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高三】
春中田园作王维阅读答案篇一
《2011年江苏百校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
高中语文辅导网
2011年江苏高三百校联考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躯壳/金蝉脱壳 称职/交口称赞 转角/晕头转向
B.塞外/敷衍塞责 夺冠/冠冕堂皇 巷道/街谈巷议
C.解除/浑身解数 铜臭/遗臭万年 量刑/量才录用
D.绯红/绯闻轶事 泄露/抛头露面 下载/风雪载途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去年,成都双流机场遭受了最为严重的大雾袭击,被迫关闭3个多小时,造成了63个进出港航班延误,7个进港航班备降周边机场。
B.在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前夕,日本外交当局负责人却伙同美国再次炒热钓鱼岛问题,不断通过媒体散布侵犯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
C.2010奶奶应届生就业时的月薪普遍不高,低位数多在1500元之间徘徊,中位数多在2000元上下浮动,高位数能突破3000元大关的在半数以下。
D.时隔一个月,从海心沙到奥体中心,被称为“亚运歌手”的谭晶,用歌声为广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献上了深深的祝福、骄傲和自豪。
3.筛选、整合下面文字中的主要信息,拟写一条“物联网”的定义。要求语言简洁,条理清楚,不超过60字。(4分)
物联网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具体地说,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在这个整合的网络当中,存在能力超级强大的中心计算机群,能够对整合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实施实时的管理和控制。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达到“智慧”状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
4.广东惠州一名人故居题写了这样一幅楹联:“明月皓无边,安排铁板铜琶,我亦唱大江东去;春风睡正美,迢递珠崖儋耳,谁更怜孤鹤南飞。”(5分)
(1)这应该是 的故居,我们学过他的散文《 》,文章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强调人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制约。(2分)
(2)请分析这幅楹联的艺术特色。不超过60个字)(3分)
高中语文辅导网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信州兴造记
王安石
晋陵张公治信之明年,皇祐二年也,奸强帖柔,隐诎发舒,既政大行,民以宁息。夏六月乙亥,大水。公徙囚于高狱,命百隶戒,不恭有常诛。夜漏半,水破城,灭府寺,苞民庐居。公趋谯门,坐其下,敕吏士以桴收民,鳏孤老癃与所徙之囚,咸得不死。丙子,水降。公从宾佐按行隐度,符县调富民、水之所不至者钱夫,户七百八十六,收佛寺之积材一千一百三十有二。不足,则前此公所命富民出粟以赒贫民者二十三人,自言曰:“食新矣,愿输粟直以佐材费。”
七月甲午,募人城水之所入,垣郡府之缺,考监军之室,立司理之狱。营州之西北亢爽之墟,以宅屯驻之师,除其故营,以时教士刺伐坐作之法。作驿曰饶阳,作宅曰回车。筑二亭于南门之外,左曰仁,右曰智,山水之所附也。筑一亭于州门之左,曰宴,月吉所以属宾也。凡为城垣九千尺;为屋八,以楹数之,得五百五十二。
自七月九日,卒九月七日,为日五十二,为夫一万一千四百二十五。中家以下,见城郭室屋之完,而不知材之所出,见徒之合散,而不见役使之及己。凡故之所有必具,其所无也,乃今有之。故其经费卒不出县官之给。公所以救灾补败之政如此,其贤于世吏远矣。今州县之灾相属,民未病灾也,且有治灾之政出焉。弛舍之不适,裒取之不中,元奸宿豪舞手以乘民,而民始病。病极矣,吏乃自喜,民相与诽且笑之,而不知也。吏而不知为政,其重困民多如此。此予所以哀民,而闵吏之不学也。由是而言,则为公之民,不幸而遇害灾,其亦庶乎无憾矣。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奸强帖柔,隐诎发舒 帖:服帖
B.命富民出粟以赒贫民 赒:周济
C.愿输粟直以佐材费 佐:辅佐
D.月吉所以属宾也 属:同“嘱”,劝酒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张公救灾补败之政策的一组是(3分)
①奸强帖柔,隐诎发舒
②敕吏士以桴收民
③募人城水之所入,垣郡府之缺
高中语文辅导网
④命富民出粟以赒贫民
⑤作驿曰饶阳,作宅曰回车
⑥有治灾之政出焉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张公善于管理信州,百姓安宁,洪水冲破了城墙,淹没了府衙寺庙,他派遣官吏用小木筏收容百姓,他使许多百姓和囚徒得以不死。
水位下降以后,张公即发文吊牌民间力劳力和金钱赈灾,如收集建佛寺的木材,周济贫困人口,修补郡府的围墙,修建军队驻扎所需的营房。
张公修补残败之余还修造了饶阳驿站、回车宅院,以及州内三座亭子并分别命名,百姓看见城墙房屋完好,却看不见官吏给自己增添麻烦。
虽然州县之灾相连,不断困扰百姓,但由于张公有治理灾害的政策,并尽心救灾修补残败,所以,百姓并不埋怨灾害、指责张公。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公徙囚于高狱,命百隶戒,不恭有常诛。
(2)见城郭室屋之完,而不知材之所出,见徒之合散,而不见役使之及己。
(3)此予所以哀民,而闵吏之不学也。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中田园作
王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杨,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思远客。
高中语文辅导网
(1)请简要分析首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3分)
(2)诗中无论是人是物都满怀“春”的憧憬,请简要分析。(4分)
(3)作者“临觞”为什么“忽不御”,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3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错字、漏字均不得分)
(1)天行健, ;地势坤, 。(《周易》)
(2)故木受绳则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3)千呼万唤始出来, 。(白居易《琵琶行》)
(4)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牧《阿房宫赋》)
(5)人有悲欢离合, ,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6) ,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红卫兵来了
流沙河
一群年轻人涌入后院,东张西望,似在找谁。他们厉声逼问木匠唐娃儿:“哪个是流沙河?”那位少年木匠不知所措,正在为难。明知躲不脱了,不如自首,也显得那个些。我大声说:“我是!”那一群年轻人跑过来,半圆圈围了我。联手罗师傅放下大锯,回避开去。包围圈缩小了。
又一群年轻人从小门面飞跑而来,七嘴八舌问道:“在哪儿?”他们蜂拥而上,包围圈由一层变为两三层。原来这两群年轻人就是成都来的某中学红卫兵战斗队的小将,他们驻扎本镇多日,煽了不少风,点了不少火,已将此地革命形势推向了高潮。现在他们即将凯旋成都,准备抓我回去,行“献俘”之礼,开斗争之会。他们先去家中捉我,又扑了空。可能有邻居给他们“点水”,他们跑到这里。兵分两路,一路从大门面,一路从小门面,杀入后院来。他们的小领袖甲问我:“你就是流沙河?”他似乎怀疑我是假冒的。
“同学们,我就是。”我握着锯柄说。
高中语文辅导网
“你说你的本名。”小领袖乙说,似乎有考核我是否是假冒的意思。
我说出本名来。他们不再怀疑,但显然很失望。我是这样瘦弱,蓬头垢面,裸体跣脚,只穿一条幺裤,寒伧之至,不像他们斗争过的“黑帮分子”。
“你为什么躲在这儿?”小领袖甲问。
“我被押回老家,接受群众监督改造,已经半年。我不是躲来的。”我放开锯柄,伸手掌请他们看凸起在指根下的茧皮。我说:“我靠拉大锯维持生活,已经半年。” 小领袖乙愤怒地喝笃道:“狡辩!你以为我们不看报!你是黑帮!沙汀黑帮!” 他双臂反抄在背后,似乎双手捏有一件东西而不让我看见。我怕,可能是打人的凶器。
我解释说,1957年定我右派罪,当时沙汀是省文联负责人,我怎么可能入他的“黑帮”。我说,我与文学绝缘已九年了,根本不是文学界的人,不可能入任何帮。
“是小汽车送你到这儿来的吧?”有人问。
我解释说,1958年我被开除公职,只拿生活费,每月三十元,做体力劳动,迄今九年了,怎么可能坐小汽车。
小将们还提了许多质问,都显得很无知。他们居然以为我的生活很好,拿稿费啦有存款啦住洋楼啦吃营养啦。他们不了解当右派多么苦,因为他们太年轻了,又都是红五类子女,没有当右派的爸爸妈妈哥哥姐姐。我一一回答了他们的质问。他们都很失望,遂不再问。
这时候小领袖甲向小领袖乙做眉眼。小领袖乙面容黑瘦,眸子清亮,一副聪明相。他仍然双臂反抄着,不让我看见他捏的东西。他把嗓子提得老高,表情非常严厉,吼道:“你!好生改造!”随即垂下双臂,不再反抄。我看见了,他手提的是一卷粗麻绳。他那清亮的眸子轱辘一转,向小领袖甲投一个询问的眉眼。于是小领袖甲用目光扫一扫半圆形包围圈,命令:“走吧。”又掉脸向着我,叫我写一份认罪书,下午交到他们的驻扎地,由他亲收。然后他们一窝蜂似地走了。
我坐下来,准备吸烟。手抖,擦不燃火柴。叼着烟的嘴唇也在抖。罗师傅走回来,不好意思用眼睛看我,也不好意思开口说话,只坐着。我说头疼,下午再锯,便回家写认罪书去了。“十五也躲过了。”蟾蜍这样想着,不快乐,只悲哀。 (选自《锯齿啮痕录》)
11.从结构上看,写木匠罗师傅的部分有怎样的特点?作者为什么要写木匠?(6分)
春中田园作王维阅读答案篇二
《王维——《春中田园作》》
王维——《春中田园作》〖文字大小:大 中 小〗 〖打印〗 〖收藏到: QQ 百度 雅虎〗〖在线字典〗 -【年代】:唐【作者】:王维——《春中田园作》【内容】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思远客。 【赏析】: 这是一首春天的颂歌。从诗所展现的环境和情调看,似较《辋川集》的写作时间要早些。在这首诗中,诗人只是平平地叙述,心情平静地感受着、品味着生活的滋味。 冬天很难见到的斑鸠,随着春的来临,很早就飞到村庄来了,在屋上不时鸣叫着,村中的杏花也赶在桃花之前争先开放,开得雪白一片,整个村子掩映在一片白色杏花之中。开头两句十个字,通过鸟鸣、花开,就把春意写得很浓了。接着,诗人由春天的景物写到农事,好象是春鸠的鸣声和耀眼的杏花,使得农民在家里呆不住了,他们有的拿着斧子去修整桑枝,有的扛着锄头去察看泉水的通路。整桑理水是经冬以后最早的一种劳动,可说是农事的序幕。 归燕、新历更是春天开始的标志。燕子回来了,飞上屋梁,在巢边呢喃地叫着,似乎还能认识它的故巢,而屋中的旧主人却在翻看新一年的日历。旧人、归燕,和平安定,故居依然,但“东风暗换年华”,生活在自然地和平地更替与前进。对着故巢、新历,燕子和人将怎样规划和建设新的生活呢?这是用极富诗意的笔调,写出春天的序幕。不是吗?新历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不就象春天的布幕在眼前拉开了一样吗? 诗的前六句,都是写诗人所看到的春天的景象。结尾两句,写自己的感情活动。诗人觉得这春天田园的景象太美好了,“物欣欣而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一切是那样富有生气,充满着生活之美。他很想开怀畅饮,可是,对着酒又停住了,想到那离开家园作客在外的人,无缘享受与领略这种生活,不由得为之惋惜、惆怅。 这首诗春天的气息很浓,而诗人只是平静地淡淡地描述,始终没有渲染春天的万紫千红。但从淡淡的色调和平静的活动中却成功地表现了春天的到来。诗人凭着他敏锐的感受,捕捉的都是春天较早发生的景象,仿佛不是在欣赏春天的外貌,而是在倾听春天的脉搏,追踪春天的脚步。诗中无论是人是物,似乎都在春天的启动下,满怀憧憬,展望和追求美好的明天,透露出唐代前期的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面貌的某些特征。人们的精神状态也有点象万物欣欣然地适应着春天,显得健康、饱满和开展。
春中田园作王维阅读答案篇三
《春中田园作》
春中田园作王维阅读答案篇四
《【全程复习方略】2015高考语文(人教版)总复习题库:专项突破练(上)》
【扩展语句】
1.阅读王维的《春中田园作》一诗,并根据下面的思路,合理展开叙述,组成140字左右的语段。(5分)
春中田园作
王 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思远客。
春雨中的田园别有一番情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的扩展关键是要对春天的田园进行叙述和描写,写出诗中意境的情趣,而描写和叙述的有无意蕴便是此题扩展优劣的关键。
答案(示例):几声清脆的鸟鸣,一只斑鸠轻快地掠过房屋。果园里,洁白的杏花似银妆素裹。乡亲们有的手持斧头,修整桑树枯萎的枝丫;有的扛着锄头在田边察看泉水的来路。流浪一冬的燕子,
回到了温暖的旧巢。屋中的主人正翻开日历看着,而诗人斟满了酒,却又无限惆怅地放下了杯子,因为他猛然想起作客他乡的亲人。
2.(2014·荆州质检)下面的诗句表现了神奇的仙境,请展开想象,描绘出诗句中奇妙的场景。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语言生动;③不超过50字。(4分)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
之人兮列如麻。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神兽仙禽导引着,仙人们腾云驾雾而来,如漫天花雨,缤纷而降,身披霓裳霞衣,随乐起舞。好一派祥和景象!(4分。想象合理2分,语言生动2分。)
3.(2013·湖州模拟)苏轼《赤壁赋》中有一段对箫声的精彩描写:“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请你另选一乐器对其演奏效果进行描写。(5分)
注意:①至少用两种修辞方法;②可以不用文言形式;③60字左右。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那悠扬欢快的笛声,像情人温柔的鼻息,像春日和煦的微风,像荷花淡淡的幽香,像门前潺潺的溪流,多么舒畅,听着听着我身上的每一个毛孔都舒张开来,羁旅的疲惫也随它轻轻飘散。
(写出乐器名1分,修辞方法运用恰当2分(一种修辞方法1分),语句通顺、流畅2分)
4.(2014·台州模拟)根据《辣椒园》内容,描写一段反映蝴蝶心理的文字。不超过50字。(4分)
辣椒红了,
挑一园灯盏。
悠悠荡荡,
窜动着火焰!
蝴蝶怕烧了花裙,
想落,又不敢……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哇,这么多灯笼,好壮观啊!‛蝴蝶兴奋地拍打翅膀,滑着舞步,绕着辣椒园,一再告诫自己:‚别鲁莽,当心烧着我美丽的裙子!‛
5.(2013·武昌调研)下面两题请你任选一题,写一段话,要求语言准确、生动。(不超过100字)(4分)
(1)请以“时代是一棵树”为起句,围绕“真抓实干”这个话题写一段话。
时代是一棵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以“中国文学迸发出了巨大活力”为起句,围绕“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个话题写一段话。
中国文学迸发出了巨大活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时代是一棵树,)真抓实干是汲取营养的根,和谐社会则是那一片硕果。实践证明:一个国家忘记了真抓实干,就意味着衰败;忘却了科学发展,就意味着倒退。在繁茂的树荫里,我们应该把‚真抓实干‛作为汲取营养的根,壮大时代这棵树。
春中田园作王维阅读答案篇五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专题训练6 Word版含答案]》
题组一 意象类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裴给事宅白牡丹
裴 潾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前两句是如何写紫牡丹的?这跟写白牡丹有什么关系?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能力。诗的前两句写紫牡丹的盛开,没有直接描写,而是通过“豪贵争赏”,因而是侧面描写。三、四句由“别”引入白牡丹的形象,另外要结合诗歌的主旨。 答案:通过写长安豪贵争赏紫牡丹侧面描写出紫牡丹花开之盛、之美。写紫牡丹之盛为后面展开对白牡丹的描写作了有力的铺垫。表达了诗人对白牡丹及裴给事的高洁形象的赞美和对其处境的同情。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中田园作
王 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思远客。
诗人在前六句中借助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诗人凭着他敏锐的感受,捕捉到春天较早发生的景象,从淡淡的色调和平静的活动中成功地表现了浓郁的春天气息。先要整体感知基调,然后再具体到每一个意象。
答案:诗人借助斑鸠、杏花、泉脉、归燕、故巢以及人(的活动)等,表现出浓郁的春天气息,诗中无论是人还是物,似乎都在春天的启示下,满怀憧憬,追求美好的未来,透露出社会生活安定,人们精神面貌健康、饱满的景况。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陈子昂
①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②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注】 ①兰若:香兰和杜若。这是《楚辞》里屈原最赞美的两种花。②蕤(ruí):花下垂的样子。
请简析诗人在诗中所咏之物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感遇》是陈子昂所写的以感慨身世及时政为主的组诗,共三十八首,本篇为其中的第二首。诗中以兰若自比,寄托了个人的身世之感。陈子昂颇有政治才干,但屡受排挤压抑,报国无门,四十一岁时为射洪县令段简所害。这正像秀美幽独的兰若,在风刀霜剑的摧残下
枯萎凋谢了。分析兰若的特点,要抓住对它的描写,即“生春夏”“青青”“朱蕤”“紫茎”“岁华尽摇落”等词句,然后进行分析综合。
答案:这首诗所咏之物是香兰和杜若,它们生长于春夏,凋零于秋天,花红叶绿茎紫,幽雅清秀,独具风采。
题组二 人物类鉴赏
4.(2012·山东滨州质检)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河湟旧卒
[唐]张 乔
少年随将讨河湟,头白时清返故乡。
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陇西行
[唐]陈 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这两首诗分别描绘了怎样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一首诗所写的“河湟旧卒”,是当时久戍幸存的一个老兵,通过这个人的遭遇,反映出了那个动乱时代的影子。分析这一形象时要抓住“少年”“头白”“独吹”等词语。第二首诗“誓扫匈奴不顾身”写唐朝的边疆将士,抱定为国而战的信念,出生入死,勇敢冲杀,浴血奋战,哪里还顾得上身家性命?这是一种慷慨雄壮的英雄之气。“五千貂锦丧胡尘”写战争没有取得胜利,将士们也没能凯旋,他们全都战死在疆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丧失在敌人的烽火烟尘之中。
答案:第一首描绘的是长期戍边、年老返乡的旧卒,第二首描绘的是闺中妻子不知丈夫已成白骨,仍在梦中相见,思妇形象清晰可见,这种悲剧形象更能突出反战情绪。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好事近·渔父词
注 朱敦儒[]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注】 朱敦儒,宋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辞官离开朝廷,长期隐居浙江嘉兴。
作者在词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借此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首词塑造了一个远离尘世、独钓寒江的渔父形象。
借这个形象表达了词人坚决放弃官场生活的心志及处于恬淡自适的惯常生活状态的安然心态。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自 叙
杜荀鹤
酒瓮琴书伴病身,熟谙时事乐于贫。
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
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
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
(1)诗中“闲吟客”,“吟”的内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容真”,“真”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诗描写了一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 答案:(1)救物济世(忧国忧民) 敢于说真话的正直之士
(2)封建社会中失意潦倒而又清高悲愤的知识分子
题组三 意境类鉴赏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池口风雨留三日
[宋]黄庭坚
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
①②水远山长双属玉,身闲心苦一舂锄。
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
俯仰之间已陈迹,暮窗归了读残书。
【注】 ①双属玉:诗中指远山像属玉鸟。属玉鸟似鸭而大,长颈赤目,紫绀色。②舂锄:指白鹭。
这首诗的首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题目要求写出首联描绘的图景的特点,答题时在抓首联景物的同时,还要注意诗句中的地点——“小市”和整首诗的内容。
答案:首联从扣题入手,描绘出一幅孤城风雨图:长江边上,孤城一座,风吹雨打,已经三日,小市人家只能以菜蔬度日。
8.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注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 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半夜了,四野万籁无声。诗人夜不成寐,连露水滴落的细微声音也听到了,多么寂静的环境啊!露水下降,本来是不易觉察到的,这里用“闻”,是有意把细腻的感觉显示出来。来到西园,只见一轮寒月从东岭升起,清凉月色,照射疏竹,仿佛听到一泓流水穿过竹根,发出泠泠的声响。“泠泠”两字用得极妙。“月”上用一个“寒”字来形容,与下句的“泠泠”相联系,又与首句的“繁露坠”有关。露重月光寒,夜已深沉,萧萧疏竹,泠泠水声,点染出一种幽清的意境,令人生夜凉如水之感。
“石泉远逾响”,看来难以理解,然而这个“逾”字,却更能显出四野的空旷和寂静。山鸟时而一鸣,固然也反衬出夜的静谧,同时也表明月色的皎洁,竟使山鸟误以为天明而鸣叫。“寂寞将何言”一句,可谓此时无言胜有言。“寂寞”两字透出了心迹,他感到自己复杂的情怀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这首诗,构思新巧,诗人抓住在静夜中听到的各种细微的声响来进行描写,以有声写无声,表现诗人所处环境的空旷寂寞,从而衬托他谪居中郁悒的情怀。
答案:半夜了,四野万籁无声,一轮寒月从东岭升起,清凉月色,照射疏竹,仿佛听到一泓流水穿过竹根;泉响鸟鸣,四周空旷宁静,描绘出一幅月下西园凄清寂寞的景象。表现了作者谪居僻远之地,似有自得之趣,实则孤独愁苦,无人理解的寂寞郁悒(郁闷)情怀。(描述景象,概括意境,情感理解准确。)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清溪行
李 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 本诗写于天宝十二载(753)秋后作者游池州(今安徽贵池)时。
本诗着重描写了清溪怎样的特点?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抒情诗,主要描写清溪水色的清澈,寄寓诗人喜清厌浊的情怀。诗人离开繁华而混浊的长安,来到这清澈见底的清溪畔,固然感到“清心”,但对于胸怀济世之才和报国之志的诗人,不免有一种心灵上的孤寂。因此诗人内心流露出一种落寞郁闷的情绪。
答案:清澈。喜清厌浊(喜欢清新的大自然,厌恶混浊的帝京,终不免有一种心灵上的孤寂,流露出落寞郁悒的情绪)的情怀。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醉 着
注 韩 偓[]
万里清江万里天,一村桑柘一村烟。
渔翁醉着无人唤,过午醒来雪满船。
【注】 韩偓:晚唐诗人。
韩偓常常有意识地以画景入诗,他曾说“景状入诗兼入画”,“入意云山输画匠”。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两幅画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前两句为一幅画,着意表现平远的画面,诗人连用了两个“万里”,来描写清江的开阔绵长和天空的广阔无边,又连用了两个“一村”,来表现平野的广阔和村落的连续不断。后两句为另一幅画,作者则重点描写山川寂寥,点出的景物更疏少,只有渔翁、小舟和大雪,这和雪后四望皎然、茫茫一片的景色是完全吻合的。作者用最精练的语言、最节省的笔墨,把诗情画意准确而生动地表现出来,可谓为山水传神写照。
答案:作者在诗中描绘的两幅画都富有诗情画意,都是山水画,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江天广阔、村落连续不断的画面;后两句刻画了一幅山川寂寥、雪大船小的渔翁沉醉图。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湖 上
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这是一首描写西湖诗的上乘之作。前两句都写了一些什么景色?后两句又写了一个什么场面?请结合全诗赏析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的前两句用“花开”“草长”“莺啼”“鹭飞”四个主谓短语,由植物写到动物,由静态写到动态,写了红花满树、黄莺乱啼、绿草繁茂、水平无波、白鹭低飞,一幅充满春天气息的画面。后两句以“风日”“人意”“夕阳”“箫鼓”刻绘了西湖游人的勃勃兴致和游玩时的欢乐气氛。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洞霄宫[]
林 逋
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
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
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
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
【注】 洞霄宫:在今浙江余杭县南大涤洞,一向是游览胜地,道家认为大涤洞是第七十二福地。唐代建有天柱观,北宋改名为“洞霄宫”。
(1)此诗颔联写景极有特点,请结合诗句从两个方面作具体的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尾联提到了“芭蕉雨”“枕上闻”,这描绘了怎样的一幅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色彩绚丽。用了“碧”“红”“青”“白”四字,铺开一幅彩绘画,显得秋山秋水,一派鲜艳,毫不枯淡。②生机活泼。涧水在奔流,树林有点染,是活的景,一派活泼,一片生机。③强烈对比。涧是碧色,却流红叶;树是青的,却映白云。④动静相生。“流红叶”何其匆匆,“点白云”何等悠闲。⑤俯仰相衬。“碧涧„„”是向下看,“青林„„”是抬头看,俯仰之间何等空阔自然。
(2)结尾一联,用意点出题目的“宿”字。诗人虽未就寝,然而他已神往枕上的意境:雨打芭蕉的音响,枕上听雨的情韵。多么清幽而又闲适,浪漫而有诗意。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杨柳枝词
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注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注】 阿谁,即“谁”。
(1)诗中柳树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三、四句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特点:繁茂、悦目、柔美、孤寂。由诗中的“千万枝”可以看出柳树繁茂,“嫩于金色”写出了柳的颜色悦目,“软于丝”写出了柳的柔美,“荒园”“尽日无人”写出了柳的孤寂。
(2)后两句通过柳树生长之地荒芜冷落,暗示人才生不逢时,只好终日寂寞。
6.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踏枝 过人家废园作
龚自珍
①②漠漠春芜春不住。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偏是无情偏解舞,蒙蒙扑面皆飞絮。 绣院
③深沉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莫怨无人来折取,花开不合阳春暮。
【注】 ①漠漠春芜:茫茫一片春草。②此句化用宋朝晏殊的《踏莎行》“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的词意。③此二句化用《金缕衣》“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诗意。
这首词中“孤花”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请作简要赏析。 注
春中田园作王维阅读答案篇六
《兴化市2014届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兴化市2013-201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
语文试题
(考试用时: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30分)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一进校园,映入眼帘的是一朵朵shèng kāi的紫藤花,一股紫藤花香扑鼻而来,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愉悦和shū chà
2.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 ▲ )
A.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
B.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
C.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
D.我班学习委员经常向各位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 ▲ )
A.张继科夺得乒乓球男子单打冠军的原因,是他长期刻苦训练的结果。
B.通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改善。
C.改版后的《新闻联播》,一改过去相对严肃的形象,显得更有亲和力,让人耳目一新。
D.是否具有安全保障措施,是保证2014年俄罗斯索契冬奥会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
4.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8分,①-⑥每题1分,第⑦题2分)
①多行不义,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桑榆非晚。 ③________▲______,其不善者而改之。 ④中庭地白树栖鸦,________▲_______。 ⑤舒活舒活筋骨,___________▲__________,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春》)
⑥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 _____ ▲______ _。(《童年的朋友》) ⑦辛弃疾《西江月》一词中通过嗅觉和听觉来捕捉夏夜景物特征,给人印象鲜明而深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名著阅读。(6分)
(1)1876年,____▲____ (国籍)文学史上诞生了一部充满童趣的小说,这就是 (人名)写的《汤姆·索亚历险记》。(2分)
(2)你觉得汤姆·索亚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请结合小说的有关情节谈一谈(2分) (3)印第安人乔在坟地杀死鲁宾逊医生,表面原因是鲁宾逊不肯多付五块钱,其实乔早就对鲁宾逊怀恨在心,请写出具体原因。(2分)
6.专题与综合实践活动(8分)
你班开展了“狼”专题活动,你积极投身其中:
(1)写出含有“狼”字的两个成语。(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动物往往会被作家赋予人的性格,如蒲松龄在《狼》中认为“狼亦黠矣”,毕淑敏在《母狼的智慧》中认为“仅次于人聪明的动物是狼”,你觉得用怎样的词
语来描绘狼这样的野兽?请结合自己的所见或所闻或所读阐述理由。(2分)
(3)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4分)
【材料一】近两年,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和锡林郭勒边境草原冬季遭受严重雪灾,常闹狼患,狼群一次咬死几十只甚至上百只羊的情况时有发生。由于尚未建立完善的赔偿机制,多数受损牧户只能“自认倒霉”,独自承担损失。牧民无奈,只好自想办法,阻止狼的袭击。
【材料二】专家认为,真正与狼相对应的“羊”其实应为野生黄羊。由于人类活动严重扰乱了黄羊的迁徙路线,导致黄羊种群数量急剧减少,从而使生物链中的“狼羊”数量严重失衡,狼为了生存,就只能改为袭击家养牲畜。
①对以上两则材料进行探究活动,你得出哪些探究结果?(不少于两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牧民老王因为自家的羊多次被狼咬死,损失惨重,产生捕杀狼的念头。针对他的想法,你该怎样有效地劝阻他呢?(2分)
二、阅读理解。(共60分)
(一)阅读王维的《春中田园作》一诗,完成第7题。(6分)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注】 ①鸠(jiū):斑鸠。②远扬:又长又高的桑枝。③觇(chān):探测、察看。④临觞(shāng)忽不御:面对着杯中酒,忽然又停住了。
7.(1)诗中描写了哪些具有春天气息的景物?(2分)
(2)作者笔下的春天有什么特点?(2分)
(3)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二)阅读寓言故事《鹦鹉灭火》,完成8~11题。(14分)
①②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皆相爱。鹦鹉自念,此山虽乐,然非吾久居之地,遂去。
禽兽依依不舍。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心急如焚,遂入水沾羽,飞而洒之。天神言:
③‚汝虽好意,然何足道也?‛对曰:‚虽知区区水滴不能救,然吾尝侨居是山,禽兽善待,
④皆为兄弟,吾不忍见其毁于火也!‛天神嘉其义,即为之灭火。 【注】①集:栖息。②相:副词,表动作的对象偏指一方,可译为“它”或“他”,文中指代鹦鹉。③侨居:寄居,寄住。④嘉:赞许,夸奖。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 然非吾久居之地,遂去( ▲ ) ② 鹦鹉遥见 ( ▲ ) ..
③ 遂入水沾羽 ( ▲ ) ④ 然吾尝侨居是山( ▲ ) ..
(2)下列各句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例句:此山虽乐,然非吾久居之地 .
A.至之市 (《郑人买履》) B.方为秋田之害 (《以虫治虫》)
④②③①
C.鞭数十,驱之别院 (《幼时记趣》) D.久之,目似瞑 (《狼》)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虽 知 区 区 水 滴 不 能 救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皆相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结合鹦鹉勇敢沾羽灭火的举动,谈谈你对“义”的理解。(2分)
(三)阅读《“玉兔号”月球车》,回答12~14题。(10分)
①浩瀚苍穹,璀璨群星,见证了属于中国的‚太空大片‛。这部大片的主角——‚玉兔‛号月球车,实现了中国人与月球首次‚零距离接触‛的梦想。
②“玉兔”号月球车相貌很威武。这个“宝贝疙瘩”“身材”呈长方形盒状,长1.5米,宽1米,高1.1米,重140公斤,周身金光闪闪,耀眼夺目。她的肩部有两片可以打开的太阳能电池帆板,好似“黄金甲”上的披风。她的腿部是六个轮状的移动装置,好似哪吒脚下的“风火轮”。此外,她还有一个长长的“耳朵”——地月对话通信天线;四只敏锐的“眼睛”——头顶的导航相机与前后方的避障相机;一只灵巧的“胳膊”——负责钻孔、研磨和采样的机械臂„„
③“玉兔”号月球车工艺很苛刻。“玉兔”号堪称我国史上最难造的“车辆”,整整10年时间,一大批科研人员倾尽心血,完成了这个由移动、电源、热控等八个分系统组成的“杰作”——能够耐受月表真空、强辐射和高温差等极端环境的月球车。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说:“玉兔”号国产率达到100%。
④“玉兔”号月球车本领很高强。她的四只“眼睛”,分别是全景相机和导航相机。通过相机“观察”周围环境,对月面障碍进行感知和识别,然后对巡视的路径进行规划。遇到超过20度的斜坡、高于20厘米的石块或直径大于2米的撞击坑,能够自主判断安全避让。“玉兔”号会慢慢移动,比人们想象的走得慢,时速约200米。它的高性能体现在越障能力和通过性,而不是追求高速度。她在月面巡视时采取自主导航和地面遥控的组合模式,不仅可以自主前进、转弯、后退,还可以原地打转、横向侧摆,确保在危机四伏的月面上畅行无阻。此外,月球昼夜温差非常大,“玉兔”号月球车可耐受300摄氏度的温差。
12.“玉兔”号月球车有哪些显著特点?(3分)
13.“‘玉兔’号会慢慢移动,比人们想象的走得慢,时速约200米”,句中的“约”能否删掉,为什么?(3分)
14.第②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4分)
(四)阅读赵畅的《读书如“熬粥”》一文,回答15~17题。(10分)
①我喜好喝粥,是母亲培养的,因为母亲煮得一手好粥。孩提时曾问母亲何以烧一锅好粥,她告诉我:‚粥是熬出来的,熬粥有三要素,即好米、文火、持续。‛熬粥之妙,令我想及读书。细细回味一番,读书不正如熬粥一般吗?
②读书之法,贵在选择好书。经典好书,如同‚好米‛。经典往往记录着优秀的思想,它们总是超越时代,历久弥新。读经典,你将从先贤的精神世界中吸收养分,从与高贵的心灵对话中得到陶冶。秘鲁作家略萨说:‚如果一个人不读书,或者很少读书,或者只读‘垃圾书’,他可能会说话,但是永远只能说那点事情,因为他用来表达的词汇量十分有限。不仅是词汇有限,同时也使智力和想象力有限,使知识和思想贫乏。‛略萨的这番话对阅读经
典的意义作了深刻的诠释。一个常读经典作品的人,一个常读好书的人,更容易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③读书之法,贵在耐心细读。心急火燎是读不了书的,粗枝大叶也不会有任何效果。读书须用‚文火‛,好似老牛吃草,不慌不忙,细细咀嚼。读书是一个人的心灵之旅,拿到一本书看到书名时,就像在长途汽车站的站牌上看到一个遥远的目的地,它意味着什么,暂时你还不知道,你只是向往。然后,你打开书本,仿佛踏上一段陌生而新奇的旅程。如果说,最幸福的旅行是那种沿途风光无限,刺激而浪漫的行程的话,那么,最幸福的阅读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书本中向你次第展开。按高尔基的说法,就是阅读向你‚打开了一扇扇新的未知世界的窗户‛。只是别忙,须从容读。从容读,你便会觉得处处皆风景。
④读书之法,贵在持之以恒。不能心血来潮,高兴时拼命读,兴头过后就丢弃一旁。真要读书,须善耐寂寞,甘守孤独。不要因为这份寂寞与单调,你就感到厌烦无味,就与读书渐离渐远。坚持读书,须有定力。这方面,国学大师陈寅恪便是典范。据他的友人回忆说:‚那时一起在德国留学的学生们大多数玩得乱得不得了,只有孟真(傅斯年)和(陈)寅恪两个是‘宁国府门前的一对石狮子’。‛意思是说,他们心思纯正,始终坚持专注于读书学习,不受其他诱惑的干扰,耐得住寂寞与单调。 ⑤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只要做到读经典好书,耐心细读,持之以恒地读,读书之“用”就会潜移默化,融进一个人的血液、精神、行动之中,让人享用不尽,受益无穷。(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5.作者说“读书如熬粥”,根据文意谈谈作者认为读书应遵循哪些法则?(3分) 16.本文第④段中主要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7.第⑤段中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引用得是否妥当?为什么? (4分)
(五)阅读徐学平的《母亲那碗腊八粥》一文,回答18~21题。(20分)
①儿时的记忆中,每当迈进了腊月的门槛,母亲便开始扳着手指数起日子来,念叨着:‚快到腊八了,又该给你们熬腊八粥喝了……‛
②我小的时候,乡村还是比较贫困的,粥可谓是庄户人家的主食了。那年头,稠粥是不敢奢望的,生活不宽裕的家庭,因为舍不得多放米,有时稀得能照出人影儿。只有富裕点的人家,那粥才浓些,是真正的大米粥,人们就夸张地说成‚竖勺子不倒‛了。这粥,最好喝的当然还得数腊八粥,但除了过腊八节,寻常的日子里更是难得吃上一顿的。
③据老辈人说,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度日,便给一家财主放牛。有一天放牛归来时牵牛走过一座独木桥,牛一滑跌下了桥,将腿摔断了。老财主气急败坏,便把朱元璋关进一间房子里不给饭吃。朱元璋饿得够呛,忽然发现屋里有一鼠洞,扒开一看,原来是老鼠的一个粮仓,里面有米、有豆,还有红枣。他把这些东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锅粥,吃起来香甜可口。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过上了好日子,为了铭记当年被财主关进房子忍饥挨饿的痛苦经历,便叫御厨熬了一锅各种粮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这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因此就叫“腊八粥”。
④传说故事在小孩子心中总是神奇的,因此,在清晰地记下了这个美好故事的同时,也记住了那年那月腊八粥的诱人甜香。
⑤每到腊月初八,母亲就会早早起床熬腊八粥。腊八粥的食材是很丰富的,除了可以选用豌豆、黄豆、红豆、绿豆、高粱等粮食作物之外,还可加入青菜、茨菇、荸荠、红枣、白果等蔬菜和干果。听母亲说,据“腊八”一词中的“八”字,一般在配料时都是以凑齐八样为宜,搭配可随各人喜好而定。
⑥熬腊八粥是很费时的,但母亲却总是很有耐心。她先将豆油在锅里烧热,再放进葱花和盐爆锅,然后逐步加入水和配料,待锅烧开后才会放点菜叶进去搅匀。其中,花生米是母亲用菜刀在面板上挨个切成碎块的,喝着母亲的腊八粥,每当嚼到里面的花生米时,感觉那味道真是格外的香。
⑦当浓浓的香味在屋子里弥漫开来,母亲便开始喊我们起床。腊月正是呵气成雾、滴水成冰的季节,每当从被窝里钻出来,浑身早已冻得发抖。母亲把那香味扑鼻、色泽鲜艳的腊八粥盛到碗里时,我们激动的心情便再也按捺不住,会敞开腮帮子大嚼大吃,因为粥烫得厉害,‚吸吸溜溜‛的声音响成一片。每当嚼到里面细碎的花生米时,感觉那味道真是格外的香。一家人你一碗我一碗,一边品尝着香稠的美味,一边称赞着母亲的厨艺。母亲端着碗坐在一边也不管我们,只用那充满了爱的目光凝视着我们。待到额头上、鼻尖上沁出细密的汗珠时,那心窝里就别提有多温暖了!
⑧冬去春来,物换星移,近三十年的时光一晃而过。如今,腊八粥也不再是孩子们垂涎的美食了。虽然现在城市粥店里腊八粥的用料已与以前大相径庭,什么桂圆、莲子、枸杞、蜜饯等既营养又保健,十分讲究,但我吃来却总感到吃不出当年的味道了。
(选文有改动)
18.第③段插叙有关腊八粥的传说故事有哪些作用?(4分)
19.赏析下边的语句。(6分)
(1)每当迈进了腊月的门槛,母亲便开始扳着手指数起日子来,念叨着:‚快到腊八了,又该给你们熬腊八粥喝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先将豆油在锅里烧热,再放进葱花和盐爆锅,然后逐步加入水和配料,待锅烧开........后才会放点菜叶进去搅匀。(请结合加点词赏析) .
20.与小时候的腊八粥相比,现在城市粥店里的腊八粥用料又多又好,可作者“总感到吃不出当年的味道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请简要分析。(4分)
21.阅读下面的链接文字并结合选文回答问题。(6分) 【链接】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
(刘绍棠《本命年的回想》)
选文划线句子和链接材料都写到了吃腊八粥的情景,两者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作文(共60分)
22.请以“告诉自己要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在题目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或短语;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3)字数不少于600字;
(4)书写工整规范。(4分)
春中田园作王维阅读答案篇七
《2013年语文高考二轮复习训练题:第八章第一节]》
题组一 意象类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裴给事宅白牡丹
裴 潾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前两句是如何写紫牡丹的?这跟写白牡丹有什么关系?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能力。诗的前两句写紫牡丹的盛开,没有直接描写,而是通过“豪贵争赏”,因而是侧面描写。三、四句由“别”引入白牡丹的形象,另外要结合诗歌的主旨。 答案:通过写长安豪贵争赏紫牡丹侧面描写出紫牡丹花开之盛、之美。写紫牡丹之盛为后面展开对白牡丹的描写作了有力的铺垫。表达了诗人对白牡丹及裴给事的高洁形象的赞美和对其处境的同情。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中田园作
王 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思远客。
诗人在前六句中借助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诗人凭着他敏锐的感受,捕捉到春天较早发生的景象,从淡淡的色调和平静的活动中成功地表现了浓郁的春天气息。先要整体感知基调,然后再具体到每一个意象。
答案:诗人借助斑鸠、杏花、泉脉、归燕、故巢以及人(的活动)等,表现出浓郁的春天气息,诗中无论是人还是物,似乎都在春天的启示下,满怀憧憬,追求美好的未来,透露出社会生活安定,人们精神面貌健康、饱满的景况。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陈子昂
①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②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注】 ①兰若:香兰和杜若。这是《楚辞》里屈原最赞美的两种花。②蕤(ruí):花下垂的样子。
请简析诗人在诗中所咏之物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感遇》是陈子昂所写的以感慨身世及时政为主的组诗,共三十八首,本篇为其中的第二首。诗中以兰若自比,寄托了个人的身世之感。陈子昂颇有政治才干,但屡受排挤压抑,报国无门,四十一岁时为射洪县令段简所害。这正像秀美幽独的兰若,在风刀霜剑的摧残下
枯萎凋谢了。分析兰若的特点,要抓住对它的描写,即“生春夏”“青青”“朱蕤”“紫茎”“岁华尽摇落”等词句,然后进行分析综合。
答案:这首诗所咏之物是香兰和杜若,它们生长于春夏,凋零于秋天,花红叶绿茎紫,幽雅清秀,独具风采。
题组二 人物类鉴赏
4.(2012·山东滨州质检)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河湟旧卒
[唐]张 乔
少年随将讨河湟,头白时清返故乡。
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陇西行
[唐]陈 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这两首诗分别描绘了怎样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一首诗所写的“河湟旧卒”,是当时久戍幸存的一个老兵,通过这个人的遭遇,反映出了那个动乱时代的影子。分析这一形象时要抓住“少年”“头白”“独吹”等词语。第二首诗“誓扫匈奴不顾身”写唐朝的边疆将士,抱定为国而战的信念,出生入死,勇敢冲杀,浴血奋战,哪里还顾得上身家性命?这是一种慷慨雄壮的英雄之气。“五千貂锦丧胡尘”写战争没有取得胜利,将士们也没能凯旋,他们全都战死在疆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丧失在敌人的烽火烟尘之中。
答案:第一首描绘的是长期戍边、年老返乡的旧卒,第二首描绘的是闺中妻子不知丈夫已成白骨,仍在梦中相见,思妇形象清晰可见,这种悲剧形象更能突出反战情绪。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好事近·渔父词
注 朱敦儒[]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注】 朱敦儒,宋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辞官离开朝廷,长期隐居浙江嘉兴。
作者在词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借此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首词塑造了一个远离尘世、独钓寒江的渔父形象。
借这个形象表达了词人坚决放弃官场生活的心志及处于恬淡自适的惯常生活状态的安然心态。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自 叙
杜荀鹤
酒瓮琴书伴病身,熟谙时事乐于贫。
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
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
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
(1)诗中“闲吟客”,“吟”的内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容真”,“真”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诗描写了一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 答案:(1)救物济世(忧国忧民) 敢于说真话的正直之士
(2)封建社会中失意潦倒而又清高悲愤的知识分子
题组三 意境类鉴赏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池口风雨留三日
[宋]黄庭坚
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
①②水远山长双属玉,身闲心苦一舂锄。
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
俯仰之间已陈迹,暮窗归了读残书。
【注】 ①双属玉:诗中指远山像属玉鸟。属玉鸟似鸭而大,长颈赤目,紫绀色。②舂锄:指白鹭。
这首诗的首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题目要求写出首联描绘的图景的特点,答题时在抓首联景物的同时,还要注意诗句中的地点——“小市”和整首诗的内容。
答案:首联从扣题入手,描绘出一幅孤城风雨图:长江边上,孤城一座,风吹雨打,已经三日,小市人家只能以菜蔬度日。
8.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注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 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半夜了,四野万籁无声。诗人夜不成寐,连露水滴落的细微声音也听到了,多么寂静的环境啊!露水下降,本来是不易觉察到的,这里用“闻”,是有意把细腻的感觉显示出来。来到西园,只见一轮寒月从东岭升起,清凉月色,照射疏竹,仿佛听到一泓流水穿过竹根,发出泠泠的声响。“泠泠”两字用得极妙。“月”上用一个“寒”字来形容,与下句的“泠泠”相联系,又与首句的“繁露坠”有关。露重月光寒,夜已深沉,萧萧疏竹,泠泠水声,点染出一种幽清的意境,令人生夜凉如水之感。
“石泉远逾响”,看来难以理解,然而这个“逾”字,却更能显出四野的空旷和寂静。山鸟时而一鸣,固然也反衬出夜的静谧,同时也表明月色的皎洁,竟使山鸟误以为天明而鸣叫。“寂寞将何言”一句,可谓此时无言胜有言。“寂寞”两字透出了心迹,他感到自己复杂的情怀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这首诗,构思新巧,诗人抓住在静夜中听到的各种细微的声响来进行描写,以有声写无声,表现诗人所处环境的空旷寂寞,从而衬托他谪居中郁悒的情怀。
答案:半夜了,四野万籁无声,一轮寒月从东岭升起,清凉月色,照射疏竹,仿佛听到一泓流水穿过竹根;泉响鸟鸣,四周空旷宁静,描绘出一幅月下西园凄清寂寞的景象。表现了作者谪居僻远之地,似有自得之趣,实则孤独愁苦,无人理解的寂寞郁悒(郁闷)情怀。(描述景象,概括意境,情感理解准确。)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清溪行
李 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 本诗写于天宝十二载(753)秋后作者游池州(今安徽贵池)时。
本诗着重描写了清溪怎样的特点?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抒情诗,主要描写清溪水色的清澈,寄寓诗人喜清厌浊的情怀。诗人离开繁华而混浊的长安,来到这清澈见底的清溪畔,固然感到“清心”,但对于胸怀济世之才和报国之志的诗人,不免有一种心灵上的孤寂。因此诗人内心流露出一种落寞郁闷的情绪。
答案:清澈。喜清厌浊(喜欢清新的大自然,厌恶混浊的帝京,终不免有一种心灵上的孤寂,流露出落寞郁悒的情绪)的情怀。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醉 着
注 韩 偓[]
万里清江万里天,一村桑柘一村烟。
渔翁醉着无人唤,过午醒来雪满船。
【注】 韩偓:晚唐诗人。
韩偓常常有意识地以画景入诗,他曾说“景状入诗兼入画”,“入意云山输画匠”。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两幅画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前两句为一幅画,着意表现平远的画面,诗人连用了两个“万里”,来描写清江的开阔绵长和天空的广阔无边,又连用了两个“一村”,来表现平野的广阔和村落的连续不断。后两句为另一幅画,作者则重点描写山川寂寥,点出的景物更疏少,只有渔翁、小舟和大雪,这和雪后四望皎然、茫茫一片的景色是完全吻合的。作者用最精练的语言、最节省的笔墨,把诗情画意准确而生动地表现出来,可谓为山水传神写照。
答案:作者在诗中描绘的两幅画都富有诗情画意,都是山水画,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江天广阔、村落连续不断的画面;后两句刻画了一幅山川寂寥、雪大船小的渔翁沉醉图。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湖 上
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这是一首描写西湖诗的上乘之作。前两句都写了一些什么景色?后两句又写了一个什么场面?请结合全诗赏析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的前两句用“花开”“草长”“莺啼”“鹭飞”四个主谓短语,由植物写到动物,由静态写到动态,写了红花满树、黄莺乱啼、绿草繁茂、水平无波、白鹭低飞,一幅充满春天气息的画面。后两句以“风日”“人意”“夕阳”“箫鼓”刻绘了西湖游人的勃勃兴致和游玩时的欢乐气氛。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注宿洞霄宫[]
林 逋
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
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
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
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
【注】 洞霄宫:在今浙江余杭县南大涤洞,一向是游览胜地,道家认为大涤洞是第七十二福地。唐代建有天柱观,北宋改名为“洞霄宫”。
(1)此诗颔联写景极有特点,请结合诗句从两个方面作具体的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尾联提到了“芭蕉雨”“枕上闻”,这描绘了怎样的一幅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色彩绚丽。用了“碧”“红”“青”“白”四字,铺开一幅彩绘画,显得秋山秋水,一派鲜艳,毫不枯淡。②生机活泼。涧水在奔流,树林有点染,是活的景,一派活泼,一片生机。③强烈对比。涧是碧色,却流红叶;树是青的,却映白云。④动静相生。“流红叶”何其匆匆,“点白云”何等悠闲。⑤俯仰相衬。“碧涧……”是向下看,“青林……”是抬头看,俯仰之间何等空阔自然。
(2)结尾一联,用意点出题目的“宿”字。诗人虽未就寝,然而他已神往枕上的意境:雨打芭蕉的音响,枕上听雨的情韵。多么清幽而又闲适,浪漫而有诗意。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杨柳枝词
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注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注】 阿谁,即“谁”。
(1)诗中柳树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三、四句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特点:繁茂、悦目、柔美、孤寂。由诗中的“千万枝”可以看出柳树繁茂,“嫩于金色”写出了柳的颜色悦目,“软于丝”写出了柳的柔美,“荒园”“尽日无人”写出了柳的孤寂。
(2)后两句通过柳树生长之地荒芜冷落,暗示人才生不逢时,只好终日寂寞。
6.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踏枝 过人家废园作
龚自珍
①②漠漠春芜春不住。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偏是无情偏解舞,蒙蒙扑面皆飞絮。 绣院
③深沉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莫怨无人来折取,花开不合阳春暮。
【注】 ①漠漠春芜:茫茫一片春草。②此句化用宋朝晏殊的《踏莎行》“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的词意。③此二句化用《金缕衣》“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诗意。
这首词中“孤花”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请作简要赏析。
春中田园作王维阅读答案篇八
《2013年语文高考二轮复习训练题:第八章第一节]》
题组一 意象类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裴给事宅白牡丹
裴 潾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前两句是如何写紫牡丹的?这跟写白牡丹有什么关系?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能力。诗的前两句写紫牡丹的盛开,没有直接描写,而是通过“豪贵争赏”,因而是侧面描写。三、四句由“别”引入白牡丹的形象,另外要结合诗歌的主旨。 答案:通过写长安豪贵争赏紫牡丹侧面描写出紫牡丹花开之盛、之美。写紫牡丹之盛为后面展开对白牡丹的描写作了有力的铺垫。表达了诗人对白牡丹及裴给事的高洁形象的赞美和对其处境的同情。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中田园作
王 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思远客。
诗人在前六句中借助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诗人凭着他敏锐的感受,捕捉到春天较早发生的景象,从淡淡的色调和平静的活动中成功地表现了浓郁的春天气息。先要整体感知基调,然后再具体到每一个意象。
答案:诗人借助斑鸠、杏花、泉脉、归燕、故巢以及人(的活动)等,表现出浓郁的春天气息,诗中无论是人还是物,似乎都在春天的启示下,满怀憧憬,追求美好的未来,透露出社会生活安定,人们精神面貌健康、饱满的景况。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陈子昂
①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②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注】 ①兰若:香兰和杜若。这是《楚辞》里屈原最赞美的两种花。②蕤(ruí):花下垂的样子。
请简析诗人在诗中所咏之物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感遇》是陈子昂所写的以感慨身世及时政为主的组诗,共三十八首,本篇为其中的第二首。诗中以兰若自比,寄托了个人的身世之感。陈子昂颇有政治才干,但屡受排挤压抑,报国无门,四十一岁时为射洪县令段简所害。这正像秀美幽独的兰若,在风刀霜剑的摧残下
枯萎凋谢了。分析兰若的特点,要抓住对它的描写,即“生春夏”“青青”“朱蕤”“紫茎”“岁华尽摇落”等词句,然后进行分析综合。
答案:这首诗所咏之物是香兰和杜若,它们生长于春夏,凋零于秋天,花红叶绿茎紫,幽雅清秀,独具风采。
题组二 人物类鉴赏
4.(2012·山东滨州质检)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河湟旧卒
[唐]张 乔
少年随将讨河湟,头白时清返故乡。
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陇西行
[唐]陈 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这两首诗分别描绘了怎样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一首诗所写的“河湟旧卒”,是当时久戍幸存的一个老兵,通过这个人的遭遇,反映出了那个动乱时代的影子。分析这一形象时要抓住“少年”“头白”“独吹”等词语。第二首诗“誓扫匈奴不顾身”写唐朝的边疆将士,抱定为国而战的信念,出生入死,勇敢冲杀,浴血奋战,哪里还顾得上身家性命?这是一种慷慨雄壮的英雄之气。“五千貂锦丧胡尘”写战争没有取得胜利,将士们也没能凯旋,他们全都战死在疆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丧失在敌人的烽火烟尘之中。
答案:第一首描绘的是长期戍边、年老返乡的旧卒,第二首描绘的是闺中妻子不知丈夫已成白骨,仍在梦中相见,思妇形象清晰可见,这种悲剧形象更能突出反战情绪。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好事近·渔父词
注 朱敦儒[]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注】 朱敦儒,宋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辞官离开朝廷,长期隐居浙江嘉兴。
作者在词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借此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首词塑造了一个远离尘世、独钓寒江的渔父形象。
借这个形象表达了词人坚决放弃官场生活的心志及处于恬淡自适的惯常生活状态的安然心态。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自 叙
杜荀鹤
酒瓮琴书伴病身,熟谙时事乐于贫。
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
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
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
(1)诗中“闲吟客”,“吟”的内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容真”,“真”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诗描写了一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 答案:(1)救物济世(忧国忧民) 敢于说真话的正直之士
(2)封建社会中失意潦倒而又清高悲愤的知识分子
题组三 意境类鉴赏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池口风雨留三日
[宋]黄庭坚
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
①②水远山长双属玉,身闲心苦一舂锄。
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
俯仰之间已陈迹,暮窗归了读残书。
【注】 ①双属玉:诗中指远山像属玉鸟。属玉鸟似鸭而大,长颈赤目,紫绀色。②舂锄:指白鹭。
这首诗的首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题目要求写出首联描绘的图景的特点,答题时在抓首联景物的同时,还要注意诗句中的地点——“小市”和整首诗的内容。
答案:首联从扣题入手,描绘出一幅孤城风雨图:长江边上,孤城一座,风吹雨打,已经三日,小市人家只能以菜蔬度日。
8.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注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 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半夜了,四野万籁无声。诗人夜不成寐,连露水滴落的细微声音也听到了,多么寂静的环境啊!露水下降,本来是不易觉察到的,这里用“闻”,是有意把细腻的感觉显示出来。来到西园,只见一轮寒月从东岭升起,清凉月色,照射疏竹,仿佛听到一泓流水穿过竹根,发出泠泠的声响。“泠泠”两字用得极妙。“月”上用一个“寒”字来形容,与下句的“泠泠”相联系,又与首句的“繁露坠”有关。露重月光寒,夜已深沉,萧萧疏竹,泠泠水声,点染出一种幽清的意境,令人生夜凉如水之感。
“石泉远逾响”,看来难以理解,然而这个“逾”字,却更能显出四野的空旷和寂静。山鸟时而一鸣,固然也反衬出夜的静谧,同时也表明月色的皎洁,竟使山鸟误以为天明而鸣叫。“寂寞将何言”一句,可谓此时无言胜有言。“寂寞”两字透出了心迹,他感到自己复杂的情怀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这首诗,构思新巧,诗人抓住在静夜中听到的各种细微的声响来进行描写,以有声写无声,表现诗人所处环境的空旷寂寞,从而衬托他谪居中郁悒的情怀。
答案:半夜了,四野万籁无声,一轮寒月从东岭升起,清凉月色,照射疏竹,仿佛听到一泓流水穿过竹根;泉响鸟鸣,四周空旷宁静,描绘出一幅月下西园凄清寂寞的景象。表现了作者谪居僻远之地,似有自得之趣,实则孤独愁苦,无人理解的寂寞郁悒(郁闷)情怀。(描述景象,概括意境,情感理解准确。)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清溪行
李 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 本诗写于天宝十二载(753)秋后作者游池州(今安徽贵池)时。
本诗着重描写了清溪怎样的特点?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抒情诗,主要描写清溪水色的清澈,寄寓诗人喜清厌浊的情怀。诗人离开繁华而混浊的长安,来到这清澈见底的清溪畔,固然感到“清心”,但对于胸怀济世之才和报国之志的诗人,不免有一种心灵上的孤寂。因此诗人内心流露出一种落寞郁闷的情绪。
答案:清澈。喜清厌浊(喜欢清新的大自然,厌恶混浊的帝京,终不免有一种心灵上的孤寂,流露出落寞郁悒的情绪)的情怀。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醉 着
注 韩 偓[]
万里清江万里天,一村桑柘一村烟。
渔翁醉着无人唤,过午醒来雪满船。
【注】 韩偓:晚唐诗人。
韩偓常常有意识地以画景入诗,他曾说“景状入诗兼入画”,“入意云山输画匠”。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两幅画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前两句为一幅画,着意表现平远的画面,诗人连用了两个“万里”,来描写清江的开阔绵长和天空的广阔无边,又连用了两个“一村”,来表现平野的广阔和村落的连续不断。后两句为另一幅画,作者则重点描写山川寂寥,点出的景物更疏少,只有渔翁、小舟和大雪,这和雪后四望皎然、茫茫一片的景色是完全吻合的。作者用最精练的语言、最节省的笔墨,把诗情画意准确而生动地表现出来,可谓为山水传神写照。
答案:作者在诗中描绘的两幅画都富有诗情画意,都是山水画,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江天广阔、村落连续不断的画面;后两句刻画了一幅山川寂寥、雪大船小的渔翁沉醉图。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湖 上
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这是一首描写西湖诗的上乘之作。前两句都写了一些什么景色?后两句又写了一个什么场面?请结合全诗赏析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的前两句用“花开”“草长”“莺啼”“鹭飞”四个主谓短语,由植物写到动物,由静态写到动态,写了红花满树、黄莺乱啼、绿草繁茂、水平无波、白鹭低飞,一幅充满春天气息的画面。后两句以“风日”“人意”“夕阳”“箫鼓”刻绘了西湖游人的勃勃兴致和游玩时的欢乐气氛。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注宿洞霄宫[]
林 逋
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
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
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
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
【注】 洞霄宫:在今浙江余杭县南大涤洞,一向是游览胜地,道家认为大涤洞是第七十二福地。唐代建有天柱观,北宋改名为“洞霄宫”。
(1)此诗颔联写景极有特点,请结合诗句从两个方面作具体的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尾联提到了“芭蕉雨”“枕上闻”,这描绘了怎样的一幅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色彩绚丽。用了“碧”“红”“青”“白”四字,铺开一幅彩绘画,显得秋山秋水,一派鲜艳,毫不枯淡。②生机活泼。涧水在奔流,树林有点染,是活的景,一派活泼,一片生机。③强烈对比。涧是碧色,却流红叶;树是青的,却映白云。④动静相生。“流红叶”何其匆匆,“点白云”何等悠闲。⑤俯仰相衬。“碧涧„„”是向下看,“青林„„”是抬头看,俯仰之间何等空阔自然。
(2)结尾一联,用意点出题目的“宿”字。诗人虽未就寝,然而他已神往枕上的意境:雨打芭蕉的音响,枕上听雨的情韵。多么清幽而又闲适,浪漫而有诗意。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杨柳枝词
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注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注】 阿谁,即“谁”。
(1)诗中柳树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三、四句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特点:繁茂、悦目、柔美、孤寂。由诗中的“千万枝”可以看出柳树繁茂,“嫩于金色”写出了柳的颜色悦目,“软于丝”写出了柳的柔美,“荒园”“尽日无人”写出了柳的孤寂。
(2)后两句通过柳树生长之地荒芜冷落,暗示人才生不逢时,只好终日寂寞。
6.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踏枝 过人家废园作
龚自珍
①②漠漠春芜春不住。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偏是无情偏解舞,蒙蒙扑面皆飞絮。 绣院
③深沉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莫怨无人来折取,花开不合阳春暮。
【注】 ①漠漠春芜:茫茫一片春草。②此句化用宋朝晏殊的《踏莎行》“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的词意。③此二句化用《金缕衣》“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诗意。
这首词中“孤花”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请作简要赏析。
春中田园作王维阅读答案篇九
《江西省高安市2012年初三语文古诗词课外阅读专项训练题(word有答案)》
江西省高安市2012年初三语文古诗词课外阅读专项训练题(含答案)
秋风引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6.此诗中,诗人流露出哪种情思?( ) (2分)
A.送别之情 B.思归之心 C.喜悦之意 D.愤怒之思
7.“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意境与下面哪一项相近? ( ) (2分)
A.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C.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D.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6.B(2分)
7.A(2分)
舟行
[明]吴承恩
白鹭群翻隔浦风,斜阳遥映树重重。
前村一片云将雨,闲倚船窗看挂龙②。
【注释】①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寺方。
②挂龙:夏季由积云强烈发展而成的积雨云,顶部向上突起作峰状可塔状,云底乌黑色,民间称为“挂龙”。
3.首句中的“翻”字极富表现力,凸显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答:
4.“闲倚船窗看挂龙”中你看到怎样的诗人形象?(2分)
答:
3. (2分) “翻”字写出了白鹭在水边迎风轻巧、敏捷地翻飞翱翔,描绘(突显)了
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
(评分说明:“白鹭”、“水边”、“翻飞”、“充满生机”作为赋分点,缺一项扣1分,扣完为止。)
4. (2分) 诗人以闲适的心情,倚窗而立,欣赏大自然的美好和多变,心中充满对
大自然的热爱。。
(评分说明:“闲适的心情”、“倚窗而立”1分,情感1分)
①
浣溪沙
秦 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1.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通过哪些表现出来的?
2.“自在飞花轻似梦”一句是个比喻句,今人沈祖棼在《宋词赏析》中将其称为“奇喻”,与李煜的“问君能有许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你说说,它们的“异”与“同”。
浣溪沙
1.第一问:淡淡的忧愁。第二问:是通过“轻寒”“晓阴”“淡烟”“丝雨”“如梦的飞花”等
这些词语表现出来的。;通过轻浅的色调、幽渺的意境表现出来的。
2.同在都是写愁,都用了新奇比喻,令人耳目一新异在李煜的词用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
的事物,或者说,以容易捉摸的事物去比喻难以捉摸的事物,但词人在这里却用倒喻反
其道而行之。他不说梦似飞花,而说飞花似梦,也同样很新奇。
钟陵禁烟寄从弟
李中
落絮飞花日又西,踏青无侣草萋萋。
交亲书断竟不到,忍听黄昏杜宇啼。
【注】①禁烟:指寒食节,这一天,家家禁止烟火,进行祭祖.踏青等活动。[来源:
学#科#网]
1.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试就诗歌首句中“落絮飞花”和“日又西”两个意象加以
分析。
答:
2.试分析诗歌结句是怎样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
答:
钟陵禁烟寄从弟
1.“落絮飞花”,描绘了柳絮漫天飞舞、飘荡不定的情景,寄托了作者远离亲人的飘零之感;
“日又西”,写日出日落,日复一日,时间漫长,突出了作者一。天处在思念亲人的情
感煎熬之中。
2.古人多用杜鹃啼鸣表示思乡,黄昏时分,杜鹃哀啼,自然引发诗人思归之情; “忍听”,
即“不忍听”,表现了作者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愁情。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1.本诗的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诗中的“尽”和“满”写出了一种怎样的情形?
3.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最有代表性的怀古诗之一。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本诗作
简单赏析。
越中览古
1.一、二两句描绘了越王及其战士胜利归来的画面,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
2.写出了越王勾践破吴凯旋时繁盛、美好、热闹和欢乐的情形。
3.诗人选取了越王班师回国的两个镜头,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作了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人事变迁、盛衰无常的主旨。
从军行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 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 红旗直上天山雪。
1请发挥你的想象,用形象化的语言描述“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的画面。
2诗歌中“红旗直上天山雪”一句表现了从军将士怎样的精神?
从军行
1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海畔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 2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的精神。 春中田园作
王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杨,荷锄觇①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思远客。
【注释】①觇(chàn:观测)。② 觞:酒杯。 1.诗中写农事的诗句是:,
2.面对生机勃勃的春天,诗人却难以畅饮,其原因是什么?
1.持斧伐远杨,荷锄觇泉脉。
2.思念远方的亲人。
赏析
这是一首春天的颂歌。从诗所展现的环境和情调看,似较《辋川集》的写作时间要早些。在这首诗中,诗人只是平平地叙述,心情平静地感受着、品味着生活的滋味。 ②
冬天很难见到的斑鸠,随着春的来临,很早就飞到村庄来了,在屋上不时鸣叫着,村中的杏花也赶在桃花之前争先开放,开得雪白一片,整个村子掩映在一片白色杏花之中。开头两句十个字,通过鸟鸣、花开,就把春意写得很浓了。接着,诗人由春天的景物写到农事,好像是春鸠的鸣声和耀眼的杏花,使得农民在家里呆不住了,他们有的拿着斧子去修整桑枝,有的扛着锄头去察看泉水的通路。整桑理水是经冬以后最早的一种劳动,可说是农事的序幕。
归燕、新历更是春天开始的标志。燕子回来了,飞上屋梁,在巢边呢喃地叫着,似乎还能认识它的故巢,而屋中的旧主人却在翻看新一年的日历。旧人、归燕,和平安定,故居依然,但“东风暗换年华”,生活在自然地和平地更替与前进。对着故巢、新历,燕子和人将怎样规划和建设新的生活,这是用极富诗意的笔调,写出春天的序幕。新历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就像春天的布幕在眼前拉开了一样。
诗的前六句,都是写诗人所看到的春天的景象。结尾两句,写自己的感情活动。诗人觉得这春天田园的景象太美好了,“物欣欣而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一切是那样富有生气,充满着生活之美。他很想开怀畅饮,可是,对着酒又停住了,想到那离开家园作客在外的人,无缘享受与领略这种生活,不由得为之惋惜、惆怅。
这首诗春天的气息很浓,而诗人只是平静地淡淡地描述,始终没有渲染春天的万紫千红。但从淡淡的色调和平静的活动中却成功地表现了春天的到来。诗人凭着他敏锐的感受,捕捉的都是春天较早发生的景象,仿佛不是在欣赏春天的外貌,而是在倾听春天的脉搏,追踪春天的脚步。诗中无论是人是物,似乎都在春天的启动下,满怀憧憬,展望和追求美好的明天,透露出唐代前期的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面貌的某些特征。人们的精神状态也有点像万物欣欣然地适应着春天,显得健康、饱满和开拓。
[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1.首联在文中有何作用?
2.怎样理解杜甫的悲秋情怀?
3.第三联的“他日”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为“往日”,一种解释为“来日”,你认为
哪种解释好,为什么?
秋兴八首
1.首联点明时间地点,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为第二联写天地风云变化蓄势,(为后文写旅途飘零作铺垫),萧森的景象对战乱不息的形势有暗示作用(渲染忧愁的气氛)。
2.杜甫的悲秋,融入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显得更加沉郁厚重。
3.“往日”:杜甫在夔州两见菊开,想到在故园时必无此境,故两度落泪(或再现往日泪水)。
“来日”:两见菊开虽是乐事,但来年回忆起来必当落泪。
蝶恋花 春暮
李冠
遥夜亭皋闲信步。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
桃杏依稀香暗渡。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1.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一句中的“闲”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2.沈谦《填词杂说》赞《蝶恋花》“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句,以为“红杏枝头
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俱不及。你同意吗?说说你的看法。
蝶恋花 春暮
1.伤春暮、怀人。“闲”字写出词人一副随意举步、漫不经心的样子,含有排遣内心某种积
郁的用意
2.同意。这两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写出了春天夜晚清新淡雅朦胧的景象,如此美景更能
勾起人的相思之情。而“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只从视觉方面写出景物的动态美。
溪 居
柳宗元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簪组:古代官吏的服饰。
1.诗中描写了一种怎样的生活?请简要赏析。
2.清代诗人沈德潜评价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时说:“不怨而怨。”你如何理解?请简要分
析。
溪 居
1.诗中描写了自己的隐居生活,闲散、自然、安逸、宁静。他闲居无事,便与农田菜圃为邻,种树赏花,自得其乐。虽然有永州的司马官衔,有时就仿佛是个山林隐逸之士。清晨,诗人踏着露水去耕地除草。不劳动的时候,就荡起小船,去游山玩水,直到天黑才归来。常常在自然的怀抱中独往独来,碰不到别人,仰望碧空蓝天,不禁会放声歌唱。(简单描述即可,不必如此详细。
2.诗人在长期被仕途所累之后有了亲近自然、隐居田园的机会,于是在首联用一个 “幸”字表达了自己的“庆幸”,故言“不怨”。但全诗表面上写溪居生活的闲适,字里行间隐含贬居时的抑郁之气。诗中“幸”是含着痛苦的笑;“闲依”包含着投闲置散的无聊,“偶似”说明并不真有隐士的淡泊、闲适,“来往不逢人”可见生活的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