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力量姚天元

| 高三 |

【www.guakaob.com--高三】

文学的力量姚天元篇一
《上海高三语文_静安区2008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检测试卷 2009.1》

静安区2008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检测试卷 2009.1

考生注意:答案做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无效。

(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15分)

朱 湘

1拿起一本书来,先不必研究它的内容,只是它的外形,就已经很够我们赏鉴的了。○ 2那眼睛看来最舒服的黄色毛边纸,单是纸色已经在我们的心目中引起一种幻觉,令○

我们以为这书是一个逃免了时间之摧残的遗民。他所以能幸免而来与我们相见的这段历史的本身,就已经是一本书,值得我们的思索、感叹,更不须提起它的内容的真或美了。

3如果在你面前的是一本旧书,则开章第一篇你便将看见许多朱色的印章,有的是雅○

号,有的是姓名。在这些姓名别号之中,你说不定可以发现古代的收藏家或是名倾一世的文人,那时候你便可以让幻想驰骋于这朱红的方场之中,构成许多缥缈的空中楼阁来。还有那些朱圈,有的圈得豪放,有的圈得森严,你可以就它们的姿态,以及它们的位置,悬想出读这本书的人是一个少年,还是老人;是一个放荡不羁的才子,还是老成持重的儒者。你也能藉此揣摩出这主人翁的命运:他的书何以流散到了人间?是子孙不肖,将他舍弃了?是遭兵逃难,被一班庸奴偷窃出了他的藏书楼?还是运气不好,家道中衰,自己将它售卖了,来填偿债务,或是支持家庭?书的旧主人是这样。我呢?我这书的今主人呢?他当时对着雕花的端砚,拿起新发的朱笔,在清淡的炉香气息中,圈点这本他心爱的书,那时候,他是决想不到这本书的未来命运,他自己的未来命运,是个怎样结局的;正如这现在读着这本书的我,不能知道我未来的命运将要如何一般。

4更进一层,让我们来想象那作书人的命运:他的悲哀,他的失望,无一不自然的流○

露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让我们读的时候,时而跟着他啼,时而为他扼腕叹息。要是,不幸上再加上不幸,遇到秦始皇或是董卓,将他一生心血呕成的文章,一把火烧为乌有;或是像《金瓶梅》、《红楼梦》、《水浒》一般命运,被浅见者标作禁书,那更是多么可惜的事情呵!

5天下事真是不如意的多。○不讲别的,只说书这件东西,它是再与世无争也没有的了,也都要受这种厄运的摧残。至于那琉璃一般脆弱的美人,白鹤一般兀傲的文士,他们的遭忌更是不言可喻了。试想含意未伸的文人,他们在不得意时,有的采樵,有的放牛,不仅无异于庸人,并且备受家人或主子的轻蔑与凌辱;然而他们天生性格倔强,世俗越对他白眼,他却越有精神。他们有的把柴挑在背后,拿书在手里读;有的骑在牛背上,将书挂在牛角上读;有的在蚊声如雷的夏夜,囊了萤照着书读;有的在寒风冻指的冬夜,拿了书映着雪读。然而时光是不等人,等到他们学问已成的时候,眼光是早已花了,头发是早已白了,只是在他们的头额上新添加了一些深而长的皱纹。

6咳!不如趁着眼睛还清朗,鬓发尚未成霜,多读一读“人生”这本书罢! ○

2节划线句中所用的修辞方法为。1.第○(2分)

3节划线句子文意概括正确的一项是:2.对第○(3分)

A.此书可能是某古代收藏家或名倾一世的文人收藏或拥有过的,这将让你浮想联翩。

B.此书曾让拥有过的人幻想于官场之中。

C.此书曾让拥有过的人幻想于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D.此书可让现在的主人——你幻想于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之中。

答案

3.朱圈是读书人用红笔在有心得或重要的语句旁画的圈,以作标志。作者为什么说凭书

上的朱圈的姿态和位置,可以判断出读此书人的身份和命运?(3分)

3节中,作者揣摩的三个书的主人翁的命运为什么都是不好的?(3分) 4.第○

5.从全文看作者用最末一节想表达的意思有:(4分)

(1)

(2)

(3)

(4)

(二)阅读下文,完成6—12题(22分)

文学的力量

姚天元

明天就要离开波士顿了,我在脑海中检索:对于这座美国历史文化名城,还遗忘了什 么没有。忽然就隐约记起:马克·吐温安葬在波士顿郊外。女儿网上匆匆一查,说没错。 父女俩立马驱车前往。

放眼墓地,总有数千墓碑,哪一块属于这位著名作家呢?工作人员已经下班,我们只好拦住了一位开车路过的美国小孩。看他一脸稚气,顶多也就是16岁刚满拿驾照的年龄。听明原由,他一脸的惊讶和狐疑:“马克·吐温就葬在这里?不会吧。”见我们言之凿凿,他又是一脸的敬意加羞愧:“中国远在万里之外,你们还能知道这位文豪的安葬处并前来吊唁。我是波士顿人,怎么连这也不知道呀。”直至最后,他竟满脸涨红,手足无措起来,表示回家一定弄清墓碑准确方位,明天再来拜谒。告别小伙,我们茫然查看了几处墓碑,终无所获,只好披着夜色怅然归去。

回家了,女儿网上再仔细查找,结果还是我们出错。原来,马克·吐温是安葬在纽约的一处同名墓地,网页上有清晰的墓碑照片和介绍文字,我感到很对不起那位美国小伙,

是我们的错误导致了他的羞愧,然而,我却从他的羞愧中感受到了文学的力量。

文学的力量早已清晰地进入美国的编年史页。仅仅拿美国南北战争那一段说事:1852年斯托夫人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就以悲天悯人的情怀,描写了南方奴隶的悲惨命运,直接揭开了人权运动的序幕,引发了美国南北战争。“凡是内部存在极端不正义而又听之任之的国家,都蕴藏着大动荡的因素。”斯托夫人的这一名言,成了联邦政府向叛逆的南方宣 战的道德依据。而1936年密契尔女士的长篇小说《飘》,又从人们的心灵感受,对这场战争作了极为深刻的反映:光靠战争消除不了种族的鸿沟,光是解放黑奴的伟大宣言,消除不了人性的自私和骄傲。书中名句:“明天又是另一天!”几乎成了许多人在黑暗中摸索的明灯。

让我们从历史回到现实中来,距芝加哥只有三小时车程的阿华州麦迪逊县境内,有一座普普通通的木桥,却长年车水马龙,成了知名的旅游胜地,原因不过是它见证了一段中年男女的恋情——《廊桥遗梦》及其同名电影,就这样造就了一处爱情的圣地。

挂一漏万,我还没有写惠特曼,没有写海明威,没有写我没有读过他们作品的那些伟大的美国作家。

我们曾经无限夸大过文学的作用。一段时间,又把文学说得无足轻重,甚至可有可无。我想,在商品经济至上的年代,文学至少可以是粘合剂吧,它能把许许多多孤独的灵魂引领到一起,给这个纷扰的世界增添一些理解、宽容与和谐。

初到美国,我不懂为什么不少人喜欢开名叫福特皮卡的人货两用车,原来,在《廊桥遗梦》里,让罗伯特·金凯和费朗西丝卡一见钟情的,就是这种车。

6.文中提到的马克·吐温是。(2分)

7.寻墓不着后,文章讲“儿女网上再仔细查找”证明第一次“网上匆匆一查”“结果还是

我们出错”。请根据全文,排出整件事思维及行动过程的次序。(5分)

(1)要离开波士顿时,想起郊外有“××墓地”尚未去拜谒。

(2)去波士顿“××墓地”遍寻不着,向美国小伙打听未果。

(3)网上匆匆一查,没错,马克·吐温安葬在“××墓地”。

(4)原记得马克·吐温葬在波士顿“××墓地”。

(5)女儿网上再仔细查找,才知马克·吐温安葬在纽约的同名“××墓地”。

用上面五个序号排出此事思维及行动过程正确的次序是 。

8.从全文看如何理解“我却从他的羞愧中感受到了文学的力量”这句话的作用,对话语

本身又怎么理解?(4分)

(1)

(2)9.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文章主要用美国小伙不知马克·吐温就葬在本市而羞愧的故事证明“文学的力量”。

B.文章详略结合地用作家作品产生的影响来证明“文学的力量”。

C.文章想提倡用文学作品作粘合剂,让商品经济社会里许多孤独的灵魂多些理解、

宽容与和谐。

D.文末写美国人喜开福特皮卡人货两用车则是顺便证明爱情的力量,因为不是证明

文学的力量,故写得简单。

答案

10.全文写作的主要方法是(2分)

11.怎么理解第7节中“在商品经济至上的年代,文学至少可以是粘合剂”这句话?(3分)

12.简单举一例,谈你感受到的“文学的力量”。(4分)

(三)默写(任选6空)(6分)

注:考生答题超过6空,按前6空顺序评分。

13.(1)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苏轼《水调歌头》

(2),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雨霖铃》

(3)君子生非异也, 。 荀子《劝学》

(4 陶渊明《饮酒》

(5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6) ,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7)窈窕淑女,。 《诗经·关雎》

(8) 柳永《蝶恋花》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6题(8分)

塞路初晴 唐·雍陶

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

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

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

行子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

14.此诗颈联的句意,让我们想到汉朝贾谊在《过秦论》中的一句相类似的话,它是 。(1分)

15.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此诗写雨后初晴然天色昏黑,作者在边塞路上的所见所感。

B.颔联写所见景色是水迹凌乱,灰烟萦绕在村庄的上空。

C.景色虽不赏心悦目,然边关无征战的一幅秋猎图还是让人欣慰的。

D.全诗写虽旌旗犹在,然战争已无,将士们在秋日雨后清新的原野上狩猎的情景,从

而写出了边界的和平和安详。

16.联系全诗,赏析“闲看”一词的表达效果。(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6分)

庄王围宋,军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于是使司马子反乘堙而窥宋城1,宋华元亦乘堙而出见之○2。 ○

司马子反曰:“子之国何如?”华元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

3,使肥者析骸而炊之。”司马子反曰:“嘻!甚矣惫!虽然,吾闻之也,围者柑马而秣之○

应客。是何子之情也?”华元曰:“吾闻之,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司马子反曰:“诺,勉之矣!吾军亦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揖而去之。

反于庄王,庄王曰:“何如?”司马子反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庄王曰:“嘻!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司马子反曰:“不可。臣已告之矣,军有七日之粮尔。”庄王怒曰:“吾使子往视之,子曷为告之?”司马子反曰:“以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无乎?是以告之也。”庄王曰:“诺,舍而止!虽然,吾犹取此,然后归尔。”司马子反曰:“然则君请处于此,臣请归尔。”庄王曰:“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吾亦从子而归尔。”引师而去之。

节选自《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1堙:yīn 土堆 ○2华元:宋国大夫 注:○

3柑:qián 通“钳”○,钳马,即钳住马嘴(以木衔其口)不让它吃草。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于是使司马子反乘堙而窥宋城( ) (2)析骸而炊之( ) ..

(3)围者柑马而秣之( ) (4)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 ) ..

18.下列“之”字的用法与“子之国何如”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易子而食之。 B.以区区之宋。

C.吾见子之君子也。 D.诺,勉之矣。

19.对“是以告情于子也”理解正确的一句是(2分)

A.是拿告诉作为有情于你。

B.这用来对你报告情况。

C.这已经把情况对你说了。

D.因此把情况告诉给你。

答案

20.翻译下列句子

(1)可以楚而无乎?(3分)

(2)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3分)

文学的力量姚天元篇二
《静安区2008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检测试卷》

静安区2008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检测试卷 2009.1

考生注意:答案做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无效。

(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15分)

朱 湘

1拿起一本书来,先不必研究它的内容,只是它的外形,就已经很够我们赏鉴的了。 ○

2那眼睛看来最舒服的黄色毛边纸,单是纸色已经在我们的心目中引起一种幻觉,令○

我们以为这书是一个逃免了时间之摧残的遗民。他所以能幸免而来与我们相见的这段历史的本身,就已经是一本书,值得我们的思索、感叹,更不须提起它的内容的真或美了。

3○

号,有的是姓名。在这些姓名别号之中,你说不定可以发现古代的收藏家或是名倾一世的文人,那时候你便可以让幻想驰骋于这朱红的方场之中,构成许多缥缈的空中楼阁来。还有那些朱圈,有的圈得豪放,有的圈得森严,你可以就它们的姿态,以及它们的位置,悬想出读这本书的人是一个少年,还是老人;是一个放荡不羁的才子,还是老成持重的儒者。你也能藉此揣摩出这主人翁的命运:他的书何以流散到了人间?是子孙不肖,将他舍弃了?是遭兵逃难,被一班庸奴偷窃出了他的藏书楼?还是运气不好,家道中衰,自己将它售卖了,来填偿债务,或是支持家庭?书的旧主人是这样。我呢?我这书的今主人呢?他当时对着雕花的端砚,拿起新发的朱笔,在清淡的炉香气息中,圈点这本他心爱的书,那时候,他是决想不到这本书的未来命运,他自己的未来命运,是个怎样结局的;正如这现在读着这本书的我,不能知道我未来的命运将要如何一般。

4更进一层,让我们来想象那作书人的命运:他的悲哀,他的失望,无一不自然的流○

露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让我们读的时候,时而跟着他啼,时而为他扼腕叹息。要是,不幸上再加上不幸,遇到秦始皇或是董卓,将他一生心血呕成的文章,一把火烧为乌有;或是像《金瓶梅》、《红楼梦》、《水浒》一般命运,被浅见者标作禁书,那更是多么可惜的事情呵!

5天下事真是不如意的多。○不讲别的,只说书这件东西,它是再与世无争也没有的了,也都要受这种厄运的摧残。至于那琉璃一般脆弱的美人,白鹤一般兀傲的文士,他们的遭忌更是不言可喻了。试想含意未伸的文人,他们在不得意时,有的采樵,有的放牛,不仅无异于庸人,并且备受家人或主子的轻蔑与凌辱;然而他们天生性格倔强,世俗越对他白眼,他却越有精神。他们有的把柴挑在背后,拿书在手里读;有的骑在牛背上,将书挂在牛角上读;有的在蚊声如雷的夏夜,囊了萤照着书读;有的在寒风冻指的冬夜,拿了书映着雪读。然而时光是不等人,等到他们学问已成的时候,眼光是早已花了,头发是早已白了,只是在他们的头额上新添加了一些深而长的皱纹。

6咳!不如趁着眼睛还清朗,鬓发尚未成霜,多读一读“人生”这本书罢! ○

2节划线句中所用的修辞方法为。1.第○(2分)

3节划线句子文意概括正确的一项是:2.对第○(3分)

A.此书可能是某古代收藏家或名倾一世的文人收藏或拥有过的,这将让你浮想联翩。

B.此书曾让拥有过的人幻想于官场之中。

C.此书曾让拥有过的人幻想于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D.此书可让现在的主人——你幻想于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之中。

答案

3.朱圈是读书人用红笔在有心得或重要的语句旁画的圈,以作标志。作者为什么说凭书

上的朱圈的姿态和位置,可以判断出读此书人的身份和命运?(3分)

3节中,作者揣摩的三个书的主人翁的命运为什么都是不好的?(3分) 4.第○

5.从全文看作者用最末一节想表达的意思有:(4分)

(1)

(2)

(3)

(4)

(二)阅读下文,完成6—12题(22分)

文学的力量

姚天元

明天就要离开波士顿了,我在脑海中检索:对于这座美国历史文化名城,还遗忘了什 么没有。忽然就隐约记起:马克·吐温安葬在波士顿郊外。女儿网上匆匆一查,说没错。 父女俩立马驱车前往。

放眼墓地,总有数千墓碑,哪一块属于这位著名作家呢?工作人员已经下班,我们只

好拦住了一位开车路过的美国小孩。看他一脸稚气,顶多也就是16岁刚满拿驾照的年龄。听明原由,他一脸的惊讶和狐疑:“马克·吐温就葬在这里?不会吧。”见我们言之凿凿,他又是一脸的敬意加羞愧:“中国远在万里之外,你们还能知道这位文豪的安葬处并前来吊唁。我是波士顿人,怎么连这也不知道呀。”直至最后,他竟满脸涨红,手足无措起来,表示回家一定弄清墓碑准确方位,明天再来拜谒。告别小伙,我们茫然查看了几处墓碑,终无所获,只好披着夜色怅然归去。

回家了,女儿网上再仔细查找,结果还是我们出错。原来,马克·吐温是安葬在纽约

的一处同名墓地,网页上有清晰的墓碑照片和介绍文字,我感到很对不起那位美国小伙,是我们的错误导致了他的羞愧,然而,我却从他的羞愧中感受到了文学的力量。

文学的力量早已清晰地进入美国的编年史页。仅仅拿美国南北战争那一段说事:1852

年斯托夫人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就以悲天悯人的情怀,描写了南方奴隶的悲惨命运,直接揭开了人权运动的序幕,引发了美国南北战争。“凡是内部存在极端不正义而又听之任之的国家,都蕴藏着大动荡的因素。”斯托夫人的这一名言,成了联邦政府向叛逆的南方宣 战的道德依据。而1936年密契尔女士的长篇小说《飘》,又从人们的心灵感受,对这场战争作了极为深刻的反映:光靠战争消除不了种族的鸿沟,光是解放黑奴的伟大宣言,消除不了人性的自私和骄傲。书中名句:“明天又是另一天!”几乎成了许多人在黑暗中摸索的明灯。

让我们从历史回到现实中来,距芝加哥只有三小时车程的阿华州麦迪逊县境内,有一座普普通通的木桥,却长年车水马龙,成了知名的旅游胜地,原因不过是它见证了一段中年男女的恋情——《廊桥遗梦》及其同名电影,就这样造就了一处爱情的圣地。

挂一漏万,我还没有写惠特曼,没有写海明威,没有写我没有读过他们作品的那些伟大的美国作家。

我们曾经无限夸大过文学的作用。一段时间,又把文学说得无足轻重,甚至可有可无。我想,在商品经济至上的年代,文学至少可以是粘合剂吧,它能把许许多多孤独的灵魂引领到一起,给这个纷扰的世界增添一些理解、宽容与和谐。

初到美国,我不懂为什么不少人喜欢开名叫福特皮卡的人货两用车,原来,在《廊桥遗梦》里,让罗伯特·金凯和费朗西丝卡一见钟情的,就是这种车。

6.文中提到的马克·吐温是国的作家,你所知道的他的作品有。(2分)

7.寻墓不着后,文章讲“儿女网上再仔细查找”证明第一次“网上匆匆一查”“结果还是我们出错”。请根据全文,排出整件事思维及行动过程的次序。(5分)

(1)要离开波士顿时,想起郊外有“××墓地”尚未去拜谒。

(2)去波士顿“××墓地”遍寻不着,向美国小伙打听未果。

(3)网上匆匆一查,没错,马克·吐温安葬在“××墓地”。

(4)原记得马克·吐温葬在波士顿“××墓地”。

(5)女儿网上再仔细查找,才知马克·吐温安葬在纽约的同名“××墓地”。 用上面五个序号排出此事思维及行动过程正确的次序是 。

8.从全文看如何理解“我却从他的羞愧中感受到了文学的力量”这句话的作用,对话语本身又怎么理解?(4分)

(1) (2)9.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文章主要用美国小伙不知马克·吐温就葬在本市而羞愧的故事证明“文学的力量”。

B.文章详略结合地用作家作品产生的影响来证明“文学的力量”。

C.文章想提倡用文学作品作粘合剂,让商品经济社会里许多孤独的灵魂多些理解、

宽容与和谐。

D.文末写美国人喜开福特皮卡人货两用车则是顺便证明爱情的力量,因为不是证明

文学的力量,故写得简单。

答案

10.全文写作的主要方法是(2分)

11.怎么理解第7节中“在商品经济至上的年代,文学至少可以是粘合剂”这句话?(3分)

12.简单举一例,谈你感受到的“文学的力量”。(4分)

(三)默写(任选6空)(6分)

注:考生答题超过6空,按前6空顺序评分。

13.(1)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苏轼《水调歌头》

(2),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雨霖铃》

(3)君子生非异也, 荀子《劝学》

(4)问君何能尔? 陶渊明《饮酒》

(5)三山半落青天外,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6) 杜甫《望岳》

(7)窈窕淑女,。 《诗经·关雎》

(8) 柳永《蝶恋花》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6题(8分)

塞路初晴 唐·雍陶

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

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

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

行子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

14.此诗颈联的句意,让我们想到汉朝贾谊在《过秦论》中的一句相类似的话,它是 。(1分)

15.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此诗写雨后初晴然天色昏黑,作者在边塞路上的所见所感。

B.颔联写所见景色是水迹凌乱,灰烟萦绕在村庄的上空。

C.景色虽不赏心悦目,然边关无征战的一幅秋猎图还是让人欣慰的。

D.全诗写虽旌旗犹在,然战争已无,将士们在秋日雨后清新的原野上狩猎的情景,从

而写出了边界的和平和安详。

答案

16.联系全诗,赏析“闲看”一词的表达效果。(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6分)

庄王围宋,军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于是使司马子反乘堙而窥宋城1,宋华元亦乘堙而出见之○2。 ○

司马子反曰:“子之国何如?”华元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

3,使肥者析骸而炊之。”司马子反曰:“嘻!甚矣惫!虽然,吾闻之也,围者柑马而秣之○

应客。是何子之情也?”华元曰:“吾闻之,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司马子反曰:“诺,勉之矣!吾军亦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揖而去之。

反于庄王,庄王曰:“何如?”司马子反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庄王曰:“嘻!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司马子反曰:“不可。臣已告之矣,军有七日之粮尔。”庄王怒曰:“吾使子往视之,子曷为告之?”司马子反曰:“以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无乎?是以告之也。”庄王曰:“诺,舍而止!虽然,吾犹取此,然后归尔。”司马子反曰:“然则君请处于此,臣请归尔。”庄王曰:“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吾亦从子而归尔。”引师而去之。

节选自《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1堙:yīn 土堆 ○2华元:宋国大夫 注:○

3柑:qián 通“钳”○,钳马,即钳住马嘴(以木衔其口)不让它吃草。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于是使司马子反乘堙而窥宋城( ) (2)析骸而炊之( ) ..

(3)围者柑马而秣之( ) (4)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 ) ..

18.下列“之”字的用法与“子之国何如”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易子而食之。 B.以区区之宋。

C.吾见子之君子也。 D.诺,勉之矣。

19.对“是以告情于子也”理解正确的一句是(2分)

A.是拿告诉作为有情于你。

B.这用来对你报告情况。

C.这已经把情况对你说了。

D.因此把情况告诉给你。

答案

20.翻译下列句子

(1)可以楚而无乎?(3分)

(2)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3分)

21.华元告诉司马子反宋军实情是因为“,子反把楚军

实况告诉华元是因为“ ”(2分)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gaozhong/116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