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品味的话

| 高三 |

【www.guakaob.com--高三】

有品味的话篇一
《最经典最有品位的十句话》

最经典最有品位的十句话

第1句:人都是逼出来的。每个人都是有潜能的,生于安乐,死于忧患,所以,当面对压力的时候,不要焦燥,也许这只是生活对你的一点小考验,相信自己,一切都能处理好,逼急了好汉可以上梁山,时世造英雄,穷者思变,人只有压力才会有动力。

第2句:如果你简单,这个世界就对你简单。简单生活才能幸福生活,人要自足常乐,宽容大度,什么事情都不能想繁杂,心灵的负荷重了,就会怨天忧人。要定期的对记忆进行一次删除,把不愉快的人和事从记忆中摈弃。

第3句: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偶尔会想,如果人生真如一场电子游戏,玩坏了可以选择重来,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正因为时光流逝一去不复返,每一天都不可追回,所以更要珍惜每一寸光阴,孝敬父母、疼爱孩子、体贴爱人、善待朋友。

第4句:怀才就象怀孕,时间久了会让人看出来。人,切莫自以为是,地球离开了谁都会转,古往今来,恃才放肆的人都没有好下场。所以,即便再能干,也一定要保持谦虚谨慎,做好自己的事情,是金子总会发光。

第5句:过去酒逢知已千杯少,现在酒逢千杯知已少。不甚酒力,体会不了酒的美味,但却能感受知已的妙处。没有朋友的人生是孤独的,

不完整的,可是,因为生活的忙碌,渐渐少了联络,友谊就变的淡了,所以,抽点时间,联络朋友一起聊聊天,让情谊在笑声中升腾,当朋友遇到了难题的时候,一定要记得挺身而出,即便帮不了忙,安慰也是最大的支持。

第6句:人生如果错了方向,停止就是进步。人,总是很难改正自己的缺点,人,也总是很难发现自己的错误,有时,明知错了,却欲罢不能,一错再错,把握正确的方向,坚守自己的原则,世界上的诱惑很多,天上永远不会掉馅饼,不要因为贪图一时的快乐而付出惨痛的代价,如果发现错了,一定要止步。

第7句:人生两大悲剧:一是万念俱灰,一是踌躇满志。现代的人好象特别脆弱,报纸上天天报道众多名人得抑郁症,这些人一定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正因为踌躇满志,才坚信自已是完美的,是无所不能的,如果受到一点挫折,就会变得极度自卑,甚至失去继续生活的勇气。为自己找一个准确的定位,享受生活乐趣。

第8句:人生和爱情一样,错过了爱情就错过了人生。爱情是什么?让人无所适从,让人神魂颠倒,面对爱情的时候,勇敢一点,大胆说出自己的爱,有花堪摘直须摘,莫待无花空折枝。人,总会生老病死,怎么过都是一生,错过了爱情就错过了生命的精彩。

第9句:天下有钱人终成眷属。现代社会的人变得越来越势利,爱情也越来越无足轻重,于是我不得不相信“天下有钱人终成眷属”——这是对现代爱情的最确切的描述。

第10句:要成功,需要朋友,要取得巨大的成功,需要敌人。有竞争才有发展,因为有了敌人的存在,因为有了不服输的决心,才会努力地做好自己的事,所以,有时候,敌人比朋友的力量更大,天下没有永远的敌人,却有永远的朋友,有些时候,敌人也可以变成朋友。

有品味的话篇二
《品味散文的语言(用)》

有品味的话篇三
《品味语言》

有品味的话篇四
《很有品味的7段话》

很有品味的7段話

1.少問別人為什麼?多問自己憑什麼?

2.你做了一件錯事-----就很難再讓人記起你曾經的好。

3.花時間解釋,還不如花時間證明它。

4.被真相傷害,總比被謊言安慰要好。

5.“我愛你”三個字,講出來只要三秒鐘,解釋要三小時,證明卻要一輩子

6.人和人太熟,就知道---刀子往哪裡捅最痛。

7.人生四然:來是偶然,去是必然,盡其當然,順其自然。

有品味的话篇五
《有效进行语言品味》

聚焦文本,探幽语言之味

段 羽 湖北省宜昌市第二十一中学 443002

【内容摘要】

阅读是语文之本,是托起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最主要支柱。品味语言是为了更好的感知语言、运用语言和发展语言,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一些策略,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学会运用语言,汲取人文价值,提升素养,最终自主地、终身地学习语言,是语文教学从简约朴实间实现最大化的有效。

【关键词】

文本 语言 探幽 有效

新课程实施以来,合作探究、综合学习、学科整合等学习方式竞相走入语文课堂,绽放“花样年华”,但精心细阅每堂语文课,不难发现最质朴、最本色的学习方式当属对语言的玩味与感悟。无论教学观念怎样更新也好,教学形式怎样变化,语文学习中,学生的品读感悟是最基本的方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里强调的就是学生通过课内外对语言的自主学习来获得自身语文素养的提升。

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如何有效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从而摸索语言规律,获得言语智慧,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使我们的语文课充满浓郁的语文味呢?

一、调“味”——提升素养时沉醉。

选入教材的朱自清的《背影》语言朴实清新,余味无穷;《曹刿论战》以记言见长;李清照的《如梦令》有一种别样的温婉清丽„„每一篇都是语言学习的典范,阅读这些文本,我们可体味语言平淡之处、动情之处、深邃之处、不同之处、精妙之处、拓展之处„„

教师可以通过文本的整体感知,通过环环相扣的教学问题的牵引,通过启发、引导、指点和示范,在课堂里调足“味”,品味文本语言的意味、情味、趣味、理味。“意”就是内容上的把握,通过言语所传递的主要意思;“情”是作品中的最能打动人心的地方,文中人物的情与作者所寄的情感,无不都浸在文字中;“趣”指情趣;“理”就是作品中给我们的人生以启发的哲理。在“四味”的品读中,召唤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感知、思考、体验进行再创造,实现并开拓他们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从而更好地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比较——反思揣摩中言妙。

比较是语言品味中最常用的办法。韩雪屏教授将语文课堂上的各种比较法精辟概括为:增、删、移、换这四个字。语文课正是通过对语言的比较和揣摩,学生才感知到语

言的精妙,领悟到这些用语用词上“无可替代”,从而产生对语言的敏感,逐渐滋养准确精妙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特级教师洪镇涛在教学《天上的街市》时提问:“把第一节诗中“天上的明星现了”的“现了”换成“亮了”,行不行?”学生运用天文知识从科学的角度做了回答,认为星星没有由暗到亮的过程。只有由隐到显的过程,而且既然称为“明星”,明星本来就是亮的嘛,这儿是重复,所以只能用“现了”而不能用“亮了”。通过比较,学生将科学知识用于语文,教师引导学生从词语本身的含义以及词语的前后衔接上进一步理解了课文用词的准确,使学生在朴实词语中感受用词的精准。

再如,《中国石拱桥》中“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的“几乎”可否删去等等,像这样的“增、删、移、换”, 给予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认知矛盾,语言的形象和意味会随之凸现而出,还能帮助学生体味语言的韵律,感知语言形象的魅力,触发联想,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等等,在自主的反思中引发学生对语言的玩赏。

三、体验——感同身受中体悟。

现代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中专门开辟了“语义与语言环境”一节,在文中明确指出“语言总是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使用的,因此,分析语言现象,必须把它和它所依赖的语境联系起来,离开一定的语境,把一个语言片段孤立起来分析,就难于确定这个语言片段的结构和意义。”

如《春》一课的最后三段,如何让学生体味这些文字的妙处呢?我们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从比喻入手,学生找到了“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想象着所比事物的特点,体会到春新鲜、美丽、蕴藏力量之特点,教师适时点拨,三句话次序安排又有何妙处?学生随即就发现这是春天的诞生、成长和成熟三个发展阶段,表现了春天的蓬勃生机,更领略了作者对春由衷的赞美之情,在愉悦的品味对话中理解文本。

体验可以从实践性亲历中,从亲身实践、角色扮演等活动中获得体验;可以从心理性亲历中,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将自身经历反思获得体验;更可以结合上下文语境或创设语境中,深入走进文本,身临其境地引发体验。

四、诵读——读说交替中咀嚼。

诵读就是直接面对文本的言语形式与经典和作者直接对话的语文实践活动,是广化、深化、美化语感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尤其是抒情色彩比较浓郁的散文、诗歌的教学,则更应用诵读品味之法。巢宗祺先生在对《语文课程标准》作解读时,把诵读的作用总结为四个方面:(1)记住了优秀的语言材料;(2)在头脑中储存起感性的语言模型;(3)能够形成从大脑到发音器官甚至连及视觉器官、听觉器官的良好的反应机制;(4)诵读的过程就是体验和感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受到文化和审美的熏陶。

如《再别康桥》一诗,初读感知诗歌再别时的留恋,细读诗歌后发现,是难舍——美景再醉——寻梦——沉默惆怅——深情伤别,对经典的语言咀嚼式的“读”,读中就要把自己融进去,唤起自己的生活经验,在课堂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想人物(或作者)之所想,感人物(或作者)之所感,乐人物(或作者)之所乐,苦人物(或作者)之所苦,理性审视自己是怎么被感动的,品出微波轻烟似的离情别绪,读得渐入佳境,

品得更是飘逸美奂。

诵读让课文中语句的音韵、节奏、语调及所附色彩的变化,直接刺激大脑,将一个个语言符号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从而不自觉地进入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境界中,进而感受它的情感、意境,体味作品的音乐美、绘画美。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与其说是在用声读课文,不如说是用心在品味语言,感悟语言,极易将许多语言背后的内涵在多样的诵读中全然悟出,在读说交替的课堂活动中咀嚼语言之妙。

五、多维——争鸣突破中拓展。

特级教师黄厚江在“全国第二届初中语文名师精品课堂”中教授《孔乙己》一课,从孔乙己的“手”这个全新的角度切入,调动学生找“手”,圈“手”,“画”手,“论”手,由这双“手”一路牵引,个性化解读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现摘录片断实录如下:

师:作者别出心裁地花了很多笔墨去写孔乙己的手。现在我们来看看,鲁迅先生写了几次他的手。请大家一起到小说里去找一找,并划上标记。如果有想法的地方还可以写上评点。

……

师:一个是写外形,形状,一个是写动作。以动作为主。写了哪些动作?再找一找,把动作加圈,觉得重要的加两个圈,特别重要的加三个圈。

排——敲——伸开——罩——摸——走(板书)

你觉得这些动作,哪一个最能表现人物的个性?

生:排。

师:嗯,表明他不欠账。还表示什么?

师:显示没偷,借以摆脱尴尬。其实这个排呢,和另一个动词联系起来表意就更丰富。哪个呢?

生:摸。表现孔乙己没几个钱。

师:对,没钱,所以要摸。但是要炫耀有钱,所以用排。等到用摸的时候啊,就更没钱了。对不对?

生:用了对比。

师:嗯,对比。除了有钱没钱的对比,还有什么对比?

从性格的角度:排,自命清高——摸,自卑。对比中让我们看清了人物个性。 从其个性和性格来讲,哪个动作最形象?

生:罩,表现他吝啬,怕孩子们把豆吃光。

师:我们来看看孔乙己是不是只有吝啬的一面?能否看到可贵的东西?他是不是很有钱?

生(齐):没有钱。

师:孔乙己这么没钱,那他有没有给孩子豆?哎,给了。是别人跟他要的还是主动给的?对,是主动给的,可见他也有善良的一面;给豆的同时有了炫耀学问的余地,这是他孩子气的一面。我们分析人物性格离不开具体的语境。

如果从更多关注命运来讲,哪个动作最重要呢?

生:走。

师:对,走。我们都是用脚走的,他为什么用手走?对,被打折了。我们不用“走”,

用“爬”行不行?

生:不行。

师:爬是手脚并用,所以不能用。你想,爬的时候腰也怎么样?对,弯曲。(随手画了幅简笔画,简洁而传神。众笑。)让我们一起想象:命运如此悲惨的孔乙己还要喝酒,为了喝酒被打折了腿,两条腿不能动了,用两手“走”过来,这是一个畸形的动作,这是一个畸形的社会。

黄老师没有问一声“哪个句子你喜欢,哪个句子写得精彩”,而语言的品味贯串了全堂。教师的多维课堂设计带动了学生多维活跃的思考,其间通过比较从孔乙己“手”的动作引导学生揣摩品味,或探性格,或探命运,将语言化作形象,由浅入深,独特而新鲜的创意使学生在各抒己见间理解了文学大家用心良苦的用字,理解了孔乙己这一人物的悲剧形象。我们不妨见微知著,从中吮吸语文名家的精彩智慧,在语言品味的教学中投下缕缕斑斓。

此外,对于简练而凝重的语言,深邃而隽永的语言,如《紫藤萝瀑布》中的“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学“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理解其深意等,教师可以在本意理解基础上,把语言所影射的资料等进行适时地扩充、综合,拓宽语言的外延;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无尽联想与想象,把物的寓意、生活经验、人生感悟和作者经历融通,实现对语言的丰满解读,实现有效的课堂延伸,让回味更犹存。

六、求索——顺势追问中探幽。

追问是品味语言并深化语言的主要方式。它是在前次提问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补充和深化进而出新出彩,在教师适时机智的求索中,使学生在语言品味中得到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的训练。

可以见缝插针,随机追问;可以有的放矢,有效追问;以人为本,显出人文性;融会贯通,与实际相联。如《天净沙·秋思》中,“小桥流水人家”凸显曲中,意味之品读,即可随机发问,让学生感受以乐衬哀,深刻感受作者愁肠寸断的游子情怀。再如《散步》中,我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请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读给同学们听,并告诉大家喜欢的原因。一个学生说:“我喜欢的是‘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因为从中能感受到这一家人的亲情,感觉很温馨。”听完我抛给他一个问题:多年之后,这温馨的一幕会发生在“我”的儿子身上吗?学生肯定的回答后,我接着问:“那多年之后,这温馨的一幕会发生在你的身上吗?”回答则是不尽相同了,在语言品析之时,我关注了学生学做人,关注孝与感恩,深入了语文的人文性。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语言品味要丰富深邃,就要在课堂里顺势追问,促使学生了解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充分挖掘出学生语言感知的潜力。

七、补白——寻文创造中激活。

对作品“空白”带有个性色彩的填补,是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多属言简意赅的上乘之作,作者在斟字酌句、谋篇布局的写作过程中,往往留下一些艺术上的“空白”,让我们用丰富的想象去填补,使作品达到“余音绕梁”的境界。语言品味中用好文中隐性的“空白”资源,引导学生去思索、联想、回味、表达,读“厚”文本,读“出”语文味,语文课就变得空灵而鲜活。

如《最后一课》高潮部分的教学,教师通常会引导学生品味此处韩麦尔先生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但运用“补白”的方法,我们可以设计:“韩麦尔先生究竟想说什么?那是怎样的难以言状的痛苦?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他的心头汹涌澎湃?请你做一回韩麦尔先生,说出他没有说出的话。”学生会泛起无限涟漪,多样解读文章主旨,创造出精彩的填补,与小弗郎士一样,经历人生一课:面对失去,我们该怎样,一个人的心灵是如何成熟的,什么是生命中的根,人要有忏悔意识等等。

又如学“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象出边塞独特景象,学《我爱这土地》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作者艾青的思想,理解为什么把自己比作一只鸟。我们可以在教学中设计填补人物描写的“空白”,填补标点符号的“空白”,填补故事情节的“空白”,填补思想感情的“空白”,填补诗歌意境空白等等,使学生透过语言的表层意义触摸作品的思想内涵,人物的丰富内心,语言的言外之意,在寻文创造中,训练他们敏锐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言语感悟能力。

八、生成——互动外延中显效。

互动生成是实现语言品味有效的重要标志。新课标要求现代课堂应该是互动生成的课堂,应该是师生在互动中不断生成资源,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尤其在语言品味时呈现出了一个开放的生态环境,师生平等,独立思考,个性十足,互教互学,同生共长,促进了教学资源、知识经验、情感态度等的有效生成。

在互动生成中,教师教给学生方法与例子,学生学得课内知识和技能,更高层次的则是要学生走出课堂,走出书本,注重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增强学习的体验和实践,使课内知识通过课外实践向智慧转化。教师可以在课堂里适度外延与品读语句相关的语句,或让学生在课外搜集进行再品味,或引向名著阅读,用课堂品味语言之法,进行批注欣赏,或以精妙语句、段落为仿本,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思维的再创造„„

可以说,品味语言就是发现,咀嚼语言之妙,丰富知识储存;模仿写作就是触摸,习得语言之本,强化建构知识储存;课外品读就是内化,实践品味之法,撷取更多精妙语言,可谓是环环相扣,互推互促。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主阵地有效进行语言品味,更要推倒教室的“围墙”,让课堂向四面八方打开,提升学生语言品味方面的素养。我们语文老师应以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教学智慧,用全心的心智投入,让学生有真正有效的语言品味学习,在浸润、感染和丰富过程中,形成一定的语言鉴赏能力,让语言彰显魅力!

【主要参考文献】

1、余映潮 《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系列 《语文教学通讯》

2、周秀芳 《例说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品味》《语文教学通讯》2007.4

3、教育部 《语文课程标准》(2003年)

【作者简介】

段羽,女, 1975年9月,中学一级教师,工作于湖北省宜昌市第二十一中学, 443002,0717—6274086,duanyu1158@sina.com

有品味的话篇六
《值得细细品味的话》

2010下半年,成熟一点,别再幼稚

1。没有事少要上QQ,那会浪费你很多时间

2。早点睡觉,早点起床.。

3。每天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理想.。

4。有时间多看书,多学习,做一个有文学素养的 人,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滑稽怪诞的事情上;

5。多锻炼身体,身体垮了什么都没有了,要对自己好一点;

6。努力学习赚钱的本领,钱是一个人活着的根本,是做人的尊严;

6。常回家看看爸爸妈妈,常给好朋友打电话,亲情和友情是最珍贵的感情;

7。学会做个倾听者,要多听听别人的感受,从中获得一些宝贵的经验 ;

8。要学会玩,学会有品位的玩;

9。自己的烦恼,不要带回家,不给任何人分享;

10。要会装扮自己,邋遢不是一个酷的表现,是没教养的结果;

11。不要以貌取人,特别是女人,漂亮的也许是个魔鬼,丑陋的却可能是天使,上天总是公平的;

12。学会拒绝,凡事量力而行,做不了,绝不逞能。

13。尽量少和没素养的人交往,免得受其影响;

15。要寻找与自己有共同价值观的人,爱自己的人,好好珍惜,好好保护,终了一生;

16。不要把感情浪费在没有希望的人身上,看重外在的人永远都是弱

智,只有在伤痕累累时才明白,真正爱她(他)的人原来一直在她(他)身边关注她(他)。

18。现实一点,爱情在现实面前总是那么苍白,不要天真的认为爱情和浪漫是等号关系;19。做婚姻的有心人,好好准备步入婚姻,好好准备做一个好丈夫好妻子;

20。不要老是想做救世主,就算是救世主,也没必要去拯救世人。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而且都是犹大;

21。要明白读过很多书的人不一定有很多知识,没上过学的人却不一定是文盲;

22。做事三思而后行

23。做工作的有心人;

24。永远别去解释,理解你的人不需要;不理解你的人,不配要。

25。别过分坚持自己现在的想法,那样子以后会比较少后悔。

26。趁着在校园,多学点知识。等你走出校园了,你会发觉必要的知识你是那么的缺乏。

27。珍惜你身边的人,因为他们最容易被你忽视。外来的和尚虽然好念经,但不一定贴心。

28。永远感激那些曾经关心或者正在关心你的人。

29。现实中出淤泥很难不染,但是你要学会经常清洗自己,不是身体,乃是心灵。

30。不要轻易作出承诺,因为你还没那能力去保证实现。做不到的承诺比没许下效果呢更差

每句话都可以品半辈子

1,老鼠嘲笑猫的时候,身旁必有一个洞。

2,站在山顶和站在山脚下的两人,虽然地位不同,但在对方眼里,同样的渺小。

3,路的尽头,仍然是路,只要你愿意走。

4,使我们不快乐的,都是一些芝麻小事,我们可以躲闪一头大象,却躲不开一只苍蝇。

5,最好的与最坏的创造了历史,平庸之辈则繁衍了种族。

6,在这世上惟一件事比别人议论更糟,那就是无人议论你。 7,成功便是站起比倒下多一次。

8,失败并不意味你浪费了时间和生命。失败表明你有理由重新开始。 9,人生中有时不去冒险比冒险更危险。

10,所有的人都站在一边并不一定是好事,譬如他们都站在船的一边。 11,许多人爬到了梯子的顶端,却发现梯子架错了墙。

12,偶然的成功比失败更可怕。

13,才华其实就是把与人相同的聪明用到与众不同的地方。 14,状态是干出来的,而不是等出来的。

15,道歉是为将来再次冒犯打下伏笔。

16,所谓百依百顺,就是为了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在未完成前,所表现的不同寻常的耐心。

17,所谓儿童不宜,其实就是大人们令人感动地把犯错误的危险留给

了自己。

18,你想以40km/h的速度开车到80岁,还是以80km/h的速度开车到40岁?

19,在敌人面前,谁先镇定下来,谁就离胜利不远了。

20,所有的人都是平凡的,有些人因知道这一点而真正成了平凡的人。 21,乞丐就是一种向你的良心征税的人。

22,所谓大难不死,就是有了灾祸之后,得到的不是同情,而是莫名其妙的祝贺。

23,处在社交圈中是一种烦恼,而超脱出来简直是一场悲剧。 24,厌倦,就是一个人吃完盘子里的食物后对盘子的感情。

25,参加追悼会的程序常常是,先受一次深刻的人生教育,然后大家一起抽烟喝酒打牌。

26,知识是一种使求知者吃得越多越觉得饿的粮食。

27,爱情是会沉底的,在平淡的日子里,最重要的是经常轻轻晃一晃盛装爱情的“水杯”。

28,战争:用舌头解不开就用牙齿咬吧!

29,憎恨别人就像为了逮住一只耗子而不惜烧毁你自己的房子。但耗子不一定逮到了。

30,每个人的一生都有许多梦想,但如果其中一个不断搅扰着你,剩下的就仅仅是行动了。

31,世上只有想不通的人,没有走不通的路。

32,幸运之神的降临,往往只是因为你多看了一眼,多想了一下,多

走了一步。

33,失败发生在彻底的放弃之后。

34,所谓敌人,不过是那些迫使我们自己变得强大的人。

35,胆怯的人在危险前被吓住了;懦弱的人在危险中被吓住了;勇敢的人在危险过后被吓住了。

36,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子。 37,家庭的幸福需夫妻共同努力,而破坏它,一人就够了。 38,最了解你的人有时不是你的朋友,而是你的敌人。

39,你若不想做,会找一个或无数个借口;你若想做,会想一个或无数个办法。

40,看一个人的心术,看他的眼神;看一个人的身价,看他的对手;看一个人的底牌,看他的朋友。

41,魅力女人,就是有充分的意志力去抵挡男人的进攻,也有足够多的魅力阻挡男人的撤退。

42,山盟海誓是一种经常让高山和海洋领受尴尬的重量级承诺。 43,好女人是一所学校,好男人毕业了可留校任教。

44,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45,不要同一个傻瓜争辩,否则别人会搞不清到底谁是傻瓜。

46,加班加点,废寝忘食有时很可能是不具备效率和工作能力的表现。 47,做父母是个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可大部分的父母未经任何培训就上岗了。

48,凡向鳄鱼池内投掷物品者,必须下池自己捡回。――肯尼亚天然

有品味的话篇七
《品味语言的方面》

为什么要品味语言语文课的目的是学生学语言,即学习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叙事状物。《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语言是语感教学最主要的特征。而课文的思想感情不是靠讲解传递的,而是要引导学生感受真情。作者是先有情思而后成章,读者是看了文章再体味作者的情思。我们要学会敲击文本,倾听文本中间发出的每一个音符,探寻文本中可能的每一个裂缝,让我们的心灵与文本撞击,在撞击中拨动生命的琴弦,让自己最终在与作者同喜同悲,同欢同乐的被动接受中解脱出来,成为行动的主体。

品味语言的角度:

① 语句的含义和作用。对文章的语句的作用和意义进行鉴赏。

② 语言的特点。一般从准确简洁、清新明快、生动形象、浅显质朴等方面思考。

③ 语言的风格。有幽默、辛辣、自然和谐、含蓄、深刻等。 ④ 语言的技巧。多从修辞角度思考。

⑤ 语言的作用。表达了什么意义,有何表达效果,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怎样品味

比较,是语言品味中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对语言材料的比较,可以培养学生辨析语言的能力,让学生会心作者在语言运用上的精妙之处,因而产生对语言的敏感,主动探索语言的运用方式,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鉴赏能力和写作表达水平。(要选好点,比如说词语的运用,修辞的运用,表达技巧等)

一、咀嚼法 所谓的“咀嚼”就是细细品读,不放过一个字,一个词。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三、朗读品味法 进而感受到它的情境、意境,体味作品的音乐美、绘画美。

四、生活体验法 品味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既立足于文本,又联系实际生活,使“假懂”变成真懂,对语言有感性的认识。一位教师在上《春》一课。课堂上教师引导同学们多角度品味语言,从用词、修辞、句式、含义等角度来品味作者对春风的描写。

首句把春风比作母亲的手,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地写出了春风温暖柔和的特点。 你被母亲的手抚摸过吗?

如何把阅读鉴赏能力转化为写作能力。

有品味的话篇八
《品味语言的方法》

品味语言的方法

1、诵读精彩文段:

诵读是品味语言的最基本的方法。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说:“„„采用朗读的办法,让学生比较、推敲、品味语言使用的妙处,形成语感。”学生通过对精彩文段的反复诵读,可以感受语言的丰富性,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性,从而增强对语言的规范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文章不是无情物”,通过表情朗读,学生从朗读的语调、音色和形象生动的词汇中,领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耳醉其音”、“心醉其情”。

学习《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我主要采用多种朗读方法,诵读描绘“荷塘月色”的部分。除齐读外,或让学生先听录音,体会范读的速度,声调的高低以及感情的流露等;或由学生自己试读;或让学生自读,便于自己体味、揣摩;或由一人范读,其他同学聆听,然后共同评论其优劣。 2、抓住关键词语:

在景物描写中,关键词语就是指那些最能反映景物特点,又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荷塘月色》中描写月下荷塘里的景色有:田田的荷叶、袅娜的荷花、缕缕的荷香、脉脉的流水;描写荷塘上的月的景色有:如水的月光、月色、月影。一切都显得那么得宁静、和谐、自由,与作者“求静”的心态相吻合,情景交融。

描写景物形态的词语起到了渲染环境及刻画作者情感的作用,也属关键词语。如月下荷塘一段的“曲曲折折”、“田田”、“亭亭”、“点缀”、“袅娜”、“羞涩”等,无不与表现人物思想情绪、感情色彩密切相关。

体味本文朴素、典雅,充满诗意的语言,还应抓住本文比喻、通感及叠字的运用。比如,写静态荷花,连用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分别写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忽明忽暗、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塘中的月色,“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由视觉向听觉转移。月的光华和阴影,用“名曲”的旋律来形容,表明光和影的和谐,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优美,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乃至带人进入一种幻境。作者锤炼语言的另一方面,是许许多多叠字的运用,这也是本文语言的一大特色,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的景象,同时又加强了语意,给人一种音韵和谐的美感。如“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绿树,“隐隐约约”的远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真是比比皆是,匠心独运。 此外,一些数词、量词,甚至虚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起到特殊的作用,同样要引起重视。

3、体会深层含义:

学生找到这些关键词语后,应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这些词语的意义和作用。我让学生思考:“‘云’、‘月’是‘淡淡’的,不能郎照,作者却以为是恰到好处呢?”“蝉声与蛙声很热闹,为什么作者说‘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逐步明确这实际反映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历程,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作者不满黑暗现实,追求自由光明,但一时又看不清前进方向,心情苦闷彷徨,思想矛盾复杂,于苦闷中想求得一时的解脱,因此踏上了求静之路,来到了日日曾走过的荷塘。欣赏着月下荷塘的美景,作者得到了片刻的宁静,但现实的阴霾在心头挥之不去,总有一股淡淡的忧愁蕴含其中。学生再进一步可以理解本文将客观描述与主观感受融为一体的写作特点。

4、通过比较,体会词语运用之妙:

不同词语的运用,所表达的效果也不一样,没有比较,就没有发现,就难有深的体会。引导学生比较不同词语的优劣,品味其中的奥妙,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必然大增。

《荷塘月色》中描述月光时这样写道:“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我让同学们比较“泻”字与“照”的区别。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一个“泻”字,变静为动,增强了月光的流动感,同时与“流水”相照应,而“照”就缺少这样的表达效果。

又如“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句中的“浮”,是否可以换作“漂”或“升”呢?同学们思考后明确,“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与“薄薄”相照应。“漂”和“升”就难以体现青雾的轻盈之美、自由之态。

教学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教会学生自己掌握品味语言方法。实践证明,语文教学抓住了“品味”这个鼻子,完全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因为教材中所选课文大都是语言精品,引导学生深入品味,就如同挖井,井挖得越深,泉水越多,越甘甜。

如何品味文学语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鉴赏文学作品,必须由语言入手。联系语境展开联想是品味语言的根本原则和总的方法。针对不同的语言材料,我们又可以采用不同的具体方法。

一、推敲字词法

文学语言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极富表现力,作家创作时特别注重炼字炼意的技巧。我们在阅读时要联系全文,反复咀嚼品味那些含义深刻隽永、表达形象生动、情味浓郁的字词,特别是一篇之眼和一句之眼。如读莫泊桑的《项链》,“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抓住一个

“也”字,便可以化平凡为神奇,透视玛蒂尔德满是委屈的内心世界,把握她爱慕虚荣的心理和悲剧的性格。

二、品味修辞法

修辞方法不仅本身有一定的表达作用,而且往往能给语言附上形象性和抒情性。把握修辞的内容、用法并联系文章所描绘的形象、渲染的气氛,作者的情感倾向,文体特点等来体会其表达作用,有助于披文入情。如读贾平凹的美文《延川城》:“这个地方花朵是太少了,颜色全被女人占去;石头是太少了,坚强全被男人占去;土地是太贫瘠了,内容全被枣占去;树木是太枯瘦了,丰满全被羊肉占去”真是构思独特,出语奇警。设想一下,这段文字如果写成女人像花一样娇艳,男人像石头一样坚强,枣大羊肥,那一定会俗不可耐。作者的创新之美,就在于他能够展开奇想以绝妙的对比把事物以不同寻常的关系联系起来。延川城为什么花少石少,土地贫瘠,树木枯瘦呢?原来是因为这里的女人占去了花的美丽,男人占去了石的坚强,枣儿占去了土地的内容,羊肉占去了树木的丰满。看似无理的逻辑却给了我们一种全新的美感。我们所感受到的就不是自然景观的荒凉而是人文景观的生机活力,感受到的就是作者对这里的赞美和热爱。

三、填补空白美

文学语言常常要留下空白,给人以广阔的想像空间,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那么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时能展开联想和想像,品味语言丰富的潜台词,读出其弦外之音,丰富作品的内容,更深刻地领悟作者的情感。阅读古典诗歌尤其要透过其有尽之言品其无尽之意,再现诗歌的独特意境,如读杜甫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我们便要透过短短的十四字,想像诗人为我们创造的意境。我们仿佛就站在高迥处,置身于天地的辽阔空旷之下,看着万木摇落,萧萧之声就在耳边,秋的肃杀之气充溢着天地之间;眼前长江源远流长,日夜奔流不停,波涛翻涌。

四、比较揣摩法

写作同样的内容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而不同的表达方式又常常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效果。那么我们在阅读时便可以把不同的语言形式进行比较,从而辨其高下优劣,品其不同情越。如沈葆桢的“一钩已足明天下,何必清辉满十分”与林则徐的“一钩已足明天下,何况清辉满十分”,一字之差,品格高下已见,前者自足骄傲,而后者则谦虚进取,思想态度迥异。

总之,文学鉴赏时,能够从语言入手,综合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品味,便可敲开文学大门,感受文学殿堂的美。

重视语言品味 回归语文本色

泗安镇中学 赵小兰

内容摘要:语文学科的本位是对语言的玩味与感悟,以及对语言背后价值取向的感知和人文精神的悦纳。然而,在现今的许多语文课堂中,已经产生了语文课程本位迷失的现象。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在我们的课堂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从而摸索语言规律,获得言语智慧,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使我们的语文课充满浓郁的语文味,回归语文本色呢?本文将联系自己的认识及课堂实践并截取几位老师上课的精彩片段,简单归纳一下几种技法。

关键词:语言 品味 方法

有品味的话篇九
《品味语言》

有品味的话篇十
《值得品味的话》

人生沒有彩排,

每一天都是現場直播。所以更要珍惜每一寸光陰,孝敬長輩、疼愛晚輩、體貼親友、善待生靈,

努力去學習做

使自己永不會後悔的事。

使我們不快樂的,都是一些芝麻小事。我們可以躲閃一頭大象,卻躲不開一隻蒼蠅。

用加法的方式去愛人,用減法的方式去怨恨,用乘法的方式去感恩,做真正快樂的人。

張開雙臂

全世界都在你手心

要成功,

需要朋友,要取得巨大的成功,

需要“敵人”。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gaozhong/156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