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初一】
鲁迅有什么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著作篇一:初一历史复习题
2008-2009年度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测试卷
一 选择题(2分一个,共60分)
1. 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纪传体通史是
A.《史记》 B.《汉书》 C.《后汉书》 D.《资治通鉴》
2. 下列改革中,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的是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3. 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的生活年代大约距今
A、一百七十万年 B、七十万年 C 、二十万年 D、一万八千年
4. 一个家族代代世袭王位和帝位,或兄终弟及,或夫死子继。这种现象开始
于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5. 儒家学说成为我国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开始于
A.秦孝公时期 B.秦始皇时期
C.汉武帝时期 D.汉明帝时期
6. 西周的众多诸侯是通过什么制度产生的
A、奴隶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禅让制
7. 下列主张不属于孔子的是
A、温故而知新 B、因材施教 C、为政以德 D、事物的对立面相互转化
8. 汉武帝“罢黜百家”中的“百家”指的是
A、诸子百家 B、除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
C、法家和墨家 D、道家和兵家
9. 我国新疆地区正式隶属于中央政府的管辖,开始于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三国时期
10. 西汉前期出现的盛世局面是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汉武盛世” D.“开元盛世”
11.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
A.夏朝 B.秦朝 C.西汉 D.西晋
12. 《水经注》的作者是
A.郦道元 B.贾思勰 C.祖冲之 D.张衡
13. 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开凿于
A.三国时期 B.西晋时期 C.东晋时期 D.北魏
14. “草黄沙白马如去,落日悲笳(胡笳)处处闻。此去妾心终许国,不劳辛
苦汉三军”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肯定昭君主要是因为
A.昭君出塞是为了个人幸福
B.昭君出塞是为了报效国家,以国家的利益为重
C.昭君出塞加强了汉与匈奴的友好往来
D.昭君出塞是为了显示其是一个不畏艰险的伟女子
15. 迄今为止,我们学过的历史上的社会形态排列顺序为
①原始社会 ②封建社会 ③奴隶社会
A.①③② B.②③① C.①②③ D.③②①
16. 世界上的农作物最早在我国开始种植的是
A.水稻、棉花 B.水稻、粟
C.水稻、玉米 D.粟、烟草
17. 下面发生在秦汉时期的几个历史事件中,使匈奴不能再与西汉抗衡的是
A.秦派大将蒙恬大举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
B.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C.汉武帝派兵攻打匈奴,夺得河套地区
D.东汉时期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
18. 奠定三国鼎立局面基础的战役是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城濮之战
19. 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推动 B、北方农民南迁,增加了劳动力
C、北方的先进生产技术传到江南 D、江南局势相对稳定
20. 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是
A、《九章算术》 B、《伤寒杂病论》 C、《水经注》 D、《齐民要术》
21. 丝绸之路是闻名世界的东西方交通要道,它开创于
A.战国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22. “有无、难易、长短、前后等都是对立的,但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
这是谁的思想
A.老子 B.孔子 C.庄子 D.荀子
23. 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A.实行了商鞅变法 B.更多使用铁制农具
C.牛耕得到推广 D.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24. 三国时期,吴国的船曾经到达台湾,当时的台湾被称作
A.台湾 B.夷洲 C.琉球 D.柴桑
25. “知彼知已,百战不殆”一语出自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
A、《论语》 B、《孙膑兵法 》 C、《孙子兵法》 D《吕氏春秋》
26.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直接目的是( )
A、恢复和西域各国的交往 B、加强对西域各国的控制
C、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D、打通丝绸之路
27.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的出发地是( )
A、咸阳 B、长安 C、杭州 D、苏州
28. 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出现于( )
A、西汉时期 B、东汉时期 C、三国时期 D、唐朝时期
29. 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是( )
A、《汉书》 B《、水经注》 C、《兰亭序》 D、《女史箴图》
30. 下列历史事件在《史记》中没有记载的是( )
A、商鞅变法 B、陈胜、吴广起义
C、地动仪的发明 D、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二 历史诊所(请用横线划出下列各题中历史描述的错误所在,并订正,每个3
分,共9分)
31. 小红问:“小明同学,你知道在公元前138年出使西域的是谁吗?”
小明答道:“班固。”
诊断结果:
32. 丽丽说:历史上被尊称为“医圣”的是华佗.
诊断结果:
33. 汉武帝削弱封国势力,使其越分越小,再也无力与中央政权对抗,实现了
政治上的大一统;“焚书坑儒”,设立太学,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诊断结果:
三 材料解析题(共26分)
34. “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加强封建统治,他创建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
央集权制度,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的一切大权。”
请回答:
① 材料中的“他”指的是谁?(2分)
② “他”的最重要的历史贡献是什么?(2分)
③ 材料中的措施外,为巩固统一“他”还采取了哪些措施?(6分)
35.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请回答:
①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分)
② “壮心”在这里指什么?(1分)
③ 作者最大的功绩是什么?(1分)
36. “人固有一死,或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请回答:
① 这是谁的名言?(2分)
② 他生活在哪个朝代?(1分)
③ 作者有什么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著作?如何评价这本书?(4分)
37. “进,与操遇于赤壁。时操早已有病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瑜军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获枯柴,灌油其中„„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曹操舰船),延及岸上营落„„北军大败。”
——《资治通鉴》
请回答:
① 此材料记载的是一件什么历史大事?(2分)
② 发生在哪一年?(1分)
③ 此事的发生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四 列举题
38. 总结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有哪些领先于世界的科学技术
(至少写出5个,每个1分,共5分)
鲁迅有什么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著作篇二:七年级历史导学案
鲁迅有什么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著作篇三:有关鲁迅的文学作品赏析
有关鲁迅的文学作品赏析
本学期,我的公选课选的是现代文学作品欣赏课,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我学会去领悟一篇作品的内涵,也对文学作品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本学期的文学欣赏主要都是围绕我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鲁迅先生展开的,我也对鲁迅先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伴随着鲁迅先生的作品,一同凝望逝去的历史,解读上个世纪中国最忧患的灵魂,同时在成长中,不断剖析自我个体的生命存在,这已是我们见证深刻的必修课,而且势必仍将持续下去,成为我们灵魂深处不可磨灭的永恒。有人说:鲁迅是一个难以表述的存在,走进他的内心深处,是相当困难的,鲁迅思想的深刻性和复杂性,使得后人在接近的时候,常常会陷入表述的尴尬。但对于我们而言,从学者抑或评论家的角度去品味、体会,实在是被置入另一种无地的尴尬中,我只能记下那些在我的成长中慢慢风化却又自信弥坚的感想,来告慰先生的伟大,以及见证一些。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鲁迅一生创作无数,他的代表作主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阿Q正传》等皆收于《呐喊》中)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含《藤野先生》等)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含《风筝》、《雪》等作品)《故乡》论文集:《门外文谈》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在鲁迅先生的众多作品中,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当属《朝花夕拾》了。该书收入鲁迅先生1926年2月至11月间创作的散文10篇和小引1篇及后记1篇。《朝花夕拾》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散文,“以青少年时代生活经历为线索,真实而动人地抒写了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的一组生活”。《朝花夕拾》艺术特色鲜明--爱憎分明;叙述与议论、回忆与感想、抒情与讽刺有机结合;流畅自然,亲切平易,“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13岁那年,他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举舞弊案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败落下来。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就这样结束了,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
这十篇散文,正是其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了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严
格但不乏乐趣的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父亲的病》——父亲被江湖庸医耽误,死去了,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琐记》——鲁迅在这篇文章里回忆了隔壁家的表面对孩子好,其实是暗中使坏的衍太太,让孩子做危险的事,给鲁迅看不健康的图片,教鲁迅偷妈妈的首饰,但对自己的孩子十分严格。表现出了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奸诈,坏心眼的妇人。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似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学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
总起来看,《朝花夕拾》写到他年少时代以至于到日本前后的若干生活片段,展现当时的世态人情、民俗文化,流露了鲁迅先生对社会的深刻观察和对家人师友的真挚感情。叙述情切感人,又有机的糅进了大量的描写、抒情和议论,文笔优美清新,堪称现代文学史上最高水平的回忆散文。
而《彷徨》中的《伤逝》一文我也很喜欢。《伤逝》写的是涓生与子君对恋爱与婚姻自由的追求,这追求最初已经获得成功,但终于还是失败了,其根本原因是由于社会的迫害这篇文章断断续续总算读了个遍,从先前那个不被世俗所扰得自信女子,由于生活与涓生的生活周而复始的生活,她变了,没有先前的新时代思想,而更像一个就是无所事事的“‘贤’妇人”了,她没有工作只是在家做做家务,尽管家境如此“执着”而贫困,可是他仍然在家做起了全职太太,可能是为了更好的照顾先生吧!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之所以这样说全是因为子君台给人以诗情画意了,不论如何,总是以为是一位清丽脱俗的妙女子,更是当之无愧的才女阿!讲事理,晓大义,而事实往往与人们想象不附。从“阿随”被弃的事件中倒是感觉她没什么素养,颠覆了我对她大家闺秀的好感,心里想着好听的名而不能代表什么,可那鲜明的个性却让我因他的死而对涓生一直耿耿于怀!人在世间需要也是必须要听真话的,可是,不也应该先选对时间吗?从他的悄然离去,似乎更加让我敢肯定了这位才情横溢的女子。是因为无聊穷倒的生活而心情大变的?环境可以改变人,这呀!我可一点都不会质疑,而对“情到浓时自然薄”我对这句话可是深有体会啊!无论亲情,友情还是爱情,好像是与生俱来的亲情耐得住考验外,别的怕不值一提了吧!什么海誓山盟!唉
总的来说,他“俯首甘为孺子牛”,他一生都为改变整个民族的命运忙碌着;年轻时看到整个民族病弱的状态激发了他学医救国的志向,后来在日本学习过程中认识到中国人是病在思想上,因此弃医从文,决心用自己手中的笔改变中国人的思想;他的著作无数,其中《阿Q正传》、《孔已己》、《药》、《狂人日记》等都深刻反映了当时畸形社会下人们真实的生活状态和思想状况。他的著作对当时的社会尤其是青少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人们为改变中国落后状况而努力奋斗。他的精神可以用三个字来形容——民族魂,这也是当时的人们在追悼会上盖在他遗体上的三个字。他是一个有思想、有民族大义、思想开放进步,时代造就的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作品揭露了当时的腐败、弊端,人们的懦弱、虚假,唤起了民族的觉醒,揭露了当代的腐败、弊端,人们的懦弱、虚假,再一次唤起民族的觉醒,揭露了历朝历代的
腐败、弊端,人们的懦弱、虚假,无数次唤起民族的觉醒。
这学期的公选课就这样结束了,感觉过的好快,又有一丝不舍,徜徉在文学的海洋里时间总是过得很快,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教育人们成长,而鲁迅先生正式把这做到了极致。虽然课已结束,但是我对文学的喜爱追求不会停止,相信它也会陪伴我的一生。
鲁迅有什么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著作篇四:2014年名著阅读
2014年初三语文---名著阅读练习
(一) 《诗经》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到(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大约五百年间的305首诗,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诗经》是我国一部诗歌总集,还是一部的百科全书。诗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 首诗。诗集分 、 、 三部分。《关雎》选自《诗经·国风·周南》,反映的是纯朴、真挚,清丽动人的男女爱情生活。
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305首诗。是一部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分为 、雅、 三部分,常用的表现手法为 比、 。其中《 ·国风·周南》,是诗经的首篇,这首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 。
4、《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部分,大都是民间诗歌,内容丰富,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人情风物和婚姻恋爱等都有真实的描写。《诗经》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如《蒹葭》,全诗是起 而后再用赋法,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写景发端,描绘出一幅秋苇清苍、露重霜浓的景色,这样的景色触动了主人公 之情。
(二)《左传》
1、《左传》也叫《春秋左氏传》,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史书。该书记事详备、文辞优美,《安之战》和《 》(填写记录战争的篇名)就是其中的光辉典范,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和文学价值。
2、《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记事基本以《春秋》中的公为次序。《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和文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 (2) 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左传》善于通过人物语言刻画人物形象,比如《曹刿论战》一文就借助主要人物曹刿论述战前的“作战条件”、战中的“ (3) ”、战后的“取胜原因”等语言,刻画了这个有强烈爱国热情、有远见卓识、冷静睿智的人物形象。
3、《曹刿论战》选自《,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记事详备文辞优美的的文献价值,本文记载的是春秋时期鲁国在 战胜齐国的经过。
(三)《论语》
1、《论语》是著作之一,由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 等。与《大学》《中庸》《孟
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 ”。
2、《论语》是 家的经典著作之一,首创 《论语》中多记录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诫我们要尊重他人意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说求知要实事求是;沿用至今的成语 既强调了在学习方面不断温习的重要,也阐明回忆过去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现在的道理……
3、《论语》是一部记录 言行的书,孔子死后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辑录整理而成,其内容涵盖哲学、政治、伦理、经济、文学、道德等方面。《孟子》由孟子及其弟子以散文的形式合作撰写而成,其内容涵盖孟子政治思想、哲学理念以及人生道德修养等方面,其中《鱼我所欲也》以 (2) 二者不可得兼设喻而引出的“舍生取义”精神,激励许多志士仁人实现了人生理想。《论语》和《孟子》在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上的地位无可替代,对中国人思想和道德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先秦以后,人们将孔、孟并举,将他们的学说统称为“ (3) ”。
4、《论语》的内容很广泛,记载了孔子关于政治、经济、伦理、教育等方面的言论,反映了早期 家思想的基本面貌,其中孔子关于学习方面的论述很是精辟,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 。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简洁而意蕴丰富,有些语句成了人们所熟知的成语,如 (写一个则可)。
5、《孟子》、《中庸》并称“四书”,是儒家的经典,包含政治主张、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方面的内容。孔子认为 ② (填成语)的学习方法可以在不断温习旧知识中受到启发,有新收获。孟子认为道义尊严比生命更为重要,《鱼我所欲也》一文中 ③ 的故事论证的就是这个道理。
是早期语录体散文 ,记载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请你就学习方面引用其中一句“ ③ ”印证自己的收获。
学派的创始人。记录了他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与《大学》、《中庸》、《 ③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四)《孟子》
1、《孟子》是家经典之一,书中对修身、治国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原则。《孟子》善用比喻来讲道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用 来比喻治理国家,表达了要施行仁政的观点。《鱼我所欲也》一文,用鱼和熊掌来比喻生命和道义,二者不可得兼时,我们可
以用一个成语来表示作者的态度,那就是 。
2、荀子对儒学发展有独特建树,世称“三圣人”。“儒学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经典,包括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战国人所著、根据鲁史编写的《_③_ 》,还有《论语》《礼记》等。
3、《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其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他善用排比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例如我们学过的《 ① 》一文,开头就列举了一系列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有力论证了人才要在 ② 中造就的道理。为了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孟子还喜欢使用比喻,如我们学过的《鱼我所欲也》一文中就巧妙地以“ ③ ”比喻“舍生取义”,平易通俗而又发人深省。
4、艺术上有相同之处,如都是 体散文,都以一个主要人物为中心等。但也有不同之处,例如,前者更多地表现为温柔敦厚的文风,后者则气势雄健,感情强烈,其中《 》一文就体现了这一特点,为论证义重于生的道理,运用反复、对称句式,言辞慷慨,雄辩有力。
5、阅读名著是一种快乐。让你从心灵上、精神上得到最大的满足和享受。它像是一把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为你解开心结,净化灵魂。
(1)我国清代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活动和精神面貌的长篇讽刺小说是《 》。
(2)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精神与《 》一书中倡导的“舍生取义”的主张一脉相承。
(3)根据下面的诗句,写出对应的人物。
①有才无德总被误;顾此失彼招分身。身死只因才外露;恃才可叹血横流。
②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人物:① ②
6、孟子的文章感情强烈,气势充沛,说理充分。比如,在《鱼我所欲也》中,以三个“乡为身死而不受”领起,表达了对贪求富贵,舍弃 ① 的强烈谴责。又如,在《 ② 》中,文章开头列举了以 ③ 为首的六位历史人物奋起于苦难之中的事例,阐述了艰难困苦对于人才的作用,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7、“温故知新”一词出自《》,“舍生取义”出自家的另一部经典著作《孟子》。在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中,孟子用排比句式列举了舜、傅说、 ③ (填一个人名)等承担“大任”者须经历各种磨难的事实,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时期的思想家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把
行主要记录在《孟子》一书中。从书中的许多篇章,都可以看出他善用譬喻陈说事理,如《鱼我所欲也》中,就以“舍鱼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 ③ ”,生动形象地阐明了自己的主张。
9、《孟子》是的经典著作,相传是时期孟子所做。它善用比喻,形象说理。《鱼我所欲也》为了说明舍生取义的道理,以 为喻。
(五)《战国策》
1、我读国别体史书从那些谋臣策士的讽谏艺术中,参悟了“忠言未必逆耳”的哲理;我读吴承恩的《西游记》,领略了 的火眼金睛,猪八戒的憨态可掬;我读 的《朝花夕拾》,认识了勤劳善良的长妈妈,令人敬仰钦佩的藤野先生。
2、《战国策》是西汉末年根据史书整理编辑的,记录了战国时期的政治斗争。
3、《 》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一部 史书。其中《唐雎不辱使命》篇,以人物对话生动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出战国时期 ③ 在政治激辩时的智慧和勇气。
4、《论语》是儒家的经典,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和《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为“ (1)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战国策》是一部 (2) 体史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其中《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就记述了邹忌的政治主张:国君要 (3) 、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
(六)《水浒传》
1、章回体小说《水浒传》,生动地描写了以宋江为首的好汉们聚义梁山的故事,鲜明地表现了“ ① ”的主题,被称作“反抗封建暴政的英雄传奇”。这部小说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例如, ② (人名)在状元桥戏弄并三拳打死郑屠,有力地表现了他见义勇为、疾恶如仇、鲁莽直率而又 ③ 的性格……
2、《水浒》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好汉形象,他们有“忠”,有“义”,有“勇”,有“谋”。宋江把晁盖时期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表现了他的“忠”; ① (填人物)拳打镇关西表现了他的“义”;武松在 ② (填地点)打虎表现了他的“勇”;晁盖、吴用等众好汉在黄泥冈 ③ (填事件)表现了吴用的“谋”。他们谱写了一段又一段的英雄传奇。
3、古典小说《水浒》善于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形象。例如通过林冲与高俅父子及其帮凶的矛盾冲突,刻画了林冲对待压迫先是 ① ,最后被迫奋勇复仇的形象;再如我们学过的《 ② 》,作者通过刻画 ③ 与众军士的矛盾冲突,表现了他粗暴急躁的性格特点。
4、元末明初 深刻印象。其中绰号为“ ”的吴用,经过周密安排,巧用计谋,使得杨志在黄泥冈丢了 ,这件事充分展示出吴用的神机妙算。
5、“义”字含义丰富: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阐释了“的主张,儒家这种轻利重义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水浒传》中,宋江在梁山农民起义奠基人 ② 牺牲后,将“ ③ ”改为“忠义堂”,都凸显了对“义”的重视,但“忠”在“义”前,标志着农民起义的路线开始偏离。
6、他虽嫉恶如仇,却从没有武松鸳鸯楼连杀十五人的血腥,也没有李逵两把板斧排头砍倒一片百姓的凶残;他对人间苦难有深切的体悟,如在桃花村痛打小霸王周通后,劝周通放弃亲事,为的是让刘太公能够老有所养,不要“教老人家失所”;梁山上见着林冲便动问“阿嫂信息”……
以上选文出自名著《① 》。文中的“他”是 ② ,请你简要地写出原著中有关他的另一件事情: ③ 。
7、“A拿着刀,立在檐前,两个人自入去了,一盏茶时,不见出来。A心疑,探头入帘看时,只见檐前额上有四个青字,写道:“白虎节堂”。A猛省道:‘这节堂是商议军机大事处,如何敢无故辄入,不是礼!’”
选文出自名著《水浒》,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 ① ,文中“A”指的是 ② (填人物名),本回中关于A的故事名为 ③
8、今年8月份,中国国家京剧院在德国汉堡演出京剧《野猪林》,获得巨大成功。《野猪林》的故事取材于我国古典文学名著 ① ,该故事的主要内容是林冲被高俅陷害发配沧州,途经野猪林,在险遭解差杀害时被 ② 搭救,后来,二人同上 ③ 聚义。该剧戏剧冲突严谨紧凑,在其主要戏剧冲突即 ④ 二人矛盾的基础上,层层递进,主题思想如抽丝剥茧般完美呈现出来正与邪的对抗、忠与奸的较量。
(七)《西游记》
1、在中国古代章回小说中,很多兵器与人物形象已融为一体:提到,人们就想到孙悟空;提到九齿钉钯,人们就想到 ② 。一杆长枪使得耿直忠义的豹子头林冲的英雄形象更为丰满,一对板斧使得 ③ 的黑旋风李逵的个性特征更为鲜明……于是,人物因兵器而变得更加生动,兵器也因人物而富有了灵气。
2、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四大名著之一做这样的评价:“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小说中的众多形象栩栩如生:如 ② 敢于与天庭作对,一路降妖除魔,代表了一种正义的力量,表现出战胜一切困难的必胜信念;如在 ③ 的故事情节中看出红
鲁迅有什么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著作篇五:读鲁迅著作
读鲁迅著作(徐中远)
终身的爱好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毛泽东十分爱读鲁迅的著作。还在延安时期,一九三八年一月十二日,他给当时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任主任教员的艾思奇写过一封信。他写道:“我没有《鲁迅全集》,有几本零的,《朝华夕拾》也在内,遍寻都不见了。”①这说明在写此信之前,毛泽东已经读过一些鲁迅的著作,但限于当时的客观环境,他还没能系统地读到鲁迅的著作。
一九三八年八月,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辑的二十卷本的《鲁迅全集》(内容包括鲁迅的著作、译作和他所整理的部分古籍)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次出版的《鲁迅全集》。书是在上海出版的,通过党的地下组织,从上海辗转到陕北根据地,毛泽东得到了一套。
《鲁迅全集》特印了二百套编号发行的“纪念本”。这套“纪念本”,在每册的版权页上注明为“(非卖品)”。毛泽东得到的是第五十八号,封面是紫色的,书脊是黑色的,每卷的封底、封面的两角都是同书脊黑色一样的布料包角。这套书印装别致,作工精细,色彩协调。
毛泽东收到《鲁迅全集》之后,把书放在自己的办公桌旁。尽管当时战事忙碌,环境简陋,但他总是忙中找闲,在低矮的窑洞里秉烛夜读。后来新华社发表过一张毛泽东在延安枣园窑洞里工作的照片,办公桌上放着三卷《鲁迅全集》,这是毛泽东在延安爱读鲁迅著作的真实的历史记录。
毛泽东阅读鲁迅著作,同读其他著作一样,常常用笔在书上圈圈划划,一边读,一边划,文章读完了,书上也划满了直线、曲线、圈圈、点点、三角、问号等等多种符号和标志;同时还留下一些简明的批语。
毛泽东阅读鲁迅著作十分认真。从他在书上批划的情形来看,凡是原书中文字排印颠倒、错字漏字的地方,他都把它一一改正过来。有的错字是容易识别的,有的就不那么容易。例如,《鲁迅全集》第四卷,《二心集》中的《唐朝的钉梢》这篇文章里的一段文字:“那里面有张泌的《浣溪纱》调十首,其九云:晚逐香车入凤城,东风斜揭绣帘轻,慢回娇眼笑盈盈,消息未通何计从,便须佯醉且随行,依稀闻道太狂生。”这首词中的“消息未通何计从”的“从”字,如果仅从词义来看,看不出是一个错字。从词律的音韵平仄看,显然是错了。毛泽东读到这里时,将“从”字改为“是”字,原词,据中华书局出版的《全唐诗》卷八百九十八所载,确实是“是”字,而不是“从”字。一九八一年新版《鲁迅全集》已改正。张泌的词在唐代并不十分引人注目,但毛泽东对他的词在延安时就记得这样准确,这说明毛泽东对唐诗是下了很大的功夫的,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他读鲁迅著作仔细的程度。
经过较为系统地阅读鲁迅的著作,毛泽东对鲁迅著作的思想性、战斗性、人民性的了解更多了。后来毛泽东在著作、讲话、谈话、报告和一些书信中,多次谈到鲁迅和鲁迅的著作,并对鲁迅在中国革命和文化发展史中的地位作了很高的评价。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他称赞鲁迅是“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
①《毛泽东书信选集》第118页。读鲁迅著作
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一九四○年一月,陕甘宁边区文协在延安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毛泽东和其他中共中央领导同志分别为大会题词。毛泽东的题词,一则是:“为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而奋斗。”另一则就是:“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他说:“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他号召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①
毛泽东对于那套精装别致的《鲁迅全集》十分珍爱。他转移、行军到哪里,就把它带到哪里。在那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毛泽东不少的书籍和用品都丢弃了,可是这套二十卷本的《鲁迅全集》却一直伴随着他。到中南海居住之后,有一天,他在书房里阅读这套《鲁迅全集》,一边翻阅,一边饱含深情地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这套书保存下来不容易啊!当时打仗,说转移就转移,有时在转移路上还要和敌人交火。这些书都是分给战士们背着,他们又要行军,又要打仗。书能保存到今天,我首先要感谢那些曾为我背书的同志们。
一九四九年十二月,毛泽东率中国党政代表团访问苏联。出访前夕,他亲手挑选了几本鲁迅的著作带走。在赴莫斯科的途中,他有时还读鲁迅的著作。
到了莫斯科,有不少外事活动。可是他还利用零星时间阅读鲁迅著作。有一天,外事活动后回到住地,离开饭的时间不到半小时。这时,他就拿出一本鲁迅的著作读了起来。开饭的时间到了,工作人员把饭菜放在桌上,他都顾不上吃。工作人员走到他身边,轻声催他吃饭。他说:“还有一点,看完就吃。”工作人员亲眼看到,他用笔在书上圈圈划划。还自言自语:说得好!说得好!一直把二十来页书看完才吃饭。他一边吃,一边笑着对工作人员说,我就是爱读鲁迅的书,鲁迅的心和我们是息息相通的。我在延安,夜晚读鲁迅的书,常常忘记了睡觉。
一九五六年到一九五八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相继出版了带注释的十卷本《鲁迅全集》(只收著作、未收译文和占籍),并发行了单行本。毛泽东对这套新版的鲁迅著作也很珍爱,把它放在床上,经常利用夜晚时间和其他零散时间阅读。单行本上的许多篇章,他反复读了多次。看一次,他习惯在书上画一个圈;看两次,就画两个圈。一九六一年,毛泽东在江西的一段时间,把新版的《鲁迅全集》带在身边。毛泽东逝世后,报刊上发表过一张他站在书柜前看书的照片。他手里拿着的正在翻看的书,就是新版《鲁迅全集》。
毛泽东对鲁迅的每本集子以及许多文章,是什么时候写的,什么时候编的,什么时候出版过,都很注意。他在阅读时差不多在每册封面上都写有批注。例如,《且介亭杂文》一册,他在封面上批有:“一九三四年作,一九三五年十二月编”;《彷徨》一册的封面上批有:“一九二四——一九二五
①毛泽东在这篇讲话中还解释说:“‘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孺子’在这里就是说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1944年1月24日,山东省文协曾给中央总学委打电报,询问《讲话》中解释“千夫”的那句话是否有误,要求“请问明毛主席电示为盼”。2月8日,毛泽东在回电中坚持他原来的解释,并说:“鲁迅虽借用”千夫指’古典的字面,但含义完全变了。”
年,一九二六年八月出版”,等等。《二心集》中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一文,原书副标题上只写了“三月二日在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讲”,他在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当即在”三月二日”前添加了“一九三○”。《上海文艺之一瞥》一文,副标题上只写了“八月十二日在社会科学研究会讲”,他在“八月十二日”前添加了“一九三一”。
到了七十年代初,毛泽东年近八十高龄,精力、体力等都远远地不如以前了,健康状况越来越差。就在这种情况下,他读鲁迅著作的兴趣未减。一九七二年九月,文物出版社出版了北京鲁迅博物馆编的《鲁迅手稿选集三编》(线装本)。这本书共有二十九篇鲁迅手稿,都是从尚未刊印的鲁迅手稿中选出来的。毛泽东得到这本书后,一方面读鲁迅的手稿,一方面欣赏鲁迅的墨迹。毛泽东生前很爱欣赏名家子画和那些书写名人诗词、著名警语、格言、楹联等等的名人墨迹。鲁迅的这本子稿,都是在“语丝”稿纸上,用毛笔写的行书体墨迹,字迹清楚,运笔流畅自如,所以毛泽东常常翻看。手稿选集里有的字写得大小,他就用放大镜,一页一页往下看。一边看,一边还不时地用笔在手槁选集上圈圈划划。
毛泽东在一九七一年生病以后,用放大镜看书越来越困难。工作人员建议把鲁迅著作印成大字本。他说,国家目前还很困难。印大字本又要花钱。后来,有关方面一是为了毛泽东等老同志阅读鲁迅著作的方便,二是可以馈赠外宾,三是便于长久地保存鲁迅著作,于一九七二年特意将五十年代出版的带有注释的十卷本《鲁迅全集》,排印成少量的大字线装本。这套线装本由北京、上海两地排印。因全书印刷的工作量大,不能一下子印出来。印好一卷,出版社就先送给毛泽东一卷。他收到一卷就看一卷。当时出版社并没有按原全集的顺序送,哪卷印好送哪卷。因为是线装本,字又较大,毛泽东看起来很方便。当时,他对这种新印的线装大字本读得很快,常常这卷看完了,下一卷出版社还没送来。就这样先后延续了几个月,全书才印装完毕。他收到全套的线装大字本的《鲁迅全集》时,也差不多又读了一遍。在这套新印的线装大字本的许多册的封面上,他同样划了一些红圈圈。在书中划了许多红道道。在有的封面上,他还亲笔写了“1975.8再阅”。
《鲁迅全集》第五卷《准风月谈·关于翻译(下)》,是篇谈文艺批评的文章。鲁迅在这篇文章里尖锐地批评了文艺批评界那种因为有点烂疤,就一下把整个苹果部抛掉的作法。鲁迅指出,“首饰要“足赤”,人物要“完人’”的思想是很错误的。鲁迅用吃烂苹果的例子来谆谆告诫人们要正确对待有缺点的人和文艺作品。毛泽东赞同鲁迅的见解。一九七五年,他在病中还叫工作人员给他读这篇文章。当工作人员读到有关的内容时,他高兴得连声称赞说:写得好!写得好!
一九七六年九月,毛泽东逝世前夕,他卧室的床上、床边的桌子上。书架上,还摆放着这套新印的大字本《鲁迅全集》。有的是在某一页折上一个角,有的地方还夹有纸条,有的还是翻开放着的。这套书同其他大字本书一起伴随着毛泽东走完了生命的最后几年路程。
读鲁迅的小说和杂文
鲁迅的小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产生出来的璀璨的明珠。鲁迅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一大批被压迫、被剥削、被蹂躏、被污辱的穷苦人民的形象,控诉了吃人的封建礼教制度,鞭挞了人民群众中的消极落后的精神状态,是当时中国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毛泽东对鲁迅的小说非常熟悉。他经常谈论鲁迅小说中的主人公,特别是阿Q。他曾说过:“《阿Q正传》是一篇好小说,我劝看过的同志再看一遍,没看过的同志好好地看看。”他在讲话、谈话、报告和著作中,多次提到《阿Q正传》,教育全党正确对待犯错误的干部,要准许别人革命,不要当《阿Q正传》上的假洋鬼子,不准阿Q革命。他还提倡写文件要像《阿Q正传》那样通俗化、口语化。
毛泽东尤爱读鲁迅的杂文。鲁迅在他三十多年的创作行程中,先后写了六百多篇约一百三十五万字的杂文,出版了十六本杂文集。这些杂文,无情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军阀和国民党反动派在中国造成的黑暗和罪恶,反映了我国人民革命的历史潮流,是二三十年代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结晶,是中国文苑中的奇葩。
毛泽东读鲁迅的杂文著作,十分用心理解、思索,还时有发挥。在《花边文学·正是时候》一文里有这样一段话:“倘是旧家子弟呢,为了逞雄,好奇,趋时,吃饭,固然也未必不出门,然而只因为一点小成功,或者一点小挫折,都能够使他立刻退缩。这一缩而且缩得不小,简直退回家,更坏的是他的家乃是一所古老破烂的大宅子。”毛泽东读到这段话时,在“吃饭”后面添加了“夺权”两个字。这样就把“旧家子弟”的本质更深入地揭示出来了。
毛泽东也经常运用鲁迅杂文中的思想和言论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主张。
一九三七年十月十九日,延安陕北公学举行鲁迅逝世周年纪念大会,毛泽东在这个大会上发表了《论鲁迅》的讲话。在这个讲话中,他用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文中的“打落水狗”的思想来教育人们。他说:“鲁迅在一篇文章里,主张打落水狗,他说,若果不打落水狗,它一旦跳起来,就要咬你,最低限度也要溅你一身的污泥。所以他主张打到底。”他号召广大人民群众学习和发扬鲁迅“打落水狗”的革命精神,说:“现在日本帝国主义这条疯狗,还没有被我们打下水,我们要一直打到他不能翻身,退出中国国境为止。”
一九四二年二月八日,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上发表了著名的《反对党八股》的重要讲演。在这次讲演中,他多次引用鲁迅杂丈里的话。譬如、洋八股,这是五四运动以后由一些浅薄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发展起来的东西,经过他们的传播,长时期地在革命队伍中存在着。鲁迅批判这种洋八股说:“八股无论新旧,都在扫荡之列??例如只会‘辱骂”‘恐吓’甚至于‘判决’??这也是一种八股。”毛泽东运用鲁迅的思想和言论,针对当时文风不正的实际情形说:“党八股也就是一种洋八股。这洋八股,鲁迅早就反对过的。”还说:“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还可以说是幼稚;装腔作势,借以吓人,则不但幼稚,简直是无赖了。鲁迅曾批评这种人,他说:‘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就在这个报告会上,毛泽东把他亲自审阅编定的《宣传指南》的小册子分发给每一个与会的人。这本《宣传指南》里收入了鲁迅论创作的一封信,即《答北斗杂志社问》一文。为了便于和推动人们的学习,毛泽东在讲演中专门对《宣传指南》作了解说。鲁迅谈创作有八条,他详细地解说了四条,指出:鲁迅说,文章写好后“至少看两遍”,至多呢?他没有说,我看重要的文章不妨看它十多遍,认真地加以删改,然后发表。①《宣传指南》是延安整风运动二十二个必读文件之一,并被编入《整风文献》。
毛泽东为什么爱读鲁迅的杂文,爱运用鲁迅杂文著作中的思想和言论呢?我们知道,鲁迅的杂文,具有很强烈的思想性和战斗性,特别是鲁迅后期的杂文,是我国三十年代“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在文化战线上的最真实的历史记录。一九三九年十二月九日,毛泽东在
延安纪念“一二九”运动四周年大会上的讲演中,在谈到红军到了陕北,还处在国民党的文化“围剿”的情形时说:“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要看一看鲁迅先生的杂感,就可以知道。他的抨击时弊的战斗的杂文,就是反对文化‘围剿’,反对压迫青年思想的。”②
鲁迅面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压迫和残害,不能直言不讳地阐明和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他多用冷嘲热讽的杂文形式作战,把钢刀一样的笔刺向他所憎恨的一切。他站在战士的血痕中,坚韧地反抗着、呼啸着前进,并且在斗争中掌握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在一九三七年时曾说:“鲁迅是一个彻底的现实主义者,他丝毫不妥协,他具备坚决的心”;“他在黑暗与暴力的进袭中,是一株独立支持的大树”;“他的思想、行动、著作,都是马克思主义的”。①后来毛泽东还说过:“鲁迅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彻底的唯物论者。”②他称赞“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③他认为:“鲁迅后期的杂文最深刻有力,并没有片面性,就是因为这时候他学会了辩证法。”④
阅读和书写鲁迅的诗
毛泽东也爱读鲁迅的诗。鲁迅的诗和他的文一样,是鼓舞人们前进的号角。它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独树一帜的。一九三八年出版的《鲁迅全集》第七卷中收进的鲁迅的新诗、旧体诗,毛泽东都曾用心地读过。一九五九年一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鲁迅著作单行本《集外集》、《集外集拾遗》中的诗作,不少诗的题目旁都画了圈。一九五九年三月,文物出版社刻印了一册线装本的《鲁迅诗集》,全集共收诗四十七题五十四首。这本诗集,毛泽东从头至尾读过,有的诗篇他读过多遍,不少的诗他能背下来。诗集中有一首叫《湘灵歌》的诗,是一九三一年三月五日,鲁迅写赠给日本友人松元三郎的。“湘灵”是古代楚人神话里的湘水女神。据史书记载:“湘灵,舜帝的妃子,在湘水里溺死,成为湘夫人。”鲁迅借用这个神话中的传说人物表达了自己对国民党反动派血腥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强烈憎恨,以及对死难者的哀思。毛泽东在读完这首诗的末句”太平成象盈秋门”后,在旁边批注:“从
①《反对党八股》(1942年2月8日),《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第87页。
②见1985年12月1日《人民日报》。
①以上均见《论鲁迅——在延安陕北公学鲁迅逝世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81年9月22日。
②《同新闻出版界代表的谈话》(1957年3月10日),《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第190页。
③《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58页。
④《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57年3月12日)。
李长吉来”。李长吉就是唐代诗人李贺。李贺《自昌谷到洛后门》中有“九月大野白,苍岑竦秋门”。
毛泽东还很爱书写鲁迅的诗。他生前有一段时间,每次练习书法,差不多都要书写鲁迅
鲁迅有什么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著作篇六:探讨鲁迅作品的深刻性 现当代文学
探讨鲁迅作品的深刻性——改造国民思想的深刻性
在早年的鲁迅看来,群众是愚昧的落后的,是承担不起救国强国的历史使命。然而要真正使祖国强盛起来,又必须依靠千千万万的广大人民群众,因此,鲁迅认为,只有切实地进行国民性工作,才能使落后、愚昧的群众觉醒,才能救国。
因此,鲁迅在改造国民性上倾注了很多心血,其作品表现了鲁迅思想的深刻性。 前期鲁迅改造国民性有两个途径:
一是从正面进行思想启蒙。
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他的思想深刻性体现在“打倒孔家店”,宣传科学民主乃至马克思主义思想,我在作品中向大众灌输新思想是一种启蒙,树立大众瞻观学习的榜样也是一种启蒙,
二是对国民劣根性的揭示和批判。
鲁迅在其作品作品中揭露人的劣根性,并不仅仅是为了展示中国人的丑恶,更不是为了满足那些所谓优等民族的好奇心理而赢得西方人的喝彩,二是为了“引起疗效的主义”以救治那些愚昧麻木的不觉悟的人们。在鲁迅看来,揭示国民劣根性实际上就是寻找中国人愚昧落后命根的过程,只有找准了病根,才能真正治好中国人思想上的病。
正因为如此,鲁迅在揭示国民劣根性上花了很大的精力和心血,对国人的各种劣根性有着特别深刻的认识,并因此成为了一个独树一帜的伟大思想家。
鲁迅在其作品中深刻的揭示和批判了以下几种国民劣根性:
一、鲁迅首先解释和批判了中国人妄自尊大、顽固保守的劣根性,并在其作品中深刻地分析了劣根性形成的主客观原因:长期生活在一个封建闭塞的社会环境里;无法了解西方强国。
二、愚昧落后、麻木不仁的国民性表现出来的就是无知、迷信和充当看客。
三、鲁迅在其作品中深刻的揭示和批判了中国人的“奴性思想”。奴性思想是中国人长期以来就普遍存在的思想。“对于羊显凶兽相,对于凶兽则显羊相。”这实际上是依着欺软怕硬的卑怯心理的表现。
四、深刻地揭示和批判了“精神胜利法”。实际上是多种劣根性的组合。逃避现实,欺软怕硬,自欺欺人,还有卑怯健忘,其中最核心的是自欺欺人,使自己在精神上永远处于胜利的陶醉之中,麻木不前。精神胜利法使国人日渐怯弱,懒惰和愚昧,使国家日渐保守和落后。鲁迅在其作品中彻底的否定了自欺欺人的国民劣根性。
鲁迅的作品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意在揭示出病苦,引起疗效注意,以医治国民思想的劣根性,鲁迅关于人性理想和改造国民性思想是深刻的和尖锐的。
下面我们以鲁迅的一篇小说《药》来具体说明鲁迅作品的深刻性以及他改造国民思想的深刻性:
关于《药》的主题,评论家们历来有不同的解释。有的说是表现亲子之爱,有的说是表现革命者英勇气概,这两种解释主题的人都尚未体会出鲁迅作品和的深刻性所在。其实,《药》的主题,既不是表现亲子之爱,也不是表现革命者的英勇气概,而是表现了革命者不为群众所理解的悲哀,揭示和讽刺了群众的麻木不仁和愚昧落后。
小说以华老栓为主线,全篇围绕华老栓为儿子求药治病的线索展开,夏瑜这条线索是在华老栓取药和侩子手康大叔说明人血馒头的来历时,才牵带出来的,而且着重描写的还不是夏瑜本身的革命活动和就义时的英雄气概,而是观众对于革命者牺牲的做法和态度。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在揭露国民劣根性时的巧妙行文和深刻性。
夏瑜是为了群众利益而牺牲的,但是群众对他并不理解:夏瑜就义时,周围聚集了一大批麻木的看了,没有同情没有义愤,却伸长了颈项在看热闹;华老栓是个善良老实的人,他却愚昧到用多年的积蓄去买革命者的鲜血馒头,当作灵丹妙药,来为儿子治病;而茶馆里那些无聊的茶客却因为夏瑜在牢里还敢于劝牢头造反而气愤,并因牢头打了他而高兴;至于夏瑜说牢头可怜可怜,那些茶客自然无法理解其中的含义,花白胡子还以为他是在说疯话。
鲁迅把这篇作品的主要场景放在茶馆,是最恰当的选择,因为茶馆酒店是闲人聚集之所,是最容易看见群众态度的地方。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作品的深刻性。
《药》中夏瑜的这个形象,是有生活原型的。他是鲁迅的同乡,著名的鉴湖女侠——秋瑾。鲁迅对秋瑾的革命事迹是熟悉的,但他并没有用这些材料来描写一个革命英雄的故事,而是以壮烈牺牲的革命者不为群众所理解之事,来衬托出群众麻木不仁的精神状态,则是有深意存焉。
鲁迅对于群众这种麻木不仁状态的注意,可谓由来已久。刺激他决定弃医从文的那张幻灯片上看杀头的群众的麻木形象,给他印象至深。他并不主张无谓的牺牲,说:“只是这牺牲的适意是属于自己的,与志士们之所谓为社会者无涉。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鲁迅原先就有感于群众麻木愚昧的劣根性,寻求知道,后来有总结了辛亥革命没有唤起民众的教训,所以才写出了《药》这样主题的作品,作品的意义,原比歌颂革命英雄形象要深刻得多了。
从我们探讨鲁迅改造国民思想的深刻性,可以看到,只要出发点正确,立场正确,无论
是歌颂,或是暴露,都可以做到对复兴中华民族和改善人民处境有益。我们应该运用好鲁迅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为塑造理想人性和“心灵美”服务,为建设精神文明服务。
鲁迅有什么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著作篇七:中西文化与文学专题比较试题库
中西文化与文学专题比较试题库
中西文化性格的比较(一)
1. 拜伦的哪部诗剧对尼采影响很大?
A、《唐璜》
B、《审判的幻景》
C、《曼弗雷德》
D、《该隐》
正确答案: C
2. 一般来说,中国文化性格偏于阴柔,西方文化性格偏于阳刚。
正确答案:√
3. 道的性格可以看作哪两种?
A、 无有
B、 先后
C、 盛衰
D、 阴阳
正确答案: D
4. 鲁迅先生一贯捍卫中国传统文化,他曾经对西方文化的阳刚进行过深刻的抨击。
正确答案:×
5. 哪一项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
A、 局部
B、 直觉
C、 推理
D、 阳性
正确答案: B
中西文化性格的比较(二)
6. 下列不能体现中国文化中和思维的是?
A、 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B、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C、 求同存异
D、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正确答案: D
7. 尼采认为,人类没有了什么就会软弱?
A、 有德行的君王统治
B、 有雄才的君王统治
8.
9.
10.
11.
12. C、 战争 D、 对比 正确答案: C 尼采把酒神狄奥尼索斯和日神阿波罗上升到什么高度? A、 比较文化学 B、 神话人类学 C、 形而上学 D、 形而下学 正确答案: C 中国文化石以宗教为根本的文化。 正确答案:× 中国文化的根本是: A、 宗教和审美 B、 伦理和宗教 C、 伦理和审美 D、 理性和伦理 正确答案: C 阴历是出于对什么的观察: A、 太阳 B、 月亮 C、 星星 D、 地球 正确答案: B 鲁迅的《奔月》是把中国文化的故事演变成一出揭露现实功利的悲剧。
正确答案:×
中西文化性格的比较(三)
13. 孟子精神中有较刚强的一面,比如他所说的“舍生取义”就是一个代表。
正确答案:√
14. 佛教在中国传播时内部发生了变化,逐渐成为儒教的辅助。
正确答案:√
15. 哪一项是中国的性格特征:
A、 进取性
B、 攻击性
C、 安宁性
D、 冒险性
正确答案: C
16. 以下谁的学说与其他的相比更具有阳刚精神?
A、 孔子
B、 老子
C、 庄子
正确答案: D
17. 以下不属于儒家的三不朽的是?
A、 立德
B、 立功
C、 立言
D、 立行
正确答案: D
18. 孔子反对刚勇,反对尚武,这与中国文化的阴柔是一脉相承的。
正确答案:×
19. 孟子和孔子比起来,在伦理和心性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A、 更为中庸
B、 更为偏激
C、 更为内向
D、 更为外向
正确答案: C
中西文化性格的比较(四)
20. 不具有攻击性、占有性、侵略性的是:
A、 拜伦式的英雄
B、 老子式的无为而治
C、 尼采式的超人
D、 中古骑士
正确答案: B
21. 儒家和孔教指的是两种不同的儒家思想。
正确答案:×
22. “民贵君轻”的观点最早是由谁提出的?
A、 孔子
B、 老子
C、 孟子
D、 荀子
正确答案: C
23. 在《基督教的本质》一书中批评黑格尔思辨哲学关于基督教的错误观点的是?
A、 叔本华
B、 尼采
C、 费尔巴哈
D、 马克思与恩格斯
正确答案: C
24.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推崇战士。
正确答案:√
25. 中国古代诗人用“宫怨、春怨”写自己的遭遇和生平情怀,可以视为从谁开始的?
A、 庄子
C、 荀子
D、 屈原
正确答案: D
中西文化性格的比较(五)
26. 中西方文化性格的不同体现在以下哪些方面?
A、 伦理与政治
B、 文学与艺术
C、 军事与外交
D、 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 D
27. 中国文学有一种粉饰的传统。
正确答案:√
28. 西方人对女性讲占有,而中国人对女性讲阴阳调和。
正确答案:√
29. 我们通常所说的“三教”不包括以下哪个?
A、 儒教
B、 佛教
C、 道教
D、 基督教
正确答案: D
30. 在中国民间文化中,三教合一的现象十分明显
正确答案:√
中西文化性格的比较(六)
31. 中国诗歌“为赋新词强说愁”,西方诗歌强调“好诗是心灵的真实流露”。
正确答案:√
32. “小不忍则乱大谋”是中国英雄的一种“美德”。
正确答案:√
33. “一切好诗都是诗人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这句话是哪位诗人的名言?
A、 歌德
B、 惠特曼
C、 彭骚
D、 华兹华斯
正确答案: D
34. 在西方文学发展过程中,古典主义文学中的理性与感性是什么关系?
A、 理性内容被感性形式制约
B、 理性形式被感性内容制约
C、 理性内容突破了感性形式
D、 理性形式突破了感性内容
正确答案: C
35. 被喻为“希腊的圣经”的是下列哪部作品?
A、 希腊神话
B、 欧里庇得斯悲剧
C、 索福克勒斯悲剧
D、 荷马史诗
正确答案: D
36. 在中世纪的骑士小说中,任何一种对骑士的伤害的行为都会引来生死决斗。
正确答案:√
中西文化性格的比较(七)
37. 西方诗歌中描绘的自然一般是:
A、 峭崖荒谷
B、 湖光山色
C、 名溪疏柳
D、 微风细雨
正确答案: A
38. 《试论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的作者是?
A、 朱光潜
B、 宗白华
C、 冯至
D、 梁宗岱
正确答案: A
39. 西方以深刻的思想力和文化内涵来作为文学评价的标准。
正确答案:√
40. 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A、 中国写日的诗歌主要是写夕阳。
B、 中国与月亮意象有关的诗歌比比皆是。
C、 郭沫若《女神之再生》中多次歌颂太阳。
D、 自唐代起,中国的民族性格偏于内向、封闭、阴柔。
正确答案: D
41. 五四运动是用西方太阳文化还冲击中国月亮文化。
正确答案:√
42. 郭沫若的诗歌哪一首不是以太阳为意向:
A、《女神之再生》
B、《天上的街市》
C、《我们在赤吃光之中相见》
D、《太阳礼赞》
正确答案: B
43. 中国文学一直将月亮用作思乡的意向,太阳从来没有出现过。
鲁迅有什么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著作篇八:昌盛的文化
鲁迅有什么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著作篇九:渊源学研究尼采对鲁迅作品的影响
渊源学研究尼采对鲁迅作品的影响
摘要:鲁迅20多篇杂文和10来封书信,都曾经谈到了尼采。尼采对于鲁迅作品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本文分别从杂文、散文诗,以及小说方面来谈尼采对鲁迅的影响。
关键词:尼采、鲁迅、影响、作品、
尼采是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他最早开始批判西方现代社会,然而他的学说在他的时代却没有引起人们重视,直到20 世纪,才激起深远的调门各异的回声。都以各自的形式回应尼采的哲学思想。鲁迅也以自己的批判救国。
现代诗人徐志摩与日本学者增田涉都曾提出:鲁迅是中国的尼采。许多学者作家都不约而同地讲到他与尼采的关系,由此可知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的确是存在许多尼采的影子。
鲁迅自己在《〈察拉图斯忒拉的序言〉译后附记》中也说,尼采的文章“太好”。一般而言。鲁迅杂文的语言简约严明、刚劲有力,同时又刚柔结合,优美深沉。这与尼采的散文诗式的语言非常相似。 其次是体现在一种宏大的、不可阻挡的气势上。尼采的著作往往以气势胜。他自命“发着凌越千古的大声”。他的苏鲁支竟“梦到立于天之涯,海之角,——地球之外面,手持天秤,秤量这世界”。(《苏鲁支语录》第132页,生活书店1936年)鲁迅的杂文往往也有这样的特点。那种说理与抒情时的锐不可挡的气势,如上述的凡有阻挡这前途者。对敌对者充满蔑视、不屑与之辩的口吻,如《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扭住与之斗到底的勇力与韧劲,如《答国际
文学社问》。
再次是体现在善于用反语式的讥讽等艺术手法上。尼采《智识即罪恶》等,善于用“反语”、说反话,有阴沉的气象;鲁迅杂文外冷内热,讽刺中略带幽默,不无戏谑;更主要的是严肃、深邃、愤激之声。
在散文诗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意象上的相似。《野草》中的《题辞》、《影的告别》、《求乞者》、《复仇》、《过客》、《死火》、《狗的驳诘》、《墓碣文》等篇,在动物与植物意象都存在相似性。《死火》与尼采的《在橄榄山上》在意境,也有某些方面相近。
其次,是思维方式的相似。 在《野草》《题辞》中,那种切盼“地火”喷出,把一切连同野草“烧毁”的期望,与尼采那“当你们皆否认着我时,我将向你们回转”的思维方式仿佛。 《复仇》、《复仇(二)》对于落后群众的愤激之情,不难在尼采作品中找到相通之处;《狗的驳诘》中“人不如狗”的指斥,与尼采的“在人群中我以为比在兽群中危险”的感慨类似。
再次,是艺术构思上的相似。尼采通过“影子”与“苏鲁支”的对话,表示将作新的追求,——“我的国土属于这世界,我需要新山谷”。“苏鲁支”想离开影子,并质问道:“你为何自称为我的影子呢?你不合我的意。”影子”说,不论在什么情况之下,“也仍是你最好的影子”,因而一同度过冰寒世界,一同突破禁制„„,最后苏鲁支承认“影子”是他的影子,但他“要独自前行”。
鲁迅的《影的告别》,也是借“影”向人告别,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憎恶;连影子都要告别自己,可见眼前的现实太过黑暗了。其构思与展开方式与尼采作品是一致的。据作者自己说:“我的作品,太黑暗了,因为我常觉得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却偏要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所以很多着偏激的声音。”(《两地书•四》)
在小说方面关于其小说所受到的影响,鲁迅自己明确地说过。鲁迅在谈到《狂人日记》所受外国文学的影响时,就说到了“苏鲁支”,但他指出:“后起的《狂人日记》„„也不如尼采的超人的渺茫。”(《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借用尼采的话语。在《狂人日记》里,“狂人”借用了“苏鲁支”一段关于人类进化的话,警告“吃人的人”,希望他们改好,变成“真的人”,否则就会“给真的人除灭了”。尼采的苏鲁支也说过虫子与猴子的话,是一样的。 在《示众》里,作者对市民们的庸俗、麻木进行了揭露和鞭笞。尼采通过苏鲁支的口说:“„„我的动物哟,你们也很残忍么?你们也要像人类一样观望我的大痛苦么?因为人类便是最残忍的动物”。
其次是“戏剧的看客”的痛苦。这种场景在鲁迅笔下,出现不止一次。主要体现在《阿Q正传》里。阿Q上法场时,人们跟在后头,发出豺狼般的嗥叫;阿Q枪毙了,“他们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这又是何等愚昧而又残忍!麻木的中国人,对自己
的同胞为何这样的没有同情心?甚至一点正义感都没有!阿Q当然是不觉醒的了,如果他一天醒来,会感到十分可悲,也会问:你们为什么这样地欣赏我的大痛苦呢?为什么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基础上呢?这就与尼采的苏鲁支一模一样了。
再次是孤独者的痛苦情绪。《伤逝》与《孤独者》等小说深刻地暴露了现实的黑暗,描绘了个人奋斗的破灭。作品中有鲁迅的灵魂在,其实也正如尼采的超人那样的痛苦。小说中流露出苦闷与彷徨的情绪。尤其是那种孤傲、痛苦、愤激之情,对人们由“爱”到“憎”的过程,似乎也有一点尼采的影子在。
鲁迅有什么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著作篇十:浅谈弗洛伊德学说对鲁迅小说创作的影响
上一篇:七年级班级工作反思
下一篇:初一上册政治第三单元必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