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高二】
年猪肥了阅读答案篇一
《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卷(答案)
考生注意: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其中第Ⅰ卷第三(11)、四(12)两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人的姓与名
余 昌
中国早在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就产生了姓氏。关永礼先生《中国姓氏文化》一书讲到,许多欧美国家的姓氏构成方式,迟至中世纪才产生并传承下来。亚洲越南、朝鲜等国的姓氏在14世纪左右才普及兴盛,而且多由中国传入。日本则更晚,1876年才普遍推行姓氏制度。
‚姓‛的来历要比‚氏‛更古老。‚姓‛字是由‚女‛字和‚生‛字组成的,《说文解字》解释:‚姓,人所生也。‛远古的人类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姓‛就代表了一个人的母系血统,同一个始祖母所生的后代即为同姓,中国的古姓中大多都有‚女‛字偏旁,如姬、姜、姒、姚等,也正反映了‚姓‛和母系血统的密切关系。
如果说,‚姓‛是来自母系,那么‚氏‛就来自男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繁衍,男性在生产和战争中的优势不断凸显,氏族群体中出现了强有力的男性首领。最初的‚氏‛,是这个氏族男性首领的称呼。
战国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局的动荡,许多贵族降为平民。原本只有卿大夫之家才有资格立‚氏‛,随着士和平民地位、权力的上升,他们也开始称‚氏‛。‚氏‛已不再是贵族特有的标志。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彻底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氏‛只剩下了标记直系血统的作用,性质上没有了贵贱之别。汉代以后,通称为‚姓‛,自此‚姓‛‚氏‛彻底合一。
现在人们所说的名字是指一个人的名,与古代所说的名字不同。古代的‚名‛与‚字‛分指,均为一个人的称号。‚名‛,是一个人在成年之前的称呼,‚字‛则是他成年后步入社会时的称呼。
中国的这种‚名‛‚字‛双轨制早在周代就已经形成。古人的‚名‛,主要用于自称;士人的‚字‛,主要用于他称。古代婴儿出生满两个月就要命‚名‛,而取‚字‛则在成年以后。一个人成年后,由长辈原先为其取的‚名‛,用于自称,已不便在社交场合中被人指名道姓地径直称呼,应另外换一个平辈或晚辈可以称呼的新名,否则被视为无礼。
‚字‛独立于‚名‛之外,又与‚名‛密切相关。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可以相互注释,字义相近。也有‚名‛与‚字‛互为补充,可以连义推想的,如岳飞字鹏举,‚鹏举‛取大鹏振翅高飞之意,与‚飞‛互为补充。
除了‚名‛‚字‛以外,有些古人还有‚号‛。虽然春秋时期已有称‚号‛的现象,但宋代才是‚号‛的大普及时代。明清时期,士人取‚号‛之风特盛。清末民初以后,‚字‛与‚号‛逐渐被笔名、艺名所取代。(选自《北京日报》2014.02.19,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姓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姓氏产生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关永礼先生认为中国姓氏远远早于欧美国家,更早于亚洲的越南、朝鲜、日本等国。
B.中国古姓的字形大多带有“女”字偏旁,这种造字结构蕴藏着一个历史事实,即中国大多古姓与母系血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C.中国人称“氏”最初只有卿大夫之家才有资格,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局的动荡,士和平民地位逐渐上升,他们也开始称“氏”。
D.中国最初的“姓”来源于母系,而“氏”来自男性,而且汉代以前“氏”是贵族特有的标志,汉以后“姓”“氏”就完全合一,统称“姓”。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古代,名和字是不同的称号:“名”,是一个人在成年之前由长辈为其所取的称呼;而“字”,则是他成年后步入社会时的称呼。
B.古代男子年龄到了二十岁才加冠取字,有“字”之后,“字”就在社交场合被广泛应用,而 “名”则不再使用。
C.中国名与字的双轨制自周代形成以来,延续了几千年。清末民初以后,“字”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笔名、艺名。
D.古人的“名”与“字”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或字义相近,相互注释,或连义推想,互相补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到14世纪左右亚洲越南、朝鲜等国的姓氏才普及兴盛,日本则更晚,而且多由中国传入,由此他们的姓氏和母系血统关系密切。
B.中国古代的“氏”与分封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分封制彻底废除后,“氏”只剩下标记直系血统的作用,性质上已没有了贵贱之分。
C.古人称自己通常称自己的“名”,称别人通常称他的“字”,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如诸葛亮自称“亮”,鲁肃则称他“孔明”。
D.有些古人会取“号”,“号”出现于春秋时期,但到了宋代,“号”才进入了大普及时代,而到了明清时期,士人取“号”之风非常盛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 题。
柳世隆,字彦绪,河东解人也。世隆少有风器。伯父元景,宋大明中为尚书令,独赏爱之,异于诸子。言于孝武帝,得召见。帝谓元景曰:‚卿昔以虎威之号为随郡,今复以授世隆。‛元景为景和帝所杀,世隆以在远得免。
泰始初,诸州反叛,世隆以门祸由明帝获申,乃据郡起兵。收合万人,奄至襄阳万山,为孔道存所破,众皆奔散,仅以身免,逃藏民间,事平乃出。还为尚书仪曹郎,明帝嘉其义心,发诏擢为太子洗马。
时世祖为长史,与世隆相遇甚欢。是时朝廷疑惮沈攸之,密为之防,府州器械,皆有素蓄。世祖将下都,刘怀珍白太祖曰:‚夏口是兵冲要地,宜得其人。‛太祖纳之,与世祖书曰:‚汝既入朝,当须文武兼资者,世隆其人也。‛升明元年冬,攸之反。攸之乘轻舸从数百人,先大军下住白螺洲,坐胡床以望其军,有自骄色。既至郢,以郢城弱小不足攻,遣人告世隆曰:‚被太后令,当暂还都。卿既相与奉国,想得此意。‛世隆使人答曰:‚东下之师,久承声问。郢城小镇,自守而已。‛攸之将去,世隆遣军于西渚挑战,攸之果怒,令诸军登岸烧郭邑,筑长围攻道,顾谓人曰:‚以此攻城,何城不克!‛昼夜攻战,世隆随宜拒应,众皆披却。
世隆少立功名,晚专以谈义自业。在朝不干世务,垂帘鼓琴,风韵清远,甚获世誉。以疾逊位改授卫将军不拜转左光禄大夫侍中如故九年卒时年五十。 (节选自《三国志·柳世隆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世隆以门祸由明帝获申 申:同“伸”,昭雪 B.奄至襄阳万山 奄:突然 C.与世隆相遇甚欢 遇:遇见
D.攸之乘轻舸从数百人 从:使„„跟随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疾逊位/改授卫将军/不拜转/左光禄/大夫侍中/如故/九年卒时年五十 B.以疾逊位改/授卫将军/不拜转/左光禄大夫/侍中如故/九年卒/时年五十 C.以疾逊位改/授卫将军/不拜/转左光禄大夫/侍中如故/九年/卒时年五十 D.以疾逊位/改授卫将军/不拜/转左光禄大夫/侍中如故/九年卒/时年五十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世隆年轻时就展示出风采气度,伯父对他的宠爱超过了对自己的儿子;宋孝武帝也把虎威的称号授予了他。
B.泰始初年,诸州反叛,世隆响应宋明帝号令起兵;因为具备文武才能,被太祖推荐给世祖,并委以重任。
C.沈攸之率领叛军到了郢城,世隆运用激将法激怒骄傲自大的沈攸之,使得他攻打郢城;世隆随机应变,打败了叛军。
D.世隆年轻时就建立了功名,晚年在朝却不参与政务,只是垂帘弹琴,风韵气度清淡致远,他的表现很得世人称誉。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元景为景和帝所杀,世隆以在远得免。(5分) ⑵明帝嘉其义心,发诏擢为太子洗马。(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释]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8.诗歌第二联中有两个字用得好,请分别指出并加以赏析。(6分)
9.从颈联看,诗人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写出了岳阳楼的什么突出特点?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两句告诫后人如果不知以亡秦为诫,仍要重蹈覆辙。
⑵李贺《李凭箜篌引》中运用直接描写,写出了乐声的清脆、和缓、惨淡、轻快的两句是“ , ”。
⑶杜甫《登岳阳楼》中“ , ”两句赞颂洞庭湖的波涛浩荡,气势磅礴。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以下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25分)
年猪肥了 骆 驼
①这日子咋说呢,真的是转瞬即逝。当各色的菊花纷纷退去,各色的梅花绽放枝头时,杀年猪的时节就到了。
②前几天,母亲在电话里告诉了我杀年猪的具体时间,并嘱我一定回去,我没有推辞,当即应下了。除了父母兄嫂的生日必须回故乡外,杀年猪的日子也是我必须回去的,因为年猪一杀,离春节就不远了。
③我的故乡在川北九龙山区,杀年猪时,邻近的乡亲会一起定下日子,在地坡上垒一台大灶,架一口大锅,挑水、劈柴、生火、过秤打号、协助宰杀等工序有明确的分工,大家领了各自的差事,一早就忙开了。‚刀儿匠‛这时节成了俏货,须提前约下日子,当日清早派一个人去他家背上杀猪用的家什,送上一包烟。‚刀儿匠‛就点上香烟,悠然地随后跟来,好像是去赶一个什么闲会。
④我回去那天,冬日少有的暖阳挂在天上,人们的心情比以往更好了,精神也更足了。我几次想插手帮忙,乡亲们都婉谢了,他们戏说道,这么笨的活路,哪是你这城里的文弱书生干的,一边看热闹去吧!
⑤这杀猪的场面的确壮观。猪们从圈内一出来,便一路嚎叫,等到了场上,又都缩在一堆,像真的很懂将会发生的事。报重量的看了秤杆后,高声报上猪的重量,猪的主人便会露出欣喜的神色,自豪极了。等下一家时,若重量高过了上家或低过了上家,主人便会显出更加欣喜或极为沮丧的神色。终于轮到我家了,当母亲听完了报重量的声音后,脸上的笑容十分灿烂,因为我家的猪的重量,比前面最重的要重二十多斤,这说明,母亲一年的辛劳没有白费!她依然保持着‚养猪能人‛的称号。
⑥接下来发生的事,就令人不太愉快了。当母亲将第二头猪赶到秤架上时,全场的人就哄笑开了。因为那头猪虽然架子大,但十分瘦,那重量,肯定是今年的倒数第一了。我看见母亲
的脸绯红,头埋得很低,她还不时地瞟着挂在横木上的猪和乡人们的脸。母亲看我时,脸上笑了笑,尔后迅速转到别处去了。
⑦然后就是开膛剖肚,将猪肉分成大小不一的许多块,各自背回家去。
⑧晚上,自然是好好地款待‚刀儿匠‛了。因为父亲曾是多年的乡干部,母亲做一手好菜,也因了我回去了,‚刀儿匠‛和几个主要的男人便依然在我家吃饭喝酒了。大家一个劲地夸母亲的好手艺,一个劲地夸母亲今年又是‚养猪能人‛,但母亲只是礼节性地笑笑,除了默默地做菜上菜,没有说一句话。我们围坐在火堂边烤火,高声摆谈,母亲在屋内将猪肉抹上盐、花椒面和辣椒,用力揉搓,然后将猪肉分装在两个大木桶里,盖上了。我知道,隔上几天,母亲会将这些肉拿出来,挂在火堂上方,用烟熏上数日,就做成了可口的腊肉了。
⑨第二天,母亲拿出事先留下的没有腌制的肉,叫父亲送我,我一看,就知道是那条瘦猪的,因为那肉上瘦的太多,肥的太少。我向母亲道别时,母亲始终躲着我的目光,她只说,去吧,等腊肉做好了,你爹送来。
⑩我怀着喜悦的心情在前面走,父亲则一路无语。临上车时,父亲叫住了我,说,这头瘦猪,可是按你的意思给你们养的,你妈每天上山扯猪草,加上米糠、包谷喂猪。为了到杀猪场上不被人笑话,我叫她给猪喂点饲料,长点膘,你妈就是不同意。她说,你们喜欢吃瘦肉,不想吃饲料喂的猪,只要娃儿们高兴,杀猪场上被人笑话又能咋的?父亲说,你妈昨晚上可是一夜没合眼啊!这几十年,她从来没养过这么小的猪!
⑴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母亲为了让“我”这个城里的儿子能吃上健康的瘦肉,不惜在杀猪场上被人笑话,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疼爱。
B. 第①段对“各色的菊花纷纷退去,各色的梅花绽放枝头”的景物描写,目的是表达韶光易逝,青春不再的感受。
C. 第③段插入对故乡杀年猪习俗的叙述,既为写后文写杀年猪做好铺垫,也透出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
D. 第⑥段母亲“不时地瞟着挂在横木上的猪和乡人们的脸”,这一细节描写生动表现出母亲急切而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E. 这篇小说的精彩之处不在于曲折离奇的情节与丰富的社会内涵,而在于母亲身上体现出的自然而复杂的人性。
⑵第⑤段集中叙写了故乡杀年猪的场面,这一场面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⑶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母亲”的性格特点。(6分)
⑷“我”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25分)
忆启功
①在启功先生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社会各界的人们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方式缅怀和纪念他,这一现象足以反映出启功先生学术思想、艺术精神和人格魅力的影响深远!
②启功先生生前担任了中国书协的最高职务,他潜心研究传统书法艺术,临习大量碑帖,不知疲倦地耕耘,形成了俊朗、清秀、端雅的‚启体‛风格。他的书法作品在各个社会场合中存在,并为各个社会阶层的人们传阅和珍藏。不仅如此,启功先生将学术触角辐射到古典文献、文字、音韵、训诂、历史、文物鉴定、红学、诗词、书画等,几乎涵盖了传统文化研究和创作的所有领域。
③他根据各个领域的实际情况,讲事实、重本质、析源流,因而在每一个领域都取得了极高的建树。比如,《汉语现象论丛》大概是自语法学建立以来唯一一部真正立足于汉语实际的语言学著作,系统论述了汉语使用中许多独特而有趣的语言现象。最后,我们发现,在任何一种学科的研究中评价启功先生都是不够全面的,而相关的领域都有他的影子清晰存在!这也让我们想起了,他去世后的官方讣告中有‚国学大师‛的名号,至于民间,或许还会更加直接地冠以‚最后一位‛的限定语吧。
④启功先生于1912年生于北京,虽为皇族贵胄,但家道早已衰落。他早年丧父,家里就靠寡母苦苦操持。在父辈的几位门生仗义相助下,才得以在汇文学校读书,但终因经济困难,中学未毕业便辍学了。后有幸师从陈垣先生,恩师对他几十年的精心教育,使启功先生异常感动,终身难忘。他的学生不知听了多少遍启功对恩师陈垣的怀念和感激。在《上大学》一文中他曾写道:‚恩师陈垣这个‘恩’字,不是普通的恩惠之‘恩’,而是再造我思想、知识的‘恩’谊之恩!‛ 而在自己的执教生涯中,启功又将此‚恩‛传给了学生、后辈。他待学生如孩子,甚至在日本以及香港也不忘给学生买回昂贵的书籍。
⑤学校准备设立一个基金会奖励优秀学生,启功很支持这件事情,耄耋之年的他为此呕心沥血伏案三年,终于完成了上百幅书画作品,在香港义卖得了163万元人民币。但他不同意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坚持以‚励耘‛命名,因为先师陈垣生前曾吟诗云:‚老夫也是农家子,书屋于今号励耘。‛他要以此纪念恩师。
⑥启功先生平素为人谦和,却从不随波逐流、随声附和。在原则问题上,他是一点也不含糊的。他要较起真,谁也奈何不得。比如,他对有人假冒他的书法表现得很超然;然而当他发现有人冒用他的名字进行古书画鉴定,并在赝品上以他的名义题字落款时,先生却非常气愤。登报发表声明:从今以后,启功不再为任何个人鉴定字画真伪,不再为任何个人收藏的古字画题签。他严肃地说:‚这与造我的假字不同,这是以我的名义欺诈别人,对这种犯罪行为,我要保留追究刑事责任的权利。‛声明发表后,启功先生的许多朋友都不相信他能做到,因为他们知道启功先生为人随和,好说话。可是先生真的是说到做到了,留下文物鉴定界的一则佳话。
⑦早在1978年,66岁的他风头正健之时,就自撰其《墓志铭》:‚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如今,我们以虔敬之心缅怀启功先生,他用93载的人生路写下了一个大写的‚人‛字,让我们仰之弥高,永记心中。
(选自2012年7月《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⑴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撷取了启功先生人生中的若干片段,层次清晰地展示了令人仰慕、敬佩的启功先生事迹。
B.第②段写各个社会阶层的人们传阅和珍藏启功先生的书法,这是从正面表现了启功的书法作品价值之高,是难得的墨宝。
C.启功先生身为帝胄后裔,但家道早已衰落,因此从不以此自炫,靠自己的拼搏努力,终成一代大家。
D.启功先生一生奋斗在教育战线上,桃李满天下。他不但留下了精神方面的财富,还亲自设立了“励耘奖学助学基金”。
E.启功先生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他学术上的巨大成就,更有其对人生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⑵官方讣告中为什么称启功先生为“国学大师”?请概括分析。(6分)
⑶本文最后一段引入了启功先生自撰的《墓志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6分)
⑷为什么说启功先生“用93载的人生路写下了一个大写的‘人’字”?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此的理解和看法。(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为官很难,因为要想干好事业就要______,倾注心血,甚至“5+2”“白+黑”地加班加点,日夜操劳。
②今年因天气影响,双季槐遇到成穗少、大面积减产等问题。雷茂端为此______,正在积极寻求科技突破。
③江西省内大大小小200余家老字号,除亨得利、黄庆仁等少数几家著名品牌外,近七成生存困难,______。
A.煞费苦心 惨淡经营 殚精竭虑 B.惨淡经营 殚精竭虑 煞费苦心 C.殚精竭虑 煞费苦心 惨淡经营 D.煞费苦心 殚精竭虑 惨淡经营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台湾歌手周杰伦的《青花瓷》对大陆的高中生非常熟悉,他的歌曲被人们广泛传唱。 B.让老百姓吃饱、吃好、吃得安全,永远是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它并不随着农业自身发展阶段的变化而有所改变。
C.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能否实现,关键是要靠我们共同努力,众志成城。
D.关于高中教材要求学生阅读名著,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一则,学生学习任务重,二则名著晦涩难懂。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连环画从它萌芽的时候起,就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民大众最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形式之一。 ①明清时期的许多文学书籍都绘有线描插图 ②这种“回回图”既增加了书籍视觉美
③有的书一回故事就有一幅插图,即“回回图”
④可以说,连环画是插着文学的翅膀飞向人民大众的
⑤当20世纪20年代连环画正式诞生的时候,人民大众已经熟悉了这种绘画形式并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它
⑥又使线描插图为人民大众所熟悉和喜爱
A.①③②⑥⑤④ B.⑤①③②⑥④ C.⑤④①③②⑥ D.①④⑤③②⑥
16.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每处最多不超过15个字。(6分)
缘水而居的周庄人,①______,周庄大大小小的桥梁星罗棋布。周庄的桥不仅数量多,而且每一座桥②______,诸如贞丰桥、富安桥、太平桥、永安桥、怀德桥、福洪桥、通秀桥等等。这些桥大多为石拱桥。用欣赏的目光看,每一座桥③______,一副人与自然,与历史交汇的风景画。
17.某校开展评价我喜爱的选修课活动,一些学生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请仿照甲同学的表述,
将乙同学关于喜欢《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发言补充完整。(5分)
甲同学说:我喜欢学习《语言文字应用》,它让我走进国文方言,锤炼词汇艺术,提高使用母语的能力,享受汉字世界的乐趣。
乙同学说:我喜欢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在2014年‚星光大道‛的年度决赛舞台上,一位获得月赛冠军的选手进入年度决赛,但他在第一轮比赛中就被淘汰了。离开舞台前,他请求能有最后的机会,把自己准备在第二轮比赛中演唱的歌曲献给大家。
他的这次演唱非常成功,赢得了全场观众不断的掌声和叫好声。当他准备离开舞台时,一位评委对他说:‚如果你把刚才演唱的歌曲放在第一轮来参加比赛,被淘汰出局的不会是你。下次再参加这样的比赛,应该选好最适合自己的歌曲。‛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9分,每小题3分)
1.D(“汉代以前氏是贵族特有的标志”错,原文是“战国以后„„氏已不再是贵族特有的标志”。)
2.B(“名则不再使用”错,名可以用于自称。)
3.A(“他们的姓氏和母系血统关系密切”无中生有。) 二、(36分)
4.C(遇:交情,交往。)(3分)
5.D(抓住“逊位”“改授”“转”“时年”等词,及“卫将军”“左光禄大夫”“侍中”等官职)(3分)
6.B(“响应宋明帝号令”没有依据)(3分)
7.(1)元景被景和帝杀害,世隆因为在外地得以幸免。(5分。为„„所、以、得各1分,大意2分。)(2) 明帝嘉奖他的忠义之心,下诏书提拔他为太子洗马。(5分。嘉、发诏、擢各1分,大意2分。)
8.分别是“引”“衔”。(2分)“引”“衔”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颇赋人情,将诗人的愁心带走;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4分)
9.运用夸张的手法,形象地写出岳阳楼的突出特点“高”。(3分)抒发了作者遇赦后登上岳阳楼欢乐喜悦、超脱豁达的情感。(2分)
10.⑴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⑵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⑶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6分,每空1分) 三、(25分)
11.⑴(B目的是表达杀年猪的日子很快到来。D“急切而又无可奈
何”错,应为“尴尬而又羞愧”。E“复杂”不妥,应改成“真实”。) (答A给3分,答C给2分,答E给1分。)
⑵特点:热闹、壮观。(2分)作用:①渲染欢乐祥和的气氛。②为 后文写母亲对自己养的猪不满意做铺垫。(6分,每点2分)
⑶①勤劳朴实。多年保持着“养猪能人”的称号。②心灵手巧。做一 手好菜,做腊肉可口。③要强能干。养出重量倒数第一的猪,笑容不 自然,一夜没合眼。④疼爱孩子。为孩子养出瘦肉猪。(6分,每点 2分;答出三点即可。)
⑷①为小说设置线索,贯穿始终,串联人物与事件。②作为亲历者,增加小说真实性。③作为儿子,为表现母爱提供空间。④作为家庭一员,可以使故事亲切温馨。(8分,每点2分) 四、(25分)
12.⑴(B“正面表现”错。C前后无因果。D偷换概念,不是启功亲 自设立奖学金,是学校。)(答A给3分,答E给2分,答C给1 分。)
⑵①书法造诣高:独创“启体”,名满天下。②治学领域广:涉猎广泛,几乎涵盖了传统文化研究和创作的所有领域。③学术成就大:他以讲事实,重本质,析源流的方法治学,因而在每个领域都取得极高建树。(6分,每点2分)
⑶①概括了启功的主要生平,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②诙谐幽默地表现了他为人的谦虚,对坎坷的豁达,对名利生死的淡泊。③收束全文,表达了作者对他的缅怀和赞佩。(6分,每点2分)
⑷①为学:建树颇丰,贡献卓越。②对人:对师长至敬,对学生关爱至切。无私奉献,奖掖后学。③对己:面对人生坎坷,坚强乐观。淡泊名利、淡对生死。④对事:坚持原则,刚正不阿,不亏操守。(8分,每点2分) 五、(20分)
13.C (“煞费苦心”形容费尽心思、费尽心机。“惨淡经营”是指费尽心思辛辛苦苦地经营筹划。后指在困难的境况中艰苦地从事某种事业。“殚精竭虑”形容耗尽精力,费尽心思。褒义词。)(3分)
14.B(A主客倒置。C两面对一面搭配不当。D成分残缺。)(3分)
15.A(句段以时间顺序展开,先说连环画的萌芽时期,首先填①,②⑥“既„„又”并列关系,都是表述③中的“回回图”的,“是人民大众最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形式之一”主语应是连环画,前面应填④。)(3分)
16.①与桥结下不解之缘 ②都有一个寄托美好愿望的吉祥名字 ③又都是一副画(6分,每句2分;意思对也可。)
17.它让我陶醉于诗歌散文(2分) 把握作品意境(1分) 汲取 古典文化的营养(1分) 获得精神生活的愉悦(1分) 六、(60分)
18. 略(60分,参照“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语文试题作文评分标准评分。) 【立意参考】
(1)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2)精心而周密的准备很重要 (3)清醒地认识和利用自身条件 (4)把握和利用好外在条件,等等。
【参考译文】
柳世隆,字彦绪,河东解县人。世隆年轻时就有风采气度。伯父名元景,在宋大明年间任尚书令,特别赏识他宠爱他,超过了对自己的几个儿子。向宋孝武帝推荐世隆,得到召见。孝武帝对元景说:“你往年凭虎威的称号治随郡,现在再把这个称号授给世隆。”元景被景和帝杀害,世隆因为在外地得以幸免。
泰始初年,各州反叛,世隆因为家族的冤屈靠明帝得到昭雪,就在郡起兵。聚集万人,突然前进到襄阳的万山,被孔道存打败,人都逃散,他一人幸免于难,隐藏在民间,乱事平定了才出来。回朝任尚书仪曹郎,明帝嘉奖他的忠义之心,下诏书提拔他为太子洗马。
当时世祖是长史,他与世隆交情很好。这时朝廷怀疑、畏惧沈攸之,秘密进行戒备,府州的武器,平常都有积蓄。世祖将下京都,刘怀珍对太祖说:“夏口是军事重地,应选适当的人镇守。”太祖采纳了这个意见,给世祖写信说:“你已经要进入京都了,就应该选一个兼具文武之才的人,世隆就是这样的人啊。”升明元年冬,沈攸之反叛。沈攸之乘着快船使数百人跟随,先于大军屯驻在白螺洲,坐在胡床上望着自己的军队,面带自得之色。已到郢城,认为郢城力量弱小不值得攻打,派人告诫世隆说:“奉太后命令,要暂时回京都。你既是共同辅国,应想得到这其中的意思。”世隆派人回复说:“东下的大军,早就承蒙你照顾。郢城是个小城,只不过能自保而已。”攸之要离开,世隆派兵到西渚挑战,攸之果然发怒,令众军上岸烧了外城,筑起工事来进攻,他看着身边人说:“凭这样的强大实力来攻城,什么城攻不破!”日夜攻城,世隆随机应变进行抵抗,敌众都败退了。
世隆年轻时建立功名,晚年专门以谈论玄理为事。在朝不参与政务,只是垂帘弹琴而已,风度气韵清淡致远,很得世人称誉。因病辞职,改授卫将军,不受,转任左光禄大夫,侍中职务不变。永明九年去世,终年五十岁。
年猪肥了阅读答案篇二
《2013级猪生产试题》
2013级畜牧兽医专业《猪生产》期终试题
班级 姓名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2分)
1、屠宰率
2、活产仔数
3、初生重
4、胴体重
二、填空(每空0.5分,共16分)
1、小猪的调温中枢不发达,皮薄毛稀,皮下脂肪少,故小猪_______ ,大猪皮下脂肪厚,汗腺退化所以大猪_______ 。
2、猪妊娠周期平均为_______ 天,发情周期平均为_______ 天。 3、妊娠母猪的饲养方式有_______、_______ 、_______。 4、眼肌面积大小与_______呈正相关。
5、猪的配种方式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6、我国养猪生产中经济杂交一般_______品种作父本,_______品种
作母本。
7、接产中的“三擦一破”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8、生长肥育猪的肥育方式有_______、_______ 、_______。
9、养猪生产中常用的经济杂交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10、断乳仔猪的两维持是指_______ 、_______,三过渡是指_______、_______ 、_______。
11、空怀母猪通常采用_______的饲喂方法。
12、哺乳仔猪补充的微量元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 、_______。
三、单选题(每题1分,共30分)
1、后备猪饲养的方式为( )
A自由采食 B限制饲养 C前期自由采食后期限量饲喂 D前期限饲,后期自由采食
2、成年种公猪采取( )。
A 单栏饲养 B小群饲养 C网上平养 D 限位栏饲养
3、猪的精液常采用( )保存。
A冷冻 B低温 C高温 D常温
4、种公猪宜采用()
A自由采食 B限量饲喂 C不喂精料 D不喂青料
5、不属于我国地方猪种优良特性的有( )。
A生长速度快 B耐粗饲 C母性好,产仔数多 D肉质好。
6、用假母猪进行公猪采精训练,实际上是利用猪的( )。 A繁殖率高 B嗅觉灵敏 C听觉灵敏 D视觉不发达
7、下面哪个是我国繁育成的第一个瘦肉型猪种。( )
A三江白猪 B 湖北白猪 C 苏太猪 D 哈尔滨白猪 8、培育或引入品种后备公猪适宜的初配年龄和体重为( )。
A 8-10月龄,90-100kg, B 10-12月龄,90-120kg,
C 6-8月龄,70-80kg D 8-9月龄,80-90kg。
9、仔猪断奶时正确的做法时( )
A将仔猪赶走,母猪在原圈饲养1-2周。 B将母猪赶走,仔猪在原圈饲养1-2周 C 将母猪和仔猪同进赶走 D 以上做法都对。
10、仔猪开食一般在( )日龄进行。
A2 B 4 C7-10 D 25
11、对母仔较安全的断奶方法是( )。
A一次断奶法 B分期分批断奶 C 逐渐断奶法 D以上均可
12、下列不属于生产瘦猪肉的品种是( )。
A.长白猪 B.太湖猪 C.汉普夏猪 D.杜洛克猪
13、配种地点应选在( )附近,禁止在公猪舍附近配种。
A 公猪舍 B 母猪舍 C 产房 D 保育舍
14、仔猪1-3日龄的适宜温度为( )。
A 35℃以上 B 30~32 ℃ C 28~30 ℃ D 22~25 ℃
15、、胎儿增重最快的是妊娠( )期。
A 前 B 中 C 后 D 全
16、、所谓“三点定位”是指猪只在固定地点( )。
A 排泄,采食,休息 B 哺乳 采食,休息 C 配种 休息 排泄 D 运动 排泄 采食
17、接产时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
A 断脐-擦粘液-吃初乳 B擦粘液-断脐-吃初乳 C吃初乳-
断脐-擦粘液 D擦粘液-吃初乳-断脐
18、第一次妊娠的母猪一般宜采用( )饲养方式。
A 前粗后精 B抓两头带中间 C 步步登高 D 短期优饲
19、引进猪种一般在发情开始后( )配种。
A 第5 天 B 第3天 C 第2天 D 第1天
20、经鉴定为一级的繁殖母猪,最好选择( )的公猪配种
A 特级 B 一级 C 二级 D 三级
21、大猪的适宜温度为( )。
A、10_15 ℃ B、15_23℃ C、25_30℃ D、20_25℃
22、下列关于猪的生活习性不正确的是( )
A.合群性强,并形成群居位次 B.爱清洁 C.视觉发达 D.喜香甜食物
23、阿坝藏猪毛色为( )~。
A、黑色 B、 白色 C、黑白花 D、红棕色
24、我国( )地方猪种繁殖力最高。
A、高原型 B、 江海型 C、华北型 D、华南型
25、具有体长,膘薄优点的繁殖母猪,同质选配时最选择(C )的公猪来配种
A体长而膘厚 B 体大而瘦肉率高 C体长而膘薄 D体长而肉质好
26、那一类猪舍最易人工控制温度和通风( )。
A、开放式 B、半开放式 C、 封闭式 D、均可
27、母猪通常使用至( )胎。
A、2-3 B、4---5 C、5---6 D、7-8
28、下列有关种公猪的饲养管理不正确的是( )
A.单圈饲养 B.要适当加强运动,经常刷拭猪体 C.定期称重,定期检查精液质量 D.种公猪怕冷不怕热,所以特别要注意冬天的防寒保暖
29、准备配种的种猪膘情应维持在( )。
A 4-5 成 B 5 -6 成 C 7-8 成
D 9-10成
30、母猪配种时间受( )影响较大,有“老配早,少配晚,不老不少配中间”的俗语 。
A 季节 B 年龄 C 品种 C 温度
四、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共25分)
1、猪是杂食性动物,对植物性饲料、动物性饲料、矿物质饲料等均能利用,故对食物没有选择。( )
2、大猪怕热、小猪怕冷。( )
3、猪喜清洁,易调教。( )
4、小公猪一般采取小群饲养。( )
5、母猪出现静立反射时是适时配种时间。( )
6、前粗后精饲养方式适于配种前膘情较好的经产母猪。( )
7、母猪分娩后,应立即喂给足够的饲料。( )
年猪肥了阅读答案篇三
《第一章养猪试题》
第一章 猪的生产
第一节 猪的经济类型及品种
一、选择
1.下列关于猪的生物学特性正确的是( )。
A.定居漫游,无位次关系 B.嗅觉、视觉灵敏 C.对温度反应不敏感
D.喜清洁,易调教 E.听觉、视觉发达
2.3~4月龄的猪( )生长加速。
A.头骨 B.中轴骨 C.外围骨 D.肌肉 E.脂肪
3.身体短、背腰宽平、臀部圆、四肢矮、背膘厚是( )的特征。
A.长白猪 B.原种巴克夏猪 C.哈白猪 D.太湖猪 E.民猪
4.膘厚为2~3.5cm是( )的特征。
A.民猪 B.三江白猪 c.香猪 D.哈白猪 E.荣昌猪
5.我国向微型猪发展的猪品种是( )。
A.长白猪 B.湖北白猪 C.香猪 D.三江白猪 E.皮特兰猪 (6~9题共用题干)
瘦肉型品种多为引人品种,并与地方品种杂交,培育出新的品种,丰富了品种资源。
6.属于瘦肉型猪的品种是( )。
A.莱芜猪 B.约克夏猪 C.哈白猪 D.太湖猪 E.原种巴克夏猪
7.瘦肉型猪瘦肉占胴体的比例为( )。
A.20%~30% B.50%,左右 C.55%~65% D.58%以上 E.600h, 以上
8.瘦肉型猪的品种体长与胸围之差为( )em。
A.小于等于2 B_大于等于5 c.大于等于8 D.大于等于12 E.大 于等于20
9.1986年属于我国培育的瘦肉型猪品种是( )。
A.湖北白猪 B.太湖猪 C.哈白猪 D.北京黑猪 E.民猪
10.属于兼用型的猪品种是( )。
A.长白猪 B.哈白猪 C.杜洛克猪 D.原种巴克夏猪 E.皮特兰猪
二、简答
1.简述猪的生物学特性。
2.猪各经济类型的特点是什么?
3.简述当地猪的地方品种和培育品种的主要生产性能和外貌特征。
4.简述我国主要引进品种的产地、外貌特征和生产性能。
第二节猪饲养管理的一般原则
一、选择
1.饲喂精料较多的猪场,每天可喂( )次。
A·1~2 B.2~3 C.3~4 D.4~6 E.4次以上
2·“同样草,同样料,不同方法,不同膘”说明( )的重要性。
A·日粮配合 B.饲喂方法 C.饲料调制 D.饲料类型 E.合理管理
3.下列说法不属于生喂的好处是( )。
A·杀灭寄生虫卵 B.预防饲料中毒 C.提高饲料中蛋白质转化率
D.降低饲料中维生素利用率 E.提高饲料中淀粉转化率
4.体重60~90kg的肉猪猪舍最低气温为( )℃。
A.10 B.12 C.14 D.18 E.25
5.稀粥料的料水比为( )。
A.1:1 B.1:2~1:5 C.1:8 D.1:10 E.1:13
6.猪合理分群的原则是( )。
A·留弱不留强,拆多不拆少,昼合夜不合 B.留强不留弱,拆多不拆少,夜 合昼不合 C.留弱不留强,拆少不拆多,夜合昼不合 D.留弱不留强,拆多不拆 少,夜合昼不合 E.留强不留弱,拆少不拆多,昼合夜不合
7.生大豆、生大豆粕适宜的加工调制方法是( )。
A·粉碎 B.发酵 c.打浆 D.蒸煮 E.浸泡
(8~10题共用题干)
提高猪的生产性能,必须调控好猪舍的生活环境。
8.哺乳仔猪适宜的温度是( )℃。
A.20~23 B.16~22 C.25~30 D.15~20 E.30~32
9.成年猪舍的适宜温度是( )℃。
A.25~30 B.20~23 C.15~18 D.30 E.32~35
10.猪舍内相对湿度平均以( )为宜。
A.40% B.50% C.70% D.80% E.60%
二、简答
1.根据饲料的形态不同,常用的饲喂方式有哪几种?
2.怎样搞好猪场的环境温度、湿度、光照与空气新鲜度?
3.猪舍适宜的温度是多少?
4.什么是三定饲喂?什么是三点定位?
第三节 种猪生产
1.猪采用人工授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可引起疾病传播 B.不能提高母畜的受胎率 C.可提高生产成本和公畜 利用率 D.不能克服母畜的地域限制 E.可以克服杂交改良和体型大小相差悬殊的 困难
2.采用人工授精技术,一头公猪一年可繁殖仔猪( )头。
A.500~600 B.600~1000 C.1000~1200 D.1200~1500
E.6000~10000
3.公猪的生殖生理特点是( )。
A.精子密度大 B.交配时间短 C.精液中附睾分泌物最多 D.精液干 物质中蛋白质含量最高 E.射精量小
(4~5题共用备选答案)
A.维生素A B.维生素D C.维生素E D.维生素B。 E.维生素c
4.猪缺( )会影响公猪对钙磷的吸收。
5.引起睾丸发育萎缩与性欲减退的是缺乏( )。
6.引起精子畸形的是缺乏( )。
A.钙 B.铁 c.锌 D.硒 E.锰
7.种公猪的管理不包括( )。
A.限制运动 B.称重 c.精液品质检查 D.猪体卫生 E.防寒防暑
8.成年公猪的配种次数为( )。
A.2~3次/周 B.2~3次/d C.1~2次/周 D.1~2次/d E.4~ 5次/周
9.关于种公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交配时间短 B.蛋白质对其作用大 C.采用自由采食 D.大量供给 能量饲料 E.禁喂粗饲料
10.国外引人及培育的种公猪适配年龄与体重是( )。
A.7~9月龄、75kg B.8~10月龄、75kg C.10~12月龄、90kg
D.8~10月龄、100kg E.10~12月龄、100kg
(11~12题共用备选答案)
A.初配前后备母猪 B.膘情较好的经产母猪 C.过瘦的经产母猪
·2·
D.膘情差的后备母猪 E.任何种猪
11.短期优饲适合于( )。
12.配种优饲适合于( )。
(13~15题共用题干)
某猪场饲养500头母猪,为了提高繁殖率,必须掌握母猪发情与排卵规律及交配 适期。
13.母猪的发情周期平均为( )d。
A.17 B.19 C.21 D.28 E.30
14.母猪排卯时问一般在发情开始后的( )h。
A.10~12 B.12~16 C.16~20 D.24~36 E.36~40
15.母猪的交配适期在( )h。
A·排卵前2~4 B.排卵后2~4 C.排卵前8~10 D.排卵后8~10 E.排卵前10~12
16.降低性欲及精液品质的配种方式是( )。
A·重复配种 B.单次配种 C.双重配种 D.多次配种 E.三次配种 17·一头母猪最后一次配种日期为6月28目,则其预产期为( )。
A.10月17目 B.10月18日 C.10月19日D.10月20日 E.10月‘ 21日
二、简答题
1.简述种公猪的营养需要。
2.简述短期优饲 、配种优饲各适用的对象。
3.简述母猪的发情征状。
4.简述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要点。
5.简述母猪的临产征兆。
6.简述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要点。
三、问答题
1.怎样正确管理和合理利用种公猪?
2.如何对母猪进行妊娠诊断?
3.如何推算母猪的预产期?
4.母猪分娩是如何接产及护理仔猪的?
第四节仔猪的培育
一、选择
1.关于哺乳仔猪生理特点错误的说法是( )。
A.随着年龄的增长,生长速度加快 B.抗寒力差
患贫血 E.消化机能不完善
2.一般仔猪60日龄断乳时环境温度保持在( )。
A.32~34 B.28~30 C.24~28 D.22~24
(3~4题共用备选答案)
A.10日龄前 B.20日龄前 C.30日龄前 D.45日龄前 E.60日龄前
3.猪胃不能消化蛋白质是在( )。
4.仔猪在( )没有抗体。
(5~6题共用备选答案)
A.1 B.2 C.3 D.5 E.7
5.仔猪死亡率最高的时期是产后( )d内。
6.猪的初乳是指产后( )d内分泌的乳汁。
(7~9题共用题干)
初乳是初生仔猪不可缺少、不可代替的食物,初乳中的营养丰富,同时含有母源 抗体。
7.初乳的营养物质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蛋白质含量高 B.维生素丰富 C.含大量镁盐 D.脂肪含量丰富 E.含大量抗体
8.初乳中蛋白质含量是常乳的( )倍。
A.2 B.2.5 C.3 D.3.5 E.4
9.提高仔猪成活率的最关键因素是( )。
A.适宜温度 B.少喂勤添 C.全价日粮 D.早期补铁
10.人工辅助固定乳头时,把发育较好而体短的仔猪固定在( )。
A.前1~2对乳头 B.前3~4对乳头 C.中问乳头 D
E.都可以
二、简答
1.试述哺乳仔猪的生理特点。
2.养好哺乳仔猪的关键措施有哪些?
3.仔猪防冻、防压的措施有哪些?
4.仔猪寄养的原因是什么?
5.仔猪寄养成功的条件是什么?
6.为什么给仔猪早补料?试述开始补料的时间和方法。
7.目前仔猪断乳的方法有哪几种?
8.试述断乳仔猪的饲养管理技术要点
年猪肥了阅读答案篇四
《江西抚州2014—2015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卷》
江西抚州2014—2015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卷 命题:吴科喜 梅珊珊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其中第Ⅰ卷第三(11)、四(12)两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 2.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卷上,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人的姓与名 余 昌 中国早在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就产生了姓氏。关永礼先生《中国姓氏文化》一书讲到,许多欧美国家的姓氏构成方式,迟至中世纪才产生并传承下来。亚洲越南、朝鲜等国的姓氏在14世纪左右才普及兴盛,而且多由中国传入。日本则更晚,1876年才普遍推行姓氏制度。 “姓”的来历要比“氏”更古老。“姓”字是由“女”字和“生”字组成的,《说文解字》解释:“姓,人所生也。”远古的人类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姓”就代表了一个人的母系血统,同一个始祖母所生的后代即为同姓,中国的古姓中大多都有“女”字偏旁,如姬、姜、姒、姚等,也正反映了“姓”和母系血统的密切关系。 如果说,“姓”是来自母系,那么“氏”就来自男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繁衍,男性在生产和战争中的优势不断凸显,氏族群体中出现了强有力的男性首领。最初的“氏”,是这个氏族男性首领的称呼。 战国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局的动荡,许多贵族降为平民。原本只有卿大夫之家才有资格立“氏”,随着士和平民地位、权力的上升,他们也开始称“氏”。“氏”已不再是贵族特有的标志。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彻底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氏”只剩下了标记直系血统的作用,性质上没有了贵贱之别。汉代以后,通称为“姓”,自此“姓”“氏”彻底合一。 现在人们所说的名字是指一个人的名,与古代所说的名字不同。古代的“名”与“字”分指,均为一个人的称号。“名”,是一个人在成年之前的称呼,“字”则是他成年后步入社会时的称呼。 中国的这种“名”“字”双轨制早在周代就已经形成。古人的“名”,主要用于自称;士人的“字”,主要用于他称。古代婴儿出生满两个月就要命“名”,而取“字”则在成年以后。一个人成年后,由长辈原先为其取的“名”,用于自称,已不便在社交场合中被人指名道姓地径直称呼,应另外换一个平辈或晚辈可以称呼的新名,否则被视为无礼。 “字”独立于“名”之外,又与“名”密切相关。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可以相互注释,字义相近。也有“名”与“字”互为补充,可以连义推想的,如岳飞字鹏举,“鹏举”取大鹏振翅高飞之意,与“飞”互为补充。 除了“名”“字”以外,有些古人还有“号”。虽然春秋时期已有称“号”的现象,但宋代才是“号”的大普及时代。明清时期,士人取“号”之风特盛。清末民初以后,“字”与“号”逐渐被笔名、艺名所取代。(选自《北京日报》2014.02.19,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姓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姓氏产生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关永礼先生认为中国姓氏远远早于欧美国家,更早于亚洲 的越南、朝鲜、日本等国。
B.中国古姓的字形大多带有“女”字偏旁,这种造字结构蕴藏着一个历史事实,即中国大多古姓 与母系血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C.中国人称“氏”最初只有卿大夫之家才有资格,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局的动荡,士和平民 地位逐渐上升,他们也开始称“氏”。
D.中国最初的“姓”来源于母系,而“氏”来自男性,而且汉代以前“氏”是贵族特有的标志, 汉以后“姓”“氏”就完全合一,统称“姓”。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古代,名和字是不同的称号:“名”,是一个人在成年之前由长辈为其所取的称呼;而“字”, 则是他成年后步入社会时的称呼。
B.古代男子年龄到了二十岁才加冠取字,有“字”之后,“字”就在社交场合被广泛应用,而 “名”则不再使用。
C.中国名与字的双轨制自周代形成以来,延续了几千年。清末民初以后,“字”逐渐退出历史 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笔名、艺名。
D.古人的“名”与“字”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或字义相近,相互注释,或连义推想,互相补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到14世纪左右亚洲越南、朝鲜等国的姓氏才普及兴盛,日本则更晚,而且多由中国传入,由 此他们的姓氏和母系血统关系密切。
B.中国古代的“氏”与分封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分封制彻底废除后,“氏”只剩下标记直系血统 的作用,性质上已没有了贵贱之分。
C.古人称自己通常称自己的“名”,称别人通常称他的“字”,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如诸葛亮 自称“亮”,鲁肃则称他“孔明”。
D.有些古人会取“号”,“号”出现于春秋时期,但到了宋代,“号”才进入了大普及时代,而 到了明清时期,士人取“号”之风非常盛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 题。
柳世隆,字彦绪,河东解人也。世隆少有风器。伯父元景,宋大明中为尚书令,独赏爱之,异于诸子。言于孝武帝,得召见。帝谓元景曰:“卿昔以虎威之号为随郡,今复以授世隆。”元景为景和帝所杀,世隆以在远得免。 泰始初,诸州反叛,世隆以门祸由明帝获申,乃据郡起兵。收合万人,奄至襄阳万山,为孔道存所破,众皆奔散,仅以身免,逃藏民间,事平乃出。还为尚书仪曹郎,明帝嘉其义心,发诏擢为太子洗马。 时世祖为长史,与世隆相遇甚欢。是时朝廷疑惮沈攸之,密为之防,府州器械,皆有素蓄。世祖将下都,刘怀珍白太祖曰:“夏口是兵冲要地,宜得其人。”太祖纳之,与世祖书曰:“汝既入朝,当须文武兼资者,世隆其人也。”升明元年冬,攸之反。攸之乘轻舸从数百人,先大军下住白螺洲,坐胡床以望其军,有自骄色。既至郢,以郢城弱小不足攻,遣人告世隆曰:“被太后令,当暂还都。卿既相与奉国,想得此意。”世隆使人答曰:“东下之师,久承声问。郢城小镇,自守而已。”攸之将去,世隆遣军于西渚挑战,攸之果怒,令诸军登岸烧郭邑,筑长围攻道,顾谓人曰:“以此攻城,何城不克!”昼夜攻战,世隆随宜拒应,众皆披却。 世隆少立功名,晚专以谈义自业。在朝不干世务,垂帘鼓琴,风韵清远,甚获世誉。以疾逊位改授卫将军不拜转左光禄大夫侍中如故九年卒时年五十。(节选自《三国志·柳世隆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世隆以门祸由明帝获申 申:同“伸”,昭雪
B.奄至襄阳万山 奄:突然
C.与世隆相遇甚欢 遇:遇见
D.攸之乘轻舸从数百人 从:使„„跟随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疾逊位/改授卫将军/不拜转/左光禄/大夫侍中/如故/九年卒时年五十
B.以疾逊位改/授卫将军/不拜转/左光禄大夫/侍中如故/九年卒/时年五十
C.以疾逊位改/授卫将军/不拜/转左光禄大夫/侍中如故/九年/卒时年五十
D.以疾逊位/改授卫将军/不拜/转左光禄大夫/侍中如故/九年卒/时年五十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世隆年轻时就展示出风采气度,伯父对他的宠爱超过了对自己的儿子;宋孝武帝也把虎威的称 号授予了他。
B.泰始初年,诸州反叛,世隆响应宋明帝号令起兵;因为具备文武才能,被太祖推荐给世祖,并 委以重任。
C.沈攸之率领叛军到了郢城,世隆运用激将法激怒骄傲自大的沈攸之,使得他攻打郢城;世隆随 机应变,打败了叛军。
D.世隆年轻时就建立了功名,晚年在朝却不参与政务,只是垂帘弹琴,风韵气度清淡致远,他的 表现很得世人称誉。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⑪元景为景和帝所杀,世隆以在远得免。(5分)
⑫明帝嘉其义心,发诏擢为太子洗马。(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释]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8.诗歌第二联中有两个字用得好,请分别指出并加以赏析。(6分)
9.从颈联看,诗人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写出了岳阳楼的什么突出特点?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⑪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两句告诫后人如果不知以亡秦为诫,仍要重蹈覆辙。
⑫王维《使至塞上》中写孤烟和落日的“______,______”两句诗,被后人誉为诗句中的神品。
⑬庄周《逍遥游》引述《谐》之言,描述鲲鹏凭借六月的大风,以“______,______”的雄姿离 开北海飞往南海。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以下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⑪~⑭题。(25分)
年猪肥了 骆 驼
①这日子咋说呢,真的是转瞬即逝。当各色的菊花纷纷退去,各色的梅花绽放枝头时,杀年猪的时节就到了。
②前几天,母亲在电话里告诉了我杀年猪的具体时间,并嘱我一定回去,我没有推辞,当
即应下了。除了父母兄嫂的生日必须回故乡外,杀年猪的日子也是我必须回去的,因为年猪一杀,离春节就不远了。
③我的故乡在川北九龙山区,杀年猪时,邻近的乡亲会一起定下日子,在地坡上垒一台大灶,架一口大锅,挑水、劈柴、生火、过秤打号、协助宰杀等工序有明确的分工,大家领了各自的差事,一早就忙开了。“刀儿匠”这时节成了俏货,须提前约下日子,当日清早派一个人去他家背上杀猪用的家什,送上一包烟。“刀儿匠”就点上香烟,悠然地随后跟来,好像是去赶一个什么闲会。
④我回去那天,冬日少有的暖阳挂在天上,人们的心情比以往更好了,精神也更足了。我几次想插手帮忙,乡亲们都婉谢了,他们戏说道,这么笨的活路,哪是你这城里的文弱书生干的,一边看热闹去吧!
⑤这杀猪的场面的确壮观。猪们从圈内一出来,便一路嚎叫,等到了场上,又都缩在一堆,像真的很懂将会发生的事。报重量的看了秤杆后,高声报上猪的重量,猪的主人便会露出欣喜的神色,自豪极了。等下一家时,若重量高过了上家或低过了上家,主人便会显出更加欣喜或极为沮丧的神色。终于轮到我家了,当母亲听完了报重量的声音后,脸上的笑容十分灿烂,因为我家的猪的重量,比前面最重的要重二十多斤,这说明,母亲一年的辛劳没有白费!她依然保持着“养猪能人”的称号。
⑥接下来发生的事,就令人不太愉快了。当母亲将第二头猪赶到秤架上时,全场的人就哄笑开了。因为那头猪虽然架子大,但十分瘦,那重量,肯定是今年的倒数第一了。我看见母亲的脸绯红,头埋得很低,她还不时地瞟着挂在横木上的猪和乡人们的脸。母亲看我时,脸上笑了笑,尔后迅速转到别处去了。
⑦然后就是开膛剖肚,将猪肉分成大小不一的许多块,各自背回家去。
⑧晚上,自然是好好地款待“刀儿匠”了。因为父亲曾是多年的乡干部,母亲做一手好菜,也因了我回去了,“刀儿匠”和几个主要的男人便依然在我家吃饭喝酒了。大家一个劲地夸母亲的好手艺,一个劲地夸母亲今年又是“养猪能人”,但母亲只是礼节性地笑笑,除了默默地做菜上菜,没有说一句话。我们围坐在火堂边烤火,高声摆谈,母亲在屋内将猪肉抹上盐、花椒面和辣椒,用力揉搓,然后将猪肉分装在两个大木桶里,盖上了。我知道,隔上几天,母亲会将这些肉拿出来,挂在火堂上方,用烟熏上数日,就做成了可口的腊肉了。 ⑨第二天,母亲拿出事先留下的没有腌制的肉,叫父亲送我,我一看,就知道是那条瘦猪的,因为那肉上瘦的太多,肥的太少。我向母亲道别时,母亲始终躲着我的目光,她只说,去吧,等腊肉做好了,你爹送来。
⑩我怀着喜悦的心情在前面走,父亲则一路无语。临上车时,父亲叫住了我,说,这头瘦猪,可是按你的意思给你们养的,你妈每天上山扯猪草,加上米糠、包谷喂猪。为了到杀猪场上不被人笑话,我叫她给猪喂点饲料,长点膘,你妈就是不同意。她说,你们喜欢吃瘦肉,不想吃饲料喂的猪,只要娃儿们高兴,杀猪场上被人笑话又能咋的?父亲说,你妈昨晚上可是一夜没合眼啊!这几十年,她从来没养过这么小的猪!
⑪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母亲为了让“我”这个城里的儿子能吃上健康的瘦肉,不惜在杀猪场上被人笑话,表现了母亲 对儿子的疼爱。
B. 第①段对“各色的菊花纷纷退去,各色的梅花绽放枝头”的景物描写,目的是表达韶光易逝, 青春不再的感受。
C. 第③段插入对故乡杀年猪习俗的叙述,既为写后文写杀年猪做好铺垫,也透出一股浓郁的乡土 气息。
D. 第⑥段母亲“不时地瞟着挂在横木上的猪和乡人们的脸”,这一细节描写生动表现出母亲急切 而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E. 这篇小说的精彩之处不在于曲折离奇的情节与丰富的社会内涵,而在于母亲身上体现出的自然 而复杂的人性。
⑫第⑤段集中叙写了故乡杀年猪的场面,这一场面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⑬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母亲”的性格特点。(6分) ⑭“我”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⑪~⑭题。(25分)
忆启功
①在启功先生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社会各界的人们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方式缅怀和纪念他,这一现象足以反映出启功先生学术思想、艺术精神和人格魅力的影响深远!
②启功先生生前担任了中国书协的最高职务,他潜心研究传统书法艺术,临习大量碑帖,不知疲倦地耕耘,形成了俊朗、清秀、端雅的“启体”风格。他的书法作品在各个社会场合中存在,并为各个社会阶层的人们传阅和珍藏。不仅如此,启功先生将学术触角辐射到古典文献、文字、音韵、训诂、历史、文物鉴定、红学、诗词、书画等,几乎涵盖了传统文化研究和创作的所有领域。
③他根据各个领域的实际情况,讲事实、重本质、析源流,因而在每一个领域都取得了极高的建树。比如,《汉语现象论丛》大概是自语法学建立以来唯一一部真正立足于汉语实际的语言学著作,系统论述了汉语使用中许多独特而有趣的语言现象。最后,我们发现,在任何一种学科的研究中评价启功先生都是不够全面的,而相关的领域都有他的影子清晰存在!这也让我们想起了,他去世后的官方讣告中有“国学大师”的名号,至于民间,或许还会更加直接地冠以“最后一位”的限定语吧。
④启功先生于1912年生于北京,虽为皇族贵胄,但家道早已衰落。他早年丧父,家里就靠寡母苦苦操持。在父辈的几位门生仗义相助下,才得以在汇文学校读书,但终因经济困难,中学未毕业便辍学了。后有幸师从陈垣先生,恩师对他几十年的精心教育,使启功先生异常感动,终身难忘。他的学生不知听了多少遍启功对恩师陈垣的怀念和感激。在《上大学》一文中他曾写道:“恩师陈垣这个‘恩’字,不是普通的恩惠之‘恩’,而是再造我思想、知识的‘恩’谊之恩!” 而在自己的执教生涯中,启功又将此“恩”传给了学生、后辈。他待学生如孩子,甚至在日本以及香港也不忘给学生买回昂贵的书籍。
⑤学校准备设立一个基金会奖励优秀学生,启功很支持这件事情,耄耋之年的他为此呕心沥血伏案三年,终于完成了上百幅书画作品,在香港义卖得了163万元人民币。但他不同意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坚持以“励耘”命名,因为先师陈垣生前曾吟诗云:“老夫也是农家子,书屋于今号励耘。”他要以此纪念恩师。 ⑥启功先生平素为人谦和,却从不随波逐流、随声附和。在原则问题上,他是一点也不含糊的。他要较起真,谁也奈何不得。比如,他对有人假冒他的书法表现得很超然;然而当他发现有人冒用他的名字进行古书画鉴定,并在赝品上以他的名义题字落款时,先生却非常气愤。登报发表声明:从今以后,启功不再为任何个人鉴定字画真伪,不再为任何个人收藏的古字画题签。他严肃地说:“这与造我的假字不同,这是以我的名义欺诈别人,对这种犯罪行为,我要保留追究刑事责任的权利。”声明发表后,
年猪肥了阅读答案篇五
《河北省唐山市2014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河北省唐山市2014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人的姓与名
余昌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就产生了姓氏。在关永礼先生所著的《中国姓氏文化》一书中讲到,许多欧美国家名前姓后的姓氏构成方式,迟至中世纪才产生并传承下。亚洲越南、朝鲜等国的姓氏在14世纪左右才普及兴盛,而且多由中国传入。日本则更晚,1876年才颁布《平民必称姓氏、名字义务令》,普遍推行姓氏制度,改变了此前只有贵族、武士、神职官员才享有姓氏的历史。
而细致考究下,“姓”的历要比“氏”更古老。“姓”字是由“女”字和“生”字组成的,《说文解字》解释:“姓,人所生也。”远古的人类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姓就代表了一个人母系血统,一个始祖母所生的后代即为同姓。中国的古姓中大多都有“女”字偏旁,如姬、姜、嬴、姒、妫、姚等,也正反映了“姓”和母系血统的密切关系。
远古的人们把氏族繁衍的功劳归于某种神秘的自然力量。比如在周人的传说中,他们的始祖母姜嫄因踩了熊的脚印而生了后稷,因此周人以熊为图腾,并姓姬,甲骨文“姬”字的右半部,就是熊的脚印的象形。而在商人的传说中,他们的始祖母简狄因吞食了燕子蛋而生了契,所以商人就以鸟为图腾,并姓子,子就是卵或蛋的意思。
如果说,“姓”是自母系,那么“氏”就是自男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繁衍,男性在生产和战争中的优势不断凸显,氏族群体中出现了强有力的男性首领,他们要对自己率领的群体用某种称号作出区分,这就是“氏”的历。最初的氏,是这个氏族男性首领的称呼。
战国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局的动荡,许多贵族降为平民。原本只有卿大夫之家才有资格立氏,随着士和平民地位、权力的上升,他们也开始称氏。氏已不再是贵族特有的标志,人们在交往中互相称名称氏,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彻底废
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氏只剩下了标记直系血统的作用,性质上没有了贵贱之别。汉代以后,通称为姓,自此姓氏彻底合一。
现在人们所说的名字是指一个人的名,与古代所说的名字不同。古代的名与字分指,均为一个人的称号。名,是一个人在成年之前的称呼,字则是他成年后步入社会时的称呼。
中国的这种名、字双轨制早在周代就已经形成。古人的名,主要用于自称;士人的字,主要用于他称。古代婴儿出生满两个月就要命名。《礼记》中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这是因为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结发加冠之礼,以示成年,开始取字。女子十五岁结发加笄(束发的簪子),作为成年的标志,可以取字。一个人成年后,由长辈原先为其取的名已不便在社交场合中被人指名道姓地径直称呼,应另外换一个平辈或晚辈可以称呼的新名,否则被视为无礼。因此,以字相称,表示尊敬。
字独立于名之外,又与名密切相关。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可以相互注释,字义相近。也有名与字互为补充,可以连义推想的,如岳飞字鹏举,“鹏举”取大鹏振翅高飞之意,与“飞”互为补充。还有以反义相对取字的,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熹”与“晦”字义相反。
除了名、字以外,有些古人还有号。虽然春秋时期已有称号的现象,但宋代才是号的大普及时代。明清时期,士人取号之风特盛。清未民初以后、字与号逐渐被笔名、艺名所取代。
(选自《北京日报》2014.02.19)
1.下列关于“中国姓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姓氏产生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关永礼先生认为中国姓氏远远早于欧美国家,更早于亚洲的越南、朝鲜、日本等国。
B.中国古姓的字形大多带有女字偏旁,这种造字结构蕴藏着一个历史事实,即中国大多古姓与母系血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C.中国最初的姓于母系,而氏自男性,而且汉代以前氏是贵族特有的标志,汉以后姓氏就完全合一,统称“姓”。
D.中国人称氏最初只有卿大夫之家才有资格,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局的动荡,士和平民地位逐渐上升,他们也开始称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古代,名和字是不同的称号:名,是一个人在成年之前由长辈为其所取的称呼,而字,则是他成年后步入社会时的称呼。
B.古代男子年龄到了二十岁才加冠取字,有“字”之后,“字”就在社交场合被广泛应用,而“名”则退出了社交场合。
C.中国名与字的双轨制自周代形成以,延续了几千年,清末民初以后,字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笔名、艺名。
D.古人的“名”与“字”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或字义相近,相互注释,或连义推想,互相补充,或反义相对,对比鲜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到14世纪左右亚洲越南、朝鲜等国的姓氏才普及兴盛,日本则更晚,而且多由中国传入,由此他们的姓氏和母系血统关系密切。
B.中国古代的氏与分封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分封制彻底废除后,氏只剩下标记直系血统的作用,性质上已没有了贵贱之分。
C.古人称自己通常称自己的名,称别人通常称他的字,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如诸葛亮自称“亮”,鲁肃则称他“孔明”。
D.有些古人会取号,号出现于春秋时期,但到了宋代,号才进入了大普及时代,而到了明清时期,士人取号之风非常盛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郑辰,字文枢,浙江西安人。永乐四年进士,授监察御史。江西安福民告谋逆事,命辰往廉之,具得诬状。福建番客杀人,复命辰往,止坐首恶,释其余。南京敕建报恩寺,役囚万人。蜚语言役夫谤讪,恐有变,命辰往验。无实,无一得罪者。谷庶人谋不轨,复命辰察之,尽得其踪迹。帝语方宾曰:“是真国家耳目臣矣。”
十六年超迁山西按察使,纠治贪浊不少贷。潞州盗起,有司以叛闻,诏发兵讨捕。辰方以事朝京师,奏曰:“民苦徭役而已,请无发兵。”帝然之。还则屏驺从,亲入山谷抚谕。盗皆感泣,复为良民。礼部侍郎蔚绶转粟给山海军,辰统山西民辇任。民劳,多逋耗,绶令即山海贷偿之。展曰:“山西民贫而悍,急之恐生变。不如缓之,使自通有无。”用其言,卒无逋者。丁内艰归,军民诣御史乞留。御史以闻,服阕还旧任。
英宗即位,分遣大臣考察天下方面官。辰往四川、贵州、云南,悉奏罢其不职者。云南布政使周璟居妻丧,继娶。辰劾其有伤风教,璟坐免。正统二年,奉命振南畿、河南饥。时河堤决,即命辰伺便堡塞。或议自大名开渠,引诸水通卫河,利灌输。辰言劳民不便,事遂寝。迁兵部左侍郎,与丰城侯李彬转饷宣府、大同。镇守都督谭广挠令,劾之,事以办。八年得风疾,告归。明年卒。
郑辰为人重义轻财。初登进士,产悉让兄弟。在山西与同僚杜佥事有违言。杜卒,为治丧,资遣其妻子。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五》)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命辰往廉之 廉:查访 .
B.纠治贪浊不少贷 贷:宽恕 .
C.急之恐生变 急:焦急 .
D.辰言劳民不便,事遂寝 寝:停止 .
5.以下各组句子中,能表明郑辰“为百姓着想”的一组是
①复命辰察之,尽得其踪迹 ②民苦徭役而已,请无发兵
③不如缓之,使自通有无 ④悉奏罢其不职者
⑤初登进士,产悉让兄弟 ⑥辰言劳民不便,事遂寝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⑤⑥ D.①③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辰深得皇帝赞赏,称他为“国家耳目臣”。他曾奉皇命调查江西安福民告发的谋逆案以及谷庶人图谋不轨案。
B.郑辰对有问题的官员处置严厉。担任山西按察使时,他对贪官严惩不贷。英宗时,奉命前往地方考核官员,奏罢全部失职官吏。
C.郑辰对官员要求近于苛刻无情。云南布政使周璟妻子死后,续娶本是人之常情,但他却弹劾他有伤风化,让他丢了官。
D.郑辰为人重义轻财,不计嫌怨。虽与同僚发生过言语冲突,但在同僚死后,仍为他治丧,出资送他的妻儿返乡。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蜚语言役夫谤讪,恐有变,命辰往验。(5分)
(2)奉命振南畿、河南饥。时河堤决,即命辰伺便修塞。(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苏秀道中
[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8.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通过哪些内容表现的?请简要概括。(6分)
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句1分,共6分)
(1)总角之宴, 。信誓旦旦, 。 (《诗经》)
(2)鼎铛玉石, ,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杜牧《阿房宫赋》)
(3)箫鼓追随春社近, 。从今若许闲乘月, 。 (陆游《游山西村》)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年猪肥了
骆驼
①这日子咋说呢,真的是转瞬即逝。当各色的菊花纷纷退去,各色的梅花绽放枝头时,杀年猪的时节就到了。
②前几天,母亲在电话里告诉了我杀年猪的具体时间,并嘱我一定回去,我没有推辞,当即应下了。除了父母兄嫂的生日必须回故乡外,杀年猪的日子也是我必须回去的,因为年猪一杀,离春节就不远了。
⑤我的故乡在川北九龙山区,杀年猪时,邻近的乡亲会一起定下日子,在地坡上垒一台大灶,架一口大锅,挑水、劈柴、生火、过秤打号、协助宰杀等工序有明确的分工,大家领了各自的差事,一早就忙开了。“刀儿匠”这时节成了俏货,须提前约下日子,当日清早派一个人去他家背上杀猪用的家什,送上一包烟。“刀儿匠”就点上香烟,悠然地随后跟,好象是去赶一个什么闲会。
④我回去那天,冬日少有的暖阳挂在天上,人们的心情比以往更好了,精神也更足了。我几次想插手帮忙,乡亲们都婉谢了,他们戏说道,这么笨的活路,哪是你这文弱书生干的,一边看热闹去吧!
⑤这杀猪的场面的确壮观。猪们从圈内一出,便一路嚎叫,等到了场上,又都缩在一堆,象真的很懂将会发生的事。报重量的看了秤杆后,高声报上猪的重量,猪的主人便会露出欣喜的神色,自豪极了。等下一家时,若重量高过了上家或低过了上家,主人便会显出更加欣喜或极为沮丧的神色。终于轮到我家了,当母亲听完了报重量的声音后,脸上的笑容十分灿烂,因为我家的猪的重量,比前面最重的要重二十多斤,这说明,母亲一年的辛劳没有白费!她依然保持着“养猪能人”的称号(老家有个规矩,谁家的猪最重,谁家的女主人就是“养猪能人”,乡人敬佩)。
⑥接下发生的事,就令人不太愉快了。当母亲将第二头猪赶到秤架上时,全场的人就哄笑开了。因为那头猪虽然架子大,但十分瘦,那重量,肯定是今年的倒数第一了。我看见母亲的脸绯红,头埋得很低,她还不时地瞟着挂在横木上的猪和乡人们的脸。母亲看我时,脸上笑了笑,尔后迅速转到别处去了。
⑥然后就是开膛剖肚,将猪肉分成大小不一的许多块,各自背回家去。
⑦晚上,自然是好好地款待“刀儿匠”了。因为父亲曾是多年的乡干部,母亲做一手好菜,也因了我回去了,“刀儿匠”和几个主要的男人便依然在我家吃饭喝酒了。大家一个劲地夸母亲的好手艺,一个劲地夸母亲今年又是“养猪能人”,但母亲只是礼节性地笑笑,除了默默地做菜上菜,没有说一句话。
⑧我们围坐在火堂边烤火,高声摆谈,母亲在屋内将猪肉抹上盐,花椒面和辣椒,用力揉搓,然后将猪肉分装在两个大木桶里,盖上了。我知道,隔上几天,母亲会将这些肉拿出,挂在火堂上方,用烟熏上数日,就做成了可口的腊肉了。
⑨第二天,母亲拿出事先留下的没有腌制的肉,叫父亲送我,我一看,就知道是那条瘦猪的,因为那肉上瘦的太多,肥的太少。我向母亲道别时,母亲始终躲着我的目光,她只说,去吧,等腊肉做好了,你爹送。
⑩我怀着喜悦的心情在前面走,父亲则一路无语。临上车时,父亲叫住了我,说,这头瘦猪,可是按你的意思给你们养的,你妈每天上山扯猪草,加上米糠、包谷喂猪。为了到杀猪场上不被人笑话,我叫她给猪喂点饲料,长点膘,你妈就是不同意。她说,你们喜欢吃瘦肉,不想吃饲料喂的猪,只要娃儿们高兴,杀猪场上被人笑话又能咋的?父亲说,你妈昨晚上可是一夜没合眼啊!这几十年,她从没养过这么小的猪!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各色的菊花纷纷退去,各色的梅花绽放枝头”,这些描写,目的是为表达韶光易逝,青春不再的感受。
B.小说插入对故乡杀年猪习俗的叙述,既为写后文写杀年猪做好铺垫,也使小说透出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
C.“不时地瞟着挂在横木上的猪和乡人们的脸”,这个细节描写生动表现出母亲急切而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D.“礼节性地笑笑”“始终躲着我的目光”,这些描写说明母亲对养出“这么小的猪”一直难以释怀。
E.这篇小说的精彩之处不在于曲折离奇的情节与丰富的社会内涵,而在于母亲这个人物身上体现出的自然而复杂的人性。
(2)小说第⑤自然段写的杀猪场面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3)小说中的“我”的母亲具有怎样的性格?请简要说明。 (6分)
(4)小说安排“我”这个人物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状元实业家、教育家张謇
十九世纪下半叶以,随着欧风美雨浸染,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一部分眼光远大的中国人,开始意识到商品和资本的力量,张謇也自然地随着时代起舞。
张謇,江苏南通海门人。他长期在科举和客幕之间流连,科举屡败,这让他“名心益冷”。中法战争后,张謇便产生了“实业救国”的想法,而且认为“中国须振兴实业,其责任须在士大夫”。1894年,42岁的张謇才在恩科会试中被点了状元,被任命为翰林院修撰。任职不久,张謇便陷入党争。
1894年6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张謇力主抵抗。这时,父亲去世,因回家守制,他匆匆离开了京城。1895年2月,甲午战争以中国战败告终。中日签订的《马关条约》准许日本人在中国内地开设工厂,张謇痛心痰首:“几罄中国之膏血,国体之得失无论矣。”夏天,他为湖广总督张之洞起草奏章,提出“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的主张。8月,张之洞授意他筹办纱厂,12月,张之洞正式委任张謇“总理通海一带商务”。
筹办纱厂期间,1898年闰三月,丁忧期满,张誊回翰林院销假。此时,帝后两党激战方酣。政海翻云覆雨,仕途险恶,张謇只留两月,便匆匆南返,跳出了政治漩涡。
张謇为纱厂定名为“大生”。纱厂起初确定为纯粹的商办,拟招商股60万两,但一年只招得三四万两。为了筹款,张謇奔走各地,心力交瘁。无奈之下,将大生纱厂改为官商合办,接受将张之洞用官款购买的美国纱机作价50万两入股,但商人担心官股专权舞弊,不愿参与。后盛宣怀和张謇均分官机,作价25万两,官股只是“按年取息,不问盈亏”,纱厂变为“绅领商办”,商人这才接受。1899年5月,大生纱厂建成纺纱,但经费却依然不足,只能采取“尽花纺纱,卖纱收花”的方法艰难周转。幸运的是当年棉纱市场不错,大生纱厂才柳暗花明,当年便赢利20万两白银。
大生纱厂成功后,张謇没有停止脚步。他办厂是“为通州民生计,亦为中国利计”。张謇的长久设想,是以大生纱厂为核心,利用盈利创办新厂,扩大再生产,最后形成多业共行的大生集团,然后,以实业为基础,发展各项事业,建设一个区域的理想社会。
张謇为运输物料,设立了大生轮船公司;为建立纱厂原料基地,建立了通海垦牧公司;为了制造纺织机器和农具,开办了资生铁冶厂;为办理浚河、筑路、造桥,建立泽生水利公司。他利用纱厂产生的棉籽,创办了广生油厂;利用油厂的下脚油脂,建了大隆皂厂;利用纱厂产生的“飞花”和当地的稻草、芦苇,办起大昌纸厂。他还利用当地小麦,筹建了大兴机器磨面厂,面粉供食用,淀粉做浆纱原科;依靠当地蚕茧,建立了阜生蚕桑染织公司。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帝国主义忙于打仗,民族工商业进入黄金时期,张謇的事业也在这时达到了顶峰。1917年,单大生纱厂的盈利就达76万两白银,1919年又赚了263万两白银,张謇先成为了东南实业界的巨人!
张誊重实业,更重教育。甲午战后,张謇认定“今求国强,当先教育”,世界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1902年,他自筹资金创办通州师范,作为“兴学之本”。传统办学旨在造就官吏,张謇设学则为培养广大的劳动者。他说:“只须努力于学业,将无论为士为农为工为商,皆为健全之国民。”为塑造健全国民,他设课既重国学,又重自然科学技术。
针对旧教育“空言无用”的缺陷,张謇十分注重理论与实际、教育与社会相结合。他为师范、医校、纺校、农校都建立了附属的实习基地。“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是张謇办学的原则。为治南方水患,他创办河海工程学校。为发展当地蚕桑业,他设立蚕桑讲习所。为改良当地棉种,农校应时而立。纱厂需要纺织人才,设立纺校。随着医院的建立,急需新式医生,又设医校。商业管理人才短缺,就设商船学校。为培养铁路管理人才,创建铁路学校。为充实南通市民文化生活,办起伶工学校。
张謇又大办慈善和社会事业。他创办济良所,收容不良妇女与娼妓,创建育婴堂,收养弃婴,建造养老院,收容孤寡老人,创办残废院,为残障提供衣食,创办栖流所,收养乞丐,创办贫民工厂,招收贫民为徒工。他还创办更俗剧场,除旧布新,移风易俗;建南通博物苑,供人观习植物与馆藏文物;建南通图书馆,张謇“捐其所有图书五之四”;办六大公园,办医院等等。
筹办大生之前,南通城内人口不过4万,没有任何工业,只有零星的手工业,人们按农业社会的节奏过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大生纱厂的出现打破了南通的千年沉寂,新企业、新事业不断出现。南通在张謇手中变成了一个令人向往的桃花。
张謇每餐不过一荤一素一汤。他常说:“该用者,为大众用者,虽千万不足惜;自用者,消耗者,一文钱也须考虑,也需节省。”张謇每年的收入,大都用在了不能生利的公共事业上面。
年猪肥了阅读答案篇六
《小猪唏哩呼噜阅读题》
《小猪唏哩呼噜》阅读题
班级: 姓名: 等第:
一、我会填(50分)
1、猪太太与猪先生生了其中小猪唏哩呼噜是他们的第孩子。
2、猪太太家的耗子洞里,住着两只大耗子。大耗子想把猪太太的咬下来。
3、小猪唏哩呼噜为了想要一辆,卖起了橘子。
4、吃了小猪唏哩呼噜的橘子,牙齿都掉光了。
5、八哥小姐是吃了小猪拱出来的才会说话的
6、小猪捡起地上一条花花绿绿的绳子当腰带,原来它是一条。
7、猪太太家的老鼠很坏,经常咬猪太太,猪太太请来了来捉老鼠,没想到,他只知道吃,不去抓老鼠。
8、猪太太家的老鼠最后是被吞了下去。
9、为了给马太太镶牙,小猪在象博士那干了个月的活来还欠下的钱。
二、我会选(50分)
1、鸭太太的姐姐夸小猪唏哩呼噜保镖当得好,给他买了好多。 (①大香蕉 ②大西瓜 ③大苹果)
2、小猪到好朋友家去吃午餐,吃得太饱,一弯腰把裤带撑断了。 (①小蛇花花 ②八哥再见 ③小鹿叮铃)
3、小蛇花花在耗子洞里等到第四天早晨才出来,是因为花花。
(①被耗子咬伤了 ②吃了两只大耗子太饱就睡着了 ③到牛太太家去玩了)
4、小猪替狐狸掌柜运垃圾,狐狸掌柜最后送了小猪。
(①一块大蛋糕 ②两个大“心里美”萝卜 ③一个大鸡蛋)
5、八哥小姐吃了又重新会说话了。
(①大萝卜 ②咸鸭蛋 ③一吃就想起来薯)
年猪肥了阅读答案篇七
《2014年唐山市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唐山市2013—2014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第Ⅰ卷 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人的姓与名
余昌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就产生了姓氏。在关永礼先生所著的《中国姓氏文化》一书中讲到,许多欧美国家名前姓后的姓氏构成方式,迟至中世纪才产生并传承下来。亚洲越南、朝鲜等国的姓氏在14世纪左右才普及兴盛,而且多由中国传入。日本则更晚,1876年才颁布《平民必称姓氏、名字义务令》,普遍推行姓氏制度,改变了此前只有贵族、武士、神职官员才享有姓氏的历史。
而细致考究下来,“姓”的来历要比“氏”更古老。“姓”字是由“女”字和“生”字组成的,《说文解字》解释:“姓,人所生也。”远古的人类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姓就代表了一个人母系血统,一个始祖母所生的后代即为同姓。中国的古姓中大多都有“女”字偏旁,如姬、姜、嬴、姒、妫、姚等,也正反映了“姓”和母系血统的密切关系。 远古的人们把氏族繁衍的功劳归于某种神秘的自然力量。比如在周人的传说中,他们的始祖母姜嫄因踩了熊的脚印而生了后稷,因此周人以熊为图腾,并姓姬,甲骨文“姬”字的右半部,就是熊的脚印的象形。而在商人的传说中,他们的始祖母简狄因吞食了燕子蛋而生了契,所以商人就以鸟为图腾,并姓子,子就是卵或蛋的意思。
如果说,“姓”是来自母系,那么“氏”就是来自男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繁衍,男性在生产和战争中的优势不断凸显,氏族群体中出现了强有力的男性首领,他们要对自己率领的群体用某种称号作出区分,这就是“氏”的来历。最初的氏,是这个氏族男性首领的称呼。
战国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局的动荡,许多贵族降为平民。原本只有卿大夫之家才有资格立氏,随着士和平民地位、权力的上升,他们也开始称氏。氏已不再是贵族特有的标志,人们在交往中互相称名称氏,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彻底废 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氏只剩下了标记直系血统的作用,性质上没有了贵贱之别。汉代以后,通称为姓,自此姓氏彻底合一。
现在人们所说的名字是指一个人的名,与古代所说的名字不同。古代的名与字分指,均为一个人的称号。名,是一个人在成年之前的称呼,字则是他成年后步入社会时的称呼。
中国的这种名、字双轨制早在周代就已经形成。古人的名,主要用于自称;士人的字,主要用于他称。古代婴儿出生满两个月就要命名。《礼记》中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这是因为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结发加冠之礼,以示成年,开始取字。女子十五岁结发加笄(束发的簪子),作为成年的标志,可以取字。一个人成年后,由长辈原先为其取的名已不便在社交场合中被人指名道姓地径直称呼,应另外换一个平辈或晚辈可以称呼的新名,否则被视为无礼。因此,以字相称,表示尊敬。
字独立于名之外,又与名密切相关。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可以相互注释,字义相近。也有名与字互为补充,可以连义推想的,如岳飞字鹏举,“鹏举”取大鹏振翅高飞之意,与“飞”互为补充。还有以反义相对取字的,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熹”与“晦”字义相反。
除了名、字以外,有些古人还有号。虽然春秋时期已有称号的现象,但宋代才是号的大普及时代。明清时期,士人取号之风特盛。清未民初以后、字与号逐渐被笔名、艺名所取代。
(选自《北京日报》2014.02.19)
1.下列关于“中国姓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姓氏产生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关永礼先生认为中国姓氏远远早于欧美国家,更早于亚洲的越南、朝鲜、日本等国。
B.中国古姓的字形大多带有女字偏旁,这种造字结构蕴藏着一个历史事实,即中国大多古姓与母系血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C.中国最初的姓来源于母系,而氏来自男性,而且汉代以前氏是贵族特有的标志,汉以后姓氏就完全合一,统称“姓”。
D.中国人称氏最初只有卿大夫之家才有资格,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局的动荡,士和平民地位逐渐上升,他们也开始称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古代,名和字是不同的称号:名,是一个人在成年之前由长辈为其所取的称呼,而字,则是他成年后步入社会时的称呼。
B.古代男子年龄到了二十岁才加冠取字,有“字”之后,“字”就在社交场合被广泛应用,而“名”则退出了社交场合。
C.中国名与字的双轨制自周代形成以来,延续了几千年,清末民初以后,字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笔名、艺名。
D.古人的“名”与“字”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或字义相近,相互注释,或连义推想,互相补充,或反义相对,对比鲜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到14世纪左右亚洲越南、朝鲜等国的姓氏才普及兴盛,日本则更晚,而且多由中国传入,由此他们的姓氏和母系血统关系密切。
B.中国古代的氏与分封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分封制彻底废除后,氏只剩下标记直系血统的作用,性质上已没有了贵贱之分。
C.古人称自己通常称自己的名,称别人通常称他的字,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如诸葛亮自称“亮”,鲁肃则称他“孔明”。
D.有些古人会取号,号出现于春秋时期,但到了宋代,号才进入了大普及时代,而到了明清时期,士人取号之风非常盛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郑辰,字文枢,浙江西安人。永乐四年进士,授监察御史。江西安福民告谋逆事,命辰往廉之,具得诬状。福建番客杀人,复命辰往,止坐首恶,释其余。南京敕建报恩寺,役囚万人。蜚语言役夫谤讪,恐有变,命辰往验。无实,无一得罪者。谷庶人谋不轨,复命辰察之,尽得其踪迹。帝语方宾曰:“是真国家耳目臣矣。”
十六年超迁山西按察使,纠治贪浊不少贷。潞州盗起,有司以叛闻,诏发兵讨捕。辰方以事朝京师,奏曰:“民苦徭役而已,请无发兵。”帝然之。还则屏驺从,亲入山谷抚谕。盗皆感泣,复为良民。礼部侍郎蔚绶转粟给山海军,辰统山西民辇任。民劳,多逋耗,绶令即山海贷偿之。展曰:“山西民贫而悍,急之恐生变。不如缓之,使自通有无。”用其言,卒无逋者。丁内艰归,军民诣御史乞留。御史以闻,服阕还旧任。
英宗即位,分遣大臣考察天下方面官。辰往四川、贵州、云南,悉奏罢其不职者。云南布政使周璟居妻丧,继娶。辰劾其有伤风教,璟坐免。正统二年,奉命振南畿、河南饥。时河堤决,即命辰伺便堡塞。或议自大名开渠,引诸水通卫河,利灌输。辰言劳民不便,事遂寝。迁兵部左侍郎,与丰城侯李彬转饷宣府、大同。镇守都督谭广挠令,劾之,事以办。八年得风疾,告归。明年卒。
郑辰为人重义轻财。初登进士,产悉让兄弟。在山西与同僚杜佥事有违言。杜卒,为治丧,资遣其妻子。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五》)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命辰往廉之 廉:查访
B.纠治贪浊不少贷 贷:宽恕
C.急之恐生变 急:焦急
D.辰言劳民不便,事遂寝 寝:停止
5.以下各组句子中,能表明郑辰“为百姓着想”的一组是
①复命辰察之,尽得其踪迹 ②民苦徭役而已,请无发兵
③不如缓之,使自通有无 ④悉奏罢其不职者
⑤初登进士,产悉让兄弟 ⑥辰言劳民不便,事遂寝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⑤⑥ D.①③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辰深得皇帝赞赏,称他为“国家耳目臣”。他曾奉皇命调查江西安福民告发的谋逆案以及谷庶人图谋不轨案。
B.郑辰对有问题的官员处置严厉。担任山西按察使时,他对贪官严惩不贷。英宗时,奉命前往地方考核官员,奏罢全部失职官吏。
C.郑辰对官员要求近于苛刻无情。云南布政使周璟妻子死后,续娶本来是人之常情,但他却弹劾他有伤风化,让他丢了官。
D.郑辰为人重义轻财,不计嫌怨。虽与同僚发生过言语冲突,但在同僚死后,仍为他治丧,出资送他的妻儿返乡。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蜚语言役夫谤讪,恐有变,命辰往验。(5分)
(2)奉命振南畿、河南饥。时河堤决,即命辰伺便修塞。(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苏秀道中
[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8.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通过哪些内容来表现的?请简要概括。(6分)
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句1分,共6分)
(1)总角之宴, 。信誓旦旦, 。 (《诗经》)
(2)鼎铛玉石, ,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杜牧《阿房宫赋》)
(3)箫鼓追随春社近, 。从今若许闲乘月, 。 (陆游《游山西村》)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年猪肥了
骆驼
①这日子咋说呢,真的是转瞬即逝。当各色的菊花纷纷退去,各色的梅花绽放枝头时,杀年猪的时节就到了。
②前几天,母亲在电话里告诉了我杀年猪的具体时间,并嘱我一定回去,我没有推辞,当即应下了。除了父母兄嫂的生日必须回故乡外,杀年猪的日子也是我必须回去的,因为年猪一杀,离春节就不远了。
⑤我的故乡在川北九龙山区,杀年猪时,邻近的乡亲会一起定下日子,在地坡上垒一台大灶,架一口大锅,挑水、劈柴、生火、过秤打号、协助宰杀等工序有明确的分工,大家领了各自的差事,一早就忙开了。“刀儿匠”这时节成了俏货,须提前约下日子,当日清早派一个人去他家背上杀猪用的家什,送上一包烟。“刀儿匠”就点上香烟,悠然地随后跟来,好象是去赶一个什么闲会。
④我回去那天,冬日少有的暖阳挂在天上,人们的心情比以往更好了,精神也更足了。我几次想插手帮忙,乡亲们都婉谢了,他们戏说道,这么笨的活路,哪是你这文弱书生干的,一边看热闹去吧!
⑤这杀猪的场面的确壮观。猪们从圈内一出来,便一路嚎叫,等到了场上,又都缩在一堆,象真的很懂将会发生的事。报重量的看了秤杆后,高声报上猪的重量,猪的主人便会露出欣喜的神色,自豪极了。等下一家时,若重量高过了上家或低过了上家,主人便会显出更加欣喜或极为沮丧的神色。终于轮到我家了,当母亲听完了报重量的声音后,脸上的笑容十分灿烂,因为我家的猪的重量,比前面最重的要重二十多斤,这说明,母亲一年的辛劳没有白费!她依然保持着“养猪能人”的称号(老家有个规矩,谁家的猪最重,谁家的女主人就是“养猪能人”,乡人敬佩)。
⑥接下来发生的事,就令人不太愉快了。当母亲将第二头猪赶到秤架上时,全场的人就哄笑开了。因为那头猪虽然架子大,但十分瘦,那重量,肯定是今年的倒数第一了。我看见母亲的脸绯红,头埋得很低,她还不时地瞟着挂在横木上的猪和乡人们的脸。母亲看我时,脸上笑了笑,尔后迅速转到别处去了。
⑥然后就是开膛剖肚,将猪肉分成大小不一的许多块,各自背回家去。
⑦晚上,自然是好好地款待“刀儿匠”了。因为父亲曾是多年的乡干部,母亲做一手好菜,也因了我回去了,“刀儿匠”和几个主要的男人便依然在我家吃饭喝酒了。大家一个劲地夸母亲的好手艺,一个劲地夸母亲今年又是“养猪能人”,但母亲只是礼节性地笑笑,除了默默地做菜上菜,没有说一句话。
⑧我们围坐在火堂边烤火,高声摆谈,母亲在屋内将猪肉抹上盐,花椒面和辣椒,用力揉搓,然后将猪肉分装在两个大木桶里,盖上了。我知道,隔上几天,母亲会将这些肉拿出来,挂在火堂上方,用烟熏上数日,就做成了可口的腊肉了。
⑨第二天,母亲拿出事先留下的没有腌制的肉,叫父亲送我,我一看,就知道是那条瘦猪的,因为那肉上瘦的太多,肥的太少。我向母亲道别时,母亲始终躲着我的目光,她只说,去吧,等腊肉做好了,你爹送来。
⑩我怀着喜悦的心情在前面走,父亲则一路无语。临上车时,父亲叫住了我,说,这头瘦猪,可是按你的意思给你们养的,你妈每天上山扯猪草,加上米糠、包谷喂猪。为了到杀猪场上不被人笑话,我叫她给猪喂点饲料,长点膘,你妈就是不同意。她说,你们喜欢吃瘦肉,不想吃饲料喂的猪,只要娃儿们高兴,杀猪场上被人笑话又能咋的?父亲说,你妈昨晚上可是一夜没合眼啊!这几十年,她从来没养过这么小的猪!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各色的菊花纷纷退去,各色的梅花绽放枝头”,这些描写,目的是为表达韶光易逝,青春不再的感受。
B.小说插入对故乡杀年猪习俗的叙述,既为写后文写杀年猪做好铺垫,也使小说透出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
C.“不时地瞟着挂在横木上的猪和乡人们的脸”,这个细节描写生动表现出母亲急切而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D.“礼节性地笑笑”“始终躲着我的目光”,这些描写说明母亲对养出“这么小的猪”一直难以释怀。
E.这篇小说的精彩之处不在于曲折离奇的情节与丰富的社会内涵,而在于母亲这个人物身上体现出的自然而复杂的人性。
(2)小说第⑤自然段写的杀猪场面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3)小说中的“我”的母亲具有怎样的性格?请简要说明。 (6分)
(4)小说安排“我”这个人物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状元实业家、教育家张謇
十九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欧风美雨浸染,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一部分眼光远大的中国人,开始意识到商品和资本的力量,张謇也自然地随着时代起舞。
张謇,江苏南通海门人。他长期在科举和客幕之间流连,科举屡败,这让他“名心益冷”。中法战争后,张謇便产生了“实业救国”的想法,而且认为“中国须振兴实业,其责任须在士大夫”。1894年,42岁的张謇才在恩科会试中被点了状元,被任命为翰林院修撰。任职不久,张謇便陷入党争。
1894年6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张謇力主抵抗。这时,父亲去世,因回家守制,他匆匆离开了京城。1895年2月,甲午战争以中国战败告终。中日签订的《马关条约》准许日本人在中国内地开设工厂,张謇痛心痰首:“几罄中国之膏血,国体之得失无论矣。”夏天,他为湖广总督张之洞起草奏章,提出“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的主张。8月,张之洞授意他筹办纱厂,12月,张之洞正式委任张謇“总理通海一带商务”。
筹办纱厂期间,1898年闰三月,丁忧期满,张誊回翰林院销假。此时,帝后两党激战方酣。政海翻云覆雨,仕途险恶,张謇只留两月,便匆匆南返,跳出了政治漩涡。
张謇为纱厂定名为“大生”。纱厂起初确定为纯粹的商办,拟招商股60万两,但一年只招得三四万两。为了筹款,张謇奔走各地,心力交瘁。无奈之下,将大生纱厂改为官商合办,接受将张之洞用官款购买的美国纱机作价50万两入股,但商人担心官股专权舞弊,不愿参与。后盛宣怀和张謇均分官机,作价25万两,官股只是“按年取息,不问盈亏”,纱厂变为“绅领商办”,商人这才接受。1899年5月,大生纱厂建成纺纱,但经费却依然不足,只能采取“尽花纺纱,卖纱收花”的方法艰难周转。幸运的是当年棉纱市场不错,大生纱厂才柳暗花明,当年便赢利20万两白银。
大生纱厂成功后,张謇没有停止脚步。他办厂是“为通州民生计,亦为中国利源计”。张謇的长久设想,是以大生纱厂为核心,利用盈利创办新厂,扩大再生产,最后形成多业共行的大生集团,然后,以实业为基础,发展各项事业,建设一个区域的理想社会。
张謇为运输物料,设立了大生轮船公司;为建立纱厂原料基地,建立了通海垦牧公司;为了制造纺织机器和农具,开办了资生铁冶厂;为办理浚河、筑路、造桥,建立泽生水利公司。他利用纱厂产生的棉籽,创办了广生油厂;利用油厂的下脚油脂,建了大隆皂厂;利用纱厂产生的“飞花”和当地的稻草、芦苇,办起大昌纸厂。他还利用当地小麦,筹建了大兴机器磨面厂,面粉供食用,淀粉做浆纱原科;依靠当地蚕茧,建立了阜生蚕桑染织公司。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帝国主义忙于打仗,民族工商业进入黄金时期,张謇的事业也在这时达到了顶峰。1917年,单大生纱厂的盈利就达76万两白银,1919年又赚了263万两白银,张謇先成为了东南实业界的巨人!
年猪肥了阅读答案篇八
《河北省唐山市2014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河北省唐山市2014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人的姓与名
余昌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就产生了姓氏。在关永礼先生所著的《中国姓氏文化》一书中讲到,许多欧美国家名前姓后的姓氏构成方式,迟至中世纪才产生并传承下。亚洲越南、朝鲜等国的姓氏在14世纪左右才普及兴盛,而且多由中国传入。日本则更晚,1876年才颁布《平民必称姓氏、名字义务令》,普遍推行姓氏制度,改变了此前只有贵族、武士、神职官员才享有姓氏的历史。
而细致考究下,“姓”的历要比“氏”更古老。“姓”字是由“女”字和“生”字组成的,《说文解字》解释:“姓,人所生也。”远古的人类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姓就代表了一个人母系血统,一个始祖母所生的后代即为同姓。中国的古姓中大多都有“女”字偏旁,如姬、姜、嬴、姒、妫、姚等,也正反映了“姓”和母系血统的密切关系。
远古的人们把氏族繁衍的功劳归于某种神秘的自然力量。比如在周人的传说中,他们的始祖母姜嫄因踩了熊的脚印而生了后稷,因此周人以熊为图腾,并姓姬,甲骨文“姬”字的右半部,就是熊的脚印的象形。而在商人的传说中,他们的始祖母简狄因吞食了燕子蛋而生了契,所以商人就以鸟为图腾,并姓子,子就是卵或蛋的意思。
如果说,“姓”是自母系,那么“氏”就是自男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繁衍,男性在生产和战争中的优势不断凸显,氏族群体中出现了强有力的男性首领,他们要对自己率领的群体用某种称号作出区分,这就是“氏”的历。最初的氏,是这个氏族男性首领的称呼。 战国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局的动荡,许多贵族降为平民。原本只有卿大夫之家才有资格立氏,随着士和平民地位、权力的上升,他们也开始称氏。氏已不再是贵族特有的标志,人们在交往中互相称名称氏,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彻底废 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氏只剩下了标记直系血统的作用,性质上没有了贵贱之别。汉代以后,通称为姓,自此姓氏彻底合一。
现在人们所说的名字是指一个人的名,与古代所说的名字不同。古代的名与字分指,均为一个人的称号。名,是一个人在成年之前的称呼,字则是他成年后步入社会时的称呼。 中国的这种名、字双轨制早在周代就已经形成。古人的名,主要用于自称;士人的字,主要用于他称。古代婴儿出生满两个月就要命名。《礼记》中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这是因为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结发加冠之礼,以示成年,开始取字。女子十五岁结发加笄(束发的簪子),作为成年的标志,可以取字。一个人成年后,由长辈原先为其取的名已不便在社交场合中被人指名道姓地径直称呼,应另外换一个平辈或晚辈可以称呼的新名,否则被视为无礼。因此,以字相称,表示尊敬。
字独立于名之外,又与名密切相关。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可以相互注释,字义相近。也有名与字互为补充,可以连义推想的,如岳飞字鹏举,“鹏举”取大鹏振翅高飞之意,与“飞”互为补充。还有以反义相对取字的,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熹”与“晦”字义相反。
除了名、字以外,有些古人还有号。虽然春秋时期已有称号的现象,但宋代才是号的大普及时代。明清时期,士人取号之风特盛。清未民初以后、字与号逐渐被笔名、艺名所取代。
(选自《北京日报》2014.02.19)
1.下列关于“中国姓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姓氏产生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关永礼先生认为中国姓氏远远早于欧美国家,更早于亚洲的越南、朝鲜、日本等国。
B.中国古姓的字形大多带有女字偏旁,这种造字结构蕴藏着一个历史事实,即中国大多古姓与母系血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C.中国最初的姓于母系,而氏自男性,而且汉代以前氏是贵族特有的标志,汉以后姓氏就完全合一,统称“姓”。
D.中国人称氏最初只有卿大夫之家才有资格,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局的动荡,士和平民地位逐渐上升,他们也开始称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古代,名和字是不同的称号:名,是一个人在成年之前由长辈为其所取的称呼,而字,则是他成年后步入社会时的称呼。
B.古代男子年龄到了二十岁才加冠取字,有“字”之后,“字”就在社交场合被广泛应用,而“名”则退出了社交场合。
C.中国名与字的双轨制自周代形成以,延续了几千年,清末民初以后,字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笔名、艺名。
D.古人的“名”与“字”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或字义相近,相互注释,或连义推想,互相补充,或反义相对,对比鲜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到14世纪左右亚洲越南、朝鲜等国的姓氏才普及兴盛,日本则更晚,而且多由中国传入,由此他们的姓氏和母系血统关系密切。
B.中国古代的氏与分封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分封制彻底废除后,氏只剩下标记直系血统的作用,性质上已没有了贵贱之分。
C.古人称自己通常称自己的名,称别人通常称他的字,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如诸葛亮自称“亮”,鲁肃则称他“孔明”。
D.有些古人会取号,号出现于春秋时期,但到了宋代,号才进入了大普及时代,而到了明清时期,士人取号之风非常盛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郑辰,字文枢,浙江西安人。永乐四年进士,授监察御史。江西安福民告谋逆事,命辰往廉之,具得诬状。福建番客杀人,复命辰往,止坐首恶,释其余。南京敕建报恩寺,役囚万人。蜚语言役夫谤讪,恐有变,命辰往验。无实,无一得罪者。谷庶人谋不轨,复命辰察之,尽得其踪迹。帝语方宾曰:“是真国家耳目臣矣。”
十六年超迁山西按察使,纠治贪浊不少贷。潞州盗起,有司以叛闻,诏发兵讨捕。辰方以事朝京师,奏曰:“民苦徭役而已,请无发兵。”帝然之。还则屏驺从,亲入山谷抚谕。盗皆感泣,复为良民。礼部侍郎蔚绶转粟给山海军,辰统山西民辇任。民劳,多逋耗,绶令即山海贷偿之。展曰:“山西民贫而悍,急之恐生变。不如缓之,使自通有无。”用其言,卒无逋者。丁内艰归,军民诣御史乞留。御史以闻,服阕还旧任。
英宗即位,分遣大臣考察天下方面官。辰往四川、贵州、云南,悉奏罢其不职者。云南布政使周璟居妻丧,继娶。辰劾其有伤风教,璟坐免。正统二年,奉命振南畿、河南饥。时河堤决,即命辰伺便堡塞。或议自大名开渠,引诸水通卫河,利灌输。辰言劳民不便,事遂寝。迁兵部左侍郎,与丰城侯李彬转饷宣府、大同。镇守都督谭广挠令,劾之,事以办。八年得风疾,告归。明年卒。
郑辰为人重义轻财。初登进士,产悉让兄弟。在山西与同僚杜佥事有违言。杜卒,为治丧,资遣其妻子。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五》)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命辰往廉之 廉:查访 .
B.纠治贪浊不少贷 贷:宽恕 .
C.急之恐生变 急:焦急 .
D.辰言劳民不便,事遂寝 寝:停止 .
5.以下各组句子中,能表明郑辰“为百姓着想”的一组是
①复命辰察之,尽得其踪迹 ②民苦徭役而已,请无发兵
③不如缓之,使自通有无 ④悉奏罢其不职者
⑤初登进士,产悉让兄弟 ⑥辰言劳民不便,事遂寝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⑤⑥ D.①③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辰深得皇帝赞赏,称他为“国家耳目臣”。他曾奉皇命调查江西安福民告发的谋逆案以及谷庶人图谋不轨案。
B.郑辰对有问题的官员处置严厉。担任山西按察使时,他对贪官严惩不贷。英宗时,奉命前往地方考核官员,奏罢全部失职官吏。
C.郑辰对官员要求近于苛刻无情。云南布政使周璟妻子死后,续娶本是人之常情,但他却弹劾他有伤风化,让他丢了官。
D.郑辰为人重义轻财,不计嫌怨。虽与同僚发生过言语冲突,但在同僚死后,仍为他治丧,出资送他的妻儿返乡。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蜚语言役夫谤讪,恐有变,命辰往验。(5分)
(2)奉命振南畿、河南饥。时河堤决,即命辰伺便修塞。(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苏秀道中
[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8.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通过哪些内容表现的?请简要概括。(6分)
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句1分,共6分)
(1)总角之宴, 。信誓旦旦, 。 (《诗经》)
(2)鼎铛玉石, ,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杜牧《阿房宫赋》)
(3)箫鼓追随春社近, 。从今若许闲乘月, 。 (陆游《游山西村》)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年猪肥了
骆驼
①这日子咋说呢,真的是转瞬即逝。当各色的菊花纷纷退去,各色的梅花绽放枝头时,杀年猪的时节就到了。
②前几天,母亲在电话里告诉了我杀年猪的具体时间,并嘱我一定回去,我没有推辞,当即应下了。除了父母兄嫂的生日必须回故乡外,杀年猪的日子也是我必须回去的,因为年猪一杀,离春节就不远了。
⑤我的故乡在川北九龙山区,杀年猪时,邻近的乡亲会一起定下日子,在地坡上垒一台大灶,架一口大锅,挑水、劈柴、生火、过秤打号、协助宰杀等工序有明确的分工,大家领了各自的差事,一早就忙开了。“刀儿匠”这时节成了俏货,须提前约下日子,当日清早派一个人去他家背上杀猪用的家什,送上一包烟。“刀儿匠”就点上香烟,悠然地随后跟,好象是去赶一个什么闲会。
④我回去那天,冬日少有的暖阳挂在天上,人们的心情比以往更好了,精神也更足了。我几次想插手帮忙,乡亲们都婉谢了,他们戏说道,这么笨的活路,哪是你这文弱书生干的,一边看热闹去吧!
⑤这杀猪的场面的确壮观。猪们从圈内一出,便一路嚎叫,等到了场上,又都缩在一堆,象真的很懂将会发生的事。报重量的看了秤杆后,高声报上猪的重量,猪的主人便会露出欣喜的神色,自豪极了。等下一家时,若重量高过了上家或低过了上家,主人便会显出更加欣喜或极为沮丧的神色。终于轮到我家了,当母亲听完了报重量的声音后,脸上的笑容十分灿烂,因为我家的猪的重量,比前面最重的要重二十多斤,这说明,母亲一年的辛劳没有白费!
她依然保持着“养猪能人”的称号(老家有个规矩,谁家的猪最重,谁家的女主人就是“养猪能人”,乡人敬佩)。
⑥接下发生的事,就令人不太愉快了。当母亲将第二头猪赶到秤架上时,全场的人就哄笑开了。因为那头猪虽然架子大,但十分瘦,那重量,肯定是今年的倒数第一了。我看见母亲的脸绯红,头埋得很低,她还不时地瞟着挂在横木上的猪和乡人们的脸。母亲看我时,脸上笑了笑,尔后迅速转到别处去了。
⑥然后就是开膛剖肚,将猪肉分成大小不一的许多块,各自背回家去。
⑦晚上,自然是好好地款待“刀儿匠”了。因为父亲曾是多年的乡干部,母亲做一手好菜,也因了我回去了,“刀儿匠”和几个主要的男人便依然在我家吃饭喝酒了。大家一个劲地夸母亲的好手艺,一个劲地夸母亲今年又是“养猪能人”,但母亲只是礼节性地笑笑,除了默默地做菜上菜,没有说一句话。
⑧我们围坐在火堂边烤火,高声摆谈,母亲在屋内将猪肉抹上盐,花椒面和辣椒,用力揉搓,然后将猪肉分装在两个大木桶里,盖上了。我知道,隔上几天,母亲会将这些肉拿出,挂在火堂上方,用烟熏上数日,就做成了可口的腊肉了。
⑨第二天,母亲拿出事先留下的没有腌制的肉,叫父亲送我,我一看,就知道是那条瘦猪的,因为那肉上瘦的太多,肥的太少。我向母亲道别时,母亲始终躲着我的目光,她只说,去吧,等腊肉做好了,你爹送。
⑩我怀着喜悦的心情在前面走,父亲则一路无语。临上车时,父亲叫住了我,说,这头瘦猪,可是按你的意思给你们养的,你妈每天上山扯猪草,加上米糠、包谷喂猪。为了到杀猪场上不被人笑话,我叫她给猪喂点饲料,长点膘,你妈就是不同意。她说,你们喜欢吃瘦肉,不想吃饲料喂的猪,只要娃儿们高兴,杀猪场上被人笑话又能咋的?父亲说,你妈昨晚上可是一夜没合眼啊!这几十年,她从没养过这么小的猪!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各色的菊花纷纷退去,各色的梅花绽放枝头”,这些描写,目的是为表达韶光易逝,青春不再的感受。
B.小说插入对故乡杀年猪习俗的叙述,既为写后文写杀年猪做好铺垫,也使小说透出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
C.“不时地瞟着挂在横木上的猪和乡人们的脸”,这个细节描写生动表现出母亲急切而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D.“礼节性地笑笑”“始终躲着我的目光”,这些描写说明母亲对养出“这么小的猪”一直难以释怀。
E.这篇小说的精彩之处不在于曲折离奇的情节与丰富的社会内涵,而在于母亲这个人物身上体现出的自然而复杂的人性。
(2)小说第⑤自然段写的杀猪场面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3)小说中的“我”的母亲具有怎样的性格?请简要说明。 (6分)
(4)小说安排“我”这个人物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状元实业家、教育家张謇
十九世纪下半叶以,随着欧风美雨浸染,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一部分眼光远大的中国人,开始意识到商品和资本的力量,张謇也自然地随着时代起舞。 张謇,江苏南通海门人。他长期在科举和客幕之间流连,科举屡败,这让他“名心益冷”。中法战争后,张謇便产生了“实业救国”的想法,而且认为“中国须振兴实业,其责任须在士大夫”。1894年,42岁的张謇才在恩科会试中被点了状元,被任命为翰林院修撰。任职不久,张謇便陷入党争。
1894年6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张謇力主抵抗。这时,父亲去世,因回家守制,他匆匆离开了京城。1895年2月,甲午战争以中国战败告终。中日签订的《马关条约》准许日本人在中国内地开设工厂,张謇痛心痰首:“几罄中国之膏血,国体之得失无论矣。”夏天,他为湖广总督张之洞起草奏章,提出“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的主张。8月,张之洞授意他筹办纱厂,12月,张之洞正式委任张謇“总理通海一带商务”。
筹办纱厂期间,1898年闰三月,丁忧期满,张誊回翰林院销假。此时,帝后两党激战方酣。政海翻云覆雨,仕途险恶,张謇只留两月,便匆匆南返,跳出了政治漩涡。
张謇为纱厂定名为“大生”。纱厂起初确定为纯粹的商办,拟招商股60万两,但一年只招得三四万两。为了筹款,张謇奔走各地,心力交瘁。无奈之下,将大生纱厂改为官商合办,接受将张之洞用官款购买的美国纱机作价50万两入股,但商人担心官股专权舞弊,不愿参与。后盛宣怀和张謇均分官机,作价25万两,官股只是“按年取息,不问盈亏”,纱厂变为“绅领商办”,商人这才接受。1899年5月,大生纱厂建成纺纱,但经费却依然不足,只能采取“尽花纺纱,卖纱收花”的方法艰难周转。幸运的是当年棉纱市场不错,大生纱厂才柳暗花明,当年便赢利20万两白银。
大生纱厂成功后,张謇没有停止脚步。他办厂是“为通州民生计,亦为中国利计”。张謇的长久设想,是以大生纱厂为核心,利用盈利创办新厂,扩大再生产,最后形成多业共行的大生集团,然后,以实业为基础,发展各项事业,建设一个区域的理想社会。
张謇为运输物料,设立了大生轮船公司;为建立纱厂原料基地,建立了通海垦牧公司;为了制造纺织机器和农具,开办了资生铁冶厂;为办理浚河、筑路、造桥,建立泽生水利公司。他利用纱厂产生的棉籽,创办了广生油厂;利用油厂的下脚油脂,建了大隆皂厂;利用纱厂产生的“飞花”和当地的稻草、芦苇,办起大昌纸厂。他还利用当地小麦,筹建了大兴机器磨面厂,面粉供食用,淀粉做浆纱原科;依靠当地蚕茧,建立了阜生蚕桑染织公司。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帝国主义忙于打仗,民族工商业进入黄金时期,张謇的事业也在这时达到了顶峰。1917年,单大生纱厂的盈利就达76万两白银,1919年又赚了263万两白银,张謇先成为了东南实业界的巨人!
张誊重实业,更重教育。甲午战后,张謇认定“今求国强,当先教育”,世界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1902年,他自筹资金创办通州师范,作为“兴学之本”。传统办学旨在造就官吏,张謇设学则为培养广大的劳动者。他说:“只须努力于学业,将无论为士为农为工为商,皆为健全之国民。”为塑造健全国民,他设课既重国学,又重自然科学技术。
针对旧教育“空言无用”的缺陷,张謇十分注重理论与实际、教育与社会相结合。他为师范、医校、纺校、农校都建立了附属的实习基地。“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是张謇办学的原则。为治南方水患,他创办河海工程学校。为发展当地蚕桑业,他设立蚕桑讲习所。为改良当地棉种,农校应时而立。纱厂需要纺织人才,设立纺校。随着医院的建立,急需新式医生,又设医校。商业管理人才短缺,就设商船学校。为培养铁路管理人才,创建铁路学校。为充实南通市民文化生活,办起伶工学校。
张謇又大办慈善和社会事业。他创办济良所,收容不良妇女与娼妓,创建育婴堂,收养弃婴,建造养老院,收容孤寡老人,创办残废院,为残障提供衣食,创办栖流所,收养乞丐,创办贫民工厂,招收贫民为徒工。他还创办更俗剧场,除旧布新,移风易俗;建南通博物苑,供人观习植物与馆藏文物;建南通图书馆,张謇“捐其所有图书五之四”;办六大公园,办医院等等。
筹办大生之前,南通城内人口不过4万,没有任何工业,只有零星的手工业,人们按农业社会的节奏过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大生纱厂的出现打破了南通的千年沉寂,新企业、新事业不断出现。南通在张謇手中变成了一个令人向往的桃花。
张謇每餐不过一荤一素一汤。他常说:“该用者,为大众用者,虽千万不足惜;自用者,消耗者,一文钱也须考虑,也需节省。”张謇每年的收入,大都用在了不能生利的公共事业上面。
张謇一生为事业生,为事业死。他的心中总是充满着爱国情怀与济世情怀。1926年7月,张謇逝世。入殓时,衣服就是用大生纱厂织的布做的。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张謇主张“实业救国”,说明他看到了清末衰微、落后的现实,但他把“振兴实业”的希望寄托在士大夫身上,这是有局限性的。
B.张謇创办大生纱厂的过程十分艰辛,不仅没有得到官方的大力支持,就是商人也对他缺乏信任,只是袖手旁观,不愿意参股。
C.张謇设想建立的理想社会,产业经济发达,百姓生活富裕,而且人人都得到良好的教育,社会风气良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年猪肥了阅读答案篇九
《河北省唐山市2014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河北省唐山市2014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人的姓与名
余昌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就产生了姓氏。在关永礼先生所著的《中国姓氏文化》一书中讲到,许多欧美国家名前姓后的姓氏构成方式,迟至中世纪才产生并传承下。亚洲越南、朝鲜等国的姓氏在14世纪左右才普及兴盛,而且多由中国传入。日本则更晚,1876年才颁布《平民必称姓氏、名字义务令》,普遍推行姓氏制度,改变了此前只有贵族、武士、神职官员才享有姓氏的历史。
而细致考究下,“姓”的历要比“氏”更古老。“姓”字是由“女”字和“生”字组成的,《说文解字》解释:“姓,人所生也。”远古的人类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姓就代表了一个人母系血统,一个始祖母所生的后代即为同姓。中国的古姓中大多都有“女”字偏旁,如姬、姜、嬴、姒、妫、姚等,也正反映了“姓”和母系血统的密切关系。
远古的人们把氏族繁衍的功劳归于某种神秘的自然力量。比如在周人的传说中,他们的始祖母姜嫄因踩了熊的脚印而生了后稷,因此周人以熊为图腾,并姓姬,甲骨文“姬”字的右半部,就是熊的脚印的象形。而在商人的传说中,他们的始祖母简狄因吞食了燕子蛋而生了契,所以商人就以鸟为图腾,并姓子,子就是卵或蛋的意思。
如果说,“姓”是自母系,那么“氏”就是自男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繁衍,男性在生产和战争中的优势不断凸显,氏族群体中出现了强有力的男性首领,他们要对自己率领的群体用某种称号作出区分,这就是“氏”的历。最初的氏,是这个氏族男性首领的称呼。
战国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局的动荡,许多贵族降为平民。原本只有卿大夫之家才有资格立氏,随着士和平民地位、权力的上升,他们也开始称氏。氏已不再是贵族特有的标志,人们在交往中互相称名称氏,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彻底废
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氏只剩下了标记直系血统的作用,性质上没有了贵贱之别。汉代以后,通称为姓,自此姓氏彻底合一。
现在人们所说的名字是指一个人的名,与古代所说的名字不同。古代的名与字分指,均为一个人的称号。名,是一个人在成年之前的称呼,字则是他成年后步入社会时的称呼。
中国的这种名、字双轨制早在周代就已经形成。古人的名,主要用于自称;士人的字,主要用于他称。古代婴儿出生满两个月就要命名。《礼记》中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这是因为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结发加冠之礼,以示成年,开始取字。女子十五岁结发加笄(束发的簪子),作为成年的标志,可以取字。一个人成年后,由长辈原先为其取的名已不便在社交场合中被人指名道姓地径直称呼,应另外换一个平辈或晚辈可以称呼的新名,否则被视为无礼。因此,以字相称,表示尊敬。
字独立于名之外,又与名密切相关。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可以相互注释,字义相近。也有名与字互为补充,可以连义推想的,如岳飞字鹏举,“鹏举”取大鹏振翅高飞之意,与“飞”互为补充。还有以反义相对取字的,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熹”与“晦”字义相反。
除了名、字以外,有些古人还有号。虽然春秋时期已有称号的现象,但宋代才是号的大普及时代。明清时期,士人取号之风特盛。清未民初以后、字与号逐渐被笔名、艺名所取代。
(选自《北京日报》2014.02.19)
1.下列关于“中国姓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姓氏产生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关永礼先生认为中国姓氏远远早于欧美国家,更早于亚洲的越南、朝鲜、日本等国。
B.中国古姓的字形大多带有女字偏旁,这种造字结构蕴藏着一个历史事实,即中国大多古姓与母系血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C.中国最初的姓于母系,而氏自男性,而且汉代以前氏是贵族特有的标志,汉以后姓氏就完全合一,统称“姓”。
D.中国人称氏最初只有卿大夫之家才有资格,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局的动荡,士和平民地位逐渐上升,他们也开始称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古代,名和字是不同的称号:名,是一个人在成年之前由长辈为其所取的称呼,而字,则是他成年后步入社会时的称呼。
B.古代男子年龄到了二十岁才加冠取字,有“字”之后,“字”就在社交场合被广泛应用,而“名”则退出了社交场合。
C.中国名与字的双轨制自周代形成以,延续了几千年,清末民初以后,字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笔名、艺名。
D.古人的“名”与“字”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或字义相近,相互注释,或连义推想,互相补充,或反义相对,对比鲜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到14世纪左右亚洲越南、朝鲜等国的姓氏才普及兴盛,日本则更晚,而且多由中国传入,由此他们的姓氏和母系血统关系密切。
B.中国古代的氏与分封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分封制彻底废除后,氏只剩下标记直系血统的作用,性质上已没有了贵贱之分。
C.古人称自己通常称自己的名,称别人通常称他的字,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如诸葛亮自称“亮”,鲁肃则称他“孔明”。
D.有些古人会取号,号出现于春秋时期,但到了宋代,号才进入了大普及时代,而到了明清时期,士人取号之风非常盛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郑辰,字文枢,浙江西安人。永乐四年进士,授监察御史。江西安福民告谋逆事,命辰往廉之,具得诬状。福建番客杀人,复命辰往,止坐首恶,释其余。南京敕建报恩寺,役囚万人。蜚语言役夫谤讪,恐有变,命辰往验。无实,无一得罪者。谷庶人谋不轨,复命辰察之,尽得其踪迹。帝语方宾曰:“是真国家耳目臣矣。”
十六年超迁山西按察使,纠治贪浊不少贷。潞州盗起,有司以叛闻,诏发兵讨捕。辰方以事朝京师,奏曰:“民苦徭役而已,请无发兵。”帝然之。还则屏驺从,亲入山谷抚谕。盗皆感泣,复为良民。礼部侍郎蔚绶转粟给山海军,辰统山西民辇任。民劳,多逋耗,绶令即山海贷偿之。展曰:“山西民贫而悍,急之恐生变。不如缓之,使自通有无。”用其言,卒无逋者。丁内艰归,军民诣御史乞留。御史以闻,服阕还旧任。
英宗即位,分遣大臣考察天下方面官。辰往四川、贵州、云南,悉奏罢其不职者。云南布政使周璟居妻丧,继娶。辰劾其有伤风教,璟坐免。正统二年,奉命振南畿、河南饥。时河堤决,即命辰伺便堡塞。或议自大名开渠,引诸水通卫河,利灌输。辰言劳民不便,事遂寝。迁兵部左侍郎,与丰城侯李彬转饷宣府、大同。镇守都督谭广挠令,劾之,事以办。八年得风疾,告归。明年卒。
郑辰为人重义轻财。初登进士,产悉让兄弟。在山西与同僚杜佥事有违言。杜卒,为治丧,资遣其妻子。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五》)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命辰往廉之 廉:查访 .
B.纠治贪浊不少贷 贷:宽恕 .
C.急之恐生变 急:焦急 .
D.辰言劳民不便,事遂寝 寝:停止 .
5.以下各组句子中,能表明郑辰“为百姓着想”的一组是
①复命辰察之,尽得其踪迹 ②民苦徭役而已,请无发兵
③不如缓之,使自通有无 ④悉奏罢其不职者
⑤初登进士,产悉让兄弟 ⑥辰言劳民不便,事遂寝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⑤⑥ D.①③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辰深得皇帝赞赏,称他为“国家耳目臣”。他曾奉皇命调查江西安福民告发的谋逆案以及谷庶人图谋不轨案。
B.郑辰对有问题的官员处置严厉。担任山西按察使时,他对贪官严惩不贷。英宗时,奉命前往地方考核官员,奏罢全部失职官吏。
C.郑辰对官员要求近于苛刻无情。云南布政使周璟妻子死后,续娶本是人之常情,但他却弹劾他有伤风化,让他丢了官。
D.郑辰为人重义轻财,不计嫌怨。虽与同僚发生过言语冲突,但在同僚死后,仍为他治丧,出资送他的妻儿返乡。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蜚语言役夫谤讪,恐有变,命辰往验。(5分)
(2)奉命振南畿、河南饥。时河堤决,即命辰伺便修塞。(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苏秀道中
[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8.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通过哪些内容表现的?请简要概括。(6分)
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句1分,共6分)
(1)总角之宴, 。信誓旦旦, 。 (《诗经》)
(2)鼎铛玉石, ,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杜牧《阿房宫赋》)
(3)箫鼓追随春社近, 。从今若许闲乘月, 。 (陆游《游山西村》)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年猪肥了
骆驼
①这日子咋说呢,真的是转瞬即逝。当各色的菊花纷纷退去,各色的梅花绽放枝头时,杀年猪的时节就到了。
②前几天,母亲在电话里告诉了我杀年猪的具体时间,并嘱我一定回去,我没有推辞,当即应下了。除了父母兄嫂的生日必须回故乡外,杀年猪的日子也是我必须回去的,因为年猪一杀,离春节就不远了。
⑤我的故乡在川北九龙山区,杀年猪时,邻近的乡亲会一起定下日子,在地坡上垒一台大灶,架一口大锅,挑水、劈柴、生火、过秤打号、协助宰杀等工序有明确的分工,大家领了各自的差事,一早就忙开了。“刀儿匠”这时节成了俏货,须提前约下日子,当日清早派一个人去他家背上杀猪用的家什,送上一包烟。“刀儿匠”就点上香烟,悠然地随后跟,好象是去赶一个什么闲会。
④我回去那天,冬日少有的暖阳挂在天上,人们的心情比以往更好了,精神也更足了。我几次想插手帮忙,乡亲们都婉谢了,他们戏说道,这么笨的活路,哪是你这文弱书生干的,一边看热闹去吧!
⑤这杀猪的场面的确壮观。猪们从圈内一出,便一路嚎叫,等到了场上,又都缩在一堆,象真的很懂将会发生的事。报重量的看了秤杆后,高声报上猪的重量,猪的主人便会露出欣喜的神色,自豪极了。等下一家时,若重量高过了上家或低过了上家,主人便会显出更加欣喜或极为沮丧的神色。终于轮到我家了,当母亲听完了报重量的声音后,脸上的笑容十分灿烂,因为我家的猪的重量,比前面最重的要重二十多斤,这说明,母亲一年的辛劳没有白费!她依然保持着“养猪能人”的称号(老家有个规矩,谁家的猪最重,谁家的女主人就是“养猪能人”,乡人敬佩)。
⑥接下发生的事,就令人不太愉快了。当母亲将第二头猪赶到秤架上时,全场的人就哄笑开了。因为那头猪虽然架子大,但十分瘦,那重量,肯定是今年的倒数第一了。我看见母亲的脸绯红,头埋得很低,她还不时地瞟着挂在横木上的猪和乡人们的脸。母亲看我时,脸上笑了笑,尔后迅速转到别处去了。
⑥然后就是开膛剖肚,将猪肉分成大小不一的许多块,各自背回家去。
⑦晚上,自然是好好地款待“刀儿匠”了。因为父亲曾是多年的乡干部,母亲做一手好菜,也因了我回去了,“刀儿匠”和几个主要的男人便依然在我家吃饭喝酒了。大家一个劲地夸母亲的好手艺,一个劲地夸母亲今年又是“养猪能人”,但母亲只是礼节性地笑笑,除了默默地做菜上菜,没有说一句话。
⑧我们围坐在火堂边烤火,高声摆谈,母亲在屋内将猪肉抹上盐,花椒面和辣椒,用力揉搓,然后将猪肉分装在两个大木桶里,盖上了。我知道,隔上几天,母亲会将这些肉拿出,挂在火堂上方,用烟熏上数日,就做成了可口的腊肉了。
⑨第二天,母亲拿出事先留下的没有腌制的肉,叫父亲送我,我一看,就知道是那条瘦猪的,因为那肉上瘦的太多,肥的太少。我向母亲道别时,母亲始终躲着我的目光,她只说,去吧,等腊肉做好了,你爹送。
⑩我怀着喜悦的心情在前面走,父亲则一路无语。临上车时,父亲叫住了我,说,这头瘦猪,可是按你的意思给你们养的,你妈每天上山扯猪草,加上米糠、包谷喂猪。为了到杀猪场上不被人笑话,我叫她给猪喂点饲料,长点膘,你妈就是不同意。她说,你们喜欢吃瘦肉,不想吃饲料喂的猪,只要娃儿们高兴,杀猪场上被人笑话又能咋的?父亲说,你妈昨晚上可是一夜没合眼啊!这几十年,她从没养过这么小的猪!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各色的菊花纷纷退去,各色的梅花绽放枝头”,这些描写,目的是为表达韶光易逝,青春不再的感受。
B.小说插入对故乡杀年猪习俗的叙述,既为写后文写杀年猪做好铺垫,也使小说透出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
C.“不时地瞟着挂在横木上的猪和乡人们的脸”,这个细节描写生动表现出母亲急切而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D.“礼节性地笑笑”“始终躲着我的目光”,这些描写说明母亲对养出“这么小的猪”一直难以释怀。
E.这篇小说的精彩之处不在于曲折离奇的情节与丰富的社会内涵,而在于母亲这个人物身上体现出的自然而复杂的人性。
(2)小说第⑤自然段写的杀猪场面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3)小说中的“我”的母亲具有怎样的性格?请简要说明。 (6分)
(4)小说安排“我”这个人物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状元实业家、教育家张謇
十九世纪下半叶以,随着欧风美雨浸染,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一部分眼光远大的中国人,开始意识到商品和资本的力量,张謇也自然地随着时代起舞。
张謇,江苏南通海门人。他长期在科举和客幕之间流连,科举屡败,这让他“名心益冷”。中法战争后,张謇便产生了“实业救国”的想法,而且认为“中国须振兴实业,其责任须在士大夫”。1894年,42岁的张謇才在恩科会试中被点了状元,被任命为翰林院修撰。任职不久,张謇便陷入党争。
1894年6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张謇力主抵抗。这时,父亲去世,因回家守制,他匆匆离开了京城。1895年2月,甲午战争以中国战败告终。中日签订的《马关条约》准许日本人在中国内地开设工厂,张謇痛心痰首:“几罄中国之膏血,国体之得失无论矣。”夏天,他为湖广总督张之洞起草奏章,提出“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的主张。8月,张之洞授意他筹办纱厂,12月,张之洞正式委任张謇“总理通海一带商务”。
筹办纱厂期间,1898年闰三月,丁忧期满,张誊回翰林院销假。此时,帝后两党激战方酣。政海翻云覆雨,仕途险恶,张謇只留两月,便匆匆南返,跳出了政治漩涡。
张謇为纱厂定名为“大生”。纱厂起初确定为纯粹的商办,拟招商股60万两,但一年只招得三四万两。为了筹款,张謇奔走各地,心力交瘁。无奈之下,将大生纱厂改为官商合办,接受将张之洞用官款购买的美国纱机作价50万两入股,但商人担心官股专权舞弊,不愿参与。后盛宣怀和张謇均分官机,作价25万两,官股只是“按年取息,不问盈亏”,纱厂变为“绅领商办”,商人这才接受。1899年5月,大生纱厂建成纺纱,但经费却依然不足,只能采取“尽花纺纱,卖纱收花”的方法艰难周转。幸运的是当年棉纱市场不错,大生纱厂才柳暗花明,当年便赢利20万两白银。
大生纱厂成功后,张謇没有停止脚步。他办厂是“为通州民生计,亦为中国利计”。张謇的长久设想,是以大生纱厂为核心,利用盈利创办新厂,扩大再生产,最后形成多业共行的大生集团,然后,以实业为基础,发展各项事业,建设一个区域的理想社会。
张謇为运输物料,设立了大生轮船公司;为建立纱厂原料基地,建立了通海垦牧公司;为了制造纺织机器和农具,开办了资生铁冶厂;为办理浚河、筑路、造桥,建立泽生水利公司。他利用纱厂产生的棉籽,创办了广生油厂;利用油厂的下脚油脂,建了大隆皂厂;利用纱厂产生的“飞花”和当地的稻草、芦苇,办起大昌纸厂。他还利用当地小麦,筹建了大兴机器磨面厂,面粉供食用,淀粉做浆纱原科;依靠当地蚕茧,建立了阜生蚕桑染织公司。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帝国主义忙于打仗,民族工商业进入黄金时期,张謇的事业也在这时达到了顶峰。1917年,单大生纱厂的盈利就达76万两白银,1919年又赚了263万两白银,张謇先成为了东南实业界的巨人!
张誊重实业,更重教育。甲午战后,张謇认定“今求国强,当先教育”,世界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1902年,他自筹资金创办通州师范,作为“兴学之本”。传统办学旨在造就官吏,张謇设学则为培养广大的劳动者。他说:“只须努力于学业,将无论为士为农为工为商,皆为健全之国民。”为塑造健全国民,他设课既重国学,又重自然科学技术。
针对旧教育“空言无用”的缺陷,张謇十分注重理论与实际、教育与社会相结合。他为师范、医校、纺校、农校都建立了附属的实习基地。“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是张謇办学的原则。为治南方水患,他创办河海工程学校。为发展当地蚕桑业,他设立蚕桑讲习所。为改良当地棉种,农校应时而立。纱厂需要纺织人才,设立纺校。随着医院的建立,急需新式医生,又设医校。商业管理人才短缺,就设商船学校。为培养铁路管理人才,创建铁路学校。为充实南通市民文化生活,办起伶工学校。
张謇又大办慈善和社会事业。他创办济良所,收容不良妇女与娼妓,创建育婴堂,收养弃婴,建造养老院,收容孤寡老人,创办残废院,为残障提供衣食,创办栖流所,收养乞丐,创办贫民工厂,招收贫民为徒工。他还创办更俗剧场,除旧布新,移风易俗;建南通博物苑,供人观习植物与馆藏文物;建南通图书馆,张謇“捐其所有图书五之四”;办六大公园,办医院等等。
筹办大生之前,南通城内人口不过4万,没有任何工业,只有零星的手工业,人们按农业社会的节奏过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大生纱厂的出现打破了南通的千年沉寂,新企业、新事业不断出现。南通在张謇手中变成了一个令人向往的桃花。
张謇每餐不过一荤一素一汤。他常说:“该用者,为大众用者,虽千万不足惜;自用者,消耗者,一文钱也须考虑,也需节省。”张謇每年的收入,大都用在了不能生利的公共事业上面。
年猪肥了阅读答案篇十
《猪》
“猪”教案
一教学目的
通过对猪的介绍,让同学们了解猪 了解做人的道理
二课程导入
通过图片 ppt等形式让同学们想起猪并说说对猪的印象
。
他们长的不同,但他们都叫猪。
猪的故事1 三只小猪视频 2
关于猪的歇后语:
上一篇:七月七日长生殿 夜半无人私语时
下一篇:天空的彩霞写一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