轨
【佛要金妆】像教
【庄严】(佛像、法师的神态端庄肃穆)
【晨钟暮鼓】(举行法事时集众而用的法器。因而晨昏撞钟击鼓已成为中国佛寺的一种传统。唐宋以来,我国各大寺院多在佛殿两侧建钟鼓楼以为悬挂钟鼓之用)
【顶礼膜拜】(顶礼,也叫顶礼佛足,头面礼足,是佛教最高的敬礼——跪伏在地上,用头顶去触及受礼者的脚。膜拜,口称南膜而拜)
【五体投地】(用左右膝、左右肘、头顶等五个部位着地行礼,是佛教里最为敬重的礼节)
八、大乘精神
【大慈大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十字街头,灰头土面】(犹言蓬头垢面,形容肮脏相。也写作“灰头土脸”。大乘佛教指出,修行成就后,还要发大悲心,返回尘世中去救度众生。灰头土面即指应众生缘而化现的凡夫形象)
【娑婆往来八千度】(娑婆华译为堪忍,因此世界的众生堪能忍受十恶三毒及诸烦恼而不肯出离,故名堪忍世界)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现身说法】(佛菩萨均有法、报、化三身。化身是法身的妙用,能够变现自在,度化众生,千百亿化身)
【普渡众生】
九、佛教的传授
【导师】(引路的人。佛为众生指点迷津,指示通向“彼岸”的正道,故称“大导师”)
【正宗】(佛教禅宗称初祖达摩所传的嫡系学派为正宗。宗,指禅宗。禅宗自称“宗门”、“宗下”,称其他佛教流派为“教”。后泛指学业技术的嫡传正派。
【法门】(佛的教化方式和内容,称为法门)
【昙花一现】(佛经中用来比喻佛法难闻)
【如是我闻】我闻如是
【空中楼阁】(修行者应筑好根基,循序渐进)
【醍醐灌顶】(醍醐是从牛乳中反复提炼而得到的甘美食品,喻无上法味〈最高教义〉。灌顶原来是古印度新王登基时的仪式:取四大海之水装在宝瓶中,流注新王之顶,象征新王已享有统治四海的权力。密宗沿用此法作为僧人升任阿阇黎(规范师)时的仪式。佛教典籍中用以喻灌输智慧、佛性,除却疑虑,从而心地清凉)
【正法眼藏】(正法即佛陀的正法;眼,表示佛法朗照宇宙;藏,表示佛法包含万有)拈花微笑(世尊拈花,迦叶微笑)
【心心相印】(印是契合、符合的意思。心与心互相契合,形容彼此的心意完全一致)
【印可】(证明弟子之所得,而加以赞美许可)
【衣钵相传】(禅宗师徒间传法,常以衣钵为信)
【投机】(合乎佛祖的心机)
【天女散花】(维摩诘经)
【单刀直入】(不依经论文句,斩尽葛藤〈分别杂念〉,故以单刀直入为喻)
【当头棒喝】(禅门认为佛法不可思议,开口即错,动念即乖。为了打破学人的迷执,不少禅师用棒,或用喝,作为施教的一种方式)
【应病与药】(佛为医王,对症下药)
5
篇四:《关于佛的经典语句》
1、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
2、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3、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关于佛的经典语句。
4、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5、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6、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7、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得今世的擦肩而过。
8、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9、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10、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别人。关于佛的经典语句。
11、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12、缘来则去,缘聚则散,缘起则生,缘落则灭。
13、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着,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14、今日的执着,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15、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16、业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真正修行的人,从不会去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
17、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18、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19、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20、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21、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22、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23、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24、一切皆为虚幻。
25、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26、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27、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28、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痛苦的,没有例外的。
29、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30、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31、学佛是对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32、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33、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34、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 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35、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36、内心没有分别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37、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38、学佛第一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你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远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
篇五:《佛学经典爱情语录》
1、别人永远对,我永远错,这样子比较没烦恼。
2、永远扭曲别人善意的人,无药可救。
3、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
4、为了赞美而去修行,有如被践踏的香花美草。佛学经典爱情语录。
5、沈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
6、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远不寂寞。
7、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之中。
8、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9、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10、只有面对现实,你才能超越现实。()
11、广结众缘,就是不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
12、你认命比抱怨还要好,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你除了认命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13、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14、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15、人不是坏的,只是习气罢了,每个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同罢了。只要他有向道的心,能原谅的就原谅他,不要把他看做是坏人。
16、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
17、与其你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实,你不如去接受它。
18、你要感谢告诉你缺点的人。
19、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20、愚痴的人,一直想要别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却努力的了解自己。
21、你目前所拥有的都将随着你的死亡而成为他人的,那为何不现在就布施给真正需要的人呢?
22、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
23、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24、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25、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26、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
27、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
28、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们痛苦的人还要多。
29、其实爱美的人,只是与自己谈恋爱罢了。
30、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31、能够把自己压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贵。
32、别人讲我们不好,不用生气、难过。说我们好也不用高兴,这不好中有好,好中有坏,就看你会不会用?
33、白白的过一天,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窃盗罪一样。
34、不要因为众生的愚疑,而带来了自己的烦恼。不要因为众生的无知,而痛苦了你自己
35、如果你自己明明对,别人硬说你不对,你也要向人忏悔,修行就是修这些。你什么事都能忍下来,才会进步。就是明明是你对,你也要向他人求忏悔,那就是修行了。当你的错误显露时,可不要发脾气,别以为任性或吵闹,可以隐藏或克服你的缺点。
36、世界上没有一个永远不被毁谤的人,也没有一个永远被赞叹的人。当你话多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话少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沈默的时候,别人还是要批评你。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不被批评的。
37、佛菩萨只保佑那些肯帮助自己的人。
38、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上一篇:为什么艾滋病常见于男同
下一篇:怎么管理好养老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