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经济师考试】
菱角营养丰富、风味独特,既可作为时鲜蔬菜烹调,又可作为保健食品食用。但其在河塘中自然生长,采收期短,上市迟,产量不高,不仅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而且经济效益不高。我们采用菱角春提早栽培提前上市、秋延后管理延迟采收的长季栽培技术,使菱角从5月中旬开始就可采摘上市,一直可采收到11月中下旬,采收期达到6个月之久,每667平方米(1亩)产量可达2000~2500公斤,产值达1.5万元,经济效益较好。现将其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一、品种选择
菱角大棚栽培宜选用皮薄肉厚、个大、角短、嫩菱脆甜多汁、老菱熟食粉糯、早熟、高产、优质、抗病的浅水菱品种,目前江苏如皋以种植四角的“大青菱”、“水红菱”两个品种为主。选种时要注意选择充分老熟、饱满、坚实端正、皮色较深、芽尖完好和无病虫害的菱角。
二、菱角栽培播种育苗
1.苗床准备。适当提前培育优质大苗壮苗是菱角大棚早熟栽培的关键。一般苗床要选择背风向阳、排灌方便、土壤肥沃、地面平坦且近3年未种植过水生植物的田块,按大田面积的1/10准备苗床地。播种前15天,每667平方米施25公斤钙镁磷肥和1吨有机肥,耕翻整平,搭好双层大棚,并覆盖薄膜提前升温。然后在棚内建苗池,池四周土埂高0.3米,放水泡田,并根据水面高度调整床面,尽量减少水位落差。播种前1周,每667平方米苗床撒施生石灰100公斤进行消毒。
2.播种时期。播种育苗时间要根据设施条件和当地气候来确定。江苏如皋采用单层大棚移栽、双层大棚加小拱棚育苗的,适宜播期在2月上中旬。
3.播种。播前处理种子可提高菱种活力和杀灭附着的病菌,因此播种前应将菱种取出洗净,先晾晒1天,再用20%三环唑粉剂750倍+50%多菌灵粉剂600倍混合液浸种40分钟,捞出均匀撒播在苗床内。为了提高早期产量和生产效益,可将大田用种量提高到每667平方米25公斤。
4.苗期管理。播后至出苗前,大棚以闭棚升温为主,温度需保持在12℃以上,苗床内控制3~5厘米深的浅水层,促使早出苗;菱苗出水后,中午通风1~2小时,温度控制在白天26~28℃、夜间15~18℃,并逐渐加深水层至10~15厘米深,保持水层稳定,待齐苗并有3叶1心时,每667平方米追施腐熟有机肥300公斤或复合肥10公斤。一般育苗田块不施氮素化肥,以防止菱苗过嫩。移栽前1周揭除内棚,逐渐加强通风,温度控制在白天22~25℃、夜间13~15℃,进行炼苗。
三、移栽
1.大田准备。宜选择土质肥沃、平整、保水保肥、排灌方便的地方建棚,在棚区大田四周垒高0.5米的田埂,于移栽前15天,每667平方米施腐熟有机肥2吨、复合肥80公斤作基肥,耕翻耙平;移栽前10天开始蓄水,保持浅水层15~20厘米,并闭棚升温。
2.移栽时间。一般在菱苗具有10片叶、菱盘直径15厘米、有2~3个分枝,且大棚内土温达到15℃以上时,即可移栽。江苏如皋大棚适宜移栽期一般在4月上旬。
3.移栽方法。从苗床起苗时要尽量少伤根系,并要确保根上带有老菱,边起苗边移栽,做到当天起苗当天移栽完,以提高成活率、缩短缓苗时间。为管理方便,大棚栽培多采用大行距定植,行距1.5~2米,株距0.2~0.25米,每667平方米栽植1500株左右。移栽时将菱苗根系轻轻按入水下泥土中5厘米,并理顺摆正菱盘。
四、菱角栽培田间管理
1.大棚管理。移栽1周内大棚管理以闭棚升温促缓苗为主,一般中午棚温不超过36℃不通风。缓苗后逐渐加大通风,延长通风时间,白天最高棚温控制在28~32℃,夜间保持在18~20℃,夜间温度不能低于15℃。5月下旬气温稳定后,即可揭除全部大棚薄膜。9月中下旬气温下降较快,要及时再盖上大棚薄膜,进行秋延后大棚栽培管理。盖棚初期白天通风,夜间闭棚保温,随着外面气温下降,逐渐减少通风时间,后期尽量维持和延长20℃以上的棚温时间,直到11月中下旬棚温低至菱角不再生长时放水清茬。
2.水层管理。菱角田的水层管理要根据气温变化进行合理调整。一般移栽早期(即4月)温度仍偏低,以15厘米深的浅水层为宜,以利于水温、土温的提高;5月~6月,随着气温升高,水层要逐渐加深,一般保持水层在20~30厘米深;7月~8月高温期间,要保持30~40厘米深的水层,并尽量降低水温;9月~10月气温下降后,把水层再调回到20~30厘米深。在菱角生长期间还要注意勤换水,一般要求每周换水1次并更换掉一半的老水,有条件的,最好保持水缓慢流动,以促进池水溶氧的增加和菱角根系吸收养分。
3.菱盘整理。对菱盘生长过密的田块要进行疏理,及时除去后期长出的小菱盘,并在采菱时注意清除变种和不结菱角的菱盘,以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并防止高温闷热造成水下缺氧,引起落花落果。
4.施肥管理。缓苗10天后,每667平方米施5公斤尿素作提苗肥;始花后,每10天喷施一次叶面肥(0.2%的尿素+0.2%的磷酸二氢钾液);大部分菱盘结有3~4个菱角时,每667平方米再施入45%三元复合肥15公斤作结果肥;以后每采摘1~2次,即每667平方米施入复合肥5~10公斤,以补充养分,防止早衰。
5.病虫害防治。虫害主要有菱萤叶甲、斜纹夜蛾等,用药防治适期为1~2龄幼虫高峰期,可选用90%敌百虫晶体1000倍液,或25%杀虫双乳油500倍液,或菊酯类(如溴氰菊酯、氯氰菊酯等)乳油2000倍液,或52.5%农地乐(氯氰·毒死蜱)、48%乐斯本(毒死蜱)乳油1500倍液交替喷雾防治,隔5~7天喷1次,连喷2~3次。菱角的病害主要有菱瘟、褐斑病等,一般通过水流、摘菱等途径传播,高温高湿时易发生。在初发时,应及时摘除病叶,并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交替喷雾防治,每隔7天喷药1次,连喷2~3次。
五、采收
鲜食或菜用菱角,可在菱角充分长大但皮壳还未硬化时采摘,熟食的菱角一般在老熟后及时采收。老熟菱角果皮硬化,且果实与果柄连接处出现分离层,易摘下,此时菱角尖硬、沉水。前期隔8~10天采收1次,中期隔3~4天采收1次,后期隔6~8天采收1次。采收时一手轻提菱盘,一手摘菱,采摘动作不可过猛,以防老菱掉落和菱盘损伤。
(江苏省如皋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蔬菜办 马兴华 邮编:226500)
龙源期刊网 .cn
菱角大棚长季浅水栽培技术
作者:马兴华
来源:《农村百事通》2013年第04期
菱角营养丰富、风味独特,既可作为时鲜蔬菜烹调,又可作为保健食品食用。但其在河塘中自然生长,采收期短,上市迟,产量不高,不仅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而且经济效益不高。我们采用菱角春提早栽培提前上市、秋延后管理延迟采收的长季栽培技术,使菱角从5月中旬开始就可采摘上市,一直可采收到11月中下旬,采收期达到6个月之久,每667平方米(1亩)产量可达2000~2500公斤,产值达1.5万元,经济效益较好。现将其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一、品种选择
菱角大棚栽培宜选用皮薄肉厚、个大、角短、嫩菱脆甜多汁、老菱熟食粉糯、早熟、高产、优质、抗病的浅水菱品种,目前江苏如皋以种植四角的“大青菱”、“水红菱”两个品种为主。选种时要注意选择充分老熟、饱满、坚实端正、皮色较深、芽尖完好和无病虫害的菱角。
二、播种育苗
1.苗床准备。适当提前培育优质大苗壮苗是菱角大棚早熟栽培的关键。一般苗床要选择背风向阳、排灌方便、土壤肥沃、地面平坦且近3年未种植过水生植物的田块,按大田面积的1/10准备苗床地。播种前15天,每667平方米施25公斤钙镁磷肥和1吨有机肥,耕翻整平,搭好双层大棚,并覆盖薄膜提前升温。然后在棚内建苗池,池四周土埂高0.3米,放水泡田,并根据水面高度调整床面,尽量减少水位落差。播种前1周,每667平方米苗床撒施生石灰100公斤进行消毒。
2.播种时期。播种育苗时间要根据设施条件和当地气候来确定。江苏如皋采用单层大棚移栽、双层大棚加小拱棚育苗的,适宜播期在2月上中旬。
3.播种。播前处理种子可提高菱种活力和杀灭附着的病菌,因此播种前应将菱种取出洗净,先晾晒1天,再用20%三环唑粉剂750倍+50%多菌灵粉剂600倍混合液浸种40分钟,捞出均匀撒播在苗床内。为了提高早期产量和生产效益,可将大田用种量提高到每667平方米25公斤。
4.苗期管理。播后至出苗前,大棚以闭棚升温为主,温度需保持在12℃以上,苗床内控制3~5厘米深的浅水层,促使早出苗;菱苗出水后,中午通风1~2小时,温度控制在白天26~28℃、夜间15~18℃,并逐渐加深水层至10~15厘米深,保持水层稳定,待齐苗并有3叶1心时,每667平方米追施腐熟有机肥300公斤或复合肥10公斤。一般育苗田块不施氮素化肥,以防止菱苗过嫩。移栽前1周揭除内棚,逐渐加强通风,温度控制在白天22~25℃、夜间13~15℃,进行炼苗。
水田设施菱角早熟栽培技术
摘要介绍水田设施菱角早熟栽培技术,包括整地做床、选种、播种、苗床管理、施肥、移栽、大棚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等方面内容,以供参考。
关键词菱角;早熟栽培;水田;大棚
设施菱角早熟栽培技术是以水田设施大棚为基础,在大棚中套小棚建苗床使其增温争早苗,移栽至大棚内生长,并采用现代集成科技使菱角采收期提前、效益提升的生产技术。2011年,兴化市戴窑镇20 hm2水生蔬菜基地,利用连栋塑料大棚内套小棚集中育苗,就地移栽到钢架大棚生产菱角。3月底开始育苗,6月2日菱角开始上市,比当地常规生产早2个月,大棚采摘菱角24 750 kg/hm2,由于上市早价格俏,收益16.5万元/hm2,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现总结水田设施菱角早熟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1整地做床
在大棚中建好苗床,挖沟深0.4 m、宽1.2 m。建苗床300 m2/hm2左右,床底先拍平后铺10丝薄膜后再加厚5 cm的营养土。苗床施45%硫酸钾复合肥30 g/m2,用长2 m的竹环拱好,待播。长江中下游地区在2月下旬至3月初播种,以棚外气温稳定在0 ℃以上时播种为宜。充分利用大棚中开挖苗床拱小棚水层浅、升温快、光照好的有利条件提早下种,争早苗。
2选种
挑选种大、饱满的菱角。个大、角短、皮薄肉厚的菱角,嫩菱甜脆多汁,老菱熟食口感粉糯,表现早熟、高产、优质、抗病的浅水菱品种较适宜水田栽培,以苏州水红菱和双角青菱为宜。播前用20%三环唑750倍液加50%多菌灵600倍液混合浸种0.5~1.0 h,密度为100株/m2左右,用种量约为210 kg/hm2,采用这种方式在晴好天气条件下从播种到移栽时间为25~30 d。【菱角的虫害】
3播种及苗床管理
播种时保持水深5 cm左右,用拱小棚覆盖农膜并加无纺布保温,排灌时缓排慢灌。或播后再覆盖肥细泥,浇透水加地膜覆盖保持土壤湿润,再拱棚覆盖农膜并加无纺布保温,晴天8:00—9:00揭掉无纺布晒床增温,15:00—16:00覆盖保温。待10 d左右出芽后加至5 cm左右水位,以后逐渐加到15~20 cm。20 d分盘时,每桶水加入半勺人畜粪洒施,并用小水泵喷洒洗去菱盘上的畜粪渣,作为出嫁肥[1]。25~30 d及时移栽,防止苗期过长分盘过多成为老僵苗。特别是当叶柄有海绵状膨大形成时,已标志进入生殖生长,栽后易僵苗不发,特别是在密度过高的苗床更应注意及早移栽。
此阶段要尽量提高苗床温度。中午温度超过30 ℃时,要揭膜通风换气,平
玉 米 象 赤 拟 谷 盗
米 象
谷 蠹 书 虱 1
玉米象
2
玉米象卵:椭圆形,长约0.65-0.70mm,宽约0.28-0.29mm,乳白色.半透明.下端稍圆大,上端逐渐狭小,上端着生帽状圆形小隆起;谷象的卵与其相似。【菱角的虫害】
玉米象幼虫:体长2.5-3.0mm,乳白色,体多横皱,背面隆起,腹面平坦,全体肥大粗短,略呈半球形.无足.头小,淡褐色,略呈楔形.谷象幼虫与其相似。 玉米象蛹:体长3.5-4.0mm,椭圆形,乳白色至褐色.头部圆形,喙状部伸达中足基节.前胸背板上有小突起8对,其上各生1根褐色刚毛.腹部10节,腹末有肉刺1对。
玉米象成虫:体长2.9~4.2毫米。体暗褐色,鞘翅常有4个橙红色椭圆形斑(见图)。喙长,除端部外,密被细刻点。触角位于喙基部之前,柄节长,索节6节,触角棒节间缝不明显。前胸背板前端缩窄,后端约等于鞘翅之宽,背面刻点圆形,沿中线刻点多于20个。鞘翅行间窄于行纹刻点。前胸和鞘翅刻点上均有一短鳞毛。后翅发达,能飞。雄虫阳茎背面有两纵沟,雌虫“Y”字形骨片两臂较尖。
生活习性
寄生于玉米、豆类、荞麦、花生仁、大麻子、谷粉、干果、酵母饼、通心粉、面包等。幼虫只蛀食禾谷类种子,其中以玉米、小麦、高粱受害重。1年发生1代至数代,因地区而异。既能在仓内繁殖,也能飞到田间繁殖。耐寒力、耐饥力、产卵力均较强,发育速度较快。
危害
玉米象是中国储粮的头号害虫,也是世界性的重要储粮害虫。玉米象属于钻蛀性害虫,成虫食害禾谷类种子,以及面粉、油料、植物性药材等仓储物,以小麦、玉米、糙米及高粱受害最重;幼虫只在禾谷类种子内为害。主要为害贮存2—3年的陈粮,成虫啃食,幼虫蛀食谷粒。是一种最主要的初期性害虫,贮粮被玉米象咬食而造成许多碎粒及粉屑,易引起后期性害虫的发生。为害后能使粮食水分增高和发热。能飞到田间为害。
防治方法
秋末冬初,在粮面或粮堆四周铺上麻袋,引诱成虫来袋下潜伏,收集并予以消灭;春天,在仓外四周喷一条马拉硫磷药带,防止在仓外越冬的成虫返回仓内。诱杀成虫。暴晒及过筛。药剂熏蒸。
与米象、谷象的区别
米象也是重要储粮害虫,与玉米象外形极相似。主要区别在于米象阳茎背面无纵沟,雌虫“Y’字形骨片两臂钝圆。米象的前胸和鞘翅较瘦,前胸沿中线刻点少于20个,体长通常小于3毫米。主要为害稻谷、花生等;只在仓内繁殖;耐寒力、耐饥力、产 3【菱角的虫害】
卵力较弱,发育较慢。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北纬27°以南地区。
谷象也是重要的储粮害虫,其危害与玉米象、米象相似。分布仅限于新疆和甘肃,是重要的植检对象。谷象前胸刻点稀,椭圆形,鞘翅无斑点,后翅退化,不能飞,体长2.8~3.5毫米。[1]
赤拟谷盗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赤拟谷盗
[学名] Tribolium castaneum Herbst
[ 目 ] 鞘翅目
[ 科 ] 拟步行虫科
[寄主] 食用菌、玉米、小麦、稻、高粱、油料、干果、豆类、中药材、生药材、生姜、干鱼、干肉、皮革、蚕茧、烟叶、昆虫标本等。
[为害特点] 主要为害面粉,该虫有臭腺分泌臭液,使面粉发生霉腥味,其分泌物还含有致癌物苯醌。
特征描述
成虫长椭圆形,体长3—4.5mm,比杂拟谷盗略小些,全身赤褐色至褐色,体上密布小刻点,背面光滑,具光泽,头扁阔;触角锤状11节,锤端3节膨大,复眼黑色,两复眼腹面距离约与复眼的横径等长,前胸背板呈矩形,两侧稍圆,前角钝圆,有刻点;小盾片小,略呈矩形,鞘翅长达腹末,与前胸背板同宽,上具10条纵刻点行。前、中、后足5R节分别为5、5、4节。幼虫细长圆筒形,长6—8mm,有胸足3对,头浅褐色,口器黑褐色,触角3节,长为头长之半,胸、腹部12节,各节前半部骨化区浅褐色,后半部黄白色。臀叉向上翘。腹末具1对伪足状突起。
发生规律
4
年生4—5代,以成虫在包装物、苇席、杂物及各种缝隙中越冬,雄虫寿命547天,雌虫226天,把卵产在仓库缝隙处,卵粒上附有粉末碎屑一般不易看清,每雌产卵327—956粒。最适发育温度27—30℃。相对湿度70%,30℃完成一代27天左右。把气温调到44℃,相对湿度77%,幼虫10小时、成虫7小时即死亡;50℃1小时即死亡;低于-1.1℃各虫态17天即死亡;-6.7—-3.9℃5天全死亡。
防治方法
(1)仓贮玉米等种子或粮食要纯净干燥,颗粒完整。(2)控制成品含水量在12%一13%,贮藏中发现成品含水量超过上限时,要及时晾晒或置入55—60℃烘干机内烘焙。(3)干菇、干耳最好贮藏在3—5℃条件下,成品包装要密封在不透气容器中。(4)也可使用粮食防虫包装袋。
地理分布
分布在我国大部分省区,世界热带与较温暖地区。
米象
基本资料
[学名] Sitophilus oryzae Linne [ 目 ] 鞘翅目 [ 科 ] 象虫科 [寄主] 玉米、稻米、小麦、高粱、面粉、各种谷物。 [为害特点] 主要为害贮存2—3年的陈粮,成虫啃食,幼虫蛀食谷粒。 [地理分布] 广布于全世界,中国主要分布在南方。 [中文名] 米象
特征描述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