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坚定信心的诗句

| 高三 |

【www.guakaob.com--高三】

中庸坚定信心的诗句篇一
《2013徐汇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整理过有答案的)》

2012学年徐汇区高三语文一模题

一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15分)

孔子赞赏的中庸

骆玉明

①“中庸”一词最早见于《论语雍也》第二十九章:“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在这里,孔子视中庸为最高道德,并感叹着一至德在人群中久久不见了。孔子揭示了中庸的至德性,但对什么是中庸存而不论,这就给后人留下了广阔的解释空间。

②《吕氏春秋》记载的一则故事说:鲁国有一项政策,如果有鲁人在其他诸侯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能够将其赎回来,可以从政府领取所费的金钱。子贡有一次从外面赎回了一些人,他是富豪,不在乎那些钱,或许也觉计较那些钱有损于自己的清德,于是就推让不受。这本来可以理解为高尚的行为吧,却遭到孔子的批评。因为普通人并不像子贡那么有钱,让他们自己掏腰包赎人,政府给钱也不要,他们会感到为难,结果只能是视而不见。鲁国一项很好的政策,却因为子贡的“高风亮节”,在实质上遭到了破坏。 更严重的是,这还损害了鲁人的道德风俗, 人们将逐渐习惯自己的冷漠。

③孔子对子贡的批评,包含了一种既简单又深刻的思考:道德的价值,在于它能够维护某种公众利益,如果脱离实际的可能去提高道德标准,将道德自身视为目的,其结果足以破坏道德存在的基础。中国前几十年很努力地宣扬“无私”的理念,“文革”中更发展到戏剧化的程度,结果是人人演戏,可信的道德就在这种表演中消失了。

④《论语》中有一段对话也值得一说。有位“叶公”告诉孔子:他的家乡有个做父亲的偷了别人的羊,儿子就去告发,大家都认为他很正直。孔子针锋相对地说:我们那里对正直的看法不是这样,我们认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正直就在其中。在孔子看来,亲情是人类的天性,维护亲情也就是维护社会伦理的根本基础。父子之间、夫妻之间相互告发,其带来的伦理损害要远远大于偷羊之类错误行为所带来的伦理损害。用孟德斯鸠的话来说,就是:“妻子怎能告发她的丈夫呢?儿子怎能告发他的父亲呢?为了要对一种罪恶的行为进行报复,法律竟规定出一种更为罪恶的法律。为了保存风纪,反而破坏人性,而人性正是风纪的泉源。”

⑤孔子对“父子相隐”的意见历来有很多争议,它牵涉到法律与伦理的一些根本的问题。现代更有人严厉批评这是以亲情破坏法制。从社会和法律角度来说,父亲偷羊儿子去告发他,属于正直的行为。偷羊犯法,社会成员理应出于维护公义得得需要,不论亲疏都应加以坦白,中国自古就有“大义灭亲”之说。问题是“大义”必须大到超过亲情的必要,所以孔子谈论“正直”的道理,取的是“攮羊”这样的例子。“文革”年代官方鼓励人民相互揭发,芝麻绿豆、扯屁撒谎皆往“大义”上靠,弄到夫妻都不敢讲真话,这时想到“父子相隐”,会明白它的道理了吧。

⑥宋代朱熹曾说:“君子之所以为中庸者,以其有君子之德,而又能随时以处中也”。孔子本人掌握的就是时中的行为标准。《史记▪孔子世家》记孔子经过蒲地去卫国都城,当地有公叔氏发动叛乱,阻止孔子去卫,大概是怕对自己有所不利。于是孔子答应和他们立下盟誓,离开蒲以后不去卫。结果才出东门,孔子就下令车子向卫驰去。子贡疑惑地问:这不是背盟了吗?孔子淡然一笑,洒脱得很:受要挟订下的盟誓,不管用的。

⑦孔子还活着的时候,就有人把他看作“圣人”,但他一点儿也没觉得自己有“圣人”气。这不是谦虚,而是老夫子处理事情的态度,大抵是从常情常理出发,并没有什么超凡出众、惊世骇俗的地方。哲学家冯友兰曾把“极高明而道中庸”自题为座右铭,期望像孔夫子那样,有超常人的思考,又不背离常人的生活,中间的“而”正是统一这种对立的桥梁。

⑧“中庸”是儒家思想的精髓,要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已非易事,而身体力行之则更难。时至今日、天,“中庸”仍“民鲜能久矣”,孔子赞赏的“中庸”,就像上文叙述的三个故事那样,其实不过是 ,并不像后人阐释的那么玄乎。

1. 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②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况且 所以B.而 那么C.况且 尽管D.而 因为

2.孔子谈论“正直”的道理,为什么取的是“攘羊”这样的例子?(2分)

3. 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4分)

A.“文革”宣扬的“无私”理念与“中庸”倡导的“至德”不同。

B.朱熹以“随时以处中”来阐释“中庸”,接近孔子赞赏的“中庸”。

C.孟德斯鸠的话抨击法律破坏了人性,证明了“父子相隐”的合法性。

D.“中庸”被孔子视为“至德”,因没有具体阐释让后人把握困难。

E.“中庸”因其“极高明”,除孔子外普通人理解难身体力行更难。

4. 概括“孔子赞赏的中庸”几个要点,补充在第⑧段画线空白处。(3分)

5. 第⑥段中《史记》记载的孔子行为是否“背盟”?阐述你的理由。(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6-11题(22分)

此地甚好

①1935年6月18日清晨,秋白起床后,换上了洗净的黑色对襟衫、白裤、黑袜、黑布鞋。梳洗毕,安然步出牢门,前往中山公园拍遗照。当天的《大公报》报道:“全园为之寂静,鸟雀停息呻吟。信步至亭前,已见菲菜四碟,美酒一瓮,彼独坐其上,自斟自饮。酒半,言道:“人之公余,为小快乐;夜间安眠,为大快乐;与世长辞,为真快乐。”饮毕,高唱《国际歌》①,徐步至罗汉岭刑场,择一空地盘膝而坐,向行刑者示意道:此地甚好。”

②今天,站在罗汉岭瞿秋白雕像前,凝视那张清瘦的脸,我问秋白:“此地”,果真“甚好”?

③秋白当年的囚室在长汀博物馆内,这是我没有想到的。此地原是明清两代汀州府的试院,院中古柏两棵,苍翠凌云,古桂两株,时送清香。敌人把秋白囚禁在这里的一个偏僻角落,是为了看管方便。但历史的巧合却寓意深远,一个才情兼具的书生,与雅韵悠悠的古代试院结缘,免不了情思泉涌:“这世界对于我仍然是非常美丽的,那么好的花朵、果子,那么清秀的山和水,月亮的光也比从前更光明了。”②对秋白而言,“此地”果真“甚好”。

④囚室约7平方米的地盘,一张矮木床,一张两斗桌。局促于逼仄的牢房,秋白却说是“大休息”;翻翻《阿Q正传》,吟诵些诗词,刻了六七十个印章——他是个篆刻高手,又咳着血断断续续写下数万字的《多余的话》——既然是“多余的话”,又“何必说”?--当生命兀然得以这般终结,须袒露闭锁在困苦和抑郁中的一切,“能够乱谈几句,心上也就痛快

③了。”

⑤就这昏暗的油灯,这个自称“脆弱的二元人物”提起了笔,“我确实一个最怯懦的婆婆妈妈的书生”④,参加革命后思想还在动摇,还残留着士大夫缙绅思想,更为“多余”的是,他居然水对火热的革命生活感到厌倦之极,在革命的熔炉里一直在演戏,承认自己的政治生活就是一场滑稽剧„„因犯了“路线错误”被撤销最高领导人职务,在革命阵营中成了“过街老鼠”,使本已处于自责中的他更觉得自己“过时”了:“现在我已经完全被解除了武

装,被拉出了队伍,只剩下我自己了„„” ⑥秋白,好你个“婆婆妈妈的书生”!留下这一堆“多余的话”,如明晃晃的解剖刀,将自己的灵魂剔开,赤裸裸地摆在世人面前:粗读,是把懦弱披露出来的坦荡;细读,是用悲情掩藏对信仰的迷茫,为后人撂下浮想联翩蓄笔;绝命书日后成了这个“叛徒”“晚节不忠”的铁证,坟墓被摧毁,妻女受迫害,直至1980年才结束清算,平反昭雪„„秋白,“此地”果真“甚好”?

⑦确实是“婆婆妈妈”,这一提起笔来就停不下来;“如果我还有可能支配我的躯壳,我愿意把它给医学校的解剖室。”“很可笑的”以为这副多年肺病的“躯壳”还有谁需要。秋白,毕竟是书生!

⑧汀江如锦,月色朦胧。秋白盘腿坐在汀州试院的囚室内,想看他的之华和独伊。在被关押的115天,他几乎每个晚上都梦见她们。“我留恋什么,我最亲爱的人,我曾经依傍着她度过了这十年的生命。”囚室阴湿,秋白常穿那件黑色的对襟衫,还有黑线袜和黑布鞋,都是爱妻杨之华给他置办的—几十年后,正是凭对襟衫的两粒黑扣子才辨认出瞿秋白的尸骨—秋白想起自己曾对之华的一句誓言:“我一定要把‘秋白之华’、‘秋之白华’、‘白华之秋’刻成三枚图章,以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永不分离。”斯时斯地,了却夙愿,甚好。

⑨还有瞿独伊,我可爱的女儿,远在莫斯科国际儿童院,好几年没见到她,也不知怎么样了?入狱后,瞿秋白将自己准备要写的文章列了一个目录,其中有一个题目就叫做《独伊》。独伊不是瞿秋白的亲生女儿,却被他视如己出,独伊习惯称秋白“好爸爸”。他会怎样写自己的女儿呢?独伊无法知道,但她永远记住了好爸爸“婆婆妈妈”的话:“我还留恋什么?这美丽世界的欣欣向荣的儿童,我的女儿,以及一切幸福的孩子们。我替他们祝福。”

⑩17日晚,参谋长宋希濂出于师生情面对秋白再作一次劝降,遂邀秋白一起饮酒。席间,宋拿出蒋介石的处决密令给秋白看,并称如能自首,当再电请南京收回成命。秋白同往日一样沉静,答曰:“人爱自己的历史,比鸟爱自己的翅膀更厉害,请勿撕破我的历史。”至此,宋知此事已不可挽回。但秋白提了两个要求,一是不能跪着死,二是不要打自己的头。 ⑾“我这滑稽剧是要闭幕了。”⑨

⑿第二天清晨,秋白起床,梳洗,坐在桌前,点烟。喝茶,吟诗,毕竟是书生,习惯性的提起笔:“眼底云烟过尽时,我正逍遥处,此非词谶,乃狱中言志耳。”搁笔,36岁的秋白,黯然步出牢房„„

⒀站在罗汉岭瞿秋白雕像前,耳旁萦绕着秋白走向刑场的歌声,心头涌起《多余的话》开篇诗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揣想,秋白走出那间低矮囚室时,是如何畅舒一口气,感叹这方灵魂净池,这方山川风物„„

——此地甚好!

【注】①《国际歌》:歌词是由瞿秋白翻译成中文。②——⑨处引句:均出自瞿秋白的《多余的话》。

6. 第①段引用《大公报》报道的用意是(3分)

7. 辨析第⑥段与第⑨段两处“婆婆妈妈”的含义(2分)

8. 第⑩段画线句与第⑤段秋白在《多余的话》中的“自我揭短”看似相悖,对此加以评析。(3分)

9. 下列对文中引用《多余的话》语句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⑧⑦⑥⑤

A.第③段引句②,秋白对关押自己的囚室周边环境表达了欣赏和赞美。

B.第④段引句③揭示,宣泄困苦时秋白《多余的话》的写作动机之一。

C.第⑤段引句⑤中的“拉”字刻画出秋白被赶出革命队伍的惶惑与无奈。

D.第⑦段引句⑥秋白意识到多年肺病的“躯壳”有医学价值并愿意捐献。

E.第⑧段引句⑦中的“依傍”表现秋白对妻子杨之华的依赖、不舍之深情。

F.第⒀段引用开篇句表明秋白内心的孤独,无人能理解秋白的忧愁与追求。

10.简析第⑾段画线句的作用。(3分)

11.联系全文,鉴赏“此地甚好”作为标题及结尾句的妙处。(5分)

(三)默写。【任选6空填写,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6分)

12.(1) ,阴晴众壑殊。(王维《终南山》)

(2)故木受绳则直, 。(荀子《劝学》)

(3) ,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4)大行不顾细谨, 。(司马迁《史记》)

(5) ,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6)譬如平地, ,进,吾往也!(《论语▪子罕》)

(7) ,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8)香雾云鬟湿, 。(杜甫《月夜》)

(四)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3-15题(8分)

初到黄州

苏轼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注】苏轼时任水曹郎黄州团练副使,领取的薪俸用朝廷造酒后废弃的压酒囊折抵。

13.首联中“为口忙”有双关义,即(2分)

14.“七言诗以第五字为眼”,简析颔联两句中的第五字。(3分)

15.本诗通过议论来表达情怀,从这一角度赏析。(3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6-21题(17分)

王彦章画像记

欧阳修

①太师王公,讳彦章,字子明。郓州寿张人也。事梁,为宣义军节度使,以身死国,葬于郑州之管城。晋天福二年,始赠太师。

②公本武人,不知书,其语质,平生尝谓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梁末年,小人赵岩等用事,梁之大臣老将,多以谗不见信,皆怒而有怠心,而梁亦尽失河北。事势已去,诸将多怀顾望,独公奋然自必,不少屈懈,志虽不就,卒死以忠。

③予于《五代书》,窃有善善恶恶之志。惜乎旧史残略,不能备述公之事。康定元年,予以节度判官来此。求于滑人,得公之孙睿所录家传,颇多于旧史,其记德胜之战尤详。公之攻德胜也,初受命于帝前期以三日破敌梁之将相闻者皆窃笑。及破南城,果三日。是时,庄宗在魏,闻公复用,料公必速攻,自魏驰马来救,已不及矣。庄宗之善料,公之善出奇,何其神哉!

④岁之正月,过俗所谓“铁枪寺”者,又得公画像而拜焉。岁久磨灭,隐隐可见。亟命工完理之,而不敢有加焉,惧失其真也。公尤善用枪,当时号“王铁枪”。公死已百年,至今俗犹以名其寺,童儿牧竖皆知王铁枪之为良将也。画已百余年矣,完之复可百年。然公之不泯者,不系乎画之存不存也。而予尤区区如此者,盖其希慕之至焉耳。读其书,尚想乎其人;况得拜其像,识其面目,不忍见其坏也。画既完,因书予所得者于后,而归其人,使藏之。

16.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3分)

①小人赵岩等用事 ②窃有善善恶恶之志 ...

③不能备述公之事 ..

17.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①求于滑人 ②吾子淹久于敝邑

B. ①梁之大臣老将多以谗不见信 ②臣所以供养无主

C. ①盖其希慕之至焉耳 ②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D. ①又得公画像而拜焉彭 ②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18.用“/”给第③段画曲线部分断句。(2分)

初 受 命 于 帝 前 期 以 三 日 破 敌 梁 之 将 相 闻 者 皆 窃 笑。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不少屈懈,志虽不就,卒死以忠。(2分)

②然公之不泯者,不系乎画之存不存也。(3分)

20.文章通过哪两件事来刻画王彦章的“良将”形象?(2分)

21.本文与《伶官传序》写作背景相同,概述本文的写作意图。(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2分)

画意

中庸坚定信心的诗句篇二
《2014四川宜宾中考阮萍《中庸的雪》阅读答案》

2014四川宜宾中考阮萍《中庸的雪》阅读答案

中庸的雪

阮萍

①在冬天作客的雪往往是鹅毛大雪,这种通常是需要呼啸的风声鸣锣开道的,需要鹤辇鸾车虚张声势的。中庸的雪显然不是折中雪,而且和这种隆重热烈的气氛相反,中庸的雪的到来简朴冷清,或者说悄无声息,是有着微服私访的味道。

②起先一直是云淡风轻,淡黄的阳光像一樽薄酒,暖暖洒在人身上。这种日子使人忍不住要想起淡青的树干和雪白的花朵的;然后天阴起来了,刮起了风,风不大,吹在脸上像一绺绺帛贴在脸上的凉,这也是正常的。这样阴了两天,天空由浅灰慢慢变成深的银灰,这种灰是含蓄而尊贵的,是琦年玉岁消逝了灰,是珠覆纷沓走远了的灰,是大有深意、藏而不露的。然后,眼前掠过一粒细小的白,是雪吗?定眼再看,已倏忽不见了,风也不见了。天气说不出是冷还是暖,冷暖交汇的样子,这种天气坐在寂静的车厢里是要引起假寐遐想欲望的。

③睁开眼时,发觉窗外的柏油马路湿湿的,显得黑而幽深,映着天空和行人的细碎倒影。路边是一层白,霜也似的,但却是雪,因为雪花就在窗外飞舞,小的像针尖,大的如雨点,但没有雨点那样饱满结实。雪花和雪花之间的缝隙很大,疏疏朗朗,像是银灰天空上敲打下来的一些琐屑,带着来历,各怀心事,自成一体。所以落下的时候,它们是衣食无忧的倏然。有的不时翻两个身,再拐到旁边和别的雪花耳语两句;有的很专注,呈一条很细的直线,仿佛要去赴一个什么宴会,而这场宴会是及具吸引力的,任凭行驶的车再怎么鸣笛也不会分神,雪们心无旁骛。

④落在房顶上的雪是动感,鳞鳞的瓦间涌动着白色的浪花;落在国槐上的雪是温柔的,枝条上长满密密的白色绒毛,而且那树枝竭力伸展的样子是令人感动的,像等待了很久的衷心耿耿的情人,只待雪花落尽,便合拢臂膊相拥而泣的。四季常青的柏树不会有这份浪漫,它们塔似的身子严谨端肃,像满腹经纶的学士,沉浸在自己的思想里云蒸霞蔚,外界的干扰都是没有光彩、没有意义的。只有当车经过时,才发觉柏树的枝桠间挂着一团团的雪,像鸟一样优雅地栖卧着。

⑤下了车,迎面扑来的空气不再干燥得令人无明火起,是久违了的清冽湿润,像夏天时站在气势恢弘的瀑布前的感觉。每一个毛孔都在臃肿的棉衣下张开,尽情地呼吸,自由地吐纳。

⑥雪是薄薄的一层,所以踩上去不会有“吱嘎吱嘎”的声响,它也是悄无声息的。偶尔有轻微而短促的“嗦嗦”声,也是亲切的,像村妇在雨天嚼着家长里短的舌头。雪的白也不是泛着光泽令人起敬的白,是那种骨质的苍白,这种白是朴素的,既不会让你自惭形秽也不会让你居高临下,更不会为与它的邂逅而感到突兀。这种雪像是消失了很多的朋友,离去时心中会有淡淡的遗憾,到来时也不会欣喜若狂。因为这种朋友不是两肋插刀那种类型的,很多时候他只是听众,听你絮絮叨叨地诉说,最后轻拍你的肩作为安慰。在你生病时不会送上玫瑰花,只在床头放上苹果和一张式样普通的卡片。他淡若春风,有时你会想起他,有时又把他忘得一干二净。所以他的到来只会在心中产生无以名状的踏实感。

⑦这种雪是平易近人的,最适合刘禹锡的诗句:“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小小的火炉跳动着小小的火苗,足以抵挡这种雪带来的寒意;而加上新醅的漾起泡沫的酒,室内便是暖意融融了。你看,这种雪多么懂得人情世故!它的不彻底的白意味隽永,像一个人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又不可避免地存在优点,但是心里那份纯真的梦幻是永不消逝的,这种雪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人性的一种关爱,入微到每一个细节,但却做得含而不露,它是雪中的隐者。

8、结合文意回答下列问题(4分)

(1)读第①段,请各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中庸的雪”和“鹅毛大雪”的特点?(2分) “鹅毛大雪”的特点:

“中庸的雪”的特点:

(2)文章标题是《中庸的雪》,却第②段宕开一笔,描写下雪前的天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1)鹅毛大雪:隆重热烈;中庸的雪:简朴冷清(悄无声息/平易近人)。

(2)普通的雪是大家熟悉的,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有亲切感。通过对比,可以使读者对“中庸的雪”有更深切的认识。

9、文章末尾,作者为什么说这种雪是“雪中的隐者”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6分) 答案:A、中庸的雪的到来简朴冷清,或者说悄无声息,是有着微服私访的味道。

B、带着来历,各怀心事,自成一体。它们是衣食无忧的倏然。

C、任凭行驶的车再怎么鸣笛也不会分神,雪们心无旁骛。

D、隐匿于树中,外界的干扰都是没有光彩、没有意义的。只有当车经过时,才发觉枝桠间挂着一团团的雪,像鸟一样优雅地栖卧着。

E、既不会让你自惭形秽也不会让你居高临下,更不会为与它的邂逅而感到突兀。

F、他淡若春风,有时你会想起他,有时又把他忘得一干二净。

G、它的不彻底的白意味隽永,心里那份纯真的梦幻是永不消逝,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人性的一种关爱,入微到每一个细节,但却做得含而不露。

10、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很有张力,请从修辞的角度并结合具体语词对第三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运用了排比、拟人修辞手法。

排比:用排比写雪景,将雪的形态描写得细致入微,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拟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中庸的雪衣食无忧、心无旁骛的特点,把雪活了,使文章更生动,中庸的雪的特点更突出

11、张岱笔下,西湖的雪肃杀冷寂,鲁迅文中,朔方的雪蓬勃似火。你心中的雪又是怎样的呢,请你仿照第七段画横线部分的句式进行描述。(3分)

例句:这种雪是平易近人的,最适合刘禹锡的诗句:“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仿

句:

答案:例:这种雪是悄无声息的,最适合岑参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中庸坚定信心的诗句篇三
《中庸之道 内容解析》

中庸坚定信心的诗句篇四
《《于坚诗歌的“中庸之道”》》

于坚诗歌的“中庸之道”

——从其诗歌走向说起

鲁守广,马维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 文学与新闻系,云南 丽江674100)

摘要:即将迎来甲子之年的于坚似乎终于找到了属于他自己诗歌的一种“方言”,形成了他自己诗歌的审美风格。在诗歌的语言上,于坚转变了先前的口语创作方式,有了文言气,旧文人气。文体上追求一种糅合,杂糅了新旧文体,想寻求一种融通。创造了一种诗的“方言”,只属于于坚的一种“诗的方言”。其中有雅有俗,不一而论。中国当代诗歌从书写集体之情到个人之情,从政治话语到个人话语,从整齐划一到天马行空,从亦步亦趋到“野怪黑乱”,又从“野怪黑乱”到“新的中庸之路”, 这是中国当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次艺术“自觉”,而这次艺术自觉最终在于坚的诗中完成。

关键词:于坚;诗歌;中庸之道

于坚的诗歌启蒙是从王维开始的,少年之时就开始读《辋川集》。他认为王维是一个“基本”的诗人,歌咏的是自然、友谊和人生等基本事物。于坚也是如此,他的《我知道一种爱情„„》写的就是人生中永恒的情感。于坚多次谈到王维的《山居秋暝》,认为这首诗是存在之诗,诗人与世界的关系不是对象,不是主体与客体,而是在世界之中。于坚此处的观点和王国维的“无我之境”如出一辙。于坚还说这首诗吟唱的是世界赖以存在的基本事物,与生俱来的事物,人和世界不言自明的关系。笔者认为《山居秋暝》这首诗没有故弄玄虚的典故,没有生僻难解的字词,可以说是白话诗,甚至是高雅的“口语诗”。一千年前的口语对于今人来讲,自然是古典高雅的。所以一千年之后的后人若是读到于坚的《横渡怒江》、《山里人的歌》、《南高原》等现代口语诗作,自然也认为是古朴淡雅的,“后之视今,亦尤今之视昔”。王维对于坚的影响是至深的,已经融进了其生命之中,成为其精神世界中众多圣灵之一。2006年春创作《只有大海苍茫如幕》时,于坚写诗已经整整三十年:

春天中我们在渤海上

说着诗 往事和其中的含意

云向北去 船向南开

有一条出现于落日的左侧

谁指了一下

转身去看时

只有大海满面黄昏

苍茫如幕

从这首诗里可以清晰的看出王维的影子。《只有大海苍茫如幕》的境界和氛围不需要任何知识来阐释,诗和大海一样自在,自知,自明,其中的禅意顿时使人洗去内心的蝇营狗苟,澄澈清明起来。

早期的于坚先是走新月诗派的路子,同时又受到当时朦胧诗潮的影响。例如写于1975年的《梦幻曲》:

我躺在灰色的窗下,

虚度着人生的年华。

我听见苍凉的天空,

谁在敲古老的巨钟。

钟声在宇宙里回荡,

天国的歌一样嘹亮。

仿佛是旷野的呼唤,

穿过了神秘的黑暗。

……

这首诗的节奏和谐、格式整齐,注意音节在造成诗歌音乐感中的作用以及押韵和声调抑扬的交错,属新月派的格律诗风格。这一年,于坚还接触到地下流传的食指的诗歌《相信未来》,他这一时期的《新堂吉诃德之歌》、《我愿意》等诗作和食指的诗风相类似。需要指出的是,众多现当代诗人的风格多年来并没有什么改变,而于坚在否定之否定中有过多次的自我超越。进入上世纪80年代之后的于坚开始了自己的诗歌之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学主张和诗歌语言,引领着中国诗歌的发展方向。

《诗六十首·自序》中这样写道:“如果我在诗歌中使用了一种语言,那么,绝不是因为它是口语或因为他大巧若拙或别的什么。这仅仅因为它是我于坚的语言,是我的生命灌注其中的有意味的形式。”③于坚在1986年10月如此自评,摒弃一般的俗见,可谓中肯。写于1983年的《我的女人是沉默的女人》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

从前我统治着一大群黑牛

②①

上高山下深谷我是云南王

那一天我走下山岗

她望了我一眼 说

天黑了

我跟着她走了

从此我一千次一万次地逃跑

然后又悄悄地回来 失魂丧魄地回来

乌黑的怒江之光在高山上流去

我的女人是沉默的女人

如此雄性阳刚,如此元气充沛的诗歌,舍于坚而谁哉?!写于同一年的《作品39号》中同样可见于坚的“生命灌注其中的有意味的形式”:

……

我们一辈子的奋斗

就是想装得像个人

面对某些美丽的女性

我们永远不知所措

不明白自己——究竟有多憨

……

于坚在《彼何人斯》里写道:“是否知道我藏在镜子后面的秘密 知道我 刚刚从幕后出来 阳奉阴违的一日”;④在《拉拉》中也说了一句与“我们一辈子的奋斗 就是想装得像个人”类似的话:“我们一生都在 准备着 时来运转”⑤。从这些诗句可以看出于坚在日常生活中的压抑以及对于他人对其认同感的渴望。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纽带严重断裂,“天地国亲师”,“仁义礼智信”式微,“不学诗,无以言”的诗教传统更是荡然无存。于坚诗中的叛逆性也在此时滋生到极致的程度,被称之为“非诗”的《零档案》便是明证。笔者认为在写作《零档案》时,于坚的思想里面很可能在进行着一场斗争:一场中国诗歌传统与西方现代诗歌影响之间的博弈。中国诗歌传统对于坚的影响是深入骨髓的,因为他是读着王维、李白的诗歌成长起来的,这也是为什么《零档案》写好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于坚不敢再翻看的原因。而最终于坚开创了一条不中不西的“中庸之路”,这体现在其2013年新作《彼何人斯》之中。于坚说过,古代的中庸是中国本土各种思想的中庸,而新的中庸是当代中国与西方世界之间的中庸。

但是,于坚的“叛道”不是离道。于坚深知传统诗歌描写现代生活的局限性,所以一直想要找到一条诗歌的“中庸之路”,把中国传统诗歌和西方现代诗歌糅合在一起,尝试着找到一条新的诗歌之路,为中国诗歌注入新的生命。《零档案》便是于坚的一次创造,它的很多句式都是源自元曲式的“枯藤、老树、昏鸦”,而许多其他诗作也可以说是发端于隋唐时期“长短句”的一种变体。从这一点来说,于坚的诗不像某些诗人的诗那样无根的轻浮,而是植根于中国文脉的千年一系。

在于坚这一时期的许多诗歌中都可以看到他想要把中西诗歌杂糅为一体的雄心,写于1996年12月至2000年2月的《飞行》最具代表性。在《飞行》这首诗里,到处都是象征着中西方文化传统的专有名词和语句:大麻、天使、老子、尤利西斯、西伯利亚、顿河、西斯廷教堂、卡夫卡、美索不达米亚平原、金斯堡、白居易、颜真卿、达达主义、平平仄仄„„除此之外,还有大量段落是直接引用中西方古典的或者是现代的诗歌:苏轼、屈原、岳飞、范成大、王勃、郭沫若、闻一多、艾略特„„这样一种“混搭”的写作态势一直持续发展着,到诗集《彼何人斯》,已趋成熟。《彼何人斯》的诗名出自《诗经》,古韵绵绵,而这首诗给人的感觉更是余韵悠然,有戏曲的味道:

我一唱歌你就应和 我卑鄙你尾随而至

我下流你顺水推舟 我胁肩谄笑 为大王

涂白自己的左腮 你递上一面小圆镜

照出我藏在眉宇间的弥天大谎 雾 雪光和火焰

唯与你 我敢一丝不挂 袒露私处 素面朝天

其实,如何说是无限的,说什么是有限的。福柯也曾说过:“重要的不是说什么,而是怎样说。”于坚说:“我的非诗,非历史,一直只是在如何说上。在说什么上,我一向很保守,我可不敢与诸神绝交。”2010年夏,笔者和于坚一起去潘家湾的一家旧书店,见他挑出了一本《东坡乐府》。从这个细节上,可以看出于坚确是未与诸神绝交。无论哪个民族的诗人,无视自身的文化传统都是愚蠢的,真正的前卫也产生于传统。

于坚的“中庸之路”其实是一种文人的独立性,“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也是为什么民间的一些文人认为他是官方知识分子,而一些官方知识分子又对他视而不见。虽然于坚被称为“先锋诗人”,“前卫诗人”,但他现在的诗是一种守成文学。他在《他是诗人》这首自白诗中说道:“写作就是为世界守成”⑥。“守成”即对传统的坚守,但它是一种现代的守成,不是单纯的守旧,而是在西方文学的冲击下,不迷信外来思想,取中和纯正立场,进而在外来文化与民族传统、现代文化与民族传统之间所做的一种调节。在这种调解中,于坚

近期的审美形态偏向于古典和传统,他强调新诗应当正视它的成熟,不能总是一场青春期的胡闹,以此反对所谓的“下半身诗歌运动”。

于坚近年来某种程度上向传统的回归,与早年“口语诗”的去魅恰恰相反,实际上是一种返魅。这表明诗人对世界和生命的肯定,对人类精神之最高境界“真善美”的服膺,对否定诗学的否定,对自己先前否定之否定的否定,而着眼于希望诗学。返魅本质上是要追问语言言说之谜,即语言如何言说,在显示出异常的丰富性和创造性的同时,也为读者造成更多的阅读障碍。返魅,在操作层面上则遵循诗歌的特殊天性,不仅仅停留在语言的准确,形象的优美上,更要出示有别于其他文体的诗歌所特有的神奇张力。去魅与返魅,粗鄙与精致,原生与人工,低俗与高雅,在语言朝向以及风格层面上构成了两厢对峙的犄角。它让人回味古典时期——长期交集着清水芙蓉与镂金错彩的两种语言样貌。但不可同日而语的是,现代诗语去魅这一极倾注了民间、底层、社会关怀的更多意向,它坚挺着伦理精神,草莽趣味,以至于把粗鄙化当成一种与之匹配的品格。

即将迎来甲子之年的于坚似乎终于找到了属于他自己诗歌的一种“方言”,形成了他自己诗歌的审美风格。在诗歌的语言上,于坚转变了先前的口语创作方式,有了文言气,旧文人气。文体上追求一种糅合,杂糅了新旧文体,想寻求一种融通。创造了一种诗的“方言”,只属于于坚的一种“诗的方言”。其中有雅有俗,不一而论。近年来,于坚的诗注重和谐美,从容节制,中和纯正,承继了中国古典的审美趋向,又吸收了现代审美因素,排斥“启蒙诗歌”及“第三代”的毁灭性悲剧和荒诞美、颓废美,也反对廉价的理想与乐观主义,“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在于坚的近作中,忧患、郁闷有之,但总能中和节制,或用理想,或用容忍,或用神思闲情予以消解调和并优美的抒发之。中国当代诗歌从书写集体之情到个人之情,从政治话语到个人话语,从整齐划一到天马行空,从亦步亦趋到“野怪黑乱”,又从“野怪黑乱”到“新的中庸之路”, 这是中国当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次艺术“自觉”,而这次艺术自觉最终在于坚的诗中完成。

参考文献:

[1] 于坚.于坚集[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2] 于坚.于坚思想随笔[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 于坚.彼何人斯:诗集2007—2011[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

The Moderate road of Yujian's Poem- Discussing from his

中庸坚定信心的诗句篇五
《《中庸》第23课时教案

《中庸》第二十三课时教案

【教材内容】

《中庸》P15: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读出节奏感,尤其是文中排比句。理解句子的意思,知道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

明白文句的浅显道理,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

教材《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汇编第三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朗读上节内容。

二、初读课文

1、配乐诵读:

要求: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出示,带拼音读)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3、师范读。

要求:让学生听清吟诵的节奏,划出停顿符号。

4、采用各种方式朗读。

(个人表演读、四人小组连读、竞赛读、开火车读、对读等)

三、整体认知

1、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

2、全班交流。

3、教师帮助理解词句。

【译文】所谓的诚信,是上天的道路;诚信的道路,就是人的道路;诚信的人,不必勉强而处中道,不必思索就能达到,走从容不迫的中庸之道,就是圣人。要做诚信的人,就要选择至善的道理而坚定不移实行。

广博地学习,反复地审视,谨慎地思考,明白的辨别,才能老老实实地行为。有不想学习的,就是学习了也不能够也不会有措施;有不想问的,就是问了也不能够也不会有措施;有不想思考的,就是思考了也不能够也不会有措施;有不想辨别的,就是辨别了也不能够也不会有措施;有不想行为的,就是行为了也不能够也不会有措施。别人有一样才能,自己就要用百倍功夫;别人有十样才能,自己就要用千倍功夫。果然能走这条道路,虽然愚蠢必然会明白起来,虽然柔弱必然会刚强起来。

四、拓展

1、说说身边勤奋好学的同学的事例。

2、读读关于富豪李嘉诚成功的故事。

五、熟读成诵

六、小结

同学们,希望你们能真诚待人,刻苦好学,不懂就要主动请教他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比别人更努力。

中庸坚定信心的诗句篇六
《关于道德品行的古诗词》

未有不能正身而能正人者。

【出处】宋·苏辙《盛南仲知衡州》

【讲解】正:使端正。意思是:从来没有过自身品德行为不端正却能使别人端正的人。

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出处】《礼记·中庸》

【讲解】涂:同"途"。意思是:君子遵循待人处事不偏不倚、不过头也无不及的原则前行,如在半路上停止不前(就不能算是君子),我是不会停止自己前进的步伐的。

去得一分己私,便是一分圣学。

【出处】明·高拱《本语》卷三

【讲解】去除一点利己的私心,就等于从圣人身上学得一点好品质。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出处】《论语·季氏》

【讲解】患:忧虑,害怕。寡:少。意思是:不怕东西少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

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出处】《国语·越语上》

【讲解】古代贤明的君主,不担心他统治的人民数量不多,而担心他们的心志行为缺少羞耻。说明统治者必须重视提高国人的思想品德素质。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讲解】摩:通"磨"。倜傥(ti tǎng):卓异。意思是:古时发财做官而名誉不著的人,不知多少,只有卓异才能的人才能被后人称颂

自立自重,不可随人脚根,学人言语。

【出处】宋·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

【讲解】意谓人要有人格,要有独立性,要自我尊重,不可亦步亦趋,人云亦云。

宁可清贫,不可浊富。

【出处】明·罗贯中《三遂平妖传》第三回

【讲解】浊:浑浊,形容卑劣的手段。意思是:宁可一生清白贫穷,不可用卑劣的手段致富。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出处】《论语·子路》

【讲解】自身言行正当,即使不下命令,别人也会跟着行动;若自身言行不正当,即使三令五申,别人也不会跟着行动。意谓领导者必须以身作则,为人表率。

善为吏者树德,不能为吏者树怨。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讲解】善于做官的,能注意培养自己的品德;不善于做官的,往往招来怨恨。意谓为官者

要树德,不要积怨。

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

【出处】晋·陶渊明《感士不遇赋》

【讲解】济:(对事情)有益。意思是:宁愿固守穷困以有益于心意,不愿低声下气去劳累自己。

不自信而人孰信之?不自度而安度人?

【出处】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九

【讲解】度(duó):揣度,认识。如果不相信自己,那么别人谁能相信你?如果不能认识自己,那么怎能认识别人?意谓人既要自信,也要有自知之明。

宁为兰摧玉折,不作萧敷艾荣。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讲解】兰摧玉折:喻有节操才能的人死亡。萧、艾:古人以为恶草,比喻奸邪小人。敷、荣:指花叶繁盛。意思是:宁可做兰草美玉被摧残,也不做萧艾之类恶草而繁茂。 丈夫贵不挠,成败何足论?

【出处】宋·陆游《入瞿唐登白帝》

【讲解】丈夫:指有才能有抱负的人。意思是:大丈夫贵在不屈不挠,成功与失败有什么值得顾虑的!

布衣可终身,宠禄岂足赖?

【出处】三国魏·阮籍《咏怀》

【讲解】布衣:平民。宠禄;因恩宠而得到的爵禄。意思是:富贵无常,不足羡慕,不如召平(原为秦东陵侯,后沦为平民)东门种瓜,可以安享天年。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出处】《国语·周语》

【讲解】学习美好的东西,就象登山一样不容易;学习不好的行为,就象山崩一样迅速。

卑而不失义,瘁而不失廉。

【出处】《晏子春秋·内篇》

【讲解】卑:谦恭。瘁:这里指贫困。意谓谦恭而不失于礼义,贫困而不失廉洁。也可理解为谦恭而有分寸,贫困而不志短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出处】《礼记·大学》

【讲解】广:开阔,坦率。胖(pán):安泰舒适。意思是;拥有财富能装饰房屋,具备良好的品德能有益身心,心地坦然就会显得安泰舒适。

勉力勤事以致富,砥才明操以取。

【出处】汉·王充《论衡·命禄篇》

【讲解】奋发努力,勤恳工作,从而达到富有;磨炼才能并使情操光明,从而求得高贵。意谓富贵要凭实干和德才换取。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出处】唐·柳宗元《江雪》

【讲解】通过冒雪"独钓"于寒江的渔翁形象,反映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后始终不屈的精神面貌。

多见者博,多闻者知;距谏者塞,专己者孤。

【出处】汉·桓宽《盐铁论·刺议》

【讲解】知:同"智"。距:同"拒"。专己:刚愎自用。意谓多看的人知识广博,多听的人聪明;拒绝别人意见的人闭塞,刚愎自用的人孤立无助。意谓人要多见、多听;接受意见而不自以为是。

以天下之功为功,而不功其功,此之谓大公。

【出处】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

【讲解】把天下人的功绩作为功绩,但不把那功绩认作自己的功绩,这就叫做最大的公心。"功其功"的第一个"功",意动用法,把……认作自己的功绩,此句话劝戒不要贪天之功以为已有。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讲解】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担心地位不高,而担心道德修养不高。

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出处】《庄子·田子方》

【讲解】对于人来说,没有比思想颓废、精神萎靡更可悲的了,至于躯体的死亡,那倒是次要的。

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

【出处】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讲解】释:解除,免除。这句话的意思是:不以自己的利益为利益,而让全天下的人们得到利益;不以自己的祸害为祸害,而要让全天下的人们免除祸害。此为作者对理想政治的赞美。

天下自有公论,非爱憎异同能夺也。

【出处】宋·陆游《跋东坡谏疏草》

【讲解】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于某人某事,天下的众人自然有公正的评论,不是哪个人的爱憎和看法的不一能够改变的。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出处】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讲解】不清心寡欲就无法使志向明确,不平心静气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

贵不凌贱,富不傲贫。

【出处】《晏子春秋·内篇问下》

【讲解】意思是:地位高了不要欺凌地位低微的人,富有了不要瞧不起贫穷的人。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出处】唐·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讲解】丹青:绘画用的红绿颜料,这里指绘画。意思是:酷爱绘画竟不知道已近年老,视富贵荣华引如过眼浮云。

黄金若粪土,肝胆硬如铁。

【出处】清·石达开《入川题壁》

【讲解】肝胆:喻勇气、血性。意思是:我视黄金如粪土,刚强正直的气质如铁一般坚硬。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出处】《老子》三十九章

【讲解】意思是:果真尊贵了,就要以卑贱为根本,果真高高在上了,就要以卑下为基础。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出处】《老子》

【讲解】不拘泥已见,所以能看得清楚;不自以为是,所以能名声远扬;不自夸,所以有功劳;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久不衰。

集众思,广公益。

【出处】《三国志·蜀志·董和传》

【讲解】集中群众的智慧,广泛吸收对大家有益的意见。意同成语"集思广益"。

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

【出处】明·夏完淳《狱中上母书》

【讲解】得死所:得到死得合适的地方,形容死得有价值。意思是:哪个人不会死?可贵的是死得要有价值。

士皆知有耻,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

【出处】清·龚自珍《明良论二》

【讲解】士:读书人。耻:羞愧,羞辱。这句话指出了士人有无羞耻之心与国家有无羞辱的直接关系,说明知识分子立身要先知耻的重要性。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出处】南朝宋·鲍照《拟行路难》

【讲解】孤:孤寒。直:刚直。意思是:自古以来圣贤之人都是贫困而不得意,何况我们这样身世微寒而又刚直不阿的人呢!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出处】唐·张九龄《感遇十二首》

【讲解】本心:根与心,喻坚贞操守。美人:喻君王。意思是:以美德贞操自励,不求闻达于朝廷。

见善若惊,疾恶如仇。

【出处】汉·孔融《荐祢衡表》

【讲解】惊:惊喜。疾:憎恨。意思是:见到好人好事如同遇到惊喜的事一般,痛恨坏人坏事像痛恨仇敌一样。

君子之处世,疾名德之不章。

【出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诸子》

【讲解】疾:恨。章:同"彰",显著。君子在社会上活动、跟人交往,最痛恨的是名望品德不显著。意谓人的交往,要以好的名声和德行为基础。

激浊扬清,嫉恶好善。

【出处】唐·吴兢《贞观政要·任贤》

【讲解】激:冲击。浊:脏水。冲去污水,扬起清水;憎恨坏的,喜欢好的。

生有高世名,既没传无穷。

【出处】晋·陶渊明《拟古》

【讲解】既没:已经死了。意思是:活着的时候在世上享有很高的声望;死了以后他的名望还留传百世。

身修然后可以治家,家治然后可以治官。

【出处】汉·桓宽《盐铁论·论诽》

【讲解】然后:这样以后。意思是:自身修养好了,就可以把家治理好;家治好了,就可以把官府治理好。

勤能补拙,俭以养廉。

【出处】《格言联璧·从政》

【讲解】勤奋能够弥补天资的不足,节俭可以培养廉洁的美德。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出处】《论语·里仁》

【讲解】看见贤人就应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则应在内心自我反省有无类似缺点。意谓劝人学习别人优点,改正自己身上与别人相同的缺点。

嫉恶如仇雠,见善若饥渴。

【出处】唐·韩愈《举张甫自代状》

【讲解】嫉:同"疾",憎恨。恶:坏人坏事。雠:同"仇"。憎恨坏人坏事如同仇恨仇敌一样,看见好人好事如同饥渴求取食物与水那样。

勇不虚死,节不苟立。

【出处】三国魏·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

【讲解】虚:白白地。不苟:不随便。意思是:真正勇敢的人不会去白白送死,美德节操不是随随便便可以成就的。

树坚不怕风吹动,节操棱棱还自持。

中庸坚定信心的诗句篇七
《试论杜甫咏物诗所体现的中庸思想》

第20卷第2期2010年6月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JournalofGansuRadio&TVUniversityVol.20No.2Jun.2010

试论杜甫咏物诗所体现的中庸思想

朱明明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杜甫的咏物诗多写弱小细微的事物,通过这些事物寄托着对社会底层人物的哀叹。杜甫往往采用借物托物寄情等表现技巧,将心中之哀叹、悲悯抒发得中正平和,而这也正是儒家“哀而不伤”诗教的体现。杜达意、

甫还往往以嗔怪的口吻、拟人的手法“怨刺上政”,使怨情的抒发能够表现得“怨而不怒”。[关键词]杜甫;咏物诗;中庸[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630(2010)02-0011-03

中庸之道是儒家立身处世、待人接物的准则,孔子所强调的这种中庸平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历代文人士大夫有

[1]

着深远的影响。自称“奉儒守官”的杜甫可谓是一个典型,他的诗歌创作即鲜明地体现出中庸思想的影响,而咏物诗作为其诗歌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很好地验证了这一点。

据胡大浚、兰甲云在《唐代咏物诗发展之轮廓与轨迹》一文中统计,杜甫现存的诗作中咏物诗共有316首[2],约占其现存诗歌总数的五分之一以上。杜甫的咏物诗不仅数量多,而且题材广、命意深,其中的兴寄倾向十分明显,体现了杜甫多方面的思想倾向,而中庸思想正是其咏物诗着

“哀而不伤”、“怨重体现的一类思想。本文着重从

而不怒”两个方面来考察杜甫的咏物诗对于中庸思想的体现。

外物,其笔下的“架”“畦”“瓶”“马”等物也就自然染上了诗人心中的哀伤之情,而这种哀伤之情借物来表达,本就有一种曲折含蓄。如《除架》、《废

畦》,瓜熟架除,菜收畦废,本是很自然的现象,然而诗人却以无私的悲悯之心去体察,一洒同情之泪,抒发了览物而生的复杂情怀。触物生情,由物及人,不尽表现了对于完成历史使命后被弃者的悲悯和同情,同时还表达了对他们功成身退,任凭索取的可贵精神的激赏,含蓄蕴藉,寓意深远。借物抒情本已含蓄委婉,而两首诗又都是一句或两句一转,以《除架》为例,首联“束薪已零落,瓠叶转萧疏”表现的是无限的哀婉,颔联和颈联“幸暮雀意何结白花了,宁辞青蔓除。秋虫声不去,如”又转而表达对被拆除花架的礼赞,而尾联“寒

[1]

事今牢落,人生亦有初”又转为对除架的无限感伤,一顿一挫,欲吐还否。仇兆鳌评其“截用含

[1]蓄”,诚是。

一、“哀而不伤”诗教的体现

杜甫在咏物诗中多写一些病残、废弃、弱小的事物。他通过咏叹拆除的瓜架,凋零的菜畦,病态的柏树等寄托着对社会底层人物的哀叹。杜甫采用借物达意、托物寄情等表现技巧,将心中之哀叹、悲悯抒发得中正平和,不狂喊、不激扬,而这也正是儒家“哀而不伤”诗教的体现。

首先来看其咏叹除架、废畦、铜瓶等病残、废弃之物的咏物诗。申涵光曰:“杜公每遇废弃之

[1]

物,便说得性情相关,如《病马》、《除架》是也。”这些“废弃之物”契合的正是杜甫当时疲惫困顿的悲哀心境,当杜甫心念天下百姓之苦,胸怀文人士大夫不遇之痛时,用此悲凉之心去观照周围

收稿日期:2009-12-12

杜甫此类咏物诗中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诗

作。在这些诗作中,所咏之物本应是坚定、强大的,如“棕”、“楠”、“马”、“柏”、“竹”等,诗人却在其前偏偏加上了“枯”、“病”、“苦”等字,展示了一个个反常态情境下的非正常意象。这些情形本不应当发生,然而却又客观地存在,不禁令人扼腕叹息,对其不幸遭遇产生无限悲悯之情,而这种深切悲悯的背后所隐藏的往往是杜甫对社会底层人物的哀叹,此种哀叹通过托物言情、借物达意的方式表达使得其情不伤。例如《瘦马行》,此马出自大内,本是官家之物,原来也是以才选进。此马也曾立有功劳,“去岁奔波逐余寇,骅骝不惯不得将”,只因一点小小的过失而被弃置至今,

作者简介:朱明明(1985-),男,安徽宿州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唐宋文学)。

12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第20卷第2期

“当时历块误一蹶,委弃非汝能周防”,进而导致了现在的哀愁落拓,“皮干剥落杂泥滓,毛暗萧条连雪霜”“、见人惨澹若哀诉,失主错莫无晶光”。[1]全诗句句咏马而句句又不离咏人,诗人借马自况。以杜甫生平考察,杜甫是以忠心感动肃宗才得以真正走上仕途的,入仕给诗人“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

[1]

的政治理想以极大的鼓舞,所以他夙兴夜寐、战战兢兢,“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1]

但正是因忠心直谏触怒肃宗而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因此也就决定了他后半生的漂泊穷困,诗人以无限曲折之笔法表现了自己被弃置至今的哀叹。

与《瘦马行》相近的还有其《苦竹》篇:青冥亦自守,软弱强扶持。味苦夏虫避,丛卑春鸟疑。轩墀曾不重,剪伐欲无辞。幸近幽人屋,霜根结在兹。[1]

首联写出了苦竹处境之困顿、艰难。身居青冥,而又躯体柔弱,似乎可以随时而废,随波逐流,然着上“亦”、“强”二字使诗意逆转,形成了一

种矛盾对撞。首联两句两次转折,

一仰一抑、一顿一挫,沉郁中凸现出一种顿挫之力,诗意婉转曲折。而此婉转曲折的诗意背后所想表达的则是对于同苦竹之态相契合、融通的寒士的悲悯和哀叹,托物言情,将心中的哀叹蕴含在苦竹之中表

达,委婉含蓄,哀而不伤。此外诸如《枯楠》《病橘》《病马》也都是类似写法。

其次来看杜甫咏叹那些细微弱小事物的诗作,如《蒹葭》《鹦鹉》《花鸭》。正如沈祥龙在《论词随笔》中所说的“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

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3]诚然如是。杜甫此类的

咏物诗正是如此,托物寄情,借物达意,委婉含蓄

地表达了悲悯、哀伤之情,不激扬、不狂喊。如《蒹葭》:

摧折不自守,秋风吹若何。暂时花戴雪,几处叶沉波。体弱春苗早,丛长夜露多。江湖后摇落,亦恐岁蹉跎。[1]

诗人对蒹葭从春至冬的遭际及其起落浮沉的变化作了全面的咏写。全诗句句写蒹葭,然而处处又是自况自伤,以物拟人,渗透着饱经忧患的诗人的身世之慨及对贤人失志的哀叹。仇兆鳌注曰:“蒹葭,伤贤人之失志者。”[1]诚然。此外如《叹庭前甘菊花》借甘菊花以拟君子,《秋雨叹三首》其一借决明以喻房琯都属此类借物抒慨之作。

杜甫因忠心直谏触怒肃宗而最终被赶出朝廷,对此杜甫虽是愤恨不平,但“哀而不伤”的约束使得其也只能借对花鸭、麂等因“不当鸣而鸣”

[1]

最终罹祸的遭遇来抒发心中的不平之气。

花鸭无泥滓,阶前每缓行。羽毛知独立,黑白

太分明。不觉群心妒,休牵众眼惊。稻梁沾汝在,作意莫先鸣。[1]

正如朱鹤龄所说:“公自喻以直言受妒,出居

于外,虽有一饱,犹以先鸣为戒。”[1]

而顾宸在《律注》中的一番话更是道出了其中之真谛“自古文人才士,生逢乱世,出婴祸患,何一不从声名中得之,中郎之于董卓,中散之于司马,及祸虽异,其以微声致累则同也。此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

达于诸侯,隆中所以独高千古,二语感慨甚大。”

[1]杜甫除了用拟人的手法,借物抒怀曲折地表达了对贤人失志、微声致累的哀叹外,杜甫更是

借促织避寒取暖之天性与秋燕呼朋唤友,结伴南飞之态势,曲折地吐露出诗人心中的飘零之叹,言在此而意在彼,语意曲折,虽言哀情却不伤感。此外,杜甫还以托物言情的笔法,巧借秋日笛声的不同寻常以及思妇捣制寒衣之声,委婉地表达了对戍边兵士的哀伤之情。

杜甫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寄托在物象之中,通过外在之“形”与自己内在之“情”结合,通过托物言情、以物拟人等方式,借物达意,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悲悯、哀叹,“哀而不伤”,这也正是中庸思想所要求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二、“怨而不怒”精神的体现

“一生只在儒家界内”[4]的杜甫,一生“为歌诗,伤时挠弱,情不忘君”[5],正因为不曾忘君,他

才会在诗歌中“怨刺上政”,但儒家中庸思想又要求怨情的抒发必须“怨而不怒”,所以杜甫往往以嗔怪的口吻、拟人的手法使怨情的抒发能够表现得“怨而不怒”。

首先来看杜甫警示朝政阙失的咏物诗中对怨而不怒”思想的体现,如《白小》:

白小群分命,天然二寸鱼。细微沾水族,风俗当园蔬。入肆银花乱,倾筐雪片虚。生成犹拾卵,尽取义何如。[1]

白小是川蜀江中的一种小鱼,其味并不甘美,但一到捕捞季节,蜀江之人恨不得将其捞捕尽绝,诗人托物言情,借咏白小来隐喻当时朝廷对百姓的横征暴敛。此类的诗作还有《枯棕》、《黄

2010年6月朱明明:试论杜甫咏物诗所体现的中庸思想13

鱼》等。

在关注朝政阙失的同时,杜甫还将批判的眼光指向那些误国害民的奸佞小人,但即使是批判,即便是怨恨,“怨而不怒”的准绳也还一直牵引着诗人的创作。杜甫往往借物咏人,以嗔怪的

口吻来表达了对此类宵小之辈的怨恨。如《萤

:火》

幸因腐草出,敢近太阳飞。未足临书卷,时能点客衣。随风隔幔小,带雨傍林微。十月清霜重,飘零何处归。[1]

仇兆鳌注曰:“萤火,刺阉人也。首言种之贱,三四近看,见其多暗而少明。五六远次言性之阴。

看,见其潜形而匿迹。末言时过将销,此辈直置身无地矣。鹤注谓指李辅国辈,以宦者近君而挠政也。今按腐草喻腐刑之人,太阳乃人君之象,比义

[1]

显然。”杜甫借物咏人,在对萤火的讽刺中夹杂了对宦官专权的婉转批判。此种“以典咏物,借典言情”的手法使得诗篇表意婉转,对宦官的批判欲说还休,“怨而不怒”。此外《除草》、《恶树》、《天

、《百舌》等篇章也大体如此。河》

杜甫借咏物以抒发其心中之怨的诗作中,有一类意象尤为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杜鹃。杜甫共有两首七古《杜鹃行》,一首五古《杜鹃》,这些诗中既有对违逆君臣职分之人之事的批判,又有对唐玄宗荒淫误国的规讽,更有对唐玄宗晚年凄凉遭遇的同情。对于《杜鹃》,方深道认为:“厚子美之意,类有所感托物以发者也。子美盖讥当时刺史有不禽鸟若者。唐明皇已后,天步多棘,刺史能不忘于君者,可得而考者也。严武在蜀,虽横敛刻薄,而实资中原,是‘西川有杜鹃’耳,……如杜克逊在棹州,为朝廷西顾忧,是‘东川无杜鹃’

[6]耳。”可见杜甫实乃借杜鹃之意象表现了对违逆君臣职分之人之事的批判、怨恨。

在两首七古《杜鹃行》中,杜甫更是借杜鹃表

辟谷成疾:即此所谓‘骨肉居玉真观。上皇不怿,

满眼身羁孤’也。明皇尝幸蜀,子美此诗又在蜀言

[7]蜀,故以望帝托兴。四月五月,为七月讳也。”这

以杜鹃比君,是笺出了当时史实。杜甫借物伤感,既表现了他尊君思想,同时,也揭露出权宦的跋扈,皇室父子的恩疏。

杜甫借咏物以规讽君王的诗作中,《初月》不能不提:“光细弦初上,影斜轮未安。微升古塞外,已隐暮云端。河汉不改色,关山空自寒。庭前有白

[1]露,暗满菊花团。”仇兆鳌注曰:“上四隐讽时事,

下四自叹羁栖。光细,见德有亏。影斜,见心不正。升古塞,初即位于灵武也。隐暮云,旋受蔽于辅

[1]国、良梯也”虽然仇注有比附之嫌,但正如浦起

龙所说的“存其说同样于言外可也”我们将其理解为杜诗的言外之意就可以了。杜甫借一弯被微云遮蔽的新月委婉地道出了对肃宗被奸臣、美色所蒙蔽的不满、怨恨。

综上所述,“一生只在儒家界内”的杜甫,“中庸”的思想倾向使其思想感情的抒发无法像李白那样奔放,杜甫往往借助咏物诗的形式,借物达意,通过托物言情、拟人的手法抒发心中的情感,人民受奴役的悲悯,同时也还表达对贤人失志、

借咏物来表达自己对政治的看法,以嗔怪的口吻委婉地批判了君王的过失,讽刺了宵小的误国误民。所有这一切都形成了杜甫咏物诗“婉而多讽”的特色,构成了他温柔敦厚的诗风。

[参考文献]

[1]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2172,622,

615,615,473,74,438,613,612,613,1533,879,879,1534,1536,612,612,612,607,608.

[2]胡大浚,兰甲云.唐代咏物诗发展之轮廓与轨迹[J].烟台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3):22.[3]

沈祥龙.论词随笔[A].唐圭章.词话丛编[C].北京:中华书局,1986.4058.

[4]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665.[5]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5738.[6]

张忠刚.杜甫诗话校注五种[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2002.21.社,

[7]陈沆.诗比兴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178.

达了对唐玄宗的批判和同情。陈沆在他的《诗比兴笺》里,对第二首《杜鹃行》总述了前人的评价

说:“洪迈、黄鹤、卢元昌诸人言之备矣。肃宗上元元年,李辅国矫制迁上皇于西内,高力士及旧宫从皆不得侍。寻安置如仙媛于归州,出玉真公主

OnDoctrineoftheMeanThoughtfromDUFu’sPoemsof

EulogizingThings

ZHUMing-ming

[责任编辑韩文奇]

中庸坚定信心的诗句篇八
《古诗》

古诗)

乐游原

李商隐 唐朝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鉴赏)

这是一首久享盛名的佳作。这首诗是作者赞美黄昏前的原野风光和表现自己的感受。诗人李商隐透过当时唐帝国的繁荣,预见到社会的严重危机。而“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两句诗也表示:人到晚年,过往的良辰美景早已远去,不禁叹息光阴易逝,青春不再。这是迟暮者对美好人生的眷(juàn)念,也是作者有感于生命的伟大与不可超越,而借此抒发一下内心的无奈感受。

【参考资料 无需朗读】

(译文)

临近傍晚时分,觉得心情不太舒畅;驾车登上乐游原,心想把烦恼遣散。看见夕阳无限美好,一片金光灿烂;只是将近黄昏,美好时光终究短暂。今天到了傍晚时,我心中有些不惬意,于是就坐上马车,到古时的乐游原上游玩。这时望见将要落山的太阳,真是十分好看,可惜已近黄昏,很快就要消灭了。

篇四:古诗赏析-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是李绅青年时目睹农民每天做农活缺吃不饱,穿不暖,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来的。

这首诗描写了农民种田非常的辛苦的情景。农民在骄阳底下干活,条件非常艰苦,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粮食是农民用汗水换来的,也不珍惜粮食。

诗的开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两句,是写诗人李绅在田野里看见农民扛着锄头,在太阳底下干活,种粮食。由于非常炎热,汗水从农民的脸颊一直不停地流到庄家地里,不禁产生了同情与怜悯之心。诗的后两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的意思是:有谁知道人们碗里的米饭每一粒都是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呢?这是一个反问句,通过这个反问句,诗人强烈地表达了痛恨不珍惜粮食的人,同时要求人们珍惜粮食,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

现在农民种地不再那么辛苦了,可是节约粮食仍然是我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而浪费却是一种可耻的行为!节约粮食、不浪费粮食,应该从小做起、从我做起!“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两句诗词的真正含义,在于生活中点点滴滴的节约、不浪费,同时它也包含了一个人的素质、品质!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这首《绝句》是“诗圣”——唐朝大诗人杜甫描写春天美景的诗歌。春天阳光明媚,江山秀丽如画,春风送来阵阵花草的芳香。衔泥筑巢的燕子飞来飞去,暖暖的沙滩上睡着鸳鸯``````诗句相映成趣,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

诗人用简短的诗句描述了春天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表达了饱经离乱漂泊之苦的诗人在相对安定和平的环境中的喜悦心情。杜甫一生颠沛流漓,向往春天般温暖、幸福的生活。让我们也一起感受春的美好,珍惜每个春天,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吧!名师点评:你的表达能力很强,把握古人诗词的能力也非常强。这首美丽的古诗,被你几乎用同样美丽的语言“转译”出来,仍旧留有散发着是余香。美极了!“春天阳光明媚,江山秀丽如画,春风送来阵阵花草的芳香。衔泥筑巢的燕子飞来飞去,暖暖的沙滩上睡着鸳鸯”这段理解准确恰当。“诗人用简短的诗句描述了春天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表达了饱经离乱漂泊之苦的诗人在相对安定和平的环境中的喜悦心情”对诗人和诗文的把握都很准确。你太棒了!

古诗赏析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大家应该都知道李白写过很多有名的诗,其中有就有一首古诗《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首诗主要在讲诗人李白在抒发路途上坎坷的苦痛和忧烦,前两句是写面对美酒佳肴,“停杯投箸不能食”的苦闷心情,然而,三、四两句是写自己虽然竭尽全力寻找出路,但阻碍重重。接下来两句,写出了自己在寻找人生的路上的急切的心情。最后两句表达作者决心冲破一切艰难险阻找出路。

读了这篇古诗我有很多感受,李白竟能在如此坎坷的情况下还下定决心冲破一切艰难险阻,这让我想起我学自行车时的情景。

那次我姐姐为了能让我早点会骑自行车,早早的地醒了。一开始,我连车龙头都控制不住,它好像跟我有仇似的,不听我使唤,一会儿往左,一会儿往右,直到后来,我摔了下来,摔了好几次,身上一块青,一块紫,都不成人样了。可是,我还是不放弃。一次不行,两次、三次„„经过我的努力,几天后我终于会骑车了,我成功了,是用我那汗水换来的。

滴水能把石穿透,何况我们人呢?要想像滴水一样把石头穿透,就必须先要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用于向命运挑战,不屈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被誉为“诗仙”。生性浪漫旷达,豪放不羁。 李白的许多诗都充分表现了他非凡的抱负,及奔放的热情。他希望有“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之日,也曾被朝廷召去供奉翰林,但因反权贵和腐败,而遭受排挤。《行路难》这首诗真是他遭受谗毁后,在被贬长安的途中所写的。全诗表达了他用于向命运挑战,不屈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政治抱负,虽被贬谪,但他的报国之志并没有消退,他希望有“长风破浪”之日,“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更表明了他旷达豪放,积极的人生态度。虽屡受挫折,却难抵内心的悲愤,他仍以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态度激励自己。

含蓄的语言,昂扬的斗志。好一个“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人读起来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从而达到激励人心的效果,鞭策了很多失意之人的奋进。

篇三:古诗赏析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

白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朗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折断的戟沉埋在沙子中,虽长满了锈,但还是没有烂掉,把它放在水中洗一洗,磨一磨,显示出它是三国时期留下的兵器。诗人联想当初,在那里发生了赤壁大战,那时要不是起了东风,让周瑜有机可乘,火攻成功,那么东吴就会失败,连大乔小乔也会变成曹操的俘虏,锁在铜雀台上让他尽情享受玩乐了。

这是一首咏史诗,诗的前两句,写的是诗人在长江边散步偶尔发现一只断了的戟,从这只断戟联想到了那次赤壁大战。后两句写诗人对这次大战的看法。人们都认为周瑜在这次战争中的伟绩可佳,而诗人却全面地看问题,如果当时没起东风助周,那么东吴就会失败,曹操便会大获全胜,历史就会改写。诗人用以小见大的方法,使诗篇既有韵味又让人深思。

折断了的戟,使人深思,大战中的东风,更让人难忘。若真的没有那东风,周瑜能赢吗?打赢一场战争是多种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同样,我们看待事物要客观全面地分析,任何事情的结局都与多种因素联系在一起。这首诗的寓意告诉我们,要做成功一件事,离不开必需的条件,否则,结果就会完全不一样。

这首诗虽短,确让人读后很有回味,可见诗人敏锐的洞察力和非凡的描写水平,我深深钦佩古诗人。

中庸坚定信心的诗句篇九
《修身养性的经典古文诗句格言》

修身养性经典诗句格言

1、宁静可以致远,淡泊可以明志——诸葛亮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

4、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

5、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孟子

6、平静如水,正直如绳。-------严遵

7、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

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窘困而改节。------孔子

8、生得贞心铁石坚,肯将识见与时迁?--------郑思肖

9、世道别颓波,我心如砥柱。--------刘禹锡

10、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1、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2、老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3、孔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4、屈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5、宝贵贫贱,总难称意,知足即为称意。

16、山水花竹,无恒主人,得闲便是主人。

17、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外云卷云舒。

18、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万仞,无欲则刚。

19、浮躁一分,到处便抬尤悔;因循二字,从来误尽英雄。

20、任人须知人,人须容人,人和事就;

无事不找事,有事不怕事,事在人为。

21、安能尽如人意,要当无愧我心。

23、修身岂为名传世,作事惟思利及人。

24、事在人为,休言万般都是命;

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

25、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

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其殃。

26、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忍人有所不能忍者;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坦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27、 观天地生物气象,学圣贤克己功夫。

28、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大学》)

29、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大学》)

30、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大学》)

31、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大学》)

32、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中庸》)

33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

33、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大学》)

34、君子诸已而后求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大学》)

35、欲诚其意,先致其知。(《大学》)

36、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中庸》)

37、子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中庸》)

38、治国必先齐家。(《大学》)

39、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中庸》)

40、大成若却,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41、心以静为贵,欲以寡为贵,思以敏为贵,学以勤为贵,友以诚为贵,情以挚为贵,穷以志为贵,富以仁为贵,话以少为贵,喜以度为贵,怒以忍为贵,体以健为贵!

42、长知足,心安然;甘淡泊,乐无边;为人喜,解人难;忘忧喜,严律己;莫烦恼,忍为先;识时务,永向前!

43、无贪欲,心胸宽;广交友,德为先;抑愤怒,能方圆;烦恼事,抛云端;和邻里,解人难;家和睦,心里甜!

44、寡言养气,寡事养神,寡思养精,寡欲养身,

事从容则有余味,人从容则有余年,精神不蔽,四体长春!

45、言宜实,心宜诚,福宜惜,慧宜增,思宜宽,虑宜远,气宜柔,骨宜刚,志宜大,胆宜壮!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

46、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祥是处事第一法,

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47、涵养,全得一缓字,凡言语、动作皆是。

48、心平气和四字,非有涵养者不能做。

49、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诚。

50、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

51、心术,以光明笃实为第一;容貌,以正大老成为第一;

52、言语,以简重真切为第一;平生无一事可瞒人,此是大快。

53、以情恕人,以理律己。

54以恕己之心恕人,以责人之心责己。

55、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祸。

56、何以息谤?无辩。何以止怨?不争。

57、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

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

58、受得小气,则不至于受大气,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

59、忍与让足以消无穷之灾悔,古人有言:终身让路,不失尺寸。

60、任难任之事要有力而无气,处难处之人要有知而无言。

61、善有威者,不轻怒;善用恩者,不妄施。

62、激之而不怒者,非有大量,必有深机。

63、党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悔,不动于色。

此中有无穷意味,亦有无限受用。

64、恶,莫大于纵己之欲;祸,莫大于言人之非。

65、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

66、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己,以弱字御侮。

67、居安,虑危;处治,思乱。

68、无心者,公;无我者,明。

69喜闻人过,不如喜闻己过;乐道己善,何如乐道人善?

70、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积要容纳得;

71、处世不可太分明,一切贤愚好丑要包容得。

72、世人喜言无好人,此孟浪语也,推原其病,皆从不忠不怒所致, 自家便不是个好人,更何暇责备他人乎。

73、好合不如好散,此言极有理,凡处一事,交一人,无不皆然。

74、为善,最乐;读书,便佳。

75、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76、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77、大着肚皮,容物;立定脚跟,做人。

78、欲论人者,先论己;欲知人者,先自知。

79、小人乐闻君子之过,君子耻闻小人之恶。

80、此存心厚薄之分,故人品因之而别。

81、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

中庸坚定信心的诗句篇十
《诗词好名大全》

炼出精华来,然后随心所欲地使用。中华起名网总结了一些高雅好听的好名范例供大家参考。  借用古今诗词为宝宝起一个创意好名  一般的成语寓意深刻语言精炼,如果用一个广为人知的成语给宝宝取名,真的很高雅含蓄。   在当今人们起名字时,可以引为借鉴。但是采用成语命名法应注意两点:一是成语的表达要醒目、准确,让人一目了然,不能发生歧义或误解;二是选择的成语要大众化,要让人读懂、理解,要有积极意义。  芳菲(陈亮《水龙吟》“恨芳菲世界,游人末赏,都付与莺和燕”)  嫣然、香飞(姜夔《念奴娇》“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  香凝(吴文英《风人松》“香有当时纤手相凝”)   如水(李白《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丹青、汉青(文天祥《过零汀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盈克(《左传》“彼竭我盈,故克之”)   民川(国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知之(《大学》“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诚、天诚(《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国祥(《中庸》“国家将兴,必有福祥”)   诚明、明诚(《中庸》“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读,谓之敖”)   自成、道城(《中庸》“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学思(《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殓“)   博文(“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得我以礼”)  如斯(“逝者如斯夫”)  石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张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思明、思聪、思文(“君子有几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浩然、养浩(《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若云(庄子《逍遥游》“其翼若垂天之云“)  高博(苟子《劝学》“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玉润(“玉在山而草水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见光、见明(“天见甚明,地见其充,君子贵其金也”)  昆玉(李斯〈逐客书〉“今陛下致昆山之玉”)  悠然(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逸群(〈三国志〉“犹未及髡之绝伦逸群也”)  琼羽(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园序〉“开琼莲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思远(《诗经》“视尔不藏,我思不远”)  婉如(《诗经?野有曼草》“有美一人,婉如清样 ”)  明哲(《诗经?大雅》“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云飞

(刘邦《大风驼》“大风起兮云飞扬”)   怡年、福永(曹操《龟虽寿》“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荷风、荷香(孟浩然《夏日南享杯辛夫》“荷风送香气”) 雨娟(杜甫《咏竹》“雨洗娟娟净”)   虚竹、竹心(白居易《池上竹》“竹解心虚即我师“)  香韵(崔道融《梅花》“香中别有韵”)   如梦、梦如(苏轼《也郊寻春》“享如春梦了无痕”)  梅妆(欧阳修《蝶恋花》“呵手试梅妆”)  月人(欧阳修《蝶恋花》“平林新月人归后”)   兰舟、晓风(柳永《雨霖铃》“兰舟催发”、“晓风残月”)  月桐(苏轼《十算子》“缺月桂疏桐”)   鸿飞(苏轼《十算子》“鸿飞何复计东西”)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gaozhong/217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