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册历史板书第三学习主题第十课

| 初一 |

【www.guakaob.com--初一】

初一上册历史板书第三学习主题第十课(一)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十课教学设计

第十课 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秦朝疆域图,了解秦长城和灵渠两项古代工

程。鼓励学生思考分析并归纳总结“秦国能完成统一全国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尝试结合功与过两个方面评价秦始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李白《古风·秦王扫六合》中的诗句,展现秦灭六国、建立统一王朝

的史实,回顾战国七雄的地理分布;通过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加深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秦始皇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的措施。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

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的统一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长城和灵渠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回顾并导入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同学们一起回忆一下“战国时期法

家的代表人物是谁?”

学生:韩非子

教师:那么主张改革和法治的韩非子“受到了哪个国家君主的赏识呢?”

学生:秦国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战国末期的秦国又有怎样的发展。

多媒体展示秦始皇的画像以及李白的《古风·秦王扫六合》

教师:请同学们看到大屏幕,上面这幅画像是秦国的一位君主,同学们能猜到他是谁吗? 学生:嬴政

教师:对,他就是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混乱纷战并建立了统一的秦王嬴政。大家来看看

著名的诗人李白是如何描写他的。

教师与学生一起朗读:“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教师:看看李白把秦始皇描写得多么威风啊!大家看到诗句中的“六合”二字,有同学

知道“六”这个数字代表什么吗?

学生:战国时期除了秦国以外的六个诸侯国。

教师:回答的很对。李白这两句诗描写的就是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实现天下统一的事情,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这段历史。

二、新课讲授

展示本课标题及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1、了解秦朝的建立过程。

2、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作用

3、认识秦朝的疆域图

教师:下面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结合我们手中的导学案来完成自主学习,遇到不会的、

不确定的内容先跳过去,记得要用笔在课本上划出本课重点。

学生自主学习并完成导学案中的填空

教师:时间到。接下来,我们分两幕来一起学习本课《秦王扫六合》 。

首先是第一幕“建国大业”,请大家看到大屏幕。

通过多媒体演示秦灭六国的过程。

教师:同学们,在战国后期六国联合对抗秦国,在这样“全民抗秦”的历史背景下,为

【初一上册历史板书第三学习主题第十课】

什么是秦国能实现统一天下的重任呢?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思考和分组讨论,然后我们请各组派一位同学作代表来展示小组讨论的成果。

学生可结合前面课文学习到的有关“都江堰的修建”、 “商鞅变法”或者“法家思想发展”的内容分析原因,也可以结合“春秋战国的纷争”中提到的战争使人民遭受损失,所以人们渴望结束战争、天下太平等来展开讨论。

教师总结:秦国统一的历史条件有:1.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国富兵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2.长平之战,其他六国的力量被削弱了;3.秦国国君重用人才,礼贤下士;4.采取了远交近攻的正确方针;5.统一大业顺应人民的愿望,符合历史的潮流。

教师:秦国花了十年时间完成了统一大业,在中华大地上建立起了第一个大一统的君主

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俗话说“创业容易守业难”,那么

秦始皇是怎样守业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幕“治国方略”。

多媒体展示出秦朝巩固统一的各项措施。

教师:大家先来回顾一下,在秦朝之前的周朝,周天子通过什么政治制度来实现自己的

统治?

学生:分封制。

教师:对。那么秦始皇在政治上又采取了怎样的制度呢?我们请一个小组的代表上台来

给大家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其他的同学可以在课本第60页的空白处试着画一

画。

台上台下的学生作图。

教师:这位同学画得很不错呢!大家也来看看老师自己画的。

多媒体展示秦朝行政机构示意图。

教师:同学们看到示意图上处在最高处的人是嬴政,他是国家权力最大的统治者,他还

给自己的身份创立了一个新名称,叫做“皇帝”。那么他仅凭自己一个人的力量

怎么统治全国呢?他在宫中设置了哪些主要官员辅助他呢?

学生:中央设三公,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教师:回答得很好。那么中央政府的事务有官员帮忙处理了,但是秦朝疆域辽阔,那么

多土地和人口谁来管理呢?

学生:秦朝在地方上设置了许多郡县,有郡守和县令来管理。

教师:你说的很好。我们通过这幅示意图就能看出,地方上的官员听命于中央,中央政

府的官员又要听命于皇帝,由此皇帝就能总览各项大权。他一个人发令,全国都

要听命。我们把这种秦始皇开创的政治制度称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同学们看看,秦始皇和他的大臣们多聪明啊!大家知道这种制度在我们国家一直

用到什么时候才结束吗?

学生:清朝。

教师:不错,我们中国一直沿用这种政治制度,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912年,持续

了两千多年,它的生命力够强了吧!接下来,请三个小组的代表先后上台为大家

讲解经济、文化思想和军事国防三个方面秦朝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把原先七个不

同的国家统一了起来。

学生分组展示,同时教师展示幻灯片内容。

教师:好了,我们已经了解到秦朝是怎样维护统一、巩固统治的,最后我们来一起看看

这个秦朝的疆域究竟有多宽广。请一个同学来为我们描述一下秦朝当时的领土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来看,最远到达了哪里?

学生:东到东海,南到南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

教师:很好。同学们可以试试闭上眼镜来回忆秦朝疆域图,咱们可以猜想到,当时古人

对大海还是知之甚少,所以东边和南边的领土就以海为界,北边以防御匈奴的长城为界,我们只要着重来记西边的边界----“陇西”这个词。

这么壮丽的江山,我们可以想象秦始皇坐拥天下是多么地得意,他相信秦帝国可以传给他的子子孙孙,从二世乃至万世,可是历史真能如他所愿吗?我们下节课再来一起学习有关秦朝历史的第三幕“帝国崩溃”。

教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今天所学的主要内容。

多媒体展示本课要点知识。

随堂测验

教师:学完这课,我们来检验大家学习的效果如何吧。

多媒体展示随堂测验。【初一上册历史板书第三学习主题第十课】

能力提升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秦王扫六合》这一课,不知道秦始皇嬴政到底给同学们留下了

什么印象呢?大家都来议一议,秦始皇到底有什么功绩又有什么过失呢?

(如果时间不够,就把评价秦始皇的问题作为课后探究题留给学生。)

初一上册历史板书第三学习主题第十课(二)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第十课

9.

宋辽金时期可以随中朝国海船支旅行的地方有( )①朝鲜日本②南海各国③阿拉伯半岛④非洲东海岸⑤美洲各国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

10.读右图,请回答:

图画名称:____________出现时间:____________

出现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现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

数的比例

西汉

唐朝

北宋 2 470 685 3 920 415 19.8℅ 43.2℅ 9 985 785 5 148 529 6 624 296 数的比例 80.2℅ 56.8℅ 37.1℅ 11 224 760 62.9℅

材料二 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丰收),天下足。”【初一上册历史板书第三学习主题第十课】

请回答:

⑴上述材料反映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⑵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变化?

初一上册历史板书第三学习主题第十课(三)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十课《永远的伊索》

永恒的伊索

——专题解读《伊索寓言》中的狐狸

教学目标

1. 激发学生对本书的阅读兴趣

2. 多角度解读狐狸形象,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

3. 感受伊索的智慧,获得人生智慧的启迪。

教学难点及重点

目标2、3

教学课型及课时

1.阅读指导课

2.一课时

媒体设计

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听故事猜题目ppt,导入《伊索寓言》,谁能简要介绍《伊索寓言》或伊索?

可见,天我们再一次走进《伊索寓言》.ppt3

,和作品进行心灵的对话。全书十卷,360篇。内容那样丰富多彩。这节课我们打算选择《伊索寓言》出场率最高的“狐狸明星”来来管窥全豹,品读伊索的智慧!.ppt4

伊索给我们讲述了多彩的狐狸形象,下面请欣赏视频《狐狸与葡萄,思考: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生活中有这样的“狐狸”吗?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解读寓言

引汤森的名言,思考作者的寓意是什么?

寓意:讽刺因能力小,做不成事,却找借口自欺欺人的人。

如果学生从中得出好的,就说你真有创新意识,追问能说说理由吗?

如没有就说,事物往往一分为二。你们难道就没读出狐狸的可怜吗!

消极方面:告诉我们半途而废将永远不会成功。或遇到困难要积极想办法解决。

积极方面:D:面对巨大困难,应该及时调整心态,懂得放弃。

ppt5小结:你们看,酸葡萄的故事依然适用于今天,我们可以对消极处世、半途而废者说“想想那只狐狸吧,跳一跳,美味的葡萄就在眼前!”也可以对锐意进取、努力奋斗说:“想想那只狐狸吧,困难太大时,学会放弃!

(二):学以致用。.ppt6严文井说:“寓言是个神奇的魔袋,从它里面可以读出很多珍贵的东西。”你能读出自己的收获吗?

根据同学们的兴趣,从材料中选择两个故事,小组活动6分钟,按照刚才的三个主问题:1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2生活中有这样的“狐狸”吗?3作者的寓意是什么?

看哪组归纳好、讲得深刻。

在交流中适时点拨:可以利用不同角色进行多角度立意;可以与不同作品对比进行多角度立意。

真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仅仅从这只的狐狸身上,我们看到邻居、朋友、甚至自己的影子。这故事不仅适用于过去、现在、乃至将来,可以解读到很多的人生智慧。

同学总结解读寓意的方法。板书或出示:.ppt7

三、既然要表达人性,为什么要借助动物形象来表达呢?.ppt8

1.作者身份:是命运任人宰割的奴隶,即便摆脱了奴隶身份,也随时有杀身之祸。

2.寓言的特点:通过动物故事来影射社会现实。

3.可以讲到表现手法:动物的特点,形象生动、夸张变形、诙谐幽默。

4.可以讲到写作角度:跳出人类看自身、看人性,更清醒,更深刻。

教师小结.ppt9:用智慧来表达智慧!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古老的伊索,分明是一个睿智的长者,讲述着很多耐人寻味的哲理。故事中狡猾阴险的狐狸,图慕虚荣的驴子,那显乖露丑的猴„„在任何时代都可还原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还原为你,我,他!世界是寓言,我们每个人便是伊索寓言里的不同角色。 这就是二十多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伊索故事还有鲜活生命力的原因。这就是伊索永恒的原因。

今天我们仅从几篇狐狸的故事中,聪明的你们从多角度阅读中得到了深刻的阅读收获,《伊索寓言》还有很多智慧宝藏,正等待我们可爱的同学们去解读呢!请同学继续赏读这部智慧之书,在周记中与伙伴们交流你们的智慧!课外连接.ppt10

板书一:用智慧解读智慧 板书二: 用智慧表达智慧

方法A:从积极和消极方面立意。 A作者身份

方法B:从不同对象去立意。 B社会现实

方法C:从不同故事对比去立意 C观察角度

D表现手法

说课:这节课的性质是名著导读的尝试。

教学定位:名著导读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名著的浅水中学会游泳,再带着兴趣课余再到整本的名著中去畅游。所以我选取狐狸这一阅读专题,精选代表篇目管窥全豹,指导阅读,让学生带着兴趣、带着方法走出课堂

教学目标:多角度解读《伊索寓言》的狐狸形象,感受伊索的智慧。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四大板块:

一、激趣导入,让学生在交流中了解作品及作者概况。

二、经典例文讲解,《狐狸和葡萄》这是以单只狐狸来讲述的故事,通过这个寓言故事的学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会运用多角度思维解读寓意。其中结合实际环节学生讲到自己学习、生活中不思进取自

我安慰的酸葡萄心理,有些讲到同学、社会上的这种自欺欺人、打肿脸充胖子的现象,学生发言踊跃,妙趣横生。一篇简短的寓言因为加入自己的生活体验而变得丰富、充实、立体。

寓意的归纳也就水到渠成:A讽刺能力低,做不成事,却找借口自欺欺人的人。

只一步之遥。 (消极方面) (积极方面):F遇到(巨大的)困难应及时调整心态,学会放弃。

三学以致用,小组自主学习、交流学习寓言,老师适时点拨深化。

学生选择《蝉与乌鸦》,这是由两个任务组成的故事,学生根据狐狸的奸诈、口蜜腹剑、心怀鬼胎、狼狈鞥形象特征,结合到生活实际:网络上的欺诈;非常6+1获奖的手机短信;商家促销广告;敌人的利诱„„再引导学生结合到不同故事对比归纳寓意:从狐狸角度A尽管老奸巨猾,但在聪明人面前总会露陷得。B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C急功近利必然失败。 蝉的角度: D不被眼前利益(虚荣)(花言巧语)所诱惑,时刻保持警惕(结合乌鸦、山羊)。E人要有自知之明(乌鸦)。F三思而后行。G面对残暴的敌人,要善用智慧,击败敌人。课堂涌现高潮。

由学生总结用智慧解读智慧——多角度解读寓意的方法。

四由点到面:由典型故事中狐狸形象——到本书中的狐狸形象归类——拓展到其他动物形象,问题:为什么要写动物形象?引出伊索寓言用智慧表达智慧的特色。

最后总结伊索——永恒的智慧

通过实践,这堂课是成功的,主问题只有简单的3个,引发了学生的复杂多元思维,学生发言非常积极,妙语连珠、异彩纷呈,超出了想像,课堂因学生的生成而精彩,达到了预期目的。

最大的成功在于:开放的课堂实现语文思维品质的提升。

《伊索寓言》是生活的教科书,是经历二十多世纪仍然保持活力的教科书,这是《伊索寓言》永恒魅力的原因,因此课堂上我让学生将寓言与生活结合去解读,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课堂充满着活跃的气氛,学生从历史到书本到生活充分享受了品读寓意的乐趣,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我也受到熏染,课堂妙趣横生,充满了欢乐的涟漪。这样既锻炼了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语文积累;既了解寓言故事的基本特点,又熟悉了《伊索寓言》的博大精深,发人深省。【初一上册历史板书第三学习主题第十课】

其次:独特的情感体验——生成了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品质。“横看成岭侧成峰。”文学作品应该有自己的独特感悟,就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课堂中我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引导学生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解读,学生形成争辩,思想两相砥砺,不断碰撞出智慧火花,不断地创造发现,充分享受了品读情节的乐趣,获得了成功的喜悦,自己摸索出多角度思考分析寓意的品质,我为学生们的聪明才智喝彩,感到欣慰。

教学相长,问题的开放,引发学生的多维,从而导致多元、开放的课堂,这中间我深切体会到:老师调控和应变机智还是不足,有时课堂瞬间生成性的火花一时难以把握,还有点拨、调控上感觉不满意,这些都是我努力的方向。我会以极大的热情和勤奋,使自己不断地走向成熟。

初一上册历史板书第三学习主题第十课(四)
初一历史上册前十课复习重点总结

初一历史上册前十课复习重点总结

第一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文化代表 距今时间 体质形态 工具制造 火的使用 观念 社会组织 生产活动

元谋人 约170万年 打制石器 会使用火 采集、狩猎

北京人 约70-20万年 保留猿特征 打制石器 会使用火保存火 原始群居 采集、狩猎 山顶洞人 一万八千年 和现代人基本一样 打制石器 磨光、钻孔 人工取火 审美 氏族 采集、狩猎、捕鱼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制造工具

3、我国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170万年前

第二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原始居民 地域 距今时间 生产工具 房子 畜牧 手工业

河姆渡居民 长江流域 约七千年 磨制石器 耒耜 干栏式 家畜 纺织 陶器

半坡居民 黄河流域 约五六千年 磨制石器骨箭头 半地穴式 猪狗 纺织 彩陶

1、我国较早种植粟的是半坡居民 2、我国较早种植水稻的是河姆渡居民

3、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源于半坡彩陶 3、河姆渡原始居民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 半坡原始居民用石刀收割庄稼,主要粮食作物是粟。

第三课 华夏之祖

炎黄部落联盟—→华夏族—→汉族——→中华民族

黄帝——→人文初祖

1、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在禹时期 2、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公元前21世纪

3、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叫“禅让”制。首先实施该制度的是尧推选舜为继承人,结束该制度的是禹。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度开始了。

第四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夏的都城在阳城,统治中心地区,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

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朝代 暴君 亡国之君

夏朝 夏桀 夏桀

商朝 纣 纣

西周 周厉王 周幽王

西周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分封制的内容是什么?起了什么作用(见《课课练》126页 ) 商朝曾几次迁都,直到商王盘庚迁都到殷,统治才稳定下来。后来又称商朝为殷朝。 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灭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战。商灭,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西周。

第五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1、夏、商、西周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那时候,农业上以知道选种、施肥和治虫害。

2、、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

名的“三星堆”文化。

3、、我国古代稻、黍、粟、麦、豆被称为五谷。

时期 青铜器铸造情况

原始社会晚期 出现青铜器

【初一上册历史板书第三学习主题第十课】

夏 朝 青铜器种类逐渐增多

商 朝 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

西 周 青铜器种类更丰富,大量用于祭祀

第六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

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在城濮大战,晋军胜。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后来,楚庄王做了中原霸主。

战国七雄按东南西北到中间的顺序排列为齐、楚、秦、燕、赵、魏、韩.

发生于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决定性战役是长平之战。

第七课 大变革的时代

铁农具:春秋出现,战国推广

牛耕:最迟春秋末年使用,战国推广。

1、战国是我国封建制度的确立时期。 2、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指牛耕。

3、战国时期,李冰为秦国修筑的都江堰是举世闻明的防洪灌溉工程。

都江堰修建后,获得“天府之国”美称的是成都平原。

战国时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发展成为战国后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战国时期各国为什么会开展变法运动?(见《课课练》127页)。

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历史作用是什么?内容是: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第八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1)

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商朝人刻在龟骨或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

3、商周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 “金文”,也称“铭文”。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整理成“大篆”。

4、今天的农历又称“夏历”,据说来源于夏朝。

5、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他总结出来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6、屈原代表作《离骚》,离:遭遇 骚:忧愁

7、春秋战国盛行“钟鼓之乐”,其中以整套编钟最为珍贵。

8、《诗经》记载公元前776年9月6日发生日食,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现象。

第九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2)

姓名 时期 著作 主要思想 备注

孔子 春秋晚期 《论语》 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 《论语》由孔子弟子整理编写

老子 春秋晚期 《道德经》 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 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

墨子 春秋战国时期 “兼爱”“非攻”,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支持正义战争

孟子 战国 “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仁政”治国,轻徭薄赋,保护环境

韩非 战国末期 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制

孙武 春秋晚期 《孙子兵法》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第十课 “秦王扫六合”

1、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2、规定我国的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始于秦朝。

3、秦朝兴建的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工程是灵渠。

1、创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4、秦始皇为了 2、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

巩固统治 3、焚书坑儒

4、北筑长城,抵御匈奴

5、南凿灵渠,开发南疆

5、秦统一后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度。

6、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7、秦朝疆域广大,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8、秦统一六国的年代是公元前221年。

初一上册历史板书第三学习主题第十课(五)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十课《论语》备课

《论语》十则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10课

永康中学 叶丽玲 2009年12月

一、教学设想

《论语》十则是一篇传统文言文。传统的教法,通常就是朗读、解释重点字词、翻译、文章内容的理解,然后要求学生背诵,这是一种静态的、单向性的教学。我认为,先学(读)后教: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初步领略本文所展现出的孔子与弟子之间的相关言论,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以独立自主的方式,尝试把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探究法: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与必要的补正,并强调应该重点把握的关键词句;让学生从整体学习中回到对局部精彩的关注,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表达对相关言论的体会。

练习法:通过相关练习,巩固学生所学内容,进行知识的迁移、拓展。

二、知识目标

1、积累、理解“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成语。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3、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4、培养文言注释能力。

三、情感态度目标

1、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开阔胸怀,提高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

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四、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全文。

2、评点《论语》十则内容。

五、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十则内蕴。

【初一上册历史板书第三学习主题第十课】

六、教学时数

2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谁能告诉我,今天是几月几日?„„

9月28日,很好!有谁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呢?„„

今天是一个“圣人”的诞辰!说到圣人,我们想到的是谁呢?„„

中国人说“圣人”,就肯定是说孔子!每年的今天,都会有很多人去到山东省曲阜市“朝圣”,今年已经是孔子诞辰2556年了。今天我们还要上课,就不可能跑到山东的孔子庙去拜祭孔子了,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第10课《<论语>十则》来纪念孔子诞辰2556年。继续将孔子的儒家思想发扬光大,才是对孔子最好的纪念。

(二)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三)认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自读课文“阅读提示”,慢读全文。

2.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教师提示]

(1)正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â)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 不知为(wãi)不知 是知(zhì)也

(2)文言文翻译技巧(略略带过 )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①“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

②“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③“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

3.学生分则朗读,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义。

教师提示字词释义:

(1)“学而”章

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时”,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

“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的“同学”“同班”相近。句中是孔子对弟子说的,“朋”指志同道合的人。

(2)“吾日”章

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三”“九”诸字在文言中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这是巧合。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诚,诚实。

(3)“温故”章

温故而知新“故”,旧的,从前的。

(4)“士不”章

士不可以不弘毅“士”,在《论语》中,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

(5)“知之”章

是知也“是”,先秦时代不作判断词用,而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可译作“这(就是)”。

(6)“其恕”章

其恕乎“其”,大概,也许。“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4.小组内交流每则文意,领会蕴含。

如有疑难,小组长可向全班同学征求意见,确定答案。

教师抽查学生翻译难句: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明确:(1)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2)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3)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4)我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5)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5.学生集体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6.学生跟着录音轻读,尝试背诵

(四)析读课文,深层体悟

1.学生试作批注,概括、归类每则内容大意。

2.积累格言警句和成语。

3.教师指导同学们运用“„„与学习„„有关”这个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

与学习方法有关,与学习习惯有关”,又如“‘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

教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欢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整理课堂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

孔子,(前551—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在“成语”类记下: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3)在“名言警句”类记下:

①用于学习态度: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学而不厌 敏而好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 不知

②用于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默而识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 之者

③用于思想修养:人不知而不愠 三人行必有我师

④用于思想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难句翻译”类练习: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下课之前,同座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分类式学习笔记”。

(四)体验反思

1.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2.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3.“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五)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六)积累拓展

1、完成“研讨与练习”。

2、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3、背诵课文

七、教学反思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chuzhong/658453.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