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高三】
用一首诗表达心境篇一
《2015年零模考试高三语文答案(含附加题答案)12.13》
语文Ⅰ试题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C (举棋不定 :比喻临事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畏首畏尾:形容“瞻前顾后”,疑虑重重 。)
2.B (“这其中”,删掉“这”;“首屈一纸”乱用成语;“16、7万”不规范,应为“16~17万” 或“十六七万”)
3.D(A “笑纳”是敬称,B 项“忝列其中”是谦词, C“绵薄之力”是谦词。)
4.C(首先,形式上,上下联字数相等、句法结构相同、对应词语词性相同。对联又叫对子,它是一种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的传统的文学形式,字数相等是它最基本的特点,所以A项自然排除。其次,音节上,对联讲究平仄相对,音韵和谐。如“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上联平仄为“平平仄仄”,下联就为“仄仄平平”。一般说来,上联尾字大多为“仄声字”,下联尾字大多为平声字。故可判定(B)(D)两项的正误。D项文意也不合对子的要求。)
5. A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6.A卒:终于
7.B所,名词,表示处所,地方;其余为所字结构
8.(1)孤单无依,徘徊路旁(角落),没有可以依附(投靠)的亲戚和一面之交的朋友,作为生活的依托(或把他们作为生活的依托)。(“茕茕”“旧”,“以为”各1分)
(2)而我惟独在这个时候有幸遇到了您!(“遭”、“幸”、介宾短语后置各1分)
(3)只是我心中生出的惭愧,没有一刻停止过。(“顾”、“须臾”、“废”各1分)
9.参考答案:①因为曾巩之父与杜衍有老交情;(2分)②杜衍有爱护培育天下人才的情怀。(2分)
【参考译文】
回想当年,正是我在黄河边遭受灾祸的时候,离家乡有四千里之远。向南眺望,只见迅猛的黄河、滔滔的淮水,连绵不断的江堤水堰、河川湖泊,都是天下艰险之地,我被这些阻隔(无法顺利回乡送葬)。我孤身一人,面对着意想不到的灾难,孤单无依,徘徊路旁(角落),没有可以依附(投靠)的亲戚和一面之交的朋友,作为生活的依托(或把他们作为生活的依托);对上没有极高的品行可以感动官僚绅士,对下也没有财富和权势可以动用一般的人。只剩下先父需用的医药和所有治理丧事急需的物资,不知道应该倚赖谁,而
且寄存异乡的灵柩又这样沉重,我担心忧虑无法把它运回。在这个时候,惟独您殷勤关切帮忙,营救看护,亲自屈驾前来,来到黄河岸边(送别我扶柩南归)。(您的帮扶)使我在先父病重期间,能够在他身边专心地护理奉侍,而医药等费用问题也有人一同商量解决了。直到我成为孤儿之后,没有杂事干扰我为先父尽哀,就连一些琐碎细微小事,也没有不如愿的(得以解决);服丧之礼,能最终回到南方家乡去完成。您对我体恤成全的恩德,是这样的超越常情啊!
我私下认为您辅佐天下的道义,都会受到千秋万世的讴歌颂扬,推崇称道,并不像见识狭隘的人那样苦苦追求一个小节上的完美。您的地位到了顶点,而且年事已高,皇上也不敢用政事来劳烦您,难道我这个来自穷乡僻壤的后生,应当用危急痛苦的心情,杂乱细小的事务,去充塞您的耳目,承蒙您的体贴吗?但是您却念及先父的旧情,尽力援助我,以至于这么大的恩情啊!您虽然不能再出山而被托付以天下的政事,但是您那爱护培育天下人才,不忍心让一个人流离失所的道义,都是出于自然的天性,而且继续坚持推行,并不因为在职或退位而有所变化,而我惟独在这个时候有幸遇到了您!
在我守丧期间,不敢按照世俗的浅薄人情,违背俗礼去向您表示谢意;丧服解除后(服丧期满),又想到您对我的大恩无法形容的,几句空话不足以详尽地表达我的心意。反复考虑,直到现在,连一封信也没有呈进。只是我心中生出的惭愧,没有一刻停止过。希望您终究会谅解我的!您坚守胸怀天下的道义,没有一点私心杂念,那么我用来报答您的东西,也只能是胸怀天下的道义罢了。我发自内心如此真诚地许愿,但不敢说肯定能实现。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0.(1)忽识赞叹——赏花夸香——沉醉忘归——想象(花绕羽人家的)美景。(每点1分)
(2)以翠叶衬花苞,描绘花苞的态和色。(1分)运用比喻进行描摹,“豆颗匀”把海棠花苞比作大小均匀的颗颗豆粒,“胭脂浓”描绘出海棠花蕾如浓抹的胭脂一般深红,“蜡痕新”谓花苞光泽娇嫩。(2分)
(3)第一首诗前三联表达诗人赏花时闲适而安逸的心境(1分),最后一联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1分)。
第二首诗细致描摹海棠花蕾满含深情想要留住花梢上露珠的情态(1分),借此来叮咛“儿辈”们要珍惜如花蕾般欲放未放的青春时光(1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1)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2)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3)日月忽其不淹兮 (4) 闻道有先后
(5)望帝春心托杜鹃 (6)自(“只”也可)缘身在最高层
(7)庭下如积水空明 (8)苟利国家生死以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12.(参考答案,评分标准:每点1 分)
① 点出柳树,与文题照应。
② 交代主人公的艺人身份。
③ 交代主人公窘迫的生活状况。
④ 为下文情节展开作铺垫。
13.(参考答案,评分标准:每点2 分)
① 这幅对联一方面巧妙地写出了他居住环境的特点和他的日常生活状态:东方的屋宇阳光温暖,柳下之风也很和煦,这样的生活让他知足得意。
② 另一方面,对联化用了两个历史人物,这两人都是古代名士,老人对他们很仰慕,所以很得意。
14.(参考答案,评分标准:①④两点各1分 ②③两点各2分)
① 清早起身,老爹看到茅棚上的对联,十分得意。
② 上午老爹在茅棚外散步,为是否砍柳树矛盾踌躇。
③ 午后,老爹朦胧思睡,想起了和柳树有关的事情。
④ 下午,老爹找来木匠,砍倒了柳树。
15.(参考答案,评分标准:每点各2分,答对三点即可)
①茅棚边上的柳树,安静而美好,象征着老爹平静、自足的生活。(2分)
②柳树是驼子妈妈手植的,挂着灯笼的柳树、清明案上的柳枝,这些都记录了他们老两口日常的生活,柳树见证了二人之间的深厚感情。(2分);
③深深扎根于泥土中的柳树,让老爹度过洪水一劫;被砍倒的柳树又让老爹暂时摆脱了生活的窘境;柳树是老爹生活的物质依靠与精神寄托。(2分)
④轰然倒下的柳树,柳树也象征着作者对温暖古朴的生活世界的留恋。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16.(参考答案,6分,思路分析须言之成理)①首先,指出沉闷之感“作为个人情绪来说,仍会时有”,再运用对比进一步说明沉闷的内涵(2分);②接着,论述沉闷的弊端(或“不良后果”)(1分);③然后,分析面对沉闷应该采取耐心等待其改变的态度(2分);④最后,指出沉闷可推动、促使全社会的大变化大转型,明确“沉闷可厌而不可怕” (1分)。
17.手法: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3分)作用:①以黑洞喻沉闷弊端之
大,也为下文第五段写打破与冲出沉闷之难作铺垫。②以沉闷的文学作品为例且与消闲读物作比较,说明沉闷足以让人厌倦、厌烦,为后文写文学作品期待“超越沉闷”作铺垫。③通过对“闷人”、“对头”的对比分析,说明人的生存、发展需要生气与活力,为下文写闷人最终自己走出闷境埋下伏笔。(3分)
18.打不得也破不了:①沉闷无害无累,呈现非恶性,难以找到合理的理由和方法(途径)去打破。②沉闷包围使人窒息,消磨人的活力与斗争意志,难以冲破。(3分)
不可能非常之持久:①沉闷只是宇宙运动的一个阶段性缓慢阶段;②运动、发展、前进,是客观世界永恒的规律;③由沉闷积聚引发的突变效应可能比批判、排拒更有推动力。(3分)
七、作文(70分)阅卷建议46分切入。
19.【材料解读】(仅供参考,大抵有三种立意)
本材料是九叶派诗人辛迪的诗作,诗题叫《有和无》。
★三节诗构成三组意象,通过小花与牡丹、星星与星座、溪水与长江大河的对话,阐述了小与大、个体与集体、小我与大我的存在的辩证关系。小花虽比不上牡丹鲜艳夺目,但它也有开放的时节,有它存在的价值;待到百花齐放之时,小花汇入花的海洋之中,人们只见花海而见不到一朵小花了。绽放、发亮、流动,以各自的方式表明自身的存在,同时“小我”在融入“大我”之时完成存在的价值。诗人珍视自己的生命之流,又把一己的生命归宿于普罗大众的海洋。一味突出自我,无视社会对自身的制约,实际上是行不通的,只能自寻烦恼;反之,完全丧失自我的人格价值,则无异于飞禽走兽。所以,“我开故我在”是小花的人格价值,“我亮故我在”是星星的存在方式,“我流故我在”是溪水的个性追求。这就是它们的“有”。然而,真正到了“百花齐放”、“星斗满天”和“百川归海”时,小花、星星和溪水就“不再有我在”了吗?也不然。它们仍然是“有”和“在”的,只不过这时的“有”和“在”已融入更大的“有”和“在”了。那么,为了更强大的集体的存在而献出了自己的一分力量的“小我”,不也就获得了永恒的生命价值了吗?这才是对“有和无”的哲理思考之精髓所在。
★这是平凡者的誓词、渺小者的宣言。与伟大崇高相比,小花、小星、小溪的能力与贡献当然是微不足道的,但谁又能否认它们的存在权利、它们的生存价值呢?十七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有一句名言:“我思故我在。”他用思维运动的事实论证了精神实体存在的无可怀疑性。诗人套用这一句式,则论证了每一微小物质的存在价值的无可怀疑性。论证的方式是相同的,用事物的运动,证明事物的存在;特殊运动的方式证明特殊事物的存在。“思”是精神的运动方式,“开”是花的运动方式。“亮”是星的运动方式,“流”是水的运动方式,各证明了精神,花,星、溪的存在。什么时候运动停止了,一切精神、物质的存在也就消失了。诗人托物寓意,给我们一种人生的启迪。人的地位有高低,人的能力有上下,人的贡献不一样,但只要我们是尽生命的能量,发放出应有的光和热,顽强地表现
自己存在的价值,我们就可以和一切伟大人物比肩而立而无愧。社会的发展、未来的创造需要每个成员有这样一种生命的自我意识。这也就是诗题中所说的“有”。
世界是由个体组成的,但孤立的个体成不了世界,只有许许多多的个体联合起来才成世界。个体的存在价值是对整体说的,离开整体,个体存在就无意义。所以“我在”并不是目的,它只是生命运动(如“思”、“开”、“亮”,“流”)的首要前提。运动是生命的目的,延续又是运动的目的。但个体生命的延续总是有限的,要使生命永恒,只有把个体的有限生命融入种族的集体生命,延续才能无限。这就是变一花独开为百花齐放,变一星独明为星斗满天,变一溪独流为百川归海。这时“我”还在不在呢?应该说是在的,只是被众花之香、繁星之明,大海之广所淹没而不显罢了,故说“不再有我在”,这是诗题中“无”的第一义,这“无”是包含“有”的。也有可能这个“我”真的不在了:是花,花谢了;是星,星落了,是溪,溪枯了。但由于众花在,繁星在,大海也,“我”虽无犹在,达到了生命永恒的目的。这是“无”的第二义,实际上这个“无”,恰恰是更广大更永恒的“有”。生命意识在这儿升华为一种更高的表现形式。
★这首小诗形式上借用了笛卡尔的著名哲学命题“我思故我在”,演绎出的却是一种有关主体价值的思考。德国大哲学家莱布尼茨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叫单子论,认为,每个单子就像一面镜子,本身空无一物,而众多单子即多面镜子组合在一起互相反射,各单子便都有了内容。虽然莱布尼茨最终搬动上帝来行干预才从逻辑上弥补了此类“无”中生“有”的巨大漏洞,但类似单子论这样的主体价值论,即认为每个孤立的个体都是毫无意义的存在,个体存在的价值只能由与他人的种种关系得到证明,长期以来却令人深信不疑。《有和无》所阐扬的“我开故我在”、“我亮故我在”、“我流故我在”,无疑是对上述主体价值观的质疑。以单子论式的主体价值观看来,小花之于牡丹、星星之于星座、溪水之于长江大河,不仅是微不足道的,而且简直就是该当忽略的“无”。然而,小花、星星和溪水却全然无意去寻求什么外在证明,在它们的灵魂深处埋藏着的是这样一个坚定的信念:实现了自己的潜能,我便是毫无愧色的“这一个”。拥有足够的外在证明固然可以免除主体对自身价值的种种担忧,但强烈的自我肯定意向无疑是确立主体价值更为有力的因素。如果对“我开故我在”、“我亮故我在”、“我流故我在”不能自觉,那么即便是众人钦羡、仰慕的牡丹、星座、长江大河,也必会在“百花齐放”、“星斗满天”、“百川归海”时发生自我的迷失。因为当全体完成了价值的自我实现,特定主体所拥有的外在证明便化为乌有。正如射入黑暗的一束光线无疑是一个大写的“有”,而无数束光线射入黑暗最终使黑暗变成光的大海时,企望保持那大写的“有”便成为一种梦想。“待到百花齐放时,也就不再有我在”是一种否定,然而这个被否定的“我”不是大我而是小我,对小我否定的反面正是对大我的肯定。
用一首诗表达心境篇二
《江苏2015高三一模二模语文参考答案》
南京盐城2015高三一模语文参考答案
1.C 2.A 3.C 4.B 5.C 6.A(微:衰败) 7.B
8.(1)(他们)没有苟且简略的想法,他们对于索取与给予、求进与告退、离开与参与,在礼义上一定要符合标准。
【评分建议】共4分。每个分句1分,语句通顺1分。“在礼义上一定要符合标准”可译成“一定要符合礼义的标准”。
(2)(自己的思想)不被百家(的学说)所扰乱,不被对经义的解释所蒙蔽。
【评分建议】3分。毎个分句1分,被动句式1分。
(3)那么读书人对于求学与做人,怎么会或偏重于此或偏重于彼呢?
【评分建议】3分。每个分句1分,反问句式(语气)1分。
9.虽明先王之道但尊而守之者不多 (或知与行不一致)
【评分建议】3分。 ‘
10.(1)雪花不似梅花飘香,梅花不似雪花飞舞。(2分)
(2)离别经年不得相见的怅恨,心中苦闷无人倾吐的孤寂。(4分)
(3)上片实写雪中月下之梅,以清冷之景衬托忧伤之情;下片虚写去年探梅往事,今昔对照,引出下文的感伤。(4分)
11.(1)不以人废言 (2)三餐而反 (3)夕揽洲之宿莽 (4)则素湍绿潭
(5)君子不齿 (6)冰泉冷涩弦凝绝 (7)架梁之椽 (8)右擎苍
【评分建议】共8分。每句1分。
12.叙写“阴城”历史和现状,为人物活动提供典型场景;(2分〉渲染荒凉冷落的氛围,暗示人物处境的艰难。(2分)
13.灵活运用淳朴自然的口语,长短句结合,文笔简练;(2分)选取“红”“白”等表色彩的词语,并巧拟比喻,写出了“遍地桃花"鞭的不同凡晌。(2分)
14. “放焰火”把故事推向高潮,详写凸现最生动环节,给读者以震憾:(2分)侧面描写(人们的神态、心情和举动)和正面描写(焰火燃放景象)相结合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突出陶虎臣做焰火的才能;(2分)“焰火”的华丽和后文陶虎臣悲惨遭遇结局形成映衬,凸现主题。(2分)
15.通过陶虎臣的故事,塑造了一个手艺精妙、与世无争却仍难逃悲惨惨命运的小人物形象;(2分)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乡镇经济的萧条,百姓生存的艰难;(2分)流露出作者对主人公为人和才能的赞赏及不幸遭遇的同情。(2分)
16.“历史意识”是人们对过去事情的感受力,能使人的精神活动具有时间维度,能促使整个社会传承文化遗产。(每层2分)
17.第一处举例说明拆毁历史建筑的严重程度,从反面论证重建历史意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第二处阐述历史建筑承载的重要价值,它能加强人们的历史意识,使历史阶段保持连续并构成某个时代社会的文化密码。(共6分,第一处2分,第二处4分)
18.人类失去历史记忆,就失去创造的想象力;就失去心灵游走的空间,心气浮躁而行为愚蠢;就失去生命的丰富内蕴和活力。(每层2分)
高三苏州市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C (举棋不定:比喻临事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畏首畏尾:形容“瞻前 顾后”,疑虑重重。)
2、B (“这其中”,删掉“这”;“首屈一纸”乱用成语;“16、7万”不规范,应为“16-17 万”或“十六七万”)
3、D (A “笑纳”是敬称,B项“忝列其中”是谦词,C “绵薄之力”是谦词。)
4、C (首先,形式上,上下联字数相等、句法结构相同、对应词语词性相同。对联又叫对 子,它是一种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的传统的文学形式,字数相等是它最基本的特 点,所以A项自然排除。其次,音节上,对联讲究平仄相对,音韵和谐。如“一元复始; 万象更新”,上联平仄为“平平仄仄”,下联就为“JX仄平平”。一般说来,上联尾字大多为“仄 声字”,下联尾字大多为平声字。故可判定(B) (D)两项的正误。D项文意也不合对子的 要求。)
5. A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6、A卒:终于
7、B所,名词,表示处所,地方;其余为所字结构
8、(1)孤单无依,徘徊路旁(角落),没有可以依附(投靠)的亲戚和一面之交的朋友,作 为生活的依托(或把他们作为生活的依托)。(“茕茕”“旧”,“以为”各1分)
(2)而我惟独在这个时候有幸遇到了您!(“遭”、“幸”、介宾短语后置各1分)
(3)只是我心中生出的惭愧,没有一刻停止过。(“顾”、“须臾”、“废”各1分)
参考答案:①因为曾巩之父与杜衍有老交情;(2分)②杜衍有爱护培育天下人才的情 怀。(2分)
【参考译文】
回想当年,正是我在黄河边遭受灾祸的时候,离家乡有四千里之远。向南眺望,只见 迅猛的黄河、滔滔的淮水,连绵不断的江堤水堰、河川湖泊,都是天下艰险之地,我被这 些阻隔(无法顺利回乡送葬)。我孤身一人,面对着意想不到的灾难,孤单无依,徘徊路 旁(角落),没有可以依附(投靠)的亲戚和一面之交的朋友,作为生活的依托(或把他们作 为生活的依托);对上没有极高的品行可以感动官僚绅士,对下也没有财富和权势可以动 用一般的人。只剩下先父需用的医药和所有治理丧事急需的物资,不知道应该倚赖谁,而且寄存异乡的灵柩又这样沉重,我担心忧虑无法把它运回。在这个时候,惟独您殷勤关切 帮忙,营救看护,亲自屈驾前来,来到黄河岸边(送别我扶柩南归)》(您的帮扶)使我在 先父病重期间,能够在他身边专心地护理奉侍,而医药等费用问题也有人一同商量解决了。 直到我成为孤儿之后,没有杂事干扰我为先父尽哀,就连一些琐碎细微小事,也没有不如 愿的(得以解决)服丧之礼,能最终回到南方家乡去完成。您对我体恤成全的恩德,是这样的超越常情啊!
我私下认为您辅佐天下的道义,都会受到千秋万世的讴歌颂扬,推崇称道,并不像见 识狭隘的人那样苦苦追求一个小节上的完美。您的地位到了顶点,而且年事己高,皇上也 不敢用政事来劳烦您,难道我这个来自穷乡僻壤的后生,应当用危急痛苦的心情,杂乱细 小的事务,去充塞您的耳目,承蒙您的体贴吗?但是您却念及先父的旧情,尽力援助我, 以至于这么大的恩情啊!您虽然不能再出山而被托付以天下的政事,但是您那爱护培育天 下人才,不忍心让一个人流离失所的道义,都是出于自然的天性,而且继续坚持推行,并 不因为在职或退位而有所变化,而我惟独在这个时候有幸遇到了您!
在叙守丧期间,不敢按照世俗的浅薄人情,违背俗礼去向您表示谢意;丧服解除后(服 丧期满),又想到您对我的大恩无法形容的,几句空话不足以详尽地表达我的心意。反复 考虑,直到现在,连一封信也没有呈进。只是我心中生出的惭愧,没有一刻停止过。希望 您终究会谅解我的!您坚守胸怀天下的道义,没有一点私心杂念,那么我用来报答您的东 西,也只能是胸怀天下的道义罢了。我发自内心如此真诚地许愿,但不敢说肯定能实现。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0. (1)忽识赞叹一-赏花夸香一沉醉忘归——想象(花绕羽人家的)美景。(每点1分)
以翠叶衬花苞,描绘花苞的态和色。(1分)运用比喻进行描摹,“豆颗匀”把海 棠花苞比作大小均匀的颗颗豆粒,“胭脂浓”描绘出海棠花蕾如浓抹的胭脂一般深红,“蜡 痕新”谓花苞光泽娇嫩。(2分)
第一首诗前三联表达诗人赏花时闲适而安逸的心境(1分),最后一联表达对隐逸 生活的向往(1分)。
第二首诗细致描摹海棠花蕾满含深情想要留住花梢上露珠的情态(1分),借此来叮咛 “儿辈”们要珍惜如花蕾般欲放未放的青春时光(1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 (1)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2)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3)日月忽其不淹兮 (4)闻道有先后
(5)望帝春心托杜鹃 (6)自(“只”也可)缘身在最高层
(7)庭下如积水空明 (8)苟利国家生死以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12、(参考答案,评分标准:每点1分)
点出柳树,与文题照应。
交代主人公的艺人身份。
交代主人公窘迫的生活状况。
为下文情节展开作铺垫。
13、(参考答案,评分标准:每点2分)
这幅对联一方面巧妙地写出了他居住环境的特点和他的日常生活状态:东方的屋宇阳 光温暖,柳下之风也很和煦,这样的生活让他知足得意。
另一方面,对联化用了两个历史人物,这两人都是古代名士,老人对他们很仰慕,所 以很得意。
14、(参考答案,评分标准:①④两点各1分②®两点各2分)
清早起身,老爹看到茅棚上的对联,十分得意。
上午老爹在茅棚外散步,为是否砍柳树矛盾踌躇。
午后,老爹朦胧思睡,想起了和柳树有关的事情。
下午,老爹找来木匠,砍倒了柳树。
15、(参考答案,评分标准:每点各2分,答对三点即可)
茅棚边上的柳树,安静而美好,象征着老爹平静、自足的生活。(2分)
柳树是驼子妈妈手植的,挂着灯笼的柳树、清明案上的柳枝,这些都记录了他们老两口 日常的生活,柳树见证了二人之间的深厚感情。(2分);
深深扎根于泥土中的柳树,让老爹度过洪水一劫;被砍倒的柳树又让老爹暂时摆脱了生 活的窘境;柳树是老爹生活的物质依靠与精神寄托。(2分)
轰然倒下的柳树,柳树也象征着作者对温暖古朴的生活世界的留恋。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16、(参考答案,6分,思路分析须言之成理)①首先,指出沉闷之感“作为个人情绪来说,
仍会时有”,再运用对比进一步说明沉闷的内涵(2分);②接着,论述沉闷的弊端(或“不 良后果”)(1分);③然后,分析面对沉闷应该采取耐心等待其改变的态度(2分);④最 后,指出沉闷可推动、促使全社会的大变化大转型,明确“沉闷可厌而不可怕” (1分)。
17、手法: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3分)作用:①以黑洞喻沉闷弊端之 大,也为下文第五段写打破与冲出沉闷之难作铺垫。②以沉闷的文学作品为例且与消闲读物作比较,说明沉闷足以让人厌倦、厌烦,为后文写文学作品期待“超越沉闷”作铺垫。 ③通过对“闷人”、“对头”的对比分析,说明人的生存、发展需要生气与活力,为下文写 闷人最终自己走出闷境埋下伏笔。(3分)
18.打不得也破不了:①沉闷无害无累,呈现非恶性,难以找到合理的理由和方法(途径) 去打破。②沉闷包围使人室息,消磨人的活力与斗争意志,难以冲破。(3分)
不可能非常之持久:①沉闷只是宇宙运动的一个阶段性缓慢阶段;②运动、发展、前进,是 客观世界永恒的规律;③由沉闷积聚引发的突变效应可能比批判、排拒更有推动力。(3分)
七、作文(70分)阅卷建议46分切入。
19【材料解读】(仅供参考,大抵有三种立意)
本材料是九叶派诗人辛迪的诗作,诗题叫《有和无》。
★三节诗构成三组意象,通过小花与牡丹、星星与星座、溪水与长江大河的对话,阐 述了小与大、个体与集体、小我与大我的存在的辩证关系。小花虽比不上牡丹鲜艳夺目, 但它也有开放的时节,有它存在的价值;待到百花齐放之时,小花汇入花的海洋之中,人 们只见花海而见不到一朵小花了。绽放、发亮、流动,以各自的方式表明自身的存在;同 时“小我”在融入“大我”之时完成存在的价值。诗人珍视自己的生命之流,又把一己的 生命归宿于普罗大众的海洋。一味突出自我,无视社会对自身的制约,实际上是行不通的, 只能自寻烦恼;反之,完全丧失自我的人格价值,则无异于飞禽走兽。所以,“我开故我 在”是小花的人格价值,“我亮故我在”是星星的存在方式,“我流故我在”是溪水的个 性追求。这就是它们的“有”。然而,真正到了 “百花齐放”、“星斗满天”和“百川归 海”时,小花、星星和溪水就“不再有我在” 了吗?也不然。它们仍然是“有”和“在” 的,只不过这时的“有”和“在”己融入更大的“有”和“在”了。那么,为了更强大的 集体的存在而献出了自己的一分力量的“小我”,不也就获得了永恒的生命价值了吗?这 才是对“有和无”的哲理思考之精髓所在。
★这是平凡者的誓词、渺小者的宣言。与伟大崇高相比,小花、小星、小溪的能力与 贡献当然是微不足道的,但谁又能否认它们的存在权利、它们的生存价值呢?十七世纪法 国哲学家笛卡尔有一句名言:“我思故我在。”他用思维运动的事实论证了精神实体存在的 无可怀疑性。诗人套用这一句式,则论证了每一微小物质的存在价值的无可怀疑性。论证 的方式是相同的,用事物的运动,证明事物的存在;特殊运动的方式证明特殊事物的存在。 “思”是精神的运动方式,“开”是花的运动方式。“亮”是星的运动方式,“流”是水的 运动方式,各证明了精神,花,星、溪的存在。什么时候运动停止了,一切精神、物质的 存在也就消失了。诗人托物寓意,给我们一种人生的启迪。人的地位有高低,人的能力有 上下,人的贡献不一样,但只要我们是尽生命的能量,发放出应有的光和热,顽强地表现 自己存在的价值,我们就可以和一切伟大人物比肩而立而无愧。社会的发展、未来的创造 需要每个成员有这样一种生命的自我意识。这也就是诗题中所说的“有”。
高三语文答案第4页,共6页
世界是由个体组成的,但孤立的个体成不了世界,只有许许多多的个体联合起来才成 世界。个体的存在价值是对整体说的,离开整体,个体存在就无意义。所以“我在”并不 是目的,它只是生命运动(如“思”、“开”、“亮”,“流”)的首要前提。运动是生命的目 的^•延续又是运动的目的。但个体生命的延续总是有限的,要使生命永恒,只有把个体的 有限生命融
入种族的集体生命,延续才能无限。这就是变一花独开为百花齐放,变一星独 明为星斗满天,变一溪独流为百川归海。这时“我”还在不在呢?应该说是在的,只是被 众花之香、繁星之明,大海之广所淹没而不显罢了,故说“不再有我在”,这是诗题中“无” 的第一义,这“无”是包含“有”的。也有可能这个“我”真的不在了 :是花,花谢了; 是星,星落了,是溪,溪枯了。但由于众花在,繁星在,大海也,“我”虽无犹在,达到 了生命永恒的目的。这是“无”的第二义,实际上这个“无”,恰恰是更广大更永恒的“有”。 生命意识在这儿升华为7种更高的表现形式。
★这首小诗形式上借用了笛卡尔的著名哲学命题“我思故我在”,演绎出的却是一种 有关主体价值的思考。德国大哲学家莱布尼茨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叫单子论,认为,每 个单子就像一面镜子,本身空无一物,而众多单子即多面镜子组合在一起互相反射,各单 子便都有了内容。虽然莱布尼茨最终搬动上帝来行干预才从逻辑上弥补了此类“无”中生 “有”的巨大漏洞,但类似单子论这样的主体价值论,即认为每个孤立的个体都是毫无意 义的存在,个体存在的价值只能由与他人的#种关系得到证明,长期以来却令人深信不疑。 《有和无》所阐扬的“我开故我在”、“我亮故我在”、“我流故我在”,无疑是对上述主体 价值观的质疑。以单子论式的主体价值观看来,小花之于牡丹、星星之于星座、溪水之于 长江大河,不仅是微不足道的,而且简直就是该当忽略的“无”。然而,小花、星星和杂 水却全然无意去寻求什么外在证明,在它们的灵魂深处埋藏着的是这样一个坚定的信念: 实现了自己的潜能,我便是毫无愧色的“这一个”。拥有足够的外在证明固然可以免除主 体对自身价值的种种担忧,但强烈的自我肯定意向无疑是确立主体价值更为有力的因素。 如果对“我开故我在”、“我亮故我在”、“我流故我在”不能自觉,那么即便是众人钦羡、 仰慕的牡丹、星座、长江大河,也必会在“百花齐放”、“星斗满天”、“百川归海”时发生 自我的迷失。因为当全体完成了价值的自我实现,特定主体所拥有的外在证明便化为乌有。 正如射入黑暗的一束光线无疑是一个大写的“有”,而无数束光线射入黑暗最终使黑暗变 成光的大海时,企望保持那大写的“有”便成为一种梦想。“待到百花齐放时,也就不再 有我在”是一种否定,然而这个被否定的“我”不是大我而是小我,对小我否定的反面正是对大我的肯定。
用一首诗表达心境篇三
《2015高三零模语文试卷(讲评版)》
苏州市2015届高三调研测试
语 文
第Ⅰ卷(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1)听爸爸说,那个烟斗是祖上 下来的,已经有两百多年了。
(2)直到今天,一遇到天旱,农村还有人抬着祭品祭天, 龙王降雨,保佑丰收。
(3)事前有周密的计划、部署,遇事有正确的应变措施,就不至于 、左右为难了。
A.流传 乞求 畏首畏尾 B.留传 乞求 举棋不定
C.留传 祈求 举棋不定 D.流传 祈求 畏首畏尾
1.C (举棋不定 :比喻临事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畏首畏尾:形容“瞻前顾后”,疑虑重重 。)
2. 汉字书面用语必须规范化,下列语句用语使用规范的一项是(3分)
A.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通知,要求广播电视节目规范使用通用语言文字。 这其中,明确要求主持人除节目特殊需要外,一律使用标准普通话。
B.为落实国务院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家能源局按照“先急后缓、先 易后难、安全经济、科学务实”的原则提出优先建设“西电东送”输电通道的方案。
C.今天跟大家分享澳大利亚艺术家用硬纸板制作出来的作品。这些作品手工精致,极富想象力,可谓首屈一纸。
D.今年1—9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082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提前完成全年就业1000万人以上的预期目标。
2.B (“这其中”,删掉“这”;“首屈一纸”乱用成语;“16、7万”不规范,应为“16~17万” 或“十六七万”)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得体的一项是(3分)
A.多年不见的老乡捎来了家乡的土产,我推辞不了,最后只好笑纳了。 ..
B.您的文章写的真好,本世纪散文百家,您定能忝列其中。 ....
C.尽管只是绵薄之力,但他费了很大的劲,我们应该感谢。 ....
D.我的作品发表了,现抄寄给您,请雅正。 ..
3.D(A “笑纳”是敬称,B 项“忝列其中”是谦词, C“绵薄之力”是谦词。)
4.下面四句本为湖南长沙岳麓书院中的一副对联,请依照文意与对联的一般原则,选出最适当的排列方式:
甲、江阔天高
乙、鸢飞鱼跃
丙、识此心之分量
丁、见斯道之流行
A.甲、乙,丙、丁。
C.甲、丙,乙、丁。 B.乙、丁,甲、丙。 D.丙、甲,丁、乙。
4.C(首先,形式上,上下联字数相等、句法结构相同、对应词语词性相同。对联又叫对子,它是一种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的传统的文学形式,字数相等是它最基本的特点,所以A项自然排除。其次,音节上,对联讲究平仄相对,音韵和谐。如“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上联平仄为“平平仄仄”,下联就为“仄仄平平”。一般说来,上联尾字大多为“仄声字”,下联尾字大多为平声字。故可判定(B)(D)两项的正误。D项文意也不合对子的要求。)
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A
①好的散文家是旅人,他只是如实记下自己的人生境遇和感触。
②他知道自己是易朽的,自己的文字也是易朽的,不过他不在乎。
③这个世界已经有太多的文化,用不着他再来添加点什么。
④另一方面呢,他相信人生最本质的东西终归是单纯的,因而不会永远消失。
⑤这境遇也许很平凡,这感触也许很普通,然而是他自己的,他舍不得丢失。他写时没有想到读者,更没有想到流传千古。
⑥他今天所拣到的贝壳,在他之前一定有许多人拣到过,在他之后一定还会有许多人拣到。
A. ①⑤②③④⑥ B. ①⑥③②④⑤
C. ③⑥④②①⑤ D. ③②①④⑤⑥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谢杜相公书①
曾巩
伏念昔者,方巩之得祸罚于河滨,去其家四千里之远。南向而望,迅河大淮,埭堰湖江,天下之险,为其阻厄。而以孤独之身,抱不测之疾,茕茕路隅,无攀缘之亲、一见之旧,以为之托。又无至行上之可以感人,利势下之可以动俗。惟先人之医药,与凡丧之所.急,不知所以为赖,而旅榇②之重大,惧无以归者。明公独于此时,闵闵勤勤,营救护视,亲屈车骑,临于河上。使其方先人之病,得一意于左右,而医药之有与谋。至其既孤,无外事之夺其哀,而毫发之私,无有不如其欲;莫大之丧,得以卒致而南。其为存全之恩,..过越之义如此!
回想当年,正是我在黄河边遭受灾祸的时候,离家乡有四千里之远。向南眺望,只见迅猛的黄河、滔滔的淮水,连绵不断的江堤水堰、河川湖泊,都是天下艰险之地,我被这些阻隔(无法顺利回乡送葬)。我孤身一人,面对着意想不到的灾难,孤单无依,徘徊路旁(角落),没有可以依附(投靠)的亲戚和一
面之交的朋友,作为生活的依托(或把他们作为生活的依托);对上没有极高的品行可以感动官僚绅士,对下也没有财富和权势可以动用一般的人。只剩下先父需用的医药和所有治理丧事急需的物资,不知道应该倚赖谁,而且寄存异乡的灵柩又这样沉重,我担心忧虑无法把它运回。在这个时候,惟独您殷勤关切帮忙,营救看护,亲自屈驾前来,来到黄河岸边(送别我扶柩南归)。(您的帮扶)使我在先父病重期间,能够在他身边专心地护理奉侍,而医药等费用问题也有人一同商量解决了。直到我成为孤儿之后,没有杂事干扰我为先父尽哀,就连一些琐碎细微小事,也没有不如愿的(得以解决);服丧之礼,能最终回到南方家乡去完成。您对我体恤成全的恩德,是这样的超越常情啊!
窃惟明公相天下之道,吟颂推说者穷万世,非如曲士汲汲一节之善。而位之极,年之高,天子不敢烦以政,岂乡闾新学,危苦之情,丛细之事,宜以彻于视听,而蒙省察?然明公存先人之故,而所以尽于巩之德如此!盖明公虽不可起而寄天下之政,而爱育天下之.
人材、不忍一夫失其所之道,出于自然,推而行之,不以进退。而巩独幸遭明公于此时也! .
我私下认为您辅佐天下的道义,都会受到千秋万世的讴歌颂扬,推崇称道,并不像见
识狭隘的人那样苦苦追求一个小节上的完美。您的地位到了顶点,而且年事已高,皇上也不敢用政事来劳烦您,难道我这个来自穷乡僻壤的后生,应当用危急痛苦的心情,杂乱细小的事务,去充塞您的耳目,承蒙您的体贴吗?但是您却念及先父的旧情,尽力援助我,以至于这么大的恩情啊!您虽然不能再出山而被托付以天下的政事,但是您那爱护培育天下人才,不忍心让一个人流离失所的道义,都是出于自然的天性,而且继续坚持推行,并杜衍给了曾巩很多帮助。曾巩写此信,其父已丧多年。②旅榇(chèn):客死者的灵柩。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莫大之丧,得以卒致而南 卒:死亡 .
B.其为存全之恩,过越之义如此 存:抚恤 .
C.然明公存先人之故 故:旧交情 .
D.又惟大恩之不可名 名:说出 .
6.A卒:终于
7.下列“所”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与凡丧之所急 .
B.不忍一夫失其所之道 .
C.夫明公存天下之义而无有所私 .
D.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
7.B所,名词,表示处所,地方;其余为所字结构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茕茕路隅,无攀缘之亲、一见之旧,以为之托。(3分)
(1)孤单无依,徘徊路旁(角落),没有可以依附(投靠)的亲戚和一面之交的朋友,作为生活的依托(或把他们作为生活的依托)。(“茕茕”“旧”,“以为”各1分)
(2)而巩独幸遭明公于此时也!(3分)
(2)而我惟独在这个时候有幸遇到了您!(“遭”、“幸”、介宾短语后置各1分)
(3)顾其惭生于心,无须臾废也。(3分)
(3)只是我心中生出的惭愧,没有一刻停止过。(“顾”、“须臾”、“废”各1分)
9.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杜衍帮助曾巩及其父亲的原因。(4分)
9.参考答案:①因为曾巩之父与杜衍有老交情;(2分)②杜衍有爱护培育天下人才的情怀。(2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斜谷邮亭玩海棠花
顾非熊①(唐)
忽识海棠花,令人只叹嗟。
艳繁惟共笑,香近试堪夸。
驻骑忘山险,持杯任日斜。
何川是多处,应绕羽人②家。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元好问(金)
翠叶轻笼豆颗匀,胭脂浓抹蜡痕新。
殷勤留著花梢露,滴下生红可惜春。
【注】①顾非熊:唐代诗人,苏州人。少小聪明,后却困举场三十余年。做过盱眙尉,后
弃官隐居茅山。
②羽人:道教称道士为羽士、羽人。
(1)第一首诗以“玩海棠花”为题并贯穿全篇,请简要说明。(4分)
(1)忽识赞叹——赏花夸香——沉醉忘归——想象(花绕羽人家的)美景。(每点1分)
(2)第二首诗的一二两句,如何描写“未开海棠”?请简要分析。(3分)
(2)以翠叶衬花苞,描绘花苞的态和色。(1分)运用比喻进行描摹,“豆颗匀”把海棠花苞比作大小均匀的颗颗豆粒,“胭脂浓”描绘出海棠花蕾如浓抹的胭脂一般深红,“蜡痕新”谓花苞光泽娇嫩。(2分)
(3)两首诗都写海棠,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4分)
(3)第一首诗前三联表达诗人赏花时闲适而安逸的心境(1分),最后一联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1分)。
第二首诗细致描摹海棠花蕾满含深情想要留住花梢上露珠的情态(1分),借此来叮咛“儿辈”们要珍惜如花蕾般欲放未放的青春时光(1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则不复也。 (《论语》)
(2)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 (庄子《逍遥游》)
(3) ,春与秋其代序。 (屈原《离骚》)
(4) ,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5)庄生晓梦迷蝴蝶, 。 (李商隐《锦瑟》)
(6)不畏浮云遮望眼, 。 (王安石《登飞来峰》)
(7)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8) ,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11.(1)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2)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3)日月忽其不淹兮 (4) 闻道有先后
(5)望帝春心托杜鹃 (6)自(“只”也可)缘身在最高层
(7)庭下如积水空明 (8)苟利国家生死以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河上柳
废名
陈老爹向来是最热闹没有的,逢着人便从盘古说到如今,然而这半年,老是蹲在柳树脚下,朝对面的青山望,仿佛船家探望天气一般。问他,“老爹,不舒服了吧?”他又连
①忙点头,笑着对你打招呼。这原因很容易明白,就是,衙门口的禁令,连木头戏也在禁
止之列了,他老爹再没有法子赚钱买酒,而酒店里的赊欠,又一天一天的催。
清早起来,太阳仿佛是一盏红灯,射到桥这边一棵围抱不住的杨柳,同时惹得你看见
②③的,是“东方朔日暖”“柳下惠风和”褪了色的红纸上的十个大字——这就是陈老爹住
的茅棚。这红纸自然是一年一换了;而那字,当年亏了卖春联的王茂才特地替老爹选定——老爹得意极了,依例出四十文大钱且加成一条绳串,另外还同上“会贤馆”,席上茂才公满口的“古之贤人也”。
陈老爹也想到典卖他全副的彩衣和锣鼓,免得酒店的小家伙来捣麻烦,然而天下终当有太平之日——老爹又哼哼的踱出茅棚了。
用一首诗表达心境篇四
《2015年高三大市一模诗歌鉴赏综合》
10.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回答问题。(苏北四市)
减字木兰花 王安国
画桥流水,雨湿落红飞不起。月破黄昏,帘里余香马上闻。
徘徊不语,今夜梦魂何处去?不似垂杨,犹解飞花入洞房。
减字木兰花 蒋氏女
朝云横度,辘辘车声如水去。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
飞鸿过也,万结愁肠无昼夜。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
注:①洞房:幽深的居室。②蒋氏女,蒋兴祖之女。靖康年间金兵南侵时,蒋兴祖奋
勇抵抗,壮烈殉国。其女为金贼掳去,途中题字于雄州驿。
(1)王词写的是什么季节?请找出具体依据。(3分)
(2)蒋词上片写景,运用了哪些艺术技巧,请简要说明。(4分) ②①
(3)两词中“飞花”和“飞鸿”的意象,各自蕴含了词人怎样的情感?(4分)
10.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苏州市)
斜谷邮亭玩海裳花 同儿辈赋未开海裳(其一)
顾非熊® (唐) 元好问(金)
忽识海裳花,令人只叹嗟。 翠叶轻笼豆颗勾,胭脂浓抹蜡痕新。
艳繁惟共笑,香近试堪夸。 殷勤留著花梢露,滴下生红可惜春。
驻骑忘山险,持杯任日斜。
何川是多处,应绕羽人家。
【注】①顾非熊:唐代诗人,苏州人。少小聪明,后却困举场三十余年。做过盱眙尉,后 弃官隐居茅山。②羽人:道教称道士为羽士、羽人。
(1)第一首诗以“玩海棠花”为题并贯穿全篇,请简要说明。(4分)
(2)第二首诗的一二两句,如何描写“未开海棠”?请简要分析。(3分)
(3)两首诗都写海棠,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4分)
10. 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回答问题。(无锡市)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简要概括首联的作用。(2分)
(2)“远烧入秋山”中的“入”,从景的特点到心情的抒写上都用得很准,请简要分析。(4分)
(3)结合全诗,分析尾联所表达的情感。(4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南京市)
踏莎行 吕本中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
记得去年,探梅时节。老来旧事无人说。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
(1)上片中的“不似” 二字,具体含义是什么?(2分)
(2)词中写到了哪些“恼人风味” ?(4分)
(3)上下片都写到“梅”,写法有何不同?各有什么作用?(4分)
苏北四市10.(1)(3分)暮春(春季)(1分)。“落红”(1分),“(垂杨)飞花”(1分)。
(2)(4分)①比喻,以流水喻车声;②白描,“白草黄沙”“月照孤村”景物描写不加渲染;③视听结合,“朝云”“白草黄沙”“月照孤村”是视觉,“辘辘车声”是听觉;④动静结合,“朝云横渡”“辘辘车声”是写动,“白草黄沙”“月照孤村”是写静。(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3)(4分)①“飞花”入洞房,反衬词人与恋人天各一方,欢聚不再,蕴含了词人离别之苦;(2分)②“飞鸿”南归,反衬词人身陷贼手不得自由的处境,蕴含了词人家园之思与国破之痛。(2分)
苏州市10. (1)忽识赞叹一-赏花夸香一沉醉忘归——想象(花绕羽人家的)美景。(每点1分) 以翠叶衬花苞,描绘花苞的态和色。(1分)运用比喻进行描摹,“豆颗匀”把海 棠花苞比作大小均匀的颗颗豆粒,“胭脂浓”描绘出海棠花蕾如浓抹的胭脂一般深红,“蜡 痕新”谓花苞光泽娇嫩。(2分)
第一首诗前三联表达诗人赏花时闲适而安逸的心境(1分),最后一联表达对隐逸 生活的向往(1分)。
第二首诗细致描摹海棠花蕾满含深情想要留住花梢上露珠的情态(1分),借此来叮咛 “儿辈”们要珍惜如花蕾般欲放未放的青春时光(1分)。
无锡市10(1)紧扣“怅望”写所见;引发诗人的乡思(或:引出下面颔联的直接抒情)。(每点1分)(2)“入”字写出了夕照逐渐黯淡的特点,表明诗人远望之久、忆念之殷切;夕照之景加重了诗人的乡愁,进一步触发了诗人内心深处感时伤逝的情绪。(前后各2分,或每点1分)(3)诗人久居异地,思乡心切,渐感年华老去,徘徊水边不敢照见自己的容颜。(2分)表达出惆怅落寞、感伤悲凉的心情。(2分)
10.(1)雪花不似梅花飘香,梅花不似雪花飞舞。(2分)(南京市)
(2)离别经年不得相见的怅恨,心中苦闷无人倾吐的孤寂。(4分)
(3)上片实写雪中月下之梅,以清冷之景衬托忧伤之情;下片虚写去年探梅往事,今昔对照,引出下文的感伤。(4分)
用一首诗表达心境篇五
《高考古诗词试题》
高考古诗鉴赏题库(下)
童其贵
高考古诗鉴赏题库(三)
6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暮过山村 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岁,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1)诗的首联重在表现什么?请简要说明。
(2)“边烽不过秦”什么意思?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3)尾联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
答:(1)重在描绘山村的宁静。前句从听觉上用数里外就听到水声以响衬静句从视觉上直写人烟稀少的静。
(2)表明山村没有遭受战火,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3)写出了由惧转喜的心境变化,“亲”字更表现出内心亲近温暖的感受。此联与首联、颈联相配合,描绘出一幅和平安宁的山村图景。
6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 李 凝 幽 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李凝是一个隐士。
(1)“僧敲月下门”句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答:它们在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特点是以动衬静。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
答: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的生活情趣。
63、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以下问题: (6分)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
(1)你读出了什么?
(2)请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6分)
答:答案应包括三个方面:
(1)读出了什么?2分(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2分;表达对往昔繁华的眷恋、怀念、思念,1分;极尽故国的繁华热闹,0分)。
(2)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2分(反衬或以虚写实)。
(3)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2分。
6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村 行① 王禹稱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①:这首诗是王禹称于太宗淳化二年(991)从开封贬官到商州任团练副使时写的。
本诗描写一次出行途中所见所感。诗人一路上原本心情悠闲,野兴很浓,后来为什么忽然“惆
怅”起来?在此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看到“村桥原树”,村中小桥,原野中的树,想到自己的不利处境,有一种失落、惆怅之感。表达了思乡,有家不得归的感情。
6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①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
答:(1)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的壮美景象。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3分)
[前问1分,后问2分。意思对即可]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3分)[前问1分,后析2分。意思对即可]
6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⑴作者在诗中抒发了多种感情,请选取一种加以分析。
⑵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取一种,作具体分析。
答:(1)答案可以多种,答案示例:
①抒发了思乡之情。萧萧寒声,衬托出诗人客居他乡心境之凄凉。儿童夜捉促织,诗人触景生情,产生了恋乡思绪。
②抒发了客居他乡孤寂之心绪。萧萧寒声,衬托出诗人客居他乡心境之凄凉。儿童夜捉促织,乐景反衬悲情,更显得客居他乡的孤寂。
③流露出留恋童年生活之情。儿童夜捉促织,勾起童年回忆,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更衬出客居他乡时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
(2)答案可以多种,答案示例:
①以景写情。萧萧寒声,儿童夜捉促织,相互映衬,以此表现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情或思乡之情。
②动静结合。萧萧梧叶声、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
③悲欢对比。儿童夜捉促织,乐景反衬悲情。
④通感运用。萧萧的声音,引起秋寒之感,用听觉引起触觉。
⑤巧用典故。诗人暗用张翰典故(秋风: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辞官回乡),不露痕迹。
评分标准:第(1)(2)两题各5分,内容3分,语言2分。其中第(1)题答出某种“感情”,第
(2)题答出某种“表现手法”,各给1分,有分析各给2分。本题只要答出“答案示例”中的一种即可,如另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67、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唐]韦应物
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
“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从“山”、“雨”、“鸟”三个角度入手,简要评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 答:评分标准:由“山”、“雨”的角度评析出孤寂、凄怆等情感给3分;由“鸟”的角度评析出思
乡之情给3分。评析示例:秋日远山传来寺庙悠长的暮钟,茫茫楚天挂上了霏霏雨幕,苍凉黯淡的傍晚景色烘托出诗人思家念远的孤寂、凄怆这情;最后,诗人运用反衬手法,写一只失群的伶仃小鸟飞往家乡广陵方向,归巢了。鸟飞东南,离巢愈近;而诗人前往西北,去亲愈远。这更引起了他满腹思乡的离思哀愁。
68、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两个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第一句选取了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
(2)第二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答:(1)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的作用是:点明时令,点明主旨,营造基调气氛。杨花象征离别与漂泊,子规啼声悲哀。 (2)第二联把明月人格化,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与同情。(3)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
6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夜郎,第二年春天行至巫山时遇赦,回到江陵。在南游岳阳时,写下了这首诗。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二联两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引”和“衔”。(2分)高飞的大雁带走了心中的忧愁与苦闷,月出山中,就像是山(或“远山”“君山”)为人们衔来了美好与团圆。(或:“引” 字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字形象地写出了山(或君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2分)“引”和 “衔”两字形象地写出了诗人遇赦后喜悦(或“欢乐”)的心情。(2分)
7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1)诗人笔下,月亮不仅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也成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月”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2)诗人与明月之间亲密欢洽的举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①诗人借助丰富想象,赋予月亮浓厚的感情色彩,把它描绘得善解人意、可喜可亲,仿佛成了诗人可以倾诉心声的知音。
②诗人与明月之间的亲密欢洽,更加反衬出诗人在人世间的孤独寂寞情怀,从侧面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愤懑和厌恶,也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的高洁人格。
7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子夜吴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1)请简析“长安一片月”一句在全诗中的表达作用。(2分)
(2)这是李白的一首古诗。清朝人田同之觉得末两句多余,如果删掉而成一首绝句,“更觉浑含无尽”。你是否同意田同之的说法?为什么?(4分)
答:(1)全诗以长安月写景起兴,铺垫烘托思妇眷念玉关征人的深情。(2分)
(2)同意,“玉关情”即思念良人,渴望良人平定胡虏早日回家团聚,已涵括后两句的诗意,去掉更加精炼含蓄。
不同意,有了这一句,使思想内容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或:就使亲人之情上升到国家之爱,境界提升了一层。)(4分)
7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登金陵凤凰台① 李白
73、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液,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烟。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泛舟赏月,遇袁宏诵诗听后大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
以前两联为例,谈谈“空”字是怎样把写景和抒情联系在一起的?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答:第一联写诗人夜宿牛渚,江夜寂寥,天水一空,这种秋江空寂之景很自然地使李白想到谢尚对袁宏的提携。第二联正面写怀古,一个“空”字使作者知音难觅、怀才不遇之情和上联的空寂之景交融在一起。这首诗既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大志难酬的孤独和寂寞,也表达了自信、旷达、洒脱、豪放之情。
74、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6分)
谒金门 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词的上片写女子的寂寞,用了两个动词“引”和“挼”;下片写她对远方情人的等待,重在写她的装扮,用了“碧玉搔头斜坠”一句,试简析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答:不直接描写人物的感情,而是通过对动作的描写表达她的百无聊赖,通过对装束的描写表达她的懒散和心绪不宁,使得这首词含蓄而不直白,富有人情味,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大意对即可)
7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①。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②。万籁③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注:①高林:佛家称僧徒聚集之处,此指禅院。②人心:指尘心,俗念。③万籁:指一切响声。 ①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 的环境,主要运用了 的手法。
答: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幽静、寂静的环境;主要运用了以动写静 的手法。
②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③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悦”“空”。“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不脱离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76、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点绛唇? 屏却相思 王国维
屏却相思,近来知道都无益。不成抛掷,梦里终相觅。醒后楼台,与梦俱明灭。西窗白,纷纷凉月,一院丁香雪。
[注]这首《点绛唇》收入《人间词乙稿》。时王之前妻莫夫人新丧,此词为悼亡之作。
(1)解释“屏却”一词,并说说前两句的意思。(3分)
(2)请分析“西窗白,纷纷凉月,一院丁香雪”三句的意境。(3分)
答:(1)“屏却”意谓放弃、排遣。前两句的意思是说:忘了她吧,忘了她,念如今生死茫茫,怀想又有何益,.徒令人心力交瘁!(意思对即可。释词1分,析前两句意思2分,共3分)
(2)词人举目西窗,惟觉月光如水,丁香似雪,一片凄凉意。“凉月”以“纷纷”形容,“丁香”以“雪”喻之,无理而妙绝。丁香花本开在春夏之交,何以与寒冬之 “白雪”关涉?这是为强调颜色的相似性而出现的时令错位。然而,通过这种似乎无理的描写,却更深刻地表现了词人因思念亡妻而难以为怀的悲怆冷寂心境,堪称绝妙。(意思对即可。3分)
7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落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2分)
(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4分)
答:本诗抒发的的是作者离别之愁。(2分)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力反衬。景色优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乐景写哀”的手法。(答出反衬2分,答出“乐景写哀”2分)
78、阅读宋代王质的《山行即事》,然后回答问题。(6分)
山行即事 王 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蘋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
注:①蘋:一种水草。②酲:Chéng,酒后神志不清有如患病的感觉,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 ①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是如何统领全诗的?
②颈联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①答:拟人手法,颔联写“阴”,颈联写“晴”。(前1分后2分,合情理即可给分)②答:有声有形、有动有静,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2分)。诗人精神愉快、神清气爽(1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79、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注:浩初上人:潭州人,时从临贺到柳州会见作者。“上人”,对时尚的尊称。
(1)联系全诗,分析第二句中“割”字的作用。(3分)
(2)整首诗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1)“割”字照应上句“剑芒”的比喻,进一步写出作者愁苦之深。(2分)
(2)贬谪之恨,思乡之愁(3分,两方面的感情:一是遭贬的愁,二是对故乡的思)
80、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用一首诗表达心境篇六
《语文古诗》
1.《关雎》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解析:《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他求之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2.《蒹葭》(2010眉山)简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解析:通过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借景抒情,表达了一种追求“伊人”,求之不得凄清、冷落(或缠绵悱恻)的思想感情。
3.《观沧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解析: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4.《饮酒(结庐在人境)》(2011长春)“悠然”一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解析:表现了诗人隐居时安逸闲适的心境。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解析:本诗通过对别离赴任友人的宽慰和劝勉,表达了对友情的豁达态度。
6.《次北固山下》这首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析:表达了作者因分别已久而思念故乡的思想感情。
7.《使至塞上》 颔联用“征蓬、归雁”比喻诗人自己,表达了诗人的孤独、激愤和抑郁的感情。
8.《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解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安慰、关心之情。
9.《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2011河南)"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对被重新任用有所期待,对未来仍抱有希望。
10.《望岳》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解析:表现了诗人杜甫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11.《春望》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解析:感时忧国、思家念亲。
1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解析:本诗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
1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解析: 传达了诗人因友人归京而产生的依依不舍的无限惆怅之情。
1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解析: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1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试作简要分析。解析:主要表达了作者忧伤中更显乐观豁达的情怀。作者虽以“凄凉地”“弃置身”“闻笛赋”“烂柯人”、“沉舟”、“病树”写出了内心的凄苦,但“千帆过”“万木春”更表现出作者的乐观豁达的情怀。
16.《观刈麦》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解析: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心。
17.《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析:对钱塘湖早春景物的喜爱之情。
18.《雁门太守行》尾联引用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解析: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19.《赤壁》(2010成都)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借“折戟”这件古物引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叹,抒发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情?
20.《泊秦淮》 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解析: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1.《夜雨寄北》(2009常德)请用简介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解析:漂泊在外地孤寂,苦于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望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22.《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2009年十堰)请你从情感方面,对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进行品析。解析:本句表达了诗人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诗人借写爱情抒发了政治失意的苦闷之情)
23.《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亡国哀思的感情。
24.《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谈谈你对“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理解。解析: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雄浑沉郁,苍凉悲壮。
25.《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解析:表达了作者面对暮春惨景的叹惋惆怅,抒发了春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
26.《登飞来峰》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解析:表明自己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
27.《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话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解析:表达了作者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28.《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全词的主旨是什么?解析: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探索和亲人的怀念之情。
29.《游山西村》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解析:表达了作者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农村生活)的喜爱(向往)之情。
30.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这首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解析:抒发了作者抗敌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31.《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名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解析: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舍生取义的生死观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2.《天净沙·秋思》(2010南充)这首小令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解析:游子(天涯沦落人)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
33.《山坡羊·潼关怀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解析:这是作者对以往历史所做的概括和批判,表达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34. 《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诗人以落红化春泥为喻,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情怀?解析:寄托了诗人虽然脱离了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的情怀。
综观近几年中考,不难发现古诗词鉴赏题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古诗词鉴赏题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难度不大,所选古诗词大多来源于课本或《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篇目。二是所考内容一般有常识记忆、词语理解、情感领会、表达技巧分析、名句品味等。三是所考题型有选择题、主观表达题以及鼓励创新的开放题,后两种题型有增加趋势。
解题指津
应该怎样复习古诗词鉴赏的内容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赏析诗词语言。赏析诗词语言,要善于抓住诗词中的关键词语,体会其语言准确、生动、形象的特点。答题时,要结合诗词的主题及写作背景,反复揣摩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和隐含意义,理解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比如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两句,一个“坼”字、一个“浮”字,就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无比壮阔而又生动形象。
2、赏析诗词形象。古诗词中的形象,主要是指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完成这类题目,要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和诗词的写作背景。比如阅读虞世南的《蝉》,我们一方面要理解蝉在诗中清高尊贵的形象,另一方面要明白作者是借蝉抒怀,以此表现自己高洁的品格。
3、赏析表达技巧。古诗词的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双关等修辞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以小见大等写作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直抒胸臆等表现手法。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主要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描绘了一幅秋郊夕照图,创造出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不仅写景,而且写人;不仅用景物点染“秋”,而且用景物来表现“思”,把“秋思”写得非常凄恻,表达了天涯游子孤寂凄楚的情感。
4、 评价思想内容。评价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可以抓住主旨句、情感句进行分析,可以从诗词的写作背景进行分析,可以从作者的情感倾向、生活志趣进行分析,还可以就诗词所表达的人生哲理进行分析。比如范仲淹的《渔家傲 秋思》,词人作此词时任陕西经略副使,正在抗击西夏的侵扰。了解了词人的生活经历,就不难理解这首词的主题思想了:这首词主要描写北宋西北边境的军旅生活,描绘了边地奇异的秋景,从而表达了词人慨叹功业未建和戍边将士思念家乡的复杂心情。
用一首诗表达心境篇七
《2013届高三语文最新专项综合演练:《古诗鉴赏》 课后限时作业(十五))》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己亥岁感事
[唐]曹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注】 樵苏:打柴为“樵”,割草为“苏”。
(1)诗的开头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请简要赏析。
将军,表达了作者对战争无情的感叹。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润州二首(其一)
杜 牧
向吴亭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
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
月明更想短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
(1)诗的首句中“千里秋”三字用语奇绝,请赏析其妙处。
【答案】 点明游览时节在深秋;“千里”两字,既写出了江南秋色广阔无边的景象,又暗含诗人登高望远的意思。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诗人用对比手法,将古寺里青苔满阶、庭院荒芜萧条与小桥下绿水潺潺流动,酒楼盛景依旧相对照,联想前代人、事,吊物怀古,表达了对世事沧桑的感慨。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京中有怀
杜审言
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注】 唐代洛阳为东都。杜审言曾任洛阳丞,后任膳部员外郎及著作佐郎时亦多在洛阳供职,其家在洛阳西巩县。本诗大约作于长安二年或三年的春天,当时杜审言随驾在长安。
(1)清人吴乔说:“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请结合颔联中“徒”“漫”二字对此作简要赏析。
【答案】 颔联描绘长安景色:上林苑里,鲜花盛开却无人欣赏;细柳营前,柳枝新绿却无人欣赏。花木随着季节开花结果,是自然规律,本无所谓“徒发”或“漫新”,然而诗句中却着以“徒”和“漫”,寓情于景。此联是首联诗中“愁思看春不当春”的具体化描述,以乐景写哀情,形象地表现诗人睹物感怀的惆怅心情。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
【答案】 诗人抒发怀友思归之离情,表达了对洛阳万物无比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
韦 庄
满耳笙歌满眼花, 满楼珠翠胜吴娃。
因知海上神仙窟, 只似人间富贵家。
绣户夜攒红烛市, 舞衣晴曳碧天霞。
却愁宴罢青娥散, 扬子江头月半斜。
【注】 此诗是诗人参加周宝的盛大宴会,有感而作。金陵:指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非指南京。府相:对东道主周宝的敬称,其时周宝为镇润州的镇海军节度使同平章事。中堂:大厅。
(1)沈德潜评此诗颔联时说:“只是说人间富贵,几如海上神仙,一用倒说,顿然换境。”请你结合沈德潜的评价简要赏析这一联。
【答案】 本来神话中的仙境,人间再美也是比不上的,而诗人却倒过来说,即使“海上神仙窟”,也只能像这样的“人间富贵家”。淡淡一语,衬托出周宝府中惊人的豪奢。
(2)诗歌的前三联极写夜宴之华丽,尾联却用了一个“愁”字,这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 一个“愁”字,点出了清醒的诗人并未被迷人的声色所眩惑,而是别抱深沉的情怀。酒阑人散,月已半斜,徘徊在扬子江头,西望长安,北顾中原,兵戈满天地,山河残破,人何以堪!伤时、怀乡、忧国、忧民之情涌上心头。
7.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辛弃疾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注】高人:指叶衡,即叶丞相,南宋主战派人物,很有才干。
(1)这首词上阕画线句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有何作用?请作具体分析。
【答案】 画线句用了移情入景(或化静为动,或拟人、比喻)的手法,本是人望山,却说青山想要向叶丞相倾诉衷肠,如万马奔腾而来。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山之连绵,并借此含蓄表达了对叶丞相的倾慕之情,同时也表现出词人对指挥千军万马,驰骋疆场的热切希望。
(2)有人认为“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表现的是词人的豁达,有人则说表现的是词人沉重的忧伤。你怎么看?为什么?请联系全词加以说明。
【答案】 示例一:我认为“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表现的是词人豁达的心境。人们都说头发总是因愁才变白,那沙鸥岂不一身都是愁?词人故意发此痴想,而且拍手而笑,是对沙鸥的调侃,也是对自己的调侃,显得诙谐幽默。表明词人虽然因为所盼望的事情“望来终不来”,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理想无法实现而心情充满忧愤,但却想要努力驱散心中的阴霾,表现了词人的豁达。
示例二:我认为“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表现的是词人沉重的忧伤。人们都说头发总是因愁才变白,那沙鸥岂不一身都是愁?明写鸟之愁,实写人之愁,因为所盼望的事情“望来终不来”,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理想无法实现,故词人心中充满无尽的愁情。
8.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黄庭坚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预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注】 ①黄庭坚于绍圣二年(1095)谪官涪州别驾、黔州(今四川彭水)安置,元符元年(1098)再徙戎州(今四川宜宾),至元符三年(1100)放还,先后在蜀六年。②滟预关:滟滪滩。③湘娥:湘夫人。相传舜之二妃溺死后成神,住在洞庭湖中的君山上。④当:正对
④③②①
着,指在湖上面对着湖水。
(1)前一首诗的“未到江南先一笑”中的“笑”,向来被人认为意蕴、情感丰富。你如何理解这一“笑”?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 首句写被放逐多年,历尽坎坷,九死一生。次句谓不曾想还活着出了瞿塘峡和滟滪滩,表现了劫后重生,不免庆幸的喜悦。三、四句进一步写放逐归来的欣喜庆幸的心情,还没有到江南的家乡就已欣然一笑;还能在这岳阳楼上欣赏壮阔景观,意兴洒脱,乐观、豪爽之情可以想见。诗人对回到家乡后的生活充满自信、乐观和欣慰。
(2)后一首诗中,诗人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分别写了怎样的景象?
【答案】 前两句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湖中君山空蒙、秀丽之景;后两句借虚写实,想象人在湖面的情景,写出了湖面浪峰滔天,青山相应,烟波浩渺的壮阔之景。
10.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其二)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第二句诗中“深藏”一词很形象,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 “深藏”既是对客观景物的描写,写出了浓密翠绿的叶子笼盖下的几点海棠蓓蕾微红的情景;又是主观意愿的体现,体现了海棠花珍惜春光、不轻易吐艳的意愿。
(2)诗的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给人以怎样的哲理启示?
【答案】 运用了反衬(或对比、衬托)的表现手法,用桃李的争奇斗艳,反衬海棠的“惜芳轻吐”,启示人们,太早的炫耀、过于急切的追求,虽然可以在眼前给我们一种陶醉的幻境,但这种美丽却是短暂而难以持久的。
1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 园
[清]黎简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1)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用得最好?请简要赏析。
【答案】 “窥”。角度巧,不说小园里的人越过短墙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小园中的景物,巧妙地突出了小园景物的魅力;以物拟人,写活了山光的神情意态。(或:“动”。小园中池水澄清,树木倒映其中,树本是静止的,傍晚微风乍起,水中树影也随风婆娑荡漾,静动结合,画面更美。)
(2)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请赏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答案】 幽竹、寒花(即菊花),是孤傲纯美的意象;新月、新霜是高雅圣洁的象征。幽竹静立亭亭,秋菊凌霜傲放,诗人高尚的节操、澄明的情怀,与周围的景物融为一体,一个孤清高洁的形象跃然纸上。
用一首诗表达心境篇八
《2016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押题练》
四、诗歌鉴赏押题练(55分)
1.(2015·苏北四市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11分)
水调歌头
蔡 伸
亭皋木叶下,原隰菊花黄。凭高满眼秋意,时节近重阳。追想彭门【注】往岁,千骑云屯平野,高宴古球场。吊古论兴废,看剑引杯长。 感流年,思往事,重凄凉。当时坐间英俊,强半已凋亡。慨念生豪放,自笑如今霜鬃,漂泊水云乡。已矣功名志,此意付清觞。
【注】 彭门:徐州治所,蔡伸任徐州通判时曾率部北上,援助抗辽。
(1)本词上片哪些景象体现了秋意?“千骑云屯平野”一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片“看剑引杯长”一句有何用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词上片写出了哪几种“凄凉”?(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树叶凋零,飘落地上,野外低湿处的菊花也已盛开,这些景象都体现了秋意。“千骑云屯平野”中的“云”,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所以该句用了比喻的手法。
(2)分析句子的用意,可从内容(情感)和形式(结构)角度考虑。用杜甫《夜宴左氏庄》“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原句,内容上,写将士们在古球场欢宴,抚剑豪饮,议论古今兴亡的场景。结构上,上片由写景入词,下片以“感流年”三句承上启下,从上片的慷慨激昂转入下片的萧瑟凄凉。
(3)“当时坐间英俊,强半已凋亡”表明英豪凋亡;“自笑如今霜鬓”表明年岁已高;“漂泊水云乡”表明漂泊无依;“已矣功名志,此意付清觞”表明壮志未酬,借酒浇愁。 答案 (1)木叶下、菊花黄。比喻。
(2)表现词人建功立业的报国之志;为下片感怀作铺垫。
(3)英豪凋亡;年岁已高;漂泊他乡;功业未就。
2.(2015·苏锡常镇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
临江仙
秦 观
千里潇湘挼蓝浦,兰桡昔日曾经。月高风定露华清。微波澄不动,冷浸一天星。 独倚危樯情悄悄,遥闻妃瑟泠泠。新声含尽古今情。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注】 ①此词是秦观贬徙郴州途中夜泊湘江时作。②挼蓝:形容江水的清澈。③兰桡:兰舟。④妃:指舜的两位妃子,娥皇、女英。
(1)“月高风定露华清。微波澄不动,冷浸一天星”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什么样的心情?(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遥闻妃瑟泠泠”句中的“遥闻”该如何理解?(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要赏析结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注意分清氛围和心情在表达上的不同。这几句写泊舟湘江所见,这时月升中天,风停息下来,因为夜深,两岸花草上的露水开始凝结,在月光的照射下晶莹透亮。整个潇湘水面是平静的,没有风也没有浪,满天星斗正浸泡在江水里,星星冷得似乎在发抖。“风定”“清”“不动”“冷”表现了环境清寒、幽静,表达了内心的孤独寂寞之情。
(2)“遥闻妃瑟泠泠”,可作两种理解:①很可能是特定的地点和清冷的环境触发了词人的历史联想,并由此产生一种若有所闻、似幻似真的错觉;②也可能是确实听到鼓瑟之声,但词人通过自己的想象把它虚幻化、神话化了。选取这两种理解中的一种分析“遥闻”即可。
(3)词最后两句,写听完曲子,抬头寻找妃子,她已悄然不见踪影了,只有江岸无数座青青山峰巍然耸立,更进一步写出词人的怅惘之情和刚毅不屈的性格。钱起《省试湘灵鼓瑟》诗有:“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词末两句全用钱起成句入词,但用得恰到好处,毫无斧凿之痕,情感表达含蓄蕴藉。
④②③①
答案 (1)渲染了清寒(冷)、幽静的氛围。表达了孤独、悲凉的心情。
(2)远远地听到;确有闻其声,通过想象把它幻化为娥皇、女英在鼓瑟(或理解为特定情境中的历史联想产生的错觉或幻觉)。
(3)以景语作结,言有尽而意无穷(或化用前人诗句,自然、贴切);含蓄蕴藉地表达了曲终之后词人更深一层的寂寥和怅惘,体现了他刚毅不屈(高洁)的性格。
3.(2015·南通二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
诉衷情近
柳 永
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 残阳里。脉脉朱阑静倚。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愁无际。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尽日空凝睇。
(1)上阕中“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请简要概括。(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阕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赏析这首词结句的表达效果。(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根据意象的特点分析营造的氛围。“断桥”意味荒僻无人经过;“幽径”幽深的小路;“孤烟”说明渔村荒凉,没有生气。(2)“黯然”悲哀、伤感;“愁无际”化虚为实,写愁之深;“秋光老尽”词人触景伤情,想到自我;“故人千里”直抒胸臆,点明因思念友人而悲。(3)从内容上来看,“尽日”说明时间之久;“空”本义是“白白地”“徒劳”,在这里表现出失落之感;“凝睇”抓住了刻画人物最集中的一点——眼神,情感表达含蓄有节制。从结构上来看,“凝睇”与“伫立”遥相呼应,让我们感受到整篇词一气呵成,情感抒发浑圆融合。
答案 (1)营造了荒凉、凄清、寂寥的氛围。
(2)“秋光老尽”的迟暮之感,久望不见的怀人之悲。
(3)以抒情主人公“凝睇”的神态描写作结,情感表达含蓄蕴藉;以定格的人物形象作结,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与开头“伫立”相呼应,首尾圆合,结构完整;“空”字极富表现力,既有望而不见之意,又写尽了内心空落和无奈之感。
4.(2015·南京二模)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11分)
自兴国往筠宿石田驿南二十五里野人舍
苏 轼
溪上青山三百叠,快马轻衫来一抹。
倚山修竹有人家,横道清泉知我渴。
芒鞋竹杖自轻软,蒲荐松床亦香滑。
夜深风露满中庭,惟见孤萤自开阖。
(1)简析首联运用的修辞手法及表达的情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哪些方面可见“野人舍”的特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尾联,赏析“孤萤”这一形象的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诗歌中常考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做赏析题时需要留心题干,“简析”二字很重要,表示答完手法和情感,还要有对诗句的解读。
(2)诗中对“野人舍”的描写主要集中在颔联和颈联。颔联写了室外的修竹和清泉;颈联着重写了竹杖和松床。根据所写内容概括即可。
(3)因为已有“孤”字,可想到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情;尾联因为是景物描写,可以结合景物描写的作用想到衬托环境的幽静。
答案 (1)诗人骑快马着轻衫,在三百叠的群山中一闪而过,用夸张的手法传达了轻松愉悦之情。
(2)室外环境:修竹倚山,清泉横道。生活用品:芒鞋竹杖,蒲荐松床。
(3)以孤萤夜深自开阖,衬托山居环境的幽静;以孤萤自况,表达诗人内心的孤寂。
5.(2015·苏州期末)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11分)
斜谷邮亭玩海棠花
[唐]顾非熊
忽识海棠花,令人只叹嗟。
艳繁惟共笑,香近试堪夸。
驻骑忘山险,持杯任日斜。
何川是多处,应绕羽人家。 ②①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金]元好问
翠叶轻笼豆颗匀,胭脂浓抹蜡痕新。
殷勤留著花梢露,滴下生红可惜春。
【注】 ①顾非熊:唐代诗人,苏州人。少小聪明,后却困举场三十余年。做过盱眙尉,后弃官隐居茅山。②羽人:道教称道士为羽士、羽人。
(1)第一首诗以“玩海棠花”为题并贯穿全篇,请简要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首诗的一、二两句,如何描写“未开海棠”?请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首诗都写海棠,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此题实为思路题,联系律诗的“起承转合”结构模式,根据每联的内容加以概括即可。(2)抓住题干中“如何描写”进行思考,手法与内容必不可少。“未开”是答题的关键点,体现了“海棠”的形态特点,然后再从色、香等方面加以概括。(3)第一首诗题目中的“玩”字,是欣赏的意思,表明了作者的心情心境;再抓住前三联中的核心词如“叹嗟”“笑”“夸”“忘”“任”,说明诗人因喜爱而忘情;尾联“羽人”一词表明作者心迹。第二首诗读懂题目是关键,“同儿辈赋”已表明写作意图;而尾句中的“惜春”二字也点明了主旨。
答案 (1)忽识赞叹—赏花夸香—沉醉忘归—想象(花绕羽人家的)美景。
(2)以翠叶衬花苞,描绘花苞的态和色。运用比喻进行描摹,“豆颗匀”把海棠花苞比作大小均匀的颗颗豆粒;“胭脂浓”描绘出海棠花蕾如浓抹的胭脂一般深红,“蜡痕新”谓花苞光泽娇嫩。
(3)第一首诗前三联表达诗人赏花时闲适而安逸的心境,最后一联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第二首诗细致描摹海棠花蕾满含深情想要留住花梢上露珠的情态,借此来叮咛“儿辈”们要珍惜如花蕾般欲放未放的青春时光。
用一首诗表达心境篇九
《语文试题整理》
诗词部分
{某一联、某一句的作用}
【无锡一模】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简要概括首联的作用。(2分)
【参考答案】紧扣“怅望”写所见;引发诗人的乡思(或:引出下面颔联的直接抒情)。
(每点1分)
【镇江一模】 《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 王维
颈联 “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 中吕逸人的居所有什么特点?颈联描写
的作用是什么? (4分)
【参考答案】出门即见山, 远离尘市(1分);流水经过东家流入西邻,流水淙淙,依
山傍水, 环境清幽(1分)。两句环境描写,烘托了吕逸人的隐者形象(1分),抒写了
隐逸生活的情趣(1分),抒发了作者对吕逸人的景仰之情和对隐逸生活的羡慕之情(1
分)。(答出其中两点得2分)
【2015届 鼓楼区高三模拟考】
《渔家傲·送吉守江郎中》 苏轼
送客归来灯火尽,西楼淡月凉生晕。明日潮来无定准。潮来稳,舟横渡口重城①
近。
江水似知孤客恨,南风为解佳人②愠。莫学时流轻久困。频寄问,钱塘江上须忠
信。
【注释】①重城:指有战略意义的重要城市,友人要去的城市。②佳人,此处指友人。
10.开头两句写景有何作用?(5分)
【参考答案】“灯火尽”交代送客归来的时间,已经是夜深了,才不得不回。暗示诗
人依依惜别热深情;(1分)“淡月凉生晕”写出诗人在夜深月淡中感觉到了凉意,也写
出朋友离别后的凄凉;(1分)两句诗借景抒情,营造出客人走灯火尽的寂寥、凄凉氛
围;抒写了诗人送别友人后的感伤、孤独的心情;(2分)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1
分)
{炼字、炼词、表达效果}
【无锡一模】
“远烧入秋山”中的“入”,从景的特点到心情的抒写上都用得很准,请简要分析。(4
分) 【参考答案】“入”字写出了夕照逐渐黯淡的特点,表明诗人远望之
久、忆念之殷切;夕照之景加重了诗人的乡愁,进一步触发了诗人内心深处感时伤逝的
情绪。(前后各2分,或每点1分)
【南连扬淮四市二模】
《诉衷情近》柳永 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
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
残阳里。脉脉朱阑静倚。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愁无际。暮云过了,秋光老尽,
故人千里。竟日空凝睇。
(3)请赏析这首词结句的表达效果。(4分)
【参考答案】以抒情主人公“凝睇”的神态描写作结,情感表达含蓄蕴藉;以定
格的人物形象作结,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与开头“伫立”相呼应,首尾圆合,
结构完整;“空”字极富表现力,既有望而不见之意又写尽了内心空落和无奈之感。
评分建议:答对两点,言之成理得4分;如答借景抒情或以景结情等不得分。
{写景、写物、叙事鉴赏}
【苏州一模】
翠叶轻笼豆颗勾,胭脂浓抹蜡痕新。 两句如何描写“未开海棠”?请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以翠叶衬花苞,描绘花苞的态和色。(1分)运用比喻进行描摹,“豆
颗匀”把海 棠花苞比作大小均匀的颗颗豆粒,“胭脂浓”描绘出海棠花蕾如浓抹的胭
脂一般深红,“蜡痕新”谓花苞光泽娇嫩。(2分)
【苏北四市一模】《减字木兰花》 蒋氏女②
朝云横度,辘辘车声如水去。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②蒋氏女,蒋兴祖之女。
靖康年间金兵南侵时,蒋兴祖奋勇抵抗,壮烈殉国。其女为金贼掳去,途中题字于雄
州驿。)
蒋词上片写景,运用了哪些艺术技巧,请简要说明。(4分
【答案】(4分)①比喻,以流水喻车声;②白描,“白草黄沙”“月照孤村”景物描写不
加渲染;③视听结合,“朝云”“白草黄沙”“月照孤村”是视觉,“辘辘 车声”是听觉;④动
静结合,“朝云横渡”“辘辘车声”是写动,“白草黄沙”“月照孤村”是写静。(每点2分,答
出两点即可)
【苏锡常镇四市二模】 《宿山寺》项斯
栗叶重重复翠微,黄昏溪上语人稀。月明古寺客初到,风度闲门僧未归。
山果经霜多自落,水萤穿竹不停飞。中宵能得几时睡,又被钟声催著衣。
(2)分析“山果经霜多自落,水萤穿竹不停飞”一联的表达效果。(4分)
【参考答案】 山果落地的声音,飞舞的萤火虫,反衬出山间夜晚的静寂;(1分)
表现诗人彻夜不寐,孤独疲惫的情状;(1分)
山果无人问津、自生自落,萤火虫没有目标、不停歇的飞舞,暗含诗人 忧郁怨愤的人生感慨。(2分)
【泰州二模】 《夜笛词》施肩吾
皎洁西楼月未斜,笛声寥亮入东家。却令灯下裁衣妇, 误剪同心
一半花。
2)请联系已学诗词,简要分析第二首诗中的“西楼”意象的作用。(4分) “西楼”常指女子闺房或伤心地,也是相思与愁绪的代词,(1分)如李清照“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1分)本诗中指女子居所,和“月”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暗示了裁衣妇的思远闺情。(2分)
【泰州二模】
《塞上闻笛》 张祜
一夜梅花笛里飞 ,冷沙晴槛月光辉
《夜笛词》 施肩吾
皎洁西楼月未斜, , 笛声寥亮入东家。
两首诗在描写笛声的艺术技巧上有何异同?(4分)
【参考答案】 相同:两首诗都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环境烘托)相
结合的手法。(2分)
不同:第一首还运用了比喻(通感)和设问的修辞手法(1分)
第二首还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1分)
【南扬泰三市高三三模】 《曲江(其二)杜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注】曲江:唐代长安城名胜。此诗写于乾元元年(758年)暮春,杜甫时任“左拾遗”,因上疏触怒肃宗而被疏远
⑵.请赏析这首诗颈联的艺术技巧。(4分)
① “穿花”对“点水”,“蛱蝶”对“蜻蜓”,
“深深”对“款款”,“见”对“飞”,
对仗工整,给人以美感;
② “穿”“点”分别写出“蛱蝶”“蜻蜓”的动态美,“深深”“款款”分别写出“蛱蝶”“蜻蜓”的情态美,
用词精当,语句更具韵味;
③蛱蝶穿花“见”、蜻蜓点水“飞”
描绘了恬静自由的画面,体物缘情,突出春天的美好;
④此联为诗的转句,既与前两联的人生境况形成对比,又引出尾联的感慨,全诗圆合自然。
评分建议:一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
{抒情特点; 情感、主旨分析}
【苏北四市一模】
飞鸿过也,万结愁肠无昼夜。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
不似垂杨,犹解飞花入洞房
两词中“飞花”和“飞鸿”的意象,各自蕴含了词人怎样的情感?(4分)
【答案】(4分)①“飞花”入洞房,反衬词人与恋人天各一方,欢聚不再,蕴含了词人离别之苦;(2分)②“飞鸿”南归,反衬词人身陷贼手不得自由的处境,蕴含了词人家园之思与 国破之痛。(2分)
【苏州一模】斜谷邮亭玩海棠花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顾非熊 (唐) 元好问(金)
忽识海棠花,令人只叹嗟。 翠叶轻笼豆颗勾,
艳繁惟共笑,香近试堪夸。 胭脂浓抹蜡痕新。 驻骑忘山险,持杯任日斜。 殷勤留著花梢露, 何川是多处,应绕羽人家。 滴下生红可惜春。
(3)两首诗都写海棠,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第一首诗前三联表达诗人赏花时闲适而安逸的心境(1分),最后一联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1分)。
第二首诗细致描摹海棠花蕾满含深情想要留住花梢上露珠的情态(1分),借此来叮咛 “儿辈”们要珍惜如花蕾般欲放未放的青春时光(1分)。
【南通一模】
⑶这两首诗同属怀古诗,但表达的主旨各有侧重,请结合尾联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第一首诗写当今“四海为家”,而故垒萧瑟荒凉,警戒当朝统治者吸取教训,居安思危,维护国家的统一。(2分)第二首诗写英雄已去,豪华已尽,只有“青山似洛中”,抒发了对人间万事多变的感慨以及对唐朝江山日益衰败的深沉忧思。
(评分建议:第二首诗答成“英雄虽去,豪华虽尽,而青山依似洛中,表达对金陵王气仍旧未终,繁华依然可以相继的信念”亦可。)
【无锡一模】 《落日怅望》 马戴
结合全诗,分析尾联所表达的情感。(4分)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参考答案】诗人久居异地,思乡心切,渐感年华老去,徘徊水边不敢照见自己的容颜。(2分) 表达出惆怅落寞、感伤悲凉的心情。(2分)
【2015届 鼓楼区高三模拟考】
《渔家傲·送吉守江郎中》 苏轼
(上联略) 江水似知孤客恨,南风为解佳人②愠。莫学时流轻久困。频 寄问,钱塘江上须忠信。
【注释】①重城:指有战略意义的重要城市,友人要去的城市。②佳人,此处指友人。
11.结合全诗,分析“江水似知孤客恨,南风为解佳人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5分)
【参考答案】 两句诗都用了用拟人手法。(1分)
江水有情:江水好像懂得孤客的愁绪,一路相伴。南风多情,有意化解友人郁悒。(1分) 表达对友人安慰、祝福之意。愿友人此去不再寂寞,一路平安。(1分)
两句诗又以江水、南风之有情反衬现实之无情和离别之无奈。(2分)
【南扬泰三市高三三模】 《曲江(其二)杜甫》
【注】曲江:唐代长安城名胜。此诗写于乾元元年(758年)暮春,杜甫时任“左 拾遗”,因上疏触怒肃宗而被疏远
⑶.尾联“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①表达了对美好春光即将流逝不能尽情欣赏的惋叹之情;②表达了祈盼与美好春光“共流转”的惜春之情;
③借欣赏春光表达诗人忘却人生失意的积极心态(或“旷达之情”“无奈之意”)。 评分建议: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名句默写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 )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只)缘身在最高层 。 (王安石《登飞来峰》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 (《礼记•学记》 )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
后生可畏 ,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论语》)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邶风•击鼓》 )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与元九书》 )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论语·微子》 )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毛泽东《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
历览前贤国与家, 成由勤俭败由奢 。 (李商隐《咏史》)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 。(荀子《大略》)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和董传留别》)
散文部分
{景物的鉴赏、分析其作用}
【扬州一模】 《西敏大寺》(美。华盛顿 欧文)
第三段写了西敏大寺周围色彩明丽的秋景,请分析其作用。(4分)
【参考答案】描绘了西敏寺的外部环境(1分);以明丽的色彩凸显了西敏寺内部的颓朽(或阴沉昏暗,写形成对比亦可)(1分);写秋景,与文章开头交待的时令呼应(1分),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1分)。
【镇江一模】(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史铁生 )
简述文章第四段的艺术手法及其效果。(6分)
【 参考答案:】 手法类:选择典型画面(1分)描写、记叙、议论相结合(1分);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1分,答出其中之一即可);视听结合(1分),动静结合(1分),细节描写(1分)(手法类共4分,答满4点即可)
效果类:写出了清平湾秋天的美丽和生机,表现了清平湾人的善良(1分);表达对清平湾的热爱与留恋(1分)。
【2015届 鼓楼区高三模拟考】 《托尔斯泰的声音》 乔叶
13.文中写托尔斯泰的床,有什么作用?(6分)
【参考答案】(4分) 托尔斯泰的床的描写,增加读者对托尔斯泰的亲切感。(1分) 通过对床为何窄小的思考,丰富人物形象,突出托尔斯泰后期生活的俭朴、自律。(2
用一首诗表达心境篇十
《古诗文练习》
高一古诗文复习练习案
编写人:贾世文 时间2013-10-28
一、名句默写:
《劝学》
1.故木受绳则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
己, 。
2. ,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 , ,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
4.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 。
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
6. ,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 。
2《师说》
8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 。
9.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
少, , 。
10.句读之不知, ,或师焉,或不焉, ,吾未见
其明也。
11孔子曰:“三人
行, 。” , 。闻道有先后,
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
3《归去来兮辞》
12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实迷途其未远,______________。
14三径就荒,___________。
15引壶觞以自酌,_____________。
16_____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
17悦亲戚之情话,____________。
18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登东皋以舒啸,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乐夫天命复奚疑!
4《烛之武退秦师》
20晋侯秦伯围郑,___________,________。
2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____________?
2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吾其还也!
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6分)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剑门道中遇微雨 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注:作者从抗金前线的南郑调回后方的成都,途中写下了这首诗。
① 联系注释,可以看出第一句中“征尘”和“酒痕”分别有什么含 义?
② 第三句是一个问句,第四句是如何回应的?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①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
4.阅读宋代王质的《山行即事》,然后回答问题。(6分)
山行即事 王 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蘋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
注:①蘋:一种水草。②酲:Chéng,酒后神志不清有如患病的感觉,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 ①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是如何统领全诗的? ②颈联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5.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在诗中作者写哪几种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
(2)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新年作 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后,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1)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诗人的处境如何?
(2)读这首诗可以体会到诗人怀着怎样的心境?
7.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6分)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①董大:多家认为是唐玄宗时的著名琴师,音乐圣手。具体身世末详。②高适(700
—765),唐诗人,诗与岑参齐名,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并称“高岑”。③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暗景色。
⑴前两句用白描手法具体描绘了怎样一种景色?有何作用?(3分) ⑵送别诗多凄婉缠绵,而这首诗则别开生面。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后两句诗:(3分)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春 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1)诗的第一、二句,写出了春天景色的什么特点?(2分)
(2)有人认为,全诗侧重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你认为是这样吗?诗歌中的景
物描写对抒情起到了什么作用?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9.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1)请结合全诗,说出作者写“露”“月”“泉”“鸟”的作用。
(2)作者写“泉响”“鸟喧”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3)诗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请扼要回答。
高一诗歌鉴赏参考答案
1. 答:(1)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下鹭”)③以声衬“幽”(“鸣蛙”)(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2)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1分)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2. 答:① 征尘表示难忘征战生活;酒痕表达作者离开前线的遗憾和无奈,只能以酒消愁。 ② 第四句没有正面回答第三句的问题,转而写景,以景衬情,意在借景抒情。因为诗人的愿望是做一个战士,到前线为国杀敌,可是愿望无法实现,只能写诗饮酒,这两句包含了作者的无奈和不甘心,表现了一个爱国志士壮志难酬的忧愤。
③ 在感情表达上采用的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忧愤。诗歌的整体风格是:感情深沉,委婉含蓄。
3. 答:(1)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的壮美景象。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3分)
[前问1分,后问2分。意思对即可]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3分)[前问1分,后析2分。意思对即可]
4. 答:①答:拟人手法,颔联写“阴”,颈联写“晴”。(前1分后2分,合情理即可给分)②答:有声有形、有动有静,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2分)。诗人精神愉快、神清气爽(1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5.答:(1)月落、鸟啼、霜满天、江边的枫树、渔火、寒山寺,特征:秋夜幽寂清冷。
(2)写出羁旅者孤孑清寥、愁绪满怀的情感。
6. 答:(1)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诗人的处境:新年迫近,却身在天涯;年事已高,又居于卑位。被贬谪,有家难回。
(2)读这首诗可以体会到诗人谪迁岁月中哀愁的心境,佳节将至伤感的情怀。
7. 答:⑴北风呼啸,大雪纷飞,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灰蒙蒙的荒寒壮阔的景色;烘托了送别友人凄凉悲苦之氛围。(北风呼啸,大雪纷飞,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灰蒙蒙,答少于三点扣1分;荒寒壮阔,1分;烘托了送别友人凄凉悲苦之氛围,1分)
⑵而后两句,作者一扫前两句的落寂悲苦,表现出昂扬的精神,豪壮的气概,(1分)劝慰朋友不要为离别而难过,在未来的人生路上一定会结识许多新的知心朋友。同时,也是诗人对自己有这样好的朋友的而感到自慰。(2分,后一句不答亦可)能讲出道理亦可给分。
8. (1)(2) 答:(1)明媚动人,生机盎然。(语意相同即可)(2)不是。全诗侧重表现诗人内心的愁思。①景物描写是抒情的基础和依据。诗歌前两句,诗人选取春天景物进行描绘,着意渲染春天的绚烂风光;三、四句抒情,转写愁思,东风不能吹愁,春日却能兴恨,前咏美好之景,全成了春恨之铺垫。②用美好景色反衬内心的愁恨(乐景写哀),情感表达婉曲深刻。
9. 答:(1)营造凄清寂寞的意境(只要能扣住“凄清寂寞”就可。) (2)以动写静,反衬 (3)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