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校大联考名校联盟语文(3)WORD版

| 高三 |

【www.guakaob.com--高三】

百校大联考名校联盟语文(3)WORD版篇一:全国名校2016届高三第一次百校大联考 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百校大联考

全国名校联盟2016届高三联考试卷(一)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11)题—第(12)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3.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画像对世俗生活的痴迷程度是令人吃惊的。它所记述的那些生活资料丰富、详细、准确、 全面,以至于它对当时人们生活娱乐、工业制作、出仕做官、拜谒觐见和狩猎战斗等内容的记述可以作为严肃而严谨的学术研究资料而进入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史研究,并起到文字资料所不 可替代的形象作用。显然,汉代人在创作这些图像资料时并未将之作为幻想材料加以处理,而 是采取了 “彻底的写实主义”态度。正是这些逼真、准确、精细的世俗生活内容的渗透建构了汉 画像的精神世界,后者又反过来加强了人们对世俗生活乐趣的认同和建构。

“人间生活的乐趣”是汉画像审美意识内容的核心主题,而且这一主题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一直在影响着华夏民族对自我生活和生命存在的认识,并反映在他们的墓葬中。 如山东沂南出土的汉画像石生动、翔实而全面地记录了一对墓主人夫妇进食时的热闹繁忙景象。作为整个墓葬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幅画像所记录的正是当时士人阶层的自我世俗生活场景, 它几乎构成了汉画像表现内容的基本主题之一。由此,这块画像石所表现的内容亦具有不同寻常 的意义:墓葬的设计者似乎要将自己现世的生活完全带入死后世界;换言之,在他的思想观念中,死后的世界实际上是现世世俗生活的延续。于是,汉代人墓葬里的图像世界就具有了延续世俗生 活的意义和作用,日常生活由此被无限延展而获得永恒性。通过对各种文献和资料的考查,我们 可以发现,在有汉一代,人们一直在倾其所有、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将自我的世俗生活延续下去,并使之永恒化。这构成了汉代艺术尤其是汉画像艺术的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主题。

山东沂南出土的这块汉画像石仅展现了汉代人生活中的一个场景,更多的同类图像资料证 明,他们不仅将自己生活中的各种场景以图像的方式保存下来,而且还将生活中所

能使用到的 几乎所有物品均以模型或实物的方式一同埋入墓葬。显然,这种方式在两汉时期已逐渐发展成 为一种具有规范性和强制性的习俗。除了对日常世俗生活的极端迷恋外,没有任何原因能解释 汉代人这种几乎是用尽一切心思来制造死者日食生活用具的行为。在汉代人看来,自我日常世俗生活中曾经存在的事与物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它甚至就是一种神圣的记忆和召唤。

林巳奈夫将汉代人的这种做法归结为生者担心死者的鬼魂因在黄泉世界中生活不好而来 到世间作祟,“设计这样的措施是为了阻止魂魄在身体一旦被埋葬之后便离开其中”,“所有想法 设法要死者的灵魂能够心满意足地住在坟墓中”。即使类似的观点有同一时期的图像榜题和文 字记栽作为证据,而且这种心理至今在中国各民族的习俗中均有不同程度的留存,但这不足以 完整解释汉代人的上述行为。因为坟墓的建造者不仅是墓主本人(此前或当时的礼仪还规定皇 帝即位一年后即要开始建造自己的陵墓),而且大多数是死者的亲友或子孙,他们有朝一日同样要走进坟墓,能给他们死后生活带来安定感、安全感的同样是他们世俗生活中的各种所有和价 值观念。而且,对于死者来说,贸然进入生者的领域就像生者无意间进入死者的领域一样,并不 是充满乐趣的事情,而更多地是受到伤害。

与此相关的一个重要的表征,是以往在祭祀等仪式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器具逐渐被人们 的日常生活用具所取代。器具用途的变迁反映出人们关注问题的变迁,日常生活因素参与建构 了人们的仪式活动,并在此过程中世俗化。在这种经济形态基础上所形成的这样一个自给自足 而相对封闭的世俗生活和情感世界是其他生活乐趣所不能取代的。

(节选自王怀义《汉画像中的日常生活的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汉画像记述的生活资料丰富、详细、准确、全面,所以它可以作为严肃而严谨的学术 研究资料而进人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史研究。

B.世俗生活内容的渗透建构了汉画像的精神世界,而汉画像又反过来加强了人们对世俗 生活乐趣的认同和建构。

C.“人间生活的乐趣”是汉画像审美意识内容的核心主题,它一直在影响着华夏民族对自 我生活和生命存在的认识,并反映在他们的墓葬中。

D.通过山东沂南出土的汉画像可知,将自我的世俗生活延续下去,并使之永恒化构成了汉 代艺术尤其是汉画像艺术的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主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山东沂南出土的汉画像记录的是当时士人阶层的自我世俗生活场景,此类场景构成了 汉画像表现内容的基本主题。

B.因为墓葬的设计者认为死后的世界是现世世俗生活的延续,所以汉代人墓葬里的图像 世界就具有了延续世俗生活的意义和作用。

C.在整个汉代,人们为了将自我的世俗生活延续下去,并使之永恒化,利用了很多种的手 段和途径。

D.除了将生活中的各种场景以图像的方式保存下来外,汉代人还将生活中所能使用到的 几乎所有物品均以模型或实物的方式一同埋人墓葬。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代人几乎是用尽一切心思来制造死者的日常生活用具,是因为他们对日常世俗生活 的极端迷恋。

B.在汉代人看来,自我日常世俗生活中曾经存在的事与物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它甚至就 是一种神圣的记忆和召唤。

C.林巳奈夫将汉代人的这种做法归结为生者担心死者的鬼魂因在黄泉世界中生活不好而 来到世间作祟,这种看法是片面的。

D.直到汉代,日常生活用具才出现在祭祀等仪式活动中,且逐渐取代以往占有重要地位的 器具,这反映出人们关注问题的变迁。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沈璋字之达,奉圣州永兴人也。学进士业。迪古乃军至上谷,璋与李师夔谋,开门迎降。明日,择可为守者,众皆推璋,璋固称李师金,于是授师夔武定军节度使,以璋副之。授太常少卿, 迁鸿胪卿。丁母忧,起复山西路都转运副使,加卫尉卿。从伐宋。汴京平,众争趋赀货,璋独无 所取,惟栽书数千卷而还。

太杆贼陷潞州,杀守姚潘,官军讨平之,命璋权知州事。璋至,招复逋逃,賑养困饿,收其 横尸葬之。未几,民颇军辑。初,贼党据城,潞之军卒当缘.坐.者七百人,帅府牒璋尽诛之,璋不从。帅府闻之,大怒,召璋呵责,且欲杀璋,左右震恐,璋不动,从容对曰:“招亡抚存璋之职 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是杀降也拜.少大夫,知潞州事。百姓为之立祠。移知忻州,改同知太原尹,加尚书礼部侍郎。

时介休人张觉聚党亡命山谷,钞掠邑县,招之不肯降,曰:“前尝有降者,皆杀之。今以好言 诱我,是欲杀我耳。独得侍郎沈公一言,我乃无疑。”于是,命璋往招之,觉即日降。

转尚书吏部侍郎、西京副留守、同知平阳尹,迁利涉军节度使,为东京路都转运使,改镇西军 节度使。天德元养,以病致仕。卒,年六十。

子宜中,天德三年,赐进士及第。

(节选自《金史•沈璋传》)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 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B.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 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C.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 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D.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 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沈璋为人谦恭,不贪钱财。迪古乃的军队到达上谷,选举守将,他坚持推举李师夔;后随 征伐宋,攻下汴梁后,大家争相掠夺钱财,他却分文不取。

B.沈璋为政有方,敢于担当。他主潞州事,召回逃亡的人,采取措施,安定了百姓;后因未 服从帅府命令,帅府欲杀他,他却从容的说这是我的职责。

C.沈璋深得众望,得到朝廷认可。他挽救了士兵,士兵感动,朝廷嘉奖他;担任左谏议大夫 时,张觉不肯受降朝廷,他前往招降,张觉当天就投降了。

D.沈璋功业有成,以病致仕。他后来转任尚书吏部侍郎、西京副留守、同知平阳尹,升任利 涉军节度使等职;因病辞官,去世,儿子封赐进士。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汴京平,众争趋赀货,璋独无所取,惟载书数千卷而还。

(2)璋至,招复逋逃,赈养困饿,收其横尸葬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①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

[唐]薛稷

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隔河望乡邑,秋风水增波。

②③ 西登咸阳途,日暮忧思多。傅岩既纡郁,首山亦嵯峨。

操筑无昔老,采薇有遗歌。客游节回换,人生知几何?

注:①“京”指长安。“陕西十里”,即河南陕县以西十里的长亭,供行役者途中暂息。此诗是 诗人从陕县西回京时作。②咸阳:即都城长安。③傅岩、首山是诗人家乡山西的两座山。傅岩, 相传为商朝奴隶傅说筑土墙之处,后傅说被商王武丁重用,国政大治。首阳山,据《史记》记载: 周初殷朝遗民伯夷、叔齐两兄弟义不食周粟,采薇首阳山,作《采薇歌》,最终饿死在首阳山。

8.首句“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一句中的动词富有表现力,请试做分析。(5分) 9.诗人说“日暮忧思多”,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都有哪些忧思?(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诗经•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每天都早起晚睡,辛勤劳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引用了一个惊心动魄的典故写蜀道的开通,运用这个典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 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骗子

徐常愉

寒风凛冽的大街上,我架着双拐艰难地向前挪动着步子。

此时的我身无分文,肚子咕咕直叫,身体瑟瑟发抖。不过我的脑子还算清醒,我清醒地意识到,必须尽快弄到食物来填饱自己的肚子,否则,我恐怕熬不过接下来的这个夜晚了。

怎样弄到食物呢?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直接向过往的行人伸出乞讨的手。这一点,我心里非 常清楚。可我又觉得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还不能使用这个方法。这是不是我心里仅存的一点儿自尊在作怪?我一时还无暇思考这个问题。而除此之外,我惟一能想到的办法就是,卖掉我身上惟一值钱的东西——皮大衣。别看我身上这件皮大衣看上去肮脏不堪,可它是山羊皮做 的.我想它至少值20美元,不过为了尽快出手,我决定10美元就卖了它。

于是,我停下来,脱下皮大衣。寒风立刻刺透我的脊背,我狠狠地打了一个寒战。没办法,我只能暂且忍受寒冷了。我撤出一条拐杖,把皮大衣挂在上面,开始向过往的行人出售我的皮大衣。

开始的时候,我在叫卖,而且声音还算洪亮:“卖皮大衣啦,只要10美元!”可是没过多久,我意识到,必须保存自己仅存的一点点体力了。我环顾四周,找来了一块硬纸板和一根炭木棍,制作了一个广告牌挂在了皮大衣上。做完这一切,我已经抖作一团。我不知道,我还能坚持多久。

幸好,一位先生在我面前停住了。那位先生看了看广告牌和皮大衣,又看了看我的脸,从兜 里掏出10美元,递给了我。我难以掩饰内心的兴奋,急忙伸手接过了钱,正要把皮大衣从拐杖上摘下来给他,那位先生却转身走了。我急忙喊道,先生,您的皮大衣!那位先生边走边回过头 来冲我摆了摆手。我明白了,他并不屑于要我的皮大衣。虽然,这让我感到有些尴尬,但我的心 里还是充满了对那个人的感激。我发誓,我一定会在上帝面前替他祈祷的。

10美元,足够让我三天不挨饿了。我重新穿上皮大衣,向一家食品店走去...... 然而,因了那10美元,时间似乎突然变快了。我还没有做好迎接第四天的准备,三天的时 间就匆匆过去了。当我再次饥肠辘辘地流浪在大街上时,我不得不再次脱下我的皮大衣,向过往的行人出售。

我的运气还算不错!当又一位先生给了我10美元而且仍然没有拿走我的皮大衣时,我不 得不这样认为。

然而,没想到,我的好运气三天后却离我而去了。当我第三次向行人出售我的皮大衣时,我遇到了麻烦。我发现许多人远远地瞅着我,一边指点着我,一边匆匆地走开,目光中似乎还有一丝愤怒。

人们这是怎么了?我正迷惑,见两个年轻人向我走过来,我暗自庆幸终于有人来买我的皮 大衣了。没想到,他们却让我好失望。这两个年轻人并没有像头两位先生那样从兜里掏出10 美元给我,他们其中的一位一把揪住了我的脖领子,大声呵斥我是一个骗子。我很害怕,但又觉得委屈,便小心地申辩道,我不是骗子。那人恶狠狠地说,你还敢说你不是骗子?我明明看见你 在这里卖了一个星期皮大衣了,怎么至今没有卖掉?怕是在用皮大衣做诱饵来骗取人们的同情 心和钱财吧! *

我幡然醒悟。虽然自己被误会了,但是,我觉得他们是有权利而且有充足的理由这样

百校大联考名校联盟语文(3)WORD版篇二:全国名校联盟2016届高三上学期联考试卷(一)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百校大联考

全国名校联盟2016届高三联考试卷(一)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11)题—第(12)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3.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画像对世俗生活的痴迷程度是令人吃惊的。它所记述的那些生活资料丰富、详细、准确、 全面,以至于它对当时人们生活娱乐、工业制作、出仕做官、拜谒觐见和狩猎战斗等内容的记述可以作为严肃而严谨的学术研究资料而进入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史研究,并起到文字资料所不 可替代的形象作用。显然,汉代人在创作这些图像资料时并未将之作为幻想材料加以处理,而 是采取了 “彻底的写实主义”态度。正是这些逼真、准确、精细的世俗生活内容的渗透建构了汉 画像的精神世界,后者又反过来加强了人们对世俗生活乐趣的认同和建构。

“人间生活的乐趣”是汉画像审美意识内容的核心主题,而且这一主题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一直在影响着华夏民族对自我生活和生命存在的认识,并反映在他们的墓

葬中。

如山东沂南出土的汉画像石生动、翔实而全面地记录了一对墓主人夫妇进食时的热闹繁忙景象。作为整个墓葬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幅画像所记录的正是当时士人阶层的自我世俗生活场景, 它几乎构成了汉画像表现内容的基本主题之一。由此,这块画像石所表现的内容亦具有不同寻常 的意义:墓葬的设计者似乎要将自己现世的生活完全带入死后世界;换言之,在他的思想观念中,死后的世界实际上是现世世俗生活的延续。于是,汉代人墓葬里的图像世界就具有了延续世俗生 活的意义和作用,日常生活由此被无限延展而获得永恒性。通过对各种文献和资料的考查,我们 可以发现,在有汉一代,人们一直在倾其所有、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将自我的世俗生活延续下去,并使之永恒化。这构成了汉代艺术尤其是汉画像艺术的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主题。

山东沂南出土的这块汉画像石仅展现了汉代人生活中的一个场景,更多的同类图像资料证 明,他们不仅将自己生活中的各种场景以图像的方式保存下来,而且还将生活中所能使用到的 几乎所有物品均以模型或实物的方式一同埋入墓葬。显然,这种方式在两汉时期已逐渐发展成 为一种具有规范性和强制性的习俗。除了对日常世俗生活的极端迷恋外,没有任何原因能解释 汉代人这种几乎是用尽一切心思来制造死者日食生活用具的行为。在汉代人看来,自我日常世俗生活中曾经存在的事与物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它甚至就是一种神圣的记忆和召唤。

林巳奈夫将汉代人的这种做法归结为生者担心死者的鬼魂因在黄泉世界中生活不好而来 到世间作祟,“设计这样的措施是为了阻止魂魄在身体一旦被埋葬之后便离开其中”,“所有想法 设法要死者的灵魂能够心满意足地住在坟墓中”。即使类似的观点有同一时期的图像榜题和文 字记栽作为证据,而且这种心理至今在中国各民族的习俗中均有不同程度的留存,但这不足以 完整解释汉代人的上述行为。因为坟墓的建造者不仅是墓主本人(此前或当时的礼仪还规定皇 帝即位一年后即要开始建造自己的陵墓),而且大多数是死者的亲友或子孙,他们有朝一日同样要走进坟墓,能给他们死后生活带来安定感、安全感的同样是他们世俗生活中的各种所有和价 值观念。而且,对于死者来说,贸然进入生者的领域就像生者无意间进入死者的领域一样,并不 是充满乐趣的事情,而更多地是受到伤害。

与此相关的一个重要的表征,是以往在祭祀等仪式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器具逐

渐被人们 的日常生活用具所取代。器具用途的变迁反映出人们关注问题的变迁,日常生活因素参与建构 了人们的仪式活动,并在此过程中世俗化。在这种经济形态基础上所形成的这样一个自给自足 而相对封闭的世俗生活和情感世界是其他生活乐趣所不能取代的。

(节选自王怀义《汉画像中的日常生活的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汉画像记述的生活资料丰富、详细、准确、全面,所以它可以作为严肃而严谨的学术 研究资料而进人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史研究。

B.世俗生活内容的渗透建构了汉画像的精神世界,而汉画像又反过来加强了人们对世俗 生活乐趣的认同和建构。

C.“人间生活的乐趣”是汉画像审美意识内容的核心主题,它一直在影响着华夏民族对自 我生活和生命存在的认识,并反映在他们的墓葬中。

D.通过山东沂南出土的汉画像可知,将自我的世俗生活延续下去,并使之永恒化构成了汉 代艺术尤其是汉画像艺术的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主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山东沂南出土的汉画像记录的是当时士人阶层的自我世俗生活场景,此类场景构成了 汉画像表现内容的基本主题。

B.因为墓葬的设计者认为死后的世界是现世世俗生活的延续,所以汉代人墓葬里的图像 世界就具有了延续世俗生活的意义和作用。

C.在整个汉代,人们为了将自我的世俗生活延续下去,并使之永恒化,利用了很多种的手 段和途径。

D.除了将生活中的各种场景以图像的方式保存下来外,汉代人还将生活中所能使用到的 几乎所有物品均以模型或实物的方式一同埋人墓葬。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代人几乎是用尽一切心思来制造死者的日常生活用具,是因为他们对日常世俗生活 的极端迷恋。

B.在汉代人看来,自我日常世俗生活中曾经存在的事与物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它甚至就 是一种神圣的记忆和召唤。

C.林巳奈夫将汉代人的这种做法归结为生者担心死者的鬼魂因在黄泉世界中生活不好而 来到世间作祟,这种看法是片面的。

D.直到汉代,日常生活用具才出现在祭祀等仪式活动中,且逐渐取代以往占有重要地位的 器具,这反映出人们关注问题的变迁。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沈璋字之达,奉圣州永兴人也。学进士业。迪古乃军至上谷,璋与李师夔谋,开门迎降。明日,择可为守者,众皆推璋,璋固称李师金,于是授师夔武定军节度使,以璋副之。授太常少卿, 迁鸿胪卿。丁母忧,起复山西路都转运副使,加卫尉卿。从伐宋。汴京平,众争趋赀货,璋独无 所取,惟栽书数千卷而还。

太杆贼陷潞州,杀守姚潘,官军讨平之,命璋权知州事。璋至,招复逋逃,賑养

..

困饿,收其 横尸葬之。未几,民颇军辑。初,贼党据城,潞之军卒当缘坐者七百人,帅府牒璋尽诛之,璋不从。帅府闻之,大怒,召璋呵责,且欲杀璋,左右震恐,璋不动,从容对曰:“招亡抚存璋之职 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

复来今欲杀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拜少大夫,知潞州事。百姓为之立祠。移知忻州,改同知太原尹,加尚书礼部侍郎。

时介休人张觉聚党亡命山谷,钞掠邑县,招之不肯降,曰:“前尝有降者,皆杀之。今以好言 诱我,是欲杀我耳。独得侍郎沈公一言,我乃无疑。”于是,命璋往招之,觉即日降。

转尚书吏部侍郎、西京副留守、同知平阳尹,迁利涉军节度使,为东京路都转运使,改镇西军 节度使。天德元养,以病致仕。卒,年六十。

子宜中,天德三年,赐进士及第。

(节选自《金史•沈璋传》)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 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B.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 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C.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 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D.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 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沈璋为人谦恭,不贪钱财。迪古乃的军队到达上谷,选举守将,他坚持推举李师夔;后随 征伐宋,攻下汴梁后,大家争相掠夺钱财,他却分文不取。

B.沈璋为政有方,敢于担当。他主潞州事,召回逃亡的人,采取措施,安定了百姓;后因未 服从帅府命令,帅府欲杀他,他却从容的说这是我的职责。

C.沈璋深得众望,得到朝廷认可。他挽救了士兵,士兵感动,朝廷嘉奖他;担任左谏议大夫 时,张觉不肯受降朝廷,他前往招降,张觉当天就投降了。

D.沈璋功业有成,以病致仕。他后来转任尚书吏部侍郎、西京副留守、同知平阳尹,

百校大联考名校联盟语文(3)WORD版篇三:全国名校2016届高三第一次百校大联考 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百校大联考

全国名校联盟2016届高三联考试卷(一)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11)题—第(12)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3.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画像对世俗生活的痴迷程度是令人吃惊的。它所记述的那些生活资料丰富、详细、准确、 全面,以至于它对当时人们生活娱乐、工业制作、出仕做官、拜谒觐见和狩猎战斗等内容的记述可以作为严肃而严谨的学术研究资料而进入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史研究,并起到文字资料所不 可替代的形象作用。显然,汉代人在创作这些图像资料时并未将之作为幻想材料加以处理,而 是采取了 “彻底的写实主义”态度。正是这些逼真、准确、精细的世俗生活内容的渗透建构了汉 画像的精神世界,后者又反过来加强了人们对世俗生活乐趣的认同和建构。

“人间生活的乐趣”是汉画像审美意识内容的核心主题,而且这一主题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一直在影响着华夏民族对自我生活和生命存在的认识,并反映在他们的墓葬中。 如山东沂南出土的汉画像石生动、翔实而全面地记录了一对墓主人夫妇进食时的热闹繁忙景象。作为整个墓葬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幅画像所记录的正是当时士人阶层的自我世俗生活场景, 它几乎构成了汉画像表现内容的基本主题之一。由此,这块画像石所表现的内容亦具有不同寻常 的意义:墓葬的设计者似乎要将自己现世的生活完全带入死后世界;换言之,在他的思想观念中,死后的世界实际上是现世世俗生活的延续。于是,汉代人墓葬里的图像世界就具有了延续世俗生 活的意义和作用,日常生活由此被无限延展而获得永恒性。通过对各种文献和资料的考查,我们 可以发现,在有汉一代,人们一直在倾其所有、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将自我的世俗生活延续下去,并使之永恒化。这构成了汉代艺术尤其是汉画像艺术的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主题。

山东沂南出土的这块汉画像石仅展现了汉代人生活中的一个场景,更多的同类图像资料证 明,他们不仅将自己生活中的各种场景以图像的方式保存下来,而且还将生活中所

能使用到的 几乎所有物品均以模型或实物的方式一同埋入墓葬。显然,这种方式在两汉时期已逐渐发展成 为一种具有规范性和强制性的习俗。除了对日常世俗生活的极端迷恋外,没有任何原因能解释 汉代人这种几乎是用尽一切心思来制造死者日食生活用具的行为。在汉代人看来,自我日常世俗生活中曾经存在的事与物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它甚至就是一种神圣的记忆和召唤。

林巳奈夫将汉代人的这种做法归结为生者担心死者的鬼魂因在黄泉世界中生活不好而来 到世间作祟,“设计这样的措施是为了阻止魂魄在身体一旦被埋葬之后便离开其中”,“所有想法 设法要死者的灵魂能够心满意足地住在坟墓中”。即使类似的观点有同一时期的图像榜题和文 字记栽作为证据,而且这种心理至今在中国各民族的习俗中均有不同程度的留存,但这不足以 完整解释汉代人的上述行为。因为坟墓的建造者不仅是墓主本人(此前或当时的礼仪还规定皇 帝即位一年后即要开始建造自己的陵墓),而且大多数是死者的亲友或子孙,他们有朝一日同样要走进坟墓,能给他们死后生活带来安定感、安全感的同样是他们世俗生活中的各种所有和价 值观念。而且,对于死者来说,贸然进入生者的领域就像生者无意间进入死者的领域一样,并不 是充满乐趣的事情,而更多地是受到伤害。

与此相关的一个重要的表征,是以往在祭祀等仪式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器具逐渐被人们 的日常生活用具所取代。器具用途的变迁反映出人们关注问题的变迁,日常生活因素参与建构 了人们的仪式活动,并在此过程中世俗化。在这种经济形态基础上所形成的这样一个自给自足 而相对封闭的世俗生活和情感世界是其他生活乐趣所不能取代的。

(节选自王怀义《汉画像中的日常生活的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汉画像记述的生活资料丰富、详细、准确、全面,所以它可以作为严肃而严谨的学术 研究资料而进人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史研究。

B.世俗生活内容的渗透建构了汉画像的精神世界,而汉画像又反过来加强了人们对世俗 生活乐趣的认同和建构。

C.“人间生活的乐趣”是汉画像审美意识内容的核心主题,它一直在影响着华夏民族对自 我生活和生命存在的认识,并反映在他们的墓葬中。

D.通过山东沂南出土的汉画像可知,将自我的世俗生活延续下去,并使之永恒化构成了汉 代艺术尤其是汉画像艺术的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主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山东沂南出土的汉画像记录的是当时士人阶层的自我世俗生活场景,此类场景构成了 汉画像表现内容的基本主题。

B.因为墓葬的设计者认为死后的世界是现世世俗生活的延续,所以汉代人墓葬里的图像 世界就具有了延续世俗生活的意义和作用。

C.在整个汉代,人们为了将自我的世俗生活延续下去,并使之永恒化,利用了很多种的手 段和途径。

D.除了将生活中的各种场景以图像的方式保存下来外,汉代人还将生活中所能使用到的 几乎所有物品均以模型或实物的方式一同埋人墓葬。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代人几乎是用尽一切心思来制造死者的日常生活用具,是因为他们对日常世俗生活 的极端迷恋。

B.在汉代人看来,自我日常世俗生活中曾经存在的事与物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它甚至就 是一种神圣的记忆和召唤。

C.林巳奈夫将汉代人的这种做法归结为生者担心死者的鬼魂因在黄泉世界中生活不好而 来到世间作祟,这种看法是片面的。

D.直到汉代,日常生活用具才出现在祭祀等仪式活动中,且逐渐取代以往占有重要地位的 器具,这反映出人们关注问题的变迁。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沈璋字之达,奉圣州永兴人也。学进士业。迪古乃军至上谷,璋与李师夔谋,开门迎降。明日,择可为守者,众皆推璋,璋固称李师金,于是授师夔武定军节度使,以璋副之。授太常少卿, 迁鸿胪卿。丁母忧,起复山西路都转运副使,加卫尉卿。从伐宋。汴京平,众争趋赀货,璋独无 所取,惟栽书数千卷而还。

太杆贼陷潞州,杀守姚潘,官军讨平之,命璋权知州事。璋至,招复逋逃,賑养困饿,收其 横尸葬之。未几,民颇军辑。初,贼党据城,潞之军卒当缘.坐.者七百人,帅府牒璋尽诛之,璋不从。帅府闻之,大怒,召璋呵责,且欲杀璋,左右震恐,璋不动,从容对曰:“招亡抚存璋之职 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是杀降也拜.少大夫,知潞州事。百姓为之立祠。移知忻州,改同知太原尹,加尚书礼部侍郎。

时介休人张觉聚党亡命山谷,钞掠邑县,招之不肯降,曰:“前尝有降者,皆杀之。今以好言 诱我,是欲杀我耳。独得侍郎沈公一言,我乃无疑。”于是,命璋往招之,觉即日降。

转尚书吏部侍郎、西京副留守、同知平阳尹,迁利涉军节度使,为东京路都转运使,改镇西军 节度使。天德元养,以病致仕。卒,年六十。

子宜中,天德三年,赐进士及第。

(节选自《金史•沈璋传》)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 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B.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 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C.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 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D.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 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沈璋为人谦恭,不贪钱财。迪古乃的军队到达上谷,选举守将,他坚持推举李师夔;后随 征伐宋,攻下汴梁后,大家争相掠夺钱财,他却分文不取。

B.沈璋为政有方,敢于担当。他主潞州事,召回逃亡的人,采取措施,安定了百姓;后因未 服从帅府命令,帅府欲杀他,他却从容的说这是我的职责。

C.沈璋深得众望,得到朝廷认可。他挽救了士兵,士兵感动,朝廷嘉奖他;担任左谏议大夫 时,张觉不肯受降朝廷,他前往招降,张觉当天就投降了。

D.沈璋功业有成,以病致仕。他后来转任尚书吏部侍郎、西京副留守、同知平阳尹,升任利 涉军节度使等职;因病辞官,去世,儿子封赐进士。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汴京平,众争趋赀货,璋独无所取,惟载书数千卷而还。

(2)璋至,招复逋逃,赈养困饿,收其横尸葬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①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

[唐]薛稷

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隔河望乡邑,秋风水增波。

②③ 西登咸阳途,日暮忧思多。傅岩既纡郁,首山亦嵯峨。

操筑无昔老,采薇有遗歌。客游节回换,人生知几何?

注:①“京”指长安。“陕西十里”,即河南陕县以西十里的长亭,供行役者途中暂息。此诗是 诗人从陕县西回京时作。②咸阳:即都城长安。③傅岩、首山是诗人家乡山西的两座山。傅岩, 相传为商朝奴隶傅说筑土墙之处,后傅说被商王武丁重用,国政大治。首阳山,据《史记》记载: 周初殷朝遗民伯夷、叔齐两兄弟义不食周粟,采薇首阳山,作《采薇歌》,最终饿死在首阳山。

8.首句“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一句中的动词富有表现力,请试做分析。(5分) 9.诗人说“日暮忧思多”,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都有哪些忧思?(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诗经•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每天都早起晚睡,辛勤劳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引用了一个惊心动魄的典故写蜀道的开通,运用这个典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 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骗子

徐常愉

寒风凛冽的大街上,我架着双拐艰难地向前挪动着步子。

此时的我身无分文,肚子咕咕直叫,身体瑟瑟发抖。不过我的脑子还算清醒,我清醒地意识到,必须尽快弄到食物来填饱自己的肚子,否则,我恐怕熬不过接下来的这个夜晚了。

怎样弄到食物呢?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直接向过往的行人伸出乞讨的手。这一点,我心里非 常清楚。可我又觉得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还不能使用这个方法。这是不是我心里仅存的一点儿自尊在作怪?我一时还无暇思考这个问题。而除此之外,我惟一能想到的办法就是,卖掉我身上惟一值钱的东西——皮大衣。别看我身上这件皮大衣看上去肮脏不堪,可它是山羊皮做 的.我想它至少值20美元,不过为了尽快出手,我决定10美元就卖了它。

于是,我停下来,脱下皮大衣。寒风立刻刺透我的脊背,我狠狠地打了一个寒战。没办法,我只能暂且忍受寒冷了。我撤出一条拐杖,把皮大衣挂在上面,开始向过往的行人出售我的皮大衣。

开始的时候,我在叫卖,而且声音还算洪亮:“卖皮大衣啦,只要10美元!”可是没过多久,我意识到,必须保存自己仅存的一点点体力了。我环顾四周,找来了一块硬纸板和一根炭木棍,制作了一个广告牌挂在了皮大衣上。做完这一切,我已经抖作一团。我不知道,我还能坚持多久。

幸好,一位先生在我面前停住了。那位先生看了看广告牌和皮大衣,又看了看我的脸,从兜 里掏出10美元,递给了我。我难以掩饰内心的兴奋,急忙伸手接过了钱,正要把皮大衣从拐杖上摘下来给他,那位先生却转身走了。我急忙喊道,先生,您的皮大衣!那位先生边走边回过头 来冲我摆了摆手。我明白了,他并不屑于要我的皮大衣。虽然,这让我感到有些尴尬,但我的心 里还是充满了对那个人的感激。我发誓,我一定会在上帝面前替他祈祷的。

10美元,足够让我三天不挨饿了。我重新穿上皮大衣,向一家食品店走去...... 然而,因了那10美元,时间似乎突然变快了。我还没有做好迎接第四天的准备,三天的时 间就匆匆过去了。当我再次饥肠辘辘地流浪在大街上时,我不得不再次脱下我的皮大衣,向过往的行人出售。

我的运气还算不错!当又一位先生给了我10美元而且仍然没有拿走我的皮大衣时,我不 得不这样认为。

然而,没想到,我的好运气三天后却离我而去了。当我第三次向行人出售我的皮大衣时,我遇到了麻烦。我发现许多人远远地瞅着我,一边指点着我,一边匆匆地走开,目光中似乎还有一丝愤怒。

人们这是怎么了?我正迷惑,见两个年轻人向我走过来,我暗自庆幸终于有人来买我的皮 大衣了。没想到,他们却让我好失望。这两个年轻人并没有像头两位先生那样从兜里掏出10 美元给我,他们其中的一位一把揪住了我的脖领子,大声呵斥我是一个骗子。我很害怕,但又觉得委屈,便小心地申辩道,我不是骗子。那人恶狠狠地说,你还敢说你不是骗子?我明明看见你 在这里卖了一个星期皮大衣了,怎么至今没有卖掉?怕是在用皮大衣做诱饵来骗取人们的同情 心和钱财吧! *

我幡然醒悟。虽然自己被误会了,但是,我觉得他们是有权利而且有充足的理由这样

百校大联考名校联盟语文(3)WORD版篇四:全国名校联盟2016届高三上学期联考 试卷(一)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百校大联考

全国名校联盟2016届高三联考试卷(一)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11)题—第(12)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3.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画像对世俗生活的痴迷程度是令人吃惊的。它所记述的那些生活资料丰富、详细、准确、 全面,以至于它对当时人们生活娱乐、工业制作、出仕做官、拜谒觐见和狩猎战斗等内容的记述可以作为严肃而严谨的学术研究资料而进入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史研究,并起到文字资料所不 可替代的形象作用。显然,汉代人在创作这些图像资料时并未将之作为幻想材料加以处理,而 是采取了 “彻底的写实主义”态度。正是这些逼真、准确、精细的世俗生活内容的渗透建构了汉 画像的精神世界,后者又反过来加强了人们对世俗生活乐趣的认同和建构。

“人间生活的乐趣”是汉画像审美意识内容的核心主题,而且这一主题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一直在影响着华夏民族对自我生活和生命存在的认识,并反映在他们的墓

葬中。

如山东沂南出土的汉画像石生动、翔实而全面地记录了一对墓主人夫妇进食时的热闹繁忙景象。作为整个墓葬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幅画像所记录的正是当时士人阶层的自我世俗生活场景, 它几乎构成了汉画像表现内容的基本主题之一。由此,这块画像石所表现的内容亦具有不同寻常 的意义:墓葬的设计者似乎要将自己现世的生活完全带入死后世界;换言之,在他的思想观念中,死后的世界实际上是现世世俗生活的延续。于是,汉代人墓葬里的图像世界就具有了延续世俗生 活的意义和作用,日常生活由此被无限延展而获得永恒性。通过对各种文献和资料的考查,我们 可以发现,在有汉一代,人们一直在倾其所有、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将自我的世俗生活延续下去,并使之永恒化。这构成了汉代艺术尤其是汉画像艺术的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主题。

山东沂南出土的这块汉画像石仅展现了汉代人生活中的一个场景,更多的同类图像资料证 明,他们不仅将自己生活中的各种场景以图像的方式保存下来,而且还将生活中所能使用到的 几乎所有物品均以模型或实物的方式一同埋入墓葬。显然,这种方式在两汉时期已逐渐发展成 为一种具有规范性和强制性的习俗。除了对日常世俗生活的极端迷恋外,没有任何原因能解释 汉代人这种几乎是用尽一切心思来制造死者日食生活用具的行为。在汉代人看来,自我日常世俗生活中曾经存在的事与物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它甚至就是一种神圣的记忆和召唤。

林巳奈夫将汉代人的这种做法归结为生者担心死者的鬼魂因在黄泉世界中生活不好而来 到世间作祟,“设计这样的措施是为了阻止魂魄在身体一旦被埋葬之后便离开其中”,“所有想法 设法要死者的灵魂能够心满意足地住在坟墓中”。即使类似的观点有同一时期的图像榜题和文 字记栽作为证据,而且这种心理至今在中国各民族的习俗中均有不同程度的留存,但这不足以 完整解释汉代人的上述行为。因为坟墓的建造者不仅是墓主本人(此前或当时的礼仪还规定皇 帝即位一年后即要开始建造自己的陵墓),而且大多数是死者的亲友或子孙,他们有朝一日同样要走进坟墓,能给他们死后生活带来安定感、安全感的同样是他们世俗生活中的各种所有和价 值观念。而且,对于死者来说,贸然进入生者的领域就像生者无意间进入死者的领域一样,并不 是充满乐趣的事情,而更多地是受到伤害。

与此相关的一个重要的表征,是以往在祭祀等仪式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器具逐

渐被人们 的日常生活用具所取代。器具用途的变迁反映出人们关注问题的变迁,日常生活因素参与建构 了人们的仪式活动,并在此过程中世俗化。在这种经济形态基础上所形成的这样一个自给自足 而相对封闭的世俗生活和情感世界是其他生活乐趣所不能取代的。

(节选自王怀义《汉画像中的日常生活的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汉画像记述的生活资料丰富、详细、准确、全面,所以它可以作为严肃而严谨的学术 研究资料而进人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史研究。

B.世俗生活内容的渗透建构了汉画像的精神世界,而汉画像又反过来加强了人们对世俗 生活乐趣的认同和建构。

C.“人间生活的乐趣”是汉画像审美意识内容的核心主题,它一直在影响着华夏民族对自 我生活和生命存在的认识,并反映在他们的墓葬中。

D.通过山东沂南出土的汉画像可知,将自我的世俗生活延续下去,并使之永恒化构成了汉 代艺术尤其是汉画像艺术的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主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山东沂南出土的汉画像记录的是当时士人阶层的自我世俗生活场景,此类场景构成了 汉画像表现内容的基本主题。

B.因为墓葬的设计者认为死后的世界是现世世俗生活的延续,所以汉代人墓葬里的图像 世界就具有了延续世俗生活的意义和作用。

C.在整个汉代,人们为了将自我的世俗生活延续下去,并使之永恒化,利用了很多种的手 段和途径。

D.除了将生活中的各种场景以图像的方式保存下来外,汉代人还将生活中所能使用到的 几乎所有物品均以模型或实物的方式一同埋人墓葬。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代人几乎是用尽一切心思来制造死者的日常生活用具,是因为他们对日常世俗生活 的极端迷恋。

B.在汉代人看来,自我日常世俗生活中曾经存在的事与物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它甚至就 是一种神圣的记忆和召唤。

C.林巳奈夫将汉代人的这种做法归结为生者担心死者的鬼魂因在黄泉世界中生活不好而 来到世间作祟,这种看法是片面的。

D.直到汉代,日常生活用具才出现在祭祀等仪式活动中,且逐渐取代以往占有重要地位的 器具,这反映出人们关注问题的变迁。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沈璋字之达,奉圣州永兴人也。学进士业。迪古乃军至上谷,璋与李师夔谋,开门迎降。明日,择可为守者,众皆推璋,璋固称李师金,于是授师夔武定军节度使,以璋副之。授太常少卿, 迁鸿胪卿。丁母忧,起复山西路都转运副使,加卫尉卿。从伐宋。汴京平,众争趋赀货,璋独无 所取,惟栽书数千卷而还。

太杆贼陷潞州,杀守姚潘,官军讨平之,命璋权知州事。璋至,招复逋逃,賑养

..

困饿,收其 横尸葬之。未几,民颇军辑。初,贼党据城,潞之军卒当缘坐者七百人,帅府牒璋尽诛之,璋不从。帅府闻之,大怒,召璋呵责,且欲杀璋,左右震恐,璋不动,从容对曰:“招亡抚存璋之职 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

复来今欲杀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拜少大夫,知潞州事。百姓为之立祠。移知忻州,改同知太原尹,加尚书礼部侍郎。

时介休人张觉聚党亡命山谷,钞掠邑县,招之不肯降,曰:“前尝有降者,皆杀之。今以好言 诱我,是欲杀我耳。独得侍郎沈公一言,我乃无疑。”于是,命璋往招之,觉即日降。

转尚书吏部侍郎、西京副留守、同知平阳尹,迁利涉军节度使,为东京路都转运使,改镇西军 节度使。天德元养,以病致仕。卒,年六十。

子宜中,天德三年,赐进士及第。

(节选自《金史•沈璋传》)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 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B.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 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C.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 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D.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 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沈璋为人谦恭,不贪钱财。迪古乃的军队到达上谷,选举守将,他坚持推举李师夔;后随 征伐宋,攻下汴梁后,大家争相掠夺钱财,他却分文不取。

B.沈璋为政有方,敢于担当。他主潞州事,召回逃亡的人,采取措施,安定了百姓;后因未 服从帅府命令,帅府欲杀他,他却从容的说这是我的职责。

C.沈璋深得众望,得到朝廷认可。他挽救了士兵,士兵感动,朝廷嘉奖他;担任左谏议大夫 时,张觉不肯受降朝廷,他前往招降,张觉当天就投降了。

D.沈璋功业有成,以病致仕。他后来转任尚书吏部侍郎、西京副留守、同知平阳尹,

百校大联考名校联盟语文(3)WORD版篇五:全国名校联盟2016届高三上学期联考试卷(一)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百校大联考

全国名校联盟2016届高三联考试卷(一)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11)题—第(12)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3.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画像对世俗生活的痴迷程度是令人吃惊的。它所记述的那些生活资料丰富、详细、准确、 全面,以至于它对当时人们生活娱乐、工业制作、出仕做官、拜谒觐见和狩猎战斗等内容的记述可以作为严肃而严谨的学术研究资料而进入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史研究,并起到文字资料所不 可替代的形象作用。显然,汉代人在创作这些图像资料时并未将之作为幻想材料加以处理,而 是采取了 “彻底的写实主义”态度。正是这些逼真、准确、精细的世俗生活内容的渗透建构了汉 画像的精神世界,后者又反过来加强了人们对世俗生活乐趣的认同和建构。

“人间生活的乐趣”是汉画像审美意识内容的核心主题,而且这一主题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一直在影响着华夏民族对自我生活和生命存在的认识,并反映在他们的墓

葬中。

如山东沂南出土的汉画像石生动、翔实而全面地记录了一对墓主人夫妇进食时的热闹繁忙景象。作为整个墓葬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幅画像所记录的正是当时士人阶层的自我世俗生活场景, 它几乎构成了汉画像表现内容的基本主题之一。由此,这块画像石所表现的内容亦具有不同寻常 的意义:墓葬的设计者似乎要将自己现世的生活完全带入死后世界;换言之,在他的思想观念中,死后的世界实际上是现世世俗生活的延续。于是,汉代人墓葬里的图像世界就具有了延续世俗生 活的意义和作用,日常生活由此被无限延展而获得永恒性。通过对各种文献和资料的考查,我们 可以发现,在有汉一代,人们一直在倾其所有、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将自我的世俗生活延续下去,并使之永恒化。这构成了汉代艺术尤其是汉画像艺术的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主题。

山东沂南出土的这块汉画像石仅展现了汉代人生活中的一个场景,更多的同类图像资料证 明,他们不仅将自己生活中的各种场景以图像的方式保存下来,而且还将生活中所能使用到的 几乎所有物品均以模型或实物的方式一同埋入墓葬。显然,这种方式在两汉时期已逐渐发展成 为一种具有规范性和强制性的习俗。除了对日常世俗生活的极端迷恋外,没有任何原因能解释 汉代人这种几乎是用尽一切心思来制造死者日食生活用具的行为。在汉代人看来,自我日常世俗生活中曾经存在的事与物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它甚至就是一种神圣的记忆和召唤。

林巳奈夫将汉代人的这种做法归结为生者担心死者的鬼魂因在黄泉世界中生活不好而来 到世间作祟,“设计这样的措施是为了阻止魂魄在身体一旦被埋葬之后便离开其中”,“所有想法 设法要死者的灵魂能够心满意足地住在坟墓中”。即使类似的观点有同一时期的图像榜题和文 字记栽作为证据,而且这种心理至今在中国各民族的习俗中均有不同程度的留存,但这不足以 完整解释汉代人的上述行为。因为坟墓的建造者不仅是墓主本人(此前或当时的礼仪还规定皇 帝即位一年后即要开始建造自己的陵墓),而且大多数是死者的亲友或子孙,他们有朝一日同样要走进坟墓,能给他们死后生活带来安定感、安全感的同样是他们世俗生活中的各种所有和价 值观念。而且,对于死者来说,贸然进入生者的领域就像生者无意间进入死者的领域一样,并不 是充满乐趣的事情,而更多地是受到伤害。

与此相关的一个重要的表征,是以往在祭祀等仪式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器具逐

渐被人们 的日常生活用具所取代。器具用途的变迁反映出人们关注问题的变迁,日常生活因素参与建构 了人们的仪式活动,并在此过程中世俗化。在这种经济形态基础上所形成的这样一个自给自足 而相对封闭的世俗生活和情感世界是其他生活乐趣所不能取代的。

(节选自王怀义《汉画像中的日常生活的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汉画像记述的生活资料丰富、详细、准确、全面,所以它可以作为严肃而严谨的学术 研究资料而进人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史研究。

B.世俗生活内容的渗透建构了汉画像的精神世界,而汉画像又反过来加强了人们对世俗 生活乐趣的认同和建构。

C.“人间生活的乐趣”是汉画像审美意识内容的核心主题,它一直在影响着华夏民族对自 我生活和生命存在的认识,并反映在他们的墓葬中。

D.通过山东沂南出土的汉画像可知,将自我的世俗生活延续下去,并使之永恒化构成了汉 代艺术尤其是汉画像艺术的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主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山东沂南出土的汉画像记录的是当时士人阶层的自我世俗生活场景,此类场景构成了 汉画像表现内容的基本主题。

B.因为墓葬的设计者认为死后的世界是现世世俗生活的延续,所以汉代人墓葬里的图像 世界就具有了延续世俗生活的意义和作用。

C.在整个汉代,人们为了将自我的世俗生活延续下去,并使之永恒化,利用了很多种的手 段和途径。

D.除了将生活中的各种场景以图像的方式保存下来外,汉代人还将生活中所能使用到的 几乎所有物品均以模型或实物的方式一同埋人墓葬。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代人几乎是用尽一切心思来制造死者的日常生活用具,是因为他们对日常世俗生活 的极端迷恋。

B.在汉代人看来,自我日常世俗生活中曾经存在的事与物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它甚至就 是一种神圣的记忆和召唤。

C.林巳奈夫将汉代人的这种做法归结为生者担心死者的鬼魂因在黄泉世界中生活不好而 来到世间作祟,这种看法是片面的。

D.直到汉代,日常生活用具才出现在祭祀等仪式活动中,且逐渐取代以往占有重要地位的 器具,这反映出人们关注问题的变迁。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沈璋字之达,奉圣州永兴人也。学进士业。迪古乃军至上谷,璋与李师夔谋,开门迎降。明日,择可为守者,众皆推璋,璋固称李师金,于是授师夔武定军节度使,以璋副之。授太常少卿, 迁鸿胪卿。丁母忧,起复山西路都转运副使,加卫尉卿。从伐宋。汴京平,众争趋赀货,璋独无 所取,惟栽书数千卷而还。

太杆贼陷潞州,杀守姚潘,官军讨平之,命璋权知州事。璋至,招复逋逃,賑养

..

困饿,收其 横尸葬之。未几,民颇军辑。初,贼党据城,潞之军卒当缘坐者七百人,帅府牒璋尽诛之,璋不从。帅府闻之,大怒,召璋呵责,且欲杀璋,左右震恐,璋不动,从容对曰:“招亡抚存璋之职 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

复来今欲杀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拜少大夫,知潞州事。百姓为之立祠。移知忻州,改同知太原尹,加尚书礼部侍郎。

时介休人张觉聚党亡命山谷,钞掠邑县,招之不肯降,曰:“前尝有降者,皆杀之。今以好言 诱我,是欲杀我耳。独得侍郎沈公一言,我乃无疑。”于是,命璋往招之,觉即日降。

转尚书吏部侍郎、西京副留守、同知平阳尹,迁利涉军节度使,为东京路都转运使,改镇西军 节度使。天德元养,以病致仕。卒,年六十。

子宜中,天德三年,赐进士及第。

(节选自《金史•沈璋传》)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 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B.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 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C.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 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D.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 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沈璋为人谦恭,不贪钱财。迪古乃的军队到达上谷,选举守将,他坚持推举李师夔;后随 征伐宋,攻下汴梁后,大家争相掠夺钱财,他却分文不取。

B.沈璋为政有方,敢于担当。他主潞州事,召回逃亡的人,采取措施,安定了百姓;后因未 服从帅府命令,帅府欲杀他,他却从容的说这是我的职责。

C.沈璋深得众望,得到朝廷认可。他挽救了士兵,士兵感动,朝廷嘉奖他;担任左谏议大夫 时,张觉不肯受降朝廷,他前往招降,张觉当天就投降了。

D.沈璋功业有成,以病致仕。他后来转任尚书吏部侍郎、西京副留守、同知平阳尹,

百校大联考名校联盟语文(3)WORD版篇六:全国名校2016届高三第一次百校大联考 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1

百校大联考

全国名校联盟2016届高三联考试卷(一)

历 史 考生注意:

1.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 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 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第n卷请用直径0. 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 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卷纸上、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 本卷命题范围:必修①全册。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郭沫若说我们中国古时候的所谓国,其实仅仅是一个大宗或小宗,所以动辄便称万国万 邦。”这说明

A.宗法制使中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B.中国古代社会有家国同构的特点

C.中国古代并没有产生真正的国家 D.—个宗族就是一个独立的国家

秦始皇横扫六合,开创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政治格局,这使得关于“分封”与“郡县”的这 场争论无非只是走了一个与其说是“讨论”,还不如说其具有宣传“作秀”意义的过场。这就 是说

A.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B.秦朝的朝议制度徒有虚名

C.秦始皇早已决定要实行郡县制 D.秦朝集权统治开启了郡县制

明人吴讷说元世祖初克江南,畸人逸士浮沉里闾间,多以诗酒玩世。元贞、大德以后稍出。” 另有诗云宇宙喜一统,于今三十年。江南诸将相,北上扬其鞭。书生亦觅官,裹粮趋幽燕。” 上述现象反映出

A.江南文人政见因时局而改观 B.元代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C.国家统一推动了科举制发展 D.科举取士制度趋于完善

乾隆时人阁协办批本的程晋芳曾感慨说旁观者谓密勿重务咸由军机,内阁秉成例而行,如 邮传耳。乌知国家大政内自九卿以下,外而督抚藩臬,凡诸兵农礼乐刑赏之事,胥由是出纳 焉,可不谓至重欤?”据此可以得出

A.内阁和军机处分管地方和中央 B.内阁处理的政务不如军机处重要

C.军机处和内阁分理军务和政务 D.军机处并未完全取代内阁的职能

恩格斯在谈到古代雅典民主时曾说现在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寧所赖以建立的阶级对立,已经 不再是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对立,而是奴隶和自由民之间的对立,被保护民和公民之间的对立了。”由此可见,古代雅典民主制

A.消除了奴隶主与奴隶的对立 B.激化了雅典内部矛盾

C.巩固了雅典奴隶主统治 D.奠定了雅典的霸权

由于贸易的发展和加强统治的需要,罗马统治者于公元前242年开始任命了专门审理涉及臣 民案件的裁判官。他们颁发的告示逐步形成罗马法的新因素,称为裁判官法或大法官法。由 于这种法律适用于罗马公民和非公民,因此,就称为万民法。这表明

A.万民法都是由裁判官制定的 B.万民法是处理经济利益关系的法律

C.万民法的产生源于实际需要 D.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帝国的每一个人

有人指出:“从本质上讲,代议制民主的产生是西方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分离的直接后果,是 资产阶级兴起和市民社会发展的产物。”这表明代议制下

A.政治服务于资本主义发展 B.资产阶级不关心政治发展

C.广大民众掌握了政治权力 D.普通民众脱离了政治活动

巴黎市政厅原有一些专供政府要员们使用的豪华轿式马车,公社委员觉得,自己若乘坐这样 的马车出去执行公务非常脱离群众。因此,在5月9日的公社会议上,决定“取消供市政厅使 用的豪华轿式马车”。公社的这种做法

A.违背了对旧政府的改造利用 B.源于公社委员的人民公仆意识

C.源于法国社会发展的落后状况 D.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政府效率低下

端方在担任两江总督期间曾密奏清廷今日欲杜绝乱源,惟有解散乱党,欲解散乱党,则惟有 于政治上导以新希望,而于种族上杜其所借口。„„夫所谓于政治上导希望者,则奴才等前 此所谓宣布国是定十五年实行立宪是已。”这表明

A. “乱党”的目标是建立君主立宪制 B.满族贵族将放弃君主专制统治

C.民主革命客观上迫使清廷预备立宪 D.民主革命是近代中国动乱的根源

下表是依据1919年5月5日学生所呈《上大总统书》上的签署所做的参加游行的各学校学 生

A.C.材料数据或缺不能反映事件实情 D.运动初期不具有反封建性质

10.日本历史学家藤原彰在其所著《日本近现代史》中写道在对英美开战后,日本陆军主要战 场在客观上仍然是中国大陆。”根据这种说法,必然得出的结论是

A.中国对二战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B.英美在太平洋战场作战十分消极

C.曰本对英美的开战没有扩大侵略范围 D.中日军队的直接作战并未超出中国大陆

11.重庆谈判期间,国民党重新秘密印发反共的《剿匪手本》,阎锡山出兵攻打山西上党地区的人 民军队。这表明

A.重庆谈判没有积极意义 B. “冷战”激化国内矛盾

C.国民党以战争促进谈判 D.和平建国举步维艰

12.有人认为:“1917年的俄国革命是一个整体进程,十月革命不过是这一革命进程的最高潮。” 这种认识

A.主张十月革命开始于1917年3月 B.否定了十月革命的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C.严重地贬低了十月革命的历史地位 D.主张十月革命是二月革命的继续和发展

14.苏联《真理报》曾评论说马歇尔计划旨在用美元帮助施加政治压力,是一个干涉别国内政 的计划”。这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

A欧洲拒绝接受马歇尔计划的原因

B马歇尔计划通过经济手段达到政治目的

C马歇尔计划是美国侵略欧洲的计划

D战后世界主要矛盾变为美国与欧洲的矛盾

15. 1961年6月召开的不结盟首脑会议预备会议,就参加不结盟首脑会议制定了严格标准,如 “与会国缔结两国间的军事同盟或加人地区性防卫条约时,不得按照大国间对抗为背景的意 图签订”。据此可以得出,不结盟运动

A.以反对冷战为目的 B.反对与大国交往

C.反对参与美苏对峙 D.始终专注于政治斗争

16.《冷战史:1945 —1991》指出:“苏联的崩溃是冷战结束的直接原因。”据此推断,下列说法成立 的是

A.冷战断送了社会主义的前途 B.苏联的演变决定了冷战的产生与结束

C.冷战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D.分析冷战的结束应考察戈尔巴乔夫改革

17.有论者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是“推翻与帝国主义合作的统治政权”的运动,“本质是 I —项中国民族的救亡运动”。由此判断,新中国的成立

A.标志着中华民族实现了独立 B.实现了中华民族的振兴

C.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未完成 D.只能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革命委员会是造反派在“全面夺权”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临时权力机构。人民法院院长本 来是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而我国曾制定的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改由革命委员会 任免。这部宪法

A.为司法独立提供了宪法保障 B.肯定了革命委员会的作用

C.肯定了民主实践取得的成果 D.体现了民主法制遭到破坏

19.经1979年下半年和1980年上半年试点实践后,从1980年下半年开始,全国县级直接选举 工作分期分批陆续展开,中共中央发了七号和六十号两个文件,要求各级党委必须切实加强 对这一工作的领导,全国人大常委会设立了工作办公室。这一工作的深远意义是

A.发扬了文革中充分体现民主的群众运动

B.加强了党对民主政治建设的绝对领导

C.使我国选举制度由直接选举代替间接选举

D.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香港的确没有变:驾驶汽车依然右舵左行;每到周三晚上和周六下午,人们依然会涌入马场。但香港的确又发生了变化:一些关注政治的市民有了被街坊们选为立法会议员的可能,而这 样的事情在港英时期根本无从发生。这里的变与不变

A 体现了香港居民生活方式的多元化

B 说明香港回归没有对民众产生深刻地影响

C 说明“一国两制”得到很好的实施

D 反映了回归前后香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

21.周恩来强调,社会主义国家在战略上要联合一致,但任何国家都不能凌驾于其他同家之上, 干涉他国的内政。这表明

A 社会主义国家的联合不利于维护国家利益

B 中国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C 社会主义国家间也要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中国反对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者

22.1971年11月8日晚上,毛主席嘱咐道:“这次联大以2/3多数票支持我们,是第三世

界国家 把我们抬进去的。……对那些慑于美国的压力投弃权票的国家也要表示感谢并谅解他们的 处境。”毛泽东所谈的事件

A.导致中美关系更加恶化 B.因美国的阻扰而没能成功

C.使联合国摆脱美国影响 D.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23.日本外相大平在访问中国时曾说,“日本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航空运输协定是国家间 的协定,日台之间是地区性的民间航空往来”。这说明当时

A.中日恢复了邦交正常化 B.中日关系仅限于民间交流

C.日本变相制造“一中一台” D.中日之间的民间交流开启

24.在四十一届(1986年)至第四十三届联大上,中国代表团多次提出关于核裁军和常规裁军的 提案并获顺利通过。在第四十四届联大期间,中国首次作为共同提案国,与其他国家共同提 出“亚非拉和平与裁军中心”的提案等,并获得通过。材料体现出我国新时期的外交

A.以反对霸权主义为内容之一 B.以实现裁军为首要目标

C.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D.借助联合国开展多边外交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5题12分,第26题14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4分,共 52分}

25.(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观点:有学者提出,君主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可以说,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两千多 年全都一样,并无变化。

史料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史料二 汉武帝时杜周为廷尉,“善候司。上所欲挤者,因而陷之;上所欲释,久系待问,而微见其冤状”。有人责怪他“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指为狱”。周曰:“三尺安出哉!前主 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

——据《汉书》卷六十《杜周传》

史料三唐太宗对宰相房玄龄等说:“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

——据《贞观政要》卷二

从三则史料中选取两则可以论证题中观点的史料,并通过对史料的解读论证题中观点。

26.(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89年1月,议会颁布文告,宣布国王詹姆士二世“背弃了国王与人民的原始 契约,在耶稣会士和其他邪恶之徒的指导下破坏了基本法律。他已自行退位,离开英国,致 使王位虚悬”,因此决定由威廉和玛丽共同继承王位。

——据闰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本来在此之前,除了革命时期的所谓“王位中断”之外,政府里的行政权完全集

中在国王和由国王所任命的大臣手中。这些大臣的地位不过是国王的助手,.....议会的权力只限于对国王所颁布的命令或法案进行讨论;通过或者否决。除此之外,议会无权直接从 事国家行政事务的管理工作。除了“权利法案”之外,议会又在16 8 9年制定了“叛乱法案”,规定平时必须经过议会同意才 能征集和维持军队,而且这支军队只能保持一年。这一法案通过后,每年都要重申一次,以 避免国王破坏。1701年的“嗣位法”除了王位继承的规定外,还规定国王所作的任何决定, 必须由同意该决定的枢密院成员,即政府大臣签署。

——据蒋孟引《英国史》整理

(1)材料一对事件的描述是否符合史实,请说明理由。(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英国权力中心的变化及这一变化过程的特点。这对英国政治体制 有何影响?(8分)

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伴随着明治初期“富国强兵”政策的实施和扩军备战,日本在与欧美列强修好 的同时,以武力从南、北两个方向向亚太地区扩张的对外政策已经比较明朗。而这样的政 策,矛头最终指向中国。1887年,参谋本部第一局局长小川又次提出《征讨清国方略》,其中 提到:“自明治维新之初,常研究进取方略,先讨台湾,干涉朝鲜,处分琉球,以此断然决心同 清国交战。此国是实应继续执行。”这就把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的国策,进行了最好的表述。

材料二 甲午战争前约20年间,中日间的外交交涉一直围绕日本所挑起的琉球问题、 朝鲜问题及要求修改条约这三大要点。基本上处于日本主导、中国应对的模式。日本选择与中国立约,绝非出于两国古代的友好历史,而是将中国这一东亚传统秩序的盟主,拉入以 国际法为解释框架的近代外交体系中,以便实现瓦解原有秩序、进行对外扩张的目的。而清 政府幻想一味忍让,单靠派遣驻外使团这一近代外交模式进行外交交涉,即可换来万年太 平,维持原有的“华夷秩序”。“华夷秩序”属于东亚传统秩序,其存在的合法性本非近代外交 理论所能轻易解释。这也难怪中方在向日本说明中国与琉球、朝鲜的宗藩关系时,只能以自 古如此、“众所共晓”(黎庶昌语)来解释。

——据谭皓《重审甲午战前的中日关系》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矛盾的体现及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中日关系上为什么中国处于被动地位及对中日 关系发展的影响。(6分)

2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罗斯福也把实现世界新秩序的主要希望寄托在未来的国际组织上,但在实践 上,由于二战末期的美国较之一战末期更为强大,因此罗斯福有更大的自信心和活动余地而 赋予联合国以较大权力,使它成为确立战后世界新秩序和美国影响的机构。通过联合国安 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大国一致原则及美国在联合国的优势地位、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而确立 的美元的霸权地位,使美国成为战后世界的仲裁者、调解者和指导者,在全世界推行美国的 门户开放政策,这就是罗斯福的世界新秩序。——《威尔逊、罗斯福、布什:世界新秩序之比较》

材料二在未来的岁月里,世界上将不会出现一个单一的普世文化,而是将有许多不同 的文化和文明相互并存。那些最大的文明也拥有世界上的主要权力。它们的领导国家或是 核心国家——美国、欧盟、中国、俄罗斯、曰本和印度,将来可能还有巴西和南非,或许再加上 某个伊斯兰国家,将是世界舞台的主要活动者。在人类历史上,全球政治首次成了多极的和 多文化的。

——萨繆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斯福的“世界新秩序”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建 立战后“世界新秩序”的。(6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国际格局发生的变化,简要说明变化的原因。(8分)

百校大联考名校联盟语文(3)WORD版篇七:全国名校联盟2016届高三百校大联考试卷(一)语文 扫描版含答案

百校大联考名校联盟语文(3)WORD版篇八:江苏省高三百校大联考一模试题(语文)word版

江苏省2012届高三毕业生百校大联考一模试题

语文

本试卷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选考历史的考生另有30分钟40分的加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辟谣/独辟蹊径 埋怨/埋头苦干 人才济济/济世安民 ......

B.责难/多难兴邦 肖像/惟妙惟肖 首当其冲/安步当车 ......

C.着迷/不着边际 折耗/不折不挠 息事宁人/宁缺毋滥 ......

D.纰缪/未雨绸缪 劲旅/疾风劲草 削足适履/日削月割 ......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随着年轻人生活观的转变,“蹭生活”这个新鲜的名词也闯入了我们的视线,新一代“蹭一族”悄然升起。

B.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教育办得好不好的重要因素,大力提升人才培养的水平是现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课题。

C.有时某一微博信息不胫而走却远离事实真相的原因往往是传播者自己的信心和倾向而忽视核实信息的真伪造成的。

D.无论是垂直管理体系,还是属地化管理改革,体制改革并不能完全解决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更重要的是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的改革是当务之急。

3.阅读下面的一则消息,按要求完成(1)(2)两题。(5分)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0月7日凌晨消息,在乔布斯去世之后,苹果股价并未出现预期的暴跌,虽然投资者反应不一,但仍受众多分析师看好,仅微幅下跌0.23%。周四美股开盘后,苹果股价微跌0.2%,随即走出小幅上涨的趋势,最高涨至384.78美元,但午后震荡又现下跌,最低至371.80美元,最终收报于377.10美元。按当日收盘价计算,苹果市值为3 489.75亿美元。

(1)将报道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不超过20个字。(3分)

(2)这则消息的报道预示着什么?说说你的看法,不超过30个字。(2分)

4.“微博”,即微博客的简称。通过这种方式,你可以迅速更新信息、抒发感慨、表达思想、实现即时分享。请你阅读下面一条“微博”,然后按照要求写一条“微博”表达你的感想。(4分)

我心有爱:25岁,对于一个普通的女孩来说是花季年龄,但是对于人生事业刚刚起步、正准备在村官任上大干一场的张广秀来说,却不得不每对急性白血病的折磨。社会各界都在为她捐款献爱心,我们校团委、学生会也加入这一行列,请你也加入吧!

要求:①以宣传“爱心”为主旨,且主旨鲜明;②使用两种以上的修辞手法;③句式整齐;④不超过50字。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羽,字鸿渐,不知所生。初,竟陵禅师智积得婴儿于水滨,育为弟子。及长,耻从削发,以《易》自筮,得《蹇》之《渐》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始为姓名。有学,愧一事不尽其妙。性诙谐,.

少年匿优人中,撰《谈笑》万言。天宝间,署羽伶师,后遁去。古人谓“洁其行而秽其迹”者也。 上元初,结庐苕溪上,闭门读书。名僧高士,谈宴终日。貌寝,口吃而辩。闻人善,若在己。与人期,虽阻虎狼不避也。自称“桑苎翁”,又号“东岗子”。工古调歌诗,兴极闲雅。著书甚多。扁舟往来山寺,唯纱巾藤鞋,短褐犊鼻①,击林木,弄流水。或行旷野中,诵古诗,裴回至月黑,兴尽恸哭而返。当时以比接舆②也。与皎然上人为忘言之交。有诏拜太子文学。

羽嗜茶,造妙理,著《茶经》三卷,言茶之原、之法、之具,时号“茶仙”,天下益知饮茶矣。鬻茶家以瓷陶羽形,祀为神,买十茶器,得一鸿渐。初,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喜茶,知羽,召之。羽野服挈具而入,李曰:“陆君善茶,天下所知。扬子中泠水,又殊绝。今二妙千载一遇,山人不可轻.

失也。”茶毕,命奴子与钱。羽愧之,更著《毁茶论》。

与皇甫补阙善。时鲍尚书防在越,羽往依焉,冉送以序曰:“君子究孔、释之名理,穷歌诗之丽则。远野孤岛,通舟必行;鱼梁钓矶,随意而往。夫越地称山水之乡,辕门当节钺之重。鲍侯知子爱子者,将解衣推食,岂徒尝镜水之鱼,宿耶溪之月而已。”

集并《茶经》今传。

(选自《唐才子传·陆羽》)

注:①犊鼻:即犊鼻裤,围裙,一说指短裤。②接舆:春秋时楚国的隐士,佯狂避世。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愧一事不尽其妙 尽:穷尽 .

B.貌寝,口吃而辩 寝:丑陋 .

C.羽野服挈具而入 挈:提着 .

D.君子究孔、释之名理 究:追究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世人对陆羽才华赏识的一组是

①育为弟子 ②闻人善,若在己 ③时号“茶仙”,天下益知饮茶矣 ④穷歌诗之丽则

⑤今二妙千载一遇 ⑥辕门当节钺之重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羽出身不详,为自己取名,可见其有志节,曾做过优人的老师和僧人。他生性诙谐,有魏晋风骨,还精通歌诗,有诗集流传。

B.陆羽一生中与智积、桑苎翁、李季卿、皇甫冉等人关系密切。能言善辩,言论不凡,后来陆羽去越地时,皇甫冉曾写序相赠。

C.陆羽著有《茶经》三卷,论述茶道的根源、茶道的方法、茶道的器具。影响广泛,备受推崇,后又著有《毁茶论》。

D.陆羽流连山水,行为自由,常常敲打林间树木,戏弄河中流水。还曾在溪边修建房舍,闭门读书,与高僧贤士交好,有山野隐士之风。

8.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天宝间,署羽伶师,后遁去。古人谓“洁其行而秽其迹”者也。(3分)

(2)或行旷野中,诵古诗,裴回至月黑,兴尽恸哭而返。当时以比接舆也。(4分)

(3)鬻茶家以瓷陶羽形,祀为神,买十茶器,得一鸿渐。(3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蜀先主庙①

刘禹锡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②。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③。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注:①蜀先主即刘备,先主庙在夔州,作者曾任夔州刺史(821-824),此诗当作于此时。②五铢钱:汉武帝时的货币。王莽代汉时,曾废,至光武帝时恢复五铢钱,比喻刘备振兴汉室的勃勃雄心。③象贤:学习先祖的贤才。

(1)首联“千秋尚凛然”的“尚”字有何妙处?(3分)

(2)试分析颔、颈两联的表现手法及其各自的作用。(4分)

(3)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3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壁赋》)

(2)但见悲鸟号古木, 。(李白《蜀道难》)

(3)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以咨诹善道, ,深追先帝遗诏。(诸葛亮《出师表》)

(5)一粥一饭, 。(《朱子家训》)

(6)吾师道也, ?(韩愈《师说》)

(7) ,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杜牧《阿房宫赋》)

(8) ,人情练达即文章。(曹雪芹《红楼梦》)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雪山的长夜

迟子建

午夜失眠,索性起床望窗外的风景。

以往赏夜景,都不是在冬季。春夜,我曾望过被月光朗照得荧光闪闪的春水;夏夜,我望过一叠又一叠的青山在暗夜中呈现的黝蓝的剪影;秋夜,曾见过河岸的柳树在月光中被风吹得狂舞的姿态。只有冬季,我记不起在夜晚看过风景。也难怪,春夏秋三季,窗户能够打开,所以春夜望春水时,能听见鸟的鸣叫;夏夜看青山的剪影时,能闻到堤坝下盛开的野花的芳香;秋夜看风中的柳树时,发丝能直接感受到月光的爱抚,那月光仿佛要做我的一绺头发,从我的头顶倾泻而下,柔顺光亮极了。而到了寒风刺骨的冬季,窗口就像哑巴一样暮气沉沉地紧闭着嘴,窗外除了低沉的云气和白茫茫的雪之外,似乎就再没什么可看的了。

雪山东侧的那簇灯火先自消失了。是凌晨一时许了,想必挖沙人已停止了夜战,歇息去了。而南侧的那簇灯火仍如白莲一样盛开着。我盯着那灯火,就像注视着挚爱的人的眼睛一样。以往归乡,我在小路上散步总是有爱人陪伴。夏季时,我走着走着要停下脚步,不是发现野果子了,就是被姹紫嫣红的野花给吸引住了。我采了野果,会立刻丢进嘴里。爱人笑我是个“野丫头”。有时蚊子闹得凶狂,我就顺手在路边折一根柳枝,用它驱赶蚊子。而折柳枝时,手指会弥漫着柳枝碧绿而清香的汁液。那时我觉得所有的风景都是那么优美、恬静,给人一种甜蜜、温馨的感觉。可自从爱人因车祸而永久地离开了我,我再望风景时,那种温暖和诗意的感觉已荡然无存。当我孤独一人走在小路上时,我是多么想问一问故乡的路啊:你为什么不动声色地化成了一条绳索,在我毫无知觉的时候扼住了他的咽喉?你为什么在我感觉最幸福的时候化成了一支毒剑,射中了我爱人的那颗年轻的心?青山不语,河水亦无言,大自然容颜依旧,只是我的心已苍凉如秋水。以往我是多么贪恋于窗外的好山好水,可我现在似乎连看风景的勇气都没有了。

我很庆幸在这个失眠的冬夜里,又能坦然面对窗外的风景了。凌晨两点多,南侧雪山的灯火也消失了。三座雪山没有因为灯火的离去而黯淡,相反,它们在星光下显得更加的挺拔和光华。当你的眼睛适应了真正的黑暗后,你会发现黑暗本身也是一种明亮。仰望天上的星星,我觉得它们当中的哪一颗都可以做我身边的一盏永久的神灯。而先前还如花一样盛开的人间灯火,它们就像我爱人的那双眼睛一样,会在我为之无限陶醉时,不说告别,就抽身离去。雪山沐浴着灿烂的星光,焕发出一种孤寂之美。那隐隐发亮的一道道雪痕,就像它浅浅的笑影一样,温存可爱。凌晨四时许,星光稀疏了,而天却因为黎明将至呈现着一股深蓝的色调,雪山显得愈发得壮美了。我想我在望雪山的时候,它也在望我。我望雪山,能感受到它非凡的气势和独特的美;而它望我的房屋,是否只是一头牛的影子?而我只是落在这牛身上的一只飞蝇?

我还记得1998年河水暴涨之时,每至黄昏,河岸都有浓浓的晚雾生成。有一天我站在窗前,望见爱人从小路上归家。他的身后是起伏的白雾,而他就像雾中的一棵柳树。那一瞬间,我有一股莫名的恐慌感,觉得这幻象一样的雾似乎把爱人也虚幻化了,他在雾中仿佛已不存在。现在想来,死亡就像上帝撒向人间的迷雾,它说来就来,说去就去。它能劫走爱人的身影,但它奈何不了这巍峨的雪山。有雪山在,我的目光仍然有可注视的地方,我的灵魂也依然有可依托的地方。

我感谢这个失眠的长夜,它又给予了我看风景的勇气。凌晨的天空有如盛筵已散,星星悄然隐去了,天空只有一星一月遥遥相伴。那月半残着,但它姿态袅娜,就像跃出水面的一条金鱼。而那颗明亮的启明星,是上帝摆在我们头顶的黑夜尽头的最后一盏灯。即使它最后熄灭了,也是熄灭在光明中。

11.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4分)

12.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5分)

13.作者对风景的态度有哪些变化?其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5分)

14.著名散文评论家红孩说:“在唯美的前提下,散文无外乎有三种成分:第一,提供多少情感含量;第二,提供多少文化思考含量;第三,提供多少知识含量。”请结合文章探究本文提供的是哪种“含量”,并简要陈述。(6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百岁杨绛,“甘当一个零”

干 坚

①我很喜欢杨绛先生的书,曾经一读再读,微言大义,春秋笔法,炉火纯青。当多数身为作家和受害者的当事人还在对“文革”王顾左右的时候,她已经秉笔直书之了。我相信在她那一代中,她是少数几个将要不朽的作者之一。

②2011年7月17日是杨绛先生百岁生日,《文汇报〃笔会》采访:杨先生,您一生是一个自由思想者。可是,在您生命中如此被看重的“自由”,与“忍生活之苦,保其天真”却始终是一物两面,从做钱家媳妇的诸事含忍,到国难中的忍生活之苦,以及在名利面前深自敛抑,“穿隐身衣”“甘当一个零”。这与一个世纪以来更广为人知、影响深广的“追求自由,张扬个性”的“自由”相比,好像是两个气质

完全不同的东西。这是怎么回事?

③大师说:这个问题,很耐人寻思。细细想来,我这也忍,那也忍,无非为了保持内心的自由,内心的平静。你骂我,我一笑臵之。你打我,我决不还手。若你拿了刀子要杀我,我会说:“你我有什么深仇大恨,要为我当杀人犯呢?我哪里碍了你的道儿呢?……”我甘心当个“零”,人家不把我当个东西,我正好可以把看不起我的人看个透。这样,我就可以追求自由,张扬个性。所以我说,含忍和自由是辩证的统一。含忍是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要学会含忍。

④一百岁的人了。电视镜头里,写写读读,周围兰茂书香,其人儒雅高贵,淡泊慈祥。却不料一开口,这位中国大师就说到刀子,说到“人家不把我当个东西”。可以想见一辈子是如何地舍辛茹苦,忍辱负重。一代人杰,却只想当个“零”,为避开刀子而忍着。“要求自由得要学会含忍”。一般来说,自由是不忍的结果。忍出来的自由,倒也是一种地方性知识。自觉地把自己处理成某种“零”,不仅仅是杨绛先生的人生之道,恐怕也是同时代许多知识分子的人生之道。

⑤杨绛先生的“零,,并非空洞无物。只有做“零”状,她才能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写自己想写的书,说自己想说的话。这就有点像别号“地基破坏者”的鼹鼠,表面只是一个洞,下面却深入地髓。“甘当一个零”,成就了杨绛,0后面的那个杨绛,乃是100 000 000。但我还是深感悲哀,地灵人杰,稀有如杨绛者,为什么不能像露天煤矿那样,堂堂正正,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呢?为什么他们总是些出土文物?想起王勃,“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那人生是何等地磊落!其实在杨绛先生答问的字里行间,我感觉到的不是老人百岁的释然,而是淡淡的苦笑;她只是把刀子之类的戾词,吐得更轻、更慢、更温雅些而已。

⑥夜得数语——“甘当一个零”:杨绛能忍,只因头上悬刀一丝;默存突围,全仗书中管锥万卷。

(节选自《南方周末》2011.7,有删节)

15.文章题目中提到“甘当一个零”,结合文本分析哪些方面体现了杨绛先生的这种品质。(6分)

16.结合文本,谈谈杨绛先生“忍”的内涵。(6分)

17.作者在第⑤段中提到想起了王勃及其文句,其用意是什么?(6分)

七、作文(70分)

18.有人说:生命仿佛一场放逐和流浪,只是大部分人都将自己交给了俗世,用别人和社会既定的轨道羁绊自己前行的脚步。

其实,内心的声音——那些关乎灵魂、关乎真我的声音,时时在向我们发出召唤!

请以“做自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不必面面俱到;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语文附加题

注意事项:

由选考历史科目的考生解答,其他考生不做。本试卷总分40分,考试时间30分钟。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1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陆放翁跋《花间集》谓:“唐季五代,诗愈卑,而倚声者辄简古可爱。能此不能彼,未可以理推也。”《提要》驳之,谓:“犹能举七十斤者,举百斤则蹶,举五十斤则运掉自如。”其言甚辨。然谓词必易于诗,余未敢信。善乎陈卧子之言宋人不知诗而强作诗故终宋之世无诗然其欢愉愁苦之致动于中而不能抑者类发于诗余故其所造独工。五代词之所以独胜,亦以此也。

(选自《人间词话》)

20.《人间词话》的作者是清代的哪位学者?(2分)

21.结合语段,说明词独胜的原因。(2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2.下面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三国演义》作者善于抓住人物的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运用夸张、对比等手法,使人物个性鲜明,最具代表性的是三绝:奸绝曹操、义绝关羽、智绝孔明。

B.《老人与海》中狮子这一意象贯穿整部小说,象征勇敢、自信、坚强;孤独困窘的老人屡遭厄运,总力图在狮子身上汲取力量,不断进取,与命运做不懈的抗争。

C.《雷雨》的语言富有个性,如周朴园盛气凌人的语言,鲁侍萍时而和缓、时而冲动的语调,鲁大海直截了当的语言,都与各自的身份吻合。

D.《哈姆雷特》中作者用四重误杀显示了人和命运之间无奈而尴尬的局面,其中被哈姆雷特误杀的是

大臣波洛涅斯和王后乔特鲁特。

E.《故乡》记述了“我"回故乡的经历,文中描绘了闰土所说的雪天捕鸟、夏日拾贝、月夜刺猹、潮汛看鱼等事,目的是为了说明乡村景色优美和人们生活闲适。

23.简答题(10分)

(1)《红楼梦》中的探春有才干有魄力,她治家理财的能力在她代王熙凤治家时得到了彰显,请问她具体做了哪些兴利除弊的事?(4分)

(2)《边城》是一首圆润悲婉的乡土抒情诗,是一曲灵秀惆怅的田园牧歌,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请简析小说写出了哪些美并各举一例。(6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4-25题。

目前中国的内需不足,最大的问题在于农民的消费水平低。如果国内农民的消费水平达到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那么中国的GDP就可能翻一倍以上。但即使在城市,居民收入分配也不公平,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而要解决这一问题,提高国民收入水平,就得从重大制度改革入手。

首先,居民收入分配方面,得从制度改革角度改变当前的城乡二元结构,让更多的农民进入城市。如果单从政府公布的数据来看,中国城市化率已经在47%以上,但是实际上,这些进入城市的农民与真正的城市居民生活仍相差很远。在这种情况下,农民进入城市不仅不能有尊严地过上城市生活,他们的消费能力也无法提高。要让中国的城市化成为真正的城市化而不是虚假的城市化,就得全面取消当前这种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户口管理制度,得对土地制度进行改革。

其次,这些年来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居民间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这里既有初次分配方面的原因,也有再分配方面的原因。但最大的问题是制度性的政府权力对社会资源、对收入分配占绝对主导地位。这种制度性安排,一方面让绝大多数居民的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越来越低,政府财政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另一方面,让靠近权力者获得的财富越来越多,政府权力成了财富收入分配的最主要工具。

再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分享经济发展之成果,不仅仅在于其名义工资的增加,更重要的还在于基本的民生消费品价格是否回归理性。这些都与当前中国的制度安排有关。

24.哪些因素导致了中国的内需不足?(6分)

25.要扩大内需,需要做出哪些制度方面的变革?(9分)

百校大联考名校联盟语文(3)WORD版篇九:江苏省2012届高三百校大联考一模试题(语文)word版

江苏省2012届高三毕业生百校大联考一模试题

语文 分的加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辟谣/独辟蹊径 埋怨/埋头苦干 人才济济/济世安民 ......

B.责难/多难兴邦 肖像/惟妙惟肖 首当其冲/安步当车 ......

C.着迷/不着边际 折耗/不折不挠 息事宁人/宁缺毋滥 ......

D.纰缪/未雨绸缪 劲旅/疾风劲草 削足适履/日削月割 ......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随着年轻人生活观的转变,“蹭生活”这个新鲜的名词也闯入了我们的视线,新一代“蹭一族”悄然升起。

B.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教育办得好不好的重要因素,大力提升人才培养的水平是现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课题。

C.有时某一微博信息不胫而走却远离事实真相的原因往往是传播者自己的信心和倾向而忽视核实信息的真伪造成的。

D.无论是垂直管理体系,还是属地化管理改革,体制改革并不能完全解决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更重要的是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的改革是当务之急。

3.阅读下面的一则消息,按要求完成(1)(2)两题。(5分)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0月7日凌晨消息,在乔布斯去世之后,苹果股价并未出现预期的暴跌,虽然投资者反应不一,但仍受众多分析师看好,仅微幅下跌0.23%。周四美股开盘后,苹果股价微跌0.2%,随即走出小幅上涨的趋势,最高涨至384.78美元,但午后震荡又现下跌,最低至371.80美元,最终收报于377.10美元。按当日收盘价计算,苹果市值为3 489.75亿美元。

(1)将报道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不超过20个字。(3分)

(2)这则消息的报道预示着什么?说说你的看法,不超过30个字。(2分)

4.“微博”,即微博客的简称。通过这种方式,你可以迅速更新信息、抒发感慨、表达思想、实现即时分享。请你阅读下面一条“微博”,然后按照要求写一条“微博”表达你的感想。(4分)

我心有爱:25岁,对于一个普通的女孩来说是花季年龄,但是对于人生事业刚刚起步、正准备在村官任上大干一场的张广秀来说,却不得不每对急性白血病的折磨。社会各界都在为她捐款献爱心,我们校团委、学生会也加入这一行列,请你也加入吧!

要求:①以宣传“爱心”为主旨,且主旨鲜明;②使用两种以上的修辞手法;③句式整齐;④不超过50字。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羽,字鸿渐,不知所生。初,竟陵禅师智积得婴儿于水滨,育为弟子。及长,耻从削发,以《易》自筮,得《蹇》之《渐》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始为姓名。有学,愧一事不尽其妙。性诙谐,少年匿优人中,撰《谈笑》万言。天宝间,署羽伶师,后遁去。古人.

谓“洁其行而秽其迹”者也。

上元初,结庐苕溪上,闭门读书。名僧高士,谈宴终日。貌寝,口吃而辩。闻人善,若在己。与人期,虽阻虎狼不避也。自称“桑苎翁”,又号“东岗子”。工古调歌诗,兴极闲雅。著书甚多。扁舟往来山寺,唯纱巾藤鞋,短褐犊鼻①,击林木,弄流水。或行旷野中,诵古

诗,裴回至月黑,兴尽恸哭而返。当时以比接舆②也。与皎然上人为忘言之交。有诏拜太子文学。

羽嗜茶,造妙理,著《茶经》三卷,言茶之原、之法、之具,时号“茶仙”,天下益知饮茶矣。鬻茶家以瓷陶羽形,祀为神,买十茶器,得一鸿渐。初,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喜茶,知羽,召之。羽野服挈具而入,李曰:“陆君善茶,天下所知。扬子中泠水,又殊绝。.

今二妙千载一遇,山人不可轻失也。”茶毕,命奴子与钱。羽愧之,更著《毁茶论》。

与皇甫补阙善。时鲍尚书防在越,羽往依焉,冉送以序曰:“君子究孔、释之名理,穷歌诗之丽则。远野孤岛,通舟必行;鱼梁钓矶,随意而往。夫越地称山水之乡,辕门当节钺之重。鲍侯知子爱子者,将解衣推食,岂徒尝镜水之鱼,宿耶溪之月而已。”

集并《茶经》今传。

(选自《唐才子传·陆羽》)

注:①犊鼻:即犊鼻裤,围裙,一说指短裤。②接舆:春秋时楚国的隐士,佯狂避世。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愧一事不尽其妙 尽:穷尽 .

B.貌寝,口吃而辩 寝:丑陋 .

C.羽野服挈具而入 挈:提着 .

D.君子究孔、释之名理 究:追究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世人对陆羽才华赏识的一组是

①育为弟子 ②闻人善,若在己 ③时号“茶仙”,天下益知饮茶矣 ④穷歌诗之丽则 ⑤今二妙千载一遇 ⑥辕门当节钺之重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羽出身不详,为自己取名,可见其有志节,曾做过优人的老师和僧人。他生性诙谐,有魏晋风骨,还精通歌诗,有诗集流传。

B.陆羽一生中与智积、桑苎翁、李季卿、皇甫冉等人关系密切。能言善辩,言论不凡,后来陆羽去越地时,皇甫冉曾写序相赠。

C.陆羽著有《茶经》三卷,论述茶道的根源、茶道的方法、茶道的器具。影响广泛,备受推崇,后又著有《毁茶论》。

D.陆羽流连山水,行为自由,常常敲打林间树木,戏弄河中流水。还曾在溪边修建房舍,闭门读书,与高僧贤士交好,有山野隐士之风。

8.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天宝间,署羽伶师,后遁去。古人谓“洁其行而秽其迹”者也。(3分)

(2)或行旷野中,诵古诗,裴回至月黑,兴尽恸哭而返。当时以比接舆也。(4分)

(3)鬻茶家以瓷陶羽形,祀为神,买十茶器,得一鸿渐。(3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蜀先主庙①

刘禹锡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②。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③。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注:①蜀先主即刘备,先主庙在夔州,作者曾任夔州刺史(821-824),此诗当作于此时。②五铢钱:汉武帝时的货币。王莽代汉时,曾废,至光武帝时恢复五铢钱,比喻刘备振兴汉室的勃勃雄心。③象贤:学习先祖的贤才。

(1)首联“千秋尚凛然”的“尚”字有何妙处?(3分)

(2)试分析颔、颈两联的表现手法及其各自的作用。(4分)

(3)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3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壁赋》)

(2)但见悲鸟号古木, 。(李白《蜀道难》)

(3)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以咨诹善道, ,深追先帝遗诏。(诸葛亮《出师表》)

(5)一粥一饭, 。(《朱子家训》)

(6)吾师道也, ?(韩愈《师说》)

(7) ,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杜牧《阿房宫赋》)

(8) ,人情练达即文章。(曹雪芹《红楼梦》)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雪山的长夜

迟子建

午夜失眠,索性起床望窗外的风景。

以往赏夜景,都不是在冬季。春夜,我曾望过被月光朗照得荧光闪闪的春水;夏夜,我望过一叠又一叠的青山在暗夜中呈现的黝蓝的剪影;秋夜,曾见过河岸的柳树在月光中被风吹得狂舞的姿态。只有冬季,我记不起在夜晚看过风景。也难怪,春夏秋三季,窗户能够打开,所以春夜望春水时,能听见鸟的鸣叫;夏夜看青山的剪影时,能闻到堤坝下盛开的野花的芳香;秋夜看风中的柳树时,发丝能直接感受到月光的爱抚,那月光仿佛要做我的一绺头发,从我的头顶倾泻而下,柔顺光亮极了。而到了寒风刺骨的冬季,窗口就像哑巴一样暮气沉沉地紧闭着嘴,窗外除了低沉的云气和白茫茫的雪之外,似乎就再没什么可看的了。 雪山东侧的那簇灯火先自消失了。是凌晨一时许了,想必挖沙人已停止了夜战,歇息去了。而南侧的那簇灯火仍如白莲一样盛开着。我盯着那灯火,就像注视着挚爱的人的眼睛一样。以往归乡,我在小路上散步总是有爱人陪伴。夏季时,我走着走着要停下脚步,不是发现野果子了,就是被姹紫嫣红的野花给吸引住了。我采了野果,会立刻丢进嘴里。爱人笑我是个“野丫头”。有时蚊子闹得凶狂,我就顺手在路边折一根柳枝,用它驱赶蚊子。而折柳枝时,手指会弥漫着柳枝碧绿而清香的汁液。那时我觉得所有的风景都是那么优美、恬静,给人一种甜蜜、温馨的感觉。可自从爱人因车祸而永久地离开了我,我再望风景时,那种温暖和诗意的感觉已荡然无存。当我孤独一人走在小路上时,我是多么想问一问故乡的路啊:你为什么不动声色地化成了一条绳索,在我毫无知觉的时候扼住了他的咽喉?你为什么在我感觉最幸福的时候化成了一支毒剑,射中了我爱人的那颗年轻的心?青山不语,河水亦无言,大自然容颜依旧,只是我的心已苍凉如秋水。以往我是多么贪恋于窗外的好山好水,可我现在似乎连看风景的勇气都没有了。

我很庆幸在这个失眠的冬夜里,又能坦然面对窗外的风景了。凌晨两点多,南侧雪山的灯火也消失了。三座雪山没有因为灯火的离去而黯淡,相反,它们在星光下显得更加的挺拔和光华。当你的眼睛适应了真正的黑暗后,你会发现黑暗本身也是一种明亮。仰望天上的星星,我觉得它们当中的哪一颗都可以做我身边的一盏永久的神灯。而先前还如花一样盛开的人间灯火,它们就像我爱人的那双眼睛一样,会在我为之无限陶醉时,不说告别,就抽身离去。雪山沐浴着灿烂的星光,焕发出一种孤寂之美。那隐隐发亮的一道道雪痕,就像它浅浅的笑影一样,温存可爱。凌晨四时许,星光稀疏了,而天却因为黎明将至呈现着一股深蓝的色调,雪山显得愈发得壮美了。我想我在望雪山的时候,它也在望我。我望雪山,能感受到它非凡的气势和独特的美;而它望我的房屋,是否只是一头牛的影子?而我只是落在这牛身上的一只飞蝇?

我还记得1998年河水暴涨之时,每至黄昏,河岸都有浓浓的晚雾生成。有一天我站在

窗前,望见爱人从小路上归家。他的身后是起伏的白雾,而他就像雾中的一棵柳树。那一瞬间,我有一股莫名的恐慌感,觉得这幻象一样的雾似乎把爱人也虚幻化了,他在雾中仿佛已不存在。现在想来,死亡就像上帝撒向人间的迷雾,它说来就来,说去就去。它能劫走爱人的身影,但它奈何不了这巍峨的雪山。有雪山在,我的目光仍然有可注视的地方,我的灵魂也依然有可依托的地方。

我感谢这个失眠的长夜,它又给予了我看风景的勇气。凌晨的天空有如盛筵已散,星星悄然隐去了,天空只有一星一月遥遥相伴。那月半残着,但它姿态袅娜,就像跃出水面的一条金鱼。而那颗明亮的启明星,是上帝摆在我们头顶的黑夜尽头的最后一盏灯。即使它最后熄灭了,也是熄灭在光明中。

11.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4分)

12.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5分)

13.作者对风景的态度有哪些变化?其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5分)

14.著名散文评论家红孩说:“在唯美的前提下,散文无外乎有三种成分:第一,提供多少情感含量;第二,提供多少文化思考含量;第三,提供多少知识含量。”请结合文章探究本文提供的是哪种“含量”,并简要陈述。(6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百岁杨绛,“甘当一个零”

干 坚

①我很喜欢杨绛先生的书,曾经一读再读,微言大义,春秋笔法,炉火纯青。当多数身为作家和受害者的当事人还在对“文革”王顾左右的时候,她已经秉笔直书之了。我相信在她那一代中,她是少数几个将要不朽的作者之一。

②2011年7月17日是杨绛先生百岁生日,《文汇报〃笔会》采访:杨先生,您一生是一个自由思想者。可是,在您生命中如此被看重的“自由”,与“忍生活之苦,保其天真”却始终是一物两面,从做钱家媳妇的诸事含忍,到国难中的忍生活之苦,以及在名利面前深自敛抑,“穿隐身衣”“甘当一个零”。这与一个世纪以来更广为人知、影响深广的“追求自由,张扬个性”的“自由”相比,好像是两个气质完全不同的东西。这是怎么回事?

③大师说:这个问题,很耐人寻思。细细想来,我这也忍,那也忍,无非为了保持内心的自由,内心的平静。你骂我,我一笑臵之。你打我,我决不还手。若你拿了刀子要杀我,我会说:“你我有什么深仇大恨,要为我当杀人犯呢?我哪里碍了你的道儿呢?……”我甘心当个“零”,人家不把我当个东西,我正好可以把看不起我的人看个透。这样,我就可以追求自由,张扬个性。所以我说,含忍和自由是辩证的统一。含忍是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要学会含忍。

④一百岁的人了。电视镜头里,写写读读,周围兰茂书香,其人儒雅高贵,淡泊慈祥。却不料一开口,这位中国大师就说到刀子,说到“人家不把我当个东西”。可以想见一辈子是如何地舍辛茹苦,忍辱负重。一代人杰,却只想当个“零”,为避开刀子而忍着。“要求自由得要学会含忍”。一般来说,自由是不忍的结果。忍出来的自由,倒也是一种地方性知识。自觉地把自己处理成某种“零”,不仅仅是杨绛先生的人生之道,恐怕也是同时代许多知识分子的人生之道。

⑤杨绛先生的“零,,并非空洞无物。只有做“零”状,她才能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写自己想写的书,说自己想说的话。这就有点像别号“地基破坏者”的鼹鼠,表面只是一个洞,下面却深入地髓。“甘当一个零”,成就了杨绛,0后面的那个杨绛,乃是100 000 000。但我还是深感悲哀,地灵人杰,稀有如杨绛者,为什么不能像露天煤矿那样,堂堂正正,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呢?为什么他们总是些出土文物?想起王勃,“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那人生是何等地磊落!其实在杨绛先生答问的字里行间,我感觉到的不是老人百岁的释然,而是淡淡的苦笑;她只是把刀子之类的戾词,吐得更轻、更慢、更温雅些而已。

⑥夜得数语——“甘当一个零”:杨绛能忍,只因头上悬刀一丝;默存突围,全仗书中管锥万卷。

(节选自《南方周末》2011.7,有删节)

15.文章题目中提到“甘当一个零”,结合文本分析哪些方面体现了杨绛先生的这种品质。(6分)

16.结合文本,谈谈杨绛先生“忍”的内涵。(6分)

17.作者在第⑤段中提到想起了王勃及其文句,其用意是什么?(6分)

七、作文(70分)

18.有人说:生命仿佛一场放逐和流浪,只是大部分人都将自己交给了俗世,用别人和社会既定的轨道羁绊自己前行的脚步。

其实,内心的声音——那些关乎灵魂、关乎真我的声音,时时在向我们发出召唤! 请以“做自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不必面面俱到;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语文附加题

注意事项:

由选考历史科目的考生解答,其他考生不做。本试卷总分40分,考试时间30分钟。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1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陆放翁跋《花间集》谓:“唐季五代,诗愈卑,而倚声者辄简古可爱。能此不能彼,未可以理推也。”《提要》驳之,谓:“犹能举七十斤者,举百斤则蹶,举五十斤则运掉自如。”其言甚辨。然谓词必易于诗,余未敢信。善乎陈卧子之言宋人不知诗而强作诗故终宋之世无诗然其欢愉愁苦之致动于中而不能抑者类发于诗余故其所造独工。五代词之所以独胜,亦以此也。

(选自《人间词话》)

20.《人间词话》的作者是清代的哪位学者?(2分)

21.结合语段,说明词独胜的原因。(2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2.下面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三国演义》作者善于抓住人物的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运用夸张、对比等手法,使人物个性鲜明,最具代表性的是三绝:奸绝曹操、义绝关羽、智绝孔明。

B.《老人与海》中狮子这一意象贯穿整部小说,象征勇敢、自信、坚强;孤独困窘的老人屡遭厄运,总力图在狮子身上汲取力量,不断进取,与命运做不懈的抗争。

C.《雷雨》的语言富有个性,如周朴园盛气凌人的语言,鲁侍萍时而和缓、时而冲动的语调,鲁大海直截了当的语言,都与各自的身份吻合。

D.《哈姆雷特》中作者用四重误杀显示了人和命运之间无奈而尴尬的局面,其中被哈姆雷特误杀的是大臣波洛涅斯和王后乔特鲁特。

E.《故乡》记述了“我"回故乡的经历,文中描绘了闰土所说的雪天捕鸟、夏日拾贝、月夜刺猹、潮汛看鱼等事,目的是为了说明乡村景色优美和人们生活闲适。

23.简答题(10分)

(1)《红楼梦》中的探春有才干有魄力,她治家理财的能力在她代王熙凤治家时得到了彰显,请问她具体做了哪些兴利除弊的事?(4分)

(2)《边城》是一首圆润悲婉的乡土抒情诗,是一曲灵秀惆怅的田园牧歌,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请简析小说写出了哪些美并各举一例。(6分)

百校大联考名校联盟语文(3)WORD版篇十:安徽省名校联盟(芜湖一中等)2013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安徽名校联盟

安徽第一卷2013届安徽省高三年级第三次联考

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问题给中国哲学的近现代转型打下了时代的烙印,使得中国近现代哲学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发展状态。

从内容上看,中国近现代哲学思想与社会现实的关系非常密切,没有充分地体现出哲学理论的抽象性和纯理论性特征。如果说西方近现代哲学发展更多地体现了哲学观念之间的逻辑联系,因而其理论具有很强的抽象性;那么中国哲学的近现代转型,由于是以“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为中心而展开的,则更多体现了哲学观念与历史文化之间的联系,因而其理论的现实性特征相当明显。

中国哲学近代转型的历史极短,最多只有不足80年的时间,并且其内容主要局限在历史观和文化观,并初步涉及到政治哲学领域。这就使得近代形态的中国哲学极不发达,中国哲学以西化的形式进入了现代形态的发展阶段,造成了现代形态中国哲学与传统形态中国哲学之间的某种断裂:中国现代哲学不再“接着”中国传统哲学讲。之所以产生这种状况,就是因为中国近现代哲学转型是以“中国向何去”的时代问题为中心展开的,它并不是哲学反思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不是直接来自于传统哲学的困境,而是中国哲学家对中国现实的社会危机的反映。“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的紧迫性不允许中国哲学有足够的时间来展开其近代形态。

中国哲学的近现代转型是在古今中西文化大碰撞的背景下进行的,社会生活的根本性变革、西方理论的引入和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彻底性批判,使中国现代哲学家具有一种自由的活跃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思想资源,使他们比同时代的西方哲学家和以前的中国哲学家更能深入地研究哲学问题,特别是中国哲学的问题。对于同一哲学问题,中国现代哲学家有着不同的回答,因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哲学思潮,对哲学问题的研究就以各种哲学思潮相争论的形式展开的。无论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还是西方哲学发展史上,从来没有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出现这么多的思潮相互争论、交流和发展。可以说,众多现代哲学思潮的兴起和展开就是中国近现代哲学转型的表现形式。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答,促使了中国现代哲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面反复思考这一时代的问题。不仅如此,能否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还是中国人接受或支持某一哲学思潮的主要理由。在“科玄”论战中,科学之所以取得了胜利,获得了更多人的支持,并不是因为“科学”派从理论上驳倒了“玄学”派,而是人们普遍相信科学比玄学更有助于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可以说,“中国向何去”的时代问题实际上决定了中国现代哲学思潮的兴衰成败。

(选自《中国哲学近现代转型的基本特征》,作者都兰军,有删改)

1.与“中国哲学的近现代转型”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它的背景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大变革和古今中西文化大碰撞。

B.它的产生是中国哲学家对中国现实的社会危机的一种反映。

C.它的目的是为了从哲学上回答“中国向何处”的时代问题。

D.它的作用是使得中国近现代历史呈现一种独特的发展状态。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段开宗明义,鲜明地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指出中国哲学的近现代转型与“中国向何处去”这一时代性问题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

B.第二段运用对比,将西方近现代哲学的特点与中国近现代哲学的特点加以细致比较,用意在于突出西方哲学发展比中国哲学发展更具合理性。

C.第三段指出现代形态的中国哲学与传统形态的哲学之所以形成某种断裂,并非全然由

于西方哲学的影响,而更多是因为中国现实社会的危机。

D.第四段意在说明中国近现代哲学转型的表现形式就是众多现代思潮的兴起和展开,其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解答“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问题。

3.根据文意,分别概括出中国近代哲学、中国现代哲学存在的不足。(3分)

答: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周本,舒州宿松人,汉南郡太守瑜之后。瑜葬宿松,即墓为祠,子孙居其旁者,犹数十家。本少孤,羁贫,有勇力,尝独格虎杀之。 昊武王起,隶帐下,勇冠三军,每奋跃先登,蒙矢石,身无完肤。战罢,辄自烧铁烙其创,食饮言笑自如。累迁至淮南马步使。武王取江西,抚州刺史危全讽率诸州兵十万来争其地,屯象牙潭,楚人围高安以援全讽。江西守将刘威警书至,武王谋可将者,列官严可求荐本。时本从军攻苏州,不能下,耻之,称疾卧家。可求自往强起本,本日:“吴门之役,非贼果强,徒以我将帅权轻,下皆专命,故无功。今必见起,勿用偏裨乃可。”许之,得精卒七千,晨夜兼行。武王初命之解高安围,本曰:“楚人非欲下高安,第为全讽声援尔。今先败全讽,.

楚人必弃高安走,何足击哉?”

乃驰至象牙潭,急击之,大破其军,擒全讽,楚人亦遁,吉州刺史、信州刺史皆弃城去,.

江西之地始定。本之初至也,即挥兵进。刘威欲留宴犒,不许。或曰:“敌兵盛,宜审观形势,.

何遽如此?”本曰:“贼众加我十倍,使我兵知之,战先夺气矣,急乘其锋用之,乃可有功。”已而果如所料。武王奇其能,遂用为信州刺史。

吴越将陈璋,据衢州归款,越人围之,武王遣本迎璋。越人解围出璋,而列兵不动,本遂以璋还。裨将吕师造日:“越有轻我心,必怠,请击之。”本不可。越人蹑我军。至中道宿,.夜半,本阳惊,弃辎重走,而设伏于旁。越人果急追。伏发,前后夹击,尽歼其众。

唐庄宗入洛,吴遣司农卿卢苹往聘,还言:“庄宗知本名。”由是召为雄武统军,俄出镇寿州,改庐州,加安西大将军、太尉中书令、西平王。

本不知书,然能尊礼儒士,遇僚属以礼,士民爱之。性朴拙,无他才,惟军旅之事若生.知者。本晚好饮酒,乐施予。或日:“公春秋已高,宜少储积,为子孙计。”本曰:“吾系芒履,事吴武王,位至将相,何人所遗乎?”既卒,太常言:“准令,废朝三日。”唐烈祖以本旧将,..

命有司讲求优典。礼官言:“前朝尝为汾阳王郭子仪废朝五日。”诏用之。谥恭烈,葬给卤簿。

(选自《南唐书〃周本传》,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为全讽声援尔 第:只是

B.越人蹑我军 蹑:跟踪

C.吴遣司农卿卢苹往聘 聘:聘用

D.准令,废朝三日 准:按照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乃驰至象牙潭 B.本之初至也 ..

乃不知有汉 顷之未发 ..

C.惟军旅之事若生知者 D.何人所遗乎 ..

若入前为寿 当其欣于所遇 ..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周本虽是名将之后,但自幼家境贫寒,一生功业都出于自身奋斗,所以他希望子孙也能自己去努力打拼。

B.周本从军以来,用兵如神,可谓“攻必克,战必胜”,曾先后在苏州、象牙潭和衢州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C.周本指挥作战,智勇兼备,象牙潭一役击破十倍之敌,重在写其勇;而衢州一役欲擒故纵,重在写其智。

D.周本没有读过书,他的军事才能更多的是出自天赋,但他依然尊敬儒士,礼待僚属,赢得了士民的爱戴。

7.把原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吴武王起,隶帐下,勇冠三军,每奋跃先登,蒙矢石,身无完肤。(6分)

译文:

(2) 至中道宿,夜半,本阳惊,弃辎重走,而设伏于旁。(4分)

译文: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巢 山

【宋】陆游

短发巢山客,人知姓字谁?穿林双不借①,取水一军持②。

渴鹿群窥涧,惊猿独袅枝。何曾蓄笔砚,景物自成诗。

【注】①不借:草鞋的异名。②军持:装水的瓶子。

8.这首诗从哪两个方面描写了巢山?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答:

9.这首诗的颈联非常精妙,请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赏析。(4分)

答: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 ...

甲:予尝求古仁人之心,① ,② ? ③ ,④ ;⑤ ;6 。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①长太息以掩涕兮, 。 (屈原《离骚》)

②天下云集响应, 。 (贾谊《过秦论》)

③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 (苏轼《定风波》)

④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⑤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

⑥ ,枉用相存。 (曹操《短歌行》)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云雀之歌

【日】薄田泣堇

“吱吱嘎嘎,吱吱嘎嘎……”

三月上旬的一天午后,我到田里整地,头顶上忽然传来银铃般美妙的歌声。不用说,这是云雀离开附近麦田里的巢,逐渐飞上高空时的《出征谣》。

我抬头仰望天上,光耀夺目的太阳下,一只云雀直上云霄。

“吱吱嘎嘎,吱吱嘎嘎……”

和着旋律急速的歌唱,两片小而黑的羽翼迅疾地扇动着,而每一次扇动都将阳光像金粉一般洒向空间。

云雀是歌的精灵,它们在麦田的土块间筑巢,作为慈爱的父母,辛勤劳作,用心抚育后代。它们天生的敏锐的感觉,最先迎接春的回归:它们艺术家的气质,不许自己长期守着儿女,凭着一股向往艺术的欲望.振翅直上蓝天。只有天空,才是这些“歌的精灵”梦寐以求的灵场。鸟儿到达那里才能忘却一切,专心唱出自己的歌。

“吱吱恰恰,吱吱恰恰……”

空中的歌不住变换着调子。我用沾满泥土的手遮着前额,目不转睛地望着天上。阳光如芳醇美酒一般弥漫天空,我终于寻到那小小的黑点儿。这位“歌的精灵”在那恰到好处的高度,唱出了充满情怀的“春的欢歌”。

云雀不再往更高处飞翔,那小小的羽翼一直停留在那片独自欢乐的天地里尽情歌唱。是的,它是独自欢乐。远远望去,只是小小的一丁点儿,而那小小的一丁点儿,却包含着一个

激烈震动的胸膛,一个极度兴奋的灵魂。

“吱吱恰恰,吱吱恰恰……” 犹如水晶盘内的玉珠、金珠急遽转动,这是一串串美妙而甜润的音的连续,是热情的火花。这火花以迅猛的速度自由自在洒向空间,同阳光交流、融合,雨雾般细密地降落在大地上。

云雀是天才的优秀的艺术家,和众多艺术家一样,它十分陶醉于自己的艺术。它高高挺起胸脯,歌声如喷泉般进发出来,那样快活,那样圆润,叫人永远听不够。

“吱吱恰恰,吱吱恰恰……”

它在空中忘情地歌唱,那响遏行云的歌声,既非为着异性,亦非为着幼雏,完全是为着善于歌唱的鸟儿自己。但是令人担心的是,在自我陶醉之余,这位“歌的精灵”会不会跑了调儿,将美妙的音律无端地浪费?

我用手打着眼罩向空中张望,发现刚才一直盯着的那个小黑点儿急速晃动起来。云雀唱累了,它忽然又看到大地上一望无垠的麦田,想起那里有自己的巢,于是缓缓地搏动双翼,向着麦田飞旋下来。

“恰依恰克恰,恰依恰克恰……”

这是《凯旋歌》,较之刚才如喷泉般醉心高唱的《穿云歌》,此刻是一连串忧郁而沉闷的声音——这是没办法的。因为这位“歌的精灵”毕竟不过是一只老鸟,当它在空中突然想起青草丛中的自家时,自然不能不为度世的艰辛而忧心忡忡。

相当于云雀同一族群的麻雀,在漫长的春天里,一支山曲也不唱,一心为育雏和生活而忙碌。云雀比起麻雀之类的乌儿,未免太艺术化了。为了考验自己的技艺,它不管做什么都要升上高空。

还有,杜鹃鸟把蛋生在别的鸟的巢里,外出也没有固定的地方。云雀为了避免这种浮浪的性格,又未免有些儿女情长了。它时而在空中高歌,又时而飞旋下来。这完全是因为那份难舍难分的亲情。其实,它这一生就是来往于麦田和高空之间,也就是来往于亲情和艺术之间。 “人何尝不是这样呢?” 我嘴里嘀咕着,又弓下腰来继续铲土。

11.作者笔下的云雀唱了几首歌曲,各有什么特点?(6分)

答:

12.文章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塑造云雀的形象,请简要加以说明。(6分)

答:

1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划线句子进行赏析。(4分)

犹如水晶盘内的玉珠、金珠急遽转动,这是一串串美妙而甜润的音的连续,是热情的火花。这火花以迅猛的速度自由自在洒向空间,同阳光交流、融合,雨雾般细密地降落在大地上。

答:

14.结合作品,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8分)

(1)文章最后两个划线句的描写,透露出作者什么样的心理?(3分)

答:

(2)有人说,这篇散文以托物言志的手法,探讨了生活与事业之间的联系。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你的见解。(5分)

答:

第II卷表达题(共84分)

四、(24分)

15.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鳜鱼(guì) 夙兴夜寐(xīng) 修葺 一筹莫展 ..

B,强迫(qiáng) 戮力同心(lù) ..

C.蹊跷(xī) 暴殄天物(zhēn) ..装璜 蝉连 一笔勾消 不记其数

D.翘首(qiào) 心宽体胖(pán) 愁怅 解甲归田 ..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本届博鳌论坛践行绿色环保理念,致力于在细节上斤斤计较,在餐饮和住宿等方面也....

厉行节约,力争将论坛办得“既豪华又绿色”。

B.作为大学的管理者、领航者,大学校长应当摆脱行政化的牵绊,以破除“中国教育培..

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为终极目的。

C.无论是奇瑞概念车斩获年度最佳概念车奖,还是“观致”品牌一亮相就引爆欧洲汽车..

圈,都意味着“中国设计”已渐获世界认可。

D.佩德罗的进球再一次拯救了危难中的斗牛士军团,对于缺少优秀前锋的西班牙队而言,佩德罗就是他们问心无愧的“西班牙梅西”! ....

17.下列名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

A.爱因斯坦和居里夫人之间的友谊终生保持着,他们谦逊而又相互尊重的态度和不断求索的精神,成为近代以来科学史中的楷模。

B.联邦快递已经为两只熊猫准备了著名的“熊猫快递飞机”,飞机搭载熊猫从成都起飞后,将飞往多伦多,整个行程会十分安全。

C.华西村传奇书记吴仁宝的葬礼,克制而又不失隆重,遵照了老书记的后事从简,这也可以说是他生命中最后一次“与时俱进”了。

D.国人热议的“例外”服饰在借“第一夫人效应”拓展市场后,国货品牌自身应向高品质方向发展,其当务之急是要树立自身形象。

18.阅读下面文字,概述其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4分)

近期一些地方卫生部门建议服用板蓝根冲剂等中成药预防H7N9禽流感,导致部分地区板蓝根脱销。

对此,钟南山等国内医学专家表示,板蓝根不是灵丹妙药,不要盲目服用来预防H7N9病毒感染,板蓝根对H7N9到底有没有作用,并没有经过医学检验,不提倡人们盲目吃这个药作为预防。

应该说,专家的表态是非常严谨的。毕竟H7N9病毒是一个新发病毒,人们对其特性还不是很清楚,在一个新发的病毒面前,建议人们用一个不确定的药物作为预防的方法,显然是

回答问题。(任选一题,不超过60字)(6分)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一词,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解释为“辉煌灿烂的阳光”比“黯淡苍白的阳光”

“只是”一词,有人理解为“正是”,你觉得这样的解释给诗歌的意蕴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20.阅读下面的漫画,根据情景补充人物的对话,要求简洁得体。(5分)

主持人:您能用一句话描述这幅画吗?

嘉宾:① 。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gaozhong/120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