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的种类

| 经济师考试 |

【www.guakaob.com--经济师考试】

篇一 蚯蚓的种类
蚯蚓的生活习性

  蚯蚓虽然很多,但适应人工养殖且有综合经济价值的品种极少。具有一定养殖价值的优良品种有爱胜蚓属的赤子爱胜蚓、大平二号(日本引进)、北星二号及环毛蚓属的如威廉环毛蚓、白颈环毛蚓、湖北环毛蚓、参环毛蚓等。     (一)蚯蚓的形态特征     蚯蚓的主要特征是它的身体由许多环节组成。体形大致为细长圆柱状,头、尾陡圆。通常它的前部体节较大,后部体节逐渐变小。环节数目与各科、属和种的不同而有较大变化,但大多数蚯蚓,大约在60至320节范围内变动,热带蚯蚓可多达600节。性成熟的蚯蚓在体前有一突起的环节,由表皮增生而成。环带颜色比蚓体色浅,它是性成熟的标志。环带在身体的位置、形态、长短和颜色,是蚯蚓分类中的一个重要特征。     蚯蚓无眼,靠皮肤上众多的神经末梢和感觉细胞感知光线和温度,且极为敏感。蚯蚓还具有敏感的触角、嗅觉和味觉器官,用以觅寻食物及分辨食物的味道。     蚯蚓体前端有一个光滑的口前叶,相当于嘴和唇,用来摄食和凿穴。     蚯蚓身体结构由口腔、咽喉、食道、嗦囊、砂囊、肠道、排泄孑L组成。     蚯蚓全身环节都有刚毛分布,刚毛是蚯蚓运动的重要器官。蚯蚓就是利用它抓住土壤颗粒并支持身体在土中或地表移动。另外还靠皮肤上众多的腺细胞不断分泌出粘液湿润体表,以维持体液的平衡。     同时,体表粘液在代谢过程中,除需消耗一定量空气溶氧外,还具有溶解空气溶氧的作用。这类溶解氧可通过细胞腺孔和背孔吸人体内,并交换二氧化碳,这对维持蚯蚓体内的体腔液的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调节作用。     (二)蚯蚓的种类与分布     蚯蚓在全世界都有分布。它属于分布广、数量多的寡毛纲无脊椎动物。其中以巨蚓科环毛属(Megascolecidaepheretima)的蚯蚓品种最多,分布最广,目前已发现达100余种。其次是正蚓科的异唇属(    1.环毛属Pheretima     它是我国占优势的一个属。全身刚毛环生、生殖带14—16节,雄孔一对8节,雌孔一个14节,砂囊一个,全身小肾管多,储精囊在11—12节。本属在我国分布很广,品种最多。对土壤及农林生产关系很大。     (1)威廉环毛蚓Pheretimaguillelmi(Mich)     俗称青蚯蚓,个体较大,体长90—250毫米,宽5—10毫米,背面青黄、灰绿或灰青色,背中线青绿色,成蚯蚓每条平均重哈尔滨、长春、天津、四川、江苏、上海、陕西均有发现。它是繁殖力高、适应性强的良种,是人工养殖的主要养殖种。     (2)“大平二号”及“北星二号”(同种异名)     该蚯蚓是日本研究人员前田古彦利用美国的红蚯蚓和日本的花蚯蚓杂交而成的。这种蚯蚓除体腔厚、肉多、寿命长,能适应于高密度饲养外,还有繁殖率高、适应能力强、易饲养等优点。该种蚯蚓的形态、结构与我国的赤子爱胜蚓相同。     (三)蚯蚓的生活习性     蚯蚓喜欢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生活,但不同种的蚯蚓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生活方式有所不同。     1.湿度     蚯蚓体内含水量70%一80%,平日靠分泌其体液保持平衡,因此,必须在潮湿的环境下生活。湿度适应范围为30%一80%。如威廉环毛蚓(青蚯蚓)适宜湿度为30%一45%;爱胜蚓属(红蚯蚓)则适宜于50%一80%的湿度。蚯蚓这种习性使它处于穴居和窝居状态。高湿度或低湿度环境均不利于它正常生存。湿度低于极限,则蚯蚓便会脱水而极度萎缩呈半休眠状或即死亡。反之,也会随气温的上升而死亡。     2.温度     蚯蚓属变温动物,对气温的变化非常敏感。当气温下降至10C时,蚯蚓开始停食;降至4℃时就进入冬眠状态;0℃以下就会冻结或死亡。一般大中型蚯蚓多深人地下穴居越冬;而小型蚯蚓多数为群体聚集、结团于暖土处越冬。待次年气温上升至8—10℃时爬到地表层活动。体弱、萎缩的蚯蚓,成活率很低,很难活过开春。当温度超过30℃时,生长也受到抑制,很快萎缩,体色变深,并钻人深土中不动。当温度高达35℃以上,便完全停食进入休眠状态,蚓体完全萎缩,感觉极为迟钝。一旦气温下降,即能恢复原状。温度以20—25C为最佳。  

[1] [2] 下一页

篇二 蚯蚓的种类
蚯蚓养殖种类选择、环境要求和养殖饲料

  1.1蚯蚓养殖种类选择
  蚯蚓是环节动物门、寡毛纲的陆栖无脊椎动物。蚯蚓遍布世界各地,多达3 000多种,我国已发现和定名的蚯蚓有150种左右,但可供养殖的种类不多,主要养殖种类是正蚓科爱胜属的一些种类。爱胜属蚯蚓近20种,在我国各省区都有发现。目前世界上养殖最普遍的就是该属的赤子爱胜蚓和红色爱胜蚓。赤子爱胜蚓长60~130 mm,宽3~5 mm,成熟体重0.4~1.2 g,背面及侧面橙红或栗红色,外观有明显条纹,尾部两侧姜黄色,喜在烂草堆、污泥、垃圾场生活,具有趋肥性强、繁殖率高、定居性好、肉质肥厚及营养价值高等优点。
  现在我国蚯蚓养殖种类多为太平2号蚯蚓(文中主要以此种为例介绍蚯蚓养殖),为日本引进种,是采用美国红蚓和日本爱胜蚓进行杂交选育而成的,一般成体体长不超过70 mm,成蚓1 200~4 000条/kg。这种蚯蚓适宜在我国多数地区养殖,喜吃垃圾和畜禽粪。一般引进成蚓作种,成蚓身上有环带(生殖带,产生蚓茧的部位),引种时要注意所购买成蚓的身长和肥壮程度,以便间接判断种群质量,因国内一般养殖场蚯蚓的种群退化都比较严重,退化的种群其繁殖能力和生长量都将受到严重限制。
  我国常见的可供养殖的其他蚯蚓种类主要有:一是参环毛蚓。个体较大,长120~400 mm,宽6~12 mm,背面紫灰色,后部颜色较深,刚毛圈稍白,为中药材常用蚯蚓,又名广地龙,分布于湖南、广东、广西、福建等地,较难定居,在优质土壤的草地和灌溉条件较好的果园和苗圃中养殖较好。二是白颈环毛蚓,长80~150 mm,宽2.5~5.0 mm,背面中灰色或栗色,后部淡绿色,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一带,具有分布较广、定居性较好的特点,宜在菜地、红薯等作物地里养殖,松土、产粪,肥田效果较好。三是威廉环毛蚓。一般长90~250 mm,宽5~10 mm,背面青黄、灰绿或灰青色,背中线青灰色,喜在林、草、花圃地下生活,产粪肥田,目前在江苏、上海一带养殖较多。四是湖北环毛蚓,体长70~220 mm,宽3~6 mm,全身草绿色,背中线紫绿或深绿色,常见一红色的背血管,腹面灰色,尾部体腔液中常有宝蓝色莹光,环带3节,乳黄或棕黄色。是繁殖率较高和适应性较广的品种,宜在池塘、河边湿度较大的泥土中生活,在水中存活的时间长,可以作水产饵料。
  1.2蚯蚓养殖环境要求
  蚯蚓生活在土壤的间隙中,靠皮肤进行呼吸,其皮肤表面经常是湿润的,这样氧气溶解在皮肤表面的粘液中,渗进皮肤下的毛细血管内,毛细血管内的二氧化碳也能从皮肤中渗透出来。因此,当土壤湿润、透气,土壤间隙中充满空气时,蚯蚓在其中生活得很好[2]。下雨后,土壤如果透水性不好,土壤间隙中的水没有及时排出,其间的空气缺乏,蚯蚓就会感到呼吸困难而从土中爬出。如果下雨后又逢艳阳高照,土壤中积水温度上升很快,则蚯蚓会难以适应而导致死亡。在室内养殖蚯蚓,可使用有缝隙、孔洞的箱、桶之类的容器,或者直接在地上把料堆成像菜地里的畦样。使用箱、桶之类的容器,还可以搭架进行立体饲养。在室外养殖蚯蚓,可直接在地上堆畦,或者用砖块搭筑高约50 cm的围墙,在围墙内堆料。注意夏天要搭建遮荫棚(或者搭架种植藤蔓植物遮荫,或者覆盖以竹席,或者加高料堆至50~60 cm),冬天要覆盖稻草保温,雨天要检查料堆积水情况。利用蚯蚓不喜光照的习性,收获蚯蚓时可用铁丝网装钉1个筛子(用木片固定),然后将蚯蚓连土放在筛子上,放在光线明亮处,蚯蚓怕光即往下钻,筛子底下放1个盘子即可收集蚯蚓。因此,蚯蚓宜生活在阴暗、湿润、透气的泥土中,最适温度10~30 ℃,最适湿度60%~70%(用手握土,手指间见水珠但不滴下)。
  1.3蚯蚓养殖饲料准备与投喂
  蚯蚓是杂食性动物,喜欢吃经过腐熟的东西,喜甜、酸味。在蚯蚓养殖过程中,蚯蚓饲料(家畜粪便、厨房垃圾等)的发酵处理是关键,如果饲料没有发酵或发酵不彻底,将会产生有害气体,酸碱度过高或过低,都可能使蚯蚓逃逸、不产茧甚至死亡。养殖蚯蚓主要是用以处理家畜粪便、厨房垃圾,变废为宝。
  为了使这些废料快速发酵成功,并且使其中一些有毒有害物质降解,提倡添加EM菌进行发酵:一是架堆。注意待发酵料堆应是5~6成干,太湿易引起腐败。如果家畜粪便、厨房垃圾水分过多,可以先晒至5~6成干,或者加干稻草或秸秆(最好裁成小段)、锯末等粗纤维料,采用1层粗纤维料、1层粪料/垃圾,喷洒1层EM菌液(1 t料用5 kg EM原液,1 kg EM原液对水100 kg)直至水渗出。架好料堆后,用黑色塑料薄膜盖严压实(厌氧发酵)。二是翻堆。在气温较高的季节,一般第2天堆内温度就会明显上升,4~5 d可升至60~70 ℃,以后逐渐下降,当堆内温度降到40 ℃时(大概需要12 d左右)则可进行翻堆。生产上一般10 d后进行翻堆,把上面翻到下面,两边翻到中间,边翻堆,边再洒上EM菌液,然后再盖上黑色塑料膜压实(d后,先放几条蚯蚓看其是否很温顺地钻入料堆中。若蚯蚓不钻入料堆,一个劲往边上爬,说明料堆发酵不合格,需放置几天后再用。
  发酵成功后的料堆,散热后即可以直接使用,也可以添加营养促食剂后使用,取100 kg水,加0.2 kg尿素,0.2 kg食醋或40 mL醋精,3 g糖精,4盖菠萝香精(约4 mL)制成营养促食剂,喷洒料堆,注意料堆的湿度。注意,以上所用到的“水”,是指清洁无污染的水,如果用消毒自来水,需要曝气2 d使其中的余氯散尽后才可以使用,或者1 t水用30~40颗米粒大小的大苏打(硫代硫酸钠)中和余氯后马上就可以使用。
  1.4蚯蚓养殖日常管理
  种蚯蚓引进后,最好用箱养。木箱规格为60 cm×40 cm×25 cm,每箱可放养种蚯蚓1 500~3 000条。
  种蚯蚓入箱后,每3~7 d浇1次营养促食水剂(促食、保湿,但注意不要把料土喷得太湿,保持料土湿度60%~70%)。20 d后,进行蚯蚓与蚓茧的分离。把木箱内的料连同蚯蚓一起倒在光线明亮的水泥地上,推成垄状,蚯蚓都钻到底面,拿掉上层的料土(料土里混有许多蚓茧),底下就是一堆堆的蚯蚓。将带有蚓茧的料土,做成垄状,20 d后蚓茧孵化,这时将1垄分成3垄以疏散密度,每3~7 d浇1次营养促食水剂,20 d后加1次料。40 d后,即生长至成蚓。成蚓预留部分做种(有意识地挑拣个体大、健壮的做种,可有效地防止蚯蚓种群的退化),其他的收获待用。以后可视蚯蚓大小、密度,以及蚯蚓的活动(有部分蚯蚓开始逃逸,极可能是料堆内蚯蚓密度过高),隔10 d、20 d收获1次,3~7 d喷1次营养促食水剂,20 d加1次料,料土中蚓茧数量多时单独分出孵化。     养殖过程中注意防害。因为蚯蚓繁殖速度快,考虑到成本原因,有时候敌害原因也可以忽略不计。家养的鸡、鸭、鹅、猪等都喜食蚯蚓,但需注意,除了鸭、蛙类可以直接喂以活蚯蚓,其他的如鸡、猪类不要喂以活蚯蚓,因为活蚯蚓是含多种寄生虫的中间寄主,可将蚯蚓用开水烫死后剁碎拌入饲料中喂食,用量一般为15%,或者烫死后晒干或烘干粉碎后拌食。蚯蚓粉也可以代替鱼粉,自制饵料喂食吃食性水产动物如黄鳝、泥鳅等。

篇三 蚯蚓的种类
蚯蚓的作用

主要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蚯蚓通过蠕动增加土壤空气度,进而增加土壤中的氧气含量。另一方面,蚯蚓的粪便能够促进土壤形成团粒结构,团粒结构能够有效的增加土壤保肥和保水能力。此外,蚯蚓对土壤中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有清除作用。所以说蚯蚓是改良土壤的能手。 随着无公害农业和绿色食品市场的日益扩大,有机肥成了生产无公害农业和绿色食品不可替代的肥料。而蚯蚓粪作为一种高效有机肥料,它的最大特点是将有机物——微生物——生长因子合理结合起来,改善土壤环境最终达到增肥、抗病、养土的目的。据了解,蚯蚓粪的颗粒均匀、无味卫生、保水透气能力比一般土壤高3倍。其中包含18种氨基酸,含有机质42.2%,有益菌达每克20万~2亿个。对于蚯蚓粪作为肥料的特点和施用后的效果,改良土壤 减少化肥用量,土壤有机质是保持土壤良好物理性状的必要条件,又是植物营养的重要来源,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而蚯蚓粪有机肥,有机质含量40%左右,经过2次发酵和2次动物消化,所形成的有机质易被植物吸收。据悉,这种蚯蚓粪有机肥可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提高土壤通透性、保水性、保肥力,利于微生物的繁殖和增加,使土壤吸收养分和储存养分的能力增强,经蚯蚓消化后的有机质颗粒细小,表面面积比消化前提高100倍以上,能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土壤与空气接触,从根本上解决土壤板结问题。提高作物抗病能力。农业专家指出,由于长期单施化肥和大量用农药,使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和微生物含量逐年下降,致使农作物的土传病增加。蚯蚓粪有机肥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更可贵的是含有至少两种以上拮抗微生物。这些大量有益微生物施入土壤后,可迅速抑制有害菌的繁殖,有益菌得以繁殖扩大,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使农作物不易生病。改善作物品质 恢复自然风味“蚯蚓粪有机肥同时具有生物肥、生物有机肥、有机肥、氨基酸肥、腐殖酸肥、菌肥、微肥的特点,但又不是这些肥料的简单组合,而是蚯蚓亿万年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最适合植物生长的组合。”经在我国部分地区的大田和经济作物实验表明,蚯蚓粪在提高作物品质,合理增加作物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

和含糖量、恢复作物的自然风味等方面效果突出。

五十年代以来,农作物施肥主要靠化肥。化肥的出现使农作物产量成倍增长,对解决温饱问题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化肥的副作用也日益明显,施用化肥的瓜不香、果不甜、菜无味,而且化肥生产投资大、成本高、价格贵。特别是长期施用化肥,会对土壤结构造成严重的破坏,如今土壤板结已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有关专家呼吁:大量养殖蚯蚓,减少化肥用量,从根本上改良土壤,以保证农业持续发展。

蚯蚓在农业上大有作为。蚯蚓日夜不停地在地下活动,使土壤疏松柔软,水分空气可更多地渗入土壤中,有利于农作物生长。蚯蚓每天吞食大量的腐烂有机物和泥土,形成粪便排出体外。蚯蚓粪是一种无臭、无毒、干净、卫生、无污染,氮、磷、钾含量齐全的高效优质肥料。它不仅能改良土壤,而且能使瓜更香、果更甜、菜更鲜。江西兴国县农民王达元曾在菜地里养蚯蚓喂鸭,结果养殖蚯蚓的地段蔬菜产量更高,品质也更好。

蚯蚓养殖投资小见效快,原料充足。城市垃圾含有大量的瓜皮果壳菜叶根等有机物;农村各牲畜养殖场的大量粪便;农田上遗留的大量秸秆、野草等等,这些都是蚯

蚓的好食料。有关人士作过一次计算:1亿条蚯蚓一天可以吞下食物400吨,以1万吨垃圾含蚯蚓可食有机物5000吨计算,1亿条蚯蚓100余天就吞食完了,可产生蚯蚓粪便约4000吨,每吨以1000元计算,产值可达4000万元。特别是在农村,无处不是蚯蚓生长繁殖的场所,旱地、水田、果园、菜园、房前屋后、路边水沟,只要有土壤、有植物,就有蚯蚓的存在。只要不大量施用农药化肥,不长期遭受水的浸泡,不人为捕杀,蚯蚓就不会自行死亡,它将永远为你松土施肥。因而,有识之士呼吁人们要像保护青蛙一样保护蚯吲,让它大量繁殖,为人类造福。

随着有关专家的研究深入和生产实践的经验增多,蚯蚓养殖必将带来一次新的农业绿色革命。

中文学名: 环毛蚓,拉丁学名:Pheretima。俗称地龙、曲蟮,中医名字:地龙。蚯蚓为常见 的一种陆生环节动物,生活在土壤中,昼伏夜出,以腐败有机物为食,连同泥土一同吞入。也摄食植物的茎叶等碎片。蚯蚓可使土壤疏松、改良土壤、提高肥力,促进农业增产。世界的蚯蚓约有 2500多种,中国已记录229种。环毛属

(Pheretima),广种类多,中国有2000多种。蚯蚓的身体内的循环消化生殖系统都很特殊,蚯蚓有很多很特殊的药用价值,所以饲养蚯蚓有一定市场潜力。

蚯蚓是一种软体多汁、蛋白质含量达70%的软体动物,蚯蚓喜食腐质的有机废弃物成为优质的生物有机肥,有机废弃物通过蚯蚓的消化系统在蚯蚓肠道中的蛋白酶、脂肪分解酶、纤维酶、淀粉酶的作用下转化成为自身或其他生物易于利用的活性物质,同时产生蚯蚓蛋白和氨基酸对环境不产生二次污染。蚯蚓体含多种氨基酸、酶类和活性物质有很好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

蚯蚓(earthworm, potworm, or freshwater ringed worm)属于环节动物门(Annelida)寡毛纲(Oligochaeta),可以分为陆生的及水生的两种类型。大多数的种类属于陆生蚯蚓,体型较大,主要分布于土壤表层;俗称「红虫」的水生丝蚯蚓,主要分布在各种淡水水域,一般体型较小,以水中的有机物质为食物来源;寡毛类也有极少数为海产性的。环节动物门,顾名思义,就是身体呈环状分节,一般而言,蚯蚓的分节多在80节以上。外观上除了分节之外,成熟的蚯蚓在靠近头部的地方,有体节会愈合成环带。以环毛蚓为例,环带上有雌孔,是蚯蚓排出卵子的地方。在环带的后方则有两个雄孔,是蚯蚓排出精子的地方;雄孔四周常有乳头状突起,称为乳突,雄孔与乳突是分辨蚯蚓种类的重要依据。然而,大多数的蚯蚓仅由外观是无法判定其种类的,需要解剖,以其内部构造如受精囊、摄护腺及肠盲囊等的数量、大小、形状与位置来鉴定其种类。

蚯蚓是雌雄同体、异体受精。它以土壤中的有机物与植物的嫩茎叶为食,在进食大量的土壤后排出的土壤称为粪土,常堆积于地表洞口或洞穴中;当蚯蚓数量多、活动频繁时,土壤因被翻动而松弛,有利于植物生长。蚯蚓也是一些哺乳类(如鼬獾)、鸟类(如鸡、鸭)、青蛙、蛇(如青蛇)或鱼虾蟹类的重要食物来源。由以上种种,皆显示蚯蚓在生态环境中无法取代的角色与重要性。蚯蚓在环保、饲料、肥料、医药、保健品、化妆品等方面的深入开发和应用。

(1) 药用:利用蚯蚓提取抗癌新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还有地龙糖浆、地龙酒、地龙接骨丹等。

(2) 蛋白饲料:蚯蚓含蛋白质(70%左右干品)是畜禽兽的蛋白饲料,可用来喂鸡、鸭类、牛蛙、甲鱼、珍禽等,发展我国畜禽、水产事业。

(3) 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化废为肥,世界各国都在开展利用蚯蚓处理生活垃圾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4) 改良土壤:蚯蚓粪是优质肥料可以用它改良土壤的理化性质,养殖蚯蚓的场地三年后能变为高产农田。

(5) 蚯蚓粪的利用:它是优质有机肥料是园林绿化、草坪花卉、生产绿色无公害的蔬菜食品首选肥料。

(6) 提炼SOD:科技工作者利用蚯蚓生产SOD替猪血。海淀区农科所与农业大学合作生产SOD特芽和SOD大米受到市民的欢迎是一种保健食品。

北京专家与国外科技专家共同对“利用蚯蚓处理生活污泥”这一课题进行了实地研究,通过采集生活污泥土样,研究其消解后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以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蚯蚓的种类】

研究表明,蚯蚓处理污水处理厂排出的生活污泥,对其中的重金属特别是镉去除效率高,消解后的污泥中镉的含量接近土壤中的背景值。据悉,在污泥处理问题上,欧美等发达国家均大力推行使用蚯蚓来处理,我国的《北京春联生物科技中心》这一课题在国内属领先水平。

生活污泥是污水处理厂的经常性产物,污泥的处理一直是市政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目前,国内还没有成熟的技术来处理污泥,主要是随意排放或填埋。由于污泥中含有毒有害物质,这就可能再次引起污染,甚至可能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进而危害公众的身体健康。负责该课题研究的国内外高级科技专家经研究说明,生活污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以及氮、磷、钾,是很好的肥料,但由于其中含有有害物质,限制了其资源化利用,而利用蚯蚓处理生活污泥比传统的处理方法更有效、更彻底。蚯蚓在吞食污泥中有害物质的同时,会分泌出对植物生长有益的物质,因此被蚯蚓“处理”过的污泥是很好的有机肥料,实现了污泥的资源化利用。

蚯蚓确实可以制药,目前国际市场每吨干蚯蚓8~15万元,甚至更高;养殖蚯蚓除能处理动物粪便外,养殖蚯蚓还有能处理垃圾、净化环境、积造肥料等功效。蚯蚓能把垃圾变成肥料。日本、美国、加拿大、缅甸、印度、菲律宾、澳大利亚、西德等国家,都用蚯蚓处理垃圾、净化环境、消除公害,制造有机肥料。养殖蚯蚓有的国家已发展到工厂化养殖和商品化生产的状况。

日本有一家造纸厂,从美国进口了125吨蚯蚓,用来清除造纸厂的纸浆残渣。过去这家工厂为了清除纸浆残渣,每年要花40万美元。引进这批蚯蚓后,把蚯蚓粪出售,一年就把购买蚯蚓的钱赚回来了。日本有一种面积为0.5平方米、深30~50厘米的饲养箱,每箱可养蚯蚓1000条,两年后可增殖到10亿条每天可吃50吨造纸废液,生产25吨蚯蚓粪。日本现有大小蚯蚓养殖厂200多家,其中以九州和北海道最为发达。在兵库县有一家最大的蚯蚓工厂,养殖10亿条蚯蚓,每年可处理食品厂和纤维

加工厂的6万吨污泥。在美国一蚯蚓生产工厂利用生活垃圾先粉碎后入沼气池,产生大量的的沼气供市场使用,沼气产生完后用渣来养殖蚯蚓,蚯蚓全部出口。每公斤售价达15美元,而蚯蚓粪以40~100美元/吨卖给花卉公司,从而真正达到了变废为宝的目的,并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美国洛杉矶作过一次试验,把7.5吨捣碎的垃圾运到蚯蚓养殖场,不到一个月这堆垃圾就被100万条蚯蚓消化掉了。还有一次运去10吨未经捣碎的垃圾,经过78天也被蚯蚓全部吃光。美国早在30年前就开始对蚯蚓进行研究,现在蚯蚓交易额每年都有增长。在人类未来到地球之前,蚯蚓已耕耘了地球亿万年。地龙粒肥是人工养殖蚯蚓产生的蚯蚓粪加工精制而成的多功能高活性生物有机肥。蚯蚓把摄取来的有机肥和生物肥通过其消化系统把它们一一按照自然法则进行改变。结果使其转变成极其富有的令植物根部极易吸收的超级腐植质。多年的实验结果和现代植物营养研究成果表明,地龙粒肥能够改良土壤、改善根际微生物环境,遏制土传病害,增强作物抗病性,从而大幅度的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蚯蚓粪从本质上讲是大自然的产物,真正能满足植物生长的各种需求和营养成分,对土壤植物有难以置信的神奇肥效。蚯蚓粪提供的是天然的最合理的营养搭配,为植物长期所需营养提供保证。据国内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每1斤蚯蚓粪其效果可等同于10斤农家肥,既经济实惠又方便施用。【蚯蚓的种类】

1、物理性质

蚯蚓粪是一种黑色、均一、有自然泥土味的细碎类物质,具有很好的孔性、通气性、排水性和高的持水量。微小的颗粒状还能帮助增进土壤与空气尽可能地接触,因为它们同土壤混合后使土壤不再板结和坚硬。蚯蚓粪因有很大的表面积,使得许多有益微生物得以生存,并具有吸收和保持营养物质的能力。

2、化学性质

许多有机废弃物,尤其是畜禽粪便,一般呈碱性,而大多数植物喜好的生长介质偏酸(pH:6-6.5),在蚯蚓消化过程中,使废弃物的pH降低,趋于中性。

3、生物学性质

蚓粪中富含细菌、放线菌和真菌,这些微生物不仅使复杂物质矿化为植物易于吸收的有效物质,而且还合成一系列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如糖、氨基酸、维生素等,这些物质的产生使蚓粪具有许多特殊性质。

地龙粒肥的合理施用:

1 可作为粮食、蔬菜、果树、瓜类及园林绿化的基肥和追肥施用。

2 与长效化肥配合使用效果更加显著。

3 该肥对作物绝对安全,可与种子或幼苗直接接触不会产生任何危害。 注意事项:

1.最好不要施用于土壤表面,以免太阳光直接照射影响微生物活性及养分挥发。

2.宜存放阴凉、干燥处,谨防老鼠咬食。产品特点:

蚯蚓粪是一种黑色、均一、有自然泥土清香的细碎类物质,具有良好的持久肥力、通气性、排水性和保水性。养分全面,是各类花卉最理想的肥料。具有单一使用绝不烧根的特点。

1.蚯蚓粪富含极易被植物吸收的各类养分,肥力充足持久。

蚯蚓粪不仅含有氮、磷、锌等各类元素,而且含有铁、锰、锌、铜、镁等多种微量元素和18种氨基酸,有机质含量和腐植质含量可达30%左右。

2.蚯蚓粪中含有大量的有益微生物、氨基酸

蚯蚓粪每克含微生物有益菌群约1亿,更可贵的是含有拮抗微生物和未知的植物生长素。

3.唯一的天然团粒、吸附性结构肥料。

蚯蚓粪是最好的亲水性和吸附性花卉肥料。使用过的花卉土壤不会存在板结的现象,而且保肥保湿效果好。独特的疏松、多孔结构对吸收室内甲醛、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有神奇的作用。

蚯蚓粪的微生物作用机理

通过有益微生物和蚯蚓的生命活动,产生了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吲哚酸等植物激素,促进植物生长,调控植物代谢;还会产生大量多糖,与植物分泌的粘液及矿物胶体、有机胶体相结合,形成团粒结构,增进保水能力。其中的有益微生物还能产生拮抗活性强、抗菌谱广的抗生素,限制病原菌的生长,使植物土传病害得到抑制。

蚯蚓粪吸附各类有害气体的作用机理

蚯蚓粪是本身就是一种黑色、均一、有自然泥土味清香的物质,疏松、多孔的团粒性结构。具有很好的通气性、排水性和高持水量。蚯蚓粪因有很大的表面积和胶体网状特性,使得许多有益微生物得以生存。这种独特的物理结构和胶体特性使得它有着神奇的吸附作用。

使用方法:

1.在花盆中按1:3(一份蚯蚓粪3份园土)比例掺入蚯蚓粪后,1-2年内不需要追施任何肥料,或无需换土或每2-3个月在盆土表明轻轻拌入1-2杯(约2两)蚯蚓粪作为混合营养土,一般按一份蚯蚓粪三份土壤的混合比例使用。

2.做追肥时,直接施用于植物根部,浇透水即可。

3.栽花换盆时,将植株原土抖掉,然后除去老、枯旧根系,用蚯蚓粪重新包围或者直接栽培,使蚯蚓粪充实根系空隙,浇透水即可。

4.将蚯蚓粪追加在花卉土壤的表层1-2厘米,可充分发挥肥效,经常保持蚯蚓粪湿润的同时也可对吸收室内甲醛、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起到神奇的作用。 主要养分:

全N+P+K≥ 5% 有益活菌≥ 0.2亿/克 有机质≥ 30%

腐植酸≥ 20% 酸碱度中性

篇四 蚯蚓的种类
蚯蚓的十种养殖方法与设备

蚯蚓的十种养殖方法与设备

在掌握了各种蚯蚓的生活习性和繁殖习性之后便可以人工养殖了。具体的养殖方法和方式应根据不同的目的和规模大小而定。其养殖方式一般可分为两大类,即室外养殖和室内养殖。室内养殖,按照养殖容器的不同,有盆养法、筐养法;室外养殖,常见的有池养法、沟槽养殖法、肥堆养殖法、沼泽养殖法、垃圾消纳场养殖法、园林和农田养殖法、地面温室循环养殖法、半地下室养殖法、人防工事养殖法、塑料大棚养殖法、通气加温加湿养殖法等。虽养殖容器和场地各异,但其基本原理是相同的,就是要科学的养殖。盆养法也仅适用于小规模的养殖。但有其优点,即养殖简便、易照管、搬动方便,温度和湿度容易控制,便于观察和统计,很适宜养殖的科学和实验。

1. 盆养法 可利用花盆、盆缸、废弃不用的陶器等容器饲养。由于盆缸等容器体积较小,容积有限,一般适于养殖一些体形较小,不易逃逸的蚯蚓种类,如赤子爱胜蚓、微小双胸蚓、背暗异唇蚓等等。而体形较大的、易逃逸的环毛蚓属的蚯蚓往往不适宜用这种方法养殖。盆养法也只限于小规模的养殖。但是有其优点,即养殖简便、易照看、搬动方便,使温度和湿度容易控制,便于观察和统计,很适宜于养殖的科学实验。

盆内所装材料的多少取决于盆容积的大小和所养蚯蚓的数量。一般常用的花盆等容器,可饲养赤子爱胜蚓10-70条,但盆内所投放的饲料不要超过盆深的3/4。由于花盆体积较小,盆内温度和湿度容易受到外界的环境变化的影响而产生较大的变化。盆内的表面土壤或饲料容易干燥,温度也易于变化。所以在用花盆养殖是要主要,在保证通气的前提下,要尽量保持盆内土壤或饲料的适宜温度和湿度,如可加盖苇帘、稻草、塑料薄膜等,经常喷水,以保持其足够的湿度。还应注意的是在选择盆、缸、罐等容器时,一定不要用已盛过农药、化肥或其他化学物品的容器。以免引起蚯蚓死亡

2.箱、筐养殖法 可利用废弃的包装箱、柳条筐、竹筐等养殖,但不能用已装过农药、化学物质的箱、筐等容器饲养,也不能用含有芳香性树脂和鞣酸的木料来加工养殖箱具,因这些材料对蚯蚓有害,也不稀用含有铅的油漆或酚袖等材料制造饲养箱,这些材料对蚯蚓有害。箱、筐的大小和形状,以易于搬动和便于管理为宜。一般箱、筐的面积以不超过 1 平方米为好。

养殖箱的规格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50 厘米 X35 厘米 x 15厘米;60厘米 x 30厘米 x 20厘米;60厘米x40 厘米 x 20厘米; 60 厘米x 50 理米 x20厘米; 60 厘米 x30 厘米x 25 厘米; 45 厘米x25 厘米 x30 厘米; 40厘米 x35 厘 x30 厘米等。在养殖箱底和侧面均应有排水、通气孔。为便于搬运,可在箱两侧安装拉手把柄。箱底和箱侧面的排水、通气孔孔径为 0 . 6 一 1 . 5 厘米;箱孔所占的面积一般以占箱壁面积的 20 %一 35 %为好。箱孔除可通气排水外,它还可控制箱内温度,不至于因箱内饲料发酵而升很过高。另外,部分蚓粪也会从箱孔慢慢漏落,便于蚓粪与蚯蚓的分离。箱内的饲料厚度要适当,可以据不同季节和温度湿度来调整,在冬季饲料的厚度要适当增厚,不过饲料装得过多,易使通气不良,饲料装得过少,又易失去水分、干操,从而影响蚯蚓的生长和繁殖。为减少箱内饲料水分的燕发,保持其一定的湿度,除可喷洒水外,还可在饲料表面覆盖塑料薄膜、废纸板或稻草、破麻袋等物。当然养殖箱也可用塑料箱代替,价廉而经久耐用,不易腐烂。

若要增加养殖规模,可将相同规格的饲养箱重叠起来,形成立体式养殖,这样可以减少场地面积,增加养殖数量和产量。如欲进行大规模集约化养殖,可以采用室内多层式饲育床养殖,以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和场地,增加饲育量和产量,而且又便于管理,长年养殖。多层式饲育床可用钢筋、角铁焊接或用竹、木搭架,也可用砖、水泥板等材料建筑垒砌,养殖箱则放在饲育床上,一般放 4 一 5 层为宜,过高则不便于操作管理,过低又不经济。在两排床架之间应留出通道(约 1 . 5 米左右)便于养殖人员通行、操作管理。在放置饲育床的室内应设置进气门,在屋顶应设置排气风洞,以利于气体交换,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有利于蚯蚓的生长繁殖。在冬季应考虑室内的温度,可采取加温和保温措施,如利用太阳能、附近工厂和热电厂等蒸气余热或各种加温设施。在养殖蚯蚓的室内要安装照明设施,以供夜间照明,防止蚯蚓逃逸。除上述设施外,在室内还应备有温、湿度表(自记式或直观式)、喷雾器、竹夹、碘钨灯(或卤素灯)、网筛(孔直径为 4 毫米)、齿耙等用具。

箱养殖蚯蚓的密度,一般控制在单层每平方米 4 000 一 9 000条,过密则影响蚯蚓取食、活动以及生长繁殖,过稀则经济效益不佳。为减少饲料层水分的蒸发,其上可覆盖塑料薄膜、麻袋、草席、苇帘等。在冬季气温降至一 1 ℃ 度时,应注意及时加温、保暖,使室内很度保持在 18 ℃ 以上,为防止蚯蚓冻死,养殖室内的握度要保持德定,并且养殖室内每未应打开通气孔2~ 3 次,使其保持空气流通和新鲜。夏季炎热,气温升高时,可经常用喷雾器喷酒冷水,以保湿降温,并且进气门孔应全部打开通风

当蚯蚓逐渐长大后,应减少箱内蚯蚓的密度。用长 60 厘米、宽 40 厘米、高 20 厘米丽养殖箱养殖,每个箱内投放赤子爱胜蚓(太平 2 号或北星 2 号) 2 000条左右。在温度 20 ℃ ,湿度 75 %一 80 %和饲料的条件充足时,经过 5 个月的养殖,即可增至 18 000条左右。在箱式或筐式立体养殖时,应注意箱间上下、左右的距离,以利于空气的流通。

这种立体式饲育床式养殖方法具有许多优点:充分利用空间,占地面积小,便于管理,节约劳动力,较为经济,其生产效率较高。据有关实验测定,采用这种方法养殖,其 4 个月增殖率为平地养殖的 100 倍以上,并且从产蚓茧到成蚓所需时间大大缩短,饲料基本粪化的时间也大大缩短,饲育床内的水分可经常保持在 75 %一 80 %左右,相对较稳定。饲育床的温度上升能够保持在 30 ℃ 以下。并且饲料的堆积状态在两个月后,堆积深度仅为 8 厘米,较均匀,管理和添加饲料以及处理粪土也十分方便。总之,采用立体箱式养殖方法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诸多的优点,也是目前常采用的方法之一。

3 .半地下温室、人防工事或地下防空洞、山洞、窑洞养殖法 这种养殖方式的优点是可充分利用闲置的人防工程,不占用土地和其他设施,加之防空洞、山洞和窑洞内阴暗潮湿,温度和湿度变化较小,而且还易于保温。但在这些设施内养殖蚯蚓必须配备照明设备。当然地坑、地窖、温室和培养菌菇房、养殖蜗牛房等设施同样可以饲养蚯蚓,而且蚯蚓还可以与蜗牛一同饲养。在土表上养殖蜗牛,蜗牛的粪便和食物残渣还可以作为蚯蚓的上好饲料。

半地下温室的建造,应选择背风、干操的坡地,向地下挖 1 . 5 一 1 . 6 米深、 10 一 20 米长、 4 . 5 米宽的沟,中央预留 30 一 45 厘米宽的土埂不挖,留作人行通道,便于管理。温室的一侧高出地面 1 米,另一侧高出地面 30 厘米,形成一个斜面,其山墙可用砖砌或用泥土夯实,以便保暖,暴露的斜面,用双层薄膜搜盖,白天可采光吸热,晚上可用苇帘覆盖保温。冬季寒冷天气,可在半地下室加炉生火,补充热量升温,炉子加通烟管道,

【蚯蚓的种类】

排除有害那。室温一般可达 10摄氏度以上,饲养的床温在 12 - 18 ℃ 以上,在晴朗的天气,室内温度可达 22 ℃ 以上。饲养床底可先铺一层约 10 一巧厘米厚的饲料,然后可再铺一层同厚的土壤,这样可一层一层交替铺垫,直至与地表相平为止。在床中央区域内可堆积马粪、锯末等发酵物。在温室两侧山墙处可开设通气孔。这种养殖方法可得到较好的效果。

4 .地面温室循环养殖法 可以利用现有的冬季暖棚、温室,如甘薯育秧、水花生、水浮莲、水葫芦等冬季保苗的越冬暖拥养殖蚯蚓。建造越冬养殖床,使作物与蚯蚓在温室中共伺生长,这样不仅可使动植物有效越冬,而且使物质和能源充分得到经济有效的循环利用。

一般选择避风、向阳的高坡、平坑或挖坑建床。床长 10米,宽 2 米,深 0 . 7 米;床的前墙高出地面 0 . 3 米,后墙高出地面 1 . 5 米,床深 0 . 5 米。在两侧 A 区为养殖床,宽各为 0 . 8 米,在床底先铺一层约 10 厘米厚的饲料,然后再铺一层同样厚的菜园土,这样一层层地交替铺垫,直至与地表平齐。在中央的 B 区堆放生马粪等发酵物。在 A 区可种植甘薯、蚕豆等越冬作物,并放养蚯蚓。温室两侧留有通气孔,向阳面采用双层塑料薄膜覆盖,每隔 7 一 8 厘米处扣紧防风网,在严寒冬季,尤其在晚上要加盖草帘等物。在温床四周,外侧 1 米处开挖排水沟,以防积水。温室东侧留一小门,便于管理人员出人。采用这种养殖方法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因为在温床里动植物和微生物在组成生态小循环系统中,较有效地进行物质与能量的循环利用,更有效地互利共生。

5 .通气加温、加湿养殖法 因为蚯蚓大多栖息在 10 一 20厘米深处土镶或饲料层中,蚯蚓的饲料大多为食品的残渣,农副产品和畜产品的废弃物或经腐熟发酵后的这类物质等。蚯蚓会再此深度中纵横穿孔摄取食物。但这类有机物质会被了土壤中的厌气微生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氮,这些均消耗土壤中的氧气,有着还原土镶的趋向,而蚯蚓必须依靠氧气进行呼吸,故蚯蚓在还原性土壤中是无法生存和栖息的。在自然状态中,蚯蚓是依靠来自大气中扩散于地中的空气进行呼吸。为了进一步提高蚯蚓的养殖寄度、克服供氧不足、温度和湿度不稳定等矛盾和缺点,在有限的面积内高密度养殖,就需要大量投喂饲料,为了防止土壤中氧气的不足,可以在养殖室地下埋设有许多细孔的管子,这样可以缓慢地向土壤或饲料输送空气,防止土壤还原。因蚯蚓一般是利用溶解于体表的水中的氧进行呼吸。蚯蚓的体表必须经常处于湿润的状态。采用通气加温加湿的养殖方法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和可观的经济效益。这种通气加温加湿的方法可以通过仪器或计算机自动调节和控制,是较为先进的养殖方法。 本文来源第一养殖网

6.棚式养殖法 棚式养殖,其结构与冬季栽种蔬菜,花卉的塑料大棚相似,橱内设置立体式养殖箱或养育床。

可采用长 30 米、宽 7 . 6 米、高 2 . 3 ,米的塑料大橱。棚中间留出 1 . 45 米宽的作业通道,通道两侧为养殖床。养殖床宽 2 . 1 米,床面为 5 厘米高的拱形,养殖床四周用单砖砌成围墙,高为 40 厘米,床面两侧设有排水沟,每 2 米设有金属网沥水孔。棚架用 4 厘米钢管焊接而成。整个养殖棚有效面积为 1 加平方米。最大养殖量可养殖 200 万一300万条赤子爱胜成蚓。

塑料棚养殖受自然界气候变化影响较大,因此必须做好环境控制工作,主要是在夏冬季节。蚯蚓的适宜温度为 17 一 28 ℃ 。当夏季气候炎热时,尤其在盛夏高温时,必须采取降温措施。温度太高对蚯蚓生长繁殖不利,可以采取遮光降温,将透明白色塑料薄膜改用蓝

色塑料薄膜,在棚外加盖苇席、草帘等,还可在棚顶内加一隔热层,或采用放风降温等方法。当棚内温度超过 30 ℃ 时,可打开通气孔或将塑料薄膜沿边撩起 1 米高,以保持棚内良好通风,降低温度。也可喷洒冷水降温,使棚内空气湿润,地面潮湿。还可采取缩小养殖堆的方法,使养殖堆高度不超过 30 厘米,以利通风,并且在养殖堆上覆盖潮湿的草帘。采取以上措施可使棚内温度降低,一般棚温不超过 35 ℃ ,而床温又低于棚温,床温最高不超过 30 ℃ ,在一般情况下,可保持在 17 一 28 ℃ 范围内。在冬季采取防风、升温、保温等措施,在入冬前,可将夏季遮阳光物全部拆下,把塑料膜改为透明膜,以增加棚内光照和加温,还可在棚外设防风屏障,加盖苇帘或草帘,使整个棚衔接处不漏风。另外在棚内增设内棚,以小拱棚将养殖堆罩严保温,增设炉灶,建烟筒或烟道加温,还可改变养殖堆,将养殖层加厚至40一 45 厘米,变为平槽堆放。采取这些措施可以大大提高棚内和养殖堆的温度。如当棚外温度降至- 14一- 16 ℃ 时,则棚内温度可保持- 7 一-4 ℃ ;而加设有护的棚内温度可达 9 ℃ 以上;床内温度可达 8 ℃ 以上;整个冬季蚯蚓仍能继续采食,生长。总之,采用塑料蚓养殖蚯蚓,虽受自然界气候变化的影响较大,但是只要做好环境控制工作,除冬季 1 一 2 个月和盛夏以外,全年床温均能保持适宜于蚯蚓生长、繁殖的温度范围。

【蚯蚓的种类】

养殖棚的另一种规格为高 2 米、宽6米、长 30 米,棚中留过道,以便饲养管理。棚两侧用砖砌或泥土夯实做棚壁,以防止外部的噪音和振动,棚四周挖排水沟,以便雨季防止积水。在棚壁两侧设置通气孔。在养殖棚内可设置能拉进拉出的箱状设备。养殖槽内的温度和湿度,由换气孔和散水装置控制在所规定的范围内。可把酒糟、纸浆粕和含有大量动植物蛋白的鱼碴、谷类、鼓皮等和腐殖质混合,或马粪、牛声、麦秸、或培养食角菌后的下脚料等铺设在养殖槽内的箱中争在这种条件下养殖,大约每 3 . 3 立方米的养殖槽内,可繁殖蚯蚓 10 万条以上。约 20 个月后,由数万条蚯蚓繁殖到数百万条以上。

7 .农田养殖法 可以将室内养殖和室外养殖结合起来,其效果更佳。在春夏秋季可把蚯蚓养殖移至室外,到秋末初冬季节移至室内。幼蚓的养殖放在室内,成蚓养殖放在室外。这样可以利用大田、园林、牧场等辽阔的土地来养殖蚯蚓,不仅大大降低养殖成本,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可以利用蚯蚓来改良土坡,促进农林牧各方面综合增产。因此,这是蚯蚓养殖和利用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为了保证农作物更好地生长发育、增产,往往又要给作物施肥、喷药,而有些化肥,农药又可能对蚯蚓造成极大的危害。故在农田养殖蚯蚓时就应考虑这个矛盾和采取必要的措施。例如在农业上上广泛应用的氨水,而据实验,蚯蚓接触到 4 %的氮水溶液时,少则几十秒钟多则几分钟即死亡。因氮水可分解、释放大量氨气,对蚯蚓杀伤力极强。所以在施肥时要特别注意。一般可在园林或农田内开挖宽 35 一40厘米、深 15 一 20 厘米的行间沟,然后填人畜禽粪,生活垃圾等,上面再覆盖土壤。在沟内应经常保持潮湿,但又不能积水。这种方式养殖蚯蚓,在种植有各种农作物的农田、园林、桑林、饲料堆等均可采用,但不适在种植有柑橘、松、橡、杉、桉等的园林中开挖沟放养。一则这些树种的落叶含有许多芳香油脂、鞣酸、树脂或树脂液等物质,对蚓蚓有害,会引起蚯蚓逃逸,另则这些树种的叶子不易腐烂。农田养殖法养殖蚯蚓能改良土壤,促进农林业增产,成本较为低廉。不过这种养殖方法有其缺点,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单位面积产量较低。

8.池沟饲养法 一般选择背阴或遮荫的地方挖池沟或用砖等建筑材料砌池沟。通常池沟长 1 米,宽 50 厘米,深 30 厘米,然后分层或混合投人饲料和土壤,并喷洒适量的水。一般可建多个这样的池沟。一些池沟倒人生活垃圾,但应拣出石块、瓦砾、骨刺、金属、玻璃碎片、塑料等不易分解的物质;另一些池沟内是经发酵腐烂的这类饲料,以投放蚯蚓养殖,

两批池沟轮换使用,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9 .堆肥养殖法 这是一种较经济有效的室外养殖方法。具体做法是:取农家肥 50 % ,土壤 50 % ,两者混合,或以肥料和土壤各 10 厘米厚,交替分层铺放成堆。每堆宽约 1 一 2 米,高 50 厘米,长度不限。一般堆放一天以后,其肥堆内便可诱集上百条蚯蚓。当然也可向肥堆投放蚯蚓种人工养殖。采用此法蚯蚓增重快,体重可增加60%一 100 % ,很快性成熟。

10.沟槽养殖法 选择背风遮荫处,开挖沟槽来进行养殖。在开挖沟槽时应设置排水管。养殖沟槽一般是宽1 米,深60-80厘米,长度可因地制宜斟酌确定。在沟底常先铺一层 5 厘米厚的禽畜粪便,然后再铺上一层杂草、树叶或麦秸、豆秸秆等,其上再覆盖一层 5 厘米厚的土壤。这样依次铺垫,直至填满沟槽为止,其表土上再覆盖稻草、麦桔或芦苇、麻袋等玻盖物。为保持沟槽内土壤的湿润,可根据天气情况适时喷水或喷灌。采用这种方法养殖蚯蚓增产快。在饲料充足条件下,一般每平方米投放上千条蚯蚓。放养两个月后即可采收蚯蚓和蚓粪,以后可每隔一个月采收一次。 本文来源第一养殖网

无论采用何种养殖方法,均应对蚯蚓的天敌和病害严加防范。

篇五 蚯蚓的种类
蚯蚓的生长周期

【蚯蚓的种类】【蚯蚓的种类】

蚯蚓的生长周期

蚯蚓的生活周期是指从蚓茧产下开始,经孵化、幼蚓成熟,直至出现环带并开始产卵。通常为3~4个月。日本选育的养殖良种太平2号、北星2号,生活周期最短仅47天,最长为1 28天。还有的品种长达1 40~1 80天,这与饲养温度密切相关。蚯蚓的一生需经历卵茧期、幼蚓期、若蚓期、成蚓期、衰老期共五个时期。

(1)卵茧期:蚓茧的孵化时间与环境温度有关。太平2号在不同温度下的孵出时间为:l 0℃,需85天;1 5℃ 时,需45天;20℃时,需2 5天;2 5℃时.需1 9天;28℃时,需13天。

(2)幼蚓期:幼蚓体态细小且软弱,长度为5~1 5毫米。最初为白色丝绒状,稍后变为与成蚓同样的颜色。此期是饲养中的重要阶段,直接关系到增重效果。幼蚓期长短与环境温度有关。在20~C条件下,大平2号蚯蚓的幼蚓期为30~50天。

(3)若蚓期:若蚓期即青年蚓期。其个体已接近成蚓,但性器官尚未成熟(未出现环带)。大平2号蚯蚓的若蚓期为20~30天。

(4)成蚓期:成蚓的明显标志为出现环带,生殖器官,成熟,进入繁殖阶段。成蚓期是整个养殖过程中最重摹的经济收获时期。这期间应创造适宜的温度、湿度等条件,以促进高产、稳产,并延长种群寿命。此期历时占蚯蚓寿命的一半。

(5)衰老期:衰老的主要标志为环带消失,体重呈永久性减轻。此时,蚯蚓已失去经济价值,应及时分离、淘汰。养殖状态下,蚯蚓个体的寿命要远远长于野生蚯蚓。蚯蚓各个种类的寿命长短有所差异。环毛蚓属寿命大多为1年,如普通环毛蚓、希珍环毛蚓,受精卵在土中的蚓茧内越冬,于翌年3~4月孵化,6~7月长为成蚓,9~10月交配,11月间死亡。异毛环毛蚓、湖北环毛蚓、巨环毛蚓,则系多年生种类,寿命超过1年,以成体状态越冬,翌年 春季产卵,属于越年生蚯蚓。异唇属、正蚓属蚯蚓寿命较长赤子爱胜蚓可存活4年多,陆正蚓长达6年,长异唇蚓在实验室良好的饲育条件下,可存活5~10年。

湖南昱峰蚯蚓养殖基地网址:联系电话07305203306 13487797738

篇六 蚯蚓的种类
蚯蚓应用

篇七 蚯蚓的种类
蚯蚓的繁殖特性

蚯蚓的繁殖特性

蚯蚓虽然是雌雄同体动物,但由于雄性生殖器审先发育成熟,故必须进行异体受精,互相交换精子,才能顺利完成有性生殖过程。有的蚯蚓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完成同体受精或孤雌生殖。无论哪种繁殖方式,都要形成性细胞,并排出含1枚或多枚卵细胞的蚓茧(又叫卵包、卵囊)。这是蚯蚓繁殖所特有的方式。

(1)交配:蚯蚓性成熟后即可进行交配,目的是将精子输导到配偶的受精囊内暂时贮存,为日后的受精过程做好准备。不同种类的蚯蚓,交配方式不尽一致。当两条蚯蚓的精巢均完全成熟后,多于夜间在饲养床表面进行交配。它们的前端互相倒置,腹面紧紧地黏附在一起,各自将精子授人对方的精囊内。经过1~2小时,双方充分交换精液后才分开。精液暂时贮存于对方的受精囊中,7天后开始产卵。

(2)排卵:排卵时,蚯蚓的环带膨胀、变色,上皮细胞分泌大量分泌物,在环带周围形成圆筒状卵包,其中含有大量白色黏稠的蛋白液。此时,卵子从雌性孔排出,进入蛋白液内。排卵后蚯蚓向后退出,卵包向身体前方移动,通过受精囊孔时,与从囊中排出的精子相遇而完成受精过程。此后卵包由前端脱落,被分泌的黏液封住包,遗留于表面至10厘米深的土层中。表土层空气充沛湿度适宜(50%~60%),腐殖质丰富,有利于卵茧孵化和幼蚓生长发育。

(3)蚓苗:蚯蚓交配后向土中排出的卵包即蚂l茧,似黄豆或米粒大小,直径2~

7.5毫米,重量20~3 5毫克,多为球形、椭圆形、梨形或麦粒状等,其色泽、内含受精卵数目与蚯蚓种类有关。环毛蚓的蚓茧呈球形、淡黄色;参环毛蚓的蚓茧为冬瓜状、咖啡色;爱胜蚓的蚓茧为柠檬状、褐色。异唇属蚓的蚓茧只含1枚受精卵,仅孵出1条幼蚓;正蚓属蚓可孵出1~2条幼蚓;爱胜属蚓可孵出2~8条幼蚓,最多的达20条。蚓茧的数量取决于蚯蚓种类、气候和营养状况。通常每条蚯蚓年产20多枚蚓茧;最少有3枚,多的达79枚。平均每条蚯蚓每5天产生1枚蚓茧,如饲料充分、营养足够,每2~3天可产1枚蚓茧。 蚯蚓产卵的最佳外部条件为:温度1 5~25"C(超过35度则产卵明显减少或停产);饲养床含水率为40%(低于20%则死卵增加);宜提供营养全面的配合饲料,最好使用畜粪,可比使用堆肥、垃圾、秸秆的产卵量约提高10倍。另外还要求饲养床疏松透气,放养密度适宜。

湖南昱峰蚯蚓养殖基地网址:联系电话07305203306 13487797738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caijingleikaoshi/858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