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汇编

| 初二 |

【www.guakaob.com--初二】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汇编篇一:八年级物理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汇编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汇编(声、光、透镜、物态变化、电流和电路)西充中学 李树林第一章 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2、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注:由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四、怎样听见声音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5、双耳效应:生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2、响度:声

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3、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法的声靠音色)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六、超声波和次声波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噪声:(!)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3、常见招生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4、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符号dB,超过90dB会损害健康;0dB指人耳刚好能听见的声音;5、控制噪声:(1)在生源处较弱(安消声器);(2)在传播过程中(植树。隔音墙)(3)在人耳处减弱(戴耳塞)八、声音的利用1、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超声波基本沿直线传播用来回声定位(蝙蝠辨向)制作(声纳系统)2、传递信息(医生查病时的“闻”,打B超,敲铁轨听声音等等)3、声音可以传递能量(飞机场帮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一音叉振动,未接触的音叉振动发生)第二章 光的传播一、光源: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可分为1、冷光源(水母、节能灯),热光源(火把、太阳);2、天然光源(水母、太阳),人造光源(灯泡、火把);3、生物光源(水母、斧头鱼),非生物光源(太阳、灯泡)二、光的传播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2、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1)小孔成像: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像是倒立的实像(树阴下的光斑是太阳的像)(2)取直线:激光准直(挖隧道定向);整队集合;射击瞄准;(3)限制视线:坐井观天(要求会作有水、无水时青蛙视野的光路图);一叶障目;(4)影的形成:影子;日食、月食(要求知道日食时月球在中间;月食时地球在中间)3、光线: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三、光速1、真空中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2、在计算中,真空或空气中光速c=3×108m/s;3、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c,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c;4、光年:是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光年

是长度单位;1光年≈9.46×1015m;注: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真空中不传播;光在真空中传播的最快,空气中次之,透明液体、固体中最慢(二者刚好相反)。光速远远大于声速,(如先看见闪电再听见雷声,在100m赛跑时声音传播的时间不能忽略不计,但光传播的时间可忽略不计)。四、光的反射:1、当光射到物体表面时,有一部份光会被物体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2、我们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3、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1)、法线:过光的入射点所作的与反射面垂直的直线;(2)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法射光线与法线间的夹角。(入射光线与镜面成θ角,入射角为90°-θ,反射角为90°-θ)(3)入射角与反射角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反射角总是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而变化,因而只能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镜面旋转θ,反射光旋转2θ)(4)垂直入射时,入射角、反射角等于多少?答:垂直入射时,入射角为0度,反射角亦等于0度。4、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互看双眼)5、利用光的反射定律画一般的光路图(要求会作):(1)、确定入(反)射点:入射光线和反射面或反射光线和反射面或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交点即为入射(反射)点(2)、根据法线和反射面垂直,作出法线。(3)、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入射光线或反射光线5、两种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1)镜面反射:平行光射到光滑的反射面上时,反射光仍然被平行的反射出去;(2)漫反射:平行光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反射光将沿各个方向反射出去;(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相同点:都是反射现象,都遵守反射定律;不同点是:反射面不同(一光滑,一粗糙),一个方向的入射光,镜面反射的反射光只射向一个方向(刺眼);而漫反射射向四面八方;(下雨天向光走走暗处,背光走要走亮处,因为积水发生镜面反射,地面发生漫反射,电影屏幕粗糙、黑板要粗糙是利用漫反射把光射向四处,黑板上“反光”是发生了镜面反射)五、平面镜成像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是虚像,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像和物的大小相等,像和物对应点的连线和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上下相同,左右相反(镜中人的左手是人的右手,看镜子中的钟的时间要看纸张的反面,物体远离、靠近镜面像

的大小不变,但亦要随着远离、靠近镜面相同的距离,对人是2倍距离)。2、水中倒影的形成的原因:平静的水面就好像一个平面镜,它可以成像(水中月、镜中花);对实物的每一点来说,它在水中所成的像点都与物点“等距”,树木和房屋上各点与水面的距离不同,越接近水面的点,所成像亦距水面越近,无数个点组成的像在水面上看就是倒影了。(物离水面多高,像离水面就是多远,与水的深度无关)。3、平面镜成虚像的原因:物体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没有会聚二是发散的,这些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画时用虚线)相交成的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只能通过人眼观察到,故称为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注意:进入眼睛的光并非来自像点,是反射光。要求能用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像、物关于镜面对称)和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同一物点发出的光线经反射后,反射光的反向延长线交于像点)作光路图(作出物、像、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六、凸面镜和凹面镜1、以球的外表面为反射面叫凸面镜,以球的内表面为反射面的叫凹面镜;2、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可增大视野(汽车上的观后镜);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太阳灶,利用光路可逆制作电筒)七、光的折射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2、光在同种介质中传播,当介质不均匀时,光的传播方向亦会发生变化。3、折射角:折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夹角。八、光的折射定律1、在光的折射中,三线共面,法线居中。2、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光从水或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要求会画折射光线、入射光线的光路图)3、斜射时,总是空气中的角大;垂直入射时,折射角和入射角都等于0°,光的传播方向不改变4、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5、当光射到两介质的分界面时,反射、折射同时发生6、光的折射中光路可逆。九、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1、生活中与光的折射有关的例子:水中的鱼的位置看起来比实际位置高一些(鱼实际在看到位置的后下方);由于光的折射,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一些;水中的人看岸上的景物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些;夏天看到天上的星斗的位置比星斗实际位置高些;透过厚玻璃看钢笔,笔杆好像错位了;斜放在水中的筷子好像向上弯折了;(要求会作光路图)2、人们利用光的折射看见水中物体的像是虚像(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十、光的色散: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依次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

、靛、紫七种颜色,这种现象叫色散;2、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3、天边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4、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其它色光可由这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白光是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世界上没有黑光;颜料的三原色是品红、青、黄,三原色混合是黑色;5、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什么颜色透过什么颜色的光);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什么颜色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白色物体发射所有颜色的光,黑色吸收所有颜色的光)例:一张白纸上画了一匹红色的马、绿色的草、红色的花、黑色的石头,现在暗室里用绿光看画,会看见黑色的马,黑色的石头,还有黑色的花在绿色的纸上,看不见草(草、纸都为绿色)十一、看不见的光:太阳光谱: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七种色光按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太阳光谱;(从左往右其波长逐渐减小;散射逐渐增强;人眼辨别率依次降低)应用傍晚太阳是红的,晴天天是蓝的,汽车的雾灯是黄光。红外线:红外线位于红光之外,人眼看不见;一切物体都能发射红外线,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打仗用的夜视镜)红外线穿透云雾的本领强(遥控探测)红外线的主要性能是热作用强;(加热)紫外线:在光谱上位于紫光之外,人眼看不见;紫外线的主要特性是化学作用强;(消毒、杀菌)紫外线的生理作用,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小孩多晒太阳),但过量的紫外线对人体有害(臭氧可吸收紫外线,我们要保护臭氧层)荧光作用;(验钞)地球上天然的紫外线来自太阳,臭氧层阻挡紫外线进入地球;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一、透镜、至少有一个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透明玻璃元件(要求会辨认)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如:远视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的镜头、放大镜等等;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如:近视镜片;二、基本概念:1、主光轴: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用CC/表示;2、光心:同常位于透镜的几何中心;用“O”表示。3、焦点: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这点叫焦点;用“F”表示。4、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通常由于透镜较厚,焦点到透镜的距离约等于焦距)焦距用“f”表示。如下图:注意:凸透镜和凹透镜都各有两个焦点,凸透镜的焦点是实焦点,凹透镜的焦点是虚焦点;三、三条特殊光线(要求会画):1、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如下图:2、平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汇编篇二: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声现象 声现象

1、声音的发生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并不是所有振动发出的声音都能被人耳听到。 2、声间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声音要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交谈,也需要靠无线电,那就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固体>液体>空气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大约是340 m/s 3、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

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因此声音必须被距离超过17m的障碍物反射回来,人才能听见回声。 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间只能使原声加强。 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远。 4、乐音

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乐音。 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 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用来分辨各种不同的声音。 5、噪声及来源 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6、声间等级的划分

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7、噪声减弱的途径

可以在声源处(消声)、传播过程中(吸声)和人耳处(隔声)减弱

第二章 光现象

1、光源: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大气层是不均匀的,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时,光线发了了弯折(海市蜃楼、早晨看到太阳时,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星星的闪烁等) 3、光速

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

初二全科目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历史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V = 3×108 m/s,在空气中的速度接近于这个速度,水中的速度为3/4V,玻璃中为2/3V 4、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可解释许多光学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等 5、光线 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 6、光的反射

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部分光返回原来介质中,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

了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 7、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可归纳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理解:

由入射光线决定反射光线,叙述时要“反”字当头

发生反射的条件: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处:入射点;结果:返回原介质中 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当入射角为零时,反射角也变为零度 8、两种反射现象 镜面反射:平行光线经界面反射后沿某一方向平行射出,只能在某一方向接收到反射光线(反射面是光滑平面)

漫反射:平行光经界面反射后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即在各个不同的方向都能接收到反射光线(反射面是粗糙平面或曲面)

注意: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9、在光的反射中光路可逆 10、平面镜对光的作用

(1)成像 (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1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 (2)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的距离相等 理解: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以镜面为轴的对称图形,即平面镜是物像连线的中垂线。 12、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

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 13、平面镜的应用

(1)水中的倒影 (2)平面镜成像 (3)潜望镜

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 1、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理解: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一样都是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质中,而折射光则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由于光在在两种不同的物质里传播速度不同,故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这就是光的折射。 注意: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发生折射的同时必发生反射, 折射中光速必定改变,而反射中光速不变 2、光的折射规律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在折射中光路可逆。

理解:折射规律分三点:(1)三线共面 (2)两线分居(3)两角关系分三种情况:①入射光线垂直界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等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③光从水等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在光的折射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4、透镜及分类

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且透镜厚度远比其球面半径小的多。

分类: 凸透镜: 边缘薄, 中央厚 凹透镜: 边缘厚, 中央薄 5、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 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 6、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7、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 距(u) 成像大小 虚实 像物位置 像 距( v ) 应 用 u > 2f 缩小 实像 透镜两侧 f < v <2f 照相机 u = 2f 等大 实像 透镜两侧 v = 2f

f < u <2f 放大 实像 透镜两侧 v > 2f 幻灯机 u = f 不 成 像

u < f 放大 虚像 透镜同侧 v > u 放大镜 【凸透镜成像规律口决记忆法】

“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虚像同侧正, 物远像变大;实像异侧倒,物远像变小” 8、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

9、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近镜头。

第四章 物态变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温度(符号:t 单位:摄氏度<℃>)

瑞典的摄尔修斯规定:①把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②把1标准大气压下纯水沸腾时的温度规定为100℃③把0到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就是一℃ 3、温度计 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构造:玻璃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液体 使用:使用温度计以前,要注意观察量程和认清分度值 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做到以下三点:

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物体中;②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③读数时,不要从液体中取出温度计,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平, 4、体温计,实验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 构 造 量程 分度值 用 法

体温计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35—42℃ 0.1℃ 离开人体读数,用前需甩 实验温度计 无 —20—100℃ 1℃ 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也不能甩 寒暑表 无 —30 —50℃ 1℃ 同上 5、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要吸热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6、熔点和凝固点 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

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凝固点:晶体者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非晶体没有凝固点 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

晶体熔化的条件:①达到熔点温度 ②继续从外界吸热 液体凝固成晶体的条件:①达到凝固点温度 ②继续向外界放热 【记忆】常见的一些晶体与非晶体 7、汽化与液化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方式都要吸热。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液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这两种方式都要放热。 8、蒸发现象

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9、沸腾现象

定义: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发生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的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收热量 10、升化和凝化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冰冻的湿衣服变干,冬天看到霜)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记忆法】 蒸 发 沸 腾 不同点

发生部位 剧烈程度 温度条件 温度变化 影响因素 相 同 点 升华

┌—————————┐ │ 熔化 汽化

固体——→液体——→气体 (吸热) -- -- -- -- -- -- -- -- -- -- --

气体——→液体——→固体 (吸热) │ 液化 凝固 │ └—————————┘ 凝华

第一部分 声现象

1. 声音的发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但并不是所有的振动都会发出声音。

2. 声的传播:声的传播需要介质,声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V固>V液>V气) 真空不能传声。

3. 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

(1) 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

(2) 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音只能使原声加强。

(3) 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远(声纳系统)

4. 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5. 响度: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

6. 音色: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

7. 噪声及来源

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地杂乱无章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8. 声音等级的划分

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9. 噪声减弱的途径:可以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减弱

10.声的利用:(1)利用声音传递信息(如B超、声纳、雷达等) (2)利用声音传递能量(洁牙、超声波碎石、清洗精密零件等)

第二部分 光现象及透镜应用

(一)光的反射

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大气层是不均匀的,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时,光线发了了弯折

3、光速: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 = 3×108 m/s,在空气中的速度接近于这个速度,水中的速度为3/4C,玻璃中为2/3C 4、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

5、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

6、光的反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部分光返回原来介质中,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

7、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可归纳为:“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

8、理解: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当入射角为零时,反射角也变为零 9、两种反射现象

(1)镜面反射:平行光线经界面反射后沿某一方向平行射出,只能在某一方向接收到反射光线(2) 漫反射:平行光经界面反射后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即在各个不同的方向都能接收到反射光线

注意: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0、 在光的反射中光路可逆

11、 平面镜对光的作用:(1)成像 (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12、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2)像和物的大小相等 (3)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汇编篇三: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人说话是靠声带振动发声的,鸟发声是靠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的鸣膜振动发声的,蟋蟀是靠左右翅摩擦振动发声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播声音。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不同介质中的声音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

4、声速的计算公式:vs

t,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一般状态下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速度大小关系是

v固v液v气。

5、回声:声音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做回声。

6、听到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时间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听到回声至少离障碍物17m。

7、回声的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量发声体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利用声音的反射来增强原声。

8、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人耳听到声音的基本过程:空气作用于人耳引起鼓膜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转给大脑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能听到声音了。

2、声音在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

3、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我们把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骨传导一般不借助于鼓膜的振动,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失聪后的作曲家贝多芬就是通过咬住木棍的一端,将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他充分利用了骨传导的方式听到琴声。

4、双耳效应:由于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步调也不同,这些差异就是人们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当用一只耳朵是时就无法准确判断声源的方位,双声道立体声就是依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5、两耳相距越大,耳朵感受的时间差越大,越容易辨别声源的方位。

三、声音的特性

1、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频率: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Hz,频率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用分贝(dB)表示声音的强度。 振幅: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做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影响响度的因素:其一是振幅的大小、其二是与听者距离发声体的距离有关,同一声源处发出的声音,离声源越远,响度越弱。

(3)音色:声音是由发声体本身的材料、结构等因素决定的,一般每人都有自己的音色,但人的音色随着年龄、训练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不同物体的发声尽管音调和响度相同,但是音色却不同。 不同声源发出同一音调的声音时,其基音相同,但是泛音不同,人们听到的音色也就不同。 辨别声音主要靠区分音调和音色。

2、音调和响度的区别:

(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是由频率决定的;响度指声音的大小,是由振动的幅度和距离发声体远近来决定的。

(2)音调高的响度不一定大,响度大的音调不一定高。

3、人的听觉频率为20Hz—20000Hz

(1)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特点:传播距离远,无孔不入等,主要发生于大型的自然灾害:地震、海啸、火山爆发、台风、核爆炸等。

(2)超声: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 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等,可用于测距、测速、清洗、焊接、碎石等。

(3)动物的听觉范围通常与人不一样,比如狗的听觉范围就比人的听觉范围大,猫、蝙蝠、海豚的听觉上限都比人类高。大象的语言对人类来说就是次声波。

4、人能听到声音的条件:必须要有发声体、介质、良好的听觉器官、足够的响度和一定的频率范围。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的含义:

(1)从物理角度讲:噪声就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从环境保护角度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3)乐音: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就是发声体做有规律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人们以分贝为单位表示声音的强弱。大于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大于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大于90dB,会破坏听力。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为了保证学习和工作,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

3、控制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五、声的利用

1、超声波及其利用

(1)特点:能量大、沿着直线传播。

(2)利用:超声波的频率高,因而能量很大,可用用于除掉人体内的结石,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超声波的波长短,基本上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如声呐的应用,医学上的“B超”等。注意雷达利用的是电磁波,而不是超声波。

2、声的利用:

(1)利用声来传递信息。当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声音就会被反射回来形成回声,根据声音返回的时间,可以判断障碍物的位置。现在人们用来探测海底的“声呐”装置,医学上的“B超”等,都是利用了回声的原理。

(2)利用声波传递能量。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即物体振动的能量可以通过介质以声波的形式传递出去。如声波可以用来清洗钟表等精密机械;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等。

第二章 光现象

一、光的传播

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1)光源的分类:可分为热光源和冷光源,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生物光源和非生物光源。

(2)太阳、发光的电灯、点燃的蜡烛都是光源,有些物体本身不发光,但由于它们能反射太阳光或其它光源射出的光,好像它们也在发光一样,不要被误认为是光源,如月亮和所有行星,它们并不是物理学所指的光源。

2、光的传播规律:光在同一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例子:种树、排队、挖掘隧道、打枪、影子、手影、日食、月食、小孔成像。

3、光的传播速度

8(1)光速与介质有关,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真空或空气中的光速取为c3.010m/s。光

在水中的速度约为真空中的3/4;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真空中的2/3。

4、光年(距离单位):光在1年内传播的距离。1光年9.461015m。

5、光线: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光线。光线并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为了研究方便,假想的理想模型。

6、光速与声速的比较:

(1)声音在固体传播传播的最快,液体中次之,空气中传播的最慢,真空中不能传声;光在真空中传播的最快,空气中次之,透明液体、固体中传播的更慢。

(2)光速比声速快很多。如:打雷时,闪电和雷声同时发生,但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二、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及反射定律

(1)光的反射:是指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到另一种介质表面时,有部分光返回原介质中传播的现象。我们能看到物体就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2)光的反射定律:光的反射所遵循的规律称为光的反射定律。 ①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入射点:入射光线与镜面的交点。

法线:从光的入射点O所作的垂直于镜面的线ON叫做法线。 反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反射角,用符号表示。 注意:①对应于一条入射光线,只有一条反射光线;

②反射光线的位置是随入射光线的改变而改变的,即入射光线是“因”,反射光线是“果”,所以叙述反射定律时不能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2、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光线沿原来的反射光线的方向射到界面上,这时的反射光线定会沿原来的入射光线的方向射出去。

3、利用光的反射定律来画一般的光路图:

(1)确定(反)入射光;

(2)根据法线与反射面垂直,作出法线,用虚线表示;

(3)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入射光线或反射光线。

4、反射类型:

(1)漫反射:反射面凸凹不平,使得平行光线入射后反射光线不再平行,而是射向各个方向。

(2)镜面反射:反射面很光滑,使得入射的平行光线反射后光线仍然平行。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相同点: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是反射现象,每一条光线反射时,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不同点:镜面反射的反射面是表面光滑的平面,平行光束反射后仍为平行光束;而漫反射的反射面是粗糙不平的,平行光束反射后射向各个方向。

(4)利用镜面反射可以改变光路,例如用平面镜反射日光照亮地道;利用漫反射可以从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例如用粗糙的白布做幕布放映电影。

例子:日常见到的绝大部分反射面都会发生漫反射,由于漫反射才能够使我们从不同方向看到物体,教室里的黑板用毛玻璃、电影幕布用粗布,都是为了使各个方向的人都能看到。而黑板用久了,会出现“反光”现象,就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使有些方向没有反射光线,从而看不见了。

(5)光的反射现象例子:水中的倒影、平面镜成像、潜望镜、凸面镜、凹面镜、能看见不发光的物体。

三、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3)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

(4)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2、平面镜中像的形成

平面镜所成像是物体发出(或反射出)的光线入射到镜面,发生反射,由反射光的延长线在镜后相交而形成的。如图2所示,光源S在平面镜后的像并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这样的像就叫虚像。如果用光屏放在平面镜后的S'处,是接收不到这个像的。

3、水中倒影的形成:平静的水面就好像一个平面镜,它可以成像,对事物的每一点来说,它在水中所成的像点都是“等距”;树木和房屋上的各点与水面距离不同,越接近水面的点,所成的像也距水面越近。无数点组成的像从水面上看就成了倒影了。

4、平面镜的应用

(1)成像;

(2)改变光路(光的传播方向),如潜望镜就是利用两块互相平行的平面镜可以从水下观察水面上的船只。

5、虚像和实像

虚像:非实际光线而是光线的反向沿长线会聚而成的像。

实像: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叫实像。

在光学中涉及到的像可分成实像和虚像。它们的共同点是都能被人眼观察到,即都有光线射入人眼。它们的不同点是:实像可以成在光屏上,如小孔成像,照像机成像、幻灯机成像均是实像;而平面镜成像,放大镜成像均是虚像。实像是光线的实际会聚而成,而虚像则是由发散的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形成虚像。

6、会用垂直等距和光路图两种方法找物体的像。最关键是光路图法。

7、画图中的实线和虚线:

(1)实际光线用实线画,加箭头表示光线的行进方向;

(2)反向延长线不是实际光线,所以用虚线画,不加箭头;

(3)实像用实线画,虚像用虚线画,都要加箭头表示像的正倒;

(4)法线等辅助线要用虚线画。

8、凸面镜和凹面镜

(1)用球面的外表面作为反射面的叫做凸面镜,用球面的内表面作为反射面的叫做凹面镜。

(2)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凹面镜对光有汇聚作用。

(3)凸面镜和凹面镜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4)凸面镜成缩小的像,能扩大视野范围。

四、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就做光的折射。

光在同种介质中传播,当介质不均匀时,光的传播方向也会发生偏折。

2、折射角:折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

3、折射定律:

①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

③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入射角的减小而减小;

④在折射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4、光的折射,在这个定义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光能射入某种介质,则这种介质一定是透明的。否则光只会被反射。

②在两种介质的交界面上,光一定会发生反射,若介质透明,则还能发生折射。

③光的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但特殊情况下,光垂直入射时,传播方向将不变化,也就是说,折射不一定都“折”。

5、光的折射规律:

①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入射角大于折射角;

②光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③光垂直界面射入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④光的折射现象例子:海市蜃楼、筷子向上折断了、池水变“浅”了、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照相机、投影仪、近视眼镜、老花镜、斜插在水中的筷子在水中部分看起来向上弯;看见落到地平线下的太阳;叉鱼的时候瞄准鱼的下方。

6、(了解)若光是由较密的介质射入较疏的介质时呢?根据光路可逆的可逆性。作图如6-3

①由疏到密 ②由密到疏 ③光路可逆

图6—3

在实际的运用中,入射角和折射角究竟谁大,是非常容易出错的问题。可以不去记它,而记为“疏大密小”,即指在较疏的介质中,光线与法线的夹角较大,而在较密的介质中,光线与法线的夹角较小。

7、光的折射现象和应用

(1)生活中很多现象都与折射有关:水中鱼的位置看起来比实际的高一些;由于光的折射,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一些;透过厚玻璃看钢笔,笔杆好像错位了;从水下看岸上的物体,好像变高了。

(2)人们利用光的折射制成了三棱镜、还制成各种透镜来成像。

五、光的色散

1、光的色散:太阳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在白屏上出现从上到下红、橙、黄、绿、蓝、靛、紫依次排列的色光带,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三棱镜的色散实验使白光成了红橙黄绿蓝靛紫。该实验证明了:白光不是单一色光,而是由许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

(1)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等比例混合后为白色;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等比例混合后为黑色。

(2)没有黑光的存在,白颜料也不能由其他颜料调配出来。

3、物体的颜色

(1)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

(2)不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3)白色的不透明体反射各种色光。黑色的不透明体吸收各种色光。

4、早晨和傍晚的太阳为什么是红色的?

太阳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其中颜色的单色组成。如果射入人眼的光少了几种,我们感觉到的光的颜色就是由剩下的那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汇编篇四:新版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机械运动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单位:(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 (2)其它常见的长度单位及符号:

千米、 分米、 厘米、毫米、 微米、 纳米 km dm cm mm μm nm

2、换算关系: 1km=1000m=103m 1dm=0.1m=10-1m 1cm=0.01m=10-2m 1mm=0.001m=10-3m

1μm=0.000001m=10-6m 1nm=0.000000001m=10-9m 3、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1)会放:左边刻度线与物体边缘对齐 刻度平行并紧贴被测物体,不能歪斜。

(2)会读:视线要与尺面垂直;测量值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3)会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字和单位。没有单位的记录是毫无疑义的。

注意:使用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观察量程和分度值的大小

4、时间单位:国际单位:秒 S 其他单位:分 min 小时 h 5、换算关系:1min=60s 1h=60min=3600s 6、测量工具:秒表。停表

7、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就叫误差。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误差不是错误。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度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

8、误差的来源:(1)估读值跟真实值之间有一定的差异 (2)仪器本身不准确 (3)环境温度、湿度变化 9、减小误差的办法: (1)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2)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 (3)改进测量方法 10、长度测量的方法

(1)累积法:某些量值太小,不便于用工具直接测量,从而采取把若干个小量累计在一起,使他们成为一个较大的量,再进行测量,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测量的值。用这种方法能够测出细铁丝的直径或一张纸的厚度。

(2)平移法:当物体的长度不能直接测量时,就要想办法把他等值平移到物体的外部,再用刻度尺测量。

(3)化曲为直法:将弯曲的轨迹变成直线来测量。如测量地图上的铁路线长度,可用棉线与它重合,再拉直测量。用这种方法,可以测量圆的周长等。 (4)“滚轮”法:用一个已知周长的轮子沿曲线滚动,记下滚过的圈数,用圈数乘以轮子的周长,即为总长度,汽车里程表,就是根据这一道理制成的。 运动的描述

1、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 一看:选哪个物体作参照物;二看:被判断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是否发生位置变化。

3、参照物 定义: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参照物可以是静止的,也可因是运动的。

(1)参照物是被假定不动的物体

(2)研究对象不能做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

(3)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参照物

(4)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

运动的快慢 测量平均速度

1、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公式:v=S/V

S---路程---米m 千米km t----时间---秒s 小时h

1

V---速度---米每秒(m/s) 千米每小时 km/h 3、公式的变形:S=Vt t=V/S 4、单位换算:1m/s=3.6km/h

5、物理意义:汽车的速度是15m/s,它表示汽车每秒钟通过的路程是15m

6、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是一个定值,速度的大小与路程、时间的选择无关。不能认为速度与路程成正比,速度与时间值成反比。

7、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8、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改变的运动。常见的运动都是变速运动。

9、平均速度:变速运动比较复杂,如果只是做粗略研究,也可以用公式来计算它的速度。这样算出来的速度叫平均速度。我们说到某一物体的平均速度,一定要指明是在哪段路程内的平均速度。

10、比较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1)定义: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

(2)特点: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变速直线运动(1)定义:速度大小经常变化的直线运动。 (2)特点: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并不相等。

第二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

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由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 ;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四、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2

5、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

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也就是乐音的三要素。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高低跟发声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HZ),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1)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3、常见噪声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

4、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符号dB,超过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响度跟发声物体的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响度跟振幅的关系: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响度跟距离发声体远近的关系:人距发声体越远,响度越小;人距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

3、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发的声靠音色)。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决定于发声体本身的材料和结构。音色是我们分辨各种声音的重要依据。

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六、超声波和次声波

1、声包括人听见的声音和听不到的声音,如超声、此声等。 2、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

3、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

4、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5、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90dB会损害健康;0dB指人耳刚好能听见的声音;

5、控制噪声:(1)在声源处较弱(安消声器);(2)在传播过程中(植树。隔音墙)(3)在人耳处减弱(戴耳塞) 八、声音的利用

1、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超声波基本沿直线传播用来回声定位(蝙蝠辨向)、制作超声波雷达(声纳系统)。

2、传递信息(医生查病时的“闻”,做B超,敲铁轨听声音等等)

3、声音可以传递能量(飞机场帮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一音叉振动,未接触的音叉振动发声)

第三章 物态变化

一、温度:

1、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注:热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冷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亦相同;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

2、摄氏温度:

(1)温度常用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0

C”表示;

(2)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0C;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0C;然后把00C和1000C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0C。

(3)摄氏温度的读法:如“50C”读作“5摄氏度”;“-200

C”

3

读作“零下20摄氏度”或“负20摄氏度”

二、温度计

1、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 温度计的构成:玻璃泡、均匀的玻璃管、玻璃泡总装适量的液体(如酒精、煤油或水银)、刻度;

温度计的使用

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

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紧靠容器壁和容器底部;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夜柱的上表面相平。

三、体温计:

用途: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温的; 测量范围:350C~420

C;分度值为0.10C; 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体温计的特殊构成: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细管(缩口);

物态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体的温度有关。

四、熔化和凝固: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物质熔化时要吸热;凝固时要放热; 熔化和凝固是可逆的两物态变化过程; 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熔化时有固定温度(熔点)的物质;非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温度的物质;

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晶体熔化的条件:(1)温度达到熔点; (2)继续吸收热量; 晶体凝固的条件:(1)温度达到凝固点; (2)继续放热;

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晶体的熔化、凝固曲线: (1)AB 段物体为固体,吸热温度升高; (2)B 点为固态,物体温度达到熔点(480C),开始熔化; (3)BC 物体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4)C点为液态,温度仍为480C,物体刚好熔化完毕; (5)CD 为液态,物体吸热、温度升高; (6)DE 为液态,物体放热、温度降低;

(7)E 点位液态,物体温度达到凝固点(480

C),开始凝固; (8)EF 段为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9)F点为固态,凝固完毕,温度为480C; (10)FH 段位固态,物体放热温度降低; 注意:1.物质熔化和凝固所用时间不一定相同,这与具体条件有关;

2.热量只能从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之间存在温度差;

五、汽化和液化

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2、汽化和液化是互为可逆的过程,汽化要吸热、液化要放热; 3、汽化可分为沸腾和蒸发;

(1)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注意:蒸发的快慢与(a)液体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蒸发越快(夏天洒在房间的水比冬天干的快;在太阳下晒衣服快干);(b)跟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有关,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凉衣服时要把衣服打开凉,为了地下有积水快干,要把积水扫开);(c)跟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有关,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凉衣服要凉在通风处,夏天开风扇降温);

沸腾:在一定温度下(沸点),

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

4

剧烈的汽化现象;

注:(a)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b)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c)液体的沸点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大沸点越高(高压锅煮饭)(d)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还要继续吸热;

沸腾和蒸发的区别和联系:

(a)它们都是汽化现象,都吸收热量;(b)沸腾只在沸点时才进行;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c)沸腾在液体内、外同时发生;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d)沸腾比蒸发剧烈;

(4)蒸发可致冷:夏天在房间洒水降温;人出汗降温;发烧时在皮肤上涂酒精降温;

(5)不同物体蒸发的快慢不同:如酒精比水蒸发的快; 4、液化的方法:(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增大压强,提高沸点)如:氢的储存和运输;液化气;

5、将气体液化的最大好处是:体积缩小,便于储存和运输。 六、升华和凝华

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2、升华现象:樟脑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变干;人工降雨中干冰的物态变化;

3、凝华现象:雪的形成;北方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在玻璃的内表面)

七、云、霜、露、雾、雨、雪、雹、“白气”的形成

1、温度高于0℃时,水蒸汽液化成小水滴成为露;附在尘埃上形成雾;

2、温度低于0℃时,水蒸汽凝华成霜;

3、水蒸汽上升到高空,与冷空气相遇液化成小水滴,就形成云,大水滴就是雨;云层中还有大量的小冰晶―――雪(水蒸汽凝华而成),小冰晶下落可熔化成雨,小水滴再遇0℃以下的冷空气流时,凝固成雹;

4、“白气”是水蒸汽遇冷液化而成的

5、水循环: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变化着,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水的循环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八、物态变化中的热量变化

熔化、汽化和升华过程都是吸热过程,凝固、液化和凝华过程都是放热过程。即当物质按照固、液、气的顺序,由固态向气态转变时会从外界吸收热量;由气态向固态转变时,会向外界放出热量。

第四章 光现象

一、光源: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可分为1、冷光源(水母、节能灯),热光源(火把、太阳);2、天然光源(水母、太阳),人造光源(灯泡、火把);3、生物光源(水母、斧头鱼),非生物光源(太阳、灯泡) 二、光的传播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1)小孔成像: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像是倒立的实像(树阴下的光斑是太阳的像)

(2)取直线:激光准直(挖隧道定向);整队集合;射击瞄准; (3)限制视线:坐井观天(要求会作有水、无水时青蛙视野的光路图);一叶障目;

(4)影的形成:影子;日食、月食(要求知道日食时月球在中间;月食时地球在中间)

3、光线: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

三、光速

1、真空中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2、在计算中,真空或空气中光速c=3×108m/s

3、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 3c/4,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 2c/3 4、光年:是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

≈9.46×1015

m;

注: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真空中不传播;光在真空中传播的最快,空气中次之,透明液体、固体中最慢(二者刚好相反)。光速远远大于声速,(如先看见闪电再听见雷声,在100m赛跑时声音传播的时间不能忽略不计,但光传播的时间可忽略不计)。

5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汇编篇五: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

江苏

苏科版

物理

八年级知识点归纳

上册

12

第一章 声现象

一、声音是什么

1、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2、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 3、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声音也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5、声速:

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 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1500m/s; 钢铁中的传播速度约为5200m/s。 6、声音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声能。

二、声音的特性

1、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即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振动的快慢常用每秒振动的次数——频率表示。频率的单位为赫兹(Hertz),简称赫,符号为Hz。

3、声音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声源振动的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越高;声源振动的频率越低,声音的音调越低。

4、响度、音调和音色是反映声音特性的三个物理量,通常称为声音的三要素。

三、噪声

乐音和噪声:

1、乐音——通常是指那些动听的、令人愉快的声音。它是声源做有规律振动产生的。(波形有规律)

2、噪声——通常是指那些难听的、令人厌烦的声音。它是声源做无规则振动产生的。(波形杂乱无章)

3、声音的三要素(响度、音调和音色)实际上是乐音的三要素。

4、用分贝(decibel,符号dB)为单位表示声音的强弱。90dB以上的噪声会对人的听力造成损伤。

噪声的控制:

减少噪声的主要途径有:

在声源处控制噪声(包括改变、减少或停止声源振动);

在传播途中控制噪声(主要方法是隔声、吸声和消声); 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戴护耳器,如耳塞、耳罩、头盔等)。

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四、人耳听不见的声音

1、人耳所能听到的声波的频率范围通常在20Hz到20,000Hz之间,称为可听声。 2、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做超声波;

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3、超声波的特点——具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有广泛的应用。 超声波的应用:声呐(定向性好、在水中传播距离远);

B超(可成像的特点);

超声波速度测定器(利用多普勒效应); 超声波清洗器(能剧烈振动的特点)。

4、次声波的特点——具有危害性。次声波可以传的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严重伤害,使人产生恐惧、恶心、神经错乱,甚至五脏破裂。强度大的次声波还会对机器设备、建筑物等造成破坏。

监测和控制次声波,可以有效地避免它的伤害,并将它作为预报地震、台风的依据和监测核爆炸的手段。  知识补充:

多普勒效应:如果声源一直在移动,那么在声源运动前方的声波会被“挤压”而变密,而在声源后方的声波会被“拉长”而变疏。当声波变密时,引起鼓膜每秒振动的次数增加,人就会感到音调变高;反之则感到音调变低。

多普勒效应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超声波碰到迎面而来的物体,返回时振动的频率会增大,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频率变化越大。通过测量这种变化的大小,可以推算出物体运动的速度。 研究表明,一切波都能产生多普勒效应。

第一章知识梳理

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是一种波,它具有能量。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次之,空气中传播得最慢(速度大约为340m/s)。

 乐音的三要素

响度、音调和音色组成声音的三要素。

响度表示声音的强弱,是由声源振动的振幅决定的。声源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 音调表示声音的高低,是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的。声源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音色是人们能够分辨不同声源的一个要素。  噪声

乐音通常是指那些动听的、令人愉悦的声音,它是声源做有规律振动产生的。噪声通常是指那些难听的、令人厌烦的声音。它是声源做无规则振动产生的。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减少噪声的主要途径有:在声源产生处、在传播途中和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 超声波

人耳所能听到的声波的频率范围通常在20Hz到20,000Hz之间,称为可听声。

频率比可听声高的声波叫做超声波。超声波具有定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等特点,可用于测距、测速、清洗、焊接、碎石等。

 次声波

频率比可听声低的声波叫做次声波。监测与控制次声波有助于减少它的危害,并可用来预报地震、台风和监测核爆炸。

第二章 物态变化

一、物质的三态 温度的测量

物质的三态及其特征:

1、冰是水的固态,水的气态是水蒸气。 2、火的外焰温度最高,应该用外焰加热。

温度的测量:

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温度标度常采用摄氏温标,标度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2、摄氏度(℃)的规定——通常情况下以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作为0度,以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作为100度,将0度至100度之间等分为100份,每一等分是一个单位,叫做1摄氏度。

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常利用测温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估计被测物的温度,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2、了解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3、测量时应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

4、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仍须和被测物体接触;

5、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体温计是玻璃管内装水银的液体温度计,它的测量范围通常是35~42℃。体温计的玻璃

泡与毛细管连接处的管径特别细,且略有弯曲。

二、汽化和液化

 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汽化有2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1、影响蒸发的因素:温度高、表面积大、空气流动快,使得蒸发快。

2、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液体蒸发时需要吸热(具有制冷作用)。

3、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需要吸热。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 液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液化时气体会放热。 1、 降低温度能使气体液化;

2、 在一定温度下,压缩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

三、熔化和凝固

定义——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做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做凝固。

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但温度却保持不变,即有固体的熔化温度,这类固

体叫晶体。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另外一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只要不断吸热,温度就会不断升高,即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非晶体。

1、 晶体的熔化条件: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例如,冰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但需要

继续吸热。

2、 非晶体的熔化条件:不断吸热,温度就会不断升高。非晶体包括玻璃、沥青、松香等。例如,蜡烛熔化时,温度不断上升,还需要不断吸热。 3、 晶体凝固时也有一定的凝固温度,这个温度叫做凝固点。同种晶体的熔点与凝固点相同,

非晶体则没有凝固点。

四、升华和凝华

定义——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做升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做凝华。物质升华需要吸热,凝华则会放热。

五、水循环

1、物质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化。熔化、凝固、液化、汽化、升华、凝华都是物态变化的具体形式。

2、物态变化时总需要吸热或放热,吸热的物体能量增加,放热的物体能量减少,这表明物态变化过程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第二章知识梳理

 物质的三态 温度的测量 物态变化

物质的状态:物质通常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 温度计通常是利用测温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物质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化。  汽化和液化

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液体汽化时需要吸热。

汽化有以下两种方式:

(1)蒸发: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 (2)沸腾: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需要吸热。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

液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降温可以使气体液化;在一定温度下,压缩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气体液化时会放热。  熔化和凝固

熔化: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做熔化。固体熔化时需要吸热。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做凝固。液体凝固时会放热。

熔化(凝固)时,晶体都有固定的熔化(凝固)温度,这个温度叫做熔点(凝固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凝固点)。  升华和凝华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做升华。固体升华时需要吸热。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做凝华。气体凝华时会放热。

 水循环

自然界中的水在不停地运动着、变化着,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 水的循环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汇编篇六: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汇编(声、光、透镜、物态变化、机械运动、质量与密度)

第一章 机械运动

一、参照物

(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练习(1)、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 船 和 山 。

(2)、坐在向东行使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试说明乙汽车的运动情况。

分三种情况:①乙汽车没动 ②乙汽车向东运动,但速度没甲快 ③乙汽车向西运动。

(3)、解释毛泽东《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第一句:以地心为参照物,地面绕地心转八万里。第二句:以月亮或其他天体为参照物在那可看到地球上许多河流。

二、机械运动

1、 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 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练习:体育课上,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他们的成绩分别是14.2S, 13.7S,13.9S,则获得第一名的是 同学,这里比较三人赛跑快慢最简便的方法是路程相同时间短运动的快。

4、 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 ⑵直线运动

Ⅰ 匀速直线运动:

A、 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 v t ,t 变形s = v B、速度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运输中单位km/h 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换算:1m/s=3.6km/h 。人步行速度约1.1m/s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步

行时1秒中运动1.1m 从图象中可以看出 直接测量工具:速度计 匀速运动的物体速速度图象: 度 v是个恒量与路 程S时间t没关系

Ⅱ 变速运动:

A、 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B、 平均速度:总时间(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

C、 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

D、 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从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车。设上半段,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1、v2、v 则 v2>v>v1

E、常识:人步行速度1.1m/s ,自行车速度5m/s ,大型喷气客机速度900km/h 客运火

8车速度140 km/h 高速小汽车速度108km/h 光速和无线电波 3×10m/s

Ⅲ实验中数据的记录:

设计数据记录表格是初中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设计表格时,要先弄清实验中直接测量的量和计算的量有哪些,然后再弄清需要记录的数据的组数,分别作为表格的行和列。根据需要就可设计出合理的表格。

练习

某次中长跑测验中,小明同学跑1000m小红同学跑800m,测出他两跑完全程所用的时间分别是4分10秒和三分20秒,请设计记录表格,并将他们跑步的路程、时间和平均速度记录在表格中。 解:表格设计如下:

三、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 m ,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 (μm),纳米(nm)。

3、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

33691 km=10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1mm=10 nm 31μm=10nm

单位换算的过程:口诀:“系数不变,等量代换”。

4、长度估测:黑板的长度2.5m、课桌高0.7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 1cm、铅笔芯的直径1mm 、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 、 手掌宽度1dm 、墨水瓶高度6cm

5、特殊的测量方法:

A> 、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

☆如何测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

答:数出物理课本若干张纸,记下总张数n,用毫米刻度尺测出n张纸的厚度L,则一张纸的厚度为L/n 。

☆如何测细铜丝的直径?

答:把细铜丝在铅笔杆上紧密排绕n圈成螺线管,用刻度尺测出螺线管的长度L,则细铜丝直径为L/n。

☆两卷细铜丝,其中一卷上有直径为0.3mm,而另一卷上标签已脱落,如果只给你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你能较为准确地弄清它的直径吗?写出操作过程及细铜丝直径的数学表达式。答:将已知直径和未知直径两卷细铜丝分别紧密排绕在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上,且使线圈长度相等,记下排绕圈数N1和N2,则可计算出未知铜丝的直径D2=0.3N1/N2 mm

总路程

B>、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园柱的周长等常用化曲为直法(把不易拉长的软线重合待测曲线上标出起点终点,然后拉直测量)

☆给你一段软铜线和一把刻度尺,你能利用地图册估测出北京到广州的铁路长吗?

答:用细铜线去重合地图册上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再将细铜线拉直,用刻度尺测出长度L查出比例尺,计算出铁路线的长度。

C>、测操场跑道的长度等常用轮滚法(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待测曲线滚动,记下轮子圈数,可算出曲线长度)

D>、测硬币、球、园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辅助法(对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出的物体长度可将刻度尺三角板等组合起来进行测量)

☆ 你能想出几种方法测硬币的直径?(简述)

①、直尺三角板辅助法。②、贴折硬币边缘用笔画一圈剪下后对折量出折痕长。③、硬币在纸上滚动一周测周长求直径。④、将硬币平放直尺上,读取和硬币左右相切的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

6、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A、“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练习:有两位同学测同一只钢笔的长度,甲测得结果12.82cm,乙测得结果为12.8cm。如果这两位同学测量时都没有错误,那么结果不同的原因是:两次刻度尺的分度值不同。如果这两位同学所用的刻度尺分度值都是mm,则乙 同学的结果错误。原因是:没有估读值。

7、误差:

(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 测量环境 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用更精密的仪器

(4)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 避免 ,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9.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10. 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11. 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2. 速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s=vt v=s÷t t=s÷v

速度的单位是:米/秒;千米/小时。1米/秒=3.6千米/小时

13.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

14. 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用公式:;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是指平均速度。

15. 根据可求路程:和时间:

16. 人类发明的计时工具有:日晷→沙漏→摆钟→石英钟→原子钟。

第二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由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声音在空t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四、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5、双耳效应:生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

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这是乐音三要素)

在响度和音调相近的情况下主要通过音色来判断发声体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振幅: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

3、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法的声靠音色)

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六、超声波和次声波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

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

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

1、噪声:(!)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3、常见噪声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

4、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符号dB,超过90dB会损害健康;0dB指人耳刚好能听见的声音;

5、控制噪声:(1)在生源处较弱(安消声器);(2)在传播过程中(植树。隔音墙)(3)在人耳处减弱(戴耳塞)

八、声音的利用

1、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超声波基本沿直线传播用来回声定位(蝙蝠辨向)制作(声纳系统)

2、传递信息(医生查病时的“闻”,打B超,敲铁轨听声音等等)

3、声音可以传递能量(飞机场帮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一音叉振动,未接触的音叉振动发生)

第三章 物态变化

一、温度:

1、 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注:热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冷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亦相同;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

2、摄氏温度:

(1)温度常用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C”表示;

(2)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3)摄氏温度的读法:如“5℃”读作“5摄氏度”;“-20℃”读作“零下20摄氏度”或“负20摄氏度”

二、温度计

1、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

2、 温度计的构成:玻璃泡、均匀的玻璃管、玻璃泡总装适量的液体(如酒精、煤油或水银)、刻度;

3、 温度计的使用:

(1) 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估测液体的温

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

(2) 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紧靠容器壁和容器底部;

(3) 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

中夜柱的上表面相平。

三、体温计:

1、 用途: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温的;

2、 测量范围:35℃~42℃;分度值为0.1℃;

3、 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4、 体温计的特殊构成: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细管(缩口);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汇编篇七: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完全归纳

什么是物理?

物理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怎么学?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物体振动

传播:介质

概念:

声波:声以波的形式传播

声速:15°空气340米/m

测量声速?

固体--液体--气体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

人耳朵,振动——听小骨——听觉神经, 前额、耳后的骨头,牙齿,头骨,颌骨 双耳效应

(正是通过对这种声像定位原理的逆向运用,人们发明了最早的也是最简单的双声道立体声系统,即在录制声音时,在不同的位置用两只话筒进行录音,而在重放时则使用两路独立的放大器和两个扬声器,从而使听者可以较准确地判断出录音中不同音源的准确位置。)

(立体声具有强烈的空间感(方位感和深度感),用一套高水准的双声道音响系统播放音乐节目时,听众几乎感觉不到音箱的存在,整个乐队就像活生生地坐在你面前演奏一样。)

三、声音的特性

音调

钢尺(振幅、音调):振动、频率和音调,乐器

频率,赫兹Hz(一秒振动一次),人20-----20,000Hz 次声波,超声波

猫:60-65,00Hz

火山、地震、蚊子

响度与振幅(鼓,力量大,幅度大, 绷紧)

音色(颜色、脸色)

瓶子做的乐器

题:2s做700次振动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五、声的利用

生活中的例子:

唱片(发音盒),

问题:

动画片《星球大战》中,神鹰号太空船将来犯的天狼号击中,听到天狼号“轰”地一声被炸毁,神鹰号宇航员得意地笑了,你觉得这段描述符合科学道理吗?解释一下你的看法。

我国考古队员利用超声波探测沉船,已知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米每秒,如果探测声呐从海面发出信号,信号从发出到遇到沉船,再到被声呐接受所花时间为0.024秒,求沉船在海面下多深处

1. 光的传播自然光源:

1.1. 光源:自身正在发光,且能持续发光的物体叫作光源

1.1.1. 自然光源:如水母、太阳、萤火虫、星星等。

1.1.2. 人造光源:如电灯、手电筒、蜡烛等。(注意:不月亮是光源)

1.1.3. 光的传播:

可以看见是因为光从光源到了眼睛。

光线: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这条直线叫光线。(在同一

种介词中)

e.g, 隧道挖着

e.g.小孔成像实验,画光的径迹图。

光的传播速度:

1.1.3.1. 比声音快 (先看闪电后听打雷)

1.1.3.2.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c=2.99792*1000000000m/s, 计算时取c=3*100000000m/s

(宇宙间最快的速度)

1.1.3.3. 光在水中的速度为真空的3/4, 在玻璃中的为真空中的2/3.

光速绕地球(7.5圈/1s),光速到太阳(1000km/h, 17年;光8min)

1.1.3.4. 光年:光在1年内传播的距离。 (牛郎、织女,16光年)

最近的恒星,半人马座比邻星4.3光年

最近的星系,小麦哲伦云(16万-19万光年);仙女座大星云(225万光年);

测到最远140亿光年。

1.1.4. 可以看见的

2. 光的反射

a) 反射:遇到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发射(水面,玻璃)

实验:反射光的射出方向。

求反射角。

反射光线所在平面。

法线,入射角=反射角(i=r)

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发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入射光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在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b) 漫反射:凹凸不平的表面会把光线向着四面八方反射,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

3. 平面镜成像

像:平面镜里的物体

成像特点1.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2.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3.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4.像与物到平面镜距离相等.

凸面镜(发散),凹面镜(会聚),焦点,焦距

4. 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词进入另一种介词?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它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从水进入空气中?)画图,分析特点

例子:捕鱼向下方叉,水变浅,游泳注意;厚玻璃砖看钢笔。

海市蜃楼,下凉下密

5. 光的色散

a) 色散:牛顿用玻璃三棱镜使太阳光发生了色散。(盛水的盒子里放平面镜)

白光射入,各色光射出。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产生的。

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电视,红、绿、黄塑料片)(加法原理)

b) 物体的颜色:不同物体、对不同颜色的反射、吸收和透过情况不同,因此呈现不同

色彩。

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红色玻璃片吸收其它颜色光,透过红色光。)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红色吸收其它所有色)

6. 看不见的光

光谱:太阳光通过棱镜分解程红橙黄绿蓝靛紫,按这个顺序排列,就是光谱。 红外线:红光以外的部分,温度也上升,有能量辐射的。

一个物体温度升高,辐射的红外线大大增强(医生诊断、红外线夜视仪,红外线遥控)。 紫外线:光谱紫端以外的光。

维生素D,杀菌,防伪;皮肤癌,臭氧吸收紫外线

例子:整个填空都是亮的(大气层散射),宇宙是黑的;白天是蓝色的,傍晚太阳是红橙色的(波长短的容易被散射)。

汽车雾灯是黄光(不容易被大气散射,人眼对红光不敏感);红绿灯;黄色工作服,黄色腰带。

思考:光缆看电视

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

1. 透镜: 透镜是用透明物质制成的表面为球面一部分的光学元件(眼镜)

凸透镜、凹透镜作用,焦点、焦距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发散

凹凸镜:中间薄,边缘厚;会聚

至少一个表面是圆球的一部分。

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CC’叫主光轴(光轴)。

光心:光轴上有一个特殊点,凡是通过该点的光,其传播方向不变

平行光:射到地面的太阳光可看做是相互平行的

焦点: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焦点。(演示实验)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

实验:测凸透镜焦距

2. 生活中的透镜

照相机(镜头凸透镜,缩小、倒立的实像)、投影仪、

放大镜(凸透镜,人眼感觉是正立放大的虚像)(f以内,越靠近f相越大)(水瓶实验) 实像:真的能记录下来的相,光线到了的地方;通过凸透镜后会聚而成,物像和实像分别位于凸透镜两侧。

3. 凸透镜成像规律

虚像:人眼逆着光的方向看去,感觉是从虚像发出的光线。物体和虚像位于凸透镜同侧。 思考:虚实、大小、正倒跟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物距)有关。

4. 眼睛和眼镜

近厚远薄的规律

近视眼,折光能力太强,会聚在视网膜前,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光斑了。

眼镜,凹透镜(增加角度)

远视眼

思考:测眼镜的近点(大约10cm),远点在无限远。近视眼的近点小些。

凸透镜的度数是正数,凹透镜的度数是负数。100度的,是凸透镜,焦距1m。

5. 显微镜和望远镜

显微镜:两端各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目镜、物镜);物镜成放大实像,目镜成放大虚像。

放大镜:两组凸透镜组成。物镜使远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 物镜直径大,会聚更多的光,更明亮。目镜放大视角

实验:自制显微镜(水滴+放大镜)

思考:放大镜看立体的物体(形变)

第四章 物态变化

1. 温度计

a) 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

人对温度的感觉是相对的。(冷热水,温水)

温度计:准确地判断和测量温度的科学工具。(根据体液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有的用酒精,有的用水银)。

b) 摄氏温度:一个大气压下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是100摄氏

度。分别用(0°C和100°度表示)。0°C和100°度之间有100个等份,每个等份是1摄氏度。

37°C(人体口腔),—4.7°C,怎么读?

c) 温度计的使用:

i.

ii. 看清两成(能测量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的范围) 看清分度值(一个小格代表的值)

思考:如果超过量程会怎么样?

观察寒暑表、体温计、和实验用的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为什么这样设计? 使用方法: iii.

1. 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容器底或容器壁。

2. 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 ,待温度计的示语稳定后

再读数。

3. 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

面平行。

d) 体温计:特殊设计——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很细的细管

温度计离开人体时,水银变冷收缩,细管内水银断开,直管内的水银不能退回玻璃泡内,所以表示的是人体温度。

每次使用前,要把水银甩下去。

体表的温度波动大(20-40),体内的温度高。

医生测量直肠、口腔、腋窝。直肠的温度最稳定。

其它体温计:电子体温计(精确到小数点以后两位数字)}

膜状液晶体温计,热电偶温度计,辐射温度计

思考怎样用铜片和铁片制成温度计。

2. 熔化和凝固

a) 随温度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氧气、氮气、氢气也会变

成液态、固态)

b)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吸收热量,温度上升)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酒精灯的使用:严禁用一只点燃另一只,严禁用嘴吹灭,酒精洒在桌上用湿抹布扑灭。

c) 熔点和凝固点:有些固体在熔化的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如海波、

冰、各类金属),这类固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叫做晶体;

有些固定在熔化过程中,只要不断地吸热,温度就不断上升,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如松香、蜡、玻璃、沥青),这类固体叫非晶体。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

晶体形成时也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非晶体没有确定的凝固点。

几种物质的熔点

d) 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例子:菜窖里的水

3. 汽化和液化

例子:晒衣服,80°C的水中放酒精

a)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从气态变化液态叫做液化。

蒸发和沸腾都是汽化的两种方式。

i. 沸腾: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剧烈的汽化现象。

实验:沸水继续加热的温度变化

水沸腾:剧烈的汽化现在,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沸腾的过程中,虽然水继续吸热,但只能不断地变成水蒸气,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汇编篇八: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 走进实验室

1、科学探究有七个要素: 、 、 、 、 、 、 ,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这七个要素可能不是单一环节出现,也没有固定的顺序。

2、长度的常用测量工具是 ,测量工具的最小刻度值叫 ,测量工具所能测量的范围叫 。 和 是测量工具的主要规格。

3、测量中测得的数值和 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这个差异叫做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误差和错误不同,错误是 避免的,误差是 避免的,但我们可以想办法减小误差,减小误差的办法主要有:采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和 。

4、在运动场和实验室,经常用 测量时间, 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 ,1h= min= s

5、当研究问题可能性收到多个因素的影响时,经常用到的方法是先考察其中一个因素对研究问题的影响,同时保持其他因素 ,这种研究方法叫做 。

第二章 运动与能量

1、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 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物质是有 组成的,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 和 组成。

2、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和如何运动,我们应首先选取一个合适的标准物,这个标准物叫做 ,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就说这个物体是 ;如果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变化,就说这个物体是 ;

3、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两种方法:相同 比 ;相同 比 ;

4、在物理学中,物体通过 与所用的 的比叫做物体运动的 ,表示物体在这个过程中运动的快慢,速度的定义式是 。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 。交通运输中常用的单位是 。路程的计算公式是 ,时间的计算公式是

5、不同形式的运动状态对应着不同的 形式,能量不仅可以从一个地方 到另一个地方,不同形式的能量还可以互相 ,利用能量的过程,就是能量 和 的过程。

第三章 声

1、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 ,振动停止,发声也 ,能够传播声波的物质叫做声的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

2、人耳能听到的频率为 至 ,低于20Hz的声称为 ,高于20000Hz的声称为 。

3、音调是指乐音的 ,它是由声源的振动 决定的,声源振动 ,音调就高,听起来声音尖细;声源振动 ,音调就低,听起来声音低沉。

4、声音的响度称为 ,响度也叫 。响度与声源振动的 有关,

振动幅度越 ,响度就大;振动幅度越 ,响度就小;响度还跟人与声源

的 有关。

5、不同的乐器,由于材料和形状的不同,就会构成自己特有的声音特色,叫

做 ,区别两种不同的声音的主要依据是 。

6、噪声的等级划分:以 为单位来划分声音强弱的等级,分贝符号

为 ,其前面的数字越大,表明噪声越强。

7、控制噪声的三个途径是: ; ; 。

8、当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将被 回来,反射回来的声音再次

被我们听见就成了 。当一个物体振动发出声音,引起与它振动 相同的另一个物体振动而发声的现象叫做 。

第四章 在光的世界里

1、 的物体叫光源,光在 介质中沿 传播,光在真

空中的传播速度是 。

2、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以及法线在 , 和 分居在法线两侧, 等于 ,反射时,光路是 的。

3、根据反射面的不同,可将发射分为 和 。

4、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像,像与物体的大小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 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由 决定。

5、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光路发生 ,叫做光的折射现象。

6、光的折射规律: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以及法线在 , 和 分居在法线两侧,当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或其他介质中时,折

射光线靠近法线偏折,折射角 入射角。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

方向 。

7、中间 ,边缘 的透镜叫做凸透镜,中间 ,边缘 的透镜叫

做凹透镜。光从空气射入透镜时,凸透镜对光有 作用,凹透镜对光有 作

用,过光心的光传播方向 。凸透镜正对着太阳,通过凸透镜的太阳光

可以聚集在一点上,这个点就是凸透镜的 ,焦点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

叫做 。

、 、 七种色光的现象叫做光的 。色光的三原色

是 、 、 。

第五章 物态变化

1、 、 、 是水的三种状态,三种状态之间能相互转化。

物质从 态变为 态叫做 。

物质从 态变为 态叫做 。

物质从 态变为 态叫做 。

物质从 态变为 态叫做 。

物质从 态变为 态叫做 。

物质从 态变为 态叫做 。

2、物体的 程度叫做温度,常用的温度单位是 ,用符号 表示,规定一个标准大气压下 的温度为100℃, 的温度为0℃。测量温度需要用到 ,它是利用感温液的 的性质使感温液体积发生变化来显示温度。

3、自然界中的固体分为 和 两大类。晶体熔化过程中,要不断 热量,温度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 ,不同的晶体有不同的 。非晶体熔化过程中,要不断 热量,温度 ,非晶体 固定的熔点。

4、晶体凝固过程中,要不断 热量,温度 ,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做 ,同种物质的凝固点和熔点 。非晶体凝固过程中,要不断 热量,温度 ,非晶体 固定的凝固点。

5、汽化有两种 和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 ,不同物质的沸点 ,液体沸腾时 热量,但温度 。

6、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有 、 、 ,吸热过程有 、 、 。

7、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使用之前,观察它的 和 ;

(2)使用过程中:

a.温度计的感温泡要 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 和 。

b.待温度计的示数 后再读数,读数时感温泡要 留在被测液体中。

C.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 相平,若俯视读数,则结果会 ,若仰视读数,则结果会 。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1、一切物态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理学中把物体中含有 的多少叫质量。

2、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 ,物体的质量与物体的 、 、 无关。

3、质量的国际单位是 ,常用单位有 、 、 。

4、天平的使用方法:

(1)把天平放在 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 处。

(2)调节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 处,若指针左偏,则平衡螺母往 调,若指针右偏,则平衡螺母往 调。

(3)测量时,左盘放 ,右盘放 ,添加砝码的顺序是 的原则,读数时,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 加 。

5、在物理学中,物体 与 的比叫做组成物体的这种物质的密度,用符号 表示,计算密度的公式是 ,其中 表示密度, 表示质量, 表示体积。若质量的单位是g,则体积的单位是 ,密度的单位是 。若质量的单位是Kg,则体积的单位是 ,密度的单位

是 。

6、测量液体体积的量具是 。

7、计算质量的公式是 ,计算体积的公式是 。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汇编篇九: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很全

学校: 姓名: 班级:

第一章 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 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10. 客观量——频率(注意人听力范围和发声范围)、振幅

主观量——音调、响度(高低大小的含义);影响响度的因素:振幅、距离、分散程度 音色——作用;音色由发声体本身决定

11. 一般的,固体中速度>液体中速度>气体中速度;声音速度随温度上升而上升

第二章 光的传播

一、光源: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可分为1、冷光源(水母、节能灯),热光源(火把、太阳);2、天然光源(水母、太阳),人造光源(灯泡、火把);3、生物光源(水母、斧头鱼),非生物光源(太阳、灯泡)

二、光的传播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1)小孔成像: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像是倒立的实像(树阴下的光斑是太阳的像)

(2)取直线:激光准直(挖隧道定向);整队集合;射击瞄准;

(3)限制视线:坐井观天(要求会作有水、无水时青蛙视野的光路图);一叶障目;

(4)影的形成:影子;日食、月食(要求知道日食时月球在中间;月食时地球在中间)

3、光线: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

三、光速

1、真空中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2、在计算中,真空或空气中光速c=3×108m/s;

3、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3c,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2c; 4、光年:是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9.46×10m;

注: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真空中不传播;光在真空中传播的最快,空气中次之,透明液体、固体中最慢(二者刚好相反)。光速远远大于声速,(如先看见闪电再听见雷声,在100m赛跑时声音传播的时间不能忽略不计,但光传播的时间可忽略不计)。

15

四、光的反射:

1、当光射到物体表面时,有一部份光会被物体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我们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3、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1)、法线:过光的入射点所作的与反射面垂直的直线;

(2)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法射光线与法线间的夹角。(入射光线与镜面成θ角,入射角为90°-θ,反射角为90°-θ)

(3)入射角与反射角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反射角总是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而变化,因而只能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镜面旋转θ,反射光旋转2θ)

(4)垂直入射时,入射角、反射角等于多少?答:垂直入射时,入射角为0度,反射角亦等于0度。

4、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互看双眼)

5、利用光的反射定律画一般的光路图(要求会作):

(1)、确定入(反)射点:入射光线和反射面或反射光线和反射面或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交点即为入射(反射)点

(2)、根据法线和反射面垂直,作出法线。

(3)、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入射光线或反射光线

5、两种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镜面反射:平行光射到光滑的反射面上时,反射光仍然被平行的反射出去;

(2)漫反射:平行光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反射光将沿各个方向反射出去;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相同点:都是反射现象,都遵守反射定律;不同点是:反射面不同(一光滑,一粗糙),一个方向的入射光,镜面反射的反射光只射向一个方向(刺眼);而漫反射射向四面八方;(下雨天向光走走暗处,背光走要走亮处,因为积水发生镜面反射,地面发生漫反射,电影屏幕粗糙、黑板要粗糙是利用漫反射把光射向四处,黑板上“反光”是发生了镜面反射)

五、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是虚像,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像和物的大小相等,像和物对应点的连线和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上下相同,左右相反(镜中人的左手是人的右手,看镜子中的钟的时间要看纸张的反面,物体远离、靠近镜面像的大小不变,但亦要随着远离、靠近镜面相同的距离,对人是2倍距离)。

2、水中倒影的形成的原因:平静的水面就好像一个平面镜,它可以成像(水中月、镜中花);对实物的每一点来说,它在水中所成的像点都与物点“等距”,树木和房屋上各点与水面的距离不同,越接近水面的点,所成像亦距水面越近,无数个点组成的像在水面上看就是倒影了。(物离水面多高,像离水面就是多远,与水的深度无关)。

3、平面镜成虚像的原因:物体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没有会聚二是发散的,这些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画时用虚线)相交成的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只能通过人眼观察到,故称为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

注意:进入眼睛的光并非来自像点,是反射光。要求能用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像、物关于镜面对称)和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同一物点发出的光线经反射后,反射光的反向延长线交于像点)作光路图(作出物、像、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

六、凸面镜和凹面镜

1、以球的外表面为反射面叫凸面镜,以球的内表面为反射面的叫凹面镜;

2、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可增大视野(汽车上的观后镜);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太阳灶,利用光路可逆制作电筒)

七、光的折射

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2、光在同种介质中传播,当介质不均匀时,光的传播方向亦会发生变化。

3、折射角:折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夹角。

八、光的折射定律

1、在光的折射中,三线共面,法线居中。

2、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光从水或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要求会画折射光线、入射光线的光路图)

3、斜射时,总是空气中的角大;垂直入射时,折射角和入射角都等于0°,光的传播方向不改变

4、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5、当光射到两介质的分界面时,反射、折射同时发生

6、光的折射中光路可逆。

九、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1、生活中与光的折射有关的例子:水中的鱼的位置看起来比实际位置高一些(鱼实际在看到位置的后下方);由于光的折射,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一些;水中的人看岸上的景物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些;夏天看到天上的星斗的位置比星斗实际位置高些;透过厚玻璃看钢笔,笔杆好像错位了;斜放在水中的筷子好像向上弯折了;(要求会作光路图)

2、人们利用光的折射看见水中物体的像是虚像(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十、光的色散:

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依次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这种现象叫色散;

2、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

3、天边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

4、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其它色光可由这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白光是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世界上没有黑光;颜料的三原色是品红、青、黄,三原色混合是黑色;

5、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什么颜色透过什么颜色的光);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什么颜色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白色物体发射所有颜色的光,黑色吸收所有颜色的光)

例:一张白纸上画了一匹红色的马、绿色的草、红色的花、黑色的石头,现在暗室里用绿光看画,会看见黑色的马,黑色的石头,还有黑色的花在绿色的纸上,看不见草(草、纸都为绿色)

十一、看不见的光:

1、 太阳光谱: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七种色光按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太阳光谱; (从左往右其波长逐渐减小;散射逐渐增强;人眼辨别率依次降低)应用傍晚太阳是红的,晴天天是蓝的,汽车的雾灯是黄光。

2、 红外线:红外线位于红光之外,人眼看不见;

(1) 一切物体都能发射红外线,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打仗用的夜视镜)

(2) 红外线穿透云雾的本领强(遥控探测)

(3) 红外线的主要性能是热作用强;(加热)

3、 紫外线:在光谱上位于紫光之外,人眼看不见;

(1) 紫外线的主要特性是化学作用强;(消毒、杀菌)

(2) 紫外线的生理作用,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小孩多晒太阳),但过量的紫外线对人

体有害(臭氧可吸收紫外线,我们要保护臭氧层)

(3) 荧光作用;(验钞)

(4) 地球上天然的紫外线来自太阳,臭氧层阻挡紫外线进入地球;

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

一、透镜:至少有一个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透明玻璃元件(要求会辨认)

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如:远视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的镜头、放大镜等等;

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如:近视镜片;

二、基本概念:

1、主光轴: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用CC/表示;

2、光心:同常位于透镜的几何中心;用“O”表示。

3、焦点: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这点叫焦点;用“F”表示。

4、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通常由于透镜较厚,焦点到透镜的距离约等于焦距)焦距用“f”表示。如下图:

注意:凸透镜和凹透镜都各有两个焦点,凸透镜的焦点是实焦点,凹透镜的焦点是虚焦点;

三、三条特殊光线(要求会画):

1、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如下图:

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如下图: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经过焦点;经凹透镜后向外发散,但其反向延长线必过焦点(所以凸

3、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向异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如下图:

四、粗略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使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太阳光是平行光,使太阳光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下面放一张白纸,调节凸透镜到白纸的距离,直到白纸上光斑最小、最亮为止,然后用刻度尺量出凸透镜到白纸上光斑中心的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

五、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

1、用手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是凹透镜;

2、让透镜正对太阳光,移动透镜,在纸上能的到较小、较亮光斑的为凸透镜,否则为凹透镜;

3、用透镜看字,能让字放大的是凸透镜,字缩小的是凹透镜;

六、照相机:1、镜头是凸透镜; 2、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七.投影仪:1、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 2、投影仪的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注意:照相机、投影仪要使像变大,应该让透镜靠近物体,远离胶卷、屏幕。

3、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小于二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八、放大镜:1、放大镜是凸透镜; 2、放大镜到物体的距离(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的是放大、正立的虚像;注:要让物体更大,应该让放大镜远离物体;

九、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器材:凸透镜、光屏、蜡烛、光具座(带刻度尺)

十、 注意事项:“三心共线”:蜡烛的焰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上;又叫“三心等高” 十一、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要求熟记、并理解):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汇编篇十: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一、长度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单位

(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 1m,课桌的高度约0.75m。

(2)长度的常用单位还有km、dm、cm、mm、um,

3-1-2(3)单位换算它们关系是:1km=1000m=10m;1dm=0.1m=10m 1cm=0.01m=10m;

-36-61mm=0.001m=10m 1m=10um;1um=10m。

3、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正确使用刻度尺:

(一)使用前:做到三观察。

(1)观察它的零刻度线在哪?是否磨损。

(2)观察它的量程。

(3)观察它的分度值多少。分度值越小,准确度越高。测量能达到的准确程度由刻度尺最小刻

度决定。

(二)使用时:做到五对。

(1)选对:选择合适的刻度尺。

(2)放对:尺的位置应放正,不能歪斜,其刻度线应紧贴被测物体,零刻度线应与物体的开始端对准,

零刻度线磨损的,要任选一点作为零刻度线,读数时:结果应减去所任选零刻度线以前的

部分。

(3)看对: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4)读对:读数时,除读出分度值以上的准确值外,还要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估计值)。

(5)记对:记录结果应包括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

4、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

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

页纸的厚度。

(2)平移法:方法如 (a)测硬币直径; (b)测乒乓球直径;(c)测铅笔长度。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4)棉线法、滚动法。

5、根据数值判断刻度尺的分度值的技巧:

具体做法是:数值后面的单位代表小数点前面那一位数的单位,从小数点后开始退,退到数值的倒数

第二位,倒数第二位是什么位,该数值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就是1什么。如:256.346m

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就是1cm。 34.567dm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就是1mm。

二、时间

1、国际单位::秒(S) 常用单位:时(h)

2、测量工具: 古代: 日晷、沙漏、滴漏、脉搏等

现代:秒表、机械钟、石英钟、电子表等

3、秒表的使用方法:三按

一按:表针启动;二按:表针停止; 三按:表针归零。

三、误差与错误

1、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

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

(1)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2)选择更精密的测量仪器。

(3)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

2、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或者由于读数记录时粗心造成的,错误可以避免。

第2节 运动的描述

一、参照物 :

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但不能选择物体本身;被选作标准的参照物我们认为它是假定不动的 ; 通常情况下,我们默认的参照物是地面或相对地面不动的物体。如:房屋、树木。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 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的关键是看物体相对参照物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

二、机械运动 :

1、 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在做机械运动、

2、 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三、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1、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2、我们所说的运动与静止都是相对的,都是相对与别的物体而言的。

3、相对静止的特点:

(1)两物体运动方向相同。 (2)两物体运动快慢相同。

4、相对运动的特点:只要有一点不满足相对静止的特点,就是相对运动。

四、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的步骤:

1、选定一个参照物。

2、观察比较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有无发生变化。

3、若位置发生了变化,则说明物体相对与参照物是运动的;若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说明物体相对

与参照物是静止的。

第3节 运动的快慢

一、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2、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3、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二、速度:

1、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

2、速度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速度单位:

(1)国际单位制中 m/s

(2)常用单位km/h 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3)换算:1m/s=3.6km/h

换算技巧: 当m/s化km/h时,原数值乘以3、6 ;当km/h化m/s时,原数值除以3、6。

333333同理:g/cm化kg/m时,原数值乘以10 ;kg/m化g/cm时,原数值除以10 。

s(4)计算公式:v V—速度—米每秒(m/s) s—路程—米(m) t—时间—秒(s) t

注意:(1)用此公式计算,各物理量必须全部采用国际单位。

(2)物理学上常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3)正常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1m/s.

三、 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2、注意:在匀速运动中速度始终不变。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四、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1、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2、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 (注意:中间的休息时间也要算在总时间内)

3、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是用来粗略描述变速运动平均快慢的物理量。

注意:(1)平均速度不同与速度的平均值。

(2)过桥问题时,总路程=车长+桥长。

4、特殊情况的平均速度求法:

(1)以不同的速度经过两段相同的路程的平均速度V=2V1V2/V1+V2;

(2)以不同的速度经过两段相同的时间的平均速度V=(V1+V2)/2

(3)过桥问题时,总路程=车长+桥长。即: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车长+桥长/总时间.

第二章 声现象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或发声体)。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我们常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来的。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声。

注意:真空不能传声。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注意: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不同,它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高低有关。

具体是 V固>V液>V气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注意:回声测距公式S=1Vt 2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

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

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

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第2节 声音的特性

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

(1)定义: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

(2)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3)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 频率越高。

3、响度:

(1)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

(2)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

(3)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4、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和内部结构决定的。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5、区分乐音三要素:

(1)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

(2)高声大叫——指响度;

(3)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6、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

(1)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

(2)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间只能使原声加强。

(3)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运

第3节 声的利用

1、声与信息:

(1)蝙蝠利用回声定位来确定目标位置和距离,根据这个原理科学家发明了声呐和雷达;

(2)军事上利用雷达来进行探测定位和导航;

(3)医疗上利用B超进行人体检查,它是利用超声波;

(4)利用地震产生的次声波来判断地震位置。

2、声与能量:

(1)医疗上利用超声波来除去人体结石;

(2)利用声波来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

本章补充:

1、往相同的瓶子中装入不同高度的水,敲与吹时音调的变化规律是:

敲时发声体是瓶子和里面的水,水少的音调高;吹时发声体是瓶内的空气柱,水多的音调高。

2、声的组成:

(1)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例:蝙蝠,超声雷达)、

(2)次声波(次声:火山爆发,地震,风爆,海啸等能产生次声,核爆炸,导弹发射等也能产生次声。)

(3)我们能听到的声音三部分组成。

3、电影院墙壁上的“燕子泥”是为了减弱声波的反射。

第4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噪声定义:

(1)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

(2)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

扰作用的声音。

3、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

注意:(1)0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 (2)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

(3)为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 (4)为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

(5)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

4、减弱噪声的方法:

(1)在声源处减弱(防止噪声产生)。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阻断噪声传播)。

(3)在人耳处减弱(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第三章 物态变化

第1节 温度

1、 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 单位:(1) 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2)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

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 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3)换算关系T=t + 273K

3、 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4、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5

6使用前:a、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

b、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使用时:a、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b、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c、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注意:清洗消毒时温度不能超过它的量程,应该用棉花球擦洗,不能用沸水煮,不能用酒精灯烧。

第2节 熔化和凝固

一、熔化:

1、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2、熔化过程中不断从外界吸热。

3

4、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5、熔化图象: A为非晶体熔化图像 D 为晶体熔化图像

二、凝固

1、定义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2、凝固过程中不断向外界放热。

3、凝固图象:上图

B为非晶体凝固图像 C为晶体凝固图像11.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4、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

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

注意:(1)晶体熔化时不断从外界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晶体凝固时不断往外界放热,但温

度保持在凝固点不变。

(2)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和凝固点,但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3)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

第3节 汽化和液化

一、汽化:

1、汽化定义: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2、汽化过程不断从外界吸热。 如:湿衣服变干

3、汽化的两种类型:(1)、蒸发 (2)、沸腾

4、蒸发:

(1)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 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3)作用:蒸发吸热,具有制冷作用。

5、沸腾: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沸 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3)沸腾必须满足的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注意:水沸腾前,水中的气泡由大变小,沸腾时,水中气泡由小变大。

6、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二、液化:

1、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chuzhong/125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