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高三】
全国名校大联考2016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试卷 语文篇一:全国名校大联考2016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含解析)
全国名校大联考
2015~2016学年高三第二次联考试卷
语 文
第I卷(阅读题 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承传统文化要有新思维
池建宇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家园,是 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的重要载体。根据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 涵不断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这对增强民族自尊心,使全国人民始终保 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必须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人民。要充分发挥好传统文化 宣传者、帮助者、创造者的作用,努力为人民提供最需要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这样才能真正 赢得群众,达到宣传、教育、引导群众的目的。要深入社区、深入群众,要使中华文化走入社区和 社会,改造和发展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风俗礼仪,开展丰富多样、健康有益的民间民俗文化 活动,让传统文化不仅保存在纸上、珍藏在博物馆里,而且真正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保持中华 民族共有的精神记忆和文化传承。
传统文化不等于教条、枯燥乏味,而是恰恰要更加鲜活,更加实在。做好新时期的宣传思想 文化工作.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和人民群众的欣赏特点,积极探索宣传文化活动形式创新,提高传 播艺术水准,善于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和现代传播技巧,特别是互联网和多媒体新技术,改造文化 传统生产经营传播模式,实现题材体裁、风格流派、表现手法的多样化,努力实现艺术精湛、制作 精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要加强规划,加大投入,特别是运用 现代科技手段,认真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切实保护我们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通过多种多 样的科技手段,让深藏在博物馆、科研机构里的传统文化瑰宝走出来,让更多的人真正接触、了 解、学习。让群众在参与活动中受到熏陶、启迪人生、陶冶情操。同样,也使更多的人了解传统 文化,喜爱传统文化,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
中华传统文化蕴藏于那些经典文本之中,具体化为各种传统文化知识,以各种技术技能存 在于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五千年中华文明积淀下来的文化,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品格和精神 世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石,也是社会进步的必要元素。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教 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基础教育里面,要将我国最美好的传统文化融入到每个人的 血液里。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小学、中学的重要课程,切实做好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 育,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教师要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 的学习、理解,从而对学生起表率作用。此外,还可以在全国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典籍诵读等多 种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让阅读传统经典成为习惯。
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要坚持使用先进正派、健康向上的文化去抵制落 后腐朽、低俗庸俗的文化糟粕。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 承,既不能片面地讲厚古薄今,也不能片面地讲厚今薄古。
(摘自2015年03月3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要让传统文化走出博物馆,深入到群众中去。
B.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要让教条、枯燥的传统文化变得鲜活、实在。
C.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要从娃娃抓起,在中小学中进行推广和普及。
D.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要善于运用现代的传播手段,要有现代思维。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随着社会的进步,对传统文化的内涵也就需要不断地补充完善,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B.要传承文化就要让文化真正地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就必须要深入社区、深人群众。
C.要传承文化首先要保护好文化,这就要求必须运用现代的科技手段来整理文化典籍。
D.基础教育对传承传统文化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要让传统文化成为重要课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积极地创新宣传文化活动的形式,有鉴别地继承传统文化,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将具 有重要的意义。
B.传承传统文化要开展丰富多样,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要让群众参与到活动中,成为承 载者和传播者。
C.传承传统文化离不开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学校要开展各类活动,教师也要加强对传统文 化的学习理解。
D.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可以增强民族的自尊心,所以要坚持运用马列主义等先进正 派的思想来传播。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章昭达,字伯通,吴兴武康人也。昭达性倜傥,轻财尚气。京城陷,昭达还乡里,与世祖游, 因结君臣之分。侯景平,世祖为吴兴太守,昭达杖策来谒世祖。世祖见之大喜,因委以将帅,恩 宠优渥,超于侪等。及高祖讨王僧辩令世祖还长城招聚兵众以备杜龛频使昭达往京口禀承计划 僧辩诛后龛遣其将杜秦来攻长城世祖拒之命昭达总知城内兵事。及杜泰退走,因从世祖东进, 军吴兴,以讨杜龛。龛平,又从世祖东讨张彪于会稽,克之。累功除明威将军、定州刺史。
初,世祖尝梦昭达升于台铉,及旦,以梦告之。至是侍宴,世祖顾昭达日:‚卿忆梦不?何以 偿梦?‛昭达对日:‚当效犬马之用.以尽臣节,自馀无以奉偿。‛欧阳纥据有岭南反,诏昭达都督众 军讨之。昭达倍道兼行,达于始兴。纥闻昭达奄至,惬扰不知所为,乃出顿涯口,多聚沙石,盛以 竹笼,置于水栅之外,用遏舟舰。昭达居其上流,装舰造拍,以临贼栅。又令军人衔刀,潜行水 中,以斫竹笼,笼篾皆解。因纵大舰随流突之,贼众大败,因而擒纥,送于京师,广州平。以功进 车骑大将军,迁司空,馀并如故。
太建二年,率师征萧岿于江陵。时萧岿与周军大蓄舟舰于青泥中,昭达分遣偏将钱道戢、程 文季等,乘轻舟袭之,焚其舟舰。周兵又于峡下南岸筑垒,名日安蜀城,于江上横引大索,编苇为 桥,以度军粮。昭达乃命军士为长戟,施于楼船之上,仰割其索,索断粮绝,因纵兵以攻其城,降 之。三年,遘疾,薨,时年五十四。
昭达性严刻,每奉命出征,必昼夜倍道;然有所克捷,必推功将帅,厨膳饮食,并同于群下,将 士亦以此附之。每饮会,必盛设女伎杂乐,备尽羌胡之声,音律姿容,并一时之妙,虽临对寇敌, 旗鼓相望,弗之废也。四年,配享世祖庙庭。
(选自<南史·章昭达传》,有删节)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及高祖讨王僧辩/令世祖还长城/招聚兵众以备杜龛/频使昭达往京口/禀承计划/僧辩 诛后/龛遣其将杜泰来攻长城/世祖拒之/命昭达总知城内兵事/
B.及高祖讨王僧辩/令世祖还长城招聚兵众/以备杜龛/频使昭达往京口/禀承计划/僧辩
诛/后龛遣其将杜泰来攻长城/世祖拒之/命昭达总知城内兵事/
C.及高祖讨王僧辩/令世祖还长城招聚兵众/以备杜龛/频使昭达往京口/禀承计划/僧辩 诛后/龛遣其将杜泰来攻长城/世祖拒之/命昭达总知城内兵事/
D.及高祖讨王僧辩/令世祖还长城招聚兵众/以备杜龛/频使昭达往京口/禀承计划/僧辩 诛后/龛遣其将杜泰来攻长城/世祖拒之命/昭达总知城内兵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庙号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 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B.“迁”指升官,但也有作一般调动讲的,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 肃公翱事》)。
C.古代表示任命,授予官职的词语有“拜、除、授、赏、封”等等。“除”是去旧职授新职。
D.薨,古代称诸侯之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礼记·曲礼》:“天子死日崩,诸 侯日薨,大夫日卒,士日不禄,庶人日死。”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3分)( )
A.章昭达生性卓越豪迈,轻视财物而崇尚义气。他身经百战,屡建奇功,能与士兵同甘苦, 最后病死于军中,被追赠为大将军。
B.章昭达早年和世祖同游,结下君臣名分,就一心追随他,深受器重。他跟随文帝守长城, 讨杜龛,克张彪,因功被授予刺史。
C.世祖曾经梦到章昭达升官,并把这事告诉了章昭达。后来在侍宴上世祖酒兴正浓时提 及此事,章昭达当即向世祖表明了自己的效忠之心。
D.文章介绍r章昭达辉煌的作战历程,肯定了他治军有方、勇武善战的一面,但对他在临 敌状态下也不停止饮宴作乐表达了否定之意。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世祖见之大喜,因委以将帅,恩宠优渥,超于侪等。(5分)
(2)然有所克捷,必推功将帅,厨膳饮食,并同于群下,将士亦以此附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①上,惟留汉将功。
【注】①东汉时的车骑将军窦宪,他曾经以卓越的战功,大破匈奴北单于,又乘胜追击,登上燕然 山,刻石纪功而还。
8.诗歌颈联中的“横”和“接”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诗句简析其妙处。(5分)
9.诗歌尾联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诗经,氓》一诗中,写女子没有什么过错,而男子的行为却前后不一致的两句诗是:
(2)《逍遥游》中,指出大鹏依然有所待的句子是:,。
(3)E维《使至塞上》 一诗中描写塞外风光的著名诗句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
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树犹如此
朱以撒
西汉的辞赋家枚乘在著名的<七发》-文中写了一株梧桐树,历尽艰辛一一它的根是一半生 一半死,夏日被雷电劈打,冬日被风雪摧残,被急流冲刷,群鸟哀鸣,它却顽强地生长,于树干中 积聚了很多纹理。终于有人把它砍下制成琴,音质太好了,‚使师堂操畅,伯子牙为之歌‛,真是 天下独一份的琴声。
经历这种艰辛的过程,终于修成正果,这也是很理想的结局了。
不论是人、是物,存在于世,都有来自逆向的力量。使行进的历程百般不畅万般蹭蹬,严重 的就称之为磨难了。磨难因人而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提到了文王、仲尼、屈原、左丘、孙
膑、不韦、韩非诸人,不是被囚禁、流放,就是膑脚、失明,凄惨之至,非常人所能承受,最终却都成 为史上人物,千百年过往而不湮其辉光。就是司马迁本人,也是受宫刑后而发愤著《史记》的,这 些人物的经历成为教育的典型,磨难是伴随人生而来的。
书法家对于书法的关系,当然不能言说磨难,至多就是笔墨上的磨练,但作用于人的精神却 是一脉的。像王谢家族中人,他们的欢欣比瓮牖绳枢之子要多得多,普通人家缺乏的条件他们 都会有,比一般人成名成家也就顺当得多。但是,逃不脱的是笔墨上的磨练,因为书法家要靠作 品来说话,而作品是写出来的,写就需要扎实的笔墨功夫,谁也没有理由逃避。人人皆须磨练, 不能例外。成一字须反复不辍,成一篇则如上蜀道,立一体则以一生为计,尚未知可成否。唐人 孟郊曾风趣地说:‚如何不自闲.心与身为仇。‛是啊,一个人为何要如此?此心有远大理想,思遐 举,而必然要筋骨承其劳累,身心共赴一处,以期遂愿。因此白居易在回忆自己学习时真切地
说:‚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 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动以万数。‛大抵文人都有身心磨 练的过程,积年之功夫终于有了相应的收获,心中甚喜。古代社会没有书法家协会,但文人雅集 时相互欣赏,优者备受称道,几因磨练长精神,定非碌碌者。当今有了各级书法协会,依水准而 入座,或一县之会员,一省之会员,当然,一国之会员尤为为人瞩望,由此可见欢愉惨戚藏于寻常 时日里,书斋静处起风云。
可是,持续上进不由人,虽功夫所下甚多,穷昏昼,忘饥渴,却是毫无寸进了,不觉心烦气躁 难以平复.甚至有人就弃笔墨而走,以为艰深不可求索。清人曾国藩是深有体会者,他认为:‚困 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不特写字,凡事皆 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这个‚熬‛字运用得尤其传神……一暂时不见有何进展,仍然 心手不放松,始终自守,不离不弃,继续读书、研究、临摹、创作,似乎不动声色、不激不厉,却韧以 行事。时日忽忽过去,终于学识又有所提高.腕力又有所增强,悟性又有所开启,砉然天开,进入 新境。而那些不能自守者,终将难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喜悦。
一株梧桐,终究要经风雨而后成为琴之优者…一一更多人听到了它悠扬的琴声,忽略了它曾 经的苦难。书法家的磨练,指腕的、心灵的,其中的复杂和幽微,难与外人道。人们聚于酒肆,惊 看张旭笔走龙蛇的迅疾,一幅之内烟波万状,感到了书法家书写是这般轻易。
犹如只看到一朵花的盛开时刻。
(摘自2015年03月27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本文手法多样,开头引用枚乘的《七发》,从梧桐树的历经艰辛终成上等的琴料来说明人 世间任何人、物需要经历一番磨难才能有所成就,顺境使人颓靡。
B.本文旁征博引,古今中外,随手拈来,恰如其分,论证了磨难是伴随人生而来的观点。人
若想有大的成就需经磨难,磨难也会因人而异,有些非常人能忍受。
C.古代书法爱好者经常在一起交流作品,感悟心得.都非庸碌之辈,而现在的书法协会色 龙混杂,成为一部分人附庸风雅的工具.那些人没有经历身心磨练的过程。
D.不管你出身富贵还是贫贱,文人都需经身心的磨练,缺乏自觉的勤学苦练是写不出好作 品的,书法、文学皆如此。否则,就违反了艺术规律,是不会有大成就的。
E.历史名人磨难的事例能激励教育后人,给人以向上的力量。司马迁就是明证。他在遭 受宫刑后,忍辱偷生,发愤著书,所著《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文章开篇介绍枚乘《七发》中的梧桐树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3)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下面两句话的含意。(6分)
①不论是人、是物,存在于世,都有来自逆向的力量。
②犹如只看到一朵花的盛开时刻。
(4)作者说“磨难是伴随人生而来的”,请结合现实谈谈磨难对于成长的意义。(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杨绛的亲情守望
云之端
传说中的‚南沙沟‛,离钓鱼台国宾馆极近,小区门口有人站岗,里面清一色三层旧式小楼, 楼距很宽,中间是静谧的乔木和草坪。据说,这里几百户人家中,没有封闭阳台也没进行装修 的,只有杨绛一家。1977年春,钱钟书一家告别学部办公室的蛰居生活,搬到此处新宅,这也是 他人生中的最后居所。三十多年来,这是一个略显寂寞的地方.因为主人罕有的孤独;但它也不 断迎来送往,因为主人稀世的分量。
钱杨是无锡同乡,1932年相识,1935年喜结良缘,恩爱六十多年。
‚文革‛初期,别人被斗得狼狈不堪,钱钟书却顶着‚活无常‛式的高帽子,胸前挂着名字上打 叉的大牌子昂首阔步,任凭街上的孩子哄闹取笑,既不畏缩也不惶悚。在暴虐横行、风声鹤唳的 年代,瘦弱的杨绛还有过‚壮举‛。‚外人看去她是柔弱的娇太太,面对阶级斗争肯定吃不消或者 往后退缩的样子,但有一次,她真的让我刮目相看!‛叶廷芳回忆说,‚1966年夏的一次批斗会, ‘文革’初期钱钟书被贴了大字报,杨绛就在当中一角贴了个小纸条澄清。后来群众批牛鬼蛇 神,全所一百多人面前,把八九个人都拉出来批斗,站一排,杨绛站在最右边,当时一起被批的还 有宗璞、邹获帆、李健吾等,其他人都低着头,你说什么都接受,就算不符合事实也不敢说话,就 她一个人,脸涨得通红。他们逼问杨绛,为什么要替资产阶级反动权威翻案。她跺着脚,怒不可 遏地据理力争:就是不符合事实!就是不符合事实!这次以后我就对她刮目相看了,一方面是 她的勇敢行为,另一方面是她对丈夫的忠贞,绝不允许有不符合事实的批判。‛
1969年11月,年近花甲的钱钟书告别妻女先下了五七干校,学问通透的他,侍弄煤、锅炉 却是外行,水总是烧不开,被大家笑称‚钱不开‛。半年后,杨绛也来到干校,两个人不在一个连, 但能偶尔相聚。两个连在地界上是毗邻的,差距一里左右。杨绛在‚菜园班‛,当时快六十了,白 天由她看管菜园,她就利用这个时间,坐在小马扎上,用膝盖当写字台,看书或写东西。钱钟书 担负送信工作,每天下午四五点左右,他去‚公社‛取件时,总要绕道百十来步看他的妻子,杨绛 把自己写的东西递给他,他一般就站在那儿看。
在信阳的日子,杨绎依然和别人不同,似乎总是‚笑嘻嘻的‛,还对大家说‚文革‛对她最大的 教育就是与群众打成一片。只是有一次,大家都在劳动,凿井、种菜、浇菜……菜地旁边突然起 了个坟堆,她说,死的人多冷啊,坟地里草都没有……当时是夏天,大家还奇怪她怎么会想到冷。 事实上,那时候的杨绛刚刚遭遇丧婿之痛,他们的女婿王德一,在批斗中不堪受辱自杀了。 1997年,钱杨二老的独女钱瑗去世,一年后,缠绵病榻的钱钟书也走了。‚钟书病中,我只 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
全国名校大联考2016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试卷 语文篇二:全国名校2016届高三第二次百校大联考联考 语文试卷 扫描版含答案
全国名校大联考2016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试卷 语文篇三:全国名校2016届高三第二次百校大联考 语文试卷 扫描版含答案
全国名校大联考2016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试卷 语文篇四:全国名校大联考2016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试卷
全国名校大联考2016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试卷 全国名校大联考2016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试卷
语 文
第I卷(阅读题 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承传统文化要有新思维
池建宇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家园,是
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的重要载体。根据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
涵不断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这对增强民族自尊心,使全国人民始终保
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必须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人民。要充分发挥好传统文化
宣传者、帮助者、创造者的作用,努力为人民提供最需要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这样才能真正
赢得群众,达到宣传、教育、引导群众的目的。要深入社区、深入群众,要使中华文化走入社区和
社会,改造和发展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风俗礼仪,开展丰富多样、健康有益的民间民俗文化
活动,让传统文化不仅保存在纸上、珍藏在博物馆里,而且真正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保持中华
民族共有的精神记忆和文化传承。
传统文化不等于教条、枯燥乏味,而是恰恰要更加鲜活,更加实在。做好新时期的宣传思想
文化工作.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和人民群众的欣赏特点,积极探索宣传文化活动形式创新,提高传
播艺术水准,善于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和现代传播技巧,特别是互联网和多媒体新技术,改造文化
传统生产经营传播模式,实现题材体裁、风格流派、表现手法的多样化,努力实现艺术精湛、制作
精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要加强规划,加大投入,特别是运用
现代科技手段,认真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切实保护我们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通过多种多
样的科技手段,让深藏在博物馆、科研机构里的传统文化瑰宝走出来,让更多的人真正接触、了
解、学习。让群众在参与活动中受到熏陶、启迪人生、陶冶情操。同样,也使更多的人了解传统
文化,喜爱传统文化,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
中华传统文化蕴藏于那些经典文本之中,具体化为各种传统文化知识,以各种技术技能存
在于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五千年中华文明积淀下来的文化,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品格和精神
世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石,也是社会进步的必要元素。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教
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基础教育里面,要将我国最美好的传统文化融入到每个人的
血液里。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小学、中学的重要课程,切实做好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
育,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教师要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
的学习、理解,从而对学生起表率作用。此外,还可以在全国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典籍诵读等多
种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让阅读传统经典成为习惯。
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要坚持使用先进正派、健康向上的文化去抵制落
后腐朽、低俗庸俗的文化糟粕。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
承,既不能片面地讲厚古薄今,也不能片面地讲厚今薄古。
(摘自2015年03月3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要让传统文化走出博物馆,深入到群众中去。
B.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要让教条、枯燥的传统文化变得鲜活、实在。
C.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要从娃娃抓起,在中小学中进行推广和普及。
D.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要善于运用现代的传播手段,要有现代思维。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随着社会的进步,对传统文化的内涵也就需要不断地补充完善,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B.要传承文化就要让文化真正地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就必须要深入社区、深人群众。
C.要传承文化首先要保护好文化,这就要求必须运用现代的科技手段来整理文化典籍。
D.基础教育对传承传统文化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要让传统文化成为重要课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积极地创新宣传文化活动的形式,有鉴别地继承传统文化,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将具
有重要的意义。
B.传承传统文化要开展丰富多样,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要让群众参与到活动中,成为承
载者和传播者。
C.传承传统文化离不开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学校要开展各类活动,教师也要加强对传统文
化的学习理解。
D.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可以增强民族的自尊心,所以要坚持运用马列主义等先进正
派的思想来传播。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章昭达,字伯通,吴兴武康人也。昭达性倜傥,轻财尚气。京城陷,昭达还乡里,与世祖游,
因结君臣之分。侯景平,世祖为吴兴太守,昭达杖策来谒世祖。世祖见之大喜,因委以将帅,恩
宠优渥,超于侪等。及高祖讨王僧辩令世祖还长城招聚兵众以备杜龛频使昭达往京口禀承计划
僧辩诛后龛遣其将杜秦来攻长城世祖拒之命昭达总知城内兵事。及杜泰退走,因从世祖东进,
军吴兴,以讨杜龛。龛平,又从世祖东讨张彪于会稽,克之。累功除明威将军、定州刺史。
初,世祖尝梦昭达升于台铉,及旦,以梦告之。至是侍宴,世祖顾昭达日:卿忆梦不?何以
偿梦?昭达对日:当效犬马之用.以尽臣节,自馀无以奉偿。欧阳纥据有岭南反,诏昭达都督众
军讨之。昭达倍道兼行,达于始兴。纥闻昭达奄至,惬扰不知所为,乃出顿涯口,多聚沙石,盛以
竹笼,置于水栅之外,用遏舟舰。昭达居其上流,装舰造拍,以临贼栅。又令军人衔刀,潜行水
中,以斫竹笼,笼篾皆解。因纵大舰随流突之,贼众大败,因而擒纥,送于京师,广州平。以功进
车骑大将军,迁司空,馀并如故。
太建二年,率师征萧岿于江陵。时萧岿与周军大蓄舟舰于青泥中,昭达分遣偏将钱道戢、程
文季等,乘轻舟袭之,焚其舟舰。周兵又于峡下南岸筑垒,名日安蜀城,于江上横引大索,编苇为
桥,以度军粮。昭达乃命军士为长戟,施于楼船之上,仰割其索,索断粮绝,因纵兵以攻其城,降
之。三年,遘疾,薨,时年五十四。
昭达性严刻,每奉命出征,必昼夜倍道;然有所克捷,必推功将帅,厨膳饮食,并同于群下,将
士亦以此附之。每饮会,必盛设女伎杂乐,备尽羌胡之声,音律姿容,并一时之妙,虽临对寇敌,
旗鼓相望,弗之废也。四年,配享世祖庙庭。
(选自/span南史·章昭达传》,有删节)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及高祖讨王僧辩/令世祖还长城/招聚兵众以备杜龛/频使昭达往京口/禀承计划/僧辩
诛后/龛遣其将杜泰来攻长城/世祖拒之/命昭达总知城内兵事/
B.及高祖讨王僧辩/令世祖还长城招聚兵众/以备杜龛/频使昭达往京口/禀承计划/僧辩
诛/后龛遣其将杜泰来攻长城/世祖拒之/命昭达总知城内兵事/
C.及高祖讨王僧辩/令世祖还长城招聚兵众/以备杜龛/频使昭达往京口/禀承计划/僧辩
诛后/龛遣其将杜泰来攻长城/世祖拒之/命昭达总知城内兵事/
D.及高祖讨王僧辩/令世祖还长城招聚兵众/以备杜龛/频使昭达往京口/禀承计划/僧辩
诛后/龛遣其将杜泰来攻长城/世祖拒之命/昭达总知城内兵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庙号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
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B.迁指升官,但也有作一般调动讲的,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
肃公翱事》)。
C.古代表示任命,授予官职的词语有拜、除、授、赏、封等等。除是去旧职授新职。
D.薨,古代称诸侯之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礼记·曲礼》:天子死日崩,诸
侯日薨,大夫日卒,士日不禄,庶人日死。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3分)( )
A.章昭达生性卓越豪迈,轻视财物而崇尚义气。他身经百战,屡建奇功,能与士兵同甘苦,
最后病死于军中,被追赠为大将军。
B.章昭达早年和世祖同游,结下君臣名分,就一心追随他,深受器重。他跟随文帝守长城,
讨杜龛,克张彪,因功被授予刺史。
C.世祖曾经梦到章昭达升官,并把这事告诉了章昭达。后来在侍宴上世祖酒兴正浓时提
及此事,章昭达当即向世祖表明了自己的效忠之心。
D.文章介绍r章昭达辉煌的作战历程,肯定了他治军有方、勇武善战的一面,但对他在临
敌状态下也不停止饮宴作乐表达了否定之意。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世祖见之大喜,因委以将帅,恩宠优渥,超于侪等。(5分)
(2)然有所克捷,必推功将帅,厨膳饮食,并同于群下,将士亦以此附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注】东汉时的车骑将军窦宪,他曾经以卓越的战功,大破匈奴北单于,又乘胜追击,登上燕然
山,刻石纪功而还。
8.诗歌颈联中的横和接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诗句简析其妙处。(5分)
9.诗歌尾联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诗经,氓》一诗中,写女子没有什么过错,而男子的行为却前后不一致的两句诗是:
(2)《逍遥游》中,指出大鹏依然有所待的句子是: , 。
(3)E维《使至塞上》 一诗中描写塞外风光的著名诗句是: , 。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
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树犹如此
朱以撒
西汉的辞赋家枚乘在著名的/span七发》-文中写了一株梧桐树,历尽艰辛一一它的根是一半生
一半死,夏日被雷电劈打,冬日被风雪摧残,被急流冲刷,群鸟哀鸣,它却顽强地生长,于树干中
积聚了很多纹理。终于有人把它砍下制成琴,音质太好了,使师堂操畅,伯子牙为之歌,真是
天下独一份的琴声。
经历这种艰辛的过程,终于修成正果,这也是很理想的结局了。
不论是人、是物,存在于世,都有来自逆向的力量。使行进的历程百般不畅万般蹭蹬,严重
的就称之为磨难了。磨难因人而异,司马迁在/span报任安书》中提到了文王、仲尼、屈原、左丘、孙
膑、不韦、韩非诸人,不是被囚禁、流放,就是膑脚、失明,凄惨之至,非常人所能承受,最终却都成
为史上人物,千百年过往而不湮其辉光。就是司马迁本人,也是受宫刑后而发愤著《史记》的,这
些人物的经历成为教育的典型,磨难是伴随人生而来的。
书法家对于书法的关系,当然不能言说磨难,至多就是笔墨上的磨练,但作用于人的精神却
是一脉的。像王谢家族中人,他们的欢欣比瓮牖绳枢之子要多得多,普通人家缺乏的条件他们
都会有,比一般人成名成家也就顺当得多。但是,逃不脱的是笔墨上的磨练,因为书法家要靠作
品来说话,而作品是写出来的,写就需要扎实的笔墨功夫,谁也没有理由逃避。人人皆须磨练,
不能例外。成一字须反复不辍,成一篇则如上蜀道,立一体则以一生为计,尚未知可成否。唐人
全国名校大联考2016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试卷 语文篇五:全国名校大联考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全国名校大联考
2015~2016学年高三第一次联考试卷
语 文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的本质是不稳定的。凡是既定的经典艺术都是已死亡的尸体,捍卫一种艺术形态的无 限有效和再现都是背离历史规律与文明本能的行为,如果文明倾向稳定的态势,那它在最初诞 生那一刻就彻底死亡。因此,艺术必然对那些僵滞的文化、审美、制度和价值进行破坏,其本能 目的就是激活文明不至于在稳定中走向终结。
艺术作为人类情感思想的表现载体之一,其材料类型各种各样,它们的物质属性恰恰跟艺 术本质没有直接关系,如绘画材料与表演躯体不是艺术所关照的中心。艺术的本质是通过各种 材料手段反映的意识世界,其主体最终是人。由于传统哲学在世界第一性上的决裂争歧,结果 导致美学体系陷入神学绝对性与理性绝对性的夹缝中。直到存在主义哲学的出现,才逐渐还原 了人的主体独立性与特殊性,它把人的存在先于自然本质,而本质先于存在被看作是一个普遍 的自然现象,即它只适于物质,不适合于文明人特殊的存在体。不想传统神学将人作为神秘的 它在,更不想物质主义将人定为一种自然的客在。
20世纪人类文化精神的演进,主要是艺术与哲学对历史与文明、社会与制度的批判性构 建。这就是艺术从审美功能转向社会学功能的新蜕变。艺术自身处于一种极为不稳定的状态, 换言之,艺术的本质如同文明人的本质,其最高级的一面是最不稳定的活跃层面。其原始面貌 也不再是本质的主体。艺术发展到当代,审美成为当代艺术最低级功能,它进而复杂到对自身 的批判与颠覆。因此,艺术的本质是文明人的精神存在现象,是文明抽象的总和。那么,人作为 意识存在的主体,他所对肉体与自然依赖不再是绝对的被动,自杀的自由意志在一定程度上消 解了自然力的绝对性。这种意识存在的精神现象虽没能彻底颠覆自然的规律秩序,但对人的本 身存在是彻底意志化。在常规的社会文明状态中,商品的最高级形态不再是使用与交换的物性 价值,成为人们的社会精神价值存在的表现形态。
艺术是既定文明的死敌,即使最正确的道德行为、最健康的审美价值和最稳定的结构形态, 均为艺术所不可饶恕的捣毁对象,稳定意味着文明的僵死与历史的终结。艺术最突出的新与旧 的生死较量,从形式到内容都处于一个极度不稳定状态,任何一个社会的艺术在一定时间内保 持相对的稳定性,那么,它的发展往往是相对缓慢的。战争是残酷的,再也没有比死亡威胁更能 激发人类的智慧与想象、勇气与毅力。当代的资本主义文明呈现出一个稳定性,它与人类在艺 术上创造力激情的萎缩有着内在密切联系。正如海德格尔所说:民主意味着资本主义的彻底终 结。文明正是在不稳定中达到最终毁灭,可稳定则是提前的死亡。一位有天赋的艺术家,其求 变求新的突破本能成为一种创作激情,这种原动力使他们对一切既定的审美规范、制度权威、形 式风格和内容主题充满了敌意,从而造成艺术自身不断死亡与新生的蜕变性过程,它表现为文 明不断演变的运动特征。
(摘编自程美信《艺术的本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一种艺术形态的无限有效和再现的捍卫,都是违背历史规律与文明本能的,因为既定 的经典艺术都已死亡,这是由艺术的本质所决定的。
B.艺术的本质是不稳定的,稳定意味着文明的僵死与历史的终结,因此,为激活文明,艺术 总是对僵滞的文化、审美、制度和价值进行破坏。
C.最正确的道德行为、最健康的审美价值和最稳定的结构形态,都是艺术捣毁对象,因为 艺术是既定文明的死敌,文明倾向稳定,就意味着死亡。
D.作为人类情思的表现载体,艺术的材料各种各样,它们的物质属性其实跟艺术本质没有 关系,如绘画材料与表演躯体不是艺术所关照的中心。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艺术的本质是人的意识的反映,艺术的主体最终是人,但传统哲学让美学体系陷入神学 绝对性与理性绝对性的夹缝中。
B.存在主义哲学的出现,还原了人的主体独立性与特殊性,认为人的存在先于自然本质, 而本质先于存在是一种自然现象。
C.传统神学将人作为神秘的它在,竟然从物质主义的角度将人定为一种自然的客在,这是 人们所未曾预料的。
n 20世纪艺术功能开始从审美转向社会学,主要表现在艺术与哲学对历史与文明、社会与 制度的批判性构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新与旧的生死较量,所以从形式到内容都处于一个不稳定状态, 其最高级的一面是最不稳定的活跃层面。
B.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审美是艺术最低级功能,它进而复杂到对自身的批判与颠覆。所以 说,艺术的本质是文明人的精神存在现象。
C.如果一种艺术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相对的稳定性,那么它的发展往往是相对缓慢的,这是 有艺术的不稳定性的本质所决定的。
D.有天赋的艺术家,总是以其求变求新的突破本能,对一切既定的审美规范、制度权威、形 式风格和内容主题进行革新。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天启元年,辽阳破,率教潜逃,罪当死,幸免。率教请于经略王在晋,愿收复前屯卫城,率家 丁三十八人以往。蒙古据其地,不敢进,抵中前所而止。其年,游击鲁之甲以枢辅孙承宗令,救 难民六千口-至前屯,尽驱蒙古于郊外。率教乃得入,编次难民为兵,缮雉堞,谨斥堠,军府由是 粗立。既而承宗令裨将陈练以川、湖土兵来助,前屯守始固。而率教所招流亡至五六万。择其 壮者从军,悉加训练。余给牛种,大兴屯田,身自督课,至手足胼胝。承宗出关阅视,大喜,以己 所乘舆赠之。
六年二月,蒙古以宁远被围,乘间入犯平川、三山堡。率教御之,斩首百余级,夺马二百匹, 追至高台堡乃还。捷闻,帝大喜,立擢都督同知,实授总兵官,代杨麒镇山海关。寻论功,再进右 都督,世荫本卫副千户。时满桂守宁远,亦有盛名,与率教深相得。及宁远被围,率教遣一都司、
四守备东援。桂恶其稽缓,拒不纳,以袁崇焕言,乃令入。既解围,率教欲分功,桂不许,且责其 不亲援,两人遂有隙。
七年五月,大清兵围锦州,率教与中官纪用、副将左辅、朱梅等婴城固守,发大炮,颇多击伤。 相持二十四日,围始解。明年,大清兵由大安口南下。率教驰援,三昼夜抵三屯营。总兵朱国彦 不令入,遂策马而西。十一月四日战于遵化,中流矢阵亡,一军尽殁。帝闻痛悼,赐恤典,立祠 奉祀。
率教为将廉勇,待士有恩,勤身奉公,劳而不懈,与满桂并称良将。二人既殁,益无能办东 事者。
(选自《明史·赵率教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著战功/已劾罢/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
B.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著战功/已/劾罢/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
C.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著战功/已劾罢/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
D.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著战功/已/劾罢/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弹劾”是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
B“经略”是指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掌管一路或数路军、政事务,职位高 于总督。
C“世荫”是指在封建时代,子子孙孙因为先人或祖上有卓越的功勋而世袭官职。
D.“屯田”是指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 式。有官屯与民屯之分,以官屯为主。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赵率教屡建战功,善于应变。辽东战事紧急,他虽被罢职,但率家丁到前线立功。得到 经略袁应泰的赏识,被提升为副总兵,掌管中军的事务。
B.赵率教审时度势,身先士卒。在蒙古兵盘踞前屯卫城时,他没有进击;当他人把蒙古人 驱逐到郊外时,他才敢进入。训练、屯田时他亲力亲为。
C.赵率教不计名利,与人为善。当宁远被围时,他派多人前去援助;宁远之围解除后,他想 与满桂共享战功。当三屯营被清兵围困时,他亲自驰援。
D.赵率教廉洁勇猛,待人厚道。尽管他和满桂产生了一点矛盾,还是一起被人们看作良 将,他们死后,明朝廷就更加没有能办理辽东战事的人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率教乃得入,编次难民为兵,缮雉堞,谨斥堠,军府由是粗立。(5分)
(2)既解围,率教欲分功,栳不许,且责其不亲援。两人遂有隙。(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①关山月
萧绎
朝望清波道,夜上白登台。
月中舍桂树,流影自徘徊。
寒沙逐风起,春花犯雪开。
夜长无与晤,衣单谁为裁。
【注】①《乐府解题>日:“《关山月》,伤离别也。”
8.这首诗的第三联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5分)
9.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结合全诗加以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 _,。”两句意思一致。
(2)《阿房宫赋》中总括秦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给人民带来了深 重的灾难的语句是“____,____ ?”
(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神话的句 子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 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温暖
张国平
宾馆很小,隐匿在高楼林立的城市边缘一条狭窄拥挤的小巷里,如同相貌平平的我,很不起 眼。恰逢又是淡季,生意更显得冷清。
门“吱呀”一声响,探出一个脑袋,面色灰黄,宽边眼镜后是中年男人不应有的胆怯的眼神。 “有房间吗?”男人的声音很低,低得我几乎难以听清。“有。”我敷衍着。“多少钱一间?带 卫生间的。”男人问。我没有抬头,语音里却带着刺:“那叫标准间,80元。”门又“吱呀”一声关 上,夹着男人一句话的尾巴:“太贵了!”“贵?如果是旺季最低也要120元。”知道他也不是什么 料,我的头埋在杂志里说。
“吱呀”又一声,重新探出那颗圆圆的脑袋:“能便宜吗?”我有些不耐烦,拖着长腔说:“已经
是最便宜了。”男人叹一口气问:“买一个床位行吗?”我有些好笑,抬头把目光盯在男人那神色紧 张的脸上。“行吗?”男人重复着问。我说:“不行,现在住宾馆哪有定单张床位的。”男人的脸有 些微红:“你看看,我——我带的钱不多。照顾一下吧。”男人一脸的真诚,语气可怜兮兮的。我 的心有些软,不置可否地望着他。“照顾一下吧,妹妹,我从县城来,这么晚了实在没法回去。”男 人诚恐地望着我,像一个等待宣判结果的犯人。我抬头望望大厅里挂的钟,已经是十点过五分
了。我问:“六十块钱也拿不出来?”男人耷拉下头,嘟噜:“实在紧巴,看病花完了。”我无奈地摇 头说:“好吧。”我知道自己背着老板自作主张的后果,日后查出来轻者罚款,重者辞退,但我几乎 没有犹豫就答应了,因为刹那间男人那张酸楚的脸突然让我想起出外打工两年多没回家的哥
哥。我问:“明天天亮前能离开吗?”男人的头如啄米小鸡:“能,能。”我说:“好吧!”准备带他 上楼。
男人孩子似地朝门外兴奋地招手,进来进来。门口出现一个少气无力病怏怏的女人。我吃
惊:“这是?”男人嘿嘿地说:“媳妇,我媳妇。”“你们两个人?”我为难地问:“不是要一张床位吗?” 男人忙解释:“就要一张床位。妹子,我们保证俩人只睡一张床,另一张不碰一指头。”女人也期 期艾艾地乞求:“行吗,妹子?”
其实我也是准备把男人安排在二楼只一张床的值班室的。二楼整层被改造成会议室后,那 间值班室临时空着。既然这样,我就偷偷领他们上去。一进门男人东张西望,找什么东西似的。 “没卫生间呀。”男人语气里有些不满。原本想男人会感激我的,却这么说。我拿眼狠狠地剜男 人:“这还不够吗?想砸我的饭碗?”男人突然意识到他的话刺激了我.马上赔着笑脸说;“你不知 道呀妹子,你嫂子晚上总上厕所,没有厕所很麻烦的。”我这才注意到女人那一直捂在肚子上的 手。女人满脸的歉疚:“大妹子,都怪俺这不争气的肚子。”我o里突然一阵酸楚。
我只好冒更大风险偷开了标准间。男人刚想开口谢我,我竖食指在嘴边,做了个别说话的 手势,低声说:“别忘了天亮前离开。”男人抓住我的手使劲摇晃,眼睛里一片潮湿。
天刚蒙蒙亮,我就蹑手蹑脚催他们离开,但人已经不在了,床铺却整齐如初。床柜上有一张 很小的纸条:我们走了,床铺没动,我们睡在地毯上。谢谢你大妹子!
第二年春天,娘突然病重,哥哥被迫从外地赶回来,也催我回家去看娘。半年多没回家,再 见娘已经是奄奄一息了,我的泪涌满了脸。娘伸出枯枝般的手扯着我,嘴巴翕动着却没有说出 话。哥哥说,娘最放心不下的是你的婚事,老大不小的也该成个家了。婚事也是我最头疼的,作 为边缘人,乡下的城市人、城市的乡下人,处在两难境地。姐姐说她为我瞅了一个,只是年岁大 了些,抓紧时间谈谈,了却娘的心愿吧。婚事竟成了娘临终前的包袱,我沮丧到了极点。谈就谈 吧,把娘送终了再散。抱着这种心态,我跟姐姐去了她的家。姐姐跟男方约好,这天下午我们 见面。
刚刚吃过午饭,姐姐就迫不及待地到门口张望.第四次返回后兴冲冲地对我说:“来了来了, 人家来了。”我却满不在乎地说:“来了就来了呗,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推门进来的是一张熟悉的面孔,灰黄的脸,宽边的眼镜。“是——你?”我们异口同声吐出两 个字,脸上写满了惊讶。我满脸通红,转身躲进了里间。姐姐追进来羞愧地说,他结过婚,媳妇 得病死了,怕你不愿意,事前瞒着你。
我的眼前反复浮现着那天他在宾馆搀扶媳妇上楼的情景。明媚的春光透过格子窗洒在我 的脸上,痒痒的。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小说中的“我”是一个边缘人,——“乡下的城市人、城市的乡下人”。但“我”并没有自
卑自贱,而是凭自己的双手顽强而艰难地为理想奋斗着。
B.“男人诚恐地望着我,像一个等待宣判结果的犯人”,句子内涵丰富,既有祈求住下、盼望 少收钱的心理、也有对不起生病妻子的自责。
C.文中写到男人“胆怯的眼神”,并不说明男人真正胆怯,而是因为不熟悉城市生活的局促 和没有足够住宾馆的费用的窘迫。
D.小说文笔质朴,生动的人物对话真实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刻画了人物的形象,使读者 从对话中领悟到了人物心理的变化。
E.小说采用反衬的手法,开始时,用文中“我”的冷淡和嘲讽,衬托了那对夫妻的忍让,使读 者增添了对这对不幸夫妻的同情。
(2)小说题目“温暖”,在文中有哪些具体体现?(6分)
(3)结合文意,请简要概括分析文中“我”的性格特点。(6分)
(4)小说最后一段,对相亲结果已有暗示,请结合全文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理解和依据。(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科学家在路上
张伟
全国名校大联考2016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试卷 语文篇六:全国名校大联考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全国名校大联考
2015~2016学年高三第一次联考试卷
语 文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的本质是不稳定的。凡是既定的经典艺术都是已死亡的尸体,捍卫一种艺术形态的无
限有效和再现都是背离历史规律与文明本能的行为,如果文明倾向稳定的态势,那它在最初诞
生那一刻就彻底死亡。因此,艺术必然对那些僵滞的文化、审美、制度和价值进行破坏,其本能
目的就是激活文明不至于在稳定中走向终结。
艺术作为人类情感思想的表现载体之一,其材料类型各种各样,它们的物质属性恰恰跟艺
术本质没有直接关系,如绘画材料与表演躯体不是艺术所关照的中心。艺术的本质是通过各种
材料手段反映的意识世界,其主体最终是人。由于传统哲学在世界第一性上的决裂争歧,结果
导致美学体系陷入神学绝对性与理性绝对性的夹缝中。直到存在主义哲学的出现,才逐渐还原
了人的主体独立性与特殊性,它把人的存在先于自然本质,而本质先于存在被看作是一个普遍
的自然现象,即它只适于物质,不适合于文明人特殊的存在体。不想传统神学将人作为神秘的
它在,更不想物质主义将人定为一种自然的客在。
20世纪人类文化精神的演进,主要是艺术与哲学对历史与文明、社会与制度的批判性构
建。这就是艺术从审美功能转向社会学功能的新蜕变。艺术自身处于一种极为不稳定的状态, 换言之,艺术的本质如同文明人的本质,其最高级的一面是最不稳定的活跃层面。其原始面貌
也不再是本质的主体。艺术发展到当代,审美成为当代艺术最低级功能,它进而复杂到对自身
的批判与颠覆。因此,艺术的本质是文明人的精神存在现象,是文明抽象的总和。那么,人作为
意识存在的主体,他所对肉体与自然依赖不再是绝对的被动,自杀的自由意志在一定程度上消
解了自然力的绝对性。这种意识存在的精神现象虽没能彻底颠覆自然的规律秩序,但对人的
本
身存在是彻底意志化。在常规的社会文明状态中,商品的最高级形态不再是使用与交换的物性
价值,成为人们的社会精神价值存在的表现形态。
艺术是既定文明的死敌,即使最正确的道德行为、最健康的审美价值和最稳定的结构形态,
均为艺术所不可饶恕的捣毁对象,稳定意味着文明的僵死与历史的终结。艺术最突出的新与旧
的生死较量,从形式到内容都处于一个极度不稳定状态,任何一个社会的艺术在一定时间内保
持相对的稳定性,那么,它的发展往往是相对缓慢的。战争是残酷的,再也没有比死亡威胁更能
激发人类的智慧与想象、勇气与毅力。当代的资本主义文明呈现出一个稳定性,它与人类在艺
术上创造力激情的萎缩有着内在密切联系。正如海德格尔所说:民主意味着资本主义的彻底终
结。文明正是在不稳定中达到最终毁灭,可稳定则是提前的死亡。一位有天赋的艺术家,其求
变求新的突破本能成为一种创作激情,这种原动力使他们对一切既定的审美规范、制度权威、形
式风格和内容主题充满了敌意,从而造成艺术自身不断死亡与新生的蜕变性过程,它表现为文
明不断演变的运动特征。
(摘编自程美信《艺术的本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一种艺术形态的无限有效和再现的捍卫,都是违背历史规律与文明本能的,因为既定
的经典艺术都已死亡,这是由艺术的本质所决定的。
B.艺术的本质是不稳定的,稳定意味着文明的僵死与历史的终结,因此,为激活文明,艺术
总是对僵滞的文化、审美、制度和价值进行破坏。
C.最正确的道德行为、最健康的审美价值和最稳定的结构形态,都是艺术捣毁对象,因为
艺术是既定文明的死敌,文明倾向稳定,就意味着死亡。
D.作为人类情思的表现载体,艺术的材料各种各样,它们的物质属性其实跟艺术本质没有
关系,如绘画材料与表演躯体不是艺术所关照的中心。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艺术的本质是人的意识的反映,艺术的主体最终是人,但传统哲学让美学体系陷入神学
绝对性与理性绝对性的夹缝中。
B.存在主义哲学的出现,还原了人的主体独立性与特殊性,认为人的存在先于自然本质,
而本质先于存在是一种自然现象。
C.传统神学将人作为神秘的它在,竟然从物质主义的角度将人定为一种自然的客在,这是
人们所未曾预料的。
n 20世纪艺术功能开始从审美转向社会学,主要表现在艺术与哲学对历史与文明、社会与
制度的批判性构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新与旧的生死较量,所以从形式到内容都处于一个不稳定状态,
其最高级的一面是最不稳定的活跃层面。
B.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审美是艺术最低级功能,它进而复杂到对自身的批判与颠覆。所以
说,艺术的本质是文明人的精神存在现象。
C.如果一种艺术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相对的稳定性,那么它的发展往往是相对缓慢的,这是
有艺术的不稳定性的本质所决定的。
D.有天赋的艺术家,总是以其求变求新的突破本能,对一切既定的审美规范、制度权威、形
式风格和内容主题进行革新。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赵率教,
天启元年,辽阳破,率教潜逃,罪当死,幸免。率教请于经略王在晋,愿收复前屯卫城,率家
丁三十八人以往。蒙古据其地,不敢进,抵中前所而止。其年,游击鲁之甲以枢辅孙承宗令,救
难民六千口-至前屯,尽驱蒙古于郊外。率教乃得入,编次难民为兵,缮雉堞,谨斥堠,军府由是 粗立。既而承宗令裨将陈练以川、湖土兵来助,前屯守始固。而率教所招流亡至五六万。择其
壮者从军,悉加训练。余给牛种,大兴屯田,身自督课,至手足胼胝。承宗出关阅视,大喜,以己
所乘舆赠之。
六年二月,蒙古以宁远被围,乘间入犯平川、三山堡。率教御之,斩首百余级,夺马二百匹,
追至高台堡乃还。捷闻,帝大喜,立擢都督同知,实授总兵官,代杨麒镇山海关。寻论功,再进右
都督,世荫本卫副千户。时满桂守宁远,亦有盛名,与率教深相得。及宁远被围,率教遣一都司、 四守备东援。桂恶其稽缓,拒不纳,以袁崇焕言,乃令入。既解围,率教欲分功,桂不许,且责其
不亲援,两人遂有隙。
七年五月,大清兵围锦州,率教与中官纪用、副将左辅、朱梅等婴城固守,发大炮,颇多击伤。
相持二十四日,围始解。明年,大清兵由大安口南下。率教驰援,三昼夜抵三屯营。总兵朱国彦
不令入,遂策马而西。十一月四日战于遵化,中流矢阵亡,一军尽殁。帝闻痛悼,赐恤典,立祠
奉祀。
率教为将廉勇,待士有恩,勤身奉公,劳而不懈,与满桂并称良将。二人既殁,益无能办东
事者。
(选自《明史·赵率教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著战功/已劾罢/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
B.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著战功/已/劾罢/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
C.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著战功/已劾罢/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
D.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著战功/已/劾罢/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弹劾”是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
B“经略”是指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掌管一路或数路军、政事务,职位高
于总督。
C“世荫”是指在封建时代,子子孙孙因为先人或祖上有卓越的功勋而世袭官职。
D.“屯田”是指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
式。有官屯与民屯之分,以官屯为主。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赵率教屡建战功,善于应变。辽东战事紧急,他虽被罢职,但率家丁到前线立功。得到
经略袁应泰的赏识,被提升为副总兵,掌管中军的事务。
B.赵率教审时度势,身先士卒。在蒙古兵盘踞前屯卫城时,他没有进击;当他人把蒙古人
驱逐到郊外时,他才敢进入。训练、屯田时他亲力亲为。
C.赵率教不计名利,与人为善。当宁远被围时,他派多人前去援助;宁远之围解除后,他想
与满桂共享战功。当三屯营被清兵围困时,他亲自驰援。
D.赵率教廉洁勇猛,待人厚道。尽管他和满桂产生了一点矛盾,还是一起被人们看作良
将,他们死后,明朝廷就更加没有能办理辽东战事的人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率教乃得入,编次难民为兵,缮雉堞,谨斥堠,军府由是粗立。(5分)
(2)既解围,率教欲分功,栳不许,且责其不亲援。两人遂有隙。(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①关山月
萧绎
朝望清波道,夜上白登台。
月中舍桂树,流影自徘徊。
寒沙逐风起,春花犯雪开。
夜长无与晤,衣单谁为裁。
【注】①《乐府解题>日:“《关山月》,伤离别也。”
8.这首诗的第三联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5分)
9.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结合全诗加以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 ,”两句意思一致。
(2)《阿房宫赋》中总括秦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给人民带来了深
重的灾难的语句是“____,____ ?”
(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神话的句
子是“ ”.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
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温暖
张国平
宾馆很小,隐匿在高楼林立的城市边缘一条狭窄拥挤的小巷里,如同相貌平平的我,很不起
眼。恰逢又是淡季,生意更显得冷清。
门“吱呀”一声响,探出一个脑袋,面色灰黄,宽边眼镜后是中年男人不应有的胆怯的眼神。
“有房间吗?”男人的声音很低,低得我几乎难以听清。“有。”我敷衍着。“多少钱一间?带
卫生间的。”男人问。我没有抬头,语音里却带着刺:“那叫标准间,80元。”门又“吱呀”一声关
上,夹着男人一句话的尾巴:“太贵了!”“贵?如果是旺季最低也要120元。”知道他也不是什么
料,我的头埋在杂志里说。
全国名校大联考2016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试卷 语文篇七:全国名校大联考2015~2016学年高三第二次联考
全国名校大联考2015~2016学年高三第二次联考
语 文 试 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承传统文化要有新思维
池建宇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家园,是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的重要栽体。根据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不断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这对增强民族自尊心,使全国人民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必须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人民。要充分发挥好传统文化宣传者、帮助者、创造者妁作用,努力为人民提供最需要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这样才能真正赢得群众,达到宣传、教育、引导群众的目的。要深入社区、深入群众,要使中华文化走入社区和社会,改造和发展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风俗礼仪,开展丰富多样、健康有益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让传统文化不仅保存在纸上、珍藏在博物馆里,而且真正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保持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记忆和文化传承。
传统文化不等于教条、枯燥乏味,而是恰恰要更加鲜活,更加实在。做好新时期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和人民群众的欣赏特点,积极探索宣传文化活动形式创新,提高传播艺术水准,善于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和现代传播技巧,特别是互联网和多媒体新技术,改造文化传统生产经营传播模式,实现题材体裁、风格流派、表现手法的多样化,努力实现艺术精湛、制作精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要加强规划,加大投入,特别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认真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切实保护我们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通过多种多样的科技手段,让深藏在博物馆、科研机构里的传统文化瑰宝走出来,让更多的人真正接触、了解、学习。让群众在参与活动中受到熏陶、启迪人生、陶冶情操。同样,也使曼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
中华传统文化蕴藏于那些经典文本之中,具体化为各种传统文化知识,以各种技术技能存在于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五千年中华文明积淀下来的文化,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品格和精神世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石,也是社会进步的必要元素。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基础教育里面,要将我国最美好的
传统文化融入到每个人的血液里。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小学、中学的重要课程,切实做好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教师要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理解,从而对学生起表率作用。此外,还可以在全国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典籍诵读等多种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让阅读传统经典成为习惯。
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要坚持使用先进正派、健康向上的文化去抵制落后腐朽、低俗庸俗的文化糟粕。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既不能片面地讲厚古薄今,也不能片面地讲厚今薄古。 (摘自2015年03月3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要让传统文化走出博物馆,深入到群众中去。
B.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要让教条、枯燥的传统文化变得鲜活、实在。
C.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要从娃娃抓起,在中小学中进行推广和普及。
D.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要善于运用
现代的传播手段,要有现代思维。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随着社会的进步,对传统文化的内涵也就需要不断地补充完善,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B.要传承文化就要让文化真正地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就必须要深入社区、深人群众。
C.要传承文化首先要保护好文化,这就要求必须运用现代的科技手段来整理文化典籍。
D.墓础教育对传承传统文化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要让传统文化成为重要课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积极地创新宣传文化活动的形式,有鉴别地继承传统文化,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B.传承传统文化要开展丰富多样,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要让群众参与到活动中,成为承载者和传播者。
C.传承传统文化离不开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学校要开展各类活动,教师也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理解。
D.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可以增强民族的自尊心,所以要坚持运用马列主义等先进正派的思想来传播。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章昭达,字伯通,吴兴武康人也。昭达性倜傥,轻财尚气。京城陷,昭达还乡里,与世祖游,因结君臣之分。侯景平,世祖为吴兴太守,昭达杖策来谒世祖。世祖见之大喜,因委以将帅,恩宠优渥,超于侪等。及高祖讨王僧辩令世祖还长城招聚兵众以备杜龛频使昭达往京口禀承计划僧辩诛后龛遣其将杜秦来攻长城世祖拒之命昭达总知城内兵事。及杜泰退走,因从世祖东进,军吴兴,以讨杜龛。龛平,又从世祖东讨张彪于会稽,克之。累功除明威将军、定州刺史。
初,世祖尝梦昭达升于台铉,及旦,以梦告之。至是侍宴,世祖顾昭达日:“卿忆梦不?何以偿梦?”昭达对日:“当效犬马之用.以尽臣节,自馀无以奉偿。”欧阳纥据有岭南反,诏昭达都督众军讨之。昭达倍道兼行,达于始兴。纥闻昭达奄至,惬扰不知所为,乃出顿涯口,多聚沙石,盛以竹笼,置于水栅之外,用遏舟舰。昭达居其上流,装舰造拍,以临贼栅。又令军人衔刀,潜行水中,以斫竹笼,笼篾皆解。因纵大舰随流突之,贼众大败,因而擒纥,送于京师,广州平。以功进车骑大将军,迁司
全国名校大联考2016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试卷 语文篇八:全国名校联盟2016届高三百校大联考试卷(一)语文 扫描版含答案
全国名校大联考2016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试卷 语文篇九:全国名校2016届高三第一次百校大联考 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百校大联考
全国名校联盟2016届高三联考试卷(一)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11)题—第(12)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3.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画像对世俗生活的痴迷程度是令人吃惊的。它所记述的那些生活资料丰富、详细、准确、 全面,以至于它对当时人们生活娱乐、工业制作、出仕做官、拜谒觐见和狩猎战斗等内容的记述可以作为严肃而严谨的学术研究资料而进入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史研究,并起到文字资料所不 可替代的形象作用。显然,汉代人在创作这些图像资料时并未将之作为幻想材料加以处理,而 是采取了 “彻底的写实主义”态度。正是这些逼真、准确、精细的世俗生活内容的渗透建构了汉 画像的精神世界,后者又反过来加强了人们对世俗生活乐趣的认同和建构。
“人间生活的乐趣”是汉画像审美意识内容的核心主题,而且这一主题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一直在影响着华夏民族对自我生活和生命存在的认识,并反映在他们的墓葬中。 如山东沂南出土的汉画像石生动、翔实而全面地记录了一对墓主人夫妇进食时的热闹繁忙景象。作为整个墓葬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幅画像所记录的正是当时士人阶层的自我世俗生活场景, 它几乎构成了汉画像表现内容的基本主题之一。由此,这块画像石所表现的内容亦具有不同寻常 的意义:墓葬的设计者似乎要将自己现世的生活完全带入死后世界;换言之,在他的思想观念中,死后的世界实际上是现世世俗生活的延续。于是,汉代人墓葬里的图像世界就具有了延续世俗生 活的意义和作用,日常生活由此被无限延展而获得永恒性。通过对各种文献和资料的考查,我们 可以发现,在有汉一代,人们一直在倾其所有、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将自我的世俗生活延续下去,并使之永恒化。这构成了汉代艺术尤其是汉画像艺术的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主题。
山东沂南出土的这块汉画像石仅展现了汉代人生活中的一个场景,更多的同类图像资料证 明,他们不仅将自己生活中的各种场景以图像的方式保存下来,而且还将生活中所
能使用到的 几乎所有物品均以模型或实物的方式一同埋入墓葬。显然,这种方式在两汉时期已逐渐发展成 为一种具有规范性和强制性的习俗。除了对日常世俗生活的极端迷恋外,没有任何原因能解释 汉代人这种几乎是用尽一切心思来制造死者日食生活用具的行为。在汉代人看来,自我日常世俗生活中曾经存在的事与物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它甚至就是一种神圣的记忆和召唤。
林巳奈夫将汉代人的这种做法归结为生者担心死者的鬼魂因在黄泉世界中生活不好而来 到世间作祟,“设计这样的措施是为了阻止魂魄在身体一旦被埋葬之后便离开其中”,“所有想法 设法要死者的灵魂能够心满意足地住在坟墓中”。即使类似的观点有同一时期的图像榜题和文 字记栽作为证据,而且这种心理至今在中国各民族的习俗中均有不同程度的留存,但这不足以 完整解释汉代人的上述行为。因为坟墓的建造者不仅是墓主本人(此前或当时的礼仪还规定皇 帝即位一年后即要开始建造自己的陵墓),而且大多数是死者的亲友或子孙,他们有朝一日同样要走进坟墓,能给他们死后生活带来安定感、安全感的同样是他们世俗生活中的各种所有和价 值观念。而且,对于死者来说,贸然进入生者的领域就像生者无意间进入死者的领域一样,并不 是充满乐趣的事情,而更多地是受到伤害。
与此相关的一个重要的表征,是以往在祭祀等仪式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器具逐渐被人们 的日常生活用具所取代。器具用途的变迁反映出人们关注问题的变迁,日常生活因素参与建构 了人们的仪式活动,并在此过程中世俗化。在这种经济形态基础上所形成的这样一个自给自足 而相对封闭的世俗生活和情感世界是其他生活乐趣所不能取代的。
(节选自王怀义《汉画像中的日常生活的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汉画像记述的生活资料丰富、详细、准确、全面,所以它可以作为严肃而严谨的学术 研究资料而进人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史研究。
B.世俗生活内容的渗透建构了汉画像的精神世界,而汉画像又反过来加强了人们对世俗 生活乐趣的认同和建构。
C.“人间生活的乐趣”是汉画像审美意识内容的核心主题,它一直在影响着华夏民族对自 我生活和生命存在的认识,并反映在他们的墓葬中。
D.通过山东沂南出土的汉画像可知,将自我的世俗生活延续下去,并使之永恒化构成了汉 代艺术尤其是汉画像艺术的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主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山东沂南出土的汉画像记录的是当时士人阶层的自我世俗生活场景,此类场景构成了 汉画像表现内容的基本主题。
B.因为墓葬的设计者认为死后的世界是现世世俗生活的延续,所以汉代人墓葬里的图像 世界就具有了延续世俗生活的意义和作用。
C.在整个汉代,人们为了将自我的世俗生活延续下去,并使之永恒化,利用了很多种的手 段和途径。
D.除了将生活中的各种场景以图像的方式保存下来外,汉代人还将生活中所能使用到的 几乎所有物品均以模型或实物的方式一同埋人墓葬。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代人几乎是用尽一切心思来制造死者的日常生活用具,是因为他们对日常世俗生活 的极端迷恋。
B.在汉代人看来,自我日常世俗生活中曾经存在的事与物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它甚至就 是一种神圣的记忆和召唤。
C.林巳奈夫将汉代人的这种做法归结为生者担心死者的鬼魂因在黄泉世界中生活不好而 来到世间作祟,这种看法是片面的。
D.直到汉代,日常生活用具才出现在祭祀等仪式活动中,且逐渐取代以往占有重要地位的 器具,这反映出人们关注问题的变迁。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沈璋字之达,奉圣州永兴人也。学进士业。迪古乃军至上谷,璋与李师夔谋,开门迎降。明日,择可为守者,众皆推璋,璋固称李师金,于是授师夔武定军节度使,以璋副之。授太常少卿, 迁鸿胪卿。丁母忧,起复山西路都转运副使,加卫尉卿。从伐宋。汴京平,众争趋赀货,璋独无 所取,惟栽书数千卷而还。
太杆贼陷潞州,杀守姚潘,官军讨平之,命璋权知州事。璋至,招复逋逃,賑养困饿,收其 横尸葬之。未几,民颇军辑。初,贼党据城,潞之军卒当缘.坐.者七百人,帅府牒璋尽诛之,璋不从。帅府闻之,大怒,召璋呵责,且欲杀璋,左右震恐,璋不动,从容对曰:“招亡抚存璋之职 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是杀降也拜.少大夫,知潞州事。百姓为之立祠。移知忻州,改同知太原尹,加尚书礼部侍郎。
时介休人张觉聚党亡命山谷,钞掠邑县,招之不肯降,曰:“前尝有降者,皆杀之。今以好言 诱我,是欲杀我耳。独得侍郎沈公一言,我乃无疑。”于是,命璋往招之,觉即日降。
转尚书吏部侍郎、西京副留守、同知平阳尹,迁利涉军节度使,为东京路都转运使,改镇西军 节度使。天德元养,以病致仕。卒,年六十。
子宜中,天德三年,赐进士及第。
(节选自《金史•沈璋传》)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 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B.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 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C.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 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D.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 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沈璋为人谦恭,不贪钱财。迪古乃的军队到达上谷,选举守将,他坚持推举李师夔;后随 征伐宋,攻下汴梁后,大家争相掠夺钱财,他却分文不取。
B.沈璋为政有方,敢于担当。他主潞州事,召回逃亡的人,采取措施,安定了百姓;后因未 服从帅府命令,帅府欲杀他,他却从容的说这是我的职责。
C.沈璋深得众望,得到朝廷认可。他挽救了士兵,士兵感动,朝廷嘉奖他;担任左谏议大夫 时,张觉不肯受降朝廷,他前往招降,张觉当天就投降了。
D.沈璋功业有成,以病致仕。他后来转任尚书吏部侍郎、西京副留守、同知平阳尹,升任利 涉军节度使等职;因病辞官,去世,儿子封赐进士。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汴京平,众争趋赀货,璋独无所取,惟载书数千卷而还。
(2)璋至,招复逋逃,赈养困饿,收其横尸葬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①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
[唐]薛稷
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隔河望乡邑,秋风水增波。
②③ 西登咸阳途,日暮忧思多。傅岩既纡郁,首山亦嵯峨。
操筑无昔老,采薇有遗歌。客游节回换,人生知几何?
注:①“京”指长安。“陕西十里”,即河南陕县以西十里的长亭,供行役者途中暂息。此诗是 诗人从陕县西回京时作。②咸阳:即都城长安。③傅岩、首山是诗人家乡山西的两座山。傅岩, 相传为商朝奴隶傅说筑土墙之处,后傅说被商王武丁重用,国政大治。首阳山,据《史记》记载: 周初殷朝遗民伯夷、叔齐两兄弟义不食周粟,采薇首阳山,作《采薇歌》,最终饿死在首阳山。
8.首句“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一句中的动词富有表现力,请试做分析。(5分) 9.诗人说“日暮忧思多”,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都有哪些忧思?(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诗经•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每天都早起晚睡,辛勤劳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引用了一个惊心动魄的典故写蜀道的开通,运用这个典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 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骗子
徐常愉
寒风凛冽的大街上,我架着双拐艰难地向前挪动着步子。
此时的我身无分文,肚子咕咕直叫,身体瑟瑟发抖。不过我的脑子还算清醒,我清醒地意识到,必须尽快弄到食物来填饱自己的肚子,否则,我恐怕熬不过接下来的这个夜晚了。
怎样弄到食物呢?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直接向过往的行人伸出乞讨的手。这一点,我心里非 常清楚。可我又觉得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还不能使用这个方法。这是不是我心里仅存的一点儿自尊在作怪?我一时还无暇思考这个问题。而除此之外,我惟一能想到的办法就是,卖掉我身上惟一值钱的东西——皮大衣。别看我身上这件皮大衣看上去肮脏不堪,可它是山羊皮做 的.我想它至少值20美元,不过为了尽快出手,我决定10美元就卖了它。
于是,我停下来,脱下皮大衣。寒风立刻刺透我的脊背,我狠狠地打了一个寒战。没办法,我只能暂且忍受寒冷了。我撤出一条拐杖,把皮大衣挂在上面,开始向过往的行人出售我的皮大衣。
开始的时候,我在叫卖,而且声音还算洪亮:“卖皮大衣啦,只要10美元!”可是没过多久,我意识到,必须保存自己仅存的一点点体力了。我环顾四周,找来了一块硬纸板和一根炭木棍,制作了一个广告牌挂在了皮大衣上。做完这一切,我已经抖作一团。我不知道,我还能坚持多久。
幸好,一位先生在我面前停住了。那位先生看了看广告牌和皮大衣,又看了看我的脸,从兜 里掏出10美元,递给了我。我难以掩饰内心的兴奋,急忙伸手接过了钱,正要把皮大衣从拐杖上摘下来给他,那位先生却转身走了。我急忙喊道,先生,您的皮大衣!那位先生边走边回过头 来冲我摆了摆手。我明白了,他并不屑于要我的皮大衣。虽然,这让我感到有些尴尬,但我的心 里还是充满了对那个人的感激。我发誓,我一定会在上帝面前替他祈祷的。
10美元,足够让我三天不挨饿了。我重新穿上皮大衣,向一家食品店走去...... 然而,因了那10美元,时间似乎突然变快了。我还没有做好迎接第四天的准备,三天的时 间就匆匆过去了。当我再次饥肠辘辘地流浪在大街上时,我不得不再次脱下我的皮大衣,向过往的行人出售。
我的运气还算不错!当又一位先生给了我10美元而且仍然没有拿走我的皮大衣时,我不 得不这样认为。
然而,没想到,我的好运气三天后却离我而去了。当我第三次向行人出售我的皮大衣时,我遇到了麻烦。我发现许多人远远地瞅着我,一边指点着我,一边匆匆地走开,目光中似乎还有一丝愤怒。
人们这是怎么了?我正迷惑,见两个年轻人向我走过来,我暗自庆幸终于有人来买我的皮 大衣了。没想到,他们却让我好失望。这两个年轻人并没有像头两位先生那样从兜里掏出10 美元给我,他们其中的一位一把揪住了我的脖领子,大声呵斥我是一个骗子。我很害怕,但又觉得委屈,便小心地申辩道,我不是骗子。那人恶狠狠地说,你还敢说你不是骗子?我明明看见你 在这里卖了一个星期皮大衣了,怎么至今没有卖掉?怕是在用皮大衣做诱饵来骗取人们的同情 心和钱财吧! *
我幡然醒悟。虽然自己被误会了,但是,我觉得他们是有权利而且有充足的理由这样
全国名校大联考2016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试卷 语文篇十:全国名校2016届高三第二次百校大联考联考 历史试题 扫描版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