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高三】
怎样讽刺他的花言巧语篇一
《2014年大连市高三双基语文参考答案》
2014年大连市高三双基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B(答非所问。这一项没有体现“礼法结合”。从原文中看,董仲舒认为官吏应该“据法听讼”和“依法刑人”,只是体现了“法”这一思想,并没有涉及到“礼”。)
2.C(信息整合错误。从原文中看,“但春秋决狱也有其弊端,即加大了司法的随意性”这句话单独成句,是另有所指。只能说“当法律与春秋决狱发生矛盾时,往往舍法律而取经义”这一做法中可能有加大司法随意性的问题存在,但不能把“最终将经义法律化,即以礼入法”这些“春秋决狱”产生的影响也看作是弊端。)
3.B(理解分析有误。说“将法和礼的关系处理得最为合理”,分析不恰当。原文是“将法和礼的关系体现得最为完整”,而不是“处理得最为合理”。再从原文“也是整个法律儒家化的浓缩和再现。至此,法律已然完全伦理化”等文字来看,这部书是偏重于礼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4.C(因袭,承袭,继承)
5.C(①是写杨察揭发坏人坏事的;⑤是说杨察在所谈之事的看法上与陈执中不合,触犯了上司,还不能就断定为表明杨察敢于直言的。⑥是说杨察勤于政务的。)
6.A(概括和分析有误。从原文看,“糊名”和“变文格”是两回事,“变文格”可以导致文章“放轶”,而“糊名”则是防止走门路。)
7.(1)母亲去世而离职,服丧期满,授官翰林学士,并暂时代理开封府知府。译出大意给2分;“忧”、“服除”、“权”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现在因在是与不是之间,就被责问,臣担心御史台的谏官会害怕获罪而沉默不语,这不是用来广开言路的做法。译出大意给2分;“诘”、“缄默”、“广”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杨察,表字隐甫。他的祖先本是晋地的人,跟随唐僖宗入蜀,便居住在成都。考中进士甲科,拜官将作监丞,出任颍州、寿州二州的知州,历任江南东路转运使。属下官员因为杨察年轻,就轻视他。等到他巡行所管辖的区域,多次揭发出隐蔽潜伏的坏人坏事,众人方才敬服。杨察在官署,专门把检举官员作为当务之急。人们中有的议论他,杨察说:“这是转运使督查地方官员的职责,如果指摘那些微末小事,那是普通官吏都能做得到的,何必用我去做呢!”征召入朝拜为右正言,暂时兼任礼部贡院官职。当时上封奏事的人请求罢除有司糊名考士的方法,以及改变文章的风格,使考试的文章豪放不羁来因袭唐代的风格。杨察认为:“防禁一旦突破,那么请托之风又会兴起。况且文章无论今昔,只以其纲要作为根本,如果任由其放纵,也不是唐代科举选士之法。”先前的议论于是搁置下来。
晏殊执掌朝政,因为要回避岳父,调为龙图阁待制。母亲去世而离职,服丧期满,授官翰林学士,并暂时代理开封府知府。议论国事无所避讳。适逢下诏推荐御史,杨察提议:“御史台的官员供奉殿中,巡查检举不法官员,一定是通古今治乱的正直之臣才行。现在推荐的标准太细,因公务犯错误和发生一些不值得计较的小事,都弃置不加选用,恐怕才能卓越的人,或许要有所遗漏。”御史何郯因为所揭发的事情没得到落实,中书省询问情况。杨察又说:“御史这一官职,先例允许根据传闻向上检举;即使所说的不恰当,自然由朝廷采纳选择。现在因在是与不是之间,就被责问,臣担心御史台的谏官会害怕获罪而沉默不语,这不是用来广开言路的做法。”又因为多次议论政事而触犯了宰相陈执中。
不久,三司户部判官杨仪因为走门路而被贬官,杨察也犯有先前在府中把重刑判为笞刑的过错,虽然革去官职,还是遣放到信州任知州。后来又调任到扬州,两次升迁任礼部侍郎,又暂时掌管开封府,后又任职翰林学士,兼管三司使。内侍杨永德在皇上面前诋毁杨察,主理刑狱的三司(御史大夫、中书、门下)有诉讼案件,讼辞中牵连到卫士,杨察因此请求辞去三司职务。过了一年,又以本官担任三司使。吃钟乳(中药名)超过了剂量,得毒疮病而死。
杨察有漂亮的风度仪表。从小死去父亲,七岁才能够说话,他的母亲有一些文化,曾经自己教他。写文章很敏捷,他写的制诰,开始好像没有下心思;等到稿子写成,文字都典雅得体,被当世人称道。遇到事情明达有决断,处理政事勤奋,即使事情很多也高兴地处理而不厌烦。毒疮刚发作时,还入朝应对,商量财物货利的事,回家后就十分疲惫,人们认为是他过于劳神的缘故。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8.前两联描写了一幅夔阁秋夜图。夜晚露水凝结,天空高远,江水清澈;江两岸的山寂静如空。江面上零星地闪烁着几点渔火;新月高悬于夜空之中。(3分)景物描写呈现出一种凄清、空寂的氛围,为下四句的抒情做了铺垫。(2分)
9.表达了诗人流落他乡,病卧山城,无限悲凄的心境,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分)诗人“卧病”江边,因时局动乱,音书难至,孤独凄凉;诗人走到室外,在走廊上仰观星斗,由银河想到长安,思念故乡。(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1)则芥为之舟 水浅而舟大也(2)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3)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1)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答C、D不给分。(B、
说“拒绝女孩„„替他交钱看电影”与原文情节不合,原文中是先拒绝,后“勉强答应了她”;再者说女孩“帮困救弱”,概括也不大准确,男孩虽然有困难的一面,但他不“弱”,男孩是一个自尊心很强,学习上进的学生。
C、分析错误。从原文主人公刘兵回答主持人的话中,可以看出,主要是因为女孩给了他温暖,成了他生命的动力。D、说“这给男孩的心理上造成难以弥补的深深的伤痛”,分析错误。从小说的情节上看,男孩并不知道女孩已经去世。)
(2)①这封信为主人公刘兵寻找当年的同桌画上了一个句号,使他的寻找有了回应。②信中说明了他的同桌不见他的原因,为后文交代女孩的去世打下了伏笔。③揭示了小说的主旨,对过去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东西,应该放在心里珍惜保存。(一点2分,意思表达出来即可)
(3)①自尊心强:少年时拒绝接受同桌给予的帮助。②学业、事业有成:成年后学业有成,经过打拼成为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总。③重感情,知恩图报:看重和同桌之间的情意,对同桌的离开心里疼痛;对少年时同学给他的温暖念念不忘,想方设法寻找过去的同学,并希望需要的话对同桌能有所报答。(一点2分,意思表达出来即可)
(4)观点一:这样的设计有利于表现小说的主旨。①因为有了这个结尾的交代,读者才知道上面的信是主持人写的,而信的内容正是小说要表达的主旨。②小说表现的是主人公刘兵对少年时同桌的一种难忘的情感,交代了同桌的去世,这份情感也就只能在主人公的心里永远保留,不会受到现实的打搅了。
观点二:这样的设计过于哀伤,不利于表达小说的主旨。①小说要表达一种同桌间纯净美好的情感,而王丽晨的去世,便失去了交流情感的一方,使小说蒙上了一层哀伤的色彩。②主人公希望见到同桌,并希望需要的话能有所报答,王丽晨的去世,使主人公的希望落空,给人一种好人未得好报的感觉,令人生叹。③如果去掉这个结尾,会留给读者以更大的想象空间,就
使信中所表达的情感成为女孩内心的真实表白,更有利于突出小说的主旨。
(观点明确,给2分;理由充分合理,给6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答E得3分,答A得2分,答B得1分,答C和D不得分。(B、伏尔泰的被逐出巴黎,又被投入巴士底狱,直接的原因是他“看不惯摄政王奥尔良的放荡,出言讽刺了几句”,这与“他成为文化名人、其观点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共鸣”也许有联系,但不能把它作为入狱的直接原因。C、理解不恰当,读者写这句话也是以幽默的方式和伏尔泰开玩笑,这从上下文可以看出。D、伏尔泰的话是以幽默的方式和临终前在他身边的人开玩笑,并非是奚落谁。)
(2)①表现在对传统迷信说法的反抗上,他以“谁知道是不是真有地狱”,对有地狱这一传统说法发出了疑问;②表现在对国王的反抗上,当他看到邀请他到宫廷做事的普鲁士国王是个暴君时,便不愿意为他所用;③敢于对当时的柏林科学院院长提出挑战,对他的奇谈怪论进行犀利地抨击与嘲讽,因此不怕触怒国王,并自动离开王宫。(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3)①伏尔泰对仆人儒塞夫的幽默,表现了他对做事不得体的仆人不直言指斥,而是以幽默的态度引导、令其思考的态度;②对于那位背后说他不是的大作家,伏尔泰用一句幽默的话来表明,他对批评自己的人有一种不以为意的坦然胸怀;③对临终时前来为他祈祷的牧师,伏尔泰以幽默的话对他进行讥刺,表现了伏尔泰坚信自己信仰的态度。(一点2分,选其他的事,对处事态度分析恰当即可)
(4)观点一:在伏尔泰身上,抗争与幽默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①抗争表现了伏尔泰作为一个反暴政,反宗教偏见,坚持信仰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斗士的一种精神,而幽默则是这种大无畏精神下处事的一种表达方式;②幽默作为伏尔泰处事的一种表达风格,使他的反抗精神的表达也独具特色。比如他对地狱、对牧师的不相信等就是以幽默的语言表达出来的。
怎样讽刺他的花言巧语篇二
《2014年大连市高三双基考试语文参考答案解析》
怎样讽刺他的花言巧语篇三
《先秦君子风范答案2014-10-26》
1
、擅长慎思明辨的是 (6.00分) A.孙周 B.周王 C.王孙 D.谭伯
2、《左传》开篇中跟郑庄公争夺权力的弟弟的姓名是? (6.00分) A.颖考叔 B.共叔段 C.武姜 D.寤生
3、经过系统的大学学习之后,能达到一个什么程度 (6.00分) A.博物君子 B.断句读书 C.讲学论友 D.敬业乐群
4、《大武》是什么时代的音乐 (6.00分) A.舜 B.周武王 C.商汤 D.尧
5、乐的主体是 (6.00分) A.大司乐 B.歌词 C.音乐 D.歌舞
6、吴季札认为《诗经》中哪种音乐最好? (6.00分) A.风 B.颂 C.大雅 D.小雅 正确答案: B
7、周代掌管音乐的最高职官是? (6.00分) A.乐祖 B.乐工 C.大乐 D.大司乐
8、先秦作品中哪篇描写孝的文章最感人 (6.00分) A.诗经 大雅 文王 B.诗经郑风 子衿 C.诗经 小雅 蓼莪 D.诗经 大雅 文王
9、《诗经》中赞美孝道思想的文章是 (6.00分) A.《十月之交》 B.《民劳》 C.《蓼莪》 D.《板》
1、忠在《左传》中出现多少次 (6.00分) A.50次 B.90次 C.70次 D.80次 正确答案: C
2、申生死后被封为“共君”中“共”的意思是 (6.00分) A.有过能改 B.怨恨过深 C.共享太平 D.知错未改
3、先秦君子把人生的最高价值依托于什么 (6.00分) A.道德高尚 B.忠于君王 C.对家族的孝 D.重义气 正确答案: C
4、弃疾在父亲子南死后做了什么? (6.00分) A.杀了楚王 B.离开楚国 C.继续辅佐楚王 D.自杀
5、“中能应外,忠也;守节不淫,信也。”语出? (6.00分) A.左传 B.国语 C.论语 D.说文解字
6、宁死也不逃走的是 (6.00分) A.赵简子 B.申生 C.骊姬 D.晋献公
7、反对立狄女为后的是 (6.00分) A.宫之奇 B.富辰 C.孙周 D.赵简子
8、先秦君子不必忠于谁 (6.00分) A.父 B.师 C.君 D.母
、“媚于天子”中的“媚”的含义是 (1.00分)
A.美丽 B.柔弱 C.妩媚 .服务
2、齐桓公第二期的口号是 (1.00分)
A.捍卫周王 B.争霸天下
.尊王攘夷
D.问鼎中原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语出? (1.00分)
A.中庸 B.大学 .论语 D.孟子
4、司马迁认为孔子写《春秋》目的是 (1.00分)
A.仁义教化 .记录历史 C.惩恶扬善 D.美刺讽谏
正确答案: C 、
5、“义者,宜也,制裁事物使合宜也。”最早出自? (1.00分)
.释名 B.尔雅 C.说文解字 D.马氏文通
6、周人对朝代更替的反思不包括 (1.00分)
A.文王仁政 B.爱民 C.纣王荒淫 .周人善武
7、描写君子的外表下面哪个不常见 (1.00分)
A.衣服 .肤色 C.玉 D.步履闲闲
8、在陈来的周朝三大道德体系中,属于《尚书·尧典》中所提的是? (1.00分)
A.五教 .三德 C.三道 D.四德
正确答案: D 、
9、《无逸》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谁如何对待自身的生活态度问题? (1.00分)
A.国人 .统治者 C.君子 D.平民
10、郑国的战乱持续了几年 (1.00分)
. 六年
B. 十年 C.八年 D. 七年
正确答案: B 、
11、齐桓公的名字是? (1.00分)
A.纠 .小白 C.重耳 D.申生
12、《诗经 闵域小子》是谁做的 (1.00分)
A.文王 B.武王 C.周公 .成王
13、关于先秦君子的内容没提到的是 (1.00分)
A.理想追求 B.子路结缨而死 C.人格特征 .构造理想的社会
正确答案: C 、
14、《郑风 叔于田》中的“叔”的含义是 (1.00分)
A.男子尊称 B.长辈 . 叔父
D.女子对心上人的统称
正确答案: D 、
15、《毛诗序》中认为《诗经·大雅·民劳》是谁所作? (1.00分)
A.卫武公 B.凡伯 .召穆公 D.芮伯
16、不属于先秦君子风格内容的是 (1.00分)
A.爱国主义 B.英雄主义 .个人主义 D.忧患意识
17、在《诗经》时代,一个君子首先所必备的条件是 (1.00分)
A.华美衣服 B.步履闲闲 .佩玉
怎样讽刺他的花言巧语篇四
《读》
读<<格列佛游记>>有感
近几天,我读了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著作《格列佛游记》。当我翻开了《格列佛游记》时,我立刻就被眼前的目录所吸引了:小人国历险、大人国历险、会飞的国家……这些字眼似乎被作者施加了魔力,我一看到这些就想快点往下看,想快点了解怎么会有小人国和大人国,国家又怎么会飞。带着这些疑问我认真地读起了第一章。
《格列佛游记》是一部奇书,它不是单纯的少儿读物,而是饱寓讽刺和批判的文学杰作,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一生中读了不下六次,他说:“如果要我开一份书目,列出哪怕其他书都被毁坏时也要保留的六本书,我一定会把《格列佛游记》列入其中。”在这本书中,斯威夫特的叙事技巧和讽刺才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反映。
作品的主人公里梅尔·格列佛是个英国外科医生,后升任船长;他受过良好教育,为祖国而自豪,在职业和政治两方面似乎都颇有见识,可是他本质上却是一个平庸的人,而斯威夫特正是利用了主人公的这种局限达到了最充分的讽刺效果。 全书由四卷组成,在每一卷中格列佛都要面临常人难以想象的特殊情况。
第一卷写的是格列佛在小人国(利立普特)的遭遇,格列佛与利立普特人的大小比例为十二比一,那里的居民身高仅6英寸,格列佛置身其中,就像一座“巨人山”。起先他被小人们捆了起来,但后来由于他表现温顺并答应接受某些条件,小人国国王同意恢复他的自由。此时,该国正遭到另一小人国(布莱夫斯库)入侵,格列佛涉过海峡把敌国舰队的大部分船只掳来,迫使敌国遣使求和。尽管格列佛立了大功,但后来因在几件事情上得罪了国王,国王决定刺瞎他的双眼,将他活活饿死。格列佛得知消息,仓皇逃向邻国,修好一只小船,起航回家。
第二卷描述格列佛在大人国的遭遇。在这一卷里,格列佛又一次出海时,遭遇风暴,船被刮至一片陌生的陆地。这陆地叫布罗卜丁奈格(大人国)。那里的居民身高有如铁塔。格列佛一到这里,由“巨人山”一下子变成了侏儒,置身大人国,自己仿佛变成了一个利立普特(小人国)人,比例倒了过来,成了一比十二。在大人国的农夫面前,格列佛像鼹鼠般大小,被农夫当作玩物带回家。为了赚钱,农夫竟把他带到市镇,让他耍把戏,供人观赏。后来他被王后买去,得以与大人国的国王相处。逐渐地,格列佛思乡之情日益浓烈,在一次随国王巡视边境时佯称有病,去海边呼吸新鲜空气。当他在岸边钻进小木箱睡觉时,一只大鹰将木箱叼走。后来木箱落入大海,被路过的船只发现,里面的格列佛获救,终于又回到英国。
第三卷写的是飞岛国。这一卷比较松散,铺得较开,写格列佛以勒皮他(飞岛)游历为中心,兼及巴尔尼巴比、拉格奈格、格勒大锥和日本四个地方的游记。
第四卷描述了格列佛在贤马国(“慧骃国”)的所见所闻。这是历来最为争议的部分。在那里,格列佛遭到智慧而理性的慧骃的放逐,满心怅惘地回到那块生他养他如
今却叫他厌恶的故土,愤怒而又无可奈何地与一帮“野胡”在一起度过自己的余生。
在这些虚构的国度里可以找到当时英国社会的痕迹。作品集中反映了18世纪前半期英国社会的种种矛盾,对英国政治制度作了辛辣的讽刺。如小人国里的高跟鞋代表的是当时的辉格党,而低跟鞋代表的是托利党,关于打破鸡蛋是从大的一头打还是从小的一头打的争论反映了宗教战争。主人公格列佛勤劳、勇敢、机智、善良。作品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勾画出一个五彩缤纷的神奇世界。幻想与现实的有机统一是这部作品的最大特点。首版在一周内售完,并立即被译成法文和荷兰文。18世纪末叶出现了改编的小册子。伦敦塔巴特出版社于1805年首次出版了专门的儿童版本,并附有三幅彩色铜板插画。迄今的儿童版本一般只涉及格列佛在小人国和大人国的奇遇。《格列佛游记》对英国和世界儿童文学产生过重要影响,尤其是其勾想手法、离奇描写在英国儿童文学史上有开拓意义。
252
| 评论
向TA求助
回答者: starhsj
| 三级
参加的活动: 暂时没有参加的活动
相关内容
2011-12-10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就写小人国和大人过就行了吗?? 2 2011-11-20 读格列佛游记读后感 7 2011-12-7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 2 2011-12-16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1000字 1
2011-9-17 求一篇格列佛游记读后感!!要求见问题补充。 16
更多关于格列佛游记的问题>>
查看同主题问题: 格列佛游记 读后感 格列佛游记:电影
格列佛游记:小人国
格列佛游记:简介
格列佛游记:读书笔...
2012-1-2求一部早期国外电影,有点玄幻类的,不是格列佛游记。
2011-12-11有没有童话般的美国爱情电影?比如格列佛游记~仙境之桥 ~野
孩子~变身...1
2011-12-4
96版格列佛游记,带中文字幕的,求种子,求电影。
415324566@qq.com
2011-12-19格列佛游记电影中那个人物最形象?
2011-11-22谁有电影版的《格列佛游记》的 (名著) 更多关于格列佛游记:电影的问题>>
其他回答 共2条
2008-8-26 11:55 coffee小姐 | 五级
当我翻开了《格列佛游记》时我立刻就被眼前的目录所吸引了:小人国历险、大人国历险、会飞的国家……这些字眼似乎被作者施加了魔力,我一看到这些就想快点往下看,想快点了解怎么会有小人国和大人国,国家又怎么会飞。带着这些疑问我认真地读起了第一章。
这本书讲的是格列佛以海上医生的身份随同一艘船出海航行,后遭遇风暴孤身一人涉险了一些神奇的国家,最后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国家的事情。情节曲折、玄妙,又不乏幽默。把格列佛的历险写的栩栩如生,有趣极了。与其说是“格列佛游记”倒不如说成是“我与格列佛的游记”呢,因为我在阅读这本书时几乎入迷了,好像就是我和他一起历险一样。但是我又从心里佩服他的机智勇敢,他总是给我一中“逆境丛生”的感觉,这点就是他历尽艰险后从新踏上自己的国土的主要原因,所以我坚决要向他学习这种精神,否则的话,若我以后遇到这种事情的话说不定早已经一命呜呼了呢!
这本书实在是太好看了,使得我读了几遍了还是觉的没看够,它实在太有趣了,我十分喜欢《格列佛游记》的这本书。怎么样?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有心动的呢?那就快读一读这本书吧!记住噢,它的名字叫做《格列佛游记》!
-------------------------------------------------------------------- 读 《格列佛游记》有感1 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斯威夫特出生于爱尔兰的首都都柏林,父亲是一位定居在爱尔兰的英国人。他是一个遗腹子,由叔父扶养成人。他的代表作《格列佛游记》发表于1726年,被当作是儿童文学作品,实际上却是抨击当时英国社会堕落与腐败的讽刺小说。
在这本书中,写得是主人公,一位外科医生格列佛的冒险故事,其中一些令人心惊肉跳。在小人国里,他成了庞然大物,刀枪不入,一连吞几十头黄牛仍填不饱肚子;在巨人国里,他变成了巨人们的玩偶,被玩弄于手掌间,并与苍蝇和蜂子展开斗争;后来,他来到神秘的飞岛国,这里的人利用鸟的下部的天然磁铁和海底下的磁铁的力量,随心所欲地移动,这同时也是一个可随时传唤鬼魂对话、专门搞些莫名其妙的研究的离奇国家;还有令人深感汗颜的慧骃国,在这个人马颠倒的世界里,更有许多不可思议的故事。读着读着,我仿佛随着格列佛一起走进了那个奇幻的世界。那些玩偶般的小人,高大威猛的巨人,长得像鱼的飞岛国居民,以及慧骃和耶胡们,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觉得最特别的要数飞岛国的居民。他们的眼睛都长在一侧,而且是一个爱好乐器的民族,在他们的衣服上也有各自喜欢的乐器。那里的侍从必须要时刻敲打大臣们的脑袋,否则他们总爱异想天开。……读了这本书后,我很佩服格列佛的智慧、勇气和冒险的精神,他是个与众不同的男子汉,他一见到大海就抑制不住内
心冒险的冲动。作为一名医生,他专门搭乘去各地旅行的船只,以为船员看病为由,去环游世界,到处冒险。
读了这本书以后,我渐渐觉得这些书其实很有意思,而且不会看不进去,反而读过几遍之后,越发爱上了这些书。书是人们进步的阶梯,在书的世界遨游是每个人的梦想。打开手中的书,一头扎进去吧,总有一天会发现其中的乐趣。 --------------------------------
读 《格列佛游记》有感2
长假里,我读了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小说以辛辣的讽刺与幽默、离奇的想象与夸张,描述了酷爱航海冒险的格列佛,四度周游世界,经历了大大小小惊险而有趣的奇遇。
游记中小人国、大人国里光怪离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1710年格列佛泛舟北美,巧访了荒岛上的慧因国,结识了具有仁慈、诚实和友谊美德的慧因。在慧因国的语言中没有“撒谎”和“欺骗”这样的字眼,人们更不理解它的含义。他们不懂什么叫“怀疑”、什么是“不信任”,在他们的国度里一切都是真实的、透明的。
格列佛在慧因国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他完全融入这个社会,以致于与暗喻人类的耶胡交往时形成强烈的反差,因为他们总是以怀疑的眼光看待他的诚实,使他感到失落,对人类产生了极度的厌恶。
我很羡慕文中的主人公有幸能到慧因国,慧因国是我们所追求和向往的理想境地,在这里你不需顾虑别人说话的真假,而在现实的世界,有着太多我们不愿看到的事情常常发生:有人用花言巧语骗取别人的血汗钱、有人拐卖儿童谋取暴利、有人甚至为了金钱抛弃自己的亲身父母。难怪我们的老师、长辈从小就教育我们要提高警惕,不要上当受骗。这与我们提倡的帮助他人、爱护他人是很难统一的。当我遇到有困难的人,要伸出援助之手时,我迟疑;当有人替我解围时,我不敢接受。这些都让我内心感到痛苦、矛盾,无所适从。既妨碍了我去“爱”别人,同时也错过了别人的“爱”,在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
我期盼着有一天我们的社会也像慧因国,孩子们的眼中不再有疑虑,教育与现实是统一的。我愿为此付出努力,也希望大家与我一道,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开始做起,让这个社会多一点真诚、少一点虚伪。
--------------------------------------------------------------------
《格列佛游记》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部伟大的讽刺小说,据说伏尔泰、拜伦、高尔基和鲁迅也很推崇斯威夫特的作品。我深深地崇拜着鲁迅,他用枯黄却瘦劲的手指着青年前进的方向,于是我便朝着那个方向,看上了《格列佛游记》--爱屋及乌。但是看过之后,大呼"上当"也于事无补,唯一值得安慰的是可以问问别人对斯威夫特怎么看,来显示自己是"文学青年",更实际地是写一篇不伦不类的读后感交上去凑数。
每当回想起当年看这本名著的时候,历史的沧桑感便涌上了心头,那些日子真是没有成就感受,很失败。一天仅仅十几页,举"目"维艰,冷不防冒上一句"往事不堪回首",发自于肺腑啊!
打个比方,读《围城》是一种愉悦的享受,就像是用地道战地雷战打鬼子,越打越过瘾,正打在关头上,钱钟书先生将大笔一搁,鬼子投降了;读《骆驼祥子》也挺爽,应该属于三大战役的那种,共军三下五除二地把蒋介石赶到了台湾,我也三下五除二地干掉了老金;但读《格列佛游记》就大不一样了,是一种受罪,就像血战台儿庄一样,拉锯战,特艰苦卓绝,不但要跟斯威特作斗争,还要与瞌
睡虫作斗争,不过"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我还是取得了"格列佛大捷",但损失惨重,至今想起来还余悸不已。
因此,此后,看到鲁迅拿着烟斗一副正气凛然的样子,总会口不自禁地唱道:"都是你的错,是你骗了我,还让我不知不觉满足被骗的虚荣"……
但是,尽管受了骗,并未影响鲁迅在我心的地位,我依然固执地认为:斯威夫特是不能与鲁迅同日而语的。
鲁迅,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斯威夫特何许人也?英国十八世纪罪恶腐朽的资产阶级中的一员。他们的阶级属性有着本质区别(如果赶上"文革"就好了,分清敌我很重要啊)。其二,鲁迅是国产的,斯威夫特是洋货(这好像是废话)。至于第三点,我认为是最最重要的,鲁迅的文章虽艰深生涩但我依稀可辨,斯威夫特的译本虽然都是大白话,但我就是不知所言,所言何干。 经过一番换位思考,我作出如下推测:大不列颠的可爱青年们也必然不知道鲁迅在说些什么,要表达些什么,以及"可能吧--那简直就是一定的"那种鲁迅特色的矛盾句式。
他们正如我一样。
究其原因,彼此在不同的国度,承着不同的文化,对于过去,对于历史,自己的从小就了解,别人的很少去触及。而没有一定的知识垫底,去读这种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的指桑骂槐的作品,看不懂是不足为奇的。
我不知道十八世纪美国的辉格、托利两党缠绵悱恻、暧昧的关系,当然也就无从体会斯威夫特笔下的争论吃鸡蛋应先敲哪头、 鞋跟之高低等"原则"问题的"高跟党"与"低跟党"的妙处。
我错怪斯威夫特了,我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而后来的斯威夫特也渐渐变得可以理解了,给我的感觉是他很正义。
他讽刺地道出了当时英国的特点:"贪婪、党争、伪善、无信、残暴、愤怒、疯狂、怨恨、嫉妒、淫欲、阴险和野心。"他挖苦地描述了人兽颠倒的怪诞现象:马成了理性的载体,而人则化作脏臭、屎尿横飞、贪婪刁难的下等动物耶胡
(yahoo,不是"雅虎")。他大谈人的天性,就是心甘情愿被金钱所奴役,不是奢侈浪费就是贪得无厌。看完《格列佛游记》之后,我们不能不审视自己,我们身上有没有这些顽疾劣根的影子。
有一句话,我认为评论得很经典:以夸张渲染时代的生气,藉荒唐痛斥时代的弊端;在厌恨和悲观背后,应是一种苦涩的忧世情怀。
没有想到在那些朴实得如同流水账的大白话游记中竟蕴含着这么深邃的内涵。 我知道,《格列佛游记》还需要再读上一遍,抑或是更多遍。这应该是以后的事了。
2
| 评论
2008-8-27 15:36 12324大概的 | 四级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
《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斯威夫特出生于爱尔兰的首都都柏林,父亲是一位定居在爱尔兰的英国人。他是一个遗腹子,由叔父扶养成人。他的代表作《格列佛游记》发表于1726年,被当作是儿童文学作品,实际上却是抨击当时英国社会堕落与腐败的讽刺小说。
怎样讽刺他的花言巧语篇五
《2014年大连市高三双基语文答案》
2014年大连市高三双基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B(答非所问。这一项没有体现“礼法结合”。从原文中看,董仲舒认为官吏应该“据法听讼”和“依法刑人”,只是体现了“法”这一思想,并没有涉及到“礼”。)
2.C(信息整合错误。从原文中看,“但春秋决狱也有其弊端,即加大了司法的随意性”这句话单独成句,是另有所指。只能说“当法律与春秋决狱发生矛盾时,往往舍法律而取经义”这一做法中可能有加大司法随意性的问题存在,但不能把“最终将经义法律化,即以礼入法”这些“春秋决狱”产生的影响也看作是弊端。)
3.B(理解分析有误。说“将法和礼的关系处理得最为合理”,分析不恰当。原文是“将法和礼的关系体现得最为完整”,而不是“处理得最为合理”。再从原文“也是整个法律儒家化的浓缩和再现。至此,法律已然完全伦理化”等文字来看,这部书是偏重于礼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4.C(因袭,承袭,继承)
5.C(①是写杨察揭发坏人坏事的;⑤是说杨察在所谈之事的看法上与陈执中不合,触犯了上司,还不能就断定为表明杨察敢于直言的。⑥是说杨察勤于政务的。)
6.A(概括和分析有误。从原文看,“糊名”和“变文格”是两回事,“变文格”可以导致文章“放轶”,而“糊名”则是防止走门路。)
7.(1)母亲去世而离职,服丧期满,授官翰林学士,并暂时代理开封府知府。译出大意给2分;“忧”、“服除”、“权”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现在因在是与不是之间,就被责问,臣担心御史台的谏官会害怕获罪而沉默不语,这不是用来广开言路的做法。译出大意给2分;“诘”、“缄默”、“广”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杨察,表字隐甫。他的祖先本是晋地的人,跟随唐僖宗入蜀,便居住在成都。考中进士甲科,拜官将作监丞,出任颍州、寿州二州的知州,历任江南东路转运使。属下官员因为杨察年轻,就轻视他。等到他巡行所管辖的区域,多次揭发出隐蔽潜伏的坏人坏事,众人方才敬服。杨察在官署,专门把检举官员作为当务之急。人们中有的议论他,杨察说:“这是转运使督查地方官员的职责,如果指摘那些微末小事,那是普通官吏都能做得到的,何必用我去做呢!”征召入朝拜为右正言,暂时兼任礼部贡院官职。当时上封奏事的人请求罢除有司糊名考士的方法,以及改变文章的风格,使考试的文章豪放不羁来因袭唐代的风格。杨察认为:“防禁一旦突破,那么
请托之风又会兴起。况且文章无论今昔,只以其纲要作为根本,如果任由其放纵,也不是唐代科举选士之法。”先前的议论于是搁置下来。
晏殊执掌朝政,因为要回避岳父,调为龙图阁待制。母亲去世而离职,服丧期满,授官翰林学士,并暂时代理开封府知府。议论国事无所避讳。适逢下诏推荐御史,杨察提议:“御史台的官员供奉殿中,巡查检举不法官员,一定是通古今治乱的正直之臣才行。现在推荐的标准太细,因公务犯错误和发生一些不值得计较的小事,都弃置不加选用,恐怕才能卓越的人,或许要有所遗漏。”御史何郯因为所揭发的事情没得到落实,中书省询问情况。杨察又说:“御史这一官职,先例允许根据传闻向上检举;即使所说的不恰当,自然由朝廷采纳选择。现在因在是与不是之间,就被责问,臣担心御史台的谏官会害怕获罪而沉默不语,这不是用来广开言路的做法。”又因为多次议论政事而触犯了宰相陈执中。
不久,三司户部判官杨仪因为走门路而被贬官,杨察也犯有先前在府中把重刑判为笞刑的过错,虽然革去官职,还是遣放到信州任知州。后来又调任到扬州,两次升迁任礼部侍郎,又暂时掌管开封府,后又任职翰林学士,兼管三司使。内侍杨永德在皇上面前诋毁杨察,主理刑狱的三司(御史大夫、中书、门下)有诉讼案件,讼辞中牵连到卫士,杨察因此请求辞去三司职务。过了一年,又以本官担任三司使。吃钟乳(中药名)超过了剂量,得毒疮病而死。
杨察有漂亮的风度仪表。从小死去父亲,七岁才能够说话,他的母亲有一些文化,曾经自己教他。写文章很敏捷,他写的制诰,开始好像没有下心思;等到稿子写成,文字都典雅得体,被当世人称道。遇到事情明达有决断,处理政事勤奋,即使事情很多也高兴地处理而不厌烦。毒疮刚发作时,还入朝应对,商量财物货利的事,回家后就十分疲惫,人们认为是他过于劳神的缘故。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8.前两联描写了一幅夔阁秋夜图。夜晚露水凝结,天空高远,江水清澈;江两岸的山寂静如空。江面上零星地闪烁着几点渔火;新月高悬于夜空之中。(3分)景物描写呈现出一种凄清、空寂的氛围,为下四句的抒情做了铺垫。(2分)
9.表达了诗人流落他乡,病卧山城,无限悲凄的心境,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分)诗人“卧病”江边,因时局动乱,音书难至,孤独凄凉;诗人走到室外,在走廊上仰观星斗,由银河想到长安,思念故乡。(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1)则芥为之舟 水浅而舟大也(2)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3)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1)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答C、D不给分。(B、说“拒绝女孩„„替他交钱看电影”与原文情节不合,原文中是先拒绝,后
“勉强答应了她”;再者说女孩“帮困救弱”,概括也不大准确,男孩虽然有困难的一面,但他不“弱”,男孩是一个自尊心很强,学习上进的学生。
C、分析错误。从原文主人公刘兵回答主持人的话中,可以看出,主要是因为女孩给了他温暖,成了他生命的动力。D、说“这给男孩的心理上造成难以弥补的深深的伤痛”,分析错误。从小说的情节上看,男孩并不知道女孩已经去世。)
(2)①这封信为主人公刘兵寻找当年的同桌画上了一个句号,使他的寻找有了回应。②信中说明了他的同桌不见他的原因,为后文交代女孩的去世打下了伏笔。③揭示了小说的主旨,对过去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东西,应该放在心里珍惜保存。(一点2分,意思表达出来即可)
(3)①自尊心强:少年时拒绝接受同桌给予的帮助。②学业、事业有成:成年后学业有成,经过打拼成为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总。③重感情,知恩图报:看重和同桌之间的情意,对同桌的离开心里疼痛;对少年时同学给他的温暖念念不忘,想方设法寻找过去的同学,并希望需要的话对同桌能有所报答。(一点2分,意思表达出来即可)
(4)观点一:这样的设计有利于表现小说的主旨。①因为有了这个结尾的交代,读者才知道上面的信是主持人写的,而信的内容正是小说要表达的主旨。②小说表现的是主人公刘兵对少年时同桌的一种难忘的情感,交代了同桌的去世,这份情感也就只能在主人公的心里永远保留,不会受到现实的打搅了。
观点二:这样的设计过于哀伤,不利于表达小说的主旨。①小说要表达一种同桌间纯净美好的情感,而王丽晨的去世,便失去了交流情感的一方,使小说蒙上了一层哀伤的色彩。②主人公希望见到同桌,并希望需要的话能有所报答,王丽晨的去世,使主人公的希望落空,给人一种好人未得好报的感觉,令人生叹。③如果去掉这个结尾,会留给读者以更大的想象空间,就使信中所表达的情感成为女孩内心的真实表白,更有利于突出小说的主旨。
(观点明确,给2分;理由充分合理,给6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答E得3分,答A得2分,答B得1分,答C和D不得分。(B、伏尔泰的被逐出巴黎,又被投入巴士底狱,直接的原因是他“看不惯摄政王奥尔良的放荡,出言讽刺了几句”,这与“他成为文化名人、其观点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共鸣”也许有联系,但不能把它作为入狱的直接原因。C、理解不恰当,读者写这句话也是以幽默的方式和伏尔泰开玩笑,这从上下文可以看出。D、伏尔泰的话是以幽默的方式和临终前在他身边的人开玩笑,并非是奚落谁。)
(2)①表现在对传统迷信说法的反抗上,他以“谁知道是不是真有地狱”,对有地狱这一传统说法发出了疑问;②表现在对国王的反抗上,当他看到邀请他到宫廷做事的普鲁士国王是个暴君时,便不愿意为他所用;③敢于对当时的柏林科学院院长提出挑战,对他的奇谈怪论进行犀利地抨击与嘲讽,因
此不怕触怒国王,并自动离开王宫。(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3)①伏尔泰对仆人儒塞夫的幽默,表现了他对做事不得体的仆人不直言指斥,而是以幽默的态度引导、令其思考的态度;②对于那位背后说他不是的大作家,伏尔泰用一句幽默的话来表明,他对批评自己的人有一种不以为意的坦然胸怀;③对临终时前来为他祈祷的牧师,伏尔泰以幽默的话对他进行讥刺,表现了伏尔泰坚信自己信仰的态度。(一点2分,选其他的事,对处事态度分析恰当即可)
(4)观点一:在伏尔泰身上,抗争与幽默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①抗争表现了伏尔泰作为一个反暴政,反宗教偏见,坚持信仰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斗士的一种精神,而幽默则是这种大无畏精神下处事的一种表达方式;②幽默作为伏尔泰处事的一种表达风格,使他的反抗精神的表达也独具特色。比如他对地狱、对牧师的不相信等就是以幽默的语言表达出来的。
观点二:在伏尔泰身上,抗争与幽默两者没有什么密切的关系。①抗争表现的是伏尔泰在反暴政、反宗教偏见,坚信信仰自由和言论自由上的一种精神,而幽默则只是的一种表达习惯的体现;②幽默作为伏尔泰处事的一种表达方式,是随时随地体现在他的生活中的,这里既有对仆人的、对崇拜他的人的,也有对反对他的人和他反对的人的,多数情况下与他的反抗精神并没有什么必然的关联。
(观点明确,给2分;理由充分,给6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D(A、变本加厉:变得比原来更加严重。这里用来修饰“参拜”,不恰当,可以用“丧心病狂”。B、述而不作: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在句子中,明星们的“述”并不是阐述别人的学说。用在这里属望文生义。C、巧言令色:指用花言巧语和媚态伪情来迷惑、取悦他人。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用在这里属误用贬义词。D、离经叛道:指偏离或背叛正统的学说和学派。)
14.A(B、成分赘余,删掉“以”或“凭借”。C、结构混乱,“《生死疲劳》”应该放在介词“自”的后面。D、成分残缺,“全域城市化”后应加“为目标”。) 15.C(①句是对③的解释,说的是阅读心态,②⑤讲的是阅读方法,④讲读书对人的影响方式,⑥是阅读的结果。同时,“熏染”紧承④中的“浸染和熏陶”。)
16.①而大部分孩子怕黑,宁愿就近取湿柴 ②敢于去山沟里取干柴的孩子逐渐增多 ③儿童在勇敢方面是有差异的(①句,1分;②③句,各2分)
17.(示例)面对内心的烦恼,有的人神情沮丧,自甘沉沦,有的人重塑自我,意气焕发;面对友情的失落,有的人萎靡不振,意志消沉,有的人自我调节,精神振奋。(每写出一句给3分,其中内容合理、对比鲜明2分,句式相同给1分。)
六、写作(60分)
18.立意提示:从师傅的角度,可以谈人要有一颗平静之心,不夸饰,不炫耀地生活;可以谈做一个默默无闻的奉献者是光荣伟大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从徒弟的角度,可以谈过多地注重表扬,会把心思放在“别人怎么看我”上,容易滋长虚荣;可以谈自幼在赞扬声中长大,容易经受不住挫折的打击。从师徒关系上,可以谈善于启发是最好的教育;谈一个人的成长在于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
怎样讽刺他的花言巧语篇六
《你骂我 我爱你 精品 高敢》
你骂我,我爱你
洪山中心学校 高敢
我喜欢曹操,因为你骂了他,他却爱你。 故事要从伯乐相马说起。春秋时期的孙阳,受楚王之托走遍大江南北寻找良驹。始终难觅骏马,却在返回的路上相中了一匹拉着盐车的马,看似气喘吁吁,体力不支的马。但是所有人中只有孙阳看出了它真正的能力。于是买走了这匹马带回楚国,并坚持要楚王精心喂养它,虽然楚王心有怀疑但是还是照做,之后该马果然一跃千里,驰骋沙场,立下了不少功劳。于是孙阳就被人们称作伯乐。
虽然是千里马,但是如果让它整日拉盐车,也是提不起精神的,只有好吃好喝招待它,让它产生屡立战功的荣誉感,才能发挥出它的潜力。而三国中,也有一人可称之独具慧眼的伯乐,但是相的不是马,是人才。该人即是被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曹操。
三下求贤令
先来看看曹操对人才的识别能力,经典的桥段就是青梅煮酒论英雄。两位人物大家很熟悉,一个是当时如升龙之势、气焰不可一世的曹孟德,另一个则是寄人篱下、一味谦恭的刘玄德。谁都不屑一顾的刘备,曹操却请了过来单设酒宴,还端着酒杯把当时的英雄都数落了一遍,最后得出个“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的结论,着实把刘皇叔吓得不轻。而事隔20 年,刘备入川面南称孤,开创了蜀汉政权,与曹魏分庭抗礼40 多年。曹操对人才精准的判断,由此可见一斑。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三国里人才济济,然而似伯乐者却寥寥数人。这当中,曹操属于求贤若渴、唯才是举的典型。
“争天下必先争人”,三下求贤令便可看出曹操对人才的渴求。在建安十五年春第一次发布的《求贤令》中,他指出“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据说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
第三次《举贤勿拘品行令》中更是提出了“各举所知,勿有所遗”。只要有本事,不管他是什么人,哪怕是鸡鸣狗盗之徒都行,说不定哪天就派上了用场,有备无患嘛。当德与才发生矛盾,不可兼得时,先取才。这是曹操身处乱世,政治地位不稳定的情况下的一种选择。
正是曹操有如此颠覆性的用人之道,才使得其周围始终围绕着各种猛将志士,典韦、张辽、张颌、夏侯敦、夏侯渊、徐晃、于禁、庞德、曹洪、司马懿、荀攸、郭嘉、程昱、崔琰„„每一个都是首屈一指的人物。
崔琰,作风正派,清正廉明,当初曹操询问手下其他主管关于继承人的事儿,别人都不敢说话,只有崔琰大胆地说出把家业给曹丕最好,而且以死捍卫。虽然崔琰说话比较直,但曹操十分欣赏这样的人,此人果然不负厚望,选拔推荐上来的人才都是德才兼备,大大超出了曹操“唯才是举”的期望。
来看袁绍,武有颜良文丑,文有田丰许攸,天下九州,袁有其四,带甲百万,战将千员,势力滔天,可是在官渡之战中却败于曹操。袁绍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最关键的一点是他不懂得如何笼络人才,如何人尽其才。因此才有许攸的“夜投曹操”、“火烧乌巢”,断送了袁绍的灭曹大业。
究其原因,是袁曹二人对人才的态度不同,曹操对人才的渴求达到了痴迷的境界,为了留住人才甚至可以受辱。在整部小说《三国演义》中,辱骂曹操的人数不胜数,但是曹操对一些骂他的人却是赞赏有加,可以说是真的爱才如命。
“此愈我病”
有一次陈琳替袁绍写文章骂曹操,那文章叫《为袁绍檄豫州文》,文章里写道:“其得操首者,封五千户侯,赏钱五千万!”陈琳做梦都想杀了曹操。
曹操在看到文章后,“檄文传至许都,时曹操方患头风,卧病在床。左右将此檄传进,操见
之,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不觉头风顿愈,从床上一跃而起,顾谓曹洪曰:‘此檄何人所作?’洪曰:‘闻是陈琳之笔。’操笑曰:‘有文事者,必须以武略济之。陈琳文事虽佳,其如袁绍武略之不足何!’遂聚众谋士商议迎敌。”居然头风病都好了。还笑着说了几句话,这充分显示出了曹操的胸襟开阔、临危不乱、积极乐观的政治家风范。
后来曹操抓住了陈琳审讯时,问他:“你骂我可以,为什么骂我的祖宗?”陈琳无奈地说:“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耳。”就是说我当时奉命写文章,文思泉涌,酣畅淋漓,骂得痛快,就骂过头了。曹操听了他这含蓄的说辞,心领神会。汉末建安七子之一果然名不虚传,是个人才。曹操不仅没听众人劝杀了他,反而把他留在身边做个秘书,可见其惜才如金,不计前嫌。
不计前嫌用人的事儿曹操可没少做。他手下的打工仔,很多都是像陈琳这样,曾经是敌人的部下。三战徐州之后,收降吕布部将张辽、臧霸、孙观等人;官渡之战,收编投靠的高览等人„„
怎样讽刺他的花言巧语篇七
《析《傲慢与偏见》中的讽刺艺术》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让人们领会到其中绝妙的讽刺的写作手法,这种讽刺艺术不仅运用在对人物性格的描述上,也贯穿于整个故事的结构之中。关键词:讽刺,傲慢与偏见,个性,结构,简·奥斯汀中图分类号:1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093(2004)06—0091.02181l一1818年间,一位英国乡村牧师的女儿陆续发表了《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曼斯斐尔德庄园》、《爱玛》、《诺桑觉寺》、《劝导》六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打破了流行于英国社会的浪漫主义伤感文学的沉闷,为现实主义文学的到来扫清了道路。因此,这位女作家也被文学评论家们誉为“无与伦比的简·奥斯汀”。奥斯汀所著的这六部小说,经过了180多年检验,受到了一代代评论家和读者的青睐,尤其是其代表作《傲慢与偏见》。英国著名小说家、文艺评论家毛姆甚至将其列为世界十大小说名著之一。在这部小说中奥斯汀淋漓尽致的发挥了她杰出的幽默才华,运用炉火纯青的讽刺手法将人物个性、故事情节轻轻快快的展现在读者面前。l讽刺艺术在人物个性描述上的应用在小说描述的一群“愚人”中,班纳特太太是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一位。作者将她描述为:“一个智力贫乏、孤陋寡闻、喜怒无常的女人。一碰到不称心的时候,就自以为神经架不住。她平生最大的事,就是把女儿们嫁出去;她平生最大的慰藉,是访亲拜友和打听消息。”为了说明班纳特太太的这一个性,作者采用了大量的讽刺描述。例如,在丽迪雅与韦翰私奔后,班纳特太太担心女儿的下落又为女儿没有新嫁衣而烦恼。两种感情交织,轮番的受折磨。“⋯简一读完加德纳先生承想丽迪雅不久就要结婚那句话,她顿时心花怒放,⋯她前些时候是那样烦忧惊恐,坐立不安,现在却是这样大喜过望,激动不已。只要听说女儿即将结婚,她就心满意足了。她并没有因为担心女儿得不到幸福而感到不安,也没有因为想起她行为不端而觉得丢脸。”“我的心肝宝贝丽迪雅!她要结婚了!她才十六岁就要结婚了!⋯⋯不过还有衣服、结婚礼服呢!⋯⋯莉齐,乖孩子,快下楼去,问问你爸爸愿给她多少陪嫁。等一等,等一等,还是我自己去吧。⋯⋯”这一段活灵活现的描述,使班纳特太太喜怒无常的形象跃然纸上。再如,伊丽莎白拒绝柯林斯牧师的求婚,结果这位“有钱的单身汉”转眼被邻居卢卡斯家的女儿抢了去。班纳特太太在这一打击下病倒了——至少她自己觉得是病了,与其说是收稿日期:2004.04一05作者简介:
杨琴(1975一)女,扬州人,本科.研究方向:外贸英语。为女儿的出路担心,倒不如说是为自己受了挫折。正在这时,她的兄弟媳妇来探望,使她转悲为喜,用她自己的话说,“你来的正是时候,给了我极大的安慰,我非常喜欢听你讲的那些——关于长袖子时兴的消息”。试想,始而悲叹女儿嫁不出去,转而从长袖子的时兴得到安慰!这种从不协调中产生的笑料在《傲慢与偏见》中比比皆是。除班纳特太太,柯林斯先生是奥斯汀笔下另~位“糊涂、满脑子错觉和自相矛盾”的典范。作者对他的嘲讽也是毫不留情的。一方面,他对“恩主”凯瑟琳夫人唯唯诺诺、自卑自贱。且看在罗辛斯庄园打牌的那一幕:“⋯⋯她老人家(凯瑟琳夫人)每说一句话,柯林斯先生就附和一声;他每赢一次,就要谢夫人一番;如果觉得赢得太多,还要向夫人道歉。⋯⋯”另一方面,他盲目自信,装腔作势。面对舅舅一家,他居高临下,像施舍好处的恩人似的宣布自己准备娶班纳特家的一个女儿,以弥补因继承其财产而对其一家的损害。他首先确定以大姐简为目标,班纳特太太暗示简已有所属,于是“柯林斯撇开简不谈,改选伊丽莎白,一下子就选定了——就在班纳特太太拨火的那一刹那间选定的。”没容得伊丽莎白开口,柯林斯先生一口气向伊丽莎白表白了他决定结婚的理由——其中之一是为了取悦凯瑟琳太太——直到保证“我们结婚以后,我绝不会说一句小气话”!尽管伊丽莎自用最明白的语言拒绝了他,可柯林斯认定“这不过是伊丽莎自在效仿一般的高贵女性,欲擒故纵,想要博得他的喜爱。”而班纳特太太更不可想象哪个女儿敢违拗她那“举世公认的真理”,拒绝求婚者。于是这两个执迷不悟的愚人就互相祝贺起来。这难道不是绝妙的讽刺?2讽刺艺术在文章构架中的应用奥斯汀的讽刺艺术,不仅表现在某些人物的戏剧性格上,也不仅表现在众多情节的戏剧处理上.而且还融会在整个故事的反讽构思中。下面我们列举几例:讽刺一,男主角达西最初断定,班纳特家有那么多不利因素,几个女儿很难找到有地位的男人,可后来恰恰是他娶了伊丽莎白。而伊丽莎白呢,他曾发誓绝不嫁给达西,可最后还是由她做了达西太太。91万方数据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6期讽刺二,被作者评价为“虚情假意、花言巧语、不折不扣的流浪汉、没有人格又不要脸皮的”徒有英俊外貌的韦翰与伊丽莎白的妹妹,一个喜欢“寻欢作乐、贪图虚荣、浪荡轻浮、游手好闲”的丽迪雅私奔,并且最终结了婚,成为伊丽
莎白的妹夫、达西先生的连襟。讽刺三,柯林斯先生这个既傲气十足,又阿谀奉承;既自高自大又无限谦卑的人物,不仅得到了傲慢的凯瑟琳夫人的派用而成为教区长,并且在其自以为是的求婚遭到伊丽莎白毫不留情的拒绝后,竟毫不费力的闪电般的获得了与伊丽莎白的好友同样聪明美丽的夏洛蒂小姐的青睐,并很快结婚。讽刺四,不可一世的卡瑟琳·德布尔夫人,为了阻止伊丽莎白与她外甥达西攀亲,她不辞辛劳,亲自出马,先是跑来威吓伊丽莎白,继而去训诫达西,殊不知正是她这次奔走为两位默默相恋的青年通了信息,促成了他们的美满结合。讽刺五,小说以班纳特太太一门心思嫁女儿开始,她笑话百出,是笃定的反面人物、嘲讽的对象。我们被作者牵着,对她和她那“举世公认的真理”尽情嘲笑。可是临了,小说的发展竞以班纳特太太那条“举世公认的真理”的全面兑现而告终。果然“有钱的单身汉总要娶位太太”——宾利娶了简,达西娶了伊丽莎白,柯林斯牧师娶了夏洛蒂⋯⋯我们始而嘲笑班纳特太太,最后不得不承认她全对了。在《傲慢与偏见》全书中,无论是对人物的描述、对话和故事情节,作者都淋漓尽致的发挥了她幽默大师的才能,让人们忍俊不禁的同时,也会由衷的发出感慨。在简·奥斯汀所有的小说中,她都习惯用嘲讽的态度饶有兴趣的观察着她的那些人物。我们也经常以和她同样的角度来看问题,而且也看到了实际真相及其表象与故事诸角色眼前的表面现象之间那有趣的差别。如果有些读者未能感觉到这一点,他们就不能真正读懂她的作品。有人甚至认为奥斯汀是冷眼看世、玩世不恭的。可作者从来就不是玩世不恭的,而且也不是经常喜好讽刺挖苦。简·奥斯汀运用讽刺的笔调是为了向读者展示她的理性思考,是要为她自己的批判态度找到某种形式。她的讽刺反映了她的不屑,她的幽默折射了她的无奈。越是深入细致的阅读简·奥斯汀的作品,越能激发人们产生共鸣和遐想。这也就近两个世纪以来简·奥斯汀之风长盛不衰的原因之所在吧! (责任编辑小草)参考文献:[1]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4.[2]朱虹.奥斯汀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5.Analysis the satiric art in pride and preIjudiceYANG 0in(Yall孕hou Polytechnic CoUege,Yan铲hou 225002,JiaIlgsu,China)Abs劬ct:By analyzing Jane Austin’representative novel,蹦de and Prejudice,we are convinced by the excellentsatidc an used in it.The satidc aIt waS not oIlly used to describe the person’s ch踟cter,but also used in the删ge—m
ent of the whole stmcture of the story.Key woms:satiric;pride a11d prejudice;ch啪cter;stmcture;Jane Austin(上接第88页)有了江山就不愁没有美人,没有了江山,美人也不可能长久拥有,他理所当然地选择了江山,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能过分责怪李隆基的绝情。处在这场考验中的杨玉环就更痛苦,她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她连参加“考试”的机会都没有,此时的她已成了李隆基舍车保帅的一枚小小的棋子,此时的她除了抱怨命运的不济之外,恐怕没有太多的怨恨,她自然也不责怪李隆基,更不会指望李来救她,她平静地接受了命运的摆布,走向了死亡。这场悲剧也达到了高潮,之后由于李隆基确实对杨玉环动过真情,或者说由于杨玉环太美丽、太善解人意,李隆基一时还难以找到绝世无双的杨玉环的替代者,杨玉环自缢而死后,他不管是在流浪途中,还是回到都城,一直没有停止对她的苦苦思念,悲剧的尾声静静的延续着。李、杨的这段情感经历是惊世骇俗的,它不仅仅是一个皇帝对一个女人动了真情,更由于这场情感间接引发了一场社会动乱,个人的悲剧进而融入到社会的悲剧中,由于这段情感的“社会危害性”颇大,使得人们不由自主地要去谴责其中的主人公。自居易在创作《长恨歌》之初也有这样的意图:李、杨二人搞的什么事啊,你们两个只顾自己寻欢作乐了,看你们把国家弄成什么样子了?可是自居易在写作的过程中,创作目的发生了转变,由谴责渐渐变为同情:活生生的两个情投意合的人怎么连婚姻自由的权利都没有呢?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想拆散别人的情感?对自由情感生活的追求最终成了《长恨歌》的创作主旨。生活是不完美的,但人们可以通过92想像让它达到一种虚幻的完美,美丽的杨玉环并没有死,她成了仙,并且还和李隆基通上信了⋯⋯一切个人活动的起点都发端于社会层面,李、杨二人情感的悲剧正是当时的悲剧社会的折射,政治权利是一切社会生活的中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上下级关系,男人与女人的关系更是一种从属关系,这里根本没有人格意义上的平等,哪里会可能产生真正的爱情?即使两个人真的一时碰撞出了感情火花,那也只能是暂时的火花一闪,经不起社会的考验。在这个社会的大网中,那些恋人注定无处可逃。这里根本没有爱情产生的土壤,展现在皇宫里的只能是皇帝的恣意寻欢,宫女们的白头幽怨,映照在民间则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定终身,即使是这样,也没能阻遏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于是有了粱祝化蝶,有了文君
私奔,有了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些向往和追求注定是虚幻的、失败的,于是人们便在幻想中圆梦了。杨玉环不是死了吗?人们可以让她成仙,而仙是长生不老的,李、杨又实现了永久的团圆。虽然幻想不能当饭吃,但人们毕竟还有吃过饭后幻想的权利,尤其是那些不易得到的东西人们更爱去幻想,要不然生活就太沉重了,有了幻想,就等于给沉重的生活一个出气孔,但愿以后这类“长恨”的故事越来越少。(责任编辑徐虹)参考文献:[1]孙育华.唐诗鉴赏辞典[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2]沈惠乐.中国古代文学(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上一篇:班主任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