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杜甫江碧阅读答案

| 高一 |

【www.guakaob.com--高一】

绝句杜甫江碧阅读答案篇一
《高一语文模块三考试(答案与答题纸)》

北京市大成学校高一语文期中测试试卷

第І卷 (共20分)

学校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

----------------------密-----------------封------------------线---------------------密-------------------封---------------------线--------------------- 一、(共10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 A、朔漠(sù ) 少不更事(gèng) 万壑(hè) 金石可镂(lòu) ....B、惘然(wǎng) 模棱两可(mó) 吞噬(shì) 皮开肉绽(zhàn) ....C、削弱(xuē) 瘦削不堪(xiāo) 青冢(zhǒng) 恬然自安(tiǎn) ....D、暮砧(zhān) 绰绰有余(chuò) 船舵(duò) 人才济济(jī)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寒喧 银镯 踌躇 宽洪大量 B.书藉 惊惶 应酬 沸反迎天 C.投奔 蹒跚 坎坷 百无聊赖 D.折罪 杜馔 告戒 走头无路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①昨天下午,城管执法队员在巡查时抓获一名非法小广告张贴者,随后又顺藤摸瓜捉到了幕后 人。 ②由于雪阻,造成大量南下北上旅客列车 不前,湖南火车站滞留了大量旅客,铁道部正积极采取措施,争取早日缓解。 ③在汶川大地震中,四川省旅游 都江堰景区损失惨重,许多具有重大文物价值的古迹因山体滑坡而倒塌。 A.支使 停止 胜地 B.指使 停滞 胜地 C.指使 停止 圣地 D.支使 停滞 圣地 4、对下列两个句子病因的判断及对句子的修改,都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如果文章的内容有问题,文字即使很不错,也是要不得的。 一一语序不当,应把“即使”调至“文字”前。 ②这是一款深受消费者喜爱的,厂家已经接到大量订单。 ——缺少宾语,应在“喜爱的”后加“产品”二字。 A. ①句判断和修改都正确;②句判断和修改也都正确。 B. ①句判断和修改都不正确;②句判断和修改都正确。

C. ①句判断和修改都正确;②句判断正确修改不正确。

D. ①句判断正确修改不正确。②句判断和修改都不正确。

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又名《石头记》《情僧录》《金陵十二钗》《金玉缘》等,一般认为,曹雪芹完成了前八十回,高鹗续写了后四十回。

B.海明威(1899--1961 年),美国小说家,1954 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老人与海》是根据一位古巴渔夫的真实经历创作的。

C.“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中“明妃”指的是杨贵妃,因为她得到了唐明皇的宠爱,所以叫“明妃”。

D.《琵琶行》的作者白居易与元稹生活在同一时代,他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二、默写(共10分)

6.在横线上写出诗文原句。(10分)

①蜀道之难, 。(《蜀道难》)

② ,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

③ ,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④同是天涯沦落人, !(《琵琶行》

⑤ ,小弦切切如私语。(《琵琶行》)

⑥爱其子, ;于其身也, ,惑矣。《师说》

⑦故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 。《劝学》

⑧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过秦论》)

第Ⅱ卷( 共80分 )

三、文言文阅读(共17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7题。(2分)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

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

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闻: ...

③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 ④吾师道也 师: ..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10题 (11分)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8.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其曲中规 中: ②而闻者彰 彰: ..

③声非加疾也 疾: ④而绝江河 绝: ..

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①青,取之于蓝 ②而寒于水 ..

B.①车柔使之然也 .

C.①故木受绳则直 .

D.①登高而招 . ②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10.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

11.荀子认为人生下来就是恶的,但“性恶”又是可以改变的。在《劝学》中他运用一系列类比,论证了这个观点。请根据原文填空,将作者的论证补充完整。(5分)

学校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

----------------------密-----------------封------------------线---------------------密-------------------封---------------------线--------------------- 绝句 杜甫 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2.前两句,从“愈”和“欲”这两个字可以看出,为了描绘这个画面作者采用了_ _和__ 的手法。 13.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分析作者为表达这种感情所采用的艺术手法。(2分) 答: 四、现代文阅读(共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造句 林斤澜 汉山小学四年级的班主任辛苦了一天,傍晚下班,还要撑着脚步,绕道“家访”——就是找找家长,特别是判分发生问题的时候。 家长刚下班回家。沏上一杯龙井,眼望绿雾如烟,肠胃自在舒张。看见班主任来了只好顺手让茶。 班主任微微喘着气,接过碧绿茶,不觉连喝几口,手里递过去作业本。家长竟觉着班主任太认真了,自己忍着叹气,皱着眉头打开本子—— “造句:天真——昨天真倒霉。” 家长愣了愣,不由得暗笑:刘强这小子不是不会。就是犟。成心。 “造句:天气——这两天气得我气儿不打一鼻孔出来。” 家长心想:还带气儿,过分了。也别说,思想倒活跃。 “造句:天天——李石叫天天不应。” 家长忖度:歪用成语。可用得还四平八稳的„„他妈老埋怨名字起歪了:刘强,听着是“牛犟”,可你犟得过老师? 班主任喝完了碧绿,出来一句话:“叫人怎么判分?” 谁都明白“判分”的分量。“分”就是成绩,就是价值。小成绩加起来就是大成绩,就是前途,就是命运。 “造句:但是——毛保宝打水漂打开了李石的脑袋,但是他爸说开个价吧。” 家长心头一跳:这里窝着事儿。回头叫刘强刘强,没答应。莫非找李石去了?赶紧跟班主任说:就在胡同口,李石怎么在把角那儿练起摊儿来了。说着拉上班主任往外走,路上班主任告诉家长,毛保宝的爸爸是大款,难怪开口就是开价。李石的爸爸刚下岗,妈妈又偏瘫,李石三天没来学校„„说着走到胡同口,黄昏里,看见摊子已经归置在一堆,刘强指点着裹着纱布的李石,在作业本上划拉着什么。家长望班主任一笑:好一幅“补课”图画。

班主任往前抢了一步,又见李石的爸爸蹬过三轮斗车来,李石和刘强架起瘫在摊儿边的妈妈,连抱带抬上了三轮,推着过马路去了。

家长随着班主任走到摊儿前,班主任随手拿起作业本,习惯地翻着。家长却盯着儿子的背影,心想谁说“牛犟”跟“缺根弦儿”一般?看看从什么角度判分吧。我也来造句,也造造“但是”„„“可以有个性,但是不可以狂。”家长自觉有点抹稀泥味道,又来一句:“乐于助人,但是也要坚持原则。”眼角里看见班主任对着作业本摇头,又判不及格了吗?再来一句:“判分不等于一切,但是关联着一切。”好哩,家长给自己判了声“好”。虽说还是“抹”,可是“好”。正当他自我欣赏的时候,却又看见班主任把作业本一摔,扭头就走

了。

家长赶紧抓过本子看孩子们的“补课”:

“造句:但是„„

——班长哪门功课也不是尖子,但是他听话第一;

——老师说教师节不要送礼,但是家长们送脑黄金脑白金;

——赵庆什么也不送也当班干部,但是他妈是局长。

——老师教导我们不说假话,但是说了真话不及格。”

„„

这时,家长看见刘强和李石推走了车,合计着什么往回走来了,还造句吗?简直是哥儿俩。家长的精神一恍惚,眼前竟出现汉山小学的班主任和家长自己:班主任一身绿茶水变稠了,硬了,化不开了,跟苦胆似的吐出苦水:糟糕,把判分忘了。家长自觉透明,毫不抹稀泥,说:“真棒,把判分忘了!”

14、下列对作品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 )( )

A、这篇小说通过记叙班主任的课后家访,旨在表现老师工作的认真、艰辛,讽刺了以刘强父亲为代表的一部分家长惯于“抹稀泥”的教育作风。

B、这篇小说以“造句”为切入点,折射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映现在小学生纯真的眼中,读来就更令人深思。

C、本文由“判分”开篇,以“忘了判分”作结;由“绿茶”铺垫,以“茶水变苦水”收场;中间以各色“造句”相承转,组织有章法,读来颇为顺畅。

D、“判分不等于一切,但是关联着一切”,可理解为对学生一时一事的评价尽管未必反映其全面素质,但这种评价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E、这篇小说的语言一改同类作品直白、浅露的特点,总体来看,用语颇为典雅,带有浓郁的文学色彩,引发读者思考的同时也给人以美的享受。

15、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小学生“刘强”这一人物形象。(4分)

16、作品以“造句”为题,文中两个小学生造出许多个句子,试简要分析下面两个“造句”,表达了小学生什么样的心理和看法?(真实的意图)(2分)

(1)用词不很恰当、感觉不很通顺的造句,如“但是——赵庆什么都不送也当干部,但是他妈是局长” ..

(2)符合要求的正确造句,如“老师教导我们不说假话,但是说真话不及格。” ..

17、作品的结尾,班主任和家长都说了一句“把判分忘了”,他们各自有着怎样的含义?(3分)

五、作文(50分)

18、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顾拜旦将“更快、更高、更强”这个口号用于奥林匹克运动。这个口号体现了奥林匹克运动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精神。这6个字既指在竞技场上面对强手要敢于拼搏、敢于胜利;也指要不断战胜自己、向新的极限冲击。不仅如此,这6个字还鼓励人们应该在自己生活的各个方面,不断超越自我,永远保持勃勃的朝气。

现实生活中,高位截瘫的张海迪选择了文学创作、下肢瘫痪的郑智化选择了歌唱、聋哑人邰丽华选择了舞蹈„„他们在超越自我的过程中走向成功。

超越自我就是不断进取、不倦追求,永不满足的一种精神。

请以“超越自我,走向成功”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

北京市大成学校高一语文

期中语文测试试卷答案

第І卷 (共20分)

学校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

----------------------密-----------------封------------------线---------------------密-------------------封---------------------线--------------------- 一、(共10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 A、朔漠(sù ) 少不更事(gèng) 万壑(hè) 金石可镂(lòu) B、惘然(wǎng) 模棱两可(mó) 吞噬(shì) 皮开肉绽(zhàn) C、削弱(xuē) 瘦削不堪(xiāo) 青冢(zhǒng) 恬然自安(tiǎn) D、暮砧(zhān) 绰绰有余(chuò) 船舵(duò) 人才济济(jī) 答案B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寒喧 银镯 踌躇 宽宏大量 B.书藉 惊惶 应酬 沸反迎天 C.投奔 蹒跚 坎坷 百无聊赖 D.折罪 杜馔 告戒 走头无路 答案C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①昨天下午,城管执法队员在巡查时抓获一名非法小广告张贴者,随后又顺藤摸瓜捉到了幕后 人。 ②由于雪阻,造成大量南下北上旅客列车 不前,湖南火车站滞留了大量旅客,铁道部正积极采取措施,争取早日缓解。 ③在汶川大地震中,四川省旅游 都江堰景区损失惨重,许多具有重大文物价值的古迹因山体滑坡而倒塌。 A.支使 停止 胜地 B.指使 停滞 胜地 C.指使 停止 圣地 D.支使 停滞 圣地 3.答案 B 4、对下列两个句子病因的判断及对句子的修改,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如果文章的内容有问题,文字即使很不错,也是要不得的。 一一语序不当,应把“即使”调至“文字”前。 ②这是一款深受消费者喜爱的,厂家已经接到大量订单。

——缺少宾语,应在“喜爱的”后加“产品”二字。

A. ①句判断和修改都正确;②句判断和修改也都正确。

B. ①句判断和修改都不正确;②句判断和修改都正确。

C. ①句判断和修改都正确;②句判断正确修改不正确。

D. ①句判断正确修改不正确。②句判断和修改都不正确。

绝句杜甫江碧阅读答案篇二
《2012南京市白下区语文二模(word版含答案)》

南京市白下区2012年中考二模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6页,共120分,其中书写分3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卷上。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墨水笔书写。

1.用课文原句填空。(10分) 一(24分)

(1)大漠孤烟直, ▲ 。(王维《使至塞上》)

(2) ▲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3)山重水复疑无路, ▲ 。(陆游《游山西村》)

(4) ▲ ,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5)不畏浮云遮望眼, ▲ 。(王安石《登飞来峰》)

(6) ▲ ,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

(7) 乱花渐欲迷人眼,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8) ▲ ,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9)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不能分割的,正如《论语》中所说: ▲ , ▲ 。

2.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酝酿(niànɡ) 栖息(xī) 随声附和(hè) ...

B.荒谬(miù) 炽痛(zhì) 惟妙惟肖(xiào) ...

C.哺育(bǔ) 污秽(huì) 转弯抹角(mò) ...

D.搀和(cān) 嫉妒(jì) 浑身解数(xiè) ...

3.下列词语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

A.荫庇 销声匿迹 长吁短叹

B.分歧 锲而不舍 轻歌曼舞

C.取缔 迫不及待 粗制滥造

D.和蔼 五彩斑澜 忍俊不禁

4.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

A.各地参加听证会的代表都希望省物价局多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地推行阶梯电价改革。 ....

B.PM2.5可入肺颗粒物数据公布后,环保部门表示将竭尽全力,无所不为,加大环境整....

治力度。

C.地沟油、老酸奶果冻等食品安全事故频发,这让我们意识到食品安全治理依然任重道...远。 .

D.对于近来络上恶搞杜甫的做法,友纷纷发表意见,褒贬各异,莫衷一是。 ....

5.下列句子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在文学作品中,莲被赋予的品质有高洁、脱俗、正直等„„

B.“快看!”她兴奋地对妈妈说:“我的作品发表了。”

C.“亲不亲,家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一句俗语勾起无数游子的思乡情。

D.伦敦奥运会日益临近,大家都很关注中国代表团备战情况到底如何?

6.有人说,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阅读下面的表格,回答问题。(3分)

南京部分居民的调查统计表

(1)比较表格的数据,说说你的发现: ▲ 。(2分)

(2)请你给环保部门提个建议: ▲ 。(1分)

7.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3分)

睡不着,他真想偷偷的起来,到曹宅再看看。反正事情是吹了,院中又没有人,何不去拿几件东西呢?自己那么不容易省下的几个钱,被人抢去,为曹宅的事而被人抢去,为什么不可以去偷些东西呢。为曹宅的事丢了钱,再由曹宅给赔上,不是正合适么?这么一想,他的眼亮起来,顿时忘记了冷;走哇!那么不容易得到的钱,丢了,再这么容易得回来,走! 已经坐起来,又急忙的躺下去,好象老程看着他呢!心中跳了起来。不,不能当贼,不

能!刚才为自己脱干净,没去作到曹先生所嘱咐的,已经对不起人;怎能再去偷他呢?不能去!穷死,不偷!

选文中的“他”是 ▲ (填人名),“为曹宅的事丢了钱”指的是 ▲ 一事,从“他”前后的心理变化来看,“他”是一个 ▲ (填性格特点)的人。

二(43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文, 完成8—14题。(15分)

【古诗阅读】

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注释】①此诗为杜甫入蜀后所作。②逾:更加。

8.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表现了诗人 ▲ 的情感。(1分)

9.“逾”字体现了杜甫诗歌“炼字精到”的特点,请加以赏析。(2分)

【古文阅读】 甫,字子美,京兆人。少贫不自振安。数上言:“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左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兵,罢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不复问。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于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后客秦州,负薪拾橡栗自给。流落剑南,营草堂成都西郭浣花溪。会严武节度剑南西川,往依焉。武上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诣其家。甫见..

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 ,乃得还。 .⑤④③①②①②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杜甫》,有改动。)

【注释】①“京兆”等选文中标有“ ”符号的文字都是地名。②自振:维持生活。③绝:堵塞。④窭(jù):贫穷。⑤褊:小,狭隘。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4分)

(1)数上言( ▲ ) (2)会禄山乱( ▲ ) ..

(3)亡走凤翔( ▲ ) (4)亲诣其家( ▲ ) ..

11.下列语句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

A.陛下其忍弃之 其一犬坐于前(《狼》) ..

B.武以世旧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

C.从还于京师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 ..

D.县令具舟迎之 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李邕奇其材,亲往见之。

(2)大水暴至,涉旬不得食。

1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

A.杜甫早年家境贫穷不能维持生活,而且仕途不畅。

B.杜甫曾经上书皇上要求得到任用,说明他有很强的进取心。

C.杜甫流落剑南,虽有严武照料,但他仍靠背柴禾、拾橡栗为生。

D.杜甫的性格既有率情自任的一面,又有放旷不自检的一面。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8题。(14分)

一掌清凉 陈绍龙

①一地骄阳聚焦在地面上烧烤着。

②男孩六七岁的样子。他尽可能地站在我所工作的银行的檐底,把身子靠向门玻璃。起先是把手贴在玻璃上,他在做“贴手”这一组动作的时候挺生动。

③他把指头靠上玻璃。也许是觉着空间不够,他的食指和中指还会在玻璃上向前“走”两步,也就是向上移动一点,把膀子伸直,然后将后掌靠上去。他伸直每一根手指并密实地....将整个手都贴在门玻璃上。两只黑红的手贴在玻璃上且五指拃开,手上的每一条指纹都很清..

晰。小手由黑红渐次变白,再变黑红。这样颜色交替变化是男孩用手在门玻璃上做按下和松开的动作,只是他松开之后手依然贴在玻璃上没有离开,按的不紧。

④男孩在“贴手”的同时也不时地动脚,将脚向后缩,踩着极细小的步子,像是放学站队时要把身子调整到位。他这样做是因为檐下有一缕阴凉,他要竭力地躲开外面的阳光,好像脚前的地上不是阳光,而是灼人的火。

⑤阳光真的如火。

⑥知道男孩在按玻璃玩不是淘气是后来的事。我问过男孩。我常逗他。

⑦“为什么按我们的玻璃?”

⑧那天下班,我在封死不动的那半扇玻璃门前蹲下,拉着男孩的手。

⑨男孩不说话。

⑩有人在叫他,这像是为他解了围。就在他挣脱我手的当儿男孩向我吼一声:“凉!” ⑪我们银行大厅里有冷气。这凉气打在玻璃上外面也发凉。是这样呀。

⑫我让他进屋,男孩没领我的情,他从不进大厅来。或许他站在檐下能看到外面车水马龙的街景,或许是他能看到不远处工地上自己的爸妈,或是他的爸妈能看见他。他依旧在门上玩“贴玻璃”。不只是手,还有脸。隔着玻璃看到他变形的脸,我会冲他笑。男孩也笑一下。男孩的牙很白。

⑬男孩在贴脸的时候还会转。把左脸贴上去,以鼻子为支撑点,再将右脸贴上去。有时他会连续地用脸在门玻璃上连同身子在转,像是要全方位地把街景和我们银行大厅里的一切都尽收眼底。

⑭男孩不愿与我对视太久。男孩跟我笑过便将脸背过去了,又兀自做起了“贴脸”的游戏。

绝句杜甫江碧阅读答案篇三
《南京白下区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阶段学业质量监测试卷

九年级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6页,共120分,其中书写分3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卷上。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墨水

笔书写。

1.用课文原句填空。(10分) 一(24分)

(1)大漠孤烟直, 。(王维《使至塞上》) (2)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3)山重水复疑无路, 。(陆游《游山西村》) (4) ,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5)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 (6) ,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

(7) 乱花渐欲迷人眼,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8) ,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9)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不能分割的,正如《论语》中所说: , 。

2.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酝酿(niànɡ) 栖息(xī) 随声附和(hè) ...

B.荒谬(miù) 炽痛(zhì) 惟妙惟肖(xiào) ...

C.哺育(bǔ) 污秽(huì) 转弯抹角(mò) ...

D.搀和(cān) 嫉妒(jì) 浑身解数(xiè) ...

3.下列词语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A.荫庇 销声匿迹 长吁短叹

B.分歧 锲而不舍 轻歌曼舞

C.取缔 迫不及待 粗制滥造

D.和蔼 五彩斑澜 忍俊不禁

4.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A.各地参加听证会的代表都希望省物价局多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地推行阶梯电价改革。 ....

B.PM2.5可入肺颗粒物数据公布后,环保部门表示将竭尽全力,无所不为,加大环境整....

治力度。

C.地沟油、老酸奶果冻等食品安全事故频发,这让我们意识到食品安全治理依然任重道...

远。 .

D.对于近来网络上恶搞杜甫的做法,网友纷纷发表意见,褒贬各异,莫衷一是。 ....

5.下列句子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在文学作品中,莲被赋予的品质有高洁、脱俗、正直等„„

B.“快看!”她兴奋地对妈妈说:“我的作品发表了。”

C.“亲不亲,家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一句俗语勾起无数游子的思乡情。

D.伦敦奥运会日益临近,大家都很关注中国代表团备战情况到底如何?

6.有人说,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阅读下面的表格,回答问题。(3分)

(1)比较表格的数据,说说你的发现:(2分)

(2)请你给环保部门提个建议: 。(1分)

7.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3分)

睡不着,他真想偷偷的起来,到曹宅再看看。反正事情是吹了,院中又没有人,何不去拿几件东西呢?自己那么不容易省下的几个钱,被人抢去,为曹宅的事而被人抢去,为什么不可以去偷些东西呢。为曹宅的事丢了钱,再由曹宅给赔上,不是正合适么?这么一想,他的眼亮起来,顿时忘记了冷;走哇!那么不容易得到的钱,丢了,再这么容易得回来,走! 已经坐起来,又急忙的躺下去,好象老程看着他呢!心中跳了起来。不,不能当贼,不能!刚才为自己脱干净,没去作到曹先生所嘱咐的,已经对不起人;怎能再去偷他呢?不能去!穷死,不偷!

选文中的“他”是 (填人名),“为曹宅的事丢了钱”指的是 一事,从“他”前后的心理变化来看,“他”是一个 (填性格特点)的人。

二(43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文, 完成8—14题。(15分)

【古诗阅读】

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注释】①此诗为杜甫入蜀后所作。②逾:更加。

8.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表现了诗人 的情感。(1分)

9.“逾”字体现了杜甫诗歌“炼字精到”的特点,请加以赏析。(2分)

【古文阅读】

②①

甫,字子美,京兆人。少贫不自振安。数上言:“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左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兵,罢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不复问。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于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后客秦州,负薪拾橡栗自给。流落剑南,营草堂成都西郭浣花溪。会严武节度剑南西川,往依焉。武上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诣其家。甫见..

⑤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 ,乃得还。 .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杜甫》,有改动。)

【注释】①“京兆”等选文中标有“ ”符号的文字都是地名。②自振:维持生活。③绝:堵塞。④窭(jù):贫穷。⑤褊:小,狭隘。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4分)

(1)数上言( ) (2)会禄山乱( ) ..

(3)亡走凤翔( ) (4)亲诣其家( ) ..

11.下列语句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

A.陛下其忍弃之 其一犬坐于前(《狼》) ..

B.武以世旧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

C.从还于京师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 ..

D.县令具舟迎之 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李邕奇其材,亲往见之。

(2)大水暴至,涉旬不得食。

1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A.杜甫早年家境贫穷不能维持生活,而且仕途不畅。

B.杜甫曾经上书皇上要求得到任用,说明他有很强的进取心。

C.杜甫流落剑南,虽有严武照料,但他仍靠背柴禾、拾橡栗为生。

D.杜甫的性格既有率情自任的一面,又有放旷不自检的一面。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8题。(14分)

一掌清凉

陈绍龙

④③①②

①一地骄阳聚焦在地面上烧烤着。

②男孩六七岁的样子。他尽可能地站在我所工作的银行的檐底,把身子靠向门玻璃。起先是把手贴在玻璃上,他在做“贴手”这一组动作的时候挺生动。

③他把指头靠上玻璃。也许是觉着空间不够,他的食指和中指还会在玻璃上向前“走”两步,也就是向上移动一点,把膀子伸直,然后将后掌靠上去。他伸直每一根手指并密实地....将整个手都贴在门玻璃上。两只黑红的手贴在玻璃上且五指拃开,手上的每一条指纹都很清..

晰。小手由黑红渐次变白,再变黑红。这样颜色交替变化是男孩用手在门玻璃上做按下和松开的动作,只是他松开之后手依然贴在玻璃上没有离开,按的不紧。

④男孩在“贴手”的同时也不时地动脚,将脚向后缩,踩着极细小的步子,像是放学站队时要把身子调整到位。他这样做是因为檐下有一缕阴凉,他要竭力地躲开外面的阳光,好像脚前的地上不是阳光,而是灼人的火。

⑤阳光真的如火。

⑥知道男孩在按玻璃玩不是淘气是后来的事。我问过男孩。我常逗他。

⑦“为什么按我们的玻璃?”

⑧那天下班,我在封死不动的那半扇玻璃门前蹲下,拉着男孩的手。

⑨男孩不说话。

⑩有人在叫他,这像是为他解了围。就在他挣脱我手的当儿男孩向我吼一声:“凉!” ⑪我们银行大厅里有冷气。这凉气打在玻璃上外面也发凉。是这样呀。

⑫我让他进屋,男孩没领我的情,他从不进大厅来。或许他站在檐下能看到外面车水马龙的街景,或许是他能看到不远处工地上自己的爸妈,或是他的爸妈能看见他。他依旧在门上玩“贴玻璃”。不只是手,还有脸。隔着玻璃看到他变形的脸,我会冲他笑。男孩也笑一下。男孩的牙很白。

⑬男孩在贴脸的时候还会转。把左脸贴上去,以鼻子为支撑点,再将右脸贴上去。有时他会连续地用脸在门玻璃上连同身子在转,像是要全方位地把街景和我们银行大厅里的一切都尽收眼底。

⑭男孩不愿与我对视太久。男孩跟我笑过便将脸背过去了,又兀自做起了“贴脸”的游戏。

⑮男孩上一年级,家人是安徽来的。男孩的家人就在银行外不远处的工地打工。他们一家就住在工地边上的工棚里。那天喊他的人是男孩的爸爸。男孩爸爸是瓦工。男孩的妈妈在工地上做饭。男孩天天跟他家人“上班”。工棚里太热男孩就在银行门口玩,“不乱跑”。暑假过了开学后男孩就要回家念书了。

⑯所有这些都是我在“逗”过男孩几次之后从他的只言片语里拼凑出来的。

⑰前天中午我下班迟,天热极了。街上也极少有行人。看见男孩,我心猛地一震。他近乎全身趴在门玻璃上。走近一看,双手下面还按有一个本子,右手上有支铅笔。天啊,孩子趴在玻璃上站着写字。

⑱好些日,那个孩子趴在玻璃上做作业的身影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⑲我知道,在这个钢筋混凝土构建的“他们的城市”,他们不停地建的都是别人的房子,没有他们的家,甚至没有一隅来临时安置他们孩子的书桌。烈日炎炎,在闷热难耐的夏季,但愿那个趴在门玻璃上的孩子所体悟到的一掌清凉里,不会有对这个城市的冷漠和寒心。

(选文有删改)

14.阅读全文,概括内容,填写下表。(3分)

16.有人认为第⑮段插叙的内容可以删去,你认为呢?为什么?(3分)

17.写出文章标题“一掌清凉”的两层含义。(2分)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第③段加点词“伸直”“密实”“整个”准确凝练,形象地表现出了男孩对清凉的渴望。

B.“男孩跟我笑过便将脸背过去了”,从这一句中可以看出男孩有礼貌,但内向羞涩。

C.文章以阳光为线索,既表现了天气的炎热,又含蓄地表现了民工受到的不堪待遇。

D.第⑲段画线句写民工们不停地建房,自己孩子的书桌却无处安置。对比强烈,读来令人心酸。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9—23题。(14分)

胸中常积一股气

陈鲁民

①人食五谷杂粮,自然就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都要由气而生,又变成气而发泄。因而,一个真正生活丰富多彩的人,一个经历过大起大落、建立大功大德的人,都是胸中常积一股气,使其久不发散,用气来支撑自己、刺激自己、磨砺自己。

②胸中要常积一股浩然正气。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古往今来的志士仁人,英雄豪杰,胸中无不时刻郁积着浓郁得化不开的浩然正气。有了这股正气,才能舍身报国,杀身成仁,如同庄子、屈原、文天祥、谭嗣同;有了这股正气,才能刚正不阿,不向黑恶势力低头,不向魑魅魍魉屈服,如同“为国牺牲敢惜身”的秋瑾,拍案而起宁死不屈的闻一多,宁饿而死不食美国救济面粉的朱自清。他们宁可站着死,决不跪着生,谱写了一曲曲撼天动地的正气歌。

③胸中要常积一股不平之气。天下不平,世间不公,看在眼里,积在胸中,蓄势而发,就常成惊人之鸣,醒世之音。孔子为礼崩乐坏天下不宁而著《春秋》,乱臣贼子惧;司马迁为李陵鸣不平,因此遭受宫刑,留万世之作;鲁迅为人世不平著杂文,为学生被杀而抗争,成国人的精神领袖;梁漱溟为农民收入低、贡献大、负担重而鸣不平,不惜当面顶撞,秉义直言,被错误批判20年,耿介之心,后代景仰。如果没有胸中郁积的不平之气,那么他们....

可能都是好好先生,安然无恙,寿终正寝;正是因为郁积胸中的一股不平之气,让他们走向....

辉煌,成为不朽。

④胸中要常积一股郁闷之气。人不得志时,受屈辱磨难时,虎落平阳、凤凰落地时,遭受不公正待遇时,再具体来说,譬如考试升学、奖励表彰、升级提职不如意时,胸中总会不同程度地郁积一些郁闷之气,这股气虽然是个人之私气,也同样会给人刺激,给人磨砺,促人奋进,使人成功。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列举的那些历尽千辛万苦后而成就事业的楷模,其实几乎都是胸中郁积着郁闷之气,这种气使他们不沉沦,不堕落,不懈怠,终于战胜苦难,走出困厄。周文王被囚禁于羑里,别家离国,受尽屈辱,儿子被杀还做成肉羹逼他吃掉,他心里也气得很,这一股气在心中转来转去,发酵积聚膨胀放大,终于转变成了一本经典著作《周易》。

⑤胸中郁积之气,究竟有益还是有害,关键是看能不能转化。如果不能转化,一直郁积在心,闷闷不乐,怨天尤人,那确实有害身体,于事无补,还不如不生气,少生气。反之,

绝句杜甫江碧阅读答案篇四
《绝句》

绝句杜甫江碧阅读答案篇五
《绝句》

绝句杜甫江碧阅读答案篇六
中考古诗赏析专题复习(附答案)》

中考古诗赏析专题复习

【复习目标】

1、认识并总结出诗歌赏析常见的题型、考点及答题方法。

2、通过练习来巩固做诗歌赏析题的方法,加深对课内诗歌的理解。

考点分析(第一课时)

绝句二首杜甫

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答:江面碧波荡漾,白色的小鸟,掠翅江面,格外醒目,山青翠欲滴,盛开的鲜花,简直像燃烧的火焰,红艳无比。(重点是描绘出几种景物的颜色。2分)(内容形象)

2、作者在本诗中抒发了什么感情?

答:作者通过本诗抒发了思乡盼归之情。(思想感情2分)

3、“山青花欲燃”中的“燃”字妙在何处?

答:“燃”突出了花朵色彩的火红、艳丽(1分),同时与“青山A”相互映衬,写出了春的勃勃生机。(1分) (表现手法)

田园乐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1、本诗绘形绘色,突出了景物特点,请结合诗歌的前两句作简要分析。

答:写桃花、柳丝、春雨等,抓住了富有春天特征的景物;用“红”、“绿”、两字,使景物色彩鲜亮怡目;渲染了桃花、柳丝在春雨、水雾中的婀娜多姿,柔和可爱;诗句细致描绘,层层渲染,构成了一副浓墨重彩的美丽的图画。 (内容形象 表现手法)

2、诗歌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请举例说明。

答:营造了清晨一种清幽的意境,如诗歌最后一句用“莺啼”的声音衬托了“犹眠”的静。(或用“未扫”、“犹眠”等写出了幽静也可) (内容形象 思想感情) 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全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请简要回答。

答:黄四娘家鲜花盛开景象的描绘。黄四娘家的庭院花团锦簇,把人行小路都遮盖了,那千朵万朵花把枝头都压低了。诗人用夸张手法来写花的繁盛。后两句用侧面烘托手法来写花香。花香招来了蝴蝶,花香引来了黄莺,那留连忘返的蝴蝶在花间翩翩起舞,那歌喉宛转的黄莺也不停地啼鸣,真是鸟语花香的世界。 (内容形象)

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答:表现了诗人对美好春光的热爱,“留连”、“自在”是用拟人手法,也融入了诗人的情感,诗人自己不也自由自在于此花园留连忘返吗 (思想感情)

春 雪 韩愈

新春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笌。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院作飞花。

1、在诗歌一、二两句中,哪些字眼最能表现思想感情?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诗人因看到刚刚长出的草芽而吃惊(1分);“惊”字写出了诗人见到春色来临的

新奇、惊讶、欣喜的感情(2分,没有达到“惊”、和“喜”内容的只给1分)(思想感情)

2、分析诗歌三、四两句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答:拟人手法(2分,答比喻1分)把春雪描绘得美好而有灵性,充满活力,富有情趣(1分,答到1点就给分) (表现手法)

从中考诗歌的问题和答案情况分析可以得出中考诗歌的考核重点在:内容形象,思想情感,表现手法三大块。

解题方法指导:

1、 思想感情类:常见问题格式:(1)作者在本诗中抒发了什么感情?(全诗)

(2)哪些字眼最能表现思想感情?(字词) 知识储备:

复习时我们要清楚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大体哪些。主要有以下几类:

忧国伤时:如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 ;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建功报国:如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

生活杂感: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生活哲理„„

2、内容形象类: 常见问题格式:

(1)全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请简要回答。

(2)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3)为了突出江南春色,诗人选取了哪些具有江南特色的风光景物?

知识储备:

这些题考查的都是对诗歌的内容形象的理解。回答此类题应通过自己的理解,进行合情合理但却细致入微的描述。既不失本意,却能更显本色,既是对诗的翻译,更是对诗意的进一步的描述。

3、表现手法类:常见提问格式:

(1) 分析诗歌三、四两句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2) 诗人笔下的江南春景,鲜明、生动、形象,请问:这种效果是通过哪些写作手法产生的? (3)“山青花欲燃”中的“燃”字妙在何处?

知识储备:

(1)大外着眼——重在句篇写法。

①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衬托、对比、反复等

②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

(2)小处着手——重在炼字

①品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注意动词。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②品形容词:形容词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应关注的重点对象。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③品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如: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其一》刘禹锡)。时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阅读训练 (第二课时)

(一)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词简要概括。(3分)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向为词评家赞赏,请作简要赏析。(3分)

(二)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北贾亭西”起,到“”终。以“ ” 说明自然美景美不胜收,诗人意犹未尽的感受给读者无穷的回味。(请用诗中的原句作答)(2分)

4、颔联中有两个动词用得极妙,请找出来作简要赏析。(3分)

(1)颔联中两个用得极妙的动词: 、 。

(2)赏析:

(三)次北固山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5.这首诗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6.“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脍炙人口,“生”和“入”用得很妙,请说说妙在何处(3分)

答:

(四)阅读《过故人庄》,回答问题。(7分)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7、诗人是通过哪一句诗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的?哪两句诗最能集中表达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及主客间朴素深厚的情谊?(2分)

8、“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一简短赏析。(3分)

9、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五)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0、“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句,突出了破山寺后禅院环境的什么特点?

答:

11、“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12、“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请你写出探究的结果。

(六)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13、请你将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14、你从第三、四句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答案:

1、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春色飘零的怅惘(1分)、物是人非之感(1分) 和孤独寂寞之情(1分)。

2、任选一个角度.言之成理即可。可以从“意象”角度赏析,如“落花”这个意象写出了暮春之景表达了惜春之意,“归燕”这个意象表达旧燕归来.时光已逝,物是人非之感.可以修辞角度赏析,如对仗的工稳,音调谐婉,具有音乐美。

3、绿杨阴里白沙堤、最爱湖东行不足

4、(1)争、啄。(2)运用了拟人 的修辞手法。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5.乡愁乡思之情(“思乡之情”、“乡愁”亦可)(2分)

6.“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7、答:开轩面场圃(多写“把酒话桑麻”一句不算错)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8、答: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惟一。从景物描写的视角、修辞手法运用、词语的精炼形象等方面赏析均可。示例一:这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示例二:这两句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示例三:这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逼真,诗中有画。如一个“合”字,表现了绿树的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或:一个“斜”字,形象地描画出了村外青山由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画面感特强。

9、老朋友们间真挚深厚的感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10、“幽”和“深”这两个词语都含有“清净,幽静,清幽”之意,环境特点也在于此。

11、)“寓情于景”是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由所写景物(山光),一个“悦”字可从中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愉快,由潭水的深邃,一个“空”字也可感受到人物心中尘世杂念全消之心境的宁静。这样,诗人欢快与空灵的心境也就跃然纸上。

12、运用“反衬”的写作手法,禅院的钟磬之音袅袅传来,不绝于耳,有赖于万物之音全部消失,禅院的空寂可见一斑,这就是“以声写静”的妙处。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阅读答案

13、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里的水光明澄清澈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的影子倒映在池面上,仿佛悠闲自在地来回走动

14、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

绝句杜甫江碧阅读答案篇七
《杜甫绝句教案

杜甫《绝句》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弄清诗句的含义,在解词理句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的大意。重点理解“含”字的妙用。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依据诗句展开想象,以画配诗,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领会诗的意境,从而体验诗人作诗时的欢快的心情。

3、有感谢情地背诵全诗。

[教学准备]

引导学生透景司情,通过图画再现诗人作诗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欢快心情;理解诗句大意,领悟“含”字的意思。

[教学准备]

粘贴画、录音机(带)、小黑板上练习题、大黑板上板书好全诗。

[教学过程]

一、导语揭题,激发兴趣

1、导入:同学们,我们唐代有两位著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的美称,是—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他是—杜甫。杜甫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绝句。(板书课题,齐读)

2、指句读“绝”。

3、指生说记字方法。师:大家都知道,绞丝旁的字多与丝线有关。所以这个字也可以这样说:丝线染成颜色,称为天下独特,就是

—绝。

4、扩词:绝技、绝活、绝招。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师范读,注意听老师读诗的节奏。这首诗的节奏是223。

3、自由练读,注意节奏。

4、师生合作,接读。

5、同桌之间像我们师生合作读那样读。

6、指名一对同桌读。

7、男女生接读。

8、同学们读得挺顺利,但读诗要有感情。老师准备了这首诗的配乐,教师配乐读。

9、指名一名同学来配乐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诗句给我们勾勒了一幅怎样画面?

三、创设情境,细读古诗

1、学习第一句诗

(1)如果把诗配上画,按诗句的描绘,应首先画什么?(黄鹂)

(2)出示“黄鹂”剪贴画。诗中那活泼可爱、小巧玲珑的黄鹂鸟儿在什么地方呢?(柳树间)(教师随机板画柳树,并贴上黄鹂)怎样的柳树呢?诗人是用哪个字来形容柳树的?(翠)可见此时正是早春时节,那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做什么?(鸣叫)怎样记信这个“鸣”字(谜语:鸟儿把口张,叫声真响亮)扩词:一鸣惊人、鸣叫、电闪

雷鸣。那么你们想美丽的黄鹂鸟儿会在翠绿的柳树间怎样地鸣叫呢?(欢快地、自由自在地)

(3)让我们用欢快的语调读第一句诗,注意节奏。

2、学习第二句诗

(1)诗人正陶醉于黄鹂悦耳的鸣叫声中,忽然眼前掠过一道白色的弧线,你们猜猜这白色的弧线是什么?(白鹭)

(2)出示“白鹭”剪贴画,并介绍:白鹭是一种水鸟,浑身羽毛洁白,在天空飞翔的身姿十分优美。

(3)诗中写的是一只白鹭吗?(不是)哪个词告诉你的?(一行)这一行排列整齐的白鹭正飞向哪儿?(青天)青天是什么意思?(蔚蓝的天空。教师把一行白鹭贴上。)

(4)洁白的鹭鸟飞向蔚蓝的天空,这样的画面可真美啊!让我们齐读第二句,读出画面的美来。

3、体会诗境

(1)诗人作诗用语简洁明快,画面里的色彩,诗中都体现出来了,你找到了诗中的字吗?老师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用

标出来(黄、白、青、蓝)。

(2)诗人用色彩鲜明的字写出春天景物的特征,仿佛有一幅早春美景图展现在我们面前。同学们能不能看着画面,结合诗句,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这美好的画面。大家可以按这样的句式来说:

出示句式:这早春的景色真美啊,天空 ,柳树 ,黄鹂 ,白鹭 。诗人觉得眼

前的一切就像 。

(3)同学们描绘得真美啊,让我们把一、二句诗联起来读一读,读出画面的美来。

4、学习第三句。

(1)真是春意融融,生机勃勃,诗人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这时他一抬头,却又被另一处景物所吸引,是什么?是远处的西岭雪山(板画西岭)

(2)西岭是位于成都西边的岷山,那里的积雪终年不化,所以诗人说“千秋雪”。

出示“今”的卡片,组词。

加一点:“今”变为“令”,组词。

现在我们给“令”加偏旁,按学生的汇报板书:岭、铃、羚、领、玲等,口头组词。

“令”字变成“含”(变的过程中说:大家看,令字一点被咬掉,放在口中不咽下,就是---含)

师:诗人从窗口向远望,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景色像镶嵌在窗框里一样。(教师边描述边画窗框)

5、学习第四句诗

(1)诗人向近处看,又看见门前的什么?(船只)问:船是停着还是行驶着?(师贴船)你是从哪个字知道的?(泊)泊就是停泊位的意思。

去哪儿的船?(东吴)我们一起来背一下百家姓前两句:赵钱孙

李,周吴郑王。吴是一个姓氏。东吴是三国时期孙权在江苏一带建立的政权,所以东吴指江苏一带的地方。而杜甫是在四川成都,真是千里迢迢而来。

(2)所以从东吴来的船只路途遥远,诗中用一个词---万里。现在同学们能明白这句诗的大意了吧。

船的部首是“舟”字旁,作偏旁时,横变提,而且右半部不出头。

(3)让我们一起用愉快的语气齐读三、四句诗。

四、背诵古诗

真是一首好诗啊,如此佳作,我们怎能不吟诵吟诵。

(1)自由背诵古诗。

(2)指名背诵。

(3)齐诵。

五、小结

这堂课我们一齐走进诗人,体会诗人作诗的情形,弄清了每句诗的意思,还想象画面感受诗的意境。相信同学们会利用这种学古诗的方法学会更多更好的古诗,有更大的收获!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gaozhong/208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