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练习册答案初一上第13课

| 初一 |

【www.guakaob.com--初一】

语文版练习册答案初一上第13课篇一: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风雨》课时训练(含答案)

贾平凹《风雨》导学训练

13.风雨

贾平凹

【积累·练字】(把下面一句话,用正楷认真工整地抄写在方格中。) 汉乐府《古歌》云:“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贾平凹先生笔下的风雨场景。 2. 学习作者运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

3. 能结合课文,运用自己的语言,赏析作者是如何细致观察并真切描写景物的细节及其变化的。 学习重点

学习作者运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 【预习·交流】 1.走近作家作品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 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简明自然。 2 .题目解读

汉乐府《古歌》云:“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贾平凹先生于1982年秋写于宝鸡的这篇《风雨》,正是秋风秋雨瑟瑟而来的精彩写照。 3.字词

1) 给加点注音。

偌大( ) 刹那( ) 蜷曲( ) 屋檐( )疏忽( )锥形( ) 2) 解释词语

偌大: 刹那: 疏忽: 4.自读课文,把阅读的感想或疑问写在下面。

【自学·合作】

1. 作者写“风雨”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试说明。

2. 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是怎么看的?结尾的场景和情调跟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

【研读·赏析】

1.文章描写"风雨",全文却无"风雨"二字,仔细体味,又觉得无处不在描写风雨,无处不在体现风姿雨态。这种高明手法,令人拍案叫绝。文中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请从文中分类摘录相关的句子。

2.作者在描写风姿雨态时,运用了很多形象而精炼的词语,请从文中选择两个词语进行品味,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词语一:_____________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语二:_____________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如何理解作者在结尾一段写了“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

【巩固·拓展】 课堂练习

1.①作者对众多植物和动物在风雨中的表现进行了特别细腻的描绘,直接目的是什么?②请用两个词概括动物们在风雨中的表现。 ①

2.文章最后一段写道:“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他们为什么会惊喜呢?他们还会做什么?如果你就是这些孩子们中的一员,请你以第一人称,写出你的感受和行为。

家庭作业——必做部分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以下句子的妙处。

1)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

2)树林子往一处挤,绿似乎被拉长了许多„„绿全然又压扁开来,清清楚楚看见了里边的房舍、墙头。

2.积累巩固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 选做部分

推荐阅读:贾平凹的散文《丑石》、《月迹》 【收获·反思】 参考答案

13.风雨

【预习·交流】

1)ruò chà quán yán shū zhuī

2)偌大:这么大,或那么大。 刹那:极短的时间,瞬间。疏忽:忽然,很快。 【自学·合作】

1.侧面描写,文里没有提到“风雨”二字,但是处处表现出一幅“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景象,从被吹乱的树林、垂柳、鸟巢等均可看出来(请自行从文中摘录即可)。 2.放船出去,说明雨来了,可以让船起航,文章题目为“风雨”,前面只说风,只有这句,却是道出了雨,大妙。前文中,对风中景物的细致描写,写得惊心动魄,仿佛直接把我们送到了一场疾风面前,一起天旋地转,很有力,很有视觉感和冲击感。结尾处的场景中描写的孩子们天性活泼,看一切都是有趣,即便是暴风骤雨也阻挡不了快乐的游戏,至此,揪着读者心的这场风雨总算有了温暖的画面,可以松口气,合上书闭目回味了。 【研读·赏析】

1.示例:树林子、垂柳、杨叶、芦苇、羊、葡萄蔓、鸟巢、鸟儿、废纸、湿猫、瓦、浮萍、水池、鱼儿、孩子们„„ 景物一:树林子

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接着就向一边倒,漫地而行的;呼地又腾上来了,飘忽不能固定;猛地又扑向另一边去,再也扯不断,忽大忽小,忽聚忽散;已经完全没有方向了。 景物二.:垂柳

垂柳全乱了线条,当抛举在空中的时候,却出奇地显出清楚,霎那间僵直了,随即就扑撒下来,乱得像麻团一般。 景物三:杨叶

杨叶千万次地变着模样:叶背翻过来,是一片灰白;又扭转„„ 景物四:羊

一头断了牵绳的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 景物五:槐树上的葡萄蔓

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屈蜷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

2. 示例:词语一:忽大忽小,忽聚忽散; 赏析:文中用了连词,形象而贴切的讲述了风雨来时,树林的姿态,把无形的风化作有形了。词语二:撩起一角 ;赏析:说明雨大水急,让人联想到了大雨时池塘中的情形。

3孩子们之所以“惊喜”,是因为在这样的天气里,可以什么农活都不用做,在没有多少玩具的农村,一只只纸船就是很好的玩具。尽管大自然的疾风骤雨给许多生灵造成了灾难,但是孩子们还是能从中找到快乐的童年。在其他景物和人的衬托下孩子们的童真和快乐成了这个世界最美好、最感人的东西。 【巩固·拓展】 课堂练习

1.作者对植物、动物进行细腻描绘的直接目的是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动物们在风雨中表现

得惊恐不安、脆弱无助。 2.略

家庭作业:必做部分

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树林在风雨中飘摇的场景。

2)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林被风吹倒时的情态。 选作部分:略

语文版练习册答案初一上第13课篇二: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凡尔赛宫》同步训练及答案

第十三课 凡尔赛宫

驰名世界的凡尔赛宫坐落在巴黎西南18公里的凡尔赛镇,是举世闻名的游览胜地,每年参观人数仅次于巴黎市中心的埃菲尔铁塔。它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凡尔赛宫建筑布局严密、协调。正宫东西走向,两端与南宫和北宫相衔接,形成对称的几何图案。宫顶建筑摒弃了巴罗克的圆顶和法国传统的尖顶建筑风格,采用了平顶形式,显得端正而雄浑。

凡尔赛宫内部陈设和装潢也富于艺术魅力。500多间大殿小厅处处金碧辉煌,豪华非凡。 内部装饰以雕刻、巨幅油画及挂毯为主,配有17、18世纪造型超绝、工艺精湛的家具。宫„内还陈放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珍贵艺术品,其中有远涉重洋的中国古代瓷器。由皇家大画家、装潢家勒勃兰和大建筑师孟沙尔合作建造的镜廊是凡尔赛宫的一大胜景。它全长72米,宽10米,高13米,联结两个大厅。长廊的一面是17扇朝花园开的巨大的拱形窗门,另一面镶嵌着与拱形窗对称的17面镜子,这些镜子由400块镜片组成。镜廊拱形天花板上是勒勃兰的巨幅油画,挥洒淋漓,气势横溢,展现出一幅风起云涌的历史画面。漫步在镜廊内,碧澄的天空、静谧的园景映照在镜墙上,满目苍翠,仿佛置身在芳草如茵、佳木葱茏的园林中。 凡尔赛宫正宫前面有一座风格独特的法兰西式大花园。园内树木花草的栽植别具匠心,景色优美恬静,令人心旷神怡。站在正宫前极目远眺,一条人工河如玉带般伸向远方,河上波光粼粼,帆影点点,两侧大树参天,郁郁葱葱,绿阴中女神雕塑亭亭玉立。近处是两池碧波,沿池的铜雕塑丰姿多态,美不胜收。

1.“每年参观人数仅次于巴黎市中心的埃菲尔铁塔”这句话中,哪一个词体现出了语言的准确性,为什么?

答:

2.文章从、、三方面说明了凡尔赛官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3.第3段文字主要是通过凡尔赛宫内部陈设和装潢说明来介绍凡尔赛宫的艺术价值的, 并着重会介绍了镜廊。如果你要向别人作介绍,应该说些什么呢?请写下要点。 答:

4.第3段中的加点词语“其中”具体指的是什么?从全文看,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答:

5.漫步在凡尔赛宫的镜廊内,为什么会“满目苍翠,仿佛置身在芳草如茵、佳木葱茏的园林中”?

答:

6.文中写宫内陈放的来自世界各地的珍贵艺术品时,特别提到了中国古代的瓷器,再联系 英语中把“China”(瓷器)作为中国的名称,说说你对此有何感想。

答:

参考答案与解析

第十三课 凡尔赛宫

1.“仅”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因为它表明凡尔赛官的参观人数与巴黎市中心的埃菲尔铁塔等其他建筑物相比并不是最多的,而是排在第二。

2.建筑布局、内部陈设、装潢园林艺术。

3.总的介绍,可突出500多间大殿小厅;内部陈设物品的介绍,可突出其工艺精湛,十分珍贵;装潢方面可突出其金碧辉煌,豪华非凡。可重点介绍镜廊两边及天花板的情况。点拨:抓住事物主要特点来介绍。

4.凡尔赛官内陈放的珍贵艺术品;空间顺序。

5.因为无论是透过拱形窗门,还是从与之相对的镜墙中,都可以看到花园中的美景。

6.可以想到,中国古代的瓷器业很发达,而且取得极高的艺术成就,中国古代的文明早就被世界各国知道,这是我们的骄傲。点拨:从情感角度来谈,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拓展阅读

园林建筑的空间美感

宗白华

①园林建筑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

②中国的园林是很发达的。北京故宫三大殿的旁边,就有三海,郊外还有圆明园、颐和园等等,这是皇帝的园林。民间的老式房子,也总有天井、院子,这也可以算作一种小小的园林。

③宋代郭熙论山水画,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也是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园林中也有建筑,要能够居人,使人获得休息,但它不只是为了居人,它还必须可游,可行,可望。“望”最重要。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颐和园的长廊不但引导我们“游”,而且引导我们“望”),就是“住”,也同样要“望”。窗子并不单为了透空气,也是为了能够望出去,望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

④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颐和园.乐寿堂差不多四边都是窗子,周围粉墙列着许多小窗,面向湖景,每个窗子都等于一幅小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去,景色都不相同。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

⑤明代人有一小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窗子的关感作用:一琴几上闲,数竹窗外碧。帘户寂无人,春风自吹入。

⑥这个小房间和外部是隔离的,但经过窗子和外边联系起来了。没有人出现,突出了这个小房间的空间美。这首诗好比是一幅静物画,可以当作塞尚画的几个苹果的静物画来欣赏。 ⑦不但走廊、窗子,而且一切楼、台、亭、阁,都是为了“望”,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美的感受。

⑧颐和园有个匾额叫“山色湖光共一楼”。这就是说,这个楼把一个大空间的景致都吸收进来了。苏轼诗“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就是这个意思。颐和园还有个亭子叫“画中游”。“画中游”,并 说这亭子本身就是画, 说,这亭子外面的大空间好像一幅大画,你进了这亭子,也就进入到这幅大画之中。所以明人计成在《园冶》中说:“轩楹高爽,窗户邻虚。纳千顷之汪洋,收四射之烂漫。”

⑨概括说来,中国园林建筑的空间美,当如沈复所说的:“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这也是中国一般艺术的特征。

1.在作者看来,中国园林建筑除了应该遵循 思想外,尤其应该满足的要求。

2.阅读文章第③段,请用简短的话说说中国园林建筑中的窗子主要具备哪两种功能。 答:

3.说说文章第⑦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答:

4.根据本文所提供的相关知识,说说为什么民间老式房子的天井、院子,也可以算作一种 小小的园林。

答:

5.请在文章第⑧段的横线处填充一组对应的关联词。

答:

6.积累链接:在小学时,我们曾经学过杜甫的一首《绝句》,其中有两句诗写出了门窗“可

望”的审美效果,请你默写出相关诗句。

答:

参考答案与解析

拓展阅读

园林建筑的空间美感

1.可行可游可居可望

2.一是透气功能;二是审美功能。

3.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4.因为民间老式房子的天井、院子,既“可居”,又“可望”,符合园林艺术的特点,所以,也可以算作一种小小的园林。

5.不是„„而是„„

6.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成语大观园

明珠暗投死不瞑目 苦思冥想漠不关心 墨守成规剑拔弩张

如法炮制‟浮想联翩饿莩满道居心叵测提纲挈领怙恶不悛

名句吟诵阁

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

2.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4.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格言感悟台

1.金字塔是用一块块的石头堆砌而成的。(莎士比亚)

2.凡事皆有终结,因此,耐心是赢得成功的一种手段。(高尔基)

3.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华纳)

4.成功并非重要的事,重要的是努力。(泰尔多尔)

语文版练习册答案初一上第13课篇三:【备课精品】(人教版)2014-2015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风雨》达标训练及答案

第三单元 第13课 风雨

一、双基积累

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各题。

垂柳全乱了线条,当pāo( )举在空中的时候,却出奇地显出清楚,chà( )那间僵直了,随既就扑撒( )下来,乱得像麻团一般。杨叶千万次地变着模( )样:叶..背翻过来,是一片灰白;又扭转过来,绿深得黑清。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扑撒( ) 模( )样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pāo( )举 chà( )那

(3)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改为 ; 改为 。

2.选词填空。

(1)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 (A.攀附 B.依附 C.附着)不住了,才松了一下蜷曲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

(2)池塘里绒被一样厚厚的浮萍,凸起来了,再凸起来,猛地 (A.举起 B.掀起 C.撩起)一角,唰地揭开了一片。

3.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可从用词、修辞、写法等方面进行品析)。

(1)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蜷曲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

品析:

(2)一头断了牵绳的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

品析:

4.综合性学习。

“风暴使树木深深扎根”这句话不仅说明了一种自然现象,更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

学完课文,你肯定会有新认识。请根据下面的要求答题。

(1)请说出这句话中蕴含的道理。

答:

(2)请举一个事例来证明这个道理。

答:

二、美文品析

(2013·江苏模拟)阅读文章,完成5~8题。

卧听风雨

汗 漫

①先是一道闪电一下子照亮了卧室,又迅即恢复了黑暗,仿佛即开即落的巨大的白花。然后,雷声轰然而至。继而,风雨大作。我从梦中醒来,类似一尾鱼从深深的海底浮出了水面。哗哗作响的雨声密集得没有一丝缝隙和缺口。雨声与风声的力量相等。我的这间位于住宅楼顶层的卧室,仿佛成了危巍的河岸。河水汹涌啊!我卧于岸上,仿佛一只不穿衣服的昆虫卧于岸上。半开着窗子,雨滴随风落在我的身上,仿佛水花溅在那一只昆虫的身上。这是夏季的雨,盛大,劲健,使卧听者愈感渺小。这是万物拔节、繁殖时期正需开怀畅饮的喜雨啊,沛然淋漓于田野、森林、草原、兽穴之上。我的双手也许将会因这一场夜雨的影响而发生些微的变化吧?更粗壮一些并饱含汁液,继而开花结实,收获十亩金黄的汉字?

②没有闪电和雷鸣。不知何时窗外开始飒飒有声,雨声。卧室内的寒意又重了一层。风声大于雨声,这是秋夜之雨的特征。“留得枯荷听雨声”,这位听雨的古代书生,窗外有一池荷塘。“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这位听雨的古代书生,枕边有一位美人。而我独卧,窗外只有几棵法国梧桐,可以细微地辨别出树枝相互摩擦的声音,又一片黄叶随风坠入雨中的声音,两只小鸟在巢里低语的声音„„卧听风雨,我感觉自己渐渐脱离了现实,仿佛孤居于森林之中、湖水之湄,一间木屋安放着我的身体、书籍、桨、玉米种子。而被秋雨淋湿了身体的兔子、乌鸦、土拨鼠等等小动物被我的灯光吸引,纷纷跑来聚拢于木屋的四周甚至屋顶,从而证明我是一个有能力给它们带来暖意的人„„一个卧听者再次陷入的梦境,有了秋雨的因素。

③风声远远大于雨声了。风声如狮吼虎啸,而雨声仅仅如琴瑟,且夹杂着雪粒,一同打击在窗上。冬天这个鼓手在软硬兼施地练习指法。我是蒙在鼓中的人了?季节正因一次次夜雨

而不断转折并变幻着面目,日益冷峻。这是可以令古代的书生们梦境驰骋并留下佳作的雨夜啊!陆游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便一齐涌入他的梦中,涌出他的狼毫。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便梦回吹角连营了。五十弦翻塞外之声„„而我枕边无酒(有饮料),无剑(有鼠标),一个被股票、物价消磨了壮志的人怎有颜面对满纸壮语的先人?这是属于英雄暮年的雨呵!挟带着早年的沙场、野草、呼喊卷土重来,安慰着苍苍白发下的永远不愿疲顿安卧的烈士之心。而我,只有卧听而已。

④也只有春天的雨夜能够减少一丝我内心的痛感和不安。沙沙沙,没有了夏雨的肃穆、秋雨的苍凉、冬雨的尖锐。雨声大于风声,这是春夜之雨的特征。我想,雨声是否类似于身体,而风声是否类似于灵魂呢?春夜之雨使身体大于灵魂并使两者趋于和解了吧?因而卧听之人的内心大都应该趋于平静、欣悦。比如,蒋捷“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显然是万念俱灰的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则显然是温醇醉人的春雨。再比如,还是陆游,在杭州的某座小楼里卧听一夜春雨,便不再梦铁马、梦冰河,而是期待第二天早晨深巷里会出现卖杏花的人了。我栖居的这座楼也许太大了一些,楼外的巷子太宽阔直率了一些,所以我对卖杏花的人自杭州一路寻觅到我的楼下已经不抱幻想。窗外的酒店里,卖玫瑰的人倒是不少。想一想陆游,他大概是一个只宜于买杏花的人吧?

(摘自《江南晚报》)

5.请从文中分别找出一个词概括四个雨季的特点。

答:

6.作者由“听秋雨”引发了怎样的联想和想象?

答:

7.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先是一道闪电一下子照亮了卧室,又迅即恢复了黑暗,仿佛即开即落的巨大的白花。然后,雷声轰然而至。继而,风雨大作。

答:

8.请你说说本文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心境。

答:

三、写作练笔

9.【写法借鉴】作者以大量生动贴切的比喻句来写风雨中各种景物的变化。如把树林子比作“一块面团”,把槐树上攀附不住的葡萄蔓比作“一条死蛇”,把“斜着飘”的瓦片比作“树叶”,都逼真地写出了风势之大。

【片段仿写】请你运用比喻的修辞写一段景物的变化。

答案解析

1.(1)答案:sǎ mú

(2)答案:抛 刹

(3)答案:既 即 清 青

2.答案:(1)A (2)C

3.(1)答案(示例):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葡萄蔓被风吹得凌乱不堪的情形。

(2)答案(示例):运用“跑、撑、撞、滑、跌倒”一连串准确的动词,准确地表现了羊在风雨中的惊慌失措。

4.(1)答案:“风暴”比喻重大的挫折和磨难。整句话所蕴含的道理是:经受住重大的挫折和磨难的生命更加坚强,人只有经历磨炼才能使自己更加成熟。

(2)答案(示例):贝多芬虽然耳聋,但是他不气馁,不放弃,不向逆境(困难)低头,终于他的坚强和热爱音乐的执着打动了上帝,他成功了,成为了一位伟大的音乐家。

5.【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文章依次写了夏雨、秋雨、冬雨、春雨,找到描写各个季节雨的特点的语句,筛选相关词语作答即可。

答案:夏雨:肃穆;秋雨:苍凉;冬雨:尖锐;春雨:温醇。

6.【解析】本题考查对语段内容的把握。阅读文章第②段,抓住作者联想到的诗句及作者想象孤居于森林的木屋中的景象回答。

答案:作者由秋雨联想到“留得枯荷听雨声”“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的古人诗句,并把自己想象孤居于森林的木屋中,小动物们聚拢于木屋四周。

7.答案(示例):作者运用“先是、迅即、然后、继而”一系列表示时间的词语,表现了夏天雨来得急促的情形。

8.【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把握。结合文章的主旨和作者听雨的感受理解作者的心境。 答案:表达了作者闲适、豁达的心境,通过听雨,作者的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

9.答案(示例):秋来到了,萧瑟的秋风卷起了枯黄的落叶,轻轻地吹拂着大地,落叶像一只只蝴蝶在空中尽情地飞舞,像是给我们带来秋的消息。落叶被秋姑娘亲了亲,变成了一枚枚金币,漫天飞舞。秋跟小草亲亲脸,小草害羞地穿上了黄衣裳,真是秋高气爽!

语文版练习册答案初一上第13课篇四:第13课《我爱这土地》练习集及答案(语文版七下册)

第13课《我爱这土地》练习集及答案(语文版七下册)习题精选

助学指要

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名篇。抗日战争初期的 1938 年,正值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诗人艾青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刻骨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抒发了诗人对历经磨难而又充满希望的祖国的挚爱之情。

学习这一首诗,要理解诗中蕴涵的深沉的爱国之情,明确诗中各种意象的象征意义,还要能熟练的背诵这首诗。

读读练练

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

1.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嘶哑__________ 喉咙__________ 汹涌__________ 吹刮__________ · · · ·

2.文学常识填空。

艾青,原名________;《我爱这土地》选自《________》。

3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同义词,并用加点词语造句。

(1)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

(2)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

二、整体理解

全诗中哪两句直接抒发了诗人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

三、课内语段阅读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1.诗中的土地、河流、风和黎明分别象征了什么?

土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流、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黎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一句中,能否把“嘶哑”一词换成“圆润”?为什么?

3.“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土地怎样的感情?

四、课外拓展演练

中国的土地

刘湛

秋你可知道这快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姹紫嫣红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的美丽

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

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1.举例说明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这首诗前后两节各有侧重,试指出它们各侧重于什么。

第一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两句诗均有深刻的含义,试仔细体会。

(1)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2)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五、读后研习

围绕“爱土地”,搜集几首诗,摘抄你最喜欢的诗句。

参考答案

《我爱这土地》一、1.sī lónɡ xiōnɡ ɡu1 2.蒋海澄艾青全集 3.(1)冲击、撞击、击打(2)吹卷、 吹刷 (造句略) 二、(诗的最后两句) 三、1.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充满生机和希望的解放区。 2.不能。诗人未用“圆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的歌喉,使人体味到了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国热情。 3.这句诗隐含着献身之意,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念之情。 四、1.比喻拟人借代(例略) 2.(略) 3.第一节侧重于对中国土地的讴歌。第二节侧重于对中国人民的礼赞。 4.(1)既写出了祖国山川的秀美,又自然地暗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2)表明了中国人民已经摆脱了幼稚和愚昧,开始走向成熟,复兴在望。 五、(略)

语文版练习册答案初一上第13课篇五:语文:第13课《空城计》练习(语文版七年级上)

第13课《空城计》夯基达标优化训练

我夯基·我达标

1.小说是一种以塑造__________为中心,通过__________的叙述和__________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

提示:这实际是小说三要素的考查,注意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案:人物形象 故事情节 环境

2.《空城计》节选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__________。这部名著的作者是__________时期小说家__________。

答案:《三国演义》 元末明初 罗贯中

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1)众官无不骇然。( ) ..

(2)言讫,拍手大笑。( ) .

(3)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 ) .(4)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 ) .

提示:结合上下文,根据具体语境完全可以推测出加点词的意思。

答案:(1)惊惧的样子;(2)完结,终了;(3)拍;(4)逃跑,逃走。

4.写出下列事件的主要人物。

(1)温酒斩华雄( ) (2)威震长坂坡( )

(3)赔了夫人又折兵( ) (4)白帝城托孤( )

提示:这些都属于著作中的精彩片段,必须熟悉。

答案:(1)关羽;(2)张飞;(3)周瑜;(4)刘备。

我综合·我发展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课文,完成5—8题。

5.司马懿退兵的理由是什么?

提示:从司马懿多疑的性格去分析。

参考答案:司马懿认为诸葛亮平生谨慎,不会冒险,如今大开城门,一定会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城,定会中计。(或用原文答: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

6.“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这句话表现了司马昭的什么性格? 提示:可以与司马懿作比较。司马昭能够如此猜测诸葛亮,说明他没有他父亲那样的多疑多虑;他不能理解父亲的决定,更说明他的单纯,是个典型的年轻气盛的人。

参考答案:年轻气盛,无所畏惧。

7.诸葛亮使用空城计为什么会获得成功?

提示:结合诸葛亮在文后对众人的解释,和司马懿对诸葛亮的猜测分析来答题。

参考答案:诸葛亮能准确分析形势,临危不慌,做事果断;对司马懿非常了解;勇敢,有智慧,懂得战争辩证法,灵活机动,出奇制胜。

8.想象一下司马懿知道实情后的内心感受。

提示:此题为开放性题目,答案不唯一,只要符合当时情境,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答案:司马懿知道实情后,肯定非常懊恼:哎,又中了诸葛亮的诡计!看来,我确实不如诸葛亮。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天下英雄惟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持匙筯,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大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筯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圣人迅雷风裂必变,安得不畏?”将闻言失筯缘故,轻轻掩饰过了。操遂不疑玄德。

9.翻译下列句子。

(1)天下英雄惟君与操耳!

(2)圣人迅雷风裂必变,安得不畏?

提示:(1)“惟”是“只”的意思,“耳”可译为“了”,语气助词。(2) “安得不畏”是反问句,“安”译为“怎么”。

参考答案:(1)能够称为英雄的,天下只有刘备和曹操了。

(2)圣人认为雷声大作,狂风怒吼,一定会发生变故,怎么能不害怕呢?

10.曹操认为可以称为天下英雄的是谁?他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英雄?

提示:此题只要理解原文的含意,从曹操所说的话中便可得到答案,只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即可。

参考答案:曹操认为刘备和自己都是天下的英雄;他认为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的人才称得上英雄。

11.刘备听了曹操的话,为什么“吃了一惊”,还把筷子都掉在地上?

抱负永远是一种欢乐,是一种如地产一般可靠的财产。——罗伯特·史蒂文生

提示:结合文章结尾“轻轻掩饰过了”来理解,分析刘备是装作如此。

参考答案:一则曹操点出心事怕被杀心惊;二则在曹操面前装作胆小、糊涂的样子,以蒙蔽曹操。

12.刘备怎样掩饰“失筯”的缘故?这表现了他具有怎样的性格?

提示:结合文章内容掩饰“失筯”的缘故便可知是雷声的帮助;从刘备语言、动作与其内心的不符分析其性格特点。

参考答案:害怕雷声;狡诈、有心计,善于随机应变。

二、语言运用

13.联合国秘书长即将改选之际,人们都想方设法打听“小道消息”。在联合国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有记者突然问当时任秘书长的加利:“明年是秘书长选举年,你是否考虑过将竞选连任下届秘书长?”只见加利微微一笑,慢条斯理地答道:“古埃及有一句谚语:‘旧鞋好穿。’”全场当即为之一震。

针对记者的提问,加利的回答生动形象而又巧妙得体,他主要表达了两种信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巧妙地运用语言,一语双关。

参考答案:①参加竞选,希望连任;②表达自己的优势与自信。

语文版练习册答案初一上第13课篇六:7-13课答案 语文 鲁教版配套练习册答案

10、(1)两者描写的角度不同,《放风筝》一文开头运用比喻的写作手法,指恶劣的社会环境,而《风筝》一文开头描写了北京的自然环境,为下文奠定悲凉的感情基调。 (2)象征着人,即思想。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生就像放风筝,风筝高飞低舞都与人切切相关。

(3)有相通之处,即风筝和风筝的放飞都寄托着儿童对未来的美好事物的向往

.只不过一个对教育儿童而言,一个对人生开始而言.

(4)因为风筝王不追求所谓的功利,即更多的金钱和更多的女人,他追求理想,即放飞的更高更远更好看,所以更美。

10、随手、告诫;

11、父亲对“我”有的事不管;

12、父亲要“我”递东西时把捏手的一边给对方;父亲要“我”轻关房门;

13、父亲反反复复地要我懂得,要替他人着想;

10、散步

10、主要是指贵之君变得懂事了,同时,中村夫妇也从这“偶然的疏忽”中,懂得了应如何教育子女。

11、(1)贵之君的母亲每天为儿子准备丰盛的饭菜。

(2)中村虽然吃腻了大马哈鱼,但想到可节约开支,为了儿女,也吃得挺有滋味。

(3)中村小时候,他母亲有时也烧海苔铺饭给他吃。这些说明家长对孩子都充满爱心,宁肯自己吃苦,却要尽可能让孩子生活得好。

12、可以围绕家庭教育谈自己的认识,如父母不应一味溺爱孩子,围着他们转,使他们养成任性、大把花钱、不尊敬长辈等坏毛病。从孩子角度讲,不能认为自己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是理所应当的。

9、第一节:“我”立志做船夫开拓新的世界。

第二节:“我”立志做船夫探索自然、改造自然。

第三节:“我”立志做船夫为村民服务,报答祖国母亲养育之恩。

10、本诗表现了“我”甘愿做一名船夫,为探索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的村民服务,报答养育自己的母亲、祖国的深恩的思想感情。

11、不能。“对岸”是诗人追求的目标,要达到理想的对岸,诗人立志从一名普通的船夫做起,甘愿把追求理想对岸的人先送到目的地,同时也实现自己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如果改为“我要做这渡船的船夫”过于直白,缺乏深意和内涵。

12、B

10、(1)生命力顽强,朴素天真,不甘寂寞,勇于实现自身价值

(2)喜爱。“春草扮个鬼脸仍回头扎根”,

敬佩,“她淡漠都市的繁华,却甘愿将她的脚步不断伸向浩瀚无边的沙漠·····”

(3)有必要。写这些说明春草的鲜嫩、清香,同时也体现春天新鲜、活泼的气息。

(4)反复。突出春草玩强的生命力,表现了春草不甘寂寞,勇于实现自身价值的精神。

(5)巧用拟人,表现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巧用拟人,化静为动,表现了春草的特征;巧用拟人,给平凡的劳动注入诗意;巧用拟人,表达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巧用拟人,创设情境,引起读者共鸣。

语文版练习册答案初一上第13课篇七: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同步练习及答案(13-14课)

13音乐巨人贝多芬

一、自主学习

1、根据“提示”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划出不认识的字词。

2、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重荷 .

流氓 .深邃 .下颏 .踌躇 ..模仿 .磐石 .头颅 .门槛 .喧嚣 .为难 .惹人注目 .

3、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重荷:

踌躇:

愁苦:

锁闭: 深邃: 磐石: 巴望: 喧嚣

惹人注目:

杂乱无章:

不见天日:

4、初步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5、记下你初读的体会、感受以及不明白的地方,以便和老师同学交流。

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1、按时间顺序划分课文的结构层次,有好几种不同的结果。请根据下面的

概括进行划分。然后讨论一下,还有哪些不同的划分。

第一部分:(第 自然段——第 自然段)写客人敲开贝多芬的家门,来

到贝多芬工作的房子,以及女佣对贝多芬的介绍。

第二部分:(第 自然段——第 自然段)写客人见到了贝多芬。

第三部分:(第 自然段——第 自然段)写贝多芬下楼以及他和客人的

交谈。

第四部分:(第 自然段——第 自然段)写贝多芬和客人共进晚餐以及

他对往事的回忆。

2、文章不管是在对贝多芬的外貌描写上,还是在对他的语言描写上,都表

现了他对不幸遭遇的抗争精神。请从课文中找出一些具体的例子进行分析。

答:

3、品味下面的句子,说说它们表达了什么意思。

⑴“好,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

答:

⑵“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

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

答;

4、对这篇课文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与老师同学作进一步的探究。

参考答案

1、1—5 6—9 10—24 25—27 2、“两肩极宽阔,„„及命运的担子”,“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生的意志。”这些外貌描写都显示了他对于不幸遭遇不妥协不屈服的抗争意志;“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这句话表现了贝多芬在遭到失聪的打击后不甘心就此放弃他的音乐事业,“拼命”“巴望”表现了他与不幸命运做斗争的决心。 3、⑴这是一个比喻。贝多芬的意思是说,一般人都以为他很可怕,很难接近,而“客人”竟然来拜访他,女佣也未经他的允许就让客人进门,他对他们的做法感到吃惊。这句话显示了贝多芬幽默,也间接地表现了他渴望被人了解的的心情。 ⑵贝多芬以他整个的生命和热情从事音乐创作,音乐在他的笔下和心里,已经成为生命的

象征,而乐队只能奏出有声的音符,却不能完美传达心灵的律动和生命的节奏,即贝多芬“心里的音乐”。这句话揭示了贝多芬视音乐为生命的感情。

14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一、基础部分

1.给加点字注音。

滑稽( ) 捋着( ) 头颅( ) 义愤填膺( )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纱毯 趣味 鉴赏 仰坐

B.犹豫 魅力 钦佩 脚踝

C.轮廓 模糊 覆盖 忘乎所已

D.翘起 和蔼 陶醉 荒谬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为( )

A.屋子很简陋,墙上空空的,家具也很少。

B.他时而激情满怀,时而义愤填膺。

C.他完全陶醉在这优美的大自然中了。

D.老师钦佩王兰的学习精神。

4.依据课文填空。

(1)屠格涅夫讲话时声调 ,但回答声音时 ,谈话内容 ,他的特点是 ,他还精通 。

(2)福楼拜讲话时 ,令人惊叹的是 ,他的特点是 。

阅读下文,完成5~9题。

[甲]

他的头很小却很漂亮,乌木色的浓密卷发从头上一直披到肩上,和卷曲的胡须连成一片;他习惯用手捋着自己的胡子尖。他的眼睛像切开的长缝,眯缝着,却从中射出一道墨一样的墨光。也许是由于过度近视,他的眼光有时很模糊;讲话的调子有些像唱歌。他举止活跃、手势生动,具有一切南方人的特征。

[乙]

他中等身材,微微发胖,有一副朴实但很固执的面庞。他的头像古代意大利版画中人物的头颅一样,虽然不漂亮,却表现出他的聪慧和坚强的性格。在他那很发

达的脑门上竖立着很短的头发,直挺挺的鼻子像是被人很突然地在那长满浓密胡子的嘴上一刀切断了。这张肥胖但很坚毅的脸的下半部覆盖着修得很短的胡须,黑色的眼睛虽然近视,但透着十分尖锐的探求的目光。他的微笑总使人感到有点嘲讽,他那很特别的唇沟使上唇高高地翘起,又显得十分滑稽可笑。

5.甲段描写的是 ,乙段描写的是 ;选文中留发长的是 ,留短发的是 。

6.这两段都是对人物的 描写,甲段除此之外,还有 描写。

7.选段中写眼睛、目光的句子是:

甲段: 乙段:

8.选段中描写头的句子是:

甲段: 乙段:

9.从选段的描写中,概括出两个人的特征(着重性格特征)。

二、提高部分

阅读下文,回答10~14题。

①窗外荷荷地下着雨,天空黑得像一盘墨汁,风从窗缝里吹进来,写字桌上的台灯像闪眼睛一样忽明忽暗地闪了几下。我刚翻到《野草》的最后一页。我抬起头,就好像看见先生站在面前。

②仍旧是矮小的身材,黑色的长袍,浓浓的眉毛,厚厚的唇须,深透的眼光和慈祥的微笑,右手两根手指夹着一支香烟。他深深地吸一口烟,向空中喷着烟雾。 ③他在房里踱着,在椅子上坐下来,他抽烟,他看书,他讲话,他俯在他那个简单的书桌上写字,他躺在他那把藤椅上休息,他突然发出爽朗的笑声„„

④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平易近人。而且每一个动作里仿佛都有先生的特殊的东西。你一眼就可以认出他来。

⑤不管窗外天空漆黑,只要他抬起眼睛,整个房间就马上亮起来,他的眼光仿佛会看透你的心灵,你在他面前想撒谎也不可能。不管院子里暴雨如注,只要他一开口,你就觉得他的每个字都很清楚地进到你的心底。他从不教训人,他鼓励你,安慰你,慢慢地使你的眼睛睁大,牵着你的手徐徐朝前走去,倘使有绊脚石,他

语文版练习册答案初一上第13课篇八: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3课《我爱这土地》练习 语文版

《我爱这土地》同步练习

第一部分:

1.本诗的作者是 。

2.本诗写于1938年,你知道当时的的背景吗?

3.课文用一只鸟儿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 。 4.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写作方法。读课文,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⑴写出诗中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象征意义: 土地:

河流、风: 黎明:

⑵诗人对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描写,蕴涵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⑶诗中哪两句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

5.从诗中选一两句你有感受的东西,谈谈你的感受。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6-7题: 断章(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6、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写了两组意象,第二组意象的意思是:明月的银光装饰了你的窗户,而你的形象或许又进入他人梦中装饰了他人的梦。 B、诗人如同与读者面对面的聊天,“你”指的是读者,全诗明白如话,但又蕴含深意,耐人寻味。

C、诗歌把前一句的结尾作为后一句的开头,使诗行间的逻辑关系十分明确。 D、诗中主要词语(“你”“看”“风景”“装饰”等)反复出现,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情调。这不使人动情,却令人深思。

7、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表现了一种被别人或社会当作装饰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

B、这首诗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C、这首诗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D、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 第二部分: (一)

时间是一把剪刀 汪静之 时间是一把剪刀,

用心 爱心 专心

- 1 -

生命是一匹锦绮; 一节一节地剪去, 等到剪完的时候, 把一堆破布付之一炬!

时间是一根铁鞭, 生命是一树繁花; 一朵一朵地击落, 等到击完的时候, 把满地残红踏入泥沙!

8.诗中运用两组不同比喻,来表达同一个思想:

⑴第一节把时间比成 ,生命比作 是 。

⑵第二节将时间比作 ,生命比作 是 。

9.诗人运用鲜明形象的比喻,为了说明什么?

10.诗人对“时间”形象的比喻,可以看作是诗人对 他 心情的间接表现。 11.诗的用韵严格:

⑴第一节是 句押韵,韵脚是 ⑵第二节是 句押韵,韵脚是 12.作者在诗中赋予“时间”的含义是什么?

13.根据诗的内容和形式,运用恰当的比喻,续写一节。

(二)

红的、白的、蓝的„„ 它不是石子, 却能使滚滚波涛 在我们心中激起, 它不会飞,

却能把我们带到奥妙的寰宇。 它没有口, 却能让我听到,

五洲四海的声响音律。 啊,它是什么? 是老师的粉笔,

——老师用智慧和心灵深情地把它浇铸。 14、给这首诗加一个标题: 。

15、本诗运用的两种修辞手法是 和 。 16、第一句省略号省略的内容是什么?

用心 爱心 专心

,裁剪的结果 ,击落后的结果 的形象描绘,是 。 。 - 2 -

17、表达主题的句子是哪句?

18、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带到奥妙的寰宇:

听到五洲四海的声响音律:

《我爱这土地》答案

1.艾青 2.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3.诗人对祖国的挚爱 4.⑴暴风雨打击着土地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象征着人民的悲愤和激怒;温柔的黎明象征人民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⑵对祖国的挚爱。 ⑶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5.略 6.B 7.A 8.⑴一把剪刀;一匹锦绮;一堆破布付之一炬⑵钱鞭;一树繁花;把满地残红踏入泥沙。 9.人生本来是美好的,可惜时间太残酷无情,随着时间的消逝,生命惨遭摧折。 10.当时艰难处境;苦闷 11.略 12.暗指当时的黑暗、冷酷的现实。 13.言之成理成文即可。 14.老师的粉笔 15、排比;设问 16、各种颜色的粉笔 17、最后一句 18、科学知识的世界;世界每个地方的消息。

用心 爱心 专心 - 3 -

语文版练习册答案初一上第13课篇九: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同步练习

13.*音乐巨人贝多芬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重荷________ ..

锁闭________ .

模仿________ .深邃________ .为难________ .头颅________ .踌躇________ ..流氓________ .喧嚣________ .磐石________ .厌恶________ .惹人注目________ .

2.解释词语

①杂乱无章:

②磐石:

③踌躇:

3.成语填空

零乱不( ) ( )不作声 ( )不透风

不见( )日 掌声( )动 无可比( )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是否积极主动地学习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

B.夜阑人静,想起今天一连串发生的事情,我怎么也睡不着。

C.由于他这样的成绩,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

D.在节约型社会里,人们有效利用资源的意识进一步增强。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大家认为他提出的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表示赞成。 ....

B.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

C.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

D.福楼拜惊人的记忆力和超人的博学多识往往使人惊叹不已。 ....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一个身高五英尺左右的人,两肩极________(广阔/宽阔),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而他给人明显的印象就是他能________(担负/承担)得起。

7.仿照例句,以“友谊”为话题写句子。

成功要用理想去引路,要用创造去开拓,要用汗水去浇灌。

友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

①命运加在贝多芬身上的不幸是将他的灵魂锁闭在磐石一样密不通风的“耳聋”之中。这犹如一座不见天日的囚室,牢牢地困住了他。不过,“聋”虽然带来了无可比拟的不幸和烦忧,却也带来了与人世的喧嚣相隔绝的安静。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②贝多芬留客人在他屋子里吃简便的晚餐。在晚餐桌上说起他往昔的许多故事,包括他在童年时跟海顿和巴赫学习时的生活,包括他为了糊口指挥乡村音乐队的生活……请看一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在那本大书里流着一条大河,那条大河就是从贝多芬身

上流出来,并且加以引申开的。

③贝多芬向他的客人叙述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那次节目是《费黛里奥》。当他站在台上按着节拍指挥时,听众的脸上都有一种奇怪的表情,可是谁也不忍告诉他。演奏告终,全场掌声雷动。贝多芬什么也听不见,很久很久背身站在指挥台上,直到一个女孩拉着他的手向观众答谢时,他才缓缓地转过身来。原来他完全聋了!他永远不能担任指挥了!

④贝多芬对客人大声地说:“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

8.为什么说“听众的脸上都有一种奇怪的表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几段文字中,写了贝多芬做的几件事情?请概括写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谈谈你对“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

希望写出的音乐!”一句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贝多芬曾说过:“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它决不能把我完全压倒!”联系课文谈谈你从

中感受到了他怎样的生命力量,给你什么人生启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探究

贝多芬与《月光曲》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 “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 “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 “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 “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 “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 “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 “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12.按下面的要求写出本文的记叙要素。

时间:________;地点:________;主要人物________;

事情的起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概要说说皮鞋匠从贝多芬弹奏的第二首曲子中感受到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章写皮鞋匠的感受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3.*音乐巨人贝多芬

1.zhonɡ hè suì chóu chú pán suǒ wei mánɡ wù mó lú xiāo rě

2.①又多又乱,没有条理。②厚而大的石头。③犹豫。

3.堪 默 密 天 雷 拟

4.D 5.A

6.宽阔担负

7.示例:友谊要用真诚去播种,要用理解去呵护,要用热情去滋润。

8.观众看到贝多芬指挥不正常而表现出惊讶。

9.写了两件事情:①贝多芬留客人吃晚饭,说往昔故事。②贝多芬向客人叙述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

10.贝多芬以他整个的生命和热情从事音乐创作,音乐在他的笔下和心里,已经成为生命的

象征,而乐队只能奏出有声的音符,却不能完美传达心灵的律动和生命节奏,即贝多芬“心里的音乐”。这句话揭示了贝多芬视音乐为生命的感情。

11.答案略,言之成理即可。

12.一年秋天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 贝多芬、一个盲姑娘、她的哥哥皮鞋匠

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时在小镇听到有人弹他的曲子。

贝多芬听到兄妹对话,受感动,进屋为他们弹琴。

贝多芬被姑娘打动,即兴弹一首新曲,《月光曲》问世。

13.大海上月亮升起洒下银光,忽然大风卷起巨浪,雪亮的浪花接连涌向岸边。

14.从侧面烘托出贝多芬曲子的美妙与他纯熟的弹琴技巧。

15.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

语文版练习册答案初一上第13课篇十: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学案: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人教新课标版)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案

教师寄语:全面的认识事物才能把握住要害

学习目标

1.本文的论证方式及其方法。

2.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方面看问题,能更好的解决疑惑。 自读导言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作者针对现实生活中很多“我”常常局限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认识,提出了相反的观点,独辟蹊径,很富有思辨色彩。教师应启发学生认识到这种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方式,本身就是一种特立独行的创新思维。

自读要求

1.根据书下注释并利用工具书解决有关字词问题。

2.认真读几遍课文,整体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

3.结合“自读提示”和课后习题,理解下面的问题:

①文章的开头有什么特点?

②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③完成课后习题。

学习过程

一.初读课文。

①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写法。

根深蒂固 孜孜不倦 汲取 锲而不舍 约翰 ......

②掌握下列词语的含义(注意加点词的意思)。

根深蒂固 孜孜不倦 汲取 一事无成 持之以恒 推敲 不言而喻 ..........

轻而易举 锲而不舍 ....

二.细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文的结构如何划分?

②本文的开头有什么特点?

③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论点?

三.熟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1.资料补充

《关于“推敲”的典故》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九引《刘公嘉话》:“岛(贾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之尹前,岛具对所得词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

2. 关于“锲而不舍”的出处:

《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四、整体把握.

1、标出自然段分析本文结构:

2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3.写出本文的论证方法:

五、达标检测

1.给下列词中加粗字注音。

渊博( ) 锲而不舍( )

2.根据下列词中的注音写汉字。

根深dì固( ) jí取( ) zīzī不倦( )(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1)“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根深蒂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xkb1.com 孜孜不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持之以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锲而不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________在大多数情况下,________是他们,________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________,这种非凡的灵感,________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________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________充实。

5.简答。

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做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X k b 1 . c o m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x k b 1 . c o m

“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麻烦的是,生活中的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

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x k b 1 . c o m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对此我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出一种新产品。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来。有一天,古登贝尔克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1971年的一天,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有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实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1.“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模式有什么弊病?

2.请归纳一下: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3.分别用一句话概括选文所举的两个事例。

4.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十分重要”?

5.选文第二段画线句子是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6.作者说:“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你有过这样的生活体验吗?请写一个事例。

7.“创新是一个民族精神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六、拓展训练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创造超越的人生

不知你有没有听过这个埃及古老的传说——有个开罗人,一天到晚想发财,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有一夜,他梦见从水里冒出一个人,浑身湿淋淋的,一张嘴,吐出一个金币,并且对开罗人说:“你想发财吗?有成千上万的金币在等着你呢。” 开罗人急着问:“在哪里?在哪里?我当然想发财了,我都想得快发疯了。” “好,”那吐金币的人说,“想发财,你就得去伊斯法罕,只有到那里才能找到金币。”说完就不见了。

开罗人醒过来,辗转反侧,再也睡不着了。“天哪!伊斯法罕远在波斯啊,我到底去不去呢?去,我必须穿越阿拉伯半岛,经波斯湾,再攀上扎格罗斯山,才到得了那山巅之城。”开罗人想,“我很可能死在半路上,但是不去,我这辈子大概就发不了财了。”

去,他不见得一定能发财,谁能相信梦里的事?但是不去,他必定会悔恨。经过几天内心的挣扎,开罗人还是决定冒险。

千山万水我独行。开罗人千里跋涉,历经了许多艰难险阻,终于风尘仆仆地到达了“山巅之城”伊斯法罕。

天哪!伊斯法罕不但穷困,而且正闹土匪,开罗人随身带的一点值钱的东西都被土匪抢走了。

当地的警卫总算把土匪赶跑,发现奄奄一息的开罗人,喂他吃饭、喝水,把开罗人救活。

“看样子、听口音,你不是本地人?”警卫队长说。

“我从开罗来。”

“什么?开罗?你从那么远,那么富有的城市,到这鸟不生蛋的伊斯法罕来干什么?”

“因为我梦见神对我的启示,到这里来可以找到成千上万的金币。”开罗人坦白地说。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chuzhong/125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