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初三】
篇一:《常彩红论文:诗情溢满课堂 鲜活生命绽放》
2013年北京市中语会教学论文评比
诗情溢满课堂 鲜活生命绽放
—— 一节公开课引发的思考
北京市朝阳区东方德才学校 常彩红
“常老师,今天的课堂真美,我都不想下课。今晚我要好好写学完《香菱学诗》之后的感受。”这是12月9日上完朝阳区初三公开课《香菱学诗》之后,偏有些内向的小男孩谢乐,红着脸对我说的。这已经是第八名学生告诉我他们的内心感受了。第二天,学生们纷纷上交了自己的读后感,连平时很少完成作业的周明昊都上交了一篇满含真情的学后感,他写道:“香菱那么刻苦,痴迷于学诗,做梦都是作诗。她对自己是有要求的,她希望自己写诗越来越好,希望自己有文化。常老师课上朗读的自己写的那篇文章真好。她身体不好,可她忍着病痛努力工作,像小草一样顽强的向上,常老师希望自己对学生、对家人、对工作有意义。我呢?我整天玩游戏,奶奶腿脚不好,整天跟我着急,老师和我说了好多为我好的话,我都当成耳旁风,真挺对不起她们的。我应该像香菱和常老师那样,对自己学习有要求了。我进步了,奶奶、老师一定会高兴的。”学生们为什么这么喜欢这样的课堂,并且能够打动他们的心灵,它美在哪了呢?我进行了总结,因为它含“情”啊!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感受的一种内心体验。愉悦的情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大脑处于最佳活动状态,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持续学习热情,更高效地接受知识,从而全面提高其各方面的素质。
一 教师声音甜美含情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讲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的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①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人在一种单调的声音刺激下,大脑皮层会很快进入抑制状态,而抑扬顿挫、具有节奏感的教学语言能有效地打破大脑的抑制状态。②所以,我在课堂上注意语言调控,通过情感的褒贬、速度的快慢、节奏的急缓、语调的升降等技巧的运用,以及自己先天的音质,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在课堂评价反馈表上,来听课的多校初三教师写道:常老师甜美的声音、抑扬顿挫的表达以及丰富的教学内容,使课堂充满了美感。
二 教学环节设计理性有情
导入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红学大家周汝昌曾经说过,最有智慧的人才能读《红楼梦》,才爱读《红楼梦》,因为这部书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这部书里有你一生所需要的知识,希望同学们都能成为最有智慧的人。今天就让我们从《香菱学诗》这个经典片段走进《红楼梦》。”这个导入,教师对学生的激励与期望尽在其中。
在课堂主体“赏悟香菱形象”环节,我由“析香菱学诗之苦”到“品香菱学诗之笑”到“叹香菱命运之悲(探究香菱学诗的目的)”,加之教师对香菱先关背景材料的适当补充,内容分析的逐层深入,学生的情感逐渐被调动起来、充盈起来。面对这样一个勤奋、专注、刻苦、颖悟、痴迷学诗的香菱,可爱、乐观、聪慧、美丽的香菱,学生会不由自主的喜欢、钦佩甚至热爱;当这样美丽的女子被薛蟠霸占,被夏金桂折磨,被摧残、被毁灭,学生会产生剜心之痛,对香菱的怜悯、同情、惋惜便不由自主地形成,作者的情感、《红楼梦》的悲剧意识的理解便水到渠成了。
在课堂上,哪怕是环节间的衔接,在注重内容的同时,我也充分注意了情感的抒发与引
导。如在“赏悟香菱形象”至“叹香菱命运之悲(探究香菱学诗的目的)”,我加入这样一段过渡语:“香菱,从小被拐卖,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最后成为了蛮横霸道的薛蟠的妾,这个美丽而聪慧的女子啊,她想用写诗来排遣心灵的痛苦,希望用诗歌建造一个精神的避难所,所以她刻苦痴迷,精血诚聚,终于写出了属于自己的诗篇。只是,香菱终究不能够在诗中痴呆多久,坚硬残酷的现实很快就击碎了她可怜的梦,在这之后,她离开了大观园,她必须回到薛蟠身边,后来薛蟠娶了夏金桂后,更是受尽折磨,她再也没有机会和宝玉黛玉们论诗写诗了,你们知道香菱的最后结局是什么吗?”类似这样的环节过渡,一直牵引着学生纯洁善感的心灵。
学生张小平听完课后感慨地说:“以前我一直以为《红楼梦》不过是部言情小说而已,作为一个男孩子,就认为它特没劲,没想到它还有这么丰富的内容,今后一定要去好好读读它。”
三 音乐渲染弹拨动情
音乐能够调动人的情绪,吸引人。课前我为学生播放了郑绪岚的《叹香菱》歌曲。凄婉的歌曲、忧伤的音乐将学生课前精神的分散与众多老师来听课的紧张收回到课堂,进入到课堂的情境之中。
课堂接近尾声时,我朗读自己的下水文《让心有所寄托——香菱给我的启示》时选入了钢琴曲《雨的印记》,我不懂音乐,但这首曲调很纯净,似乎在诉说着什么,弹拨人心,我很喜欢。我一个人在空旷的阶梯教室试读时感动了我自己。我想感动自己的才能感动别人。于是确定下这首配乐曲。
有资料表明,音乐通过听觉可以作用于人的大脑,使人产生或轻松或紧张,或激昂或低沉,或喜乐或忧伤等诸种情绪体验。根据课堂需要,适时适度的播放音乐,能够弹拨人的心弦,增效提质。
四 教师下水文真挚怡情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写作方面,我努力成为学生的表率(何况我还是北京作家协会会员呢)。老师把自己的故事诉诸笔端,或把自己的真情实感流露于文中,学生读来会倍感亲切,他们听起来会格外认真(我尝试过多次,每一次学生听的时候都安静极了,甚至能听到心跳的声音),不知不觉地会带动他们,去留心身边的人和事,抒写他们对人对事的思考与感悟,其教学作用不言而喻。
课堂上,我用真情向学生诉说着:当读到自己的坎坷经历与病痛折磨时,我的声音有些哽咽,眼眶溢满了泪水;当读到自己受到香菱学诗的启发,用不懈的努力,获得了诸多奖项与荣誉,赢得了学校、家长、社会的肯定与好评,泪眼中含着微笑,坚定自豪地朗读了出来(与其说是朗读,不如说是从内心喷薄而出)。
当我朗读完自己的下水文《让心有所寄托——香菱给我的启示》,二百多人的会场响起了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听课的老师们反馈说,这节课上得很实,很感人,说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好像很久没有听到这样的语文课了。既有对记叙文阅读能力点的训练,更能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从学生专注的神情、积极的课堂学习状态以及热烈的讨论参与,能够感受到学生对语文课堂的热爱;从精致的课堂设计、循循善诱的教学引导、有效资料的补充、学习情境的创设、含情脉脉的语言表达等方面,能够感受到教师的教学功底和文学功底的厚实。
北京市语文特级梁捷老师听完课后点评时说:“这节课,我们确实感觉到师生在阅读名著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与智慧的释放。教师的教学发现与学生的阅读发现是主动的、多方面、多角度的。既体现了师生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又始终贯穿着对文本的具体理解、感受与发现。实践着《2011版课标》提出的,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值得在语文教学课堂实践中推广,进而发展和创新。听这样的课后,我对语文
教学改革的前景及2011年版课程标准的实施充满了信心。感谢这些在语文教学第一线的老师们的辛勤工作!”
于漪老师说:“一书一画,一草一木,一事一物,一声赞叹,一次批评,一个场景,无不是诱发情感思维的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发现、善于选取、善于创设能够引发学生的动情点,情动于衷,心才能走远。情动心动,才会创造高效课堂,鲜活的生命才会绚烂的绽放!
以上是我对《香菱学诗》公开课的思考,尽管还很浅薄,但我想,语文教学改革需要这样的声音;这样的声音多了,定会形成慷慨激昂的进行曲,激励着我们前进!我愿做教育进行曲中的一个音符。
注释及参考文献
①转引 许智勇 《语文教学的节奏艺术》 《文学教育(下)》2011年09期
②赵洁 《谈节奏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效应》 《当代创新教育》2011年第3期 ③于漪 《于漪语文教育论集》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P.504
篇二:《香菱学诗说课稿》
《香菱学诗》说课稿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香菱学诗》。
一、备:
1、备教材
1)该课的地位和作用
《香菱学诗》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二十课,是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从明清时期最有代表性的白话小说里节选出来的,基于九年级学生已有了两年学习小说的经验,所以本单元的教学目地是进一步引发学生阅读此类小说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实现由“教到不教”,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是本节课的关键。
2)课文简析
《香菱学诗》选自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线,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晴雯、王熙凤、香菱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性格的艺术形象。本文主人公香菱是个苦命的女子,她文化水平不高,但她学诗终于取得成功,文中着重描写了她的苦吟,但苦吟不是她取得成功的唯一原因,对此,我们应结合她学诗的全过程,作广泛而深入的探究,以便从中获取有益的启迪。
3)教学目标
本单元以“书香袅袅”为话题,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给学生打开一扇窗,引领学生遨游文学名著的海洋,激起他们对读书的浓厚兴趣,扩大阅读视野,提高古典文学修养,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培养勤于读书,善于学习的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阅读文学作品“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据此,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整体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学会作者以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及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掌握学习小说的要点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红楼梦》艺术成就的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以上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
4)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及赏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揣摩香菱人物形象。因为小说三要素的核心是人物,它是小说的灵魂所在;而人物形象的塑造是离不开生动的故事情节与社会环境的,因此此教学难点的制定符合小说这一作品的特点。
2、备教师:
1)教师知识储备:
A、熟悉《红楼梦》相关内容及知识;
B、掌握小说文体的相关知识;
C、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
2)教法:
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是:
A、创设情景: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和教师的讲解,将学生带入到规定情景中去;
B、逐步引导:通过一个个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去层层思考;
C、精要点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教师适时的进行精要的点拨。
3、备学生:
1)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对小说这种文体已接触的不少,并积累了一定的阅读经验,而且往往对这类文体学习兴趣较浓;《红楼梦》是我国最伟大的文学巨著之一,学生不管是否读过原著都对其不算陌生。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使学生有新的收获。
2)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也就是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因此本课预设学法如下:
A、圈点勾画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B、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C、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实践,深入体会
D、贯穿小说五步阅读法:泛读——精读——赏读——思读——延读
二、讲:
教学思路:泛读——精读——赏读——思读——延读(阅读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追寻作者思维轨迹、对文本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设计这样的教学程序,遵循了阅读认知的一般规律。泛读课文,积累词语,整体感知;精读课文,探究香菱学诗成功原因;赏读课文,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高超技法;思读课文,质疑问难,互动探究;延读,拓展延伸,深层思考。)
1、导入:
《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这首判词说的就是今天这篇小说的主人公——香菱。(板书文题)
2、简介:介绍作者、简介《红楼梦》、简介香菱(因为我们分析人物形象不能脱离社会大背景,所以这些简介是必要的。)
3、泛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并积累文中重要的词语及文学常识。(这一设计着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多媒体显示需积累的词语
2)学生利用圈点勾画法,标示出香菱学诗的几个阶段,并画出文中表现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
(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了本文的主要内容,为下面各个环节的展开打下了基础。〉
4、精读课文,突破重点
多媒体播放电视剧《红楼梦》中关于香菱学诗的片段,教师出示相关问题,指导学生精讨课文。
问题如下:
1)通过划出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说一说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观香菱学诗后感。
2)结合电视剧片段,谈一谈香菱的形象。
3)黛玉给香菱指点学诗门径时谈到了哪些问题?议一议黛玉在文中的形象与在你印象中的形象有何区别。
4)你对香菱的三首咏月诗怎么评价?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组选代表发言交流。
(这几个问题,是围绕文章重点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精细研读文本,透彻理解文本,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思想。在具体的讨论中,我适当地点拨一下,主要是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以最大限度地发散他们思维能力。)
5、赏读课文,学习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1)学生筛选描写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并作简短点评。
2)聚焦侧面描写,帮助学生体会人物形象的丰满、生动。
学生解读文中有关宝钗、宝玉的相关语言描写,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
6、思读课文,质疑问难,互动探究
学生自由质疑,全班讨论解决,教师适时点拨。
7、延伸阅读、探究思考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林黛玉指导香菱学诗这情节,《红楼梦》体现了曹雪芹怎样的诗歌创作思想?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语文有何启示?
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有理即可。
(设计意图: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是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本质意义)
8、课堂小结
香菱学诗,意趣无穷,印证了古已有之的治学三境界:第一境界是“悬想”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苦索”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顿悟”阶段:“众里寻他干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从悬想到苦索到顿悟,曹雪芹为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学诗的借鉴,更是做人成大事业大学问的捷径。本文带给我们的东西是值得反复玩味、终生思考的。
9、布置作业
1)整理课上发言,写一篇题目为“香菱学诗的启示”的文章。
2)课外阅读《红楼梦》(一节阅读课的结束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
三、批、辅、纠、补: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时刻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和审视的眼睛,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及时作出反应,及时纠偏补漏,以保证尽量多的学生能在课堂上有尽量大的收获。在教学的主要环节中,我进行的预设、引导和辅导、纠正如下:观香菱学诗后感。
1、在泛读环节中,学生可能对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找的不完整,我就在课上及时引导学生学会从正面、侧面等去寻找,之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出关键语句,让学生一目了然。
2、在精读环节中,学生经过充分讨论和发言后,为顺利突破重点,我针对学生会遇到的困难,适时指导如下:
1)香菱学诗的过程可以有多种表达,有四分法:读诗、悟诗、谈诗、作诗;有三分法:拜黛玉为师、品味王诗、边读杜诗边写诗;有二分法:黛玉指导读诗、香菱练习写诗。
2)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于第三点学生可能得不出,我做如下提示:环境造就人,大观园优雅、美好、洁净的环境使香菱在这里得到精神上的解放,她的聪明才智才得以显露出来。
3)黛玉给香菱指点学诗门径时主要谈到四个方面的问题:重立意,不以词害意;重内容,格调、规矩是末事;重领悟,崇尚名家方成高品位;重研究讨论,方能长进。
3、在思读环节中,学生提出的较深刻的,值得研讨的问题可能有:
1)宝玉说:“我们成日叹说可惜她(香菱)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这句话里包含着哪些意思?
2)香菱诗的第三稿系梦中所为一事是否有失真实?
3)塑造香菱这一艺术形象,作者倾注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观香菱学诗后感。
4)课文中的黛玉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如何理解这与她多愁善感、孤傲尖刻的主体性格的差异?
5)有人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该如何理解这句话?
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提示如下:
1)要联系香菱的资质和此前香菱的遭遇来说明,弄清宝玉对香菱的态度。
2)要联系香菱写诗的全过程来看,要认识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辩证关系。看似梦中所得,实为多次锤炼、苦心追求的结果。
3)作者热情讴歌了这个钟灵毓秀的薄命女子。香菱这样的女子,竟和极端粗陋鄙俗的薛蟠生活在一起.而且受他的凌辱,香菱的境遇着实让人同情。封建社会扼杀人才的本质由此可见一斑,也体现了作者的美学观。
4)《红楼梦》中的黛玉羸弱多病、多愁善感、孤傲尖刻。在本文中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位学识渊博、热情大方的林姑娘,她热情、自信,显现出了光风霁月般的情怀。富有才情的林姑娘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就是读诗、作诗,文学这片广袤的土地可供这位寄人篱下、冰清玉洁的孤弱女子自由翱翔。她与香菱同命相怜,对香菱表现出极大的同情、热情是自然的。
5)曹雪芹以精细的笔墨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优美动人的女性形象,如袅娜风流的林黛玉、生性热情刚烈的晴雯、不惜用生命证明自己清白的尤三姐等。和封建社会蔑视女子相反,曹雪芹提出了尊重女性的新思想.热情赞颂了女子的才艺德行,提倡女子反迫害、反虐待的斗争精神,充分体现了曹雪芹反对封建伦理纲常的超人勇气和远见卓识。
4、在赏读环节中,主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本文则主要是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等来刻画人物,阅读时要引导学生捕捉有效信息,学会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四、考、练:
本课共设计两个作业,一个是读,一个是写,设计意图在于让本节课学生的收获落脚于读和写这两个语文最基本的能力的培养。
读是形成语文素养的最基本方法,只有足够的阅读量才能完成学生必须的语言上的原始积累,学完这篇课文后,学生自然对《红楼梦》这个经典名著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所以布置“阅读《红楼梦》”这样的作业正是契合了学生的精神
需要,可谓水到渠成,会给学生以跃跃欲试的感觉而非单纯应付老师的任务。
写“香菱学诗的启示”这篇文章,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另一方面结合了对本文的理解与感悟,同时也实现了与情感目标的融合。
五、评:
1、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
在课堂上始终以积极、肯定的态度面对学生,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索状态中。
2、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展示作出及时、积极的评价:
本课旨在通过一步步环节、一个个问题来激发并引导学生去感悟文本、思考总结、分析概括,对于学生的发言和小组讨论的成果进行及时的肯定和有效的引导,能够保护和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所以在授课过程中我对于学生的展示总是给予及时的恰如其分的肯定,同时再作出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3、反馈教师教学预案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课堂上学生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的的反馈,经过教学反思,我认识到本课设计的一系列问题导向性不够具体明确,内在关联性也不够强,所以影响了课堂的流畅性,没有达到我预想中的“行云流水、浑然天成”的效果。
六、研:
研究,是一种最投入、最高效的学习状态。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学生们始终是以一群“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到课堂中来的,老师通过多媒体和自己的讲解,创设好了规定的情景,再通过一个个问题去指引学生一层层深入研究,同时注意对研究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研究中学会研究,学会学习。观香菱学诗后感。
七、悟、能:
语文不像理科的学习那样,内容和目标都是固定死的。语文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悟”的过程,教师教师要通过自己科学的设计,带领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感悟词、句、篇、修辞、人物形象等语言之美,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在这个悟的过程中,自然而然获得一些基本能力。同时,因每个学生的经历、个性、观念的不同,学生获得的感悟和能力也是各具特色的。对于学生的各种见解,老师一方面要充分肯定、保护,另一方面要及时、有力的引导,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本课的设计,着力于学生知识的生发过程,合理创设情景、设计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去研究和感悟,并给其充分的表达空间和有力的引导,让学生在各自的感悟过程中生成能力。
以上是我在《香菱学诗》这节课中的一些设计和感悟,很多地方难免粗浅和不足,希望各位老师多多批评指正。
第一实验学校
水天
2009年12月
篇三:《20《香菱学诗》说课稿》
20 《香菱学诗》说课稿 一首《红楼梦》片尾曲足以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一、说教材 索性我就用歌声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由歌声入手,引出1、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四课《香本节课的主人公香菱。这样设计的原因是根据初三学生的年菱学诗》,是古代长篇小说中几个有名的片段之一,在前几龄特点,用我的激情碰撞学生智慧的火花,巧妙地引出课题。篇小说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基本掌握此类小说的学习方法;同时通过资料助读方式,提供香菱身世,为下面深入理解香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所菱人物形象打下基础(板书) 引出本节课的主人公香菱。以本单元及本课的教学目地是进一步引发学生阅读此类小介绍香菱(为什么要介绍,因为我们分析人物形象不能脱离说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社会大背景。)
2、《香菱学诗》选自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二)理一理,解学诗情节 品《红楼梦》,本文详细叙述了黛玉指点学诗门径,香菱谈1、快速阅读课文,圈点勾画生词及疑难之处,并在小读诗体会并苦心写诗的经过。教学本文,力求从内容、写法组内解决。 两方面突破。内容上,着重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既要2、词语擂台(多媒体出示生词):分男女生两组注解。 考虑到香菱的“苦志”,也要考虑到黛玉的深厚学识和教育3. 教师:小说的阅读,应从情节入手,理解人物形艺术,同时也要联系大观园优越宽松的环境。联类引申,联象。请同学们从标题入手,用最简炼的词概括《香菱学诗》系实际,思考香菱学诗会对中学生学习语文有何帮助。体味的经过? 作者对香菱这一形象倾注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红楼梦》明确:读诗―――论诗――――写诗 (答案不要求唯的主题思想,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写法上,通过涵泳品味描写香菱的有关语句,引导学生体会细节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作用;通过揣摩宝钗、宝玉的话,理解侧面烘托的表达效果。 教学本文,宜采用小说五步阅读法:泛读,整体感知;精读,理解文章内容;赏读,学习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思读课文,质疑问难,互动探究;延读,拓展延伸,开阔视野,提高比较阅读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 “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据此,我设定的三维目标为: 1、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 2、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及香菱成功的原因。,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3、学习香菱虚心好学、刻苦勤勉的求学精神,引导学生探讨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语文有何帮助。 三、说重难点 课程标准提出:“对文学作品,学生要能理解人物形象,初步鉴赏文章语言艺术”。“让学生具有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根据本文内容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本课的重难点设置为:重点:分析香菱人物形象,学习香菱苦志学诗的精神。难点: 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 四、说教学法 新课标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过程必须根据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形成。所以我在设计中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了如下教学方法: 1.情景创设法:根据本课内容,运用多媒体适时提供和创设相应的情景,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把握,让学生从杜小康的人生历炼中,感悟人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2.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运用采访和角色转换等方式,让学生与文章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同学老师对话,去理解主旨,在感受、体验、交流的课堂学习过程中逐步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 3.自主朗读品味法:新课标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以利于他们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充分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我将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以速读、品读、美读和疑读等途径深入品味课文,理解细节描写和景物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4.圈点勾画法:培养学生圈点批注的习惯,有助于学生全面感知课文内容。 五、说教学流程 (一) 猜一猜,知香菱身世 (5分钟) 香菱是个苦命女子,原籍姑苏,出身乡宦家庭。她三岁被拐,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买去做妾,受尽乏辱、折磨。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府的梨香院。平日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这使得香菱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大观园,去见识见识《香菱学诗》的经历吧!
一) 设计意图:通过擂台赛,有效解决作为白话文中的字词关,且能活跃学生学习情绪;同时,通过情节的蔬理,培养学生创新阅读的习惯,并能整体感知全文内容,提高概括
能力。 (三) 读一读,品人物形象 教师过渡:香菱学诗成功了吗?一个身份卑微的丫环,一个命运坎坷的侍女,却倾心于写诗,这种情神我们不仅为
之感动,下面请同学们选择最能打动你的情节或语句,并下列方式说说你的感受: 1. 选读文段:在 语句的描写中,我被香菱 感动(香菱的 感动了我)。 学生筛选描写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并作简短点评。 当香菱拿到写作诗题后,“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
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或坐卧不定”终得一首,因措辞不雅要求重写,“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
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这段文字表现香菱构思时的专注神情。 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了“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香菱的苦心、
专心、用心已到了痴迷的程度。 2. 从香菱学诗中,你知道香菱是怎样的一个人? 师生明确:聪敏灵秀、悟性极高、孜孜不倦、勤奋刻苦、善学乐学 3. 香菱学诗的成功离不开一位好的老师引导,这位老师是谁?《红楼梦》中,林黛玉是一个体弱多病、多愁善感、孤傲尖刻的人,在本文中,她是这样的人吗? (请小组合作学习,并请朗读相关语句予以证明) 师生明确:热情、循循善诱、知识渊博、极富才华和诗
人气质 (四),疑一疑,自主探究 4.综上所述,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自由讨论并交流)
明确:香菱的苦学及其极高的悟性;善教的黛玉这位老师的指点;大观园的环境(精神上的解放能去学诗) 设计意图: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上述环节的设置,意在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从而轻松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分析香菱人物形象,学习香菱苦志学诗的精神”,也适时了本课的难点“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 (五)练习迁移,人生启迪 小说详细叙述了黛玉指点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及
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你觉得其中哪些内容对你的阅读或写作有启发?
设计意图:针对新课标的三维度之一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使香菱的气质品格化为自己学习的不竭动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板书:香菱学诗 好 善 乐 苦 诗
篇四:《红楼梦简介》
<红楼梦>,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章回体长篇小说,成书于1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其原名有<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前80回曹雪芹著,后40回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本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族的腐朽,对封建的科举、婚姻、奴婢、等级制度及社会统治思想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红楼梦简介。
红楼梦简介(二〉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
女娲炼石补天时,所炼之石剩一决未用,贾雨村中进土,任县令,由于贪财被革职,到盐政林如海家教林的女儿林黛玉读书。京城起复参革人员。贾雨村托林如海求岳家荣国府帮助:林的岳母贾母因黛玉丧母,要接黛玉去身边。林便托贾雨村送黛玉到京。贾雨村与荣国府联宗。并得林如海内兄贾政帮忙,得任金陵应天府。
黛玉进荣国府,除外祖母外,还见了大舅母,即贾赦之妻邢夫人,二舅母,即贾政之妻王夫人,年轻而管理家政的王夫人侄、贾赦儿子贾琏之妻王熙凤,以及迎春、探春、惜春和衔玉而生的贾宝玉。宝黛二人初见有似曾相识之感,但宝玉因见美如天仙的表妹无玉,便砸自己的通灵玉,惹起一场不快。
贾雨村在应天府审案,英莲被拐卖。买主为皇商之家、王夫人姐姐薛姨妈之子薛蟠。薛蟠虽为争英莲打死原买主,但贾雨村胡乱判案,放了薛蟠。薛蟠与母亲、妹妹薛宝钗也一同到荣国府住下。
宁国府梅花盛开,贾珍妻尤氏请贾母等赏玩。贾宝玉睡午觉,住在贾珍儿媳秦可卿卧室,梦游太虚幻境,见“金陵十二钗”图册,听演<红楼梦>曲,与仙女可卿云雨,醒来后因梦遗被丫环袭人发现,二人发生关系。
京官后代王狗儿已沦落乡间务农,因祖上曾和王夫人、凤姐娘家联宗,便让岳母刘姥姥到荣国府找王夫人打秋风。王熙凤接待,给了二十两银子。
薛宝钗曾得癞头和尚赠金锁治病,以后一直佩带。黛玉忌讳金玉良缘之说,常暗暗讥讽宝钗,警告宝玉。
贾珍之父贾敬放弃世职,离家求仙学道。他生日之日,贾珍在家设宴相庆。因林如海得病,贾琏带黛玉去姑苏,他的族弟贾瑞调戏凤姐,被凤姐百般捉弄而死。
秦可卿病死,贾珍恣意奢华,不仅东西都选上等,还花千两银子为儿子捐龙禁尉,以便丧礼风光。送丧途中,凤姐贪图三千两银子,拆散情人,使一对青年男女含恨而自杀。
林如海死后,黛玉只得常住荣府。一种寄人篱下的凄凉感笼罩着她,常暗暗流泪,身体也更加病弱。
贾政长女元春被册封为妃,皇帝恩准探家。荣国府为了迎接这大典,修建极尽奢华的大观园,又采办女伶、女尼、女道士,出身世家、因病入空门的妙玉也进荣府。元宵之夜,元春回娘家呆了一会儿,要宝玉和众姐妹献诗。()黛玉本想大展奇才,但受命只作一首,深感遗憾宝玉说将来不放袭入,袭人趁机规劝宝玉读书“干正事”。宝玉和黛玉两小无猜,情意绵绵。又因有薛宝钗或其他小事。二人常吵,在不断争吵中情感愈深。
宝钗过生日唱戏,小旦像黛玉,贾母娘家孙女史湘云口快说出,宝玉怕黛玉生气阻拦、结果惹得二人都生宝玉气。元春怕大观园空闲。便让宝玉和众姐妹搬进居住。进园后,宝玉更成天和这些女孩子厮混;书童将<西厢>等书偷进园,宝玉和黛玉一同欣赏。
贾政妾赵姨娘所生子,宝玉庶弟贾环嫉妒宝玉,抄写经书时装失手弄倒蜡烛烫伤宝玉,王夫人大骂赵姨娘。赵姨娘又深恨凤姐,便请马道婆施魔法,让凤姐、宝玉中邪几死。癞和尚、跛道人擦拭通灵玉、救好二人。黛玉性格忧郁,暮春时节伤心落花,将它们埋葬,称为花冢,并写<葬花辞>。宝玉丫环晴雯失手跌坏扇子,宝玉说她。她顶撞,袭人劝,她又讽刺,气得宝玉要赶走她。到晚间晴雯乘凉。宝玉又让她撕扇子以博她一笑。有一次史湘云劝宝玉会官员,谈仕途,被宝玉抢白,并说黛玉从不说这种混账话;恰巧黛玉路过听到,深喜知心。王夫人丫环金钏儿与宝玉调笑,被王夫人赶出投井而死,贾环告贾政。宝玉又结交一位王爷喜欢的伶人,使得王爷派人来找。贾政大怒,将贾宝玉打得皮开肉绽。王夫人找袭人,要她随时报告情况。并决定将来袭人给宝玉做妾。
大观园中无所事事,探春倡导成立诗社。第一次咏白海棠,宝钗夺魁;第二次作菊花诗,林黛玉压倒众人。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被贾母知道,便留她住下。在大观园摆宴,把她作女清客取笑;这位饱经世故的老妇也甘心充当这一角色。贾母又带刘姥姥游大观园各处。在拢翠庵,妙玉招待黛玉、宝钗饮茶,宝玉也得沾光。
为风姐庆生辰,从贾母起,各人出分子办席。凤组饮酒过多,想回家休息,撞到贾琏正勾引仆妇。凤姐哭闹。逼得仆妇上吊,贾母迫使贾琏向凤姐赔礼。
由于行酒令黛玉引了几句<西厢>曲文,被宝钗察觉,并宽容了她,二人关系好转。黛王承认宝钗为好人,自己多心。黛玉模仿<春江花月夜>写出<秋窗风雨夕>,抒发自己的哀愁。贾赦垂涎贾母丫环鸳鸯,让老婆邢夫人找贾母。鸳鸯不肯,贾母也不愿意,斥责邢夫人。贾母与贾赦母子关系更加不好。薛蟠在一次宴席上调戏会唱戏而又豪爽的柳湘莲,被柳毒打,柳怕报复,逃往他乡。薛蟠无脸,也外出经商。其妾香菱(即英莲)到大观园学诗。又有几家亲戚的姑娘来到,大观园中作诗、制灯谜,空前热闹与欢乐。袭人因母病回家,晴雯夜里受寒伤风,身上烧得烫人。宝玉为舅舅庆寿,贾母给他一件俄罗斯裁缝用孔雀毛织的雀金裘,他不慎烧个洞。晚上回来、街上裁缝不敢修补。晴雯重病中连夜补好。年关到,宁国府庄头交租,送的东西数量惊人,贾珍还嫌少。由于过年操劳,凤姐小产,无法理家,便由探春、宝钗等人协同理事。探春为赵姨娘所生,赵姨娘弟弟死,探春按例不多给钱,母女大闹一场。探着又在园中实行一些改革,将各处派专人管理,既交公一些财物。又给管理人一些利益。
黛玉丫环紫鹃试探宝玉对黛玉真心,假说黛玉要回姑苏,宝玉相信而发病精神失常,由此,黛玉更知宝玉心理,众人也以为他们定成美满姻缘。黛玉又要认薛姨妈为干妈,钗黛二人达到关系最融洽时期。
荣国府矛盾重重。贾环在宝玉处见到擦癣的蔷薇硝,想要些,宝玉丫环芳官却给贾环一些茉莉粉。赵姨娘到宝玉处大闹一场。芳官又给她干娘一些玫瑰露、引出她干娘的侄儿偷茯苓霜。几件事闹得大乱,险些打破仆人间的平衡。正当宝玉生日欢宴时,贾敬吞丹丧命。尤氏国丧事繁忙。请母亲和妹妹尤二姐、尤三姐来帮忙。贾琏见二姐貌美,要作二房,偷居府外。二姐和贾珍原有不清白,贾珍还想搅浑水,贾琏又想把三姐给贾珍玩弄。尤三姐却正气凛然,将珍、琏大骂,她已有意中人,即毒打薛蟠的柳湘莲。贾赦派贾琏外出办事,贾琏路遇薛蟠、柳湘莲。薛蟠遇强盗,被柳搭救,二人结为兄弟,贾琏为柳提媒,柳答应。
到京城后,柳先向三姐之母交订礼,遇宝玉闲谈尤氏一家而起疑,又去索礼退婚,尤三姐自刎,柳出家。凤姐知道贾琏偷娶之事,装成贤惠。将二姐接进府。请贾母等应允。贾琏回来,因办事好,贾赦赏一妾。凤姐借妾手逼使尤二姐吞金自杀。粗使丫鬟傻大姐在园中抬到绣有春宫画的香囊,王夫人大怒;在一些仆妇撺掇下抄检大观园,迎春懦弱,听凭丫环被赶走;探春生气,怒打仆妇;惜春这时和哥哥嫂子断绝往来。晴雯被王夫人赶出,抱恨而死;贾宝玉无可奈何,写<芙蓉诔>祭她。薛蟠娶妻夏金桂后,贪陪嫁丫环宝蟾美色,金桂为除香菱,答应了。在夏挑唆下。薛毒打香菱,薛姨妈不准。夏和婆婆吵闹。薛蟠无法在家。只得外出。
宝玉年纪渐大,贾政逼他上学,迎春出嫁,宝钗被家事缠住,大观园冷清起来。黛玉思想终身之事无人可求,做噩梦而染重病。奉承贾母意思,凤姐提出将宝钗娶给宝玉的想法。宝玉见晴雯补的雀金裘,怀念亡人。黛玉听丫环谈论宝玉婚事,病得不能吃饭;后来听说议而未成,病即痊愈。
薛蟠在外饮酒,打死店小二,入狱。金桂和宝蟾要勾引薛蟠堂弟薛蝌,其他方面倒安静下来。十月里,海棠开花,大家以为喜事、置酒庆贺。就在夜里,宝玉的通灵玉不知去向,人也痴呆了。祸不单行,元春这时死去……由贾母做主,决定为宝玉娶宝钗,怕宝玉不同意,告诉他娶的是黛玉,并不让黛玉知道消息。黛玉在傻大姐处知道实情,梦幻破灭,迷失真性,焚烧诗稿;在宝玉成亲时,她孤苦而死。洞房之夜,宝玉见是宝钗也大惊,人也更加糊涂,忧伤得差点死去。
探春远嫁之后,大观园更凄清,凤姐月夜见鬼,尤氏又得重病,众人搬出园,请道士在园中作法驱妖。薛蟠案子要重判,夏金桂大吵大闹,因为调戏薛蝌被香菱撞见,她想毒死香菱,不料自己误食毒药而死。
荣宁二府种种作为惹恼皇帝。终于被抄家;革去二府世职,贾赦、贾珍被逮。凤姐由于突来大祸,病得奄奄一息。由于权贵帮助,荣府世职恢复,让贾政继承,正逢薛宝钗婚后第一个生辰,便摆宴庆贺,可是席间一片悲凉。不久,贾母病死;鸳鸯惧怕报复,也自杀殉葬。凤姐主办丧事,力不从心,大家怨恨。她支持不住死去了。一群强盗打劫荣国府,妙玉被奸污、劫走。惜春看破红尘,小小年纪出家。
宝玉再次梦游太虚幻境,见到鸳鸯、尤三姐,秦可卿等薄命女子及为首的黛玉,醒后更心灰意冷。癞和尚、跛道人送回通灵玉,实则要宝玉弃绝尘缘。宝玉终于在应考之时出家当了和尚;尽管他中了举人,宝钗也已怀孕他全不管了。
贾雨村犯法被解职,在觉迷渡口碰见已成仙的甄士隐;甄士隐向他剖析、解释了这一切,也就结束了这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