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蛙蝌蚪吃什么

| 经济师考试 |

【www.guakaob.com--经济师考试】

篇一 石蛙蝌蚪吃什么
仿生态养殖石蛙,石蛙快长的诀窍

  让石蛙快长的诀窍(2008.07.21)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夏季是听取蛙鸣的时节,也是蛙类养殖的关键期。在我国由南到北都有不同种类蛙的养殖,现今蛙类养殖已经成为非常有特色的经济产业。今天就和您说说一种我国南方的野生蛙类品种石蛙,它是食用蛙中个儿最大、肉最多,也是肉质鲜美的品种。现在野生的石蛙已经可以进行家养,可养上了石蛙的人都有个体会,这石蛙的钱不好赚,你要问了市场好,怎么还会不赚钱呢。咱们先听听养了10年石蛙浙江的老叶怎么说的。

  叶理荣:这个蛙长得慢,三年见效益,所以我们农民就不敢去养了。

  最初养殖石蛙的那几年,老叶也实在想不明白,养石蛙就是为了吃蛙肉,这石蛙咋就长得这么慢呢?

  石蛙,又叫棘胸蛙,这种蛙皮肤粗糙,雄性的胸部还长有不少的黑色肉剌,它们长期生活在深山密林山涧溪流中,以昆虫为食。别看石蛙长得难看,却具有滋阴降火、健肝胃、解热毒等药用价值,历来都是我国南方宴席上的上等佳肴。

  要说石蛙长得慢,还得从它们产卵说起。石蛙一般在五六月份产卵,卵经过七八天的时间孵化出蝌蚪,蝌蚪再长90左右就会进入变态期,它们先长出后腿,再长出前腿,20多天后小蝌蚪变成了小幼蛙。然而这时候时间已经来到了9月底,刚长到5克的小幼蛙,就不得不进入了休眠期。

  叶理荣:五克冬眠小孩子一样,还没有会走路就冬眠,它经过五个月它不吃,它实际上要消耗,同样消耗,不吃了就不长了,它大蛙都不吃了,也不长,也瘦掉不是,小蛙不吃瘦掉一样的。

  经过五个月的不吃不喝,5克的小幼蛙连原有的5克都没有了,只有到了来年的三月份这些小石蛙才恢复正常的采食和活动,。

  叶理荣:吃食那个时候,等于是很小的一个蛙吧,很小的蛙它吃的东西又少,那么当然就最多是它到100克多一点,第二年就不能上市。

  因为商品蛙要求达到150克左右,这对老叶和众多养殖户来说,就意味着上市的时间要拖到第三年。想养好石蛙能赚钱,就要缩短养殖时间。老叶也是一心往这上面琢磨。是让它们多吃,还是少睡,老叶找到了一套自己的方法。

  这石蛙一长要三年才能见着钱,长得慢,效益就会来得慢。老叶凭着多年的养殖经验开始琢磨,怎么才能让石蛙长得快些呢?要让石蛙少睡觉,打破冬眠是违背了石蛙的自然生长规律,这条不行;看来只能从吃上的方面入手了,可从什么时候就要给石蛙吃让营养餐呢。

  养蛙的人都知道,蛙爱吃活食,像黄粉虫就是营养丰富的好饵料。老叶养了不少的黄粉虫,可每天他都要开上机器,非把活虫子打成虫子酱。

  叶理荣:我现在养的黄粉虫很多了,黄粉虫我打的浆每天补充它点。

  不过这些黄粉虫酱其实不是给成蛙吃的,而是喂进了这些蛙的孩子——蝌蚪的嘴里。

  叶理荣:4月份5月份产的蝌蚪那么大了,很胖了。

  每天都喂上黄粉虫,老叶的蝌蚪还真是个儿顶个儿的胖乎。可自然界中的小蝌蚪是根本吃不上这样的美味的。

  占勇军:在自然这个条件下,小山沟里这个蝌蚪,它的饲料来源,饵料来源很单一,就是青苔,然后少数一点浮游生物。

  过去,老叶喂蝌蚪也就是给点像青苔这样的植物性饲料,因为蝌蚪嘴小,只能采取啃食的方法,或者刮食池子底部的饵料,这样喂下来,小蝌蚪只有长够90天左右才开始变态。

  其实,老叶现在之所以要喂胖蝌蚪,也是因为一次意外的发生。

  叶理荣:这个卵产下来以后,因为那年蛙产卵很多,那个卵就不孵化了,就直接被那个大蝌蚪吃。

  大蝌蚪还能吃卵这件事,让老叶发现,蝌蚪不仅能吃一些藻类,还能吃一些动物性的食物。正是这次蝌蚪吃卵的意外,还让老叶获得了另外的惊喜。

  叶理荣:蝌蚪吃下去长到70天就变态了。

  吃卵后的蝌蚪长到70天就开始变态了,这样,变好的小幼蛙由原来的9月底提前到了9月初。也就是说小幼蛙可以多长20天,再进入冬眠。

  老叶发现,就是因为多长的20天,直到冬眠期前后,小幼蛙由过去的5克变成了30克左右。30克的幼蛙非比寻常,具备了成蛙的采食和消化能力。

  叶理荣:因为30克它一出来,冬眠一出来,什么虫子它都,什么虫子它都吃得下去了,等于是我们小孩子变成十几岁了,它的吃的东西,它的消化量等于成蛙的消化量了,它吃得多大得快了。

  前期的基础打得好,后期的增重才能快,第二年长到150克肯定不成问题。所以促进蝌蚪提前变态就非常重要。

  为了让蝌蚪长快些提前变态,问题的关键就是提高蝌蚪的饲料价值,喂蛙卵显然是不现实的,那究竟应该给蝌蚪吃些什么呢?

  占勇军:因为它饵料单一,营养不全,那么通过,增加大量动物性蛋白,促进蝌蚪变态就是提前。

  老叶找到了能代替高蛋白蛙卵的最好的饲料就是黄粉虫,可虫子虽好、就是再小这些蝌蚪也不会吃。为了能让蝌蚪补充上更多的动物蛋白,老叶干脆把黄粉虫像打豆浆一样都打成虫浆,上午9点喂一次,下午3点喂一次。

  蝌蚪吃的好了,长得也就能更快,这从表面上看虽然只是缩短了蝌蚪的生长期,提前了20天进入变态,然而对于老叶和它的石蛙来说事实上却前进了一大步,石蛙就能由第三年提前到第二年上市。然而,这个提早上市的梦想却并没有像老叶想象的那样如期而至。

  老叶的石蛙蝌蚪提前20天,也就是养到第70天就要变成了小幼蛙了,这让苦苦摸索的他喜出望外。因为只要等到幼蛙的冬眠一结束,老叶可以开始了他的食物快速培育法,因为体重已经有30克的小蛙正是到了食欲旺盛的时候了,老叶专门给石蛙们建了一个“食品生产厂”,这样喂下来,没准让小石蛙当年就长成150克的商品大蛙。

  天刚擦黑儿,老叶就忙活上了。

  叶理荣:我这个蛙白天一般看不到的,它全部是蹲在水里,就鼻孔在水上面透气,人一过来以后,它看到人动一下,就就往底下一蹲你就看不到它了,就这样。

  记者:什么时候能看到?

  叶理荣:就是晚上,这个到晚上,我这个蛙晚上它要到上面去,到这个上面吃东西,就晚上,白天看不到的。

  在晚上老叶忙活的是喂石蛙,白天他也在忙,忙活着养虫。

  为了让小蛙能快速生长,老叶一边养蛙一边养起了黄粉虫。要说这种虫那可是公认的“蛋白质饲料宝库”,蛋白质含量高达50%,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以及动物生长必需的16种氨基酸

  叶理荣:你如果饲料跟不上,三年四年五年也不会大,你今天给它吃一餐,明天后天不给它吃,等于白吃,我讲个比方,像猪一样,今天就是你给它吃点儿猪草,那么精饲料一点没有,吃一场饿一场它就不会生长,它不会大。

  

[1] [2] 下一页

篇二 石蛙蝌蚪吃什么
张纬定告诉你怎么养殖石蛙致富

  [科技苑]被石蛙折腾成“石蛙大夫”(20131129)  

  【导视】:一百多块钱一斤,可是爱生病不好养。他号称石蛙大夫,却能做到药到病除。一无所知的门外汉,如何成为行家里手?

被石蛙折腾成“石蛙大夫”

  【主持人】你好,这里是《科技苑》。石蛙学名棘胸蛙,号称“百蛙之王”,福建屏南县有这么个说法,学走路学不好的孩子,吃了石蛙,不但会走还能跑了,这说法虽然有点夸张,却也说明了一个道理,石蛙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可以治病。但是石蛙不好养,因为石蛙特别容易得病,有一个叫张纬定的人,却能做到药到病除,号称石蛙大夫。

  【采访】福建省屏南县清水源棘胸蛙养殖基地场长 张纬定:这就是棘胸蛙医院,有病蛙我们就给它隔离治疗,我带你们看一下棘胸蛙常见病。这就是烂皮病,这皮肤你看,皮肤烂掉了。这个是脱肛了,这个跑出来了脱肛,这是脑膜炎。

  【解说】:石蛙得了什么病,张纬定一眼就能看出来,他练出了一双火眼金睛;张纬定对来石蛙基地参观学习的人,都会专门把他们引到病蛙隔离室去看一下,给他们做现场指导。

  来参观的人都知道,石蛙一得病,就是一大片。养殖场里的石蛙各个生龙活虎,蛙医院的石蛙就那么零散的二十多只。他家的蛙怎么就得病的少,他怎么对石蛙的病症那么清楚呢?其实十几年前,他也跟别人一样,什么也不知道。

  他的这些能耐,那都是靠着十几年的养殖经验,吃过亏吃出来的。想当初张纬定养石蛙的时候,可没有现在来他这里学习的人那么幸运。那会儿养石蛙特别少,没有什么参考资料,张纬定当时是受市场吸引开始养石蛙的。

  【采访】福建省屏南县清水源棘胸蛙养殖基地场长 张纬定:这个蛙一斤都是一百多块钱。

  【解说】:石蛙具有滋补强身、清心润肺、健肝胃、以及解热毒等功效,有“山珍”之称,市价很好。石蛙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张纬定办理了驯养许可证,开始养石蛙。他那时候干劲很足,由于没有经验,一开始养,就让他交了不少学费。

  【采访】福建省屏南县清水源棘胸蛙养殖基地场长 张纬定:蝌蚪在一个月之内死亡率比较高,变态率只有两三成。

  【解说】:1999年,张纬定一开始养石蛙,蝌蚪就死了那么多,这对刚刚开始养石蛙的张伟定来说是一个打击。蝌蚪没有了,效益就没有了。很快,病因找出来了,是得了年轮虫病。张纬定想了不少办法,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进行全池泼洒治疗。

  让他纳闷的是,到了第二年,同样的病又来了,他又一次洒了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蝌蚪还是死了很多。这两年,每年的这个时候,蝌蚪都要死70%,即便是侥幸活下来的蝌蚪,变成石蛙的也只有20%,照这样下去,石蛙越养越少,钱赔的越来越多,这已经让张纬定有些招架不住了,可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这个时候,合伙人看不到前景,纷纷退股不干了。

  【采访】福建省屏南县清水源棘胸蛙养殖基地场长 张纬定:我那个朋友一个一个就觉得这个都在投钱,都在投资,效益还没搞出来,有的就坚持不了了,相继一个一个就慢慢退股掉。

  【解说】:张纬定也开始犹豫自己到底要不要继续做下去。可是一想到自己投入那么多的时间和资金,他又有点不甘心!

  【采访】福建省屏南县清水源棘胸蛙养殖基地场长 张纬定:毕竟我们这个行业研究这么长时间,资金也吃得这么多。所以我就坚持下来。

  【解说】:要想把石蛙养成,必须要解决蝌蚪得病的问题,他开始仔细查找蝌蚪得病的原因。2002年夏天一场暴雨过后,不仅蝌蚪病死了,连石蛙都大批死亡。张纬定推断蝌蚪以前老生病,估计是由于水质不好造成的。张纬定知道石蛙是很娇气的,对水要求很高。这也是石蛙贵,养不成功的原因。

  【采访】福建省屏南县清水源棘胸蛙养殖基地场长 张纬定:比我们喝的自来水要求还高。它这个是PH值6到7这样子。

  【解说】:野生石蛙本来就生活水质好的地方。像在深山老林的山涧里,瀑布下的小水潭面,或者有水流动、清晰见底的溪流里,野生石蛙比较多。但是如果说是水有问题,张纬定还是有些不服的,他是最注意水的,知道石蛙对水的要求,做了周密的布置。选址的时候,蛙池建在山清水秀的地方,用的水也是山脚的溪水。但是他忽略了一点,野生石蛙在自然环境下生活,自生自灭,搞养殖不一样,必须让水质保持清澈,没有病菌。

  【采访】福建省屏南县清水源棘胸蛙养殖基地场长 张纬定:主要是下雨天,总有一点点浑浊。

  【解说】:引来的山涧水没有过滤,直接进入养殖池,天一下雨,泥沙就会混杂在水里从上游冲下来,泥沙里的病菌造成水质污染,蝌蚪生病死亡的原因就出在这里了。

  【采访】福建省屏南县清水源棘胸蛙养殖基地场长 张纬定:有一点点浑浊就不行,水里面有浑浊就产生细菌。一有一点事情它就容易生病。

  【解说】:于是,他对水进行五道过滤,引来的水经过过滤后再进入养殖池。经过张纬定细心的设计,水质干净了,蝌蚪不怎么生病了,成活率、变态率都提高了一倍,这也让张纬定看到了希望,也有了更大的干劲。

  【主持人】: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原本以为只要保证了水质,石蛙就不会得病。谁料两年之后,他家的石蛙又出了问题,大面积得了脑膜炎,损失惨重。

  【采访】福建省屏南县清水源棘胸蛙养殖基地场长 张纬定:眼睛看不见,白内障那样子的,这个眼睛你看有点像白白的。就在水里打圈,这个是最明显的了。

  【解说】:石蛙眼睛像得了白内障,身体运动机能失调,不停的在水里转圈,当时张纬定当时不知道这些石蛙生了什么病,眼睁睁瞧着石蛙死掉。

  【采访】福建省屏南县清水源棘胸蛙养殖基地场长 张纬定:我不知道,当时那些蛙就是不吃不喝,过一段时间就死了很多,当时我心里特着急。

  【解说】:张纬定把病蛙拿到当地的兽医所做检验,才知道石蛙是细菌感染得了脑膜炎。

  【采访】福建省屏南县清水源棘胸蛙养殖基地场长 张纬定:通过专家做解剖以后,讲这个是黄杆菌引起的。

  【解说】:张纬定思考来思考去,他的池塘里,水质控制的很好,这黄杆菌是从哪里来的呢?怎么会让石蛙得上脑膜炎了呢?他检测了进水口、检测了食物,都没有发现黄杆菌,也排除了蛙池里滋生黄杆菌的可能性,那么这些黄杆菌的出现,只有一个原因,那就从外界带入的。想来想去,出现黄杆菌,只能和他几天前的一次上山行为有关系。

  【采访】福建省屏南县清水源棘胸蛙养殖基地场长 张纬定:怕它种源退化,我们抓了一点野生蛙,跟我们养殖的蛙杂交。

  【解说】:抓野生石蛙来改良种群,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为了防止近亲繁殖,隔一段时间,就要从外面引进种蛙进行改良,他以前引进的种蛙,都是人工饲养的。养了几代后,他觉得这次该用野生石蛙来进行种群改良了,用野生种蛙进行繁殖,那就更能确保品种纯正。张纬定想着抓几只野生石蛙来改良品种。为了抓几只野生石蛙,他还没少费周折,先要去关部门申请,还要得在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上山去抓。野生石蛙都是晚上出没,躲在陡峭的山涧溪流里面,要想捕到几只种蛙,除了下功夫,还得靠运气。

  考虑到野生石蛙可能携带病菌,他没有把抓来的野生蛙直接放到养殖池,而是仔仔细细的对它们进行了全身的杀菌消毒。他用了好几种不同的消毒液给野生石蛙消毒,他想着,这样应该能把石蛙携带的各种病菌细菌清洗干净,那料即便是这样,野生石蛙还是把脑膜炎带进了养殖池里,很多的石蛙都被传染了。

  【采访】福建省屏南县清水源棘胸蛙养殖基地场长 张纬定:体外消毒效果还是不明显,就是它野生蛙体内里面带的细菌。

  【解说】:石蛙一旦传染上了脑膜炎,传染速度是很快的,被传染的石蛙,都在水里转圈圈。石蛙这一转圈,又让张纬定交了不少学费。

  【采访】福建省屏南县清水源棘胸蛙养殖基地场长 张纬定:我当时有损失了几十万。

  【解说】:石蛙得了脑膜炎,让他又赔了几十万。张纬定就深入思考,要养好石蛙,是个系统的事情,不仅要控制好水,还要学着给石蛙瞧病。因为养殖池里已经有黄杆菌存在了,脑膜炎随时都有可能再次爆发,怎么给石蛙治病,成了他每天要琢磨的必修课。

  【采访】福建省屏南县清水源棘胸蛙养殖基地场长 张纬定:我们这个是高端产品,如果用上兽药这些抗生素类的,以后我们这个产品就不好卖,人家对这个就不信任。

  【解说】:张纬定想的比较长远,要想把产业做大,就要有好的产品。给石蛙治病,方法很多,给石蛙当大夫,张纬定打起了中药的主意。

  【采访】福建省屏南县清水源棘胸蛙养殖基地场长 张纬定:我们平南在历史上有用中草药的习惯,我就想把我们中草药来治疗这蛙不是更好吗。

  【解说】:屏南县人有食用草药作为食疗的习惯,当地的饮食习惯让张纬定想到,这里有这么便利的条件,干嘛不利用用中草药来治蛙呢?而且石蛙基地就建在山里面,旁边就生长很多中草药。自然界本身就是相生相克的,古训上也说了,七步之内必有解药,这点醒了张纬定,于是就上山给石蛙寻找治病良药。

篇三 石蛙蝌蚪吃什么
最正确的蝌蚪饲养方法

【蝌蚪怎么养】最正确的蝌蚪饲养方法

小学的时候,有篇文章《小蝌蚪找妈妈》:一群可爱的小蝌蚪出世了,但是,“谁是我们的妈妈呢?”于是,一场有趣而感人的寻亲之旅开始了。我们要让这些可爱的小蝌蚪健康成蛙,做一个合格的“蝌蚪”妈妈。

一、蝌蚪的饲养方法:

1. 蝌蚪是吃浮游生物,饲养蝌蚪最好用池塘水,自来水是不行的,纯净水也不行。

2. 蝌蚪会自相残杀的,很多在一起的时候,自身会分泌一些毒素,杀死一部分个体,以至让其余的个体在有限的环境中更好的生存下去。

3. 蝌蚪的饲料应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煮过的菠菜和窝苣是适宜的饲料,但不要煮得过熟,并且要去掉纤维。

4. 初期给饲料要少,以后逐渐增加,每天定期投饲料一次,不宜过多,以免饲料残留水中引起腐败。每次给食后残留的饲料,必须用吸管清除出去,并且每隔一两天换一次水。最简便的饵料是面包、饼干的碎屑或碎饭粒,也可以给少量煮熟的蛋黄作为动物性饲料。

5. 养蝌蚪只需要一个“裸缸”(就是空空的一盆水)就可以了,如果你觉得这样太残忍的话,只需要在底部铺一层细砂,再放一些生命力强韧的水草,这样就很高级了。

6. 3~5天换一次水,而换水的时候,只需要倒去2/3的水,再将已曝气过的自来水加到原本的位置就好了。

二、蝌蚪不同成长时期的表现:

1. 生长前期

生长前期(10~20天):小蝌蚪10天以后,其食量增大,生长发育加快,蝌蚪开始寻找新的食物,但其消化功能仍然不强,此时饲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蝌蚪的成活率。因此,在饲养上必须补充饵料,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主要以营养丰富的糊汁饵料为主,如蛋黄、玉米粉、4号粉,并辅以细嫩藻类植物等。饵料投放时间白天或晚上均可,每天1次,但要定时。10~20日龄的蝌蚪在管理上要求保持池水清洁,以防止中毒,做到每天换一次池水,水的深度以10~20cm为宜,同时池水应避免太阳光直射。

2.生长中期

生长中期(20~50天):此时蝌蚪的消化功能不断增强,为促进蝌蚪消化道的尽快发育,适应两栖类某一特定蝌蚪期“食草性”的生物特性,20日龄后蝌蚪除投饲糊汁饵料外,应投喂植物性饲料和藻类植物,如浮萍。这一时期蝌蚪的饲养管理比较简单,开始以植物性饵料为主,动物性饵料为辅,逐渐过渡到以动物性饵料为主,动物性饵料的增加会加速蝌蚪的变态,植物性饵料则能促进其个体长大,故平时应混合饲喂。管理上要注意保证池水清洁,不受污染,每天清除池内饵料残渣。

3.生长后期

生长后期(50~78天):这一时期是蝌蚪转化为幼蛙的关键时期,蝌蚪在此期要长出后肢和前肢,并且由水生转化为水陆两栖。50日龄左右,体长达4cm以上,长出后肢,后肢长出后约2周(65日龄)开始长前肢,前肢长出后,尾部开始被吸收,此时石蛙蝌蚪就停止觅食进入变态期。这一时期在饲养上除投饲足够的饲料外,还要添加少量的动物性的活饵饲料。在管理上做到:分级饲养,水浅清新(浅水区只有3cm左右的水位),水陆各半,登陆方便,光线暗淡,环境幽静。蝌蚪进入变态期到变态完成需10天左右,进入变态期的蝌蚪变态率可达95%左右。

三、蝌蚪小档案

1.品种:蝌蚪,是蛙、蟾蜍、蝾螈、鲵等两栖类动物的幼体

2.外型:

刚孵化出来的蝌蚪,身体呈纺锤形,无四肢、口和内鳃,生有侧扁的长尾,头部两侧生有分枝的外鳃。蟾蜍的蝌蚪呈黑色,口在头的前端腹面上;青蛙的蝌蚪体色较浅,口在头的前端;蛤蟆的蝌蚪比青蛙的个头小。

3.蝌蚪的别名:活师、蛞斗、活东、虾蟆子、玄鱼、玄针、虾蟆儿、聒子、虾蟆台、虾蟆粘、悬针、水仙子

4.成长时间:蝌蚪变态的时间受繁殖孵化季节和外界气温的影响极大,一般4~7月份产卵孵化的蝌蚪在7~9三个月中可以变态,8~9月份以后繁殖孵化的蝌蚪要经过越冬,到第二年4月份以后才能变态成幼蛙。

篇四 石蛙蝌蚪吃什么
石蛙养殖技术

一、种蛙的选择 石蛙的产卵孵化季节在3-10月,4—6月是产卵高峰期,要提高产卵率、孵化率,必须在种蛙冬眠复苏以后,配种繁殖之前,做好种蛙的选择、配种,产卵、孵化等准备工作。 选择种蛙是搞好人工繁殖的基础,在冬眠之后,春繁之前对成蛙作全面检查分类,选择个体较大,身体健壮、皮肤光滑、发育良好、无残疾、无破损、达到性成熟的成蛙留作种用:一般二龄雌蛙,体重达150克以上性已成熟,雄蛙200克以上可作种用,初产蛙卵较少,产过1—2次的蛙产卵量较高,质量较好,个体大的老龄蛙产卵量多,但质量不好,受精率不高,一般不应选作种蛙,雄蛙要求健壮,善跳,皮光腿壮;雌蛙要求腿短粗,腹鼓,皮光亮,2—3龄种蛙繁殖力较强。 二、种蛙的培育 气温、水温、水质、光照、饵料、环境条件对蛙的健康,繁殖影响极大,生存环境与否,直接影响配种产卵量,受精率,卵孵化率和蝌蚪的成活率,根据棘胸蛙习性,种蛙池应建在安静,弱光处,池高0.8米,面积6平方米,池底铺垫卵石和石块构成的石穴,并以水草隐蔽,利于蛙栖息产卵,池内水陆面积2:1,要求池水容量相对稳定,水深8~10厘米,水质清新,pH值6.5~8,无有害寄生虫,一般在采食旺季每天换水一次,采食淡季,每间隔2~3天换水一次,每池放雌雄蛙20~30对,按雌雄1:1比例进行群养,选留的种蛙在冬眠前或春繁前必须做好群养放养准备。 选留作种的蛙在冬眠前应加强饲养,使之膘厚体壮,冬季在温度达到12℃以上时 应保持喂食,减少冬季体内能量的消耗,保持石蛙的生长和性腺的良好发育。 保证安全越冬,搞好种蛙的培育,除具备适宜的环境条件之外,还必须保证有充足的饲料供应,种蛙以蚯蚓、黄粉虫、螃蟹、蝇蛆、昆虫等动物性饲料为主,5~9月摄食量最大,发情期间,摄食量减少,产卵后食量增大。因此,必须保证饲料供应,投喂量约为蛙体重的5~7%,以采食后略有剩余为宜;每天投喂保持均衡,不可忽多忽少,依具体情况,适情增减,投料时间一般在晚上6~7时,每天一次,定点投饲。 三、配种和产卵 石蛙冬眠后,卵泡迅速发育,通常在4月份,(饲养的当三月初就会开始产卵)气温20℃以上时开始配种产卵,9月底基本结束。配种雌雄比例为1:1,种蛙池的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15~20只,种蛙一般在夜间9时后抱对,配种母蛙于清晨4—7时排卵,产出卵块通常粘附在石块池壁,水草上,一般每次产卵300—500粒,高的可达1000~2000粒,卵粒圆球形,外胶质膜将卵粒粘连在一起,产出的卵在1小时之内尽可能不要搅动,以免卵块破碎,

降低孵化率,在种蛙配种产卵时,如果惊动或强光照射,将会影响配种,排卵和受精,因此,要人为制造一个光线暗淡、幽静、水质清新、水位稳定且有长流水和流水声的适宜配种产卵的环境,在日常的饲养操作中更应注意这些。 四、人工孵化 石蛙卵呈球形,类似鱼眼,卵直径约2~3毫米,卵外层胶,质膜呈圆形,卵产出落水后,胶质膜吸水即膨大,卵胶质膜彼此相连成卵块,呈葡萄状,卵块吸附在产卵池内的石块,水草或池壁上,未受精的卵3天后动物极明显变黄,植物极白色不透明,受精卵开始发育至蝌蚪孵出,整个孵化期是胚胎发良的时期,胚胎对外界变化十分敏感,这个时期要求环境生态条件稳定避免阳光直射,人工捞取受精卵操作时必须仔细,轻缓,否则就会降低孵化率。在孵化过程中,水要清洁,水温23—28℃,pH值中性 为宜,孵化密度每个孵化框一窝不可分开。 根据石蛙人工孵化试验观察,棘胸蛙卵在产出后5—10分钟,动物极呈黑色,植物极呈白色,蛙卵在23~28℃水温下孵化,第五天可见受精卵动物极黑点变长呈线,第七天胚胎呈条状,一端大、一端小、第八天胚胎明显显示头和尾、蝌蚪成形,并且会晃动,第十天就有少许蝌蚪孵化出膜,第十三天有76%孵出,第十五天全部孵出,孵化率达96%以上, 蛙卵在整个孵化过程中应做到温度适宜、水质无污染、蛙卵消毒、孵化池增氧等技术要求。 在繁殖季节,每天早晨巡池1次,母蛙排卵1小时后应将卵块取出,采卵时注意保持卵块的整体性,勿搞破,搞散、搞碎、取出的卵轻轻放于事先准备好的孵化池中进行孵化,孵化过程中除防止天敌侵害时,还应严格掌握孵化的生态条件,包括水温、水深、水质等要求、水温23—28℃,水深8—10厘米,pH值6.5~8,水质清新无污染,并含充足的氧气,光照自然即可,但忌阳光直射。温度是孵化的主要生态条件之一,它比起牛蛙的孵化温度来说低了些,高温对其孵化很不利,温度过高,会使胚胎发育到某个阶段停止,最后坏死,其中尤以发育到神经胚这一段时期死亡率最高,这是因这个时期胚胎正处于神经管的形成、脑的分化,原始消化管形成及胚层的初步分化时期对外界不良环境反应特别敏感的缘故。 五、 石蛙蝌蚪与幼蛙的饲养管理 石蛙的蝌蚪对外界环境及敌害的适应能力和抵抗能力较差,稍不注意,将会造成很大损失,而石蛙的幼蛙,是经过十多天的停食变态,变态后的小幼蛙,身体虚弱,对环境十分敏感,特别是在头10天里,其肺和消化道都非常脆弱,因此,饲养管理水平高低是影响其成活率的关键。 (一)、蝌蚪饲

养管理技术 石蛙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母蛙产卵后,其卵经人工孵化10~15天可以孵出蝌蚪。小蝌蚪孵出后身体呈棕黄色,体长0.6~0.8厘米。呈鼓锤状,通常吸附在池底和卵膜上,很少活动,也不觅食,到了三天后活动量增加,并开始觅食,根据试验观察,蝌蚪生长发育要经历:初期、,前期、中期、后期四个阶段。生长后期也叫蝌蚪变态期。蝌蚪各个时期的生长特点和对饲养管理的要求是各不相同的。 1、生长初期(1~10天),蝌蚪孵出三天内不喂食,三天后蝌蚪的活动量明显增加,并开始觅食,所食饵料以豆浆、牛奶、蛋黄以及活体浮游动物,刚孵出的蝌蚪,身体弱小,对外界环境敏感。特别是水温、水质、光照。当水温低于20℃或高于30℃,水中溶氧不足,水pH值高于8或低于6时都会影响小蝌蚪的生长,甚至造成死亡,因此,在水质管理上要求:细水常流,清新无污,水温保持在20—29℃,pH值6~8。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及时调整水的深度,—般以10~15厘米为好,每1~2天换一次池水,光照以室内自然光或室外凉栅下漫射光即可,应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小蝌蚪经过10天的生长发育可到1~1.5厘米长。 2、生长前期(10~20天)。小蝌蚪10天以后,其食量增大,生长发育加快, ,蝌蚪开始找新的食物,但其消化功能仍然不强,此时饲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蝌蚪的成活率,因此,在饲养上必须补充饵料,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补料初期主要以高蛋白流汁饵料为主,如蛋黄、豆浆、并辅以嫩藻类植物等,饵料投放时间白天或晚上均可,每天2次,但要定时,投饲量一般每1500尾蝌蚪每天可投喂一只鸡蛋黄,通过精心饲养,蝌蚪到20日龄时,体长可达2厘米,体色变为淡棕色,背部有乳白色的花纹,身体与尾部交界外有明显的黑色“V”字型花纹10~20日龄的蝌蚪管理上要求保持池水清洁,以防止中毒,做到每天换一次池水,水的深度以10—20厘米为宜,同时池水应避免太阳光直射。 3、生长中期(20~55天)此时蝌蚪的消化功能不断增强,为促进蝌蚪消化道的尽快发育,适应两栖类蝌蚪期“食草性”的生物特性,20日龄后蝌蚪可以停止投饲流汁饵料,投喂植物性饲料和藻类植物,如熟蕃茄,南瓜、米饭和鲜嫩水草之类,这一时期的蝌蚪的饲养管理比较简单,在饲养上要按时投给蝌蚪足够采食的饵料,管理上要注意保证池水清洁,不受污染,每天清除池内饵料残渣,饲养密度以300,100尾M2为宜,这样蝌蚪就能正常生长发良,到65日龄有些蝌蚪长出后脚,蝌蚪成活可达75%。 4、生长后期(55—75天),也叫蝌蚪变态期,这一时期是蝌蚪转化为幼蛙的关键时期,

蝌蚪在此其间要长出后肢和前肢,并且由水生转化为水陆两栖。55日龄左右,体长达4厘米以上,长出后肢,后肢长出后约10天(65日龄)开始长前肢,前肢一长出,就停止觅食进入变态期,这一时期如果饲养管理不当,蝌蚪就难以变态或在变态中,大量死亡,因此必须精心合理地饲养管理,在饲养上除投饲足够的植物性饲料外还要添加少量的动物性饲料。在管理上要造就一个适合于蝌蚪变态的生态环境,做到:分级饲养、水质清新、水陆各半、登陆方便、光线暗淡、环境幽静。即在蝌蚪长出后肢时就要将蝌蚪放到变态池内饲养,变态池内水深不得超过10厘米,水的面积与陆地面积各半,并要创造变态蝌蚪易于登陆的条件,在上岸变态缩尾巴时,光线要阴暗,要保持环境的幽静,在达到以上饲养、管理及蝌蚪变态条件的情况下,蝌蚪进入变态期到变态完成需10—15天,进入变态期的蝌蚪变态率可达96%左右,蝌蚪分级饲养,同一日龄蝌蚪按个体大小不同进行分级,每月1次,以利于统一投饲管理,合理掌握好饲养密度,在分级过程中进行分群组合,以同级个体适当的密度,进行分池饲养,饲料要品种多样、优质,正确掌握好合理的投饲量,不可过少过多,每天定点投喂一次,每次投喂量均衡,随日龄增长而逐渐适当增加,在蝌蚪采食旺季,或变态前后,应更严格做好投喂管理工作,以防各种疾病的发生或因环境条件的不适而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早期孵化的蝌蚪应加强饲养,促其当年变态,晚期孵化的蝌蚪应合理控制饲喂量,不使其当年变态,让蝌蚪越冬,以降低死亡率。 蝌蚪随着外界气温的下降其活动和摄食量逐渐减小,当池水水温降到10℃以下时,就基本上停止活动和觅食,趋于冬眠状态,当水池水温降到2℃时,对蝌蚪就构成生命威胁,部分抵抗力差的蝌蚪就会被冻死,当外界气温降到0℃以下,池水表面冻结时,在几小时内就可造成蝌蚪死亡。因此,棘胸蛙蝌蚪进入越冬期后,就要将池水升到20厘米以上,当气温降到0℃以下时,要在池上加覆盖物,池内活水常流以防池水结冰。 石蛙蝌蚪在养殖过程中,除严格掌握以上饲养管理技术以外,还必须做好防敌害工作,如鼠、蛇、鸟的危害,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提高养殖效益。 (二)、石蛙幼蛙的饲养管理技术 刚变态的幼蛙体型小,体长不到一厘米,体重在2克左右,比原来的蝌蚪还小,采食量和消化力都不及变态前的蝌蚪,幼蛙饲料有蝇蛆、黄粉虫、蚯蚓等运动性饲料。虽然,幼蛙尾巴缩掉就开始觅食,但觅食量很少,一般每二天采食一次,每次只能吃一条二日龄的小蝇蛆或小蚯

蚓:饲料的投喂时间在傍晚天黑前,投料量视其采食量而定,一般保持池内略有饵料剩余为宜。10天以后,幼蛙就进入正常的活动和觅食状态,每只蛙每天可食一条4日龄的蝇蛆,幼蛙在一月龄之内喂蝇蛆为主,一个月以后可以投喂蚯蚓——日本大平2号蚯蚓,以后以蚯蚓为主料,一般不喂蝇蛆,到一个半月以后,可以喂给本地小蚯蚓,随着幼蛙日龄的增长和体重的增加,所投喂的蚯蚓也要不断地增粗,且喂量也要不断加大。到2月龄以后就可投如筷子粗细的蚯蚓。饲喂幼蛙时在投饵方式上注意将活的饵料投放在池内食台上,不能直接投到池水中以免污染水质,并应掌握定位、定时、定量、定质的原则,每日投饵在傍晚前后,按体重的5—7%进行投喂,同时也因个体大小、食欲、气候、气温、数量而酌情增减,饲料要求种类多样,新鲜富营养,足量、少次的进行投喂,以保证蛙营养全面,生长迅速、少患疾病。 管理上要注意保持池周安静、光线暗,白天采取避光措施,池水深一般为10/15厘米,水质要求与蝌蚪期相同,禁用含氯自来水,换水视水温、水质变化定,20~26℃时每天换水一次,气温超过37℃时,水深保持10—20厘米,采取活水饲养,水池、饲料台应定期地进行消毒,特别是高温,蛙活动采食的旺季,更应做好消毒防预工作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对幼蛙采用分级饲养,按蛙的个体大小的不同来分级,组合进行饲养,养殖密度一般掌握在100~300只/平方米,为防鼠害,蛙池上口加盖上纱窗盖,防止潜逃,同时做好防冻防暑工作,成蛙的饲养管理与幼蛙有类似之处,此不作一一阐述。 (三)、石蛙的安全越冬 蝌蚪的越冬可在室内进行,水温低于10℃时,蝌蚪即趋于休眠状态,不吃不动,潜于水底石缝或草丛中,越冬时水深保持20厘米,采用常流水,蛙池加盖,保温等防冻措施,如发生水表面结冰则应将冰面敲破,以使水体有一定的氧气交换,不至于使蝌蚪窒息死亡,幼蛙冬眠一般水深为15厘米左右,以不淹没洞穴为宜,并留有一定的陆地,遇低温、冰冻天气,也应有塑料薄膜加盖保温防冻措施,室外的池,晴天可掀开薄膜让阳光照射,晚上封盖,冬眠温度低时一般不需喂料,气温回升,蛙就会上来活动,并有摄食能力,此时应给少量饲料,以增强蛙的体质。越冬时应保持环境安静,防御敌害,防止水质变坏。 有条件的地方可利用各种气温或保温设备,如温室、热水管道等,或者利用温泉水、工厂余热水来提高池水温度,蛙可不冬眠而继续活动、摄食、以利加快其生长,缩短养殖周期。 六、蛙病病因分析 任何蛙病的发生,都

篇五 石蛙蝌蚪吃什么
石蛙的人工养殖技术

石蛙的人工养殖技术

作者:本站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06-7-2 7:27:17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石蛙学名棘胸蛙(Ranaspinosa),又名石鸡,属两栖类蛙科动物,分布在我国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云南、贵州、湖南、广东、广西等省,是我国大型的食用蛙,其腿肥壮,肉质鲜美,清凉滋补,富含高蛋白和维生素A、B1、B2、C及尼克酸,具有17种氨基酸,人体所必需的8种氨基酸含量较高,脯胺酸和丙氨酸尤为丰富,谷氨酸含量高达11.9%,其综合营养可与甲鱼媲美。

由于人类的大肆捕捉,自然界中的的石蛙日趋减少,价格不断上扬,野生资源破坏极为严重,许多地区这种蛙数量剧减或处于濒危。如果进行人工繁殖扩大种群,可达到既保护资源,又合理利用的目的。南方诸省在石蛙人工饲养方面做过不少尝试,从我收到的上千封来信中可以了解到真正成功并取得明显经济效益的比较少。主要原因是石蛙的生长条件比较特殊,如果没有把其根本点弄清楚,很难养殖成功。现在我们不仅在山区养成功,而且在平原地区的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内建有石蛙示范场。为了不使更多的养殖户劳民伤财,特将我们的石蛙养殖技术介绍给大家。

1 石蛙的生物学特性

1.1 形态特征

石蛙体大而粗壮,成蛙体长10~13厘米,个别达15厘米,重750g以上,它的体形近似于虎纹蛙,体色各异,如浙江大学石蛙养殖场所饲养的石蛙体色就有五种常见类型:①背面呈黑色;②黑色且背部有白色中线;③棕黄;④暗红;⑤花色等不同类型;性成熟后的雄蛙,整个胸部有呈棘状的肉刺,肉刺基部有疣状隆起,但不分成二团,腹部淡黄色。雌性胸部无棘刺,腹面光滑呈白色。

石蛙蝌蚪,躯体长条状,尾巴肥厚,肤色暗黄,并分布黑色星星小点,在躯体与尾部衔接处的背面向下看有黑色的“V”字样花纹,蝌蚪吻突发达,吸附能力很强,蝌蚪无肺,用腮呼吸。

2.2 石蛙的生活习性

石蛙属于流水生活型。常栖于山区水流较缓的小溪内或在流溪的迥水坑内,溪的两岸植被丰富。它们很少离开水域,体色常与它们的居住环境相适应。第二性征向着强烈地拥抱方式发展,雄性体大,前肢极为粗壮,婚刺也极发达,这些特点与繁殖特性有很大的关系,产卵时,雌雄必须将卵产在流水所冲击的溪边,交配时雄性强有力地拥抱着雌性,并借助于腹部的棘加强雄性的固着力,使它们不为水流所冲散。石蛙具内声囊,发声低浊而大,雄性叫声为“咕咕咕”雌性以“咔咔咔”声相应。石蛙有群居和夜间觅食的习性,往往几只或几十只堆在一起共栖一处,在安静适宜的环境中,石蛙白天也出穴觅食,夜间是活动的盛期。石蛙善跳和攀爬,平时活动较弱、平稳,在繁殖盛期,活动频繁,具有鸣叫和抱对等行为。

石蛙喜食活动的动物,一般不食死的或不动的食物,在自然状态下,石蛙的食性广泛,除昆虫、蜈蚣、蜘蛛、马陆、蜗牛、螺、蚬、蚯蚓、虾外还捕食蟹、杂鱼、泥鳅、幼蛇和小型鸟类。不同地区的石蛙,由于环境所能提供的饵料不同食性亦有差异。石蛙在自然界中一

般吞食量为其体重的9%,有时达到12.8%。【石蛙蝌蚪吃什么】

【石蛙蝌蚪吃什么】

蝌蚪:石蛙蝌蚪有时取食溪边水草或水底的水绵,它们使用角齿啃食,把柔软的植物组织啃下来食用。蝌蚪所啃食的种类有植物性的小环藻、丝藻、水绵、苔藓、硅藻、甲藻、金鱼藻及植物碎屑;动物性有草履虫、纤毛虫、水蚤、轮虫等。有人还发现石蛙蝌蚪以刮起水中石块的附生植物,水域中的浮游生物、落入水中的植物嫩叶或溪中的动物尸体为食。有时还啮食死亡的同类。

石蛙是变温动物,没有调节体温和保温能力,其体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一般来说石蛙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8~26℃,最适温度24~25℃,春秋两季是其活动最频繁、摄食量最大、生长最迅速的季节,4~6月、8~9月是繁殖后代的最好时期,当水温超过30℃,摄食活动减少。当水温降至12℃,蛙代谢很弱,进入冬眠,冬眠时,蛙双眼紧闭,不食不动,靠脂肪体来维持生命活动,对外界刺激不作出反应,冬眠期若水温上升到适宜的温度,蛙就会再出现活动。石蛙成蛙的致死高温在31℃左右,不同季节有所变化。石蛙亦能忍受长期的0℃环境,但水不能结冰,冰封缺氧导致石蛙死亡。

【石蛙蝌蚪吃什么】

石蛙卵常产于水流平缓浅水处,附着在石块、水生植物体上,卵外的胶质膜遇水膨胀变厚,粘性强,相连成索状或葡萄串状,有时长达20厘米左右。卵的直径一般为4毫米,最大可达5毫米,根据水温的不同蛙卵通常在8~15天后,孵化成蝌蚪,蝌蚪喜生活在溪水坑内的大石逢内或碎石堆中,蝌蚪在适宜的环境中,一般经50~78天的生长,变态成幼蛙。

2 石蛙的饵料

石蛙的饵料主要是蚯蚓、黄粉虫、蝇蛆等。有关它们的养殖方法在很多书本上都有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3 石蛙池的建设

野生石蛙常年栖息于阴凉的山溪水沟边或有瀑布的石洞附近,其生活环境要求水流充足,阴凉,潮湿,水质清新,喜群栖于石穴之中。生长发育、配种、繁衍后代长期处于野生状态。

人工驯养石蛙,由野生变为家养,生活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石蛙进行人工饲养,对蛙池必须采取合理的设计,使蛙池既要近似于自然环境,又要便于人工管理。【石蛙蝌蚪吃什么】

3.1 养殖场址的选择

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石蛙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蛙池不受地点的限制,一般来说养殖场地宜选择在水质良好、排灌方便、环境安静、冬暖夏凉、不旱不涝、管理方便、防逃防害的地方。

养蛙池可建在室内或室外,室内要求通风,凉爽,无太阳光直射,室外可设凉棚,下建蛙池,因陋就简地在室内,庭院内或野外建池,都是石蛙良好的生活场所。

3.2 蛙池的规格要求

人工养殖石蛙一般采取精养,建池时应注意尽可能符合蛙的生活习性,供有水、陆、石穴、喂食等条件,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条件,而且又要便于饲养管理。

3.2.1 种蛙池

面积一般为4~10平方米为宜,池高0.8米,池内水深0.1~0.15米,池内水陆面积比为3∶1,并设有栖息的石穴,池底铺有较大的鹅卵石,光线阴暗,湿度保持80%,造就一个理想的石蛙栖息的生态环境,促其生长发育,从而提高产卵率和受精率。

3.2.2 孵化池

面积1平方米,池高0.5米,水深15~20厘米,水质清新,pH6~8,并含充足的氧气即可。也可以用长椭圆形的大脸盆代替。

3.2.3 蝌蚪池

面积3~4平方米,池高0.8米,水深3~10厘米,pH6~7,水陆比2∶1,需遮光饲养,每池饲养一群同样规格的蝌蚪为好。

3.2.4 幼蛙池

面积4~6平方米,池高0.8米,水深一般10~15厘米,水陆比2∶1,池内铺设3~5厘米的小石子,筑有石穴,水质好,pH值6~7.5。

各类蛙池池形以长方形为好,池底略为倾斜,排水孔在最低处使池水能被彻底排干,池内设水面、陆地、石穴、食台等物,池上口设网盖,以防蛙跳潜逃,敌害生物侵袭。进水管安装在池的上边,靠近网盖的下方。新建池不可立即使用,用消毒液消毒(除去碱性),用水浸洗多次,方可养蛙。

4 石蛙的人工繁殖技术

4.1 种蛙的选择

石蛙的产卵孵化季节在4~9月,5~6月是产卵高峰期。要提高产卵率、孵化率,必须从种蛙冬眠复苏开始,做好种蛙的选择和配种、产卵、孵化等准备工作。

选择种蛙是搞好人工繁殖的基础,在冬眠之后,春繁之前对成蛙作全面检查分类,选择个体较大、身体健壮、皮肤光滑、发育良好、无残疾,无破损,达到性成熟的成蛙留作种用。一般二龄蛙,雌蛙体重达200克以上,雄蛙250克以上就可作种用。初产蛙卵较少,产过1~2次的蛙产卵量较高,质量较好。个体大的老龄蛙产卵量多,但质量不好,受精率不高,一般不应选作种蛙。雄蛙要求健壮、善跳、皮光腿壮;雌蛙要求腿短粗、腹鼓、皮光亮。2~3 龄种蛙繁殖力较强。

4.2 种蛙的培育

气温、水温、水质、光照、饵料、环境条件对蛙的健康、繁殖影响极大,生存环境好坏,直接影响配种、产卵率、受精率、孵化率和蝌蚪的成活率。根据石蛙习性,种蛙池应建在安静、弱光处,池高0.8m,面积4~10m2。池底铺垫鹅卵石和石块构成的石穴,利于种蛙栖息产卵。池内水陆面积3∶1,要求池水容量相对稳定,水深15cm左右,水质清新,pH值6~8,无有害寄生虫。一般在采食旺季每天换水一次,采食淡季,每间隔2~3天换水一次。每平方米放种蛙15只,按雌雄1∶1比例进行群养,选留的种蛙在冬眠前或春繁前必须做好群养放养准备。

准备选留作种的蛙在冬眠前应加强饲养,使之膘厚体壮,保证安全越冬。种蛙培育除要求具备适宜的环境条件之外,还必须保证有充足的饲料供应。种蛙以蚯蚓、黄粉虫、飞蛾、蝇蛆和其他昆虫等动物性饵料为主,摄食量5~9月最大,发情期间减少,产卵后期增大。

饲料供应以采食后略有剩余为宜,每天投喂量保持均衡。不可忽多忽少,依具体情况,酌情增减,投料时间一般在傍晚(依太阳刚要下山时为准),每天一次,定点投饲。

4.3 配种和产卵

石蛙冬眠后,卵泡迅速发育,通常到4月份、水温15℃、气温20℃以上时开始配种产卵,9月底结束。配种雌雄比例为1∶1, 种蛙池的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15只。雄蛙叫声“咕咕咕”,雌蛙以“咔咔咔”、“咔咔”声应和,种蛙一般在夜间21时后抱对,拥抱刺激对配种母蛙是必要的,配种母蛙一般于清晨4~7时排卵,有些延至9~10时,产出卵块通常粘附在石块池壁上,一般每次产卵约600粒,高的可达1000~2000粒,卵粒圆球形, 外胶质膜将卵粒粘连在一起。产出的卵在1小时之内尽可能不要搅动, 以免卵块破碎,降低孵化率。在种蛙配种产卵时,要造成一个光线暗淡、幽静、水质清新、水位稳定的环境。

4.4 人工孵化

石蛙卵呈球形,类似鱼眼,卵直径约4mm,卵外层胶质膜呈圆形,卵产出落水后,胶质膜吸水即膨大,卵胶质膜彼此相连成卵块,呈葡萄状,卵块吸附在产卵池内的石块、水草或池壁上。未受精的卵3天后动物极明显变黄,植物极白色不透明。胚胎发育时期,胚胎对外界变化十分敏感,这个时期要求环境生态条件稳定,避免阳光直射,人工捞取受精卵操作时必须仔细、轻缓,否则就会降低孵化率。在孵化过程中,水要清洁,水温18~28℃,pH值中性为宜,同一窝卵不可分开孵化。

根据石蛙人工孵化试验观察,石蛙卵的动物极呈黑色,植物极呈白色。蛙卵在18℃水温下孵化,第五天可见受精卵动物极黑点变长呈线状,第七天胚胎呈条状,一端大、一端小,第八天胚胎明显显示头和尾、蝌蚪成形,并且会晃动,第十天就有少许蝌蚪孵化出膜,第十三天有75%孵出,第十五天全部孵出, 孵化率达85.3%。如果孵化水温为25~29℃时,孵化时间只需7~8天,孵化率达85%。蛙卵在整个孵化过程中如果做到温度适宜、 水质无污染等技术要求,其孵化率就可达90%以上。在水温适宜时孵化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水质和水中的溶氧量,水质越好,溶氧量高,孵化率可达100%。在繁殖季节,每天早晨巡池1次,母蛙排卵1小时后应将卵块取出,采卵时注意保持卵块的完整性。取出的卵轻轻放于事先准备好的孵化池中进行孵化,动物极朝上(即有黑色的一端),植物极朝下,孵化过程中除防止天敌侵害外,还应严格掌握孵化的生态条件,包括水温、水深、水质等要求,水温30℃以下,水深15cm左右,pH值6~8,水质清新无污染,并含充足的溶氧,光照自然即可,但忌阳光直射。25~26℃的水温对孵化非常有利,时间短,孵化率高,温度再往上升,孵化率则下降,30℃以上基本孵不出蝌蚪来。

【石蛙蝌蚪吃什么】

5 石蛙蝌蚪与幼蛙的饲养管理

石蛙的蝌蚪对外界环境及敌害的适应能力和抵抗能力较差,稍不注意,就会造成很大损失。石蛙的幼蛙,是蝌蚪经过十多天的停食变态而成。变态后的小幼蛙,身体虚弱,对环境十分敏感,特别是在头10天里,其肺和消化道都非常脆弱。因此,饲养管理水平高低是影响其成活率生长率的关键。

5.1 蝌蚪饲养管理技术

石蛙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母蛙产卵后,其卵经人工孵化一般8~ 15天可以孵出小蝌蚪。小蝌蚪孵出后身体呈棕黄色,体部长0.6~0.8cm,尾长1cm左右,呈鼓锤状,通常吸附在池底和卵膜上,很少活动,也不觅食。三天后活动量增加,并开始觅食。根据试验观察,可

把蝌蚪生长发育过程分为:初期、前期、中期、后期四个阶段。蝌蚪各个时期的生长特点和对饲养管理的要求是各不相同的。

5.1.1 生长初期(1~10天)。蝌蚪孵出三天内不觅食,依靠从卵黄中带来的营养维持生命,过早喂食反而导致其死亡。三天后蝌蚪的活动量明显增加,两鳃盖完全形成时开始觅食,按每万尾蝌蚪投喂一个蛋黄标准定时投喂,并适当加入一些水中天然浮游生物,如水蚤、藻类。刚孵出的蝌蚪,身体弱小,对外界环境敏感,特别是水温、水质、光照。当水温低于20℃或高于30℃,水中溶氧不足,pH值高于8或低于6时都会影响小蝌蚪的生长,甚至造成死亡。因此, 在水质管理上要求:细水常流,清新无污染,水温保持在20~29℃,pH值6~

8。 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及时调整水的深度,一般以10~15cm为好,每天换一次池水。光照以室内自然光或室外凉棚下漫射光即可,应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小蝌蚪经过10天的生长发育,体长可长到1~1.5cm。

5.1.2 生长前期(10~20天)。小蝌蚪10天以后,其食量增大,生长发育加快,蝌蚪开始寻找新的食物,但其消化功能仍然不强,此时饲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蝌蚪的成活率。因此,在饲养上必须补充饵料,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主要以营养丰富的糊汁饵料为主,如蛋黄、玉米粉、4号粉,并辅以细嫩藻类植物等。饵料投放时间白天或晚上均可,每天1次,但要定时。投饲量一般每1500尾蝌蚪每天投喂一个蛋黄。通过精心饲养,蝌蚪到20日龄时,体长可达2cm,体色变为淡棕色,背部有乳白色的花纹,身体与尾部交界处有明显的黑色“V”字型花纹。10~20日龄的蝌蚪在管理上要求保持池水清洁,以防止中毒,做到每天换一次池水,水的深度以10~20cm为宜,同时池水应避免太阳光直射。

5.1.3 生长中期(20~50天)。 此时蝌蚪的消化功能不断增强,为促进蝌蚪消化道的尽快发育,适应两栖类某一特定蝌蚪期“食草性”的生物特性,20日龄后蝌蚪除投饲糊汁饵料外,应投喂植物性饲料和藻类植物,如浮萍。这一时期蝌蚪的饲养管理比较简单,开始以植物性饵料为主,动物性饵料为辅,逐渐过渡到以动物性饵料为主,动物性饵料的增加会加速蝌蚪的变态,植物性饵料则能促进其个体长大,故平时应混合饲喂。管理上要注意保证池水清洁,不受污染,每天清除池内饵料残渣。饲养密度以每平方米300~500尾为宜,这样蝌蚪就能正常生长发育,到50日龄时,有些蝌蚪长出后脚。到这一时期蝌蚪成活率可达95%,如果水温偏低,该期的时间将会更长。

5.1.4 生长后期(50~78天),这一时期是蝌蚪转化为幼蛙的关键时期,蝌蚪在此期要长出后肢和前肢,并且由水生转化为水陆两栖。50日龄左右,体长达4cm以上,长出后肢,后肢长出后约2周(65日龄)开始长前肢,前肢长出后,尾部开始被吸收,此时石蛙蝌蚪就停止觅食进入变态期。这一时期在饲养上除投饲足够的饲料外,还要添加少量的动物性的活饵饲料。在管理上做到:分级饲养,水浅清新(浅水区只有3cm左右的水位),水陆各半,登陆方便,光线暗淡,环境幽静。蝌蚪进入变态期到变态完成需10天左右,进入变态期的蝌蚪变态率可达95%左右。

蝌蚪应分级饲养,同一日龄蝌蚪按个体大小不同进行分级,每月1次,以利于统一投饲管理。合理掌握饲养密度,在分级过程中进行分群、组合, 以同级个体适当的密度,进行分池饲养。饲料要品种多样、优质,正确掌握好合理的投饲量,不可过少过多,每天定点投喂一次,每次投喂量均衡,随日龄增长而逐渐适当增加。在蝌蚪采食旺季,或变态前后,应更严格做好投喂管理工作,以防各种疾病的发生或因环境条件的不适而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早

篇六 石蛙蝌蚪吃什么
养石蛙_坚持就会成功

衢州日报/2011年/10月/28日/第008版

经济・新农村

养石蛙:坚持就会成功

记者 胡宗仁 通讯员 徐祝安 封兴中

石蛙学名叫棘胸蛙,又叫石鸡,是我国最大的食用蛙之一,营养价值可与野生甲鱼媲美。随着野生石蛙越来越难在深山老林捕捉到,许多人就人工养殖石蛙。可是由于技术或资金等原因,人工养石蛙真正成功的并不多。对此,记者走访了我市规模养殖石蛙成功的两位农民,探究一下石蛙养殖的现状。

亏本六年终成功

叶理荣,算得上是国内养蛙第一人。这位73岁的开化县杨林镇川南新村农民,十几年来一直研究探索石蛙的人工养殖技术,先后投入100万元,攻克难关,终于率先养蛙成功。“我是真正的露天养石蛙,这水是山上水库里引来的山泉水,石蛙白天躲在石缝里,你们是看不见的,要到晚上才出来。”10月21日,在开化县石蛙种苗基地,叶理荣告诉我们,为了实现自然生态环境下养石蛙,他的养殖场不仅在水池四周及中间建起“人工陆地”,还搬来卵石垒了人工石洞,供石蛙栖息,同时又在水池上搭建了钢架大棚,并种下丝瓜、南瓜遮阴。

目前,他的养殖场有商品蛙500公斤,种蛙1000多对。“我一年只卖20多万尾蝌蚪,一尾是一元钱。”叶理荣说,生态环境养石蛙,这些种蛙只在4月至5月产卵,一年只孵化二三十万尾蝌蚪,到了七八月气温高时,就难以孵化了。

叶理荣是1996年4月开始养石蛙的。当年,他花2000元从抓石蛙的村民那里买来20对种蛙,结果养半个月就饿死、撞死了。之后几年里,他投入8万多元钱购来石蛙,进行仿生态养殖,还是血本无归。到1999年底,叶理荣养的50多公斤石蛙,终于有几只成活下来。看到奇迹,他马上买来300对石蛙放手一搏,可是又死了一大部分。摸索、尝试、生病、治病,直到2002年夏天,叶理荣才彻底走出了孵化、繁殖、变态、死亡的怪圈,石蛙孵化率、变态率达80%以上。 整整交了6年“学费”,叶理荣这才养蛙成功。

2003年,他租下村里的15亩地,又投入50万元建起“开化县石蛙研究所”。每年,叶理荣养蛙收入已达八九十万元。

水质技术是关键

“养石蛙,水质是第一,技术第二。”总结十几年的养蛙经验,叶理荣分析说,现在他的石蛙养殖技术已相当成熟,相对而言,养石蛙的水质最要紧。由于他养殖场的水源全靠山上的一座水库,有时受水库里的水质影响,每年要死掉一些蝌蚪、小蛙,损失2万元钱。此外,露天水池养石蛙,还需防老鼠、鸟、蛇等天敌。

在江山市峡口镇峡南村大石前的山泉谷石蛙养殖场,我们看到,80个大小水池里养着许多种蛙、幼蛙和小蝌蚪,养殖场场长华辉正向前来“取经”的几名江西农民介绍石蛙养殖情况。“整个养蛙场有大小石蛙一万只,蝌蚪2万尾。”华辉说。

2007年,华辉将集镇上开的网吧转让掉,进深山养起石蛙。这个沿着山涧而搭建的养殖场,占地5亩,现已投入50多万元。他说:“我的养蛙技术是从浙江大学学来的,刚开始一年投入20多万元,预计两年可收回成本,可是事实并不这么简单。”2009年4月,他的200对种蛙繁殖了1万多尾蝌蚪,却大批死亡,只成活1000尾。

“在当时,这主要还是技术没过关,小蝌蚪易得病,吃得太饱或是吃了不干净的水易得肠胃炎、烂鳃病。”华辉经过多次摸索,终于掌握了技术,防止蝌蚪生病就在夏天经常给水池换水,并给蝌蚪喂牛奶,使其长得健壮。由于石蛙在蝌蚪时,变成小石蛙需过关键的“变态关”,这时

变态着的小蛙有15天至20天不吃东西。因此,养好蝌蚪十分重要。华辉说,只要掌握技术,选好环境,养石蛙还是会成功的。

坚持三年见效益

“养石蛙的经济效益还是蛮好的,我现在的商品蛙还舍不得卖。”叶理荣说,现在每公斤石蛙的价格是280元至300元,到了春节期间要卖400元。他一般将石蛙养3年,才挑出健壮的留作种蛙,现在一对种蛙价格是300元。今年他养蛙的收入已达40万元。

“这几年来参观、学技术的人相当多,去年有十几个人来学技术。”叶理荣是参观免费,学技术三天则每人收3500元费用。今年,已有60多个来自江西、四川、安徽、河南的农民来参观和学技术。

“农民要养石蛙成功,关键要坚持。”叶理荣说,一般一户农民养1亩场地的石蛙,可引进50对种蛙,成本是1.5万元,加上建仿生态的场地,总投入为33万多元。一般而言,一尾蝌蚪长到三两重时需养3年才上市,之后每年就有3万元收入。他分析说,不少农户养石蛙失败,关键是没有坚持下去。有的人眼光短,想当年投入第二年见效益,这是不可能的;有的一遇到挫折,就放弃了,结果是亏了本钱,也失去商机。

“而在室内的水池养石蛙,只需养一年半时间就能长到二两重。”华辉说,石蛙养殖十分适合山区农户家庭养殖,投入不大。建一座水池只需600元,一个家庭可建五六座水池,引进10对种蛙,先期投入只需六七千元。3年后,农户每年有两三万元净收入。“在我这儿学技术,每人学费2500元钱。”他说,今年已培训出7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今年,华辉养石蛙收入有五六十万元。

篇七 石蛙蝌蚪吃什么
石蛙的养殖技术与前景分析总汇

石蛙的养殖技术

石蛙是一种大型的食用蛙,被誉为“百蛙之王”.

石蛙在有些地方又叫它石鸡,是一种大型的食用蛙,它主要是分布在我国的浙江、福建、广东等南方地区,石蛙的肉质细嫩,清凉滋补,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成分,但是近年来由于人们的过度捕捉,使得自然界中的石蛙越来越少了,人工养殖石蛙既能够满足人们对美食的需求,又能保护野生石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石蛙的养殖技术

形态特征

石蛙的蝌蚪躯体呈长条状,尾巴肥厚,肤色暗黄,并且分布有黑色的星星小点,在躯体与尾部衔接处的背面向下看有黑色的“V”字型花纹,蝌蚪的吻突发达,吸附能力很强。石蛙体大而粗壮,成蛙一般体长10-13cm,体重150-250g,大的可以达到500g以上。石蛙皮肤粗糙,背部皮肤呈暗黑色,上面长有许多油,石蛙的头又宽又扁,吻端呈圆形,突出于下颌,两鼻孔之间的距离与两眼之间的距离几乎相等,同龄石蛙中雄性个体大于雌性,性成熟后的石蛙前肢极为粗壮,胸部有黑色的脊状肉刺,腹部呈淡黄色,石蛙胸部没有脊刺,腹面光滑呈白色。石蛙通常生活在深山老林的山涧小溪或附近的岩石中,往往几只或几十只堆在一起共栖一处。石蛙是变温动物,没有调节体温和保温的能力,它的体温随外界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它生长的适宜温度在18℃-26℃之间,春秋两季是其活动最频繁生长最旺盛的季节,白天活动量小,大多在夜间出来觅食。它喜欢吃活动的食物,一般不

吃死的或不动的食物。【石蛙蝌蚪吃什么】

人工驯养的石蛙由于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给它建一个什么样的家就显得非常重要了,首先先选择好场地,然后在着手建造养殖池,这时候大家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养殖环境必须近似于石蛙的野生环境,还有就是要便于人工的管理。

养殖场地的选择

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石蛙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一般来说,石蛙喜静怕闹,应尽量避免在噪声较大的工厂和车流量较大的公路旁边建厂,防止石蛙受惊,影响正常生长。养蛙厂的附近要有充足的水源,江河、湖泊、水库、地下水都可作为养蛙的水源,但水源要求无污染,PH值以中性和略偏酸性为佳,最适宜的PH值在6-7之间。

养殖池的规格要求

养殖池主要包括孵化池、蝌蚪池、蛙池,一般建造在室内,要求通风凉爽,没有太阳光直射,建池时应尽可能符合石蛙的生长习性,为石蛙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孵化池面积1-2平方米,池高0.8m,水深0.5-0.6m,蛙卵孵化时对水质要求很高,为了确保水质清新含氧量足,最好能够24小时连续流水养殖。

蝌蚪池面积2-3平方米,池高0.8m,水深0.3-0.5m,每池应饲养同样规格的蝌蚪,在蝌蚪变态时应在池内放入木板,让它漂浮于水面之上,以便能让变态过程中的幼蛙跳到木板上休息。

蛙池,蛙池建造以长方形为好,面积一般以4-10平方米为宜,池高0.8m,池内设有可供石蛙休息的石屑,石屑上盖有石棉瓦,瓦下光线阴暗,白天蛙就可以躲到瓦下休息,池内水深一般在0.1-0.2m之间,池底略微倾斜,池内水陆面积比大约为3:1,池上设有网盖,以防蛙跳潜逃或敌害生物入侵。

石蛙的自然繁殖期一般在4-9月,5-6月是产卵的高峰期,根据各地自然条件的不同多少也会有些差异,石蛙的年产卵量很大,在500-1000粒左右,但是自然繁殖的成活率很低,在生产中大多采用人工繁殖的方法。

种蛙的选择

种蛙体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产卵的数量和质量,关系到是否能育出成批规格整齐、健壮、活泼的种苗,因此种蛙应该选择身体健壮、个体较大、皮肤光滑、发育良好的成蛙。种蛙要求没有残疾、没有伤痕,一般选用2例蛙,雌蛙体重200g以上、雄蛙体重250g以上就可以选择用做种蛙。

配种和产卵

每年的4-9月份,当水温达到18℃以上时,石蛙的繁殖期来到了,石蛙配种雌雄比例为1:1,种蛙一般在夜间抱对,配种时,雄性强有力的拥抱着雌性,并借助于腹部的脊加强雄性的固着力,拥抱刺激对用来配种的雌蛙是必要的,雌蛙将卵排除体外,雄蛙射精于卵上,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呈圆球形,乱外的胶质膜粘性强很多卵粘附在一

起,常成锁状漂浮在水中或粘附在池壁上。

人工孵化

在繁殖季节,每天早晨要加强巡池,石蛙排卵1小时后应将卵块取出。受精卵对外界变化十分敏感,这个时期要求环境生态条件稳定。我们在捞去受精卵时必须仔细轻缓,注意保持卵块的完整性,以免造成卵块破碎降低孵化率。我们把受精卵从孵化箱放入孵化池中,还要进行翻卵的工作,受精卵黑色的一端为动物极,白色的一端为植物极。孵化时,我们应用铁丝使黑色的一段朝上即动物极朝上,白色的一段朝下即植物极朝下,这样就能保证受精卵的成功孵化,在孵化过程中同一批卵不能分开孵化,大约经过1到2周的时间,这些受精卵就可以完全孵化为石蛙蝌蚪了。

从蛙卵孵化出来的第1天到80天左右的时间属于石蛙的蝌蚪阶段,你瞧,它们都比较小,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敌害的抵抗能力都比较差,稍不注意就会造成很大的损失,所以饲养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影响蝌蚪成活率的关键。

一、放养密度

当蝌蚪在2cm以下时,一般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800-1000尾;当蝌蚪长到2cm以上时,放养密度应变为每平方米200-300尾。如果经验不足,放养的密度可以适当降低一些。

二、饵料投喂

小蝌蚪孵出后通常吸附在池底,很少活动,也不觅食,3天后活

动量增加,并开始觅食,蝌蚪的消化机能弱。在20日前我们只能以牛奶等营养丰富的糊汁饵料来投喂,每天早晨9点和下午5点各投喂一次,投喂量按照每1000尾蝌蚪投喂10ml牛奶。20天后我们转用人工配合饲料来投喂,这种饲料具有营养全面的优点,可以促进蝌蚪的快速生长。当蝌蚪长到2cm时,投饵量为在池蝌蚪体重的8-10%;当蝌蚪长到4cm以后,按在池蝌蚪体重的6%投喂。在生长过程中,一般视蝌蚪的摄食状态来确定投喂量,以食欲减弱时为度,每次投喂宜分批缓缓遍撒,等抢食完前批饲料再撒下一批,直至喂饱不吃为止。

三、水质管理

蝌蚪池一般面积较小,放养密度较大,饲料投喂多,因而水质容易恶化,所以蝌蚪池应在3-5天内少量换水1次,每次换掉池水的四分之一,15天左右应全池换水一次,要彻底清除池底残卵、食物废渣等。另外,为了防治水质恶化,每周还要用100-200ppm的高锰酸钾对全池进行泼洒消毒,来达到改良水质,杀菌防病的目的,此时我们不用捞出在池蝌蚪。

四、疾病防治

石蛙蝌蚪体质较弱,容易患上车轮虫病和烂鳃病,下面我们像大家介绍这几种病的防治方法:

车轮虫病,染病蝌蚪食欲降低,行动迟缓,药物可用敌百虫治疗,用量为每100升水用敌百虫30毫克,2-3天一次,连用2次即可有效。

烂鳃病,染病蝌蚪腮部腐烂发白,呼吸困难,迟缓的游于水面,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caijingleikaoshi/840273.html

    上一篇:姑娘种植

    下一篇:土豆保鲜储存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