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税,管理,问题

| 经济师考试 |

【www.guakaob.com--经济师考试】

篇一:资源税,管理,问题
我国资源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cn

我国资源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韩婷

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4年第06期

粗放式的经济高增长是以“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为特征的经济的增长方式,使我国的资源和环境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面对当前严重的资源消耗情况,该文以当前资源税的经济效益为出发点,研究了目前我国资源税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加强资源税收政策的引导作用、适当的提高资源税的税率、扩大资源税的征税范围、转变资源税的计征方式、调整资源税课税依据五方面的资源税改革措施。

1、 现行资源税的经济效应分析

资源税总量较低。资源税的开征对资源的消耗有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影响。从而发挥资源税诱导纳税人节约、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引导经济社会可持持续发展的作用。由于我国的资源税的总量一直偏低,导致我国资源税的经济效应影响甚微。从取自于国家统计年鉴1998年到2011年数据,由分析可以看出,资源税占总税收的比例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下,虽然2004年后,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上升,但总体维持较低水平,平均比重水平仅为0.534%,资源税占GDP的比重平均为0.082%。这种过低的资源税额,会导致生产经营者只顾自身利益,在资源开采过程中采富弃贫、采易弃难、采大弃小、乱采滥挖等破坏和浪费国家资源的现象。

资源税与资源开采量。资源税与资源开采量有直接的联系,为了研究现有的资源税对资源开采量的的调节作用,将从定量的角度来分析,资源税和资源开采量之间的内在关系,用能源生产量作为替代变量。文章从建立资源税税额和能源生产量两者之间的简单的线性回归模型,用于分析现有资源税税额与能源生产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模型为: 其中,用 代表能源生产总量, 代表资源税税额, , 为回归系数,μ为系统误差。模型的有关数据收集说明:能源生产量和资源税额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本文搜集了1998年至2011年的统计数据,然后建立一元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并利用统计分析spss16.0来进行计算得到如下结论: Adjusted R.Square=0.962较接近于1,数据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模型可以很好的解释变量;ANOVA:方差分析,由于sig.=0远远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被解释变量能源生产总量与解释变量资源税额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可建立线性回归方程;Coefficients: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得出模型的计算结果为,常数项 ,回归系数 ,资源税只能在4.3%的程度上来解释能源生产,能源的生产量的变化大部分还是由其他因素来解释。这说明我国现行的资源税税额太低,不足以引导和调节资源的合理使用。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现行的资源税没有发挥其应有的调节经济的作用和引导社会投资向节能型能源生产转移的作用;未能够体现出资源税引导提高资源开采效率和利用率,以及消除外部效应的作用。

篇二:资源税,管理,问题
我国资源税征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谈我国资源税现存问题及改革建议

摘要 资源的永续利用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税是国家调控资源的有效经济手段之一,应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与作用。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现行资源税税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利于完善资源税改革、强化其作用的建议,以切实发挥资源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资源税 可持续发展 改革 建议

税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对于促进矿产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现行资源税法律制度作为我国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引导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矿产资源需求量的增加和人均资源量的短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浪费和环境污染严重等现象的出现,现行资源税法律制度越来越不适应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本文拟通过对我国现行资源税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加以剖析,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

一、我国现行资源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设计思想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不相符

我国现行资源税采取“普遍征收,级差调节”的原则,主要体现国有资源有偿使用和调节资源开采企业因资源条件差异形成的级差收入,使各资源开采企业在同等条件下公平竞争。然而它无法体现政府对资源的所有权和管理权,无法表达征收资源税以保护资源和限制资源开采的意图。因此,现行资源税的这种设计思想并不符合当前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不利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征税范围过窄,调节广度不够

目前我国资源税的征收范围仅包括矿产资源和盐共7种资源产品,征税对象基本上只限于矿藏品,而对于具有生态环境价值的森林、草原、土地、水等非矿藏品资源的开采和利用缺乏税收调控。课税范围过窄使得纳税资源的价格相对比不纳税资源的价格高,从而导致资源后续产品价格不合理,进而刺激了对不纳税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使用。这不但不利于解决对资源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与资源有限、稀缺的矛盾。而且,仅仅对部分资源征税也造成了开采纳税资源的企业与

开采非纳税资源的企业之间的不公平。

(三)单位税额过低,无法充分调节经济

我国现行资源税单位税额只反映了劣质资源和优质资源之间的单位级差收入,整体看来,单位税额偏低。由于资源税税率不因资源市场变化而调整,使得资源税收入增长不能同经济增长相适应,导致资源税保护国家资源、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而与此同时,由于企业的税负过轻,企业收益颇丰却浪费惊人,使得资源利用率极其低下。

(四)计税依据不尽合理,税负与资源价格相背离

现行的资源税政策,除了对油气实行从价计征以外,对其他资源仍实行从量定额征收的办法。从量计征方式尽管征管起来比较简便,但存在较为严重的弊端,一方面,资源税从量定额计税割断了资源产品的市场价格和税款缴纳之间的关系,价格上涨,税额不增,价格下降,税额不减,导致了作为资源所有者的国家不能从价格上涨中取得更多收入,本应归属国家的级差收入留在了开采企业。另一方面,从量计征没有考虑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治理成本,也不利于对资源价格进行调节,导致企业粗放经营、资源开采利用率偏低,难以起到有效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调节作用。

(五)资源地区缺少合理收益和补偿,收入分配不尽合理

自然资源作为国家的公共资源,资源税收入大部分上缴中央财政有其合理性,但资源开发势必对资源地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由资源地承担资源开发带来的生态和环境破坏,显然有悖于社会公平。此外,地方所得的资源税收入按税务登记管理权进行分配,用于补偿资源产地,但是实践中补偿资金不到位,资源产地环境状况不断恶化,这是造成资源产地坐拥丰富资源但经济却并不发达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改革我国资源税制度的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对资源税改革有如下几点建议:

(一)修正资源税的开征目的,完善资源税的立法理念

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实施,现行资源税制调节级差收入的功能定位显然过窄,其制度设计和功能定位还必须充分体现保护矿产资源、提高开采效率、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因此,资源税制的功能定位和税目、税率等税制要素的设

计应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通过其宏观调控作用使企业在资源开发过程中所产生的负外部成本内部化,促进资源补偿机制的建立,引导企业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树立资源永续利用意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目标。

(二)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实现自然资源的全面保护

从理论上说,资源税的税目应当包括各种可利用的自然资源,这也是全面保护自然资源,实现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要求。但是,考虑到我国目前的税收征管水平,将所有资源都纳入资源税税目在实践中无法操作,也不利于整个税收体系的稳定。因此,可以先将国家目前已经立法管理的一些资源纳入其中,并将目前毁坏、浪费严重的可再生资源包括在内,如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草场资源、海洋资源、动植物资源等,对非再生性、非替代性、稀缺性资源课以重税,循序渐进地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待条件成熟后再全面征税。从而减少现行资源税体制下对于非税资源的不合理开采与浪费,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设计合理的资源税税率

资源税税率过低会直接导致资源进入市场的成本过低,不利于企业和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税率设计要考虑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考虑通货膨胀环境下物价指数的变化。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充分体现资源的稀缺度和政府对该类资源开采的限制程度;二是增强资源输出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力;三是提高资源税收入比重;四是调整资源开采的级差收入;五是反映资源开采的外部成本。

(四)从价计征为主,从量计征为辅

目前主流观点是建议将原先的从量计征方式改为从价计征方式。从价计征固然有它的好处,它可以使得税负反映资源价格的变动,遏制资源类企业无序开采资源的行为,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但是这样的提法具有一刀切的弊端,毕竟从价计征针对性比较强,它只是适用于一些国际市场、国内期货市场的大宗商品。假如采用从价计征的话,那么一些大型的资源类企业可能会加大自身产品的套期保值力度,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一些生活的基本用品,像盐、水等,假如对其采取从价计征的话,那么将会加大人民的生活成本。因此,笔者认为对于资源

的征收方式应该予以区别对待,对于一些大宗商品,像铜、铝等,可以采取从价计征的方式,而对于盐、水等生活必须的资源则还应该按照从量的方式进行征税。因此应该采取区别对待原则,以从价计征为主,从量计征为辅,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

(五)调整资源税收入的分配方式,补偿资源产地

长期以来,资源税在国家宏观调控中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现国家财政收入的意义。更多地让利于地方既继续保持了国家对资源的宏观调控,又可以为地方政府恢复生态、治理环境解决资金缺口问题。这不仅符合资源税属于中央和地方共享税的性质,也符合资源税属地来源的特征。资源税的收入分配,可以按照中央财政20%、地方财政80%的比例分配。地方所分配的资源税应纳入财政预算内管理,实行专款专用,专门用于资源开采造成的环境破坏的修复,弥补资源地因资源开发带来的不利影响,以调动资源地珍惜、保护资源的积极性。

总之,为了切实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现行的资源税制度,使之“绿色化”和市场化,从而更好地满足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芝青.论资源税的改革与完善[J].经济论坛,2010,(5):48-50

[2]冯静.我国资源税现状及其改革思路探讨[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7): 255-256

[3]陆宁,彭毓蓉,甘家武.资源税改革的公共经济学分析——基于生产外部性的

内部化问题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8,(5):72-74

[4]葛旭晖.资源税改革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中国商界,2010,(8):20-21

[5]吴奇修,邵敏,刘湘伟,孙丽华.资源税改革政策效应分析、存在问题及建议[J].

中国财政,2012,(4):41-43

[6]高清莅,郝志军.浅析我国现行资源税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设想[J].经济论

坛,2008,(8):91-92

篇三:资源税,管理,问题
2016职称论文范文

第1篇:语文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角色换位

一、角色转换的必要性

教师是在学校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角色,这个角色的特殊身份以及与其相适应的行为规范要求教师在角色行为上表现出与其他的职业不同的特点。传统的教师角色经笔者的总结有以下几点:一是学生楷模的角色。教师是学生的成人榜样,教师对于学生不仅是社会道德准则的传递者,更重要的是社会道德准则的体现者。二是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教师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是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是知识的象征,是一本活的教科书。三是严格管理者的角色。教师不但是学生集体的领导者而且还是纪律的执行者。

二、角色转变的依据研究性

学习教学策略的实施就是要彻底改变这种局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在实施研究性教学策略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角色不再是信息的传播者,讲授者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其主要职能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育的促进者。

实施研究性教学策略的过程中,应当借鉴罗杰斯的理论,使教师转变为促进者的角色,充分的信任学生,恰当的指导学生,让其进行独立的研究性学习。而教师此时促进者角色行为的表现有:帮助学生决定恰当的研究目标,并确定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研究性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策略,发展元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课堂气氛,平等的和学生一起寻找真理,分享感情。

三、角色转变的特点

1、课程改革的建设者。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实际上,课程方案一旦确定,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课程改革就将流于形式,而教学改革将是一场更持久的、更复杂的攻坚战。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着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的发展。有些教师认为课程改革是zhèng fǔ 部门和校长的事,领导怎么布置就怎么办,教师是执行者,这种观点是片面的。教师自觉地研究课程,学习课程,自觉地参与课程改革是推动课程改革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不应是被动的执行者,而应是主动的推动者,应当克服被动思想,主动去参与并推动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2、新型师生关系的创作者。现代教育理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不发生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所谓交往,就是共在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这是人基本的存在方式。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交往论强调师生问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3、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指导者。研究性学习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教师必须通过自身的学习和探索实践,在这一领域充当指导者和组织者。

后现代课程论的代表人物多尔认为,课程设计要呈现失衡、关联、情境化的课程结构。我们可以这么理解,每一节课都是师生激情创造而不可重复的过程;课前设计,已经很难采用以往科学与分析的模式,来完全预知学情。这就要求我们做一个合格的指导者和组织者。摆脱按部就班、亦步亦趋的固有模式,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新的生成,既要做好可以预测的应对准备,也要想好不可预测的应对方法。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灵活地安排他们的学习情况,灵活地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而不是机械地执行课前的课程设计。还应特别关注全体学生,注意学生间的学习差异,通过不断调整教学进程,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卷入到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来。捕捉,放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

4、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者。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自由是很多的,但是,当教师以一个促进者的角色出现时,并不是一味给学生过度的自由,而是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同时,也注重教育学生遵守一定的纪律和规则。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强调:“只有对能自律的人,能负责任的人,我们才能说,就按你说的去做吧,那样可能是对的。”教会学生自律并不会妨碍他们创造性的发挥,只会促进他们的发展。在研究性学习中。严格的课堂纪律是研究性教学策略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

可见,教师角色转化的关键就在于如何促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能够自己去实验、观察、探究、研讨,使他们的身心全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才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2篇:高校教师职称论文

一、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内核与绩效

在讨论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之前,我们先看一下一个流传甚广的有关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教授的故事。1968年,我在芝加哥大学做助理教授,问大教授D.GaleJohnson关于升级的衡量准则。我问:“文章要有多少才可升级?”答曰:“据我所知,从来不计多少。”再问:“发表的学报声望计多少?”答曰:“从来没有想过。”再问:“多取几个名衔怎么样?”答曰:“没有谁管你的名衔。”“没有博士也可升级?”“当然可以。”我再问:“一篇文章也没有发表过,可以升级吗?”答曰:“可以的。”我又逼问:“连文稿也没有一篇,也可以升级吗?”答曰:“那会比较困难,但要是你能多说话,表达你的思想,若够分量,升级单靠口述是可以的。”作为经济学研究重镇的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在这种教师职称评审模式下,迄今培养了9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这种教师职称评审模式可以被称为“能力最大模式”,即是以被评审者在评审期内的最大能力为测量对象,若评审期内的最大能力达到或超过职称晋升的能力标准,被评审者获得职称晋升,否则,被评审者的职称保持不变。这种模式看重的是被评审者在评审期内的最高绩效水平。而在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则呈现截然不同的另一番景象。我国高校在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过程中,对于教师在大学的两项基本职能“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的表现均有规定,在人才培养方面,除了对教学工作量有明确要求,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以及课程建设等工作上规定得甚为含糊。在一个“教授不愿上讲台”的潜规则下,完成教学量对于那些想晋升的教师来说实在不是一件难事。但是在科学研究方面,其要求则是一种硬约束:一是规定了认定期刊的范围;二是规定了在认定期刊发表论文的数量。不能达到在认定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最低数量要求的教师,则不具有参加学校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资格。即使达到在认定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最低数量要求的教师,也只意味着他取得参加学校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资格,最终能否实现晋升,还要看他发表的论文、获得的科技奖励通过量化后所得到

的分数是否比别人高。事实上,在科研方面的量化要求构成了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模式的内核。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模式可以被称为“以科研为主的能力累加模式”,即是以被评审者在评审期内的以科研为主的能力总和为测量对象,若评审期内的能力总和达到或超过职称晋升的能力标准,则被评审者获得职称晋升,否则,被评审者的职称保持不变。这种模式认可不同水平绩效之间的相互替代性。也不知何时,我国高校职称评审制度演变成目前的以科研为主的能力累加模式。在高校职称评审制度演变进程中,以科研为主的能力累加模式或许是一开始被采纳是因为其他的原因,甚或完全是出于偶然,尔后这种模式之所以得以持续,乃是因为它能使它产生于其间的组织能够胜过其他组织。我国高校在教师职称评审过程中奉行的以科研为主的能力累加模式,促进了我国科研论文的生产力,使得我国成为名副其实的科研论文大国。但是,最初的制度发明者们对于这种模式所带来的弊端是始料未及的。这也正如哈耶克所言,制度是人之行动而非人之设计的结果,亦即无数独立的决策和行动的非意图的结果。这种模式也给我国高等教育和学术界带来严重内伤。

1.冲击了教学。

以科研为主的能力累加模式,过分强调了科研的绩效,而弱化了对教学的要求,再加之高校的收入分配以及相关福利待遇都与教师职称密切关联,因此,这是一种对教师将主要精力配置于科学研究的内在激励。对于教师而言,如果说教学是不可不承担的,那至少也是可以轻松应付过关的。这就是“科研吃教学”的“教学漂移”现象。就连副教授、教授给本科生上课这种天经地义的事情都需要政府红头文件来保证,我们能否认教学没有受到冲击吗?

2.污染了学术。

由于以科研为主的能力累加模式,认可不同水平绩效之间的可替代性,教师便会追求更多数量的低质量工作绩效,通过低水平工作绩效的数量累加来替代高水平工作绩效。也就是说,教师在此评审模式下,有发表“短、平、快”文章的动力,而没有甘愿坐冷板凳、追求高质量学术创新的意愿。鉴于学习效应,那些高能力的教师也会逐渐采取类似的策略选择。如果有足够多的人争相效仿这一行为,就会在共同体内形成一个临界多数,从而———逐渐地———策略行为就被制度化了。面对科研成果的数量要求,有些教师可能会铤而走险,在科学研究中进行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而面对广大教师发表论文的刚性需求,一些学术期刊为了谋取利润公然贩卖版面,诸多教师为了职称早日晋升,也积极参与这种“钱学交易”之中。上述种种学术浮躁、学术注水、学术腐败行为严重污染了本该神圣的学术环境,严重制约了学术创造性,使得我国的科研论文数量和科学研究水平出现严重的不对称。关于对目前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检讨以及所带来的上述不良后果的批评早已频繁见于学术期刊以及大众媒体,部分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以及高校领导也在公开场合对目前教师职称评审制度表达了极大担忧。但检讨、批评与担忧也仅仅止于口头,以科研为主的能力累加模式仍然在延续。为什么如此低效的制度能够长期生存下来呢?

二、低效的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长期存续的内在机理

著名经济学家诺斯(North)认为,一旦无效率的制度选择沿着原来的错误路径走下去,就会陷入一种“自动锁定”的状态,初始的制度设计会不断强化现存制度的刺激与惯性,要想脱身而出就显得十分困难。马修斯(Matthews)也认为,制度惰性在制度的存续中起着重要作用,甚至当制度不再符合一个给定环境的要求时,它也会持续下来。那么,是哪些因素造成了目前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自动锁定或制度惯性?

1.共享的认知系统。

在一种认知下,再怎么强调科研的重要性都不为过,这种认知就是“科研能促进教学”。因为在这种认知下,强调科研也就是强调高校的存在合法性根基———教学。自洪堡引入“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原则后,学界一直基于良好意愿不停地做出误读性演绎。似乎没有哪个例子能比下面这条经典引文更能代表长期以来学界对教学与科研之间良好互动的深信不疑了。“一方面,因与知识前沿的难题搏斗兴致勃勃来到课堂的教师,能够为学生带来第二手材料不可能给予的某种东西;另一方面,对一个探索真理的人来说,迫使他用可以理解的术语向一个聪慧的外行阐述他的发现,这是一种有益的训练”。随着科学技术在国家发展和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后,科学研究成为国家意志和商业需求,政府和企业通过给予丰厚的经费资助和奖励措施诱导大学利用自身的人才、学科、实验室以及平台优势开展国家和商业所鼓励的科学研究。由于科学研究相比人才培养能在相对短的时间内给教师带来巨额经济回报,且在学术声誉的积累和传播上比人才培养更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大学教师为了追求自身效益的最大化,会配置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科学研究上。但是,教学是大学的原生功能。可以存在没有科研的大学,但是大学没有教学就不能被称之为大学了。因此,教学是大学作为制度性存在的最基础的合法性来源。但是,正如前所述,科研对于政府、大学和教师个人而言,具有见效快、回报高的优势,基于科研可量化性的科研强激励机制所导致的“重科研、轻教学”现象就司空见惯了。显然“轻教学”行为有损大学的合法性基础。帕森斯(parsons)强调,“一个组织想要获得合法性,并因此使自己的社会资源诉求能够得到认可,那么这个组织所奉行的价值观就必须与更宽泛的社会价值观相一致”。因此,大学面临着严重的人格分裂,一方面要努力向社会呈现自己重视教学的良好形象,比如,“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等这些组织话语为大学提供了审慎的、理性的正式组织结构,是大学捍卫自身合法性的自我标榜,但另一方面基于收益最大化的考虑却在实践中将科研置于超越教学的地位。这种“组织结构与活动的脱耦”反映了大学合法性和绩效之间的冲突,解决这种冲突的比较稳妥的办法就是用“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观点来进行制度化灌输。任何观念在持久性灌输且缺乏外界积极干预和自由批判环境的境遇下,这种观点就会成为共享的认知系统且日益信念化与制度化,以至于偏重科研的行为被视为一种自然的和合法的现象,人们也不再把它们与替代性的选择进行比较,从而严重束缚了人们对科研与教学关系的反思与重新评估。倒是国外的学者通过实证研究指出了“皇帝的新装”。

2.组织目标的模糊性。

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并且总是被一系列的评估者所评估(或者是同一个评估者评估不同的方面),并且这些评估者倾向于运用不同类型的、通常不相容的标准或准绳。由于评估意味着竞争稀缺资源的机会,因此,这些稀缺资源的价值,对于高校整体而言,可能是经费的增加,而对于高校领导而言,可能是政治晋升。我国高校深深地内嵌在整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和环境之中,高校管理仍然表现出和现在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政治行为色彩。由于高校的领导都被赋予相应的行政级别,他们也因此被纳入到更为广阔的政治晋升锦标赛格局中,晋升锦标赛引起了高校之间的激烈竞争。高校多维任务的实现都是建立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而人才培养目标最为模糊,导致其评价标准也不明晰,高校无法直接确切地证明学生获得良好教育,教育效果的显示在时间上是终身的,而且高校所起的效果很难与其他作用于个人之上的影响相分离。“在理性原则下(

3.制度非中性。

制度非中性是指同一制度对不同人意味着不同的事情,在同一制度下不同的人或人群所获得的往往是各异的东西,而那些已经从既定制度中获益的个人或集团,无疑会竭力去维护之。目前的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对于教授而言,或许只是一个已逝的梦魇,而对于还需要晋升的教师而言,那才是现实的煎熬。在高校中,尽管学术权力受到行政权力的干扰,但教授比还没有获得教授学衔的教师更具有地位和话语权,前者在学校的有关学术事务中还是具有很大的参与权的,比如在教师职称晋升方面,教授就发挥着很大作用。由于他们是这种激励制度的成功者,维护其正常运行自然符合他们自身的偏好和既得利益。目前的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维系,一方面有利于教授群体心理平衡,因为这些教授也经历了一个类似的艰难过程;另一方面,有利于他们既定的利益资源不被耗散,而这种利益资源更主要的来自于对规则的控制以及在学术事务中的话语权。因此,作为既得利益集团,他们没有强烈意愿去支持制度变迁。而对于那些需要晋升职称的非教授教师群体而言,由于缺乏相应的话语权,他们没有足够能力去促进制度变迁。

4.外部性。

外部性是指个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个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不一致的状态。当一个新的制度被创造出来后,由于制度并不能获得专利,其他人可以模仿这种创新并大大降低他们组织和设计新制度的费用,因此,创新者的报酬将少于作为整体的社会报酬。这个问题暗含的意思是,正式制度创新的密度和频率,将少于作为整体的社会最佳量,因此,可能会持续地出现制度不均衡。改革目前的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不仅需要花费组织和设计成本,并且还要承担巨大的风险。因为当以科研为主的能力累加模式已被高等教育管理者、高校领导和教师个人“视若当然而接受的现象学过程”的时候,颠覆这种传统在短期内有可能导致科研数量绩效下降,高校和高校领导都将承担预算下降和考核等级降低的不利后果,并且这种后果也会传递给教师个人,毕竟教师的利益和所在高校的声誉密切相关。即便改革成功,新制度所带来的收益又并非为首创高校所独享,在承担全部成本而又不比别人享受更多收益的情况下,高校领导的改革创新意愿就会受到抑制。如何消除这种外部性并弱化“搭便车”问题?这种外部性是不可能消除的,这恐怕一方面是由于技术上的困难,另一方面,也许更为根本的,恐怕还是因为逻辑上的困难,因为消除外部性的办法,即制度设立本身,就是外部性产生的一个根源。

5.社会科学知识的局限。

拉坦(Ruttan)观察到制度变化的供给依赖于两个因素:知识基础和创新成本。拉坦断言,我们拥有的社会科学知识越多,我们设计和实施制度变迁就会干得越好。林毅夫也认为,制度安排选择集合受到社会科学知识储备的束缚。即使组织有心建立新制度安排以使制度从不均衡恢复到均衡,但由于社会科学知识不足,也不可能建立一个正确的制度安排。正如当科学和技术知识进步时,技术变迁的供给曲线会向右移一样,当社会科学知识和有关的商业、计划、法律和社会公共管理专业的知识进步时,制度变迁的供给曲线也会右移。社会科学和有关专业知识的进步降低了制度发展的成本,正如自然科学及工程知识的进步降低了技术变迁的成本一样。由于我们社会现在还没有足够的社会科学知识来设计一项相对完美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因此,我国目前的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是一种无奈选择的结果。在一种可以替代现有制度的更有效率的制度出现之前,“一旦制度得以确立,即使它们是集体次优的,也会持续存在下去”。但是目前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具有自我强加的趋势,因为当初对该制度的选择抑制了知识创造和积累的速率,进而造成了有关制度发展的社会科学知识的短缺,从而阻碍了制度变迁的步伐。

三、结语

我国高校财政拨款方式为“基本支出加项目支出”,而对于高校科研而言,主要是项目制拨款方式。这种拨款方式的主要缺陷在于立项标准的模糊性以及程序的阙如。其后果是高校往往把科研论文数量作为自己获得项目拨款的一项竞争性指标,因为在科研能力方面,科研论文水平往往在同一个评价指标体系内被同质化了,能说明问题的就剩下在该评价指标体系下的数字的差别,也就是说,数字成了能力的重要表征。虽然上级主管部门已经逐渐意识到量化学术的弊端,并且还出台了相关政策,比如,2016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意见》、2016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但是,上级主管部门对高校评价、经费支持、干部选拔考核等方面的指标化倾向已然形成了一种心智模式。“尽管人们不(总是)完全遵照自己口头‘声称的理论’(他们所说的)去行事,但是他们一定会完全遵照自己实际‘实行的理论’(他们的心智模式)去做”。因此,教育部出台的相关政策并不能在实践中得到遵守,而与此同时,高校也宁愿相信上级主管部门的心智模式而不是政策文本。因此,政府首先要改变和重塑的是自己的心智模式,对于高校的评估考核以及基于其上的经费支持、干部选拔等管理方式要尽量去指标化,并且让这种心智模式在政策文本中得到真实表达,以换取高校对政府相关政策的真心支持和信任。而作为高校改革的真正主体,各高校要敢于在合法框架下进行制度创新,创造出符合学术生产规律和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并契合学校实际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尽管制度创新会有风险,但至少一所高校的失败会让其他高校吸取教训,降低其他高校进行创新的成本;倘若创新成功了,也不必在意自己的制度创新成果被其他高校所模仿,这同样能够降低其他高校的创新成本,也就是说,任何一所高校进行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改革与创新,不管成功与否,其组织收益都小于社会收益,但这也正是高等教育公益性的一种具体体现。所以任何一所高校及其领导者都要有一种超脱的姿态以及成为制度创新的关键行动者的意识和准备。总而言之,要想改变高校低效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长期存在的现状,以政府为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和以高校个体为主导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的有机结合是基本路径选择。

第3篇:游戏理论视域下快乐体育教学模式的建立

一、游戏理论视域下快乐体育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支持

1。体育游戏理论和快乐体育教学模式的共性分析从体育游戏理论和快乐体育教学模式两者间的概念定义和特征上,可以发现它们有一定共性,因为两者的功能和特点在其概念中会体现出来。在游戏理论视域下研究快乐体育教学模式,就要结合两者的定义与特征展开分析。体育游戏定义中的自主娱乐号陕乐体育教学模式中“以生为本”教育思想相契合,二者都提倡创造性思维与身心和谐的发展。

2。游戏理论视域下快乐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在需要与兴趣为基础上建立的学习动机是体育游戏具备的最大亮点,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学生积极主动去追寻和掌握有兴趣、娱乐性的教学内容,这也是“寓教于乐”理念的真义。我们既要重视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知识技能的传授,注重培养学生兴趣,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又要扭转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学习的情况,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和发挥其活动主体作用。

(2)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不统一是目前快乐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之一,究其根源在于合作学习教学组织形式的缺乏,在教学中系统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不足,各小组成员之间缺乏交流。

(3)体育教师仅仅追求“思维的创造”也是目前快乐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之一,这种状况背离了体育教育的根本—一运动技能的掌握。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在于教师缺乏教学的技巧。而体育游戏可以将教学方法隐藏于游戏之中,让学生在进行体育游戏的过程中培养创造的思维,掌握运动技能,增强体质。

二、快乐体育与传统体育的差别

1。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重视在传统体育教学中,学生只是一个被教育的客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与主体地位被过分强调,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体育教师的教育培养。这种模式致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性、自觉性泯灭,主体地位丧失。快乐体育理论认为,学生学习兴趣与动机的激发和维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重视是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资源税,管理,问题】

2。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双向多边、复杂的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是调动教与学双方积极性的一种内驱力,也是教师顺利施教的重要保障。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更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而且有助于消除学生在学习中心理上产生的恐惧、焦虑等不利于教学的因素。

快乐体育教育理念强调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从而达到营造良好教学氛围的目的。快乐体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养成学生自发、自主的学习习惯,为其今后各方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三、游戏理论视域下快乐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

1、贯彻安全、健康、娱乐三位一体的教学指导思想体育教学中由于对运动技能的掌握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因此教学必须在安全的活动环境下进行,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即“健康”成长。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是体育教学的目标,在促进健康的体育教学中,引入娱乐是为了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的目标,“娱乐”是完成体育教学目标不可或缺的途径。贯彻安全、健康、娱乐三位一体的教学指导思想,才是快乐体育教学的精髓。在体育教学中将安全、健康、娱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来完成体育教学的课程是快乐体育的原则。快乐体育就是在保障基本安全的前提下,让学生在宽松快乐的氛围中达到活跃身心的目的,以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

2、以增强体质为基,以完善人格为标科学合理的体育活动能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研究发现,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运动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变得更加敏锐和活跃,创新能力可以得到提高。在运动的环境下,受氛围的影响,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社会化的形成可以进-一步促进自身人格的完善。在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要达到符合社会需要的要求,人本身的基本素质也需要提高。现代教育中虽然体育课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但是必须要兼顾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这也是各科教育的任务。体育课也要在基本的思想上做出相应的改变,将快乐体育思想融人进来,让学生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把学生带动起来。

3、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体系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选择对于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的提高有赖于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的制定。学生个体受自身条件、生活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其学习过程中体现出很大的个体性差异,这就要求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在安排习题的难度与要求上也要顾及学生的个体性差异,灵活选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个体不同程度的学习需求。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对于“快乐体育”这一教学模式进行了很好的诠释,因材施教,从学生的根本角度出发,选择能够让学生乐在其中的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多种新颖的教学手段,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化地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良好的教学体系的构建是建立在对于课程本身详尽的认识与了解的基础之上的,以“快乐体育”这一教学模式为主导的教学方式的选择,无疑是一种具有时代创新性的新式教学手段,这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建立以游戏理论为辅的体育教学内容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加入各式体育游戏,以游戏的方式进行体育教学,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十分有益,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加快速地掌握学习技巧,进而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为了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掌握技术技巧,教师在选择游戏时要偏重游戏本身的趣味性,并制定出相应的灵活的教学方法。

体育游戏的选择要以其自身所蕴含的基础理论为主,并且包含一定的人文知识,还要保证其在运用的过程中不会有所局限。

5、建立教学相长的教学群体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由其传授学生所需要的体育知识、技能,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但是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如果也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与学生一同体验、感受和互动,教学相长,就能让体育教学中的全体参与人员组成一个即时的信息反馈系统。

6、建立师生和谐共处的教学过程体育学习的过程不但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过程,更是一种师生间情绪、情感的交流过程,是一种行为和态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师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自身需求,激发其学习兴趣,使这种兴趣成为学习动机。这种学习动机逐渐使学生有了学习的自主性,扭转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状态,营造了和谐、融洽的学习气氛,建立了良好的生生关系与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成长。

基于游戏理论视角,贯彻安全、健康、娱乐三位一体的教学指导思想,重建快乐体育教学模式,有效解决了当前快乐体育教学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以健全的身体教育和人格教育为目标的体育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要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体系,建立以游戏理论为辅的体育教学内容,建立教学相长的教学群体,建立以师生和谐共处的教学过程。

第4篇:双师型教师职称论文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机构的主体性质

根据《教育部职称评审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国家教育委员会指导全国高等学校职务职称资格评审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评审工作应在各地职称改革工作小组领导下进行,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负责在本地的高等学校教师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国务院有关部委根据所属高等学校某些专业的特殊需要和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可设立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负责所属高等学校的某些专业教师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工作。这是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的直接依据。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职称评定分为四级体制:第一,国家教委负责总体指导;第二,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制定各地的评审政策;第三,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专门的高等学校职务评审委员会具体负责本地区高职院校教师职务评审;第四,具备一定条件的高职院校成立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负责本校教师的相关职称评审工作。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中,第一步是由学院按一定名额比例,学校组织职称评审委员会对本校教师的职称进行评审,将评审结果报省职称评审行政部门审核,最后由省教育厅职称评审行政部门进行职称授予。这里先分析一下高职院校职称评审委员会这一职称评审主体的问题,如果其权力来源是国家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授予的,那么其评审主体就是行政主体,其行使的就是行政权,职称评定就是行政职能的完全实施过程。由于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高职院校的主体性质是自治团体组织,但实际上是直接受教育行政机关管理和指导的。这里的委托行为实际意义就是行政授权行为,正是中国的这种特殊性才是造成法律混乱运用的根源。但是从法律上认定这种评审委员会评审主体的权力来源,不难判定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行为是实际意义上行政主体实施的具体行政行为。那么由教育部或省教育厅评审部门或评审委员会对“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更明确的就是行政行为。教师职称的评定实质就是明确的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管理,它不是第三方组织或高校自治团体对教师资质的一种认定。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行为属性分析

判定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行为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行为,要根据职称评定行为的整个评审过程和这个过程中评审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来鉴定。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程序属性

从各级职称名额的确定、评审申报条件,被评审“双师型”教师资格条件的认定,学院行政人员对被评审人员相关材料的审查、评审专家学科结构构成、学术委员会的人员组成程序,学校中级评委、高级评委的民主投票权、最后院务会对选出人员的确定、合格人员上报省教育厅评定、职称授予和认定。这一系列流程都是严格按照省教育行政部门下发给高职院校职称评审条例来操作的,其实质是高职院校行政部门代表省教育厅行使行政管理权,行使的是一种行政法规、规章授予的权力。有明确的授权机关、授权方式和授权范围,脱离了指导的属性。评审主体做出的是明确的具体行政行为,对象是“双师型”教师,是一种国家统治层自上而下的管理行为,具有公共管理性,其性质是一种行政公务。行政主体依评审条例或省级会议精神将其行政意志通过语言、网站公告、文字、符号等具体的行动来告知相对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一旦取得相对应的职称,一旦授予不可依个人的意志随意变更,如果变更要有相应的法定或行政程序。因此判定获取职称的这一行为具有法定的确定力。因此高职院校“双师型”职称评审的性质是一种具体的行政行为。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结果属性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程序结束后,评审结果都会按时地公示,授予相应的职称聘书,因而具有因教育部门授予而产生与此对应的授权、行为能力和与职称相对应的相关待遇。该教师在高职院校工作中其工作行为都与其职称的高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种因行政部门授予的职称具有证明力,是整个教师群体中明显的身份认知。如果教师在职称行为受侵害时受国家教育行政权力保护,同样职称一旦授予,该教师也承担义务,服从行政部门和学校行政部门对其与职称有关的行为的管理,职称不可依个人的意志随意变更,如果变更要有相应的法定或行政程序,职称的变更或消灭都要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因此判定这获取职称的行为具有法定的确定力。

三、影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中教师权利保障实现的因素

(一)法律受案范围的不明确性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纠纷受案范围分析,那么哪些纠纷属于这类纠纷?在这里从“双师”、“职称评定中的纠纷”、“高职院校”三个关键词方向来界定。也就是只有同时符合这三方面的纠纷才是研究的受案范围。界定厘清哪些纠纷是属于“双师型”教师被侵权的行为类别可以节约法律成本,提高纠纷解决的效率。

(二)适用法律的不确定性

法律适用方面上,宪法、教师法、民法、行政法、劳动法中都有涉及对教师权力的维护,但具体可依据的相应法条缺失,试用准则模糊、混乱。例如《教师法》和相关规定,教师权益遭到侵害后其法律救济途径只有申诉和仲裁两种,但《教师法》没有对申诉的受理机构做出明确规定,教育部也没有对申诉的受理机关—当地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明确规定,当教师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其申诉、仲裁、行政争议和行政诉讼等维权途径不畅通。

(三)现有维权的方式滞后性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在职称评定时,具有自身特殊性,这里包括“双师”身份的认同,教学成果、科研成果的独特性,要求此类教师职称评定时要有专门的适用标准,既要在同专业“双师型”教师之间评定时有区别,又要在全校的各专业教师职称评定时有其合适的区分标准。“双师型”校企合作模式教学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创新与发展,属于新事物,教师职称评定中由于评定条例自身的落后、维权途径的单一滞后,都给“双师型”教师遇到不公正待遇时的维权设置了障碍,因此这些新问题需要救济途径、救济方法和评定规则能够与时俱进、协调发展。

(四)科学救济程序设计的缺失

救济的横向和纵向的程序设置混乱。在横向程序上,由于对教师权利保障的救济途径具体权限的划定不清,具体法律适用不清等原因,造成申诉、仲裁、诉讼等救济程序设置的现行法律法规对教育行政部门或人民政府在处理教师申诉时的受理、调查、答辩等事项时,缺乏严格的程序性规定。实践中,教育行政系统内部救济仍然多采用行政方式,对事件的调查粗糙,不公开进行,对教师申诉的处理往往掺杂领导的个人感情和主观判断。另外,对提起申诉控告的缘由,受理机关、时限要求、处理结果的送达和执行等,具体事宜也仍未制定出明确的单项法规或相应的实施细则。教育行政部门或人民政府受理申诉或控告后,由于缺乏受理、审理、申诉、答辩、调查、处理的严格程序,势必存在随意性,难以保障教师的申辩权利。而且教育行政部门或人民政府在处理教师申诉过程中,教师和被申诉机构完全是“背靠背”。因此要科学合理地受理纠纷,实施救济的横向和纵向的程序设置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完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纠纷救济的程序设计

(一)明确受案范围

在此要解决纠纷的类型是针对“双师型”教师这一主体的,所以要明确“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中的纠纷类型,也就是受案范围。

1、“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中的程序性类型纠纷

教师在职称评定中,对评审的资格审核程序不满;评审委员会组建的专家组成员构成制度不合理;利益相关评审专家、服务人员回避制度没有明确规定和提出异议制度;评审程序中出现选票公布程序时间没有明确规定;对科研成果评判送审程序不透明、不科学;对“双师型”教师的评审条件与其他教师项目没有评审制度上的明确区分;不同学科评审程序没有明确的区分标准;参与评审专家专业资质不够或不同学科专家比例不科学;公示时间没有按规定执行;选票制度不科学造成人为操作可能;对同等情况下教师的评审硬件提出特殊苛刻的要求,超出规定以外;变相限制教师的申报职称人数;不同学科之间的教师申报名额比例分配不科学;高职院校学院内部评审程序未经教代会审议通过的,直接由行政部门以发文形式确定等。

2、“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中的实体性类型纠纷

“双师型”教师发表的核心论文、非核心论文、论文影响因子等有关论文评价认定引起的纠纷;学校设置门槛限制“双师型”教师从事教学科研活动;“双师型”教师培训进修机会分配的比例不科学;“双师型”教师年终考核、学期考核引起的纠纷;对不同国家机构组织的奖项认定标准不同引起的纠纷;对有关出版专著、合著、创作作品、专利、规划教材、精品课程等级认定标准不同引起的纠纷;对“双师型”教师进企业做访问工程师时所产出成果的认定标准不同引起的纠纷;对“双师型”教师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市级、院级教科研项目及课题认定标准不同引起的纠纷;不同系部”双师型“教师参与专业建设等级引起的纠纷;学术报告水平层次认定引起的纠纷;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等级评定引起的纠纷;对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年度和考核优秀评定中不公引起的纠纷;教师带学生参赛不同等级的成绩评定标准不同引起的纠纷;教师做访问工程师、指导社团数量的判定标准不同引起的纠纷。

(二)程序设计

1、申诉制度

第一,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内部申诉制度。设置申诉救济渠道、申诉委员会的建立和制定申诉程序,并在学院的教代会上审议、通过,以制度化的形式确定下来,确保这个通道常规化、合理化。当教师在职称评定中有纠纷存在,可以依程序向教师申诉委员会提出申诉。在教师申诉委员会的人员组成上,应明确各部分人员的比例,保证教师代表数量、由教师代表提名相关专业的异校“双师型”评审专家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人员监督,确保纠纷解决的民主性和科学性。要重视校内申诉制度的具体程序性规定,在有效的信息平台上明确申诉程序的详细步骤、在现有的法律法规中细化各个程序的规定,具有可操作性。第二,纠纷当事人向教育行政机构的申诉。各级教育行政机构都应该设立相对应的受理部门和处理机制,目前教育行政部门都设有这样的部门,但是不乏存在公正受理的问题,具体体现在受理部门和人员与高职院校是否存在利益关系的问题,领导和领导之间是否有默契,因为高职院校的管理和运行也受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和指导,两者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受理程序科学设置,公开、透明和回避利益方就显得相当重要。因此建议现有的机构的人员设置应选择第三方辅助机构构成,应该从教育行政各部门抽掉各负责人与本地区或异地相关专业的教育专家共同组建,对纠纷进行民主合议,全程采用公开旁听制度。这里为了维持解决纠纷成本,纠纷提起人应缴纳一定的保证金,并且将保证金制度化。

2、行政复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复议法中的“行政机关”这一主体包括“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而高职院校是由国家和法律授权,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或公共管理权力,具有法人资格,能够独立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高职院校具有行政主体资格。高校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带有行政法律关系的特征,高职院校享有授权执法主体资格,在法律上处于行政主体地位。因此,当“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中权利受到学校有关行政裁定行为侵犯时,可依法向学校的上一级教育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规定的机关提出复议申请,请求撤销行政裁定或重新裁定等,这也是解决纠纷的一条有效出路。行政复议机关受理的范围包括,教师的申诉行政机关不作为或行政裁定不公正、行政程序有问题的纠纷和申诉机关已经进行了处理但教师仍对处理结果不满的案件等。

3、仲裁制度与司法救济两选一

作为最终救济方式的设计,采用了仲裁制度与司法救济两选一的方式,即无论行政相对方采用了哪种方式都是对此最终的裁定。

第一、仲裁是仲裁机关根据双方当事人的协议或有关法律规定,对当事人双方发生的争议,以第三者身份进行调解,做出判定或者裁决的一种法律制度。

应该是解决职称评审类纠纷的首选,职称评审要求的专业比较强,涉及方面多,中国教育方面的法官也是稀缺资源,仲裁的优势在于其程序简便、结案较快,能独立、公正、迅速地解决争议。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建议组建教育仲裁组织,其性质应该是第三方非营利性组织,具有自主性、非营利性、非官方性质。其运营的方式通过供应政府教育行政机关教育仲裁服务、机构自身向高校等相关市场需要者提供服务以及通过社会或企业募捐、赞助等方式来维持运营。做到财务和服务公开透明,接受群众监督。“双师型”教师在进行职称评定向该组织申请仲裁时要缴纳一定金额的保障金,防止发生乱申述、无理申诉等现象。在非营利性组织建立纠纷专家库制度,每次处理纠纷时都给予相应的经济费用和根据每次纠纷解决的情况建立解决纠纷专家信用等级制度,建立透明的监督体系,相关专家一经被举报,情况属实便追究其法律责任并终身不得采用。同时在这个仲裁委员会中要建立一个辅助机构,其性质应该是第三方中立的。人员构成应该由两部分人组成,第一部分是,同级别教育行政机关的代表,起到监督仲裁作用;第二部分,是各学科的同行专家组成。起到对相关专业性仲裁提出专业指导意见的作用。仲裁专家和工作人员应实行回避制度,以保证仲裁的公平、公正。仲裁委员会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内民主合议迅速处理纠纷;当教师未能或不愿通过申诉解决纠纷时,可以在申请仲裁和提起诉讼之间进行选择,除非有法定的事由,本次仲裁是一裁终局。

第二、司法救济制度。

将调解制度作为司法救济的前置程序,如果调解无效就按案件的性质进入正常的诉讼程序。针对“双师型”教师合法权利受到侵害的情形,司法救济在法律层面上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依照《宪法》《行政诉讼法》《劳动法》《教师法》《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等来作为纠纷适用法律法源提起维权诉讼。特别指明“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必须是针对高校不合法的行政行为,如果只是不合理,而不违法的话”,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并且还必须是具体的行政行为,对于抽象的行政行为,比如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管理规范,其性质属于抽象行政行为,法院也不予受理。

第5篇:改善教师职务聘任制的几点设想

一、阻碍聘任制深化的原因实施教师职务聘任制中出现的问题,大多数不是职务聘任制本身所固有的,而是人事制度的其他方面改革不配套,使得聘任制出台受到多种制约引起的。阻碍聘任制深化的原因很多,诸如教师收入不高,教师职业缺乏强大的吸引力,一部分教师流失后,优秀的又聘不到,只能退而求其次,形不成竞争力;对教师的工作质量评价难度大,考核往往流于形式,解决聘与不聘的问题很困难等。这些具体的原因确实很多,但我认为主要的原因是两条:

1、理论准备不足目前高校虽已普遍推行教师聘任制,但对教师聘任制的理论探讨跟不上去。实行聘任制缺乏有力的理论支持,理论的滞后延缓了高校实施聘任制的进程,理论准备不足,使得做法上摇摆不定,先搞评聘结合,后又评聘分开,实际上都是以评为核心,聘任却流于形式。理论准备不足,观念难以更新,尽管花样不断变化,但总脱离不了固有的运行轨道。

2、缺乏社会化保障体系的支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对教师包得过多,相对而言,社会承担的责任则较少,因此,人事管理权利高度集中在学校,人才的单位所有制情况严重。实行聘任制,逐渐将人才由目前的单位所有变成社会所有,除观念上扭转外,还需要一整套社会保障体系的支持,如失业救济制度、人才市场立法、户籍政策、档案管理制度、劳动争议仲裁制度、住房制度以及高校的独立法人地位和办学自主权的到位等等。缺乏上述体系的支持,学校希望不想要的人流出去就成了一句空话,即使学校有权解聘,被解聘人员也只有靠学校“内部消化”,“统筹解决”。同时由于受住房、资金限制,学校难以从校外再聘任合适的教师以填补解聘后的空额,于是学校与教师的双向选择就无法真正实现。

二、完善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的对策针对实施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完善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显然应从两个方面人手:宏观上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微观上进一步深化高校人事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向聘任制的完善靠拢。对高校来说要做的主要是第二点。而要做到第二点,当前迫切需要解决好什么是真正的聘任制和如何从现行管理体制过渡到真正的教师职务聘任制两大课题。

教师职务聘任制是通过双向选择,将学校和个人以聘任的形式相联系,溶岗位责任、权力、利益为一体的一种人事管理制度,是一种打破平均主义,促使优胜劣汰,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积极性的竞争、激励的制度。

当前的实际是:一方面人才的单位所有制特征很突出,学校改革(包括职称改革)一时还得不到社会保障体系的支持。另一方面教师资源外流,教师个体在外兼职甚为普遍,它又反映了教师对原有人事管理体制的冲击。这两方面都困扰着高校。我们面对现实,应该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是对校内的专职教师逐步完善职务聘任制;二是面向社会实行教师职业聘用制。通过这些措施逐步建立开放式的教师聘任体系,使教师队伍形成相对稳定的骨干层和出入有序的流动层,让教师队伍充满活力、体现效益。

1、完善校内教师职务聘任制聘任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当前高校应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实行职务评聘分开制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就是专业技术人员可根据自己的条件,经过一定的程序及途径向有关部门(机构)提出申请,获取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它不受单位专业技术岗位数额限制。

用人单位根据专业技术岗位的需要,自主聘任具备相应任职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专业技术人员获得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不与工作待遇挂钩,但可以作为竞聘专业技术职务,进行人才交流,参加学术、技术等活动的依据。聘任专业技术职务后,可享受相应的工资待遇。由于评聘分开,打破了事业单位长期存在的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解决了专业技术人员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弊端,有利于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创业的积极性,使竞争者的德、才得以充分的展现,贯彻看能力、看水平、看干劲、看实绩,优胜劣汰的法则,逐步形成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竞争用人机制,使职称工作逐步朝着评价社会化,用人聘约化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2)科学地设置岗位设岗工作是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的关键环节。

只有岗位明确,才谈得上聘任。岗位是由承担的任务定的,不是评出来的。设岗的原则应该与学校承担的任务及学科建设相适应,统筹兼顾教师队伍发展的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同时做到结构优化、高效精干。一些高校采用按学科设岗,效果较好,他们将全校的专业按二级学科进行归并,然后分成国家重点学科、有博士授予权的学科或者省部级重点学科、有硕士授予权的学科和一般学科四类,对每一类学科先确定教授的数量,然后按一定比例配置副教授、讲师和助教。按学科设岗,突出了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地位,有利于发挥各种职务教师的作用,有利于促进教师队伍结构趋于合理。在此基础上,学校对每一类教师确定岗位职责,除政治思想外,每年对教学、科研提出质和量的要求,作为检查考核履行岗位职责的依据。

(3)制定考核指标体系科学地评估教师是教师目标管理的重要方面。只有加强聘后的履职考核,在考核中拉开档次,才能解决聘与不聘的问题。考核评估体系包括比较科学、有较高信度的评估指标、便于操作的考核制度和认真负责的评估督导组织。

(4)实行工资总额包干工资总额动态包干管理,包括上级对学校和学校对下属二级单位两个层次的包干。依据各单位的教学科研任务,确定编制,核定工资总额,包干使用;在包干定额的范围内,包干单位具有人事、分配的自主权,并承担相应的责任。这种运行机制的转换将使高校从学校整体利益出发,自我约束、严格专业技术职务的评聘,从而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增强办学活力。

【资源税,管理,问题】

2、面向社会实行教师职业聘用制教师职业聘用制是高校面向社会、对符合条件的人员进行择优录用,由校方和拟聘教师签订聘用合同,明确双方职、权、利的一种用人制度。

它的好处是:不受高校现行管理体制的束缚,调整人才供求关系比较灵活;扩大了聘用教师的范围,使固定编制教师产生紧迫感和危机感,强化竞争意识;减轻目前学校住房、医疗方面的压力,有利于提高教师待遇;同时,可为进一步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制提供宝贵的经验。外聘教师的做法,实际上有的高校已经在做了,如某门课程教师不够,从校外聘请,又如聘请兼职教授、客座教授等,但目前基本上是松散的行为,管理难度较大,教学质量也参差不齐,其主要原因是未纳入聘用制的规范化轨道。我们要把面向社会聘用教师作为教师职务聘任制的一种补充,制定配套的政策和措施加以保证。这主要应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从教师总编制中切出一块作为流动编制,专门用于面向社会聘用教师。流动编制占教师总编制数10至15为宜,聘用的对象是国内知名专家教授,也可以是研究生、合同期青年教师、离退休的教师等等。在流动编制的使用上,人事部门要转变习惯使用固定编制,人才单位所有的旧观念,树立开放的人才流动的新观念。

(2)在聘用程序上,可以采用建立人才库,高校之间建立供求信息网,或者高校联合召开智力交流会等形式了解信息。每年寒暑假前,校方对应聘人员进行严格考核,择优录用。

(3)对聘用教师实行严格的合同管理。职务聘用制本身具有强烈的合同契约性质,具有法律的效力,应该增强法制观念,将聘任与受聘双方所承担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以契约的形式明确规定下来,强化合同管理,使聘任制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第6篇:国外大学教师职称论文

一、澳大利亚大学教师职称晋升政策的历史变迁

(一)澳大利亚大学双轨制时期教师职称晋升政策变革

自1850年第一所大学创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发展一直比较缓慢而稳定。到1956年,全国共有9所大学。在随后的20年里,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到了1976年已经拥有19所大学。20世纪60年代,在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未来委员会(马丁委员会)的倡议下,创建了一批高等教育学院,之后又相继成立了一批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这种传统综合性大学和新增高等教育学院并存的双轨制一直持续到1988年。因此,这段时期在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史上被称为澳大利亚大学的双轨制时期。

1、改革背景与动因

在双轨制时期,在惠特拉姆工党政府的改革下,联邦政府承担了将近所有高等教育资金拨款的责任,从而对大学的控制也开始加强。1977年,澳大利亚政府成立联邦高等教育委员会(TertiaryEducationCommission),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的管理和控制,对大学的财政拨款也愈加仔细和慎重。1981年,联邦高等教育委员会认为,各大学分布在高级职称类别的人数过多,如高级讲师系列从1975年的23。9%增长到1980年的29。2%。大学管理层也意识到教师成本是大学最大的支出,教师晋升人数的增多和速度的加快都意味着更多人力资本的支出,当时教师的人工费用占到大学开支的80%。因此,政府和大学对教师职称的晋升和聘任进行了相关改革。

2、改革内容

首先,政府对教师的聘任和晋升政策开始进行干预。例如,大学教师实行全国统一的工资标准,改革教师学术休假制度,在休假时间长度和条件方面更加严格。各大学在教师职称晋升政策方面做出的改革主要有两项内容:第一,在讲师和高级讲师系列增设晋升条件。各大学对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实行绩效管理,绩效评估结果与晋升评审过程相关联。第二,对各个职称类别(特别是高级讲师和副教授系列)设置定额政策。因此,这一时期澳大利亚大学教师职称晋升的特点是:60-70年代,教师人数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迅速增加;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对大学控制的加强和拨款的日趋严格,教师职称晋升的竞争更加激烈,教师的流动性也减弱,很多教师认为高级讲师系列已经是职业生涯的最顶端。

(二)道金斯改革至21世纪初澳大利亚大学教师职称晋升政策变革

1988年,在时任就业、教育与培训部长约翰?道金斯的倡议下,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系统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革,结束了20年的双轨制。澳大利亚综合性大学与高等教育学院合并,形成全国统一的高等教育体系。这就是澳大利亚教育史上著名的道金斯改革。自1988年道金斯改革至21世纪初,澳大利亚大学教师在职称晋升政策方面经历了一系列变革。

1、改革背景与动因

自澳大利亚形成全国统一的高等教育体系后,开始实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计划,向国内学生和海外学生进行收费。同时,联邦政府从财政到教学全面加强了对高等教育的管理和控制,如在政府拨款模式方面实行竞争型拨款模式,鼓励大学按照市场机制进行运作。因此,各大学为获得更多竞争性拨款、吸引生源,开始关注教学质量和科研成果,并在管理制度方面进行改革,实行企业化运作模式。商业化、企业化和管理主义成为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管理的核心词汇。在这样的背景下,围绕大学企业化运行模式,澳大利亚大学教师职称晋升政策也相应地进行了改革。

2、改革内容

首先,随着全国统一的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各大学的五级职称体系正式确立起来。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高校合并,澳大利亚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比十年前增长了64%,大学规模的日益扩张导致对教师的数量需求也在增长。在此情形下,各大学在各个职称类型的聘用形式方面,除了终身制教师外,开始聘用合同制教师,并模仿美国大学的聘任体系,即讲师和高级讲师在经过3到5年的合同试用期后,有机会转入终身体系。在教师晋升标准方面,与大部分西方国家相同,主要依据教师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的成绩与绩效。一般传统的权重是:教学和科研分别占40%,社会服务占20%。但在实践中,科研成果往往占更大的比重。教师们也纷纷抱怨,在职称晋升过程中,缺乏对教学成果的重视,过于关注科研论文发表的数量。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大学市场化机制的运行和对科研商业化的强调,各大学更加鼓励教师进行科学研究,争取更多的企业资金。在职称晋升评审过程中,科研绩效的优势更加明显。

20世纪90年代,随着澳大利亚大学企业化模式的运行,各大学也和企业一样,在劳资关系方面有着更大的自主权,实施企业协议(EnterpriseAgreements)的方式。企业协议通常由高等教育机构与教师工会代表协商后制定,由教职工投票表决,获得大多数人同意后方能生效。企业协议也必须遵循国家及州的相关劳动法案。澳大利亚大学教师工会(NationalTertiaryEducationUnion,NTEU)在协议修订和捍卫教师权利与福利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各大学的企业协议规定了教师聘任、职称晋升政策和教师工资待遇等条款。企业协议一般三年修订一次。各大学如有关于职称晋升政策的调整和变化,也会在新一轮的企业协议中进行修订。从以上改革内容来看,道金斯改革后的20世纪90年代是澳大利亚大学职称晋升政策变化较大的阶段。一方面,大学职称晋升在制度上更加完善,奠定了五级职称体系和职称晋升的权重标准。另一方面,随着外部环境和政府政策的变化,大学开始实行企业化运作模式,在新管理主义思潮和市场化的驱动下,“效率”和“责任”逐渐成为各大学的核心追求。大学在职称聘任和晋升政策方面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与教师和工会进行三方协商,进而通过企业协议来规定教师的聘任和晋升条件。另外,这一时期的大学为节省开支、降低工资成本,打破了教师终身制,开始聘任越来越多的合同制教师,教师的流动性和竞争性得到加强。

二、21世纪澳大利亚大学教师职称晋升政策改革

进入21世纪,澳大利亚各大学的教师职称晋升政策也发生了重要变革。教师岗位设置改革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除了科研型教师、教学科研型教师外,各大学出现了更多教学型岗位教师。这一变化也引发了职称晋升政策方面的改革:澳大利亚各大学调整了相关职称晋升标准,给予教学型优秀教师更多职称晋升的机会。

(一)改革的必要性与动因分析

1、全球化背景下“教学学术观”理论对大学教学质量关注的推动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相继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的教学质量非但没有上升,反而出现下滑迹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在大学普遍出现。在此背景下,1991年,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前主席欧内斯特?博耶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学术的反思———教授工作的重点领域》,提出了“多元学术观”理论。博耶认为大学里的学术不应仅仅指科学研究,还应包含整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ScholarshipofTeaching)。博耶的学术观点特别是教学学术的思想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激发了西方各国高等教育机构对教学的重视,促使其认可和奖励教师的优秀教学。这场关于教学学术研究的运动也给澳大利亚带来持续的影响。澳大利亚各大学相继成立教学学术中心,重新思考学术职业的内涵,在教学和教师评价及激励制度方面进行相关改革。政府层面也设立专门的政府机构来奖励优秀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21世纪澳大利亚教学委员会(AustralianLearningandTeachingCouncil,ALTC)的设立则是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史上关注教学质量的分水岭。该机构每年投资2700万,用于支持和提高澳大利亚大学的教学质量。2016年,时任首相吉拉德取消了教学委员会,在澳大利亚zhèng fǔ 部门———教育、就业和劳动关系部成立了教学办公室(OfficeofTeachingandLearning,OLT),并计划在接下来的四年中拨款5千万澳元资助和奖励澳大利亚大学的优秀教学。

2、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自建立起全国统一的教育体系后,真正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到2016年,高校学生的入学人数比20年前翻了一倍,从1991年的53万人增长到2016年的122万人,其中三分之一是国际学生。如今,澳大利亚政府正在积极出台一些改革措施,以响应布莱德利在《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审核报告》中提出的建议。高校将继续大力招收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计划到2025年,25岁-40岁年龄段获得学士学位的人数占这个年龄段总人口数的40%。学生人数的增加和生源的多元化给大学教学带来一系列挑战。学生作为消费者与社会其他利益相关者一起,对大学的问责也不断加强,从而对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切使得大学不得不重新思考教学的重要性,亟须采取措施来倡导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大学文化。

3、澳大利亚政府对大学教育质量的重视

进入21世纪,澳大利亚政府开始重视大学教学质量,尤其是本科教学质量。为此,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政策,设立质量保障相关机构。首先,政府通过财政拨款模式改革,对各大学的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6年澳大利亚政府设立“教学绩效基金项目”(LearningandTeachingperformanceFund),专门用于奖励教学质量优秀的高等教育机构。该项目通过“课程体验问卷”(CourseExperienceQuestionnaire)和“毕业生去向调查”(GraduateDestinationSurvey)等评教工具,设立一套全国性的教学绩效指标,检测大学的教学质量,从而决定各大学的拨款金额。2016年,澳大利亚政府开始按照学生人数和办学绩效进行拨款,这使得大学之间为争取生源和拨款经费的市场化竞争更加激烈,问责制得到加强,从而对大学的教育质量提出更高要求。2016年,澳大利亚政府成立了“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署”(TertiaryEducationQualityandStandardsAgency,简称TEQSA),替代原有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AUQA),负责高等教育质量的保障和管理。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署规定,大学注册的条件之一是必须遵循有关教学质量的一些规定,如证明其教师具有一定教学能力和参加教学培训的经历。同时,联邦政府还实施了多样化的教学质量测评工具,以保证和强调大学的教学质量。2016年,澳大利亚设立了“我的大学”(MyUniversity)网站,公布各大学、各专业的教学质量满意度,让学生从消费者的角度知晓大学的教学质量及专业设置情况,为未来学生选择大学提供相关信息依据。这些教学评价体系的实施也更加督促大学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澳大利亚的大学在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为提高竞争性、吸引生源、获得与教学质量相关联的政府绩效拨款,对教学质量的关注已是大势所趋。而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如何认可和激励教学优秀的教师,逆转“科研就是一切”的大学文化,需要在教师评价体系和职称晋升制度方面进行改革,重新思考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使得具有教学学术能力以及教学优秀的教师能在职业发展路径上有向上发展的空间。

(二)改革内容

1、设置教学型岗位教师

在教师岗位分类方面,澳大利亚各大学在已有的教学研究型教师和研究型教师两类岗位外,设置了教学型教师岗位。自2016年起,在终身制教师和合同制教师中教学型教师的数量快速增长。尽管各大学教学型岗位教师的数量并不相同,但在39所大学中,已有14所大学的教学型岗位教师数量超过了10%。

2、制定教学型岗位教师职称晋升政策

随着教学型岗位教师的增多,各大学开始在职称政策方面进行变革,鼓励和认可教学型教师,并和其他两个类型的教师一样,设立了从讲师到教授各个职称类别的晋升标准。如前所述,传统的职称晋升的权重是教学和科研分别占40%,社会服务占20%。但在一些大学新的职称晋升政策中,对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比例进行了调整。以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为例,各个岗位类型的权重总的比例是100%,但每一项都必须达到最小比例。对于教学型教师而言,教学占更大的权重,尽管科研的权重至少须达到5%。随着职称级别的提高,相应的科研权重应有所提高。例如,如果申报教授或副教授职称,申报者必须在教学学术研究方面在国内或国际上做出创新和贡献,科研的权重要占到20%~30%。

下文以澳大利亚八校联盟成员之一的昆士兰大学为例,探讨其在教学型岗位职称方面的改革。

昆士兰大学作为各项指标均居于世界排名前100位的大学,与其他澳大利亚大学相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优秀的教学质量———该校曾多次获得澳大利亚教学委员会颁发的教学优秀奖。2016年,昆士兰大学设立由校长、教学副校长、人力资源部和各院系负责人组成的工作委员会,讨论教学型教师是否已获得应有的认可和激励机制,并考虑在职称上设立教学型岗位,进行相关职称晋升政策改革。工作委员会的报告建议:教学型教师与教学科研型教师和科研型教师在晋升程序方面应该相同;在晋升过程中,由于不同的岗位类型和职称级别,对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权重也应不同;各类岗位的教师可以根据个人意愿与绩效考核申请转岗,如从教学岗转到教学科研岗或者科研岗。

在昆士兰大学的教学型教师职称晋升改革中,根据博耶的多元学术观理论,特别强调“教学学术”的能力和教师在教学领域的领导能力。在教学型岗位教师职责中,将教学学术、教学实践和教学领导力与传统的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这三项职称晋升标准相对应。教学实践指的是课堂教学及与教学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对荣誉学位学生的指导;教学学术包括相关学科领域教学法的创新、教学大纲的创新与设计,以及发表具有影响力的教学研究成果;教学领导力则是指教学方面的组织领导能力。随着职称级别的晋升,对申请人在教学实践能力、教学学术研究水平和教学领导力方面的准则与要求也会相应地有所提高。

昆士兰大学的案例体现了澳大利亚大学在职称晋升方面的原则:每一职称级别都有对应的责任与绩效要求,晋升的职称级别越高,责任与绩效要求也会相应增加。例如,在服务(领导力)权重方面,在讲师级别,教师的责任是负责本课程的教学;到了高级讲师级别,教师的责任除了课程教学,还需要协调所教年级的课程教学;到了副教授级别,教师的责任扩展到新课程项目的开发和教学大纲的设计。绩效考评方面,随着职称申请级别的提高,要求也会相应地提高。例如,高级讲师级别的绩效考评结果是要求有“较高的成就”;到了教授级别,必须证明在教学学术研究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

三、澳大利亚大学教师职称晋升政策改革述评

从澳大利亚大学教师职称晋升政策的历史演变来看,每一阶段的变化都与政府的高等教育政策改革密切相关。特别是随着政府拨款模式的改变,在职称晋升条件、晋升名额和教师流动性方面也相应地有所调整。除了联邦政府的法律政策,在澳大利亚作为教师权益代表的高等教育工会组织(NTEU)也对政策的改变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各大学的企业协议中关于教师薪酬、岗位类型以及职称晋升政策的规定需由大学教师工会代表教师与大学进行沟通和谈判。另一方面,教师职称晋升政策的演变也体现了澳大利亚大学特有的文化和企业化管理模式。在新管理主义理论的影响下,教师的管理更趋向企业化。如在职称评审中,每位教师都有完整的绩效考评体系,从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个方面根据相关学术标准来进行评价和规划具体的目标,形成绩效档案,作为职称评审的参考依据。在同一职称级别,再细分不同的等级,并与教师的薪酬相关联。21世纪澳大利亚大学的职称政策改革体现了各大学在联邦政府督促下对大学教学质量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教学优秀的教师,从而提高了大学教学质量并使学生受益。特别是昆士兰大学的职称转换制度使得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及实际绩效,在职业生涯中进行岗位转换,激励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另外,昆士兰大学在职称晋升中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组织和领导力,体现了在大学发展过程中教师的多样化角色,如学术领导人、教师发展中心专职人员等。随着高等教育全球化竞争的加剧和新技术的影响,澳大利亚高校的职称晋升政策也将会进一步改革。例如,当下备受关注的“大众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将会给高等教育和传统课堂带来冲击,也同样会在大学教师岗位分类和职称政策上带来变化。此外,随着大学管理的精细化和教学质量的需要,澳大利亚一些大学开始设立另一种岗位类型———学术专家。这类岗位不需要教学和科研的考核,主要的职责是服务和领导力,如制定学术政策的科研服务人员以及教学副校长等管理者角色。这些新变化都将导致澳大利亚大学在职称晋升政策方面做出进一步改革。

篇四:资源税,管理,问题
2016年鉴范文

第1篇:政法工作年鉴范文

一、积极有效开展“严打”整治斗争

全市政法工作认真贯彻全国、全省和全市社会治安工作会议精神,以实现两年内社会治安明显进步为目标,全力推进“严打”整治斗争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在“严打整治”中要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的领导作用,政法机关的主力军作用,人民群众的“齐抓共管”作用,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作用;实施严厉打击、彻底摧毁各种黑恶势力,巩固基层人民政权,严厉打击、有效遏制严重暴力犯罪、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严厉打击、切实狠刹多发性侵财犯罪、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严厉打击、坚决扫除毒品犯罪,从源头上、根本上预防和治理“毒祸”,严厉打击严重经济犯罪、整顿规范经济秩序;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形成预防、震慑、打击违法犯罪的良好法制舆论氛围,坚持专群结合、建立健全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提高对社会面的控制,深入扎实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增强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加强对流动人口、重点人口的管理,促进治安良性循环,加强基层综治组织网络建设,深入开展基层“创安”活动,筑牢治安第一道防线。全市形成强大的“严打”声势,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各级政法领导干部积极转变作风,坚持深入严打一线,指导、督促严打措施的落实。一年来,各级政法机关相继摧毁了一批作恶多端的黑恶势力团伙,整治了一些重点区域和重点问题,捕获了一批在逃犯。

二、全力维护社会政治稳定

各级党委、政府和政法部门认真落实“稳定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加强领导,精心部署,狠抓维护社会稳定责任制和各项具体措施的落实,确保了元旦、春节,四、五、六月敏感期,纪念建党80周年和“9.1”招商会,第一届全市体育运动会等大型活动和国庆期间、ape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在上海召开期间,省党代会召开期间全市社会政治的持续稳定。加强隐蔽战线斗争,严防和打击各种敌对势力和“xx”xx组织的渗透破坏活动。进一步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协调会议、领导定期接访、重要信息报送、挂牌督办等工作制度,引导群众按照正常渠道反映和解决问题,努力做到一般矛盾纠纷不出村(居),重大矛盾纠纷不出乡镇(街道),重大疑难纠纷不出县(市、区)。市委政法委进一步加大对当事人多、社会影响大,省委、省政法委领导关注的重大积案和疑难案件的调处力度,列出一批典型案件作为重点案件,市委和市委政法委领导亲临一线指挥,及时深入群体性冲突事件现场,靠前指挥,直接面对群众开展工作,依法、妥善、果断地给予调处化解,维护基层稳定,政法各部门也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调解处理了一批矛盾纠纷。

三、扎实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全市建立并严格实行了综治领导责任制,各级层层签订综治责任书5592份。市委、市政府按照省市综治《责任书》要求,在研究和部署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时,都把加强综治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摆上议事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和重大矛盾纠纷的解决,并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市综治办下发《重大问题领导责任查究通知书》6份,对15个单位予以一票否决。撤地设市后,市委、市政府即调整配齐了市综治委,制定了综治委工作规则和综治成员单位职责任务,各县(市、区)都按要求认真落实经费保障。在广泛开展创建文明安全小区和治安模范村活动方面,城区逐步建立起动静结合、专门力量与群防群治结合的治安防控体系;在沿海,积极推广三都海上安全社区的典型经验,不断巩固和扩大基层安全创建成果;在农村,大力加强基层基础建设,配齐配强专抓综治工作的分管领导和工作人员。全市已建安全小区154个,54%的行政村建成县级达标治安模范村。此外,认真落实校园特别管护区制度,完善对学校综治副校长的工作考核。全面排查清理刑满释放和解除劳教人员情况,对重点对象落实监管措施,全面清查暂住人口和出租房屋的基本情况,提高登记bàn zhèng率。加强文化娱乐场所管理,积极开展专项治理。专门机关与群众路线相结合,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合力。各级综治委通过建立健全成员单位联席会议等制度,加强调查研究和督促检查。各级大力推广三都海上安全社区、福鼎城区治安大巡防等成功经验,建立健全群防群治网络,组织群众性的治安巡逻队伍。同时大力匡扶社会正气,成立市见义勇为协会,组织社会各界为见义勇为事业捐款。

四、强化政法机关的法律服务意识

各级政法部门以依法治市为总揽,多形式多层面开展普法活动,迅速启动了“四五”普法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学法、用法、守法、护法和预防、震慑、打击违法犯罪的良好法制氛围。针对一些地方海上养殖区存在的普法工作薄弱点,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林鸿坚亲自带领政法部门领导深入养殖区开展调查研究和送法上渔排活动,并首先在三都海上养殖区建立起一支法律服务队伍,设立了海上巡回法庭和法律服务中心。法院系统进一步加强经济、民事、行政等各项审判工作和执行工作,对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案件做到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判决、优先执行,努力促进司法公正与效率。司法行政机关全面拓展“96148”法律服务专线,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比数量、比质量、比形象”活动,认真做好律师、公证和法律援助工作。

五、狠抓政法队伍建设

全市政法部门坚持把队伍建设作为政法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开展“xxxx”重要思想、xx总书记“七一”讲话和党的xx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学习,把“严打”整治斗争与政法队伍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一是抓领导班子建设,对部分政法领导班子和重要岗位的领导干部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充实。,全市相继调整提拔了40名处级干部,并推动市直政法部门深化人事制度改革,通过公开选任、竞争上岗等形式调整选拔140名优秀科级干部充实到重要岗位。

二是抓干警素质的提高。政法各部门分别制定实施年度业务培训计划,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教育培训和岗位练兵活动。为保障依法“严打”,市委政法委还牵头组织具有一定法律政策水平和司法实践经验的法官组成的执法业务宣传团,赴各地政法部门开展巡讲活动9场,听讲人数达1000多人。各级政法部门还紧密结合“严打”整治斗争,以基本素质考试

为契机,采取多种形式搞好业务教育培训,组织了一系列岗位练兵活动。此外,还有一大批干警参加各种形式的函授、自学,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

三是抓纪律作风整顿。政法各部门分别开展了“三项教育”、“集中教育整顿”、“一教育三整顿”、“忠诚教育”等不同形式的教育整顿活动。强化了队伍的思想、纪律、作风建设。在教育整顿中各级各部门进一步完善违法违纪问题的查处机制,对违法违纪的干警决不护短迁就。,全市查办违法违纪干警54人。

四是抓典型教育引导。一方面,坚持以正面宣传、团结鼓劲为主。认真总结筛选先进典型的事迹和经验,大力加以宣传表彰。市委政法委组织评选出31个“人民满意的政法单位”和71名“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由市委、市政府作出表彰决定。市委政法委组织编写了政法系统7名英模事迹材料,组织英模报告团,在全市开展了10多场巡回报告会。另一方面,加强反面典型的警示教育,组织编写了政法系统8个反面典型材料,在全市政法系统集中开展了为期半个月的“利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警示教育活动。

五是抓队伍管理机制的健全。政法各级各部门积极探索队伍管理的长效机制,从加强队伍管理制度化建设入手,进一步严明纪律和行为规范,抓好效能投诉办理,强化效能监督,试行岗位目标绩效量化考评管理,制定落实八小时以外监督管理措施,组织督查组开展明查暗访,加大了监督纠改力度。

六是抓执法监督。把加强执法检查监督、确保公正执法作为贯穿“严打”整治斗争全过程的主线来抓,采取政法部门自查和政法委检查、阶段性专项检查和常规性全面检查、面上督促提高与重大案件协调督办、面上了解情况与专项调查研究相结合的办法,及时协调解决执法中带有普遍性、全局性、典型性的问题。突出抓好各级领导关注、上级部门挂牌、群众反映强烈、新闻媒体关注的大案要案的督办,促进政法机关依法从重从快打击犯罪。

第2篇:县发展和改革工作年鉴范文

规划调研编制和落实年度计划。县发展和改革局组织力量对上年度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调研和分析,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科学编制出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由县人民政府批转各乡镇、县政府各部门组织实施。从全年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运行情况来看,各项指标基本实现预定目标,年度计划的科学性和指导作用得以充分体现。

编制“两型”社会建设规划。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确定后,及时编制县“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实施方案》、《产业发展规划》、《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和《重点建设项目规划》。

经济运行监测与预测分析。对全县经济运行情况进行认真监测、预测分析,每月作一次运行分析,每季度提交一次经济运行分析报告,仔细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提出对策措施,为县委、县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开展调查研究。全年筛选并上报100多个重大投资项目,组织有关部门先后编制80多个项目的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对当前本县自然资源、自然灾害、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作深入调研,向市发改委提供详实的主体功能区划分的相关资料、数据,为准确划分省、市、县主体功能区提供科学依据。提交《我县当前经济运行中的问题矛盾和建议》《关于发展我县现代物流的几点建议》《关于我县当前重点项目建设情况及后续形势展望》,《引导和推进金银花产业化大有可为》等10多篇调研文章,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出谋献策。

项目建设落实项目计划。全年共争取省以上补助项目79个,落实项目资金16720万元。农业、以工代赈方面23个,10167万元。主要有农村安全饮水、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天堂水库整险加固、跨马墩水库除险加固、凤凰关水库除险加固、东安河水库除险加固、奶牛养殖、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小水电代燃料、水利低温雪灾冰冻灾后重建、国债以工代赈等项目。工业、能源方面8个,667万元。主要有宏源公司、天然药业、茯苓多糖、华丽食品、润和公司、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供电公司农网完善等项目。交通、财贸方面8个,855万元。主要有通村公路建设、市场建设等项目。社会发展和基建方面40个,5031万元。主要有旅游、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基层卫生体系建设、凤山镇卫生院改扩建、乡镇文化站建设、计生服务站建设、县城垃圾处理场、县城污水处理厂、板栗产业平台建设、廉租房建设、城镇供水设施灾后恢复重建、县技工学校全省百所实训基地建设等项目。

项目申报。全县有一大批项目正在抓紧申报,力争进入省和国家投资计划。正在进行申报的各类项目40多个,投资总额20多亿元,拟争取政策性投资11亿元。除农村沼气、农村安全饮水、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退耕还林、防护林改造、通村公路、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乡镇文化站、广电村村通、农村电网改造、以工代赈、移民搬迁、农村危房改造等常规项目以外,其他项目有20多个。农业、农村方面:主要有大河岸流域综合治理、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九资河移民搬迁、匡河千头奶牛养殖小区中型沼气池建设、骆驼坳海丰养殖小区中型沼气池建设等项目。工业方面:主要有华丽食品公司板栗深加工、宏源药业公司茯苓多糖、富阳化肥公司甲酸钠扩建、每人康公司生物工程及制品、绿叶公司粮食与饲料加工、新世纪公司高支高密纺织产品开发、食为天公司金银花提取加工等项目。交通、财贸方面:主要有罗九公路改造、大别山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建设等项目。社会发展方面:主要有大别山国家森林公园核心景区建设、九资河游客接待中心、廉租住房建设、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等项目。

重点项目前期工作。结合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己申报46个投资过亿元的项目,这些项目已列入黄冈市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重点项目清单,总投资达370多亿元。一是近期要策划的大项目。交通建设方面,“麻阳”高速公路、大别山红色旅游公路、罗瓮一级公路(或作为红色旅游路连接线改为二级公路)以及“318国道”、“罗兰”一级公路改造和海军基地国防战备公路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全力策划好大型灌区项目(将天堂、跨马墩、东安河、凤凰关四大水库及两条流域打捆上报1个大型灌区项目),义水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扶持项目、天然生态防护林等大项目;城镇基础设施和新农村建设上,全力策划好生态工业园、大别山绿色农产品加工园、城区污水处理厂、大别山新农村建设生态长廊、三里畈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大别山绿色农产品物流园、城乡电网改造等大项目;文教卫生旅游社会发展方面,全力策划好县理工中专升级改造、县精神病防治中心、大别山旅游医院(

投资管理扩大社会投资。全年共审批社会投资项目70个,投资总额达143666.8万元。其中,实行审批制的项目11个,总投资28746.6万元;实行核准制的项目21个,总投资44948万元;实行备案制的项目38个,总投资69972.2万元。全县社会投资势头好。

切实加强项目建设监管。积极参与招投标工作,落实项目招投标制、质量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竣工验收制,加强资金的监管和工程的进度、安全、质量的跟踪管理,重点加强对以工代赈项目、通村公路建设项目的监管工作,保证项目建设质量,确保发挥投资效益。

固定资产投资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工作,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分析,促进优化投资结构,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升。全年完成投资45亿元,同比增长72%。增长幅度和投资总额均居全市第1位。

协调服务服务招商引资。成功引进宏源公司年产2万吨乙二醛生产线项目,投资规模万元,项目建成投产后,年新增销售收入1亿元,年创利税1500万元。服务“十件实事”相关事项。完成罗九线水泥路面铺装16公里,农村公路硬化路面200公里。县发改局从发改渠道落实相关项目资金1600多万元。服务重点项目。加大对白莲抽水蓄能电站、武英高速公路段、经济开发区建设、桥南新区建设、县城区管道天然气等重点项目的协调服务力度,千方百计提高在建重大项目的投资效率,提高重大项目对全县投资规模快速增长的支撑作用。服务驻点村。为驻点村胜利镇杨家畈村争取项目,促进该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硬化通村路3公里,通组机耕路1.2公里;实施人畜安全饮水项目,解决4个小组390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恢复4户雪灾倒房的重建工作;新发展板栗基地100亩、药材基地80亩。服务新农村建设。全年争取到涉及新农村建设方面的较大项目23个,争取国家投资近1.02亿元;正在申报相关项目20个,拟争取国家投资1亿元。同时,努力抓好10个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试点、4个乡镇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为全县新农村建设提供宝贵经验和大力支持。

自身建设抓“五型”机关建设。以抓好学习型机关、智囊型机关、效能型机关、服务型机关、廉洁型机关等“五型机关”建设为突破口,进一步明确发改部门的主要职责是谋划大规划、策划大项目、实施大协调、搞好大服务,也就是议大事、谋大局。抓党风廉政建设。局党支部成立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并层层签订责任状;组织党员干部集体观看警示教育系列专题片,听党课,到红安、麻城等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多次召开党员民主生活会;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狠抓落实。抓项目审批“一站式”服务。进一步转变职能,明确项目审批制、核准制、备案制的适用范围,简化审批程序,并在行政服务中心设立办事窗口,实行“一站式”服务,方便项目业主,提高办事效率,树立良好的政府机关形象。抓市级最佳文明单位创建。顺利通过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组织的市级文明单位验收,上年又确定争创市级最佳文明单位的目标,通过创建活动促进发展和改革各项工作的开展。

第3篇:XX乡镇年鉴

概况XX区XX镇地处市区东郊,位居国道XX线经济带,北接火车站,西与XXXX开发区相连,兰新铁路、G4hn线、XXX线国道横穿全境,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全镇共有1hn个行政村,114个合作社,hn1个企事业单位,总人口24264人,耕地面积3480hn亩。200hn年完成工农业产值8.72亿元,比03年增长31.hn%,其中:农业产值1.43亿元,比03年增长16%;乡镇企业产值7.09亿元,比03年增长3hn%;小口径财政税收2.hn3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40hn元,比03年增加hn21元。2016年9月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镇。

项目建设按照“抓项目、促发展”的总体思路,立足城郊优势,创新招商方式,努力营造投资环境,不断加大协调服务力度,把招商引资和企业新上项目做为推动经济发展、壮大镇域经济的一项主要措施来抓,共引进各类工业企业项目11项,引进资金87hn4.79万元,完成投资4479万元,有7个企业项目建成投产。投资hn18万元的东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建成并试投产;投资26hn1万元的XXX面粉有限公司10万吨面粉加工生产线0hn年6月份正式投产;总投资1hn00万元的XXX汽车贸易公司东风汽车3S形象店,完成投资600多万元,06年初即可投入运营;总投资hn9hn.79万元的脱毒马铃薯快繁中心,投资100万元,完成部分土建工程,其主体工程将于06年全面实施;总投资2232万元的XXXX商品混凝土建设项目于0hn年10月初开工建设,完成投资100万元,预计2016年8月份建成投产。盘活XXX村原牛场场地、XXX村闲置校舍场地,投资新建了XXX防火板厂、XXXX玻纤板材厂,并建成XXX液化气站、XXX实木加工厂、XXX木艺木制包装盒生产线项目3个,使项目建设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明显增强。

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在畜牧业发展上,围绕“稳定鸡产业、提升猪产业、大力发展牛羊业,突出发展奶牛业”的工作格局,强力推动畜牧产业发展。按照公司加农户的发展模式,重点引入草原兴发这一龙头企业,共投放绿鸟鸡12万只,经济效益明显,为今后大力发展绿鸟鸡产业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按照“养殖园区化”的现代企业发展模式,投资120万元建设的奶牛养殖示范园区,完成一期工程22栋高标准奶牛圈舍、挤奶站、园区管理站办公室和水、电、路、绿化等建设工程,制定出台了养殖农户入园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入园力度,吸引养牛专业户11户,入园奶牛达160头,带动了全镇奶牛产业的健康发展,为今后发展畜牧业走规模化、集约化、园区化探索了一条成功的路子。以提高养殖效益,优化改良本地品种,提高商品率为目的,分批调入纯种小尾寒羊467只,经过繁育使全镇纯种母羊饲养量达到4000余只。加强畜禽疫病防治工作,全面实行零费用免疫,确保了畜牧产业的健康发展。全镇共建成养殖专业示范村10个,万口猪场2个,养殖专业社32个,鸡、猪、牛、羊饲养量分别达到hn9.7万只、8万口、86hn9头和6.1万只,小鸡育雏总量达320万只,奶牛饲养量达1hn02头,畜牧业收入由03年的7241万元达至0hn年的8462.6万元,比03年增加1221.6万元,增长19%,占全镇农业总收入的60%。

在种植方面,以发展反季节、无公害拱棚蔬菜为重点,压缩品质差、效益低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扩大高效经济作物面积,全镇粮经比调整为4hn:hnhn。逐步扩大订单农业面积,探索创新西瓜套种番茄、茄子套种玉米等种植新模式,为农民拓展增收渠道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劳务工作把发展劳务经济做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点来抓,建立了劳务工作组织网络和运行机制,完成了劳动力资源普查,在政府引导下有组织、成建制、规模化输转劳动力方面有了大的突破。在浙江绍兴建立稳固的劳务基地,分两批输送112名青年赴浙打工,同时发挥能人带动作用,向新疆输转hn4人,依托乡镇企业就地输转2200多人,全镇劳动力输转人数达到83hn0多人,占总劳动力的hn3.7%,劳务收入达到3100多万元,开创了发展劳务经济的新局面。

基础设施建设以进一步改善群众居住环境、卫生状况和生活质量,提高“四村”建设水平为目标,切实加大小康住宅建设,“三位一体”沼气池、改厕和农田林网工程建设等工作。全镇新建和改建宽裕型小康住宅达773户。XXX村2hn0户整村建成“三位一体”沼气池,XXX村示范推广2hn0座高标准粪尿分集式卫生厕所,为推广利用新型能源和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认真做好安全生产和火灾防范工作,全镇1hn个村,114年合作社,落实消防取水口23个,建成蓄水池217个,购置了消防设施,将火灾隐患降到了最低。以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自然资源与生态平衡为核心,兼顾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累计投入劳动力6hn00个,在绿色通道、村社主干道、奶牛园区、村社四旁补植新植新疆杨、国槐、垂榆等各类苗木24万株,育苗60亩,成片造林240亩。

乡镇企业积极引导现有乡镇企业强化管理,加大投入,从效益上求发展,在质量上求突破,充分发挥政府协调服务的职能,重点培育XX面粉厂、XXX公司、XXX化工有限公司、XXX厂等一批骨干企业,充分挖掘企业规模潜力、技术潜力和人才潜力,走品牌战略,扩大企业影响力,提高企业知名度,使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乡镇企业增加值达到1.79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611hn万元,乡镇企业各项经济指标均达到100%以上,运行态势持续平稳。充分发挥城郊优势,应用市场机制和政府引导相结合的办法,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促进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04X0hn年共新增非公有制经济72个,新增从业人员281人。

商贸流通充分发挥“流通标兵”、“贩销状元”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壮大了农产品流通队伍,多渠道、多形式促进农产品流通,千方百计解决农副产品卖难的问题,组织动员有志之士参与商贸流通,全面提升二、三产业的收入比重。全镇共有各类常年从事运销的农户891户,对外销售网点1hn0多家,从业人员达到2hn00多人,已拓展为粮油营销、畜禽贩销、蔬菜促销、交通运销等多头并进的发展格局,在全镇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科技培训充分发挥农技站、畜牧站的技术力量和服务功能,围绕开展“科普之冬(春)”活动和“农”字号龙头企业送技术下乡等有利时机,邀请市、区农林牧专家和正大饲料、草原兴发、西安禾丰饲料公司、大北农公司技术人员深入村社,广泛开展了农业科技知识宣讲。常年举办种植、养殖、劳务输出等各类培训班,每年参训人数达到6000人(次)以上。全镇农业畜牧业新技术、新品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

社会各项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努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不断优化教育教学环境,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合理调整小学布局,hn所小学顺利完成合班并校任务,入学率和巩固率分别达到了100%和99.7%,投资90多万元新建、改建了XXX村学校;医疗卫生一体化管理进一步规范,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8%;广播电视事业步入正轨,有线电视光纤工程覆盖全镇;民政工作进一步加强,大力开展“攀穷亲,献爱心”活动,扶贫济困蔚然成风,实施了特困家庭定期救助制度;认真执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进一步深化土地清理整顿工作,健全规章制度,完善村民自治,巩固和规范村务、社务公开制度。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大各类信访矛盾纠纷的摸排和调处力度,健全完善了镇、村、社三级治安巡逻制度,保持了全镇社会政治稳定。

回顾和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我镇经济实现了较快增长,社会各项事业和谐发展,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区委、区政府和镇党委正确领导、镇人大监督帮助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镇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齐心协力、艰苦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镇政府对一年来关心、支持我镇工作的与会代表、社会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镇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市场化水平较低,农民增收渠道不畅;经济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招商引资力度需进一步加大;财政收支矛盾愈加突出,资金调度困难较大;缺乏真正能够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型农牧业龙头企业;向上争取到的改善基础设施的资金、项目少,小康住宅示范点建设存在标准不高、进度缓慢等,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并继续采取得力措施加以解决。

第4篇:市地方税务局税务年鉴

xx年,面对税收任务大幅度增长、xx现实税源不足且政策性减收因素较多,组织收入工作困难和压力巨大的严峻局势,地税局党委一班人团结和带领全局干部职工以地税成立十周年为动力,围绕年初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以组织收入为中心,强化税收征管,深化依法治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优化税收服务,全局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强化税收管理提高征管质量]为着力解决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一年来,全局不断强化税收征管,提高税收管理水平:

1、加强对重点税源、重点行业的监控管理。按照“抓大、控中、定小”的工作方针,加强对重点税源、重点行业的税收管理。结合平度实际,主要抓了采矿业、建筑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制造业等行业的税收管理。以上行业共增收xxxx万元,占总增收额的72.9%,对全局税收收入的稳定增长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

2、进一步深化社会综合治税。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充分发挥综合治税网络的作用,拓宽社会综合治税领域,广泛采集涉税信息,加强税收源头控管,使社会综合治税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目前,全市已委托代征户数xxx户,xx年代征税款1269万元。全年通过综合治税网络共采集涉税信息xxx余条,增加税收xxx万元。

3、加强所得税核定征收,探索试行纳税评估工作。按照所得税核定征收管理办法的要求,加强对两个所得税的核定征收管理。全年共对xxx户企业的企业所得税和xxx户私营独资合伙企业的个人所得税进行了严格审查和事前核定。同时,积极探索试行纳税评估工作,结合实际,对石墨行业资源税进行了综合纳税评估试点,增收石墨资源税xxx万元。

4、加强税务登记管理。一年来,按照普遍登记的原则,不断强化税务登记工作,加大税务登记处罚力度,加强税收基础管理,杜绝漏征漏管户。全年共清理漏征漏管户xxxx余户,补税罚款126万元。

[深化依法治税提高执法水平]按照依法治税、规范执法的要求,不断强化依法治税,加大税收执法力度。

1、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认真学习《行政许可法》,对税收执法程序、执法文书等税收执法工作的各个环节和步骤进行细化、量化和定性,提出明确标准和要求,层层签订《税收执法责任书》,实行税收执法责任制、一票否决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保证了税收执法的程序规范和公正、准确。一年来,共受理127户纳税人税务行政许可申请事项,并全部在法定期限内作出许可决定,没有出现一例违反程序执法的案件。

3、严格执行税收政策。实行税收减免集体审议制度和社会公示制度,杜绝暗箱操作和各种越权减免税及擅自变通税收政策的行为,确保税收政策不折不扣地执行。一年来,共为xx户符合享受再就业优惠政策的纳税人办理减免地方税收xxx万元。

[加快税收信息化建设步伐]在硬件建设上,不断加大投入,为xx个基层所统一进行了三级网络升级改造工程,大大改善和提高了各基层所的网络通讯速率和通信质量;通过争取市政府、青岛市局支持等多种方式筹措资金,新购置计算机设备60多台(套)。在软件建设上,按照市局的统一部署,不断加快各征管软件的应用,使计算机网络在税源监控、纳税申报、发票管理、税务稽查、个体税收等税收征管工作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促进了征管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提高。目前,全市通过电子网络实行远程纳税申报的纳税人已达xxx户,按期纳税申报率100%。

[加强基层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一年来,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以提高干部的整体素质为目的,不断加强基层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干部的工作压力感和责任感,提高队伍战斗力。

1、扎实开展“六好”创建活动。按照省和市地税局的统一部署,结合实际,将“六好”单位的xx条标准进一步细化、量化,把各项指标和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的工作环节、岗位和人员,并纳入对各基层单位的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坚持分级负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广泛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有力的促进了基层建设活动深入开展。年内有7个单位荣获xx市地税系统“六好”基层单位称号。

共2页,当前第1页12

2、加强业务培训和学习。以提高干部的岗位技能和业务素质为目标,重点抓了干部的税收业务知识、税收英语、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及《行政许可法》、《税收征管法》及实施细则、新《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的培训和学习,共举办税收政策、行政许可法等各类培训班20余期,结合推行能级管理,组织业务考试四次,增强了干部的整体业务素质。有3人被评为省级业务能手。

3、深化干部管理制度改革,调动干部工作积极性。继续推行末位淘汰、脱岗培训、双向选择制度。组织139名干部进行了双向选择。根据市局统一安排,积极稳妥地推行了干部能级管理工作,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干部的工作压力感和责任感。

4、加大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力度。结合实际,制定了《党委成员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分工》,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与各单位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严格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一票否决制”。以“两权”监督为重点,进一步健全完善了执法、管理、人事、财务等制度,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权力监督体系,强化对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的监督制约,有力地推动了全局的党风廉政建设。

xx市地方税务局

二oo五年x月二十八日

第5篇:物业管理行业年鉴

我市物业管理行业始于90年代初期,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它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日益显著,切实的起到了为百姓解难,为政府分忧的作用。2016年是我市物业管理发展历程中,尤为重要一年,根据国家《物业管理条例》,结合沈阳市实际情况出台了我市第一部物业管理的地方性规章,《沈阳市住宅物业管理规定》,为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律保障。目前,我市物业管理已经渡过普遍推行的初级阶段,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物业管理运行机制已初步形成,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正向着新的深度发展。

一、全市物业管理总体情况

截至2016年底,我市建成住宅区3277个,建筑面积10421.7万平方米。其中:具备物业管理条件实行等级服务的住宅区244个,建筑面积2151.9万平方米,占全市住宅区总面积的20.6%;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旧住宅区604个,建筑面积3293.4万平方米,占总面积的31.6%;住宅组团2429个,建筑面积4976.1万平方米,占总面积的47.8%。全市登记注册物业管理企业536家中,其中具备二级以上资质的有9家。物业管理从业人员近3万人。全市物业管理行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拆违建绿、住宅区楼道整治、街路粉饰美化及房屋“平改坡”工程完成情况

(一)住宅区拆违建绿工作

住宅区拆违工作于2016年11月开始,计划拆除住宅区内违章建筑108万平方米,截至2016年3月24日,实际完成拆除违章建筑109万平方米,超额完成了任务。已拨付资金4000万元。

住宅区绿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表现之一,住宅区的绿化可以为广大居民创建良好的生活环境,是市政府的一项“民心工程”。在全市的绿化过程中,我们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为使我市尽早的向园林化城市转变,适应明年“世园会”的召开,全面提高我市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我局按照市政府城市绿化工作的总体部署,今年全市住宅区计划植树166万株,实际完成植树183.66万株,占计划的110.6%,新增绿地面积4.15万平方米,市房产局垫付资金500万元,圆满完成了住宅区绿化任务,受到市委、市政府的表彰,房产局获得了绿化工作优秀组织奖。

(二)住宅区楼道整治

经过市、区各级单位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截止到7月份底,全市楼道整治工程全面竣工,共完成各类产权楼道整治工程7678栋、3273.55万平方米。市、区共投入整治资金5928.26万元,其中楼道粉饰工程投入资金3928.26万元,供暖分户管线整治完善资金2000万元。

按照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和沈阳市住宅楼道整治现场会的要求,在全市楼道整治工程实施过程中,市房产局多次召开工作调度会,积极推进住宅区楼道整治工作。一是制定了《楼道粉饰、设施功能完善技术质量标准实施意见》下发各区;二是与市财政局、市公积金管理中心联合研究制定了《关于楼道整治工作资金归集程序的若干意见》,为下一步楼道整治工程资金的归集,提供了标准、程序和依据;三是加强工作调度,市一级办公室抽调21名干部,分7组与各区进行了对接。各区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并组成了工程组、资金归集组、宣传组开展了各项实质性工作,市楼道整治办公室印制下发了《沈阳市住宅区楼道整治指导手册》;四是本着试点先行的原则,在和平区进行了试点工程,在总结试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全市各区共在19个住宅小区内完成示范样板工程,为整治工程全面铺开和全面完成打下了基础。五是城市建设发展“三分在建设,七分在管理”的工作要求,要巩固楼道整治工作成果,关键在于建立长效的后期管理机制。为此,我局已经向政府董文秋副秘书长提出《关于明确我市住宅楼道整治后期管理责任建议的报告》,提出了楼道后期管理的具体责任划分。今后楼道的管理工作,将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发挥各方优势,切实形成市、区、街道、社区各负其责、共同参与的管理模式,以巩固、完善现有楼道整治成果。

(三)街路粉饰美化工程

为满足明年“世园会”的要求,打破原有的环境不协调状况,使沈阳的街路景观有一个根本的改变,在市局领导的指导下,沈阳市对重点街路及广场沿线(周边)建筑物进行了美化工程。

全市街路粉饰美化工程计划1473栋,建筑面积793万平方米。其中:粉饰工程1044栋,建筑面积465.6万平方米;清洗工程429栋,建筑面积327.4万平方米;美化屋顶工程9栋,建筑面积0.7万平方米。

目前,全市街路粉饰美化工程实际完成1490栋,建筑面积797.7万平方米,竣工率101%。其中:粉饰工程1061栋,建筑面积470.1万平方米,竣工率102%;清洗工程429栋,建筑面积327.6万平方米,竣工率100%;美化屋顶9栋,建筑面积0.7万平方米,竣工率100%;楼梯维修完成253栋,建筑面积143.9万平方米。

街路粉饰美化工程是今年陈政高市长提出的六大城市管理工程之一,在市区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及相关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多次组织召开工作协调会,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与问题。市局在资金缺乏的情况下,向各区借资300万元用于工程的实施。各区房产局也相应的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并制定了详细的实施细则,这些都为街路粉饰美化工程的顺利完成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为了保障街路粉饰美化工程的顺利进行,先后制定下发了《沈阳市重点街路及广场沿线(周边)建筑物粉饰美化工程实施方案》、《沈阳市主要街路沿街建筑立面涂饰、屋顶美化工程技术质量指导意见》、《关于加强重点街路粉饰美化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的通知》等文件。为保证街路粉饰美化工程有序实施,加强制度化管理,确定了项目负责人制度、工程招投标制度、工程监理制度、安全责任制度、工程技术交底制度。同时,为了保证工程的实施质量,各区分别对工程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工程招投标,对招投标企业的施工资质、安全资质进行严格审核,选择正规、有实力的施工队伍进行施工。在选择施工企业的同时,各区也选聘了监理资质高、服务质量好的监理公司进行全过程的监理,有效地保证了街路粉饰美化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四)“平改坡”工程

2016年我市房屋“平改坡”,以改善城市市容景观,提高居民居住质量为目标;坚持“统一政策、统一标准、区域负责”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工程实施体系和工作机制;通过科学选址、精心设计、规范施工,高起点、高标准地实施房屋“平改坡”暨旧住宅美化工程。“平改坡”全年房屋“平改坡”工程共施工21栋,建筑面积17.16万平方米。其中沈河区20栋,建筑面积17.11万平方米;和平区1栋,建筑面积0.05万平方米。

今年“平改坡”工程的工作标准,一是简洁明快,衬托周围主要建筑,实现建筑形式和色调与周围建筑总体环境相协调;二是优化“平改坡”工程建筑结构设计,达到构造简单、施工方便,广泛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达到安全美观、经济适用;三是“平改坡”工程在科学合理地与原房屋功能结合的同时,保温隔热、屋面排水、防水、排气排烟、避雷、防火等各项施工符合国家规范标准要求。

三、健全法规制度方面

20O3年9月1日,颁布实施的国家《物业管理条例》对保障广大业主利益,规范物业管理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国家《物业管理条例》(以下称条例)出台以后,地方制订的配套法规、规章未能及时出台,解决物业管理工作中一些具体问题,无章可循。因此,2016年我们将立法工作作为工作重点,通过总结近年来的工作,吸取其他先进城市的立法经验,在全市市民和物业管理行业同仁、有关专家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下,出台了我市第一部物业管理地方性规章《沈阳市物业管理规定》(沈阳市人民政府第44号令),为我市物业管理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基础保证。

为配合《规定》的颁布实施,出台了《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建设的指导意见》、《沈阳市前期物业管理招投标管理规定》、《沈阳市物业管理企业诚信考核暂行办法》、《沈阳市主住宅区物业经理执业暂行办法》四个配套文件,为《规定》的贯彻、实施营造了法制氛围,进一步奠定物业管理行业的法律基础。

四、物业管理主要工作措施及成效

(一)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规范物业管理行为。

一是规范物业管理招投标行为,进一步加大物业管理招投标的监督和指导力度。为了更好的规范物业管理招投标行为,我局在今年颁布了《沈阳市前期物业管理招投标管理规定》,对符合招投标条件的,要全部实行公开招投标,使物业企业的选聘公开、公正、公平,同时增强物业管理企业的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促进物业管理逐步向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迈进。同时,开展了前期物业管理招投标的试点工作。对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含5万平方米)以上的住宅小区进行物业管理招投标;投标人少于3个或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以下的住宅小区,经各区、县(市)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以采用协议方式选聘具有相应资质的物业管理企业。目前,“中街北苑”、“假日兰庭”、“融城时代”等32个住宅小区通过招投标的方式选聘物业管理企业,使前期物业管理逐步得到了规范。

二是加强物业管理的监督和指导。建立物业管理企业诚信档案和物业企业经理人信用档案及准入、退出制度。在严格物业管理资质审批的同时,加强对物业管理行为的监督和考核,对不符合标准的物业管理企业和经理人,随时取消其物业资质或从业资格。

三是协调指导业主组建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根据国家《物业管理条例》,结合我市物业管理实际,出台《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组建程序》等相关文件,充分发挥社区作用,行业主管部门和社区及物业管理企业密切配合,对具备条件的住宅小区,积极引导组建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充分履行其权利和义务,协调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的关系,做好物业管理工作。通过近一年来的努力,我市244个具备物业管理条件的住宅小区中有173个住宅小区依法、依程序组建了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规范化率达到了71%,初步形成了业主自治和专业物业公司管理的多元化管理模式。

四是进一步加强资质管理,规范物业管理市场。2016年我们开展了“一个清理、两个整顿”和“规范物业管理排查”活动,经过小区办的内部核实,及与法规处的共同研究,依据国家物业管理法规,对资质证书已过期,未进行资质评定,多年未年检的19家物业管理企业依法取消了资质,挪用维修资金、服务水平差、业主投诉较多的12家企业提出了限期整改要求。有效的营造了市场氛围、净化了市场环境、规范了市场秩序。

(二)全力解决好开发建设遗留问题。

房地产与物业管理是密切不可分的两部分,物业管理的完善可以使房产增值保值,但是目前开发遗留问题仍是制约我市物业管理的重要因素。这些问题百姓意见多,解决难度大,同时影响物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会同小区办协调相关部门,细化问题、明确思路、明确责任单位、明确整改时限,坚持“条块结合,以区为主”的原则,加强协调,对存在的问题逐一进行整改,并逐一进行消号。目前,244个实行物业管理的住宅小区中,112件开发遗留问题,已经解决76件。同时,为确保整改工作的顺利进行,本着边解决、边整改、边规范的方式,对在整改中比较好的30个典型住宅区,我们深入住宅区进行调研、总结经验,在全市住宅区中进行推荐,使该项工作起到很好的社会效益,得到了广大业主的一致认可。

(三)深入住宅小区调研,探索全新管理模式。

在物业管理中,普通住宅区是我市最大的管理难点。我们先后4次深入住宅区进行调研了解情况,形成了普通住宅区管理的调研报告,积极探索抓好住宅区物业管理的有效途径和措施,同时,针对以上旧住宅区物业和房产存在的问题,我们邀请相关专家组成课题调研组:

【资源税,管理,问题】

1、请沈阳建筑大学刘亚臣教授组织的调研组写了沈阳市“弃管房产、管理模式与对策研究”的报告。

2、请沈阳工程学院王秀云教授写出了“关于对沈阳市查管房产实施物业管理”的调研报告。

3、请沈阳师范大学鲁捷教授写出了“关于旧住宅区物业管理的几点建议”的调研报告。

【资源税,管理,问题】

通过调研,结合住宅区的实际情况,初步提出了我市住宅区管理的四种模式。一是对项目较大,分期开发的物业项目,探索推广“百步庭”式的物业管理模式;二是对具备物业管理条件的住宅小区,实行规范化的物业管理;三是尚不具备物业管理条件的住宅小区,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改造,努力向物业管理过度;四是对暂不具备物业管理条件的住宅小区,建立以安全、保洁,维护公共秩序、共用设施设备,房屋维修为重点的保障性专项服务。

第6篇:企业年鉴范文

1991年,中国与东盟开始建立对话关系,随着《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服务贸易协议》等协议的签署以及六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成功举办,中国与东盟间各个领域合作不断拓展和深化,经贸合作成效显著,双边贸易投资额持续稳定增长。我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进入了快速、全面突破性发展阶段。

2016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和商务组织认识到开拓东盟市场将是中国企业面临的巨大机遇,而东盟国家远不成熟的产业结构决定了中国企业将在它们的产业升级中发挥主导性的作用,并以此为跳板在未来的国际市场上创造出一批享誉世界的中国国际化品牌。

《中国—东盟商务年鉴》(以下简称《年鉴》)由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主办,自2016年起,每年出版一卷,精装大16K印刷,囊括了每年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投资贸易、政策法规、商业机会

、经商实务等领域的文献、论文、政策、法规、统计数据、重要事件等全方位的商务信息。可以预见,《年鉴》将成为一部对中国—东盟商务领域有重要影响和收藏意义的文献书籍。

《年鉴》发行:

1、向东盟十国驻华使馆、中国驻东盟十国使馆发行;

2、向从事中国—东盟服务的主要商务机构,如各省商务厅、贸促会等机构发行;

3、向社科院、商务部研究院等发行;

4、向商协会:包括七大进出口协会、东盟的主要商协会等发行;

5、向从事中国—东盟双边贸易的大型企业发行;

6、在南博网举办的各种经贸活动中发行;

7、向博览会现场参展参会客商发行;

8、向南博网企业会员发行;

9、向有志于开拓东盟市场的中小企业发行。

(注:自2016年起在广西省内设有两家专业销售年鉴的代理商,主要销售向省级、市级、县级党政机关部门,各大院校领导、图书馆、商协会、各种进出口贸易公司等,广西省内平均销售量是200册/月)

《年鉴·2016卷》内容权威、发行层面高端、范围广泛,是企业及商务组织集中展示实力、提升形象的最好平台,也是企业在开拓东盟市场进程中最有力的宣传载体。

《中国—东盟商务年鉴》现面向全国诚邀全国行业协会、机构、企业进行入编合作,为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繁荣市场努力,具体入编事宜详见附件。

篇五:资源税,管理,问题
2016税务人员学习党的“十八大”心得

7

税务人员学习党的“十八大”心得

——税制改革的趋势和我们应着手的准备

学习了党的“十八大”报告及相关会议、文件精神,我为我们党和国家在过去五年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到骄傲,对我们国家的未来充满希望和期待,也深感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肩负责任之重大。通过学习,明白了我们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了以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的精神状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目标。

学习“十八大”后有很多体会,但感触最大的是认识到了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只有加大改革才能发展中国,只有深入改革才能持续党的领导。在“十八大”报告中共有85处提到“改革”,足见改革的重要性。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和党的管理体制改革等各个方面,我不能面面俱到,只能就自己熟悉的税制改革方面谈谈学习后的心得,也为将来的工作做好准备。

“十八大”报告中关于财税改革的内容是:“加快改革财税体制,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构建地方税体系,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虽然短短不到100字,但其中的信息量还是很大,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税制改革的重点是要理顺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构建地方税体系,增强地方财力,建立公平的税收制度。当然,[第一课件]要准确把握税制改革的重点和趋势,还需要结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财政工作会议、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在学习“十八大”中释放的种种信号。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工作实际,谈谈个人的心得体会。

一、结构性减税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明年税政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要结合税制改革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

什么是结构性减税?结构性减税着眼于减税,税负总体水平减少。但强调有选择的减税,通过税制结构内部的优化,针对特定群体、特定税种来削减税负水平。

至于为什么要减税,我以xx为例进行说明。2016年xx全市GDp是x亿元,位居全省第二,但人均GDp只有x美元,处于全省末位。2016年xx市财政收入为x亿,占GDp的比重为x%,这也就是xx市去年的宏观税负。但这只是我国特色的中口径宏观税负,因为我国除了税收,还有预算内收费、预算外收费、制度外收费。据原税务总局局长金人庆计算,我国各种制度外收费就占GDp的比例为x%。照此,xx市2016年真正的宏观税负是在x%以上。世界银行报告认为,人均GDp低于x美元的地区为低收入地区,宏观税负平均值一般为x%;人均GDp为x—x美元的地区为中下等收入地区,宏观税负平均值一般为x%。xx市2016年人均GDp为x美元,相对应的合理的宏观税负就应该是x%。因此2016年我市的宏观税负至少高出合理水平x个百分点。中外历史都证明,苛政的后果是民不聊生,民不聊生就容易演绎“惊心动魄的财政史”。

实际上,“民富,则君不独贫;民贫,则君不能富。”美国经济学家拉佛告诉我们:提高税率,政府能多征到税,但当税率提高到某个点后,如果继续上升,税收收入不仅不会继续增加,反而会开始下降。因为超过这个限度,人们可支配的收入水平就会下降,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纳税的热情就会降低,偷逃税的动机就会增强;企业也会因利润下滑而减少投资,甚至不堪重负而倒闭,接下来,政府税基缩小,能征收的税也就减少。这就是著名的“拉弗曲线”表达的税收学原理。

结构性减税可以促进个人和企业增加可支配收入,从而扩大消费和投资,创造就业机会,有利于培养税基,增加税源,促进经济发展和民生的改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xx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鼓励类企业减按15%征收企业所得税时会欢欣鼓舞、奔走相告了。

在结构性调整中,国税系统征收的增值税和消费税可能表现为增加税收。xx企业所得税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是中央给我们的一份厚礼,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们接下来的当务之急,一是制定一个符合xx实际的《鼓励类产业目录》,以期得到中央的批准。二是在明年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中,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的企业享受到该项税收优惠。

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

财政部长谢旭人在《经济日报》上发表文章,对党的十八大报告进行解读时表示:“结合增值税立法,稳步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相应调减营业税等税收,进一步消除重复征税,最终实现货物与劳务税制的统一,促进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刚结束的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提出,“2016年将结合税制改革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加快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工作,抓紧研究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在全国试点的方案,适时将邮电通信、铁路运输、建筑安装等行业纳入试点范围。”

相比增值税,营业税是一种比较粗糙而落后的税种,计税方法简单,重复征税严重。目前,我国选取了已经纳入增值税进项抵扣的交通运输业和与制造业关系密切的部分现代服务业在上海、北京、浙江、深圳等12个省市进行营改增试点。同时,营改增是目前最大的一项结构性减税政策,今年营改增带来的减税额度约为500亿元。而据税务总局测算,改革向全国扩围后带来的减税总规模将超千亿。

这次试点地区范围,对江西很不利。江西周边省份,包括广东、福建、浙江、安徽和湖北,以及稍微远一点的深圳、江苏、上海都在试点范围。由于增值税是“上征下抵”,试点地区开出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征税以后,可以到非试点地区抵扣,而非试点地区是不能开票去试点地区抵扣的,非试点地区税收就会流向试点地区。再加上营改增是减税政策,试点行业在非试点地区的税负高于试点地区,这又会导致非试点地区的企业迁往试点地区。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在南京召开的“扩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工作座谈会上传出消息,明年将扩大试点行业范围,铁路运输、邮电通信、建筑安装等也将纳入试点范围。财政部副部长王军在会上指出,营改增不仅是结构性减税,更是财税制度的重大创新。根据国务院规定,已要求全国推广“营改增”,有参会人士透露,这一时间表会在2016年“两会”期间明确。由此可推测,我省明年实施营改增的可能性非常大。

“营改增”是我们今后一段时间税制改革的大事,也必定是货劳科的重点工作,而且不会是一项轻松的工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成功的人很多时候不是比别人聪明,而是走在别人前面。当别人还没觉悟到时,你已经先走一步,当别人反应过来,你已经成为专家。所以我们早在今年10月就订购了营改增工作手册,在工作之余进行研读。如果我们xx想在明年实施营改增工作中走在全省的前列,那么现在就应该着手准备,相关领导、部门和工作人员都要提前订阅相关手册书籍,研究相关文件,关注事态的最新进展。

三、构建地方税体系

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构建地方税体系”。谢旭人表示,“要将财产行为类有关税收作为地方税体系的重要内容,不断增加地方税收收入。”目前我国的地方税主要有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涉及土地、房产等的财产行为税。目前房产税正在上海和重庆等地改革试点,明年可能将扩大全国范围征收,但最近中国注册税务师协会,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在圆桌论坛“财税改革破冰收入分配”上表示,房产税的试点没有,也不可能实现目的,建议停止房产税。所以前景又陷入扑朔迷离。最经有消息称深圳或将试点开征遗产税。地方税另一个重要的税种是即将开征的环境税,财政部部长助理郑晓松11月透露,积极推进环境税费改革,研究开征环境保护税。资源税也将改革,从价计征是资源税改革趋势,水资源将纳入征税范围。此外,税务总局财产和行为税司也已明确提出,明年将进行城市维护建设税和印花税联动改革,取消印花税,与城建税合并为城乡建设税。

“十八大”报告中同时提到,“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很明显这是要增加地方财力,要增加地方财力就必须增加地方税权,因此构建地方税体系就必须改革当前中央和地方的税权结构,谢旭人表示:“在统一税政的前提下,赋予省级政府适当税政管理权限,培育地方支柱税源。中央集中管理中央税、共享税的立法权、税种开征停征权、税目税率调整权、减免税权等,以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对于一般地方税税种,在中央统一立法的基础上,赋予省级人民政府税目税率调整权、减免税权,并允许省级人民政府制定实施细则或具体实施办法。”

构建地方税体系和赋予地方政府部分税权,似乎与国税系统无关,但将眼光放长一点,我们还是应有所准备。第一,新增的税种由谁征收还不一定。比如环境税,如果中央认为环境税的开征和征管兹事体大,就有可能划归国税负责征收。第二,如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国地税机构合并,那所有的地方税的征收都是我们的职责了。所以我们可能面临两大挑战,需要做好相应的准备。一是新税种的征管带来新领域、新业务的学习。第二是地方政府税权扩大后,如何与地方政府协调关系。正如这次营改增改革,如果对营业税一无所知,那工作肯定做不好;如果不能与地方政府协调好关系,那进展肯定不顺利。

四、部门机构改革

“十八大”报告在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中提出,“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大部制改革的目的,是要解决政府部门机构重叠、职权交叉、政出多门的矛盾,以提高行政效率。明年政府换届,始于2016年的大部制改革肯定会加快推进。有知名人士透露,明年至少会启动两项改革:水利部与农业部合并,组建大农业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体育总局并入文化部。如果真如此,那么国家税务总局并入财政部,国、地税机构合并,那也就是可以预见的了。有消息透露税务总局曾召集过地税相关人员就此问题进行过研讨。

虽然还没有正式的文件,但讨论稿肯定是有的,传闻也不会空穴来风。税务人员自己也很清楚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道理,国地税合并肯定是大势所趋。机构合并,部分税务人员就要分流,能者上,庸者下,没有人能保证国税人员不动,只分流地税人员。所以,如果国税干部的领导力不如地税干部的领导力,那我们就要被领导;如果我们的业务不如地税人员娴熟,那我们就等着分流。对于这问题,我发现国税干部很有自我优越感,认为自己是中央的干部,天生的贵族血统,可以养尊处优。而地税干部则充满着危机感和紧迫感,个个奋发图强,从每年通过注税考试的人数地税都是国税的2-3倍就可以看出。我很担心,一旦国地税合并,后果会是怎样?纵使不合并,我们与地税的差距也会越拉越大。

五、征管改革

国家税务总局召开机关党员大会,传达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时强调,要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积极构建现代化税收征管体系。总局在今年7月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方案》,改革的目标是,全面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具体来说就是要努力做到提高税法遵从度和纳税人满意度、降低税收流失率和征纳成本,即“两提高、两降低”。采取的措施是,做好纳税服务工作、分析监控工作、纳税评估工作、税务稽查工作、做好执法监督工作;加强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税收征管法律制度建设、税务组织体系建设、完善税收征管质量评价机制。

xx局长多次指出,税收征管改革牵涉面广,影响深远,既涉及到完善税收征管程序、调整机构设置和人力资源配置、健全征管法律制度等工作,也需要研究建立纳税人满意度、税法遵从度和税收流失率、征纳成本等评价体系。

征管改革的关键因素是人,据统计,2016年,全国x万在职税务人员中,拥有博士学位的仅为x人,拥有硕士学位的约x万人。而且拥有高学位的人员,相当多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并不在税源管理一线。拥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人员,相当数量在国家税务总局。仅有大学专科、中专、高中技校职高、初中学历的人员数量合计高达x万多人,占全国税务人员的x%。这样的人才队伍结构严重掣肘改革的进展。

我们需要通过公务员考录、遴选、重点引进和事业人员招聘等多种途径,补充急需紧缺人才。要将专业化人才培养与推行公务员分类管理相结合,加快推进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管理工作,争取将税务系统纳入国家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管理试点。同时,要加快人才培养,鼓励税务人员参加注册会计师、律师、注册税务师、注册房地产估价师等执业资格考试;培养选拔一批风险分析、纳税评估、反避税调查、税务稽查、纳税服务、执法督察和信息技术等专业人才。

7

篇六:资源税,管理,问题
2016地税局年总结暨年工作计划

来源

地税局2016年总结暨2016年工作计划

一、2016年重点性、创新性工作完成情况

(一)重点性工作开展情况

(1)税费收入完成情况

截止12月31日,第三分局共组织各项税、费收入x亿元,增长x%,同比增收x亿元。

其中税收完成情况:

税收收入完成x亿元,同比增长x%,增收x万元。可以看出税收收入增长较为缓慢。

主要税种完成情况:营业税完成x万元,企业所得税完成x万元,个人所得税完成x万元,城市维护建设税完成x万元,资源税完成x万元,印花税完成x万元,土地使用税收入x万元,房产税完成x万元。耕地占用税x万元,契税x万元,土地增值税x万元。

完成基本养老保险费x亿多元,失业保险费x万元,残疾人就业保障金,x万元,完成教育费附加x万元,地方教育费附加x万元,各项收入指标均较往年同期稳步增长。

乡镇挂钩“七小税种”及“八个零散行业”乡镇任务完成情况

今年以来我们第三分局进一步加大了对“七小税种”和地方零散税收的联合控管力度,成立了乡镇和地税分局综合治税领导小组,明确了职责,建立起常态运行机制,充分调动起了乡镇组织地方税费收入的积极性。具体运行机制就是:以地税分局组织收入为主导,各站所鼎力配合为抓手,乡镇协调护税为后盾,走出一条齐抓共管、综合治税的新路子。据初步统计,截止目前,“七小税种”和“零散税收”按时间、进度均取得了可喜得成绩。

在组织收入工作中我们着重采取了如下超强的措施:

一是严格了收入目标责任制考核,实行收入任务与季度奖金、评先争优等政治经济荣誉挂钩。对各管理人员的管征片区进行了局部调整,并通过调查分析,摸清片区税源分布情况,及时地把市局下达的收入任务层层分解到每一位管理人员,进一步明确工作责任,同时把绩效考评与收入任务相挂钩,完善了有功必赏、有过必罚的执法追究机制,按完成的百分比上报市局奖金发放,真正做到:“千斤重担有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切实增强分局全体干部职工抓收入工作的主动性和责任感。

二是紧紧抓住乡镇税收与地税挂钩的有力契机,以乡镇任务促整体税收任务进度。特别是第一季度在市四套班子包企业的基础上,午门镇和塔山镇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午门镇充分利用小铁矿、洗选厂开工验收契机,与地税分局机密配合,明确凡没有到分局缴纳核定税额和税款缴纳不到位的,一律不予复工验收。据不完全统计,仅3月份铁矿复工验收前缴纳税款1000多万元。塔山镇实行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包企业的办法,与分局全力配合,合力攻坚,逐户上门做工作、讲形势、讲政策,起早贪黑,早出晚归,为完成第一季度任务目标做出了超常的努力。进入第四季度攻坚全年收入目标活动中,塔山镇和午门镇的协护税更是全力配合。分局联合乡镇党委政府在12月15日和17日分别在塔山镇和午门镇召开了“收入目标攻坚”大会,辖区内100余户企业及个体纳税户参加了会议,并在会上签订了“收入目标攻坚”责任状,以确保收入进度落到实处。此次活动中塔山镇共完成乡镇七小税收500多万元,午门镇共计完成乡镇税收1000多万元,有力地促进了分局全年税收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

三是进一步加大对重点税源的监控,搞好税源调查,重点税源企业分析:

据初步统计分局共有纳税户x户,其中2016年度税费收入完成x万以上的企业共计x户,共入库税费x亿元,占全年入库税款的x%。

可以看出加强重点税源管理是有效促进分局税收任务完成的最直接途径。我们主要采取了三项措施强化了对疾风煤矿等x户重点税源的监控管理,确保了组织收入的主动权。一是实行分局领导重点联系制度,班子成员每月深入定点联系企业不得少于二次。掌握重点税源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随时预测重点税源收入变化趋势;二是建立纳税咨询及企业信息反馈制度,及时了解企业需要税务机关协助办理的事项,做好纳税服务工作。三是注重平常纳税申报情况,重点税源企业的申报、纳税等环节由分局长亲自把关审核。目前重点税源企业已成为分局的纳税大户,据初步统计,1-12月份分局重点税源共计入库税款近2.5亿元,确保了分局税收任务的按时完成。

(2)其他主要工作进展情况

一是全面开展了地方税税源普查工作。按照省市局税源普查工作阶段性时间进度的要求,为切实提高分局每个管理人员税源普查工作的责任心,分局与每个管理人员都签订了税源普查工作责任书,加大了考核力度。凡没有按时间进度要求填报审核户数的,写出书面检查,取消年终评先评优资格,差距较大,工作不力者,建议市局调离分局税源管理岗位,确保了省局税源普查任务的圆满完成。

二是有重点地开展了纳税评估。分局根据市局下发的纳税评估名单,结合分局的实际,改变思路,创新理念,克服过来自己管理的户数自己评估的畏难情绪,把分局管理人员分为三个评估小组,每组由一名副局长带队,同时采取交叉互评的形式,切实把评估工作落到实处,避免了评估工作流于形式的被动局面。据初步统计,全年共对40户各类企业进行了重点纳税评估,评估税款近250多万元。

三是加强了零散建设项目的税收管理。今年以来,第三分局加大了对新扩建企业厂房及部分乡镇村级新农村建设基建工程等建安税费的清理工作,加大了辖区内建筑施工企业的税收管理力度,按项目形象工程进度催缴税款,取得了显著成效,据初步统计,1-12月份累计共清理建筑业营业税费750多万元。

四是两项举措扎实做好绩效管理考核的准备工作。自省局6月份推出绩效管理办法并征求意见以来,第三分局就以积极的姿态,鼓励和引导大家主动参与,强化举措,切实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确保绩效管理工作顺利推进。

①强化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分局详细制定了全员学习计划,对省局绩效管理的相关专件以及市局的安排部署进行系统、全面的学习,深刻解读省局绩效管理的思路、框架、脉络等,以达到思想上统一、认识上提高的效果。

②强化全员参与、交流互动。在分局采取召开分层次、分岗位等不同形式的座谈会、征求意见会。首先分局班子成员召开专题研讨会,一对一、面对面就绩效工作如何在基层顺利实施,并针对分局如何分岗位、分人员交流互动,消除思想顾虑。其次,分岗位开展“绩效管理大家谈”征求意见座谈会,引导大家人人谈论绩效,参与绩效,并对每个绩效考核指标进行剖析,让大家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为绩效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和下一步的顺利运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是三项措施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今年以来,为扎实做好行风评议工作,分局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抓好落实:第一是走访调研。对本辖区内的纳税企业和知名人士进行走访,了解税务干部在税收执法、纳税服务、廉洁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征求走访对象对地税工作的意见。第二是问卷调查。3月22日,由分局长带队,向疾风矿等重点税源企业发放调查问卷,通过汇总归纳反馈上来的信息,掌握企业经营纳税状况、存在的困难、对税收工作的需求,有针对性的提高纳税服务水平。第三是召开专题座谈会。邀请乡镇政府领导、职能部门及纳税企业有关代表进行座谈,向其面对面述职述廉,并就改进税收工作同与会代表进行互动交流,争取社会各界对行评工作的支持与理解。希望通过此举进一步做好与纳税人的交流沟通和政策宣传,同时也更广泛地了解社情民意,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纳税人服好务。

(二)创新性工作开展情况

今年我分局的亮点工作之一就是在强化土地使用税管理方面,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结合分局的实际进行了创新,强化了土地使用税管理,促进了土地使用税收入的倍增,缓解了任务压力。

主要思路就是:以点带面,先由午门镇政府牵头,成立土地测量小组,对所辖行政村应税土地进行全面测量,再在磁山镇、伯延镇推开,制定土地使用税强化管理目标,以集中清查、夯实税基为主线,重新澄清税源底子,规范管理台账,建立定期土地数据更新核对机制。6月11日上午,第三分局和午门镇政府联合召开辖区内土地使用税专项清查活动动员会,午门镇所辖15个自然村的村主任及乡镇主管财税工作的部分干部和分局全体税务干部共计60余人参加。会上,分局分局长宣读了这次联合清查活动的背景、意义和具体实施步骤,午门镇石镇长向各村委主任协助这次清查活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午门镇综合治税办公室主任进一步强调了这次大规模的清查活动对完成地税收入任务和乡镇任务重要意义,以确保完成预期目标。会后午门镇成立了5个土地测量小组,对全镇各行政村占用土地的应税行为,进行全面准确的测量,测量结果交由村委会盖章确认。同时要求每名管理人员签订“土地使用税纳税事项承诺书”,并对土地面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承担责任,做出承诺,形成单位和个人对纳税人的土地使用税分类税源档案,为日常征管提供较真实的基础数据。

在这次土地使用税专项清查活动中,分局长一马当先,和乡镇主抓财税的领导亲自深入第一线指挥,各管理人员和乡镇协税人员都是起早贪黑,加班加点,逐村逐户丈量土地搞清查,使这次土地使用税专项清查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据初步统计,共清理户数x户,与去年相比土地使用税增长了x余万元,增幅达x%。

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一是分局的税源结构不够合理。一次性税源占总体税源的比重过大,缺乏持续稳定地后续税源,随着新峰水泥等重点工程扩建的结束,将为分局的组织收入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另外,随着产业结构的提升、调整以及钢铁萎靡不振的影响,一些洗选行业等企业将面临关停的局面,而这些企业的关停,企业所得税源进一步萎缩,分局征收压力增加,收入形势将更为严峻。

二是目前制约第三分局的突出问题就是干部队伍管理问题。一是年龄老化。分局在职干部10人都在47岁以上;二是干部队伍素质与工作需要尚有一定差距。少数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全局观念较差,责任心不够,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创新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保守思想,工作中习惯按部就班,创新性不够,与其他单位相比,工作开展比较平淡,缺乏特色和亮点。四是税源管理还较薄弱,有相当一部分业户还没有真正管理到位。

三、2016年分局工作谋划

总体思路:按照上级的部署和要求,2016年,我们分局要紧紧以组织收入为中心,提高分局全体人员的政治敏感性,跟紧市局的工作思路和步伐,突出创先争优,纳税服务,提高征管质量,打好精细化管理的主动仗,确保完成全年税收目标任务。

重点工作及主要举措:

一是全力以赴抓收入,确保完成全年收入目标任务

1、树立大局意识,坚定完成税收任务的信念。2016年分局组织收入面临的形势(高基数上高增长)将更加严峻,这就要求分局全体干部职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坚定完成全年税收任务的信心和决心。

2、强化责任意识,严格税费收入指标考核。继续坚持实行按月考核,季度平衡,对未完成任务的管理人员,按比例相应上报市局扣发有关津贴和奖金,真正做到:“千斤重担有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切实增强分局全体干部职工抓收入的责任意识。

二是加强纳税评估,提高管理质效。要进一步强化税收经济分析、企业纳税评估和税源监控的互动机制。分局领导要亲自参与和指导纳税评估,积极总结经验,切实打开纳税评估新局面。注重收集、善于利用各类数据信息,掌握纳税人生产经营实际情况,要提高纳税评估的质量,加强案头审核比对,确定评估的方向和重点。不断总结完善,逐步提高税收管理员的工作能力,带动税源管理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是进一步加大对重点建设项目的税收管理。对今年市政府和午汲镇、磁山镇等重点工程项目中涉及到我分局收入的重点项目,如南二环建设项目,新峰水泥二期项目扫尾工程等采取按项目建立台账,实施跟踪管理,确保实现重点建设项目的税收管理的新突破。

四是优化纳税服务机制,创新纳税服务举措。

分局确定要在纳税服务机制上进行创新,就是要在2016年对重点税源大户的纳税服务上进行创新,树立大服务观,实施“大客户服务”。亦即针对重点税源纳税人的实际需求,增强纳税服务的针对性、实效性。由于一些较大规模的企业涉税业务多,需要税务人员的深度服务。因此,参考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成型做法,对重点税源企业、重点项目特事特办,实施“点对点”地“大客户服务”,提供一户一策的个性化服务等。在财务核算、税收优惠政策等方面进行重点辅导服务,实现纳税服务的“精细化”。分局成立“大客户管理服务组”,制定相关制度,落实服务人员,定期检查考核,回访服务对象,努力创新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内容,整合服务资源,完善服务机制,提升服务质效。

五是和谐管理,从严带队,切实提高综合素质。

一是不断提高分局班子水平。分局班子要要树立大局意识,倡导团队精神,加强团结协作,形成合力,针对税收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不断探索新思路、新做法,力争又快又好地推进工作。二是要增强学习意识,进一步提高工作能力。做好地税工作,要自觉地把加强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养成勤于学习、思考、总结的良好习惯,不断提高分局全体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

四、对市局的工作建议

目前基层的运营经费比较紧张,正常的电费、车辆油修等都难以保证。

建议市局在2016年度对基层办公经费进行必要的倾斜,以确保基层分局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

来源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caijingleikaoshi/597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