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统计师考试】
以下是最新的老年人口相关统计数据,具体数据来源自国家统计局
【权威发布】2014年老年人口增长约1000万,达2.12亿,老龄化加速
重要权威数据发布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权威数据:
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242万人,占总人口的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755万人,占总人口的10.1%。
截至2013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243万人,占总人口的14.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3161万人,占总人口的9.7%。
2014年,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净增加999万,约1000万,增长6‰,高于自然人口增长率5.21‰,老龄化加速。
其中:60-65岁老年人口7487万,占老年人口的35%,65岁以上老年人口13755万,占老年人口的65% 。
2015年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4年度国民经济统计数据,我们摘录了与健康养老产业紧密相关的五组数据分享给大家:
2014年老年人口增长近1000万人,达到15.5%
2014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1367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10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687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37‰,死亡人口977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21‰,比上年提高0.29个千分点。从性别结构看,男性人口70079万人,女性人口66703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5.06(以女性为100),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5.88。从年龄构成看,16周岁以上至60周岁以下(不含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9158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7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7.0%,60周岁及以上人口21242万人,占总人口的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755万人,占总人口的10.1%。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常住人口7491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805万人,乡村常住人口61866万人,减少1095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4.77%。全国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个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即人户分离人口)2.98亿人,比上年末增加944万人,其中流动人口为2.53亿人,比上年末增加800万人。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25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76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931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70万人。 看到这些不断增长的数据,未来该如何养老?365关爱您为您介绍现常见的几种养老方式:
一、传统的养老模式,养儿防老:
即子女来照顾老人的晚年生活。
二、以房养老
“以房养老”也被称为“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或者“倒按揭”。是指老人将自己的产权房抵押或者出租出去,以定期取得一定数额养老金或者接受老年公寓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
三、养老院
即养老院养老。
1.大型养老机构,老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如老年公寓、敬老院、托老院、颐养院、养老院等等。主要提供生活、医疗、健身、心理等方面的服务,一般还具有精神卫生式、休闲康复
式、临终关怀式、医疗救助式、才艺特长式、完全自理式、介助介护式、综合式等特色服务。
2.家庭式小型养老院
即开办者利用自有住房,在照料自家老人的同时,招收社区老人养老。小型家庭养老院床位设置一般为6~15张,由开办者家庭成员为老人服务,具有易于开办、资金投入少、家庭气氛浓、服务细致周全等特点,深受社区老人的欢迎。全市小型家庭养老院现已发展到20多家,有的还通过连锁经营扩大了服务规模。
四、居家养老模式(虚拟养老院)
虚拟养老院 ,就是政府建立一个信息服务平台,当老年人有服务需要时,拨一个电话给信息服务平台,信息服务平台就会按照老年人的要求,派服务企业员工上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同时对服务质量进行监督。虚拟养老院实现了居家专业化养老。
想养老还不想到养老院去?可以参加“居家养老”,养护员上门伺候您, 五、异地养老模式
即老人在当地养老机构或中介机构登记,由养老机构或中介机构联系到外地养老机构养老。
1.异地疗养型
指一些身体健康状况欠佳但可以远行的老年人,到环境优美、气候适宜地区的养老院或疗养院进行疗养的一种异地养老方式。如有哮喘病的老年人可以到气候始终温暖如春的云南去疗养。此种方式适合所有老年人尤其是体弱或有慢性病者,但往往费用较高。
2、休闲度假型
适合想到外地休闲度假的老年人。可选择环境比较幽静、安逸,适合休闲养老、修身养性的养老院入住。
3.旅游观光型
到全国各地甚至国外旅游观光的一种异地养老方式。不仅可以领略到大自然美丽的风光。还能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适合身体健康及经济能力较好的老年人。
4. 候鸟式安居型
是指冬天到南方过冬,夏天到北方避暑的一种异地养老方式,适合所有老年人。因为过冷、过热都不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常常是发生意外的诱因。异地生活对于一些季节性发作频繁的疾病(如哮喘)还有一定的预防作用。【老年人口数据】
六、日托养老模式
想白天到养老院与老伙伴们玩,晚上回家睡觉?行,有日托养老。即“朝至夕归”式养老,功能设施与托儿所相近,多数由街道或社区兴办,内设活动室、休息室、餐厅及老年课堂等设施,老人白天集中活动,中午供应饭食,晚上各自回家,既使老人得到很好的照料,又满足了老人们的居家需求。 如今养老模式五花八门、各式各样,老年人在选择养老方式时,应综合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生活习惯、经济能力及爱好等。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养老方式。总之要让自己住着舒服、住着开心才行。
但是很多的老年人都觉得还是在自家的房子里养老比较舒服自在,可问题来了,子女都在外工作,谁要陪?谁来照顾?这时如果老人自理方面还是可以没有什么多大的问题的话,建议选择在自家养老,为老年人配置“老人保镖“就行了。365关爱您——关爱父母每一天!为老人提供:紧急呼叫、天气变化提醒、节日问候、情绪辅导、温馨提醒、智能定位(寻找迷路老人)、便民生活等服务。老人不需要记任何电话号码,只需按下手机上的SOS键或服务按键,24小时无间断的365关爱您客服中心人员就立刻按用户需求提供准确、优质的贴心
服务,同时也以长辈打电话我付费来解决老人家不舍得打电话,不想给子女增加负担的心理,让亲情沟通不设限,减少被冷落的孤单感,保持心情愉悦,体会到温馨是老人心灵上最大的慰藉,使老年人的居家养老安全有保障、生活更轻松!
中国老年人口(最新数据) (2011-06-18 08:51:34)转载▼
标签:
杂谈
【老年人口】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
据中国老年学学会公布的数据,我国人口预期寿命不断延长,百岁老人不断增加,近十(1999-2009)年来百岁老人约以每年2500人的速度增长。2009年中国十大寿星平均年龄117.6岁,新疆喀什的老寿星萨迪克·萨伍提,维吾尔族,生于1887年8月9日,今年122岁,现住喀什市泽普县,蝉联中国十大寿星排行榜榜首。 2009年年5月22日,莱州市被中国老年学学会正式命名为“中国长寿之乡”。这是我国第十个、山东省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城市,也是我国北方地区第一个长寿之乡。截止到2009年3月底,莱州市共有百岁老人87位,占全市总人口的10.1/10万;80岁以上老人2.64万人,占该市总人口的3.1%。
居家养老在中国老年福利服务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是中国长期形成的养老模式。此外,中国民政部门还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为居家养老提供有力的支持。截至2009年底,我国1.67亿老年人中,80周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1899万,占11.4%,他们之中多数人逐步进入半自理或不能自理状态。我国有失能老人1036万、半失能老人2123万,共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8.9%,他们不同程度地需要提供护理照料服务。
截至2010年11月,我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城乡家庭养老条件明显缺失。我国已有各类养老机构38060个,拥有床位266.2万张,收养各类人员210.9万人。养老床位总数占全国老年人口的1.59%,低于发达国家5%-7%的比例,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2%-3%的水平。养老服务专业人员缺乏。全国取得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的仅有几万人,潜在需求在1000万左右,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专业化程度亟待提高。今后一个时期,公办养老机构建设的重点是以收养“三无”、“五保”、低收入和失能老年人为主的供养型和护养型养老机构,要进一步加强供养型和护养型养老机构建设。此外,还要打造
示范性养老机构,深化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加快养老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为社会养老服务提供载体。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当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7%,该国家或地区便被认定为进入老龄化社会。
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一)
随着我市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老龄问题与老龄事业发展已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为了解我市人口老龄化发展状况,解决老年人的需求问题,促进老龄事业发展,市政协于近期组织调查组,就人口老龄化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国际人口学会编著的《人口学词典》定义: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达到7%、或60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10%的人口结构称为“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人口比例超过14%、或60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20%,称为“老龄社会”。
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20**年11月,我国65岁以上人口达到了8811万人,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已步入老龄化国家行列。截止到20**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8.87%。我市相对全国大部分地区而言,人口老龄化发生时间更早,发展速度更快,最近十几年,本市人口总量连续负增长,截止到目前,全市共有60岁以上老年人49.0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9.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
老年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而且老年人口的高龄化速度持续加快,势必对经济、社会、家庭等各方面产生深远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老年抚养比上升,加重了劳动年龄人口的负担,老年人养老金支出总额将不断增大;二是人口老龄化改变了消费人口和生产人口之间的比例关系,而消费结构的变化必然影响到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就业结构、投资结构等的变化,从而引起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变化,催生老龄产业的兴起与蓬勃发展;三是老年阶段慢性病取代了急性病和传染病,成为健康的主要威胁,医疗模式向侧重长期保健和疾病预防方面转变,高龄人口的增加将导致医疗保障资金的迅速增加;四是“空巢”老人、独居老人和高龄老人不断增加,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逐步弱化,将引起代际关系在供养方式、居住方式、照料方式、交往和沟通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家庭养老功能部分向社区和社会养老转移已成为必然,导致社会化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加大;五是在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例不断攀升的情况下,老年人群体对社会稳定的影响越来越大。
二、我市老龄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面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市委、市政府以及民政、社保等职能部门未雨绸缪,积极应对,制定了一系列的老龄政策,在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提高老年人社会福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近几年,我市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各项政策不断得到调整、补充和规范,已渐成体系,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得到了较大发展,也取得了较好成绩。但总的说来,该体系尚不完善,与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形势、老龄事业的总体要求和老年人的期盼与需求还不尽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本养老保险“空账”运行。我国基本养老保险试行的是现收现付加部分积累的“统帐结合”制度,由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之时,政府没有承担相应的转制成本,个人账户中的资金被挪用去发放当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十几年来一直处于“空帐”运行状态,财政承受的现收现付运营方式的压力很大。
二是老年社保总体水平不高。我市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已基本覆盖了城乡全体居民。尽管能够将没有社会养老保障的老年人全部纳入在内,但当前能够实行的只是广覆盖、保基本的低水平保障,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相比,与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相比,城乡居民养老金基数太低,仅能起到最低生活保障的作用。
三是养老设施不能满足需要。目前,我市有各种养老机构82处,总床位1.3万张,占老年人口总数不足2.7%。该比例离欧美地区5%—7%的水平相距较远,现有养老设施在数量上还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要。另外,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的积极性不高,这也是与先进国家和地区存在较大差距的重要原因。
四是老年社会救助能力偏低。当前,严格的城乡低保准入制度,将部分处于贫困线边缘的老年人排除在外,且由于老年医疗保障整体水平较低,少数老年人家庭还存在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而在社会慈善事业还没有完善的社会捐赠法规、未形成稳定的善款筹集和增值渠道,在老年社会救助方面的能力还偏低。
五是公共服务力度仍需加大。我市实行老年社会优待政策以来,受到了广大老年朋友的普遍欢迎。但由于受当前公共服务能力的制约,再有,由于部分服务场所属于非政府投资主办或控股,在对老年人提供免费、优惠服务方面,还缺少必要的财政资金支持,因此对老年人的优待力度还比较小。
三、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几点建议
据专家分析预测,**年—**年,我国将进入加速老年化阶段,预计到**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将达到31%以上。我市老年化进程相对全国来得会更早,来势会更猛,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民生目标,营造关心关爱老人的社会氛围,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高度重视老龄事业,促进老有所养制度化、常规化。“白发浪潮”来势很猛。老龄问题不仅仅是老年人个人、老年人家庭的问题,而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必须着眼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充分认识解决老龄问题的艰巨性、长远性,在现阶段老龄化形势相对缓和的条件下,未雨绸缪,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以迎接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到来。一是加强政策研究。吃透国家关于养老、医疗保险等相关政策的精神,制定符合我市实际的普惠政策,逐步完善养老金支撑体系。一方面,建立多层次的基金筹集模式。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鼓励和指导有条件的单位建立企业和职业年金,鼓励个人参加商业养老保险、增加养老储蓄,构建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另一方面,加大政府对社会养老事业的投入,建立科学合理的城乡低保准入制度,将部分处在贫困线边缘的老年人纳入到保障范围中。加快医疗体制改革,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扩大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面,改革公费医疗制度,提高城镇居民大病医疗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水平,提高医疗费用报销比例。二是加快设施建设。建议市及各市区政府拿出部分资金,抓紧对现有养老设施进行升级改造,特别是对一些农村敬老院,要由市民政局制定统一的改造标准,统一进行资金调拨和改造验收,进一步强化养老服务机构承载能力。要有计划地投资兴建一批示范性老年设施,根据实际需要,修建集居住、休闲、文化、康复、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颐养中心、养老院、敬老院等。对一些闲置的场地如空闲的托儿所、小学、培训中心等,可转办成为养老设施。三是加大扶助力度。完善社会敬老优待政策,适当扩展优待项目,适度扩大优待人群,以使更多的老年人享受到便捷、优惠的社会敬老优待服务。制定社会慈善事业发展和社会捐赠免税减税政策,增强社会参与慈善事业的责任感,建立稳定的善款筹集和增值渠道,拓展慈善资金劝募方式,拓宽老年社会救助面。建立贫困老人应急救助制度,对因突发事件陷入特殊困难(如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老年人给予应急救助。
二、扶持培育老龄产业,促进老有所养市场化、社会化。老年人群是“夕阳人群”,而老龄产业却是货真价实的“朝阳产业”。不断壮大的老年群体已成为一支重要的消费大军,无论是对食品、饮品、保健品、医疗药品、保健器械还是娱乐用品,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消费需求,形成了庞大的消费市场。从提高社会养老服务能力,推动老龄产业理性发展着眼,当前应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制定发展规划。把老龄产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长期规划,列入服务业整体发展中综合运筹,在制度规范、政策引导、计划协调、经费支持、宣传教育等方面,充分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特别是在建设用地上早做打算,提前编制养老服务设施用地规划,将养老服务项目需要的土地指标落实到空间布局上。各级政府设立的服务业发展扶持资金中,应安排给养老服务业一定份额,主要用于扶持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和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二是鼓励社会投资。启动社会投资机制,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实行“谁投资、谁管理”,依法进行经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要从多方面创造条件,包括给予政策扶持,支持老龄产业发展。如优先审批建设用地、享受减免税政策、优惠贷款、优惠用水用电等,鼓励养老社会福利事业发展。三是发展相关产业。随着老年人需求层次的提高,养老服务形式和内容将逐渐走向社会化、多样化。要顺应老年人物质、文化消费等需求,引导支持各医疗机构开展老年护理、医疗保健、临终关怀等服务,引导支持家政服务业,开展日间照料、文化娱乐、精神慰藉服务等等,切实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镇(街道)敬老院、老年公寓要努力扩大服务范围,向居家老人提供日间托养、短期寄养、配送餐等服务,开放老年文体活动场所;完善服务功能,建立和完善集供养、寄养、社区照料和居家养老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向区域性社会养老服务中心转型。
三、着力规范老龄行业,促进老有所养专业化、规范化。当前为老年服务的大市场尚未完全形成,落实各项老龄政策,满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需要大力加强老龄行业的专业化、规范化建设。
一是制定行业规范。抓好养老服务机构的标准化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扶持培育行业组织,加强养老服务机构的自我管理能力。发挥民间团体的作用,建立居民与行政机关沟通的有效桥梁,将老年人的需要及时反映到有关部门,再针对需要对实行中的政策和规范及时做出调整。充分发挥各级卫生资源作用,加强社区和农村基层医疗队伍建设,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降低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和生活活动的失能率。
二是建立专业队伍。有计划地在高校、职业院校、中等技校增设养老服务的相关专业和课程,为服务老龄人群打下良好基础。经劳动部门批准,有关机构和单位可以开展养老服务培训业务,利用专业培训班、社区学校等形式,加快培养社会义工、老年医学、管理学、护理学、营养学以及心理学等方面的人才,提高社区及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
三是提高服务水平。加强职业道德培训,不断提高养老服务机构服务质量和服务人员素质,定期进行养老服务工作专业教育、在职教育,走老年社会服务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之路。同时推动志愿者服务制度化和规范化。民政部门组建以医疗机构和志愿者为主的家访服务队,重点对高龄老人、残疾老人定期进行保健知识传授和辅导。重视预防体系建设,使只需生活护理的老人从医疗体系中剥离出来,让医疗保险制度起到应有的实效,节约医疗资源。
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二)根据国家统计局20**年4月28日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数据,这些数据是宝贵的一手资料,从中揭示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一、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根据国际通行的判断标准,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从我国第六次普查数据可以看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8亿,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9亿,占8.87%,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更确切地说,(
三、老龄化社会的形成原因:
目前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主要是由于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和出生率的下降引起的。
四、老龄化社会的应对方法:
1、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农村的医疗和养老体系,将是我国未来一段时期内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因此,我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将仍旧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并通过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逐步过渡到以社会养老为主,家庭养老为辅。
2、建立和健全关于老年人权益保护的法律和法规是我国司法部门将要面对的问题。另外,我们也应该加强社会道德宣传,重拾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全社会共同关爱老年人。
3、重视“银发产业”的开发和发展,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
4、注重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在医疗保障中,不仅要有身体保障,还应有精神保障。
5、充分利用老年人多样的人生历练、丰富的社会经验、积极平和的心态,让一部分有能力、也愿意为社会发挥余热的老年人,在社区建设、文化交流方面占据一席之地。
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三)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资料显示:人口老龄化将是中国21世纪面临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而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了,而这将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诸多影响。所以,从现在起我们要正确把握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规律,并积极采取相关措施,按照正确的思路和方向切实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
一、我县人口老龄化情况介绍
(一)调查情况
我县老龄办在全县范围内对老龄人口基本情况进行了一次初步调查,全县总人口****人,其中60岁以上老龄人口达****人,占总人口的**%;65岁以上****人,占总人口的**%;80岁以上****人、90岁以上**人、100岁以上*人。全县空巢和独居老人***人,占老龄人口的**%;基本生活有保障或受到救助的老人***人;全县老少人口比为**l**。
(二)成因分析
促使我县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另一方面,成功开展了计划生育工作,人口出生率不断降低。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日臻完善,人口死亡率不断下降,1964年“二普”时人口死亡率为15.59‰,1982年“三普”时下降到7.75‰左右,下降到6.04‰。人口平均预期寿命逐年增长,1989年为66.81岁,达到69.7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四普”以来的17年是我县老年人口增长较快的时期,以近10年发展最快。同时,1980年以来,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高度重视,我县人口出生率下降,由1964年的45.34‰下降至的6.62‰,少儿人口逐年减少,从1990年的111491人下降至的39135人,从而更凸显了我县人口老龄化的局面。
(三)发展特点
1、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从最近三次人口普查数据推测,我县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变,用了大约10年左右的时间。进入老年型以后,又以每年接近4%的高速发展(全国为3%,湖北省为3.73%;)。
2、人口老龄化发展水平不均衡。受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影响,我县乡镇之间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不平衡。老龄化程度最高的是磨坪乡(25%),最低的是茅坪镇(12.23%);超过全县平均数15.99%的有6个乡镇(磨坪、郭家坝、周坪、屈原、归州、梅家河),低于15%的有5个乡镇(茅坪、水田坝、沙镇溪、两河口、泄滩)。
3、高龄老人增速较快。虽然目前我县仍以60—69岁的低龄老人为主,但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增长速度较快,目前高龄老人已达7117人,占老龄人数的11.4%。
二、我县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
我县人口老龄化程度,将会在21世纪继续发展。理由有三:其一,我县少儿人口比重逐年下降,按前10年的速度推算,到20**年将下降至9%。其二,老年人口呈阶段性增长。目前至20**年,我县老龄人口年增长速度仍保持在4%左右,60岁以上的老年人总数将达到7.4万,占总人口的19.2%;65岁以上人口将达到4.3万,占总人口的11.2%。由于我县50—60年代有过两次人口出生高峰,20**年至20**年,50—60年代出生的人口开始进入老年期,年增长速度将突破6%,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8万多,占总人口的21%;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5.04万,占总人口的13.3%;20**年至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其三,老年人口内部的高龄化发展较快。目前至2020年,我县老年人中仍以60—69岁的低龄老人为主,20**年以后的20年,80岁以上高龄老人的比例将逐年增大,逐渐达到20%。
三、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同时也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种种挑战,目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抚养体系发生变化,地方负担加重
人口“普查”数据表明:“三普”时我县的总抚养比为56.27%,其中少儿抚养比为47.94%、老年抚养比为8.33%;“四普”时总抚养比为48.64%,其中少儿抚养比为39.39%、老年抚养比为9.25%;“五普”时总抚养比为41.27%,其中少儿抚养比为28.4%、老年抚养比为12.87%。虽然从总抚养比和少儿抚养比看,都在下降,但老年抚养比却在逐步上升,而且到一定的时间,少儿人口相对稳定,其抚养比不会再下降,而老年抚养比仍将在较长的时间内快速增长,势必加重国家或地方的负担。
(二)家庭功能弱化,老人赡养问题突出
随着高龄老人的不断增多及老龄人口自身健康状况的变化,老人自我料理生活的能力不断减弱,而现代家庭不断“小型化”,老年人与其子女“
分家”现象极为普遍,加之劳务经济的兴起使得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大量存在,这些老龄人口难以得到较好的生活照料或无法得到照料,主要靠老年配偶之间的相互照顾或自我照顾。尤其是一、二十年以后,社会上将大量出现“四二一家庭”,即一对夫妻要照料四位老人和一个子女,届时家庭养老的模式将受到严重挑战,子女即使在主观上有十分孝敬老人的愿望,客观上却无照料老人的条件和能力。
(三)老龄人口看病受限,福利设施无法满足需求
老龄人口大多患有与年龄相关的疾病,且三分之一以上的老年人需要自己或配偶支付医药费。据统计,我县农村老年人患病率为60.42%,而目前我县农村医疗网点设施落后、医治水平不高,加之近几年医药费上涨幅度较大,许多老年人因医疗条件或自身能力的限制,无法得到较好的治疗。我县现有城乡福利机构21家,共有床位1600张,容量十分有限。同时,老年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目前能供养老年人活动的场所较少,已有的活动场所由于活动器具少、无人组织、内容枯燥等而无法较好地开展,仍以打麻将、看电视为主的老年生活单调而无味。
(四)老年商品稀缺,供需矛盾突出
【老年人口数据】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龄人口的购买能力不断增强,对具有老年特色的商品(如拐杖、助听器等)需求量越来越大,但目前我县范围内适合老年人的商品不多,需远远大于供,直接给老龄人口的生活造成诸多不便。同时由于老龄产品的缺失,从某种意义上缩小或削弱了我县社会消费。
四、迎接挑战的基本途径
早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中对加强老龄工作、发展老龄事业提出了一系列原则,我们应进一步强化认识、高度重视,正确认识我县人口老龄化现状,及早做好各项必要的准备工作,积极迎接我县人口老龄化高潮的到来。
(一)切实加强对老龄工作的领导
建议县委、县政府每年集体听取一次全县老龄工作情况汇报,对全县的老龄工作提出任务和要求,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尽快理顺我县老龄工作机构,明确其任务和工作职责,配强工作人员,积极开展调查研究、综合协调、督促检查等工作。乡镇、街道一级配备老龄工作专职干部,村一级设老年协会,确保老龄工作任务落实到基层。对农村老龄人口、贫困老龄人口,在工作力度和财力支持上给予适当倾斜。
(二)将老龄事业列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社会问题,时间跨度大,既要解决现实问题,又要考虑长远计划,应将老龄事业列入县、乡(镇)、村三级长期发展规划,在资金安排、市政设施建设等方面予以充分考虑,使老龄工作与其它社会事业同步发展。发展规划的制定应尽可能符合本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目标明确具体,便于操作。并将老龄事业的发展规划分解到各相关部门,年终进行检查考核,避免计划落空。
(三)不断健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坚持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要求,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鼓励各村在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对现有的老年人实行集体所能承受的养老生活补助,努力让农村老龄人口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加快实施城镇养老金社会统筹步伐,不断扩大养老保险收缴面,改变养老金现收现付,甚至入不敷出的局面,真正实现社会统筹“积累储备”的功能,确保养老保险广覆盖、养老金正常发放。
(四)着力完善基层、社区老年服务体系
努力加快村(居)老年服务设施和为老服务组织建设,一方面将老年生活、活动设施纳入城乡建设发展规划,逐步做到每个村(居)都有活动室、医疗室、托老所和老年教育点;另一方面成立一批老年服务队伍(包括志愿者),为老年人开展低偿或无偿的医疗、娱乐、生活照料等服务。
(五)加强教育,促进健康老龄化
对各年龄阶段的人群开展各种健康知识宣传,为健康进入老年期、延长老年健康期奠定良好的基础。加强敬老养老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大力普及老年保健知识,鼓励老年人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自身修养,确保身心健康,促进社会实现健康老龄化。
(六)合理开发老龄产业,扩大社会消费。充分考虑老龄人口的各种现实需求和供应缺口,将大力开发老龄产业转到积极调整老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上来,既解决老龄人口之所需所急,又有效拉动社会消费。政府应加强产业引导,为相关企业提供老年消费需求信息,提供商品开发、产品生产的政策支持;同时引导老龄人口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帮助老年人合理消费,愉快生活。
5
人口老龄化及养老方式情况调研报告
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现今中国甚至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社会性问题之一。据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2016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已经达到8.1%,而世界平均水平约为7.0%,我国的老年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据估计,到202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将达到11.92%。人口老龄化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人口老龄化带来诸多社会问题,如医疗保障,老年人居住以及生活来源等养老问题。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不同于发达国家,有深厚的经济基础,这些问题所带来的矛盾尤为突出。
本次调研报告调研范围虽然仅限于我所在的xx市xx区xx社区,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今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情况和老年人养老方式情况。报告将从整体和部分角度,社区和个体层次来全面分析我家所在的xx社区人口老龄化及其养老方式情况。
一、 社区基本情况简介
我家所在的xx社区位于xx省xx市xx区,周围有xx五校,xxx中学,xx中学,xx大学等知名学校,是xx市有名的文化教育区;临街就是xx区的经济中心之一——长江街北行商圈,北行农贸大厅,千盛百货,北京华联,国美苏宁,地一大道等商场购物中心使得这里的居民消费购物生活很是方便;社区处在一环以内,周围公交线路四通八达,出行非常方便;碧塘公园、百鸟公园等广场公园更是为居民提供了夏日消暑冬日散步的好去处。居民们在这样一个安全方便的社区生活都很舒心祥和。
xx社区是个年头较久的社区,从低矮破旧的平方动迁改建成居民楼开始于1982年,三年后的1985年居民开始回迁,之后就建立了街道办事处,1999成立xx社区。社区管辖着周围38栋居民楼,共3371户居民,约10500人。
二、 社区人口老龄化问题
2016年8月17日,我来到位于xx区乌江街的xx社区办事处咨询情况。社区的王主任热情地接待了我,并且很耐心的解答了我的一些问题,给予我很多这方面的相关数据。
(一)、基本情况
据了解,xx社区共有3371户居民,其中有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家庭有2000多户,占总人口比重约为60%,老年人口比较多,可以说我们社区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很突出了。
(二)、老年人口较多的原因
现阶段xx社区老年人口较多的原因有很多,我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是社区建立时间较长,人口密度较大。据了解,动迁之前这里原来就是工人聚居的地方,大量冶炼厂,纺织厂,建筑公司等工厂的工人及其家庭成员在这里居住,因此这里原本人口密度就较大,加之从回迁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将近二十五年的时间,自然老年人较多。
二是周边生活方便,消费水平较低。xx社区位于一环以内,道路四通八达,一级马路、二级马路和众多小街小巷在经过近几年的改造修缮后硬件条件大有改观,以前的沙土路变成了现在的柏油马路,曾经拥堵混乱,狭窄脏乱的街路变成了现在秩序井然,干净整洁的宽阔的大马路;附近公交线路众多,去xx的任何地方都很方便,更是有直通北站xx站的公交车,方便居民出行;附近的北行商圈给居民的购物消费生活带来极大方便,而且,北行地区较xx其他地区,如太原街商圈、中街商圈,物价水平较低,加上第四人民医院等医院距离社区较近,因此大量老年人选择这里来度过他们的晚年,近年来更是有不少老年人搬到这里生活,这也加大了老年人的比重。
三是房价水平低。xx的房价虽然和全国同等城市相比较低,但还是有很大一部分人对着日益增长的房价望洋兴叹。xx社区的居民楼不是最近几年新盖成的,而是有着二十多年历史的老旧楼,因此房价相较xx同类地区偏低,这也是很多老年人居住在此的原因之一。
正像我熟悉的邻居刘爷爷说的那样“这里到哪都近,买东西也便宜,在这里住着挺好!”
(三)、老年人口较多带来的问题
社区的老年人口较多,这也给社区的工作带来了更多挑战。
王主任说,老年人口多主要会带来以下一些问题:
一是环境问题。说到环境问题,主要还是老年人擅自圈占公共绿地,在里面种地养花,甚至还有放养鸡鸭鹅狗的。“在禽流感风行的那一年,我们曾经下大力气对这些私自占用公共用地的居民进行规劝和强制没收那些鸡鸭等禽类,当时就有好多老人不愿意,他们中的一些人将这些鸡鸭当成宠物养,完全不管那些鸡鸭带来的粪便污染和噪声污染。本来禽流感弄的大家都不敢弄这些东西了,这几年又开始养这些鸡鸭鹅了,现在更有的一边侵占公用绿地开辟菜园,一边肆意养鸡鸭,这些都给环境带来很大破坏,居民们也都因为他们是老人就对他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王主任有些无奈的对我说。
二是养老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中很大部分是老人和子女或是子女之间为了老人的养老金而产生的。有些问题是子女不工作赚钱反而要年迈的老人拿钱养活他们,而他们却不知满足贪得无厌引发的家庭争吵,有些是子女间为争取更多的老人的养老金假借赡养老人而引发的矛盾。另外,有些老人既没有子女赡养,也没有离退休金养老金,他们的生活来源主要是捡拾废品,打更等简单工作得来的收入,这些老年人一旦出现健康等问题,也会给社区带来很大影响。
三、 社区老年人养老方式调研
在去社区办事处的同一天,我对社区所辖居民楼其中的一栋中的一个单元中的所有65岁及以上老人的养老方式进行了调研。
(一)、社区老年人养老方式现状
在我所调研的24户居民中,有8户家中有65岁及以上老人,共11人,而这8户中有3户家中有两名老人,其余5户家中有一名老人。
而在这11名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中,只有两名老年人没有离退休金养老金,靠儿女赡养,占老年人口的比重约为18%;其余9人的生活来源主要是离退休金养老金,所占比重约为82%;有离退休金养老金的9名老人中,女性有3人,男性有6人,可见男性与女性老年人的主要生活来源也存在明显差别。在主要生活来源方面,女性老年人比男性更多的依赖家庭其他成员供养。
从全国的平均水平来看,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生活来源,46%的老年人主要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其次是靠劳动收入和离退休金养老金生活,分别占25.9%和23.6%。在主要生活来源上,城镇中48.6%的老年人靠离退休金养老金来生活,其次是家庭其他成员供养和劳动收入,分别占35.6%和10.5%。我们社区的数据表明我们社区的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是比较有保障的,基本每个老人都有固定的生活来源。
(二)、奶奶们的老年生活
住在我家楼下的莽奶奶跟我们一家关系很好,因此我向她询问了她每月的大致生活和支出情况。
莽奶奶年轻时是冶炼厂的工人,因此现在每个月能得到固定的一定数量的养老金。莽奶奶和他的儿子儿媳和小孙子住在一起,虽然房子不大,祖孙三代住在一起却也其乐融融。莽奶奶每月能得到1181元左右的养老金,她不用负担水电等费用,因此每月只有150元左右的米面支出以及平时约200元钱用来买菜,老太太好抽烟,为了省钱她只抽散装的旱烟,大概每月需要支出15元,这样每个月莽奶奶其实只花了400元左右。省下来的钱她就给他的小孙子当做上大学的学费。老人家穷了一辈子,晚年终于能过上富足的日子,她却还是改不掉省钱的习惯,儿女们的工作虽然能获得一定的收入,但还要供他们的子女上学,因此生活并不富裕,甚至有时还要花老人的养老金,因此莽奶奶平时就不敢多花钱,省下来大部分的钱都给了孙子,供他上大学。
而住在一楼的赵奶奶就比莽奶奶困难许多。
她年轻时就没有固定的工作,现在上了年纪,只有靠自己的儿女,可惜她的儿女也都生活不易,老人只能靠年轻时积攒下来的一些微薄积蓄生活,并且老人出租了她唯一拥有的财富——两室的房子——其中的一间,这样每月能得到约700元的租金,无奈儿女们不仅不给赵奶奶生活费,还经常因为谁多得了赵奶奶的租金而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大打出手。后来儿女们更是将卧病在床的赵奶奶送到了敬老院,擅自把她的房子租出去获得租金。后来赵奶奶回到家里,就再没和儿女联系,靠着每月微薄的租金收入支持每日的开支和支付医药费。
可见,同样是居住在社区里的老年人,晚年的养老方式及生活方式也不尽相同,有的老年人有固定的养老金,而有些则没有每月固定的生活来源,他们要靠社会的资助和他们个人的劳动获得生活来源。而即使是有养老金的老年人,他们的晚年生活也并不全是安乐富足的,其中不乏生病看不起病或者身边没有人照看或是生活费不足以负担吃穿用行和就医用药所要花费的费用的老年人。
四、 调研总结——老年群体更需要我们的关注
据资料显示,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老年人口数量大。据2016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16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1亿,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3%,占亚洲的38%。
二是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快、来势猛。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进入老年型仅用了18年左右的时间,与发达国家相比,速度十分惊人。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将达到11.92%,比2000年提高4.96个百分点,届时每8个人中就有一个65岁及以上老年人。2020年以后老龄化程度继续提高,到21世纪中叶,老年人口比重将达到25%,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
三是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发达时期出现的,对老龄化的承受力强。同时,由于发达国家的老龄化速度较慢,允许其有一段较长时间的准备和适应。
中国人口老龄化是由于生育率急剧下降造成的,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即“未富先老”,薄弱的经济基础尚不具备供养老年人口的能力。
目前,中国虽已步入老年型社会,但尚处于人口老龄化的早期,未来中国人口类型将从轻度老龄化转变成深度老龄化,进而转化成重度老龄化,“银发浪潮”将成为21世纪我国主要的人口问题之一。要减轻人口老龄化问题,还要继续实行计划生育国策。
老年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使得老年人生活稳定健康是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虽然人口老龄化给发展中的中国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但还应该看到现阶段我国近五成老年人主要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从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生活来源看,46%的老年人主要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其次是靠劳动收入和离退休金养老金生活,分别占25.9%和23.6%。老年人的生活来源并不固定和稳定,他们还需要社会给予更多关注。
首先,社会应继续加强对老年人的帮助扶植力度。切实实行各种针对老年人的福利制度,如廉价乘车,免费参观等制度;完善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让老年人有固定的收入;
其次,加强社区医疗站,乡村医疗所等基础医疗单位的建设和完善,方便老年人的就医;完善老年人的医疗保险制度,让老年人生病看得起病,方便就医;
再次,社会应对那些既无养老金有没有儿女供养的老人给予一定的经济上的帮助,使他们能有起码的温饱和健康;
最后,社会和社区应该加强各种方便老年人生活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如轮椅专用道,适合老年人的健身设施,公园广场,老年人活动室建设等,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充实幸福。
老年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人生阶段,要让每个老年人都能享受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晚年生活,需要社会每个人的共同努力。
社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是社会的缩影。虽然我调研的范围仅限于xx社区,因此得出的结论有其局限性,但也有相应的代表性。从我了解和调研的数据、例子来看,我家所在的xx社区确实存在着人口老龄化问题,而且老年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重不低,人口老龄化问题比较严重。同时,尽管大多数老年人有较固定的生活来源,但老年人的养老方式参差不齐,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也不尽相同。这些在我们社区出现的问题和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现阶段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严重性以及城乡、地区老年人养老方式存在的差距。
5
空巢老人调查报告(一)
四川新闻网记者9月13日成都讯(记者蒋亮)9月13日,第三届全国老年心理关爱研讨会在蓉举办,第***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关工委主任顾秀莲出席会议。一份来自中国老人及空巢老人数量增长调研报告的数据显示,中国城市空巢老人接近五成,针对空巢老人心理关爱也因此成为本届大会主题。
老年问题迫在眉睫
“关爱空巢老人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让空巢老人共享社会发展成功是社会公平公正的具体体现。”顾秀莲指出,中国空巢独居让老人焦虑和抑郁等身心疾病加速发生,使其成为日益凸显的社会问题,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谈到如何提高相关工作水平时顾秀莲强调,要切实增强关爱空巢老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采取多种方式慰藉空巢老人孤寂的心灵,同时全面构筑为空巢老人服务的社会支持体系,并要用积极心理学帮助老年人打开心灵的快乐之门。
中国老人及空巢老人数量增长调研报告显示,中国目前老年人口增长速度是人口增长比例五倍,占世界老年人口五分之一。“其中49.7%老年人为空巢老人,农村孤独居住老人也已接近四成,解决老有所养和老有所管问题成为涉及千千万万个家庭、牵动社会神经的敏感问题,特别是由于缺少精神慰藉、心理关爱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尤为突出。”一位与会专家介绍说。
成都经验备受各界关注
当天会上,来自十九名专家学者和一线工作者分别进行了专题报告和主题演讲,成都黄再军爱心护理院题为护理空巢老人心理关爱实践与技巧的主题发言受到与会者的高度关注和认可。
在介绍成都经验时,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爱心护理工程研究发展中心执行主任黄再军特别提到了鼓励老人再婚问题,而成都在军爱心护理院的朱继熹和杨清玉老龄夫妇正是晚年结合的成功案例。“我们是在护理院舞会上认识,后来经常见面研究艺术,就慢慢产生了好感。再后来院长发现了情况就主动为我们牵线,还给我们的子女做通思想工作。”朱继熹夫妇告诉记者,建立新家庭后两位老人的精神面貌都有了非常大的改变,“不但是生病有人嘘寒问暖、端茶送饭,关键是心里的寂寞和孤独感再也没有了。”
空巢老人调查报告(二)由于农村地区长期以来一直实行以家庭为主的养老方式,子女供养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重要保障,但随着承担主要赡养义务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流,长期两地分离使得外出子女无法为留守父母提供经常性的照料和关怀,家庭养老的基础受到了动摇,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空巢老人的健康和福祉。在老龄化、空巢化现象日益严重的今天,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空巢老人的各种问题,是加快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关系到能否成功应对老龄化问题,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一、农村空巢老人基本情况
全县老年人口76521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3.999%,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的0.179个百分点。老龄化进程逐年加快。
调查显示,全县农村60岁以上空巢老人32753人,占老年人口的39.86%,其中:男性15828人,占48.3%,女性16925人,占51.6%。配偶健在18377人,占56.11%,与孙子们同住20012人,占61.1%,(主要留守照顾孙子所至),单身独居8176人,占25.14%,失能或半失能10900人,占33.27%。(主要是80岁以上空巢老人5534人,占50.77%),必须参加劳动生产的13906人,占42.46%。既要劳动又要照顾孙子11925人,占36.41%。有经济收入4321人,占13.1%,依靠子女提供16887人,占51.5%。感到寂寞孤独8340人,占25.4%,需要生活照顾7454人,占22.7%,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2690人,占3.6%,空巢老人身体健康良好的10523人,占32.13%,健康一般、较差、非常差的占大多数。
二、农村空巢老人家庭现状
1、经济状况
经济支持是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安度晚年的物质基础。农村空巢家庭老人大多依靠田间劳动所得获取经济收入或依靠子女给予的生活费作为生活来源。其收入分布不匀,36.4%的老人收入在3200元以上,24.2%的老人在1200元以下,贫困的还有12925人,占39.4%。享受低保的1231人,占3.75%。因此有78.8%的农村空巢老人仍然经常参加劳动和既劳动又照看孙子。主要原因是:家庭经济状况差(虽然子女外出打工但其收入主要用来供养孩子上学,对家庭里日常生活开销主要还是老人耕种所得)。
2、健康状况
农村空巢老人中96.49%的老人生活能够自理,32.13%的老人身体健康,55.8%的基本健康,12.07%为较差或非常差。当遇到疾病时,多采用简单治疗,小部人因为经济原因放弃治疗。99.3%的空巢老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98%以上的老人对新型农村合作比较满意,认为能解决看难问题,尤其是“复明工程”对农村白内障老人来说是福音,免费摘除白内障,普遍反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真好。
3、需求状况
从调查结果来看,农村空巢老人有权益保障要求8491人,(
4、闲暇状况
农村空巢老人因文化水平较低和经济有限原因,绝大部分老人以串门聊天为主,家庭经济好点的以打牌为次之。加之村级老年协会的文体活动中心、室、场地不健全,不配套等原因,老人们户外活动只好如此。在精神层面上,76.5%的老人感觉生活有压力,压力主要来自经济收入,照顾孙子,忙于种地、又怕生病等几个方面,因为子女多在省外务工,所以子女们主要是给生活费和打电话来慰问老人,很少能亲自照顾,几乎都是一年回来一次,空巢老人中有49.2%的人希望子女能常回家看看。
三、农村空巢老人家庭形成的原因
空巢老人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外出打工
子女外出打工是全县农村空巢老人形成的最重要的原因,全县93.1%空巢老人子女在外打工,在家务农的只有4.2%。所以,78.8%农村空巢老人必须劳动和又要劳动又要照顾孙子,只要身体条件允许,他们都会“活到老,干到老”。
2、自然空巢
所谓自然空巢,就是有的老人终身未婚,有的老人虽已结婚,但未生育子女,有的生有子女,但子女已经去世,有的只一个女儿,女儿一旦出嫁之后,就是别人家的人了,回家照顾老人就有次数了,老人就成了空巢户。全县单身空巢老人就有8176人,占25.1%。
3、代际差异
当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老少两代人对独立的活动空间和自由的要求会越来越强烈,传统的大家庭居住方式已经不适应人们的这种需求,小家庭被普遍接受。一旦子女成立了小家庭或进入城市,农村的父母一般都不会与子女生活在一起,而是选择独自居住或留在农村老家。当然,农村老年型“空巢”家庭的产生也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例如儿子在外打工、婆媳、公媳关系的沟通缺少联系的中介和桥梁,家庭不和、矛盾增多,迫使老人同儿媳和孙子分开住,子女赡养老人的观念淡薄、嫌弃老人,从而使老人不得不独守“空巢”等等。
四、解决农村空巢老人问题建议
农村老年人问题是突出的民生问题,不仅关系到广大老年人能否安享晚年,而且关系到千家万户,因为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所以,我们应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云梦,幸福云梦的重要高度,积极应对,综合治理。要遵循“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从农村实际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使空巢老年人享受到党和国家优待政策,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建议如下:
1、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要得到更一步补充,全面推行协议养老、签订《家庭赡养协议书》。同时,商业养老保险应得到推广和发展。逐步落80岁以上高龄老人补贴,建立健全高龄补贴制度。扩大农村老年人享受低保范围,“五保”老人全额财政供养。完善乡级养老院设施,提高服务水平。
2、进一步加强老龄工作网络建设。从这次调查中看出,全县村级老年人协会建设不足40%,老年活动中心、室、场地更少。村级老龄工作网络建设滞后,严重影响老龄工作方针、政策贯彻落实。村级老年协会是关心老年人生活、体贴老年人难处,解决老年人家庭矛盾,检查督促家庭赡养情况的老年人自我管理组织,能直接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生活难处和实际困难。加强乡村两级老龄工作网络建设,积极应对老龄化,各级党委政府应刻不容缓地摆上议事日程。为形成县、乡(镇)、村三级老龄工作格局打下坚实基础。与此同时,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投入,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健全村级老年活动室、活动中心,老年人图书报刊阅览室、棋牌室等,提高农村空巢老人和所有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
【老年人口数据】
3、进一步开展“敬老志愿者”活动。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为农村空巢老人服务。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敬老助老,营造敬老氛围,建立长期服务机制,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县直各部门、各单位、企事业单位,要积极组织本单位本部门在职的年轻人和社会“志愿者”,开展“敬老志愿者”活动,联系一个空巢老人家庭长年定期开展上门服务活动,了解他们的需求与困难,帮助他们疏通渠道,解决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乡村两级可组织低龄“老年志愿服务队”,就近为高龄空巢老人,特困空巢老人、病残空巢老人提供日常照料服务。
空巢老人调查报告(三)随着社会的发展,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日益加快,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据人社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年城市流动人口达2.67亿人,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独守空巢,绝大部分老人留守原居住地,极少数老人跟随子女进城生活。空巢老人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越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解决打工子女外出挣钱与陪在父母身边成了一个深思之待解决的问题。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分别选取以大化瑶族自治县都阳镇都阳村留守老人作为本次调查的个案。
2、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是采取走访及入户典型调查的方法,调查涉及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生活需求、医疗及社保及“老有所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等。在入户典型调查中,从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医疗保障、养老现状和精神文化生活四个方面采用结构式访谈的方法,入户典型访问了20户老人。
二、基本情况
大化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偏西北的红水河中游。全县幅员面积275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2万公顷,全县总人口45.87万人,瑶族占21.95%,全县辖13乡3镇。都阳镇位于大化瑶族自治县中部,距县城50公里,地处丘陵。镇人民政府驻地在都阳村都阳街。东接七百弄乡,北连北景乡,西邻岩滩镇、江南乡,南接百马乡、古河乡。20**年全镇总面积189平方千米,总人口24244人。辖都阳、尚武、武城、中武、加城、满江、双福等7个村。都阳镇耕地面积883公顷,其中水田443公顷,旱地440公顷,主要农产品有水稻、玉米等,农产品加工主要有木材加工。
空巢老人(这里说的老年人指的是60周岁以上〔含60周岁〕老年人)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全县60周岁以上(含60周岁)老年人共57670人,其中留守老人达40369人,占全县60周岁老年人的70%,其中男性人数为17244人,女性人数为23125人。老年人受教育程度情况,其中文盲的占老年总人数的61.7%,受到小学教育的占33%,受到初中教育的占4.6%,受到高中教育的仅占不到0.7%;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日常生活能自理且能从事较轻农活的老年人占老人总人数的78%,半丧失劳动能力的占老人总人数得15%,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占老人总人数得7%;经济来源情况,靠子女供养的占81.9%,自己供养的占9.7%,社会扶助的占8.1%。
三、空巢老人生活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大部门留守老人仍需要体力劳动
子女外出务工使家庭经济条件得以改善,但由于他们的相对收入也不高,且他们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家庭,还要供子女上学,所以大部分老人还要靠自身劳动来维持平时生计。据调查,大部分的留守老人还从事体力劳动,仍然要承担农业生产的重担。一方面,从事农业生产可以增加家庭经济来源,基本解决柴米油盐的日常开支,减轻子女的负担。另外一方面,绝大多数老人不想给自己的田地丢荒,所以坚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许多重农活要雇人,成本比较高,老人们只进行日常的田间管理。
(二)家庭氛围缺失、精神慰藉单调
随着大量子女外出务工,家庭养老功能就被弱化,老年人需要亲情的慰藉和生活照料。据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各种身体器官的衰弱,老人在某些方面趋于孩童化,更需要子女的照顾。因此子女在老年人心目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由于子女常年在外,除了春节或清明节能回来几天外,基本上不能回家与老人团聚,有的甚至好几年没有回家,老人们难免有孤寂之感。通过对空巢老人的调查的分析,有80%以上的外出务工子女经常给父母打电话,电话成了老人与子女的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有时甚至连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没有。尤其是老人生病时,需要子女陪同上医院治疗时,子女不在身边,只有靠老两口互相扶持,更显得孤独无助。而如果老人丧偶,日子就过得更加艰难。
(三)留守老人的医疗卫生状况仍不容乐观
留守老人最担心的就是生病,生病几乎可以导致一切困难:经济拮据,缺少照料,心理负担加重等等。目前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整体较差,很多老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患慢性病的比例较高。农村老人也基本不进行体检,只有觉得不舒服的时候才去看病。如今,有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制度,极大改善了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但是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以及基层实施环节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由于合作医疗按比例报销和封顶制度的制约,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患大病的老年人的实质帮助非常有限。由于经济收入不高,有病不医的情况不在少数,由于支出习惯和现实经济能力的考虑,“小病抗、大病挨”仍是多数老人的选择。他们在生病时往往就这么拖着,只有少部分会去看医生。有一些子女因为工作忙或是路途远而没有回来,只是打来电话询问。农村偏远山区曾发生老人病死在家而无人知晓的悲剧。
四、解决留守老人问题的建议
(一)政策方面
政府在制定政策是应该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到农村的实际情况,统筹城乡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政策,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工资待遇,敦促各企事业单位必须按时按量发放外来务工人员的工资,保证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利益。只有这样,农民工才更有能力去赡养老人,尽量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
(二)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建立健全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农村社会救助和农村社会福利投入,保证保障性收入分配到位。把符合条件的农村留守老人纳入低保范围,从经济上保证留守老年人达到基本生活水平。政府制定政策定期向社会大众宣传尊老爱老,例如:每年评选出尊老爱老模范家庭,给予该家庭经济上帮助,给予该家庭子女就业就学上的优先选择权利等等。
(三)经济供养
1、增加农业创收,提高农村家庭收入
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发展当地的特色农业,可由当地的农业致富能手或专门的技术人员真正的“下地”“下乡”为农民讲解有关农业作物的种植方法和作指导。这样就可以减少农村劳动力的外流,为农民发家致富创造条件,提高农民收入,为养老奠定经济基础。
2、增强子女支付养老费用的能力
“赡养老人”是每个子女应尽的义务,目前子女供养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保证,所以如果子女不在身边,就应该增加对老人的供养的费用,尤其对于那种身体状况不佳,要照看子孙,帮子女料理红白事的老人。这当然在大的方面需要国家的良好政策,加快和谐社会的进程。
(四)生活照顾
老人的生活很重要,而其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如何在生活上对老人进行照顾,是值得我们进行思考并提出可行解决方案的。而这就要充分考虑老人的生活特点,结合社会、家庭和个人共同的力量,给老人创建美好的生活。由于打工子女家庭收入的增加,有些子女更愿意将花部分钱保证老人的生活。政府可对此进行引导,建立老年公寓、敬老院、托老所等,让那些孤寡老人有地方可以去,让他们不再担心生活无依,生活上得到照料,精神上得到安慰,让老年人欢欢乐乐安度晚年。
(五)精神慰藉
经我们走访服务的20家留守老人情况的分析,老人精神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而这一点恰恰是政府部门和外出务工子女忽视的,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丰富老人们的精神生活,减少他们的孤独与失落感。
1、当地政府可以以乡镇为单位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专门为留守老人服务,定期下乡主动了解老人的内心世界,发现问题就及时解决。乡镇政府领导和村委会成员可以经常下乡慰问留守老人。受访者中覃克阳老人,生育1男1女,女儿已出嫁,儿子已外出务工近5年,母亲已是94岁高龄,生活已不能自理,他就希望政府搞好野马河两岸河堤,方便老年人散步。还有黄玉林老人,平时酷爱跳广场舞,但是场地有限,希望政府帮她们硬化场地等等。因此,政府应因地适宜加大农村健身活动场所投入,让喜欢运动在老年人有地方去锻炼身体。多组织娱乐活动,比如组织举办晚会,开展适合老年人在文体活动等,丰富老人们的精神生活,减少他们的孤独与失落感。作为子女,应该多抽些时间常回家看看养育你的父母,即使再忙也常给家人打个电话,报个平安。
2、还应加强孝道宣传。一是大力宣传《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增强老年人的法律意识,依法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提高子女们的思想素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使他们真正明白关心老人,尊敬老人,赡养老人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提高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实事求是地揭露一些虐待老人,不赡养老人等丑恶行经。政府以及村委也要对于这些行为进行调解,必要时还应求助于法律手段来解决。二是弘扬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加强农村家庭美德教育,积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表彰敬老养老典型,让村民真正树立起尊重、关心、帮助老人的良好社会风尚。更要加强宣传邻里之间要互相帮助的力度。教育外出务工人员尊重父母,时时与父母保持联系;按时给老人寄钱送物;让老人无后顾之忧。
(六)安全知识
留守老人们很多都不懂得用火、用电安全的常识,因此政府要定期派工作人员走村串户,了解农村用电情况,向老人们讲解安全用电常识和当前电价执行标准,使老人们真正用上“明白电”、“放心电”。同时,工作人员还要深入到一些留守老人家里,查看线路,发现异常,就地解决,消除安全隐患。同时邻里之间要相互帮助,发现有安全隐患存在要及时消除。
结束语:
尊老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一直都在倡导要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留守老人是我们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他们很多都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心酸历史,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社会发展繁荣的今天,我们更不能忘了那些留守在农村的老人们,让他们也能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全社会都应一起努力,帮助、关心他们,设身处地为他们的晚年生活着想,让他们衣食无忧,有病得到及时治疗,临终得到关怀,使他们能幸福、快乐、健康地度过晚年,真真切切感到社会、家庭、儿女给予他们的亲情和温暖。
第1篇:旬阳县中心敬老院创建敬老文明号活动总结
中心敬老院自开放以来,始终坚持为“为政府分忧,为子女尽孝,为老人圆梦”的人性化服务理念,以不断提升服务质量,让老人过上幸福晚年为目标,尤其是在“敬老文明号”和星级敬老院创建过程中,内强素质,外塑形象,通过一系列敬老、爱老、助老方面的制度创新,院容院貌焕然一新,现将活动的具体措施及成效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旬阳县中心敬老院,座落在距县城0.5公里的旬阳县城党家坝社区社会福利园区内。占地60亩,投资总额4573万元,建筑总面积22223.93平方米,拥有床位300张,管理服务人员21人。是一所集五保供养、托老代养、军人疗养以及孤残儿童救助为一体的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其养老、休闲、健身、康复、娱乐、学习六位一体,设施齐全,功能配套。是全县养老服务机构的标志性建筑,不失为旬阳城区的一道亮丽风景。
中心敬老院自2015年6月开园以来,已入住老人266人,其中“爱心园”里供养着226位五保老人,“温馨园”里有40位空巢老人居住,入住率达到88%。
二、领导重视,保障有力
2015年8月底,县民政局下发了民政系统敬老文明号创建活动实施方案。我们及时成立了敬老文明号创建活动领导小组,组长由中心敬老院院长贾守德同志担任,两办主任担任副组长,全体管理人员为成员,在院务办设立了创建办公室。并研究制定了《旬阳县中心敬老院敬老文明号创建实施方案》,把创建任务分解到各个部门和岗位。定期研究创建工作,解决工作经费,探索创建内容,落实创建措施。
为了推进敬老文明号创建活动不断上档升级,敬老院围绕行业服务标准,着力塑造“创新、和谐、孝道”的办院精神,培养员工树立“一切为了老人,为了老人一切”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员工在思想上尊重老人、感情上贴近老人、行动上呵护老人、生活上关心老人,推行“亲情化、规范化、专业化 、特色化、持续化”的五化服务承诺。为入住老人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园。通过这一系列措施的推进,敬老院的亲和力日渐形成,管护人员一切为了老人的服务理念基本养成。
三、制度健全,管理规范
1、系统化管控,科学化考评。要实现敬老院的精细化管理,必须先从制度建设基础抓起。一是健全工作人员岗位职责:《院长工作职责》、《管理人员岗位职责》、《服务人员岗位职责》,以及《院民守则》、《院民入住协议》等。二是建立工作生活制度:《生活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卫生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工作学习制度》等等,使敬老院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工作生活严谨规范。在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的前提下,我们在立足本职岗位、立足服务老人、立足队伍建设等20个方面展开创先争优活动。通过比学赶帮超活动形成的文明之风扑面而来。园区涌现了先进部门2个,优秀党员4名,敬老之星28名,文明楼层2个,文明寝室26个,文明标兵26名,学习标兵18名,娱乐标兵16名,互助标兵28名,卫生标兵68名,劳动标兵48名。
2、注重落实,强化管理。一是坚持值班制度。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有行政领导和医师值班,每层楼二十四小时都有护理员值守,并有工作交接记录。有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二是坚持查房制度。每栋楼设置楼长,每层楼配有专职护工。每十个老人里推选有一名身体健康、责任心强、组织能力好的担任小组长。每天早晨起床后,每晚就寝前,由楼层管护人员和楼长以及小组长联合进行查房,观察、登记老人们的起居状况;三是坚持饭前清点人数制度。把老人花名册悬挂到餐厅,护理员在开饭前对按时就餐、请假、住院等几个类型进行记录。然后由每桌指定的席长负责打饭、分菜,保证每个老人都能吃饱吃好。四是坚持外出请假登记制度。老人外出都须给本楼层负责人请假,填写请假条,经楼层管理员、楼长以及门卫同时准许方可外出,外出时必须佩戴印制有老人照片以及敬老院联系电话的标识牌,便于走失迷路时相互联系。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外出时须有工作人员陪同,外出三天以上的老人,要院长亲自批准,并将假条交接待处备案。五是坚持老人健康检查常态化。老人入住前,要做一个常规体检,将体检表交由办公室和医务处存档,先试住一周,医务人员每天跟踪老人情况,填写《新入住老人七日跟进医务记录》,十五日后对老人身体状况进行基本评估,并填写《入住老人十五天后身体状况评估表》,随时了解老人身体状况。
3、完善安全措施,杜绝责任事故。安全工作是敬老院的工作基础。为了做好事故防范工作,我们一是成立了敬老院治安小组,配置了消防器材,每月召开一次例会进行安全态势分析,核查八不准执行情况。即:不准擅自接电,不准更换灯具、不准吵嘴打架、不准卧床吸烟、不准在房内生火、不准单独外出、不准吃腐烂过期食物、不准服用非医嘱药品。二是安装了监控摄像及呼叫报警系统,院内生活区全方位显示,不留任何死角,值班室24小时有人值守,一旦发生险情,可以迅速处理。三是定期开展安全知识培训和实践操作考评。我们与消防中队建立了警民共建关系,请消防员定期对员工进行消防器材操作演练。四是配备专业水电技工。雷雨季节和冬夏交接之前,请电力部门技术员到院检修电路,防止雷电和日常用电安全。对新入住老人首先进行水电安全操作示范演示,将一切不安全因素消化于预防之中。五是注重食品、药品安全。我院日常消耗粮油食品都是由工商、质检部门认定的供应商依照合同供应,蔬菜大都从生产基地直接进货,不允许购进霉变蔬菜。院民治病的常规药品由定点公疗医院医师处方供应,不在普通药店随意选购。通过安全防范措施落实与执行,我院至今尚未出现过一起安全事故。
四、注重绿化,环境优美
在创建敬老文明号过程中,始终就把园区绿化美化作为重要内容,将建筑布局与园区绿化融为一体。用于绿化方面的总投资约580万元,其中绿化植树300多万元,盆栽花卉200多万元。园区内可用于绿化的空闲地块全部绿化到位,目前已栽植香樟、白蜡、桂花等成年树苗200余株,红花等小树苗7000余株。栽种花草树木20多个品种,园区绿化覆盖率高达36.6%。绿地布局合理,园区环境幽雅。发挥园林绿化植物防尘防风、隔音、降温、改善小气候的作用,使整个园区空气清新,绿茵苍翠,氛围浓郁,充满浪漫情趣,为老人们创造了一个舒适宜居的养老环境。已获得了安康市“园林化单位”荣誉称号。
在大环境绿化治理的同时,对内实行公共活动区责任区管理制度。按照区块划分坚持一天一小扫、一周一大扫,一周一小评、一月一中评、一季一大评的卫生评比制度。评比结果发给流动红旗以示鼓励。老年人居室以及个人卫生由工作人员协助老人整理完成。个人卫生制定有“五勤守则”,即勤洗手、勤剪指甲、勤洗澡、勤理发、勤洗衣服。禁止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培育良好的卫生习惯。老人们居住的房舍坚持早晚通风、保持无异味、无明显灰尘、无油渍污痕,无蜘蛛结网,衣物摆放整齐,居室地面清洁、明窗净几、通风透光、井然有序。
五、关爱老人,温馨服务
为了提升老人们的生活质量,我们将关爱渗透到细微工作中去,使老人们处处感受爱的阳光,时时享受家的温馨。
——为老人,我们甘当好儿女。对入住的每一位老人,我们都视作自己的叔伯长辈、待若父母亲人。对行动不便的老人,要比对待自己的家人更细心、更耐心。腿脚不灵便的,走动时我们有人搀着扶着;手臂不方便的,穿衣服、系纽扣、叠被子时我们协助代劳;老人们牙齿不好、口味有别,每顿饭菜我们都搭配有稀饭和汤菜,做到麻辣与酸甜齐备,荤素营养配置合理,尽量满足每一位老人的不同口味。每月15号在寿宴厅举办一次当月生日集体宴会。按照传统习俗做“八大件”,吃长寿面,敬献生日蛋糕和寿桃。院长亲自到场主持,管理人员为寿诞老人唱祝寿歌。有的老人不习惯使用空调。我们又增购了电扇和取暖炉;冬天室外活动少,我们还特意修建了有地热供暖的取暖房。暖房内安装了投影仪,不但可以听音乐,还可以欣赏电影、电视。
——为老人,我们甘当开心果。所有的老人都惧怕孤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尤为迫切。为了满足老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我们完善了院内的文化娱乐设施,购置有象棋、扑克、搓牌、跳棋、羽毛球、乒乓球、跑步机、扭腰的、甩腿的、练手臂的,全身运动的健身器材一应齐全,鼓乐棋琴应有尽有。另外我们还为有特长的老人开辟了才艺展示厅,为那些擅长刺绣的、竹篾匠、木匠、理发匠提供用武之地,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充实而有成就,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老有所乐,还能老有所为。
——为老人,我们甘当守护神。来入住的老人大都年老体衰,行动不便,生活自理能力较弱。为此我们制订了一系列的生活服务管理制度,老人房间内全部装有应急呼叫系统,24小时有人值班,时刻有人在老人身边提供帮助,真正做到有呼必应,有问必答,有求必助。我们定期举办心理疏导、医疗保健知识讲座,对老人进行心理疏导。结合老年人身心特点,宣讲解一些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常见病的预防、护理以及应急处理措施,讲解老年人的生活饮食习惯,长寿秘诀,和他们共同探讨长寿的秘诀。夏天来了我们为他们准备短裤、短衫,冬天来了我们给他们购置棉衣棉裤、棉鞋、棉靴,春秋季节及时提醒他们更换单衣,以防感冒。一般儿女想到的我们都必须做到,一般儿女想不到的,只要老人们有需求,我们也会做到。
——为老人,我们甘当好公仆。要让这个老年人大家庭过上好日子,一方面要争取上级机关的扶持资金,另一方面就要争取社会捐助,向社会募集援助资金。再就是要将有限的资金管好、用好、用活。我们推选出公正无私的 “膳食委员会”和“院务管理委员会”,请院民代表参与理财,参与后勤管理,共同改进膳食菜谱,对所有物资的购进、支出都精打细算,严格管理,确保院民的知情权、监督权、话语权。
六、注重宣传,共建和谐
园区的大道、石山、走廊、墙壁、大厅等所有公共场所都悬挂着关爱老人、孝敬老人的宣传标语,如“善待今天的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献出一份爱心,给老人一片阳光”“爱心多一点儿,微笑多一点儿,行动快一点儿,失误少一点儿”等内容。通过这些人文环境,烘托出一个敬老孝老主题,让全体员工心中时刻装着老人,时刻想着老人。
为了突出园区的孝道文化氛围,我们不但建起了高大威严的“福寿园”牌坊,还在道路两旁安置了24位中国古代孝子肖像雕塑,在大理石座碑上分别雕刻了24孝故事图文。院民彭元华、秦维宦两位老人将24孝故事,改编成了通俗顺口的民间花鼓词,教给锣鼓队的老人们相互传唱,既体现了园区浓郁的孝道文化环境,也激发了每位员工的敬业意识和奉献精神。
敬老院始终把思想政治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放在首位,常抓不懈。培育员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遵守职业操守。我们坚持每周对中层以上管理人员进行一次业务培训,每月组织全体员工进行一次学习例会;每半年进行一次员工评领导,院民评员工、员工自评、互评的评议活动,通过这种方式及时发现工作漏洞,及时改进工作方法。使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培育忠诚品德,宣传敬业典型,建设忠孝文化,在园区里形成了一种热爱本职工作、献身养老事业、忠实为老人服务的文化氛围,大大增强了员工的凝聚力和使命感。
在诸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联络附近的企事业单位、学校、幼儿园共同举办联宜会,以“关爱老人,构建和谐,老幼同乐”为主题,今年组织联欢演出活动共计8次。党的十八大召开后,我们组织职工和全体老人们观看大会盛况,并结合实际交流学习心得。每周都要组织老人进行各种才艺展示和乒乓球、扑克、象棋、猜谜语等各类比赛,千方百计丰富老人精神文化生活。
七、文明创建 喜结硕果
通过敬老文明号和星级敬老院创建活动,我们的园区有了可喜变化,自己的品牌文化日渐形成。
——志愿者队伍逐步扩大。旬阳县中心敬老院现在已成为城区4所中小学及3个幼儿园的德育教研基地,成为各企事业单位弘扬尊老敬老传统美德的培训基地。我们分别和县消防中队成为警民共建单位,和县第三幼儿园、第一幼儿园、启明星幼儿园、金世纪嘉悦酒店、县城关镇党家坝社区、新华人寿保险公司等单位组成共建单位,建立志愿者服务联系制度,他们定期到敬老院给老人表演节目,陪老人聊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敬老爱老在旬阳城区蔚然成风。
——社会影响力日渐增强。县上有关部门本着扶持、推进敬老院工作的愿望,在我院先后启动了创建“五星级敬老院”“五星级老年公寓”、“敬老文明号”、“旬阳县文明单位”、“旬阳县窗口单位”、“养老服务放心十佳单位”、“社区养老服务示范单位”、“爱心护理工程建设基地”的系列活动,在相关单位、部门的指导、鼓励下。我们的人文环境、生态环境、员工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改善。半年来,先后十多次接待省市各级领导参观考察,得到普遍认同。重阳节期间,县委邹俊杰书记亲自来到敬老院,看望慰问老人,得知老人们生活很舒心的时候,欣慰之情溢于言表。
我们中心敬老院,通过敬老文明号和先进敬老院的创建活动得到的最大实惠就是全面促进了我们的管理服务工作。所取得的成绩要归功于民政、老龄等部门的指导与扶持,归功于广大员工的集体努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再接再厉、锐意进取,不断提高创建水平,争取市级乃至于省级的两个创建达标验收。
第2篇:创建“敬老文明学校”的工作总结为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老龄工作制度化,保障老人的合法权益,对全校师生进行“敬老、爱老、助老”的教育,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和垫江县教委、垫江县离退休教师协会《关于开展创建“敬老文明学校”的通知》精神,我校在本学期开展了创建“敬老文明学校”的活动。在这次创建活动中,学校的许多离退休教职工都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学校全体教师也认真对待、积极参加,全校同学也开展了许多敬老、爱老的活动,使我校的创建“敬老文明学校”工作收到了实效,现将创建工作作一个总结。
一、成立组织,健全机构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 “敬老文明学校” 的创建工作,成立了以高明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分工负责、协同动作,有力地推动了创建工作的开展。学校把创建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并制定了《新民小学创建“敬老文明学校”工作计划》及具体的实施意见。
二、广泛宣传,形成氛围
学校组织全体师生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和垫江县教委、垫江县离退休教师协会《关于开展创建“敬老文明学校”的通知》精神,并把敬老、爱老、养老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写入学校的工作计划。学校还加强宣传,对全校师生进行“敬老、爱老、助老”的宣传教育活动,学校广播室定期播出尊老方面的文章,各班利用班队活动、黑板报、小报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广泛的宣传,每个班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通过宣传教育活动,使全体师生都对创建工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敬老、爱老、助老”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三、开展活动,做好创建
学校在创建活动中,做好了教师、学生的“敬老、爱老、助老”教育活动;做好了离退休教师的活动开展,丰富了老人们的生活。
1、学校工会本学期举行了一次“尊老、敬老”主题活动。“九九重阳节”,学校少先队大队部还在全校学生中开展了“我是敬老好少年”的主题队会,在会上,队员们以各种形式表达了自己对尊老、爱老的认识,纷纷表示要以实际行动来尊敬老人、关心老人、帮助老人。并且大队部还组织了一部分学生到新民福利院,为院里的老人们送去了祝福、送去了爱心、送去了温暖。
2、学校从政治上关心退休职工,定期组织离退休教师进行教育学习活动。学校与新民退教协的老同志们商定:每月的12日为老教师们的活动日,全体离退休教师都到学校来,进行学习活动、教育活动、参观学校的校园,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出谋划策。学校还定期召开离退休教师会议,传达有关的文件精神,组织老教师学习,介绍学校改革、发展情况。学校还从实际情况出发,解决了老教师们的活动场地问题,专门为他们开辟了一间房屋作为他们的活动室,并为老人们配置了麻将、扑克、象棋等娱乐活动工具;他们活动当天的午饭,学校也给予解决。使老教师们学得开心、玩得开心、做得开心。
3、支持并做好离退休教师参加关工委的工作,开展了“老少共建”、“十个一”、“手拉手”等一系列活动,促进了青少年健康成长。学校还邀请部分老教师、老领导参加家长学校的授课活动,让他们把好的教学方法、好的教学经验传授给家长们,深受家长们的欢迎。
四、建章立制,落实福利
学校在生活上关心退休职工,建立了《新民小学离退休教师慰问制度》和《新民小学离退休职工活动制度》。学校保证按时、足额发放退休金,绝不拖欠、延时,近几年来,学校从来没有拖欠过离退休教师的工资和应得的福利;重大节日,学校工会还组织工作人员慰问老领导和特困、重病、高龄老教师。使教师的活动有保障,也解决了老教师们的后顾之忧。
第3篇:崆峒区推进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及“敬老文明号”创建活动情况汇报各位领导:
现就崆峒区推进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及“敬老文明号”创建活动情况汇报如下:
崆峒区辖13个乡、4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1个开发区,有252个村、14个城市社区(居委会)。全区总土地面积1936.18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面积48平方公里。全区总人口 51.12 万人,人口密度264 人/平方公里,人口自然增长率5.56 ‰,有回、满、藏、布依等30多个少数民族。
近年来,我区积极探索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这种新型养老模式的实践,广泛动员社会各界深入开展为老服务,推动落实老年优待政策,促进社会和谐。已在9个乡镇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农村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乡镇总数达到9个,占乡镇总数的53%,服务对象达到8143人,占全区60岁以上老年人的14%。
一、基本情况
为了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进一步搞好老有所养,我区组织工作人员,深入乡镇、村组开展调查摸底,掌握老年人的年龄构成,生活状况,身体状况,养老情况,实行动态管理。目前,全区有60岁以上老年人57829人,占总人口的11.31%,其中:男27826人、女30003人,汉族40425人、少数民族17404人,城市15017人、农村42812人。按年龄段分:60-69岁35632人、70-79岁18299人、80-89岁3578人、90-99岁314人、100岁以上6人。其中:空巢老人1001人,占老年人口的1.73%,“三无”老人1793人,占老年人口的3.1%,特困老年人6362人,占老年人口的11%;失能老年人3586人,占老年人口的6.2%,半失能老年人7403人,占老年人口的12.8%。
二、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组织机构建设,搭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
区老龄委由区委分管领导任主任,区政府分管领导任常务副主任,政府办、卫生、民政、人事部门负责人任副主任,16个涉老部门负责人为委员。进一步健全完善和理顺了区、乡、村、社服务工作机构,稳步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不断提高老龄工作水平。全区22个基层老龄工作委员会有工作人员66名,建立村级老年协会264个,有工作人员792名。乡村老龄机构负责本辖区老年人员信息收集,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管理,对辖区内居住老人的家庭情况、收入水平、养老意愿、服务项目等问题进行详细摸底,并登记造册,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搭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
(二)强化为老服务意识,探索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开展农村为老服务,关键要依托村部资源,根据老年人的需要落实服务内容,改善服务设施,讲究服务方法,拓展服务领域。为此,我区在以下四个方面下了功夫:一是在搞好日常生活服务上下功夫。全区现有五保老人1683人,从2015年开始,我区先后投资1143万元建成了崆峒区中心敬老院、东川敬老院、白庙敬老院、寨河敬老院、草峰敬老院,使全区敬老院达到13所,集中供养五保和特困老人185名。同时,为分散供养的五保老人每人每年发放生活费1940元,为1683名五保老人和90岁以上320名高龄老年人建立了健康档案,开设家庭病床,由村卫生所提供各类医疗服务,对重点对象,进行定期专访,做到送医送药上门;对需要提供法律咨询和帮助的老年人,由司法部门提供法律援助。在服务方式上,我们做到形式多样、方法灵活,为老年人开展定期服务。柳湖乡马家庄村开展农村空巢老人帮扶服务试点工作以来,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村上从2015年开始为70岁以上老年人每人每月发放生活补助30元,投资10多万元修建了以剧场为主的老年活动中心,在村老年活动中心设立了老龄工作室,安装了服务电话,购置了体育器材、文化娱乐器材、图书等。泾滩村四社在已建成的农民安置楼修建了回、汉婚丧服务大厅共14间280平方米,成立了红、白理事会,配备了餐具等设施,从2015年10月开始运营,为群众提供了方便。二是在送温暖上下功夫。对生活有困难、行动不便、病残和身边无子女照顾的老人,在生活上由村干部、志愿服务者实行结对帮扶,为困难老人排忧解难;在元旦、春节、老人节等重大节日,组织开展走访慰问高龄老人活动,为他们送去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三是在丰富精神生活上下功夫。在节庆日,组织老年人开展歌舞、书法、武术表演等活动,利用图书室、活动室等活动阵地和村部现有资源,广泛开展各类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满足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需求。四是在发挥余热上下功夫。根据老年人的专业特长,各村建立了政策宣传、治安监督、法律咨询、文体健身等老年志愿服务队,并定期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以充分发挥老年人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66岁的张兴虎先生已经从平凉市农业经营管理站站长的岗位上退休了,他退而不休,利用自己多年的农村工作经历和对果树的喜好、专长,在2015年春,自己筹集资金500多元,购买果园管理书籍、技术指导光碟,订阅了《西北园艺》报纸,组织30多户果农成立果农协会,有会员80多人。五年来,累计培训果树管理专业技术人员120余人次。
(三)抓好三支队伍建设,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水平。
一是抓好居家养老服务管理者队伍。目前我区已成立区、乡(镇)、街道、社区管理服务网络,共有管理人员21人,主要负责指导、落实居家养老工作,探索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新模式。二是抓好专业队伍建设。我们主要通过招聘就近服务人员,签定有关服务协议,其次安排部分“4050”人员,与劳动部门配合,由劳动部门组织培训,作为开展居家养老工作的服务队伍。三是抓好志愿者队伍建设。以注册登记的500名“夕阳红志愿者”为主体,建立“专业队伍为骨干、志愿者队伍为主体、义工队伍为补充”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开展敬老帮扶小组“定人定点定时”服务,努力解决辖区“三无”人员、“空巢”老人、优抚对象、特困残疾和生活困难老人等老年群体在养老方面的困难,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社,大事有人帮扶”。各单位组建了4支志愿者帮扶服务队伍,并根据志愿者的特长、身体状况、文化素质,工作能力等编入医疗、生活、维权、温情等为老服务组,并逐一落实帮扶服务居家养老工作,受到了居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三、“敬老文明号”创建活动开展情况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关于开展“敬老文明号”创建活动的通知》(全国老龄委发〔2015〕6号)文件精神,广泛动员社会各界深入开展为老服务,推动落实老年优待政策,促进社会和谐,扎实做好“敬老文明号”创建活动,按照省、市安排,制定了《崆峒区“敬老文明号”创建活动实施方案》,明确了创建目的意义、创建范围、创建内容、活动步骤、表彰方式、保障措施等。将创建活动分为三个阶段,分步实施,确定2015年1月—2015年6月为动员部署阶段,要求老龄、司法、交通、教育、卫生、广电、电信、新闻出版、旅游、体育等10个系统或行业要先行一步,明确创建目标任务,落实责任内容,制定工作措施。
四、存在的问题
一是养老机构规模小、数量少,为老服务设施还不能满足广大老年人的基本服务需求;
二是居家养老服务尚在起步阶段,涉老部门的资源整合有待加强;
三是养老服务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机构建设不够规范。
五、几点建议
一是逐步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在农村,将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与农村集中居住点规划以及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规划等充分衔接,根据相应的农村集中居住点建设规模、经济状况和老年人口数量及需求情况,遵循习俗相近,地缘相邻的原则,进行统筹规划安排,同时规划、同时建设分步推进实施。
上一篇:公司出游公告
下一篇: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