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初二】
伤心怀才不遇的诗句篇一
《古诗》
初二语文背诵默写
1、沉舟侧畔千帆过,
2、
,铜雀春深锁二乔。
3、
,身世浮沉雨打萍。
4、人生自古谁无死?
。
5、
,
,此事古难全。
6、但愿人长久,
。
7、
,
,山河表里潼关路。
8、
,松柏有本性。
9、海内存知己,
。
10、念天地之悠悠,
。
11、劝君更尽一杯酒,
。
12、
,中间小谢又清发。 24、抽刀断水水更流,
。
13、
,草色遥看近却无。
14、春蚕到死丝方尽,
。
15、无言独上西楼,
。
16、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
17、不畏浮云遮望眼,
。
18、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19、岑参的《送武判官归京》的千古名句是
。
20、潭中鱼可百头,
21、衔远山
。
,前人之述备矣。
22、东风不与周郎便,
。
23、我欲乘风归去,
,
。起舞弄清影,
。
24、兴,
;亡,
。
,
2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用来比喻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句子
是: ,
。
26、《赤壁》一诗中以人物命运代表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的诗句
是: ,
。
27、《赤壁》一诗中作者发挥想象,从反面落笔议论历史,抒发感慨的诗句
是: ,
。
28、苏轼在《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中表达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心愿,体现自己乐观的
人生态度的句子是: ,
。
29、《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中,表现作者 旷达胸襟的句子是: , 。
30、《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中写作者对弟弟美好祝愿的句子是: , 。
31、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运用比喻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
是: ,
。以死明志的千古名句是 : , 。
32、《过零丁洋》中抒发作者爱国情怀,流传千古的名句是: , 。
33、《山坡羊 潼关怀古》的主旨句是: , 。
34、《山坡羊 潼关怀古》中以动写静的句子是: , 。
35、《登飞来峰》中的“ ,
。与《望岳》中的“ ,
。 有异曲同工之妙。
36、《醉翁亭记》中 的千古名句是: ,
。
37、《醉翁亭记》中 描写山间四时之景的句子是:
38、《醉翁亭记》中 描写朝暮之景的句子是:
39、《醉翁亭记》中 奠定全文基调的句子是:
40、《醉翁亭记》中 全文照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的句子是:
41、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 ”,意在借此干涉别国
内政。(用《醉翁亭记》原句回答)
42、填成语(出自《醉翁亭记》):(1)经过调查组的不懈努力,“5.13”事件终于
(2)庆功宴上,高朋满座,胜友如云,一时间 ,喜气洋洋。
43、《岳阳楼记》中表达作者的伟大政治 抱负的句子
是: , 。
44、面对人生中成功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
“ , ”的心态。(用《岳阳楼记》中原句
回答)
45、市委、市政府新一届领导班子响亮的提出“重振雄风,富民升位”的口号。带领全市人
民齐心合力,艰苦奋斗,创造了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老工业基地焕发
了青春,真是“ , ”(用《岳阳楼记》中
原句回答)
46、 ,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47、故虽有名马, , ,不以千里称也。
48、 , 。盖余之勤且坚若此。
49、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
50、《马说》中揭示统治者愚昧无知,不能发现人才的句子是:
51、有一位名人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
一句话: 。
52、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
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的千里马的遭遇相似,
相应的句子是:
53、《马说》中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
是: 。 。
54、在古诗词中,许多诗人善于引用典故,试举两例。
(1) , 。
(2) , 。
55、古诗与酒有着不解之缘,李白“斗酒诗百篇”,陶潜“篇篇皆有酒”。请调动你的文学积
累,写出两句与酒有关的诗词。
(1) ,
(2) ,
56、《满井游记》中作者用 绘出初春水光;用 画
出春山之态。用两个长句作比喻,水如 ,山
如 ,新奇生动。
●21 与朱元思书
1、文中总说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侧面表现水清澈的句子是:(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跟《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有异曲同工之妙。 22、写出水流湍急的句子是:(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既表现了富春山的魅力,也表现了作者鄙弃名利的思想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4、写出富春山全貌的句子是:(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2 五柳先生传
1、课文概括五柳先生性格特点的句子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与其相呼应的是“赞语”中(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两句体现了五柳先生的品德。
2、归纳出五柳先生生活状况的句子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3、与“不戚戚于贫贱”相呼应的句子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23 马说
1、千里马的处境(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受到哪些不公正待遇(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食马者的愚蠢无知的表现(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25 诗词曲五首
1、.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达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或:喻含新事物不断涌现的理趣)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杜牧的《赤壁》:作者发挥想象,从反面落笔议论历史,抒发感慨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概括写出诗人被捕前的全部经历的诗句是(辛劳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写出国家和个人的境遇的诗句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概括写出两次抗元,遭受失败后的心情的诗句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表现诗人誓死报国,表现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与坚贞的民族气节的名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苏轼《水调歌头》中阐释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道尽千载离人心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中乐观旷达、与亲人共勉的名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诗中揭示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强大的统治者也避免不了最终的灭亡的诗句是:(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说明无论朝代的兴或亡,最苦的都是老百姓的诗句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也是本文的主旨句。
●26 小石潭记
(1)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如鸣珮环
(2)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3)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怡然不动,俶尔远逝
(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5)小石潭流水淙淙,树蔓青翠,鱼儿在清澈的潭水中畅游,面对如此美景,遭贬而游历于此处的柳宗元却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6)、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7)、小石潭得名的由来。(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8文章如何描写潭水清冽的?(水尤清冽。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26 《小石潭记》柳宗元
(1)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如鸣珮环
(2)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3)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怡然不动,俶尔远逝
(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5)小石潭流水淙淙,树蔓青翠,鱼儿在清澈的潭水中畅游,面对如此美景,遭贬而游历于此处的柳宗元却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7 岳阳楼记
1、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背景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岳阳楼重新修建后,有变化的句子是:(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3、文中具体描写“岳阳楼大观”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4、文中直接概括出迁客骚人“悲”的句子(去国怀乡,忧馋畏讥),“喜”的句子是(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5、作者从正面阐述“古仁人之心”的句子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6、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达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也是文章的点睛之笔。
7、由“四面湖山收眼底,万家忧乐在心头”这副对联,你一定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8 醉翁亭记
1、文中描写早晚四时的句子。早:(日出而林霏开) 晚:(云归而岩穴暝) 春:(野芳发而幽香) 夏:(佳木秀而繁阴) 秋:(风霜高洁) 冬:(水落而石出)
2、奠定全文抒情基调的千古名句(破题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也是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
3、美国攻打伊拉克是别有专心,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29 满
●29 满井游记
1、作者用(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绘出初春水光;用(娟然如拭,鲜妍明媚)画出春山之态。用两个长句作比喻,水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新奇生动。
伤心怀才不遇的诗句篇二
《古诗复习》
伤心怀才不遇的诗句篇三
《诗句默写》
晏殊《浣溪沙》一词中构成“新”与“旧”对比的词句是:
晏殊在《浣溪沙》一词中表达对春光逝去的惋惜,怅惘之情的名句是: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中比喻含蓄地说明了许多看似容易的事,其实做起
来并不容易的道理的句子是:
翠绿的荷花,诗人杨万里赞其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而词人李清照却在《如梦令》中嗟叹:
《如梦令》中景色迷人,乐不思“宿”的句子是:
朱熹在《观书有感》中与成语“源头活水”有关且强调只有平时多积累,
才能写出好文章的诗句是:
《木兰诗》中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准备的句子是:
《木兰诗》中写木兰奔赴前线思念亲人的句子是:
《木兰诗》中的“ 。”这两句诗,通过环境描
写,渲染出十年军旅生活悲壮.严酷的气氛,烘托出木兰勇敢.坚强的性
格。
《木兰诗》中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
《木兰诗》中概括木兰十年征战生活的句子是:
出自《木兰诗》的成语“扑朔迷离”比喻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辨清真相,
其原话是:“
《木兰诗》中描写木兰万里迢迢,奔赴战场的诗句是: 《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凯旋而归后的强烈愿望诗句是 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游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
《峨眉山月歌》中表现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诗句是: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乡之情的两句
是:
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写诗人由于行色匆匆,只好用捎口信方式表达
怀亲之情的两句是:
《逢入京使》中运用夸张手法传达惜别深情的诗句是:
韦应物《滁州西涧》一诗中用以动写静手法描写雨景,以飞转流动之势,
衬托闲淡宁静之景,抒发了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情怀的诗句
是:
《滁州西涧》中诗人渲染一种恬淡幽静的意境,蕴涵对无声息者一丝同情
的句子是: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常被用来表达久别重逢,幸会难得的心情
的两句是: 刘长卿《送灵澈散人》一诗中,写灵澈辞别归去,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
舍情景的两句是:
赵师秀《约客》一诗中,描写江南梅雨时节清新幽静可爱景色,交待深夜
候客客不至的原因,衬托诗人孤寂,无聊心情的两句是:
赵师秀《约客》一诗中,表达诗人候客时长而失望焦躁情绪的两句是:
赵翼《论诗》一诗中,说明人才辈出,各个时代都有有才华有成就的新人
出现的两句是:
杜甫在《望岳》中,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
是:
杜甫在《望岳》中,虚实结合,描写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诗句是:
杜甫在《望岳》中表达不畏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
诗句是: 杜甫在《春望》一诗中写国都沦陷,山河依旧,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
的诗句是: 杜甫的《春望》中诗人感时伤别(或运用拟人手法抒发伤感之情)的诗句
是:
《石壕吏》中表现老妇自诉自解,意在使差役同情(或表现老妇口述生死,
暗含凄苦无奈)的诗句是 陶渊明在《归田园居》(其三)中道出以归隐而自豪且表明诗人热爱田园,
怡然自得,不愿在污浊的现实中迷失自我(或画龙点睛)的诗句是:
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其三)中最能突现诗人摒弃尘俗,躬耕自食,归
返自然的诗句是:
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的句子是:
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语句是:
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是:
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表达了奇特大胆的想象这一特点的诗句是:
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语句是: 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流传最广,景物描写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诵的两句是: 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表现村中热闹景象.民风淳朴的语句:
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表现农家热情好客的淳朴性格的诗句是:
汉乐府《长歌行》中比喻光阴一去不复返,“劝君惜取少年时”的诗句是: 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
《野望》中,描写秋意正浓的山野景色的诗句是: 孟浩然在《早寒江上有怀》中,情景交融,充分表达了诗人思乡念亲之情的句子是: 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形象地描绘出洞庭湖壮阔气势的句子
是: 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隐喻想做官而没有途径,希望有人引荐,积极出仕的诗句是: 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描写了自己站在黄鹤楼上所见的景象的句子是:
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李白在《送友人》中以浮云孤飞,喻游子之心;以落日将下,依依不舍,喻故人之情的诗句是: 李白在《送友人》中借马鸣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的诗句是:
刘禹锡在《秋词》中写出了秋天明艳美丽的景致且表达出了高远爽朗的情境的句子是:
刘禹锡的《秋词》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梅尧臣的《鲁山山行》中写出了山峰的千姿百态和诗人游兴之浓的诗句是:
苏轼的《浣溪沙》中劝他人要老当益壮,珍惜时间的诗句是:
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直接表达了自己虽然年老体弱,但仍想 。
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触景生情,把现实与梦想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抒发爱国情怀的句子
是:
《酬乐天扬州初席上见赠》中饱含诗人无限的辛酸和愤怒的诗句是: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
在《赤壁》中,作者杜牧对赤壁之战的历史结局进行判的句子是:
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用比喻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是:
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感召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而英勇献身且点明诗歌主旨的诗句是: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天下人美好祝愿,抒发离人心愿的语句是: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此事古难全”里“此事”是指: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下阕开头描写月光流转的名句是:
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对在离乱中遭受苦难的人民深表同情且点明该曲主旨的句子是: 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揭示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强大
的统治者也避免不了最终的灭亡的诗句是: 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出了潼关地势险
要的句子是: 陶渊明《饮酒》中表现了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热爱自然,旷达胸襟的诗
句是: 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
诗句是: “而无车马喧”的原因是: 李白的《行路难》中通过“ ”两句的动作细节刻画,形象地揭示了他内心的苦闷抑郁。
李白《行路难》中体现李白积极进取精神,抒发远大志向的诗句是: 守卫边疆,报效祖国的心愿的诗句是: 李白《行路难》中形象生动地描写“行路难”的诗句是:
伤心怀才不遇的诗句篇四
《八下古诗文默写》
八年级下期中古诗文理解型默写整理(一)
【与朱元思书】
1.表现作者鄙弃名利思想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与朱元思书》中概括富春江美景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3.作者在自然景物中表现了对政治生活与名利的厌倦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4.写出了富春江水的清澈的句子是: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5.与《三峡》中“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相似意境的句子是: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马说】
1.写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怀才不遇的人常慨叹的两句话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描写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为足,才美不外见。
6.食马者浅薄愚妄表现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五柳先生传】
1.表明五柳先生的吃穿住的句子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2.引用前人之言,赞扬五柳先生的高洁人格并且与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的句子: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揭示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千古名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表达了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的诗句是:今日听君歌一曲,但凭杯酒长精神。
3.表现哲理性思考的句子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4.喻含新事物不断涌现的理趣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5.表明台湾回归大陆是谁也阻挡不了的趋势的句子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6.饱含诗人无限辛酸,流露出内心的愤懑不平的诗句是: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7.诗中运用典故的诗句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赤壁】
1.作者抒发感慨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运用议论,直接对历史结局提出自己评判的句子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4.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表达作者怀才不遇,不以成败论英雄观点的句子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6.抒发历史感慨,以小见大的句子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过零丁洋】
1.运用比喻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是:山河破旧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2.以比喻的手法暗示国家与个人命运的变化的句子是:山河破旧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3.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与孟子“舍生取义”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4.表明作者以死明志的千古名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表现其崇高爱国情怀和坚贞的民族气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概括写出诗人被捕前的全部经历的诗句是: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7.巧借地名,写出抗元失败后的心情的诗句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水调歌头】
1.苏轼在《水调歌头》中集中表达词人对亲人的怀念、祝愿和慰藉的词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词中蕴含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3.望着明月遥祝兄弟平安,现在人们常常用来祝福亲友的词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是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5.道尽千载离人心愿的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表现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旷达胸襟的词句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7.从“隔千里兮并明月”演化而来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8.直接写明月的句子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9.唤起人类普遍情感体验的名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0.反映作者矛盾心情的句子是: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11.有一句诗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与这句诗意境相似的一句话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山坡羊 潼关怀古】
1.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2.概括封建社会本质,寄寓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封建统治者强烈谴责的名句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3.概括全篇主旨的原句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4.揭示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强大的统治者也避免不了最终的灭亡的诗句是: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5.暗示潼关是兵家必争之地的句子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赠从弟】
1.表达只要有坚贞信念,任何艰难挫折都不会改变节操的句子是: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2.体现松树不畏严寒本性的句子是: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3.作者借物喻人,表现劝勉之意的中心句是: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同是送别诗,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意境截然相反的诗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歌颂友谊的千古名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好友相别,你用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则略显伤感,还不如用王勃的《送杜少甫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鼓励和安慰朋友。
4.人们常用唐代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朋友虽然相距遥远却如在身边的感情
5.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说明知心朋友声息相通的两句诗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6.唐朝陆龟蒙《别离》诗中有“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的诗句。由此可联想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两句诗是: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7.点明送别之地和游人将去之地的句子是: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送元二使安西】
1、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中以叙述的口吻、传情的动作表达真挚的感情的两句诗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描写送别环境的句子是: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3.表现送别时依依惜别之情的语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试着写出反向立意的句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登幽州台歌】
1.从天地落笔,表现出生不逢时的孤独和伤感的诗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慨叹自己没有遇到燕昭王这样重用人才的两句诗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3.作者感叹历史、抒发孤独寂寞之情的句子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1.写出诗人虚度光阴、报国无门的痛苦的诗句是: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2.表达自己避世隐居思想的句子是: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3.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中,赵朴初先生借用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诗句为“冰心馆”题了词。你觉得最有可能的一句是:中间小谢又清发。
4.最具忧愁、苦闷之意。极欲摆脱,却又无计可除的诗句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5.告诫人们酒不解真愁的句子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6.用比兴手法写出愁多的句子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7.表明主客双方都有凌云壮志的句子是: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8.赞美主客双方的才华的句子是: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采用比喻手法表现早春景物特点的句子: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综合练习】
1.面对离别,李商隐道出了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王勃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写出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而王维则写出了与王勃截然不同的意境的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写出下列诗句反向立意的相应的古诗句.例:满目青山夕照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同窗好友将随父去外地就读,请选择古诗名句赠别留念。以示万水千山隔不断真挚友谊: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李白在《行路难》中最能表现他面对挫折积极向上,对理想执着追求的诗句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但是与之相反的是,《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却又表现出他面对困难消极避世的思想
5.表现雄心壮志的诗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6.表现哲理的诗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7.表现忧愁的诗句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己亥杂诗》)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8.古代送别诗中,有很多情景交融的佳句,虽只字未提送别,笔端却饱含悠悠不尽之情思,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请写出中学学过的唐诗中这样的诗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9.《行路难》中最能表现诗人李白抱负远大、执着自信的诗句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与其风格相近的句子是: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诗人在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其烦忧苦闷的体现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继而消极避世: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0.古人擅长用比喻的手法来表现离愁别绪。如李商隐的《无题》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又如李煜《相见欢》中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
八下上册期中古诗文名句默写整理(二)
21 与朱元思书
1、文中总说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侧面表现水清澈的句子是:(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3、《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跟《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有异曲同工之妙。
4、写出水流湍急的句子是:(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既表现了富春山的魅力,也表现了作者爱慕自然、鄙弃名利、渴望归隐避世的思想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6、概括写出富春山全貌的句子是:(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2 五柳先生传
1、课文概括五柳先生性格特点的句子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与其相呼应的是“赞语”中(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两句体现了五柳先生的品德。
2、归纳出五柳先生生活状况的句子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3、与“不戚戚于贫贱”相呼应的句子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23 马说
1、千里马的处境(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受到哪些不公正待遇(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食马者的愚蠢无知的表现(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25 诗词曲五首
1、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达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或:喻含新事物不断涌现的理趣)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杜牧的《赤壁》:作者发挥想象,从反面落笔议论历史,抒发感慨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4、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概括写出诗人被捕前的全部经历的诗句是(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5、写出国家和个人的境遇的诗句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概括写出两次抗元,遭受失败后的心情的诗句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6、表现诗人誓死报国,表现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与坚贞的民族气节的名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7、苏轼《水调歌头》中阐释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道尽千载离人心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中
伤心怀才不遇的诗句篇五
《古诗默写》
八年级下册古诗复习
1.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描写水尤清澈的文句,“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作者发表议论,流露出对鄙视名利、爱慕自然、归隐避世的高洁志趣的句子: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描绘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语句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洁,箪瓢屡空,晏如也。”文中与“不慕荣利”相呼应的评论性赞语是“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文中“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对我们读书学习很有启示.
3.韩愈《马说》中流传千古的名句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文中描写“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人之乎,骈死于槽枥之间!”写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食马者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写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人们常用“千里马”来比喻人才,用“伯乐”比喻发现人才的人。怀才不遇的人时常感叹的两句话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4.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写自己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的句子是:“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有关刻苦读书的故事还有:“程门立雪、囊萤夜读、凿壁借光、悬梁刺股、孙康映雪、王冕僧寺夜读”。
5、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达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或:喻含新事物不断涌现的理趣,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饱含诗人无限辛酸,流露出内心的愤懑不平的诗句是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6.杜牧的《赤壁》一诗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7.《过零丁洋》中用比喻抒写国破家亡悲哀的句子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表明文天祥誓死报国的崇高的爱国情怀与坚贞的民族气节(表明作者忠心不改,大义凛然、舍生取义)的名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8、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中表达作者旷达胸襟,表现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词句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从“隔千里兮共明月”演化而来的,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人生美好祝愿,表达词人对亲人的怀念、祝愿和慰藉的词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直接写明月的句子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表达作者想逃避现实,又担心恐惧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9.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中暗示潼关是兵家必争之地的句子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用“聚”和“怒”写出了潼关地势的险要;“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道出了诗的主旨,表达诗人忧民思想。
10.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写鱼无忧无虑的样子的句子有:“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反映作者心境感伤的句子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1.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描写岳阳楼大观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阳,气象万千”。写迁客骚人以物悲的句子是:“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以物喜的句子是“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气洋洋者矣。”文中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叙述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后被用来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蓬勃发展。文中“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与“退”分别指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为人民公仆要像范仲淹一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政治抱负。
12.欧阳修《醉翁亭记》中写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名言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描绘山间早晚景色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描写四时变幻之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13.袁宏道在《满井游记》中写雪后初晴的水之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
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之景:“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14.《饮酒》中表达陶渊明隐居生活的闲适、超凡脱俗(体现作者爱菊)的名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点晴之笔“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传达出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人生感悟。
15.李白的《 行路难》中表达诗人终将冲出苦闷,坚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一天会实现的情怀的诗句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中,表明诗人的政治出路全初权贵堵塞的诗句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暗用典故的诗句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16.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忧国忧民,扶济苍生的伟大抱负。
17.边塞诗人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咏雪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从视觉角度,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诗句是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景象的诗句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诗人借“愁云”来暗示对友人离别的担忧。诗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写法意境有同工之妙。
18.龚自珍的《己亥杂诗》被誉为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为后代甘于自我献身的千古佳句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李商隐在《无题》中抒写爱情忠贞,表达无私奉献精神的句子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19、赠别诗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占有相当的比率。不少诗句至今仍被人们广为传诵。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通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来表达了真挚的惜别之情,成为写离愁的名句。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借景抒情,用“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含蓄地表达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李白在《赠汪伦》中以水之深喻情之深,化无形为有形的名句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而高适在《别董大》中用““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安慰朋友;王勃更是乐观,他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用““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寄语远方朋友,表明只要心心相印,哪怕距离遥远,也会觉得近在咫尺。
20.《登幽州台歌》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诗句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21.李白在《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表达旷达胸襟的句子是“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写“愁”的名句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煜在《相见欢》中用比喻写“愁”的名句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已亥杂诗》
22.《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韩愈用“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写出了春雨的珍贵,春草初出的情态。
23.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哲理名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与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
八年级下册古诗练习
一、背诵默写
人生自古谁无死, 。 ,化作春泥更护花 。
,中间小谢又清发。 不应有恨, ?
折戟沉沙铁未销, 。 春蚕到死丝方尽, 。 ,悠然见南山。抽刀断水水更流, 。 辛苦遭逢起一经, 。 ,下者飘转沉塘坳。 ,愁云惨淡万里凝。 ,西出阳关无故人。
纷纷暮雪下辕门,_________ _______。 俄顷风定云墨色, 。 , 而无车马喧。 青树翠蔓,__________________,参差披拂。
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 _______。 ________ 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 ________。 _______ __,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欲渡黄河塞川,___ ______。 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 _______。
亭亭山上松,__ _________。 ,病树前头万木春。 _ __,独怆然而涕下!海内存知己,__ ______。 伤心秦汉经行处, 。 但愿人长久, 。 ,二十三年弃置身。 ,到乡翻似烂柯人。
今日听君歌一曲, 。 ,夜吟应觉月光寒。 ,欲上青天览明月。 ,草色遥看近却无。 念天地之悠悠, 。 ,松柏有本性 。 ,飞鸟相与还。 ,夜吟应觉月光寒。 , 是离愁, 。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
二、理解默写
1、《与朱元思书》总的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总领全文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富春江水清澈的:____ ____。写山“奇”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作者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突出水大流急的一句是 , 。
2、《五柳先生传》
主旨句(高尚人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表明作者生性恬淡,无意于功名利禄的句子是: , 。
3、《马说》
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怀才不遇的人时常感叹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送东阳马生序》
借他人之言,以示自己志向的句子是 , 。
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蕴含人生哲理,给人以鼓舞的句子: 作者表示坚信新事物终将
取代旧事物的客观规律的诗句是 , 。饱含诗人无限辛酸,流露出内心的愤懑不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中运用典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中有一联是千古名句,现在常用它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蕴涵着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的一句是: , 。
6、《赤壁》
作者抒发感慨的诗句是 。
作者对赤壁之战的历史结局进行评判的句子是:“ , 。”(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的句子)作者抒发空有才情而难遇良机感慨的诗句是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不以成败论英雄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
7、《过零丁洋》
运用比喻表现宋朝国事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 , 。”被俘后,他以“ , 。”直抒胸臆,表达他崇高的生死观。千古名句是 概括写出诗人被捕前的全部经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国家和个人的境遇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概括写出两次抗元,遭受失败后的的心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诗人誓死报国,表现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与坚贞的民族气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集中表达词人对亲人的怀念、祝愿和慰藉的词句是“ 。”词中蕴含人生哲理的句子是“ 。”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人生美好祝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直接写明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中的“此事”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词人矛盾心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 __。李白曾有:“青天有月几时来,我今停杯一问之”的豪迈,苏东坡也有:“ , 。”的感慨。
9、《山坡羊 潼关怀古》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带给人民的总是痛苦和灾难,文中写的 , ; , 。就是这种历史的真实写照。(点明题旨的句子)以动写静的句子是 。暗示潼关是兵家必争之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曲人驻远望、感慨横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曲中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吊古伤今,忧虑国计民生是古今有识之士把感慨跃然纸上的通常表现形式,而对历史作出概括和评价最为精彩的当属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写的“ , 。”
10、《小石潭记》
11、《岳阳楼记》
与“进亦忧,退亦忧”相照应的两句是: , 。领导干部要实践“三个
代表”,其中重要一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到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说的“ , ”。 父亲叮嘱刚创业的儿子,今后无论事业成败,都应拥有《岳阳楼记》中所说的“ , ”的旷达胸襟。从空间来写洞庭湖的句子是: , , , 。
12、《醉翁亭记》
作者直抒胸臆的句子: _ __, ____ _______。若夫___ __, ____ ______,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描写山间四时美景的句子是:
13、《满井游记》
14、《饮酒》
15、《行路难》
诗中以“ , ”两句诗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表达作者远大的志向和敢于胜利的信心的诗句“ , 。”
用典故期待自己能被朝廷中用的诗句是 , 。用宗悫这一历史人物
的典故表达自己理想和信念的诗句是 , 。
1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表达诗人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能表现杜甫体察民情人间冷暖,兼济天下
情怀)(很多文人身处逆境还关心着社会)的诗句是“ , , 。”表现“我”衰老困窘之态的句子是: , 。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发出了“ , !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呼喊。表现诗人关心疾苦的宽广胸襟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突出诗人只要理想变现实,甘愿牺牲个人的思想境界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五月中旬的一个夜晚,西宁突降大雪,清晨当你走出家门,看到绿树枝头挂满的雪花,不由吟诵起了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诗句“ , 。”夸张地描写胡地异常寒冷的诗句是: , 。
18、《己亥杂诗》
王老师已经退休五年了,还一直做我们的课外辅导员,他的这种退而不休的精神,正如龚自珍的诗句描写的那样:“ , 。”(形象地表达了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
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深意。)(对落花的赞歌)作者以落花为喻,表明心志的句子是: ________ ___, 。
19、《赠从弟》
20、《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1、《登幽州台歌》
22、《终南别业》
23、《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2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5、《无题》
请选择你喜欢的古诗词中的名句来表达自己对崇高人生理想的追求,写出完整的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6、《相见欢》
27、《登飞来峰》
28、《苏幕遮》
29、古诗词中常运用典故表达情感,请写出连续性两句_____ ,___ __。
伤心怀才不遇的诗句篇六
《托物言志诗 学案及答案 已排版》
一草一木总关情
-----咏物诗鉴赏
一、什么是咏物言志诗?
概念:托物言志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如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
写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物: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
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二、分类
1、描摹情态类
这类咏物诗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如苏轼《海棠》“东风嫋嫋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头两句描绘海棠所生长的富丽环境,表明海棠的珍贵,后两句写深夜也点燃蜡烛去欣赏海棠花,爱花、爱美之情极为深切。描写精致,用海棠比拟美人,更为生动。
2、托物言志类
这类咏物诗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
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内心的志向与抱负。如:
竹石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幅傲然挺立、坚贞不屈的劲竹形象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立根破岩,咬定青山,千磨万击,屹立挺然。这副铮铮傲骨也正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他那种坚定的意志、顽强的精神和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气节通过这首诗表现得淋漓尽致。
3、咏物抒怀类
在咏物类诗歌中,咏物抒怀型的诗歌可以说俯拾即是。这类诗与托物言志类的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它抒发的情感相对来说是短暂的,与“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和
作者当时的个人处境关系更密切。
蝉 虞世南(初唐)
垂瑞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蝉的外形和性情,后两句议论,揭示了蝉声传得远的原因。在这里,蝉的“垂瑞”有点像古时的官帽,实际上是代指作者自己,“饮清露”则象征着作者像蝉
一样的清廉。“非是藉秋风”表明他认为自己口碑好,声名远播,并不是由于自己位高权重,而实实在在是因为自己“德高”的缘故。诗中露出作者对自己才能品德的高度自信,甚至带有几分自鸣得意的意味。而同样是咏蝉,李商隐的感受却与虞世南大不一样: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生在晚唐,一直处在“牛李党争”的旋涡中,始终不得志,心情常常处于忧愁苦闷之中。这首诗,他托物自嘲,蝉因处在高高的树梢上,只能吸风饮露,叫的声音再大也没有用,白白地浪费精力,自己不也是这样吗?因为太清高,不趋炎附势,即使不停地写诗文,鸣不平,甚至写到才思枯竭,都不见什么反应,多么令人伤心啊!诗人那种牢骚哀怨、怀才不遇的悲愤心情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展现。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诗人几次讽谏武则天,以至下狱。大好的青春,经历了政治上的种种折磨已经消逝,头上增添了星星白发。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玄,两两对照,不禁自伤年老,并由此回想到自己少年时代,也何尝不如秋蝉的高唱,而今一事无成,竟至入狱。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有个很好的评论:“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三位诗人一为高官,暗喻品行高尚,声望自大;一为囚徒,自哀自怜,显其清高;一为落拓士人,悲蝉悲己,自叹身世。三位诗人都抓住了蝉鸣高远的特点,却都揉进了自己的不同感受,表达自己独特的感情,都写得物我无间,情意胶合。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4、以物喻人类
这类咏物诗所描写或吟咏之“物”与某一类型、某一群体的人相似,而不单单指向作者自己。如: 病牛 李纲(北宋宰相)
耕田千亩实千箱,精疲力竭谁抚伤。但求众生皆得饱,何辞羸病卧残阳? “耕田千亩”、“精疲力竭”表明了牛的勤劳卖力,“实千箱”突出了牛劳动成果的丰硕和其对人类的贡献,然而尽管这样的居功至伟,牛却依然无怨无悔,任劳任怨:只要天下众生都能吃饱饭,何必计较自己年老体衰、病卧残阳之中呢?作者这首小诗既是对病
牛的崇敬和礼赞,同时也是对像老牛一样勤劳朴实、无私奉献的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讴歌和赞颂。
5、托物言理类
这类诗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具体的物象来说明一些“事理”,即通过某个具体事物的“理”,引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大道理。在理学兴盛的宋代,写这种类型诗歌的人最多。如:
琴诗 苏轼
若言弦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诗表面上看是探索了琴声产生的根源,而实际上,是通过诗揭示文学艺术作品创造产生的道理:在文艺作品创作中,素材与技巧同等重要,二者缺一不可。就象弹琴一样,只有将“琴(素材)”与“指(技巧)”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可产生优美琴声(优秀的文学作品)。
※ 特点归纳:
(1)题目:以物象为题;咏(题、赠、赞)+物象 。
(2)内容:用形象语言描写出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所处环境等,描其形,求形似;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表达诗人的理想、志向、情怀等,追求“神似” 。
(3)手法:托物言志、借物抒怀、借物喻人、拟人、象征、比喻、烘托、对比等;
要了解所咏之“物”的比喻或象征意义(特有的文化内涵),先要了解一些常见事物的寓意。 特殊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如:
“梅”拥有“傲霜斗雪”的风骨且不谐流俗, “水仙”则是“冰清玉洁”的象征,
“杜鹃”则代表一种悲剧氛围,表达哀怨、思归(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文天祥《金陵驿二首》:“从今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月:思乡(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柳,送别(柳永《雨 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梧桐,凄凉悲伤(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芳草,离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菊,品格坚强,气质清高;等等。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提到“柳树”,常取其谐音表达惜别;提到“浮萍”,常据其特征表示漂泊不定;“燕子”“大雁”因春来秋往,因此适合抒写思乡怀人;“蓬蒿”“夕阳”因暮气
沉沉,岁寒三友中的“松”和“竹”都是常青的植物,都有耐寒的品性,都能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顽强而茁壮地生存下来,所以这二者往往成为坚贞不屈之品格,傲然直立之形象,刚正不阿之品质等的象征。中国文化赋予“松”“坚韧挺拔”的性格,赋予“竹”“刚正有节”的节操。孔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因此用来表达衰败离愁。这些文化符号,已经成为中国文人特殊的语言符号。欣赏诗歌,应当对这些充满寓意的事物保持必要的敏感。
三、赏析示例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思考:这首诗写出了石灰哪几个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志? 提示:分析所咏事物特点时要逐句分析,要点尽量全。
答案:全诗写了石灰四个特点:出山之难、不怕焚烧、不怕破碎、一身清白。作者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分析如下:
(1)所咏之物环境特点:断桥黄昏,风雨交加,苦寒荒凉。(环境烘托) (2)所咏之物自身特点: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 (正面描写) (3)作者处境:主战派,仕途坎坷,屡屡受挫。
(4)所言之志:以物喻人,隐喻了作者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及虽然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5)手法分析:托物言志、以物喻人、环境烘托
子规 (唐)顾况
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 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
注:①子规,也叫杜鹃、杜宇、怨鸟。传说周朝时,蜀侯自称蜀王,后来有杜宇继承。杜宇教民务农,使蜀国强大起来之后,让位给他的宰相,自己隐居西山,死后魂魄化为鸟,啼声悲哀。当时人们称这种鸟为杜宇,表示对他的纪念。
②3、4句意:倘若凡是冤恨的魂魄都像杜宇那样能化为啼鸟,那人间的冤恨那么多,化成的啼鸟将栖息于什么山林树间呢?
(1)意象分析(有何特点):冤亡、积怨、啼血
(2)情感分析:借咏子规抒发了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委屈而死之人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3)手法分析:托物抒怀(由鸟及人,由自然到人类社会,表达对人间冤情的关注)、用典(采用杜宇化鸟的典故,来说明杜宇冤亡、积怨之深)、反问(后两句以反诘语气发问,由鸟及人,暗示之意深刻)
葡萄 韩愈
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 注:①韩愈于贞元十九年12月被贬谪阳山县,元和元年遇赦赴江陵待命。他于旅舍中题本
诗。②“支离”,指葡萄不规则的攀络状态。
(1)意象分析(有何特点):“新茎犹枯”还很柔弱,未完全复苏;“高架复扶”杂乱攀附,需要照顾
(2)情感分析:通过描绘葡萄生长状态和需要人多加呵护培育,表达自己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
(3)手法分析:托物抒怀、比喻(“龙须”喻葡萄的藤蔓、“葡萄”喻诗人自己)
小松 唐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意象分析(有何特点):由小到大,不被人注意,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1、 2句) (2)情感分析:以小松喻人,刻画“小松”形象,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不 甘埋没,坚强不屈的精神,同时也批评“时人”的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 (3)手法分析:托物言志、对比(时人对“小松”的前后态度)、比喻(小松喻人)
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1)意象分析:芍药——艳丽、妩媚,但是格调不高;芙蕖——纯洁,但是寡情,孤芳自赏;牡丹——国色天香,高贵富丽 (2)情感分析:对牡丹的赞美
(3)手法分析:对比(把牡丹与芍药、芙蓉对比:芍药妖娆多姿,却少品格; 芙蓉出污泥而不染,却乏风情;只有牡丹,国色天香,花中之王。通过对比,将牡丹绚丽多彩的姿态,雍容华贵的气质呈现出来。)侧面烘托(“花开时节动京城”,以京城赏花狂潮来衬托牡丹的魅力。) 注意:
1. 世间万“物”都有多面性,而诗人在咏物时往往“只取一瓢饮”,也就是说 只
抓住其中的一个特点来加以发挥。
2. 不同的诗人其处境、性格、思想等的差异,故同咏一“物”,而主题大多各异。 3. 阅读时须认真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可借助诗人生平、注解等。
四、课堂演练
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 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以颔联、
尾联中任意一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6分)
(2) 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1) 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2)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孤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①思解愠。愿斫五弦琴②。
【注】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②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懈吾民之愠兮”。 (1) 请你概括一下诗中所描绘的梧桐树形象的主要特征。
(2) 分析作者借托“孤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高考真题
1、(2010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雨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 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
答: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④ ,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 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1)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
答:
(2)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6分) 答:
2.(2009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① 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③ 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箨(tuò),笋壳。帙,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答: (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答: (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3、(2007年重庆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海 棠 苏轼 惜牡丹花 白居易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2分)
答:
4、(2007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醉落魄·咏鹰 [ 清 ] 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 。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 。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 注 ] 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5、2010 山东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 ②怆悢(lià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 样的品性?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托物言志诗答案
四、课堂演练1(1):颔联用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着与勇敢。(也可以说,作者以"一片影"自喻。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这孤零零的雁儿,就是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借此寄托了惶急、焦虑、迷茫的心情。)
尾联用对比(反衬)手法,以野鸦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也可以说,使用了陪衬的写法。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却全然不懂不顾,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表现了杜甫对亲朋知己的思念,对一些俗客庸夫的厌恶。)评分标准:手法2分,分析2分,感情2分
(2)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答出两点即可,评分标准:手法2分,感情3分)
杜甫《孤雁》一诗以雁自况,托物抒怀。“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首联点题,孤雁不饮不啄,执着一念,且飞且鸣,其声凄惨,其影孤单。思念同伴,拼命追寻,悲壮中透露出一份热烈,一份执着。 颔联巧用对比,“一片影”写孤雁的渺小孤独,“万重云”写云天的高远浩茫,两相映衬,更见得离群失伴的孤雁漂泊云天,无处投身的悲苦焦虑。“谁怜”反问,渲泄滚滚诗情:经历了安史之乱,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可他无时不渴望骨肉团聚,无日不梦想知友重逢,这份离乱伤怀不正如孤雁的哀哀长鸣吗? 颈联描写幻觉,刻画心理。孤雁被思念缠绕着,被痛苦煎熬着,一刻不停地飞鸣。它望尽天涯,望啊,望啊,仿佛那失去的群雁老在它眼前晃动;它哀唤声声,唤啊,唤啊,似乎那侣伴的鸣声老在它耳畔鸣响。这两句血泪文字以虚写实,亦幻亦真,情深意切,哀痛欲绝。 尾联以“野鸦”来陪衬孤雁,感情浓烈,爱憎分明。孤雁是思群念友,悲鸣不已,痛苦劳累,迫切焦急;野鸦则鸣噪纷纷,了无意绪,无动于衷,麻木不仁。两相比照,更见得孤雁的孤单可怜,处境险恶,也可看出野鸦的鄙卑无聊,冷漠刻薄。 四联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孤雁,孤单困苦却飞走哀号,处境险恶却苦苦追寻,卑微渺小却心比天高,这是一首孤雁念群,悲中有壮的赞歌,这是一曲披露心曲,挑战人生的赞歌。小小一只孤雁写尽了诗人感时伤怀的离乱之苦。
2(1)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诗人的这一思想充斥在整篇诗作中。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2)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3(1) 孤寂(孤傲、孤高)、正直、虚心、顽强(不屈)、奉献等等。(2)表达作者的人生追求: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年龄越大、环境越恶劣越顽强);为民造福,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3分) 五、高考真题1、(1)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念、失落的感情。(第一句如理解为“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也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颔联主要是借景抒情,明确传统
意象燕子、梧桐的含义是答题关键。“燕子经年梦”较难理解。 (2)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若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主要要理解“若即若离”的含义:“好象接近,又好象不接近。①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②形容事物含混不清。”“若即”指接近,始终体现在题目上,通过动植物和人的感受能感觉到雨;“若离”体现在诗中没有直接点出“雨”,但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间接写。 2.(1)、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2)、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过程。“晚”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3)、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二)、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三)、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译文】嫩绿的竹子还有一半包着笋壳,新长的枝梢刚刚伸出墙外。 翠绿的颜色映照在书卷上感到光线暗了下来,竹影移过洒樽显得(更加)清凉。 细雨冲洗后嫩竹显得很洁净,微风吹来,可以闻到幽幽的竹香。 只要让人们不去砍伐,应当可以看到它长到拂云之高。 【赏析】 这是杜甫赴好友严武家宴饮时同题之作。严武素与杜甫友善,字季鹰,华州华阴人,虽武夫,亦能诗,全唐诗中录存六首。他性豪爽,读书不甚究其义。八岁时,因其父挺之不答其母,乃手刃父妾英。其父屡禁其习武。后以荫调太原府参军,累迁殿中侍御史。玄宗入蜀,(公元七五六年)擢谏议大夫。至德后,历剑南节度使,再为成都尹。以破吐蕃功,进检校吏部尚书,封郑国公。与杜甫最友善,镇剑南时,甫因避乱往依之。 全诗清新雅致,风格与作者一贯诗风有异。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描写了新发之竹,“半含”“才出”抓住了春笋蓬勃生长的典型过程。竹生长是看不见的,作者化静为动,用“含”,“出”把竹的生长过程写活了。 “色侵书帙晚”,竹的颜色绿得逼你的眼,绿色映照在书卷上,似乎是天色暗了下来,“阴过酒樽凉”,竹影摇曳,竹色青葱,晃动的竹影移过酒器,显得更加清凉了。颔联选取竹“色”给人的感受,让我们仿佛置身于竹荫中,品着清凉的美酒。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细细的春雨把竹洗得一尘不染,微微的春风送来缕缕竹的清香。颈联继续从视觉和嗅觉来感触竹。“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尾联作者展开想像,仿佛看到了高高的竹已经伸入云端,轻轻的拂动着。 本诗是一首应答之作,自然少不了对主人的一番赞颂,以竹盛赞了严郑公高洁的情操,杜甫虽然长严武十四岁,严武也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但作者后半生长期依赖严武接济,出语自然更加谦恭。不过本诗也值得称道,特别是“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与“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四句,后人单独辑录在一起,成了一首咏竹的绝佳之句。 3、(1)、前两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两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4、(1)、运用衬托手法,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衬托出鹰的形象。(2)、下片前两句,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后三句,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5、译文:据说在山间树林中有一种奇异的鸟,自己说是“凤凰”。清晨醒来喝的是甘甜的泉水,傍晚栖息在高高的山岗上。它一声高吭的鸣叫可以响彻九州大地,伸长脖子可以远望到最僻远的地方。此时正值秋风吹起,羽翼就低垂了下来。一下子就飞到了昆仑山以西,
伤心怀才不遇的诗句篇七
《高考备考:古典诗词鉴赏答题失误病因及纠正训练》
高考备考:古典诗词鉴赏答题失误病因及纠正训练
(2013-05-05 16:20:50)
从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的诗歌鉴赏题来看,题目的难度并不大,但答题失误却屡屡发生,得分的情况很不理想。除了考生不能用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鉴赏的内容外,还存在答题的形式不规范等问题。在诗歌鉴赏的训练中,认真分析学生的各种答题失误,诊断病因,并有针对性地指明问题之所在,对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是很有帮助的。下面结合两首诗词,对学生诗歌鉴赏中的八种常见病因作简要分析,以引起注意。
一、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问题。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问:词的上阙中,诗人是怎样表现离恨苦的?
【解题指导】
‚怎样表现离恨苦‛,关键是‚怎样‛二字。此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艺术技巧,有三个要点:‚菊愁兰泣‛、‚燕子双飞‛和‚明月无情‛,答题时三者缺一不可。
【参考答案】
诗人用‚愁烟‛、‚泣露‛将‚菊‛、‚兰‛人格化,移情于景,借景抒发自己的哀愁;用燕子的双飞,反衬出人的孤独;用明月之‚圆‛来暗衬离别之‚缺‛,又借对明月的埋怨,含蓄地写出自己彻夜未眠,从而有力地写出自己的离恨之深。
病因之一:以译代析,没有鉴赏。
病例1:小花小草愁得哭泣生烟;天冷了,燕子成双成对飞去,人却不能。月亮不解我的心;天亮了,我也不曾安睡。
病例分析:
鉴赏离不开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鉴赏,因此诗歌鉴赏时往往有串释一下诗句内容的必要,但是这种串释只是鉴赏的前提,而不是鉴赏本身。这两句的回答,只是对诗句作简单的翻译,没有根据题干的要求进行答题,显然不符合鉴赏题的要求。‚以译代析‛的结果是没有赏析。 病因之二:南辕北辙,答非所问。
病例2:表现了诗人伤心、惜别、孤独的离恨苦。
病例分析:
题干问的是‚在词的上阙中,诗人是怎样表现离恨苦的?‛依据题干的要求,学生应该回答的是‚怎样表现‛,而不是‚表现什么‛。‚怎样表现‛也就是作者使用了何种方法、技巧、手段去表现。《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要求可分为内容和形式两个部分,此题是对属于形式部分中的关于表达技巧鉴赏能力的考查。然而,有的学生或者疏于审题,或者根本不明题意,故而出现了这种让人哭笑不得的问答方式。问:诗人是怎样表现‚离恨苦‛的?答:表现了诗人的离恨苦。 病因之三:笼而统之,以空对空。
病例3:作者用凄凉的景色描写出一幅独自一人、寂寞无聊的画面,抒发自己的幽幽离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病例分析:
不少学生不懂得在诗歌鉴赏时必须抓住诗歌的具体内容去分析,在回答‚怎样表现离恨苦‛时,只用了‚用凄凉的景色‛这句抽象的话代替了对‚菊愁兰泣‛、‚燕子双飞‛和‚明月无情‛等一系列鲜明意象以及所用技巧的分析。由于过于笼统概括,显得十分空洞。这种答案往往大而不当,不着边际,失分严重;但又是诗歌鉴赏中最常见的毛病,所以也是最主要的失分原因。 病因之四: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病例4:作者通过对燕子等景物的描写,写出自己的离恨苦,衬托出自己的苦闷心情。 病例分析:
词的上阙出现了一连串的意象,作者是在用这‚一连串的意象‛渲染一种凄苦的氛围,借以烘托自己的‚离恨苦‛。在表现‚离恨苦‛时,各个意象所表现的感情是各有侧重的,使用的技巧也是彼此有别的——燕子的‚双飞‛是用来反衬孤独,‚菊愁兰泣‛是借拟人手法‚移情于景‛,‚明月‛则是以‚满月‛之‚圆‛暗衬自己的‚别离‛之‚缺‛。对于这些‚区别‛和‚不同‛,考生在答题时是应该予以充分注意的,并作出具体的分析,而不能从诸多意象中单单拈出一个‚燕子‛,然后用一个‚等‛宇一带而过。以偏概全、挂一漏万,肯定会严重失分。
病因之五:浮在表面,缺乏分析。
病例5:作者借景抒情,用了菊、兰、燕子、明月等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景物无情人有情的情感,强烈地抒发了自己的离恨苦。
病例分析:这份答案表面上似乎已经把几个意象一网打尽,无一遗漏。按说该无可厚非了,其实不然。根据题干的要求,学生应该答的是‚用菊、兰、燕子、明月‛等‚怎样‛表现了‚离恨苦‛,重点在‚怎样‛,也即艺术技巧;而不是‚用菊、兰、燕子、明月‛表现了‚离恨苦‛。学生只是将意象当作一个个例子,用来证明自己的某些观点,缺少结合诗句本身进行分析,观点与例子之间只是一种水与油的关系,观点脱离诗句本身,诗句成了观点的外衣,停留在‚观点‛加‚例
子‛的层面上,不能体现诗句蕴涵的思想内容,没有分析出‚意象‛的寓意。这种浮在表面,落不到实处的‚赏析‛,显然违背了诗歌鉴赏的规律,也是诗歌鉴赏严重失分的一个原因。
【优秀答卷】
例1:首句用拟人手法,移情于物,表面写菊愁兰泣,实则是人内心悲伤;然后用燕子双飞来反衬人孑然一身,凸显出主人公的孤独和对所思之人的期盼;最后两句再次使用拟人的手法,埋怨月光照朱户的无情,以明月‚不谙‛衬‚人谙‛。反复使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巧妙地表现离恨苦。 例2:花笼轻烟,似脉脉含愁;兰花沾露珠,像默默饮泣。作者先把菊、兰拟人化,表现出自己的哀愁。燕子双飞反衬出诗人的孤独,明月之‚圆‛暗衬离别之‚缺‛,作者借物抒情,用了‚拟人‛和‚反衬‛表现了离恨苦。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问题
春兴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问1:诗歌三、四句中的‚吹‛、‚逐‛很富表现力,试具体分析二字的作用。
【参考答案】
‚吹‛字有唤醒之意,它使春风显得特别多情,唤起游子的乡思并且特意殷勤吹送诗人的乡梦,为乡梦作伴引路;‚逐‛有急切的意味,不仅写出了思乡之切,而且一个‚逐‛字还使乡梦由无形变有形,具体形象可感。
病因之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病例6: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想念春天,便梦见春风。本来梦是人的主观意识,但这里用‚吹‛,说明作者是因春风而发梦。‚逐‛是追的意思,不说春风带我,而说我追春风,是梦吗?表现了作者对春的向往。
病例分析:
语言的鉴赏也需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对词语内容的正确理解,第二步才是对其‚表现力‛也即表达效果的赏析,没有正确理解也就谈不上赏析评价。而正确的理解又来自对诗歌的整体阅读和把握。也就是说,鉴赏词语时眼睛里不能只有词语,而应该兼顾全篇,胸有全局。否则就很容易使分析离谱走调,上一病例便是在整体把握上出现了偏差。学生对揭示题旨、堪称诗眼的‚乡梦‛二字忽略不见,就海阔天空地去谈‚吹‛论‚逐‛,结果误把一首思乡诗说成是‚表现了作者对春的向往‛。
问2:‚春‛字在抒发感情方面起什么作用?
【解题指导】
此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一如2002年全国卷考对李白《春夜洛城闻笛》的‚折柳‛、2003年全国卷考对王维《过积香寺》诗眼‚咽‛、‚冷‛的理解。
【参考答案】
在整首诗中,‚春‛字贯穿始终,它触发乡思,引发乡梦,吹送乡梦,无所不在。由于春色春风的熏染,使乡思乡梦渗透了春的温馨明丽色彩。
病因之七:望文生义、任意发挥。
病例7:春天是一年的开始,代表着万物复苏,也是给人带来希望的季节。作者陶醉于春天,体现了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抒发了快乐的感情。
病例分析:
诗歌中的词语往往具有多义性的特点。不少学生在答题时不领会具体语言环境,常常用词的基本义替代词的语境义,望文生义、牵强附会,以致误入歧途。如由‚春‛想到‚万物复苏‛、想到‚希望‛、想到‚热爱生活‛,就是典型的以基本义替代语境义的错误;不少学生在答题时抛开诗歌的思想内容大谈自己的感想,任意发挥,结果离题万里。这种任意发挥的答案,无视诗歌鉴赏的根本前提是‚鉴‛,信马由缰,偏题在所难免。如2002年全国卷要求分析《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的‚折柳‛寓意,就有不少考生大发感慨:‚诗句让我深深地佩服李白那高超的艺术手法,更欣赏诗人在幽静的夜晚听着笛声和折柳声的高雅情怀,所以‘折柳’二字是关键。‛失分原因如出一辙:胡乱发挥是其失分的症结所在。
病因之八:无中生有,盲目套用。
病例8:作者借‚春‛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为国效忠的强烈愿望。诗人连做梦都想随春风来到洛城,可见诗人怀才不遇,渴望一展雄才的豪情壮志。
病例分析:
在阅读学生的诗歌鉴赏答卷时,常常会读到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答案,这和一些同学在答题时不顾及具体语言环境而妄加揣测大有关系。有的同学总是戴着有色眼镜读诗,无论是一首表现什么内容和感情的诗,也无论题目要求回答的是什么,他都先从政治角度切人,绞尽脑汁地去从字缝里发掘诗的所谓政治意义。结果往往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如上例,考生由‚春‛想到了‚热爱生命‛、‚为国效忠‛、‛怀才不遇‛,乃至‚渴望一展雄才的豪情壮志‛,凭着自己的想象随意作答。其原因是把自己想象的名词术语当作万能钥匙,盲目照搬,乱贴标签,而不去认真揣摩品味诗句本身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态度,结果却是和诗意风马牛不相及。
高三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训练后,大多已具备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但由于阅历浅、积累少、认知不深,常常套用一些关于诗歌鉴赏的常用术语。如鉴赏山水田园诗时就套用‚隐逸‛、‚闲适‛、‚热爱自然‛;鉴赏边塞诗则套用‚建功立业‛、‚思乡怀远‛;鉴赏咏史诗.就认为是
‚借古讽今,抒发历史沧桑感‛;诗词中若有花落飘零之景,就认为是‚伤春惜春‛;若作者是杜甫、自居易,则主题多是忧国忧民;若作者是李清照和柳永,则内容离不了离愁别恨……这种推测,虽然在某些时候会侥幸‚命中‛一部分答案,但如果不结合诗人的生平、思想、艺术风格,尤其是诗歌作品本身等进行理解判断,分析综合,那答题结果往往千人一面,鉴赏格式化、生硬化。缺乏个性与灵性的所谓鉴赏只会让阅卷老师产生厌倦。
【优秀答案】
例1:‚春‛字贯穿了全诗,引起思乡之情,又把思乡之梦送回家乡。给人一丝温馨的感觉,并不像秋思那么凄凉悲苦。
例2:‚春‛贯穿于全诗之中,触发乡思,引动乡梦,使得原本伤感的乡思乡梦似乎也渗透了春的温馨,抒发了梦境中心灵得到慰藉的喜悦。
例3:‚春‛字贯穿全诗,因春天的景物触动了漂泊异乡的情怀,由春触发了思乡,而思乡梦也随春风而生,逐春风而归,春的色彩是明丽的,更多地体现出了乡思的伤感惆怅而减少了沉重苍凉。
【巩固训练】
例1.
晓上空泠峡①
王罔运②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
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注]①空泠峡:在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上。②王罔运(1832 1916),近代著名诗人。他早年怀有远大的敢治抱负,然而屡遭控诉,于是绝意仕进,归而授徒。
(1)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参考答案:拂晓时分,猎猎南风吹拂着江边驿亭。诗人乘坐小船在纤夫的牵引下向空泠峡溯流而上。
例2.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伤心怀才不遇的诗句篇八
《诗词补充》
咏史、写民情风俗之作,题材较晏殊词广泛。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有《欧阳文忠公集》。
14、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晏殊词多为佳会宴游之余的消遣之作,有着浓厚的雍容华贵的气派。其词承南唐遗风,典雅华丽,颇受冯延巳影响,是北宋词坛上的重要词人。有《珠玉词》。
15、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王安石既是一位大政治家,又是一位大文学家。列宁曾称他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他工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亦工诗,成就更在散文之上。其词风格独特,洗净五代铅华,开安徽铜都双语学校人本跨界大课堂六年级诗歌素材学道
班级: 姓名: 编号:14 日期:2012-11-24 主备校长:
模块一:课前准备: 1、全班齐读:温馨提示 (1)阅读时请保持安静,给别人营造一个安静的阅读氛围。 (2)为了身体的健康,请你注意自己的坐姿。 (3) 前45分钟为自主阅读时间,后15分钟为完成规定检测任务时间。 (4)阅读时请拿起笔,画出你喜欢的语句,旁批你感受最深的段落。
2、阅读目标:了解一些诗人、词人的生平简介;收集积累优美诗词和关于诗词的小故事。 模块二:自主阅读
一、名人简介
1、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隋末迁居中亚的碎叶城。李白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玄宗统治的盛唐即开元、天宝年间度过的。在李白流传下来的九百多篇诗中,大部分鲜明的表现了他对封建贵权的轻蔑,对腐朽政治的揭露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对祖国壮丽山川的赞美。同时也由于封建统治思想的严重影响,李白的不少作品往往流露道家人生如梦、及时行乐和儒家“穷则独善其身”的消极情绪。李白是我国唐代与杜甫并称的伟大诗人,他的诗歌各体俱佳,而其中又以七言歌行与七言绝句最为擅长。
2、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出生于“奉儒守官”的地主家庭。杜甫是一个创作天地很广阔的诗人。现存诗一千四百多首。他善于表现重大的主题,也善于描写细小的事物,题材是多方面的。无论五言、七言、古体、近体,都特别出色,又能融合前人艺术的各种长处,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杜甫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所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他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
3、王维(701-761),字摩诘,祖籍太原,开元九年(721)进士。任太乐丞,后转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王维前期的诗大都反映了现实,有着较进步的政治倾向。后期则多是描绘田园山水,鲜明的反映了他逃避现实的消极情绪。王维是唐代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的杰出诗人,他工诗善画,又精通音乐,并能以画、乐之理融会于诗中。
4、孟浩然(689-740),襄阳人。早岁隐居家乡的鹿门山,闭门读书,以诗自娱,后往吴越等地漫游。他的诗多写山林静趣和怀材不遇的苦闷。由于生活面窄,诗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不多,但其艺术造诣较高,写景诗有不少刻画入微的名句。
5、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其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最为世人称道者,是那些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
6、白居易(772-846),字乐天。陕西渭南人。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他的早期政治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寄予了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用辞尖锐,主题鲜明。其代表作《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影响尤大。
7、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其诗涉猎题材广泛,所做政治讽刺诗,辛辣尖锐;所作怀古诗,沉郁苍凉,语浅意深;所作仿民歌诗,清新爽朗,别开生面。
8、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人。杜牧有抱负,善论兵,曾著《孙子兵法》,其诗多指陈时局之作,怀古诗融入史论,对后世影响颇大。其诗风俊爽雄丽,为晚唐杰出的诗人,与李商隐并称“李杜”。
9、李商隐(812-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人。他是晚唐著名诗人之一,与杜牧齐名,世称小李杜。其诗多忧心国运、亦多抒写怀才不遇,感伤之作。他善用比兴,色彩瑰丽,精于用典,形成了缜密婉丽、旨趣深微的艺术风格。
10、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孝宗隆兴初,赐进士出身。他是杰出的爱国诗人,一生以诗文为武器,抒写抗敌御侮、恢复中原的激越情怀和有志难伸的忧愤,气势雄浑,感情奔放,笔意流走,辞旨明快,在文学史上具有深远影响。他的词风也以雄放悲慨为主,兼有柔婉清逸之美。前人谓其流丽处似秦观,雄放处似苏轼。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后人辑有《放翁词》。
11、秦观(1049—1100),字太虚,后改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学者称淮海先生,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其词远绍西蜀南唐,近受柳永影响,词风俊逸精妙,情味深永,情韵兼胜,语言淡雅,音律谐美,饶有余味,艺术成就很高,是“出色当行”的婉约派词的代表人物。有《淮海居士长短句》。
12、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一生以抗金报国自任,理想不能实现,遂将满腔忠愤全寄予词。其词悲壮雄放,词风慷慨悲壮,有不可一世之概,抒发爱国精神,而又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技巧繁复,体备刚柔,千汇万状,代表了南宋词的最高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稼轩长短句》。
13、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陵吉水(今属江西)人。他是北宋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著名的散文家,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与晏殊较接近,但也有不同处,如他有述怀、
启豪放派的先声。有辑本《临川先生歌曲》。
16、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历城(今济南市)人,著名学者李格非之女,自幼博通诗书。她的词风格清新,语言明白如话,在艺术上独有成就,曾被称为“易安体”,被目为婉约派正宗,对词的看法相当保守。其词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苍凉沉郁,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后人有《漱玉词》,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17、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有《东坡乐府》。 18、柳永,生卒年不详,原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福建崇安县)人,世称柳屯田,因排行第七,亦称柳七。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柳永是北宋一大词家,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他扩大了词境,佳作极多,许多篇章用凄切的曲调唱出了盛世中部分落魄文人的痛苦,真实感人。他还描绘了都市的繁华景象及四时节物风光,另有游仙、咏史、咏物等题材。柳永发展了词体,留存二百多首词,所用词调竟有一百五十个之多,并大部分为前所未见的、以旧腔改造或自制的新调,又十之七八为长调慢词,对词的解放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柳永还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他的词讲究章法结构,词风真率明朗,语言自然流畅,有鲜明的个性特色。他上承敦煌曲,用民间口语写作大量“俚词”,下开金元曲。柳词又多用新腔、美腔,旖旎近情,富于音乐美。他的词不仅在当时流播极广,对后世影响也十分深巨,他是北宋前期最有成就的词家,有《乐章集》。
二、诗词积累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子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三、诗词小故事 (一)
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当场念出来: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二)
这里有一个宋之问巧遇骆宾王的故事。
初唐诗人骆宾王曾参与起兵反对武则天,但归于失败,他只得隐姓埋名,出家当和尚。
这天,杭州灵隐寺来了一个年轻的游客,此人正是宋之问。晚间,宋之问于寺间长廊漫步,见皓月当空,野山魃魃,便诗兴大发,吟出“鹫岭郁昭哓,龙宫隐寂寥”两句诗来,自觉有些意味,可是下面两句却一时接不上来。长廊尽头,宋之问忽见一老僧打坐。他便上前招呼。老僧抬眼寒喧几句,道:“老衲倒有两句——”于是,他缓缓吟来:“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宋之问听了,深感佩服。
宋之问回房细细品味,觉得老和尚的两句妙不可言,第二天一早就兴冲冲地跑去拜见老和尚,可不见人影。正在徘徊怅然之际,
一个小和尚经过,宋之问赶忙上去询问,和尚道:“噢,他就是骆宾王啊。” 宋之问曾经被朝廷流放到广东罗定县一带,后来偷偷地从那里逃回家乡,这首诗就是逃跑途中,经过汉江时写的,感情比较真挚。
前两句回忆流放到广东时,不仅生活困苦,而且还得不到家人的任何消息。这种情况持续了很长的时间。“断”和“复”字用得很好,表现出诗人在广东度日如年,与世隔绝的痛苦。
后两句写了一个逃亡之人接近故乡时的矛盾之情:一方面诗人日夜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由于自己的牵累而遭受不幸。而且这种矛盾之情越接近家乡时就越强烈,导致诗人特别害怕碰到熟人,害怕自己的担心会变成现实。
此诗写了古人在遭受流放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的发展。读者可以从中体会到诗人的心情。这种抒写真切可感、富有感情,耐人寻味。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两句,后代曾广为流传。 (三)
汪伦是唐朝泾州(今安徽省泾县)人,他生性豪爽,喜欢结交名士,经常仗义疏财,慷慨解囊,一掷千金而不惜。当时,李白在诗坛上名声远扬,汪伦非常饮慕,希望有机会一睹诗仙的风采。可是,泾州名不见经传,自己也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
后来,汪伦得到了李白将要到安徽游历的消息,这是难得的一次机会,汪伦决定写信邀请他。那时,所有知道李白的人,都知道他有两大爱好:喝酒和游历,只要有好酒,有美景,李白就会闻风而来。于是汪伦便写了这样一封信: “李先生喜欢游玩赏景吗?我们这里有十里桃花。李先生喜欢喝酒吗?我们这里有万家酒店。”
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刻高高兴兴地赶来了。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连说:“佩服!佩服!”
汪伦留李白住了好几天,李白在那儿过得非常愉快。因为汪伦的别墅周围,群山环抱,重峦叠嶂。别墅里面,池塘馆舍,清静深幽,像仙境一样。在这里,李白每天饮美酒,吃佳肴,听歌咏,与高朋胜友高谈阔论,一天数宴,常相聚会,往往欢娱达旦。这正是李白喜欢的生活。因此,他对这里的主人不禁产生出相见恨晚的情怀。他曾写过《过汪氏别业二首》,在诗中把他汪伦作为窦子明、浮丘公一样的神仙来加以赞赏。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了那首著名的送别诗给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比喻奇妙,并且由于受纯朴民风的影响,李白的这首诗非常质朴平实,更显得情真意切。
《赠汪伦》这首诗,使普通村民汪伦的名字流传后世,桃花潭也因此成为游览的胜地。为了纪念李白,村民们在潭的东南岸建起“踏歌岸阁”,至今还吸引着众多游人。
2
模块三:检 效
一、上述名人中有你喜欢的吗?说说你的理由。
二、默写一首你学过的诗词。
培辅课 【1、今晚你需要培辅吗? 要( ) 不要( )】
培辅内容 :
效果描述:优( ) 良( ) 差( ) 生签名 师签名 【自主反思】(日反思)
我当日的反思
上一篇:原来我也拥有很多600字
下一篇:做爱时怎么吊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