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工厂纪录片观后感

| 美国留学 |

【www.guakaob.com--美国留学】

  《美国工厂》以2008年金融危机,通用汽车在俄亥俄州代顿工厂倒闭,整个社区陷入萧条为背景。讲述了中国福耀玻璃集团,接手美国俄亥俄州一座废弃的通用汽车工厂,将其改为玻璃制作工厂并雇请上千位蓝领美国员工的故事。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分享的美国工厂纪录片观后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美国工厂纪录片观后感

  美国工厂讲述的大方面是美国重振制造业的雄心,解决工作流失的社会背景,以及中国企业家赴美投资融入美国环境的故事。

  我们喜欢讲述文化的冲突来回避关键问题,关键问题是在全球产业分工的格局之下,制造业是属于价值链较低,社会成本较高的项目,中国的企业家都是拧毛巾的高手,这就是制造业的普遍情况!

  福耀玻璃的美国项目肯定是有利可图的,因为企业家发现了市场机会!俗话说,肉少狼多,想吃肉的太多了,但制造业的利润却很低,这就是福耀的老板对于工会采取敌视态度的根本原因。

  个人观点,当前全球产业分工已经形成,欧美是高端路线,日韩是中高端路线,中国是中低端路线。所以,中国企业家去美国运行的仍然是中低端路线,在这个过程中,要想顺利的融入,必须融合地利,采取本土化策略,灵活经营!

  美国工厂纪录片观后感

  第一时间看完netflix最新的纪录片《美国工厂》,讲述的是中美经济交流的故事。这部纪录片聚焦于2014年发生在俄亥俄州的一次著名事件:中国福耀玻璃在美国本土建厂,原本打算带动当地经济和促进工人就业的企业投却引发一系列管理和文化层面的摩擦。

  值得一提的是该片是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夫妇创立的制作公司首次发行的电影作品,由获奥斯卡提名的导演史蒂文·伯格纳和朱莉娅·莱切特执导,于2019年8月21日在奈飞和部分院线上影。

  电影看完后,感觉心情复杂,以前在上海做国际贸易时走南闯北source过不下100家中国工厂,太了解建造狂魔国度的工人了。

  08年申请美国MBA时也是在浙江一家工厂的出差途中在宾馆通宵完成最后一篇申请论文的,赶在最后一轮dedline的最后一刻钟检查完最后一遍点击提交后,天已经亮了,足足写了一个通宵,巧合的是最后一篇论文我写的也是中国制造。 去工厂后实在太困了,干脆就在厂长的休息室里睡了几个小时。感谢当年和我一起出差的同事体谅我的的不易,让我安心睡觉,而她帮我做了我该做的工作,现在不知道她过的好不好。

  2014年也并不遥远,2013年我已近MBA毕业,当年还在加州一家做自动化供应链ERP系统的软件公司做产品经理,刚入职不到一个月,老板就让我一人飞到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分公司分部去几个当地工厂去熟悉了解我们的产品。

  第一次去美国中西部绣带,从Ohio国际机场出来后自己一人租车上275高速一路狂奔60miles,记得对Ohio的很深的印象是一马平川,宁静的乡村,人烟稀少,很重的南方口音,考察的几个工厂工人非常少,基本已经高度自动化,为数不多的蓝领工人和《美国工厂》一样大部分是有色人种和上了年纪的工人。当时就突然想起了读书时一个白人同学对我说的话,“即使制作工厂回流到美国,年轻人谁想去做那些laborious的工厂苦活呢?我们需要非法移民,要不那些刷马桶的脏活累活谁去做呢?”...

  思绪飞远了,言归正传,《美国工厂》这部记录片拍的及其成功,整个拍摄角度,叙事没有偏向任何一方,也没有任何引导,模式化,完全从不同视角出发,给了每一方同等的时间去表达自己的观点,表面看起来是东西文化,不同种族,工会和管理层的冲突,其实在我看来都不是,那都是流于表面的东西,内核是人性,资本和阶级的冲突! 恰如电影结尾字幕,17年后美国富耀玻璃终于盈利了,因为自动化最终取代了那些不听话的人。

  最后一个问题,如果2025年人类可以永生了,地球还需要那么多人吗? 当资源越来越少不能承担人类的消耗后,那谁应该有生存的权利呢 ?

  美国工厂纪录片观后感

  把《美国工厂》看完了,挺有意思的一部纪录片。从美国人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工厂,以及中国的管理模式。

  因为视角不同,所以片中展示的也不一定客观,或展示了全貌,我只就这个纪录片来谈一些现象:

  美国人其实骨子里还是有那种身为超级强国的自信,以及自信给予他们的一些“迂腐”。

  因此他们看到安全措施不到位,工作环境不舒适,污水乱排就会WTF,不敢想象世界上有这样的工作方式。

  会愤怒于为什么没有不让工人组成工会,只知道用钱收买它们,不给他们发出声音的机会。

  会觉得流水线工作不能忍受,又累,还需要有毅力。

  会一边拒绝加班,一边又抱怨工资不高,给孩子买运动鞋都不能随心所欲。

  而另一方面,中国在美国开工厂,当然大部分是利益,战略布局等的考量。

  但从客观上来说确实也是带着善意的。

  从纪录片里可以看到福耀招收的大量工人因为汽车工业的衰退已经失业在家数年。

  在当地建厂给了他们工作,以及虽然不算高但是足够小康生活的工资。

  还有可能在美国人眼中属于虐待但在中国工人眼中属于享受的工作环境。

  中国的技术工人漂洋过海来美国,在语言不通的困境下帮美国工人学技术,也是带着真诚的。

  所以中国管理者不理解,“我在那边(中国工厂)TMD不管,我让他们周六来上班就要全部滚进来上班”(片中原话)。怎么在这里就不能让他们强制加班。

  最终导致的结果是,中方觉得美国人带着偏见和敌意,所以裁撤或降级了美国管理者。又在员工中布下耳目找出支持工会的员工,片中可以看到一位中方管理者对着镜头展示合照“看,这个员工,我和他关系很好的,但我知道他是支持工会的,过两个星期你再来看,他就不在这儿了。”美国人效率低,因此大量采用自动化机器人,一步步地裁撤员工。

  整部片的工会抗争部分带给我有种诡异的感觉:从这部纪录片的视角来看,美国工人们反而像是“我们工人有力量”的代言人,而中国管理者或中国工人,又像是在资本主义的腐蚀或压迫下一切只向着钱看。”

  下面我写一些自己的感受吧:

  我在B站看这部纪录片时,大部分的观众都有这样一种观点,就是:你们美国人在那儿失业没饭吃了,中国过去开工厂给你们工资,你们还这么多要求,真是矫情或者不知好歹。这种观点并不算错,而且从理性上来看,确实如此,美国人多少显得贪得无厌。

  但其实反过来想想,中国不也有“不食嗟来之食”和“不自由毋宁死”的名言吗?只是因为两个国家社会发展程度不同而导致的观念差别。作为发展中国家,大量承接低端制造业,必须用人口红利和大量的加班来保证工厂盈利。而美国作为超级大国,身处其中的国民又怎么可能和中国人的观念一样?

  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分析,中国人广泛还处在最低的满足生存需求,而美国人大部分早已经脱离了最底层的需求转而需求尊重或自我。短时间或者小区域内的失业并不能使美国人的需求层级发生扭转,因此,尽管他们面临着失业的困境,尊重和自我需求仍然是他们最为看重的,毕竟在美国哪怕失业,(大部分人)仍然远不至于到挨饿受冻的地步。

  看了这部纪录片,我自己感受最深的其实是美国工人的那种自信和对人的生活质量、工作质量的重视。这种重视并不是因为美国人天生多么高尚,而是强大的国家所带给他们的。中国现在虽然发达,但是仍然存在大量在工厂挣扎求生或者只求温饱的工人农民,对于我们来说,在中国真正成为媲美美国的强国之后,也自然而然地就能享受那种自信与尊重。我看很多文章常说中国人是世界上最为吃苦耐劳的民族,但是,如果可以享受惬意和自由,谁又愿意吃苦耐劳呢?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chuguoliuxue/948756.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