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阅读答案

| 高二 |

【www.guakaob.com--高二】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阅读答案篇一
《高二语文试题》

西华三高2014---2015学年度下学期第二次周练

高二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3题 每题3分 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孔子对民生问题是重视的,但语焉不详。孟子则把孔子的仁学落实到政治的措施上,要求社会统治者和管理者在解决民生基本问题上体现仁民爱物的思想感情,中国近代的民生主义即发源于此。

首先,要“制民之产”,使百姓丰衣足食。仁政最核心的内容便是解决好民众的吃穿问题,使他们的物质生活有起码的保障。其次,“省刑罚,薄税敛”,人民的负担要有一个限度,过此即有灾难,所以要省刑罚,必须薄税敛。再次,救济社会上孤苦无援者。最后,加强教育,德化民俗。孟子认为要在富民的同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使民去恶从善,形成礼义之风。这样,社会才有秩序,人民才会有真正的安宁寿福。

在早期儒家代表人物中,没有哪一位比孟子更重视民众的社会作用和历史地位。孔子讲过“民无信不立”的话。孟子则大大前进了一步,他提出“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这就是民为邦本的思想。

孟子相信天命,但他把天命化为民意,认为这两者是一致的,这实际上是用民本思想重新解释了传统的天命论,大大提高了民众的地位。他引《泰誓》的话“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百姓的感受和意志,体现了上天的精神,“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君王只要能使百姓满意,就等于服从了天命。孟子用民众的意志代表天命,从而限制君王的意志,“君权天授”变成了“君权民授”。

孟子提出了一个超越同时代人的口号:“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个口号一经提出,便使社会震动,响彻了两千多年,成为批判君主专制的有力武器。这个“民贵君轻”的说法,在先秦诸子之中是极为罕见的,它肯定民众是国家的主体,对于君权至上的制度具有很大的冲击力。按照孟子这一思想来设立政治体制,至少能发展出开明的君主立宪制。这是孙中山提出民权主义的思想源头之一。

孟子最突出的贡献之一是确立中国士人的独立性格,提升了士人的精神境界,为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建立了一种较高的标准。

孟子认为君臣关系完全是相对的,他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士可以为明君而死,但不必为昏君而死。暴虐之君可以被废除诛讨,所以他不赞成愚忠。他认为明君必须“贵德而尊士”,“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这样,孟子就大大提高了士君子的社会地位。

孟子刻画了有社会责任心的知识分子的气象,此即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大丈夫的气度是何等的雄伟宏大,

富贵、贫贱、威武这三样东西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气节,在生死考验面前能“舍生而取义”,最后成全自己完美的人格。在中国历史上,为了社会进步事业而“成仁”、“取义”的志士仁人是很多的,他们的思想多少都受到孟子的影响。

对于我们来说,孟子的思想是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如能认真开发而运用,对于今天人性的改良,社会的治理,民族的复兴,将有莫大的助益。

(选自牟钟鉴《从孔子到孟子》,有删改)

1.下列对于孟子“仁政”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孔子和孟子都很重视民生,但孔子的论述模糊、零散,相比之下,孟子的“仁政”思想更清楚,更具体,更有条理,也更具有可操作性。

B.孟子不仅继承而且创造性地发展了孔子的“仁学”,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社会的统治者和管理者提出了具体施政要求。

C.孟子的仁政不仅要求保障基本民生、减轻百姓负担、保护和救济社会弱势群体,更强调用孝悌之义对百姓实行道德教化,以确保社会秩序。

D.孔子关于民生的论述虽然语焉不详,但它是孟子“仁政”学说的基础,所以,也理应把它看作是中国近代民生主义思想源头的一部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民本思想和“君权民授”的新天命论,都充分体现了孟子对民众的社会作用和历史地位的前所未有的重视。

B.孟子重新阐释了君臣关系,认为士可以为明君而死,但不必忠于昏君,暴虐之君可以被废除诛讨,这已经具有了朴素的平等和民主思想色彩。

C.孟子为中国知识分子所建立的一套立命处世的高标准,不仅确立了中国士人的独立的人格,而且提升了士人的精神境界。

D.西欧和日本等国之所以能发展并保留成熟的君主立宪制,是因为这些国家比中国封建王朝更能接受孟子的学说,更愿意放弃君权至上的封建制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重视和强调民众的社会作用和历史地位,这不仅在早期儒家代表人物中是最突出的,而且在先秦诸子百家中也是很少见的。

B.孟子的仁政学说对后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孙中山近代革命思想中的民生思想和民权思想也都从孟子那里汲取了精华。

C.孟子的思想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只要我们认真开发、运用,就必定会对今天人性的改良、社会的治理和民族的复兴产生巨大的助益作用。

D.孟子刻画的“大丈夫”气象已经成为一种完美人格和优秀精神的坐标,长久以来一直影响着中国有社会责任心的知识分子的思想。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张珪字公端,弘范之子也。少能挽强命中,尝从其父出林中,有虎,珪抽矢直前,虎人立,洞其喉,一军尽讙。至元十六年,珪年十六,摄管军万户;十七年,真拜昭勇大将军、管军万户,佩其父虎符,治所统军,镇建康。未几,弘范卒,丧毕,世祖召见,亲抚之。奏曰:“臣年幼,军事重,聂祯者,从臣父、祖,久历行阵,幸以副臣。”帝叹曰:“求老成自副,常儿不知出此。”厚赐而遣之,遍及其从者。十九年,宣、徽群盗起,行省檄珪讨之,士卒数为贼所败,卒有杀民家豕而并伤其主者,珪曰:“此军之所以败也。”斩其卒,悉平诸盗。二十九年,入朝,命为枢密副使。太傅月儿鲁那演言:“珪尚少,姑试以佥书,果可大用,请俟他日。”帝曰:“不然,是家为国灭金、灭宋,尽死力者三世矣,而可吝此耶!”拜镇国上将军、江淮行枢密副使。大德三年,遣使巡行天下,珪使川、陕,问民疾苦,赈恤孤贫,罢冗官,黜贪吏。还,迁浙西肃政廉访使,劾罢郡长史以下三十余人,府吏胥徒数百,征赃巨万计。珪得盐司奸利事将发之事干行省有内不自安者欲以危法中珪赂遗近臣妄言珪有厌胜事且沮盐法帝遣官杂治之,得行省大小吏及盐官欺罔状,皆伏罪。劾大官不法者,不报;并及近侍之荧惑者,又不报。遂谢病归。泰定三年,上遣使召珪,珪至,帝曰:“卿来时,民间如何?”对曰:“臣乡里也,民饥甚,朝廷虽赈以金帛,惠未及者十五六,惟陛下念之。”帝恻然,敕有司毕赈之。未几,起珪商议中书省事,四年十二月薨。

(节选自《元史·张珪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求老成自副 副: 相符。 .

C.劾大官不法者,不报 报:答复。 .

D.敕有司毕赈之 毕:全部。 .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珪得盐司/奸利事将发之/事干行省有内/不自安者/欲以危法中珪/赂遗近臣/妄言珪有厌胜事/且沮盐法/

B. 珪得盐司/奸利事将发之/事干行省有内/不自安者欲以危法/中珪赂遗近臣/妄言珪有厌胜事/且沮盐法/

C. 珪得盐司奸利事/将发之事/干行省有内/不自安者欲以危法中珪/赂遗近臣/妄言珪有厌胜事/且沮盐法/

D. 珪得盐司奸利事/将发之/事干行省/有内不自安者/欲以危法中珪/赂遗近臣/妄言珪有厌胜事/且沮盐法/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珪勇猛过人,年少有为。他善于拉硬弓射猛箭,在树林中遇到老虎,毫不畏惧,一箭射中老虎咽喉;十七岁时就统领军队,镇守建康。

B. 张珪尽忠朝廷,受到皇帝宠爱。他父亲去世,皇帝召见并抚慰;太傅认为他年少,不宜马上重用,皇帝还是授予他重要职位。 A.摄管军万户 摄:代理。 .

C.张珪为人正直,嫉恶如仇。担任浙西肃政廉访使时,他多次弹劾有不法行为的官员,奏事进言均得到采纳,奸人怨恨,相互串通诬陷他。

D. 张珪尽心国事,关注民生。他斩杀侵夺百姓财物、伤及百姓生命的士兵,平定了盗贼;把途中遇到百姓饥荒的情况如实奏报皇帝。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珪使川、陕,问民疾苦,赈恤孤贫,罢冗官,黜贪吏。

(2)对曰:“臣乡里也,民饥甚,朝廷虽赈以金帛,惠未及者十五六,惟陛下念之。”

(二)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野寺来人少,云峰水隔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注释:安史之乱爆发后,刘长卿长期居住的洛阳落入乱军之手,诗人被迫流亡到江苏扬州一带,秋日登高,到吴公台,写下这首诗。

8.诗的中间两联,主要用了哪两种手法,描写了怎样的景物?(5分)

答:

9.诗人表达了哪些情感,是如何表达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11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落霞与孤鹜齐飞, 。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 。(王勃《滕王阁序》)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 , ”两句通过写琵琶女演奏完后周边环境的寂静,来表现音乐的强大魅力。

(3)南宋诗人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 , ”,表达了英雄业绩的流风余韵已荡然无存,自己希望像英雄那样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难以实现的惆怅。

(4)杜甫的《登高》一诗中的名句“ , ”,今常用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5)在《醉翁亭记》中,欧阳修以“ , ”写出了山间的春夏美景,让自己流连忘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本题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新华网北京12月4日电(记者王宇、王希)国家统计局4日发布公告,201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709.9万吨,比2013年增加516万吨,增长0.9%。我国粮食总产量实现“十一连增”。

根据公告,2014年全国谷物总产量55726.9万吨(11145.4亿斤),比2013年增加457.7万吨(91.5亿斤)增长0.8%。谷物主要包括玉米、稻谷、小麦、大麦、高粱、荞麦、燕麦等。

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1个省(区、市)农业生产经营户的抽样调查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全面统计,2014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为112738.3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7%。粮食单位面积产量5385公斤/公顷(359公斤/亩),比上年提高0.2%。

材料二:

国家统计局4日发布公告,201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709.9万吨,比2013年增加516万吨,我国粮食总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全国粮食实现“十一连增”关键是近些年国家强农惠农政策措施得力,农业科技水平大幅提升,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缓解了资源要素约束偏紧、自然灾害多发的不利影响。

第一,得益于新品种的大推广。我国粮食生产每上一个台阶,都与突破性品种紧密相关,目前我国三大主粮国审品种的推广面积已占种植面积的60%以上,特别是两优系列超级稻品种等高产玉米品种的推广,有力支撑了粮食单产水平的快速提高。此外,一些突破性新品种的成功选育和推广,扩大了高产粮食作物的种植范围,使传统粮食低产区一跃成为全国粮食增产区。

第二,得益于技术集成的大应用。近年来一批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技术的集成推广,为粮食稳产增产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土壤深松、播后镇压、越冬浇水、一喷三防等常规技术的集成推广,我国小麦亩产水平近十年提高了近70公斤。

第三,得益于农作物结构的大调整。粮食总产量的增加,一靠播种面积扩大,二靠单产水平提高。粮食单产增长既有各种粮食作物单产水平普遍提高的因素,也有高产作物替代低产作物的结构调整贡献。玉米、稻谷等高产作物替代大豆等相对低产作物,对促进粮食总产增加作用很大。

第四,得益于农业机械化的大发展。我国不断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实施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等,大力推广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技术,农田水利设施面貌有了较大改观,水旱灾害的不利影响有所缓解,对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论是基础设施的大改善、农业科技的大发展,还是作物结构的大调整,背后重要支撑是“三农”投入的大增长。2003年以来,中央财政“三农”投入由2144亿元增加到13799亿元,翻了两番还多,年均增速20.5%。今后,要保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仍需进一步加大(摘自《农民日报》2014年12月11日)

材料三:据预测202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4.6亿,如果按年人均口粮135公斤计算,需求量将至少增加135亿公斤;随着人们对肉、蛋、奶等畜禽产品的消费量不断增加,饲料用

“三农”投入力度,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阅读答案篇二
《安徽省芜湖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评价语文试题》

芜湖市第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评价

语 文 试 卷

本试卷分第1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 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务必在答题卡背面规 定的地方填写姓名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选择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 清晰。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 纸上答题无效。

第1卷(阅读题 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美,价值观的意义建构

①民众求富,国家求强,“强”的基础也是“富”o这是当今中国最具有社会共识的观念。然

而,当今已然极大丰富的物质生活并没有给人带来相匹配的充裕感和满足感。贫寒的人不满足,有 钱人也时常处于焦虑当中。

②日常生活中,总有人以珠光宝气、香车美人“炫富”。“炫富”表面上是在展示美,但在观者 的眼中却是丑,或者“臭美”。人们对其区分的一般解释是:“炫富”是物质追求,审美是精神追求。 以致产生错觉,美好的精神追求似乎高不可攀,臭美的物质追求却显得现实可靠。所以,对于炫富 者,人们只能一边鄙弃,一边艳羡。价值观的纠结来自于思想的混淆。以物质和精神来区分“炫 富”与审美其实是一个误解。且看“炫富”的内容,集中于名牌服饰、名酒、名表、名车、名度假地。 “奢侈品”林林总总,共同点却只有一个,就是观念性的符号(“名”)。但在审美活动中:自然美、艺 术美都属于精神世界的内心意象,却也离不开物质的载体。

③对追逐符号的人而言,大量珍贵的人力物力被降低为一纸商标的陪衬;追逐奢华揭示着意 义的贫瘠和精神的无力。审美的意象则以意义的充盈见长。人心的意象,既可以让金银珠玉装点 堂皇的宫殿庙宇,也能今日常的景色转换成大师的杰作,使普通的词语凝结成千古不朽的诗句。戏 曲艺术中,舞台角色的气象全系于演员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切饰物皆为假扮,道具也被精简

到了“以鞭代马”“一桌二椅”。在物质较为充裕的今天,“富”的重点应该由数量转为质量,是一种

由内而外的富贵气。富贵气是一种自然流露的美,这种美得自个人长期的、自觉的涵养。富贵气不 是花钱买来的,也不是用项目规划“打造”出来的。

④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不同的利益、意见、信念在一个统一体中既保持着各自的特 点,又彼此相容、互补,进而造就一个共生多赢的局面。中国的传统美食是“和’’的典范。精于烹调 的人,会借用各种辅料的配合来约束主料,去其偏狭激烈之气,以便更好地呈现其独特的味道。近 年来的社会文化则极端地强化“同“:大拆大建之后的千城一面、模式雷同的综艺节目和影视剧情 ……“和”与“同”看似是审美观念的分歧,却反映着人把握意义的能力高下。“和”意味着包容力, 使人发现相异因素之间的交集,在共识、共情的基础上促成彼此的互补、互动;“同”则意味着不能 理解差异,即便游遍全球,也只看到一种风景。古人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越能尊重和欣赏差 异,越能得道多助,建设性的事业越容易展开。

⑤由此可见,“美”意味着意义的丰富,意味着创作和表达的自由。

(节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1 2月5日)

1.下列不能体现„美’意味着意义的丰富,意味着创作和表达的自由”的一项是(3分)

A.人心的意象,可以让金银珠玉装点宫殿庙宇,把日常的景色转换成杰作,使普通的词语凝结 成千古不朽的诗句。

B.戏曲艺术中,舞台角色的气象全系于演员的举动或神态。饰物皆为假扮,道具精简到了“以 鞭代马”“一桌二椅”。

C.精于烹调的人,会借用各种辅料的配合来约束主料,去其偏狭激烈之气,以便更好地呈现其 独特的味道。

D.近年来的社会文化则极端地强化“同”:大拆大建之后的千城一面、模式雷同的综艺节目和 影视剧情。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段从“富’’‘‘强”着手,概括了当前人们的物质生活及思想观念的状态;⑤段收束全文,概括

了“美”的内涵。

B.②段从“炫富’’人手,阐述了人们对其与“审美”的误解,点明了“炫富”的本质特征,揭示了

审美活动的特性。

C.③段首先明确追逐奢华与审美的意义差异,接着例证审美意象在于意义的充盈,最后谈论了 富贵气的来源及功能。

D.④段由孔子的言论说起,然后例举了“和”与“同”的表现,最终探讨了“和”与“同”的区别,

主张“和而不同”。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民众求富,但当今已然极大丰富的物质生活并没有给人带来充裕感和满足感;人们要么不满 足,要么焦虑。

B.交响乐是一种高雅的艺术,欣赏它是一种纯粹的精神追求,来自于灵魂的交流,并不需要物 质作为载体。

C.“炫富”的本质是追逐符号,大量珍贵的人力物力被降低为一纸商标的陪衬,揭示着意义的贫 瘠和精神的无力。

D.因为富贵气不可以花钱买来或“打造”出来,所以它是自然流露的美,这种美得自个人长期 的、自觉的涵养。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刘仁赡字守惠,彭城人也。父金,事杨行密,为濠、滁二州刺史,以骁勇知名。仁赡为将,轻财重 士,法令严肃,少略通兵书。事南唐,为左监门卫将军、黄袁二州刺史,所至称治。李景使掌亲军,以 为武昌军节度使。周师征淮,先遣李毂攻自寿春,景遣将刘彦贞拒周兵,以仁赡为清淮军节度使,镇 寿州。李毂退守正阳浮桥,彦贞见周兵之却,意其怯,急追之。仁赡以为不可,彦贞不听,仁赡独按 兵城守。彦贞果败于正阳。

世宗攻寿州,围之数重,以方舟载炮,自淝河中流击其城;又束巨竹数十万竿,上施版屋,号为 “竹龙”,载甲士以攻之,又决其水砦入于淝河。攻之百端,自正月至于四月不能下,而岁大暑,霖雨 弥旬,周兵营寨水深数尺,淮、淝暴涨,袍舟竹龙皆飘南岸,为景兵所焚,周兵多死。世宗东趋濠梁, 以李重进为庐、寿都招讨使。景亦遣其元帅齐王景达等列砦紫金山下,为夹道以属城中。而重进与 张永德两军相疑不协,仁赡屡请出战,景达不许,由是愤惋成疾。

明年正月,世宗复至淮上,尽破紫金山砦,坏其夹道,景兵大败,诸将往往见擒,而景之守将广陵 冯延鲁、光州张绍、舒州周祚、泰州方讷、泗州范再遇等,或走或降,皆不能守,虽景君臣亦皆震慑,奉表称臣,愿割土地、输贡赋,以效诚款,而仁赡独坚守,不可下。世宗使景所遣使者孙晟等至城下示 之,仁赡子崇谏幸其父病,谋与诸将出降,仁赡立命斩之,监军使周廷构哭于中门救之,不得,于是士 卒皆感泣,愿以死守。

三月,仁赡病甚,已不知人,其副使孙羽诈为仁赡书,以城降。世宗命舁仁赡至帐前,叹嗟久之,赐 以玉带、御马,复使入城养疾,是日卒。制曰”刘仁赡尽忠所事,抗节无亏,前代名臣,几人可比!

予之南伐,得尔为多。”乃拜仁赡检校太尉兼中书令、天平军节度使。仁赡不能受命而卒,年五十八。 世宗遣使吊祭,丧事官给,追封彭城郡王,以其子崇赞为怀州刺史,赐庄宅各一区。李景闻仁赡 卒,亦赠太师。寿州故治寿春,世宗以其难克,遂徙城下蔡,而复其军日忠正军,日:“吾以旌仁赡之 节也。” (选自《新五代史卷三十二死节传第二十》)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父金,事杨行密 事:侍奉。

B.世宗东趋濠梁 趋:奔赴。

C.愿割土地、输贡赋,以效诚款 款:招待。

D.吾以旌仁赡之节也 旌:表彰。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彦贞见周兵之却 古人之观于天地

B.载甲士以攻之 以勇气闻于诸侯

C.为夹道以属城中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和薄

D.以其子崇赞为怀州刺史 而余亦悔其随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仁赡为南唐大将,自幼熟渎兵书,以骁悍勇猛出名,治军严明,轻财重士,深受士卒爱戴。

B.李重进与张永德两军猜疑不和,刘仁赡多次请战不得,致使南唐错失战机,刘仁赡怨愤成疾。

C.周世宗再征南唐,南唐军大败,战将大多被俘,守将们或跑或降,但刘仁赡却独自坚守寿春。

D.刘仁赡虽为南唐之臣,但他的忠义却深受周世宗敬佩,死后,周世宗对其追赠封赏,荫及 其子。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周师征淮,先遣李毂攻自寿春,景遣将刘彦贞拒周兵,以仁赡为清淮军节度使,镇寿州。

(2)制日:“刘仁赡尽忠所事,抗节无亏,前代名臣,几人可比!予之南伐,得尔为多。”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野寺人来少,云峰水隔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注:①刘长卿(709 -786),字文房;宣城人。安史之乱后,诗人流落江苏扬州一带,秋日登吴公 台,写下此作。②吴公台:在今江苏省江都县,原为南朝沈之所筑的弩台,后陈将吴明彻重修。

8.诗人思绪复杂,感慨万端。诗中寄寓多种情思,请简要概括。(4分)

9.诗的中间两联写出了秋的气质;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4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组任选其一作答,若两组皆答,按甲组计分)(6分) 甲组: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___,__。___,。(李贺《李凭箜 篌引》)

乙组:

(荀子《劝学》)

(2)风急天高猿啸哀,。 (杜甫《登高》)

(3)舞幽壑之潜蛟,。 (苏轼《赤壁赋》)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

,尽西风,季鹰归未? (辛弃疾《水龙吟》)

,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l~14题。

青桐令

洪 放

①青桐立在月光里,那是一种美好的形象。在高岗上,它令人喜欢,让人怀想。在乡村的植物 中,青桐是最与人心相通的,也最与质朴的黄土和素简的生活相通。

②其实,青桐是乡村最为稀少的树之一。我很少看到乡村里有成群的青桐。大多是一棵,突 兀地站在村头。多的时候,也无非两三棵。这种独立的树,或许正应该独立着。它在月光里,高大 挺拔,莞尔修正。月光清亮,青桐清净,月光和青桐的身影交织着,就很能让人想起乡村上那些一直 留着的灵魂了——他们也大都在乡村的月光里立着,瞩望着乡村。

③我一直想:青桐是被露水浇灌的。它在春天长出宽大的叶片。露水在朝阳之中,从叶片的 中间向边缘滑落。而到了秋天,它的叶子开始飘散,那些露水,从青桐的树尖,从青桐的皮肤上,一 点点地渗透进去。设若没有露水,母上是难得有如此清洁的树的。它清洁得让人只可在月光里远 远地看它,远远地,有如神明。

④丰子恺先生为青桐也就是中国梧桐写过一篇耐读的文字,就叫《梧桐树》,感叹梧桐树叶子 的一生,就是树本身的容颜。他借古人诗“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来 抒发情怀。他还画过一幅漫画《深秋佳兴打桐子》。看了总让我想起桐城的一首民谣:童子打桐

子,桐子落,童子乐。丰子恺先生是有禅意的人,他的文字有风骨,他笔下的风物也都附着氤氲的鲜 活的灵魂气息。

⑤乡村上所称“桐”的树有多种。世人常说的那种凤凰止于其上的,就是青桐。青桐有花,所 谓桐花。清代陈溟子《花镜》:“梧桐,又叫青桐。皮青如翠,叶缺如花,妍雅华净。四月开花嫩黄, 小如枣花。五六月结子,蒂长三寸许,五棱合成,子缀其上,多者五六,少者二三,大如黄豆。”古往 今来,不少人为青桐写过诗词。比如“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这真是好诗,李商隐总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阅读答案篇三
《2013届高考语文复习训练题14 Word版含答案]》

《第14讲 诗词鉴赏(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训练题

1.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雪晴晚望

贾 岛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注】 ①贾岛长安应举落第,与从弟释无可寄居长安西南圭峰草堂寺,这首诗大约写于此时。

⑴题目为“晚望”,诗人具体“望”到了哪些景色?请简要叙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末尾两句写的是什么内容?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野水孤舟

梁 栋

前村雨过溪流乱,行路迷漫都间断。

孤洲尽日少人来,小舟系在垂杨岸。

主人空有济川心,坐见门前水日深。

袖手归来茅屋下,任他鸥鸟自浮沉。

【注】 ①梁栋,南宋诗人。此诗大约作于南宋灭亡之前。

⑴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诗的颈联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①

3.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⑴词的上片通过对哪些事物的描写来营造氛围的,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请说说本词反映了苏轼怎样的心绪和人生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过岳阳楼作

张孝祥

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徒倚栏干久,缺月挂帘钩。 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杜若满芳洲。

【注】 ①此词作于作者请祠侍亲获准后,乘舟沿江东归途中。②累:无罪被迫而死。③杜若:一种芳草。

⑴上阕写了怎样的景色?请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下阕抒发了吊古伤今的情怀,试结合全词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临江仙

苏 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②③①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⑴“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有人说“夜阑风静縠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的写景句子,其实却是作者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即情景相融。请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日暮倚杖水边 金王 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是迟。

【注】 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 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 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②①①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

【注】 ①吴公台,在今扬州北,南朝古迹。②摇落:零落。

⑴作者登临远眺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诗的中间两联是如何写景的?请作简要分析。 ②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江西省白鹭洲中学2012届上学期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耶溪泛舟

孟浩然

落景余清辉,轻桡弄溪渚。澄明爱水物,临泛何容与!

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

【注】①此诗为诗人在长安求仕未成,离开长安,在江浙一带漫游时所作。②耶溪:在今浙江省绍兴市南,相传西施曾在溪畔浣纱。③落景:落日。④轻桡:轻舟。桡,船桨。⑤水物:指水中生物。⑥容与:谓自得也。”⑦脉脉:相对而视的样子。

(1)作者通过写耶溪泛舟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

(2)简析“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两句诗所表现的生活情景。(4分)

参考答案

1.解析:⑴本题考查诗歌意象以及内容与题目的关系。这要紧扣题目中的“晚”和“望”字,并结合全诗来进行作答。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指出这两句使整个画面动了起来并指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即可,不要忽视诗歌所给的注解。

答案:⑴诗人倚着手杖向远处眺望:在夕阳斜照下,溪水上空升腾起鱼鳞般的云朵,几乎多至“万重”;在遍山皑皑白雪中,采樵人缓然下山,回到白雪覆盖下的茅舍;远处山冈上,野草正在燃烧,劲松郁郁苍苍,日暮的烟霭似断断续续生于石松之间。

⑵诗人在回山寺的路上,听到山寺上传来钟声,暮游之余,恍如倦鸟归巢,禁不住心潮起伏,平添了更浓厚的诗意,也吐露出诗人心灵深处的隐情。这两句又起着点活全诗的妙用,前六句景色全是望景,这一声清亮的暮钟,由视觉转到了听觉。这钟声不仅惊醒默默赏景的诗人,而且钟鸣谷应,使前六句所有景色都随之飞动起来,整个诗境形成了有声有色、活泼动人的局面。

2.解析:⑴从内容来看,是一首写景诗,融情于景。本题考查诗歌的意象、意境以及诗歌的寓意。关于寓意,要结合注解中“此诗大约作于南宋灭亡之前”来回答。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颈联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眼前之景结合起来,再结合注解,不难看出诗人的无奈与愤激。

答案:⑴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山村雨后溪水漫流,道路被淹没而时隐时现的迷漫景象,寓意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国家和个人的前途渺茫,杳不可知。对即可,一、二句的寓意分开写亦可

⑵颈联以比喻手法,含蓄深沉地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振兴国家的抱负无法施展的无奈和愤激之情。恢复中原、振兴国家的抱负无法施展”说是“报国无门”亦可 意思3.解析:⑴抓住描写月、桐、人声、鸿等事物时使用的缺、疏、断、孤等词语,就能较容易把握作者营造的氛围。

⑵“无人省”“不肯栖”是作者心绪和人生态度的体现。

答案:⑴上片主要通过对月、桐、人声、鸿等事物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

⑵本词反映了词人苏轼抑郁寂寞、孤独痛苦的心绪;同时也反映了词人孤高自赏、不愿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阅读答案篇四
《2012 -2013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级语文三校联考试题》

2012 -2013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级语文三校联考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 分)

一、基础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

A.恫吓(dîng) 畸形(jī) 歼灭(jīan) 埋怨(mán) ....

B.毗邻(bì) 铜臭(chîu) 吮吸(shǚn) 诤友(zhēng) ....

C.悭吝(qiān) 饿殍(piǎo) 粳米(jīng) 老妪(yù) ....

D.赧然(nǎn) 缄默(jiān) 引擎(qíng) 喟然(kuì)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这样的小错误对于整个题目的要求来说是无伤大雅,不足为训的,我们决不能只纠缠于细枝末节而....

忘了根本的目标。

B.我们来到了实习工厂,厂领导和工人们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早已做了周密安排,他们对我们的关心真是无所不至。 ....

C.易中天在“百家讲坛”的走红,《品三国》版权拍卖拍出140万元的高价,颇使一些学术和媒体中人看不过眼,对易中天是学者还是娱乐明星、搞学术还是评书、是普及历史还是娱乐大众进行了不少批评。但不可否认的是,众多“易粉”对易中天还是趋之若鹜的。 ....

D.站在青海与白海间的山脊上,一眼望去,蓝天白云让人心旷神怡,青山绿水秀色可餐。不由得让人....

感慨这真是一片世外乐土。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肖邦,这个欧洲文化伟人中的一个,他的作品不仅为欧洲的文化增辉,而且使整个欧洲音乐放出异彩。

B、这些大分子会在肠胃里聚集沉淀,从而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造成脾胃功能失调,出现腹胀、溏便、食欲不振。

C、目前已经限制使用玉米等可食用谷物作为生物燃料的原料,鼓励生物燃料产业“坚持非粮为主”,保证生物燃料的发展既不影响人们的粮食消费,也不同粮食争夺耕地。

D、现在不少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项目收费都比普通项目高出很多,对此,通知明确要求,坚决制止打着“中外合作办学”的借口实行乱收费、高收费的行为,防止教育产业化的倾向。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诚然, 但 。我们的国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但 。而 ,在这种时候,大家都会怀念雷锋,因为 ,因为 。所以 。

①不可否认,雷锋给我们带来过一段非常美好的日子

②一种伟大的精神,决不会局限于一个时代

③从内心讲,今天更需要雷锋精神

④不管怎样改革开放,人人都希望有一个和平、宁静、充满爱的社会环境⑤现实生活中,诸如争权夺利、不分是非、损公肥私、不讲社会公德的事时有发生

⑥在激烈的竞争中,我们需要友爱、互助、尊老爱幼,需要文明、道德、民族尊严

⑦一个英雄的诞生离不开孕育他的时代

A、①⑤⑥⑦③④② B、⑦③①②⑤④⑥

C、⑦②④⑤①③⑥ D、⑤①④⑥②⑦③

二、古诗文部分(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让县自明本志令 曹操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

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去官之后,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 后征为都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衣被皆为天子之制。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绝宾客往来之望 满足 .

B.然常自损,不欲多之 损害 .

C.后孤讨禽其四将 擒拿 .

D.意望已过矣 过去 .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此其志也 三分天下有其二 ..

B. 以为强豪所忿 衣被皆为天子之制 ..

C. 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其势足以背叛 ..

D. 言有不逊之志 周之德可谓至德矣 ..

7.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曹操“高洁志向”的一组是( )(3分)

①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

②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

③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

④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⑤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⑥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

A.①③⑥ B. ③④⑤ C. ②④⑤ D. ②④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曹操叙述自己起初只想做一个郡守,世道混乱,便想隐居乡下,读书射猎;后兴兵讨伐董卓,

收编了三十多万人。

B.袁绍占据黄河以北,兵势强盛,曹操估计自己的力量,实在不能和他匹敌;但想到出兵是

为国献身,为正义而牺牲,是足以留名后世的事,于是出兵讨伐并获胜。

C.有的人看到曹操的势力强大,又生性不相信天命之事,就在私下里议论,说他有夺取帝位

的野心。

D.在文中,曹操历数自己的功绩,历陈古人行事;并以周王自况,申明自己功业虽大,但无代汉

自立之心。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分)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

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

②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

【注】①吴公台,在今扬州北,南朝古迹。②摇落:零落。

(1) 作者登临远眺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

(2) 诗的中间两联是如何写景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

《劝学》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 _。 《赤壁赋》

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登高》

4、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

《游褒禅山记》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共16分)

《南京!南京!》的日本感觉

陈冲

对于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事实,日本政府和相当多的日本人,采取的态度是不认账、不认错、不

道歉、不反省、不忏悔。这五个“不”,是“日本可以说不”的典型实例。东京审判的时候,他们还不敢这样说,到了“日本可以说不”的时候,就说出来了,而且说得很“坚决”,从而形成了他们对那段历史事实的历史判断。作为一种立场,这个历史判断从来没有改变过。看起来,这让编导陆川先生很着急,就在影片里设置了一个日本兵,让他在一群兽性发作的日本兵中间罕见地玩了一个“人性的觉醒”,并最终以自杀来表示——表示了什么呢?这就算是“谢罪”了吗?

日本对南京大屠杀采取的这种“五不”态度,确实让人着急——不过应该是替他们着急,不是我

们自己着急。对于中国政府来说,这是与日本政府之间的一个重要的外交问题。但是对于中国、中国人来说,这个并不重要。这个问题只对日本人重要。对日本人重要的事,应该让日本人去想,什么时候他们想明白了,真心地认账了,认错了,道歉了,反省了,忏悔了,我们宽容地予以接受就行了。从同一个南京大屠杀事件中,加害者和受害者所应记取的教训是不同的。对于日本、日本人来说,重

要的是不要再发生把原子弹投到广岛的美国飞行员蒂贝兹所说的“当年一模一样的情景”,而他们的“五不”态度,危险性正在这里。我们也要防止再出现“当年一模一样的情景”,但这个“情景”对我们和对他们是截然不同的——他们是杀人!我们是被杀!我们要想的,是怎样才不会再次陷入这种任人宰割的境地,不会再次成为别人兽性发作时的宰割对象,不会成为“百人斩竞赛”的目标物。我们希望他们“不来”;但究竟来不来,最终取决于他们而不是我们,我们要做的,是“来了也不怕”。他们自己不反省,倒由我们先假装变成了他们再代他们反省,算数吗?管用吗?

据说《南京!南京!》有两项“突破”,一个叫“人性”,一个叫“反战”。虽然这两个词语很时髦,但硬要拿南京大屠杀来说这俩事儿,太离谱了吧?什么叫南京大屠杀?就是从1937年12月至1938年5月,在南京城内外,有30万个中国人的生命被毁灭。发生于此前的南京保卫战,是另一个历史事件。那倒是战争。在那场战争中阵亡的中国抗日将士,是不算在这30万人之内的。这30万被屠杀的中国人,绝大多数是平民,包括大量的老人、妇女和儿童。这是真正的屠杀,根本不是战争!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儿只有抗战不抗战的问题,根本没有反战不反战的问题。我为鱼肉,人为刀俎,还去跟人家讲反战,讲人性,讲得下来吗?在南京大屠杀这个特定的事件中,这两个话题,只有“为刀俎”者才可以讲,“为鱼肉”者是没资格讲的。

面对30万失去抵抗能力的中国人被恣意杀戮奸淫,一个中国人应该是什么感觉?面对30万这个巨大的、让人无比震撼的数字,一个中国人最痛心的应该是什么?不错,我们的国家积贫积弱,我们打不过人家,我们今后要努力富民强国。但是这就完了吗?国有强弱,战有胜败,在世界历史中,一个国家弄到保护不了自己子民百姓的程度,南京大屠杀并非孤例,但是被杀害了那么多人,实属罕见。日军的极端残暴是一方面,在我们这一面,除了人口密度的因素外,还有没有别的原因?我们能不能少让人家杀掉一点?显然,这不能靠杀人者的“人性觉醒”,只能靠让杀人者付出更高的代价。代价高到一定程度,他就不得不少杀一点了。在南京大屠杀中,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显示,出现过有组织的、有效的抵抗——退一步,哪怕是出现过有组织的、有效的逃离——再退一步,出现过哪怕是无效的、但毕竟是有组织的抵抗或逃离。我上学的时候,老师们教导我们要记取中国被侵略、中国人被杀戮的种种教训,其中之一,就是中国人像“一盘散沙”。老师们也讲了为什么会这样的原因。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没人再说这个话了。然而,这是进步吗?

不想中国人该想的事,却替日本人去想他们该想的事,是荒唐。拿日本人该想的事,来遮蔽中国人该想的事,是罪过。

(选自《文学自由谈》2009年第4期,有删改)

1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

A.对于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事实,日本政府采取的是“五不”态度,这也形成了他们对那段历史的判断立场。

B.作者认为《南京!南京!》中那个自杀的日本兵,虽然体现了人性的觉醒,但仅以此向中国人民“谢罪”还不够。

C.南京大屠杀这个事件中,关于“人性”与“反战”两个话题,我们是没有资格讲的。

D.日本的“五不”态度,只对他们自己重要,对我们不重要,我们不必想,宽容地接受就行了。 E.美国飞行员蒂贝兹所说的“当年一模一样的情景”中的“情景”对于日本和我们是不同的,因为日本是杀人,我们是被杀。

13.下列属于《南京!南京!》的“日本感觉”的一项是 ( )(3分)

A.影片再现了南京大屠杀30万中国人的生命被毁灭的历史,让人感到无比震撼和痛心。

B.影片有两项“突破”,其中一项是“反战”,以引起人们反思我们只有抗战不抗战的问题,根本没有反战不反战的问题。

C.拿日本人该想的事,来遮蔽中国人该想的事,是罪过。

D.影片设置了一个在一群兽性发作的日本兵中间却能“人性觉醒”的日本兵。

14.根据文意,“加害者和受害者” 所应记取的教训有什么不同?(4分)

15.根据文意,作者认为我们应怎样做才能做到即使侵略者“来了也不怕”?(4分)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3小题,共15分)

与麦子对视

公孙欠谀

麦子的生命昂扬向上,从麦芒的锋口上经常可以看见阳光的锋芒。我与麦子对视,麦子的目光让我泪流满面。

幼时的麦子和我很有交情,年轻时的我经常躺在麦苗们中间,春日融融的阳光下,我的目光和她们的目光一同对视蓝天。我感觉我的身体在往下生根,与麦苗的根交错在一起,我们同时被大地处理成青春的生命,我在麦苗中间睡着了。等我醒来,麦苗已经长高了一截,身体粗壮了起来,早熟的植株已经开始扬花,进入了青春期,花粉成了青春痘,在她们的脸上放着光,然后飞扬了起来,有些也落在了我的脸上和身上。可惜我无法接受她们的爱情,我在想象要么我是一株健壮的麦子,要么她们是一群美丽的姑娘。其实,一大片的麦子远比一大群的姑娘美丽,因为麦子虽是具象的东西,但它们有着相同的品质,这一大片的品质,足以在遥远的地方引导你向上再向上。

麦子成熟的目光来自秋天,麦田里不再有水,麦子黄了,这和樱桃红了棉花白了一样,到了美丽的极点。美所带来的所有词汇此时全都出现了,宽容、毁灭、留恋、放弃、转化,成熟时常是一样极美也极恐怖的状态,所以我们经常看见永久的丑恶,不常看见永久的美丽。美丽像隐私一样,一旦公开了,演绎着的必然就是在劫难逃,即使有少许的美丽在躲避,在隐藏,她也不再美丽了,侥幸的美丽更容易遭绝杀。黄色的麦子麦芒已经蜷曲,目光散乱,身体萎缩,它们不再用火热的眼睛朝我灿烂地笑,只是偶尔一瞥,抱歉地一笑,似乎它们亏欠我什么,似乎它们将要还给我什么。它们在用隐语告诉我,这让我吃惊。我在想象它们所有的一切很快都将成为标本,包括目光,这是我们最后的对视。 镰刀过处,麦子像电影散场一样,全都走开了,留下光秃秃的麦茬,依然向上。我在想,一个人老了以后也会像电影散场一样从一群人中走开。就在麦子成熟的季节,我的一位朋友离开了我们。他和我同岁,是我们这一群麦子里年轻的一株。对于他,我记住了很多,但记忆最深的是他的目光。他经常在阳光下与我对视,他那小小的眼睛有神且明亮。他微笑着,实际上是我们互相微笑着,像晨风中的那一片生机勃勃的麦子。此时只有我的目光还在,呆呆地望着他的背影,逐渐模糊,他的目光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这是一处不能愈合的伤口,轻轻一碰就会渗出疼痛的血液。他在我心里铺设了一条暗线,时刻都将像病灶一样发作,让我心痛,越是有感情的人越容易遭疼痛的吸附。对于一个已经离开我们的人,也许有人会记得他,也许有人会回忆他,人群中会有一些人说一大堆有关他的话,这是许多人和一个人之间的对话,也是许多人和许多人之间的对话,但离开的人是永远也不知道了。明年春天,我们再次在麦田里相遇,也许我们彼此都想不起昨天的事了。

我们都是一株株麦子,我们的目光和所有麦子的目光一样。其实我们并没有目光,我们相互对视的是精神。如果逝者有知,兴许他会笑我琐碎,因为在我所见过的麦子中,没有一株是不会笑的。

(选自2003年第2期《散文天地》)

16.第二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一大片的麦子远比一大群的姑娘美丽”,谈谈你的理解。(4分)

17.文中的“麦子”体现出了怎样的特征?试作简析。(5分)

18.我与麦子对视,为什么会泪流满面?谈谈你的体会。(6分)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阅读答案篇五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阅读答案篇六
《2012 -2013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级语文三校联考试题》

2012 -2013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级语文三校联考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 分)

一、基础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

A.恫吓(dîng) 畸形(jī) 歼灭(jīan) 埋怨(mán) ....

B.毗邻(bì) 铜臭(chîu) 吮吸(shǚn) 诤友(zhēng) ....

C.悭吝(qiān) 饿殍(piǎo) 粳米(jīng) 老妪(yù) ....

D.赧然(nǎn) 缄默(jiān) 引擎(qíng) 喟然(kuì)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这样的小错误对于整个题目的要求来说是无伤大雅,不足为训的,我们决不能只纠缠于细枝末节而忘....

了根本的目标。

B.我们来到了实习工厂,厂领导和工人们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早已做了周密安排,他们对我们的关心真是无所不至。 ....

C.易中天在“百家讲坛”的走红,《品三国》版权拍卖拍出140万元的高价,颇使一些学术和媒体中人看不过眼,对易中天是学者还是娱乐明星、搞学术还是评书、是普及历史还是娱乐大众进行了不少批评。但不可否认的是,众多“易粉”对易中天还是趋之若鹜的。 ....

D.站在青海与白海间的山脊上,一眼望去,蓝天白云让人心旷神怡,青山绿水秀色可餐。不由得让人感....

慨这真是一片世外乐土。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肖邦,这个欧洲文化伟人中的一个,他的作品不仅为欧洲的文化增辉,而且使整个欧洲音乐放出异彩。

B、这些大分子会在肠胃里聚集沉淀,从而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造成脾胃功能失调,出现腹胀、溏便、食欲不振。

C、目前已经限制使用玉米等可食用谷物作为生物燃料的原料,鼓励生物燃料产业“坚持非粮为主”,保证生物燃料的发展既不影响人们的粮食消费,也不同粮食争夺耕地。

D、现在不少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项目收费都比普通项目高出很多,对此,通知明确要求,坚决制止打着“中外合作办学”的借口实行乱收费、高收费的行为,防止教育产业化的倾向。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诚然, 但 。我们的国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但 。而 ,在这种时候,大家都会怀念雷锋,因为 ,因为 。所以 。

①不可否认,雷锋给我们带来过一段非常美好的日子

②一种伟大的精神,决不会局限于一个时代

③从内心讲,今天更需要雷锋精神

④不管怎样改革开放,人人都希望有一个和平、宁静、充满爱的社会环境⑤现实生活中,诸如争权夺利、不分是非、损公肥私、不讲社会公德的事时有发生

⑥在激烈的竞争中,我们需要友爱、互助、尊老爱幼,需要文明、道德、民族尊严

⑦一个英雄的诞生离不开孕育他的时代

A、①⑤⑥⑦③④② B、⑦③①②⑤④⑥

C、⑦②④⑤①③⑥ D、⑤①④⑥②⑦③

二、古诗文部分(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让县自明本志令 曹操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

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 去官之后,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后征为都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衣被皆为天子之制。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绝宾客往来之望 满足 .

B.然常自损,不欲多之 损害 .

C.后孤讨禽其四将 擒拿 .

D.意望已过矣 过去 .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此其志也 三分天下有其二 ..

B. 以为强豪所忿 衣被皆为天子之制 ..

C. 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其势足以背叛 ..

D. 言有不逊之志 周之德可谓至德矣 ..

7.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曹操“高洁志向”的一组是( )(3分)

①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

②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

③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

④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⑤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⑥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

A.①③⑥ B. ③④⑤ C. ②④⑤ D. ②④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曹操叙述自己起初只想做一个郡守,世道混乱,便想隐居乡下,读书射猎;后兴兵讨伐董卓,收编

了三十多万人。

B.袁绍占据黄河以北,兵势强盛,曹操估计自己的力量,实在不能和他匹敌;但想到出兵是为国

献身,为正义而牺牲,是足以留名后世的事,于是出兵讨伐并获胜。

C.有的人看到曹操的势力强大,又生性不相信天命之事,就在私下里议论,说他有夺取帝位的野

心。

D.在文中,曹操历数自己的功绩,历陈古人行事;并以周王自况,申明自己功业虽大,但无代汉自立

之心。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分)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

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

②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

【注】①吴公台,在今扬州北,南朝古迹。②摇落:零落。

(1) 作者登临远眺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

(2) 诗的中间两联是如何写景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

《劝学》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 _。 《赤壁赋》

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登高》

4、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

《游褒禅山记》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共16分)

《南京!南京!》的日本感觉

陈冲

对于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事实,日本政府和相当多的日本人,采取的态度是不认账、不认错、不道歉、

不反省、不忏悔。这五个“不”,是“日本可以说不”的典型实例。东京审判的时候,他们还不敢这样说,到了“日本可以说不”的时候,就说出来了,而且说得很“坚决”,从而形成了他们对那段历史事实的历史判断。作为一种立场,这个历史判断从来没有改变过。看起来,这让编导陆川先生很着急,就在影片里设置了一个日本兵,让他在一群兽性发作的日本兵中间罕见地玩了一个“人性的觉醒”,并最终以自杀来表示——表示了什么呢?这就算是“谢罪”了吗?

日本对南京大屠杀采取的这种“五不”态度,确实让人着急——不过应该是替他们着急,不是我们自

己着急。对于中国政府来说,这是与日本政府之间的一个重要的外交问题。但是对于中国、中国人来说,这个并不重要。这个问题只对日本人重要。对日本人重要的事,应该让日本人去想,什么时候他们想明白了,真心地认账了,认错了,道歉了,反省了,忏悔了,我们宽容地予以接受就行了。从同一个南京大屠杀事件中,加害者和受害者所应记取的教训是不同的。对于日本、日本人来说,重要的是不要再发生把原

子弹投到广岛的美国飞行员蒂贝兹所说的“当年一模一样的情景”,而他们的“五不”态度,危险性正在这里。我们也要防止再出现“当年一模一样的情景”,但这个“情景”对我们和对他们是截然不同的——他们是杀人!我们是被杀!我们要想的,是怎样才不会再次陷入这种任人宰割的境地,不会再次成为别人兽性发作时的宰割对象,不会成为“百人斩竞赛”的目标物。我们希望他们“不来”;但究竟来不来,最终取决于他们而不是我们,我们要做的,是“来了也不怕”。他们自己不反省,倒由我们先假装变成了他们再代他们反省,算数吗?管用吗?

据说《南京!南京!》有两项“突破”,一个叫“人性”,一个叫“反战”。虽然这两个词语很时髦,但硬要拿南京大屠杀来说这俩事儿,太离谱了吧?什么叫南京大屠杀?就是从1937年12月至1938年5月,在南京城内外,有30万个中国人的生命被毁灭。发生于此前的南京保卫战,是另一个历史事件。那倒是战争。在那场战争中阵亡的中国抗日将士,是不算在这30万人之内的。这30万被屠杀的中国人,绝大多数是平民,包括大量的老人、妇女和儿童。这是真正的屠杀,根本不是战争!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儿只有抗战不抗战的问题,根本没有反战不反战的问题。我为鱼肉,人为刀俎,还去跟人家讲反战,讲人性,讲得下来吗?在南京大屠杀这个特定的事件中,这两个话题,只有“为刀俎”者才可以讲,“为鱼肉”者是没资格讲的。

面对30万失去抵抗能力的中国人被恣意杀戮奸淫,一个中国人应该是什么感觉?面对30万这个巨大的、让人无比震撼的数字,一个中国人最痛心的应该是什么?不错,我们的国家积贫积弱,我们打不过人家,我们今后要努力富民强国。但是这就完了吗?国有强弱,战有胜败,在世界历史中,一个国家弄到保护不了自己子民百姓的程度,南京大屠杀并非孤例,但是被杀害了那么多人,实属罕见。日军的极端残暴是一方面,在我们这一面,除了人口密度的因素外,还有没有别的原因?我们能不能少让人家杀掉一点?显然,这不能靠杀人者的“人性觉醒”,只能靠让杀人者付出更高的代价。代价高到一定程度,他就不得不少杀一点了。在南京大屠杀中,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显示,出现过有组织的、有效的抵抗——退一步,哪怕是出现过有组织的、有效的逃离——再退一步,出现过哪怕是无效的、但毕竟是有组织的抵抗或逃离。我上学的时候,老师们教导我们要记取中国被侵略、中国人被杀戮的种种教训,其中之一,就是中国人像“一盘散沙”。老师们也讲了为什么会这样的原因。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没人再说这个话了。然而,这是进步吗?

不想中国人该想的事,却替日本人去想他们该想的事,是荒唐。拿日本人该想的事,来遮蔽中国人该想的事,是罪过。

(选自《文学自由谈》2009年第4期,有删改)

1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

A.对于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事实,日本政府采取的是“五不”态度,这也形成了他们对那段历史的判断立场。

B.作者认为《南京!南京!》中那个自杀的日本兵,虽然体现了人性的觉醒,但仅以此向中国人民“谢罪”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阅读答案篇七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新课标】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家风”是一个家族开展教育的起点。在传统中国,社会教育不发达,人的成长往往依赖家庭教育。许多大的家族组织,承担着对本家族成员的社会保障功能。家族成员之间通过礼仪性的活动取得联系,同时也接受家族的集体约束。在这一层面,家风家训好比家族“纲领”,指导和规训着每一位家族成员的生活和行为。

“家风”还是家族的共识性的道德观念。无锡《锦树堂钱氏宗谱》所记载钱氏《家训》,可以概

括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字。在传统社会,家风往往是儒家核心价值观念的具体展开,因族群的生活环境及文化传统不同,侧重会略有不同,但无外乎是教人向善、积极进取、勤劳节俭。

在每一个具体的家族中,家风不仅仅是道德教化的口号,还是家族精神的体现,通过代代家族

成员具体的行为而践行和传承。有的历史人物,可能和这个家族并无直接的血缘关系,但是因为相同姓氏往往也被说成是本族的祖先。用祖先的荣耀和事迹,增强自身的荣誉感和尊严感,凝聚家族成员,使他们对于姓氏家族本身产生认同。家风实际是一种经过历史积累而形成的精神尺度。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概括,反映了现阶段全国人民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

从家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具体现实,一个宏观抽象,二者其实存在深刻的内在联系。正是有了家风这样的微观载体,宏观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会变得具体而鲜活,也就更容易从精神层面的“深入”,到具体行动上的“浅出”。

现实中,家庭就是这样一个很好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强调个人、家庭、国家的统一。而受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中国人内心深处有着浓厚的家庭情结,诗礼传家、耕读传家、精忠报国等家风,更是一代代传承下来,深入到每个人的血脉当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风可谓是深入人心的无形力量。它有时候就是普普通通的语言,却能在日常生活中影响每个人的心灵;尽管它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却能通过言传和身教让每个人刻骨铭心。正因为家风是每个人从小就不断触及的,因此,对一个人的影响就是整体和全方位的。

家风的作用固然不可低估,但我们也要看到,随着传统大家庭在现代社会的分崩离析,家风的传承也正面临诸多挑战。在社会加剧转型过程中,不仅传统大家族逐渐被小家庭取代,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离婚率上升、啃老等问题,也对家庭道德产生诸多负面影响。将家风作为社会主流道德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更需要我们协调好国家、集体、家庭、个人的关系,维护一个个社会细胞的和谐与安定。

无论现实多么复杂多变,人们的价值观如何变化,一个个家庭的家风的存在,仿佛就是一棵棵

参天大树,屹立不动。它们从历史中成长起来,植根于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有强烈的道德感召力,让人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启示。我们继承历史留给我们的深厚家风,我们也要不断发扬民族的家国精

神,让家风这一棵棵大树,最终成长汇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茂密森林。

1.下列关于“家风”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社会教育不发达的传统中国,家风是人们所受的最基本、最经常的教育,是每个家庭成员受教育的起点,人的成长往往离不开它。

B.在家族成员受家族的约束层面,家风好比家族“纲领”,指导和规训着每位家族成员的言行,许多大的家族组织承担着对本家族成员的社会保障功能。

C.家风是家族成员共识性的道德观念,往往是儒家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展开,不外乎教人向善、积极进取、勤劳节俭。

D.受中国传统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影响,“诗礼传家、耕读传家、精忠报国”等家风代代传承,已融入到了每个人的血脉。

2.下列对“家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现阶段全国人民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家风是经过历史积累而形成的精神尺度,家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观载体,它使宏观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得具体鲜活。

B.从家风到社会主义宏观价值观,一个具体现实,一个宏观抽象,两者互为补充,各有侧重。

C.中国人有浓厚的家庭情结,家庭成员通过礼仪性的活动取得联系,从中受到家风无形力量的影响,这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可能性。

D.要想让家风这一棵棵大树成长汇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茂密森林,我们既要继承历史留给我们的深厚家风,又要不断发扬民族的家国精神。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随着传统大家庭被小家庭取代,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离婚率上升、啃老等问题日趋严重,家庭道德教育受到严重影响,家风难以继续传承。

B.有的大家族,把和自己姓氏相同但并无直系血缘关系的杰出历史人物说成是自己家族的祖先,是为了凝聚家族成员,赢得社会的认同。

C.要让家风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重大作用,将它作为社会主流道德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就需要协调好国家、集体、家庭、个人的关系。

D.家风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土壤,有强大的道德感召力,对个体的教育是持久而全方位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家风的继承和发扬。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4~6题。

叶嘉①,闽人也。其先处上谷。曾祖茂先,养高不仕,好游名山,至武夷,悦之,遂家焉。尝

曰:“吾植功种德,不为时采,然遗香后世,吾子孙必盛于中土。”茂先葬郝源,子孙遂为郝源民。

至嘉,少植节操。或劝之业武。曰:“吾当为天下英武之精,一枪一旗,岂吾事哉!”因而游

见陆先生②,先生奇之,为著其行录,传于时。上读其行录而善之,敕建安太守召嘉,给传③遣诣京师。

郡守始令采访嘉所在,命赍书示之。嘉未就,亲至山中,为之劝驾,始行登车。天子见之,曰:

“吾久饫④卿名,但未知其实尔,我其试哉!”因顾谓侍臣曰:“视嘉容貌如铁,资质刚劲,难以遽用,必槌提顿挫之乃可。”遂以言恐嘉曰:“砧斧在前,鼎镬在后,将以烹子,子视之如何?”嘉勃然吐气,曰:“臣山薮⑤猥士,幸惟陛下采择至此,可以利生,虽粉身碎骨,臣不辞也。”上笑,命以名曹处之,又加枢要之务焉。 已而,上敕御史欧阳高、金紫光禄大夫郑当时、甘泉侯陈平三人与之同事。欧阳疾嘉初进有宠,计欲倾之。嘉虽见侮,为之起立,颜色不变。上为责欧阳,怜嘉,视其颜色,久之,曰:“叶嘉真清白之士也。其气飘然,若浮云矣。”遂引而宴之。

少选间,上鼓舌欣然,曰:“始吾见嘉未甚好也,久味其言,殊令人爱,朕之精魄不觉洒然而

醒。书曰‘启乃心,沃朕心’,嘉之谓也。”于是封嘉钜合侯,位尚书,曰:“尚书,朕喉舌之任

也。”由是宠爱日加。

后因侍宴苑中,上饮逾度,嘉辄苦谏。上不悦,曰:“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

遂唾之,命左右仆于地。嘉正色曰:“陛下必欲甘辞利口然后爱耶?臣言虽苦,久则有效。陛下亦尝试之,岂不知乎!”上因含容之,然亦以是疏嘉。

嘉既不得志,退去闽中。上以不见嘉月余,劳于万机,神苶⑥思困,颇思嘉。因命召至,遂恩

遇如故。居一年,嘉告老,上曰:“钜合侯,其忠可谓尽矣。”遂得爵其子。又令郡守择其宗支之良者,每岁贡焉。

赞曰:今叶氏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惟乐山居。氏于闽中者,盖嘉之苗裔也。天下叶氏虽夥,

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闽之居者又多,而郝源之族为甲。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以取之。

(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

【注释】①〔叶嘉〕,叶之嘉者,指茶叶,本文是一篇使用了拟人手法的散文。②〔陆先生〕陆羽,唐朝人,著《茶经》,被后人称为“茶圣”。③〔传zhuàn〕传车,驿站的车马。④〔饫(yù)〕饱食,这里引申为听闻。⑤〔山薮〕深山密林。⑥〔苶 (niè)〕疲倦。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读其行录而善之 善:认为„„好 .

B.怜嘉,视其颜色 怜:可爱 .

C.命以名曹处之 处:安排,处理 .

D.遂得爵其子 爵:封爵位,授以官爵 .

5.下列各组句子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

B.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

C.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

D.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介绍了叶嘉的家世,他的原籍是福建,祖先曾居上谷,曾祖父茂先迁居武夷,死后葬在郝源,从此茂先的子孙都成了郝源人。

B.叶嘉出身布衣,从小重视节操培养,胸怀大志,因品行出众被皇上征召入朝,在朝中他宠辱不惊,气度非凡,敢于直谏,忠心报国。

C.文章写的是茶叶,但通篇没有一个“茶”字,却又无处无茶,从茶的历史到茶的采摘、制作、品质、功效,其中蕴含着丰厚的茶文化内涵。

D.苏轼为叶嘉作传,目的在于表达自己对高洁刚正、恬淡飘然的品格的追求,同时也通过对叶嘉生平的叙述,劝诫人们对名利不必汲汲以求,而应功成身退。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臣山薮⑤猥士,幸惟陛下采择至此,可以利生,虽粉身碎骨,臣不辞也。(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欧阳疾嘉初进有宠,计欲倾之。嘉虽见侮,为之起立,颜色不变。(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野寺人来少,云峰水隔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注释:安史之乱爆发后,刘长卿长期居住的洛阳落入乱军之手,诗人被迫流亡到江苏扬州一带,秋

日登高,来到吴公台,写下这首诗。

8、诗的中间两联,主要用了哪两种手法,描写了怎样的景物?(5分)

答:

9、诗人表达了哪些情感,是如何表达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答: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在《虞美人》中回忆故国生活,表达物是人非之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对阿房宫描绘细致,突出这个庞大建筑群的错综复杂及歌舞效果,

文句是:____________不知西东。歌台暖响,____________。

(3) 庄子《逍遥游》中想象奇特,写鲲鹏之大,鹏之背,________________;怒而飞,

________________。

乙 选考题

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这是二楼闲置的一间客房,窗子朝北,窗外是邻居的前院。朱丽每次来舅家,都住这间。

前几次,朱丽没怎么留意这个房间。她常常一大早就出门购物,客房只是她睡觉和存放购

物收获之处,每次离开时,壁橱里都堆着一些被她遗弃的装衣服的纸袋子。北京的舅舅对朱丽很疼爱,总是给她一些钱买东西。但在她眼里,舅舅是个趣味狭窄的人,舅舅的房子太大,舅舅的语汇太少。

朱丽留意起客房,是这次为逃婚而来舅舅家之后。携了这样的事情来投亲,朱丽沮丧又难

为情,哪儿都不去,关了手机,也不见人,整天在客房躺着。

一日,喧闹的声音从窗外的院子传来,异常清晰。二楼的这间客房,似乎格外便于收集声

音。从前她怎么没有发现?

像是主人出来送客,一些男人、女人的寒暄,还有主人对孩子的提醒:“小宝,和叔叔、

阿姨说再见!”之后是短促的安静,大人们都在等候这位“小宝”的“再见' 可是,迟迟没有听见 孩子发出的告别之声。

一连许多天,邻居的院子总是很热闹。那句她已经熟悉了的提醒句源源不断飘进窗口: “小

宝,和叔叔、阿姨说再见!”或者“小宝,和爷爷、奶奶说再见!”然后照例是短暂的安静。她看见的小宝,要么听而不闻地摆弄一辆遥控越野吉普车,要么跑向草坪,爬上那只摇椅摇着自己„„

朱丽一边觉得这小宝不懂礼貌,一边感叹做个孩子也挺不容易,非得随着父母对那些他根

本不认识的大人说“再见”。她由小宝想到自己,和自己那场没结成的婚。在婚礼上,朱丽突然看见特地打扮一新的母亲下眼眶似有淤血。她紧盯住母亲,在心里说服自己那不过是岁月累积起来的错觉,父亲和母亲早已离婚,怎会再殴打母亲呢?可她还是不顾一切地跑了,就像逃离一场她以为会到来的如母亲般的命运,连个“再见”也没对大家说,连个招呼也没跟与自己相恋多年、对自己关怀备至的新郎打。

每次想到这里,朱丽就赶紧打断思路,好像若不打断,她已知的各种谴责便立刻潮水般向她

涌来。她对付不了这些,如同她不能担当一场婚礼。

初夏过去,暑天袭来。

一个下午,朱丽迷迷糊糊之中,窗外的声音再一次飘进房间。她又听见早已熟悉的提示:

“小宝,和叔叔、阿姨说再见!小宝,和露露说再见!”

朱丽继续迷糊,兼听那必然到来的短促的安静。她果然“听”见了那短促的安静,之后是主人、客人寒暄着告别,杂以孩子们稚嫩的嘁嘁喳喳。接着她耳边突然响起一声清脆的童音:“再见!”那童音分明是小宝的。

所有人都听见了这声“再见”,这是个宝贵的时刻,犹如育人睁眼,哑人发声。

“再见!”小宝说。

“再见!”另一个童音呼应着。

朱丽迅速从床上爬起来赶往窗口,像是怕错过什么,又以为是听错了什么。她看见门廊下站着小宝和家中大人,另外一对男女,正领着一个身穿印花连衣裙的小女孩往院子门口走。

这前所未有的“再见”之声原来是两个孩子之间的道别,与他人的引导无关。

“再见!”小宝放大了声音,有点扯着嗓子。

“再见!”露露站住不走了,也有点扯着嗓子。

“再——见!”小宝拖着长声跺起脚来,仿佛对“再见”这个词不依不饶。

“再——见!”露露也拖起长声,像是要迈步跑向小宝。两人无休无止地“再见”起来,好似耍贫嘴,逗乐子,“人来疯”。

小宝更激烈地踩着脚,弯下腰,拼尽全力高喊着“再见,再见,„„”他顽强地、势不可当地向露露表达着再见的意愿。到后来,憋红了小脸,捌着气,以至于那“再见”声变得哆哆嗦嗦,听上去就像是“再哎哎哎哎见!再哎哎哎哎见!”

这实在不像耍贫嘴,逗乐子,“人来疯”。

那像是欢欣和绝望情绪的一种混合,激烈而壮观。像冰河在春日太阳的照耀下突然融化,“嘎啦啦”地迸裂着自己,撕开着自己。叫人觉着,生活其实是从“再见”开始的,当小宝和露露那么急赤白脸地用“再见”告别时,生活才真正走进他们的生命。朱丽退后一步,让窗帘挡住自己,犹如挡住了某种冲动。

她站在房间的穿衣镜前看自己,脸色苍白,缺少血色的嘴唇含混地嚅动了几下,仿佛在练习一个忘却已久的老词。她发现,自己对“再见”这个词从来都是漠然的,不管对一座房子,还是对一个亲人。一种对自己的陌生的疑惧陡然从心中升腾起来,她环顾这房间,伴着窗外那声声不断的“再哎哎哎哎见”,琢磨着,现在最该做的,是不是应该把关掉了那么多天的手机打开呢? (l)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 小说中的“客房”,既是故事发生的环境,也是“朱丽”和“小宝”两条叙述线索的交汇点。对“客房”的描写,不仅为下文情节的展开作铺垫,也使小说结构更加紧凑。

B. 朱丽觉得舅舅是个趣味狭窄的人,所以,尽管之前来北京多次,她对舅舅和他家的客房也没有太深印象,不曾发现二楼的“客房”格外便于收集声音。

C. “犹如盲人睁眼,哑人发声”,生动写出了小宝那一声“再见”的难得和宝贵;而“迅速”“赶往”等词语,形象表现了朱丽第一次听到小宝说“再见”时的意外。

D.小宝告别露露时的热情与告别大人时的漠然构成鲜明对比,他和露露此起彼伏的 “再见”声,看似耍贫嘴、逗乐子,实则是他们对相见的欢欣和不能相见的绝望的激烈表达。

E. 大人苦口婆心地劝说小宝与他根本不认识的人说“再见”,小宝始终不愿合作,充分暴露了世故的“大人”和率性的“孩子”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2) 小说中的朱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以“是不是应该把关掉了那么多天的手机打开呢?”结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6分)

(4) 你是否赞同“生活其实是从‘再见’开始的”这种说法?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由。 (8分)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gaozhong/205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