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初一第二学期语文下册

| 初一 |

【www.guakaob.com--初一】

山西省太原市初一第二学期语文下册(一)
七年级第二学期语文古诗

七年级第二学期语文古诗

第一单元:

春寒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

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

独立蒙蒙细雨中。

译文 二月的巴陵,几乎天天都刮风下雨。料峭的春寒还未结束,给园林的花木带来了灾难,在风雨的侵袭之下,已经开花的花朵凋零了。尚未绽开的蓓蕾不吐艳了。园林中的新花嫩叶全在寒风冷雨中萧瑟。真叫人担心害怕!娇嫩的海棠,毫不吝惜鲜红的花朵,挺身独立在寒风冷雨中开放着。

宿甘露僧舍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

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

开窗放入大江来。

译文

床枕上弥漫着云气,使我恍若睡在千峰之上;阵阵松涛从万壑传来,似乎就在我床底下轰响。我忍不住想去看那如山般高高涌过的波浪,一打开窗户,滚滚长江仿佛扑进了我的窗栏。

偶题

朱熹

门外青山翠紫堆,

幅巾终日面崔嵬。

只看云断成飞雨,

不道云从底处来。

译文

门外的青山上草木一团团的绿紫相间,高耸的山峰终日云遮雾绕像戴着头巾。人们只知道雨是从云的缝隙里落下,不知道云哪里来的。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春晚二首(选一) 王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

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 不信东风唤不回。

译文

晚春三月,尚未掉落的花儿落下了,但同时,又有新花争相开放.在小小的屋檐下,每日都有燕子飞来飞去。半夜了,杜鹃鸟还在泣血悲鸣。不相信春天唤不回来。

浪淘沙(其八)

刘禹锡

莫道谗言如浪深,

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寒沙始到金.

译文

不要说流言蜚语如同恶流一样使人无法脱身,不要说被贬谪的人好像泥沙一样永远下沉.淘金要千遍万遍的过滤,虽然辛苦,但只有淘尽了泥沙,才会露出闪亮的黄金.

至节即事 马臻(zhēn)

天街晓色瑞烟浓,

名纸相传尽贺冬。

绣幕家家浑不卷,

呼卢笑语自从容。

译文:

到了冬至节,京城中的天色还是刚刚拂晓,浓浓喜气已经弥漫京城了。人们互传名片道贺节日。大户人家的绣幕完全敞开着,都在冬至节的时候,做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事情。家家趁着冬至,从容地玩耍着。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文: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

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

半夜鲤鱼来上滩。

译文:

一弯蛾眉月挂在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爽宜人。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平如镜的溪面上,煞是好看。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了三天,溪水猛涨,鱼群争抢新水,夜半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译文:

清晨,连绵起伏的鲁山,千峰竞秀,忽高忽低,蔚为壮观,正好迎合了我爱好自然景色的情趣。一路上,奇峰峻岭在眼前不断地变换,沉醉于一人在蜿蜒幽深的小路上游览的野趣,竟忘了走到了什么地方。太阳高升,霜雪融落,山林显得愈加寂静空荡,笨熊正在缓慢

山西省太原市初一第二学期语文下册(二)
初一第二学期语文期中考试

初一第二学期语文期中考试

一、基础知识平台(16分,每小题4分)

1.根据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

深suì( ) chóu( )划 怪dàn( )

答案:邃 筹 诞 凿

2.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只要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 ..

(3)女佣略一踌躇后,走上前去引起他的注意。 ..

答案:(1)书念得很多的老学者。

(2)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

(3)犹豫。

3.下列作家作品搭配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鲁迅——《朝花夕拾》——散文集

B.王安石——《伤仲永》——先叙后议

C.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短篇小说

D.福楼拜——《包法利夫人》——小说

答案:C

4.名句积累。

(1)江山代有才人出,《论诗》

(2)请写出两句你喜欢的描写“雨”的诗:

,。

答案:(1)各领风骚数百年 (2)提示:例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等。只要是写雨的诗句即可。

二、综合性学习实践(44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5~7题。(14分)

一桩奇特的诉讼案

刘燕敏

1968年,美国内华达州一位叫伊迪丝的3岁小女孩告诉妈妈,她认识礼品盒上“OPEN”的第一个字母“O”。这位妈妈非常吃惊,问她怎么认识的。伊迪丝说:“是薇拉小姐教的。”

这位母亲表扬了女儿之后,一纸诉状把薇拉小姐所在的劳拉三世幼儿园告上了法庭。因为她认为女儿在认识“O”之前,能把“O”说成苹果、太阳,足球、鸟蛋之类的圆形东西,然而自从劳拉三世幼儿园教她识读了26个字母,伊迪丝便失去了这种能力。她要求该幼儿园对这种后果负责,赔偿伊迪丝精神伤残费1000万美元。

诉状递上之后,在内华达州立刻掀起轩然大波。劳拉三世幼儿园认为这位母亲疯了,一些家长也认为她有点小题大做,她的律师也不赞同她的做法,认为这场官司是浪费精力。然而,这位母亲坚持要把这场官司打下去,哪怕倾家荡产。

三个月后,此案在内华达州立法院开庭。最后的结果出人意料:劳拉三世幼儿园败诉,因为陪审团的23名成员被这位母亲在辩护时讲的一个故事感动了。

她说:我曾到东方某个国家旅行,在一个公园里见过两只天鹅,一只被剪去了左边的翅膀,一只完好无损。剪去翅膀的被放养在一片较大的水塘里,完好的一只被放养在一片较小的水塘里,当时我非常不解,就请教那里的管理人员。他们说,这样能防止它们逃跑。我问为什么?他们解释,剪去一边翅膀的无法保持身体平衡,飞起后就会掉下来;在小水塘里的,虽然没被剪去翅膀,但起飞时会因没有必要的滑翔路程,只好老实地呆在水里。当时我非常震惊,震惊于东方人的聪明。可是我也感到非常悲哀,为两只天鹅感到悲哀。今天,我为我女儿的事来打这场官司,是因为我感到伊迪丝变成了劳拉三世幼儿园的一只天鹅。他们剪掉了伊迪丝的一只翅膀,一只想象的翅膀,人们早早地就把她投进了那片小水塘,那片只有ABC的小水塘。 确záo( ) (2)他“说”了,说得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

这段辩护词后来成了内华达州修改《公民教育保护法》的依据。现在美国《公民权法》规定,幼儿在学校拥有玩的权利。这项权利的列入是否起因于那位母亲的官司,不得而知。不过,有一点美国人非常清楚,这一规定,使美国在科技方面始终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也使美国出现了比其他国家多得多的年轻的百万富翁。

5.这桩诉讼案起诉原因“奇特”在哪里?(答案不得超过20字。)(4分)

答案:奇特在为女儿的想象力受损而起诉。

6.用精练而明确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旨。(答案不得超过30个字。)(4分)

答案:在玩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比传授知识更重要。(或不要过早地给孩子传授知识,这样会制约其想象力。)

7.阅读本文后,请根据你的学习和生活的体验,谈一谈你的感受。(6分)

答案:略

(二)阅读下文,完8~10题。(9分)

秦国在战国后期从一个西方小国崛起而跻身七强之列。秦惠王二年(公元前336年)铸半两钱,重12铢。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发布各种法令,使半两钱成为全国统一的货币。秦半两钱外圆内方。一般人认为方孔圆钱是表示天圆地方,用绳子穿起来,也有“一贯到底”的寓意。但实际上方孔的作用是便于将钱穿成一串,然后旋转打磨边缘,使不规范的钱币形式接近统一。

五铢钱初铸于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废止,但旧五铢钱继续在民间流通。在汉中山靖王刘胜墓中曾发现大量五铢钱。由于刘胜薨于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恰是汉政府将铸币权集于中央并铸造上林三官五铢的一年,因而这些五铢钱有很重要的科学价值。

王莽是铸钱能手,他铸的钱很独特,如俗称金错刀的“一刀平五千”,环山“一刀”两字以黄金填饰,柄文中“平五千”的“平”字是“值”的意思。它是我国古代面额最大的金属钱币,也是国家向社会透支的开始。

中国钱币集中表现了东方钱币文化的特征,在铸造技术上,它从先秦时的一钱一范已逐渐发展到重复使用范模和翻砂等几个阶段。由于钱币的广泛流通,社会上产生了对钱币的崇拜,民间利用钱币表达对幸福的追求。当时流行的摇钱树是一种殉葬品,人们希望死者在另一个世界里过得无忧无虑。

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高祖李渊废五铢钱,改行开元通宝。通宝即通行宝货的意思。此后中国的金属铸币大都以宝为文,如“通宝”“元宝”或“重宝”,朝鲜、日本等国钱币的创制也大多仿自唐开元通宝。

8.作者对方孔圆钱和五铢钱是怎样理解的?(3分)

答案:秦半两做成方孔只是制作过程中一道工序,秦半两有“一贯到底”的寓意。刘胜墓中的五铢钱能够表现出中央和地方铸币权的争夺,刘胜墓中五铢钱有着政治上的特殊意义。五铢钱在唐代被废止。

9.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王莽铸币金额比较大。

B.从钱币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到我国铸造技术逐渐发展。

C.作者对殉葬品和货币崇拜持强烈的批判态度。

D.在钱币发展过程中,以宝为文是借鉴五铢钱的结果。

答案:B(A、C、D三项与文中所传达的信息不吻合。)

10.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B,请你说明选取B的理由。(4分)

A.我国钱币历史悠久。

B.我国铸造钱币从开始就采用了重复使用范模和翻砂先进的技术。

C.政府控制金属铸币。

D.朝鲜日本钱币的创制的部分受中国的影响。

答案:因为“我国铸造钱币从开始就采用了重复使用范模和翻砂先进的技术”和文中所说“在铸造技术上,它从先秦时的一钱一范已发展到重复使用范模和翻砂等几个阶级”不符。

(三)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17分)

表达的权利

①星期一,我走进教室上第一节课。后面黑板上一行黑色的大体字“离高考还有71天”,黑色的大体字下面写着奥斯汀的名言“在你的心田种植忍耐吧,虽然它的根是苦的,但果实是甜的”。不错,我心里很是满意,果然是按我的要求布置的。

②记得刚提出挂高考倒计时牌时,学生们坚决反对,班会课上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说服他们。这

【山西省太原市初一第二学期语文下册】

都是我种下的“恶果”,本来一句话就决定了的事情,非得征求他们的意见。有一天,我反思自己是什么..

时候开始丧失表达权而变得温柔顺从后,我得出的结论是中学阶段。这是一个渴望表达和培养个人意志的年龄。然而却被老师们无情地扼杀了。我再也不愿意看到我们的下一代也变得像我们一样唯唯诺诺。所以,自高一起,班上的事情都由班委会和班上的同学们集体决定。我对他们说,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权利,我充分尊重你们。

③班会课上,学生们陆续发言。王力说,班上的大多数同学认为,不应过早地在教室里制造紧张恐怖气氛。我说,实际上也不早了,其他班早在100天以前就挂了。张宁说,您不是经常跟我们讲,教育应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吗?您这样做,不是又回到应试教育的老路上去了吗?我说,挂个牌并不就等于应试教育,不过是提醒你们抓紧时间学习。何况,要是不具备相当的文化素质,又谈何素质教育呢?王利娟说,如果挂了这个牌子,我们的学习不就都成了在考试的压力和阴影下的学习了吗?我说,我提出挂牌的本意在于提醒大家珍惜时间,不是针对高考(为了说服他们,我不得不学会狡辩),这样吧,大家可以把倒计时牌改成“高中的学习时间还剩下XX天”。学生们都笑起来,说这样就更恐怖了。最后是举手表决,结果我以两票之优获胜。当然这纯粹是我事前做过“手脚”的结果。

④你看,这就是我的班会课,每次它都像是一场大的辩论会,一场战争。我和我的学生们是平等的对手。你要是问他们最喜欢上的课,他们准会说,班会。我教会了我的学生们如何表达和捍卫自己的权利,给了他们充分的民主和自由,却留给自己一个又一个难题。

11.第②段中加点词“恶果”指的是什么?(用文中语句作答。)(4分)

答案:本来一句话就决定了的事情,非得征求他们的意见。

12.从全文的思路看,第②段中写“我”的“反思”,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交代“我”决定把“表达的权力”还给学生的原因。

1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③段所记叙的内容。(4分)

答案:如:“记叙关于是否挂高考倒计时牌的一场辩论会”“记叙了‘我’的一堂班会课”“一堂给了学生充分的民主和自由的班会课”。

14.第④段中说“我教会了我的学生们如何表达和捍卫自己的权利,给了他们充分的民主和自由”。你赞同文中这位老师的教育方法吗?请简要说说理由。(5分)

答案:略

(四)文学放飞(4分)

15.下面一组成语,藏有唐人一绝妙佳句,每个成语各藏一字,请你写出这句诗及其题目和作者。 三心二意 眼花缭乱 日积月累 无济于事

饱经风霜 万紫千红 一叶障目

答案: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三、作文(40分)

16.题目:这事真让我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难免会发生一些事情,这些事情或让你高兴、欣慰,或让你伤心、沮丧,或让你失望、后悔„„请依据上述提示(不限于此范围),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将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作文要求:(1)要有真情实感,要努力做到有新意有创见。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字数不得少于500字

答案:略

山西省太原市初一第二学期语文下册(三)
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初一第二学期全套教学设计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和主题。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写,以及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

2、探讨文中的疑难词语和问题,培养探究的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1、 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 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1、是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2、是有些难解的词语。

教学方法:自读、探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

二、 题解:《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三、 查预习。

1、给加黑的字注音、正音,然后释词。

确凿záo, 菜畦qí, 桑椹shèn,轻捷,油蛉líng, 斑蝥máo, 缠络chán,攒cuán, 珊瑚shān hú 高枕而卧,豁huō, 敛liǎn, 脑髓suǐ,陌生mò。鉴赏,人迹罕至hǎn,觅食mì,竹筛shāi,秕谷bǐ,系jì,传授shòu,书塾shú,

四、 整体把握

通读课文,然后解决下面问题

1、提问: 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内容?课文提到了哪些地点?百草园对于作者来讲有什么重要意义?板书:乐园

2、、 分组讨论:为什么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到底有什么乐趣?(用自己的话来总结)

在百草园中有有趣的植物、有趣的动物组成了有趣的活动,可以干有趣的事情,听有趣的故事,所以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3、 提问:所有乐趣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一般学生会回答泥墙跟一带,捕鸟。

4、为什么作者要把他们写得如此详细,又为什么能写得如此详细?

因为这些给作者印象最深,感情最深,当作者充满感情回忆起童年时,这一切便都栩栩如生的出现在眼前。

五、 细读课文

提问: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讨论并归纳:(老师提示引导并归纳)

(1)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用词贴切。

(让学生理解:光滑、肥胖、伏、窜、轻捷、低唱、弹琴等词语和相关语句。)

(2)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让学生分别找出相关内容)

形:肥胖、高大、臃肿、小球

声:长吟、弹琴

色:碧绿、紫红、菜花和蜂的“黄”。

味:又酸又甜。

春景:桑葚、菜花。

夏景:鸣蝉。

秋景:蟋蟀的叫

四、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1.2,二、1.

2.完成第一课时补充作业 。

第二课时

一、继续学习第一部分。

1.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又写的是什么?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可让学生简要复述和评论这个故事。

2.问: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3.下面一段写的是什么?

写的是冬天的百草园。

4. 冬天的百草园最有趣的是什么事?

5. 捕鸟 。

6.文章是怎样描写捕鸟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捕鸟?

讨论并归纳: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二、阅读课文过渡段和三味书屋部分

1.学生齐读过渡段。

2.问:“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讨论并归纳:不知道,从“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

3.问:“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讨论并归纳:运用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

4.问: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5.问:第二部分一开始作者对先生是怎样评价的?

讨论并归纳:先生很“和蔼”。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5.问:怎么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这虫的问题?

讨论并归纳: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解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如此“不务正业”,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至于这种态度是否正确,不求一定,只要合理就行,若学生没提出也可不讨论。)

6.问:“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说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开明思想。

7.问:你认为在三味书屋的生活有那些地方写得有趣味?

学生自由发言,不求统一,合理就行。主要让学生理解把握课文内容。

8.问:从作者的记叙和描写中,你觉得作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自由讨论,有理就行。

9.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让学生讨论“研讨与练习”:一题的3小题)

三、小结

全文主要内容由两部分构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表现了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快乐的生活。

四、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二。

2.做第二课时补充作业 。

第三课时

一、问题探究

1.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另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还有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对本文结构的不同理解,实际上表现了对文章主题思想的不同理解。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可以允许有不同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2.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毫无关系,但作者却由此生发联想。对于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历来看法不一。有的说是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有的说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有的说表现百草园里存在着恶毒的事物。教学时可以撇开这些不同的观点,重点让学生想一想:童年鲁迅对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感兴趣?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一联想对作者阐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是否有帮助?最后让学生明白:不管别人的争论如何,有一点可以看出,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3.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教育。

二、小组讨论:

1、 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对于生活的热爱,大自然的热爱,对于知识的追求,天真幼稚,欢乐,细致的观察生活,好奇心

2、 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生活的“我”和“我”的生活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活比较枯燥,学习内容引不起兴趣,老师不允许问课外的知识,原来的贪玩到现在的用心学习,有趣的故事到听不懂的文章。对长妈妈的依恋到对老师的尊敬。

3、 告别了童年的无忧无虑,鲁迅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自己的烦恼,自己的思想与见解了,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他能够逃避,不去上学吗?

板书:成长。

4什么才是真正的成长,是年龄的增大?是体重的增加,结合课文,说说你的见解。

三、作业

下面这段话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课后反思: 2.爸爸的花儿落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2、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

1、理解“爸爸”的形象。

2、学习学记叙文中的插叙手法, 记叙中的伏笔与照应。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父母对儿女的深情。

2、理解“爸爸”的形象。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1、记叙文中的插叙手法。2、记叙文中的伏笔与照应。

教学方法:自读、探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人生在世,人们夸赞的最多的是母爱,人们最不能忘怀的也是母爱。可是今天我们要为我们的父辈唱一首颂歌,他们同样让我们难以忘怀,他们同样值得我们夸赞。现在我们就一同去认识一位可敬又可爱的父亲吧!

二、预习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肿胀(zhǒng zhàngg) 叮嘱(zhǔ) 骊歌(lí) 徘徊(pái huái)

2、解释下面的生词:(1)肿胀:肌肉、皮肤或黏膜等组织由于发炎、郁血或充血而体积增大。(2)叮嘱:

再三嘱咐。(3)恐惧:惧怕,害怕。(4)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疑不决。

3、作家作品简介。

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她的父亲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长大。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不久与报社同事夏承楹结婚。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1953年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富的。迄今为止,已出版了18本书。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作客美国》《共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另外有《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

本文节选自《城南旧事》。《城南旧事》写的是20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大学生被警察抓走,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英子对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轮下。后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

人,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英子随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复述故事梗概。

(读和说的能力是语文的基本功,也是学好语文的基础,此题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朗读与概括能力,同时帮助学生熟悉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3、出示思考题。

(1)、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有什么含义?

(2)、爸爸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3)、花在文章结构中起着什么作用?

(本题旨在让学生了解象征手法,双关修辞。通过对爸爸性格的分析,体验浓浓的亲情,感知父爱的深沉。)

小组讨论明确:

该文题目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一方面指爸爸种的花儿凋零了,另一方面指爱花的爸爸离开了人世。爸爸是个教子有方的人,在严厉中寓含关爱,鼓励孩子坚强;很重情感,雨中送夹袄,听到弟弟遇害急得吐血;情趣高雅,非常爱花。文章多处写到花,花是作为线索贯穿全文的。

四、总结

五、作业

第二课时

一、仿写句子导入新课:

母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母爱是一泓清泉,让你在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

父爱就像那直插云霄的山峰,高大巍峨,让人在孤寂之中有了依靠;父爱就像那一望无际的大海,博大深沉,他能包容儿女的美丑真假。)(父爱是一座山峰,让你的身心即使承受风霜雨雪也沉着坚定;父爱是一片大海,让你的灵魂即使遇到电闪雷鸣依然仁厚宽容。

二、研读课文

1、质疑:文中对“爸爸”的回忆都是由眼前的事引发的。试从课文中找出这方面的例子。

讨论并归纳:

(1)开篇从衣襟上一朵粉红色的夹竹桃,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的情形;(2)通过忆述探病时爸爸说的一番话,特别是嘱咐她不要迟到,引出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

(3)从钟声响了,毕业典礼就要开始,想到爸爸不会来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儿,于是又忆起爸爸爱花的情形;

(4)从韩主任的讲话,我们唱骊歌,想到很多人都盼望自己长大,回忆起爸爸要她闯练,让她到东交

民巷正金银行给在日本读书的陈叔叔寄钱的事; t文章回忆部分是插叙。文章采用插叙手法,时而写眼前的事。时而又回忆往事,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2、“爸爸”的鼓励和惩罚对“我”的健康成长有哪些影响?

讨论并归纳:

(1)六年前他参加我们学校的那次欢送毕业同学同乐会时,曾经要“我”好好用功,六年后也代表同学领毕业证书和致谢词。今天。“六年后”到了,“我”真的成为优秀的毕业生被选做这件事。

(2)六年前有一天下大雨,“我”因赖床不起而受到爸爸的打。并坚持要“我”去上学。从那以后到今天,每天早晨“我”都是等待着校工开大铁栅栏校门的学生之一;

(3)爸爸不拿“我”当孩子,让“我”到东交民巷的正金银行寄钱给正在日本读书的陈叔叔,“我”也闯练成功;

(4)当“我”从老高那里得到爸爸病逝的消息,表现出从来没有过的镇定、安静,这是爸爸长期教育的结果。

三、研读课文,分折欣赏

1、 分角色朗读13—30段,要求读出角色的性格特点。

2、 出示思考题。

(1)、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2)、爸爸责打表明了对“我”怎样的态度和情感?

(3)、这件事对“我”的成长有何影响?

(本题旨在让学生掌握刻画人物常见的几种方法。鉴于学生情智发育尚不健全,此设计使他们学会透过现象去把握本质,从严厉中感悟父爱。)

讨论明确:

这段文字作者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13、14、28段)、语言描写(18—20段)、动作描写(22—24段)等,描写细腻,声情并茂,人物性格栩栩如生。爸爸的责打,表现对“我”的严格要求,从小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我”上了一堂生动的家教课,对我的关爱也体贴入微,雨中送衣送钱,都是为了爱。这件事对“我”的成长影响重大,从此后“我”再不赖床,成为每天早晨最早到校的学生之一。

四、总结

五、布置作业 ,思考练习

1、 思考“研讨与练习”一。

2、 抄写生字词。

第三课时

一、复习回顾,导入 新课

上堂课通过阅读和赏析,把握了文章内容,初步感知文中的爸爸是一位教子有方的好爸爸,在浓浓的亲情中,作者逐渐成长,这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份温馨中。

二、精读课文,分析欣赏

分角色朗读“我为什么总想到这些呢?——并且要他明天在花池里也种满了薄公英。”

1、 出示思考题。

(1)、这些文字主要描述了哪些内容?

(2)、作者为什么说“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

(3)、爸爸是怎样鼓励“我”的?

(结合学生的近期发展,有针对性地从他人的成长中汲取营养,以人为鉴,可以正得失,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使他们能健康顺利的成长。)

讨论明确:这些文字主要描述了自己盼望长大又害怕长大的矛盾心理,同时描写了大人们尤其是爸爸鼓励“我”勇敢面对生活的情节。盼望长大,是“我”对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期盼,能够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害怕长大,是怕失去美好的童年,缺乏成熟的心理准备,缺乏成人的责任和社会适应能力。爸爸是抓住“我”的弱点,一方面鼓励“我”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都过去了,另一方面让“我”从生活实践中锻炼勇气培养意志。

三、合作探究,援疑质理。

1、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病得很重,将不久于人世的?

2、从哪些地方看“我”已经长大了?

(该文运用插叙的手法,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内容丰富而有序,事件交错而有致。让学生了解这一知识点,学会阅读复杂记叙文。)

讨论明确:文中有多处伏笔和暗示。比如去医院探望爸爸之时,爸爸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这是伏笔。在毕业典礼上,疑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是暗示妈妈对爸爸病情的担忧。毕业典礼结束后,“催着自己,怕赶不上什么事似的”,这是预兆。至于进家门后,看到“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叶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更是以花喻人,预示爸爸已经去世了。

当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识到“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然而就对老高说话,而且是:“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心里默念“我已不再是小孩子”,可以看出“我”在早年的

山西省太原市初一第二学期语文下册(四)
语文版 初一语文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二学期全套教学设计

【山西省太原市初一第二学期语文下册】

1.石榴

郭沫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山西省太原市初一第二学期语文下册】

品味精美的语言,培养敏锐丰富的语感;欣赏石榴的美,体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本文作者借文中石榴的形象寄托情怀,歌颂真善美,赞扬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品格与精神。培养学生蓬勃向上的精神和敢于斗争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把握石榴的外在特征,体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向往之情。

难点 体会石榴的内在特征,理解作者所言之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 1 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可让学生谈谈他们所知道的石榴,教师作必要的补充。

‚石榴文化‛参考资料:

石榴,别名安石榴、若榴、丹若、金罂。原产伊朗的扎格罗斯山,在地中海沿岸各地、印度及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等地也有栽培,喜欢亮足的阳光和温暖的气候。我国栽培石榴也有二千一百多年的历史,是由西汉著名外交家张骞从西域带到中原,后传布南北各地的。山东枣庄有我国最大的石榴园,有‚天下第一榴园‛和‚冠世榴园‛之称。此外云南、四川、新疆等地也是石榴的主要产区。

石榴叶翠绿,花大而鲜艳,故各地公园和风景区也常有种植以美化环境。根据花的颜色以及重瓣或单瓣等特征又可分为若干栽培变种,如月季石榴、白石榴、重瓣白花石榴、黄石榴、玛瑙石榴等,这些变种主要供观赏。

关于石榴的古诗句:

何年安石国,万里贡榴花,迢递河源远,因依汉使槎。——元稹

日射血珠将滴地,风翻火焰欲烧天。——白居易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友离为忆君。不仅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武则天

(二)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四川乐山人。主要作品有:《女神》《屈原》《蔡文姬》等。《石榴》写于1942年10月31日,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关头。一些文化人士变节投降,苟且偷生。作者以状物抒情的方式,借石榴寄托情怀,歌颂真善美,赞扬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品格和精神,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著坚定的信念和热烈的追求。

(三)教师范读课文(配舒缓欢乐的轻音乐)

要求学生:

1.听准字音。(可通过课件展示字词读音,在范读后领读)

争妍(yán) 斗艳 奇崛(jué) 枯瘠(jí) 犀(xī)利

琢(zhuó) 安普剌(lá) 金罍(léi)盎(àng)然

皓(hào)齿 丰腴(yú)

2思考:作者是怎样构思全篇的?

(四)整体感知,初步分析课文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优美散文,作者按‚爱石榴——画石榴——赞石榴‛的思路结构全篇。

1.学生默读课文,可在文中圈出标志性语言,理清课文的情感脉络。如:‚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最可爱的是它的花‛,‚我本来就喜欢夏天‛等等。

2研读课文第一部分(第1段)。

(1)石榴开花是在五月过后,面对炎炎烈日,石榴树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风采,它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呢?齐读第1段。

(2)对比修辞手法的作用:

将少数树木与一般树木对比,引出石榴。石榴树是少数开花树木中‚最可爱‛的,由此得知它有非同寻常的品格,它不畏炎热的个性,赢得了作者的青睐,也初步流露出作者‚爱石榴‛的情感。仅仅几句话是难以言尽石榴的‚最可爱‛的,那么石榴究竟美在哪里?

3.欣赏石榴的美,研读课文第二部分(第2~6段)。

作者按什么顺序描写石榴的美?

按照由枝叶到花朵到果实的顺序来描写夏华秋实的变化,表现石榴的美。

(1)枝叶美(第2段)

用比较的方法写枝叶的特征。

相同点:如梅树的枝,如杨柳的叶。

不同点: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

(2)花朵美(第3~5段)

‚深红的‛颜色鲜艳动人,单瓣的‚陆离‛缤纷可人,双瓣的‚华贵‛珍贵悦人,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石榴自然被誉为‚夏季的心脏‛。——花的外形和精神

石榴花的红是明艳张扬的,这样的色泽呈现的是生命的律动、奔放的热情,也最能体现夏季的蓬勃。作者从色泽和外形的角度把石榴花比作‚夏季的心脏‛,高度赞扬了花朵的形态美。花更是傲骨铮铮的,它不向骄阳低头,不屈服于烈日的淫威,这种质朴俊逸的风度足以使那些伸张伞盖、‚不想再争妍斗艳‛的众树汗颜!

小茄形的骨朵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匀称四裂,状如红玛瑙琢成的花瓶儿,还被多情人插上了花。——花骨朵成长演变的过程

作者称这种变化过程为‚奇迹‛。的确,小小的骨朵柔弱而娇小,在艳阳的照耀下,它竟坚强地成长着,一味把自己的生命宣扬到极至,去迎合生命形态的变异,去完成幼稚到成熟的蜕变。当它骄傲地将自己的花瓶儿呈现给爱它的人们时,谁会不惊叹自然的造化?

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给我们描摹了石榴生命形态的变化,无论是色泽还是精神都包孕着生命的热力。与其说是作者在写石榴,不如说是作者借石榴来标明自己的心迹——不甘沉默、积极进取。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性格已鲜明地烙刻在石榴这个物象上,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它可以含蓄地表现作者的情怀。

4自由朗读第2~4段,仔细体会作者借石榴来写自己的追求与理想的写法。

5男生朗读第2段,要求读出石榴枝叶的神致气韵及作者发自内心的赞美之情。女生朗读第3~4段,要求读出石榴花热烈向上的个性品质及作者喜爱且敬佩的情感。

(五)结束语

石榴的美表现在它的枝叶、花朵、果实,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石榴奇崛清新的外形,也逐渐感知到石榴花浓烈的热情,更让我们领悟到日渐翻红的骨朵也是生命的奇迹,也许你已经不自禁地随作者一起深爱了这夏季的宠儿吧,也许你还在期待石榴更摄人心魄的美丽吧,大家且把这份愉悦与希冀存在心中,下一课再来分享果实的甜蜜。

(六)布臵作业

1复习生字新词,领会它们在文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反复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情感。

3仔细观察一种植物或动物,想想它有哪些你喜欢的特性。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一课我们已经初步领略了石榴的风采,欣赏了石榴可以入画的枝叶和足以眩目的花朵,这一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石榴园,去采摘属于夏季的美丽!

(二)整体感知,进一步分析课文

1欣赏石榴的果实美,继续研读第二部分(第2~6段)。

我们已经欣赏了石榴的枝叶美和花朵美,那么由花朵变幻为果实,又能为我们带来怎样的享受呢?

单瓣花从‚红玛瑙的花瓶儿‛变幻成‚希腊似的安普剌‛了,又变幻为‚中国式的金罍‛了,果实长成,表皮斑驳,颜色亦现金黄,形体变为胖胖的圆肚形,俨然有‚各种锈彩‛的‚青铜器‛。——果实成熟的情态

正当浓艳的花儿呈现自己的骄傲时,果实也好似有情人一般,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露出排排子实,它已经不是原先的花瓶与金罍了,它子孙满堂,迫不及待地向人炫耀它的富足,石榴心中的自豪和作者心中的欣喜溢于言表。生动形象的拟人和比喻逼真地描绘了石榴由花朵向果实过渡的过程。

这一段语言精妙而富有情趣。‚你以为它真是盛酒的金罍吗?‛一句幽默的玩笑写出了石榴的变化,反问句明确地表示它已经完成了最伟大的孕育,要向人们奉献它甜蜜的果实了。‚戏法‛‚忍俊不禁‛‚破口大笑‛‚皓齿‛等极具人性特征的词语,让我们感受到石榴的欢乐与满足,它淳朴憨厚的个性逗人喜爱,那透明光嫩的皓齿惹人爱怜,课文读来趣味盎然。

2齐读第6小节,想象石榴满枝的喜人情景,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欢愉、欣赏之情。

3总结以上课文所描绘的石榴之美(枝叶美、花朵美、果实美),想想这样美丽清逸的事物,到底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三)研读课文第三部分(第7~9段)

大声朗读这一部分,思考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抒发了作者喜欢夏天更喜欢石榴之情。

喜欢夏天是由来已久了,因为‚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阶段,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的束缚‛。这是从宇宙和人的发展角度来称颂夏天的,实际上,夏已经是旺盛的斗志、奔放的热情、勃发的生命的象征。作者再次称石榴是夏的心脏,是在第一个比喻的基础上,准确形象地表明了石榴的热烈、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特征,这是石榴的内在美、精神美的表现。作者是借喜欢夏天来衬托自己对‚夏季的心脏‛——石榴的喜爱之情,由此可见,石榴成了承载作者理想和追求的载体,要是没有它,夏天将黯然无光、索然无味。

最后写昆明石榴的‚特别‛,特别就特别在果实大而子粒丰腴,酸甜可口;挡不住诱惑。明写石榴的口味,暗写的是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回味无穷。

(四)齐读第三部分,共同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山西省太原市初一第二学期语文下册】

(五)选择自己喜爱的句子朗读,要求声音洪亮清楚,感情充沛

(六)总结全篇

提示:

1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使用。

2多种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

3领悟寓意深刻、别具匠心的语言。

4体会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七)比较阅读欣赏

材料1

《辞海》‚石榴‛条的说明性语言:一名安石榴。石榴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有针状枝。叶对生,长倒卵形或长椭圆形,无毛。夏季开花,花有结实花和不结实花两种,常呈橙红色,亦有黄色或白色……

(课文语言形象生动,准确凝练;本段文字科学、清晰、简洁)

材料2

暮春是桐树热闹的季节,它常常一夜间绽出满树的桐花来,朵朵都是并蒂莲的模样儿,做着集体吹喇叭的姿态。它们开起花来是那样的忘情,总是一大簇一大簇地凑在一起,原本淡紫淡粉的花色便浓重得不可开交了。村头、堤上、道旁,远远望去,一团团紫红色的烟云,冉冉地蒸腾着,张扬而清高,还有那浓郁的香气一刻不停地提醒你:这里正是春天。大树下,三五个穿着花肚兜的小儿女提着长长的竹竿儿,拼劲地打落那一串串的桐花,然后将花瓣一剥,用舌头舔里面的花蕊,那是有甜味的,花蒂则用线一穿,就成了活脱脱一条‚青蛇‛。顽童们白天拿它去吓唬小女伴,夜晚冷不丁放到大人的脖子里,都要给吓得大叫一声的,因为‚青蛇‛不仅滑溜溜的,且还带了嗖嗖的凉意……

提示:

1欣赏生动细致的描写,想想桐花有怎样的品质?

2作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仔细体味状物抒情的特点。

(八)语言积累

仿照课文状物抒情的写作方法,写一段文字。要求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写出你对物象的外形与精神的独特感受。字数在200~300之间。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可当堂点评,也可在作文课点评。

点评要点:

1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状物抒情。

2物象的外形与内在精神的契合。

布臵作业

有计划地阅读托物言志的散文,并拓展延伸到诗歌的阅读欣赏。

板书设计

石榴

郭沫若爱石榴——‚最可爱‛画石榴

外在美(色、形) 寄寓深刻哲理

石榴 观察、思考 托物言志

内在美(精神、品格) 抒发独特感受

教学反思:

2.海燕

郑振铎【山西省太原市初一第二学期语文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弄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揣摩某些词语的使用;进一步学习状物描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文中小燕子形象的意义,领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

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乡愁‛的内蕴

重点 感受本文的语言美,学习它多种表现手法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

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迫害进步人士。郑振铎被迫远走欧洲,于5月21日只身乘船前往法国巴黎。航行途中,作者放眼海天,发现了几只在海面上勇敢地斜掠翻飞的海燕,勾起绵绵不绝的思乡之情,于是写成这篇咏物抒怀的散文。

(二)题解

可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后所附的关于海燕的说明文字,了解相关知识。有条件的还可以展示一些图片或音像资料,以增加学生对海燕的感性认识。

本文实际上并非仅仅写了海燕,为什么要以‚海燕‛为题?这个问题可先行提出,但不必急于作答,留待学生基本掌握了文章的内容和主题后进行探讨。

(三)初步阅读课文,了解基本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并借助工具书,弄清文中生字和新词的音、形、义。

(本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遣词用语与当代有一些差别,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理解障碍,在学生质疑后,应作必要的讲解。)

2请两名学生分别朗读课文前后两部分,其他同学边听边在书上勾画描写小燕子外形和动作的词句。

3根据课文内容填写‚思考与练习一‛的表格,通过比较初步了解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的异同。

外形 活动背景 飞翔 憩息

故乡的小燕子 乌黑的羽毛 隽妙无比的 斜飞 闲散憩息于纤细的电线上 剪刀似的尾巴 春景 隽逸地在湖面

劲俊轻快的翅膀 横掠

海上的小燕子 乌黑的小水禽 绝美的海天 隽逸从容地在 展开双翼落在海面,随

山西省太原市初一第二学期语文下册(五)
人教版 初一语文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二学期全套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设计简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表现了鲁迅的生命哲学,是其对精神苦难的温暖慰藉。生命哲学最好的邂逅方式是无言之中的打动,对于处在内心成长起步阶段的学生,作品言说的深层命题是无法读解的,但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品味鲁迅“心灵怀乡”的情结,即对儿童拥有健康童年的期盼。语言是思想的外显,以品读简练生动、传神的语言为“抓手”,提升学生语言的感悟力、表现力是教学的重点;创设情景,了解叙事结构,感悟作者的赤子情怀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

1、了解童年时鲁迅爱美丽的自然景物,爱动人的民间传说,爱读书学习,恭敬学识渊博的人,爱绘画,爱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

2、理解鲁迅在永别故乡和流离颠沛中,追忆童年生活时的一种惆怅的失落感。明白鲁迅“夕拾”“朝花”的深刻的批判精神和强烈的爱憎感情。

3、学习本文依照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的记叙,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体会记叙的感情色彩。

4、能够记叙自己经历的印象深刻的人和事,要求内容充实,增进记叙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方法: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

2、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与自我体验

3、培养学生语感,能够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鲁迅图片,解题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吗?有谁能给同学们介绍一下鲁迅?

(投影)鲁迅简介 (1881~1936) :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本文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从文章题目可看出它有二个部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鲁迅用“从„„到„„”的标题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带有比照意味。那么二部分的过渡段在哪里呢?(我不知道┉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山西省太原市初一第二学期语文下册】

二、快速阅读,感受情感

1、快速阅读课文,回想课文内容,限时7分钟(大约3500字)

⑪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内容?

⑫文中传递了鲁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怎样的情感?

百草园:依恋,留恋;三味书屋:害怕

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

在百草园中有有趣的植物、有趣的动物组成了有趣的活动,可以干有趣的事情,听有趣的故事,所以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不只是对自然的观察,而是自己动手去翻,去捉,去按,去拔,去尝„„觉得更加好玩。增长许多知识)

三、合作探究,揣摩乐趣

1、提供话题,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所有乐趣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并请文中找出你以为作者最为留恋的内容。(朗读、分析)

2、班级交流。为什么作者要把他们写得如此详细,又为什么能写得如此详细?因为这些给作者印象最深,感情最深,当作者充满感情回忆起童年时,这一切便都栩栩如生的出现在眼前。

四、品读赏析,景物描写

1、百草园的景物很美,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呢?又是用了一个怎样的句式把它们连缀起来呢?(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

“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的共性是什么?(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碧绿、光滑、高大、紫红。它们的共性都是静物。) “也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行为,它们的共性是什么?(鸣蝉、叫天子、黄蜂。----长吟、伏在菜花上、直窜向云霄里去。写的都是动物。)

2、品味词语

A、()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

鸣蝉()、()叫天子()向云霄里去、()黄蜂()在菜花上

B、()一块雪,()出地面,用一支短棒()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些秕谷,棒上()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着,()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便()住了。

朗读第二段,划出能准确表达事物特点的词语并分析,重点引导学生如何描写景物。

1)抓住事物特点,符合儿童心理

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

2)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齐备。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皆有;桑椹,菜花在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与后文冬季合成四季图,构思极精巧。

3)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

4)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本文采取了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用“单是就”突出后者

五、合作探究,蛇的故事

1、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毫无关系,但作者却由此生发联想。对于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历来看法不一。有的说是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有的说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有的说表现百草园里存在着恶毒的事物。

2、写百草园插入一段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增加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使得它更有情趣。其他方面不必涉及。)

教学时可以撇开这些不同的观点,重点让学生想一想:童年鲁迅对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感兴趣?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一联想对作者阐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是否有帮助?最后让学生明白:不管别人的争论如何,有一点可以看出,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六、课文小结,巩固延伸

1、请同学们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造一组句

子,并说说这个句式有什么特点。(参考答案:“不必说数学12道题要做,也不必说英语20个单词得默,单是语文的一篇作文就有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您想,我得什么时候睡觉呀!”此句是说学生的家庭作业太多。由此看出这个句式的特点是形容某种事物非常之多。)

2、同学们小的时候,都捕捉过小昆虫或玩过各种游戏。请你模仿鲁迅描写冬天捕鸟使用一系列动词,也用五个以上的动词描写你亲自做过的一种活动。(教师可找几位同学看谁说得好;也可以做为书面作业。还可以边说边表演。)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回顾,图片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体把握了全文内容,领略了作者在百草园的一段生活经历, 这节课让我们同作者一起走进三味书屋。

二、 快速阅读,感知“三味”

少年鲁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是否满意?

不满意?(①拘束人的礼节:拜鹿——拜孔子,拜先生;②问“怪哉虫”老师不予回答;③读的内容大多不懂。)

三、 研读赏析,读书生活

1、 课文两部分内容是怎样衔接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第九段巧妙地过渡的,这一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生活的眷恋之情,同时也暗示对三味书屋读书的不情愿、不满意。

2、 第二部分是从哪些方面写三味书屋的?

学习三味书屋的生活

1)学习环境: 呆板 (黑油竹门,匾,画)

2)学习生活: 单调枯燥:{(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难明,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

{ 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侧面描写)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

教书先生:方正、质朴、博学、严格中有和蔼、开明的一面

——好学、追求探索知识,封建教育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

写人:客观、带有感情。

3、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讨论明确: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4、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第一种说法,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另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还有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对本文结构的不同理解,实际上表现了对文章主题思想的不同理解。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可以允许有不同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四、互动释疑,拓展延伸

(一) 互动释疑:“似乎”和“确凿”矛盾吗?

——“教参”答案:这句话是用成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 ——“似乎”表示“从表面看是这样,而实际上不是”。这一句的意思是:从表面看确实只有一些野草,没有什么动人之处,但实际上有许多有趣的事物,是“我的乐园”。所以不但不矛盾,还表现了鲁迅的语言艺术。

(二)拓展延伸:

1、学了本文,在你印象中鲁迅的童年与少年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也是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活泼、天真、好奇、求知欲强等)

2、你怎样认识百草园的趣味和三味书屋的无味?(①儿童少年与大自然接触,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chuzhong/521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