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一材料题

| 高一 |

【www.guakaob.com--高一】

高一历史必修一材料题篇一:高一历史必修一材料题

高中历史(必修一)材料解析题汇编

一、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朝三公九卿示意图 唐朝三省六部示意图 明朝中央机构示意图

材料二 当代史学家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出一些人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的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

材料三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割,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四 地方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来自中央的旨诏,地方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也不得调动军队。

此外,地方官员还要定期朝见皇帝,向皇帝述职。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材料五 清朝疆域全图(1820)见右图

(1)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概括相权的变化过程。

秦朝由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唐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被分割并相互制约;明朝废丞相,皇帝直接掌管六部。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宋、清为加强专制主义采取的相应措施。

汉朝:汉武帝频繁更换宰相,并任用身边侍从等为尚书令、侍中,形成“中朝”决策机构,限制三公权力。宋朝:中书门下行使宰相权力,设置枢密使、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政权。清朝:设置军机处。

(3)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我国古代君主专制演进的趋势。

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4)根据材料三,请回答在秦朝和汉朝,地方的行政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柳宗元对这两种制度有什么不同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特点?

秦朝到汉朝地方行政制度变化:从郡县制变成了郡国并行制。柳宗元认为:郡县制能使中央有效的管理地方,从而维护国家的统一;郡国并行制的实行,封国的出现,使地方割据势力增强,威胁到国家的统一。郡县制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5)根据材料四,请回答这是什么时候的什么行政管理制度?这种制度对于当时和后世有什么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秦到清朝的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表现出什么趋势?

这是元朝行省制。行省制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也是中国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对后世影响极大,是省制的开端。趋势:中央集权加强,地方势力削弱。

(6)根据材料五,近代中国版图是在什么时期基本确立的?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清朝实行的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设立什么机构管辖?尤其是在西南地区,清政府实行了什么政策,该政策有何作用?

中国版图在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确立。原则: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

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在西南,实行改土归流。作用: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的统治。

(7)综上,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认识?

认识: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

规模经济建设。但到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专制极易造成政治的腐败;严重扼杀了社会创造力和思想的发展。

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签订《南京条约》 材料二:签订《马关条约》 材料三:签订《辛丑条约》

材料四 日本军国主义妄图独占中国由来已久。„„1868年开始的明治维新以后七十余年,日本发动和参与了一系列侵略战争。„„九一八事变以后,

日本侵略者从国民党政府手中相继夺去大部分重要城市,占领了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大片土地。据不完全统计,在日本侵略军的屠刀下,中国死

伤人数3500万,仅南京大屠杀就死亡30万人以上。从关内骗到东北的劳工被残害致死的,不下200万人。此外,还有令人发指的细菌战、化学战。

按1937年的比值计算,日本侵略者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成为

历史上最野蛮、最残酷的一页。 ——江泽民《在首都各界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大会的讲话》

(1)简述三幅图中条约签订的背景分别是什么?对中国社会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1840—1842年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1900—

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材料二《马关条约》与材料一《南京条约》最大不同的是哪一条?反映了帝国主义侵华怎样的新阶段特征?该条约在19世纪末对列强侵华局面

产生了何种影响?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反映了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要求。在条约的刺激下,19世纪末,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有关史实,概括指出“明治维新以后七十余年”,日本发动和参加的一系列侵华战争及其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中日关

系在什么时候实现正常化?原因是什么?

侵华战争:1894 年挑起甲午战争、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策动九一八事变和华北事变、制造七七事变和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滔天罪行:侵占

中国大片领土;屠杀、残害数千万中国人;发动细菌战、化学战;掠夺、毁灭中国巨额财富。

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美关系缓和推动了中日关系正常化。

三、近代民主革命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太平天国革命不仅借助外来的思想武器,动员、鼓舞、组织了革命力量,而且在自己的政治纲领中,表现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因素。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

材料二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

社会革命。 ——《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材料三 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意义。 ——《井冈山的斗争》

(1)材料一所说的“政治纲领”名称叫什么?其在土地分配方面的基本主张是什么?

《天朝田亩制度》。核心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或平均分配土地)。

(2)材料二中孙中山所述“三个革命”中的核心是哪一个?

政治革命。

(3)分别概括三则材料所反映的近代中国三种政治力量及其主要思想理论。依据材料三,结合其实践效果,略谈你的认识。

农民阶级:绝对平均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三民主义(民主革命思想)。无产阶级:工农武装割据(或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认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言之成理可给分)。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承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令批准不能见诸实行。„„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涉。 ——《钦定宪法大纲》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定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本约法

施行后,限十个月内由临时大总统召集国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 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是经由乡赤卫队、区赤卫大队、县赤卫总队、地方红军直至正规红军这样一套方法的,政权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等等的政策,无疑义地正确的。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四 争取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不特别注意城市工作,“以乡村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是一种极错误的观念。 ——《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

(1)材料一所述的统治权力依据什么思想?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什么原则?统治权力的分工体现了什么思想?材料一与材料二相比,本质和目的有何不同?

①皇权至上,君权神授。②资产阶级“主权在民”原则;③三权分立思想。本质区别:材料一本质上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体制,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材料二要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目的是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材料二哪些内容旨在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的规定有何进步意义?

立法权归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公布法律,国务员“须副署之”;限10个月内召集国会。确认了资产阶级的人权平等的原则,否定封建等级观念。

(3)在对中国革命采取什么斗争形式和走什么道路的问题上,材料三和材料四所作出的选择有什么相同点?

都主张应该采取武装斗争的形式。都认为应建立根据地和争取红色区域的胜利。

(4)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内容。根据材料四指出主要错误。

在无产阶级领导下,依靠农民开展武装斗争,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主要错误:认为中国革命单纯依靠无产阶级,希望靠城市的暴动去争取革命胜利。 5、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冲突中的融合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相互制约的历史传统通过冲突而达到融合,在融合中超越传统,从而完成变革,产生新的政治制度。“光荣革命” 就是这种模式的极好的先例,„„“光荣革命”既是传统的沿袭,又是变革的手段„„

——《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材料二 乔治三世(英国君主,1760—1820年在位)个人统治的确立表明„„王权复兴,内阁名存实亡,政党被视为大逆不道,“爱国君主”论在很大程度上已成现实。此时,“国王的政治优势已牢固地建立起来,他的意志就是对大臣的法律,而大臣在议会两院中都拥有压倒多数„„人民与议会的争端消失了,这是一个政治上的冷漠时期。权力平衡的重心,在沃波尔内阁时,是由上院滑下下院,现在却是从议会滑向君主”。

——《美国政治史》

材料三 “不过在从资产阶级革命,1688年政变以后,一直到十九世纪初叶,这一百多年间,英国的政治制度、议会制度还远没有资产阶级民主可言,议会的地位上升了,但是议会的成份并没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改变,议会还一直把持在土地贵族、王权的手里,贵族们独霸议会的这个局面是从中世纪一直沿袭下来的。1688年的妥协,并没有改变这种政治力量的对比。„„”——程西梅

材料四 1832年6月,英国通过议会改革法。其重要内容之一,是调整选区和重新分配议员名额,有143个衰败选区或被取消,或减少了议员名额,在新兴的地区和工业城市新设了40多个选区,使工业资产阶级能够向议会选派代表。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放宽选举权的财产资格限制,增加城乡选民人数,全国选民约增加30万,由1831年的51万增加到81万,约占全国成年人口8%,工商业资产阶级的代表进入了议会,从土地贵族手里争到了部分政治统治权。

1832年以后,英国议会还在不断地进行改革。1846年《谷物法》被废除,英国走上了完全经济自由的道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议会先后通过、颁布了《秘密投票法》、《取缔选举舞弊法》,并实行单议席选区制。十九世纪末,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的普选权。到二十世纪初,妇女也获得了选举权。

——《世界近代史》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光荣革命”既是传统的沿袭,又是变革的手段的理由。(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乔治三世统治时期英国政治的特点。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特点形成的原因。(6分)

(3)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原因及影响。(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英国政治变革的认识。(2分)

答案:(1)沿袭传统是指英国保留了君主制和议会传统;变革的含义是光荣革命为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形成奠定基础,逐渐实现民主(议会权力凌驾于君主权力)法治。

(2)特点:君主权力增强(君主成为国家权力重心);内阁名存实亡;政党活动遭到压制.

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够充分;议会中专制保守势力占绝对优势(资产阶级力量相对较弱,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英国对外殖民扩张、 镇压北美独立战争以及对法国战争需要强有力国家权力;王权(专制)思想依然存在(影响深远);

(3)原因: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为维护自身利益,强烈要求参与国家管理;光荣革命后,议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议会体制日益腐朽;自由主义思想形成发展。

影响:工业资产阶级获更多议席,加强了在议会中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议会改革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4)改革是实现政治变革的一种手段(途径);政治民主化是政治变革的必然趋势;民主政治的实现是曲折的历史过程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本宪法所授予之立法权,均属于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之合众国国会„„众议院以各州人民每二年所选举之议员组成之„„行政权属于美利坚合众国大总统。大总统之任期为四年,同任副总统之任期亦然,大总统与副总统,应依照下列手续选举之„„”

材料二 宪法规定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总统任期7年,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议会采取两院制,参议院通过间接选举产生,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法律。

材料三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过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材料四 第12条:“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第15条:“由皇帝任命帝国宰相。第18条:(皇帝)“有创制法律之权。”

请回答:(1)上述四段材料分别出自欧美国家的什么政治文献?(4分)

(2)以上材料反映了资本主义国家代议制的哪两种基本类型?(4分)

(3)对君主和议会的关系,材料3和材料4的规定有什么不同?(2分)

(4)根据上述材料归纳,就大多数国家而言,资产阶级代议制具有哪些特征?(4分)

答案:(1)1787年宪法、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英国《权利法案》、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4分)

(2)基本类型: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2分)

(3)不同点:英国国王是虚君(或虚位元首),王权受到议会限制;德意志帝国皇帝权力巨大,议会受皇帝控制。(4分)

(4)选举制和议会立法。(2分)

7.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确立总是通过某种机制的运转来实现的。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没有均衡,制度就会因缺乏必要的张力而松弛,如同长短不一的桌子难以支撑起平展的桌面一样。因此,“有衡”对于政治制度文明来说,犹如大坝之于河水。没有均衡,就没有制度,一项新的制度的建立,实际上就是形成一种新的权力或利益的均衡。制度因有均衡而存在,也会因打破均衡而消亡。——虞崇胜《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材料二 总的来说,美国的民主之所以能够做到“原则民主”与“程序民主”并重,主要就是因为它产生于对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的综合。这种综合并不容易:它是人们通过许许多多的“妥协”来完成的,而任何成功的妥协,都既需要足够的气度,也需要高超的技巧。——摘编自《世界文明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美、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建立的近代政体实行这种“均衡”的具体体现。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美国民主“产生于对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的综合”这一论断的理解,结合美国1787年宪法内容说明美国的民主政治是妥协的产物。(6分)

答案:(1)英国:议会和内阁的制衡,内阁首相对议会负责,如果议会通过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但首相也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2分)

美国: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的制衡,三者分掌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者独立平等,但相互制约,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2分)法国:总统和议会的制衡,总统掌管行政大权,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立法权属于议会,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2分)

(2)理解:美国的民主继承了英国民主的议会制传统;美国民主实践了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2分)妥协: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但各州在行政上保持一定的独立性,缓和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参议员每州两名,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缓和了大州和小州的矛盾;宪法间接地承认了奴隶制的合法性,缓和了南方州和北方州的矛盾。(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四、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旧中国历史上,外交和屈辱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曾说“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

材料二 正如我在过去三年多次指出的那样,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七亿五千万人民的参加,是不可能有稳定和持久的和平的。正因为如此,我在好几个方面采取主动行动,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我将进行一次我深深希望成为谋求和平的旅行──不仅谋求我们这一代的和平,而且谋求我们在其中共同生活的这个地球上的将来世世代代的和平。

──尼克松在电台广播《公告》时的讲话(1971年7月15日)

(1)材料一“跪在地上办外交”的状况是在何时得到根本改变?建国初期我国的外交原则是什么?具体的外交政策又是什么?

新中国成立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2)70年代我国外交有哪些重要成就?这一时期我国外交取得突破的关键是什么?

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关键是中美关系的缓和。

(3)你认为材料二中尼克松当时的讲话对中美关系将产生什么影响?试分析尼克松发表以上讲话的原因。

①有利于中美关系的改善。②原因:A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高;B美国一贯推行的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美国在与苏联争霸中所处守势地位,再加上美国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使美国不得不考虑改善与中国的关系,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

五、民主与法制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自君出,皇帝“钦定”法律,皇权置于法律之上。这遗风流传至今即权大于法,有法不依,拟法不严,徇情枉法。——史仲文《中国人走出死胡同》

材料二 所谓“以法法之“者,其事大关世道人心,如纲常伦记、教养大典,则宜立法以为准焉„„立法之人,必先„„熟谙各国风教,大小上下,源委重轻,无不了然于胸者,然后推而出之,乃能稳惬人情也„„兴各省新闻官„„专收十八省及万方新闻篇有招牌图记者,以资圣鉴。 ——洪仁玕《资政新篇》

材料三 (右图)

材料四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高一历史必修一材料题篇二:高中历史(必修一)材料解析题汇编(专题1—6)doc

高中历史(必修一)材料解析题汇编

一、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朝三公九卿示意图 唐朝三省六部示意图 明朝中央机构示意图

材料二 当代史学家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出一些人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的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

材料三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四 地方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来自中央的

旨诏,地方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也不得调动军队。此外,地方官员还要定期朝

见皇帝,向皇帝述职。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材料五 清朝疆域全图(1820)见右图

(1)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概括相权的变化过程。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宋、清为加强专制主义采取的相应措施。

汉朝:汉武帝频繁更换宰相,并任用身边侍从等为尚书令、侍中,形成“中朝”决策机构,限制三公权力。宋朝:中书门下行使宰相权力,设置枢密使、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政权。清朝:设置军机处。

(3)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我国古代君主专制演进的趋势。

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4)根据材料三,请回答在秦朝和汉朝,地方的行政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柳宗元对这两种制度有什么不同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特点?

秦朝到汉朝地方行政制度变化:从郡县制变成了郡国并行制。柳宗元认为:郡县制能使中央有效的管理地方,从而维护国家的统一;郡国并行制的实行,封国的出现,使地方割据势力增强,威胁到国家的统一。郡县制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5)根据材料四,请回答这是什么时候的什么行政管理制度?这种制度对于当时和后世有什么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秦到清朝的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表现出什么趋势?

这是元朝行省制。行省制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也是中国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对后世影响极大,是省制的开端。趋势:中央集权加强,地方势力削弱。

(6)根据材料五,近代中国版图是在什么时期基本确立的?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清朝实行的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设立什么机构管辖?尤其是在西南地区,清政府实行了什么政策,该政策有何作用?

中国版图在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确立。原则: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

民族事务。在西南,实行改土归流。作用: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割,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秦朝由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唐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被分割并相互制约;明朝废丞相,皇帝直接掌管六部。

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的统治。

(7)综上,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认识?

认识: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有利于集中人力、

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但到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专制极易造成政治的腐败;

严重扼杀了社会创造力和思想的发展。

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签订《南京条约》 材料二:签订《马关条约》 材料三:签订《辛丑条约》

材料四 日本军国主义妄图独占中国由来已久。„„1868年开始的明治维新以后七十余年,日本发动和参与了一系列侵略战

争。„„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侵略者从国民党政府手中相继夺去大部分重要城市,占领了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大片土

地。据不完全统计,在日本侵略军的屠刀下,中国死伤人数3500万,仅南京大屠杀就死亡30万人以上。从关内骗到东北的

劳工被残害致死的,不下200万人。此外,还有令人发指的细菌战、化学战。按1937年的比值计算,日本侵略者给中国造成

的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成为历史上最野蛮、最残酷

的一页。 ——江泽民《在首都各界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大会的讲话》

(1)简述三幅图中条约签订的背景分别是什么?对中国社会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1840—1842年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

化程度大大加深;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材料二《马关条约》与材料一《南京条约》最大不同的是哪一条?反映了帝国主义侵华怎样的新阶段特征?该条约在

19世纪末对列强侵华局面产生了何种影响?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反映了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要求。在条约的刺激下,19世纪末,列强掀起了

瓜分中国的狂潮。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有关史实,概括指出“明治维新以后七十余年”,日本发动和参加的一系列侵华战争及其对中国人民犯

下的滔天罪行。中日关系在什么时候实现正常化?原因是什么?

侵华战争:1894 年挑起甲午战争、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策动九一八事变和华北事变、制造七七事变和发动全面侵

华战争。滔天罪行:侵占中国大片领土;屠杀、残害数千万中国人;发动细菌战、化学战;掠夺、毁灭中国巨额财富。

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美关系缓和推动了中日关系正常化。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山南北两路粮产丰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马成群。煤、铁、金、银、玉石藏量极为丰富。所谓千里荒漠,

实为聚宝之盆。„„我朝定鼎燕都,蒙部环卫北方,百数十年无烽燧之警„„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

师。„„俄人拓境日广,由西向东万余里,与我北境相连„„若此时即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

“为划久安长治之策,纾朝廷西顾之忧,则设行省、改郡县,事有不容己者。” ——左宗棠

材料二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明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氲氤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闻一多《七子之歌·台湾》

材料三

“吾人对于中国群众,不能视为已成衰弱或已丧失德性之人,彼等在实际上,尚有无限蓬勃生气„„至于中国所有

之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彼等之败,只是由于武器不良之故„„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

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之事,实为下策。” ——瓦德西《拳乱笔记》

(1)材料一反映了清政府当时正面临什么危机?结合材料,左宗棠坚决主张出兵的理由有哪些?该危机结局如何?针对左宗

棠所提“久安长治之策”,清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巩固新疆?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俄国向新疆扩张侵略势力,强占伊犁地区。出兵理由:①新疆物产丰富;②保卫蒙古和京师的战略

价值;③俄国蚕食中国领土,不能任其得寸进尺。结局:左宗棠击败入侵的阿古柏,收复新疆左宗棠,曾纪泽赴俄国谈判,

收回伊犁。措施:1884年在新疆设行省。

(2)材料一诗中“郑氏的英魂”是指谁?“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是指什么历史事件?“背城一战”则是指什么斗争?在这

次斗争中涌现了哪些英雄人物?

明朝郑成功。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丘逢甲、徐骧、刘永福等。

(3)依据材料四说明义和团运动的历史功绩。

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建立,在这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下,各族人民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更加密切,中

国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此后历朝历代中央政府都注重加强对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管理。

材料二 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新疆时曾指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民族之间„„稳定是福,动

——胡锦涛主席视察新疆时的部分讲话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请你回答秦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开发与管理的措施有哪些?

①在“西南夷”开辟“五尺道”,并在其中部分地区任免官吏。②在岭南地区开凿灵渠并置郡,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管

理。③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并修筑长城和直道。

(2)自秦以来,我们统一多民族的国家不断地得到发展和巩固,请你回答封建社会后期(元明清)时期我国是如何加强对边

疆地区的管理?

元朝时中央设宣政院主管全国的佛教事务和西藏地区的军民政教事务;明朝时开始在西南地区开始进行“改土归流”;

清朝时中央设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同时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收复新疆,并于1884年在新疆设立行省。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请你回答新中国民族政策是什么?具体的机构有哪些?它的实施有何意义?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先后有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五大民族

区域自治机构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作的愿望,保证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乱是祸,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新中国的民族政策是最好的;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们的民族政策也是最成功的。”

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太平天国革命不仅借助外来的思想武器,动员、鼓舞、组织了革命力量,而且在自己的政治纲领中,表现了空想社

会主义思想因素。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

材料二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

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材料三 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意义。

——《井冈山的斗争》

(1)材料一所说的“政治纲领”名称叫什么?其在土地分配方面的基本主张是什么?

《天朝田亩制度》。核心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或平均分配土地)。

(2)材料二中孙中山所述“三个革命”中的核心是哪一个?

政治革命。

(3)分别概括三则材料所反映的近代中国三种政治力量及其主要思想理论。依据材料三,结合其实践效果,略谈你的认识。

农民阶级:绝对平均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三民主义(民主革命思想)。无产阶级:工农武装割据(或农村包围城市,

最后夺取城市)。认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言之成理可给分)。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承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令批准

不能见诸实行。„„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涉。 ——《钦定宪法大纲》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以参议院,

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定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

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本约法施行后,限十个月内由临时大总统召集国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 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

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僵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的、有计划

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是经由乡赤卫队、区赤卫大队、县赤卫总队、地方红军直至正规红军

这样一套方法的,政权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等等的政策,无疑义地正确的。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四 争取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

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不特别注意城市工作,“以乡村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是一种极错误

的观念。 ——《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

(1)材料一所述的统治权力依据什么思想?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什么原则?统治权力的分工体

现了什么思想?材料一与材料二相比,本质和目的有何不同?

①皇权至上,君权神授。②资产阶级“主权在民”原则;③三权分立思想。本质区别:材料一本质上维护封建的君主专

制体制,目的是维护清一朝的统治。材料二要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目的是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材料二哪些内容旨在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的规定有何进步意义?

立法权归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公布法律,国务员“须副署之”;限10个月内召集国会。确认了资产阶级的人权平等的原

则,否定封建等级观念。

(3)在对中国革命采取什么斗争形式和走什么道路的问题上,材料三和材料四所作出的选择有什么相同点?

都主张应该采取武装斗争的形式。都认为应建立根据地和争取红色区域的胜利。

(4)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内容。根据材料四指出主要错误。

在无产阶级领导下,依靠农民开展武装斗争,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主要错误:认为中国革命单纯依

靠无产阶级,希望靠城市的暴动去争取革命胜利。

四、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旧中国历史上,外交和屈辱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曾说“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

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

材料二 正如我在过去三年多次指出的那样,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七亿五千万人民的参加,是不可能有稳定和持久的和

平的。正因为如此,我在好几个方面采取主动行动,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我将进行一次我深深希望成为

谋求和平的旅行──不仅谋求我们这一代的和平,而且谋求我们在其中共同生活的这个地球上的将来世世代代的和平。

──尼克松在电台广播《公告》时的讲话(1971年7月15日)

(1)材料一“跪在地上办外交”的状况是在何时得到根本改变?建国初期我国的外交原则是什么?具体的外交政策又是什么?

新中国成立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2)70年代我国外交有哪些重要成就?这一时期我国外交取得突破的关键是什么?

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关键是中美关系的缓和。

(3)你认为材料二中尼克松当时的讲话对中美关系将产生什么影响?试分析尼克松发表以上讲话的原因。

①有利于中美关系的改善。②原因:A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高;B美国一贯推行的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美国在与苏联

争霸中所处守势地位,再加上美国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使美国不得不考虑改善与中国的关系,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

五、民主与法制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自君出,皇帝“钦定”法律,皇权置于法律之上。这遗风流传至今即权大于法,有法不依,拟法不严,徇情枉法。 ——史仲文《中国人走出死胡同》

材料二 所谓“以法法之“者,其事大关世道人心,如纲常伦记、教养大典,则宜立法以为准焉„„立法之人,必先„„熟谙各国风教,大小上下,源委重轻,无不了然于胸者,然后推而出之,乃能稳惬人情也„„兴各省新闻官„„专收十八省及万方新闻篇有招牌图记者,以资圣鉴。 ——洪仁玕《资政新篇》

材料三 (右图)

材料四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材料一所述及的法律有何特点?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于何时?封建君主专制终结于什么时候?

特点:君权至上。秦朝;辛亥革命。

(2)概括材料三反映的政治主张(不得摘抄原文)并评价这一政治主张。(4分)

政治主张:向西方学习;制定法律;设新闻官;评价:它具有资本主义的政治色彩,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3)请写出制定材料三文献的机构。这一文献的性质以及颁布有何重大意义。(4分)

参议院;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4)结合材料四,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它对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归属作了怎样的规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哪一规定与美国政治体制不同?这一规定的直接目的是什么?

①主权在民,②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立法权属于参议院;行政权属于临时大总统和国务员(或答临时大总统亦可);司法权属于法院; ③实行责任内阁制;④限制袁世凯专制。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右图: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材料二 我们不采取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会制度,而采取无产阶级共和国的苏维埃制度。

代表会议就是苏维埃。自然,在内容上我们和苏联的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是有区别的,

我们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苏维埃,“苏维埃”这个外来语我们不用,而叫做人民代表

会议。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总结》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到1956年底,随着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伴随着这种深刻而广泛的社会变革,探索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之路就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在探索的道路上,我们有过良好的开端,但也出现了重大挫折,使得国家的民主政治制度遭到严重破坏,全国陷入严重的危机之中。面对这个重大挫折,中共吸取经验教训,改变方针政策,出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自此以后,中国进入政治建设的新时期。

材料四 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是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的国家。我个人也是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破坏宪法的人是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的。 ——刘少奇

(1)材料一所反映的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国哪一基本政治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了?这次会议通过了哪一部宪法?这部宪法的性质和它所体现的两大原则分别是什么?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2

)从材料二中概括毛泽东在新中国政治制度方面的主张。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史实说说“人民代表会议”的政治设想是

高一历史必修一材料题篇三:高一历史期末复习材料型选择题专项训练(人教版必修一)

高考资源网(

高一历史期末复习材料型选择题专项训练

(人教版必修一)

1.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称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 礼记 · 大传 》)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 B.宗法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解析】答案:B。材料中“宗”字共出现4次,由此很容易判断是宗法制。

2.《史记·楚世家》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八年,伐陆军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这反映了当时

A.周室衰微,王命不行 B.尊王攘夷,大国争霸

C.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 D.列国内乱,诸侯兼并

【解析】答案:C。虽然春秋时期大国已开始争霸,但材料中看不出争霸、兼并的迹象,故

B、D不能选;春秋时期周王室确实已经衰微,但还没有到王命完全不能行的地步,一些称霸的诸侯王也还要打出尊王攘夷等旗号,故A也不能选;剩下的正确答案当然只有C,而从材料“楚王问鼎小大轻重”的表述中也可以判断出“分封制受到破坏”,故该选项是正确的。

3.“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钱穆《国史新论》)文中“委员制”指当时的

A.三公九卿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解析】答案:C。由材料中的“宰相”可以判断出是与中央集权制有关的,唐代的中央集权制在中央主要就表现为三省六部制。

4.黄宗羲言:“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这里的高皇帝是指

A.李世民 B.汉武帝 C.朱元璋 D.雍正帝

【解析】答案:C。黄宗羲坚决反对君主专制,材料中的前一句“有明之无善治”指明朝没有很好的政治,后一句“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 指从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开始,故应该选C。

5.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毛泽东说:“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材料中的“里程碑”表现在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

C.新的国家领导人的选举 D.共产党核心地位的确定

【解析】答案: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1954年召开的,A、D项与这个时间都不符;而由材料中的材料中的“里程碑”可以看出,B正确,C不正确。

6.《共同纲领》第二十五条:“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主要体现了下列哪一外交政策?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一大片”

【解析】答案:B。由材料中的“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综合分析便可以判断出正确答案。

高考资源网(

7.(2007年华南师大附中二模试题)马克思说“俄国不花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的事实应发生在

A.鸦片战争期间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D.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解析】答案:B。由“不出动一兵一卒”可以先排除C,因为俄国派兵参加了八国联军的侵华。由“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可以排除A、D,因为鸦片战争、甲午战争都只是由英、日一个国家单独发动的,而没有其他参战国。

8.(2007年华南师大附中二模试题)与“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一诗相关联的历史事件是

A.甲午中日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日俄战争 D.抗日战争

【解析】答案: A。由“割台湾”可以想到《马关条约》,这样可知是甲午战争。

9. “我们正处在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转变关头,„„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地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争以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新时代。”史学家张萌麟在这里写的“新时代”是指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抗日战争 D.全面内战

【解析】答案:C。从“全民族一心一意地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争”可以判断出的抗日战争。

10.在中国有一座城市,它为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冠上了自己的名字而受辱,它为抗战时期日军在这里屠杀三十万中国军民的罪行而饮恨,它就是

A.北京 B.上海 C.广州 D.南京

【解析】答案:D。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南京条约》;三十万中国军民被日军屠杀也发生在南京。

11.广州诗人张维屏在一首诗中描述:“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催。„„众夷相视忽变色,黑旗死仗难生还。”诗人描述的事件

A.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

B.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封建压迫的斗争精神

C.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精神

D.表达了中国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精神

【解析】答案:A。三元里人民抗击的是外国侵略者,故B不选;而D项与题目无关联。三元里抗英发生在鸦片战争后,当时资本主义还没有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对一些历史概念一定要搞清楚其内涵与外延。

12.广西曾流传一首民谣:“姊妹亲,同个房睡共口针。如今姐随洪杨去,妹也跟随一路行!”民谣反映姐妹俩参加的是

A.抗英斗争 B.太平天国起义 C.义和团运动 D.抗日战争

【解析】答案:B。由材料中的“洪杨”,再结合题首指明的地方“广西”可以初步判断“洪杨”是指洪秀全、杨秀清,而联想到太平天国主张男女平等,就很容易判断正确答案。

13.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其中对“煮豆燃萁”的评述不正确的

A.是指“天京变乱” B.是太平天国运动由盛到衰的转折

C.反映了农民阶级的狭隘性和局限性

D.作者认为:因为“煮豆燃萁”所以对洪秀全的评价难以定论

高考资源网(

【解析】答案:D。“煮豆燃萁”是指“天京变乱”,但不能因为“煮豆燃萁”就不可以去评价洪秀全,更不能完全否定洪秀全,他的反侵略和把农民战争水平推向高峰等还是应该肯定的,当然像“煮豆燃萁”等局限性的方面则要否定。

14.蔡元培曾撰写过这样一副挽联:“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他悼念的是

A.孙中山 B.宋教仁 C.陈独秀 D.鲁迅

【解析】答案:A。 “三民五权”是对孙中山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的概括性表述,所以答案应该是A。

15.“试观这次学生运动,不过因被激而发,而于此甚短之期间,收绝伦之巨果,可知结合即强也。”这次运动是指

A.太平天国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整风运动

【解析】答案:C。题目中明确指出是学生运动,而且运动时间短,成果大,故很容易选出答案。

16.中共“二大”在宣言中指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农民因为土地缺乏、人口稠密、天灾流行、战争和土匪的扰乱、军阀的额外征税和剥削、外国商品的压迫、生活程度的增高等原因,以至日趋穷困和痛苦。”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以发动农民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 B.提出了由国民革命转向土地革命的方针

C.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D.决定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答案:C。 材料首句“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即点明了农民的地位,余下的材料则是对此的说明。

17.孙中山在遗嘱中说:“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这段话的核心主张是

A.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B.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C.“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D.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解析】答案:B。“民众”主要是指“农工”,而“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应该就是指“联俄”,故应该选B。

18.“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声暴动。”毛泽东这首词反映的著名历史事件是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红军长征

【解析】答案:C。从材料反映的多处信息中都可以判断应该是秋收起义。

19.“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

A.北伐战争失败 B.日军大规模侵华

C.西部急需开辟革命根据地 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解析】答案:D。“红军不怕远征难”,但“远征”毕竟很艰难,不是站不住脚,不可能跋涉“万水千山”,故应该选D。而当时民族危机还不十分严重,故B是不能选的;当时西部已有革命根据地,C也不能选;A项北伐战争明显错误。

20. 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致电国民党,提出了“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代表会议,集中全国人才,共同救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等主张。这表明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B. 中国共产党将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交给了国民党

高考资源网(

C.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

D.中国共产党内出现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倾向

【解析】答案:C。本题一要注意看时间,1937年2月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还没有建立;二要注意中国共产党已吸取了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不可能再将领导权完全拱手相让,材料中工农政府只是“改名”,但还存在,军队也只是“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 21.1937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合作宣言》中郑重承诺:“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这突出说明了当时中国共产党

A.放弃了自身的奋斗目标 B.改变了对国民党的认识

C.以中华民族的利益为重 D.实现了与国民党的合作

【解析】答案:C。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进行大屠杀,后来又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导致国共两党势不两立。但在民族危机严重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没有计较自己的恩怨、得失,而是以中华民族的利益为重,宁可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换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22.毛泽东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其中的转折点指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三大战役取得胜利 D.解放军进行战略反攻

【解析】答案:D。本题不能只看到材料中几次出现的“转折点”三个字,那样似乎所有选项都有道理,而应该把“转折点”的意思搞清楚,“转折”不是结束,而是从什么变为什么。再细细看材料,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往近处看,过去中国共产党及其人民军队被国民党蒋介石围剿、封锁、进攻,在总体上基本处于被动应对的状态,什么时候这个局面开始发生变化,那就是在“解放军进行战略反攻”后;往远处看,既然蒋介石集团与美英等帝国主义集团的利益攸关,那么“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 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也就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更何况1928年-1947年正好是二十年,就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时期。

23.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

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B.实现了挺进中原地区的计划

C.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 D.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

【解析】答案:C。三个战役是指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的大决战。从材料中的“西柏坡”也可以联系到七届二中全会,那样也容易选出正确答案。

24.陈毅在《记淮海前线见闻》诗中写到:“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出现这种情景的前提是

A.翻身农民踊跃支援前线 C.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 B.东北全境解放鼓舞人心 D.军民鱼水情

【解析】答案:C。由“民工送粮食”“随军争立功”可以判断正是由于解放区的土改使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生活上有保障。而A项也是由C项派生出来的。

25、《左传》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其中可以说明统治者非常

A.重视宗法关系 B.迷信无知 C.重视礼仪规范 D.任人唯亲

高考资源网(

【解析】答案:A。材料的意思是国家大事在于祭祀与与战争,而祭祀主要是天、地和祖宗与已逝亲人,故应该选重视宗法关系。

26.刘邦建立西汉后,将异姓王铲除,设置许多同姓王,并约定此后“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在这里,刘邦特别看重的是

A.古代的分封制度 B.血缘亲族关系

C.西周礼乐文明 D.文字契约的承诺

【解析】答案:B。受传统宗法制的影响,以及误认为秦的灭亡是没有分封,因而刘邦十分重视血缘亲族关系。

27.公元前 782 年,幽王宫涅继位,宠幸褒姒。“褒姒不好笑 „ „ 幽王为烽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这段材料不能表明

A.幽王荒淫无道 B.分封制下,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

C.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

D.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各封国必须服从周王室的政令

【解析】答案:C。本题系逆向选择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A、B、D三项,都有所体现(如为博一笑而烽隧大鼓,反映了幽王荒淫无道),只有C项反映不出来。

28.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归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此大臣的主张

A.反对郡县制 B.主张郡县制 C.反对中央集权 D.主张中央集权

【解析】答案:A。题干中的那位大臣认为商(殷)周统治时间长,是因为分封了子弟功臣的缘故。因此他实际是向皇帝进言,实行分封制,反对郡县制的。他也是朝中大臣,所以他是不可能反对中央集权的。

29.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 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

C.宰相数量逐渐增加 D.皇权不断加强

【解析】答案:D。材料包括汉、唐两个时期的有关情况,A、B项只分别说了一个方面,故不选。由“首长制到委员制”,看起来宰相数量逐渐增加,但这只是表象,题目要求说出反映的实质问题,故应该思考为什么宰相数量逐渐增加?这种增加意味着什么?由此可以推断出是皇权在不断加强。

30.洪武十二年,明王朝颁布了《大明律》,它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重罪,属于“常赦所不原”;“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列罪条款又为明律所特有。这些规定

A.表明皇权专制的继续强化 C.协调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B.规范内阁机构的运作程序 D.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解析】答案:A。从“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等选用的材料可以看出,《大明律》对明朝大臣作了种种限制,而且这些列罪条款还是明律所特有,由此分析,明朝皇权专制与过去朝代相比,又得到继续的强化。

31.一个剧团在排练有关辛亥革命的剧目时,有如下几个场景,其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

A. 街头上出现“民主共和”的标语 B. 孙中山在灯下阅读《民报》

C. 几艘外国军舰在长江上航行向革命党施压

高一历史必修一材料题篇四:高中历史必修1材料题训练

高中历史必修1材料题训练(4道)

一、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朝三公九卿示意图 唐朝三省六部示意图 明朝中央机构示意图 材料二 当代史学家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出一些人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的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

材料三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割,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四 地方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来自中央的旨诏,地方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也不得调动军队。此外,地方官员还要定期朝 见皇帝,向皇帝述职。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材料五 清朝疆域全图(1820)见右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概括相权的变

化过程。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

汉、宋、清为加强专制主义采取的相

应措施。

(3)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我国古代君主专制演进的趋势。

(4)根据材料三,请回答在秦朝和汉朝,地方的行政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柳宗元对这 两种制度有什么不同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特点?

(5)根据材料四,请回答这是什么时候的什么行政管理制度?这种制度对于当时和后世 有什么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秦到清朝的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表现出什么趋势?

(6)根据材料五,近代中国版图是在什么时期基本确立的?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清朝实行的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设立什么机构管辖?尤其是在西南地区, 清政府实行了什么政策,该政策有何作用?

(7)综上,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认识?

答案:

(1)秦朝由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唐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被分割并相互制 约;明朝废丞相,皇帝直接掌管六部。

(2)汉朝:汉武帝频繁更换宰相,并任用身边侍从等为尚书令、侍中,形成“中朝”决策 机构,限制三公权力。宋朝:中书门下行使宰相权力,设臵枢密使、参知政事和三司 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政权。清朝:设臵军机处。

(3)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4)秦朝到汉朝地方行政制度变化:从郡县制变成了郡国并行制。柳宗元认为:郡县制能 使中央有效的管理地方,从而维护国家的统一;郡国并行制的实行,封国的出现,使 地方割据势力增强,威胁到国家的统一。郡县制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 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5)这是元朝行省制。行省制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 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也是中国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对后 世影响极大,是省制的开端。趋势:中央集权加强,地方势力削弱。

(6)中国版图在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确立。原则: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 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设立理

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在西南,实行改土归流。作用: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的统治。

(7)认识: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 繁荣;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但到封建社会后期,阻碍 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专制极易造成政治的腐败;严重扼杀了社会创造力和思 想的发展。

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签订《南京条约》 材料二 签订《马关条约》

材料三 签订《辛丑条约》

材料四 日本军国主义妄图独占中国由来已久。……1868年开始的明治维新以后七十余年,日本发动和参与了一系列侵略战争。……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侵略者从国民党政府手中相继夺去大部分重要城市,占领了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大片土地。据不完全统计,在日本侵略军的屠刀下,中国死伤人数3500万,仅南京大屠杀就死亡30万人以上。从关内骗到东北的劳工被残害致死的,不下200万人。此外,还有令人发指的细菌战、化学战。按1937年的比值计算,日本侵略者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成为历史上最野蛮、最残酷的一页。

——江泽民《在首都各界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大会的讲话》

(1)简述三幅图中条约签订的背景分别是什么?对中国社会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马关条约》与材料一《南京条约》最大不同的是哪一条?反映了帝国主义侵 华怎样的新阶段特征?该条约在19世纪末对列强侵华局面产生了何种影响?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有关史实,概括指出“明治维新以后七十余年”,日本发动和参加的 一系列侵华战争及其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中日关系在什么时候实现正常化? 原因是什么?

答案:

(1)1840—1842年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94—1895年中日甲 午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反映了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要求。在条约 的刺激下,19世纪末,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3)侵华战争:1894年挑起甲午战争、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策动九一八事变和华北事 变、制造七七事变和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滔天罪行:侵占中国大片领土;屠杀、残害 数千万中国人;发动细菌战、化学战;掠夺、毁灭中国巨额财富。

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美关系缓和推动了中日关系正常化。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建立,在这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下,各族人民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更加密切,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此后历朝历代中央政府都注重加强对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管理。

材料二 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新疆时曾指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民族之间……稳定是福,动乱是祸,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新中国的民族政策是最好的;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们的民族政策也是最成功的。”

——胡锦涛主席视察新疆时的部分讲话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请你回答秦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开发与管理的措施有哪些?

(2)自秦以来,我们统一多民族的国家不断地得到发展和巩固,请你回答封建社会后期(元 明清)时期我国是如何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请你回答新中国民族政策是什么?具体的机构有哪些?它的 实施有何意义?

答案:

(1)①在“西南夷”开辟“五尺道”,并在其中部分地区任免官吏。②在岭南地区开凿灵渠 并臵郡,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③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并修筑长城和直道。

(2)元朝时中央设宣政院主管全国的佛教事务和西藏地区的军民政教事务;明朝时开始在 西南地区开始进行“改土归流”;清朝时中央设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同时任命左 宗棠为钦差大臣收复新疆,并于1884年在新疆设立行省。

(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先后有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 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五大民族区域自治机构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作的愿望,保

证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山南北两路粮产丰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马成群。煤、铁、金、银、玉石藏量极为丰富。所谓千里荒漠,实为聚宝之盆。……我朝定鼎燕都,蒙部环卫北方,百数十年无烽燧之警……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俄人拓境日广,由西向东万余里,与我北境相连……若此时即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

“为划久安长治之策,纾朝廷西顾之忧,则设行省、改郡县,事有不容己者。”

——左宗棠

材料二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明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氲氤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闻一多《七子之歌〃台湾》

材料三 “吾人对于中国群众,不能视为已成衰弱或已丧失德性之人,彼等在实际上,尚有无限蓬勃生气……至于中国所有之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彼等之败,只是由于武器不良之故……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之事,实为下策。”

——瓦德西《拳乱笔记》

(1)材料一反映了清政府当时正面临什么危机?结合材料,左宗棠坚决主张出兵的理由有 哪些?该危机结局如何?针对左宗棠所提“久安长治之策”,清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巩 固新疆?

(2)材料一诗中“郑氏的英魂”是指谁?“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是指什么历史事件?“背 城一战”则是指什么斗争?在这次斗争中涌现了哪些英雄人物?

(3)依据材料四说明义和团运动的历史功绩。

答案:

(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俄国向新疆扩张侵略势力,强占伊犁地区。出兵理由:①新疆物 产丰富;②保卫蒙古和京师的战略价值;③俄国蚕食中国领土,不能任其得寸进尺。 结局:左宗棠击败入侵的阿古柏,收复新疆左宗棠,曾纪泽赴俄国谈判,收回伊犁。 措施:1884年在新疆设行省。

(2)明朝郑成功。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台湾人民反割台 斗争。丘逢甲、徐骧、刘永福等。

高一历史必修一材料题篇五:高一历史必修一练习(40道选择题+3道材料题)

第一单元

2.据考证,中国人在五千年前的父系社会就有了姓氏,源于居住村落、部族、君主封地等。据此判断“宋”姓源于

A.君主封地 B.帝王赐姓

C.居住村落 D.生活部族

A

1.图1和图2反映我国西汉时期与元朝分别实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

图1 图2

A.郡国并行制、行省制

C.郡县制、行省制 B.分封制、郡县制 D.分封制、行省制

【解析】本题较容易判断,图1表明西汉初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图2行省制度是元代地方行政管理的主要特点。选A项。

2.文书这样描述唐朝某中央机构的职能:“几百官奏钞,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凡制牧宣行,火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覆奏而请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此机构应是

A.门下省 B.尚书省 C.中书省 D.御史台

1.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造成上述“分散性、松散性”的原因是

A.贵族拥有世袭特权 B.分散的自然经济

C.贵族拥有土地所有权 D.王室日益腐败

A

2.“(楚庄王十六年)伐陈,杀夏征舒。„„已破陈,即县之。”“(韩桓惠王十年)我上党郡守以上党郡降赵。”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楚国和赵国分别分封了陈国和韩国 B.楚庄王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

C.秦国在新征服的地方设立了郡县 D.出现了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的局面 D

3.清末御史张瑞荫的一份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这说明军机处

①防止了大臣专权 ②强化了君主专制 ③取代了内阁权力 ④扩大了统治基础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

A

1.《尚书·召诂》曰:(武王崩,成王年少)“呜呼!有王虽小,元子哉!”上述史实体现了

中国古代某一制度,下列有关这一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解决了贵族之间的纷争 B.体现了血缘和政治的关系

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D.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

【解析】本题考查了宗法制这一知识点,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

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选B项。

2.英国人杜麦斯在《中国札记》一书中,以近乎狂热的态度呼吁建立起一种向全体英国臣民开放的竞争性的制度,从而提高英国行政官员的水平,并促进大英帝国的团结。杜麦斯的呼吁是有感于中国

A.察举制的实行 B.内阁大学士的选拔

C.科举制的推行 D.军机处的设置

【解析】分析材料,作者呼吁建立的制度较符合科举制的特点,科举制是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的制度,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以后英国在科举制影响下建立了文官制度。

2.文书这样描述唐朝某中央机构的职能:“几百官奏钞,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凡制牧宣行,火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覆奏而请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此机构应是

A.门下省 B.尚书省 C.中书省 D.御史台

A

21.(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初的任官和军功、任子、赀选等紧密相关。任子制是享二千石(郡太守等)以上官员,任满三年,可以保举其子弟中的一人做官的制度。赀选制是凭资产资格做官的制度。汉高祖十一年二月诏是察举制的先声,以后逐渐成形、发展,察举的科目渐多,至汉武帝时经董仲舒建议,察举开始制度化,察举的科目以孝廉、秀才为主。由州、郡长官推荐孝廉、秀才的人选,而州郡的察举又是基于县、乡、里的推荐,即人们所说的“乡举里选”。东汉以后,察举的对象还要经过考试,并有年龄限制。这种自下而上,以举荐为主、考试为辅的选官制度,与世卿世禄、任子与赀选相比,是历史的进步。

材料二 今立中立,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绝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者削下,兴者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愚臣以为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四五《刘毅传》

材料三 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孙中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汉代任官的主要依据有哪些?(4分)察举制的主要特点是什么?(2分)

(2)概括材料二中的主要观点。(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先生对科举制的看法。(2分)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2分)

【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第1问根据材料一分析来回答,汉代任官的主要依据有军功、门第、财产和他人举荐。察举制的主要特点可根据所学回答。第2问分析概

括材料二来回答,主要反映了在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官在选拔官员时会徇私舞弊,难以选拔出真正有用的人才,因而主张废除九品中正制。第3问根据材料三分析孙中山先生对科举制的看法,材料中孙中山先生认为科举制取代荐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标准,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第4问联系上述问题,酌情回答即可。

21.(12分)

(1)依据:军功、门第、财产和他人举荐。(4分)

特点:自下而上推荐人才。(2分)

(2)观点:在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官在选拔官员时会徇私舞弊,难以选拔出真正有用的人才,因而主张废除九品中正制。(2分)

(3)看法:科举制取代荐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标准,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2分)

(4)看法:选官制度会严重影响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往往影响着国家的至乱兴衰。(言之成理即可)(2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朝中央机构示意简图

材料二 臣窃闻东西各国,皆以立宪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三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央机构发生的重大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中国

古代政治怎样的发展趋势?(4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康有为提出了怎样的政治设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观点产

生的主要原因。(4分)

(3)概括材料三中孙中山的主要观点,结合材料二,比较孙中山与康有为思想主张的不

同之处。(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社会明代以后政治思想发展演变的历史趋

势。(2分)

21.(1)变化:废丞相,设内阁。(2分)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加强。(2分)

(2)政治设想:康有为提出建立君主立宪、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2分)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危机的加深。(2分)

(3)观点:将社会革命融合于民族革命、政治革命之中;以三民主义为武器,推翻君主

专制政体,争取民族独立,发展资本主义。(2分)

不同:孙中山致力于通过革命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康有为试图以维新改良

的方式改变传统专制政体。(2分)

(4)从专制主义向民主政治转变。(2分)

第二单元

13.古希腊作家希罗多德(约前484─前425年)说:“在这里发表出来的乃是哈里卡尔纳

索斯人希罗多德的研究成果,他之所以要把这些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至于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为了使希腊人和异邦人的那些值得赞叹的丰功伟绩不致失去他们的光彩„„”下列能成为希罗多德记载的“希腊人的丰功伟绩”的是

①实行直接民主,是西方民主的源头 ②颁布了适用于一切自由民的万民法 ③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 ④民主政治促进学术、文艺多元发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B

12.克利斯提尼时期的“五百人会议”由梭伦时期的“四百人会议”发展而来,两者都是雅典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它们之间明显的区别是

A.前者基于部落选出,后者基于按等级选出

B.前者基于财产多寡.后者更注重家庭出身

C.前者基于等级选出,后者对所有公民开放

D.前者基于行政选区选出,后者基于部落选出

【解析】克里斯蒂尼的此项改革 就是 以10个新的地域部落代替旧的4个血缘部落,地域“部落”可理解为行政区。

13.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是

A.公民法 B.习惯法 C.万民法 D.《十二铜表法》

【解析】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罗马法律,被称为公民法。万民法: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符合本题的法律应指万民法。

13.“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阴不至影响邻地;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

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十二铜表法》)这表明罗马法

A.调节个人财产关系的私法已见端倪 B.意在保护贵族阶层利益

C.以《十二铜表法》为其成熟的标志 D.利于稳定罗马帝国秩序

A

3.《十二铜表法》的积极意义在于

A.取消了奴隶主的特权 B.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C.彻底取消了习惯法 D.适用于整个罗马帝国

B

9.下列图片反映了当今民主政体下的政治活动,其行使民主权利的方式最早来源于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有

①美国大选期间,美国公民积极投票 ②英国议会议员就国家事务进行辩论

③中国全国人大代表对国家事务举手表决 ④韩国宪法法院驳回国会通过的总统弹劾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A

13.“真正杀死苏格拉底的不是民主本身,虽然民主的确可能导致多数人的暴政;杀死苏格拉底的真正凶手是民主的审判,是背离了司法自身灵魂的雅典司法。”这句话指出古代雅典

A.不成熟的是司法而不是民主 B.民主审判有悖司法独立

C. 民主制度还是完美的 D.民主是多数人的暴政

B

11.雅典民主制是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的源头,它所创立的很多原则对后世影响深远。以下

表格中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解析】本题考查了雅典民主改革的相关知识点,根据所学,ABD三项说法正确。C项克利斯提尼执政期间,实行“陶片放逐法”。在每年举行的公民大会上,如果公民们认为某人的行为损害了公民利益,威胁到城邦民主,就把他的名字写在陶片上,然后投入陶缸中。一个陶片相当一张选票。如这个人的得票数超过6000,就表示多数通过,便被逐出国门十年。这一做法对威胁城邦民主的人具有震慑作用,迫使他们言行谨慎,不敢肆意妄为,成为维护民主政治的有力武器。“陶片放逐法”不涉及司法制度,所以本题选C项。

13. 古罗马《民浊大全》记载:“父亲的罪名或所受的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因为每一方的命运均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而任何一方都不得被指定为另一方所犯罪行的继承人。”材料所体现的罗马法的具体原则是

A.保护弱者原则 B.权利平等原则 c.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 D.注重证据原则

高一历史必修一材料题篇六:高中历史必修一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 )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C.排斥异姓诸候,团结同姓诸候 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2、据史记记载,奄国(今山东曲阜)曾随武庚叛周。平叛后,成王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称鲁,并辖“殷民六族”。“殷民”指( )

A.夏人后裔 B.商代遗民 C.周朝百姓 D.少数民族

3、在学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后,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回到商周时代,请判断哪一位同学不可能被周武王封为诸侯王( )

A.甲同学为西周王族成员B.乙同学帮助周武王打败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

C.丙同学回到了商朝,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

D.丁同学做了平民,但才能、人品俱佳

4、《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以什么为纽带( )

A.财产 B.地域 C.信仰 D.血缘

5、秦朝推行郡县制的积极意义在于( )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防止地方官吏搜刮百姓 B.进一步加强君权D.完善地方机构6、“皇帝”制度创立于秦朝,关于这项制度说法错误的是( )

A.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个人的意志

B.“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成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定律 C.历代官僚体制虽有变化,但都以维护王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准则

D.“法令出一”意思是说,皇帝的决策往往要得到群臣的一致意见

7、西汉的中外朝制度形成于( )

A.汉高祖时期 B.汉惠帝时期 C.汉景帝时期 D.汉武帝时期

8、下列有关科举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是一种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制度

C.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 B.有利于世家大族垄断官场 D.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9、万历初年,首辅张居正当权时,“部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了。对此评述正确的是( ) A.说明明朝中期宰相制度“借尸还魂”

B.张居正擅权专恣,加重明朝政治腐败

D.内阁设立后,地位日益提高,权力日益增大

10、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11、下列有关军机处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②军机处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外界干扰少

③军机处的政治决策具有明显的开放性

④军机处的建立,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12、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宫1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50米。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这一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 )

A.皇宫建筑布局愈益合理

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B.政府行政效能不断提高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13、清朝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包括( )

①尊重各民族自己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

③大事集权,小事放权

A.①②③④ ②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④因地制宣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14、广州诗人张维屏在一首诗中描述:“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催。„„众夷相视忽变色,黑旗死仗难生还。”诗人描述的事件( )

A.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

B.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封建压迫的斗争精神C.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精神

D.表达了中国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精神

15、1902年,北京城一茶馆里四位中国人在聊天,张义说:“我参加过公车上书。”李辛说:“我参加过义和团运动。”王平说:“我家住在东交民巷。”赵洋说:“我在京师大学堂读书。”他们当中谁的话不符合当时的现实( )

A.张义 B.李辛 C.王平 D.赵洋

16、“紫禁城内各宫殿,尽为寇兵分国占据。三海、万寿山、颐和园等处„„各宫中历代珍异皆为日人捆载以去。”这是指哪一次侵华战争( )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17、《马关条约》中最能反映帝国主义侵略要求的条款是( )

A.割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

C.增开通商口岸及内河新航线 B.赔款白银二亿两D.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18、台湾义士丘逢甲上奏朝廷:“万民誓不从日,割亦死,拒亦死,宁先死于乱民之手,不愿死于倭人之手„„”与这段话反映的史实有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C.《辛丑条约》 B.《马关条约》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19、义和团运动最直接、最重要的作用是( )

A.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

B.暴露了清政府的卖国本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C.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

D.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20、1945年日本投降后,重庆一家报纸以“日本无条件投降”为谜面,要求打一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当时谜底有两个:屈原(原子弹),苏(苏联)武。对这两个谜底认识正确的是( )

A.以上两个谜底正确,反映了日本投降的根本原因

B.以上两个谜底正确,反映了日本投降的主要原因 C.以上两个谜底没有反映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作用

D.两个谜底没有反映出中国人民为抗战胜利所付出的代价和所起的作用

21、央视6套电视节目《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中,描写了1933年中国军人与日军拼死肉搏,守卫长城,勇夺喜峰口的事迹,这支部队是( )

A.东北抗日义勇军

B.国民党第二十九军D.东北军 C.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22、西安事变完成了很多“转变”,下面关于这些“转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张学良将军从东北易帜到西安事变,经历了拥蒋到倒蒋的转变

B.国民党政策经历了由“攘外必先安内”到被迫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转变

C.中国共产党政策实现了由“逼蒋抗日”到“拥蒋抗日”的转变 D.中国共产党完成了从幼稚到走向成熟的转变

23、关于抗日战争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抗战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②全民族抗战是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③敌后抗日根据地始终是抗战的主战场

④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4、与《天朝田亩制度》相比,《资政新篇》最突出的特点是( )

C.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D.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

25、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其中“煮豆燃萁”是指( )

A.北伐失利 B.定都天京 C.天京陷落 D.天京事变

26、针对党内“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毛泽东撰写《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著述,作出肯定的回答。毛泽东所说的红色政权,最先建立的是( )

A.中央革命根据地

B.川陕革命根据地C.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D.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27、“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毛泽东这首词反映的著名历史事件是( )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红军长征

28、遵义会议后,红军攻克娄山关,毛泽东填写了《忆秦娥·娄山关》一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对这一词句的理解,最贴近其历史寓意的是( )

A.遵义会议后,红军长征从此一路坦途

B.遵义会议,中国革命经历了生死攸关的转折

C.遵义会议前的中国革命彻底失败,必须从头再来

D.革命道路漫长而艰巨,前途不容乐观

29、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老人吴玉章说:“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大家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看作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C.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0、20世纪初,一份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在作乱以反满”。下列人物应属于文中“维新党”的是( )

A.康有为 B.粱启超 C.林则徐 D.孙中山 B.帝国主义扶植袁世凯 D.民主与科学在中国实现

二、材料问答题:(2×20=40分)

31、(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106年,分全国为13部(州),每部(州)派刺史一人,于每年秋天巡行郡国,按“六条问事”的职权,监督郡国……

材料二 (北宋)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管财政兼监察地方官吏,……)提点刑狱(管司法兼监察……)、安抚使(管军事,有时也兼管民政,在边境地区设置),……、提举常平(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

材料三 洪武初年的监察机关称御史台。一三八二年(洪武十五年)改称都察院,长官有左右都御史等,

立决。……明太祖。……置锦衣卫指挥使,下属南北两镇抚司,除负责侍卫、密缉盗贼奸宄外,北镇抚司还掌管诏狱,各地重罪逮至京师,往往由北司严刑审理,而后直接奏请皇帝。

——以上材料均摘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

(1)(10分)概括指出汉、宋、明三朝的官制有何相同之处?材料二中的地方官制有何显著特点?

(2)(10分)简述三朝上述措施的共同作用。

32、(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09年是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4周年,全民族的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1942年初,中国以反法西斯主要国家的身份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

材料三 有人说,美国向广岛和长崎投放原子弹是决定日本投降的因素之一。

请回答:

(1)(8分)请你说出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抗击日军的主要战役及其地位。

(2)(6分)试从中国的角度分析,我国国际地位在抗战时期有所提高原因。

(3)(6分)结合材料三,简要说明你的看法。

黄梅县2009年秋季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答案

高一历史必修一材料题篇七: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试题

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试题

第1卷 (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正确的。

l。周朝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禅让制 C.宗法制 D.内服与外服制度

2.《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该材

料反映了西周分封制

A.同姓亲族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 B.同姓亲族的封地处在战略要地

C.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 D。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3。在我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开始形成于

A。商朝 B。周朝 C.秦朝 D.唐朝

4.西周的分封制和西汉初年的王国分封制都是

A。中央集权的产物 B.为巩固统治而实行

C.皇权的产物 D。仅分封同姓诸侯王

5。隋唐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其完善的含义是

A。中央机构设置的增加 B。地方权力进一步削弱

C,政府决策呈现民主化趋势 D。三省相互牵制,有利于皇权的加强

6.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这一政治制度的演变开始于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7.“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 写。”这说明军机处设置的最初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适用西北用兵之军事需要

c。巩固皇权 D。剥夺朝中大将兵权

8.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是

A.终身制 B.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

C.集体领导的任期制 D.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9.古希腊的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不包括

A.有利于希腊民主制度的发展 B.有利于希腊航海业的发展

C.有利于文化交流 D.有利于精耕细作型农耕经济发展

lO.古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是

A.多为番属关系 B.小国寡民,各邦独立自治

C.众多城邦组成独立国家 D.形成中央集权国家

11.古希腊城邦中最为流行的政体形式是

A.贵族制和民主制 B;贵族制和君主制

C.民主制和寡头制 D.君主制和僭主制

12.标志着法国共和政体最终建立的法律是

A.《人权宣言》 B.1791年宪法

C。《拿破伦法典》 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3。统一后的德国实际是一个

A.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B.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

C.资产阶级军事专政国家 D。带有浓厚封建残余的国家

14.德意志统一的基本方式是

A.革命 B.改革 c.王朝战争 D.独立战争

15.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是

A.罗伯特·沃波尔 B.威廉

c.汉诺威 D.约翰·弥尔顿

16.根据德意志宪法,国会是

A.政府行政机构 B.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

C.人民的代表机构 D.对政府有监督权的行政机构

17.美国国会通过宪法第14条修正案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制定或实施限制合众

国公民的特权或豁免权的任何法律。”这肯定了

A.联邦法律的多样性

B.国家的统一

C.法律的公正性

D.联邦法律的至上性和国家的统一

18。右图昭示世人:中华民族曾经遭受列强侵略的劫难。这场侵华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与《天朝田亩制度》相比,《资政新篇》最突出的特点是

A.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B.触及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D.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

20.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标志是

A.天京陷落 B.天京事变

C.洪秀全病逝 D.石达开兵败

2l-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标志着

A.中华民国的成立

B.清王朝统治的结束

C·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宪法的诞生

D·废除了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22.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

也 。”这里的“变局”和“创举”是指

A·辛亥革命的爆发 B.清朝统治被推翻

c·中华民国的成立D.《临时约法》的颁布

23·下列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

B·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24·读右图,该图片反映了下列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A-反抗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斗争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25·下列五四运动中提出的口号最能体现出其反帝

反封建性质的是

A·“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B.“废除二十一条

c·“勿作五分钟爱国心”D.“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27小题各13分,第28、29小题各12分。共 50 分。

26.汉武帝、宋太祖、明太祖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作为的皇帝。据此回答下列麓I回答 下列问题

(1)他们实行了什么共同的政治体制?(3分)

(2)简述为维护这一制度他们各自采取的措施。(6分)

(3)通过这一制度的不断演变,你从中可以看出其呈现什么趋势?(4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招募或维持常备军;议会必须定期召开:议员的选举不受国王的干涉等等。

——摘自《权利法案》

材料二 本宪法所授立法权,均属于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之合众国国会;行政属于美利坚合众国大总统,大总统任期为四年;合众国之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及国会随时规定并设立的各种低级法院”

——摘自《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这一法律文件的出台,使英国确立了怎样的政体?(2分)这一政体的核

心是什么?(2分)

(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美国的政体主要体现了哪三项原则?(3分)请对材

料三中A、B两处的内容作注解。(2分)

(3)结合所学史实指出英、美两国政体的实行对中国近代前期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28.罗马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直至今天我们仍可以从这份宝贵的法律遗产中受益。

请回答:

(1)《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由哪几部法典组成?(4分)

(2)为什么说它集罗马法之大成?(3分)

(3)罗马法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3分)试以其对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加以说

明。(2分)

29.读图回答问题:

(1)以上三幅图各反映了列强哪次侵华战争的结果?(3分)

(2)依据上述图片及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是如何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6

分)

(3)帝国主义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殖民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试举一例说

明。(1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C 2。C 3.C 4。B 5.D 6.B 7。B 8。D 9.D 10.B

11.A12.D 13.B 14。C 15。A 16。C l7。D 18.B 19.C

20.A 21.C 22.C 23.D 24.D 25。A

二、非选择题:第26、27小题各13分,第28、29小题各12分,共50分。

26。(1)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体制(或中央集权体制)。(3分)

(2)汉武帝建立中朝、设置刺史,实行推恩令等;(2分)宋太祖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等;(2分)明太祖废丞相,亲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大事。(2分)

(3)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2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2分)

27.(1)君主立宪制。(2分)责任内阁制。(2分)

(2)联邦制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3分)

A.国会可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所否决的法律。

B.总统任命联邦法官。(2分)

(3)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制,掀起戊戌变法运动;(2分)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辛亥革命,以三权分立原则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2分)

28。(1)《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4分)

(2)查士丁尼法典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已经发展到完备阶段。它保留了罗马在法学方面的创造成果,对人的行为做出详细的法律规范,为调解复杂的社会矛盾提供了法律手段,成为维系东罗马帝国统治的有效工具。(3分)

(3)罗马法是世界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3分)自19世纪以来,欧洲大多数国家皆以罗马法为法制基础,制定本国的法律制度。(2分

29.(1)图~一:鸦片战争;图二:甲午中日战争;图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分)

(2)鸦片战争,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环,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2分)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中华民族陷入沉重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2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

高一历史必修一材料题篇八: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一复习材料

高一历史必修一材料题篇九:高中历史必修一期中试题及答案

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

姓名 班级

说 明: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请认真书写班级﹑姓名,仔细审题,相信优秀的你必能成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亲情是缘,相聚是缘”,这是自古以来就深存于每一个中国人心底的情结。追根溯源,下列制度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 )

A、井田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2、周王将商代贵族也分封为诸侯,主要目的是( )

A、保护贵族的世袭血统 B、调合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C、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D、巩固刚建立的西周政权

3、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 )

①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 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 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4、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

A、皇权至高无上 B、中央设三公九卿

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

5、、毛泽东说:“百代都行秦政制”这个“制”是指(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宗法制 D、世袭制

6、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 施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7、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政权的危险基本解除始于( )

A、隋唐时期 B、北宋时期 C、元朝时期 D、清朝时期

8、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9、以下关于内阁的表述正确的是 ( )

①明太祖时设置殿阁大学士并开始参与决策 ②内阁制度是明成祖时正式形成的 ③内阁是专制皇权强化的产物 ④内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制约皇权的作用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10、清朝制度规定,军机处对皇帝当日所下谕旨和当日所收公文,均要在当日处理完毕。由此可见,军机处的设置 ( )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C、军机大臣地位高,有决策权 D、加强了专制皇权

11.下列机构中其长官的职能与秦朝丞相相近的是

A.(唐)门下省 B.(宋)枢密院 ( ) D.(清)军机处 C.(元)中书省

12. 希腊城邦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是( )

A. 小国寡民的城邦特点容易形成一种民主的传统

B. 多山多岛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众多平等且独立自治的小城邦

C. 多山多岛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城邦特点共同促成了希腊的民主传统

D. 公民大会使各城邦公民能够在国家发挥较为重要的作用

13、雅典民主政体建立后,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是:( )

A、公民大会 B、五百人议事会 C、民众法庭 D、元老院

14.“如今有个趋势,人们怀念她的民主制度,并将其视为所以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英国历史家约翰•索利语)这里的“她”是指 ( )

A、罗马帝国 B、雅典 C、拜占庭帝国 D、斯巴达

15、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的是 ( )

A、《十二铜表法》制定 B、罗马公民法的制定

C、罗马万民法的形成 D、查士丁尼法典的编成

16. 下列关于罗马法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维护财产公有制

②对人的行为做出了详细的法律规范

③为调解复杂的社会矛盾提供了法律手段

④有利于维系社会稳定,国家的统一

A.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17.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包括( )

① 国王统而不治 ② 内阁行使特权

③ 议会是国家权利中心 ④ 内阁对国王负责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8、“总统可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否决的法律”,上述条文所体现的原则是( )

A.中央集权原则、民主原则 B.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

C.自由平等原则、权力制衡原则 D.中央集权原则、分权原则

19、法国总统与美国总统的不同在于( )

A、武装部队最高统帅 B、对议会负责

C、提名组成内阁政府 D、国家元首

20.“德国虽设议院,但贤明皇帝在上,议院之权薄弱”,这句话说明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 )

A. 民族主义色彩 B.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C. 民主性 D.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

21、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法国的政体为 ( )

A、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B、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C、议会制共和制 D、总统制共和制

22.19世纪英国政治家评论道:“在选任政府方面,不管我们的宪法在理论上授予女王多大的自由,在实践中这种自由是不存在的。”这反映出英国近代政治制度的突出特征是 ( )

A、国王是国家元首 B、国王“统而不治”

C、国王任命内阁首相 D、国王是国家的权力中心

23.下列关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 是一种间接民主制的形式 B. 议会在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利

C. 议会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利 D. 议会拥有立法权

24、以下有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英国女王有立法权

B、法国总统有与议会共创建法律之权,还可连选连任

C、德国议会可以弹劾皇帝 D、美国总统可以解散国会

( ) 25.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依据是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 B.长期闭关锁国的状况被打破 C.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转变 D.民族矛盾开始成为主要矛盾

26、与鸦片战争开放的通商口岸相比,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被迫开放的口岸具有的特点是 ( )

①数量增多 ②开始深入内地 ③由东部延伸到西部 ④从东南沿海扩展至整个沿海地区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27、马克思说:“推动了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这说明 ( )

A、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太平天国运动反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卖国行为

C、清政府的腐败统治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

D、鸦片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高一历史必修一材料题篇十:高一历史必修1试题及答案

高一历史测试题

一、选择题

1.《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以什么纽带?

A.财产 B.地域

C.信仰 D.血缘

2.西周时期,一诸侯王娶了一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再娶了一个妾,为他生了大儿子;后来妻子又为他生了二儿子,妾为他生了三儿子。当该诸侯王死后,继承他的王位的是

A.女儿 B.大儿子 C.二儿子 D.三儿子

3.在西周初年,下列哪个人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A.甲是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兵败后降周

B.乙是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带兵攻打商纣王,为周王朝的建立了汗马功劳

D.丁是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4.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郡守和县令的产生方式是

A.世代相袭 B.考试选拔 C.地方推荐 D.皇帝任命

5、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攻打匈奴 D.修筑长城

6.北宋出现“冗官、冗兵、冗费”局面,从反面说明了

A.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在当时弊大于利 B.政治改革要有经济保证

C.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D.兵赿多,战斗力赿弱

7.“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

A.参加科举考试 B.等待朝廷察举

C.投笔从戎戍边 D.投做官吏幕僚

8.科举制的作用不包括

A. 扩大了官吏来源 B、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C、有利于世家大族垄断仕途 D.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9.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

A.尚书-中书-门下 B.中书-门下-尚书

C.尚书-门下-中书 D.门下-中书-尚书

10.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最突出作用

A.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B.有效地维护了封建国家的长期统一和民族融合

C.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

D.皇权暴政极易造成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停滞

11.“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是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对工作的描述。它说明军机大臣的职能主要是

A.与皇帝“共治国事” B.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

C.“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 D.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12.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播出之后,人们认识了清朝官吏刘墉。但是,有历史学家认为这个电视剧名犯了错误,他最有可能的理由是

A.刘墉不是驼背,所以不能称为“刘罗锅”

B.丞相制度早在明太祖时已经被废除,所以称“宰相刘罗锅”会误导观众

C.刘墉既不是驼背,也不是宰相,所以剧名错误

D.他没有理由,只不过是哗众取宠

13、“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凡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

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材料表明?

A.政治体制的选择取决于自然环境? B.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古希腊各城邦选择了民主

C.政治文明特点由地理环境所决定 D.特殊地理环境为古希腊出现民主政治提供了条

14、乘着时光隧道,当你回到希腊的伯利克里时代,你所看不到的情景是

A.国王住在高高的山冈上并被巨石围墙护卫的王宫之中,监视并控制着全体臣民

B.乡间居民步行进城,高兴地参加公民大会,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C.公民大会正在讨论军国大事,出现了唇枪舌剑的驳论局面

D.雅典正举行特别公民大会,公民在一块陶片上写下他认为的危险分子,获得六千票以

上的人被流放国外

15、 梭伦改革的措施中,最能起到打击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的措施是

A.建立十个地区部落 B. 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

C.废除债奴制 D. 建立评审法庭

16、“我们全都是希腊人;我们的法律、我们的文学、我们的宗教,根源皆在希腊。”英国浪

漫主义诗人雪莱这名话强调是的

A.英国人是古代希腊人的后裔 B.英国文化缺乏原创性

C.希腊文明对西方文明影响深远 D.近代西方法律、文学与宗教之间存在内在联

17、德国法学家耶林格这样说过“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

第三次是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和平,最为持久的征服”,对此,正确的理

解是

A.为德国法西斯的对外侵略提供借口 B.罗马法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C.罗马是一个酷爱侵略的国家 D.罗马法适合所征服的地区

18、从罗马法的产生发展过程,可以清晰看到人类社会法律的产生和演变的发展过程。罗马

法发展的过程中,合乎逻辑的演变是

A.习惯-习惯法-法—法律总结 B.法律理论—习惯-法-习惯法

C.法-习惯-法律总结—习惯法 D.习惯法-习惯总结—习惯-法

19、希腊民主制和罗马法共同的本质特点是

A.都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都特维护奴隶制

C.都保护男子的政治权利 D.外邦人均无政治权利

20.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提出的“天赋人权”“权利平等”口号的理论基础是

A.美国 《1787年宪法》 B.不列颠法 C.罗马法 D.欧洲大陆法

21.美国 《1787 年宪法》 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其内容中最能体现出这一性质的是

A 三权分立 B.总统和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

C.允许奴隶制存在 D.人民有言论、出版、集会和信仰自由

22.《权利法案》在英国政治史上影响深远,它最主要的作用是( )

A.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C.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了国王大权 D.维护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23.“从世界史的观点来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

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对“新的、不同类型”的正确理解是( )

A.确立了现代政党制度 B.实现了民族的独立

C.确立了议会主权的原则 D.开创了现代政体的新形式

24、“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是一句英国格言,它典型地说出民主宪政的特点。宪政就是让

两个魔鬼友好相处且相互制约,把作恶减少的最底程度。这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关键和核

心是( )

A、全体公民的参与程度 B、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市民的整体素质 D、革命的彻底性

25.法国大革命后,帝制与共和制多次反复,共和制最终确立的标志是

A.法兰西共和国宪法颁布 B.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

C.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成立 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

26、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鸦片贸易 B、割占中国领土

C、打开中国商品市场 D、争取外交礼仪平等

27、 18世纪后期,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的根本原因是( )

A.英国工业品很难在中国找到市场 B.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C.中国手工业品的质量优于英国 D.清政府实行闭关自守政策

28、《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两部文献关于社会经济内容的关系

A.后者是前者的完善 B.相互矛盾

C.互不相干 D.无从比较

29、《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两部文献相一致的方面是:

A. 反封建 B.代表中国农民运动的最高峰

C.先进中国人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D.农民革命运动的产物

30、与以往的农民战争相比,太平天国运动新的时代特点表现在 ①运动规模空前 ②反封

建同时反侵略 ③《天朝田亩制度》的平均主义理想 ④《资政新篇》的资本主义色彩

A.①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

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不亡何待!

——摘自《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二:……自秦始皇置丞相,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

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

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摘自《明史记事本末》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唐太宗和明太祖对丞相作用的看法有何不同?简要概括其主要 做法。

(2)综合上述材料,比较唐朝、明朝皇权与相权关系的异同。

32.下列材料分别摘自17世纪末和19世纪后期西欧某两大国的历史文献:(共13分) 材料一:“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方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过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材料二:宪法第15条:“由皇帝任命帝国宰相”;第18条:(皇帝)“有创制法律之权”;

第12条:“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

请完成:

(1)上述两段材料各出自什么政治文献?(2分)

(2)两段材料反映的政治体制有何异同?原因是什么?(5分)

(3)两段材料反映的政治体制的实质是什么?(2分)

(4)两种政治体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3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败。

一一朱熹《朱子语类》卷128

材料二 明大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1)材料一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材料中作者对此看法如何?(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和明代丞相制度的变革反映了何种趋势?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否一致?为什么?(9分)

?

高一历史测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DCBDB CACBB BBDAB CBABC BBDBA CBBAB

二.非选择题

31. (1)唐太宗认为设置宰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 做法:宰相等先集体议政,皇帝最后决断。 (4分)

明太祖认为设置宰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应集权于皇帝一身。做法:废丞相,中央各部门分理政务,互不统属,皇帝总揽大权。(4分)

(2)同:最高决策权都在皇帝手中,相权的存废都服从于皇权。 (2分)异:唐太宗把皇权和相权协凋起来,注意发挥宰相的参政辅佐作用;明太祖把君主专制与宰相制相对立,从制度上取消相权,以保证皇权的绝对权威。‟(4分)

32..(1)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德国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2)异:英国王权受到限制,德国皇帝权力至高无上。

同:都实行君主立宪制。

原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了封建专制统治,德国自上而下的统一保留了封建残余。

(3)资产阶级专政。

(4)英国:议会权力至上,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

德国: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保留下来,阻碍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彻底完成,为后来法西斯专政局面的出现埋下了祸根。

33.(1)措施: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从地方军队中挑选强壮土兵,编入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作者看法:防止地方割据取得成功,但导致地方军事力量削弱,造成在外族进攻时的失败。

(2)趋势:丞相权力削弱,君主权力加强。作用:不一致。唐朝处于封建社会鼎盛时期,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中央集权制,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而明朝以后我国封建制度日益衰落,专制主义的强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不利于社会进步。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gaozhong/124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