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高三】
古人云3年2头闰为什么2015没有闰月篇一
《2015年上海高三语文二模古诗鉴赏汇编》
2015年高三二模古诗鉴赏
奉贤区
一丛花·今年春浅侵年
注释:①这首词作于苏轼久病初愈之时。②春浅腊侵月:春浅,尤言春迟。腊侵年,因上年闰月,现年的立春日出现在上年的腊月中。③衰病少悰:衰病,病刚刚好,身体衰弱。少悰,少乐趣。
14、“冰雪破春妍”句有两种对立的理解,一是 ; 二是 。(2分)
15、对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今年春浅腊侵年”句,着一“侵”字,以比拟手法道尽春寒之久,起笔便呈新奇。
B、“露微意、柳际花边”一句,既表现了今年初春的异常,也流露了词人内心的哀愁。
C、“小桃杏、应已争先”一句,是词人的想象,属于虚笔,写得生动活泼,意趣盎然。
D、“朝来”与“楼阁”两句实写,景象虽不阔大,但色调明丽,充满生机,清新可喜。
16、评析词中画线句的抒情特点。(3分)
①
14、“冰雪破春妍”句有两种对立的理解,一是 冰破雪消,已经有了春天的气象 ;二是 天气寒冷,冰雪破坏了春天姹紫嫣红的美景 。(2分)
15、对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今年春浅腊侵年”句,着一“侵”字,以比拟手法道尽春寒之久,起笔便呈新奇。
B、“露微意、柳际花边”一句,既表现了今年初春的异常,也流露了词人内心的哀愁。
C、“小桃杏、应已争先”一句,是词人的想象,属于虚笔,写得生动活泼,意趣盎然。 D、“朝来”与“楼阁”两句实写,景象虽不阔大,但色调明丽,充满生机,清新可喜。
16、评析词中画线句的抒情特点。(3分)
然夜寒且长,但已是大地春回,“孤衾易暖”了,就连那报时钟鼓,也觉得其韵“清圆”悦耳,入耳堪听了。至此作者把初春乍觉而兴奋之情,极有层次、极细腻地刻画了出来,而这种情景正是病起的词人才会有的独特心理感受。
虹口区
定风波
【宋】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③①②
【注释】①此词为作者被贬黔中(即黔州,今四川彭水)时所作。②鬼门关:即石门关,今重庆奉节
县东,因地势险恶而得名。③两谢:指晋诗人谢瞻、谢灵运,二人曾在戏马台前赋诗为乐。
14.黄庭坚是宋代著名词人,字 ,号山谷道人。(1分)
15.对本作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起调低沉,用“万里”“乘船”二词,暗含去国怀乡之感;
B.“一漏天”“似乘船”,生动形象地写出词人恶劣的生活环境;
C.“及至”“也”,二虚词呼应,有久雨得晴、喜出望外的感觉;
D.“鬼门关”是用地势险峻来烘托作者重阳纵饮,举杯消愁之态。
16.结合内容,赏析本词中“老翁”的形象。(4分)
14.黄庭坚是宋代著名词人,字 鲁直 ,号山谷道人。(1分)
15.对本作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反衬作者重阳纵饮,忘怀得失的胸襟。) )。(3分)
A.首句起调低沉,用“万里”“乘船”二词,暗含去国怀乡之感;
B.“一漏天”“似乘船”,生动形象地写出词人恶劣的生活环境;
C.“及至”“也”,二虚词呼应,有久雨得晴、喜出望外的感觉;
D.“鬼门关”是用地势险峻来烘托作者重阳纵饮,举杯消愁之态。
16.结合内容,赏析本词中“老翁”的形象。(4分)
比喻、夸张,用典、设问,等手法,身处险境不向命运屈服;此句巧用晋诗人谢瞻、谢灵运戏马台赋
诗为乐的典故(1分),言说自己重阳节不但照例饮酒赏菊,还要骑马射箭,吟诗填词,其气概直追古时风
流人物(1分)。抒发了作者老当益壮、穷且弥坚的乐观奋发精神(1分)。此处典故的运用收到了言简意丰、
余韵盎然的效果(1分)。
【简析】上片首二句写黔中气候,以明贬谪环境之恶劣。黔中秋来阴雨连绵,遍地是水,人终日只能困
居室内,不好外出活动。不说苦雨,而通过“一漏天”、“似乘船”的比喻,形象生动地表明秋霖不止叫
人不堪其苦的状况。“乘船”而风雨喧江,就有覆舟之虞。所以“似乘船”的比喻是足不出户的意思,又
影射着环境的险恶。联系“万里”二字,又有去国怀乡之感。 下三句是一转,写重阳放晴,登高痛饮。
说重阳天霁,用“及至”、“也”二虚词呼应斡旋,有不期然而然、喜出望外之意。久雨得晴,又适逢佳
节,真是喜上加喜。遂逼出“催醉”二字。“鬼门关外蜀江前”回应“万里黔中”,点明欢度重阳的地点。
“鬼门关”这里是用其险峻来反衬一种忘怀得失的胸襟,颇有几分傲兀之气。 过片三句承上意写重阳
赏菊。古人重阳节有簪菊的风俗,但老翁头上插花却不合时宜,即所谓“几人黄菊上华颠”。作者借这种
不入俗眼的举止,写出一种不服老的气概。“君看”、“莫笑”云云,全是自负口吻。这比前写纵饮就更
进一层,词情再扬。最后三句是高潮。
此三句说自己重阳节不但照例饮酒赏菊,还要骑马射箭,吟诗填词,其气概直追古时的风流人物。此
处巧用晋诗人谢瞻、谢灵运戏马台赋诗之典。
末句中的“拍肩”一词出于郭璞《游仙诗》“右拍洪崖肩”,即追踪的意思。下片从“莫笑老翁犹气
岸”到“风流犹拍古人肩”彼此呼应,一气呵成,将豪迈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词为作者贬谪黔州期间的作品。写出他穷困险恶的处境中,不向命运屈服的博大胸怀;主要通过重
阳即事,抒发了一种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的乐观奋发精神。铸词造句新警生动,用典自然贴切,其豪迈之
气动人心魄。
黄浦区
秋日众哲馆对竹
许浑
萧萧凌雪霜,浓翠异三湘。
疏影月移壁,寒声风满堂。
卷帘秋更早,高枕夜偏长。
忽忆秦溪路,万竿今正凉。
14、本诗对仗联有几联?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1 B、2 C、3 D、4
15、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叠词“萧萧”,生动地突显竹子“凌霜”的神韵美。
B、“异”字,写众哲馆竹色彩不同于三湘竹的变化美。
C、首联写竹傲寒而立,翠绿凌霜,描摹竹林的静态美。
D、颔联写风动起寒声,竹影爬墙,描绘竹林的动态美。
16、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在颈联和尾联是怎样表达情感的。(5分)
14、本诗对仗联有几联?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B )。(1分)
A、1 B、2 C、3 D、4
15、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2分)
A、叠词“萧萧”,生动地突显竹子“凌霜”的神韵美。
B、“异”字,写众哲馆竹色彩不同于三湘竹的变化美。
C、首联写竹傲寒而立,翠绿凌霜,描摹竹林的静态美。
D、颔联写风动起寒声,竹影爬墙,描绘竹林的动态美。
16、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在颈联和尾联是怎样表达情感的。(5分)
颈联运用细节描写,“卷帘”时移、“高枕”愁思,表现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和失落,暗含失意的惆怅;(1
分)同时寓情于景,“秋更早”和“夜偏长”,表现凄凉孤寂的心情。(1分)尾联展开丰富的想象,“秦溪”
路上万竿翠竹摇曳,清凉多姿,内心得到慰藉。(1分)两联意蕴相辅相成,借凌霜翠竹,表明自己傲视困
境的品格,(1分)在写景中寄托了作者坚守清正卓异的情思,含蓄隽永。(1分)
静安、青浦、宝山
卜算子 谢逸
烟雨幂横塘,绀色涵清浅。谁把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江半。
隐几岸乌巾,细葛含风软。不见柴桑避俗翁,心共孤云远。
【注】①幂:覆盖。②绀色:青色。③隐几:靠着几案。④岸:露出额头的戴头巾法。
14.从诗歌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1分)
A、古体诗 B、格律诗 C、长短句 D、元曲
15.对本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③④①②
A、“烟雨幂横塘,绀色涵清浅”写出了烟雨空濛、水光潋滟的美丽景色。
B、以并州剪刀剪来吴江水,突出眼前水色之美,比喻新颖,想象奇特。
C、乌巾、细葛的穿着,伏于几案的动作,刻画了清贫自得的农夫形象。
D、陶渊明是柴桑人,这里以不见陶渊明,寄托了孤独之感、向往之情。
16.“心共孤云远”句中的“远”字用得好,请对此作赏析。(4分)
14.从诗歌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C )(1分)
A、古体诗 B、格律诗 C、长短句 D、元曲
15.对本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3分)
A、“烟雨幂横塘,绀色涵清浅”写出了烟雨空濛、水光潋滟的美丽景色。
B、以并州剪刀剪来吴江水,突出眼前水色之美,比喻新颖,想象奇特。
C、乌巾、细葛的穿着,伏于几案的动作,刻画了清贫自得的农夫形象。
D、陶渊明是柴桑人,这里以不见陶渊明,寄托了孤独之感、向往之情。
16.“心共孤云远”句中的“远”字用得好,请对此作赏析。(4分)
“心共孤云远”,我的心和孤独的云朵一起飘到了一个遥远的地方或一个遥远高洁的精神世界,物我一体,颇有陶渊明隐逸和高洁之姿。表达了词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高远的志向,以及对高洁精神世
界的追求。
浦东区 【中吕】阳春曲·春景
胡祗遹
几枝红雪墙头杏,数点青山屋上屏。一春能得几晴明?三月景,宜醉不宜醒。
残花酝酿蜂儿蜜,细雨调和燕子泥。绿窗春睡觉来迟。谁唤起?窗外晓莺啼。
一帘红雨桃花谢,十里清阴柳影斜。洛阳花酒一时别。春去也,闲煞旧蜂蝶。
14.“中吕”是这首曲的 。(1分)
15.对这首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春能得几晴明”起过渡作用,流露悲哀之情。
B.“窗外晓莺啼”写春声盈耳,营造了和美的氛围。
C.“红雨”句运用比喻,生动描绘出桃花纷落之状。
D.这组“阳春曲”,语言自然流畅,不见雕琢痕迹。
16.结合全诗,赏析“闲煞旧蜂蝶”一句中的“闲煞”。(4分)
14.“中吕”是这首曲的 宫调名 。(1分)
15.对这首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
A.“一春能得几晴明”起过渡作用,流露悲哀之情。
B.“窗外晓莺啼”写春声盈耳,营造了和美的氛围。
C.“红雨”句运用比喻,生动描绘出桃花纷落之状。
D.这组“阳春曲”,语言自然流畅,不见雕琢痕迹。
16.结合全诗,赏析“闲煞旧蜂蝶”一句中的“闲煞”。(4分)
“闲煞”一词,口语化,自然贴切(1分);通过比拟的手法,写出了百花零落之后,蜂蝶无所事事的状态(1分);展现了春归之后的萧条景象(1分),流露出作者的惜春之情(1分)。【或展现了春归之后别一种生机(1分),虽有惜春之情,却无伤感之意(1分)。】
作品鉴赏:以“阳春曲”曲牌写春景,可谓名副其实。这组“阳春曲”包括三支小令,渲染出一派风和日丽、蝶逐蜂嚷、百花争艳的烂漫春色。虽是一组曲,但三首又各有侧重。
第一首可名之为“春晴”。首两句写景。首句写墙头杏花。这里的杏花不仅有数支,而且像堆琼砌玉的红雪般,这就突出了花的繁茂。这里的杏花是是晴天的景物。次句写青山。由于青山在屋后较远的地方,所以看上去像一架屏风。“一春能得几晴明?”强调这晴的难得,这一问句流露出了作者满意的心情。“三月景,宜醉不宜醒”,是在赞美令人陶醉的阳春三月,显示了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态。
第二首可名之为“春睡”。“残花酝酿蜂儿蜜,细雨调和燕子泥。”花虽然残了,蜂儿却还在花丛中飞来飞去,从残蕊中采蜜。这样的残花依然是美好的,不给人以零落凄凉之感。春雨往往令赏春者扫兴,可是燕子却还在雨中穿梭忙碌,衔泥筑窠,纷纷的细雨不但没有妨碍它们,反而帮助它调和泥土。燕子这是非常感激这细雨。燕子无情,人是有情的,这是诗人在赞美春雨。这两句体现了作者对生活观察的细致入微,从小小的虫鸟活动中看出了春意。作者以喜悦的心情写了残花、细雨,写了春的另一种旖旎。“绿窗春睡觉来迟”写窗内人的浓睡,似与窗外的燕、蜂无关,但一个“春”字点出了前后的内在联系,又加一个“绿”字对“春”做了补充,窗内窗外联成一片了。睡意之酣畅,正因为春天气候之宜人。“觉来迟”,毕竟还是醒了。是因为“窗外晓莺啼”惊醒的,这是对莺声的欣悦。这里写浓睡,是写了春天;写醒叫觉,也是写春天;都写了春天的美好。
第三首可名之曰“春归”。首两句写春归的景色。上句写近景,下句写远景。“一帘红雨桃花谢”是房前景象。 “十里清阴柳影斜”是放眼远望的景象。初春之柳,是淡黄疏影;绿柳成荫已是春深了。两句构成残春景象,却仍然是美的:红花绿柳,相映成趣,色彩鲜丽,令人赏心悦目。下一句写人对春去的依依不舍。名花之城洛阳的人们赏春的人比平时多起来,是因为春已无多,也有为春饯别之意。最后两句,作者感叹:“春去也,闲煞旧蜂蝶。”没有了花,蜂蝶自然无所事事了。虽是感叹惋惜,却并不感伤。
总之,这组曲子将春意写得十分浓丽,使人得到暖融融、醉醺醺的感受,并在细小的物像中显出大自然复苏后的生机。三首曲子除了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外,在写法上也注意了变化。第一首论述,第二首问答,第三首感叹。三首比照,浑然一体而又多姿多彩。
普陀区
菩萨蛮 晏几道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注】①玉柱指的是筝上端固定和调节弦的柱,筝柱斜向排列,如一排飞雁。
15.从字数看,这首词属于词中的□□。(1分)
16.对这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起句将筝称之为“哀筝”,为整首词奠定了哀婉动人的基调。
B、“湘波绿”中的一个“绿”字描绘出湘水碧波荡漾的景色。
C、“当筵秋水慢”一句形容筵席前弹筝女子眼神专注的样子。
D、这首词通过多角度的描写折射出弹筝女子的凄凉人生境遇。
17.这首词将乐声中的“哀”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请对此作简要的赏析。(5分) ①
古人云3年2头闰为什么2015没有闰月篇二
《2015年上海高三二模语文试题汇编--古诗鉴赏》
2015年高三二模语文试题汇编--古诗鉴赏
奉贤区
一丛花·今年春浅侵年
注释:①这首词作于苏轼久病初愈之时。②春浅腊侵月:春浅,尤言春迟。腊侵年,因上年闰月,现
年的立春日出现在上年的腊月中。③衰病少悰:衰病,病刚刚好,身体衰弱。少悰,少乐趣。
14、“冰雪破春妍”句有两种对立的理解,一是 ;
二是 。(2分)
15、对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今年春浅腊侵年”句,着一“侵”字,以比拟手法道尽春寒之久,起笔便呈新奇。
B、“露微意、柳际花边”一句,既表现了今年初春的异常,也流露了词人内心的哀愁。
C、“小桃杏、应已争先”一句,是词人的想象,属于虚笔,写得生动活泼,意趣盎然。
D、“朝来”与“楼阁”两句实写,景象虽不阔大,但色调明丽,充满生机,清新可喜。
16、评析词中画线句的抒情特点。(3分)
①
14、“冰雪破春妍”句有两种对立的理解,一是 冰破雪消,已经有了春天的气象 ;二是 天气寒冷,冰
雪破坏了春天姹紫嫣红的美景 。(2分)
15、对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今年春浅腊侵年”句,着一“侵”字,以比拟手法道尽春寒之久,起笔便呈新奇。
B、“露微意、柳际花边”一句,既表现了今年初春的异常,也流露了词人内心的哀愁。
C、“小桃杏、应已争先”一句,是词人的想象,属于虚笔,写得生动活泼,意趣盎然。 D、“朝来”与“楼阁”两句实写,景象虽不阔大,但色调明丽,充满生机,清新可喜。
16、评析词中画线句的抒情特点。(3分)
然夜寒且长,但已是大地春回,“孤衾易暖”了,就连那报时钟鼓,也觉得其韵“清圆”悦耳,入耳堪听了。
至此作者把初春乍觉而兴奋之情,极有层次、极细腻地刻画了出来,而这种情景正是病起的词人才会有的
独特心理感受。
虹口区
定风波
【宋】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1 哈佛北大精英创立
③①②
【注释】①此词为作者被贬黔中(即黔州,今四川彭水)时所作。②鬼门关:即石门关,今重庆奉节
县东,因地势险恶而得名。③两谢:指晋诗人谢瞻、谢灵运,二人曾在戏马台前赋诗为乐。
14.黄庭坚是宋代著名词人,字 ,号山谷道人。(1分)
15.对本作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起调低沉,用“万里”“乘船”二词,暗含去国怀乡之感;
B.“一漏天”“似乘船”,生动形象地写出词人恶劣的生活环境;
C.“及至”“也”,二虚词呼应,有久雨得晴、喜出望外的感觉;
D.“鬼门关”是用地势险峻来烘托作者重阳纵饮,举杯消愁之态。
16.结合内容,赏析本词中“老翁”的形象。(4分)
14.黄庭坚是宋代著名词人,字 鲁直 ,号山谷道人。(1分)
15.对本作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反衬作者重阳纵饮,忘怀得失的胸襟。) )。(3分)
A.首句起调低沉,用“万里”“乘船”二词,暗含去国怀乡之感;
B.“一漏天”“似乘船”,生动形象地写出词人恶劣的生活环境;
C.“及至”“也”,二虚词呼应,有久雨得晴、喜出望外的感觉;
D.“鬼门关”是用地势险峻来烘托作者重阳纵饮,举杯消愁之态。
16.结合内容,赏析本词中“老翁”的形象。(4分)
比喻、夸张,用典、设问,等手法,身处险境不向命运屈服;此句巧用晋诗人谢瞻、谢灵运戏马台赋
诗为乐的典故(1分),言说自己重阳节不但照例饮酒赏菊,还要骑马射箭,吟诗填词,其气概直追古时风
流人物(1分)。抒发了作者老当益壮、穷且弥坚的乐观奋发精神(1分)。此处典故的运用收到了言简意丰、
余韵盎然的效果(1分)。
【简析】上片首二句写黔中气候,以明贬谪环境之恶劣。黔中秋来阴雨连绵,遍地是水,人终日只能困
居室内,不好外出活动。不说苦雨,而通过“一漏天”、“似乘船”的比喻,形象生动地表明秋霖不止叫
人不堪其苦的状况。“乘船”而风雨喧江,就有覆舟之虞。所以“似乘船”的比喻是足不出户的意思,又
影射着环境的险恶。联系“万里”二字,又有去国怀乡之感。 下三句是一转,写重阳放晴,登高痛饮。
说重阳天霁,用“及至”、“也”二虚词呼应斡旋,有不期然而然、喜出望外之意。久雨得晴,又适逢佳
节,真是喜上加喜。遂逼出“催醉”二字。“鬼门关外蜀江前”回应“万里黔中”,点明欢度重阳的地点。
“鬼门关”这里是用其险峻来反衬一种忘怀得失的胸襟,颇有几分傲兀之气。 过片三句承上意写重阳
赏菊。古人重阳节有簪菊的风俗,但老翁头上插花却不合时宜,即所谓“几人黄菊上华颠”。作者借这种
不入俗眼的举止,写出一种不服老的气概。“君看”、“莫笑”云云,全是自负口吻。这比前写纵饮就更
进一层,词情再扬。最后三句是高潮。
此三句说自己重阳节不但照例饮酒赏菊,还要骑马射箭,吟诗填词,其气概直追古时的风流人物。此
处巧用晋诗人谢瞻、谢灵运戏马台赋诗之典。
末句中的“拍肩”一词出于郭璞《游仙诗》“右拍洪崖肩”,即追踪的意思。下片从“莫笑老翁犹气
岸”到“风流犹拍古人肩”彼此呼应,一气呵成,将豪迈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词为作者贬谪黔州期间的作品。写出他穷困险恶的处境中,不向命运屈服的博大胸怀;主要通过重
阳即事,抒发了一种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的乐观奋发精神。铸词造句新警生动,用典自然贴切,其豪迈之
气动人心魄。
2 哈佛北大精英创立
黄浦区
秋日众哲馆对竹
许浑
萧萧凌雪霜,浓翠异三湘。
疏影月移壁,寒声风满堂。
卷帘秋更早,高枕夜偏长。
忽忆秦溪路,万竿今正凉。
14、本诗对仗联有几联?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1 B、2 C、3 D、4
15、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叠词“萧萧”,生动地突显竹子“凌霜”的神韵美。
B、“异”字,写众哲馆竹色彩不同于三湘竹的变化美。
C、首联写竹傲寒而立,翠绿凌霜,描摹竹林的静态美。
D、颔联写风动起寒声,竹影爬墙,描绘竹林的动态美。
16、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在颈联和尾联是怎样表达情感的。(5分)
14、本诗对仗联有几联?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B )。(1分)
A、1 B、2 C、3 D、4
15、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2分)
A、叠词“萧萧”,生动地突显竹子“凌霜”的神韵美。
B、“异”字,写众哲馆竹色彩不同于三湘竹的变化美。
C、首联写竹傲寒而立,翠绿凌霜,描摹竹林的静态美。
D、颔联写风动起寒声,竹影爬墙,描绘竹林的动态美。
16、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在颈联和尾联是怎样表达情感的。(5分)
颈联运用细节描写,“卷帘”时移、“高枕”愁思,表现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和失落,暗含失意的惆怅;(1
分)同时寓情于景,“秋更早”和“夜偏长”,表现凄凉孤寂的心情。(1分)尾联展开丰富的想象,“秦溪”
路上万竿翠竹摇曳,清凉多姿,内心得到慰藉。(1分)两联意蕴相辅相成,借凌霜翠竹,表明自己傲视困
境的品格,(1分)在写景中寄托了作者坚守清正卓异的情思,含蓄隽永。(1分)
静安、青浦、宝山
卜算子 谢逸
烟雨幂横塘,绀色涵清浅。谁把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江半。
隐几岸乌巾,细葛含风软。不见柴桑避俗翁,心共孤云远。
【注】①幂:覆盖。②绀色:青色。③隐几:靠着几案。④岸:露出额头的戴头巾法。
14.从诗歌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1分)
A、古体诗 B、格律诗 C、长短句 D、元曲
15.对本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3 哈佛北大精英创立
③④①②
A、“烟雨幂横塘,绀色涵清浅”写出了烟雨空濛、水光潋滟的美丽景色。
B、以并州剪刀剪来吴江水,突出眼前水色之美,比喻新颖,想象奇特。
C、乌巾、细葛的穿着,伏于几案的动作,刻画了清贫自得的农夫形象。
D、陶渊明是柴桑人,这里以不见陶渊明,寄托了孤独之感、向往之情。
16.“心共孤云远”句中的“远”字用得好,请对此作赏析。(4分)
14.从诗歌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C )(1分)
A、古体诗 B、格律诗 C、长短句 D、元曲
15.对本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3分)
A、“烟雨幂横塘,绀色涵清浅”写出了烟雨空濛、水光潋滟的美丽景色。
B、以并州剪刀剪来吴江水,突出眼前水色之美,比喻新颖,想象奇特。
C、乌巾、细葛的穿着,伏于几案的动作,刻画了清贫自得的农夫形象。
D、陶渊明是柴桑人,这里以不见陶渊明,寄托了孤独之感、向往之情。
16.“心共孤云远”句中的“远”字用得好,请对此作赏析。(4分)
“心共孤云远”,我的心和孤独的云朵一起飘到了一个遥远的地方或一个遥远高洁的精神世界,物我一体,颇有陶渊明隐逸和高洁之姿。表达了词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高远的志向,以及对高洁精神世
界的追求。
浦东区 【中吕】阳春曲·春景
胡祗遹
几枝红雪墙头杏,数点青山屋上屏。一春能得几晴明?三月景,宜醉不宜醒。
残花酝酿蜂儿蜜,细雨调和燕子泥。绿窗春睡觉来迟。谁唤起?窗外晓莺啼。
一帘红雨桃花谢,十里清阴柳影斜。洛阳花酒一时别。春去也,闲煞旧蜂蝶。
14.“中吕”是这首曲的 。(1分)
15.对这首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春能得几晴明”起过渡作用,流露悲哀之情。
B.“窗外晓莺啼”写春声盈耳,营造了和美的氛围。
C.“红雨”句运用比喻,生动描绘出桃花纷落之状。
D.这组“阳春曲”,语言自然流畅,不见雕琢痕迹。
16.结合全诗,赏析“闲煞旧蜂蝶”一句中的“闲煞”。(4分)
14.“中吕”是这首曲的 宫调名 。(1分)
15.对这首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
A.“一春能得几晴明”起过渡作用,流露悲哀之情。
4 哈佛北大精英创立
B.“窗外晓莺啼”写春声盈耳,营造了和美的氛围。
C.“红雨”句运用比喻,生动描绘出桃花纷落之状。
D.这组“阳春曲”,语言自然流畅,不见雕琢痕迹。
16.结合全诗,赏析“闲煞旧蜂蝶”一句中的“闲煞”。(4分)
“闲煞”一词,口语化,自然贴切(1分);通过比拟的手法,写出了百花零落之后,蜂蝶无所事事的状态(1分);展现了春归之后的萧条景象(1分),流露出作者的惜春之情(1分)。【或展现了春归之后别一种生机(1分),虽有惜春之情,却无伤感之意(1分)。】
作品鉴赏:以“阳春曲”曲牌写春景,可谓名副其实。这组“阳春曲”包括三支小令,渲染出一派风和日丽、蝶逐蜂嚷、百花争艳的烂漫春色。虽是一组曲,但三首又各有侧重。
第一首可名之为“春晴”。首两句写景。首句写墙头杏花。这里的杏花不仅有数支,而且像堆琼砌玉的红雪般,这就突出了花的繁茂。这里的杏花是是晴天的景物。次句写青山。由于青山在屋后较远的地方,所以看上去像一架屏风。“一春能得几晴明?”强调这晴的难得,这一问句流露出了作者满意的心情。“三月景,宜醉不宜醒”,是在赞美令人陶醉的阳春三月,显示了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态。
第二首可名之为“春睡”。“残花酝酿蜂儿蜜,细雨调和燕子泥。”花虽然残了,蜂儿却还在花丛中飞来飞去,从残蕊中采蜜。这样的残花依然是美好的,不给人以零落凄凉之感。春雨往往令赏春者扫兴,可是燕子却还在雨中穿梭忙碌,衔泥筑窠,纷纷的细雨不但没有妨碍它们,反而帮助它调和泥土。燕子这是非常感激这细雨。燕子无情,人是有情的,这是诗人在赞美春雨。这两句体现了作者对生活观察的细致入微,从小小的虫鸟活动中看出了春意。作者以喜悦的心情写了残花、细雨,写了春的另一种旖旎。“绿窗春睡觉来迟”写窗内人的浓睡,似与窗外的燕、蜂无关,但一个“春”字点出了前后的内在联系,又加一个“绿”字对“春”做了补充,窗内窗外联成一片了。睡意之酣畅,正因为春天气候之宜人。“觉来迟”,毕竟还是醒了。是因为“窗外晓莺啼”惊醒的,这是对莺声的欣悦。这里写浓睡,是写了春天;写醒叫觉,也是写春天;都写了春天的美好。
第三首可名之曰“春归”。首两句写春归的景色。上句写近景,下句写远景。“一帘红雨桃花谢”是房前景象。 “十里清阴柳影斜”是放眼远望的景象。初春之柳,是淡黄疏影;绿柳成荫已是春深了。两句构成残春景象,却仍然是美的:红花绿柳,相映成趣,色彩鲜丽,令人赏心悦目。下一句写人对春去的依依不舍。名花之城洛阳的人们赏春的人比平时多起来,是因为春已无多,也有为春饯别之意。最后两句,作者感叹:“春去也,闲煞旧蜂蝶。”没有了花,蜂蝶自然无所事事了。虽是感叹惋惜,却并不感伤。
总之,这组曲子将春意写得十分浓丽,使人得到暖融融、醉醺醺的感受,并在细小的物像中显出大自然复苏后的生机。三首曲子除了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外,在写法上也注意了变化。第一首论述,第二首问答,第三首感叹。三首比照,浑然一体而又多姿多彩。
普陀区
菩萨蛮 晏几道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注】①玉柱指的是筝上端固定和调节弦的柱,筝柱斜向排列,如一排飞雁。
15.从字数看,这首词属于词中的□□。(1分)
16.对这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起句将筝称之为“哀筝”,为整首词奠定了哀婉动人的基调。
B、“湘波绿”中的一个“绿”字描绘出湘水碧波荡漾的景色。
C、“当筵秋水慢”一句形容筵席前弹筝女子眼神专注的样子。
D、这首词通过多角度的描写折射出弹筝女子的凄凉人生境遇。
17.这首词将乐声中的“哀”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请对此作简要的赏析。(5分)
5 哈佛北大精英创立
①
古人云3年2头闰为什么2015没有闰月篇三
《农历闰月》
日子树叶稠,光阴逐水流,十冬腊月尽,又到一年头。
提起年腊月,想起一句久违了的乡间俗语,“三十年等他个闰腊月”。这是小时候常听大人们挂在嘴边的话,意思是多大的事不用着急,走着瞧吧,总会让我逮住一个干啥啥啥的机会的!
人生匆匆,四十多年一晃而过,回头算算,经过的闰年闰月也多了去了。可是说来奇怪,在过去的这些闰月中,闰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月的都有,个别的甚至重复了又重复。然而,就是没有一个是真的“闰腊月”。
三十年没个闰腊月!是独我自己运气不佳吗?
其实往开了想想,谁都一个样。还有多少白胡子的老汉们,活透了一辈子的人,到底又有谁实实在在的等着过一个“闰腊月”?!
科学的说,“闰腊月”并非绝无,真的也有。不过是天上掉馅饼哩,实在太稀罕了,非有心人可以追求者。历法表明,三十年时间是远远等不来的,——别说三十年,给你三百年、三千年也不一定能够等来一个。据牧羊人考证,人类社会自有农历纪年法以来,至今也还一个也没有现实经历过。往后看,要过上距离我们最近的第一次闰腊月,也还需要再等上一千三百年,直到公元3358年为止!
这就有点玄了,为什么“幸运降临”总是这么难呢?
要深究这个问题,需要先弄清楚“闰月”的来历。闰月不过是一种历法编制方式。我们知道,太阳、地球和月亮的运行都是有其自身的周期规律的,古人通过观察与计算,按太阳的运行规律制定了公历,按月相的圆缺规律制定了农历。但是因地球自转而形成的昼夜交替,放在公历的年份和农历的月份中都不是正好能整除的,总有一定的误差积累。
公历的闰年闰月设置相对简单,地球绕太阳一圈365.2422天,常年只取其整数为365天,余数0.2422日,四年之后就可累计0.9688天,即将近一天。为此历法中规定,每4年设一闰,放在当年的二月份,变28天为29天。
农历闰月的安排,和新历大有不同,一闰就是一个月,计算上且要复杂得多。
阴历的月份本来只和月亮有关(每月的头一天即初一日必须是朔日),是没有季节意义的,十二个朔望月构成的农历年,长度为29.5306×12=354.3672日,比有季节的回归年365.2422日少10.88天。如果不加调整,则每过17年误差就会积累到184.96天,整整错半年,那时季节将会发生倒置,时序错乱颠倒,五黄六月就能过大年了。
可见如果单使用这样简单的历法,是无法满足人们的生产与生活需要的。我国的农历经过对阴历的修正,成为一套阴阳合历,即把阴历的月份和公历的24节气并行,用24节气来标注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业生产。具体的置闰方法是,在公历的两个冬至之间,如只有12个朔望月则不置闰,若有13个月则置闰。那一年里又以第一个出现的只有一个节气的月份,作为前面邻近那个月的“闰月”。
根据此法推算,从1968年至2031年的六十年里,闰月共有24个之多,如1968闰七月,1971闰五月„„,2009 闰五月,2012 闰四月,„„2028 闰五月,2031 闰三月,„„但是直到3358年(自有农历历法起,这一年将第一次出现一个闰腊月)前,竟然没有一个是“闰腊月”。
为什么会这样缺少“闰腊月”呢?这是和地球的公转轨道有关的。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是个椭圆,太阳就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一年间,地球和太阳的距离时近时远。每年公历6月左右,地球处于远日点,运动慢,所以两个节气的间隔长,闰月出现的可能性就大。所以闰四月、闰五月、闰六月机会很多。而到了公历的12月左右,地球处于近日点,运动速度快,节气间隔短,闰月出现的几率就小。所以正月、冬月、腊月这3个月,成为闰月的机会就少得多了„„
以此可见,三十年等不上个闰腊月也就成为正常的现象。
遗憾的事情总叫人扼腕。要知道老人们说这话的本意,其实是对命运、机会、遇合、缘分的愿望和期盼啊。
斗转星移,日月轮回,生灵万物都在年复一年中生息繁衍。说什么“三十年等个闰腊月”呢,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成败荣枯都不过是些过眼烟云,能不能等上又有什么要紧呢。什么爱情事业,什么财运官途,什么人生多舛,命运无常,其实都无异于一介蜉蝣,一滴露珠,放在天地之间渺小的很,有必要刻意的去等什么吗。
听说有一种人参果,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再三千年才得成熟。天上的蟠桃宴和人间的闰腊月,算来都差不多。
都说天上方一日,世上已千年,千年轮一回又如何,三千年不轮一回又如何。
放松一点,不用紧张。想想人生在世,只要精神足够强,经历够幸运,社会公道,环境清明,能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家庭幸福,平安健康,也就别不他求,乐不思蜀了。什么个天上掉馅饼的“闰腊月”,愿来愿不来的呢。
古人云3年2头闰为什么2015没有闰月篇四
《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课案训练:专题八 考点一 传记阅读》
专题八 考点一 传记阅读
一、(2014福建毕业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王泗原
叶兆言
①与王泗原先生见过很多面,他衣着朴素,看上去很干瘦,愁容满面,虽是长者,却不多见言笑。他是祖父的老部下,也是祖父最信任的人,有人甚至把他戏称为叶圣陶的左膀右臂。
②王泗原送父亲的书,居然称“至诚兄”,这让人觉得很搞笑,父亲也觉得太过客气,毕竟他要比父亲年长许多岁,而且学问太高太深,而且他是那样的严肃。
③八十年代,祖父病重住院,院方规定每周只有三个下午可以探视,王泗原关心祖父的病情,又不愿违背医院规定,便改成每天去家里咨询,向轮流陪同祖父的家属打听情况。照例是问昨晚睡得如何,体温可好,胃口是否开了,然后说一声这很好,也不喝一口茶,就心满意足地走了。大家都觉得这老头十分古怪,天天都如此,其实打一个电话就行,可是谁也不敢这么提醒,有些话一说就俗了。说给祖父听,祖父也很感慨,只能用“真是个古人”来评价。
④我考上大学,祖父很认真地说,我们老开明①的人,是看不上什么大学生的。
⑤王泗原倒是考上过大学,因为家贫,很快退学,他的学问功力,一方面得自家传,一方面全靠自习。说到学问好,祖父经常称赞与自己相熟悉的两位,一位是吕叔湘,一位就是王泗原。坦白地说,我最后没
有走上做学问的道路,既与喜欢写小说有关,也与那些有学问的人太有学问有关,活生生地是被吓住了。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知道自己不可能像他们那样去做学问,这两位实在是太认真太厉害,认真得让人没办法效仿,厉害得可望而不可即。学问是人做的,然而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做。
⑥王泗原出身名门,世代书香,祖父王邦玺是进士,曾任国子监司业及光绪皇帝的南书房行走。王泗原偶尔也会透露一些,譬如关于老佛爷慈禧,与外面传的就不太一样,听上去更像一位邻居老太太,我父亲生前常说,王泗原要是把自己知道的这些事都写出来,会非常有意思,可惜他并不太喜欢与人家卖弄这些破烂。影响他的是父亲王仁照,他当过师范学堂的监督,讲究文字声韵训诂,教子甚严,教导儿子的首要认识,就是“做学问是一种责任”。
⑦王泗原做过小学和中学老师,做过很长时间编辑,这两项工作都很普通,却说明一个人无论何时何地,只要脚踏实地,都可以做出非同寻常的成绩。张中行是老北大出身,积累很厚,学问过人,又是王泗原几十年相处的老同事。他觉得王泗原“有所作就重如泰山,甚至压倒古人”,觉得他的文章“不读书破万卷就写不出来”。
⑧祖父对王泗原的欣赏非同寻常,常以平生获此得力助手而自豪。王泗原在与祖父的闲谈中,说起昔日研究典籍的种种独特感悟,祖父觉得很有意思,力促他将这些感悟写出来。因为祖父的建议,他“勉思所以报命”,把它们当作随笔写,或长或短,每写了一二十则,便送来给祖父看,让祖父提意见。起初是十六开白纸钢笔写,祖父很喜
欢这类文字,提出要分类装订,自告奋勇乐意为他效劳。祖父对这些文字始终“深致奖誉”,渐渐老眼昏花,王泗原又改毛笔纸墨,用大字抄录送来让祖父过目,再到后来,祖父目力更加不及,只好改为口述。
⑨终于完稿,终于成书,这就是后来让学界感到震惊的《古语文例释》。凡是熟悉王泗原的,无人不敬佩他学问精详。然而他的过人之处,还不仅仅是古汉语的研究深入,现代汉语的功力也是十分了得。
⑩王泗原的白话文非常漂亮。多年来,他一直在从事教材的编撰工作,当年的人民教育出版社高手云集,谈笑皆鸿儒,王泗原之外,还有张中行,还有张志公,还有隋树森,都是一时俊杰。还是用一句最简单的评价,人教社的教材关系到全国的中小学生,只要是“王泗原看过的稿子,大家就放心了”,他是把守文字大关的最后一个守门人。
王泗原曾当过胡耀邦的家庭教师,每周上门为其授课,自然是有专车接送,但是他坚持只在远处的胡同口上下车,不让接送的小车开进胡同,以免过分张扬。这就是他最典型的迂腐之处,胡耀邦敬佩王泗原的学问,执弟子礼甚恭,他却从不以此为炫耀,终生不改布衣本色。
[摘编自《陈旧人物(增订本)》]
【注】 ①老开明:指1926年由叶圣陶、夏丏尊等人创办的开明书店。
1.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王泗原在父亲的影响下,当了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出版社编辑,工作脚踏实地,成绩非同寻常。
B.王泗原是叶圣陶的得力助手,并且深受其欣赏、信任,所以,人们称他是叶圣陶的“左膀右臂”。
C.张中行是学问大家,与王泗原又是老同事,文章引用他对王泗原著作的评价,突出王泗原著作的分量。
D.王泗原把研究典籍的感悟写成随笔,并在叶圣陶的力促下,汇成《古语文例释》一书,此书震惊学界。
E.
第段写了王泗原“坚持只在远处的胡同口上下车,不让接送的小车开进胡同”,体现他谦卑低调的布衣本色。
解析:AD A项,说王泗原当教师、做编辑是在父亲的影响下,文中没有依据;D项,原文是叶圣陶力促王泗原将这些感悟写出来。
2.文章第③段引用“祖父”对王泗原的评价,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解析:从突出传主个性和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两方面来作答,材料包括引用的内容都使传主形象更加丰满真实。
答案:①突出王泗原品质中最可贵的一面,为人诚挚,表达作者对其人品的钦敬。
②引用“祖父”的评价,说王泗原堪比古人,突出了传主事迹的真实可信。
3.文章第⑤段说“学问是人做的,然而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做”,这句话有何含意?请根据文本简要探析。
解析:理解文中句子的含意,要注意语句的表层含意和深层含意。这句话表面上似乎说明一种事实,实际上是拿自己一个普通人和大学问家比较,既表明了治学之难,又表达了对传主的钦敬。
答案:(示例)①揭示了治学之艰难,表现了王泗原治学上的过人之处:积累深厚精详,责任感强,态度认真严谨,学问精湛,功力了得,远超常人。表达作者对他治学精神的由衷敬佩。②要想做好学问,必须要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二、(2014福州毕业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他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教书
谢志浩
1900年农历闰八月二十七,陈岱孙出生于福州文儒坊簪缨之家。祖父陈宝璐为光绪十六年进士,伯祖父陈宝琛同治七年进士,乃末代帝师,外祖父和舅父为驻外使节,英语娴熟。深厚的家学渊源,陈岱孙耳濡目染,中学、西学的根基,自然十分扎实。
1918年,陈岱孙考入清华高等科,经过两年的埋头苦读,旅洋游美。进入哈佛大学经济系,经过导师卜洛克先生特别推荐,陈岱孙得以在校图书馆书库,使用小隔间,发奋苦读,废寝忘食。1926年3月,博士论文《马萨诸塞州地方政府开支和人口密度的关系》通过答辩。1927年夏,得到母校聘书,前往经济系任教,开始了一生中难以忘怀的清华岁月。在清华任教之初,承担《财政学》、《经济学概论》、《经济学说
古人云3年2头闰为什么2015没有闰月篇五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八 考点一 传记阅读 Word版含答案]》
一、(2014福建毕业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王泗原
叶兆言
①与王泗原先生见过很多面,他衣着朴素,看上去很干瘦,愁容满
面,虽是长者,却不多见言笑。他是祖父的老部下,也是祖父最信任的人,有人甚至把他戏称为叶圣陶的左膀右臂。
②王泗原送父亲的书,居然称“至诚兄”,这让人觉得很搞笑,父亲也觉得太过客气,毕竟他要比父亲年长许多岁,而且学问太高太深,而且他是那样的严肃。
③八十年代,祖父病重住院,院方规定每周只有三个下午可以探视,王泗原关心祖父的病情,又不愿违背医院规定,便改成每天去家里咨询,向轮流陪同祖父的家属打听情况。照例是问昨晚睡得如何,体温可好,胃口是否开了,然后说一声这很好,也不喝一口茶,就心满意足地走了。大家都觉得这老头十分古怪,天天都如此,其实打一个电话就行,可是谁也不敢这么提醒,有些话一说就俗了。说给祖父听,祖父也很感慨,只能用“真是个古人”来评价。
④我考上大学,祖父很认真地说,我们老开明①的人,是看不上什么大学生的。
⑤王泗原倒是考上过大学,因为家贫,很快退学,他的学问功力,一方面得自家传,一方面全靠自习。说到学问好,祖父经常称赞与自己相熟悉的两位,一位是吕叔湘,一位就是王泗原。坦白地说,我最后没有走上做学问的道路,既与喜欢写小说有关,也与那些有学问的人太有学问有关,活生生地是被吓住了。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知道自己不可能像他们那样去做学问,这两位实在是太认真太厉害,认真得让人没办法效仿,厉害得可望而不可即。学问是人做的,然而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做。
⑥王泗原出身名门,世代书香,祖父王邦玺是进士,曾任国子监司
业及光绪皇帝的南书房行走。王泗原偶尔也会透露一些,譬如关于老佛爷慈禧,与外面传的就不太一样,听上去更像一位邻居老太太,我父亲生前常说,王泗原要是把自己知道的这些事都写出来,会非常有意思,可惜他并不太喜欢与人家卖弄这些破烂。影响他的是父亲王仁照,他当过师范学堂的监督,讲究文字声韵训诂,教子甚严,教导儿子的首要认识,就是“做学问是一种责任”。
⑦王泗原做过小学和中学老师,做过很长时间编辑,这两项工作都很普通,却说明一个人无论何时何地,只要脚踏实地,都可以做出非同寻常的成绩。张中行是老北大出身,积累很厚,学问过人,又是王泗原几十年相处的老同事。他觉得王泗原“有所作就重如泰山,甚至压倒古人”,觉得他的文章“不读书破万卷就写不出来”。
⑧祖父对王泗原的欣赏非同寻常,常以平生获此得力助手而自豪。王泗原在与祖父的闲谈中,说起昔日研究典籍的种种独特感悟,祖父觉得很有意思,力促他将这些感悟写出来。因为祖父的建议,他“勉思所
以报命”,把它们当作随笔写,或长或短,每写了一二十则,便送来给祖父看,让祖父提意见。起初是十六开白纸钢笔写,祖父很喜欢这类文字,提出要分类装订,自告奋勇乐意为他效劳。祖父对这些文字始终“深致奖誉”,渐渐老眼昏花,王泗原又改毛笔纸墨,用大字抄录送来让祖父过目,再到后来,祖父目力更加不及,只好改为口述。
⑨终于完稿,终于成书,这就是后来让学界感到震惊的《古语文例释》。凡是熟悉王泗原的,无人不敬佩他学问精详。然而他的过人之处,还不仅仅是古汉语的研究深入,现代汉语的功力也是十分了得。
⑩王泗原的白话文非常漂亮。多年来,他一直在从事教材的编撰工作,当年的人民教育出版社高手云集,谈笑皆鸿儒,王泗原之外,还有张中行,还有张志公,还有隋树森,都是一时俊杰。还是用一句最简单的评价,人教社的教材关系到全国的中小学生,只要是“王泗原看过的稿子,大家就放心了”,他是把守文字大关的最后一个守门人。
王泗原曾当过胡耀邦的家庭教师,每周上门为其授课,自然是有
专车接送,但是他坚持只在远处的胡同口上下车,不让接送的小车开进胡同,以免过分张扬。这就是他最典型的迂腐之处,胡耀邦敬佩王泗原的学问,执弟子礼甚恭,他却从不以此为炫耀,终生不改布衣本色。
【注】 ①老开明:指1926年由叶圣陶、夏丏尊等人创办的开明书店。
1.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王泗原在父亲的影响下,当了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出版社编辑,工作脚踏实地,成绩非同寻常。
B.王泗原是叶圣陶的得力助手,并且深受其欣赏、信任,所以,人们称他是叶圣陶的“左膀右臂”。
C.张中行是学问大家,与王泗原又是老同事,文章引用他对王泗原著作的评价,突出王泗原著作的分量。
D.王泗原把研究典籍的感悟写成随笔,并在叶圣陶的力促下,汇成《古语文例释》一书,此书震惊学界。
E.第段写了王泗原“坚持只在远处的胡同口上下车,不让接送的小车开进胡同”,体现他谦卑低调的布衣本色。
解析:AD A项,说王泗原当教师、做编辑是在父亲的影响下,文中没有依据;D项,原文是叶圣陶力促王泗原将这些感悟写出来。
2.文章第③段引用“祖父”对王泗原的评价,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解析:从突出传主个性和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两方面来作答,材料包括引用的内容都使传主形象更加丰满真实。
答案:①突出王泗原品质中最可贵的一面,为人诚挚,表达作者对其人品的钦敬。
②引用“祖父”的评价,说王泗原堪比古人,突出了传主事迹的真实可信。
3.文章第⑤段说“学问是人做的,然而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做”,这句话有何含意?请根据文本简要探析。 解析:理解文中句子的含意,要注意语句的表层含意和深层含意。这句话表面上似乎说明一种事实,实际上是拿自己一个普通人和大学问家比较,既表明了治学之难,又表达了对传主的钦敬。
答案:(示例)①揭示了治学之艰难,表现了王泗原治学上的过人之处:积累深厚精详,责任感强,态度认真严谨,学问精湛,功力了得,远超常人。表达作者对他治学精神的由衷敬佩。②要想做好学问,必须要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二、(2014福州毕业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他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教书
谢志浩
1900年农历闰八月二十七,陈岱孙出生于福州文儒坊簪缨之家。祖父陈宝璐为光绪十六年进士,伯祖父陈宝琛同治七年进士,乃末代帝师,外祖父和舅父为驻外使节,英语娴熟。深厚的家学渊源,陈岱孙耳濡目染,中学、西学的根基,自然十分扎实。
1918年,陈岱孙考入清华高等科,经过两年的埋头苦读,旅洋游美。进入哈佛大学经济系,经过导师卜洛克先生特别推荐,陈岱孙得以在校图书馆书库,使用小隔间,发奋苦读,废寝忘食。1926年3月,博士论文《马萨诸塞州地方政府开支和人口密度的关系》通过答辩。1927年夏,
古人云3年2头闰为什么2015没有闰月篇六
《【导与练】2015届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课案训练:专题八 考点一 传记阅读]》
专题八 考点一 传记阅读
一、(2014福建毕业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王泗原
叶兆言
①与王泗原先生见过很多面,他衣着朴素,看上去很干瘦,愁容满面,虽是长者,却不多见言笑。他是祖父的老部下,也是祖父最信任的人,有人甚至把他戏称为叶圣陶的左膀右臂。
②王泗原送父亲的书,居然称“至诚兄”,这让人觉得很搞笑,父亲也觉得太过客气,毕竟他要比父亲年长许多岁,而且学问太高太深,而且他是那样的严肃。
③八十年代,祖父病重住院,院方规定每周只有三个下午可以探视,王泗原关心祖父的病情,又不愿违背医院规定,便改成每天去家里咨询,向轮流陪同祖父的家属打听情况。照例是问昨晚睡得如何,体温可好,胃口是否开了,然后说一声这很好,也不喝一口茶,就心满意足地走了。大家都觉得这老头十分古怪,天天都如此,其实打一个电话就行,可是谁也不敢这么提醒,有些话一说就俗了。说给祖父听,祖父也很感慨,只能用“真是个古人”来评价。
④我考上大学,祖父很认真地说,我们老开明①的人,是看不上什么大学生的。
⑤王泗原倒是考上过大学,因为家贫,很快退学,他的学问功力,一方面得自家传,一方面全靠自习。说到学问好,祖父经常称赞与自己相熟悉的两位,一位是吕叔湘,一位就是王泗原。坦白地说,我最后没有走
上做学问的道路,既与喜欢写小说有关,也与那些有学问的人太有学问有关,活生生地是被吓住了。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知道自己不可能像他们那样去做学问,这两位实在是太认真太厉害,认真得让人没办法效仿,厉害得可望而不可即。学问是人做的,然而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做。
⑥王泗原出身名门,世代书香,祖父王邦玺是进士,曾任国子监司业及光绪皇帝的南书房行走。王泗原偶尔也会透露一些,譬如关于老佛爷慈禧,与外面传的就不太一样,听上去更像一位邻居老太太,我父亲生前常说,王泗原要是把自己知道的这些事都写出来,会非常有意思,可惜他并不太喜欢与人家卖弄这些破烂。影响他的是父亲王仁照,他当过师范学堂的监督,讲究文字声韵训诂,教子甚严,教导儿子的首要认识,就是“做学问是一种责任”。
⑦王泗原做过小学和中学老师,做过很长时间编辑,这两项工作都很普通,却说明一个人无论何时何地,只要脚踏实地,都可以做出非同寻常的成绩。张中行是老北大出身,积累很厚,学问过人,又是王泗原几十年相处的老同事。他觉得王泗原“有所作就重如泰山,甚至压倒古人”,觉得他的文章“不读书破万卷就写不出来”。
⑧祖父对王泗原的欣赏非同寻常,常以平生获此得力助手而自豪。王泗原在与祖父的闲谈中,说起昔日研究典籍的种种独特感悟,祖父觉得很有意思,力促他将这些感悟写出来。因为祖父的建议,他“勉思所以报命”,把它们当作随笔写,或长或短,每写了一二十则,便送来给祖父看,让祖父提意见。起初是十六开白纸钢笔写,祖父很喜欢这类文字,提出要分类装订,自告奋勇乐意为他效劳。祖父对这些文字始终“深致
奖誉”,渐渐老眼昏花,王泗原又改毛笔纸墨,用大字抄录送来让祖父过目,再到后来,祖父目力更加不及,只好改为口述。
⑨终于完稿,终于成书,这就是后来让学界感到震惊的《古语文例释》。凡是熟悉王泗原的,无人不敬佩他学问精详。然而他的过人之处,还不仅仅是古汉语的研究深入,现代汉语的功力也是十分了得。
⑩王泗原的白话文非常漂亮。多年来,他一直在从事教材的编撰工作,当年的人民教育出版社高手云集,谈笑皆鸿儒,王泗原之外,还有张中行,还有张志公,还有隋树森,都是一时俊杰。还是用一句最简单的评价,人教社的教材关系到全国的中小学生,只要是“王泗原看过的稿子,大家就放心了”,他是把守文字大关的最后一个守门人。
王泗原曾当过胡耀邦的家庭教师,每周上门为其授课,自然是有专车接送,但是他坚持只在远处的胡同口上下车,不让接送的小车开进胡同,以免过分张扬。这就是他最典型的迂腐之处,胡耀邦敬佩王泗原的学问,执弟子礼甚恭,他却从不以此为炫耀,终生不改布衣本色。
[摘编自《陈旧人物(增订本)》]
【注】 ①老开明:指1926年由叶圣陶、夏丏尊等人创办的开明书店。
1.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王泗原在父亲的影响下,当了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出版社编辑,工作脚踏实地,成绩非同寻常。
B.王泗原是叶圣陶的得力助手,并且深受其欣赏、信任,所以,人们称他是叶圣陶的“左膀右臂”。
C.张中行是学问大家,与王泗原又是老同事,文章引用他对王泗原著作的评价,突出王泗原著作的分量。
D.王泗原把研究典籍的感悟写成随笔,并在叶圣陶的力促下,汇成《古语文例释》一书,此书震惊学界。
E.第段写了王泗原“坚持只在远处的胡同口上下车,不让接送的小车开进胡同”,体现他谦卑低调的布衣本色。
解析:AD A项,说王泗原当教师、做编辑是在父亲的影响下,文中没有依据;D项,原文是叶圣陶力促王泗原将这些感悟写出来。
2.文章第③段引用“祖父”对王泗原的评价,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解析:从突出传主个性和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两方面来作答,材料包括引用的内容都使传主形象更加丰满真实。
答案:①突出王泗原品质中最可贵的一面,为人诚挚,表达作者对其人品的钦敬。
②引用“祖父”的评价,说王泗原堪比古人,突出了传主事迹的真实可信。
3.文章第⑤段说“学问是人做的,然而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做”,这句话有何含意?请根据文本简要探析。
解析:理解文中句子的含意,要注意语句的表层含意和深层含意。这句话表面上似乎说明一种事实,实际上是拿自己一个普通人和大学问家比较,既表明了治学之难,又表达了对传主的钦敬。
答案:(示例)①揭示了治学之艰难,表现了王泗原治学上的过人之处:积累深厚精详,责任感强,态度认真严谨,学问精湛,功力了得,远超常人。表达作者对他治学精神的由衷敬佩。②要想做好学问,必须要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二、(2014福州毕业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他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教书
谢志浩
1900年农历闰八月二十七,陈岱孙出生于福州文儒坊簪缨之家。祖父陈宝璐为光绪十六年进士,伯祖父陈宝琛同治七年进士,乃末代帝师,外祖父和舅父为驻外使节,英语娴熟。深厚的家学渊源,陈岱孙耳濡目染,中学、西学的根基,自然十分扎实。
1918年,陈岱孙考入清华高等科,经过两年的埋头苦读,旅洋游美。进入哈佛大学经济系,经过导师卜洛克先生特别推荐,陈岱孙得以在校图书馆书库,使用小隔间,发奋苦读,废寝忘食。1926年3月,博士论文《马萨诸塞州地方政府开支和人口密度的关系》通过答辩。1927年夏,得到母校聘书,前往经济系任教,开始了一生中难以忘怀的清华岁月。在清华任教之初,承担《财政学》、《经济学概论》、《经济学说史》三门课程,立志谋求“学术独立”,内心存在强烈的愿望,使用中文上课。这在当时,除了社会学系的陈达先生,尚不多见。作为坚韧的爱国主义者,
古人云3年2头闰为什么2015没有闰月篇七
《【导与练】2015届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课案训练:专题八 考点一 传记阅读]》
专题八 考点一 传记阅读
一、(2014福建毕业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王泗原
叶兆言
①与王泗原先生见过很多面,他衣着朴素,看上去很干瘦,愁容满面,虽是长者,却不多见言笑。他是祖父的老部下,也是祖父最信任的人,有人甚至把他戏称为叶圣陶的左膀右臂。
②王泗原送父亲的书,居然称“至诚兄”,这让人觉得很搞笑,父亲也觉得太过客气,毕竟他要比父亲年长许多岁,而且学问太高太深,而且他是那样的严肃。
③八十年代,祖父病重住院,院方规定每周只有三个下午可以探视,王泗原关心祖父的病情,又不愿违背医院规定,便改成每天去家里咨询,向轮流陪同祖父的家属打听情况。照例是问昨晚睡得如何,体温可好,胃口是否开了,然后说一声这很好,也不喝一口茶,就心满意足地走了。大家都觉得这老头十分古怪,天天都如此,其实打一个电话就行,可是谁也不敢这么提醒,有些话一说就俗了。说给祖父听,祖父也很感慨,只能用“真是个古人”来评价。
④我考上大学,祖父很认真地说,我们老开明①的人,是看不上什么大学生的。
⑤王泗原倒是考上过大学,因为家贫,很快退学,他的学问功力,一方面得自家传,一方面全靠自习。说到学问好,祖父经常称赞与自己相熟悉的两位,一位是吕叔湘,一位就是王泗原。坦白地说,我最后没有走
上做学问的道路,既与喜欢写小说有关,也与那些有学问的人太有学问有关,活生生地是被吓住了。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知道自己不可能像他们那样去做学问,这两位实在是太认真太厉害,认真得让人没办法效仿,厉害得可望而不可即。学问是人做的,然而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做。
⑥王泗原出身名门,世代书香,祖父王邦玺是进士,曾任国子监司业及光绪皇帝的南书房行走。王泗原偶尔也会透露一些,譬如关于老佛爷慈禧,与外面传的就不太一样,听上去更像一位邻居老太太,我父亲生前常说,王泗原要是把自己知道的这些事都写出来,会非常有意思,可惜他并不太喜欢与人家卖弄这些破烂。影响他的是父亲王仁照,他当过师范学堂的监督,讲究文字声韵训诂,教子甚严,教导儿子的首要认识,就是“做学问是一种责任”。
⑦王泗原做过小学和中学老师,做过很长时间编辑,这两项工作都很普通,却说明一个人无论何时何地,只要脚踏实地,都可以做出非同寻常的成绩。张中行是老北大出身,积累很厚,学问过人,又是王泗原几十年相处的老同事。他觉得王泗原“有所作就重如泰山,甚至压倒古人”,觉得他的文章“不读书破万卷就写不出来”。
⑧祖父对王泗原的欣赏非同寻常,常以平生获此得力助手而自豪。王泗原在与祖父的闲谈中,说起昔日研究典籍的种种独特感悟,祖父觉得很有意思,力促他将这些感悟写出来。因为祖父的建议,他“勉思所以报命”,把它们当作随笔写,或长或短,每写了一二十则,便送来给祖父看,让祖父提意见。起初是十六开白纸钢笔写,祖父很喜欢这类文字,提出要分类装订,自告奋勇乐意为他效劳。祖父对这些文字始终“深致
奖誉”,渐渐老眼昏花,王泗原又改毛笔纸墨,用大字抄录送来让祖父过目,再到后来,祖父目力更加不及,只好改为口述。
⑨终于完稿,终于成书,这就是后来让学界感到震惊的《古语文例释》。凡是熟悉王泗原的,无人不敬佩他学问精详。然而他的过人之处,还不仅仅是古汉语的研究深入,现代汉语的功力也是十分了得。
⑩王泗原的白话文非常漂亮。多年来,他一直在从事教材的编撰工作,当年的人民教育出版社高手云集,谈笑皆鸿儒,王泗原之外,还有张中行,还有张志公,还有隋树森,都是一时俊杰。还是用一句最简单的评价,人教社的教材关系到全国的中小学生,只要是“王泗原看过的稿子,大家就放心了”,他是把守文字大关的最后一个守门人。
王泗原曾当过胡耀邦的家庭教师,每周上门为其授课,自然是有专车接送,但是他坚持只在远处的胡同口上下车,不让接送的小车开进胡同,以免过分张扬。这就是他最典型的迂腐之处,胡耀邦敬佩王泗原的学问,执弟子礼甚恭,他却从不以此为炫耀,终生不改布衣本色。
[摘编自《陈旧人物(增订本)》]
【注】 ①老开明:指1926年由叶圣陶、夏丏尊等人创办的开明书店。
1.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王泗原在父亲的影响下,当了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出版社编辑,工作脚踏实地,成绩非同寻常。
B.王泗原是叶圣陶的得力助手,并且深受其欣赏、信任,所以,人们称他是叶圣陶的“左膀右臂”。
C.张中行是学问大家,与王泗原又是老同事,文章引用他对王泗原著作的评价,突出王泗原著作的分量。
D.王泗原把研究典籍的感悟写成随笔,并在叶圣陶的力促下,汇成《古语文例释》一书,此书震惊学界。
E.第段写了王泗原“坚持只在远处的胡同口上下车,不让接送的小车开进胡同”,体现他谦卑低调的布衣本色。
解析:AD A项,说王泗原当教师、做编辑是在父亲的影响下,文中没有依据;D项,原文是叶圣陶力促王泗原将这些感悟写出来。
2.文章第③段引用“祖父”对王泗原的评价,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解析:从突出传主个性和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两方面来作答,材料包括引用的内容都使传主形象更加丰满真实。
答案:①突出王泗原品质中最可贵的一面,为人诚挚,表达作者对其人品的钦敬。
②引用“祖父”的评价,说王泗原堪比古人,突出了传主事迹的真实可信。
3.文章第⑤段说“学问是人做的,然而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做”,这句话有何含意?请根据文本简要探析。
解析:理解文中句子的含意,要注意语句的表层含意和深层含意。这句话表面上似乎说明一种事实,实际上是拿自己一个普通人和大学问家比较,既表明了治学之难,又表达了对传主的钦敬。
答案:(示例)①揭示了治学之艰难,表现了王泗原治学上的过人之处:积累深厚精详,责任感强,态度认真严谨,学问精湛,功力了得,远超常人。表达作者对他治学精神的由衷敬佩。②要想做好学问,必须要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二、(2014福州毕业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他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教书
谢志浩
1900年农历闰八月二十七,陈岱孙出生于福州文儒坊簪缨之家。祖父陈宝璐为光绪十六年进士,伯祖父陈宝琛同治七年进士,乃末代帝师,外祖父和舅父为驻外使节,英语娴熟。深厚的家学渊源,陈岱孙耳濡目染,中学、西学的根基,自然十分扎实。
1918年,陈岱孙考入清华高等科,经过两年的埋头苦读,旅洋游美。进入哈佛大学经济系,经过导师卜洛克先生特别推荐,陈岱孙得以在校图书馆书库,使用小隔间,发奋苦读,废寝忘食。1926年3月,博士论文《马萨诸塞州地方政府开支和人口密度的关系》通过答辩。1927年夏,得到母校聘书,前往经济系任教,开始了一生中难以忘怀的清华岁月。在清华任教之初,承担《财政学》、《经济学概论》、《经济学说史》三门课程,立志谋求“学术独立”,内心存在强烈的愿望,使用中文上课。这在当时,除了社会学系的陈达先生,尚不多见。作为坚韧的爱国主义者,
古人云3年2头闰为什么2015没有闰月篇八
《【导与练】2015届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课案训练:专题八 考点一 传记阅读]》
专题八 考点一 传记阅读
一、(2014福建毕业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王泗原
叶兆言
①与王泗原先生见过很多面,他衣着朴素,看上去很干瘦,愁容满面,虽是长者,却不多见言笑。他是祖父的老部下,也是祖父最信任的人,有人甚至把他戏称为叶圣陶的左膀右臂。
②王泗原送父亲的书,居然称“至诚兄”,这让人觉得很搞笑,父亲也觉得太过客气,毕竟他要比父亲年长许多岁,而且学问太高太深,而且他是那样的严肃。
③八十年代,祖父病重住院,院方规定每周只有三个下午可以探视,王泗原关心祖父的病情,又不愿违背医院规定,便改成每天去家里咨询,向轮流陪同祖父的家属打听情况。照例是问昨晚睡得如何,体温可好,胃口是否开了,然后说一声这很好,也不喝一口茶,就心满意足地走了。大家都觉得这老头十分古怪,天天都如此,其实打一个电话就行,可是谁也不敢这么提醒,有些话一说就俗了。说给祖父听,祖父也很感慨,只能用“真是个古人”来评价。
④我考上大学,祖父很认真地说,我们老开明①的人,是看不上什么大学生的。
⑤王泗原倒是考上过大学,因为家贫,很快退学,他的学问功力,一方面得自家传,一方面全靠自习。说到学问好,祖父经常称赞与自己相熟悉的两位,一位是吕叔湘,一位就是王泗原。坦白地说,我最后没有走
上做学问的道路,既与喜欢写小说有关,也与那些有学问的人太有学问有关,活生生地是被吓住了。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知道自己不可能像他们那样去做学问,这两位实在是太认真太厉害,认真得让人没办法效仿,厉害得可望而不可即。学问是人做的,然而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做。
⑥王泗原出身名门,世代书香,祖父王邦玺是进士,曾任国子监司业及光绪皇帝的南书房行走。王泗原偶尔也会透露一些,譬如关于老佛爷慈禧,与外面传的就不太一样,听上去更像一位邻居老太太,我父亲生前常说,王泗原要是把自己知道的这些事都写出来,会非常有意思,可惜他并不太喜欢与人家卖弄这些破烂。影响他的是父亲王仁照,他当过师范学堂的监督,讲究文字声韵训诂,教子甚严,教导儿子的首要认识,就是“做学问是一种责任”。
⑦王泗原做过小学和中学老师,做过很长时间编辑,这两项工作都很普通,却说明一个人无论何时何地,只要脚踏实地,都可以做出非同寻常的成绩。张中行是老北大出身,积累很厚,学问过人,又是王泗原几十年相处的老同事。他觉得王泗原“有所作就重如泰山,甚至压倒古人”,觉得他的文章“不读书破万卷就写不出来”。
⑧祖父对王泗原的欣赏非同寻常,常以平生获此得力助手而自豪。王泗原在与祖父的闲谈中,说起昔日研究典籍的种种独特感悟,祖父觉得很有意思,力促他将这些感悟写出来。因为祖父的建议,他“勉思所以报命”,把它们当作随笔写,或长或短,每写了一二十则,便送来给祖父看,让祖父提意见。起初是十六开白纸钢笔写,祖父很喜欢这类文字,提出要分类装订,自告奋勇乐意为他效劳。祖父对这些文字始终“深致
奖誉”,渐渐老眼昏花,王泗原又改毛笔纸墨,用大字抄录送来让祖父过目,再到后来,祖父目力更加不及,只好改为口述。
⑨终于完稿,终于成书,这就是后来让学界感到震惊的《古语文例释》。凡是熟悉王泗原的,无人不敬佩他学问精详。然而他的过人之处,还不仅仅是古汉语的研究深入,现代汉语的功力也是十分了得。
⑩王泗原的白话文非常漂亮。多年来,他一直在从事教材的编撰工作,当年的人民教育出版社高手云集,谈笑皆鸿儒,王泗原之外,还有张中行,还有张志公,还有隋树森,都是一时俊杰。还是用一句最简单的评价,人教社的教材关系到全国的中小学生,只要是“王泗原看过的稿子,大家就放心了”,他是把守文字大关的最后一个守门人。
王泗原曾当过胡耀邦的家庭教师,每周上门为其授课,自然是有专车接送,但是他坚持只在远处的胡同口上下车,不让接送的小车开进胡同,以免过分张扬。这就是他最典型的迂腐之处,胡耀邦敬佩王泗原的学问,执弟子礼甚恭,他却从不以此为炫耀,终生不改布衣本色。
[摘编自《陈旧人物(增订本)》]
【注】 ①老开明:指1926年由叶圣陶、夏丏尊等人创办的开明书店。
1.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王泗原在父亲的影响下,当了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出版社编辑,工作脚踏实地,成绩非同寻常。
B.王泗原是叶圣陶的得力助手,并且深受其欣赏、信任,所以,人们称他是叶圣陶的“左膀右臂”。
C.张中行是学问大家,与王泗原又是老同事,文章引用他对王泗原著作的评价,突出王泗原著作的分量。
D.王泗原把研究典籍的感悟写成随笔,并在叶圣陶的力促下,汇成《古语文例释》一书,此书震惊学界。
E.第段写了王泗原“坚持只在远处的胡同口上下车,不让接送的小车开进胡同”,体现他谦卑低调的布衣本色。
解析:AD A项,说王泗原当教师、做编辑是在父亲的影响下,文中没有依据;D项,原文是叶圣陶力促王泗原将这些感悟写出来。
2.文章第③段引用“祖父”对王泗原的评价,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解析:从突出传主个性和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两方面来作答,材料包括引用的内容都使传主形象更加丰满真实。
答案:①突出王泗原品质中最可贵的一面,为人诚挚,表达作者对其人品的钦敬。
②引用“祖父”的评价,说王泗原堪比古人,突出了传主事迹的真实可信。
3.文章第⑤段说“学问是人做的,然而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做”,这句话有何含意?请根据文本简要探析。
解析:理解文中句子的含意,要注意语句的表层含意和深层含意。这句话表面上似乎说明一种事实,实际上是拿自己一个普通人和大学问家比较,既表明了治学之难,又表达了对传主的钦敬。
答案:(示例)①揭示了治学之艰难,表现了王泗原治学上的过人之处:积累深厚精详,责任感强,态度认真严谨,学问精湛,功力了得,远超常人。表达作者对他治学精神的由衷敬佩。②要想做好学问,必须要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二、(2014福州毕业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他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教书
谢志浩
1900年农历闰八月二十七,陈岱孙出生于福州文儒坊簪缨之家。祖父陈宝璐为光绪十六年进士,伯祖父陈宝琛同治七年进士,乃末代帝师,外祖父和舅父为驻外使节,英语娴熟。深厚的家学渊源,陈岱孙耳濡目染,中学、西学的根基,自然十分扎实。
1918年,陈岱孙考入清华高等科,经过两年的埋头苦读,旅洋游美。进入哈佛大学经济系,经过导师卜洛克先生特别推荐,陈岱孙得以在校图书馆书库,使用小隔间,发奋苦读,废寝忘食。1926年3月,博士论文《马萨诸塞州地方政府开支和人口密度的关系》通过答辩。1927年夏,得到母校聘书,前往经济系任教,开始了一生中难以忘怀的清华岁月。在清华任教之初,承担《财政学》、《经济学概论》、《经济学说史》三门课程,立志谋求“学术独立”,内心存在强烈的愿望,使用中文上课。这在当时,除了社会学系的陈达先生,尚不多见。作为坚韧的爱国主义者,
上一篇:家长给出生孩子的寄语
下一篇:振聋发聩怎么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