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记载,赵人卓氏

| 高三 |

【www.guakaob.com--高三】

据记载,赵人卓氏篇一:黑龙江省哈三中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测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4—2015学年度哈三中

高三第二次验收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中国古语有“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等说法,这些说法本质上反映了

A.忠孝观念是统治者治国之本 B.儒家思想渗透于社会各个领域

C.齐家治国是孝子的最高追求 D.家国同构是古代社会显著特征

2.《国语•鲁语上》说:“先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终则讲于会,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其间无由荒怠。”这表明

A.诸侯五年朝觐周王四次 B.诸侯应向周王申报财产

C.分封制具有制度性保障 D.分封制以礼乐制为基础

3.有人评论说:“《诗经》使诗成为表达商人、周人宗族伦理情感和乡土情蕴的最好形式,举凡是他们的念亲、爱国、思旧、怀乡等各种喜怒哀乐之情,都可以在这里得到最好的表达。它让人看到,周人的内心生活世界,就是一个既没有幻想错综的神怪故事,也没有张皇幽渺的浪漫色彩的平凡人间世界。”这表明《诗经》

A.注重描写人的内心世界 B.蕴涵人文主义精神

C.具有深厚浪漫主义色彩 D.引领诗歌发展方向

4.先秦诸子理论着眼的角度和论述的根据虽然各有不同,但都认为应该由独一无二的君主来治理天下。这反映出

A.只有君主专制才能维护社会的安定 B.结束分裂实现集权已成为诸子共识

C.先秦诸子阶段属性没有本质上区别 D.诸子希望恢复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5.《管子·乘马》记载,春秋时期“是故夜寝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开始使用金属工具 B.井田制已彻底瓦解

C.赋税制度重大改革 D.重农抑商政策推动

6.“厚葬久丧,重为棺椁,多为衣衾,送死若徙,三年哭泣,扶后起,杖后行,耳无闻,目无见,此足以丧天下。又弦歌鼓舞,习为声乐,此足以丧天下。”这段材料是春秋战国时期某一学派对另一学派的批评言论,这两个学派分别是

A.墨家和儒家 B.儒家和道家

C.法家和儒家 D.墨家和法家

7.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一书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这一“变局”在秦朝突出表现为

A.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B.建立完善的选官制度

C.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D.制定系统的法律制度

8.1975在中国湖北省云梦县城关睡虎地十一号墓出土的秦代竹简中写道:“凡为吏之道,必精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毋私,微密纤察,安静毋苛,审当赏罚。”这反映出秦朝官吏应

A.公正执法 B.忠于国君

C.尚贤使能 D.廉洁从政

9.《汉书•赵广汉传》:“少为郡吏、州从事,以廉洁、通敏、下士为名。举茂材,平准令。察廉为阳翟令。”这表明汉代察举制

A.用先选后考的选举方法 B.选举与考核有相通之处

C.尚未设选官的专职官员 D.以品行为选举唯一标准

10.《三国志•魏书》中说:“自汉季以来,刺史总统诸郡,赋政于外,非若曩时司察之而已。”这表明

A.刺史实为地方行政长官 B.刺史不再行使监察职能

C.中央对地方控制的放松 D.古代政治制度趋于成熟

11.汉初,土地荒芜,民生凋弊。汉高祖下令“贾人毋得衣锦、绣、绮、穀、絺、纻、罽,操兵,乘骑马。”汉文帝及臣僚晃错等人均提倡“孝悌力田”、“贵粟贱商”。这表明

A.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 B.抑商是当时统治者的现实选择

C.重农抑商思想在中国开始兴起 D.重农抑商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

12.唐太宗贞观元年(627)下诏:“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则谏。”这是为了

A.提高行政效率 B.强化君主专制

C.监察官员行为 D.防止决策失误

13.“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埘圈之所生。爱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非种殖之物也。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对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反映古代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B.体现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C.精耕细作是古代农业经营方式 D.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

14.隋唐时期,宗教文化政策一直是朝野上下争论不休的政治问题之一。但总的来说,隋唐帝王对儒、道 、佛三教采取兼收并蓄、严密控制的政策。这说明

A.宗教已经成为国家意识形态 B.隋唐时期思想文化的多元化

C.帝王力图借助三教巩固统治 D.宗教信徒众多影响社会安定

15.

①黄河流域是商业活动的主要区域

②南方的商业发展不如北方

③商业发展的不平衡性

④关中地区是商贾活动的中心

A.①② B.①②③ C. 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6.据记载,赵人卓氏“用铁冶富”,秦破赵迁之于临邛,仍“即铁山鼓铸”,“富至僮千人,田池射猎之长,拟于人君”;“程郑,山东迁虏也,亦冶铸,贾椎髻之民,富埒卓氏,俱居临邛。”据此可知

A.临邛是当时的商业都会 B.临邛并未受到战乱影响

C.私营手工业者实力强大 D.私商成为当时商人主体

17.“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气起,而天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其道一也”。这一学说应是

A.阴阳五行学说 B.大一统学说

C.仁政学说 D.天人感应学说

18.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在社会风云变幻中开始了明显的变化。这一时期“社会风云变幻”不包括

A.国家的分裂 B.佛教、道教的兴盛

C.纸张的改进 D.士人群体逐渐形成

19.据记载,唐代中后期,长安胜业坊出现卖蒸饼的店家,宣平坊内有卖油的油坊,延寿坊有鬻金银珠玉者等。这表明

A.唐朝取消了对商业的时间限制 B.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坊市格局

C.当时城市职能发生了根本变化 D.唐朝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20.李白曾写诗赞美当时一位书法家:“吾师醉后倚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据此推断,这位书法家最有可能是

A.王羲之 B.颜真卿 C.柳公权 D.怀素

21.中国历史上的主要科学领域和技术部门是直接为国家的治理服务的,注重的是科学技术的功用,而不是注重探索其原理和原因,因而形成了“但言其当然,而不言其所以然”的学术倾向。这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A.都有官方印记 B.毫无理性思维

C.长期领先世界 D.强调实用价值

22.1948年以来的40多年里,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已从36%减到4.7%,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关税在同期也下降到13%,达成关税减让的商品达10万多种。同期内,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10倍以上。这主要是由于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 D.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

23.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库特纳和理查德•N•库珀认为:“从长远看,地区主义可能是对世界的一种有利的发展,地区内实行自由贸易和地区间实行有管理的贸易,可能是通向世界自由贸易的漫长道路。从国别经济一下子跨一大步到世界经济,可能是步子太大了,难以跨越,有必要先采取一些较小的中间步骤,准贸易集团与有管理的贸易相结合,可能正是一种必要的中间步骤。”这表明

A.经济全球化是个极其缓慢的过程

B.全球化是资本扩张的区域性行为

C.经济区域化是全球化的必经阶段

D.贸易自由化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

24.APEC是通过成员间的一系列会议,在自愿的基础上协商一致,以声明、宣言的形式做出承诺,推动合作。这种承诺,各成员没有义务和责任来履行,因为它不是立法式的或指令性的硬性规定,对成员不具强制性。这表明APEC具有

A.松散性 B.开放性 C.互补性 D.过渡性

25.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发达国家由于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占据绝对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一些发展中国家与富国的差距继续拉大。这表明经济全球化

A.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弊大于利 B.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C.导致文明之间的冲突日益加剧 D.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材料解析题(本题共3小题,26题15分,27题20分,28题15分,共50分)。

26.(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春分)、夕月(秋分)以教民事君。 ——《国语〃周语上》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荀子

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 ——贾谊

心之所好,体必安之;君之所好,民必从之。 ——董仲舒

君依于国,国依于民。 ——唐太宗

材料二 “民惟邦本”,是一个关于价值法则和政治法则的判断,是一个关于人民的主体资格的判断,还是一个关于政治合法性的判断。在价值法则方面,民本与人本是相通的,它们都把尊生爱人、保民养民作为最高的价值,把是否有利于人民作为最终的判断标准。在政治法则方面,民本与人民主权是相通的,它们都确认人民的主体地位,把人民答应不答应、同意不同意作为判断国家治理的政治标准。

——夏勇《民本与民权——中国权利话语的历史基础》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认识。(7分)

27.(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亡后)自三方未一,四海交争;不遑文教,唯尚武功。设官分职,罕以才授;班朝治人,乃由勋叙。莫非拔足行阵,出自勇夫。学敩之道,既所不习;政事之方,故亦无取。是非暗于在己,威福专于下吏,贪冒货贿,不知纪极。蠹政害民,实由于此。”„„“自今已后,诸授勋官者,并不得回授文武职事。

——《隋书》卷四《炀帝纪》

材料二 开元二十一年(732年),官自三师以下共一万七千六百八十六员。从神龙元年到开元二十九年(705—740)的三十六年间,进士及第者总共不超过九百人,平均每年只有三十一人。明经及弟人数,如按开元十七年推算,每年不超过百人左右,明经、进士两者相加,最多也只能满足所需人数的四分之一。„„高宗以前,官贵子弟主要从门荫出身,一般地主子弟则从流外入流(未进入九品称为未入流),或应募从军以战功来获取官职和勋赏。

——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

其他高级官吏和少部分中级官吏,从两《唐书》有传者的情况来看,德宗(742年—805年)以前,进士出身者所占比重最多时已超过20%。顺帝至武宗时六百五十人中进士出身者三百零一人,占46%,宣帝至哀帝,四百一十四人中进士出身者二百二十一人,占53%。

——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

材料四 判断一个政权是开放式政权还是封闭式政权,其重要标志是看政府职位是否为某一阶层所垄断,底层社会的人士是否拥有向上流动和获取管理职位的机会。……战国时期的养士乃是“私养”“家养”,还不能说是政权的开放性得以完全形成。只有到变为“国养”的时候,政权的开放性得以完全形成。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炀帝调整选官制度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唐代科举制的发展演变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10分)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唐朝是否是开放性政权,并说明理由。(4分)

28.(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文帝时,敕官吏务省经费以便民,减少守卫京师的士卒,减少太仆用马,用以补充邮驿的需要;下诏亲耕籍田,并赦免因被论罪充当官府役作为奴者回乡务农;下诏免收天下田租,共免收全国田租十三年;为了节省黄金百斤而罢建露台;废除了汉律中沿用秦律而来的收孥相坐律令,缩小了农民奴隶化的范围。他在位期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都无所增益。汉景帝时,下诏准许民户由耕地缺少的地方迁到耕地有余、水利条件好的地方;下令民半出田租,实行三十而税一,从此成为汉朝定制;禁止官吏贪受财物,贱买贵卖;下诏不受郡国贡献锦绣等奢侈物品,以省徭赋,对官吏贪污渎罪者,治其罪;诏令郡国务劝农桑,多种树,禁止官吏采买黄金珠玉,否则以盗窃论罪。文景时期,汉与匈奴、南越修好,边境的民族关系比较好。文帝和景帝在位共四十一年,是西汉社会经济上升的时期,史称“文景之治”。人民大众的辛勤劳动,大大增强了西汉的国力。但在这一时期得到最多的是地主和商人。减免田赋,地主获利最大。入粟拜爵,也大有助于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所以这些措施归根到底还是会助长兼并势力的扩展,加剧阶级矛盾。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9分)

据记载,赵人卓氏篇二:2014-2015学年度哈三中 高三第二次验收考试历史试卷

2014—2015学年度哈三中

高三第二次验收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中国古语有“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等说法,这些说法本质上反映了

A.忠孝观念是统治者治国之本 B.儒家思想渗透于社会各个领域

C.齐家治国是孝子的最高追求 D.家国同构是古代社会显著特征

2.《国语•鲁语上》说:“先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终则讲于会,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其间无由荒怠。”这表明

A.诸侯五年朝觐周王四次 B.诸侯应向周王申报财产

C.分封制具有制度性保障 D.分封制以礼乐制为基础

3.有人评论说:“《诗经》使诗成为表达商人、周人宗族伦理情感和乡土情蕴的最好形式,举凡是他们的念亲、爱国、思旧、怀乡等各种喜怒哀乐之情,都可以在这里得到最好的表达。它让人看到,周人的内心生活世界,就是一个既没有幻想错综的神怪故事,也没有张皇幽渺的浪漫色彩的平凡人间世界。”这表明《诗经》

A.注重描写人的内心世界 B.蕴涵人文主义精神

C.具有深厚浪漫主义色彩 D.引领诗歌发展方向

4.先秦诸子理论着眼的角度和论述的根据虽然各有不同,但都认为应该由独一无二的君主来治理天下。这反映出

A.只有君主专制才能维护社会的安定 B.结束分裂实现集权已成为诸子共识

C.先秦诸子阶段属性没有本质上区别 D.诸子希望恢复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5.《管子·乘马》记载,春秋时期“是故夜寝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开始使用金属工具 B.井田制已彻底瓦解

C.赋税制度重大改革 D.重农抑商政策推动

6.“厚葬久丧,重为棺椁,多为衣衾,送死若徙,三年哭泣,扶后起,杖后行,耳无闻,目无见,此足以丧天下。又弦歌鼓舞,习为声乐,此足以丧天下。”这段材料是春秋战国时期某一学派对另一学派的批评言论,这两个学派分别是

A.墨家和儒家 B.儒家和道家

C.法家和儒家 D.墨家和法家

7.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一书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这一“变局”在秦朝突出表现为

A.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B.建立完善的选官制度

C.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D.制定系统的法律制度

8.1975在中国湖北省云梦县城关睡虎地十一号墓出土的秦代竹简中写道:“凡为吏之道,必精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毋私,微密纤察,安静毋苛,审当赏罚。”这反映出秦朝官吏应

A.公正执法 B.忠于国君

C.尚贤使能 D.廉洁从政

9.《汉书•赵广汉传》:“少为郡吏、州从事,以廉洁、通敏、下士为名。举茂材,平准令。察廉为阳翟令。”这表明汉代察举制

A.用先选后考的选举方法 B.选举与考核有相通之处

C.尚未设选官的专职官员 D.以品行为选举唯一标准

10.《三国志•魏书》中说:“自汉季以来,刺史总统诸郡,赋政于外,非若曩时司察之而已。”

这表明

A.刺史实为地方行政长官 B.刺史不再行使监察职能

C.中央对地方控制的放松 D.古代政治制度趋于成熟

11.汉初,土地荒芜,民生凋弊。汉高祖下令“贾人毋得衣锦、绣、绮、穀、絺、纻、罽,操

兵,乘骑马。”汉文帝及臣僚晃错等人均提倡“孝悌力田”、“贵粟贱商”。这表明

A.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 B.抑商是当时统治者的现实选择

C.重农抑商思想在中国开始兴起 D.重农抑商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

12.唐太宗贞观元年(627)下诏:“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

则谏。”这是为了

A.提高行政效率 B.强化君主专制

C.监察官员行为 D.防止决策失误

13.“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埘圈之所生。

爱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非种殖之物也。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但家无

盐井耳。”对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反映古代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B.体现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C.精耕细作是古代农业经营方式 D.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

14.隋唐时期,宗教文化政策一直是朝野上下争论不休的政治问题之一。但总的来说,隋唐帝

王对儒、道 、佛三教采取兼收并蓄、严密控制的政策。这说明

A.宗教已经成为国家意识形态 B.隋唐时期思想文化的多元化

C.帝王力图借助三教巩固统治 D.宗教信徒众多影响社会安定

15.读《汉代全国商业都会统计表》(数据源自《史记·货殖列传》,除长安外)

这表明当时

①黄河流域是商业活动的主要区域

②南方的商业发展不如北方

③商业发展的不平衡性

④关中地区是商贾活动的中心

A.①② B.①②③ C. 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6.据记载,赵人卓氏“用铁冶富”,秦破赵迁之于临邛,仍“即铁山鼓铸”,“富至僮千人,

田池射猎之长,拟于人君”;“程郑,山东迁虏也,亦冶铸,贾椎髻之民,富埒卓氏,俱居临

邛。”据此可知

A.临邛是当时的商业都会 B.临邛并未受到战乱影响

C.私营手工业者实力强大 D.私商成为当时商人主体

17.“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气起,而天之阴

气亦宜应之而起。其道一也”。这一学说应是

A.阴阳五行学说 B.大一统学说

C.仁政学说 D.天人感应学说

18.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在社会风云变幻中开始了明显的变化。这一时期“社会风

云变幻”不包括

A.国家的分裂 B.佛教、道教的兴盛

C.纸张的改进 D.士人群体逐渐形成

19.据记载,唐代中后期,长安胜业坊出现卖蒸饼的店家,宣平坊内有卖油的油坊,延寿坊有

鬻金银珠玉者等。这表明

A.唐朝取消了对商业的时间限制 B.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坊市格局

C.当时城市职能发生了根本变化 D.唐朝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20.李白曾写诗赞美当时一位书法家:“吾师醉后倚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风骤雨惊飒飒,

落花飞雪何茫茫。”据此推断,这位书法家最有可能是

A.王羲之 B.颜真卿 C.柳公权 D.怀素

21.中国历史上的主要科学领域和技术部门是直接为国家的治理服务的,注重的是科学技术的

功用,而不是注重探索其原理和原因,因而形成了“但言其当然,而不言其所以然”的学术

倾向。这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A.都有官方印记 B.毫无理性思维

C.长期领先世界 D.强调实用价值

22.1948年以来的40多年里,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已从36%减到4.7%,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

平均关税在同期也下降到13%,达成关税减让的商品达10万多种。同期内,世界贸易总额增

长了10倍以上。这主要是由于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 D.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

23.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库特纳和理查德•N•库珀认为:“从长远看,地区主义可能是对世界

的一种有利的发展,地区内实行自由贸易和地区间实行有管理的贸易,可能是通向世界自由

贸易的漫长道路。从国别经济一下子跨一大步到世界经济,可能是步子太大了,难以跨越,

有必要先采取一些较小的中间步骤,准贸易集团与有管理的贸易相结合,可能正是一种必要

的中间步骤。”这表明

A.经济全球化是个极其缓慢的过程 B.全球化是资本扩张的区域性行为

C.经济区域化是全球化的必经阶段 D.贸易自由化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

24.APEC是通过成员间的一系列会议,在自愿的基础上协商一致,以声明、宣言的形式做出承

诺,推动合作。这种承诺,各成员没有义务和责任来履行,因为它不是立法式的或指令性的

硬性规定,对成员不具强制性。这表明APEC具有

A.松散性 B.开放性 C.互补性 D.过渡性

25.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发达国家由于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占据绝对优势,

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一些发展中国家与富国的差距继续拉大。这表明经济全球化

A.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弊大于利 B.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C.导致文明之间的冲突日益加剧 D.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材料解析题(本题共3小题,26题15分,27题20分,28题15分,共50

分)。

26.(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春分)、夕月(秋

分)以教民事君。 ——《国语·周语上》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荀子

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 ——贾谊

心之所好,体必安之;君之所好,民必从之。 ——董仲舒

君依于国,国依于民。 ——唐太宗

材料二 “民惟邦本”,是一个关于价值法则和政治法则的判断,是一个关于人民的主体资格的

判断,还是一个关于政治合法性的判断。在价值法则方面,民本与人本是相通的,它们都把

尊生爱人、保民养民作为最高的价值,把是否有利于人民作为最终的判断标准。在政治法则

方面,民本与人民主权是相通的,它们都确认人民的主体地位,把人民答应不答应、同意不

同意作为判断国家治理的政治标准。

——夏勇《民本与民权——中国权利话语的历史基础》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认识。(7分)

27.(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亡后)自三方未一,四海交争;不遑文教,唯尚武功。设官分职,罕以才授;班朝治人,乃由勋叙。莫非拔足行阵,出自勇夫。学敩之道,既所不习;政事之方,故亦无

取。是非暗于在己,威福专于下吏,贪冒货贿,不知纪极。蠹政害民,实由于此。”„„“自今

已后,诸授勋官者,并不得回授文武职事。

——《隋书》卷四《炀帝纪》

材料二 开元二十一年(732年),官自三师以下共一万七千六百八十六员。从神龙元年到开

元二十九年(705—740)的三十六年间,进士及第者总共不超过九百人,平均每年只有三十

一人。明经及弟人数,如按开元十七年推算,每年不超过百人左右,明经、进士两者相加,

最多也只能满足所需人数的四分之一。„„高宗以前,官贵子弟主要从门荫出身,一般地主

子弟则从流外入流(未进入九品称为未入流),或应募从军以战功来获取官职和勋赏。

——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

材料三

其他高级官吏和少部分中级官吏,从两《唐书》有传者的情况来看,德宗(742年—805

年)以前,进士出身者所占比重最多时已超过20%。顺帝至武宗时六百五十人中进士出身者

三百零一人,占46%,宣帝至哀帝,四百一十四人中进士出身者二百二十一人,占53%。

——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

材料四 判断一个政权是开放式政权还是封闭式政权,其重要标志是看政府职位是否为某一

阶层所垄断,底层社会的人士是否拥有向上流动和获取管理职位的机会。……战国时期的养

士乃是“私养”“家养”,还不能说是政权的开放性得以完全形成。只有到变为“国养”的时候,政权

的开放性得以完全形成。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炀帝调整选官制度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唐代科举制的发展演变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

因。(10分)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唐朝是否是开放性政权,并说明理由。(4分)

据记载,赵人卓氏篇三:2014—2015哈三中高三第二次验收考试历史试卷

2014—2015学年度哈三中

高三第二次验收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中国古语有“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等说法,这些说法本质上反映了

A.忠孝观念是统治者治国之本 B.儒家思想渗透于社会各个领域

C.齐家治国是孝子的最高追求 D.家国同构是古代社会显著特征

2.《国语•鲁语上》说:“先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终则讲于会,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其间无由荒怠。”这表明

A.诸侯五年朝觐周王四次 B.诸侯应向周王申报财产

C.分封制具有制度性保障 D.分封制以礼乐制为基础

3.有人评论说:“《诗经》使诗成为表达商人、周人宗族伦理情感和乡土情蕴的最好形式,举凡是他们的念亲、爱国、思旧、怀乡等各种喜怒哀乐之情,都可以在这里得到最好的表达。它让人看到,周人的内心生活世界,就是一个既没有幻想错综的神怪故事,也没有张皇幽渺的浪漫色彩的平凡人间世界。”这表明《诗经》

A.注重描写人的内心世界 B.蕴涵人文主义精神

C.具有深厚浪漫主义色彩 D.引领诗歌发展方向

4.先秦诸子理论着眼的角度和论述的根据虽然各有不同,但都认为应该由独一无二的君主来治理天下。这反映出

A.只有君主专制才能维护社会的安定 B.结束分裂实现集权已成为诸子共识

C.先秦诸子阶段属性没有本质上区别 D.诸子希望恢复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5.《管子·乘马》记载,春秋时期“是故夜寝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开始使用金属工具 B.井田制已彻底瓦解

C.赋税制度重大改革 D.重农抑商政策推动

6.“厚葬久丧,重为棺椁,多为衣衾,送死若徙,三年哭泣,扶后起,杖后行,耳无闻,目无见,此足以丧天下。又弦歌鼓舞,习为声乐,此足以丧天下。”这段材料是春秋战国时期某一学派对另一学派的批评言论,这两个学派分别是

A.墨家和儒家 B.儒家和道家

C.法家和儒家 D.墨家和法家

7.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一书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这一“变局”在秦朝突出表现为

A.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B.建立完善的选官制度

C.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D.制定系统的法律制度

8.1975在中国湖北省云梦县城关睡虎地十一号墓出土的秦代竹简中写道:“凡为吏之道,必精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毋私,微密纤察,安静毋苛,审当赏罚。”这反映出秦朝官吏应

A.公正执法 B.忠于国君

C.尚贤使能 D.廉洁从政

9.《汉书•赵广汉传》:“少为郡吏、州从事,以廉洁、通敏、下士为名。举茂材,平准令。察廉为阳翟令。”这表明汉代察举制

A.用先选后考的选举方法 B.选举与考核有相通之处

C.尚未设选官的专职官员 D.以品行为选举唯一标准

10.《三国志•魏书》中说:“自汉季以来,刺史总统诸郡,赋政于外,非若曩时司察之而已。”这表明

A.刺史实为地方行政长官 B.刺史不再行使监察职能

C.中央对地方控制的放松 D.古代政治制度趋于成熟

11.汉初,土地荒芜,民生凋弊。汉高祖下令“贾人毋得衣锦、绣、绮、穀、絺、纻、罽,操兵,乘骑马。”汉文帝及臣僚晃错等人均提倡“孝悌力田”、“贵粟贱商”。这表明

A.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 B.抑商是当时统治者的现实选择

C.重农抑商思想在中国开始兴起 D.重农抑商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

12.唐太宗贞观元年(627)下诏:“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则谏。”这是为了

A.提高行政效率 B.强化君主专制

C.监察官员行为 D.防止决策失误

13.“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埘圈之所生。爱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非种殖之物也。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对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反映古代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B.体现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C.精耕细作是古代农业经营方式 D.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

14.隋唐时期,宗教文化政策一直是朝野上下争论不休的政治问题之一。但总的来说,隋唐帝王对儒、道 、佛三教采取兼收并蓄、严密控制的政策。这说明

A.宗教已经成为国家意识形态 B.隋唐时期思想文化的多元化

C.帝王力图借助三教巩固统治 D.宗教信徒众多影响社会安定

15.读《汉代全国商业都会统计表》(数据源自《史记·货殖列传》,除长安外)

这表明当时

①黄河流域是商业活动的主要区域

②南方的商业发展不如北方

③商业发展的不平衡性

④关中地区是商贾活动的中心

A.①② B.①②③ C. 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6.据记载,赵人卓氏“用铁冶富”,秦破赵迁之于临邛,仍“即铁山鼓铸”,“富至僮千人,田池射猎之长,拟于人君”;“程郑,山东迁虏也,亦冶铸,贾椎髻之民,富埒卓氏,俱居临邛。”据此可知

A.临邛是当时的商业都会 B.临邛并未受到战乱影响

C.私营手工业者实力强大 D.私商成为当时商人主体

17.“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气起,而天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其道一也”。这一学说应是

A.阴阳五行学说 B.大一统学说

C.仁政学说 D.天人感应学说

18.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在社会风云变幻中开始了明显的变化。这一时期“社会风云变幻”不包括

A.国家的分裂 B.佛教、道教的兴盛

C.纸张的改进 D.士人群体逐渐形成

19.据记载,唐代中后期,长安胜业坊出现卖蒸饼的店家,宣平坊内有卖油的油坊,延寿坊有鬻金银珠玉者等。这表明

A.唐朝取消了对商业的时间限制 B.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坊市格局

C.当时城市职能发生了根本变化 D.唐朝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20.李白曾写诗赞美当时一位书法家:“吾师醉后倚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据此推断,这位书法家最有可能是

A.王羲之 B.颜真卿 C.柳公权 D.怀素

21.中国历史上的主要科学领域和技术部门是直接为国家的治理服务的,注重的是科学技术的功用,而不是注重探索其原理和原因,因而形成了“但言其当然,而不言其所以然”的学术倾向。这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A.都有官方印记 B.毫无理性思维

C.长期领先世界 D.强调实用价值

22.1948年以来的40多年里,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已从36%减到4.7%,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关税在同期也下降到13%,达成关税减让的商品达10万多种。同期内,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10倍以上。这主要是由于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 D.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

23.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库特纳和理查德•N•库珀认为:“从长远看,地区主义可能是对世界的一种有利的发展,地区内实行自由贸易和地区间实行有管理的贸易,可能是通向世界自由贸易的漫长道路。从国别经济一下子跨一大步到世界经济,可能是步子太大了,难以跨越,有必要先采取一些较小的中间步骤,准贸易集团与有管理的贸易相结合,可能正是一种必要的中间步骤。”这表明

A.经济全球化是个极其缓慢的过程

B.全球化是资本扩张的区域性行为

C.经济区域化是全球化的必经阶段

D.贸易自由化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

24.APEC是通过成员间的一系列会议,在自愿的基础上协商一致,以声明、宣言的形式做出承诺,推动合作。这种承诺,各成员没有义务和责任来履行,因为它不是立法式的或指令性的硬性规定,对成员不具强制性。这表明APEC具有

A.松散性 B.开放性 C.互补性 D.过渡性

25.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发达国家由于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占据绝对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一些发展中国家与富国的差距继续拉大。这表明经济全球化

A.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弊大于利 B.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C.导致文明之间的冲突日益加剧 D.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材料解析题(本题共3小题,26题15分,27题20分,28题15分,共50分)。

26.(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春分)、夕月(秋分)以教民事君。 ——《国语·周语上》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荀子 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 ——贾谊 心之所好,体必安之;君之所好,民必从之。 ——董仲舒 君依于国,国依于民。 ——唐太宗 材料二 “民惟邦本”,是一个关于价值法则和政治法则的判断,是一个关于人民的主体资格的判断,还是一个关于政治合法性的判断。在价值法则方面,民本与人本是相通的,它们都把尊生爱人、保民养民作为最高的价值,把是否有利于人民作为最终的判断标准。在政治法则方面,民本与人民主权是相通的,它们都确认人民的主体地位,把人民答应不答应、同意不同意作为判断国家治理的政治标准。

——夏勇《民本与民权——中国权利话语的历史基础》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认识。(7分)

27.(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亡后)自三方未一,四海交争;不遑文教,唯尚武功。设官分职,罕以才授;班朝治人,乃由勋叙。莫非拔足行阵,出自勇夫。学敩之道,既所不习;政事之方,故亦无取。是非暗于在己,威福专于下吏,贪冒货贿,不知纪极。蠹政害民,实由于此。”„„“自今已后,诸授勋官者,并不得回授文武职事。

——《隋书》卷四《炀帝纪》

材料二 开元二十一年(732年),官自三师以下共一万七千六百八十六员。从神龙元年到开元二十九年(705—740)的三十六年间,进士及第者总共不超过九百人,平均每年只有三十一人。明经及弟人数,如按开元十七年推算,每年不超过百人左右,明经、进士两者相加,最多也只能满足所需人数的四分之一。„„高宗以前,官贵子弟主要从门荫出身,一般地主子弟则从流外入流(未进入九品称为未入流),或应募从军以战功来获取官职和勋赏。

——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

材料三

据记载,赵人卓氏篇四:2012级 高三历史选择题3

2012级高三历史选择题集中训练3

1.中国古语有“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等说法,这些说法本质上反映了

A.忠孝观念是统治者治国之本 B.儒家思想渗透于社会各个领域 C.齐家治国是孝子的最高追求 D.家国同构是古代社会显著特征 2.《国语•鲁语上》说:“先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终则讲于会,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其间无由荒怠。”这表明

A.诸侯五年朝觐周王四次 B.诸侯应向周王申报财产 C.分封制具有制度性保障 D.分封制以礼乐制为基础 3.有人评论说:“《诗经》使诗成为表达商人、周人宗族伦理情感和乡土情蕴的最好形式,举凡是他们的念亲、爱国、思旧、怀乡等各种喜怒哀乐之情,都可以在这里得到最好的表达。它让人看到,周人的内心生活世界,就是一个既没有幻想错综的神怪故事,也没有张皇幽渺的浪漫色彩的平凡人间世界。”这表明《诗经》

A.注重描写人的内心世界 B.蕴涵人文主义精神 C.具有深厚浪漫主义色彩 D.引领诗歌发展方向

4.先秦诸子理论着眼的角度和论述的根据虽然各有不同,但都认为应该由独一无二的君主来治理天下。这反映出

A.只有君主专制才能维护社会的安定 B.结束分裂实现集权已成为诸子共识 C.先秦诸子阶段属性没有本质上区别 D.诸子希望恢复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5.《管子·乘马》记载,春秋时期“是故夜寝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开始使用金属工具B.井田制已彻底瓦解C.赋税制度重大改革D.重农抑商政策推动 6.“厚葬久丧,重为棺椁,多为衣衾,送死若徙,三年哭泣,扶后起,杖后行,耳无闻,目无见,此足以丧天下。又弦歌鼓舞,习为声乐,此足以丧天下。”这段材料是春秋战国时期某一学派对另一学派的批评言论,这两个学派分别是

A.墨家和儒家 B.儒家和道家C.法家和儒家 D.墨家和法家 7.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一书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这一“变局”在秦朝突出表现为

A.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B.建立完善的选官制度C.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D.制定系统的法律制度

8.1975在中国湖北省云梦县城关睡虎地十一号墓出土的秦代竹简中写道:“凡为吏之道,必精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毋私,微密纤察,安静毋苛,审当赏罚。”这反映出秦朝官吏应 A.公正执法 B.忠于国君 C.尚贤使能 D.廉洁从政 9.《汉书•赵广汉传》:“少为郡吏、州从事,以廉洁、通敏、下士为名。举茂材,平准令。察廉为阳翟令。”这表明汉代察举制

A.用先选后考的选举方法 B.选举与考核有相通之处

C.尚未设选官的专职官员 D.以品行为选举唯一标准 10.《三国志•魏书》中说:“自汉季以来,刺史总统诸郡,赋政于外,非若曩时司察之而已。”这表明

A.刺史实为地方行政长官 B.刺史不再行使监察职能 C.中央对地方控制的放松 D.古代政治制度趋于成熟

11.汉初,土地荒芜,民生凋弊。汉高祖下令“贾人毋得衣锦、绣、绮、穀、絺、纻、罽,操兵,乘骑马。”汉文帝及臣僚晃错等人均提倡“孝悌力田”、“贵粟贱商”。这表明

A.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 B.抑商是当时统治者的现实选择 C.重农抑商思想在中国开始兴起 D.重农抑商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 12.唐太宗贞观元年(627)下诏:“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则谏。”这是为了

A.提高行政效率 B.强化君主专制 C.监察官员行为 D.防止决策失误 13.“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埘圈之所生。爱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非种殖之物也。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对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反映古代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B.体现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C.精耕细作是古代农业经营方式 D.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

14.隋唐时期,宗教文化政策一直是朝野上下争论不休的政治问题之一。但总的来说,隋唐帝王对儒、道 、佛三教采取兼收并蓄、严密控制的政策。这说明

A.宗教已经成为国家意识形态 B.隋唐时期思想文化的多元化 C.帝王力图借助三教巩固统治 D.宗教信徒众多影响社会安定 15

①黄河流域是商业活动的主要区域 ②南方的商业发展不如北方 ③商业发展的不平衡性 ④关中地区是商贾活动的中心

A.①② B.①②③ C. 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6.据记载,赵人卓氏“用铁冶富”,秦破赵迁之于临邛,仍“即铁山鼓铸”,“富至僮千人,田池射猎之长,拟于人君”;“程郑,山东迁虏也,亦冶铸,贾椎髻之民,富埒卓氏,俱居临邛。”据此可知

A.临邛是当时的商业都会 B.临邛并未受到战乱影响 C.私营手工业者实力强大 D.私商成为当时商人主体 17.“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气起,而天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其道一也”。这一学说应是

A.阴阳五行学说 B.大一统学说 C.仁政学说 D.天人感应学说 18.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在社会风云变幻中开始了明显的变化。这一时期“社会风云变幻”不包括

A.国家的分裂 B.佛教、道教的兴盛 C.纸张的改进 D.士人群体逐渐形成

19.据记载,唐代中后期,长安胜业坊出现卖蒸饼的店家,宣平坊内有卖油的油坊,延寿坊有鬻金银珠玉者等。这表明

A.唐朝取消了对商业的时间限制 B.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坊市格局 C.当时城市职能发生了根本变化 D.唐朝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20.1948年以来的40多年里,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已从36%减到4.7%,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关税在同期也下降到13%,达成关税减让的商品达10万多种。同期内,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10倍以上。这主要是由于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 D.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 21.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库特纳和理查德•N•库珀认为:“从长远看,地区主义可能是对世界的一种有利的发展,地区内实行自由贸易和地区间实行有管理的贸易,可能是通向世界自由贸易的漫长道路。从国别经济一下子跨一大步到世界经济,可能是步子太大了,难以跨越,有必要先采取一些较小的中间步骤,准贸易集团与有管理的贸易相结合,可能正是一种必要的中间步骤。”这表明

A.经济全球化是个极其缓慢的过程 B.全球化是资本扩张的区域性行为 C.经济区域化是全球化的必经阶段 D.贸易自由化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

22.APEC是通过成员间的一系列会议,在自愿的基础上协商一致,以声明、宣言的形式做出承诺,推动合作。这种承诺,各成员没有义务和责任来履行,因为它不是立法式的或指令性的硬性规定,对成员不具强制性。这表明APEC具有

A.松散性 B.开放性 C.互补性 D.过渡性

23.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 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造成“分散性、松散性”的主要原因是

A.贵族有土地所有权 B.分散的小农经济C.贵族拥有世袭特权 D.王室的日益腐败 24.李约瑟在《中华科学文明史》一书中指出“史书明确记录了公元前186年吕后当政时发生了一次日食,但现代天文学研究表明,所记日食绝不可能发生。„„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就多;统治者开明,日食便很少发生。”该材料说明古代中国

A.天象记录与现实政治密切相关 B.天象观测缺少科学理论基础 C.天象记录与历法制定密切相关 D.天象变化体现君权神授思想 25.柳宗元说:“浮图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爽然,不与孔子异道。”材料反映出

A.佛教已取得政治统治地位 B.儒家思想日益走向哲学化 C.儒家学说的弊端日益暴露 D.佛教与儒家思想逐渐融合 26.梁启超在评价鸦片战争后思想界的习赶兄说:“‘鸦片战役’以后,志士扼腕切齿,引为大辱奇戚,思所以自渝拔;口口口口观念之复活,炎炎不可抑。”其中的口口口口最可能是 A.经世致用 B.师夷长技 C.中体西用 D.天朝上国 27.下图是20世纪著名革命漫画家何剑士的漫画《小磨香油》。关于漫画的解读正确的是

A.意在讽刺清政府固守石头磨子,不采用近代机器

B.批判了内忧外患下的中国民众对政治无动于衷 C.揭示了中国沦为列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的困境 D.揭露了清政府榨取人民血汗,满足列强贪欲行径

28.在1921年一次高校调查中,631名男生的404份答案中,认为结婚为“谋社会之进化和人类继续”者为184人、“谋个人幸福和家庭兴趣”者84人、“谋互助”者70人、“助理家庭”者23人,等等,明确表示“侍奉父母”者只有5人。对女生调查也是类似的结果。这表明

A.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 B.新的婚姻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们接受 C.新文化运动使民主和科学思想深人人心 D.高等教育发展推动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29.近代《良友》画报第62期刊登一幅大大的地毯,说明性文字写道:蒋主席公邸地毯图案,色彩庄严而华丽,象征全面统一,表现国体尊荣,然而际此10月国庆节期,内忧外患频仍,东北一角,崩缺糜烂,即使毯毁损,已堪惋惜,况国土失陷,可哀孰堪!据此推断这期画报发行的时间是 A.1928 B.1931 C.1937 D.1947

30.李先念说:“1954年入秋以来,„„农村里食油、粉条、豆腐、熟食等供应不足。特别严重的是,不少地方,农民杀牛、杀母猪小猪的现象相当普遍;积肥不热心,春耕准备不积极,生产情绪不高。”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列强的长期掠夺和战争的破坏 B.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 C.牺牲农业追求社会主义工业化 D.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存在过急过粗问题 31.对下图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中西班牙和荷兰扮演重要角色B.第②段时英国已经成为海上殖民霸主 C.第③段时中国已沦为世界市场的附庸D.第④段时世界已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

32.杜佑在《通典·职官》中说“夫立法作程,未有不弊之者,固在度其为患之长短耳。政在列国也,其初有维城磐石之固,其末有下堂中肩之辱。远则万国屠灭,近则鼎峙战争,所谓其

患也长。”以下对作者观点理解最准确的是

A.分封制度初期利于国家安定 B.任何制度都不可能没有弊端 C.分封制度后期造成分裂动荡 D.应从长远角度考察制度得失 33.中国古代商人在致富后往往购买田地,成为地主,即“以末致财,用本守之”,这种现象 A.活跃土地买卖,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B.加剧土地兼并,造成社会动荡 C.实现规模经营,推动生产力的提高 D.实现角色转换,提高商人地位

34.为说明清代科举制,有作家出示两份名单。清代状元: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沅、刘福姚、刘春霖;落第秀才:李渔、洪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由此可见

A.数据对比更加具体形象、严谨科学 B.清代状元都是碌碌无为之辈 C.两组数据基数不同,不具有可比性 D.落地秀才都比状元更有才华 35.光绪二十年七月初一日上谕:“该国不遵条约,不守公法,任意鸱张,专行诡计,衅开自彼,公论昭然„„著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厚集雄师,陆续进发,以拯韩民于涂炭。”文中的“该国”是

A.英国 B.法国 C.俄国 D.日本 28

表2

A.中美关系正常化推动贸易发展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C.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D.中国贸易逆差,阻碍经济发展 29.表3为1952——1984年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表3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1952——1957年增加是因为土地改革,农民分得土地 B.1957——1965年停滞主要是因为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 C.1965——1978年增加迅速,说明“文革”推动经济发展 D.1978——1984年增加迅速因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0.19世纪上半期,希腊著名的古史学家乔治·格罗特强调:“我们只须把他们与任何古代政体比较一下,便会毫不踌躇的宣称他们具有无可怀疑的优点”。这种政体优点体现在 A.小国寡民 B.独立自治 C.分权制衡 D.人民主权 31.英国历史学家劳伦斯·斯通指出,“一场革命需要观念来添加燃料——没有观念,出现的仅仅

是叛乱或政变”。以下史实中能够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宗教改革引发英国光荣革命 B.启蒙思想推动法国大革命爆发 C.人文主义推动文艺复兴运动 D.辛亥革命使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2.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工业国家成立“输出管制统筹委员会”,对军事武器装备、尖端技术产品和稀有物资等三大类上万种产品进行禁运。这表明

A.世界经济危机仍在延续 B.冷战涉及到国际贸易领域 C.冷战有助维护世界和平 D.冷战导致经济全球化倒退 33.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在论述俄国革命时指出:“俄国大革命是不是必要呢?我不知道。但是它却发生了,因为这个国家崩溃了,那就是它为什么发生的原因。它发生了,不是因为列宁计划了,而是因为列宁抓住了提供给他的布尔什维克的机会,来做他想做的事情。”作者在这里 A.高度评价十月革命中的投机主义 B.强调十月革命的爆发具有社会基础 C.否认俄国大革命的社会主义性质 D.否定列宁在十月革命中的历史作用 34.《汉书·武帝纪》中记载:“(元朔二年)春正月,诏日:‘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这一措施导致

A.宗法原则被彻底的放弃B.七国之乱爆发C.王国问题逐渐得到解决D.土地兼并严重 35.《世说新语》中描述顾恺之绘画:“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顾日: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这段记述反映了 A.中国古代画家不擅长绘画人物 B.中国古代绘画的精髓 C.顾恺之只关注人物眼睛的绘画 D.人物画缺少外形设计 36.南宋文人耐得翁在其游记《都城纪胜》中记录南宋临安城:“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内亦有不当行而借名之者,如酒行、食饭行是也。”由此记载可知

A.南宋城市经济仍受政府管理 B.城市行会组织最早出现在南宋 C.医疗行业比餐饮业地位显著 D.临安城内已经形成地域性商帮 37.日本史学家稻叶君山指出:“林则徐对于输入鸦片之外人及买卖鸦片之中国人,使陷于穷窘之地。复排击英人国法判决之要求,最后停止英国船舶于广东港外,以不肯署名盖印于证书为口实。其态度如此,战争之来终不能免。”这表明作者

A.站在全球化的角度批判林则徐 B.没有看到战争爆发前中英双方的矛盾 C.准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真实起因 D.认为林则徐处理鸦片问题的方式有误 38.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说:“通商口岸的报刊一般用大部分篇幅来报道地方的和商业的新闻,商业版一般是其他版的两倍。反之,维新派报纸有两个主要版面。一版专用于报道新闻,另一版专用于社论。通商口岸报纸中占很突出地位的商业和地方消息,在维新派报纸中却明显地缺乏。”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报纸成为维新派宣传政治纲领的工具 B.通商口岸比维新派活动地区商业发达 C.阅读报刊已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 D.中国近代新闻出版事业发展前途艰难

39.文革结束后,中共领导人逐渐认识到,由于资本主义在现代中国历史上的失败,社会主义时期依然存在着前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生活方式,从而使“封建主义的残余”而不是资本主义成为中国现代经济的发展、因而也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这表明 A.中国需恢复资本主义制度 B.中共探索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C.社会形态的演进不可跨越 D.封建主义制度是新中国发展的最大障碍 49.

40.苏格拉底在与人谈话时说:“我只知道—件事,那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这表明苏格拉底 A.对智慧的敬畏之心B.对知识的过度盲从C.对人生的深度思考D.对现实的极度失望 41.马克思在评价德国宗教改革时说:“新教即使没有正确解决问题,毕竟正确地提出了问题。 现在问题已经不再是世俗人同世俗人以外的僧侣进行斗争,而是同他自己内心的僧侣进行斗争, 同他自己的僧侣本性进行斗争。”这表明新教 A.未能打破天主教垄断局面 B.使世人摆脱了天主教束缚

C.引发了欧洲宗教改革运动 D.有利于世人完成自我救赎

42.麦迪逊说:“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A.鸦片战争前小农经济已经解体 B.农村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因此,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性保障。”对此理C.雇工在农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 D.农业的雇工现象进一步发展 解准确的是 50.晚清一幅题为“学生毕业之荣归”的连环画中写道:“苏州高等学堂毕业生及廷试留学生、 A.联邦制原则指导的政府保障了人民的权力B.美国两种政府机构的运行均采用分权制度 两江优级师范毕业生,均获奖举人、中书部司务等出身,现方及第归来,多以此夸示乡里,门 C.人民主权原则是政府权力来源的理论基础D.三权分立原则可用于处理两种政府间关系 贴黄纸报条,刊送试卷,开筵受贺,送元敬者不绝于门。其最无意识者,则于拜客时身坐蓝呢43.列宁在1917年9月的《布尔什维克能保持政权吗》文章中说:“粮食垄断、面包配给制和普四人轿,前呼后拥,阔绰异常。”这表明 遍劳动义务制,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是一种实行计算和监督的最强有力的手段。”这反映了列宁 A.苏州人有重视教育的传统 B.高等学堂毕业生都走上仕途 A.确立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B.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C.新式教育与传统观念并存 D.传统教育受到新式教育冲击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理论雏形 D.脱离俄国资产阶级掌权的社会现实 51.《马关条约》签订期间,美国国务卿葛礼山召见清朝驻美公使杨儒,指出:“日本之要求当44.20世纪20年代之前,社会调查和贫困影响对工业革命的主流解释。20年代中期至50年代与不当,本官虽难以说明,但请清国对今日之状况加以重新考虑。如清国因有足以挽回今日处早期,人们侧重于研究工业化进程中的周期性变化。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早期的学者从经济增境之良策,而特意拖延和平条约之批准,日本则将从事更大规模之战争。此时,欧洲各国终将长的角度重写工业革命的历史。1974年以来,工业革命又被赋予新的涵义。工业革命研究角度乘机纠缠于两国之间,努力满足其各自欲望。其结果,清国终将不止于失掉辽东,犹恐失去较的变化说明 此更为广大之领土。” 这反映出美国在中日问题上 A.重新解释T业革命是政治需要 B.多元史观影响研究者思维视角 A.保持传统“中立”积极调停 B.预见到列强将瓜分中国 C.全球化加快推动研究视角转移 D.社会现实影响研究界重心变换 C.偏袒日本以便于进一步扩张 D.尊重中国领土主权完整 45.1964年1月27日,中法宣布建交,当时法国总统戴高乐说,两国建交“只是如实地承认世52.1934年,国民政府发起新生活运动。这场运动强调培养卫生习惯、雷厉风行、信守诺言、界而已„„目前还在观望的某些政府,迟早会觉得应该仿效法国”。据此可知 礼貌待人和礼义廉耻等价值观。这一运动 A.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进入到新阶段 B.欧洲一体化进程需要中国助力 A.削弱了民众的反日情绪 B.有利于塑造蓬勃向上的朝气 C.建交是冷战格局下中法的理性选择 D.中国的大国地位已被普遍认可 C.扩大了国共之间的分歧 D.恢复了传统的道德价值取向 46.梁启超说:“贵族政治者,虽平民政治之蟊贼,然亦君主专制之悍敌也。„„贵族之对于平53.古罗马“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私犯”规定:“ 毁伤他人肢体而不能和解的,他人亦得依民,固少数也;其对于君主,则多数也。故贵族能裁抑君主,而要求得相当之权利,于是国宪同态复仇而毁伤其形体;折断自由人一骨的,处300阿斯的罚金,如被害人为奴隶,处150阿之根本即以粗立。”这表明在梁启超看来 斯的罚金。”这说明早期罗马法 A.贵族政治是民主政治的基础 B.贵族政治必须与民主政治相结合 A.重视处理民事纠纷的公平性 B.摆脱了习惯法法理的束缚 C.贵族政治利于抑制君主专制 D.贵族政治是民主政治的必经之路 C.蕴含了自然法的理念与精髓 D.存在原始部落的残余观念 47.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54.“有些人可说是在不断地搜寻,在现有的制度里暗中窥探以求一逞,像啄木鸟绕着树那样绕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这说明井田制破坏主要是由于 来绕去,一心想找出某些不完善之处,以便他们好插进嘴去,着手工作;但又不像诚实的啄木A.土地分配不均 B.工具的改进C.分封制的崩溃 D.贵族的侵占 鸟那样,仅仅寻找蛆虫去吃掉,而不管那棵树本身如何。”这一言论最有可能出自 48.李贽说:“寒能折胶,而不能折朝市之人;势能伏金,而不能伏竞奔之子。何也?富贵利达A.议会改革前的英国保守党 B.巴黎公社成立前的临时政府 所以厚吾天生之五官,其势然也。是故圣人顺之,顺之则安之矣。”据此可知李贽 C .光荣革命发生前的新贵族 D .辛亥革命爆发前的满清政府 A.主张人人有自由运用理性的权利 B.强调顺应天性满足人的私欲 55.财产自由的原则在近代民主国家中的确立和实践,有利于调动生产者追求财富的积极性,激C.肯定人人有追求生活富足的权利 D.反对压抑人性不畏世俗权威 发了民众的创造力以改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在工业革命时代的经济发展中,还产生了“生产

自由”、“贸易自由”、“竞争自由”等原则及相关制度,工业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也开始确立自A.人民民主专政 B.建立立宪政体 C.国民热衷政治 D.国民意识觉醒 由放任主义的经济政策。该观点反映了 64.1922 年,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宣告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有:(四) A.启蒙思想促进人与社会的双重觉醒 B.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人的思想解放 蒙古、西藏、回疆三部实行自治,成为民主自治邦;(五)用自由联邦制,统一中国本部、 C.自由放任政策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D.工业革命激发了经济自由的精神 蒙古、西藏、回疆,建立中华联邦共和国。这表明 56.1934年,罗斯福在一次炉边谈话中说:“这么多年以来,一个自由国家的人民,却逐渐被管A.中共以各阶层利益为出发点 B.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开始推行 制起来,只为少数特权分子服务,这样的所谓自由,我是不主张恢复的。”这一主张 C .中共对国家结构的初步构想 D .二大的奋斗目标不切合实际 A.触动了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B.放弃了资本主义自由制度 65. 1895 年,经过工人通过罢工、暴动和社会动荡,参院不得不通过了所得税法,让富 C.与《独立宣言》精神相违背 D.是为选举中获得选民支持 人多纳税。但是最高法院法官认为这个提案是“这支 6000万的大军——这个得意洋洋和 57.有学者认为,“在今天的资本主义世界,无产阶级的相对贫困依然存在,甚至更为严重,但蛮横无理的多数——的新理论。他们要惩罚富人,没收他们的财产”。宣布议会宪法修 是绝对贫困已成历史。在今天的资本主义国家,多数人手中握有股票,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无正案无效。由此可见 产者;随着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随着第三产业的急剧发展,无产者的人数并没有像《共A.工人阶级和平斗争具有空想性 B.美国民主具有阶级局限性 产党宣言》所说迅速增加,而是在不断萎缩。”这表明 C .分权制衡理论阻碍社会进步 D .美国参议院代表人民利益 A.马克思主义已经失去价值 B.科学技术消除了贫富差距 66.1930 年,斯大林说:“当我们已经不需要容许某种程度的私人贸易自由的时候,当这 C.马克思主义遭受严峻挑战 D.新中间阶层成为社会主体 种容许只会产生坏结果的时候,当我们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商业组织来调整城乡之间的经 58.《礼记》中记载, “庶子不祭祖者,明其宗也”、“支子不祭,祭必告于宗子”。这表明 济联系,而不必依靠私人贸易及其私人流转,不必容许资本主义某种活跃的时候,我们 A.庶子只能敬宗不能尊祖 B.嫡子拥有主祭祖先的特权 就‘让新经济政策见鬼去’。”这表明斯大林的根本意图是 C.支子不能参加宗族祭祀 D.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A.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 B.否定新经济政策的全部价值 59.城隍为守御城池、保障治安的城市守护神。宋代城隍庙遍布于各个府州县,人们在这 C.排斥市场调节对经济的作用 D.强调单一公有制和政府调控 里祈福禳灾,从事商品交易和民间聚会等经济、文化活动。据此说明宋代 67.“随着世俗社会的兴起及城市的发展,西方人终于从迷梦中觉醒,失踪的古典文化终 A.抑商政策开始松动 B.城市布局发生改变 于战胜经院哲学与《圣经》,雅典终于战胜耶路撒冷。从此,西方人不仅开始反思以往落 C.市民社会生活丰富 D.理学束缚商业活动 后的神学世界,同时勇敢地开始探索新世界。”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60.依据右表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新航路开辟 B.文艺复兴 C.宗教改革 D.启蒙运动 A.宋代开创官办书院的先例 68.以下各项是对“人类诸种族的混合”、“物种从分离到混合”、“资本的世界性流 B.元代因异族统治使书院制度被破坏 动”、“东西文明的交汇”这些主题的概括,其中最准确的应该是 C.明清时期思想控制的加强 A.资本主义化 B.现代化 C.全球化 D.殖民化 D.清政府对中原文化持开放包容心态 69.美国学者沃勒斯坦在《现代世界体系》中写道:“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个我们所说的欧61. 李鸿章在《至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中写道:“日本君臣发奋为雄,选宗室大臣子 洲世界经济体产生了„„这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社会体系,而且这正是现代世界体系与众不同弟之聪秀者,往两国(英、法)制器厂师习各艺,又购制器之器,在本国制习,„„去 的特点。” 沃勒斯坦所说的“欧洲世界经济体”是指 年英人虚声恫吓,以兵临之,然英人所视为攻战之利者,彼已分擅其长,而英人因无如 A.欧洲一体化进程开始 B.欧洲列强的殖民帝国纷纷建立 之何也。”这表明李鸿章认为 C.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D.欧洲是现代文明的塑造者 A. 富强之本在于制器 B.日本全盘西化已取得成功 70. 史载:17世纪上半叶,茶叶、咖啡等饮料进入欧美,饮茶和喝咖啡成了上层社会的时尚。C. 日本实力强于英国 D.宗室大臣子弟是富强关键 18世纪时已有大量的热带水果和蔬菜进入欧洲市场,到了19世纪,比较富裕的家庭的饮食结构62.1912 年 4 月孙中山访察武汉后说:“以南皮(注:南皮即张之洞)造成楚材,颠覆满 逐步趋向合理。与此同时,西方社会备阶层的娱乐活动也由赌博等陋习恶习转向参加各种体育祚,可谓为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这表明孙中山 活动。以上社会生活的变迁的根源是 A.肯定湖北新军打响了反清的第一枪 B.赞扬了张之洞的革命精神 A.世界市场的发展 B.生产力的进步 C.认识到湖北社会变革对革命的积淀 D.否定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C.社会主流意识的变化 D.各民族交往的加深 63.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指出,“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 命题人:刘鲲鹏

2014/11/24 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惟一根本条件。”据此

可知陈独秀认为国家实现富强的关键是

据记载,赵人卓氏篇五:历史16年高三

平安一中 2016 届高三第一周周测试卷

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

1.APEC 是通过成员间的一系列会议,在自愿的基础上协商一致,以声明、宣言的形式做出 承诺,推动合作。这种承诺,各成员没有义务和责任来履行,因为它不是立法式的或指令 性的硬性规定,对成员不具强制性。这表明 APEC 具有

A.开放性 B.互补性 C.松散性 D.过渡性

2.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发达国家由于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占据绝对优 势,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一些发展中国家与富国的差距继续拉大。这表明经 济全球化

A.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弊大于利 B.导致文明之间的冲突日益加剧

C.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D.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国语•鲁语上》说:“先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终则讲于会,以正班爵之义, 帅长幼之序,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其间无由荒怠。”这表明 A.诸侯五年朝觐周王四次

B.诸侯应向周王申报财产 C.分封制以礼乐制为基础 D.分封制具有制度性保障

4.1948 年以来的 40 多年里,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已从 36%减到 4.7%,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 平均关税在同期也下降到 13%,达成关税减让的商品达 10 万多种。同期内,世界贸易总 额增长了 10 倍以上。这主要是由于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C.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

5.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库特纳和理查德•N•库珀认为:“从长远看,地区主义可能是对世界 的一种有利的发展,地区内实行自由贸易和地区间实行有管理的贸易,可能是通向世界 自由贸易的漫长道路。从国别经济一下子跨一大步到世界经济,可能是步子太大了,难 以跨越,有必要先采取一些较小的中间步骤,准贸易集团与有管理的贸易相结合,可能 正是一种必要的中间步骤。”这表明

A.经济全球化是个极其缓慢的过程 B.贸易自由化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

C.全球化是资本扩张的区域性行为 D.经济区域化是全球化的必经阶段

6.中国古语有“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等说法,这些说法本质上反 映了

A.忠孝观念是统治者治国之本 B.家国同构是古代社会显著特征

C.齐家治国是孝子的最高追求 D.儒家思想渗透于社会各个领域

7.有人评论说:“《诗经》使诗成为表达商人、周人宗族伦理情感和乡土情蕴的最好形式, 举凡是他们的念亲、爱国、思旧、怀乡等各种喜怒哀乐之情,都可以在这里得到最好的表 达。它让人看到,周人的内心生活世界,就是一个既没有幻想错综的神怪故事,也没有张 皇幽渺的浪漫色彩的平凡人间世界。”这表明《诗经》

A.注重描写人的内心世界 B.具有深厚浪漫主义色彩

C .蕴涵人文主义精神 D.引领诗歌发展方向

8.先秦诸子理论着眼的角度和论述的根据虽然各有不同,但都认为应该由独一无二的君主 来治理天下。这反映出

A.只有君主专制才能维护社会的安定 B.诸子希望恢复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C.先秦诸子阶段属性没有本质上区别 D.结束分裂实现集权已成为诸子共识

9.《管子·乘马》记载,春秋时期“是故夜寝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 苦。”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开始使用金属工具 B.井田制已彻底瓦解

C.重农抑商政策推动 D.赋税制度重大改革

10.“厚葬久丧,重为棺椁,多为衣衾,送死若徙,三年哭泣,扶后起,杖后行,耳无闻,目 无见,此足以丧天下。又弦歌鼓舞,习为声乐,此足以丧天下。”这段材料是春秋战国时 期某一学派对另一学派的批评言论,这两个学派分别是

A.墨家和法家 B.儒家和道家

C.法家和儒家 D.墨家和儒家

11.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一书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 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 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这一“变 局”在秦朝突出表现为

A.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B.建立完善的选官制度

C.制定系统的法律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2.1975 在中国湖北省云梦县城关睡虎地十一号墓出土的秦代竹简中写道:“凡为吏之道,必 精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毋私,微密纤察,安静毋苛,审当赏罚。”这反映出秦朝官吏 应

A.忠于国君 B.公正执法

C.尚贤使能 D.廉洁从政

13.《汉书•赵广汉传》:“少为郡吏、州从事,以廉洁、通敏、下士为名。举茂材,平准令。 察廉为阳翟令。”这表明汉代察举制

A.用先选后考的选举方法 B.尚未设选官的专职官员

C.选举与考核有相通之处 D.以品行为选举唯一标准

14.“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埘圈之所生。 爱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非种殖之物也。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但 家无盐井耳。”对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反映古代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B.体现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C.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 D.精耕细作是古代农业经营方式

15.汉初,土地荒芜,民生凋弊。汉高祖下令“贾人毋得衣锦、绣、绮、穀、絺、纻、罽,操 兵,乘骑马。”汉文帝及臣僚晃错等人均提倡“孝悌力田”、“贵粟贱商”。这 表明 A.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 B.重农抑商思想在中国开始兴起 C.抑商是当时统治者的现实选择 D.重农抑商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

16.唐太宗贞观元年(627)下诏:“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 失则谏。”这是为了

A.提高行政效率 B.防止决策失误

C.监察官员行为 D.强化君主专制

17.《三国志•魏书》中说:“自汉季以来,刺史总统诸郡,赋政于外,非若曩时司察之而已。” 这表明

A.刺史不再行使监察职能 B.刺史实为地方行政长官

C.中央对地方控制的放松 D.古代政治制度趋于成熟

18.隋唐时期,宗教文化政策一直是朝野上下争论不休的政治问题之一。但总的来说,隋唐 帝王对儒、道 、佛三教采取兼收并蓄、严密控制的政策。这说明 A.宗教已经成为国家意识形态 B.隋唐时期思想文化的多元化

C.宗教信徒众多影响社会安定 D.帝王力图借助三教巩固统治

①黄河流域是商业活动的主要区域

③商业发展的不平衡性

A.①② B. ①③④ ②南方的商业发展不如北方 ④关中地区是商贾活动的中心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0.据记载,赵人卓氏“用铁冶富”,秦破赵迁之于临邛,仍“即铁山鼓铸”,“富至僮千人,田 池射猎之长,拟于人君”;“程郑,山东迁虏也,亦冶铸,贾椎髻之民,富埒卓氏,俱居 临邛。”据此可知

A.临邛是当时的商业都会 B.临邛并未受到战乱影响

C.私商成为当时商人主体 D.私营手工业者实力强大

21.“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气起,而天之阴 气亦宜应之而起。其道一也”。这一学说应是

A.阴阳五行学说 B.天人感应学说

C.仁政学说 D.大一统学说

2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在社会风云变幻中开始了明显的变化。这一时期“社会风 云变幻”不包括

A.国家的分裂 B.佛教、道教的兴盛

C.士人群体逐渐形成 D.纸张的改进

23.据记载,唐代中后期,长安胜业坊出现卖蒸饼的店家,宣平坊内有卖油的油坊,延寿坊 有鬻金银珠玉者等。这表明

A.唐朝取消了对商业的时间限制 B.当时城市职能发生了根本变化

C.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坊市格局 D.唐朝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24.李白曾写诗赞美当时一位书法家:“吾师醉后倚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风骤雨惊飒飒, 落花飞雪何茫茫。”据此推断,这位书法家最有可能是

A.王羲之 B.颜真卿 C.柳公权 D.怀素

25.中国历史上的主要科学领域和技术部门是直接为国家的治理服务的,注重的是科学技术 的功用,而不是注重探索其原理和原因,因而形成了“但言其当然,而不言其所以然”的学 术倾向。这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A.都有官方印记 B.毫无理性思维

C.长期领先世界 D.强调实用价值

二、材料解析题(本题共 3 小题,26 题 15 分,27 题 20 分,28 题 15 分,共 50 分)。

26.(15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春分)、夕月 (秋分)以教民事君。 ——《国语·周语上》 民

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荀子 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 ——贾谊 心之所好,体必安之;君之所好,民必从之。 ——董仲舒 君依于国,国依于民。 ——唐太宗

材料二 “民惟邦本”,是一个关于价值法则和政治法则的判断,是一个关于人民的主体资格 的判断,还是一个关于政治合法性的判断。在价值法则方面,民本与人本是相通的,它们都 把尊生爱人、保民养民作为最高的价值,把是否有利于人民作为最终的判断标准。在政治法 则方面,民本与人民主权是相通的,它们都确认人民的主体地位,把人民答应不答应、同意 不同意作为判断国家治理的政治标准。

——夏勇《民本与民权——中国权利话语的历史基础》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8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认识。(7 分)

27.(15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文帝时,敕官吏务省经费以便民,减少守卫京师的士卒,减少太仆用马,用以补充 邮驿的需要;下诏亲耕籍田,并赦免因被论罪充当官府役作为奴者回乡务农;下诏免收天下 田租,共免收全国田租十三年;为了节省黄金百斤而罢建露台;废除了汉律中沿用秦律而来 的收孥相坐律令,缩小了农民奴隶化的范围。他在位期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都无所增 益。汉景帝时,下诏准许民户由耕地缺少的地方迁到耕地有余、水利条件好的地方;下令民 半出田租,实行三十而税一,从此成为汉朝定制;禁止官吏贪受财物,贱买贵卖;下诏不受 郡国 贡献锦绣等奢侈物品,以省徭赋,对官吏贪污渎罪者,治其罪;诏令郡国务劝农桑, 多种树,禁止官吏采买黄金珠玉,否则以盗窃论罪。文景时期,汉与匈奴、南越修好,边境 的民族关系比较好。文帝和景帝在位共四十一年,是西汉社会经济上升的时期,史称“文景 之治”。人民大众的辛勤劳动,大大增强了西汉的国力。但在这一时期得到最多的是地主和 商人。减免田赋,地主获利最大。入粟拜爵,也大有助于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所以这些措 施归根到底还是会助长兼并势力的扩展,加剧阶级矛盾。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9 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文 景之治”。(6 分)

28.(20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亡后)自三方未一,四海交争;不遑文教,唯尚武功。设官分职,罕以才授; 班朝治人,乃由勋叙。莫非拔足行阵,出自勇夫。学敩之道,既所不习;政事之方,故亦无 取。是非暗于在己,威福专于下吏,贪冒货贿,不知纪极。蠹政害民,实由于此。”……“自 今已后,诸授勋官者,并不得回授文武职事。

——《隋书》卷四《炀帝纪》 材

料二 开元二十一年(732 年),官自三师以下共一万七千六百八十六员。从神龙元年到 开元二十九年(705—740)的三十六年间,进士及第者总共不超过九百人,平均每年只有三 十一人。明经及弟人数,如按开元十七年推算,每年不超过百人左右,明经、进士两者相加, 最多也只能满足所需人数的四分之一。……高宗以前,官贵子弟主要从门荫出身,一般地主 子弟则从流外入流(未进入九品称为未入流),或应募从军以战功来获取官职和勋赏。

——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

材料三

年)以前,进士出身者所占比重最多时已超过 20%。顺帝至武宗时六百五十人中进士出身 者三百零一人,占 46%,宣帝至哀帝,四百一十四人中进士出身者二百二十一人,占 53%。

——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 材

料四 判断一个政权是开放式政权还是封闭式政权,其重要标志是看 政府职位是否为某 一阶层所垄断,底层社会的人士是否拥有向上流动和获取管理职位的机会。……战国时期的 养士乃是“私养”“家养”,还不能说是政权的开放性得以完全形成。只有到变为“国养”的时候, 政权的开放性得以完全形成。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炀帝调整选官制度的背景。(6 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唐代科举制的发展演变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 原因。(10 分)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唐朝是否是开放性政权,并说明理由。(4 分)

据记载,赵人卓氏篇六:青海省平安一中 2016 届高三第一周周测历史试卷

青海省平安一中 2016 届高三第一周周测 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

1.APEC 是通过成员间的一系列会议,在自愿的基础上协商一致,以声明、宣言的形式做出 承诺,推动合作。这种承诺,各成员没有义务和责任来履行,因为它不是立法式的或指令 性的硬性规定,对成员不具强制性。这表明 APEC 具有

A.开放性 B.互补性 C.松散性 D.过渡性

2.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发达国家由于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占据绝对优 势,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一些发展中国家与富国的差距继续拉大。这表明经 济全球化

A.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弊大于利 B.导致文明之间的冲突日益加剧

C.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D.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国语•鲁语上》说:“先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终则讲于会,以正班爵之义, 帅长幼之序,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其间无由荒怠。”这表明 A.诸侯五年朝觐周王四次

B.诸侯应向周王申报财产 C.分封制以礼乐制为基础 D.分封制具有制度性保障

4.1948 年以来的 40 多年里,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已从 36%减到 4.7%,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 平均关税在同期也下降到 13%,达成关税减让的商品达 10 万多种。同期内,世界贸易总 额增长了 10 倍以上。这主要是由于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C.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

5.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库特纳和理查德•N•库珀认为:“从长远看,地区主义可能是对世界 的一种有利的发展,地区内实行自由贸易和地区间实行有管理的贸易,可能是通向世界 自由贸易的漫长道路。从国别经济一下子跨一大步到世界经济,可能是步子太大了,难 以跨越,有必要先采取一些较小的中间步骤,准贸易集团与有管理的贸易相结合,可能 正是一种必要的中间步骤。”这表明

A.经济全球化是个极其缓慢的过程 B.贸易自由化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

C.全球化是资本扩张的区域性行为 D.经济区域化是全球化的必经阶段

6.中国古语有“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等说法,这些说法本质上反 映了

A.忠孝观念是统治者治国之本 B.家国同构是古代社会显著特征

C.齐家治国是孝子的最高追求 D.儒家思想渗透于社会各个领域

7.有人评论说:“《诗经》使诗成为表达商人、周人宗族伦理情感和乡土情蕴的最好形式, 举凡是他们的念亲、爱国、思旧、怀乡等各种喜怒哀乐之情,都可以在这里得到最好的表 达。它让人看到,周人的内心生活世界,就是一个既没有幻想错综的神怪故事,也没有张 皇幽渺的浪漫色彩的平凡人间世界。”这表明《诗经》

A.注重描写人的内心世界 B.具有深厚浪漫主义色彩

C .蕴涵人文主义精神 D.引领诗歌发展方向

8.先秦诸子理论着眼的角度和论述的根据虽然各有不同,但都认为应该由独一无二的君主 来治理天下。这反映出

A.只有君主专制才能维护社会的安定 B.诸子希望恢复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C.先秦诸子阶段属性没有本质上区别 D.结束分裂实现集权已成为诸子共识

9.《管子·乘马》记载,春秋时期“是故夜寝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 苦。”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开始使用金属工具 B.井田制已彻底瓦解

C.重农抑商政策推动 D.赋税制度重大改革

10.“厚葬久丧,重为棺椁,多为衣衾,送死若徙,三年哭泣,扶后起,杖后行,耳无闻,目 无见,此足以丧天下。又弦歌鼓舞,习为声乐,此足以丧天下。”这段材料是春秋战国时 期某一学派对另一学派的批评言论,这两个学派分别是

A.墨家和法家 B.儒家和道家

C.法家和儒家 D.墨家和儒家

11.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一书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 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 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这一“变 局”在秦朝突出表现为

A.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B.建立完善的选官制度

C.制定系统的法律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2.1975 在中国湖北省云梦县城关睡虎地十一号墓出土的秦代竹简中写道:“凡为吏之道,必 精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毋私,微密纤察,安静毋苛,审当赏罚。”这反映出秦朝官吏 应

A.忠于国君 B.公正执法

C.尚贤使能 D.廉洁从政

13.《汉书•赵广汉传》:“少为郡吏、州从事,以廉洁、通敏、下士为名。举茂材,平准令。 察廉为阳翟令。”这表明汉代察举制

A.用先选后考的选举方法 B.尚未设选官的专职官员

C.选举与考核有相通之处 D.以品行为选举唯一标准

14.“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埘圈之所生。 爱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非种殖之物也。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但 家无盐井耳。”对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反映古代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B.体现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C.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 D.精耕细作是古代农业经营方式

15.汉初,土地荒芜,民生凋弊。汉高祖下令“贾人毋得衣锦、绣、绮、穀、絺、纻、罽,操 兵,乘骑马。”汉文帝及臣僚晃错等人均提倡“孝悌力田”、“贵粟贱商”。这 表明 A.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 B.重农抑商思想在中国开始兴起 C.抑商是当时统治者的现实选择 D.重农抑商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

16.唐太宗贞观元年(627)下诏:“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 失则谏。”这是为了

A.提高行政效率 B.防止决策失误

C.监察官员行为 D.强化君主专制

17.《三国志•魏书》中说:“自汉季以来,刺史总统诸郡,赋政于外,非若曩时司察之而已。” 这表明

A.刺史不再行使监察职能 B.刺史实为地方行政长官

C.中央对地方控制的放松 D.古代政治制度趋于成熟

18.隋唐时期,宗教文化政策一直是朝野上下争论不休的政治问题之一。但总的来说,隋唐 帝王对儒、道 、佛三教采取兼收并蓄、严密控制的政策。这说明 A.宗教已经成为国家意识形态 B.隋唐时期思想文化的多元化

C.宗教信徒众多影响社会安定 D.帝王力图借助三教巩固统治

①黄河流域是商业活动的主要区域

③商业发展的不平衡性

A.①② B. ①③④ ②南方的商业发展不如北方 ④关中地区是商贾活动的中心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0.据记载,赵人卓氏“用铁冶富”,秦破赵迁之于临邛,仍“即铁山鼓铸”,“富至僮千人,田 池射猎之长,拟于人君”;“程郑,山东迁虏也,亦冶铸,贾椎髻之民,富埒卓氏,俱居 临邛。”据此可知

A.临邛是当时的商业都会 B.临邛并未受到战乱影响

C.私商成为当时商人主体 D.私营手工业者实力强大

21.“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气起,而天之阴 气亦宜应之而起。其道一也”。这一学说应是

A.阴阳五行学说 B.天人感应学说

C.仁政学说 D.大一统学说

2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在社会风云变幻中开始了明显的变化。这一时期“社会风 云变幻”不包括

A.国家的分裂 B.佛教、道教的兴盛

C.士人群体逐渐形成 D.纸张的改进

23.据记载,唐代中后期,长安胜业坊出现卖蒸饼的店家,宣平坊内有卖油的油坊,延寿坊 有鬻金银珠玉者等。这表明

A.唐朝取消了对商业的时间限制 B.当时城市职能发生了根本变化

C.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坊市格局 D.唐朝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24.李白曾写诗赞美当时一位书法家:“吾师醉后倚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风骤雨惊飒飒, 落花飞雪何茫茫。”据此推断,这位书法家最有可能是

A.王羲之 B.颜真卿 C.柳公权 D.怀素

25.中国历史上的主要科学领域和技术部门是直接为国家的治理服务的,注重的是科学技术 的功用,而不是注重探索其原理和原因,因而形成了“但言其当然,而不言其所以然”的学 术倾向。这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A.都有官方印记 B.毫无理性思维

C.长期领先世界 D.强调实用价值

二、材料解析题(本题共 3 小题,26 题 15 分,27 题 20 分,28 题 15 分,共 50 分)。

26.(15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春分)、夕月 (秋分)以教民事君。 ——《国语·周语上》 民

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荀子 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 ——贾谊 心之所好,体必安之;君之所好,民必从之。 ——董仲舒 君依于国,国依于民。 ——唐太宗

材料二 “民惟邦本”,是一个关于价值法则和政治法则的判断,是一个关于人民的主体资格 的判断,还是一个关于政治合法性的判断。在价值法则方面,民本与人本是相通的,它们都 把尊生爱人、保民养民作为最高的价值,把是否有利于人民作为最终的判断标准。在政治法 则方面,民本与人民主权是相通的,它们都确认人民的主体地位,把人民答应不答应、同意 不同意作为判断国家治理的政治标准。

——夏勇《民本与民权——中国权利话语的历史基础》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8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认识。(7 分)

27.(15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文帝时,敕官吏务省经费以便民,减少守卫京师的士卒,减少太仆用马,用以补充 邮驿的需要;下诏亲耕籍田,并赦免因被论罪充当官府役作为奴者回乡务农;下诏免收天下 田租,共免收全国田租十三年;为了节省黄金百斤而罢建露台;废除了汉律中沿用秦律而来 的收孥相坐律令,缩小了农民奴隶化的范围。他在位期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都无所增 益。汉景帝时,下诏准许民户由耕地缺少的地方迁到耕地有余、水利条件好的地方;下令民 半出田租,实行三十而税一,从此成为汉朝定制;禁止官吏贪受财物,贱买贵卖;下诏不受 郡国 贡献锦绣等奢侈物品,以省徭赋,对官吏贪污渎罪者,治其罪;诏令郡国务劝农桑, 多种树,禁止官吏采买黄金珠玉,否则以盗窃论罪。文景时期,汉与匈奴、南越修好,边境 的民族关系比较好。文帝和景帝在位共四十一年,是西汉社会经济上升的时期,史称“文景 之治”。人民大众的辛勤劳动,大大增强了西汉的国力。但在这一时期得到最多的是地主和 商人。减免田赋,地主获利最大。入粟拜爵,也大有助于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所以这些措 施归根到底还是会助长兼并势力的扩展,加剧阶级矛盾。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9 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文 景之治”。(6 分)

28.(20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亡后)自三方未一,四海交争;不遑文教,唯尚武功。设官分职,罕以才授; 班朝治人,乃由勋叙。莫非拔足行阵,出自勇夫。学敩之道,既所不习;政事之方,故亦无 取。是非暗于在己,威福专于下吏,贪冒货贿,不知纪极。蠹政害民,实由于此。”……“自 今已后,诸授勋官者,并不得回授文武职事。

——《隋书》卷四《炀帝纪》 材

料二 开元二十一年(732 年),官自三师以下共一万七千六百八十六员。从神龙元年到 开元二十九年(705—740)的三十六年间,进士及第者总共不超过九百人,平均每年只有三 十一人。明经及弟人数,如按开元十七年推算,每年不超过百人左右,明经、进士两者相加, 最多也只能满足所需人数的四分之一。……高宗以前,官贵子弟主要从门荫出身,一般地主 子弟则从流外入流(未进入九品称为未入流),或应募从军以战功来获取官职和勋赏。

——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

材料三

年)以前,进士出身者所占比重最多时已超过 20%。顺帝至武宗时六百五十人中进士出身 者三百零一人,占 46%,宣帝至哀帝,四百一十四人中进士出身者二百二十一人,占 53%。

——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 材

料四 判断一个政权是开放式政权还是封闭式政权,其重要标志是看 政府职位是否为某 一阶层所垄断,底层社会的人士是否拥有向上流动和获取管理职位的机会。……战国时期的 养士乃是“私养”“家养”,还不能说是政权的开放性得以完全形成。只有到变为“国养”的时候, 政权的开放性得以完全形成。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炀帝调整选官制度的背景。(6 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唐代科举制的发展演变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 原因。(10 分)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唐朝是否是开放性政权,并说明理由。(4 分)

据记载,赵人卓氏篇七:2015徐州三模历史试题WORD含答案

江苏省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三市

2015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1.《孟子·告子》曰:“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入其疆,土地辟,田野治,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奖赏),庆以地;入其疆,土地荒芜,遗老失贤,掊克(贪官)在位,则有让(责罚)。”这说明

A.中央集权已经确立 B.周王权威至高无上

C.奖赏诸侯以地为据 D.考察监督维护分封

2.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有“举贤才”之语,韩非子有“因能授官”之说,墨子称“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他们主张

A.通过选官实现平等

C.按照才能选拔官吏 B.选官路径推崇荐举 D.选官对象普及百姓

3.司马光撰写的《居家杂仪》中有“凡为子为妇者,毋得蓄私财。俸禄及田宅所入,尽归之父母舅姑。当用则请而用之,不敢私假,不敢私与。”对材料主旨解读正确的是

A.缓解家庭内部矛盾

C.剥夺子女经济权益 B.强化纲常伦理观念 D.限制父母分配权利

4.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

A.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

C.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 B.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 D.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

5.某谈判大臣接到一列强照会后,当日致电总理衙门称:“说帖大意,于让地一节,言奉天南边割地太广,日后万难相安。赔费一节,言中国财力短绌,万办不到,非大加删减不可„„”虽然如此,清政府还是签订了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6.据《华北捷报》等载,1879-1900年间发昌机器厂所造船只至少有8艘,所造的“汉阳号”卖给旅朝华侨,航行于仁川与汉城之间。这说明近代民族工业

A.主要面向国际市场

B.技术力量领先朝鲜

C.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D.重工业是主导产业

7.“中国惟以君权治天下而已。若雷厉风行,三月而规模成,三年而成效著。泰西三百年而强,日本三十年而强,若皇上翻然而全变,吾中国地大人众,三年可成。”上述材料体现了康有为

A.迫切的救亡心情

C.理性的皇权意识 B.科学的强国主张 D.盲目的媚外心理

8.1883年12月11日《申报》记载:上海“缫丝局开,女工之受雇者不少,其他之有需乎妇女者不及备述,总之至于女工亦藉通商之故,而得以自求口实,则其自利于中国人民者何如?”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妇女进厂做工,有伤社会风化 B.妇女地位提高,就业前景广阔

C.妇女自求口实,利于改善民生 D.妇女薪酬较低,成为企业首选

9.一位英国记者在中国某地参观后说:“这里草草建成了4个奇形怪状的鼓风炉„„人们有的用筐抬矿石,有的给炉子添火„„不过在我看来从炉底掏出的成品,看上去和从炉顶倒进去的原料一模一样,没有变化。”他描述的是

A.一五计划的成果

C.人民公社的特征 B.大跃进运动的表现 D.手工业合作化产物

10.2009年全国人大为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发文:“30年来,我们党的三代领导人为追求祖国和平统一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先后提出一系列重要政策„„两岸政党领导的频繁接触,充分证明了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良好势头。”其中,“良好势头”主要包括

①和平统一方针的提出 ②“九二共识”的达成

④两地“三通”的实现 ③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1.到1987年,上海金融保险业提供的GDP由1980年的7.02亿元,增长到34.04亿元,占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0.87%上升到了21.34%。对此,《上海通史》认为,上海金融保险业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是制度释放。“制度释放”的具体表现有 ①经济特区的设立 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行

④浦东的开发开放

C.①②③ D.②③④ ③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A.②③ B.③④

12.下表是不同时期《人民日报》关于美国报道的不同态度文章数量统计表。该表可以说明

A.外交关系的变化影响新闻报道 B.国家实力成为新闻报道的基础

C.新闻报道追求客观性和时效性 D.新闻报道中意识形态观念消除

13.《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写道:梭伦在改革中首创了重要的民主机构,后来“成为一切公

私事情的公断者”。这个机构是

A.公民大会 B.陪审法庭 C.四百人会议 D.十将军委员会

14.《德国史纲》写道:教廷的敲榨激起了人民的反抗。路德愤然站在斗争的前列,他采用

当时进行学术探讨的习惯方式,„„从而发出了公开反对罗马教皇的信号。这个“信号”直接改变了

A.罗马教会神权 B.神职人员权威

C.灵魂救赎方式 D.宗教礼仪程序

15.世界贸易在1800-1840年间增加不到两倍,在1850-1870年间,却增加了260%。所有

可以买卖的东西都投入了市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①金融体系健全 ②工业革命推动

③自由政策影响 ④世界市场拓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6.议会有意识地把王冠连同早已拟好的文件一起呈献„„议会还修改了国王加冕誓词,新

誓词删去了维护“先王批准的法律和习惯”一段话,改为“根据议会同意的法规”进行统治。议会此举的目的是

A.赋予国王立法权 B.确保议会行使国家主权

D.完全摒弃旧有法规法律 C.实行君主立宪制

17.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指出:苏联官僚主义的习惯势力,以党的领导干部为

主体的特权阶层,对自由交流知识的限制和缺乏激励个人发挥主动性的制度,这一切使它在迎接未来的高技术革命方面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为此

A.斯大林推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B.勃列日涅夫实行新经济体制

C.赫鲁晓夫发起对斯大林个人崇拜批判

D.戈尔巴乔夫推行政治多元化

18.阿瑟·小施莱辛格在《罗斯福时代》中指出:“新政标志着公共权利和私有权益之间冲

突的继续,而罗斯福将这种冲突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以前毫无限制的企业权利最终得到有效遏制,由此产生的是一个改造了的资本主义体系,其中工人、农民、消费者等比以往受到了更多的保护。”材料内涵的实质是

A.调节农业生产保证农民利益

C.实行国家干预调整生产关系 B.兴办公共工程解决就业问题 D.推行福利政策缓和社会矛盾

19.斯塔夫里阿诺斯在评价某理论时说:有力量者应该有所获,能有所获者应该保持所获。

这种理论应该是指

A.牛顿经典力学体系

C.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B.达尔文的进化论 D.普朗克的量子论

20.二战期间,德国将士经常出入巴黎的毕加索艺术馆,争相观看毕加索的艺术。可是这些

不速之客受到了毕加索冷淡的接待。有一次,在艺术馆出口处,毕加索发给每个德国军人一幅自己作品的复制品。一位德国盖世太保头目指着这幅画问毕加索:“这是您的杰作吗?”毕加索神色严峻地说:“不,这是你们的杰作!”毕加索送给德国军人的作品可能是

A.播种者 B.自由引导人民 C.格尔尼卡 D.向日葵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第21题13分,第22题12分,第23题15分,第24题10分,第25题10分,共计60分。

21.(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富至僮千人,田池射猎之乐,拟於人君。„„(鲁)曹邴氏„„以铁冶起,富至巨万。„„邹、鲁以其故多去文学而趋利者,以曹邴氏也。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先帝(汉武帝)哀边人之久患,苦为虏所系获也,故修障塞,饬烽燧,屯戍以备之。边用度不足,故兴盐、铁,„„以佐助边费。

——桓宽《盐铁论·本议》

材料三 现在汉武帝再不让商人们擅自经营了,把其所有权收回,让政府派官吏去自己烧盐,自己冶铁,其利息收入则全部归给政府,于是盐铁就变成国营与官卖。这个制度,很像近代西方德国人所首先创始的所谓国家社会主义的政策。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四 元帝即位,天下大水,关东郡十一尤甚。二年,齐地饥,谷石三百余,民多饿死,琅邪郡人相食。在位诸儒多言盐、铁官及北假田官、常平仓可罢,毋与民争利。上从其议,皆罢之。

——班固《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西汉初年的盐铁政策及其主要影响。(4分)

(2)材料二中西汉政府的盐铁政策有了怎样的变化?指出其变化原因。(4分)

(3)概括材料三中汉武帝时期“国家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2分)

(4)据材料四,指出汉元帝罢黜盐官的主要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调整经济政策的立足点是什么?(3分)

22.(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的政治主张是共和主义,单以这一点来说,我认为就有责任从事革命。”“而且共和政治不仅因为他是政治的根本原则,适合于中国国民的需要,并且在进行革命上也是有力的。”

据记载,赵人卓氏篇八:卓氏源流通考(精文)

卓氏源流通考

一、起源:

起源主要有三根据:

①据《战国策》、《姓氏考略》所载,战国时楚大夫卓滑之后,以名为氏。

②据《史记•货殖列传》所载,蜀郡卓氏,原本赵人,秦时迁入蜀之临邛,以铁冶至富。

③出自他族。满、台湾土著、黎等民族均有卓姓。

始祖:卓滑!

二、迁徙:

卓姓产生于战国时的楚国,秦破赵后,迁卓氏于蜀之临邛(今四川邛崃),后其冶铁治富,富至僮千人。其后有卓王孙,卓王孙之女便是千古流芳的卓文君。秦汉时除此支卓姓播迁外,卓滑之后亦有北迁于河南南阳与山西离石一带,后来昌盛为卓姓南阳郡望与西河郡望。

东汉时南阳卓姓家世显赫,风光无比,极大的壮大了卓姓南阳郡望的声名,汉光武封卓茂为褒德侯,卓茂长子卓戎为太中大夫,次子卓崇徙封为泛乡侯,崇子□,□子诉,诉子隆世袭,后因卓隆无子而国除,但卓姓繁盛于南阳之情景不言而喻。三国时有吴人卓恕见诸史册,表明卓姓已繁衍于长江以南的江苏境,后逐渐播及今安徽、浙江、湖北等南方省份。卓姓南迁至广东时间较早,大约发生在东晋时期,《崇正同人族谱》载有:“晋五胡之乱,中原望族相率南奔。粤有卓炜者,为建安刺史,后因家焉。”是为卓姓南迁广东之极好凭证。

隋唐两代,卓姓广布北方的陕西、河北、山东诸省,唐末五代时,卓姓再次大规模南迁,今江西、福建、湖南等地均有卓姓人家。宋代时卓姓已变成了一个典型的南方姓氏,他们分布于今浙江瑞安、临海,福建长乐,莆田、怀安、福州、永春、建瓯,四川邛崃,成都,江苏苏州,广东南海等地。元时广东一支卓姓播迁于广西藤县。明初,山西卓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北、陕西、江苏等地。明末张献忠屠川后,有两湖之卓姓入填今四川、重庆。历明清两代,卓姓逐渐播迁到了西南之云贵,东南之台湾,西北之甘宁以及东北三省等地,并有卓姓远播越南及其它东南亚国家。如今,卓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四川、福建、广东等省多此姓。

目前卓姓人口列全国第二百五十六位。

三、郡望:

西河郡 战国时魏置,治所在今山西离石。

南阳郡 秦置,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辖境相当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间

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间地。

四、堂号:

褒德堂 后汉卓茂,是当时学识最渊博的人。为人宽厚、仁爱、恭敬,最初在丞相府当吏(小官),负责宫里的给事,后升密令,关心百姓像疼爱自己的儿子,举善而教(遇到好人好事就立即举出来做大家的榜样)。没用几年,把社会风气治理得很好。汉武帝升他做太傅,封褒德侯。

忠孝堂 宋代户部尚书卓得庆,元兵逼城,得庆与二子规、权并死于难,黄仲元铭其墓,称为忠孝父子墓,卓姓后世子孙以此为荣,遂以忠孝为堂号,纪念这位先人。

其它堂号:

①郡望堂号:西河、南阳。

②自立堂号:传经、近青、清壹等。

五、历史名人:

卓氏,秦汉间大工商业主。祖先为赵人,以铁冶致富。秦破赵,被迁于蜀。其时同迁者多以财贿吏求迁近处,居于葭萌。唯卓氏认为其地薄,遂求远徙,居于临邛。仍就铁山鼓铸,以其产品远销滇、蜀,获利致巨富,至家僮八百人,田池享乐拟于人君。

卓茂(?-28),汉学者。字子康,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父祖官至郡守。元帝时求学于长安,号称通儒。初被辟为丞相府史,又以儒术举为侍郎,给事黄门。迁官密县令,礼法并施,史称教化大行,道不拾遗。王莽摄政,解职归乡。更始时曾任侍中祭酒。光武帝时征拜太傅,封褒德侯。年七十余卒。

卓文君,西汉文学家。临邛(今四川邛崃)人。卓王孙女。善鼓琴,通音律。丧夫后家居,与司马相如相恋,一同逃往成都。不久又同返临邛,自己当垆卖酒。她的故事流行民间,旧小说、戏曲曾取为题材。

卓敬(?-1402),明臣。浙江瑞安人,字惟恭。洪武进士,授户科给事中,历任户科都给事中、户部侍郎。建文即位,密疏宜徙燕王于南昌,力主削藩。成祖即位,责以离间骨肉,下狱,不屈被杀。学识渊博,学宗周敦颐、邵雍,有诗文、遗书传世。

卓秉恬(1785-1855),清臣。四川华阳人,字静远、静波,号海帆。嘉庆进士。历任山东道监察御史、奉天府丞、太常寺卿、内阁学士等职,道光十五年(1835)迁礼部侍郎,调吏部侍郎。继任顺天府尹,兵部、户部、吏部尚书。二十四年以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授文渊阁大学士,复拜武英殿大学士。

卓罗(?-1668),清将领。姓佟佳。满洲正白旗人。巴笃理之子。初袭父世职,官至吏部尚书兼镶白旗满洲固山额真。进封二等伯。入关后,先后随勒克德浑、孔有德、尚可喜军征战于湖广,败敌于荆州、长沙、武冈等。顺治十二年(1655)败孙可望、李定国部于辰州,后追击明桂王至云南。康熙七年卒。谥忠襄。

卓人月,明末清初戏曲作家。仁和(今属浙江)人,字珂月。崇祯贡生。善诗文词曲。与孟称舜友善。著《蟾台集》、《蕊渊集》、《寤歌词》等及杂剧《花舫缘》。

其他卓姓名人有西汉富商卓王孙;唐名士卓云;宋大臣卓得庆,学者卓琮、卓立,词人卓田;明大臣卓尔康,画家卓迪,学者卓明卿;清将领卓超、卓洛、卓尔堪,学者卓天寅,诗人卓灿等。

近当代卓姓名人有政治家卓雄,压力容器专家卓震,中医学家卓权,心理学家卓芬,生理学家卓敏,经济学家卓炯,保险学家卓志,教育家卓越,现代文学研究专家卓如,摄影师卓雅等。

据记载,赵人卓氏篇九:徐州、连云港、宿迁三市2015届高三第三次调研历史试题及答案

江苏省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三市

2015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1.《孟子·告子》曰:“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入其疆,土地辟,田野治,养老尊贤,俊

杰在位,则有庆(奖赏),庆以地;入其疆,土地荒芜,遗老失贤,掊克(贪官)在位,则有让(责罚)。”这说明

A.中央集权已经确立 B.周王权威至高无上

C.奖赏诸侯以地为据 D.考察监督维护分封

2.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有“举贤才”之语,韩非子有“因能授官”之说,墨子称“官无常

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他们主张

A.通过选官实现平等

C.按照才能选拔官吏 B.选官路径推崇荐举 D.选官对象普及百姓

3.司马光撰写的《居家杂仪》中有“凡为子为妇者,毋得蓄私财。俸禄及田宅所入,尽归

之父母舅姑。当用则请而用之,不敢私假,不敢私与。”对材料主旨解读正确的是

A.缓解家庭内部矛盾

C.剥夺子女经济权益 B.强化纲常伦理观念 D.限制父母分配权利

4.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

“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

A.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

C.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 B.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 D.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

5.某谈判大臣接到一列强照会后,当日致电总理衙门称:“说帖大意,于让地一节,言奉

天南边割地太广,日后万难相安。赔费一节,言中国财力短绌,万办不到,非大加删减不可„„”虽然如此,清政府还是签订了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6.据《华北捷报》等载,1879-1900年间发昌机器厂所造船只至少有8艘,所造的“汉阳

号”卖给旅朝华侨,航行于仁川与汉城之间。这说明近代民族工业

A.主要面向国际市场

B.技术力量领先朝鲜

C.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D.重工业是主导产业

7.“中国惟以君权治天下而已。若雷厉风行,三月而规模成,三年而成效著。泰西三百年

而强,日本三十年而强,若皇上翻然而全变,吾中国地大人众,三年可成。”上述材料体现了康有为

A.迫切的救亡心情

C.理性的皇权意识 B.科学的强国主张 D.盲目的媚外心理

8.1883年12月11日《申报》记载:上海“缫丝局开,女工之受雇者不少,其他之有需乎

妇女者不及备述,总之至于女工亦藉通商之故,而得以自求口实,则其自利于中国人民者何如?”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妇女进厂做工,有伤社会风化 B.妇女地位提高,就业前景广阔

C.妇女自求口实,利于改善民生 D.妇女薪酬较低,成为企业首选

9.一位英国记者在中国某地参观后说:“这里草草建成了4个奇形怪状的鼓风炉„„人们

有的用筐抬矿石,有的给炉子添火„„不过在我看来从炉底掏出的成品,看上去和从炉顶倒进去的原料一模一样,没有变化。”他描述的是

A.一五计划的成果

C.人民公社的特征 B.大跃进运动的表现 D.手工业合作化产物

10.2009年全国人大为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发文:“30年来,我们党的三代领导人为追求祖国和平统一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先后提出一系列重要政策„„两岸政党领导的频繁接触,充分证明了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良好势头。”其中,“良好势头”主要包括

①和平统一方针的提出 ②“九二共识”的达成

④两地“三通”的实现 ③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1.到1987年,上海金融保险业提供的GDP由1980年的7.02亿元,增长到34.04亿元,占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0.87%上升到了21.34%。对此,《上海通史》认为,上海金融保险业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是制度释放。“制度释放”的具体表现有 ①经济特区的设立 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行

④浦东的开发开放

C.①②③ D.②③④ ③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A.②③ B.③④

12.下表是不同时期《人民日报》关于美国报道的不同态度文章数量统计表。该表可以说明

A.外交关系的变化影响新闻报道 B.国家实力成为新闻报道的基础

C.新闻报道追求客观性和时效性 D.新闻报道中意识形态观念消除

13.《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写道:梭伦在改革中首创了重要的民主机构,后来“成为一切公

私事情的公断者”。这个机构是

A.公民大会 B.陪审法庭 C.四百人会议 D.十将军委员会

14.《德国史纲》写道:教廷的敲榨激起了人民的反抗。路德愤然站在斗争的前列,他采用

当时进行学术探讨的习惯方式,„„从而发出了公开反对罗马教皇的信号。这个“信号”直接改变了

A.罗马教会神权 B.神职人员权威

C.灵魂救赎方式 D.宗教礼仪程序

15.世界贸易在1800-1840年间增加不到两倍,在1850-1870年间,却增加了260%。所有

可以买卖的东西都投入了市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①金融体系健全 ②工业革命推动

③自由政策影响 ④世界市场拓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6.议会有意识地把王冠连同早已拟好的文件一起呈献„„议会还修改了国王加冕誓词,新

誓词删去了维护“先王批准的法律和习惯”一段话,改为“根据议会同意的法规”进行统治。议会此举的目的是

A.赋予国王立法权 B.确保议会行使国家主权

D.完全摒弃旧有法规法律 C.实行君主立宪制

17.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指出:苏联官僚主义的习惯势力,以党的领导干部为

主体的特权阶层,对自由交流知识的限制和缺乏激励个人发挥主动性的制度,这一切使它在迎接未来的高技术革命方面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为此

A.斯大林推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B.勃列日涅夫实行新经济体制

C.赫鲁晓夫发起对斯大林个人崇拜批判

D.戈尔巴乔夫推行政治多元化

18.阿瑟·小施莱辛格在《罗斯福时代》中指出:“新政标志着公共权利和私有权益之间冲

突的继续,而罗斯福将这种冲突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以前毫无限制的企业权利最终得到有效遏制,由此产生的是一个改造了的资本主义体系,其中工人、农民、消费者等比以往受到了更多的保护。”材料内涵的实质是

A.调节农业生产保证农民利益

C.实行国家干预调整生产关系 B.兴办公共工程解决就业问题 D.推行福利政策缓和社会矛盾

19.斯塔夫里阿诺斯在评价某理论时说:有力量者应该有所获,能有所获者应该保持所获。

这种理论应该是指

A.牛顿经典力学体系

C.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B.达尔文的进化论 D.普朗克的量子论

20.二战期间,德国将士经常出入巴黎的毕加索艺术馆,争相观看毕加索的艺术。可是这些

不速之客受到了毕加索冷淡的接待。有一次,在艺术馆出口处,毕加索发给每个德国军人一幅自己作品的复制品。一位德国盖世太保头目指着这幅画问毕加索:“这是您的杰作吗?”毕加索神色严峻地说:“不,这是你们的杰作!”毕加索送给德国军人的作品可能是

A.播种者 B.自由引导人民 C.格尔尼卡 D.向日葵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第21题13分,第22题12分,第23题15分,第24题10分,第25题10分,共计60分。

21.(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富至僮千人,田池射猎之乐,拟於人君。„„(鲁)曹邴氏„„以铁冶起,富至巨万。„„邹、鲁以其故多去文学而趋利者,以曹邴氏也。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先帝(汉武帝)哀边人之久患,苦为虏所系获也,故修障塞,饬烽燧,屯戍以备之。边用度不足,故兴盐、铁,„„以佐助边费。

——桓宽《盐铁论·本议》

材料三 现在汉武帝再不让商人们擅自经营了,把其所有权收回,让政府派官吏去自己烧盐,自己冶铁,其利息收入则全部归给政府,于是盐铁就变成国营与官卖。这个制度,很像近代西方德国人所首先创始的所谓国家社会主义的政策。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四 元帝即位,天下大水,关东郡十一尤甚。二年,齐地饥,谷石三百余,民多饿死,琅邪郡人相食。在位诸儒多言盐、铁官及北假田官、常平仓可罢,毋与民争利。上从其议,皆罢之。

——班固《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西汉初年的盐铁政策及其主要影响。(4分)

(2)材料二中西汉政府的盐铁政策有了怎样的变化?指出其变化原因。(4分)

(3)概括材料三中汉武帝时期“国家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2分)

(4)据材料四,指出汉元帝罢黜盐官的主要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调整经济政策的立足点是什么?(3分)

22.(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的政治主张是共和主义,单以这一点来说,我认为就有责任从事革命。”“而且共和政治不仅因为他是政治的根本原则,适合于中国国民的需要,并且在进行革命上也是有力的。”

据记载,赵人卓氏篇十:5 历史-徐州、连云港、宿迁三市2015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江苏省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三市

2015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孟子·告子》曰:“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入其疆,土地辟,田野治,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奖赏),庆以地;入其疆,土地荒芜,遗老失贤,掊克(贪官)在位,则有让(责罚)。”这说明

A.中央集权已经确立 B.周王权威至高无上

C.奖赏诸侯以地为据 D.考察监督维护分封

2.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有“举贤才”之语,韩非子有“因能授官”之说,墨子称“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他们主张

A.通过选官实现平等

C.按照才能选拔官吏 B.选官路径推崇荐举 D.选官对象普及百姓

3.司马光撰写的《居家杂仪》中有“凡为子为妇者,毋得蓄私财。俸禄及田宅所入,尽归之父母舅姑。当用则请而用之,不敢私假,不敢私与。”对材料主旨解读正确的是

A.缓解家庭内部矛盾

C.剥夺子女经济权益 B.强化纲常伦理观念 D.限制父母分配权利

4.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

A.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

C.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 B.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 D.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

5.某谈判大臣接到一列强照会后,当日致电总理衙门称:“说帖大意,于让地一节,言奉天南边割地太广,日后万难相安。赔费一节,言中国财力短绌,万办不到,非大加删减不可„„”虽然如此,清政府还是签订了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6.据《华北捷报》等载,1879-1900年间发昌机器厂所造船只至少有8艘,所造的“汉阳号”卖给旅朝华侨,航行于仁川与汉城之间。这说明近代民族工业

A.主要面向国际市场

C.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B.技术力量领先朝鲜 D.重工业是主导产业

7.“中国惟以君权治天下而已。若雷厉风行,三月而规模成,三年而成效著。泰西三百年而强,日本三十年而强,若皇上翻然而全变,吾中国地大人众,三年可成。”上述材料体现了康有为

A.迫切的救亡心情

C.理性的皇权意识 B.科学的强国主张 D.盲目的媚外心理

8.1883年12月11日《申报》记载:上海“缫丝局开,女工之受雇者不少,其他之有需乎妇女者不及备述,总之至于女工亦藉通商之故,而得以自求口实,则其自利于中国人民者何如?”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妇女进厂做工,有伤社会风化 B.妇女地位提高,就业前景广阔

C.妇女自求口实,利于改善民生 D.妇女薪酬较低,成为企业首选

9.一位英国记者在中国某地参观后说:“这里草草建成了4个奇形怪状的鼓风炉„„人们有的用筐抬矿石,有的给炉子添火„„不过在我看来从炉底掏出的成品,看上去和从炉顶倒进去的原料一模一样,没有变化。”他描述的是

A.一五计划的成果

C.人民公社的特征 B.大跃进运动的表现 D.手工业合作化产物

10.2009年全国人大为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发文:“30年来,我们党的三代领导人为追求祖国和平统一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先后提出一系列重要政策„„两岸政党领导的频繁接触,充分证明了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良好势头。”其中,“良好势头”

主要包括

①和平统一方针的提出 ②“九二共识”的达成

④两地“三通”的实现 ③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1.到1987年,上海金融保险业提供的GDP由1980年的7.02亿元,增长到34.04亿元,占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0.87%上升到了21.34%。对此,《上海通史》认为,上海金融保险业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是制度释放。“制度释放”的具体表现有 ①经济特区的设立 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行

④浦东的开发开放

C.①②③ D.②③④ ③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A.②③ B.③④

12.下表是不同时期《人民日报》关于美国报道的不同态度文章数量统计表。该表可以说明

A.外交关系的变化影响新闻报道 B.国家实力成为新闻报道的基础

C.新闻报道追求客观性和时效性 D.新闻报道中意识形态观念消除

13.《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写道:梭伦在改革中首创了重要的民主机构,后来“成为一切公

私事情的公断者”。这个机构是

A.公民大会 B.陪审法庭 C.四百人会议 D.十将军委员会

14.《德国史纲》写道:教廷的敲榨激起了人民的反抗。路德愤然站在斗争的前列,他采用

当时进行学术探讨的习惯方式,„„从而发出了公开反对罗马教皇的信号。这个“信号”直接改变了

A.罗马教会神权 B.神职人员权威

C.灵魂救赎方式 D.宗教礼仪程序

15.世界贸易在1800-1840年间增加不到两倍,在1850-1870年间,却增加了260%。所有

可以买卖的东西都投入了市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①金融体系健全 ②工业革命推动

③自由政策影响 ④世界市场拓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6.议会有意识地把王冠连同早已拟好的文件一起呈献„„议会还修改了国王加冕誓词,新

誓词删去了维护“先王批准的法律和习惯”一段话,改为“根据议会同意的法规”进行统治。议会此举的目的是

A.赋予国王立法权 B.确保议会行使国家主权

D.完全摒弃旧有法规法律 C.实行君主立宪制

17.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指出:苏联官僚主义的习惯势力,以党的领导干部为主体的特权阶层,对自由交流知识的限制和缺乏激励个人发挥主动性的制度,这一切使它在迎接未来的高技术革命方面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为此

A.斯大林推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B.勃列日涅夫实行新经济体制

C.赫鲁晓夫发起对斯大林个人崇拜批判

D.戈尔巴乔夫推行政治多元化

18.阿瑟·小施莱辛格在《罗斯福时代》中指出:“新政标志着公共权利和私有权益之间冲

突的继续,而罗斯福将这种冲突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以前毫无限制的企业权利最终得到有效遏制,由此产生的是一个改造了的资本主义体系,其中工人、农民、消费者等比以往受到了更多的保护。”材料内涵的实质是

A.调节农业生产保证农民利益

C.实行国家干预调整生产关系 B.兴办公共工程解决就业问题 D.推行福利政策缓和社会矛盾

19.斯塔夫里阿诺斯在评价某理论时说:有力量者应该有所获,能有所获者应该保持所获。

这种理论应该是指

A.牛顿经典力学体系

C.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B.达尔文的进化论 D.普朗克的量子论

20.二战期间,德国将士经常出入巴黎的毕加索艺术馆,争相观看毕加索的艺术。可是这些

不速之客受到了毕加索冷淡的接待。有一次,在艺术馆出口处,毕加索发给每个德国军人一幅自己作品的复制品。一位德国盖世太保头目指着这幅画问毕加索:“这是您的杰作吗?”毕加索神色严峻地说:“不,这是你们的杰作!”毕加索送给德国军人的作品可能是

A.播种者 B.自由引导人民 C.格尔尼卡 D.向日葵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gaozhong/124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