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裴十四阅读答案

| 高三 |

【www.guakaob.com--高三】

赠裴十四阅读答案篇一
《安徽省皖南八校2014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与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皖南八校2014届高三第三次联考

语 文 试 卷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的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

2.答选择题(第Ⅰ卷1~6题,第Ⅱ卷15~17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所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第Ⅰ卷7~14题,第Ⅱ卷18~21题)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成人成己,成贤成圣,修养是基础,也是最终的目的。然而,过去的研究一般把修养看作专属于个人经验,属于道德培育范畴。但若做深入考察,会发现,修养是对生活方式的反思。它既包括道德内涵,也包括认识特征和价值判断;它既面对个体,也面向社会,面向人类问题的解决。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修养也是一种哲学样式。

②在中国,“修养”作为一个哲学术语,有一个不断整合和丰富的历程,表现出从个体内在倒社会外延的扩展特征。

③起初是修与养分列。《论语》中9次讲到“修”。大多作“培养、研究”解,如“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养”,基本是养育、供养的意思,如“其养民也惠”。孟子提出了“修身”、“养性”的概念。他说人性具有与生俱来的善,但这种善的体现和发挥还需要一个修身养性的过程。如何修身养性,在他看来,要从内心的培养开始,即通过尽心、存心以知其性,知其性以知天。《墨子》《荀子》中都有“修身”篇,老子也谈“修之于身,其德乃真”。所以,当修身养性被提出后,其含义已延展为人类的文化活动。到《大学》,则进一步把修身与政治相联系,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把修身看作是实现政治抱负的基础。到了朱熹则说“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这就成了以得道为目的具有形而上意义的哲学。于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各家,以后成为主流的儒释道三家,都把“修养”作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概念。

④修养哲学强调身心一体,性命双修。笛卡尔的一句“我思故我在”,把思考看作人的根本属性,却又把人的身心分离。这造成了西方哲学的困境,引起了许多哲人学士的批评。但在中国哲学中,不存在身心二元的问题。虽然也有关于身与魂魄的讨论,但主流观点认为,这两者是不可分离的。性指人性,包括人的心性、思想、秉性、性格、精神等。命指天命、生命,也指身体、能量等。性命双修也就是指心身兼修,神形皆备。所谓“神不离气,气不离神”、“性不离命,命不离性”。

⑤就命为天命来说,天命是指天赋予人的某种使命或者权力,因此,天命与人性是相通的。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道运行的节律,代表了一种自然和谐的秩序,每一种事物都各有各的位置,承担着自己的使命。因此,天地是人存在的根据与意义的源泉,人与万物共在相通而生生不息。人的生长发育、壮老衰亡以及一切社会活动都是在天这个大生命网中进行。孔子还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怎么知命呢?孟子说“尽心、知命、知天”,就是把修身与养性,把安身与立命与知天事天作为一个整体的修养活动来对待。修身与修心的本质,在于既不废形(身体、物质世界),也不废神(思维、主观世界)。因为在修养的动态过程中,身不能无心,心亦不能舍身;修身与修心,实为一体两面的

关系。

⑥修养哲学要求体悟大道,知行合一。如何认识道或得道呢?西方哲学的知识论以主客对立为特征,以理论推导为中介。这种认识,运用人的理智分析能力及形式化思维,走的是理念论哲学的道路。而中国的修养哲学,因为其强调为圣与求知的统一,求知方法往往也是道德修养的方法,呈现出与西方主客相对不同的特征。

⑦中国人对道的认识,不是将其作为外在于人自身的对象去认识,而是作为有理性、有情感、有意志的生命主体去对待,是一种对存在的体验或体悟。汉语有许多关于思维和认知方式的身体特征,如体验、体察、体会、体贴、体知、体认等。从字面上讲,“体”有亲身体验或设身处地的意思,即“体之于身”。在体验活动中,主体与客体,道德与知识是和谐统一的。体,还表现在行,身体力行。体验一方面有赖于在静中知解和领悟,达到身心整体的切己体认与自觉修持。更重要的是,它将此知此悟化到形躯之身的活动中,化到实践生活的操作中,使之成为动中的体会、体会中的得道。孔子讲,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庄子讲,道,行之而成。佛教讲,担水劈柴无非妙道;行住坐卧,无非妙道;举手投足,皆在道场,等等,都是这个道理。

(节选自何锡蓉研究员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演讲《思想者:修养,在“安身立命”之外》,

有删改)

1.下列对“修养哲学”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3分)

A.修养哲学有一个从个体内在到人类社会外延的扩展过程。从“修身”“养性”概念一提出,其含义就已延展为人类的文化活动,后来更与政治相联系。

B.修养哲学强调身心一体,性命双修。因为在修养的动态过程中,身不能无心,心亦不能舍身;修身与修心,实为一件两面的关系。

C.修养哲学要求体悟大道,知行合一。它呈现出与西方主客相对不同的特征,既强调在静中知解和领悟道,更强调将道化到形躯之身的活动中去。

D.在中国哲学中,“修养”作为一个哲学术语,属于道德培育范畴,经历了一个不断整合和丰富的历程。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①段在指出前人对修养的狭隘理解的基础上,自然地引出了作者的观点,修养不仅属于道德培育范畴,更是一种哲学样式。在结构上领起了以下各段。

B.③段承接②段,是对②段的具体解析,着重阐释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各家,以后成为主流的儒释道三家,都把“修养”作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概念。

C.④⑤两段分别从人性与天命的角度,论证了中国修养哲学强调身心一体,性命双修,反对身心分离,性命割裂。

D.⑥⑦两段对中西方哲学的比较,指出中国修养哲学在认知方式上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即重视体悟和知行合一。其中⑦段与⑥段构成递进关系,⑥⑦段又与前两段构成并列关系。

3.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分)

A.把思考看作是人的本质属性,但又认为人的身心分离,这形成了西方哲学的困境。而在中国哲学中根本不存在身心分离的问题。

B.中国人对道德的认识更强调亲身体验和身体力行,主客是和谐的;而西方却更注重运用人的理智分析能力及形式化思维,主客是对立的。

C.因为天地是人存在的根据与意义的源泉,人与万物共在相通而生生不息。所以天地之中的每一种事物都各有各的位置,在天这个大生命网中承担着自己的使命。

D.孟子说“尽心、知命、知天”,即通过尽心、存心以知其性,知其性以知天。在他看来,如何修身养性要从内心的培养开始。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时翔

闽之建宁,属县二,曰建安,曰瓯宁,境域辽远,民多山居,竟岁或不入县。令是者,率季冬历村落,督逋赋,名曰乡征。雍正十年,镇洋王公时翔令瓯,将举是,约以一箯舆①,一僮一役往。客争之曰:“君行日主进,夜必会之。民多道遮行乞判状,须二记室②与俱,仆从胥徒数十人,毋省舆马。饮食问甲长,意重烦之,俾知吏来不易,早急公也。”建令亦期往,

③盛驺从,且偕牙侩、疠丐行。太守闻之,急召公曰:“国家惟征,在此一役,君儒者也,约

己惧无以集事,何弗询建令?”公皆谢之。太守宾客,相与笑之曰迂。

比出舍,甲长道见公,色大沮,呼之逡巡。甲长敛赋者也,令行貣供县,甲长借肆侵吞,闻公捐旧例,则无以鱼肉。公知其意,诣人聚,集父老子弟曰:“乡征所以便汝曹,无跋涉、省粮也。顾舆从厮役、粱肉刍茭供自甲长,甲长于汝曹取盈,视粮费数倍,吾故单车弗挟客,会计判状力能办则决不待时,否则归而治之非晚。日需饭一盂、蔬一盘,令自治之,安事厉民为?”于是甲长束手,不敢哗于乡,父老子弟,固已心感公矣。而建令到乡,重棰楚,民惮之,皆亡走山谷石间,令不得民,则掊锁启扃,搜取鸡豚牛马米盐之属,牙侩估以入赋,巨室则令疠丐卧其户,骂之。殴民益相戒争输。 是时瓯民德公,而建民畏其令如螯,既匿不复见,令停数日无所施。及归,鸡豚牛马米盐之属盈庭,而不可作赋,侩持适市,则市满酬贱。疠丐卧其户,卒无得,亦窃散去。赋终虚。而瓯民携钱持镪来者,踵接肩摩,至道不得行。甫決旬而赋完。公上考,建令坐下第。太守宾客,乃相与叹公之不迂,儒之可用。

(选自清·俞樾《荟蕞编》)

【注释】①箯(bian)舆:简易的竹桥。②记室:文书、文员。③牙侩:商行中经纪人。疠丐:长有恶疮的乞丐。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约己惧无以集事 集:成就

B.比出舍 舍:等到

C.牙侩估以入赋 估:通“沽”,出售

D.是时瓯民德公 德:感激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令是者,率季冬历村落,督逋赋 假舆马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否则归而治之非晚 吾尝跂而望矣

C.乃相与叹公之不迂 公之视廉颇将军孰与秦王

D.安事厉民为 天之亡我,我和渡为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时翔刚担任瓯宁县令,不明当地底细和以往衙门的惯例,没有听从宾客的劝告和太守的训示,执意轻车简从,前去收租,人们都说他迂。

B.甲长见到王时翔,非常沮丧,做事也不积极,因为他觉得这次很难假公济私,中饱私囊。

C.建安县令暴力收税,采用流氓无赖的做法,弄得当地鸡飞狗跳,去烟瘴气,瓯宁百姓见了,更加觉得不能辜负王时翔的宽爱。

D.文章通过建令和瓯令的对比,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民无刁蛮,只有真正做到执法为公,心系百姓,才能杜绝腐败,赢得民心,提高办事效率。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甲长敛赋者也,令行貣供县,甲长借肆侵吞,闻公捐旧例,则无以鱼肉。

(2)及归,鸡豚牛马米盐之属盈庭,而不可作赋,侩持适市,则市满酬贱。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赠裴十四

李 白

朝见裴叔则①,朗如行玉山。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身骑白鼋不敢度,金高南山买君顾②。

裴回六合无相知,飘若浮云且西去。

【注释】①裴叔则:此处代指裴十四。②买君顾:郑子瞀是楚成王的夫人,一日,与成王共登台,王曰:“顾,吾又与女千金,而封若父兄。”子瞀遂不顾。子瞀曰:“不顾,告以夫人之尊,示以封爵之重而后顾,则是妾贪贵乐利以忘义理也。”

8.请简要概括裴十四的形象特点。(4分)

答:

9.李白的诗歌呈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试以这首诗为例,从艺术表现手法的角度说说起浪漫主义精神表现在何处?(4分)

答: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

甲: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① ,② ?③ ,④ 。⑤ ,⑥ 。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乙:① ,佳木秀而繁阴。 (欧阳修《醉翁亭记》) ② ,川泽纡其骇嘱。 (王勃《滕王阁序》) ③ ,白帝城高急暮砧。 (杜甫《登高》) ④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谁何澹澹, 。 曹操《观沧海》) ⑤醉不成欢惨将别, 。 (白居易《琵琶行》) ⑥岩扉松径长寂寥, 。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与虫共眠

刘亮程

我在草中睡着时,我的身体成了众多小虫子的温暖巢穴。那些形态各异的卑小动物,从我的袖口、领口和裤腿钻进去,在我身上爬来爬去,不时地咬两口,把它们的小肚子灌得红红鼓鼓的。吃饱玩够了,便找一个隐秘处酣然而睡。

我身体上发生的这些事我一点也不知道。

那天我翻了一下午地,又饿又累。本想在地头躺一会儿再往回走,地离村子还有好几里路,我干活时忘了留点回家的力气。时值夏季,田野上虫声、蛙声、谷物生长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像支巨大的催眠曲。我的头一挨地便酣然入睡,天啥时黑的我一点不知道,月亮升起又落下我一点没有觉察。醒来时已是另一个早晨,我的身边爬满各种颜色的虫子,它们已先我而醒忙它们的事了。这些勤快的小生命,在我身上留下许多又红又痒的小疙瘩,证明它们来过了。我想它们和我一样睡了美美的一觉。有几个小家伙,竟在我的裤子里呆舒服了,不愿出来。若不是搔痒得难受我不会脱了裤子捉它们出来。对这些小虫来说,我的身体是一片多么辽阔的田野,就像我此刻爬在大地的某个角落,大地却不会因搔痒和难受把我捉起来扔掉。大地是沉睡的,它多么宽容。在大地的怀抱中我比虫子大不了多少。我们知道世上有如此多的虫子,给它们一一起名,分科分类。而虫子知道我们吗?这些小虫知道世上有刘亮程这条大虫吗?有些虫朝生暮死,有些仅有几个月或几天的短暂生命,几乎来不及干什么便匆匆离去。没时间盖房子,创造文化和艺术。没时间为自己和别人去着想。生命简洁到只剩下快乐。我们这些聪明的大生命却在漫长岁月中寻找痛苦和烦恼。一个听烦市嚣的人,躺在田

野上听听虫鸣该是多么幸福。大地的音乐会永无休止。而有谁知道这些永恒之音中的每个音符是多么仓促和短暂。 我因为在田野上睡了一觉,被这么多虫子认识。它们好像一下子就喜欢上我,对我的血和肉体的味道赞赏不已。有几个虫子,显然乘我熟睡时在我脸上走了几圈,想必也大概认下我的模样了。现在,它们在我身上留了几个看家的,其余的正在这片草滩上奔走相告,呼朋引类,把发现我的消息传播给所有遇到的同类们。我甚至感到成千上万只虫子正从四面八方朝我呼拥而来。我血液沸腾,仿佛几十年来梦想出名的愿望就要实现了。这些可怜的小虫子,我认识你们中的谁呢,我将怎样与你们一一握手。你们的脊背窄小得签不下我的名字,声音微弱得近乎虚无。我能对你们说些什么呢?

当千万只小虫呼拥而至时,我已回到人世间的某个角落,默默无闻做着一件事。没几个人知道我的名字,我也不认识几个人,不知道谁死了谁还活着。一年一年地听着虫鸣,使我感到了小虫子的永恒。而我,正在世上苦度最后的几十个春秋。面朝黄土,没有叫声。

(选自刘亮程散文《遥远的村庄》,略有改动)

11.在文章作者描写了虫子怎样的生命状态?请加以概括。(4分)

答:

12.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

13.结合文本,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来赏析秀美的两个句子。(6分)

(1)田野上虫声、蛙声、谷物生长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像支巨大的催眠曲。 答:

(2)我因为在田野上睡了一觉,被这么多虫子认识。它们好像一下子就喜欢上我,对我的血和肉体的味道赞赏不已。

答:

14.第二届冯牧文学奖评委会在给刘亮程的获奖评语中说,他从村庄和田野中获得了单纯而丰饶的生命体验,并以中国农民在苍茫大地上的生死衰荣,庄严地揭示了民族生活中“素朴的真理”。请以本文为例,从三个方面谈谈你所领悟到的“素朴的真理”。(8分)

答:

第Ⅱ卷 (表达题 共84分)

四、(24分)

15.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3分)

A.历史虚无主义不是在全面、系统占有翔实史料的基础上,梳理历史发展过程,揭示历史规律,而是随意剪裁和拼凑史实,牵强附会,以点带面,以偏概全,指鹿为马,糟蹋历史。

B.走进壶口瀑布,在阵阵轰鸣中,近距离感受“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阔:滔滔黄河水,携雷霆万钧之势,直下百丈悬崖,掀起腾空黄浪,排山倒海,震天撼地。

C.20年间,新技术层出不穷,新应用应接不暇,新设备眼花缭乱,中国互联网从边缘落后到奋起追赶,并开始在世界舞台斩露头角。

D.当代“啃老族”,就是一群不肖子孙。他们把父母“啃”得艘骨嶙峋,遍体鳞伤,心力憔悴,惨不堪言。这种现象绝不能蔓延,否则会造成巨大的危害。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近日,有网友发帖举报东莞一镇街官员购买百万元的豪车,称其身价近20亿元;同时举报了该官员涉及其他违法违纪问题。

B.官修的正史显得过于沉重,但以正史为题材的小说却将历史的风云演绎得跌宕起伏:无数的民族英雄、家族英雄、草莽英雄,通过中国 文人的礼赞,都在小说中尽显其沧海横流的本色。

C.有专家指出当前房产市场已处于繁荣小周期的末端。事实上,开发商资金链断裂从去年下半年就开始频频上演,“兴润崩盘”事件致楼市风声鹤唳,三四线城市或将一地鸡毛。

D.在2013—2014春季中国男排联赛中,在连负两局的情况下,北京队队员团结一致,

赠裴十四阅读答案篇二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抽测试卷答案》

答案解析与评分标准:

一、

1.mí jǔ zhù xiè 腻 炽 皎 眷(每写对两处得1分,对一处不得分)

2.A 换—幻 B 噶—戛 C 众—重 D急-- 及

3.D错在望文生义。大器:比喻大才。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

4..C gēng 5.D《山海经》共18卷6.(每题2分,写对一句得1分,错字、添字、漏字、倒字均不得分。写黄河的诗句,漏掉作者及出处的酌情减分)

⑴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2)示例: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黄河远上白云间,孤城一片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7.(每空一分).法布尔 昆虫的史诗 鲁迅 讲昆虫生活

二、

8.①说出 ②大腿 逃跑 ③问(每解释对一处得1分)

9.A解析:A项中,第一个“者”为助词,为“„„的人”之意,第二个“者”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不必翻译。B项同为“弹奏”意。C项同为介词“把”意。D项同为代词,“它的、他的”意。

10.(意思对,句子通顺即可酌情给分,不必拘泥于答案)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个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啊。

11.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对一处得1分)

12.C 解析:C项为正面描写。

三、

13.描写斑羚飞渡山涧的情景。(1分)抒发了作者对斑羚自我牺牲精神的赞美。(1分)

14.C

15.好。使意思层层递进(1分),突出了“我”对斑羚绝境求生的智慧和无私奉献、自我牺牲精神的敬佩和赞美。(2分)

16.有关彩虹的描写:第一处:“ 山涧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架起了一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第二处:“只见它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弯弯的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一头连着对岸的山峰,像一座美丽的桥。”(画出一处得1分)。作用:第一处烘托了斑羚飞渡的气势,渲染了飞渡的壮美(1分);第二处渲染了头羊自我牺牲的崇高之美。(1分)

17. 示例一:一只藏羚羊为了保全腹中的小藏羚羊,面对老猎人的枪口,跪拜在地;事例二:一群长途跋涉、干渴疲惫的野骆驼,行至一水塘处,因水位过浅无法喝到水,年老的骆驼便跳进水中,使水位上升,年轻的骆驼饮到水;示例三:干旱缺水的西部,一头老牛为了让小牛喝上水,拦住路上的送水车,死活不走。

18.mèi hè huò càn

19.要求句式正确,语句通顺、流畅、有文采。酌情给分。

20. 示例:⑴感恩是生活的一种智慧。 ⑵感恩是生活的一种境界。

⑶感恩是生命的一种超越 ⑷感恩是生命的一种升华。

21.事例(2分),理解(2分),没有事例,只谈感悟的,不能得满分。

22.从“感恩”、“与人为善”等角度来谈,言之有理、语句通畅即可。酌情给分。

赠裴十四阅读答案篇三
《安徽省皖南八校2014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安徽省皖南八校2014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

文试题

考试日期:2014年4月26日上午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

钟。

第Ⅰ卷 (阅读题 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成人成己,成贤成圣,修养是基础,也是最终的目的。然而,过去的研究一般把修养看作专属于个人经验,属于道德培育范畴。但若做深入考察,会发现,修养是对生活方式的反思。它既包括道德内涵,也包括认识特征和价值判断;它既面对个体,也面向社会,面向人类问题的解决。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修养也是一种哲学样式。

②在中国,“修养”作为一个哲学术语,有一个不断整合和丰富的历程,表现出从个体内在倒社会外延的扩展特征。

③起初是修与养分列。《论语》中9次讲到“修”。大多作“培养、研究”解,如“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养”,基本是养育、供养的意思,如“其养民也惠”。孟子提出了“修身”、“养性”的概念。他说人性具有与生俱来的善,但这种善的体现和发挥还需要一个修身养性的过程。如何修身养性,在他看来,要从内心的培养开始,即通过尽心、存心以知其性,知其性以知天。《墨子》《荀子》中都有“修身”篇,老子也谈“修之于身,其德乃真”。所以,当修身养性被提出后,其含义已延展为人类的文化活动。到《大学》,则进一步把修身与政治相联系,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把修身看作是实现政治抱负的基础。到了朱熹则说“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这就成了以得道为目的具有形而上意义的哲学。于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各家,以后成为主流的儒释道三家,都把“修养”作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概念。

④修养哲学强调身心一体,性命双修。笛卡尔的一句“我思故我在”,把思考看作人的根本属性,却又把人的身心分离。这造成了西方哲学的困境,引起了许多哲人学士的批评。但在中国哲学中,不存在身心二元的问题。虽然也有关于身与魂魄的讨论,但主流观点认为,这两者是不可分离的。性指人性,包括人的心性、思想、秉性、性格、精神等。命指天命、生命,也指身体、能量等。性命双修也就是指心身兼修,神形皆备。所谓“神不离气,气不离神”、“性不离命,命不离性”。

⑤就命为天命来说,天命是指天赋予人的某种使命或者权力,因此,天命与人性是相通的。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道运行的节律,代表了一种自然和谐的秩序,每一种事物都各有各的位置,承担着自己的使命。因此,天地是人存在的根据与意义的源泉,人与万物共在相通而生生不息。人的生长发育、壮老衰亡以及一切社会活动都是在天这个大生命网中进行。孔子还说,“不知命无以为

君子”。怎么知命呢?孟子说“尽心、知命、知天”,就是把修身与养性,把安身与立命与知天事天作为一个整体的修养活动来对待。修身与修心的本质,在于既不废形(身体、物质世界),也不废神(思维、主观世界)。因为在修养的动态过程中,身不能无心,心亦不能舍身;修身与修心,实为一体两面的关系。

⑥修养哲学要求体悟大道,知行合一。如何认识道或得道呢?西方哲学的知识论以主客对立为特征,以理论推导为中介。这种认识,运用人的理智分析能力及形式化思维,走的是理念论哲学的道路。而中国的修养哲学,因为其强调为圣与求知的统一,求知方法往往也是道德修养的方法,呈现出与西方主客相对不同的特征。

⑦中国人对道的认识,不是将其作为外在于人自身的对象去认识,而是作为有理性、有情感、有意志的生命主体去对待,是一种对存在的体验或体悟。汉语有许多关于思维和认知方式的身体特征,如体验、体察、体会、体贴、体知、体认等。从字面上讲,“体”

有亲身体验或设身处地的意思,即“体之于身”。在体验活动中,主体与客体,道德与知识是和谐统一的。体,还表现在行,身体力行。体验一方面有赖于在静中知解和领悟,达到身心整体的切己体认与自觉修持。更重要的是,它将此知此悟化到形躯之身的活动中,化到实践生活的操作中,使之成为动中的体会、体会中的得道。孔子讲,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庄子讲,道,行之而成。佛教讲,担水劈柴无非妙道;行住坐卧,无非妙道;举手投足,皆在道场,等等,都是这个道理。 (节选自何锡蓉研究员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演讲《思想者:修养,在“安身立命”之

外》,有删改)

1.下列对“修养哲学”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修养哲学有一个从个体内在到人类社会外延的扩展过程。从“修身”“养性”概念一提出,其含义就已延展为人类的文化活动,后来更与政治相联系。

赠裴十四阅读答案篇四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测试卷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测试题

姓名:

一、积累运用

1、将下列词补充完整。

擎天( )地 盘( )卧龙 玲珑( )透 ( )然长逝

2、在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下加点并在后面的括号中改正。

贮立凝望( ) 明查秋毫 ( ) 瘦骨粼峋( ) 获益非浅 ( )

3、根据要求默写。

(1)请默写《论语十则》中谈学习态度的一则: 。

(2)请默写《论语十则》中谈学习方法的一则: 。

(3)《春》的结尾用三个比喻句写出了“春天“的三个特点,请写出其中的任意

一句:

(4)《观沧海》中通过写宇宙物体展现作者博大胸怀的两句诗是:

二、综合性学习

1、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其经常被文人歌咏称颂,那么,请你写出与黄河有关

的两句诗:

2、七年级两册书共推荐了几本课外阅读书籍,你最喜欢的是哪一

部 ,

为什

三、阅读下面,回答问题。

绿之赞

①光阴荏苒,绿色又向我走来,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于是又沉浸在绿色遐思之中了。

②我爱绿色,我爱这有着无限生命力,充溢着旺盛青春气息的滴翠的色彩。这四季的

绿就像人的一生。

③我喜欢独步于夏天的绿荫中,任凭清风轻吻我的秀发似乎吹动绿杨,欣赏柳枝摇曳

的飘动。绿色草地,两只白蝴蝶飞旋着,带给我神思飘渺的遐想。

④我喜欢金风送爽的秋天,绿叶凋零,万般地依依不舍,打着旋,悠悠地,缓缓地,

逐渐萧疏,秋天显示了它们的秀逸。那是一份不需要任何点缀的洒脱与不在意世俗繁华的

孤傲。它饱经了春之蓬勃与夏之繁盛,是眷恋眨眼即逝的生命么?每每在生命的最后气息,

也要不遗余力地描绘。金秋丰收和喜悦,装点大自然迷人的画卷,这最后瞬间的绿,仍是

美丽的。

⑤然而,我也爱冬天的松树,无数细小的针状绿叶在北风呼啸中奏响春雷般的松涛。

白雪飘落亲吻在松树上,一种心灵的纯洁之情油然而生。每每此时我会披一件绿的披风和

松树媲关。争宠着雪的爱抚,好惬意,好洒脱。

⑥我最爱的还是初春的绿。霏霏细雨般的清晨,那如云如烟的绿,似一位披着柔纱的

仙子,飘飘地,柔柔地;似一杯浓浓的醇酒,一封爱情的信笺,一张温柔含着泪水的少女

面孔,给人间带来了多少温馨。

⑦我喜欢绿,绿的可靠,绿的谦虚,绿的宽容,绿的博大和永恒。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作的?

答:

2、从内容上看,与第①段文字相照应的段落是第_____段。

3、作者认为“绿”具有怎样的品质和特点?

答: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5、在我们学过的古诗词中,有很多是赞美春天的,请你选一句赞美初春的,写

下来。

答:

四、读下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古人描绘春景,由于观察入微,写出了许多广为传诵的名句,同时也告诉我们,要五官一

齐开动,使大脑同时通过五条渠道认识生活,就会得到美妙传神的画面。比如:“春风又 江

南岸”,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颜色:“两个黄鹂 翠柳”,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声音;“踏花

归去马碲 ”,从嗅觉角度写出了气味;“吹面不 杨柳风”,从触觉的角度写出人的感

受。

1、将诗句中漏掉的词补上:、、、

2、文中说的“五条渠道”除了已经提到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外,还有一

条是 觉。

五、比较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甲:“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

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

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

( )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的响着。

乙:夜风轻飘飘地吹拂着,空气中飘荡着一种大海和田禾相混合的香味,柔软的沙滩上

还残留着白天太阳炙晒的余温。那些在各个工作岗位上劳动了一天的人们,三三两两地来到

这软绵绵的沙滩上,他们浴着凉爽的海风,望着那缀满了星星的夜空,尽情地说笑,尽情地

休憩。愉快的笑声,不时地从这儿那儿飞扬开来,像平静的海面上不断地从这儿那儿涌起的

波浪。

1、给甲段中加点的字在括号中注音。

2、甲乙两段文字写风有共同点,从感觉上看,共同点是;( )(多选)。

A.从触觉角度写风 B。从听觉角度写风

C.从嗅觉角度写风 D。从视觉角度写风

3、甲段文字描绘春风的特点是(用两个字概括)。

4、乙段文字描绘海风的特点是(用两个字概括)。

5、甲段在写春风时,主要运用人的感觉来写无形的风,这些感觉是触觉、嗅觉、

听觉,请写出文中运用触觉、嗅觉来感受的相应的句子各一句。

触觉:

嗅觉:

6、甲乙两段共同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7、甲段文字写春景两处写到声音,一处是“鸟唱”,另一处是“ (用

文中两个字概括)。

七年级语文测试题答案

一、1、(2ˊ)撼、 虬、 剔、 猝 2、(2ˊ)贮(伫)、查(察)、粼(嶙)、非(匪)

3、(4ˊ)①第5、6、7则任意一则即可。[论语十则]第五则:学习态度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论语十则]第六则:学习态度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无才能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要有改正。”

[论语十则]第七则:学习态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②第3、4则任意一则即可。[论语十则]第三则:学习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

[论语十则]第四则: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③最后3句任意一句即可。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新生)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 娇美)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无穷的活力)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赠裴十四阅读答案篇五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题及答案3》

2011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题及答案

本试卷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题号

二 三

卷面

总分

(一) (二)

得分

得分 评卷人

一、积累与运用(22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读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2分)

弥漫( ) 沮丧( ) 伫立( ) 浑身解数( )

细nì chì 痛 jiǎo 洁 家juǎn

2.下列成语中各有一个错别字,请先用横线标出,然后改正在方格内。(

A. 惟妙惟肖 雨后春笋 变换莫测 叹为观止

B.赫赫有名 忧心忡忡 拈轻怕重 噶然而止

C.错落有致 一筹莫展 德高望众 可歌可泣 2分)

D.迫不急待 不毛之地 锲而不舍 郑重其事

A B C D

3.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A.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B.假如我是个诗人,我就要写出一首长诗,来描绘她们的变幻多姿的旋舞。

C.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

D.塑成这个雕像,花费了他10多年的功夫,真是大器晚成啊。

4.文言文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chèn

B.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zhuó

C.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gèng

D.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jiàn

5.下列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现代女作家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儿童文学家。人们称她为“海的女儿”、 “世纪老人”。她的作品内容主要是歌颂母爱和童真,其主要代表作品有诗集《繁星》、《春水》。

B.《口技》的作者是林嗣环,文章节选自《虞初新志》。《虞初新志》是清代涨潮编选的笔记小说。

C.戏曲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生”是除了大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净”俗称花脸,如唱工为主的大花脸包拯、做工为主的二花脸曹操。“丑”,扮演喜剧角色,俗称小花脸。

D.《山海经》共14卷,是战国至西汉初年的作品。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还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鲁迅称之为“古之巫书”,写过一篇文章叫《阿长与<山海

经>》。

6.古诗文默写。(8分)

⑴《木兰诗》里描写边塞夜景的句子: ,

⑵有关黄河的诗句很多,请你默写出两句,并注明作者及出处。

, 。

⑶韦应物的《滁州西涧》诗中以飞转流动之势,表现作者悠闲、恬淡心情的句子是: , 。

⑷赵翼的《论诗》告诉人们,并非只有古人的作品才是最好的,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诗人:  , 。

7.名著阅读。(4分)

法国有一位昆虫学家,一生专为昆虫写书,他是 (填人名)。他的《昆虫记》被誉为“ ”,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 把《昆虫记》奉为“ ”的楷模。

得分 评卷人

二.文言文阅读(共13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8—12题。

【甲】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乙】国初,有乔山人者善弹琴。精于指法,尝得异人传授。每于断林荒荆间,一再鼓之,凄禽寒鹘①,相和悲鸣。后游郢楚②,于旅中独奏洞庭之曲。邻媪③闻之,咨嗟惋叹。既阕④,曰:“吾抱此半生,不谓遇知音于此地。”款扉⑤叩⑥之。媪曰:“吾夫存日,以弹絮为业。今客鼓⑦此,酷类其声耳。”

【注】①鹘(gǔ):一种凶猛的鸟。 ②郢楚:即楚郢,古地名,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 ③媪(ǎo):老妇人。 ④阕:止息,终了。 ⑤款扉:款,敲;扉,门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4分)

① 不能名其一处 名:

②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股: 走:

③款扉扣之 叩:

9.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无敢哗者/有乔山人者善弹琴 B.一再鼓之/今客鼓此

C.以弹絮为业 /以从草为林 D.酷类其声耳/稍稍宾客其父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11.用“/”画出下列句子的两处停顿。(2分)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12.为表现表演者的高超技艺,甲乙两段选文都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下面所选各句不属于侧面描写的选项是( )(3分)

A.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B.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C.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D.凄禽寒鹘,相和悲鸣。

得分 评卷人

三、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阅读《斑羚飞渡》选段,完成13-17题。(13分)

①试跳成功,紧接着,一对对斑羚凌空跃起,在山涧上空画出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每一只年轻斑羚的成功飞渡,都意味着有一只老年斑羚摔得粉身碎骨。

②山涧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架起了一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渡。我十分注意盯着那群注定要送死的老斑羚,心想,或许有个别比较滑头的老斑羚,会从死亡那拨偷偷溜到新生的那拨去,但让我震惊的是,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为自己调换位置。

③它们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开通一条生存的道路。

④绝大部分老斑羚,都用高超的跳跃技艺,帮助年轻斑羚平安地飞渡到对岸的山峰,只有一头衰老的母斑羚,在和一只小斑羚空中衔接时,大概力不从心,没能让小班羚踩上自己的背,结果一老一小一起坠进深渊。

⑤我没想到,在面临种群灭绝的关键时刻,斑羚群竟然能想出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办法来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我更没想到,老斑羚们会那么从容地走向死亡。

⑥我看得目瞪口呆,所有的猎人都看得目瞪口呆,连狗也惊讶地张大嘴,长长的舌头拖出嘴外,停止了吠叫。

⑦伤心崖上最后只剩下那只成功地指挥了这群斑羚集体飞渡的镰刀头羊。镰刀头羊孤零零地站在山峰上,既没有年轻的斑羚需要它做空中垫脚石飞到对岸去,也没有谁来帮它飞渡。只见它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弯弯的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一头连着对岸的山峰,像一座美丽的桥。

⑧它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

13.用简明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并说说选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赠裴十四阅读答案篇六
《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综合检测:专题三 古代诗歌阅读》

限时综合训练

古代诗歌阅读(一)

1.(2014·南阳市一中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赠裴十四

李白

朝见裴叔则,朗如行玉山。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身骑白鼋不敢度,金高南山买君顾。

徘徊六合无相知,飘若浮云且西去。

【注】 ①裴十四,李白的友人,即将离李白而西去,李白写诗相赠。②裴叔则:即晋朝的裴楷,尝任中书令,仪容俊伟,“时人以为玉人,见者曰:‘见裴叔则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

(1)分析诗人笔下裴十四的形象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评价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试结合本诗分析杜甫这样评价的缘由。 答:②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裴十四就像晋代的裴叔则一样,仪容俊伟、光彩照人;他的襟怀似奔腾的黄河水一样宽阔宏大;在庸俗黑暗的社会里,裴十四高贵脱俗、知音难觅。

(2)第一句妙用借代、比喻,裴十四的俊伟形象如在眼前;第二句运用夸张手法,气势恢宏,境界阔大;第三句写险恶的政治环境里裴十四的品节,即使金高南山也难能让他一顾,想象奇特;最后一句“飘若浮云”状写裴十四,表现其飘逸脱俗的气质,吻合整首诗的脱俗风格。

2.(2014·云南省名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 ①牛渚:今安徽当涂西北紧靠长江的一座山。北段突入江中,即著名的采石矶(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②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谢尚镇守牛渚时,曾②①

于秋夜乘月泛舟,听到袁宏在运租船上讽咏自己的咏史诗,大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

(1)清代王士祯评价这首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对颔联的一个“空”字极为赞赏,认为意蕴丰富,请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诗,谈谈尾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无尽情思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空:白白的,徒然。诗人登舟望月吟诗,联想到袁宏乘月泛舟咏诗遇知音,受到谢尚的赏识,名声大著。而自身空负袁宏之才,谢尚却不复可遇。“空”字抒发了知音难觅,怀才不遇的感慨。

(2)最后两句运用了虚实结合、想象、寓情于景和以景结情的手法。想象明天秋风萧瑟,枫叶飘落,自己挂帆远去的情景,以寂寥、凄清的环境氛围,烘托诗人因不遇知音而产生的孤寂、凄苦之情。

3.(2014·杭州七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路初晴

雍陶

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

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

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

行子[]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 注

【注】 行子:出行的人。

(1)本诗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边塞风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全诗赏析尾联中的“喜”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诗歌在颔联中用了拟人的手法。描绘了雨后黄昏时,积水在青草丰茂的路上自由地向低洼处流淌,袅袅的炊烟还盘旋在被绿杨簇拥的村庄上,展示了一幅雨后塞外草原明丽的景象。

(2)“喜”字在此处是高兴之意,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向往和热爱。“行子喜闻无战伐”中的“喜”字紧承第三联“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经过打听,证实此时

确乎停止战争了,诗人隐含在第三联中的戒备心理也就随之消失,不禁欣然于怀了。“喜”字还自然地引出下一句的“闲”字,诗人悠然地看着三三两两的游骑在草原上打猎,往来驰逐,心情轻松愉快。

4.(2014·中原名校第2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水调歌

无名氏

平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

孤山几处看烽火,壮士连营候鼓鼙。

(1)诗歌一、二句主要采用了怎样的写景顺序?营造出怎样的意境?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壮士连营候鼓鼙”一句中的“候”字在有些选本中写作“听”,你认为哪个字用得妙?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时间顺序,营造出一种阔大、静谧的意境。落日在遥远的地平线上缓缓西沉,黄昏时分的边境辽阔荒远;日落而星出,只见陇山之上明星闪烁,边境的夜晚格外静谧;从日落到星出星移,给人一种悠缓的感觉。

(2)“候”字,等候之意。表明连营军士准备从容就绪,单等军令下达,出战迎敌。“候”字写出战士行动之神速、戒备之森严、军容之整肃,突显出连营将士大敌当前而无所畏惧、从容待敌的气概和风度。

5.(2014·成都田家炳中学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度浮桥至南台

陆 游

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说南台试一寻。

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

寺楼钟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

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

【注】 ①浮桥:由船只连成的桥。②南台:山名。③九轨:指桥面宽阔,可同时多辆马车并行。

(1)有人认为颈联“催”字用得好,试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尾联和前文的感情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③①②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催”字形象表现了光阴在钟鼓声中迅速流逝之感,与下句中的“自古今”浑然一体,气势雄浑,同时也让诗人联想到了自己年华已逝、白发未除。

(2)诗歌前三联写诗人登临南台山,听到山中钟鼓声,看到山间萦绕的云烟,产生年华虚度、壮志无成的感慨。尾联由感慨时光的流逝“白发未除”转为抒发豪迈之情,豪气犹在,醉吹横笛,写出了诗人乐观豪迈、壮心未已的感情。

6.(2014·佳木斯一中第3次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道旁稚子

郑獬

稚儿怕寒床下啼,两骭[]赤立仍苦饥。 注

天之生汝岂为累,使汝不如凫鹜肥。

官家桑柘连四海,岂无寸缕为汝衣。

羡尔百鸟有毛羽,冰雪满山犹解飞!

【注】 骭:胫骨,小腿骨,亦指小腿。

(1)诗歌颔联中的“凫鹜肥”,原作“凫鹜肌”,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怀疑“肌”是错字,因此取“肥”字而不用“肌”字,请结合诗意说一说钱先生这样做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诗中来看,造成道旁稚子悲惨境遇的根源是什么?诗歌最后两句写“百鸟”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从语义上看,“肌”意为肌肉,与诗意不合,它不能描摹鸟的特点,放在诗句中也与“不如”不搭配;“肥”字不仅符合诗意,而且能使“凫鹜”之肥与稚儿的瘦弱形成对比(而且表明稚儿连凫鹜胖都没有),更好地表现了诗歌的主题。

(2)从诗中看,稚儿饥寒交迫的悲惨境遇并不是上天造成的,而是官府造成的。官府“桑柘连四海”,占有大量土地和财富,却根本不管百姓死活。写“百鸟”是为了反衬稚儿的悲惨境遇(与稚儿的悲惨境遇形成鲜明对比)。鸟有羽毛,人无衣装;鸟在千山飞雪的时候能够自由飞翔,稚儿在寒冬却只能赤立而泣。人对鸟的羡慕,深刻揭示了人不如鸟的悲惨现实,增强了诗歌的批判性。

7.(2014·哈三中第3次验收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清江曲

苏庠

属玉双飞水满塘,菰蒲深处浴鸳鸯。

白蘋满棹归来晚,秋著芦花两岸霜。

扁舟系岸依林樾,萧萧两鬓吹华发。

万事不理醉复醒,长占烟波弄明月。

【注】 ①属玉:水鸟名,似鸭而大,长颈赤目。②菰蒲:水草。

(1)诗歌的前六句写隐逸生活,作者是怎样表现这种隐逸生活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长占烟波弄明月”一句中“弄”字用得巧妙,为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一、二两句写观赏自然美景,诗人寄迹江河,欣赏自然之景,水草丰茂,水鸟嬉戏;三、四两句写傍晚归来,诗人流连美景,天色渐晚方才归来,见白蘋盛开、芦花满地,不觉心旷神怡;五、六两句写系舟登岸,诗人系舟树下,任萧萧秋风吹起两鬓白发,体会隐逸之真意,愿终老江湖。

(2)“弄”,玩赏之意,“万事不理”的诗人小楫轻舟,永远占据烟波江上,观赏风景,玩赏月色。表现出诗人啸居江湖,放任自适的隐逸之乐。

8.(2014·山西四校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水孤舟

梁栋[] 注①②

前村雨过溪流乱,行路迷漫都间断。

孤洲尽日少人来,小舟系在垂杨岸。

主人空有济川心,坐见门前水日深。

袖手归来茅屋下,任他鸥鸟自浮沉。

【注】 梁栋,咸淳四年进士。迁宝应簿,调钱塘仁和尉。宋亡,归杭州闲处守道。此诗大约作于南宋灭亡之前。

(1)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分析颔联的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诗只字不提国势,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作者对国势的关注。颈联中的“空”和“坐见”在这方面用得极为传神,请结合诗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颔联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景中含情。诗人身处与外界隔绝的孤洲,整天又没

赠裴十四阅读答案篇七
《皖南八校2014届高三第三次联考》

皖南八校2014届高三第三次联考

语 文 试 卷

第Ⅰ卷 (阅读题 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成人成己,成贤成圣,修养是基础,也是最终的目的。然而,过去的研究一般把修养看

作专属于个人经验,属于道德培育范畴。但若做深入考察,会发现,修养是对生活方式的反思。

它既包括道德内涵,也包括认识特征和价值判断;它既面对个体,也面向社会,面向人类问题

的解决。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修养也是一种哲学样式。

②在中国,“修养”作为一个哲学术语,有一个不断整合和丰富的历程,表现出从个体内在倒

社会外延的扩展特征。

③起初是修与养分列。《论语》中9次讲到“修”。大多作“培养、研究”解,如“修己以敬”、“修己

以安人”。“养”,基本是养育、供养的意思,如“其养民也惠”。孟子提出了“修身”、“养性”的概念。他

说人性具有与生俱来的善,但这种善的体现和发挥还需要一个修身养性的过程。如何修身养性,

在他看来,要从内心的培养开始,即通过尽心、存心以知其性,知其性以知天。《墨子》《荀子》

中都有“修身”篇,老子也谈“修之于身,其德乃真”。所以,当修身养性被提出后,其含义已延展

为人类的文化活动。到《大学》,则进一步把修身与政治相联系,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

是皆以修身为本”,把修身看作是实现政治抱负的基础。到了朱熹则说“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

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这就成了以得道为目的具有形而上意义的

哲学。于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各家,以后成为主流的儒释道三家,都把“修养”作为了一个非

常重要的哲学概念。

④修养哲学强调身心一体,性命双修。笛卡尔的一句“我思故我在”,把思考看作人的根本属

性,却又把人的身心分离。这造成了西方哲学的困境,引起了许多哲人学士的批评。但在中国

哲学中,不存在身心二元的问题。虽然也有关于身与魂魄的讨论,但主流观点认为,这两者是

不可分离的。性指人性,包括人的心性、思想、秉性、性格、精神等。命指天命、生命,也指

身体、能量等。性命双修也就是指心身兼修,神形皆备。所谓“神不离气,气不离神”、“性不离命,

命不离性”。

⑤就命为天命来说,天命是指天赋予人的某种使命或者权力,因此,天命与人性是相通的。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道运行的节律,代表了一种自然和谐

的秩序,每一种事物都各有各的位置,承担着自己的使命。因此,天地是人存在的根据与意义

的源泉,人与万物共在相通而生生不息。人的生长发育、壮老衰亡以及一切社会活动都是在天

这个大生命网中进行。孔子还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怎么知命呢?孟子说“尽心、知命、知天”,

就是把修身与养性,把安身与立命与知天事天作为一个整体的修养活动来对待。修身与修心的

本质,在于既不废形(身体、物质世界),也不废神(思维、主观世界)。因为在修养的动态过

程中,身不能无心,心亦不能舍身;修身与修心,实为一体两面的关系。

⑥修养哲学要求体悟大道,知行合一。如何认识道或得道呢?西方哲学的知识论以主客对

立为特征,以理论推导为中介。这种认识,运用人的理智分析能力及形式化思维,走的是理念

论哲学的道路。而中国的修养哲学,因为其强调为圣与求知的统一,求知方法往往也是道德修

养的方法,呈现出与西方主客相对不同的特征。

⑦中国人对道的认识,不是将其作为外在于人自身的对象去认识,而是作为有理性、有情

感、有意志的生命主体去对待,是一种对存在的体验或体悟。汉语有许多关于思维和认知方式

的身体特征,如体验、体察、体会、体贴、体知、体认等。从字面上讲,“体”有亲身体验或设身

处地的意思,即“体之于身”。在体验活动中,主体与客体,道德与知识是和谐统一的。体,还表

现在行,身体力行。体验一方面有赖于在静中知解和领悟,达到身心整体的切己体认与自觉修

持。更重要的是,它将此知此悟化到形躯之身的活动中,化到实践生活的操作中,使之成为动

中的体会、体会中的得道。孔子讲,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庄子讲,道,行之而成。佛教讲,

担水劈柴无非妙道;行住坐卧,无非妙道;举手投足,皆在道场,等等,都是这个道理。

(节选自何锡蓉研究员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演讲《思想者:修养,在“安身立命”之外》,有删

改)

1.下列对“修养哲学”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3分) ...

A.修养哲学有一个从个体内在到人类社会外延的扩展过程。从“修身”“养性”概念一

提出,其含义就已延展为人类的文化活动,后来更与政治相联系。

B.修养哲学强调身心一体,性命双修。因为在修养的动态过程中,身不能无心,心亦不

能舍身;修身与修心,实为一件两面的关系。

C.修养哲学要求体悟大道,知行合一。它呈现出与西方主客相对不同的特征,既强调在

静中知解和领悟道,更强调将道化到形躯之身的活动中去。

D.在中国哲学中,“修养”作为一个哲学术语,属于道德培育范畴,经历了一个不断整

合和丰富的历程。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①段在指出前人对修养的狭隘理解的基础上,自然地引出了作者的观点,修养不仅属

于道德培育范畴,更是一种哲学样式。在结构上领起了以下各段。

B.③段承接②段,是对②段的具体解析,着重阐释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各家,以后成为主

流的儒释道三家,都把“修养”作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概念。

C.④⑤两段分别从人性与天命的角度,论证了中国修养哲学强调身心一体,性命双修,

反对身心分离,性命割裂。

D.⑥⑦两段对中西方哲学的比较,指出中国修养哲学在认知方式上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即重视体悟和知行合一。其中⑦段与⑥段构成递进关系,⑥⑦段又与前两段构成并列关系。

3.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分) ..

A.把思考看作是人的本质属性,但又认为人的身心分离,这形成了西方哲学的困境。而

在中国哲学中根本不存在身心分离的问题。

B.中国人对道德的认识更强调亲身体验和身体力行,主客是和谐的;而西方却更注重运

用人的理智分析能力及形式化思维,主客是对立的。

C.因为天地是人存在的根据与意义的源泉,人与万物共在相通而生生不息。所以天地之

中的每一种事物都各有各的位置,在天这个大生命网中承担着自己的使命。

D.孟子说“尽心、知命、知天”,即通过尽心、存心以知其性,知其性以知天。在他看

来,如何修身养性要从内心的培养开始。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时翔

闽之建宁,属县二,曰建安,曰瓯宁,境域辽远,民多山居,竟岁或不入县。令是者,率

季冬历村落,督逋赋,名曰乡征。雍正十年,镇洋王公时翔令瓯,将举是,约以一箯舆①,一

僮一役往。客争之曰:“君行日主进,夜必会之。民多道遮行乞判状,须二记室②与俱,仆从胥

徒数十人,毋省舆马。饮食问甲长,意重烦之,俾知吏来不易,早急公也。”建令亦期往,盛驺

从,且偕牙侩、疠丐③行。太守闻之,急召公曰:“国家惟征,在此一役,君儒者也,约己惧无

以集事,何弗询建令?”公皆谢之。太守宾客,相与笑之曰迂。 比出舍,甲长道见公,色大沮,呼之逡巡。甲长敛赋者也,令行貣供县,甲长借肆侵吞,闻公捐旧例,则无以鱼肉。公知其意,诣人聚,集父老子弟曰:“乡征所以便汝曹,无跋涉、省

粮也。顾舆从厮役、粱肉刍茭供自甲长,甲长于汝曹取盈,视粮费数倍,吾故单车弗挟客,会

计判状力能办则决不待时,否则归而治之非晚。日需饭一盂、蔬一盘,令自治之,安事厉民为?”

于是甲长束手,不敢哗于乡,父老子弟,固已心感公矣。而建令到乡,重棰楚,民惮之,皆亡

走山谷石间,令不得民,则掊锁启扃,搜取鸡豚牛马米盐之属,牙侩估以入赋,巨室则令疠丐

卧其户,骂之。殴民益相戒争输。 是时瓯民德公,而建民畏其令如螯,既匿不复见,令停数日无所施。及归,鸡豚牛马米盐之属盈庭,而不可作赋,侩持适市,则市满酬贱。疠丐卧其户,卒无得,亦窃散去。赋终虚。

而瓯民携钱持镪来者,踵接肩摩,至道不得行。甫決旬而赋完。公上考,建令坐下第。太守宾

客,乃相与叹公之不迂,儒之可用。

(选自清·俞樾《荟蕞编》)

【注释】①箯(bian)舆:简易的竹桥。②记室:文书、文员。③牙侩:商行中经纪人。

疠丐:长有恶疮的乞丐。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约己惧无以集事 集:成就 B.比出舍 舍:等到 ..

C.牙侩估以入赋 估:通“沽”,出售 D.是时瓯民德公 德:感激 ..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

A.令是者,率季冬历村落,督逋赋 假舆马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B.否则归而治之非晚 吾尝跂而望矣 ..

C.乃相与叹公之不迂 公之视廉颇将军孰与秦王 ..

D.安事厉民为 天之亡我,我和渡为 ..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时翔刚担任瓯宁县令,不明当地底细和以往衙门的惯例,没有听从宾客的劝告和太

守的训示,执意轻车简从,前去收租,人们都说他迂。

B.甲长见到王时翔,非常沮丧,做事也不积极,因为他觉得这次很难假公济私,中饱私

囊。

C.建安县令暴力收税,采用流氓无赖的做法,弄得当地鸡飞狗跳,去烟瘴气,瓯宁百姓

见了,更加觉得不能辜负王时翔的宽爱。

D.文章通过建令和瓯令的对比,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民无刁蛮,只有真正做到执法为公,

心系百姓,才能杜绝腐败,赢得民心,提高办事效率。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甲长敛赋者也,令行貣供县,甲长借肆侵吞,闻公捐旧例,则无以鱼肉。

(2)及归,鸡豚牛马米盐之属盈庭,而不可作赋,侩持适市,则市满酬贱。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赠裴十四

李 白

朝见裴叔则①,朗如行玉山。

赠裴十四阅读答案篇八
《皖南八校2014届高三第三次联考》

皖南八校2014届高三第三次联考

语 文 试 卷

考试日期:2014年4月26日上午

WORD版转换及整理:程道流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的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

2.答选择题(第Ⅰ卷1~6题,第Ⅱ卷15~17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所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第Ⅰ卷7~14题,第Ⅱ卷18~21题)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成人成己,成贤成圣,修养是基础,也是最终的目的。然而,过去的研究一般把修养看作专属于个人经验,属于道德培育范畴。但若做深入考察,会发现,修养是对生活方式的反思。它既包括道德内涵,也包括认识特征和价值判断;它既面对个体,也面向社会,面向人类问题的解决。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修养也是一种哲学样式。

②在中国,“修养”作为一个哲学术语,有一个不断整合和丰富的历程,表现出从个体内在倒社会外延的扩展特征。

③起初是修与养分列。《论语》中9次讲到“修”。大多作“培养、研究”解,如“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养”,基本是养育、供养的意思,如“其养民也惠”。孟子提出了“修身”、“养性”的概念。他说人性具有与生俱来的善,但这种善的体现和发挥还需要一个修身养性的过程。如何修身养性,在他看来,要从内心的培养开始,即通过尽心、存心以知其性,知其性以知天。《墨子》《荀子》中都有“修身”篇,老子也谈“修之于身,其德乃真”。所以,当修身养性被提出后,其含义已延展为人类的文化活动。到《大学》,则进一步把修身与政治相联系,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把修身看作是实现政治抱负的基础。到了朱熹则说“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这就成了以得道为目的具有形而上意义的哲学。于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各家,以后成为主流的儒释道三家,都把“修养”作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概念。

④修养哲学强调身心一体,性命双修。笛卡尔的一句“我思故我在”,把思考看作人的根本属性,却又把人的身心分离。这造成了西方哲学的困境,引起了许多哲人学士的批评。但在中国哲学中,不存在身心二元的问题。虽然也有关于身与魂魄的讨论,但主流观点认为,这两者是不可分离的。性指人性,包括人的心性、思想、秉性、性格、精神等。命指天命、生命,也指身体、能量等。性命双修也就是指心身兼修,神形皆备。所谓“神不离气,气不离神”、“性不离命,命不离性”。

⑤就命为天命来说,天命是指天赋予人的某种使命或者权力,因此,天命与人性是相通的。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道运行的节律,代表了一种自然和谐的秩序,每一种事物都各有各的位置,承担着自己的使命。因此,天地是人存在的根据与意义的源泉,人与万物共在相通而生生不息。人的生长发育、壮老衰亡以及一切社会活动都是在天这个大生命网中进行。孔子还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怎么知命呢?孟子说“尽心、知命、知天”,就是把修身与养性,把安身与立命与知天事天作为一个整体的修

养活动来对待。修身与修心的本质,在于既不废形(身体、物质世界),也不废神(思维、主观世界)。因为在修养的动态过程中,身不能无心,心亦不能舍身;修身与修心,实为一体两面的关系。

⑥修养哲学要求体悟大道,知行合一。如何认识道或得道呢?西方哲学的知识论以主客对立为特征,以理论推导为中介。这种认识,运用人的理智分析能力及形式化思维,走的是理念论哲学的道路。而中国的修养哲学,因为其强调为圣与求知的统一,求知方法往往也是道德修养的方法,呈现出与西方主客相对不同的特征。

⑦中国人对道的认识,不是将其作为外在于人自身的对象去认识,而是作为有理性、有情感、有意志的生命主体去对待,是一种对存在的体验或体悟。汉语有许多关于思维和认知方式的身体特征,如体验、体察、体会、体贴、体知、体认等。从字面上讲,“体”有亲身体验或设身处地的意思,即“体之于身”。在体验活动中,主体与客体,道德与知识是和谐统一的。体,还表现在行,身体力行。体验一方面有赖于在静中知解和领悟,达到身心整体的切己体认与自觉修持。更重要的是,它将此知此悟化到形躯之身的活动中,化到实践生活的操作中,使之成为动中的体会、体会中的得道。孔子讲,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庄子讲,道,行之而成。佛教讲,担水劈柴无非妙道;行住坐卧,无非妙道;举手投足,皆在道场,等等,都是这个道理。

(节选自何锡蓉研究员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演讲《思想者:修养,在“安身立命”之外》,有删改)

1.下列对“修养哲学”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3分)

A.修养哲学有一个从个体内在到人类社会外延的扩展过程。从“修身”“养性”概念一提出,其含义就已延展为人类的文化活动,后来更与政治相联系。

B.修养哲学强调身心一体,性命双修。因为在修养的动态过程中,身不能无心,心亦不能舍身;修身与修心,实为一件两面的关系。

C.修养哲学要求体悟大道,知行合一。它呈现出与西方主客相对不同的特征,既强调在静中知解和领悟道,更强调将道化到形躯之身的活动中去。

D.在中国哲学中,“修养”作为一个哲学术语,属于道德培育范畴,经历了一个不断整合和丰富的历程。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①段在指出前人对修养的狭隘理解的基础上,自然地引出了作者的观点,修养不仅属于道德培育范畴,更是一种哲学样式。在结构上领起了以下各段。

B.③段承接②段,是对②段的具体解析,着重阐释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各家,以后成为主流的儒释道三家,都把“修养”作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概念。

C.④⑤两段分别从人性与天命的角度,论证了中国修养哲学强调身心一体,性命双修,反对身心分离,性命割裂。

D.⑥⑦两段对中西方哲学的比较,指出中国修养哲学在认知方式上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即重视体悟和知行合一。其中⑦段与⑥段构成递进关系,⑥⑦段又与前两段构成并列关系。

3.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分)

A.把思考看作是人的本质属性,但又认为人的身心分离,这形成了西方哲学的困境。而在中国哲学中根本不存在身心分离的问题。

B.中国人对道德的认识更强调亲身体验和身体力行,主客是和谐的;而西方却更注重运用人的理智分析能力及形式化思维,主客是对立的。

C.因为天地是人存在的根据与意义的源泉,人与万物共在相通而生生不息。所以天地之中的每一种事物都各有各的位置,在天这个大生命网中承担着自己的使命。

D.孟子说“尽心、知命、知天”,即通过尽心、存心以知其性,知其性以知天。在他看来,

如何修身养性要从内心的培养开始。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时翔

闽之建宁,属县二,曰建安,曰瓯宁,境域辽远,民多山居,竟岁或不入县。令是者,率季冬历村落,督逋赋,名曰乡征。雍正十年,镇洋王公时翔令瓯,将举是,约以一箯舆①,一僮一役往。客争之曰:“君行日主进,夜必会之。民多道遮行乞判状,须二记室②与俱,仆从胥徒数十人,毋省舆马。饮食问甲长,意重烦之,俾知吏来不易,早急公也。”建令亦期往,盛驺从,且偕牙侩、疠丐③行。太守闻之,急召公曰:“国家惟征,在此一役,君儒者也,约己惧无以集事,何弗询建令?”公皆谢之。太守宾客,相与笑之曰迂。

比出舍,甲长道见公,色大沮,呼之逡巡。甲长敛赋者也,令行貣供县,甲长借肆侵吞,闻公捐旧例,则无以鱼肉。公知其意,诣人聚,集父老子弟曰:“乡征所以便汝曹,无跋涉、省粮也。顾舆从厮役、粱肉刍茭供自甲长,甲长于汝曹取盈,视粮费数倍,吾故单车弗挟客,会计判状力能办则决不待时,否则归而治之非晚。日需饭一盂、蔬一盘,令自治之,安事厉民为?”于是甲长束手,不敢哗于乡,父老子弟,固已心感公矣。而建令到乡,重棰楚,民惮之,皆亡走山谷石间,令不得民,则掊锁启扃,搜取鸡豚牛马米盐之属,牙侩估以入赋,巨室则令疠丐卧其户,骂之。殴民益相戒争输。

是时瓯民德公,而建民畏其令如螯,既匿不复见,令停数日无所施。及归,鸡豚牛马米盐之属盈庭,而不可作赋,侩持适市,则市满酬贱。疠丐卧其户,卒无得,亦窃散去。赋终虚。而瓯民携钱持镪来者,踵接肩摩,至道不得行。甫決旬而赋完。公上考,建令坐下第。太守宾客,乃相与叹公之不迂,儒之可用。

(选自清·俞樾《荟蕞编》)

【注释】①箯(bian)舆:简易的竹桥。②记室:文书、文员。③牙侩:商行中经纪人。疠丐:长有恶疮的乞丐。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约己惧无以集事 集:成就

B.比出舍 舍:等到

C.牙侩估以入赋 估:通“沽”,出售

D.是时瓯民德公 德:感激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令是者,率季冬历村落,督逋赋 假舆马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否则归而治之非晚 吾尝跂而望矣

C.乃相与叹公之不迂 公之视廉颇将军孰与秦王

D.安事厉民为 天之亡我,我和渡为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时翔刚担任瓯宁县令,不明当地底细和以往衙门的惯例,没有听从宾客的劝告和太守的训示,执意轻车简从,前去收租,人们都说他迂。

B.甲长见到王时翔,非常沮丧,做事也不积极,因为他觉得这次很难假公济私,中饱私囊。

C.建安县令暴力收税,采用流氓无赖的做法,弄得当地鸡飞狗跳,去烟瘴气,瓯宁百姓见了,更加觉得不能辜负王时翔的宽爱。

D.文章通过建令和瓯令的对比,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民无刁蛮,只有真正做到执法为公,心系百姓,才能杜绝腐败,赢得民心,提高办事效率。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甲长敛赋者也,令行貣供县,甲长借肆侵吞,闻公捐旧例,则无以鱼肉。

(2)及归,鸡豚牛马米盐之属盈庭,而不可作赋,侩持适市,则市满酬贱。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赠裴十四

李 白

朝见裴叔则①,朗如行玉山。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身骑白鼋不敢度,金高南山买君顾②。

裴回六合无相知,飘若浮云且西去。

【注释】①裴叔则:此处代指裴十四。②买君顾:郑子瞀是楚成王的夫人,一日,与成王共登台,王曰:“顾,吾又与女千金,而封若父兄。”子瞀遂不顾。子瞀曰:“不顾,告以夫人之尊,示以封爵之重而后顾,则是妾贪贵乐利以忘义理也。”

8.请简要概括裴十四的形象特点。(4分)

答:

9.李白的诗歌呈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试以这首诗为例,从艺术表现手法的角度说说起浪漫主义精神表现在何处?(4分)

答: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

甲: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① ,② ?③ ,④ 。⑤ ,⑥ 。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乙:① ,佳木秀而繁阴。 (欧阳修《醉翁亭记》)

② ,川泽纡其骇嘱。 (王勃《滕王阁序》)

③ ,白帝城高急暮砧。 (杜甫《登高》)

④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谁何澹澹, 。 曹操《观沧海》)

⑤醉不成欢惨将别, 。 (白居易《琵琶行》)

⑥岩扉松径长寂寥, 。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与虫共眠

刘亮程

我在草中睡着时,我的身体成了众多小虫子的温暖巢穴。那些形态各异的卑小动物,从我的袖口、领口和裤腿钻进去,在我身上爬来爬去,不时地咬两口,把它们的小肚子灌得红红鼓鼓的。吃饱玩够了,便找一个隐秘处酣然而睡。

我身体上发生的这些事我一点也不知道。

那天我翻了一下午地,又饿又累。本想在地头躺一会儿再往回走,地离村子还有好几里路,我干活时忘了留点回家的力气。时值夏季,田野上虫声、蛙声、谷物生长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像支巨大的催眠曲。我的头一挨地便酣然入睡,天啥时黑的我一点不知道,月亮升起又落下我一点没有觉察。醒来时已是另一个早晨,我的身边爬满各种颜色的虫子,它们已先我而醒忙它们的事了。这些勤快的小生命,在我身上留下许多又红又痒的小疙瘩,证明它们来过了。我想它们和我一样睡了美美的一觉。有几个小家伙,竟在我的裤子里呆舒服了,不

愿出来。若不是搔痒得难受我不会脱了裤子捉它们出来。对这些小虫来说,我的身体是一片多么辽阔的田野,就像我此刻爬在大地的某个角落,大地却不会因搔痒和难受把我捉起来扔掉。大地是沉睡的,它多么宽容。在大地的怀抱中我比虫子大不了多少。我们知道世上有如此多的虫子,给它们一一起名,分科分类。而虫子知道我们吗?这些小虫知道世上有刘亮程这条大虫吗?有些虫朝生暮死,有些仅有几个月或几天的短暂生命,几乎来不及干什么便匆匆离去。没时间盖房子,创造文化和艺术。没时间为自己和别人去着想。生命简洁到只剩下快乐。我们这些聪明的大生命却在漫长岁月中寻找痛苦和烦恼。一个听烦市嚣的人,躺在田野上听听虫鸣该是多么幸福。大地的音乐会永无休止。而有谁知道这些永恒之音中的每个音符是多么仓促和短暂。

我因为在田野上睡了一觉,被这么多虫子认识。它们好像一下子就喜欢上我,对我的血和肉体的味道赞赏不已。有几个虫子,显然乘我熟睡时在我脸上走了几圈,想必也大概认下我的模样了。现在,它们在我身上留了几个看家的,其余的正在这片草滩上奔走相告,呼朋引类,把发现我的消息传播给所有遇到的同类们。我甚至感到成千上万只虫子正从四面八方朝我呼拥而来。我血液沸腾,仿佛几十年来梦想出名的愿望就要实现了。这些可怜的小虫子,我认识你们中的谁呢,我将怎样与你们一一握手。你们的脊背窄小得签不下我的名字,声音微弱得近乎虚无。我能对你们说些什么呢?

当千万只小虫呼拥而至时,我已回到人世间的某个角落,默默无闻做着一件事。没几个人知道我的名字,我也不认识几个人,不知道谁死了谁还活着。一年一年地听着虫鸣,使我感到了小虫子的永恒。而我,正在世上苦度最后的几十个春秋。面朝黄土,没有叫声。 (选自刘亮程散文《遥远的村庄》,略有改动)

11.在文章作者描写了虫子怎样的生命状态?请加以概括。(4分)

答:

12.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

13.结合文本,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来赏析秀美的两个句子。(6分)

(1)田野上虫声、蛙声、谷物生长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像支巨大的催眠曲。

答:

(2)我因为在田野上睡了一觉,被这么多虫子认识。它们好像一下子就喜欢上我,对我的血和肉体的味道赞赏不已。

答:

14.第二届冯牧文学奖评委会在给刘亮程的获奖评语中说,他从村庄和田野中获得了单纯而丰饶的生命体验,并以中国农民在苍茫大地上的生死衰荣,庄严地揭示了民族生活中“素朴的真理”。请以本文为例,从三个方面谈谈你所领悟到的“素朴的真理”。(8分)

答:

第Ⅱ卷 (表达题 共84分)

四、(24分)

15.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3分)

A.历史虚无主义不是在全面、系统占有翔实史料的基础上,梳理历史发展过程,揭示历史规律,而是随意剪裁和拼凑史实,牵强附会,以点带面,以偏概全,指鹿为马,糟蹋历史。

B.走进壶口瀑布,在阵阵轰鸣中,近距离感受“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阔:滔滔黄河水,携雷霆万钧之势,直下百丈悬崖,掀起腾空黄浪,排山倒海,震天撼地。

C.20年间,新技术层出不穷,新应用应接不暇,新设备眼花缭乱,中国互联网从边缘落后到奋起追赶,并开始在世界舞台斩露头角。

D.当代“啃老族”,就是一群不肖子孙。他们把父母“啃”得艘骨嶙峋,遍体鳞伤,心力

赠裴十四阅读答案篇九
《七年级下册基础训练答案(长沙2013春)》

!!!语!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凿!"畦!#葚!$蝥!%攒!&髓!'蜕!(傥

$#%

&#!""'!!$"'!!&"(

)#没有#美女蛇的故事神乎其神$深深地吸引着%我&$也使%我&得到一些做人的教训$同时还给百草园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增加了百草园的神秘感#

*#拟人#表明%我&与百草园的生物已经结下了朋友般的感情$虽然舍不得$但又不得不离开它们#

+#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只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形'色'声'味"#

视觉(紫红的桑葚#

听觉(鸣蝉在树叶里长吟#

触觉(光滑的石井栏#

味觉(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翻断砖!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

.#示例(%光滑&准确地写出了井经过长年累月使用后的特征$也表明了%我&曾多次触摸的感觉#

"/#重点描写了泥墙根一带的景物#

""#%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

"$#从整体到局部$由植物到动物$从高到低$由静到动#

"&#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

")#0

"*#'

"+#母亲饮泣吞声$是因儿子挨打感到痛苦)勉强说%打得好&$是希望儿子读书上进#这种矛盾言行$表现出母亲关心教育儿子的复杂感情#!%我&心里明白母亲的那份爱和良苦用心$如今%我&是十分%感念&那份母爱#

#"爸爸的花儿落了

"#"!"#$!#%&$!$%&'!%惰!&胀!'檐!(簪!!

$#一方面指爸爸种的夹竹桃凋谢了'败落了$一方面象征天性爱花的爸爸离开人世#

&#文中与爸爸爱花有关的语句有(!我的襟上有一朵粉红色的夹竹桃$是临来时妈妈从院子里摘下来给我别上的$她说(%夹竹桃是你爸爸种的$戴着它$就像爸爸看见你上台一样*&"爸爸是多么喜欢花#1++他回家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浇花#那时太阳快要下去了$院子里吹着凉爽的风$爸爸摘一朵茉莉插到瘦鸡妹妹的头发上##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是因为爸爸今年没有收拾它们,,,修剪'捆扎和施肥#1石榴树大盆底下也有几粒没有长成的小石榴++1++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1爸爸的花儿落了#%爸爸爱花&作为线索贯穿小说的始末#文中借花的柔性来调和爸爸性格中的刚性$使爸爸的严厉与慈爱和谐地交织在一起)%花&在文中也是一种象征物$爸爸身体健康时$花开得挺旺$爸爸辞世时$花儿落了#

)#开头%我&回忆去医院看爸爸时$爸爸曾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好弟弟和妹妹&暗示爸爸病重$将不久于人世)%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暗示妈妈对爸爸病情的担心)%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是爸爸去世的一种预感)最后写夹竹桃%垂下好几枝&暗示爸爸去世#

*#这段细节描写十分传神地写出了爸爸对我的严厉#

+#++!表示话没说完#

,#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识到%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然后就对老高说话$而且是%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石榴树大盆底下也有几粒没有长成的小石榴#

"/#对#在爸爸爱的浇灌和孕育下$虽%花落&但%果熟&$%我&的成长$%我&的坚强$是对他最好的报答#

""#略

"$#是想给父亲看$更想得到父亲的赞扬$因为父亲写过很多剧本#

"&#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快到八点钟时#急切'紧张#

")#热情鼓励'严格要求!大意对即可"#示例(不在赞扬声中骄傲$不在严格要求中失去信心#

$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gaozhong/142181.html

    上一篇:高三学习评价

    下一篇:高三经历与体会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