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初一上历史知识点总结

| 初一 |

【www.guakaob.com--初一】

2016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
2016初一上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一篇

七年历史知识点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我国境内早期的人类

1、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

2、元谋人—— 我国境内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

时间:距今170万年 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地位: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人类。特点:能够制作工具,知道用火。

二、北京人的发现

1、时间:至今70万-20万年 发现时间:1921年 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地位: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

2、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主要分布在大河流域,其中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是远古人类遗址分布较多的区域。

三、北京人的特征

1、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小,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长,能直立行走。

2、北京人生产生活情况

①工具:能够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打制粗糙的石器,称为打制石器,使用这种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 ②生活组织形式:生存环境险恶,个人无法生活,北京人过群居生活,一起获取食物;

③用火:学会使用火,能保存火种,从而改善生存条件,增强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四、山顶洞人:已掌握钻孔技术和磨制技术,穿孔骨针是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旧石器时代的缝纫工具。

第2 课 原始农耕生活

一、半坡居民的生活 1、时间:距今约6000年 地点:陕西西安半坡村 区域:黄河流域

2、生产生活情况:①房屋: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②生产工具:制作使用精美磨制石器,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

③生产活动:开垦土地,种植粟和蔬菜,饲养猪狗等家畜,进行渔猎,采集野果;

④生活用具:彩陶;

⑤生活技术:半坡原始居民已会纺织、制衣。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1、时间:距今7000年左右 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 区域:长江流域

2、生产生活情况:①房屋:使用干栏式建筑,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木结构水井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木构水井;

②生产活动:农作物种植水稻,农业工具骨耜,家畜以猪、狗、水牛为主;

⑤生活技术:制作陶器和玉器,还有简单的乐器骨哨,会运用雕刻技术和使用天然漆,会制作艺术品。

三、原始农业的发展

1、长江流域是世界最早栽培人工稻的起源地,黄河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

2、原始农业起源于中国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

3、原始农业耕种方式:由“刀耕火种”到耒耜翻土。4、原始农业的重要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聚落、

磨制工具发展。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1、四五千年前,在黄河流域,黄帝与炎帝在阪泉交战,炎帝战败,归顺黄帝。后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大败蚩尤,从此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习惯把中华民族称为“炎黄子孙”。

2、炎帝发明①开垦耕种,种植五谷和蔬菜;

②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制盐;

③制作乐器,学会天文和历法知识。

3、黄帝发明①建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发明弓箭和指南车;

②他的妻子嫘祖擅长养蚕缫丝,他的属下仓颉发明了文字,隶首发明算盘,伶伦制作音律。

4、禅让制:将部落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继黄帝之后,用“禅让制”推举出的首领有尧、舜、禹。)

5、禹的高贵品质:无私奉献、勇往直前、不畏艰难。

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1、夏、商、西周朝代更替

2、禹建立的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

3、禹的儿子启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4、受战乱和环境等因素影响,商朝多次迁都,到商王盘庚时迁到殷,都城才稳定下来。

5、周武王与商军在牧野大战,周军占领都城,商朝灭亡。

6、西周分封制:

(1)目的:稳定周初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①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利,建立诸侯国。

②诸侯国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③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3)作用——加强对地方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

(4)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七年级人教版2016年历史上册知识点汇总期中考试
2016初一上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二篇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例如:云南、北京、重庆„„ 2、元谋人

生活年代:距今170万年 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生活生产: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地位: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二、北京人的发现

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 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发现过程:1921—1929---此后

发现化石意义:为复原特征和生活状况提供重要证据。三、北京人的特征

体质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直立行走。 生活特征:工具、组织、用火

1、能够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 2、北京人过群居生活。

3、使用天然火,能保存火种。

★ (怎样得到火?获得用途?火的意义?) 地位及意义:P5 四、 山顶洞人

生活年代:距今约三万年

发现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 体质特征: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

生产生活:已掌握钻孔和磨制技术; 具有审美观念

• 三二二二一:三个远古人类、两个地点、两个大河

流域、两个社会阶段—群居和氏族、一个时期【2016初一上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2 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一、半坡居民的生活

1、生活年代:距今约六千年

2、地点: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 3、生产生活:

• 房屋: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 生产工具 :磨制石器、骨器、角器等 • 种植农作物 :粟 • 畜牧业 :猪、狗等

• 手工业:彩陶和装饰品、乐器陶埙、纺织、制衣 (生活物资来源:打猎、采集、种植、渔业、畜牧等)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1、生活年代:距今约七千年

2、地点: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3、生产生活情况:

• 建筑 :A 干栏式房屋、 B 木构水井 • 主要农作物 :水稻 • 农业工具 :骨耜

• 畜牧业:猪、狗、水牛等

• 手工业:陶器、玉器、乐器;雕刻技术;天然漆

三、原始农业的发展 1、兴起过程:

• 时间:稻距今约10000年、粟距今约9000~7000 • 地区: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

• 发展变化:刀耕火种到耒耜等翻土工具耕种。 2、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3、兴起和发展的意义

1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一、 炎帝联盟

• 时间:四五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 • 地点:黄河流域

• 背景:部落间攻伐---合并---联盟(首领)

• 经过:阪泉之战、涿鹿之战(双方、过程、结果) • 影响:炎黄部落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

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 后人为什么称炎帝和黄帝是“人文始祖”?

打破界限,促进交流融合,为华夏族形成奠定基础 二、 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A、炎帝:

1、部落活动区域:陕西渭河流域 2、发明:

农业: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蔬菜 手工业: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制作乐器琴瑟 商业:教人们通商交换

科技: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B黄帝:

1、发明: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 2、其他:

属下: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 妻子: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

C考古发现:

挖掘出水井遗迹、蚕茧和丝织品、原始骨笛、船型陶壶等,印证了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水平。

三、 尧舜禹的“禅让”

1、 背景:自然灾害——联盟 2、 禅让制:(原始民主制度)

含义: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实质: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表现:部落联盟会议民主推选出来的; 首领没有特权;

部落联盟首领要具有高尚的品质。

3、 功绩:

• 尧:鼓励人们开垦农田,适时耕种。

• 舜:制刑法,完制度,稳局势,派禹治水,解水患。 • 方法:总教训,采疏导,开河渠疏洪入海。

精神:三过家门而不入,十年努力,解除水患。 尊称及影响:大禹,扩大夏后氏部落势力和影响。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我国的奴隶制朝代有:夏、商、西周、春秋。 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1、夏朝的建立

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 建立者:禹 都城:阳城 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中国早期国家产生 (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

2、家天下 • 形成:启凭强大的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 • 影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 → 家天下) 3、夏朝的统治

• 禹在位,征服南方三苗,修建城池,制定制度 • 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 • 制定历法----夏历

• 统治范围:主要在今山西南部、河南中西部一带 • 考古发现----二里头遗址(地点、发掘、意义) 4、 夏桀暴政致夏亡

• 国家机构:包括政府机构、军队、刑法和监狱等。

二、商汤灭夏

1、夏朝灭亡(背景=内因+外因) 2、商朝建立

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建立者:汤;都城:亳 3、商朝统治

• 统治: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 迁都:多次迁都,到商王盘庚时迁到殷 • 后期:设置监狱,制定酷刑,加强控制 5、 商纣王暴政 三、 武王伐纣

1、背景 (内因+外因) 2、时间:公元前1046年 3、经过:牧野之战

4、结果( 西周建立 = 建立者:周武王、都城:镐京)

2

四、西周的分封制 1、分封制

1) 目的:稳定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 内容: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

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其具有较大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贡,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在自己封地内再分封。 3) 作用:

A积极:

• 保证周王朝对地方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 利于王室与各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及文化交流; • 推动了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B消极:

诸侯具有较大独立性,导致中央政权衰败,诸侯势力强大,国家陷入分裂内斗之中。 4) 实质:确立周王朝社会等级制度 2、西周灭亡

背景:公元前841,周厉王-国民暴动\周幽王朝政腐败 灭亡:公元前771,西周被犬戎族所灭 3、东周建立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 夏、商、周暴君:夏桀 ;商纣;周厉王、周幽王。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根据生产工具划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一、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出现:

时间 :原始社会后期

地点 :甘肃、青海、陕西……

代表:距今4000多年甘肃齐家文化遗址铜镜

2、发展:

时间:商朝以后

特点: 数量众多、种类丰富、工艺高超、制作精美 用途与功能:饮食、祭祀及军事;食器到礼器,成为„„ 3、制作工艺:

成分组成:准确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 铸造技术:泥范铸造法

杰出代表:司母戊鼎(迄今为止……) 二、 甲骨文记事

1、含义: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2、发现

• 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 • 此后在安阳殷墟、陕西、山东等地出土„

3、记载内容: 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4、评价: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5、意义: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造字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 2、与汉字的关系 :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 商朝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 西 南——成都平原——“三星堆”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东周(公元前770-公元前221)=春秋+战国 春秋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结束时期; 战国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农业:铁制农具、牛耕开始使用,促进……

手工业:规模扩大,专业化程度高,行业增多,如…… 商业:商业活动活跃;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

•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

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 铁农具和牛耕——春秋时期出现,战国时期推广 • 推广作用: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二、王室衰微

原因:分封制逐步瓦解

表现:周王室势力大减,地位下降;(名义上天下共主)诸侯崛起,各自为政,不再纳贡,王室财政陷困 结果:诸侯势力崛起,竞相称霸。 三、 诸侯争霸

背景:自身利益,展开激烈的争斗;民族间矛盾激化。特点:尊王攘夷

经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结果:P29

• 齐桓公称霸的原因或条件:

• 地理条件:在山东北部,盛产鱼盐,经济富庶。 • 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 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 • “尊王攘夷”,扩充疆界。

• 春秋争霸的影响(利弊):

1、 战事不断,小国备受战争之苦,给社会和人民带来

种种灾难(消极影响)

2、 争霸战争促使一些诸候国改革,促进了社会进步;3、 各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促进各民族间交融;

4、 大的诸侯国疆域扩大,国家出现走向统一的趋势。

• 新兵种---步兵出现,提高军队战斗力

3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战国七雄:(同时并存) 1、形成

背景: 纷争、兼并、崩溃 过程: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方位口诀: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上中下) 2、战争

背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拓展疆域 特点:规模大、兵力多、交战广、持续长

战役:齐魏桂陵之战、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使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结果:此消彼长„„秦最强大,构成威胁

★ 相关成语: 退避三舍(晋楚“城濮之战”)、 卧薪尝胆(越王勾践)、围魏救赵(齐魏“桂林之战”)、减灶计(齐魏“马陵之战”)、纸上谈兵(秦赵“长平之战”:赵括、廉颇)

二、商鞅变法(商鞅是法家代表) 背景:„推广,„提高,„增强 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时间、支持者:公元前356年,秦孝公 内容: P33表格

作用:国力„战斗力„,最强盛,奠定基础

各国变法的影响:多方面发生变革,加速社会进步

★ 商鞅变法是否成功?有何启示? 成功:历史角度,外部因素,个人角度

启示:顺应历史潮流;改革非一帆风顺;促进社会发展

战国是我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封建制度确立时期。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建造:公元前256年,李冰,岷江上建造 特点:高山与平原的连接处,利用地势和河流 结构:渠首(鱼嘴、宝瓶口、飞沙堰)和灌溉网 功能:综合性水利枢纽„„防洪、灌溉、水运 影响:“天府之国”,绝无仅有,人民的智慧 • (与大禹治水比较)

第8课 百家争鸣

一、老子

简介\评价: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创始人,学识渊博 主张:顺应自然、对立面相互转化、“无为而治”。 书籍:《道德经》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简介:春秋后期鲁国人,儒家创始人。大思想、教育家。主张:思想---核心思想“仁”,提出“仁者爱人”„

治国--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 教育成就: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促进了教育„注重道德文化知识教育„教学原则\方法;整理文献资料„做出巨大贡献

书籍:《论语》

影响:对中国古代的发展……深远影响

三、百家争鸣

背景: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政治经济文化)

形成:

诸子百家及其思想主张:

表现及影响:P39

• •

4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9课 秦统一六国

一、秦灭六国(军事上完成统一) 背景(秦灭六国的条件): • 民心所向—顺应历史潮流 • 商鞅变法,秦国实力大增

• 嬴政即位,广招人才,商讨统一计策 过程: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

• 公元前230年,韩赵魏楚燕齐,远交近攻 •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咸阳,秦朝建立 • 北进南下,对边疆开拓经营 意义:结束混战局面,建立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政治上巩固统一)

原因:旧的制度无法适应新社会;加强对全国统治。 内容:最高统治者皇帝,皇权至高无上,全国军政大权;中央设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地方设郡县—影响:开创了„„

★ 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后世影响

维护国家统一,推动多民族国家发展,深远影响。三、巩固统一的措施(经济、文化) 目的: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

文化:统一文字---小篆(日常-隶书)---作用 经济: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作用 统一度量衡---作用

统一车辆和道路----作用 开凿灵渠----作用

军事:北击匈奴,修筑长城---起止点 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到南海。

★ 这些措施的意义: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 其进步作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秦始皇评价:

我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君主;但也有残暴的一面;总体功大于过。

问:秦始皇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答:统一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的分裂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生产力发展,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一、秦朝的暴政表现

1、沉重的赋税(上交三分之二) 2、繁重的徭役和兵役(例子、影响) 3、法律严苛(刑罚残酷) 4、秦二世的残暴统治

★ 秦朝的暴政是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 二、陈胜、吴广起义 A、陈胜吴广起义:

原因:直接—迟到;根本—秦的暴政

过程:时间、地点、领导者、路线三部曲、政权 结果:失败

B、农民起义军推翻秦朝

项羽:巨鹿之战--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

(成语:破釜沉舟)

刘邦:直逼咸阳,秦朝灭亡,公元前207年。 三、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四年) 双方:刘、项

目的:争夺帝位(性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 结果:刘邦胜利(重视、善用人才)

★ 成语:项庄舞剑、楚河汉界、四面楚歌、垓下之围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一、西汉建立: 1、建立:

时间:公元前202;都城:长安;建立者:刘邦汉高祖 2、初期现状:

残破荒凉,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土地荒芜 3、首要问题:

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王朝 二、休养生息(承上启下)

背景:经济凋敝、社会动荡不安、秦亡教训 目的: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

内容:兵皆罢归家,返乡务农,增加劳动力 鼓励人们致力于农业生产 轻徭薄赋1/15

作用: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三、“文景之治”(公元前179-公元前141) 内容: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1) 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轻徭薄赋1/30 2) 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苛刑罚 3) 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影响(表现):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生活安定、国力大增、国库充盈。

★ “文景之治”是历史上第一个盛世局面,但是并非

人民没有受到压迫,而是在农民可承受的范围内,统治者实施各种措施,巩固统治。

5

2016版七年级上册北师大版历史知识点总结
2016初一上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三篇

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中国古代史)

七年级上册中国古代国家朝代发展线索: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朝→西汉→东汉→三国(魏、蜀、吴并立)→两晋(西晋→东晋) →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一、中华大地远古人类

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云南元谋)—— 我国已知最早 的人类。

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北京周口店

主要特征:⑴直立行走(上肢与现代人接近, 劳动 在从猿到人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⑵ 制造和使用 石制 工具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⑶使用;

⑷过 群居 生活。

◆ 火的使用对原始人类的生存和进化有什么作用? 答:火的使用,可以用来烧烤食物、照明、御寒,还可以用来驱逐野兽;火的使用,提高了原始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和进化。

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会人工取火,会打磨和钻孔技术。

▲ 图片掌握:“半地穴式房屋图”,“干栏式房屋图”。

半地穴式特点:防风保暖 干栏式特点:通风防潮

形成原因:地理位置不同,环境不同。

三、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炎帝与黄帝——形成 华夏族 是主体,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1、贡献: 炎帝 :改造农具,教人农耕,发明医药、陶器,开辟市集。

黄帝:造宫室、车船、兵器、衣裳,发明文字、历法、音乐;其妻子嫘祖 还发明 养蚕抽丝技

术,号称轩辕氏。

2、战争:炎帝与黄帝──蚩尤

尧舜禹“禅让”:原始社会时期通过 推举 产生 部落联盟首领 的办法。

大禹治水——方法: 筑堤堵水,疏通河道

学习精神:从其治水方法学习其创新精神,从其三过家门而不入,学习其坚持不懈,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在对待自然环境方面,学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 古史传说与史实的区别:

古史传说是一种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但有一定的历史事实;而史实是客观的、真实的历史。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四、夏商西周的更替

夏朝的建立(公元前2070年、 大禹 、阳城)——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我国从此进入文明

时代;

禹传子(),“ 天下”──世袭制代替了。

五、早期国家与社会 1.原则: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确定等级,分为贵族、平民和奴隶。

2.管理人民的方法?【2016初一上历史知识点总结】

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

3.分封制

目的:加强对周边的统治 内容:周王把土地和臣民授予亲戚、功臣等,称为“授民授疆土”,即分封诸侯,

并规定:1、权利:诸侯管理受封当地的事务;

2、义务: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治理诸侯国,保卫周王,必须定期到周室朝觐、纳贡和

服役,并保持与其它诸侯联系,共同抵御“蛮”、“夷”、“戎”、“狄”等。

作用:拱卫王室的作用。

◆ 分封制直接导致了“诸侯”混战、“列国”等历史现象的产生。

六、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1.春秋五霸(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2.齐桓公为什么最先称霸中原?

①齐国盛产食盐,经济富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

②管仲改革.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成强大的常备军.

③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发展齐国势力.

④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确立霸主地位

3.退避三舍---晋、楚的城濮之战

结果:战役后晋成为中原霸主

战国七雄(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 )

1. 战国七雄形势图

2. 晋分成韩、赵、魏三国

3. 什么是合纵?什么是连横?

合纵:刘国之间南北联合,共同抗秦

连横:秦利用六国之间的矛盾,远交近攻,各个击破。

七、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1.西周时期,人们在贵族的田地里耕作称为“千耦其耘”

2. 铁器(春秋时期)、牛耕(战国时期)的使用──促进生产力发展,导致了个体农耕,新兴地

出现,。

3.目的:变法图强,富国强兵

4.商鞅受到秦孝公的重用于公元前356年开始变法,变法的主要内容:⑴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富国措施:承认土地私有、奖励生产、统一度量衡。

⑵强兵措施:奖励军功。 ⑶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编制户口,加强刑罚;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

⑷改变了社会性质的措施:承认土地私有。

作用:通过 商鞅变法 ,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但是他最后却被处以极刑,这告诉我: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

挠,改革者往往

要付出血的代价来换取社会的进步。在今天的改革中,我们也会遇到同样的阻力,但是我们要

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坚持下来,直到成功。

◆1、商鞅变法的性质:地主阶级的改革(或封建性质的改革);

◆2、哪一改革措施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奖励军功。)为什么?

(立了军功的人,按照功劳大小封爵。没有军功的贵族子弟,就没有爵位。)

◆3、哪一改革措施最能使秦国长期富强?(承认土地私有。)

◆4、哪一改革措施最能体现变法的性质?(承认土地私有。)

◆5、哪一改革措施对后世政治制度影响最深远?(推行县制。)

我国的“县制”作为行政建制最早开始于什么时候?(战国时期。)

◆为了更好地推行商鞅变法,人们流传着商鞅将派一名能干的县令到你所在的地区。这种说法可能吗?为什么?(不可能。理由:商鞅变法时推行县制,设县令进行管理,县令是由国君任命的,商鞅无权任命。)

◆6、商鞅变法为什么会成功?

(1)商鞅变法上有国君支持,下有百姓的欢迎;

(2)商鞅本人的创新献身精神;

(3)改革的措施符合时代的要求,顺应了历史潮流。

◆7、商鞅变法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成功了。理由:成功了。变法前,秦国还比较落后。经过变法,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

斗力不断加强,

国力大增,为秦兼并六国完成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元前211年,秦兼并六国,完成了

国家统一。

◆8、商鞅变法为什么影响最大?

(答题说明:理由同“7问”一样

◆9、商鞅遭“车裂而死”,有人据此说变法失败了,你的看法呢?为什么?

(答题说明:仍然是“7”问的变式。

◆10、你从商鞅变法得到了什么启示?(商鞅变法说明了什么?)

商鞅变法的成功表明,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是强国之路。成功的改革能推动

社会的进步, 我

们要有勇于改革的意识和创新精神;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者要有不怕挫折和牺牲的精神。 ◆ 11、你如何看待商鞅之死?

◆ 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推动了社会进步,最终实现了自身的人生价值,虽死尤生。我

们要有勇于改革的

意识和创新精神,改革是强国之路,但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者要有不怕挫折和牺牲的精神。

八、早期中华文化

1、甲骨文──商朝时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出土地点——河南安阳(殷墟);

2、甲骨文的意义: 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⑵它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与今天的汉字有着渊源关系。

3

4、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古代最大青铜器——司母戊鼎(河南安阳出土)

意义:⑴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

⑵反映了商朝工匠的聪明才智与协同精神。

⑶折射出商朝的强盛国力

5、四羊方尊——湖南宁乡出土

6、都江堰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示意图)

目的:为了排涝防旱。

概况:都江堰 是 战国 时期 秦国 蜀郡太守 李冰父子 在岷江流域修建的水利工程,由“分水鱼 结果:都江堰的建成,使 成都平原 变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作用、意义(为什么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1)防洪、灌溉并举,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于2000年与青城山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工程的修建重在疏导,维护了生态平衡,保护了自然环境;

(3)具有科学性,代表了当时世界先进的水利工程水平;

(4)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勇敢,是人类征服自然、协调与自然关系的成功典范。 ◆都江堰水利工程给我们有何启示?

(要因地制宜,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要有创新精神等。)

◆都江堰是我国古代“效益最好、历时最久”的水利工程?

效益最好:(1)防洪、灌溉并举;(2)重在疏导,设计科学,效用持久;(3)维护了生态平衡,保护了自然环境。

历时最久:(1)设计科学;(2)历代多次修缮和改进;(3)至今仍发挥作用。)

◆李冰值得我们纪念的是什么?(答题说明:问题变式,只是要紧扣问题“纪念什么”回答。) 他巧妙的设计最值得我们纪念。防洪、灌溉并举,消除了水患,灌溉了农田,至今仍发挥着作用。 他“绿色环保”的治水特点最值得我们纪念。重在疏导,维护了生态平衡,保护了自然环境。

九、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1.老子,春秋楚国人,道家学派创始人,著作《道德经》

2.孔子, 春秋末年 鲁国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 学派的创始人。

主张和贡献:1、思想方面2、教育方面:①开始创办私学,

②主张“有教无类”;

③采取“因材施教”,

④鼓励学生要独立思考,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当仁不让于师”;

⑤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

也”;

3、他死后,弟子们把他的言论整理成《论语》一书。

4、44页孔子像

百家争鸣出现原因: ②、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的社会政治秩序,加速了奴隶制度的

崩溃;

③、一批士人四处游说、讲学,极大地开阔了视野;

④、私人办学盛行,为各派学说的传播提供了阵地。

5

6◆ 想一想:哪一家思想学说最适合当时时代的发展需要?为什么?

答:法家。因为它的严厉刑法,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建立封建统治和强大的中央政权。 ◆“乱扔垃圾”“破坏公物”等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用各派观点分析及解决办法。

(1)产生原因

儒家:品德问题。

法家:违纪行为。

道家:无意识的。

(2)解决办法

儒家:主张思想教育。

法家:主张严格惩罚。

道家:主张顺应自然,等他自我觉悟。【2016初一上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

一、秦始皇开创统一大业

(一)秦兼并六国

1、历史条件(为什么能兼并六国?):

⑴政治:战国以来,统一成为大势所趋;

⑵ ⑶ 军事:长平之战 (发生于公元前260年,“纸上谈兵”来源于此)后,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的攻势;

⑷ 秦王嬴政 雄才大略和正确决策

2、过程: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 ,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

3、历史意义: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融合,符合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将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对历史起了促进作用。

4、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秦始皇是嬴政,都城洛阳。

(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①、政治方面:废分封,立郡县

②、经济文化:车同轨,书同文

③、思想方面:焚书坑儒

④、民族关系:筑长城,御匈奴

提示:尧舜禹——禅让制,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

1、政治方面:“废分封,立郡县”:

⑴采用“ 皇帝 ”称号,皇帝的地位至高无上;

⑵中央设丞相 (协管全国政事)、 太尉 (掌管军事)、御史大夫 (负责监察百官); ⑶地方废除

(★影响:国家通过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管理人民,征收赋税,个体家庭成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这种“中央集权制度 ”被历代王朝所沿用,成为封建社会的基本制度之一)。

◆秦始皇派遣你回到自己的家乡出任县令。这种事可能发生吗?为什么?

可能。因为秦统一后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县的长官称县令,并由朝廷直接任免。

3、经济方面:⑴“车同轨”,车辆两轮之间一律为“六尺”;

★影响:有利于政令的畅通和经济的交流发展,巩固了中央集权。

⑵统一货币,以秦国货币 圆形方孔钱 为标准样式;

★影响: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发展,巩固了中央集权。奠定了后世各朝代铜钱的基本形制。

⑶统一度量衡。

★影响: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发展,巩固了中央集权。基本的计量单位名称一直沿用了两千多年。

4、文化方面:“书同文”,秦始皇规定以 小篆为标准文字颁行天下,后流传新字体 隶书。 ★影响:有利于政令的统一和文化的交流发展,巩固了中央集权。

4、思想方面:为了加强思想统治, 焚书坑儒 。

5、民族关系方面:⑴防匈奴、筑长城修缮了西起 临洮 ,东到 辽东 ,全长一万余里,号称“万里长城”;

⑵征越族凿 灵渠 。

◆你对秦始皇采取的措施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项?为什么?

人教版(2016年秋入学)7年级历史上册主要知识点总结
2016初一上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四篇

人教版(2016年秋季入学)7年级历史上册主要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知识点

1、云南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他们已经能够制作工具、使用火。

2、北京人距今约70万年—20万年,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能直立行走,会使用火,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称之为“旧石器时代”。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3、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出土了石器、骨器、角器、饰物。其中,穿孔骨针是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旧石器时代的缝纫工具,表明山顶洞人已经掌握钻孔技术和磨制技术。

4、在长江流域,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000年左右,位于浙江余姚。房屋是干栏式建筑,是中国最早的木构结构。还发现了木结构水井,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构水井。种植水稻,表明长江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农业工具以骨耜为典型,饲养家畜(猪、狗、水牛)。制作陶器和玉器,简单的乐器骨哨。会运用雕刻等技术,出土了中国最早的象牙雕刻。懂得使用天然漆。

5、在黄河流域,半坡遗址距今约6000年,位于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居住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开始制作精美磨制石器,称为新石器时代。制作陶器,制造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从事农业生产,种植粟;饲养猪狗等家畜;打猎、捕鱼;采集野果;从事简单的纺织、制衣;有少量乐器陶埙。

6、黄河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距今约9000—7000年。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7、炎帝与黄帝两大部落结盟,涿鹿之战,打败蚩尤,这一部落联盟逐渐形成华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炎帝时期: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蔬菜,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通商交换。制作乐器琴瑟,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黄帝时期:黄帝,名轩辕。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造船,炼铜,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仓颉造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黄帝妻子嫘祖擅长纺织,会缫丝。

9、禅让制:将部落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尧、舜、禹依次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其间,尧鼓励开垦农田,适时耕种;舜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禹采用疏导的方法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材料研读:

材料一、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中华民族的主干是什么?

(材料释义:中华民族并不是单一的民族所组成的,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各部落各自有自己的领地,慢慢部落间接触多了,联系多了,大家的差异越来越少,趋向与同一化了。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融合成为一个民族的形态,这就是后人称为诸多华夏民族的意思。)

答:(1)、华夏民族的形成特点:由多民族融合而成。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是由多元组成的。

中华民族的主干是华夏族。

材料二、神农氏(炎帝)在中午设市场,招引各地的民众,集聚了各地的货物,交易之后,

各自都得到想要的东西离开了。

材料二说明神农氏时出现了一种什么社会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距今已有多少年?

答:说明神农氏时出现了早期集市。距今约四五千年。

第二单元知识点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禹死后,儿子启继承了他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夏朝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制定了历法,即“夏历”。夏王朝已经有了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夏朝最后一个王是桀(拓展:酒池肉林就是桀时期的荒唐事)。

2、公元前1600年,夏朝灭亡,汤建立商朝,都城建在亳。商朝最后一个王是纣(拓展:炮烙之刑)。

3、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牧野决战,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周王朝政治上实行“分封制”,经济上实行井田制。

4、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厉王逃亡。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族所灭。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前期被成为春秋时期,后期被称为战国时期。

5、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6、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7、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因孔子编订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而得名。)的经济发展:

(1)、农业方面: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2)、手工业方面:青铜业、冶金业、纺织业、煮盐业、漆器制作都有所发展。

(3)、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广泛使用。

8、诸侯争霸

(1)齐桓公(公子小白)是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任用管仲为相,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建立霸业。

(拓展:宋襄公:呆板,讲究仁义;晋文公:名重耳,退避三舍;

秦穆公:重用孟明视;楚庄王:一鸣惊人、问鼎中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一、材料研读: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为小康。------《礼记.礼运》

(1)材料中记载了哪两种政权更替的方式?“天下为家”的“家”指的是什么? 答:材料中记载了禅让制和世袭制。“家”指的是一家私有的。

(2)、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答: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并非历史的倒退。因为此时私有制已经产生,国家政权的私有化是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一种进步。

2、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想一想,春秋时期诸侯取代周王室操纵了国家政治,使得整个国家处于什么样的

状态?

答: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状态,战事不断,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几乎都卷入了战争。分封制逐步瓦解。

二、思考题: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有何利弊? 答: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是中国奴隶制瓦解的反映,大国争霸的结果更促进了奴隶制的衰亡,也为社会的发展、阶级关系的变化和新制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在大国争霸中,各大国兼并小国,开拓了疆土,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在大国争霸过程中,华夏族和周边各部落的联系、交往、融合加强了,形成了以东方的齐国、南方的楚国、西方的秦国、北方的燕国为主的民族融合中心,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概括起来,春秋争霸的积极意义是:促进了国家统一、生产力发展、民族融合】

弊端:造成大量伤亡,使社会人口锐减,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破坏自然环境。

9、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因刘向整理校订国别体史书《战国策》而得名。

10、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11、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12、商鞅变法:

(1)、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原名公孙鞅。)

(2)、变法内容:政治上: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上: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3、统一度量衡。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13、都江堰: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建成之后,成都平原被成为“天府之国”。

14、百家争鸣。

(1)、老子:李耳,道家学派。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其自然;世间万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著有《道德经》,成为道家的经典。

(2)、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社会才能稳定;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

(3)、墨子:墨家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

(4)、孟子: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主张实行“仁政”,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反对战争。

(5)荀子:儒家代表人物,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已维护社会秩序。

(6)庄子: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认为人生应该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

(7)法家:韩非是法家的主要领军人物,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的统治。

一、材料研读

(一)、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近亲…..

-----《战国策.秦策一》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

答:依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蜀志》 请问,都江堰的建成对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答:有效的控制了岷江进入成都平原的灌溉水量,使岷江沿岸地区既有便利的水源,又免受水患灾害,促进了农业发展。

(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你认为孔子提倡“为政以德”、“道之以德”有什么积极的意义?

答:对稳定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且为当今以德治国方略提供了必要的思想资源。

2016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2016初一上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五篇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秦朝:

 概况: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也是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建立者:嬴政(秦始皇),都成:咸阳。

 巩固统一的措施:

(一)政治方面:首创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2、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3、在地方推行郡县制。意义:巩固封建国家的统一,加强对人民的统治。

(二)经济方面: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铜钱。统一度量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三)文化方面:统一文字---小篆,后又推广更为简单的隶书。,促进了各地文化交流。

(四)思想方面:“焚书坑儒” ,危害:钳制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给我国古代的文化造成了莫大的损失。

(五)军事方面:北筑长城(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抵御匈奴;南修灵渠, 统一东南岭南。

 灭亡:公元前209年,秦的暴政引发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公元前207年项羽取得巨鹿之战胜利,刘邦进逼咸阳,秦朝灭亡。

汉朝:

 概况:公元前202年,刘邦经过楚汉之争(楚河汉界)战胜了项羽,建立西汉。汉武帝时,雄才大略,国力雄厚,达到鼎盛。

 理解:汉武帝的“大一统”

第一、政治上:(1)重视人才。汉武帝鼓励推荐人才, (2)颁布“推恩令”。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第二、经济上:(1)统一铸钱,改由中央统一发行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2) 开辟丝绸之路,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东西交通,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第三、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排斥其他各家思想。

第四、文化上: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在地方兴办郡国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孔子的儒家学说,从汉武帝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第五、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解除北方军事威胁。

《史记》

1、作者: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是汉武帝时的史官。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的全貌。

3、《史记》创立了纪传体的体例,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编写史书的典范。

4、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丝绸之路

1、西汉张骞通西域后,中国和西方的贸易开始发展起来。

2、路线:长安→河西走廊→敦煌→今新疆→西亚→欧洲的大秦(古罗马)

3、重要意义: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相处。

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1、官渡之战:200年,曹操以少量兵力同袁绍的大军在官渡大战。曹军以少胜多,大败袁军,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赤壁之战:208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想消灭刘备、孙权,统一天下。孙权、刘备组成联军,在赤壁与曹军展开决战。联军利用曹军不习水战、连锁战舰的弱点,用火攻大败曹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3、三国的形成:

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

222年,孙权也称王,国号吴,史称孙吴或东吴,后定都建业。(229年,孙权正式称帝)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江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中心南移P111

1、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①自然条件优越:江南温暖湿润,土地肥沃。

②北人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根本原因)

③江南战争较少,社会安定。

2、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

a.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良田。

b.水稻栽培技术提高,稻米产量大幅度增加。

c.北方粟、小麦等旱田作物推广到江南 。

3、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4、总结:三国的孙权最早开发江南;在南北朝时期,对江南的开发大规模进行;从唐朝后期开始,经济中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国家根本,仰给江南”)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1、概况: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族,建立了北魏。 孝文帝迁都洛阳。

2、背景:当时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生产生活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3、目的: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4、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①迁都洛阳。②实行一系列汉化政策:说汉语,穿汉服,结汉亲,用汉制,学汉礼。

4、作用: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鲜卑族)政治改革家。 

小知识点集合: 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1、徭役繁重;2、赋税苛重;刑法严酷;秦二世更加残暴。

1、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

2、 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3、 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

4、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5、 刘邦入咸阳后,废秦苛政,约法三章,赢得民心。

6、 文景之治背景:汉初社会十分贫困;汉高祖刘邦和后继都吸取秦亡教训。

7、 文景之治内容:重视农业;提倡节俭、以身作则;以德化民。

8、 汉武帝采用主父偃的建议,削弱诸侯力量;采用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

9、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西汉灭亡。

10、 公元25年,参加过农民起义的西汉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汉光武帝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

11、 东汉明帝令水利专家王景主持修河,而且在以后八百多年里,黄河没有改道。

12、 东汉的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水排的利用,比欧洲早了一千多年,钢材的制作方法,是中国发明的。

13、 汉武帝时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人称东西二京。

14、 匈奴的杰出首领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

15、 公元前1世纪中期,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臣,汉元帝将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此后,边境安定了较长的一段时间,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16、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7、 汉武帝以后,西汉的商人还常出海贸易,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这就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

18、 班超用智慧和谋略,帮助西域各国摆脱了匈奴的控制。被东汉政府任命为西域都护。

19、 班超派部下甘英出使大秦,166年,大秦派使臣访问洛阳,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家的首次直接交往。

20、我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前期,已经出现用于书写和绘图的纸。

21、东汉时,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他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作造纸原料。为了纪念蔡伦的功绩,人们把这种纸叫作“蔡侯纸”。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是从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22、 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涉及到现在初等数学中的算数,代数和几何的大

部分内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23、 科学家张衡制造的地动仪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24、 华陀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编了医学体操“五禽戏”;张仲景写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25、 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佛教的传播,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26、 道教的创始人之一叫张陵,道教尊称老子为教主,统治者利用道教统治人民,允许各地建立道观,道教对我国文化也有深远影响。

27、 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统一了北方。

28、 208年,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基本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29、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前往夷洲(台湾)。

30、 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了皇位,建立了晋进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了分裂的局面。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31、 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史称东晋。

32、 383年,苻坚在淝水之战中大败,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420年,大将刘裕结束东晋的统治,此后,南方先后经历了四个王朝(宋齐梁陈),史称(南朝)

33、 4世纪后期,鲜卑族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439年,统一黄河流域。

34、 南朝的祖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最突出的是在数学领域求得比较精确的圆周率,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

35、 北朝的贾思勰(xie)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他写的《齐民要术》一书,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6、 北魏的郦道元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他写的《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专著。

37、 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东晋的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代表作有《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

38、 东晋的顾恺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出色的画家,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他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39、 范缜撰写《神灭论》,揭露了统治阶级用佛教欺骗人民的事实,系统地阐述了无神论思想,是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宝贵遗产。

40、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的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

2016初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知识质量分析
2016初一上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六篇

初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知识质量分析

孟公中学: 袁芳平

一、 试题分析:

这次期中考试的范围为1——13课。分值100分,试题形式为:选择题26个,分值52分,连线题12分、非选择题三个小题,分值36分;非选择题主要是材料题;试题形式灵活多样,符合课标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知识点分布13课都有涉及,重点考察了诸子百家中的儒家学说、秦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等知识点考察合理,重点突出,能够通过考察反映师生的教与学水平。

二、 学生监测情况分析:

学生成绩,及格率70%左右,优秀率40%左右,不太理想。及格率和优秀率都有提高的空间。

学生出错的题目及分析:

第3题和15题,出错主要是知识的区分度不高,学习时不注意细节,一个原始社会的农耕,生活一个是战国七雄的方位。

5题17题都是考察的春秋战国的著名战役,但考得很活,一个考察成语,一个考察战争的影响。出错,在于掌握知识不全面。

16题,考察的是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的应用,很多学生记得不牢固。容易发生错误。

26题主要考察公元纪年的知识。往往被学生所忽略,其实动脑筋就可答对,这就需要学生能够独立分析历史现象,得出正确结论。

31题考察学生的知识面,会分析,知识面广,这个小题并不难。

学生出错的原因分析:

1、 基础知识掌握的不牢,许多知识和历史现象产生混淆。

2、 审题不透,甚至不会审题,弄不懂做题要求和考察目的,做题只能乱蒙。

3、 材料题分析能力欠缺,导致做题出现偏差。

4、 由于各方面能力的不足,对历史知识和现象的分析不到位,不知从什么角度分析回答,答卷时乱写一气。

5、 答题不全,导致失分。

6、 学生的人文情感普遍缺失,对历史、思品、语文等文科类学科,学习时情感投入肤浅,导致理解远远不到位。文科方面的有些知识,现在越来越需要学生的人文感情投入。

7、 学生做题时粗心和不良习惯导致失分,比如字体潦草、答题不规范等。

三、 下一步教学措施:

1、 强化知识积累,注重学生的平时积累,化整为零,使学生轻轻松 1

松学好历史。

2、 注意总结学习方法,根据因材施教原则,让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 做好班内学生的传帮带工作,发挥学生学习协作组的作用,通过结对子,达到共同提高的作用。

4、 努力提高课堂效率,打造高效课堂,向45分钟要质量。

5、 多向其他历史老师请教,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6、 认真学习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积极参加教科研,从科研中增长知识,提高水平和能力。

7、 认真钻研教材和历史课标要求,更好地把握历史学科的内涵和特点,让自己真正成为历史教学的行家里手。

8、 更透彻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到教学的对症下药。

9、 对学生倾注更多的关心,尤其对学困生,更要鼓励,从情感上关爱学生,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树立学习的信心。

2

初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知识质量分析 [篇2]

一、 试题分析:

这次质量监测试题是使用肥城市教研室提供的题样,监测范围为1——15课。试题完全和中考接轨,分值100分,试题形式为:选择题30个,分值60分,非选择题三个大题,分值40分;非选择题有材料题、给图题、填空题、简答题等;试题形式灵活多样,符合课标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知识点分布十五课都有涉猎,重点考察了诸子百家中的儒家学说、秦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汉朝通西域及丝绸之路,知识点考察合理,重点突出,能够通过考察反映师生的教与学水平。

二、 学生监测情况分析:

三个班,五六班差不多,四班稍差,总体和前三个班有差距,以后还要继续努力,向高老师学习。

学生成绩,及格率70%左右,优秀率33%左右,平均分67分左右,不太理想。及格率和优秀率都有提高的空间。

学生出错的题目及分析:

第3题和13题,出错主要是知识的区分度不高,学习时不注意细节,一个原始社会的彩陶知识,一个是战国七雄的方位。

12题16题都是考察的春秋战国的著名战役,但考得很活,一个考察成语,一个考察战争的影响。出错,在于掌握知识不全面。

1

23题,考察的是秦统一后的钱币,从形状上考察,出题很活,我们学习也要活学。圆形方孔钱,是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钱币的主要形式,要让学生记牢。

31题4小题,秦皇汉武对待儒家学派的态度所产生的影响,往往被学生所忽略,其实动脑筋就可答对,这就需要学生能够独立分析历史现象,得出正确结论。

32题4小题,考察学生的知识面,会分析,知识面广,这个小题并不难。

学生出错的原因分析:

1、 基础知识掌握的不牢,许多知识和历史现象产生混淆。

2、 审题不透,甚至不会审题,弄不懂做题要求和考察目的,做题只能乱蒙。

3、 材料题分析能力欠缺,导致做题出现偏差。

4、 由于各方面能力的不足,对历史知识和现象的分析不到位,不知从什么角度分析回答,答卷时乱写一气。

5、 答题不全,导致失分。

6、 学生的人文情感普遍缺失,对历史、思品、语文等文科类学科,学习时情感投入肤浅,导致理解远远不到位。文科方面的有些知识,现在越来越需要学生的人文感情投入。

7、 学生做题时粗心和不良习惯导致失分,比如字体 2

潦草、答题不规范等。

三、 下一步教学措施:

1、 强化知识积累,注重学生的平时积累,化整为零,使学生轻轻松松学好历史。

2、 注意总结学习方法,根据因材施教原则,让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 做好班内学生的传帮带工作,发挥学生学习协作组的作用,通过结对子,达到共同提高的作用。

4、 努力提高课堂效率,打造高效课堂,向45分钟要质量。

5、 多向其他历史老师请教,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6、 认真学习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积极参加教科研,从科研中增长知识,提高水平和能力。

7、 认真钻研教材和历史课标要求,更好地把握历史学科的内涵和特点,让自己真正成为历史教学的行家里手。

8、 更透彻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到教学的对症下药。

9、 对学生倾注更多的关心,尤其对学困生,更要鼓励,从情感上关爱学生,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树立学习的信心。

3

初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知识质量分析 [篇3]

一、试卷的评价

1、试卷的基本情况:

历史考试时间为45分钟,卷面总分为100分。历史学科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填空题、综合题。

2、试卷所涉及的教材内容:

试卷考查的历史知识点,分布于初一第二学期教科书中。大部分都是考察学生的能力。

3、试卷的基本特点:

(1)依纲据本。命题依据初一历史教科书的内容,没有超出规定的范围。

(2)基础性强。试题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目。重在考查

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3)标高适度。基于目前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试卷没出现较大的偏题、怪题,只有个别题目稍难点。整卷的试题难度应该说是适中的。

(4)题目设计具有简明性。题意指向明确,题目的表述较清楚,简单明了,学

生审题时一目了然。

二、试卷成绩情况

本次考试,初一5个班,总体考试成绩:

6.1班:平均分43.8,优秀率0,及格率为17.4%;

最高分80分;最低分9分

6.2班:平均分42.4,优秀率0,及格率为11.4%;

最高分84分;最低分14分

6.3班:平均分39.5,优秀率0,及格率为6.8%。

最高分76分;最低分16分

6.4班:平均分43.2,优秀率0,及格率为13.6%。

最高分80分;最低分15分

6.5班:平均分44.4,优秀率0,及格率为15.9%。

最高分76分;最低分19分

5个班平均分差距不大,但及格率差距较大,对于初一年级来说,6.3班的成绩较低,需要进一步提升。

三、学生答题质量分析

1、优点

(1)对历史教材的主干知识掌握得较好。学生能根据要求加以复习巩固,对重点知识的掌握较熟练。

(2)能正确地运用解题方法。大部分学生能采用较常用的直选法和排除法来解答选择题。

(3)能根据题意认真解答。大部分学生能根据题目的要求,认真分析问题,正确地得出答案。

(4)部分学生的学科能力有所提高。大部分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较强;部分学生善于运用已知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此次判断题的得分率略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具备了理解、分析能力。

2、存在问题

(1)基本功不扎实。书写不公正、不规范,错别字多。

(2)同类知识混淆不清。学生对同类知识掌握不牢固,张冠李戴的现象很普遍。

(3)时间、地点类的知识掌握不到位。

(4)分析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试题中考查考生分析能力的题目比例很少小,但此类题目的得分率较低,反映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影响未能正确地加以分析。

(5)复习不到位。本次考试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是太好,选择题错了很多,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拿出的时间,没有集中精力去记忆。

四、教学策略

1、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鉴于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初一学生受初中历史是“副科”思想的影响,不少学生对历史并不是很重视。因此,在平时教学中应纠正这种错误的思想,端正学习态度。同时,要立足课堂向课堂要效益,一方面多与学生交流,上课时注重对学生的鼓励,找出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有成就感,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另一方面加强课堂的管理。

2、降低教学难度,立足基础,发展能力。

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切实实让学生掌握应该学好的历史概念,加强基础知识的理解性教学。

3、讲解解题方法。

在上半学期,由于教学任务较为繁重,对作业的处理不够完善。因此,在下半学期,要在平时的课堂和评讲课上重视对历史解题方法的讲解,培养学生解题思维,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4、提高记忆效率。

从初中开始,对历史的戏称就是“背多分”。可以说,历史是一门需要把握结构,掌握知识的学科。对教材内容掌握是否到位直接关系着学生成绩的高低,因此,我们要在让学生理解教材,把握知识框架的基础上再教会学生记忆方法,提高记忆效率。

5、严格要求学生。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但是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才是主体作用。在教师上好课的同时,要严格要求学生,学生争取做到课堂认真积极,课下复习思考巩固提高,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成果。

2015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2016初一上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七篇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七、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八、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尚书省下设吏(

九、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扩大

概况: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十个行省和宣政院辖区

意义: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是中国行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十、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朝代制度

汉代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科举制

十一、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太祖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强中央集权:①废丞相,设六部;废行省,设三司。②内阁的创立。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上传下达)——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

一、希腊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①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国情;②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

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历程: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实行民主政治,社会相对公正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③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消极方面:①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没有政治权力,真正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数人,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②过于泛滥的民主,容易导致无政府主义的泛滥。

二、罗马法

1、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罗马法律,被称为公民法

万民法: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

6世纪,《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维系了帝国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②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极大影响了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维护奴隶制度。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一、英国革命

背景: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实行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过程: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期间,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但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英国革命的完成。

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特点:①保留国王,实际上“统而不治”的地位,作为国家的象征而存在。②国家的最高权力在议会,实行代议制。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是正式确立的标志。18世纪责任制内阁逐步形成。

三、美国政府的建立:

1776年,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美国诞生。独立之初的美国实际上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即邦联)。1789年联邦政府成立,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19世纪中期,美国形成民主党、共和党轮流执政的格局

四、美国1787年宪法:

1787年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通过了一部联邦宪法。

评价: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②加强了国家权力,实践了三权分立原则,体现资产阶级民主精神。局限性:承认黑人奴隶制,印第安人没有公民权,妇女地位低下。

五、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1789年法国大革命和第一共和国的建立;1870年第三共和国的确立。

六、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875年初,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意义: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制共和国),标志着法兰西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七、德意志的统一:

俾斯麦领导下,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统一。1871年,建立了统一的德意志帝国。

八、德意志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特点:皇帝不是虚位,而是握有实权。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大权。议会对政府没有监督权。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一、两次鸦片战争

鸦片走私与虎门销烟:英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1839年6月,虎门销烟。

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要求扩大海外市场和大量掠夺原料

两次鸦片战争的起止年代:1840-1842年,1856年—1860年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签订时间及其内容:1842年。《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和焚毁圆明园

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十口通商、外国军舰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

1860年《北京条约》规定了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等

沙俄侵占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英国侵占我国领土香港地区(条约及地图)经过: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1898年强行租借新界。

二、太平天国运动

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正式建立与清廷对峙的政权。通过北伐、西征,1856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

1856年发生天京内讧。1864年曾国藩指挥湘军攻陷天京,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洪仁玕著《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内容及其评价

内容:①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②关于产品的分配,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目的: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①它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②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③但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三、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主要战役有平壤战役、黄海战役(邓世昌牺牲)、辽东战役、威海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危害: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在《马关条约》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四、八国联军侵华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1901年签订。内容之一是赔款4、5亿两白银。

总之,《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五、辛亥革命

中国国同盟会的成立(时间、地点、性质、纲领):1905年在东京成立。是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其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孙中山把它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时间、性质:1912年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分析其体现的民主精神:主权在民;确立公民的基本权利;三权分立;建立责任内阁,确立议会共和制政体)

1912年2月12日清朝结束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失败的标志

辛亥革命的功绩:①是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②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③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④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五四运动的爆发时间、口号、中心、主力:1919和5月4日;“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第一阶段的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第二阶段的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①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

动(性质)。②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①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性质)。②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起了指导作用。③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①领导阶级不同(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领导);指导思想不同:(三民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前途不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走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历史条件:①中国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及其登上政治舞台——阶级基础;②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同工人运动相结合——思想基础;③共产国际的帮助——外部条件;④陈独秀、李大钊开展早期建党活动——组织基础

标志: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中共一大。

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同国民党合作;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形成。

广州国民政府北伐的开始时间、主要对象:1926年;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②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③陈独秀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七、国共的十年对峙

南昌起义:时间:1927年8月1日;领导人:周恩来、贺龙;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qiāng,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1927年“八七会议”结束陈独秀右倾错误领导

1927年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红军长征的起止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遵义会议:1935年召开,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八、抗日战争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抗日战争开始。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

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日寇在南京屠杀中国军民30多万人。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战取得胜利。

抗战胜利原因:(1)日本发动的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2)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中国实行了全民族抗战(根本原因);(3)中共及领导的人民军队起了中流砥柱作用;(4)国民党爱国官兵的抗战;(5)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配合支持。

九、解放战争

重庆谈判:1945年8月底,毛泽东赴重庆谈判,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双十协定》。但人民军队、解放区的合法地位未达成协议。

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

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与国民党的战略决战: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促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1825年开始的周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英国和德意志爆发了大规模工人运动,工人阶级开始独立的政治斗争,登上政治舞台。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1871年3月18日,巴黎革命爆发。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二。俄国十月革命

1917年3月,俄国发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在列宁的领导下,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推翻临时政府,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新中国的民主建设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①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②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③大会决定以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根两基”: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民主法制受到严重践踏。

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三。祖国统一大业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从此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隔绝状态。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香港回到了伟大祖国的怀抱。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澳门。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新中国的外交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953年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1954年,中国以五大国之一地位出席了日内瓦会议。

1955年,中国参加了亚非国家万隆会议。

二、外交新局面

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阐述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这样,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遏制共产主义”主张,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冷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称为“冷战”。

“冷战”的主要表现:

(1)“杜鲁门主义”——标志美苏“冷战”的开始。

(2)“马歇尔计划”是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的重要政策。

(3)1949年,美、英、法等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1955年,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组成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1949年,在美苏的主宰下,德国被分裂为东德、西德两个国家。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1961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1973年美军从越南撤军。

苏共党领袖戈尔巴乔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使苏联改革走入了误区。

1989年,东欧国家发生剧变。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也随之瓦解。

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

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2016历史期中考试反思
2016初一上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八篇

历史期中考试反思

通过对这次考试的反思,我发现自己在教学方面存在以下不足:

首先是教学设计方面。根据2016年新《课标》要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使学生初步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历史学习能力,逐步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并提高正确认识现的能力,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所以,对于刚刚进入初一的学生,我着重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其逐步掌握历史发展规律,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然而,在教学中我过于注重知识的学习和兴趣的提高,忽略了方法的培养。比如在这次考试中,最后一个材料分析题,因为很多学生没有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导致其丢分现象十分严重。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在严格遵循《课标》要求设计教学,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其次是要注意因材施教。我国大教育家孔子提倡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这样才有利于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史地生学科,教师所授班级较多,对不同的班级要采用不同教法。比如对初一9班,后进生较多,要想办法引导他们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针对各自特点实施教育,尽可能让他们有所进步,缩小与其他人的差距。

再次是教学管理方面。井然的教学秩序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有效保障,对于思想情感变化较大的初中阶段的学生,老师必须不断学习管理他们的知识,并将所学知识全面贯穿于教学之中,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在本学期期中检测之前,由于我忽略了对初一9班部分学生的有效管理,经常使我在9班的教学无法正常完成,所以导致了期中检测的平均分和7班差距很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仔细研究有效管理学生的方法,不断加强对9班的管理,力争使其在期末检测的时候能够有所进步。

另外,通过这次考试我发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和检测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记忆混淆。这一现象提醒我,在课堂教学中,教授要求识记的知识方面,还需要加强和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更加注重教会学生如何记住知识,尽量避免死记硬背,因为死记硬背会导致知识点混淆。比如这次期中考试第32题的第二个问题,很多学生就是由于死记硬背,导致了孟子、墨子,庄子思想的混淆。

二是审题不清,不能正确理解题意。这一现象在学生做选择题时就能表现得尤为突出,有些学生由于没有仔细读题,导致答案选错,更有甚者是不看题目直接下笔,比如第33题的第1、2题,本来在材料上就可以直接有本题需要的答案,但是由于学生没有认真读题导致全部做错。当然,这同时也反映出学生刚刚学习历史知识,还没有掌握分析历史材料和做题的方法和技巧。

只有知不足而改进才能进步,针对以上问题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以也下几点:

1、注重学生习惯的培养,立足基础,拓展练习。本次测试发现个别学生因粗心而造成失分,有看错材料的;有字写错的、有马虎把答题卡抄错的;有审题不够认真,看错题目要求或题意没理解清楚就开始答题的等。我们一直提倡向40分钟要质量,作为教师应把课备好是前提,那么在课上除了教授基础知识,让每一个人都掌握外,还要精心设计练习,做到难易适中,层次分明,既能让所有学生学会知识,更要让好学生吃饱知识,在题型变换上下些功夫,培养学生的举一反三、灵活应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学生上课认真听课做好课堂笔记,并且经常有规律的复习。俗话说得好“温故而知新”在新授课上学生学会了知识,课后的巩固更不可少,尤其是学困生,他们必须在反复的强化中得以对知识加深印象,掌握方法,从而

提高能力。

3、抓好差生,缩小差距。其实每一个教师对差生都付出了很多的精力,但收获远远没有优生多,今后还要继续加大对他们的辅导,尽量缩小差距。

总之,不管本次成绩如何,那只能代表过去,不能说明现在和未来。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认真分析,善于总结和反思,才能赢得未来。研究和探讨教材,正确把握好教材,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历史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获取新知识。

2

历史期中考试反思 [篇2]

期中考试在我们紧张而又忙碌的教学中结束了,好也罢,坏也罢,成也罢,败也罢,喜也罢,愁也罢,都已经过去了,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认真总结,积极反思,调适心态,再决将来。因为最终成绩还没有下发,所以依照平时对学生的了解以及考试成绩对学生前段时间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为了今后的教学能取得更大的成绩,需要总结经验教训,为此就期中考试的情况作以简单分析:

一、学生方面:

1、刚进入春天,到换季的时候了,人总是没有精神,学生学习经常不在状态,开学以来,学生们的情绪就不是特别稳定,学习也没用去年那么努力用心,班级里学习气氛不够浓,加之时间紧迫,我们要时常提醒学生自我调节,时刻提醒学生要回到原来的紧张的学习状态上来。

2、史实不清,是致命的弱点。

3、部分学生态度不端正,或不重视,或认为历史很好学,不过背背而已,就是落下也能很快赶得上。

4、解题技巧的欠缺。表现在如何从四个选项中找出最佳项,提高正确率;如何审好题,做到紧密结合题目要求作答;如何合理安排卷面,尽量多得分等等。

5、看书不细。未能听进老师的忠言相告,一厢情愿地以为这儿不考,那儿不考,存在侥幸心理,结果遭受沉重一击。

6、不会读书。学生习惯了把一节教材从头念到尾,而较少注意抓住历史发展的脉搏,体味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领略历史的博大与精深。

6.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奴隶性强,不肯下工夫,这是成绩不理想的最主要原因,特别是八年级,是中学生两极分化最严重的时期。

二、教师方面:

1.课时和内容所限,导致学生对于整节内容不能形成系统的认识,影响了他们对教材内容的掌握。

2.督促检查的力度不够。

3.历史故事虽能调动学生兴趣,但有时占用时间太长,课堂上应适度调整。

4. 对挖掘教材不到位,导致考试时有个别题型学生没有接触过,结果学生无从回答。

5、课堂管理不到位。没有好的课堂秩序,课堂教学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三、其他方面:

1. 本次考试试题出的偏难,题目灵活。

2. 期中考试前时间紧,内容多,期中复习时间少,这也是考试成绩不好的一个原因。

针对上述原因,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应努力做到:

1.课堂上老师的授课对社会知识的讲解要透彻,观点要明确,点评要到位。不能出现是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情况。

2.单元测试和课堂练习要围绕教材,难易得当,切不可脱离学生的实际。

3.学生的课堂讨论或合作学习,课前要作深入调研,要充分把握好这个“度”。

4.根据教学进度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尽可能多安排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社会实践活动。

5.对学生课堂听课、讨论、回答问题等的评价要客观公正,不可盲目表扬和一味的说好。

另外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和复习方法也很重要:

1.采用了领着学生复习,每一节课布置给学生具体的内容,合作完成,之后教师串联知识体系,使学生有个完整的历史概念。

2.老师统一思想,强化基础训练;多接触了解学生,摆事实,讲道理,使其明了历史学习的重要性。让一些在历史学科成绩有突飞猛进的同学介绍学习经验,让学生明白历史成绩的提高并不是高不可攀。

3.教给学生读书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习题讲评不只是知识的再现,更关键的是技巧的提升;合理安排课堂,体现主体知识,重视结构体系;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

4.多搜集材料。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课上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其对本科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5.课下多和学生进行沟通,倾听学生的心声,接近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有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总之,通过本次考试,我认识到在教学工作中自己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在新的教育形式下新课程、新教材、新理念,给我们老师和学生的教育、教学的实际体验是全新的,而我们的教学实践经验还相当有限,还有待于我们全体老师长期不断的探索和努力,从而在教改中求发展。

本次考试虽已结束,但更艰巨的任务还在后面,我将加倍努力争取期末考试再创佳绩。

历史期中考试反思 [篇3]

(一)基本情况

纵观今年期中考试试题,就全卷内容来看,多角度的考察了学生,试题由易到难,重点突出;考试的内容特别细小,知识点比较碎。但是学生考试的却不是很理想,对此我做出如下分析:

(二)具体情况分析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大多数中等生失分比较多所以要想提高及格率,就必须提高中等生的做单项选择题的能力,其中大多数错的是第11小题,台湾正式归为中国是在哪个朝代?这个题大多数选的是三国,三国时是大陆开始和台湾交往,答案应该是元朝设立巡检司后。还有错的最多的是第一小题,唐太宗取得人才的途径是什么?应该是科举制,但是因为是按人教版的答案是开科取士,其实就是科举制。

第二题考查的是填空题,是平时的细小知识点,第一个题没有讲过,学生不会做,被外国誉为中国的第5大发明是什么?应该是科举制。也是人教版内容。还有一个是唐朝的极盛时期是开元盛世。学生失分最多。

第三题是考查的辽西夏北宋等几个国家建立的情况,基本常识,但是也有一少部分学生答错,这说明了有些学生对基本常识也没有掌握。

第四题是非选择题,材料分析题,考查了经济重心南移重要知识点,这个题是重点,可是还是有少部分学生没有答对,第二个材料分析是自由发挥题,学生答题情况还可以,最后一个材料分析题是大运河的开凿。

(三)教学反思

对于本次考试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将会做出如下改进的措施:

1.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要提高学生做选择题的能力,多做选择题。

2.一定注重学生的背诵情况,重点查背,基础知识一定要记忆。

3.加大非选择题的训练,让学生学会做开放性的题型。

总之,这次考试较差,争取下次考试能有大的进步。

2016初一生物期中考试反思
2016初一上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九篇

初一生物期中考试反思

期中考试已经结束了,现分析如下:

一、试题分析

1.试题方面:整套试题,共分两大部分,选择题20分,非选择题30分。整套试题难中易比例是4;3;3。特别是后面的识图题,综合性很强。

2.试卷方面:从学生做的试题看,11、13、17、等题失分较多,原因是知识没有吃透或审题不准确,后面的非选择题(2)、(3)、(4)班的程度较好学生做起来还行;程度较差及普通班学生除个别学生外,部分题目都做得比较吃力,特别是新陈代谢这个题。

二、分析原因

从这次考试来看,两极分化比较明显。原因:

1. 有些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兴趣不浓;

2. 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加之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遗忘快; 3. 从我本身来说 ,由于课时较多,加上自己的身体状况欠佳,勉强支撑上

完课,对于学习积极性较差的学生,有时完不成作业,课下真是没有精力再追作业,追导学案,有时真是力不从心,很内疚啊。期盼着生物组快来新鲜血液。

三、今后采取的措施

1、 培养学习兴趣,努力缩小两级分化;

2、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抓好双基知识的训练,夯实基础;

3、 培养学生上课时的听课习惯,要求学生全神贯注

4、 狠抓学困生,争取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初一生物期中考试反思 [篇2]

2016.11月20、21日我校进行了伊金霍洛旗矿区中学第一次期中考试。本次考试考察的是学生对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本套题题型较活,注重基础,学生获得的最高分是50分, 最低分是2分。初一的学生大部分能摆脱小学学习知识死记硬背的模式,会自己去学习、分析问题。但仍然有部分同学需要个别加强辅导。 大体问题如下:

1.由于平时检查不到位,导致大部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太牢固。

2.平时题型训练太少,学生对较活的题应变能力相对较差。

3.讲解不够透彻,导致学生不能很好的应用平时训练各种方法来解一些比较不确定的题目,比如说排除法,假设法。

4.有一部分同学不能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会对问题进行分析的同学较少。

失分率较高的题目:选择题的10、13、15题学生失分严重,这几道题的知识点平时强调较少,特别是第10题,平时练习中没有遇到,学生基本全军覆没。从学生试卷可看出,我在平时教学方法中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需要认真研究与反思。

1.要继续深入钻研课标,加强教研,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

2. 狠抓基础知识的落实,把书本知识与日常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教师认为学生会的学生不一定会,要用生活中鲜活的事例使书本知识

常识化,寓教于乐,把初中生物课上成学生喜欢的课。

3.尽可能充分利用实验室的教具和一些挂图,能够很好的挖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培养思维能力。

4.深入了解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方可按需而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下半学期中我与学生将共同努力,使期末考试成绩有所进步。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chuzhong/759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