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步亦趋造句

| 高二 |

【www.guakaob.com--高二】

亦步亦趋造句篇一
《2012上高二语文月考1试卷及答案》

上戏附中2012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第一次月考

阅读6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10分)

上海弄堂

①一座城市就好像一个有生命的肌体。从高空俯看:纵横交织的道路犹如动脉,把城市

分成若干个小区;每个小区之内,又有许多建筑与建筑之间形成的小通道,它密密麻麻布满

全城,就像毛细血管那样细小却充满了生机。对这些小通道,各时代、各地区、各民族都有

不同的称呼,上海人则把它唤作“弄堂”。

②其实,称"弄堂"的不只是上海人,中国江南地区都这样称呼。但是弄堂能与北京的胡

同一样著称于世,却主要是因为近代上海大批里弄住宅的兴起。

③城市中被道路划分出的小区,在古代中国称之为里坊。一个里坊往往就是一个基本的

行政管理单位,其中有民居、寺院、官僚府第等。民居的建筑都由自家投资建造,所以一坊

之内的建筑各个不同,住宅的所有者通常就是使用者,所有权和使用权往往是合一的。

④后期石库门里弄在具体命名时,被称为××里或坊、园、村、庄乃至新村、花园、别

业、别墅等。里弄和古代的里坊一样,也是由许多幢建筑组成的建筑群,它们也建在被城市

道路划分出的小区内。但和里坊不同的是,每个小区内有一个或者若干个里弄;每个里弄中

的单体建筑的造型和结构都基本相同,而且在总体上采取了英国的多幢联排式,一排通常为

十幢左右。排与排的组合一般都采用行列式,只有少数因地制宜,依地形布置。在这种新式

里弄内,各排建筑之间的空间就叫弄堂。

⑤上海里弄式住宅建筑的数量,据五十年代初的统计居全国之首,其中为数较多的是老

式石库门住宅和新式石库门住宅。老式石库门因其前沿为形同库房的封闭式门墙而得名,它

基本上脱胎于传统的四合院、三合院。一般每幢为两层,两楼两底,居住面积有百余至二百

平方米,比较适合于大家庭。这种住宅既不像传统住宅那样占地多,又不像欧美洋房那样造

价高,所以很受欢迎。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上海市民的家庭结构总体上发生了变化,老

式石库门住宅便渐趋式微。这种住宅样式目前在上海已很鲜见。

⑥新式石库门住宅由老式石库门改变而成,主要是改为一楼一底,居住房间减少,以适

应当时社会上出现的大家庭解体和劳动生产型的小家庭大量出现的需要,这是最普遍的类

型,几乎可以说是上海民居的典型样工。其后出现的新式里弄住宅,又注重将使用功能进一

步明确划分,有起居室、卧室、厨房、浴室、安装有卫生设备和煤气炉,宅前的围墙较低并

有小型庭院,建筑外观更趋近代西方式样,适宜于经济收入较富裕的市民阶层居住。

⑦上海弄堂生活迅速发展之时,正值全国各地的移民大量拥入上海,可说是五方杂处,

南腔北调。弄堂成了一个热闹的公共空间,邻里之间往往亲密无间,守望相助。一起劳作,

一起纳凉,晒太阳;闲来无事时,谈“山海经”,飞短流长,直到闹出矛盾,生出口角,也

是在所难免。一些标准偏低的上海里弄住宅,住户的房间面积小,室内功能少,许多家庭生

活的内容如清晨洗漱,淘米拣菜,修理物件等等,都是在弄堂中进行。所以,这些带有传统

气息的乡土特色一直保留至今。

⑧近二十多年来,也就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上海弄堂生活方式正不断的发生

变化。由于许多家用电器进入了弄堂寻常人家,带乡土味的上海弄堂生活方式正在悄悄的发

生变化。冬天有取暖器,无须出户晒太阳;夏天有电扇,甚至空调,弄堂里乘凉吃饭的队伍

虽然仍让外人瞠目,但多少有些不如从前那样壮观了;冰箱普及后,不必天天上菜场买菜,

摩肩比踵之际的交谈也少了;不少居民因为增加了电视机、录相机、卡拉OK机、电子游戏

机之类的现代家庭娱乐内容,人们在茶余饭后也不至于一定要到弄堂里去绕舌了。曾经率先

进入弄堂的上海人,已在那狭长的空间里生活了一百多年。如今有些人已经或正在走出弄堂,

搬进新建高层楼房里去,当然还有很多的上海人仍生活在弄堂里。

⑨走了的人带去的是回忆,没走的人面对的是现实。

1.以下对“弄堂”的介绍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弄堂就是建筑与建筑之间形成的小通道。 B.上海的弄堂和北京的胡同一样著称于世。

C.上海和中国江南地区都称小通道为弄堂。 D.弄堂闻名只因上海大批里弄住宅的兴起。

2.第③段介绍中国古代“里坊”的情况,作者的目的是_ 。(2分)

3.第⑦段“闲来无事时,谈‘山海经’”中“山海经”的意思是 (2分)

4.联系全文,回答针对文末两句话的问题。(4分)

(1)“走了的人带去的是回忆”,句中“回忆”包括那些内容?(答两点即可) __ _ 。

(2)据你推断“没有走的人面对的是现实”,现实问题可能是什么?(答两点即可) _ 。

二.阅读下文,完成5—9题。(12分)

①雨前特级狮峰龙井,味是淡淡的,细细品味,才有一种回味无穷的甘甜。

②《红楼梦》里的刘姥姥,一口喝干妙玉泡的“老君眉”后说:“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

浓些更好了。”贾母和众人听了都笑了。

③饭是淡的。但一日三餐,可以没有山珍海味,却不能没有淡而无味的饭。

④菜也是淡的好。纯菜汤,不见一点油腥,汤清如空明,但清淡中自有一种隽永的味道。

况且汤里还有张翰莼鲈之思的故事,叶圣陶《藕和莼菜》的绵绵乡思。

⑤再好闻的茶香,浓了,就显得张扬,显得妖娆。不如兰花,淡淡的,幽幽的,却典雅、却诗

意,闻了后忘不了,好像直往人的心里去。

⑥女子的妆,淡的好,淡扫蛾眉,轻点朱唇,天然中有一份画龙点晴的美。

⑦“山色空蒙雨亦奇”。山水也是淡淡的好:山间晨雾细雨,如轻纱一袭、飘飘渺渺的,

仿佛有灵性似的缠绕青山。青山便在烟霭薄雾中透出一片或淡或浓的绿色,一道若隐若现的

峰线。然而一旦消散,在阳光下,山便绿得直白。不如淡淡的、隐隐地像一幅山墨画般有味。

⑧初写文章者,遣词造句,艳丽繁华,越写,越是平淡:“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还有鲁迅的《秋夜》: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的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⑨友情也是淡的好,庄子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弘一法师遗谒:“君

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飓尺千里。问余何适?廓而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余秋雨在《关于友情》中说:“无所求的朋友最难得,不妨闭眼一试,把有所求有朋友,一

一删去,最后还剩几个?”朋友之间无所求,是为“淡”。

⑩做人也是淡淡的好。钱钟书名重海内外,一时车马如流,先生一概闭门谢客,逐门

可罗雀。常见在蓬窗孤灯下埋首者,名垂青史;周旋在繁歌密弦中者,昙花一现,但大多数

人直到经历了人生的冷暖沧桑,再回首时,才知道“平平淡淡才是真”。《红楼梦》里贾士隐

注解《好了歌》道:“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蓑草枯杨,曾为歌舞场”,“金满箱,银满箱,

转眼乞丐人皆谤”。

⑾浓肥辛甘,淡是至味;人生浮沉,淡是境界。

5.第1自然段贾母众人听了刘姥姥的话都笑了的原因是: 。(2分)

6.文章从 、 、 等几个方面说明:淡,是一种人生境界。(3分)

7.文章中引用庄子、弘一法师、余秋雨的话是为了说明 。(2分)

8.文中说“钱钟书名重海内外”,钱钟书最著名的作品是 。《红楼梦》里

甄士隐注解《好了歌》,甄士隐的女儿也是《红楼梦》中重笔描写的一个可歌可叹之人,

她是 。(2分)

9.请就表达方面对文章作简要赏析。(3分)

三、名句填空:6分(八选六)

10.(1)执手相看泪眼, (2) ,一一风荷举

(3)冷冷清清, (4) ,杜鹃声里斜阳暮

(5)望西都, ,伤心秦汉经行处

(6)熊咆龙吟殷岩泉, (7)可怜身上衣正单,

( 8)晓来谁染霜林醉?

四、阅读下面一首作品,完成11—13题:(8分)

渔 家 傲

王安石

平岸小桥千嶂抱,揉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攲眠似听朝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

【注释】揉蓝:染衣为蓝,亦借指湛蓝色。 窈窕:美好貌。《诗·周南·关雎》有“窈窕

淑女,君子好逑”。好逑,佳偶也,逑音求。 攲:①音衣,通“倚”,如斜攲,攲枕。②

音欺,倾侧不平。 邯郸道:亦作“邯郸路”,比喻求取功名之道路;亦指仕途。唐沈既济

《枕中记》中说卢生邯郸道上作了一个“建功树名,出将入相”的黄粱幻梦。

11.王安石,字介甫,号 ,主张文学变革,是“ ”之一。(2分)

12.选出对词意理解错误的一项:( )(2分)

A起首二句用“揉蓝一水”来概括“一江春水”,添“萦花草”三字烘托春光烂漫,调合得

巧妙自然,使词的画面呈现出一种美丽、清新、宁静的色彩美。

B“茅屋数间窗窈窕”三句,以“窈窕”形容窗的幽深,反映出茅屋“千嶂抱”着的竹林里

的深窈秀美。

C“午枕觉来闻语鸟”一句,见出词人那种与花鸟共忧喜、与山水通性情的悠闲的情致与恬

淡的心境。

D“欹眠”句,从睡醒闻鸟声,联想到当年从政早朝时“骑马听朝鸡”,恍如隔世。表现出作

者对昔日辉煌难再的伤感之情。

13.这是王安石隐退后的一首山水词,词中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4— 17 题。(16分)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予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予所至,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

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

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

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

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

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

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

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

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4.上述语段选自高中所学课文 ,作者王安石,字 ,号 ,北

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3分)

15.解释句中加点字。(4分)

①则虽好游者不能穷也( ) ②不出,火且尽( ) ..

③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 ④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

16.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

①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译: 。

②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译: ?

17.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它以记游的内容为依据,运用 的笔法,准确

而充分地阐述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读了这篇文章,我们明白 , 和 的道理。(3分)(道理写出两点即可)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18—20 题。(8分)

吴山图记

①吴、长洲二县,在郡治所,分境而治。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其最高者,穹窿、阳

山、邓尉、西脊、铜井。而灵岩,吴之故宫在焉,尚有西子之遗迹。若虎丘、剑池及天平、

尚方、支硎,皆胜地也。而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沉浸其间,则海内之奇观矣。

②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君之为县,有惠爱,百

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③夫令之于民,诚重矣。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

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

间,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固宜。而君则亦既去矣,何复惓惓于此山哉?昔苏子瞻称韩

魏公去黄州四十馀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思黄州》诗,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然后知贤者

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④君今去县已三年矣。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噫!

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震川先生集》卷十六)

18.《吴山图记》作者是 ,高中课文选有其作品 。(2分)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吴山图》是吴县百姓送给县令魏用晦的纪念品,也是本文的线索。

B.第一段作者不直接从《吴山图》说起,而是极写吴县的山川形胜,显示出深广的历史

文化内涵。

C.第二段先交待自己与《吴山图》主人的关系,再引出《吴山图》的故事,为下文的议

论作铺垫。

D.全文结构巧妙,直抒胸臆,着重描绘吴县的山水,写得清新淡雅。

20.分析作者创作《吴山图记》的原因。(4分) 。

(二)写作(40分)

现代生活中,短信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使用。日常叮咛、短信投票、节日祝福、天气

预报、保健信息、新闻广告、赈灾捐款、垃圾笑料„„

请自选角度,联系现实,谈谈你对短信现象的看法。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不少于800字。

亦步亦趋造句篇二
《汉英翻译》

汉英翻译 讲授人:高雷

第一讲 英语,你美在哪里?

• 1 音美

• 1.1 音韵 《汉英双语现代汉语词典》对―音韵‖有如下解释:

• (1)和谐的声音、诗文的节韵律(harmonious sound; syllabic rhyme and • • • • • •

rhythm)

(2)汉字字音的声、韵、调(sound, rhyme and tone of a Chinese character)

1. His words are always more candied than candid. 2. Reckless drivers cannot be wreckless drivers. 1.他的甜言蜜语多于诚恳。 2.司机粗心必出事故

1.2 头韵

头韵是一种辅音相同现象,即两个以上的词的词首辅音相同。并列的一些词的任何一个音节中的辅音相同也是头韵的一种,这种在词中间的辅音相同叫内头韵或暗头韵。头韵是英语所特有的,不仅见于诗歌(头韵诗)中,而且见于散文中,也常见于成语中。它给语言增添了一种音韵美,使文字富有音乐感,便于朗读、记忆。有时它还有强化语势或使语句听起来诙谐、俏皮等作用。

1. Let sleeping dogs lie.

2. Money makes the mare go.

3. Accident: car, caress, careless and carless. 1.让狗静卧。(别惹是生非) 2.有钱能使鬼推磨。

3.飞来横祸:驾车上路、卿卿我我、马马乎乎、汽车没了。

4. Penny wise and pound foolish.

5. Scientists See Planet outside Solar System 6.三十岁之后,看见破旧肮脏的的士都心烦。 4.小事聪明,大事糊涂。

5.天文学家观察到天外有天。(太阳系以外的行星)

6. After thirty, even the sight of a shabby and sordid taxi may sicken me.

1.3 腹韵

腹韵(assonance)(亦称―元韵‖或―准押韵‖)指谐音或发音相似,尤指词中元音的相似。韵式为CVC,其中粗体V表示两个单词的元音发音相同,而其首尾辅音发音不同。此式表达的意思是:如果两个单词的元音部分发音相同,而其余部分发音不同,便被认为是押腹韵。如great与fail。由于腹韵摈弃了对辅音的限制,因而比尾韵更为灵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First thrive and then wife.

2. The rain in Spain stays mainly in the plain. 1.先发迹后娶妻。

2.西班牙的雨主要集中在平原。

1.4 尾韵

尾韵(rhyme)的使用,使语言更具有诗性。韵式为CVC(或CV),其中第一个C代表单词词头的辅音,V代表单词的元音,最后的C代表词尾辅音。此式中的粗体V(C)表示两个单词的元音和尾辅音完全相同。此式表达的意思是:如果两个单词的首辅音不同,而其余部分发音相同(注意:是发音而不是拼写),这两个单词便押尾韵。

1. I love thee to the depth and breath and height,

My soul can reach, when feeling out of sight. ---- Elizabeth Barret Browning 1.我爱你直到我灵魂所及的深度,广度和高度, 我的视力不及之处。(飞白译)

2. Rich the treasure, Sweet the pleasure. (John Dryden) 3. Garlic makes a man wink, drink and stink. 2.财产丰厚,快乐享受。

3.大蒜使人眨眼,口渴、口臭。

1. 5 拟声 音,使声音与意义联动,给人以耳闻目睹,亲临其境的真实感。拟声词使声义协调,音义俱备,语言的文学性跃然纸上。这种声音与意义的联动,使人赏心悦耳,增强了语言的注意价值和记忆价值。

1. He let the beer gurgle down the throat.

2. He flopped down the bag and ran to help us. 1.他把啤酒咕噜一下喝了下去。

2.他噗地一声放下袋子,赶来帮助我们。

2 词美

• 英语构词的第一理据是拟音(echoism / onomatopoeia),这些词语模仿各种声

• • • •

• 2.1 connotation(转义) • 2.1.1 何谓connotation?

• connotation又可进一步细分为figurative meanings(比喻义)和associated

meanings(相关义)。

• 1.Whenever I go, my little brother dogs my footsteps.

• 2. The starving man wolfed down the food. • 1.无论我上哪儿,我的小弟弟总与我形影不离。 • 2.饿汉狼吞虎咽地吃完了食物。

• • • • • •

3. He fished out a coin for the boy.

4. Jack craned to see the coins in the well. 5. Do not ape your betters. 3.他摸出了一块硬币给这男孩。

4.杰克伸长了脖子看水井中的硬币。 5.不要效颦。

2.1.2 汉语的比喻义及英语的转义

• Most of us, however, take life for granted. We know that one day we must die, but usually we picture that day as far in the future. When we are in buoyant (本义:有浮力的) health, death is all but unimaginable. We seldom think of it. The days stretch out in an endless vista. So we go about our petty tasks, hardly aware of our listless attitude toward life.(Helen Keller – Three Days to See)

• 然而,我们大多数人都把生命视作理所当然。我们知道迟早自己会离开这个世界,

但是,人们通常把这一天想象得遥遥无期。我们身强体健的时候,死亡是不可思议的。死,我们很少想到。日复一日,光阴无限。我们为区区小事而奔忙,碌碌无为而不知自身对待生命的态度何等消极冷漠。

2.1.3 词汇转义现象风行英语的原因

2.1.3.1 硬件:词性灵活转换(conversion)及派生(derivative ability) 1. Her singing took New York by storm.

2. Their only hope of victory was to storm the enemy camp at night. 3. He stormed at me for five minutes on end.

• • • •

• 1.她的歌唱在纽约引起了轰动。

• 2.他们获得胜利的唯一希望就在夜间突袭敌军的营地。 • 3.他对我咆哮了整整五分钟。

2.1.3.2 软件:synaesthesia(通感;联觉)的理论支持

• 假如我们从更高的角度来审视synaesthesia(通感)就会发现,―五大感官‖的感受之所以能互通,能借用,能转移,完全受心理感受的支配,或者可以更准确地说,都归结到心理感受上去。心理感受既是桥梁,又是终点。转义现象所以风行英语,其根本原因在于转义词汇比普通词汇能更多地激起读者或听者更多更大的心理涟漪。

• 1. The job began to grow sour on him.

• 2. The market for these commodities shows signs of turning sour.

• 1.他开始对这工作开始感到乏味。 • 2.这些商品出现了滞销的迹象。

2.1.4 英语转义的审美价值

• 2.1.4.1 便捷美

• 1.他的爸爸正在为锯子锉齿。 • 2.他的讲话离题了。

• 3.她的额头上缀满了晶莹的汗珠。

• 1. His father was toothing a saw.

• 2. His talk branched off from the subject. • 3. Sweat pearled her forehead.

2. 1.4.2 丰腴美

• 1. Gold shares jumped at the Stock Exchange yesterday. • 2. John bent before the storm of his father‘s anger. • 3. You cannot offer me a loose translation like that.

• 1.金矿股票昨天在证券交易所飙升。 • 2.在父亲的震怒之下约翰终于屈服。 • 3.你不该向我提供那么不精确的译文。

• • • • • •

2.1.4. 3 形象美

1.我必须在离开之前把这几封信给赶出来。 2. Patty虚度了四年的大学生活,所学甚少。 3.孩子们难免走神。

1.I must dash off some letters before I leave. 2. Patty dawdled away four years in college.

3. Children cannot keep their minds from straggling.

2.1.4.4 委婉美

见山‖,而是―旁敲侧击‖。从语用学看,这是磨去语锋,令表达得体礼貌。

1.汤姆毫无音乐鉴赏力。

2.马琳的身世有不愿他人提及之处。 3.他不善辞令。

1. All music is alike to Tom.

• 转义词常含―弦外之音‖(implication)。这不是直言,而是―曲言‖,这不是―开门

• • • •

• 2. Marline has a history.

• 3. He does not shine in conversation.

3. big words (大词)

• big words(大词)是一种通俗的说法,泛指语言中的大词、长词、难词、生僻

词,其正式程度及语域皆高出一般词汇。大词,英汉皆有。然而,细心读者会发现,英语使用大词,频率高于汉语,且能溢出别样的美。

3.1.1 传递庄重

• 美国第35任总统John F. Kennedy在其就职演说中有如此一句:

• We dare not tempt them with weakness. For only when our arms are

sufficiently beyond doubt can we be certain beyond doubt that they will never be employed.

• 我们不敢以软弱去引诱他们,因为,只有当我们的武器毋容置疑地达到了充足的

地步,我们才能毋容置疑地确信:这些武器将永远―入库‖。

3.1.2 传递委婉

• 大词,还是用于语意扬升(inflating and magnifying ) 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所谓语意扬升法,指用一些比较温和、刺激性较少的词语代替难听的禁忌语以求避讳和文雅,用美好动听的词语代替中性词,以迎合人们的自尊和虚荣心理。

dustman(清洁工) → sanitary engineer(直译:清洁工程师) file clerk (档案管理员) → research consultant (直译:研究顾问) mechanic(机修工)→ automobile engineer (直译:汽车工程师) dry cleaner(干洗工)→ dry cleaning engineer(直译:干洗工程师)

school principal(中小学校长)→ educational engineer(直译:教育工程师) teacher(老师)→ educator (直译:教育家) barber(理发师)→ beautician(直译:美容师)

undertaker (承办葬仪者)→ grief therapist (直译:哀伤治疗专家)

4. 句美 章,都离不开遣词造句。―遣词‖,虽涉及语言的形式美,但更多的是同语言的内容美相关联。―造句‖则主要同语言的形式美有关。

4.1parallelism平行结构

• • • • • • • •

• 句子是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并且有一个特定语调的语言单位。人们写文

• 4.1.1.1 词的平行排列(a series of words)

• 如:He spent much of his life in the rich, lazy, corrupt Greek city of

亦步亦趋造句篇三
《小升初语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小升初语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母鸡》

《母鸡》

一向讨厌母鸡,不知怎样受了一点惊恐,听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再嘎嘎到前院,没结没完,而并没有什么理由。讨厌!有的时候,它不这样乱叫,可是细声细气,有什么心事似的,颤颤巍巍的,顺着墙根,或沿着田坝,那么扯长了声如怨如诉,使人心中立刻结起个小疙瘩来。它永远不反抗公鸡。可是,有时候却欺侮那最忠厚的鸭子。更可恶的是它遇到另一只母鸡的时候,它会下毒手,乘其不备,狠狠的咬一口,咬下一撮毛来。 到下蛋的时候,它差不多是发了狂, 恨不能使全世界都知道它这点儿成绩; 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下去。

可是,现在我改变了心思,我看见一只孵出小雏鸡的鸡母亲。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一个鸟儿飞过,或是一个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警戒起来,歪着头儿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的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当它发现了一点儿可吃的东西,它咕咕的紧叫,啄一啄那东西,马上便放下,教它的儿女吃。结果,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圆 圆地下垂,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儿似的,它自己却消瘦了很多。假若有别的大鸡来抢食,它一定出击,把它们赶出老远, 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 它教鸡雏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一天教多少多少次。它还半蹲着—我想这是相当劳累的—教它们挤在它的翅下,胸下,得一点温暖。它伏在地上,鸡雏们有的便爬在它的背上,啄它的头或别的地方,它一声也不哼。 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它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使任何贪睡的人也得起来看看,是不是有了黄鼠狼。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1、解释下面带点词语的意思。

(1)可是,现在我改变了心思。

心思:

(2)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

慈爱:

2、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不敢再讨厌母鸡的理由?

3、“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

1、(1)主意、想法。

(2)温柔仁慈的爱和体恤。

2、鸡母亲的勇敢和对小鸡的慈爱,还有鸡母亲的辛苦。就像刚孵出小雏鸡的鸡母亲,不管走到哪儿,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

小升初语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变

《变》

①马市长放下手里的茶杯,望着女儿说道:“现在农村的条件的确差些,有些人只顾自己的利益和前途,不愿到农村去,而这个女大学生敢于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舍弃自己的利益,她这种精神很值得表扬,我们一定要大力支持。”

②“有什么事就说吧。”

③“我们单位有个刚分配来的大学生,放着清闲的工作不干,偏要到农村搞什么乡镇企业,您说她是不是太傻了?”

④马市长吃罢晚饭,在客厅里悠闲地品着香茶。女儿笑吟吟地走过来:“爸,我想请教您一个问题。”

⑤“什么?”马市长顿时收敛了笑容,“你怎么能这样,这绝对不行!”

⑥“哦,那么她爸爸是谁?”马市长问道。

⑦“就是您老人家呀!”

⑧女儿神秘地笑了笑,说:“不对,我认为应该表扬她爸爸,因为她爸爸十分支持她。”

1、这篇文章的顺序被打乱了,请将正确的顺序,按序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文中突出表现马市长“变”的一对词语是 和 。

3、文中女儿向父亲“请教”的目的是

4、文中第⑤句里的“这样”的含义是

(1) (2)

5、你认为文中的马市长是个什么样的人?

参考答案:

1、④②③①⑧⑥⑦⑤

2、“大力支持”“绝对不行”

3、为了获取父亲对自己行动的支持

4、(1)作出下乡的决定;(2)以这样的方式获取支持

5、言行不一

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解及答案:高贵的施舍

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口,向母亲乞讨。这个乞丐很可怜,他的整条右手臂断掉了,空空的衣袖晃荡着,让人看了很难受。我以为母亲一定会慷慨施舍的,可是母亲却指着门前一堆砖对乞丐说:"你帮我把这堆砖搬到屋后去吧。"

乞丐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你还忍心叫我搬砖。不愿给就不给,何必刁难我!" 母亲不生气,俯身搬起砖来。她故意只用一只手搬,搬了一趟才说:"你看,一只手也能干活。我能干,你为什么不能干呢?"

乞丐怔住了,他用异样的目光看着母亲,尖突的喉结像一枚橄榄上下滑动两下,终于俯下身子,用他惟一的一只手搬起砖来,一次只能搬两块。他整整搬了两个小时,才把砖搬完,

累得气(chuǎn)如牛,脸上有很多灰尘,几络乱发被汗水濡湿了,斜贴额头上。 母亲递给乞丐一条雪白的毛巾。

乞丐接过去,很仔细地把脸面和脖子擦一遍,白毛巾变成了黑毛巾。

母亲又递给乞丐20元钱。乞丐接过钱,很感激地说:"谢谢你。"

母亲说:"你不用谢我,这是你自己凭力气挣的工钱。"

乞丐说:"我不会忘记你的。"对母亲深深地(jū)一躬,就上路了。

过了很多天,又有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前,向母亲乞讨,母亲让乞丐把屋后的砖搬到屋前,照样给他20元钱。

我不解地问母亲:"上次你叫乞丐把砖从屋前搬到屋后,这次你又叫乞丐把砖从屋后搬到屋前。你到底想把砖放在屋后,还是放在屋前?"

母亲说:"这堆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都一样。"

我嘟着嘴说:"那就不要搬了。"

母亲摸摸我的头说:"对乞丐来说,搬砖和不搬砖可就大不相同了。"

此后还来过乞丐,我家那堆砖就被屋前屋后地搬来搬去。

几年后,有个很体面的人来到我家。他西装革履,气度不凡,跟电视上那些老板一模一样。美中不足的是,这个老板只有一只左手,右边是一条空空的衣袖,一荡一荡的。

老板用一只独手握住母亲的手,俯下身说:"如果没有您,我现在还是个乞丐;因为当年您教我搬砖,今天我才能成为一个公司的老板。"

母亲说:"这是你自己干出来的。"

独臂老板要把母亲连同我们一家人迁到城里去住,做城市人,过好日子。

母亲说:"我们不能接受你的照顾。"

"为什么?"

"因为我们一家人个个都有两只手。"

老板坚持说:"我已经替你们买好房子了。"

母亲笑笑说:"那你就把房子送给连一只手都没有的人吧。"

注音或写汉字 4分

气chuǎn( )如牛 jū( )了一躬 西装革履( ) 衣袖( )

1、 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2分

高贵-- 慷慨--

2、 造句 2分

气度非凡--

美中不足--

3、 母亲为什么不直接对那个可怜的乞丐给予施舍?

4、 文中的"我"请求母亲,不要乞丐搬砖头了,母亲却说"对乞丐来说,搬和不搬可就大不相同了"母亲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5、 读完全文,你认为文中的母亲是怎样一个他人?请简要概括。

6、 如何理解"高贵的施舍"这个标题?

阅读理解答案:

《高贵的施舍》

1、喘 鞠 lǚ xiù

2、高贵--低贱 慷慨--吝啬(小气)

3、略

4、她要教会乞丐凭自己的力气挣钱

5、意思是:不劳动就接受别人的施舍,对乞丐来说是降低人格的举动,是可耻的;劳动后接受给予者的钱财是凭自己的能力所得,是光荣的。给予者和接受者之间是平等的。

6、母亲是个有同情心,懂得尊重别人,并且很有骨气,自尊自立的人。

7、"高贵"的本义是气质高雅或地位优越;"高贵的施舍"的含义是"不同寻常的,能激励人自强自立的施舍。"

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解——《谦卑的人有福》专项练习及答案

先民造出庙宇叩拜的理由之一,在于表达自己对造物主的谦卑。无论造物主是上帝,抑或就是大自然本身。他们谦卑,并非真的见过上帝,而是生活中的种种奇迹——譬如土地上生长庄稼,清澈的河水可供饮用,孩子们健康成长——在表明,人的存在并不仅由人的力量完成。

于是他们谦卑,伏在地上求得神的喜欢,使庄稼明年继续生长,让孩子们的孩子依然健康。

如果不讨论被膜拜的一方,即神,是否真的存在,我们所感动的,是先民对待周遭的姿态:虔诚、恭顺以及明智的位置选择。

谦卑正是一种姿态。

如果认识到人在自然环境中是一员而非一霸,认识到自己在知识的疆域中的距离,认识到气象蔼然是别人最喜欢的一张名片,那就会选择谦卑。

谦卑是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一个人在时代、事业与家庭中都有一个最合适的位置。聪明的人最清楚自己的位置在哪里,坐下来,像观赏电影一样展开自己的人生。而另一些人,终生都在找位置,而无暇坐下来做应做的事情。无论在什么样的际遇里,你只要谦卑,生活的位置就会向你显示出来。

谦卑是一种睿知。许多人对牛顿晚年的一段话不解。他说,在科学面前,我只是一个在岸边拣石子的小孩。这并非伪逊,实为感叹。牛顿穷毕生之力,终于看到了宇宙的浩

瀚无际,也看到了自己的局限性。爱因斯坦正是发现了牛顿古典力学在特定情形下的谬误后,才开创了相对论。这一点,牛顿即使活着也不会惊讶,因为他从不为创立了足称不朽的定律而狂妄。所有称得上大师的人,他们的创造力使他们谦卑。如果在乞丐面前不够谦卑,证明他是一个有钱人;如果在世界的壮美面前仍不谦卑,则证明他是愚人。

谦卑是美。谄媚、奴颜、趋炎附势种种恶行与谦卑无关。谦卑是虚怀若谷所显示的平静,是洞悉人心之后的安然,是进退裕如的冲和。谦卑不是让你向势高一头的人畏缩。它是心智的清明,在天地大美面前豁然醒悟之后的喜悦。谦卑使人焕发出美,不光彬彬有礼,也不光以笑颜悦人,①它是一个人在历经沧海之后才有的一种亲切,②大善盈胸之际的一份宽厚,③物欲淘净之余呈现的一颗赤子之心。这种姿态超凡脱俗,使人心仪不已。

这就是谦卑的力量。

【阅读提示】

文章从先民对神的膜拜入手,指出他们的膜拜其实是一种谦卑的姿态,接着进一步分析这种姿态的具体表现,即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是一种睿智,是美。具备了这三种谦卑的姿态,就是幸福的。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人生、对待他人、对待荣辱。

【练习】

1.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位置: ②恶行: 。

2.本文题为“谦卑的人有福”,文中从那些方面作了阐述?

3.将下面列举的三则表现人物谦卑的材料与文中画波浪线的三句话分别对应。 链接材料:

A、战国时期,赵国功绩显赫的名相蔺相如面对武将廉颇咄咄逼人的为难,坚持避让,“比与争列”,化解了矛盾,维护了国家的安宁。

B、从朝鲜战场载誉回国的彭德怀在一次参加的招待会时,有记者说:“您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儿子。”他纠正说:“我是伟大的中国人民的儿子。”

C、有人问球王贝利:“你对自己踢进的哪一个球最满意。”他回答:“下一个。” 句①—( ) 句②—( ) 句③—( )

4.说说你对文中画横线的理解。

①人在自然环境中是一员而不是一霸。

亦步亦趋造句篇四
《语文创新》

小学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如果评语文教学多一点培育创造力的意识和和办法,学生走向社会就会多一些创新人才。评语文教学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一、 学生的创造力包括哪些方面

一个方面是创新的意识,也可称作创新的精神,包括好奇心,探究的兴趣,求新求异的欲望等。这些素质与生俱来,人皆有之。幼儿对一切充满好奇,爱看、爱问、爱尝试即是证明。绝大多数幼儿对识字、写字、背诵古诗等充满兴趣也是佐证。儿童入学后,爱学还是厌学,爱问还是不问,对新异事物敏感还是麻木,主要取决于后天的教育,当然包括语文教学的成败。美国心理学家桑戴克曾经作过一个调查:对在不同环境下长大的60对同卵双生子进行智力分析,发现他们的智力特征30%相同,70%不同。可见后天的教育对人的智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语文教学不仅不能泯灭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的兴趣,肯定和鼓励他们的点滴的发现,像爱护幼苗一样呵护和培植他们的创新意识。学龄儿童是智力开发的关键时期。这方面的工作要从一年级的语文教学抓起。

另一方面是创新的能力,主要包括创造思维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表现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的新与活。新,要求在理解中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感受,有独立的见解;在表达中不说套话、假话、大话、空话,有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在与众不同中透出新意。活,要求在理解、表达时,在思考问题时,思路要宽,不局限在某一方面,思维不应是线性的,而是发散的、放射性的,做到在广阔的背景下,沿着多条路径思考。活,还要求在理解、表达时,在思考问题时,思维要活,不囿于思维的定势,善于变换角度灵活地思考。总之,要在理解、表达中体现出灵活与机智,透出灵性,做到越学越聪明。

爱因斯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神话中的奔月、补天,插上翅膀飞翔,脚踏风火轮穿行等等,几乎都成为现实。语文教学既要让学生多阅读充满想象的神话、童话、科幻故事,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特别是展开异想天开的创造想象。这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对思维能力正在形成的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是最

根本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1、设法把学生引入教学过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时解是对学生思路的开拓,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切忌过早评价或越俎代庖,否则会使学生产生依赖思想,限制学生思维的展开。

2、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发展求异思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讨论是激励求异思维和集中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师生共同讲座的条件下,思维活动可以经过不断的评价和引导而螺旋上升,把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推向较高水平。

3、把语言文字训练同思维训练密切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比较字的异同中进行思维训练。学生在多次比较过程中,积极用脑分析整理,区别异同,可以促进迁移想象,培养迁移思维能力。

三、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创新资源

进行创新教育,必须提供创新的条件。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教材已经为这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条件。小学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创新资源。

小学语文教材描写了大量创新性的“物”。这些“物”,有世界最古老的拱桥“赵州桥”,有巧夺天工的“马踏飞燕”,有令世人惊叹的“万里长城”,有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广场”,有适应社会和自然变化的各类“新型玻璃”,有现代化办公用具“电脑管家”,等等。古今中外人们在实践中发明创造的各种物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反映。这是人类创造的结晶,也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最有说服力的教材。

小学语文教材歌颂了大批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如发明家爱迪生,物理学家爱因斯坦,音乐家贝多芬,药物学家李时珍,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毕升,地动仪的发明人张衡,以及我国现代的伟大科学家李四光、茅以升、童弟周等。这些伟大的科学家,小时候并非都是天才,他们是凭着勤奋的工作、科学态度给人类带来了福音。这些人的创造品质,必将在学生的灵魂深处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小学语文教材的每篇课文,都是具有创新性的“文”。小学语文教材,大约有300篇课文,每篇课文从选材、立意到布局谋篇、遣词造句,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都有充满了创造精神。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含蕴着丰富的创造因素。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小学语文教材是一座创造的宝库。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当然,它只为我们提供了进行创新教育的条件,而不能代替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一座创造的宝库,它可以用来发展人的创造力,也可以用来堵塞人的创造力;运用之功,全在教师我们要树立创新教育观念,增强创新教育意识,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凭借教材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创造性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发展创新能力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可以从这样几方面去努力。

1、加强情感交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因而,课堂教学应该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要有幽默、有笑声、有争议、有讨论。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要善于创造一种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之中,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主动地投入进去,动脑思考问题,动口表达自己的观点,使他们到创造性学习的乐趣。

2、语文学习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结合起来。

语文教师要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尽可能把语文教学活动组织得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从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如前面所举的《月光曲》的教学形式,运用多种手段施教,课堂教学造成了一种美的情境,既可使学生在视听享受中激发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地展开想象,又可以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感知和理解教材。

3、教学始终组织得具有一定的难度。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身心发展包括两种水平,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水平为“最近发展区”。正确的教育,不能只是顺应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而应当立足“最近发展区”,依靠儿童正在成熟的身心机能,使“最近发展区”转化为高一级的“有发展水平”。教学的原地踏步,会影响儿童的智力发展,挫伤儿童的学习兴趣。众多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儿童对力所能及又要开动脑筋的问题,一旦有了独立思考的正确结论时,就会产生一种难以名状的愉悦。这种情感又反过来激发儿童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语文教学应尽可能的组织得具有一定的难度,以达到一种“跳起来摘桃子”的目的。

五、语文教学要为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广阔天地。

语文教材为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学生的语文学习又具有鲜明的创造性特征。可以说,发展创新能力,客观上有条件,学生主观上有要求,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有创造意识。教师在课堂上是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的教,既可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可以窒息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的教学,应该为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广阔的天地。

要减少统一,鼓励求异。我们的语文教学,“统一”的东西太多。词语解释,要以字典为标准统一;分段,要以教参的提示为标准统一;概括段意、中心,要以教参的语句为标准统一;理解内容,要以教参观的说明为标准统一;朗读的停顿、重音,要以教师的教案为标准统一;回答一些关键性问题,要以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板书为标准统一;作文,要按教师设计好的格式统一;课堂学习,每一分

钏都要按教师规定的步骤统一;甚至连鼓掌都要按教师的手势、口令统一。统一的东西太多,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独立感受的自由,其实质是牺牲了个性,牺牲了创造,牺牲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牺牲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有百害而无一利。语方教学法其实并不需要那样多的统一,而要着力鼓励求异。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词句,概括课文的段意和中心,对问题的回答,俄文的材料和思路,等等,都不必强求一致,而要鼓励多处答案并存。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会不断闪现创造的亮点。

要减少问答,提倡自读。问答式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其生命力是永存的。但凡事都不能过分。每一词语怎么解释,每个句子怎么理解,每个段落怎么朗读,每个问题怎么解答,都由教师逐一作答,这样教学,学生的思维完全局限在教师设计的琐碎的问题之中,学习的创造性又从何而来?创造性的新闻记者教学,要以学生创造性的自读为基础,在自读中领悟,在自读中发现,在自读的基础上交流、指点,这样的阅读,才是创造性阅读。创造性的俄文教学,要以学生写真情实感为基础,有真情实感可写,有真情可抒,有真知可议,写出出来的作文必然具有创造性。

语文教学要走出琐碎练习的泥坑,拓宽教学的领域。在课外阅读中,在课外作文中,在课外听说中,在课外的大众传中,以及在课外的一切语言交际活动中,学生可以学到大量鲜活的语言,学生自身的创造力也能得到充分施展,语文教学不能光靠小课堂,而要把小课堂与大课堂结合起来,把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课内、课外两条腿并行发展,互相配合,才能走向语文教学的新天地。

亦步亦趋造句篇五
《曾国藩三百条慧语》

1、凡行公事,须深谋远虑

2、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 3、常存冰渊惴惴之心

4、以一缕精心运用于幽微之境 5、坚持定见

6、牢骚太甚者,其后必多抑塞 7、善始善终 8、勿过多怜悯 9、以体察人才为第一 10、另起炉灶,重开世界 11、必须忍辱负重,咬牙做去 12、心至苦,事至盛也

13、米已成饭,木已成舟,只好听之而已

14、好汉打掉牙,和血吞,此二语是余生平咬牙立志之诀 15、盛世创业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 16、禁大言以务实 17、说得出,做得到 18、善于学习

19、一身精神,具乎两目

52、天下断无易处的境遇,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 53、不可怨天忧人

54、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 55、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 56、须先立坚卓之志

57、治事之外,须有一段冲融气象

101、莫犹豫 102、人以气为主

103、善用兵者,每喜为主,不喜作客 104、诚 105、切勿孟浪

106、吾辈读书,只有两件事,一者进德之事,一者修业之事

58、为事求人,要须低头下气,死心塌地,万不可稍存意气 107、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59、兵者,阴事也 60、内圣外王

61、以气象光明俊伟为最难能可贵 62、家和则福自生

63、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64、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曰长傲,曰多言 65、誉望一损,远近滋疑 66、声闻之美,可恃而不可恃

67、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体素弱过于保惜 68、智慧愈苦而愈明

69、治军之道,总以能战为第一义,能爱民为第二义,能和协上下为第三义

人?

108、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 109、人才难得

110、为人不可过于聪明

111、端庄厚重是贵相,谦卑含容是贵相;事有归著是富相,心存济物是富相

112、得不足喜,失不足忧,总以发奋读书为主 113、特患业之不精耳

114、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115、明师益友,重重夹持,能进不退也 116、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117、前世所袭误者,可以自我更之;前世所未及者,可以自我创之

118、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 119、凡事皆贵专

120、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有此三省,自然人皆敬重 121、人必诚,然后业可大可久

122、凡人无不可为圣贤,绝不系乎读书之多寡

20、小心者,从其做不了处看之;大胆者,从其做了处看之 70、凡有用之物,不宜抛散也 21、神正其人正,神邪其人奸 22、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23、无好小利

24、今日所说之话,明日勿因小利害而变 25、装得一片愚蠢

26、立意要将此事知得透,办得穿 27、责己厚而责人薄耳

28、功名之际,难得终身始完全也 29、人心之坏,又处处使人心寒 30、愿诸弟学为和平,学为糊涂 31、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之时 32、吾引退而长终山林,则公私之幸也 33、常常提其朝气为要

34、天下事未有不由艰苦中来,而可大可久者也 35、须步步留心

36、不问收获,只问耕耘 37、总宜平心静气,稳稳办去 38、不可轻率评讥古人

39、放开手,使开胆,不复瞻前顾后 40、须有宁拙毋巧之意,而后可以持久 41、百种弊病,皆从懒生 42、花未全开月未圆 43、躬身临事

71、只得委曲徐图

72、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

73、毁誉之要,如飘风然,蓬蓬然起于北海,蓬蓬然入于南海

74、不要随波逐流

75、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不可见异思迁 123、尽人事以听天,吾唯日日谨慎而已 76、气宜聚不宜散

77、总宜奖其所长,而兼规其短 78、世情浅薄如此

79、凡有盛必有衰,不可不预为之计 80、爱之而反以害之

81、与外国人交涉,别有一副机智肺肠 82、知足天地宽

83、富贵气太重,亦非佳象耳

84、在官断非久局,须常作退居穷窘想 85、人宜减者决减之,钱宜省者决省之

86、吾观乡里贫家儿女,愈看得贱愈易长大,富户儿女,愈看得娇愈难成器

87、君子之道,以知命为第一要务 88、在人不在器

89、自审精神魄力,诚不足任天下之重 90、一切废置不问者,非一朝夕之故

91、天下有三大患:一曰人才,二曰财用,三曰兵力

124、吾惟尽一分心做一日事,至于成败不能复计较矣 125、慎无存半点官气 126、亦通才也 127、总须有勤敬二字 128、处此乱世,愈穷愈好 129、不敢存丝毫侥幸之心 130、坐这山望那山

131、做好人做好官做名将,俱要好师好友好榜样 132、胸怀广大,须从平淡二字用功

133、人我之际须看得平,功名之际须看得淡 134、居高位以知人、晓事二者为职 135、顺势而为 136、无求速效

137、宁可数日不开仗,不可开仗而毫无安排算计

138、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臭,既要精当,又要简捷

139、与人周旋,若无真意,则不足以感人 140、民宜爱而刁民不必爱,绅宜敬而劣绅不必敬 141、戒情莫如早起

142、声音笑貌之拒人,每苦于不自见,苦于不自知 143、功不独居,过不推诿 144、凡事留余地 145、不轻进,不轻退 146、不要钱,不怕死

147、君子贵于自知,不必随众口附和也 148、君子之道,莫大乎为善

44、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92、无实而享大名者必有奇祸 天意居半

45、一向贪美名,必有大污辱之事 46、须有定识定力

47、以后作人,当得一松字意味 48、埋头任事

49、守笃实,戒机巧,守强毅,戒刚愎 50、吾人身心之间,须有一种清气 51、谨言

93、吾近来在外,于忍气二字,加倍用功 94、遇棘手之际,须从耐烦二字痛下功夫 95、本以不顾生死自命,宁当更问毁誉? 96、不随众从之喜惧为喜惧 97、千万忍耐!忍耐千万! 98、有才干,定要表现之

99、受挫受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 100、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NextPage]

149、只要人肯立志,都可做得到

150、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则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习,则难望有成 151、日日留心,专从厚重二字上用功 152、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

节取其次,以待徐徐教育可也 196、治心以广大二字为药

197、与官相见,总以谦谨二字为主 198、万不可性急

199、乡间无朋友,实是第一恨事

犹四时之远,渐推渐移,而成岁功,自是不可欲速,不可助长

245、美成在久

246、文章之雄奇,其精处在行气,其粗处全在造句选字也 247、不枯不摇,而后可渐生渐盛 248、养得胸中一种恬静

249、凡事须逐日检点,一日姑待后来补救,则难矣

153、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200、人不可无良友也[NextPage] 154、惟学做圣贤,全由自己作主,不与天命相干涉 155、举止端庄,言不妄发

156、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157、不敢自诩为有本领,不敢自以为是

158、务须咬牙厉志,蓄其气而长其志,切不可恭然自馁也 159、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160、位太高,名太重,皆危道也

161、总从波平浪静处安身,莫从掀天揭地处着想 162、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 163、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

201、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

202、人见其近,吾见其远,曰高明;人见其粗,吾见其细,250、迁善改过 曰精明

203、未有钱多而子弟不骄者也

204、不贪财,不取巧,不沽名,不骄盈 205、知己之过失 206、不可背后攻人之短 207、以诚为之本

208、有活泼泼之胸襟,有坦荡荡之意境 209、舍命报国,侧身修行

251、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 252、谨于小而反忽于大

253、夫知之而不用,与不知同;用之而不尽,与不用同 254、爱君忧国之志终有不可夺者,可谓一世之伟人 255、甚至必剜其腐肉而生其新肉 256、竭尽血诚 257、简当 258、贵忠诚切直

259、古之成大事者,多自克勤小物而来 260、广其识则天下大 261、有其功,必有其效 262、古者英雄立事,必有基业 263、小仁者,大仁之贼 264、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 265、不必爱此小便宜 266、博学伟才 267、所以他能不动心

268、人各有性,冷者自冷,豪者自豪也 269、朴诚如古木 270、为文全在气盛

271、古来名利客,谁不到长安 272、少年文字,总贵气象峥嵘 273、见异思迁,欲求长进难矣 274、少年英锐之气不可久挫

275、凡正话实话多说几句,久之人自能亮其心 276、勤、俭、谦

277、人禀阳刚之气最厚者,其达于事情必有不可掩之伟论,其见于仪度必有不可犯之英风 278、凡事留余地

279、成大事者,多在铢积寸累上用功 280、听其言,即知其人

281、眉宇间大有清气,志趣亦不庸鄙,将来或终有成就 282、贵有恒

283、有过人之行,而口不自明,有高世之功,而心不居 284、天下无易境,天下无难境 285、莫假手于人 286、处事宜决断

287、学人之长,克己之短 288、择众论之善者而从之 289、切不可浪掷光阴

290、银钱则量力资助,办事则竭力经营 291、扩见识,立远志 292、人生适意之事不可多得

164、凡家道所以持久者,不恃一时之官爵,而恃长远之家规,210、不妄求人 不恃一二人之骤发,而恃大众之维持 165、王政不能有恩而无威 166、内断于心,自为主持

167、悠悠疑忌之来,只堪付之一笑

168、养生以少恼怒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 169、独享大名为折福之道 170、极盛之时预作衰时设想

171、艰苦则筋骨渐强,娇养则精力愈弱

172、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怀次浩大是真正受用 173、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 174、君子大过人处,只在虚心而已 175、回首前非,悔之何及

176、家中之事,切不可日趋于奢华

177、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 178、死生早已置之度外 179、以习劳苦为办事之本

180、凡有一长一技者,断不敢轻视

181、不轻进入,即异日不轻退人之本,不妄亲人,即异日不妄疏人之本

182、大节已亏,此后难自立也

211、自食其力

212、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恶劳 213、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

214、带兵之道,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

215、自古大乱之世,必先变乱是非,而后政治颠倒,灾害从之

216、不怕打不着,只怕打不胜 217、观人者,当观其心

218、君子所性,虽破万卷不加焉,虽一字不识无损焉 219、节气文章,二者缺一不可 220、思与学不可偏废 221、动如水,静如山 222、常存一不敢为先之心 223、必慎思而明辨之

224、一日无进境,则日日渐退矣 225、居官有四败,居家有四败

226、正可借人之拂逆,以磨砺我之德性 227、凡事戒争胜之心

228、见得天下皆是坏人,不如见得天下皆是好人 229、凡事豫则立

183、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230、自今日始,当斩然更新 皆以一傲字致败

184、凡大家名家之作,必有一种面貌,一种神态 185、书蔬鱼猪,一家之生机;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气 186、一切皆暗暗安排,胸有成足 187、谨言慎行

188、戒傲戒惰,保家之道也

189、凡办大事,半由人力,半由天事 190、凡危急之时,只有在己者靠得住 191、以稳重为主

192、人人料必胜者,中即伏败机,人人料必挫者,中即伏生机

193、既爱其才,宜略其小节 194、事非经过不知难也

195、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满意之选不可得,姑

231、须自己体察所溺之病 232、堕落下流,不必问他矣 233、总以严肃为要

234、若日日誉人,人必不重我言矣 235、与人为善

236、尽其所可知者于己性也,尽其不可知者于天命也 237、遇忧患横逆之来,当稍忍以待其定

238、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修德不求报,为文不求传 239、寡言养气,寡视养神,寡欲养精 240、为人之道有四知,天道有三恶

241、未有根本不正,而枝叶发生,能自畅茂者也 242、脚踏实地,不敢一毫欺人 243、空言无益

244、是夜思人之见信于朋友、君父、外人,皆丝毫不可勉强,293、莫管闲事

亦步亦趋造句篇六
《木兰诗》

亦步亦趋造句篇七
《中国古代文化试题》

1)中国文学源远流长

Ø《诗经》(《风》《雅》《颂》)

Ø“诗教”(六艺之一)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Ø魏晋文学 “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典论·论文》

Ø文学——科举制的内容

¡2)中国文学作品各类多---“经、史、子、集”

Ø诗词、曲、赋、散文、小说、戏剧

2、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文学——中华民族文学,是以汉民族文学为主干的各民族文学的共同体。

¡少数民族文学

ü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

ü维吾尔族叙事长诗《福乐智慧》

ü傣族《召树屯》

ü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

ü蒙古族叙事诗《嘎达梅林》

¡少数民族文学与汉族文学互相补充,使中国文学表现出极大的丰富性和多层次性。

诗歌,中国文学中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

¡《诗经》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最早的诗篇产生于西周初年最晚的产生于春秋中叶。

¡楚辞是一种新的诗体,楚辞的光辉代表,即是伟大的诗人屈原。

¡《诗经》中的“国风”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个典范。

¡创作方法,《诗经》和《离骚》分别开创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

汉魏六朝产生了新诗体——乐府

·内容:强烈的现实感——重要特点

《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木兰诗》

五言、七言诗

¡五言诗——《古诗十九首》七言诗——沈约“永明体” 古体诗、近体诗(唐代)——李白、杜甫、白居易 词一种音乐化的文学样式,起源于民间,五代时,中国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

¡宋代,词的现实内容和表现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的程度。

¡南宋后期,出现以“胡乐”结合北方民间的“俚曲”,配入通俗化语言形成的新的诗歌样式——散曲。散曲在元代得到迅速发展,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最兴盛的体裁之一。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记叙文和议论文的集子是《尚书》,它是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虽然文字坚涩难懂,但已略能叙事,初具文学特质。

战国时期——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历史散文以《左传》《国语》《战国策》为代表,诸子散文以《论语》《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

《论语》《孟子》《老子》《庄子》

特点:感情激越、论辩性强;辞藻华美、结构严谨;多用寓言、善使比喻

赋与骈文,是中国文学中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两种体裁。

赋源于楚辞体,流行于两汉,有诗的韵脚,崇尚铺张扬厉。

骈文兴盛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追求句式整齐,强调对仗工稳与音律和谐,不求押韵。

唐代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反对过于矫饰、渐趋空洞的骈文,散文才恢复了它的生机与地位。后世纯文学散文一直沿着这条轨道前进。

小说与戏曲

¡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小说,常被当作街谈巷议之言;戏曲,被认为难登大雅之堂的东西。小说和戏曲,由于不受重视而发展较晚。

¡元、明、清时代,小说和戏曲才迅速发展,一些伟大的作家与作品相继出现,如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戏曲《窦娥冤》、《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都是不朽之作;

¡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为文学珍品。《红楼梦》更是纪念碑式作品,它把中国文学推向了新的高峰。 在有文字可考的3000多年的历程中,中国古代文学也走过了三千年的发展历程。在群星闪耀、丰富多采的中国文学史上,中国文学表现出多层次的内容,多样化的风格。诗、词、曲、赋、散文、小说、戏剧“一代有一代之所胜”。

归纳起来,诗歌、散文、戏曲、叙事文学(小说)四大类别。

二、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

1、先秦《诗经》《楚辞》

“杭育杭育” 。

诗歌起源于劳动,劳动丰富着诗歌。

诗歌分类

古体诗、近体诗、新体诗。

古体诗是指唐朝以前的诗歌,主要是四言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有少部分的六言诗。古体诗不受格律限制,在押韵方面比近体诗要自由的多,韵脚也可平可仄。

近体诗是指唐朝以后的诗歌,主要指律诗和绝句。在字数、声韵、对仗方面都有严格规定。按规定近体诗只能押平声韵。

《诗经》概况《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共305篇,分“风”、“雅”、“颂”

风土之音曰风——民乐。朝廷之音曰雅——官乐。宗庙之音曰颂——宗庙乐

¡“风”“国风”,共160篇;

¡“雅”《大雅》和《小雅》,共105篇;

¡“颂”《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亦步亦趋造句篇八
《第一章 张春柏 汉译英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人类的翻译活动源远流长。可以说,在人类语言产生的同时,就有了翻译活动。人们之间的语言交流,特别是操不同方言或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的交流,少不了翻译这个媒介。

在我国,有文献可查的翻译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代。当时佛教开始传入我国,于是便有了翻译佛经的需要。从东汉到唐宋,是佛经翻译的高潮时期,也是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一个高潮时期。在这时间,涌现了大量的翻译家,其中最著名的有鸠摩罗什、真谛和玄奘,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家。鸠摩罗什(公元344-413年),天竺(即印度)人,在东晋符秦时代应道安之邀来华,译经三百余卷,基中有《金刚经》、《法华经》、《维摩经》等。他的译作颇具“天然西域之趣”,为世人所称道。现在人们公认,他的这些译作为我国的翻译文学奠定了基础。真谛(公元499-569年)亦为印度学者,南北朝时来华,译经、论四十九部,其中对我国佛教思想影响最大的是《摄大剩论》。玄奘(公元600-664年)曾赴天竺求经,历经十七载,回国后译经、论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其笔法谨严,世称“新译”。

唐代以后,由于我国的对外交流不甚频繁,翻译事业也因此渐趋衰微。到了明朝万历年至清朝的“新学”时期,我国又出现了一股翻译介绍西方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学著作的热潮,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有徐光启、严复和林纾(林琴南)等。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玛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和《测量法义》等书。严复则翻译了大量的西方政治经济学著作,其中包括赫胥黎的《天演论》和亚当.史密的《原富》等。严复还参照汉晋六朝佛经翻译的方法,并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后人影响极大,为我国翻译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林纾本人不懂外语,他与别人合作翻译了一百六十多部西方文学作品。虽然他的译作与原作相去甚远,但他在介绍引进西方文学方面仍功不可没。

1949年以后,尤其是在五十年代开至六十年代初,我国的翻译事业出现了一段空前繁荣的“黄金时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翻译家,如傅雷、草樱、杨宪益等。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等文学巨匠的作品被源源不断地介绍给中国读者。与此同时,中国的一些经典作品也被译成外语。改革开放以后,被译成汉语的外国文学作品和科技著作更是有增无减,大大地促进了我国人民对当代外国文学作品的了解和科技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新一代译者。我国翻译工作者的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当今世界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这些对翻译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据估计,我国目前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多达一百万左右;人口仅五百二十万的丹麦,从事翻译工作的竟有一万人之众;因特网上,每天需要翻译的文字,多达一百三十万页;而且这个数字还在增加。翻译的重要性因此可见一般。

1.1翻译的性质

著名语言学家雅各布森从广义上把翻译划分为三大类,即:

一、言内翻译,即把一种语言材料用同一种语言,换一种说法,重新解释一遍。如汉语中的古代散文和诗词的“今译”,就属于言内翻译。同样,把一种方言中的语言材料,转换成另一种方言或“官话”,也属于言内翻译。

二、言际翻译,即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信息转换。我们平时所说的翻译,就是指言际翻译。

三、符号系统间的翻译,指不 符号系统之间的信息转换,如交通信号和人类语言之间的信息转换(如“红灯”表示“停止”;“绿灯”表示“前行”等)和电报代码和人间语言之间的信息转换等。

不言而喻,翻译课的任务要学习的是言际翻译,具体而言,我们所讨论的是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

那么,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信息转换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还要从人类交际活动的过程说起。

言内交际,所说同一语言的人们进行交际的过程,可以用如下图表示:

信息发生者→信息→信息接受者

言际交流,即翻译的过程,比言内翻译要复杂得多,因为信息发生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多了一个“中间人”和信息处理者。源语(source language)的信息必须经过这个中间人的处理方可为目的语(target language)接受者所理解,这个过程可以用下图表示:

SL信息发生者 → 译者 → TL信息接受者

SL信息 → 翻译过程 → TL终止

从编码的角度看,这个过程可以表示如下:

编码→解码→重新编码→解码

换言之,源语中的信息,经信息发生者发出后,首先被译者解码(即理解)后,经过重新编码(即转换或翻译)后,成为目的语信息。后者被目的信息接受者接收后,最终在他/她的大脑中解码。

从这个过程不难看出,源语信息发出者和目的语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流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翻译这座桥梁,因为只要译才的“解码”和/或“重新编码”出现了偏差,目的语接受者收到的信息就走样了,这两种语言说话者之间的交际,也就失败了。

1.2翻译的功能

说到翻译的功能,首先要提一下语言的功能。就其本质而言,语言是思维的“媒介”或“介质”。没有语言,人类的思维是不可能完成的。同时,语言又是人们交际的工具,人们有什么“想法”或要求,基上都是通过语言来表达。

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但是从上一节我们可以看到,翻译和言内交际不同,是一种不同语言之间的交际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翻译起的是一种特殊的“传声筒”的作用。一种语言的材料,经过这个“传声筒”,变成了另一种语言,使“传声筒”另一头的人能够理解。当然,如果这个“传声筒”质量太差,那么另一边的人就不知所云了。

换言之,翻译是一种工具,它的作用或功能是把源语的信息(包括原作者或说话者的思想、意图、甚至情绪)用译入语再现成复制出来。当然,这种复制不可能是源语信息的简单翻版,但是最低限度它必须让译入语说话者理解对方在说些什么。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么这种翻译无疑就是不合格的,没有完成它的任务或功能。从狭义上说,翻译还是文化交流的工具。两千年前佛教传入我国,主要靠的就是翻译。天主教和基督教在全世界的传播,没有翻译这个媒介,也是不可想象的。耶稣说的亚美民亚语早已消亡,如果没有翻译,现在世界上连《圣经》都不会存在。另外,我们对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和人民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或多或少都有些了解。这种知识主要就是通过阅读译作获得的。因为我们显然不可能掌握那么多语言。莎士比亚的剧本使我们对16—17世纪的英国甚至欧洲至少有了初步的印象;狄更斯、白朗蒂等人的作品向我们展示了十九世纪英国社会的一幅幅画面;而霍桑和马克·土温等人的作品则描绘了当时美国的社会生活。我们对非英语国家如亚洲、欧洲其他国家,阿拉伯地区、非洲和南美洲国家的了解也是如此。

同样,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对我国的了解也直接或间接地通过阅读译作。《三国演义》、《水浒》和《红楼梦》等文学名著使人们对古代中国有了些许了解。但是由于关于现代中国译成外语的数量太少或者而且读者面太窄,加上改革开放前我国与西方基本上处于隔绝的状态,以至于不少西方对我国人民的印象还处于“穿长衫、留辫子”的时期。从这一点上说,我国的翻译工作者可以说是任重道远。

有人做过统计,文学翻译现在只占翻译总量的0.5%。大量的翻译是非文学翻译,如科技翻译、政治文件的翻译等。联合国、欧盟、东盟等国际组织的文件资料、科技资料,甚至大量出口产品的使用手册等都需要翻译工作者来完成。因此,我们翻译研究和对象不仅应包括文学翻译,还应包括非文学翻译。

1.3 翻译的定义

从上面对翻译的性质的分析,可以把翻译初步定义为:翻译是把用一种语言表达的信息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活动/行为。

但是,正如前面所指出的,这种“转换”是有条件的。首先,我们不能曲解原文的意思。如原文是“I can swim”(我会游泳),不能翻译为“我不会游泳”,甚至“我不会骑自行车”; 其次,译文必须符合译入语的习惯,为译入语读者所接受。有些译文虽然勉强表达原文的意思,但是遣词造句不符合译入语的习惯,读起来却非常令人费解。 这样的译文也是不能接受的。

总之,如果考虑到上述两点要求,我们可以把翻译的定义表述为:

翻译是把用一种语言表达的信息准确通畅地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活动或行为。

这里“准确”指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通畅”指语言必须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

1.4翻译的标准

和其他“产品”(包括工厂的产品和精神产品)一样,翻译也有自己的衡量尺度。一篇优秀的译文如同一件精彩的艺术品,往往令人拍案叫绝,而糟糕的译文作则像工厂生产的次品,不堪卒读;有的甚至是“废品”,根本就不合格。可见,尽管像其他精神产品一样,对译文的评判虽然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的成份,但是人们的心目中还是有一定的基本标准的。

下面我们对一些主要观点作一简述。

1.4.1 直译与意译

两千多年来,人们关于翻译标准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应该直译还是意译这个问题上。归根结底,直译是以原文作者为中心的翻译方法,而意译则是偏重译入语,以译入语读者为中心的翻译方法。从翻译史上看,哪一种观点占上风往往带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在罗马帝国发展的初期,出于向古希腊学习的需要,罗马人翻译了大量古希腊的文学和哲学著作。当时,以Ennui等人为代表的翻译家采取的是极端直译的方法,显示了对希腊语言和文化的一种恭敬态度。到了罗马帝国的强盛时期,意译的方法占了主导地位。这非常清楚地反映在西塞罗(Cicero)等人的译作中。他们走到了第一个极端。甚至试图把希腊语熔铸到拉丁语的系统中去。这实际上反映了一种语言和文化帝国主义的态度,和罗马帝国的军事胜利有着密切关系。但是,一旦拉丁语成为欧洲大多数地区的官方语言特别是宗教语言之后,对拉丁语的“恭顺”又成了一种时尚。马丁·路德在1522年和1534分别把《圣经》的《新约》和《旧约》译成德语时,出于传教的需要,为了照顾德语的读者,采取了较为意译的方法,立即遭到了极为严厉的抨击。在文艺复兴时期,各民族的文化独立意识纷纷觉醒,出现了一股摆脱拉丁语的桎梏,发展民族语言的潮流。在翻译上也自然是意译占了主导地位。这种倾向,直到十八世纪下半叶才开始有所改变。当时欧洲大陆出现了一股容忍尊重其他语言文化的思潮,人们开始认识到各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实际上是平等的,反映在翻译上则认为直译是借鉴、学习其他语言和文化,从而丰富反映展译入语语言和文化的有效方法。这种观点的倡导首推德国的洪堡(Humbolt)和施莱马赫(Schleiermacher)。

二十世纪初,人类学的一些进展,导致了文化相对论的出现,这又把洪堡等人的观点推到了另一个极端。文化相对论认为,是文化决定(或“塑造”)了语言,而语言又决定了人们的思维。世界上各民族的语言差异是他们的文化差异决定的,这种语言的差异反过来又决定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差异。有些学者把这种理论运用在翻译理论上,认为如果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大到一定程度(如东西方同的文化),那么这两种语言之间的鸿沟就是不

可逾越的。换言之,这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是不可能的。如果一定要翻译的话,就只能采取直泽的方法。

上述西方关于直译和意译的争论一直持续到本世纪五、六十年代,直到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兴起,人们才开始从其他角度关注翻译的标准问题。

1.4.2 我国关于翻译标准的理论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对翻译理论的研究相对比较滞后。在公元七世纪,唐代佛经翻译家玄奘提出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观点,即忠实通顺的标准。后来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基本上没有大规模的翻译活动,关于翻译标准的讨论自然也没有新的进展,到了十九世纪,西方列强的洋枪洋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的哲学思想、文学作品和科学著作才又通过翻译这个媒介涌入中国。这时关于翻译标准的讨论又开始活跃起来。其中影响也最大最具代表性的理论便是十九世纪未著名翻译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严复在《天演论》(1898)译例言中称:“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也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他还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严复的这段话包含了三层意思:一、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的意义;二、译文的文字必须通达,不能佶屈聱牙;否则,译了等于没译。三、译文要雅,否则很少有人会看。这种译文自然也就“走”不远了。

严复提出的上述标准,对我的翻译理论影响极大,至今仍有不少人言必称“信达雅”,但也有人对其中的第三条标准(即“雅”)提出了批评。他们认为,所谓“信”,即忠实原文,应包括忠实原文的风格,即所谓“人雅我亦雅、人俗我亦俗”。这种说法无疑是有道理的。但是,当我们在评判这些标准的时候,不能不考虑到它们产生的时代背景。在严复的时代,通过翻译介绍到我国的作品基本上没有什么现代小说中的那种粗俗的内容和文字,而且当时的读者都是崇尚高雅的封建知识分子,因此,无论从忠实原文的角度来看,还是从读者的角度来看,提出这条标准都是无可厚非的。至于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各种不同体裁和题材的作品被大量译成汉语,它们的读者对象也发生了变化。这时对上述标准提出修正,也可以说是顺理成章的。

在严复以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学者对翻译理论的讨论实际上是针对文学翻译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基本上也是围绕着应该直译还是意译提出来的。

三十年代,我国文学翻译家曾经有过一场激烈的争论。一方认为准确比文字的顺畅更为重要,提出了“宁信而不顺”的观点;另一方则认为文字的顺畅更重要,所以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宁顺而不信”的立场。

五十年代傅雷在《高老头》译序中提出了著名的“神似论”。他说:“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显而易见,傅雷是主张意译的,他认为,文学翻译应该抛开原文为形式的束缚,追求在精神或意境上与原文一致。

六十年代初,钱钟书进一步提出了“化境论”。他认为“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文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乎化境。”他还说过“好的译本应当仿佛是原文作者的译入语写作。”傅雷和钱钟书的理论,可以说是异曲同工。他们代表了我国文学翻译界占主导地位的观点。

与此同时,有一部分学者,如王佐良和刘重德,则比较倾向于直译。王佐良认为认为,“从译文来说,严复的‘信、达、雅’里的‘雅’是没有道理的——原文如不雅,又何雅可言?” 刘重德修正了严复“信、达、雅”的翻译标准,提出了“信达切”的观点,所谓“切”就是:“实事求是,酌情处理,恰如其分,切合原文风格”。

上述关于直译和意译的争论还在继续。直到近年来,由于受西方新的翻译理论的影响,人们关注的重点才有所改变。

正如前面所指出的,我国的“直译”与“意译”之争基本上是在文学翻译家们之间进行的。“直译”论者注重忠实原文,力求与原文在形式和意义上都要对等,而“意译”论者则强调维护汉语的纯洁性,反对任何形式的“欧式”句子。他们的共同点是,他们关心的只是文学翻译的标准。因此,他们的争论有点脱离当前翻译工作的实际。文学翻译只占当今翻译总量的0.5%,大量的翻译文本是非文学性的(如政治文件,法律文书,科技资料等)。翻译的方法和标准自然应该因文本的性质而异。因为文本的性质、读者对象和翻译

的目的都不可能不影响到翻译的方法和标准。这一点我们将在下面讨论。

文本的类型与翻译的标准

像评估其他产品的质量一样,评判译文质量的优劣,应该有比较客观的标准或尺度。首先,翻译质量的评估应该以原文为参照点。流畅的译文未必就是好的译文,因为原文不一定都是流畅的。有些人不仔细对照原文,仅凭对译文的了解就说“语言流畅、文字优美”,甚至说“仿佛原文作者的译入语写作”。如果译文不怎么流畅,就断言其“不堪率读”。这种主观的、印象式的评论是毫无意义的。

其次,不同的文本对译文有不同的要求。例如,照相机说明书的文字特点是简洁明了,其目的是让读者了解照相机的结构和操作方法。与此相对照,文学语言,尤其是大家的作品,则充满了美学色彩,在音韵、遣词、造句等方面都极其讲究。还有广告等“劝说性”的文本,其目的是引导读者去做某件事,如购买某种商品或服务。这类文本的文字特点是简明易懂并具有有一定的“鼓动性。”不言而喻,这些不同的文本对译文有着不同的要求。说明书的译文如果一味追求文字的优美,弄得不好,反而会给读者增加负担,甚至不知所云。文学语言有优劣高低之分,也不能片面追求流畅和完美。而广告文体的目的则在其效果,语言形式上的对等未必能保证达到与原文相同的效果。

大多数文本可以根据它们的功能划分为以下三类。它们对译文也有着不同的评估标准。

一、描述性文本(descriptive text)。这类文本主要包括新闻报道、商业信函、商品目录、产品使用手册、官方文件、法律文书,以及其他非虚构的文本如教科书、论文、报告等。这类文本注重客观地表达所要表达的“内容”,也可称为“注重内容的文本”。

二、表达性文本(expressive text)。这类文本主要包括文学性散文、传记、回忆录、小说、戏剧和诗歌等。这类文本表示作者的主观的情感立场和观点等,比较注重语言的表达“形式”, 也可称为“注重形式的文本”。如果说描述性文本强调的是说什么,那么表达性文本强调的则是怎么说。虽然前者也有怎么说的问题,后者也有说什么的问题,但这不是它们的区别性特征。例如,同样是描写纽约街的一场枪战一篇新闻报导只需要说明何时何地哪些人之间可能由于什么纠纷导致了这场枪战,以及双方的伤亡人数等;而描写枪战的一篇小说或散文则会通过某种语言形式表示作者的主观立场。

三、祈使性文本(vocative text)。这类文本主要包括广告、宣传品、宗教说教、政治宣传以及辩论性文本等。这类文本注重它们的“感染”(鼓动)效果,也可称为“注重感染(劝说效果)的文本”。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分类并不是绝对的,一篇具体的文本,很可能同时具有上述三种文本的特征或成分(components)。例如,一篇小说中完全可能包括一段客观的新闻报道或广告。这里所说的三种文本指的是它们的主要功能,而不是文本中的所有句子。

显然,对于不同的文本,翻译的方法和评估它们的译文的标准也应有所不同。描述性文本注重内容或信息的传达。因此,对译文质量的衡量标准主要有两条:(1)译文是否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内容或信息;(2)译文是否符合地道的译入语的习惯用法和表达方式。在翻译方法上,这类文本应该主要是意译的。例如,在翻译一篇科普文章时,译者应尽可能用流畅的语言精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而不用过于在意原文的风格。如果原文中有错误的话,我们甚至还应改正这些错误,不然就会对读者产生误导。

与描述性文本相反,表达性文本注重用各种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作者的情感和立场。每个具体的文本都有自己的语言特点和艺术风格。这种语言特点和艺术风格(包括遣词、造句甚至音韵上的考虑)往往是“非常规”的。忠实的译文必须充分地反映这种非常规的表达方式,用相应的手段来表达原文的这种文学和美学功能。因此,评估这类译文的主要标准不是看它们是否说了相同的内容,而是看它们是否用相应的手段表达了这些内容。换句话说,译者应该让读者充分领略到原文中的文学和美学特点,而不仅仅是提供一篇文字优美的译文。因为那样,读者就分不出狄更斯和海明威了。举例而言,在注重内容的文本里,译者完全可以用译入语中的成语、谚语和比喻替代原文里的成语、谚语和比喻,而在注重形式的表达性文本、尤其是大家的作品里,原作者使用的成语,谚语和比喻往往具有某些特殊的含义。因此,译文应该尽量保留这种语言特色。例如在一篇描述性文本中英语成语如a tempest in a teapot完全可以译为“大惊小怪”,而在表达性文本中,如译为“茶杯1.4.3

亦步亦趋造句篇九
《语文教学论试卷》

2011年春语文教学论期末考试试题A

一.填空题(每空一分,共20分)。

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正在兴起和建设中的一门学科教育学科,它是以___________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2.叶圣陶对“语文”的解释________ ,书面为文。

3.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阅读过程来看,构成阅读能力的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性质的定义:语文是最重要的________,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_______________,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6.作文能力一般由________,________构成。

7.中学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侧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______,______三个维度。

二、单项选择 (每题1分,共10分)。

1.下列不属于语文学科教学目的的依据是( )

A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有关的教育法规

B语文学科的内容和特点。

C社会需要。

D教育领导者的个人偏好。

2.一个完整的提问过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引入,介入和( )阶段.

A准备 B思考 C展开 D结束

3.下列哪一项不是考试的主要功能是( )

A促进学习 B选择 C排名次 D反馈

4.《义务大纲》规定“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要求初中生认字量是( )

A 2500个 B 3500个 C 4500 D 5500

5.作文讲评的基本方式是( )

A典型讲评 B综合讲评 C专题讲评 D重点讲评

6.下列哪一项不是语文课外活动的特点是( )

A容易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

B容易组织和管理

C容易与学校各项活动,与其他课程的学习互相配合

D学生参与的自由度大,少受时间、空间与群体活动的限制。

7.《 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初中作文每学期的最少次数是( )

A 6次 B 8次 C 10次 D 12次

8.阅读能力的核心是( )

A 组织语言能力 B 认读书面语言能力

C欣赏书面语言能力 D记忆书面语言能力

9. 新中国成立后,设立语文课程,语文的含义是:( ) A语为语言,文为文学 B语为国语,文为国文

C语为语言,文为文言 D口头为语,书面为文

10. 评估要做到:( )

A 科学全面 B 客观详尽

C全面细致 D 科学客观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从占居优势的倾向来说,语文课是属于抽象型学科。( )

2.听说训练的内容不仅包括训练听说能力,而且包括训练听说的态度。( )

3.“讲授”的方法是“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不能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

4.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

5.单元教学过程包括以下阶段:起领,教读,自读,总结和测试。( )

6.提问的方法是“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

7.光学媒体的特点是能同时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两方面的信息。( )

8.作文评改应一分为二,以鼓励为主,要少就多改。( )

9.根据考试的目的和用途,考试可以分为学业考试、水平考试、个别考试。( )

10.备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备教材,二是备教法。( )

四、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0分)。

1. 语文课程目标

2. 情景作文训练

五、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阅读教学的导入有哪些类型?

2.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方式方法。

3.语文教学设计的具体要求。

4.语文教学方法设计的原则。

六、实际运用与操作题(共15分)。

《皇帝的新装》是我们都学过的课文,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本课的导入词,要求内容有新意,语句通常连贯,不少于200字。

七、论述题(共15分)。

谈谈如何理解和贯彻“读、写、听、说全面训练、协调发展的原则。”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 中学语文教学

2. 口头为语

3. 范文系统 知识系统 助读系统 作业系统

4. 认读能力 理解能力 鉴赏能力 评价能力

5. 交际工具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6.认识能力 表达能力

7.语法修辞知识 文学知识 文体知识 读写听说知识

8.过程与方法 知识与能力

二、选择题

1--5 CDCBB 6--10 BAADA

三.判断题

1--5.错 对 错 对 对 6--10错 对 错 对 错

亦步亦趋造句篇十
《好课要弄清楚的七个问题》

好课要弄清楚的七个问题

1问:一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否正确、明确?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如果你的目标错了,你出力越大,则离目标越远。语文学习目标要有语文味,要抛弃那些好看的非语文因素,要紧扣课标中的总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要体现文体特点。

拿《学会合作》来说,这是一篇说明文,教参上写的教学目标:一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是学会本课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三是理解“只有学会与别人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的道理,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自我牺牲的精神。教学重点是:理解“只有学会与别人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的道理,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自我牺牲的精神。很明显,这样的教学目标语文味不足,且

第三条难以操作,难以检测。我觉得要使教学目标有语文味、体现文体特点,可以这样修改:一是指导学生注意读准“幢”、“钥匙”、“卡住”、“情不自禁”等字音;二是指导学生理解“顾名思义”、“卓有成效”、“典范”、“和谐”等词语,教给学生理解成语的一些方法;三是指导学生运用“顾名思义”、“和谐”等词语造句;四是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的表达方法(总—分—总)仿写一段话,并运用上“总之”;五是学习课文运用两个不同的事例来说明道理的方法;六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练习演讲。以上这些目标可分解在两课

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出,改过的教学目标语文味十足,可操作、可检测,体现了文体特点,这些都是语文的事。 2问:教学内容是教师讲还是先让学生独立学?

新授课,教师不要急于先讲,先让学生自学,边读边想,边读边批注圈点,然后完成学案上的题目,学生写的过程是思维清晰的过程,让学生写出答案,保证每个学生都思考,都学习,且能看到学生是否学习,学得怎样。过去都是“先教后学”,这种模式的基本假设是:这节课是新授课,学生对于这些知识一无所知,教师要从头讲起。难道学生对这些问题真的一无所知吗?事实上,只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条件,加以科学引导,大部分学生能够自学课本。尤其是语文学科,语文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艺术反应,最易于自学,更何况高年级的学生拥有一定的知识与学习能力。新课程提倡“先学后教”,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给学生完整的充足的自学时间。

3问:学生不会的问题是否通过合作讨论协助解决?

学生在自学中不会的问题不要急于解答,可先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对于难度较小的问题,可结对交流,互相补充、修正;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小组讨论。教师要关注小组讨论的效果,看要求是否明确,组织是否得力,讨论是否有序,思想是否集中。此外,还要看讨论的结果,看学生发言是否有深度、是否完整、是否表达清晰;看朗读

是否有感情;看书写是否通顺、完整、具体、生动。

4问:教师的点拨是否精当并能退到最后一步?

首先看教师点拨的时机。从理论上讲,全班有一个学生能解答,教师也不要急于讲,教师要退到最后一步,充分发挥学生自学能力和互助合作精神,要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当学生思维错误时,你引导他想正确;当学生思维肤浅时,你引导他想深刻;当学生思维狭窄时,你引导他想宽阔。当学生表达不清时,你引导他有条理地说;当学生说不具体时,你引导他说具体;当学生说得啰唆时,你引导他简洁说;当学生说不生动时,你引导他生动说等等。同时,引导学生“无中生有”、“常中升奇”、“旧中生新”、“对中生疑”。总之,要使学生的思维和语言有发展、有进步,只有当学生想说而说不出的时候,想弄明白而弄不明白的时候,才去点拨,这时学生会恍然大悟,豁然开朗。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再次看教师点拨的方法。看方法是否巧妙,能否起到四两拨千斤之效,可举个例子、可讲个故事、可画个图画、可打个比方、可示范朗读、可做到算数等等。这也能看出教师的素养是否深厚,语言是否通俗生动,教学是否有功底。

5问:教师是否注意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的规律和学习的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归纳课本知识的规律和学习知识的方法,要用课本教,而不是教课本。如苏教版第11册第5课《最后的姿势》中,地震环境描写的作用是反应地震越来越厉害,渲染一种沉重的气氛,更能突出教师谭千秋无私精神的伟大。第15课《青海高原一株柳》中写高原一株柳,为什么要写高原的环境呢,原来是为了突出高原一株柳的顽强的生命力,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中它能活下来并长得这么高大茂盛真是不简单。一册书教下来,我们应引导学生梳理归纳一下环境描写的作用,使学生对环境描写有系统的认识,并鼓励学生在今后作文中灵活运用。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应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高水平的教师在课堂上教给学生规律和方法,低水平的教师只能按照课本,亦步亦趋教给学生零散的知识。

6问:一节课的教学环节是否合理恰当,活而不乱?

一节课的教学环节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教师在备课时都会精心设计,试图取得最佳效果。但一节课结束后要认真反思,是否每个环节都有必要,都合理高效?有些教学环节单就本身来讲,可能是创新,但在整节课中可能就多余。比如有学校规定每堂课教师都要“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就要挖空心思创设情境。其实有些课不需要创设情境,教师直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可能效果更好。再如新课程提倡合作学习,有的教师不管什么问题都要让学生讨

论,好像不讨论合作就不是新课程的要求。其实有时学生自己学会了就没必要讨论,小组能够解决的大组就不要讨论,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老师就不要讲了。一切根据实际情况,在备课时有些要预设,但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学生情况灵活变通,不要机械地照搬教案。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实施要做到环环相扣,目的明确,不能太随意、太零碎。教师的随意性太大,学生往往会无所适从,没有完整的独立自学时间。 7问:一节课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否每个学生都能掌握?

不管运用何种教学方法,最终目的是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如果教学目标适度合理,在下课前大部分学生就应达标。当然衡量一节课是否达标可以有多种方式。可以口试,教师对照教学目标,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以检测学生是否达标。口试的对象主要是中下等学生。口试应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问,不可一下子把问题全提出让学生答,这样学生会搞混的。可以笔试,教师对照教学目标,设计一张检测纸,让全体学生当堂做,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然后批改。这样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课后辅导和下节课的教学。可以教师测学生。教师出题,学生解答,这是常用的方式。可学生测学生。一些简单的问题,如背书、默写等可同座互测,还可以小组间对测,A小组出题测B小组,B小组出题测A小组,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gaozhong/110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