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高三】
喜见外弟又言别阅读答案篇一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题附答案》
河南示范性高中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考试
语文试卷
第I卷
本试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饯别
B. 祛暑
C. 奇葩
D. 潦草 撕杀 嬗变 脉膊 楫录 既往不咎 鸾凤和鸣 能言善辨 灯火阑珊 百尺杆头,更进一步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一叶彰目,不见泰山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l)我国的古代神话是极为丰富的,可惜由于种种原因,__________________者多,传世者少,没有专著,只是在先秦和汉魏人的著述中,还零星保存下来一部分。
(2)对这起在高速路上发生的事故,负责道路维护的主管部门是___________不了责任的。
(3)与常规计算机相比,生物计算机具有密集度高的突出优点。_________________用DNA分子生物电子元件,将比常规电子元件小得多,____________可以小到十亿分之一。
A. 湮灭
B. 淹没
C. 淹没
D. 湮灭 推脱 推脱 推托 推托 如果/甚至 要是/而且 如果/甚至 要是/而且
3.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 体整合的文化,这与注重个性的西方文化框架有很大的不同。
B. 文理科不仅应该互相补充,还应该互相渗透。实际上,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决不可能是泾渭分明的。
C.
象,引起了青少年读者的极大兴趣。
D. 要是比不过他,你就不要打肿脸充胖子,不然最后下不来台的还是你。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古往今来,青青翠竹吸引了无数诗人和画家,竹画成为我国诗画的传统题材之一,它象征了中华民族坚定顽强、不卑不亢的气概。
B. 研究禽流感的目的,是为了从科学的角度对禽流感进行预防,减少禽流感造成的损失。
C. 面对有5名具有NBA打球经验的美国队,中国队并不怯阵,整场比赛打得气势如虹,最终以三分优势战胜对手。
D. 观察人士认为,中国经济在经历出口拉动型、投资拉动型增长之后,2006年将开始注重增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三驾马车”——消费的拉动力。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位于内华达州里诺市的阿尔泰技术公司研制出一种前景看好的纳米充电电池,它只需6分钟就能充电,每次充电后的使用时间能达到目前充电电池的10倍,提供的电流强度最大能达到现在的3倍。
锂离子电池是当前能量密度最大的电池,虽然它比镍氢、镍镉等其他种类的电池价廉物美,但它释放能量的速度不够快,不适合支持需要瞬间强电流的设备(例如照相机闪光灯、电动工具等)。这种情况或许很快会有改观。阿尔泰技术公司研制出的纳米充电电池,阳极比表面积极大,这就使得电子能迅速进入和离开阳极——从而可以在需要时迅速放电并提供强电流。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是驱使氧化钴锂阴极上的锂离子通过电解液向碳阳极移动。阿尔泰公司已取得了专利的新技术则是用钛酸锂纳米晶体做阳极,通过化学技术使其比表面积达到每克约100平方米,而现有碳阳极的比表面积仅为每克3平方米。出于商业考虑该公司对其技术守口如瓶,但从专利证书中可以看出,比表面积增大是通过在制造钛酸锂晶体时精细控制的一系列蒸发工序实现的。这种新型电池所能提供的大电流意味着手机将能增添目前因耗电大而无法拥有的功能。例如,摄像手机或许能有足够的电力带动闪光灯了。
阿尔泰公司说,这种电池的优势将不止于此。碳阳极的光滑表面容易因电池使用和充电时温度的反复变化而受损,其使用寿命在400个充电周期左右。而钛酸锂阳极更为凹凸不平的表面将使电池充电次数最高达到2万次,使用寿命更长也将有利于环境。
迄今为止电动工具仍需使用镍镉或镍氢电池来满足其对强电流的需求。阿尔泰公司希望授权主要的电池生产商使用其技术,让新型电池在两年内面市。该公司最终的希望是生产出广泛应用于从电话到混合动力车等产品的电池。
5. 下列对纳米充电电池这一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纳米充电电池是驱使氧化钴锂阴极上的锂离子通过电解液向碳阳极移动以便在需要时迅速放电的电池。
B. 纳米充电电池是驱使氧化钴锂阴极上的锂离子通过一系列蒸发工序向钛酸锂纳米晶体阳极移动以便在需要时迅速放电的电池。
C. 纳米充电电池是通过精细控制一系列蒸发工序以增大钛酸锂晶体比表面积从而提高供电强度的电池。
D. 纳米充电电池是通过增大碳阳极比表面积使电子可以迅速进入和离开阳极从而在需要时提供强电流的电池。
6. 下列不属于已研制出的纳米充电电池的优势的一项是
A. 它比锂离子电池充电时间短,充电后的使用时间长,提供的电流强度大。
B. 它比镍氢、镍镉等其他种类的电池价廉物美,使用范围也更为广泛。
C. 它释放的能量非常迅速,因为它的阳极比表面积大,能使电子迅速进入和离开阳极。
D. 它的使用寿命更长,因为其钛酸锂晶体阳极的表面凹凸不平,能增加充电次数。
7.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锂离子电池阳极比表面积很小,使得电子不能迅速进入和离开阳极,迅速放电受到限制。
B. 让手机拥有闪光灯等耗电大的功能将随着纳米充电电池的问世而可能变成现实。
C. 运用阿尔泰公司的专利新技术,通过精细控制的一系列蒸发工序,也能使目前使用碳阳极的锂离子电池增加电量。
D. 钛酸锂阳极的凸凹不平的表面,能够使它对在使用和充电时因温度的反复变化而造成的热涨冷缩有更强的适应性。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李贺小传 李商隐
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序,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之。长吉姊嫁王氏者语长吉之事尤备。 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所与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辈为密,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始已尔!”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
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复省,王、杨辈时复来探取写
①去。长吉往往独骑往还京、洛,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故沈子明家所余四卷而已。
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版,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长吉了不能读,欻下榻叩头言:“阿②③老且病,贺不愿去。”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
”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少之,长吉气绝。常所居窗中,
④⑤有烟气,闻行车管之声。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个黍许时,长吉竟死。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
呜呼,天苍苍而高也,上果有帝耶?帝果有苑囿、宫室、观阁之玩耶?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噫,又岂世所谓才而奇者,不独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长吉生二十七年,位不过奉礼太常,时人亦多排摈毁斥之,又岂才而奇者,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耶?又岂人见会胜帝耶?
注:①沈子明:杜牧在《李长吉歌诗序》中称李贺在临死时,曾将所作的诗歌交给沈子明。
②欻(xū):忽然。 (mí):母亲。 :烟气向上的样子。 (huì)管:声音轻微的管乐器。 ③阿④⑤
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A. B. 未尝得题然后为诗
每旦日出与诸公游C. D. 上灯,与食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 少之,长吉气绝天苍苍而高也 又岂世所谓才而奇者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李贺“苦吟”和“才而奇”的一组是( )
A. 所与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辈为密,每旦日出与诸公游。
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
B. 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
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
C. 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
常所居窗中,有烟气,闻行车管之声。
D. 长吉往往独骑往还京、洛,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
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最早了解李贺才华的人是韩愈,杜牧也曾为李贺集写了序并详细描写了李贺的奇异之处。李商隐本文所记,虽然个别情节有些匪夷所思,但李商隐认为这些事迹是李贺的姐姐亲眼所见,所以应当是可信的。
B. 李贺每写完一首诗后,就放置到其他地方不再理会;另外他经常独自骑马在京城长安和洛阳之间往返,所到之处也经常写一些作品,但他往往随手就把这些作品丢弃了,所以,李贺的许多作品没有流传下来。
C. 李贺气绝时,他平常居住的屋子的窗户里有烟气升腾,而且还有车马的声音和隐约的管乐的声音。这些让李贺的母亲很惊异,于是不再哭泣并安心做了五斗小米饭。
D. 本文围绕一“奇”字展开。先写李贺形貌之奇,再写他作诗方式之奇,接着写他临终之奇,最后就“奇才”的遭遇展开议论,表现出作者对李贺坎坷遭遇的同情和惋惜、不平与愤懑。
第Ⅱ卷
本卷共11小题,共120分。
四、(23分)
11. 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始已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 益
喜见外弟又言别阅读答案篇二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
.一、 田园山水诗
(一)田园诗
诗歌史上,把田园诗和山水诗是分开的。用诗歌吟咏田园风光描写农村生活的乐趣大约始于东晋的陶渊明。代表作是《归园田居》、《饮酒》等,到了唐代,田园诗不但描写出如画一般的朴素优美的田园景象,而且写出了诗意般的农家生活。如孟浩然《过故人庄》、司空曙《江村即事》、王建《雨过山村》等都描绘了农村美丽的风光和淳朴的人情,辞章流露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宋代,不仅吟咏田园风光的诗词多了,内容也有了拓展。作品或描写农村风光,或描绘山村、水乡的风俗画,或写农村生活,农民劳动和各式各样的人物,它们不仅表现农村恬淡寂寥的闲适情趣,而且通过农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描写,着意表现充满生机的自然及纯朴而富有活力的劳动者。如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陆游《游山西村》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田园诗如同它的名字一样,语言清新质朴,不事雕琢,常常选择典型事物进行叙述描写,形象真切近人,生活意味极浓。
(二)山水诗
山水诗从曹操的《观沧海》始,经南朝谢灵运、谢眺的进一步创造到唐代
已臻成熟,成为蔚为大观的诗歌流派。出现一批胸襟旷达,气象宏伟,意境阔大的讴歌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杜甫的《望岳》《登岳阳楼》、王维的《终南山》、孟浩然的《望洞庭湖呈张丞相》等,更有大量的诗歌着意描写山水绮丽迷人的风光,山林的幽静花鸟怡人的自然秀美,如王维《山居秋暝》、杜甫《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杜牧的《山行》《江南春》等。
山水诗都表达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什么样的
景(包含读者的感受),即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怀。大凡用明丽的诗句写出壮美的诗篇,多表现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民族自豪感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如《望岳》;用清丽的词句,描写秀丽迷人风光的山水诗,大多表现作者热爱生活,积极用向上精神或恬淡快乐的生活情怀。如于良史《春山夜月》、刘方平《月夜》;如果诗歌刻意描绘的是静谧、幽深的景物,一般多则反映诗人寄情山水,陶醉于自然,厌恶世俗,超然尘外的情趣,或表现对隐逸生活的崇尚和追求,或表现作者清高、孤傲的心志。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李白的《山中问答》、柳宗元的《江雪》。
以上所述只是一般情况,鉴赏诗歌,一方面要揣摩诗句,体会诗中景物特
征,另一方面要尽可能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生活经历进行具体分析,仔细把握,千万不可“按图索骥”。
1. 江村即事 唐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诗题是“江村即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表现“江村”的?写出了“江村”怎样的特点?
2. 雨过山村 唐 ·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庭中栀子花。
1.用自己的话写出前两句诗描绘的景象(限60字)
2.诗中的“妇姑”是指。
3.最后一句用了表现手法。简说此句描写的意义。
3.. 四时田园杂兴 宋 ·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儿女各当家”是指。
2.诗作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3.写幼童“也傍桑阴学种瓜”的细节,意在表现什么?诗中流露出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
4. 社 日 唐 ·王驾
鹅湖山下稻粮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枳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这首诗描写社日农民的欢乐情景运用了细节描写,很具表现力。试举两例分析。
5. 宿甘露寺 宋 ·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1.“枕中云气”与“床底松声”的描写,作用有二,它们是2.“银山”是比喻的说法,它是指
3.全诗写景有什么特色?饱含作者怎样的情怀?
6. 春山夜月 唐 · 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1.诗中说“赏玩夜忘归”的原因是全诗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你认为诗中哪一联写得最好?选出来试作简析,品味其妙处。
7. 淮中晚泊犊头 宋 · 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1.这首诗开头两句描写的是春天晚暮之景,由于天色阴沉,所以这一景
的特点是 的,孤舟夜泊,反映出诗人的心情是 的,这就是景情相生的道理。
8. 鄂州南楼书事 宋 · 黄庭坚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1.怎样理解第三句中的“无人管”?
2.全诗将脾的芰荷香味与作者所在的南楼一起化成优美无比的清凉意境。可见其时作者的心情是 。
9. 过分水岭 唐·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爰一夜声。
1. 全诗描写的对象是而“”一词总领全诗,堪为“诗眼”。
2 .试说诗人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自己真切感受的?
10. 江南春绝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明代诗论家杨慎曾评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
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你同意他的意见吗?请简述你的见解。
. 11. 夏 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 这首诗描写的环境有何特点?试简说之。
2. 从全诗看,诗人的“夏意”是什么?
12.次北固山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诗人身在江南旅途而神驰洛阳故里,急切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写出诗中表现这种心情的意象。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试简述这句诗的内涵。
13.鹿 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试述“人语响”在创造意境上的作用。
2.第三句中的“入”字极为洗练,说出它的传神之处。
14.题君山 唐〃方干
曾于方外见麻姑,闻说君山自古无。
云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
注:麻姑即仙姑
本诗是怎样表现君山神奇和灵秀的?说说这样写的妙处。
附录两首同题材诗
望洞庭湖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浑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 唐〃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15. 溪居即事 唐〃崔道融
篙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村有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即事”是个饶有情趣的小故事,试简述之。“去却关”又写出了什么呢?
喜见外弟又言别阅读答案篇三
《甘肃省张掖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详细答案解析)》
张掖中学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1.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
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化是追求美好的,它所有的发展,都是向着“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和谐”而来的。所以,
我认为美好和谐是文化的核心要求,也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要求。像这样公平、和谐相处,达到全人
类的美好和谐,没有一个共同的约定,定出一个共同规范,是很难达到的。我们的先贤对这个问题
早有认识,他们提出了一些要求和规范。我们可以通过几个汉字来分析一下。
首先是“仁”。“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不可动摇的核心地位。如果把“仁”这个字拆开
来看,就是两个人。人与人之间,应当相爱,而这个“仁”就是爱。
其次是“德”。“德”字,右半边除了心,写全应当是“直”,所以古人常说“直心为德”。“直”
就是正直,正直向上即为“德”。“德”要求很高,加个“心”字,是说明思想,加个“彳”,是说明
行动,那就是说,不管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都要求正直向上,这就是“德”的含义。我们讲究
“仁德”,是为了保证全面的“美好和谐”的要求。可以说,“仁德”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所在。为了
保障“仁”“德”的正常发展,我们需要做有规范的活动,然后把它定成制度,这就有了“礼”和“法”。 人们怎么样才能达到“仁”和“德”,走到规范的制度当中呢?有一种办法——那就是“化”。“化”
字很了不起,篆书的“化”字,无论怎么看都是两个人,一个倒着,一个正着。这样一来,这个字
就倒不了了,怎么看都是正着。这个“化”,反和正都可以,也就是说可以化和、化解,想办法在各
种情况下都能成立。这应当是走向美好境界的一种渠道,有许多事情,只要一“化”,就能解决。
我们一直在利用并遵循“化”这个规律,或者说这个原则。为什么中华文化越来越博大,越来
越精深,源远流长,长盛不衰?首先因为它是全人类的追求,它代表了全人类的、共同的、追求美
好的愿望;其次就是中华文化强大的包容性和融合力、化和力。因为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是不可能
没有碰撞的。碰撞不怕,在于协调,在于怎样解决。归结起来不外乎两种,一种是让,一种是抢。
抢的没有好结果,今日的胜者,明日可能又是败者,今日失败者明日可能又是胜利者。打打抢抢不
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都不如一个“化”字,通过一个“化”字,可以化解、化和、转化,很协调
地往前走。我们“化”过来的东西很多很多,靠着“化”,我们形成了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所有的这一切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一个字——“和”,这是人们追求的最高境界。和,是两个事物,
或者不同的许多事物很协调、很和谐地相融,比如各种乐器,不同的乐器吹拉弹唱,构成很好听的
旋律,但它不是两个不同的事物各自失去了自己。
我们的思想和行动,要尚仁德,尊礼法,要通过“化”的办法,最终达到“和”的境界。
(摘编自欧阳中石《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和主要特征》)
1.下列关于“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要使人们达到“仁”和“德”,走到“礼”“法”等规范的制度当中,“化”是最好的一种办法。
B.篆书的“化”字怎么看都是一个倒着、一个正着的两个人,怎么看都是正着,反和正都可以。它意味着在各种情况下想办法都可以化解、化和。
C.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只要利用并遵循“化”的规律,问题就能解决,就能走向美好境界。
D.中国形成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与我们“化”过来很多很多东西是密切相连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仁”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应当相爱,“仁”就是爱。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不可动摇的
核心地位。
B.不管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如果我们都做到了正直向上,那么我们的言行就符合了中华文
化“德”的要求。
C.碰撞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正确的解决办法在于协调,抢是没有好结果的。
D.好听的旋律是由不同的乐器吹拉弹唱构成的,各种乐器在旋律中充分表现了自己,并没有失
去自己。
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体现协调、和谐的“和”是人们追求的最高境界,因而我们应该特别注重在“和”上下工夫,
花大力气去做,其他的一般对待就可以了。
B.中华文化能够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长盛不衰,与我们民族一直利用并遵循“化”这个规
律密不可分。
C.作者认为,“仁、德、礼、法、化、和”这六个字,概括了我们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和基本
特征。
D.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融合力、化和力,对待外来文化,能够做到化解、化和、转化,
很协调地往前走。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九月(公元676年),壬申,大理奏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左监门中郎将范怀义误斫昭陵柏,罪
当除名,上特命杀之。大理丞太原狄仁杰奏:“二人罪不当死。”上曰:“善才等斫陵柏,我不杀则为不孝。”仁杰固执不已,上作色,令出,仁杰曰:“犯颜直谏,自古以为难。臣以为遇桀、纣则难,遇尧、舜则易。今法不至死而陛下特杀之,是法不信于人也,人何所措其手足!且张释之有言:‘设有盗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处之?’今以一株柏杀二将军,后代谓陛下为何如矣!臣不敢奉诏者,恐陷陛下于不道,且羞见释之于地下故也。”上怒稍解,二人除名,流岭南。后数日,擢仁杰为侍御史。
初,仁杰为并州法曹,同僚郑崇质当使绝域。崇质母老且病,仁杰曰:“彼母如此,岂可使之有
万里之忧!”诣长史蔺仁基,请代之行。仁基素与司马李孝廉不协,因相谓曰:“吾辈岂可不自愧乎!”遂相与辑睦。
春(公元679年),正月,己酉,上幸东都。
司农卿韦弘机作宿羽、高山、上阳等宫,制度壮丽。上阳宫临洛水,为长廊亘一里。宫成,上
徙御之。侍御史狄仁杰劾奏弘机导上为奢泰,弘机坐免官。左司郎中王本立恃恩用事,朝廷畏之。仁杰奏其奸,请付法司,上特原之,仁杰曰:“国家虽乏英才,岂少本立辈!陛下何惜罪人,以亏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诫!”本立竟得罪,由是朝廷肃然。
(公元688年)以文昌左丞狄仁杰为豫州刺史。时治越王贞党与,当坐着六七百家,籍没者五千
口,司刑趣使行刑。仁杰密奏:“彼皆诖误,臣欲显奏,似为逆人申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仁恤之旨。”太后特原之,皆流丰州。道过宁州,宁州父老迎劳之曰:“我狄使君活汝邪?”相携哭于德政
碑下,设斋三日而后行。
(选自《资治通鉴》)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法不信于人也 信:信任 B.当坐着六七百家 当:判处
C.本立竟得罪 竟:竟然 D.韦弘机作宿羽等宫 作:修建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狄仁杰刚直不阿的一组是( )
①二人罪不当死 ②擢仁杰为侍御史 ③诣长史蔺仁基,请代之行 ④侍御史狄仁杰劾奏弘机导上
为奢泰 ⑤请弃臣于无人之境 ⑥知而不言,恐乖陛下仁恤之旨
A.①④⑤ B. ①③⑥ C.②④⑤ 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宗要处死误砍昭陵的将官,狄仁杰坚决请求不杀,高宗变了脸色,命令狄仁杰退出去。几
天后,狄仁杰委婉劝谏,高宗怒气消解,权善才、范怀义得以被除去名籍,流放岭南。
B.长史蔺仁基一贯与司马李孝廉不和,看到狄仁杰请求代替郑崇质承担出使的任务后,都觉得
自己应当感到羞愧,于是两人和睦相处。
C.左司郎中王本立依恃皇帝恩典,当权用事,朝中士臣都害怕他。狄仁杰奏报他作奸犯科的事,
请求把他交付执法官吏处理,高宗最终答应了狄仁杰,王本立被判罪,从此朝廷士臣都不敢为非作歹了。
D.狄仁杰查知因为越王李贞而犯罪的六七百家、被籍没官府充当奴婢的五千人都是无罪而被牵
累的后,秘密奏报太后。太后听了狄仁杰的奏报,就特别原谅了这些人,全部流放到丰州。
7.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陛下何惜罪人以亏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诫!(5分)
(2)宁州父老迎劳之曰:“我狄使君活汝邪?”相携哭于德政碑下,设斋三日而后行。(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8. 颔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5分)
9. 李益被认为是河西历史上最有名的诗人,本诗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你认为它在艺术上有何特
色?(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苏轼《赤壁赋》 (1)舞幽壑之潜蛟, ① 。
(王羲之《兰亭集序》)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② 。
(李贺《雁门太守行》) (3)黑云压城城欲摧, ③ 。
(杜牧《阿房宫赋》 (4) ④ ,多于九土之城郭。
(5)三岁为妇, ⑤ 。 ⑥ ,靡有朝矣。(《诗经·氓》)
乙 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
注意:作答时必须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题对应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
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1)—(4)题。
免费的午餐
刘心武
父亲在世时,曾向我讲述过他年轻时所获得过的一次免费午餐。
那是20世纪20年代初,父亲才十七八岁,因为祖父远行,而后祖母对他极为吝啬,所以他离开
了家庭,一个人在社会上闯荡。那时他的维生手段之一,是代人投考名牌大学,他也实在是有应考的才能与气数,竟每回都能高中。但是他从那些私雇他冒考的少爷手里,每回也得不到几个钱,用不上多久便又一筹莫展。父亲本人何尝不想进入名牌大学,但纵使他让自己考取了头一名,也没钱缴纳学费。就算学校爱才如渴,准许他减免学费,他也无法应付食宿等方面的开支,而勤工俭学,路子也不是那么好找;惟一的办法,便是设法贷到一笔款,毕业后尽早归还。谁能贷给他款呢?想来想去,有这种实力并可能情愿的,应在祖父所交往的伯叔辈中。父亲在那一年的夏天为自己去应考,以优异成绩被协和医学院放榜录取,这令他万分兴奋,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既是祖父对他的期望也是他自己的夙愿,于是筹措入学读书的费用便成了当务之急。他经过一番盘算,决定向自己的一位老友求助,该人当时在社会上已享有很大的名气,经济状况极佳,并且从小看着他长大。父亲找到了那位名人,住在一所很堂皇的四合院里。该人见了父亲,不待父亲发话,便感慨万端地说了很多同情的话。父亲听了非常感动,原来这位伯伯很了解情况,并关爱着自己,于是便倾诉起自己的具体窘境和祈盼来。名人没听完便有电话打来,一连接听打出了几个电话后,名人便蔼然可亲地对父亲说,中午有个饭局,无妨一同去,席间可以继续聊。
父亲跟着那位名人,乘坐当时仍颇时髦的弹簧马车,到了前门外的“撷英番菜馆”,这是当时显
贵名流们才有财力与雅兴去消费的一家最著名的西餐馆。
祖父在北京时不曾带父亲吃过这么高档的西餐,想到这一点父亲便更加感激那位伯伯的厚待。
而这一切都还并不是主要的,更令父亲念念不忘的,是那天在席间出现的,几乎都是后来进入历史的人物,有的是社会活动家,有的是艺术家,有的是学者、教授。刚进入餐厅时父亲惶恐不安,非常自卑。但那位名人牵着他的手引他入席,并向大家介绍说他是祖父的公子,显然祖父在众人心目中也是有相当分量的,父亲发现席间的名流们对他都很友善,于是也就慢慢放松下来? 那是父亲青年时代所享用到的一次高档、丰美、雅致的免费午餐,令我听来也不禁神往。父亲没有详细地向我讲述这顿免费午餐的结局,但有一点那是交代得很清楚的:他没能从那位名流伯伯那里得到另外的帮助。
我问父亲:“您饭都吃了,为什么不能要求他借给您钱呢?”
父亲说:“他们一直聊得很欢,我简直没有办法插进话去。”
我再问:“吃完饭,您可以单独向他提出呀?”
父亲说:“饭局一散,我发现他们都忙极了,各人都有自己的下一站。我实际上也没有办法找到
一个单独的机会,人们都纷纷礼貌地,甚至可以说是带有爱怜之情地跟我握手告别。”
我还问:“那么,您可以再到他家里找他呀?”
父亲说:“也曾有过那样的念头,不过,没有去。”
我说:“是因为觉得他太虚伪了吧?”
父亲正色道:“不!怎么能怪人家虚伪呢?那顿午餐,人家让我一起去,是出于真心真意的!”
我说:“可是,他到头来没有借给您钱呀!”
父亲说:“这就是我讲这件事给你听,要你悟出来的:别人不该你不欠你!在你一生中,你应该尽
量去帮助别人,可是却一定不要有依赖别人的想法!别人可能会向你提供一顿免费午餐,但你自己一生的餐饭事业,还是需要你自己去挣出来!”
我正琢磨这话,父亲又说:“其实,后来我成家立业以后,也曾无意中这样对待过别人。我可以
请他一餐饭,听他诉苦,给他些安慰。可是,要我付出相当的代价帮助他,往往还是下不了决心。也许,除非是你那时不帮他,他马上活不下去。人际之间,还是这样为好——可以给一顿免费午餐,却还是希望每个人自己想办法,去安身立命!”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祖父的朋友表达了对父亲的理解,又带父亲吃了一顿丰盛的午餐,但最终也没给予父亲想要
的帮助。父亲起初也有一些抱怨,但随着年龄的长大,渐渐悟出了其中的道理。
B.起初,“ 父亲”代人投考,并不是他自己不想上大学,而是他知道即使考了第一名,他也没
钱交学费和生活费,所以,只能把替别人考试作为谋生手段之一。
C.这篇小说以“免费午餐”作为题目,因为“免费午餐”既是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同时又是
行文线索。
D.小说最后“父亲”说“也曾无意中拒绝过别人的求助”,这里表现了父亲淡淡的悔恨。
E.父亲给“我”讲他的故事的目的是希望“我”能成为像名流伯伯那样被别人求助的人,而不
要成为向别人求助的人,即希望“我”成为一名成功人士。
(2)请概括小说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简要分析该段在文中的作用。(6分)
(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6分)
(4)小说中通过写“父亲”叙述自己的经历以及“父亲”与“我”的对话,能让你悟出哪些生
活道理?(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25分)
迈克尔•法拉第
王 波
1857年,维多利亚女王正准备册封一人为爵士。不过,这个名叫迈克尔·法拉第的人拒绝受封。
同年,英国皇家学会会员选法拉第为会长,这也遭到法拉第本人的谢绝。
法拉第的心里只有科学。
法拉第的父亲是位铁匠。铁匠前后有十个子女,家境困顿。短短上了两年学后,法拉第不得不
中断学业,去做装订学徒。利用装订书报的机会,他接触了多方面的知识。年轻人越来越相信科学家在某些方面比其他人要纯洁和高尚。他想做一名科学家。
只是,这条路对一个二十一岁的学徒来说,似乎太过遥远。
一切因为一位好心顾客赠送的门票而改变。1812年,法拉第拿着获赠的贝克林讲座最后四次演
讲的门票,赶到英国皇家学会,聆听了英国著名化学家汉弗里·戴维的讲座。他把讲座内容做了详细记录,并精心为其加入彩色插图,一本386页的笔记很快成形。在装订好之后,它被送给学会会长。 法拉第最终没能等来会长的答复,只好把笔记寄给皇家研究所的戴维本人。因感染伤寒正在疗养的戴维,看到笔记颇为感动。一番等待之后,次年,法拉第拿着比学徒还低的薪水,成为研究所的实验助手。
戴维夫妇周游欧洲时,法拉第以化学家助手和秘书的身份随行。但在戴维太太眼里,法拉第不
过是一个年轻的仆人,赶路时他需要坐在马车外,吃饭时则需要和佣人一起。
这次感觉不舒服的旅行结束后,法拉第利用自己的实验天分,协助戴维发明了矿工安全灯。有
人称这灯和滑铁卢战役为“1815年英国的两大胜利”,但在法庭上宣誓作证时,法拉第毫不客气地指出灯还有一些缺点。这令戴维颇为不满。
研究改进后,这种后来挽救了无数矿工性命的灯,被称为“戴维灯”,很少有人意识到,在灯光
背后,也曾有法拉第奉献出的光和热。
喜见外弟又言别阅读答案篇四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化是追求美好的,它所有的发展,都是向着“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和谐”而来的。所以,我认为美好和谐是文化的核心要求,也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要求。像这样公平、和谐相处,达到全人类的美好和谐,没有一个共同的约定,定出一个共同规范,是很难达到的。我们的先贤对这个问题早有认识,他们提出了一些要求和规范。我们可以通过几个汉字来分析一下。 首先是“仁”。“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不可动摇的核心地位。如果把“仁”这个字拆开来看,就是两个人。人与人之间,应当相爱,而这个“仁”就是爱。
其次是“德”。“德”字,右半边除了心,写全应当是“直”,所以古人常说“直心为德”。“直”就是正直,正直向上即为“德”。“德”要求很高,加个“心”字,是说明思想,加个“彳”,是说明行动,那就是说,不管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都要求正直向上,这就是“德”的含义。我们讲究“仁德”,是为了保证全面的“美好和谐”的要求。可以说,“仁德”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所在。为了保障“仁”“德”的正常发展,我们需要做有规范的活动,然后把它定成制度,这就有了“礼”和“法”。
人们怎么样才能达到“仁”和“德”,走到规范的制度当中呢?有一种办法——那就是“化”。“化”字很了不起,篆书的“化”字,无论怎么看都是两个人,一个倒着,一个正着。这样一来,这个字就倒不了了,怎么看都是正着。这个“化”,反和正都可以,也就是说可以化和、化解,想办法在各种情况下都能成立。这应当是走向美好境界的一种渠道,有许多事情,只要一“化”,就能解决。
我们一直在利用并遵循“化”这个规律,或者说这个原则。为什么中华文化越来越博大,越来越精深,源远流长,长盛不衰?首先因为它是全人类的追求,它代表了全人类的、共同的、追求美好的愿望;其次就是中华文化强大的包容性和融合力、化和力。因为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是不可能没有碰撞的。碰撞不怕,在于协调,在于怎样解决。归结起来不外乎两种,一种是让,一种是抢。抢的没有好结果,今日的胜者,明日可能又是败者,今日失败者明日可能又是胜利者。打打抢抢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都不如一个“化”字,通过一个“化”字,可以化解、化和、转化,很协调地往前走。我们“化”过来的东西很多很多,靠着“化”,我们形成了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所有的这一切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一个字——“和”,这是人们追求的最高境界。和,是两个事物,或者不同的许多事物很协调、很和谐地相融,比如各种乐器,不同的乐器吹拉弹唱,构成很好听的旋律,但它不是两个不同的事物各自失去了自己。
我们的思想和行动,要尚仁德,尊礼法,要通过“化”的办法,最终达到“和”的境界。
(摘编自欧阳中石《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和主要特征》)
1.下列关于“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要使人们达到“仁”和“德”,走到“礼”“法”等规范的制度当中,“化”是最好的一种办法。
B.篆书的“化”字怎么看都是一个倒着、一个正着的两个人,怎么看都是正着,反和正都可以。它意味着在各种情况下想办法都可以化解、化和。
C.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只要利用并遵循“化”的规律,问题就能解决,就能走向美好境界。 D.中国形成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与我们“化”过来很多很多东西是密切相连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仁”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应当相爱,“仁”就是爱。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不可动摇的核心地位。
B.不管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如果我们都做到了正直向上,那么我们的言行就符合了中华文化“德”的要求。
C.碰撞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正确的解决办法在于协调,抢是没有好结果的。 D.好听的旋律是由不同的乐器吹拉弹唱构成的,各种乐器在旋律中充分表现了自己,并没有失去自己。
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体现协调、和谐的“和”是人们追求的最高境界,因而我们应该特别注重在“和”上下工夫,花大力气去做,其他的一般对待就可以了。
B.中华文化能够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长盛不衰,与我们民族一直利用并遵循“化”这个规律密不可分。
C.作者认为,“仁、德、礼、法、化、和”这六个字,概括了我们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特征。
D.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融合力、化和力,对待外来文化,能够做到化解、化和、转化,很协调地往前走。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九月(公元676年),壬申,大理奏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左监门中郎将范怀义误斫昭陵柏,罪当除名,上特命杀之。大理丞太原狄仁杰奏:“二人罪不当死。”上曰:“善才等斫陵柏,我不杀则为不孝。”仁杰固执不已,上作色,令出,仁杰曰:“犯颜直谏,自古以为难。臣以为遇桀、纣则难,遇尧、舜则易。今法不至死而陛下特杀之,是法不信于人也,人何所措其手足!且张释之有言:‘设有盗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处之?’今以一株柏杀二将军,后代谓陛下为何如矣!臣不敢奉诏者,恐陷陛下于不道,且羞见释之于地下故也。”上怒稍解,二人除名,流岭南。后数日,擢仁杰为侍御史。
初,仁杰为并州法曹,同僚郑崇质当使绝域。崇质母老且病,仁杰曰:“彼母如此,岂可使之有万里之忧!”诣长史蔺仁基,请代之行。仁基素与司马李孝廉不协,因相谓曰:“吾辈岂可不自愧乎!”遂相与辑睦。
春(公元679年),正月,己酉,上幸东都。
司农卿韦弘机作宿羽、高山、上阳等宫,制度壮丽。上阳宫临洛水,为长廊亘一里。宫成,上徙御之。侍御史狄仁杰劾奏弘机导上为奢泰,弘机坐免官。左司郎中王本立恃恩用事,朝廷畏之。仁杰奏其奸,请付法司,上特原之,仁杰曰:“国家虽乏英才,岂少本立辈!陛下何惜罪人,以亏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诫!”本立竟得罪,由是朝廷肃然。 (公元688年)以文昌左丞狄仁杰为豫州刺史。时治越王贞党与,当坐着六七百家,籍没者五千口,司刑趣使行刑。仁杰密奏:“彼皆诖误,臣欲显奏,似为逆人申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仁恤之旨。”太后特原之,皆流丰州。道过宁州,宁州父老迎劳之曰:“我狄使君活汝邪?”相携哭于德政碑下,设斋三日而后行。
(选自《资治通鉴》)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法不信于人也 信:信任 B.当坐着六七百家 当:判处 C.本立竟得罪 竟:竟然 D.韦弘机作宿羽等宫作:修建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狄仁杰刚直不阿的一组是(
)
①二人罪不当死 ②擢仁杰为侍御史 ③诣长史蔺仁基,请代之行 ④侍御史狄仁杰劾奏弘机导上为奢泰 请弃臣于无人之境
⑥知而不言,恐乖陛下仁恤之旨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宗要处死误砍昭陵的将官,狄仁杰坚决请求不杀,高宗变了脸色,命令狄仁杰退出去。几天后,狄仁杰委婉劝谏,高宗怒气消解,权善才、范怀义得以被除去名籍,流放岭南。 B.长史蔺仁基一贯与司马李孝廉不和,看到狄仁杰请求代替郑崇质承担出使的任务后,都觉得自己应当感到羞愧,于是两人和睦相处。 C.左司郎中王本立依恃皇帝恩典,当权用事,朝中士臣都害怕他。狄仁杰奏报他作奸犯科的事,请求把他交付执法官吏处理,高宗最终答应了狄仁杰,王本立被判罪,从此朝廷士臣都不敢为非作歹了。
D.狄仁杰查知因为越王李贞而犯罪的六七百家、被籍没官府充当奴婢的五千人都是无罪而被牵累的后,秘密奏报太后。太后听了狄仁杰的奏报,就特别原谅了这些人,全部流放到丰州。
7.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陛下何惜罪人以亏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诫!(5分) (2)宁州父老迎劳之曰:“我狄使君活汝邪?”相携哭于德政碑下,设斋三日而后行。(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8. 颔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5分) 9. 李益被认为是河西历史上最有名的诗人,本诗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你认为它在艺术上有何特色?(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舞幽壑之潜蛟, ① 。(苏轼《赤壁赋》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② 。(王羲之《兰亭集序》) (3)黑云压城城欲摧, ③ 。(李贺《雁门太守行》) (4) ④ ,多于九土之城郭。(杜牧《阿房宫赋》
(5)三岁为妇, ⑤ 。 ⑥ ,靡有朝矣。(《诗经·氓》)
乙 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
注意:作答时必须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题对应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
11.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1)—(4)题。
免费的午餐 刘心武
父亲在世时,曾向我讲述过他年轻时所获得过的一次免费午餐。
那是20世纪20年代初,父亲才十七八岁,因为祖父远行,而后祖母对他极为吝啬,所以他离开了家庭,一个人在社会上闯荡。那时他的维生手段之一,是代人投考名牌大学,他也实在是有应考的才能与气数,竟每回都能高中。但是他从那些私雇他冒考的少爷手里,每回也得不到几个钱,用不上多久便又一筹莫展。父亲本人何尝不想进入名牌大学,但纵使他让自己考取了头一名,也没钱缴纳学费。就算学校爱才如渴,准许他减免学费,他也无法应付食宿等方面的开支,而勤工俭学,路子也不是那么好找;惟一的办法,便是设法贷到一笔款,毕业后尽早归还。谁能贷给他款呢?想来想去,有这种实力并可能情愿的,应在祖父所交往的伯叔辈中。父亲在那一年的夏天为自己去应考,以优异成绩被协和医学院放榜录取,这令他万分兴奋,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既是祖父对他的期望也是他自己的夙愿,于是筹措入学读书的费用便成了当务之急。他经过一番盘算,决定向自己的一位老友求助,该人当时在社会上已享有很大的名气,经济状况极佳,并且从小看着他长大。父
亲找到了那位名人,住在一所很堂皇的四合院里。该人见了父亲,不待父亲发话,便感慨万端地说了很多同情的话。父亲听了非常感动,原来这位伯伯很了解情况,并关爱着自己,于是便倾诉起自己的具体窘境和祈盼来。名人没听完便有电话打来,一连接听打出了几个电话后,名人便蔼然可亲地对父亲说,中午有个饭局,无妨一同去,席间可以继续聊。
父亲跟着那位名人,乘坐当时仍颇时髦的弹簧马车,到了前门外的“撷英番菜馆”,这是当时显贵名流们才有财力与雅兴去消费的一家最著名的西餐馆。
是行文线索。
D.小说最后“父亲”说“也曾无意中拒绝过别人的求助”,这里表现了父亲淡淡的悔恨。 E.父亲给“我”讲他的故事的目的是希望“我”能成为像名流伯伯那样被别人求助的人,而不要成为向别人求助的人,即希望“我”成为一名成功人士。 (2)请概括小说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简要分析该段在文中的作用。(6分) (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6分) 祖父在北京时不曾带父亲吃过这么高档的西餐,想到这一点父亲便更加感激那位伯伯的厚待。而这一切都还并不是主要的,更令父亲念念不忘的,是那天在席间出现的,几乎都是后来进入历史的人物,有的是社会活动家,有的是艺术家,有的是学者、教授。刚进入餐厅时父亲惶恐不安,非常自卑。但那位名人牵着他的手引他入席,并向大家介绍说他是祖父的公子,显然祖父在众人心目中也是有相当分量的,父亲发现席间的名流们对他都很友善,于是也就慢慢放松下来? 那是父亲青年时代所享用到的一次高档、丰美、雅致的免费午餐,令我听来也不禁神往。父亲没有详细地向我讲述这顿免费午餐的结局,但有一点那是交代得很清楚的:他没能从那位名流伯伯那里得到另外的帮助。
我问父亲:“您饭都吃了,为什么不能要求他借给您钱呢?” 父亲说:“他们一直聊得很欢,我简直没有办法插进话去。” 我再问:“吃完饭,您可以单独向他提出呀?”
父亲说:“饭局一散,我发现他们都忙极了,各人都有自己的下一站。我实际上也没有办法找到一个单独的机会,人们都纷纷礼貌地,甚至可以说是带有爱怜之情地跟我握手告别。”
我还问:“那么,您可以再到他家里找他呀?” 父亲说:“也曾有过那样的念头,不过,没有去。” 我说:“是因为觉得他太虚伪了吧?”
父亲正色道:“不!怎么能怪人家虚伪呢?那顿午餐,人家让我一起去,是出于真心真意的!” 我说:“可是,他到头来没有借给您钱呀!”
父亲说:“这就是我讲这件事给你听,要你悟出来的:别人不该你不欠你!在你一生中,你应该尽量去帮助别人,可是却一定不要有依赖别人的想法!别人可能会向你提供一顿免费午餐,但你自己一生的餐饭事业,还是需要你自己去挣出来!”
我正琢磨这话,父亲又说:“其实,后来我成家立业以后,也曾无意中这样对待过别人。我可以请他一餐饭,听他诉苦,给他些安慰。可是,要我付出相当的代价帮助他,往往还是下不了决心。也许,除非是你那时不帮他,他马上活不下去。人际之间,还是这样为好——可以给一顿免费午餐,却还是希望每个人自己想办法,去安身立命!”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祖父的朋友表达了对父亲的理解,又带父亲吃了一顿丰盛的午餐,但最终也没给予父亲想要的帮助。父亲起初也有一些抱怨,但随着年龄的长大,渐渐悟出了其中的道理。
B.起初,“ 父亲”代人投考,并不是他自己不想上大学,而是他知道即使考了第一名,他也没钱交学费和生活费,所以,只能把替别人考试作为谋生手段之一。
C.这篇小说以“免费午餐”作为题目,因为“免费午餐”既是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同时又
(4)小说中通过写“父亲”叙述自己的经历以及“父亲”与“我”的对话,能让你悟出哪些生活道理?(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
1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25分)
迈克尔•法拉第
王 波
1857年,维多利亚女王正准备册封一人为爵士。不过,这个名叫迈克尔·法拉第的人拒绝受封。同年,英国皇家学会会员选法拉第为会长,这也遭到法拉第本人的谢绝。
法拉第的心里只有科学。
法拉第的父亲是位铁匠。铁匠前后有十个子女,家境困顿。短短上了两年学后,法拉第不得不中断学业,去做装订学徒。利用装订书报的机会,他接触了多方面的知识。年轻人越来越相信科学
家在某些方面比其他人要纯洁和高尚。他想做一名科学家。
只是,这条路对一个二十一岁的学徒来说,似乎太过遥远。
一切因为一位好心顾客赠送的门票而改变。1812年,法拉第拿着获赠的贝克林讲座最后四次演讲的门票,赶到英国皇家学会,聆听了英国著名化学家汉弗里·戴维的讲座。他把讲座内容做了详细记录,并精心为其加入彩色插图,一本386页的笔记很快成形。在装订好之后,它被送给学会会长。 法拉第最终没能等来会长的答复,只好把笔记寄给皇家研究所的戴维本人。因感染伤寒正在疗养的戴维,看到笔记颇为感动。一番等待之后,次年,法拉第拿着比学徒还低的薪水,成为研
究所的实验助手。
戴维夫妇周游欧洲时,法拉第以化学家助手和秘书的身份随行。但在戴维太太眼里,法拉第不过是一个年轻的仆人,赶路时他需要坐在马车外,吃饭时则需要和佣人一起。
这次感觉不舒服的旅行结束后,法拉第利用自己的实验天分,协助戴维发明了矿工安全灯。有人称这灯和滑铁卢战役为“1815年英国的两大胜利”,但在法庭上宣誓作证时,法拉第毫不客气地指出灯还有一些缺点。这令戴维颇为不满。
研究改进后,这种后来挽救了无数矿工性命的灯,被称为“戴维灯”,很少有人意识到,在灯光背后,也曾有法拉第奉献出的光和热。
1821年,新婚的法拉第给人类带来了第一台电动机,并为此发表了论文。不过,他很快就后悔
了,他意识到在论文中没有提及戴维和威廉·沃拉斯顿。后者也做过类似的实验,只是他失败了。 被助手忽视,戴维有些难以容忍。三年后,法拉第在被提名选举为皇家学会会员时,只有一
人投票反对。反对的正是会长戴维,提名的却是当年同样被法拉第疏忽的沃拉斯顿。 不过,在戴维去世之前,有人问他这一生最大的成就是什么时,这位发现了15种元素的“无机化学之父”说:“我一生最大的发现,是发现了法拉第。 当选会员后,法拉第依旧像往常一样,埋头在实验室里。在那里,液态氯、苯等化学物质先后被发现,发电机、变压器等陆续被发明,而电化学的两大基本定律、电学和磁学的相关理论也一一确立。 除了皇家研究所主席的邀请,他通常回避其他交际活动。而每周日,他总会去教堂。在那里,他与妻子相识相爱。1860年,法拉第再次拒绝担任皇家学会会长,在这个学徒出身的铁匠儿子眼里,“上帝把骄矜赐予谁,那就是上帝要谁死”。可转身去了教堂,那些崇尚“简单、和平与谦卑”的教友,第二次选他当教会长老时,他立即接受了。 他担任时间最长的职位,是港务局科学顾问,负责维护水路安全和检查灯塔。从1836年被提名,他一直做到1865年,这也是他最后辞去的一个职位。他一生的信件,有百分之十与这个职位有关。 “当我读到您在科学上的发现,我深感遗憾,我过去的岁月浪费在太无聊的事情上了。”在一封来自圣赫勒拿岛的信里,犯人拿破仑写道。 法拉第也曾有机会做“无聊”的事情。1853年,英俄克里米亚战争爆发。英国政府询问法拉第可否制造用于战场的毒气,科学家回答,技术上可以,但本人绝不参与。 尽管一再被拒,皇室和政府仍旧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牛顿墓旁,给法拉第预留了墓地。这次,法
拉第还是拒绝了。 1867年8月25日,已经失去记忆的法拉第在椅子上安然离世。在他的葬礼上,妻子莎拉宣读了他的遗言:“我的一生,是用科学来侍奉我的上帝。
”而他的墓碑上,只写着他的出生年月和名字。 (选自《中国青年报》)(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法拉第拒绝维多利亚女王的“爵士”册封,主要是他觉得自己所取得的成就还不够多。 B.法拉第把自己听戴维讲座的记录精心装订好并送给学会会长,是想博得会长的好感,为自己
寻找出一条捷径。 C.法拉第在法庭上宣誓作证时,毫不客气地指出矿工安全灯还有缺点,主要是因为科学在他心
中比导师(戴维)更重要。 D.戴维去世之前说“我一生最大的发现,是发现了法拉第”,表明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虽然曾经有些小气,但终究还是胸襟开阔。 E.除了皇家研究所主席的邀请,法拉第通常回避其他交际活动,这从侧面体现了法拉第自命清高的性格特点。 (2)你认为戴维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说明。(6
分) (3)文章说:“法拉第的心里只有科学”,请用相关事例具体说明。(6分) (4)有人认为法拉第拒绝了皇室和政府给予的荣誉,但他又担任一些职位,这是他矛盾性格的体现。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中国互联网协会声称,大规模封杀垃圾邮件只不过是目前在没有法律监控的情况下的一种权宜之计,要真正解决问题还得依靠网民。
B. 去年冬天,星城长沙连降大雪,沿江风光带形成了罕见的雾松,江堤上的树木银装素裹,冰清玉洁,给星城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C. 滚滚长江水,滔滔黄河浪,翻卷起中国历史上多少为争夺权力而相互杀戮、茹毛饮血的残酷故事。
D. 有人常在各种媒体上说自己被他人的善举感动,但在现实生活中依然对公益之事报以冷漠的态度,这样的口惠而实不至真是一种可怕的社会病。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近年来,政府在户籍管理、土地流转、农民工报酬等方面开始了有利于改善农民工境遇的
改革,但从社会基本面观察,国家现行体制还没有为农民工平等的产业工人地位作好全面准备。
B.由于资金不足的限制,学校计划修建的图书楼和医疗室只好暂缓施工,对此,师生员工反响强烈。
C.经济学及经济学家该不该关注民生?该不该反映民意?该不该替老百姓说话?这些问题都引发了一系列的追问。
D.这样做,不仅有助于我国煤炭出口,同时也将对国内正在实施的煤炭走向市场的战略举措
起到了极好的推动作用。
1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哲学的追问是指向神秘的,无论是对世界还是对人生,哲学都欲追根究底,这就是所谓终极关怀。在这一点上,_______。然而,哲学却不肯满足于不容置疑的信仰,而要求对问题作出理由充足的回答。在这一点上,______。灵魂的提问,而让头脑来解答,这是哲学本身所包含的矛盾和困难。______。正是这一点结合了两种对立因素的品格使之成为比宗教和科学更伟大的东西。 ①哲学与宗教相似 ②哲学与科学相似 ③哲学又和科学一样 ④哲学又和宗教一样 ⑤哲学面对科学,敢思宗教之不思,又立足宗教,敢疑科学之不疑 ⑥哲学面对宗教,敢思科学之不思,又立足科学,敢疑宗教之不疑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②④⑤ 16. 下面几个话语情境分别存在表述不当之处,请指出并加以修改,使之准确得体。(5分) 情境一 电视剧《新水浒传》中,晁盖送给捕头雷横十两银子,雷横一边接过银子一边说:“多谢晁大哥,那我就笑纳了。”
情境二 某征文启事:欢迎各位文友踊跃投稿,对大家的拙作,我们将聘请知名作家认真评选,
择优发表。
情境三 记者连载报道:“滨河游园开放后,我已多次光顾,不论是春天的姹紫嫣红,还是冬
天的玉树琼枝,我都领略过。„„”
情境四 电台新闻广播稿:5日以来的多场暴雨,造成阿里山景区道路阻断„„滞留游客可望明
日返回住地。
情境五 校园里贴出一张招领启事:有位同学于5月7日上午拾得钱包一个,内有人民币165元、
饭票、手机充值卡等,望失主前往学校教育处找李干事认领。
17. 下面是2014年巴西世界杯会徽,请仔细观察,理解会徽的含意,然后写出说明性的介绍文字。(6分)。
注:图片设计以黄色、绿色为主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巨型小黄鸭是由荷兰艺术家霍夫曼2007年创作的,它的足迹遍及荷兰、美国、巴西、日本、澳洲等地。作为和平的象征,它爱环游世界,散播快乐与爱;所到之处均引来“粉丝”们的热烈追捧。5月2日,一只巨型黄色橡皮鸭出现在香港维多利亚港湾,它的出现令香港一时间沸腾了,无数人前去围观并合影,众多明星也纷纷捧场。美薇一家也不例外。
爷爷说:看到大黄鸭我就想起了我的童年,没有玩具只有一只可爱的小鸭子陪着我!
妈妈说:真是太感谢霍夫曼和制作的那三名工人师傅了,是他们用智慧、血汗带给了我们快乐! 爸爸说:看到大黄鸭我就想起了那1992年因风暴而落水漂流了三年数万公里的鸭子,它们给人
类带来了勇气和信心!
弟弟说:我长大后也要像大黄鸭一样走遍世界! 美薇说:大黄鸭让我看到了人们的笑脸!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喜见外弟又言别阅读答案篇五
《古诗文阅读导与练》
古诗文阅读导与练
李锦超
一、先秦诸子言论导读
先秦诸子散文,包括各种不同学术流派与政治观点的文章,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但最重要的还是儒家、墨家、道家与法家这四家的文章,儒家文集主要是《论语》《孟子》《荀子》,墨家作品主要是《墨子》,道家作品主要为《老子》《庄子》,法家作品代表为《韩非子》。从言论阅读来看,一般指《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这些作品,其阅读应注重以下几点:
1、文言实词,更多地体现出词语本义的原初特点;
2、文言虚词,则以“而、以、诸、则、矣、于”这些常用词为主体;
3、通假现象突出;
4、文言句式以省略句、倒装句为主;
5、文意理解强调文章中所关涉的人、事、情、理、思;特别是作者的态度、观点;
6、语言特点与写作特色的鉴赏。
以《论语•微子》中“子路从而后”为例:
子路从①而②后,遇丈人,以杖荷③蓧。子路问曰:“子见④夫子乎⑤?”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⑥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⑦之,见⑧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⑨。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⑩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注:①从,动词,跟从,跟随。②而,连词,却。③荷,用肩扛着。④见,动词,看到。⑤乎,语助词,吗。⑥孰,疑问代词,谁。⑦食,动词,给„„吃。⑧见,通“现”。⑨以告,以之告。告,动词,讲述。⑩如之何,如何,表示疑问语气,怎么。
朱熹注曰:子路述夫子之意如此。盖丈人之接子路甚倨,而子路益恭,丈人因见其二子焉。则于长幼之节,固知其不可废矣。故因其所明以晓之。伦,序也。人之大伦有五: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仕所以行君臣之义,故虽知道之不行而不可废,然谓之义,则事之可否。身之去就,亦自有不可苟者,是以虽不洁身以乱伦,亦非忘义以殉禄也。
文章写丈人(隐者)鄙视孔子汲汲以求的生活方式,却恪守待人之道;通过子路批评隐者洁身自好,表现儒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积极人生观和孔子思想中的“义”。
二、文言文阅读积累
文言文阅读,要求浅易。学习中,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积累和文言特殊句式的归纳总结,对文本进行整体把握,突破重点词语和重点句子,能够准确翻译文句,并且对文章进行赏析评价。试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问题: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耶?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
无恨也。矧求而有得邪?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顾乳者抱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1、下列加点词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①自吾为汝家妇②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 ①居穷,自力于衣食②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
C. ①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②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D. ①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②故曰弊在赂秦
2、下列句式不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①吾何恃而能自守耶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
B. ①此死狱也 ②此余之所得也
C. ①是真发于中者邪 ②赵尝五战于秦,二败面三胜
D. ①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 ②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
3、下列句中“之”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①汝其勉之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B. ①然知汝父之能养也 ②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C. ①要其心之厚于仁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D. ①后当以吾语告之 ②呼中丞之名而詈之
4、对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 俾:使
B.不及事吾姑 姑:姑姑
C.矧求而有得邪 矧:况且
D. 其居于家无所矜饰 矜:夸耀
5、关于这篇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借太夫人之口,讲述作者父亲生前的事情,突出他父亲的孝顺、仁厚和清廉。
B.文中“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一句,表现了作者的父亲此情此景的复杂心情,一是在奉养母亲时贫而不能,一是祭典母亲时的丰而无用。
C.这篇文章与《祭十二郎文》一样,注重细节的刻划,在细微处见真情。比如:写到“间御酒食”的细节,人物心理与情感溢满言词。
D.文中主要记述了作者父亲生前的三件事:孝顺母亲、仁厚判案和以志教子。但件件动人,事事感人。
6、翻译下面句子:
A. 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
B. 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
C. 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
D. 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
三、古代诗词鉴赏方略
古代诗词鉴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中国古代诗词的特点,在鉴赏时,要着重注意以下方面:
1、句子的理解,是鉴赏的基础。诗词语言生动、传神、优美、精练、隽永,其特点是:古今异义,比如“停车坐爱枫林晚”中“坐”是“因为”之意,不可理解为“坐着”;句式
倒装,比如“今朝试卷孤篷看”应是“今朝试看卷孤篷”;典故常识,比如“三春白雪归青冢”中“青冢”用汉王昭君典;修辞手法,比如:“细草摇头忽报侬”运用拟人手法。
2、诗情的领悟,是鉴赏的关键。抓住诗词中的时间、地点、景、物、事,体会作者的思、情、意;特点针对古典诗词的情与景的关系,结合作者的生活与思想指向,感受其情趣和意味。
3、意境的玩索,是鉴赏的目标。意境是诗词所描绘的图景与思想情感的有机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鉴赏中,要理清意向,把握意向的特征,结合作者的情感与思想,进而深入到作品中去,体味其意境美。
4、表达方式,是鉴赏的重要途径。一般而言,关注以下几点:一是借物咏怀,一是寓情于景,一是借事抒情。
以杜甫《月夜忆舍弟》为例,加以说明。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诗中“况乃未休兵”句就是一个倒装句,语序当为“况乃兵未休”,“兵”借指战争。诗中“戍鼓”“秋边”既点明时间,又点明地点,将秋天边地的特征显示出来。由“故乡”“月明”“无家”“分散”可以体会到诗中的战争之苦与思乡之痛。就表达方式而言,作者寓情于景,借月圆人不聚抒写写出家国遭受战乱的悲痛之情。
适应性训练: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1、作者为什么而“喜”?
2、结合全诗,分析诗末“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的表达效果。
(二)阅读杜甫的诗歌《月夜》,回答后面的问题。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1、人们评价这首诗写法说“从对方写来”,你怎么理解?
2、有人说这首诗隐含了作者对安宁的企盼,试谈谈你的看法。
(三)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木兰花
张先
巳卯吴兴寒食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1、本诗上片着重写_______________,通过热闹的场景,描写春肖的美好,游人的欢乐;下片着重写____________________。借助静谧优美的夜景,反衬白昼游乐的盛况。
2、词中第一句中“竞”和第二句中“并”颇值玩味,试说说其妙处。
喜见外弟又言别阅读答案篇六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
.一、 田园山水诗
(一)田园诗
诗歌史上,把田园诗和山水诗是分开的。用诗歌吟咏田园风光描写农村生活的乐趣大约始于东晋的陶渊明。代表作是《归园田居》、《饮酒》等,到了唐代,田园诗不但描写出如画一般的朴素优美的田园景象,而且写出了诗意般的农家生活。如孟浩然《过故人庄》、司空曙《江村即事》、王建《雨过山村》等都描绘了农村美丽的风光和淳朴的人情,辞章流露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宋代,不仅吟咏田园风光的诗词多了,内容也有了拓展。作品或描写农村风光,或描绘山村、水乡的风俗画,或写农村生活,农民劳动和各式各样的人物,它们不仅表现农村恬淡寂寥的闲适情趣,而且通过农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描写,着意表现充满生机的自然及纯朴而富有活力的劳动者。如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陆游《游山西村》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田园诗如同它的名字一样,语言清新质朴,不事雕琢,常常选择典型事物进行叙述描写,形象真切近人,生活意味极浓。
(二)山水诗
山水诗从曹操的《观沧海》始,经南朝谢灵运、谢眺的进一步创造到唐代
已臻成熟,成为蔚为大观的诗歌流派。出现一批胸襟旷达,气象宏伟,意境阔大的讴歌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杜甫的《望岳》《登岳阳楼》、王维的《终南山》、孟浩然的《望洞庭湖呈张丞相》等,更有大量的诗歌着意描写山水绮丽迷人的风光,山林的幽静花鸟怡人的自然秀美,如王维《山居秋暝》、杜甫《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杜牧的《山行》《江南春》等。
山水诗都表达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什么样的
景(包含读者的感受),即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怀。大凡用明丽的诗句写出壮美的诗篇,多表现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民族自豪感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如《望岳》;用清丽的词句,描写秀丽迷人风光的山水诗,大多表现作者热爱生活,积极用向上精神或恬淡快乐的生活情怀。如于良史《春山夜月》、刘方平《月夜》;如果诗歌刻意描绘的是静谧、幽深的景物,一般多则反映诗人寄情山水,陶醉于自然,厌恶世俗,超然尘外的情趣,或表现对隐逸生活的崇尚和追求,或表现作者清高、孤傲的心志。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李白的《山中问答》、柳宗元的《江雪》。
以上所述只是一般情况,鉴赏诗歌,一方面要揣摩诗句,体会诗中景物特
征,另一方面要尽可能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生活经历进行具体分析,仔细把握,千万不可“按图索骥”。
1. 江村即事 唐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诗题是“江村即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表现“江村”的?写出了“江村”怎样的特点?
2. 雨过山村 唐 ·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庭中栀子花。
1.用自己的话写出前两句诗描绘的景象60字)
2.诗中的“妇姑”是指。
3.最后一句用了表现手法。简说此句描写的意义。
3.. 四时田园杂兴 宋 ·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儿女各当家”是指。
2.诗作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3.写幼童“也傍桑阴学种瓜”的细节,意在表现什么?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 社 日 唐 ·王驾
鹅湖山下稻粮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枳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这首诗描写社日农民的欢乐情景运用了细节描写,很具表现力。试举两例分析。
5. 宿甘露寺 宋 ·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1.“枕中云气”与“床底松声”的描写,作用有二,它们是2.“银山”是比喻的说法,它是指
3.全诗写景有什么特色?饱含作者怎样的情怀?
6. 春山夜月 唐 · 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1.诗中说“赏玩夜忘归”的原因是上起什么作用?
2.你认为诗中哪一联写得最好?选出来试作简析,品味其妙处。
7. 淮中晚泊犊头 宋 · 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1.这首诗开头两句描写的是春天晚暮之景,由于天色阴沉,所以这一景的特点是 的,孤舟夜泊,反映出诗人的心情是 的,这就是景情相生的道理。
8. 鄂州南楼书事 宋 · 黄庭坚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1.怎样理解第三句中的“无人管”?
2.全诗将荷香味与作者所在的南楼一起化成优美无比的清凉意境。可见其时作者的心情是 。
9. 过分水岭 唐·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爰一夜声。
1. 全诗描写的对象是 2 .试说诗人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自己真切感受的?
10. 江南春绝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明代诗论家杨慎曾评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
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你同意他的意见吗?请简述你的见解。
.
11. 夏 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 这首诗描写的环境有何特点?试简说之。
2. 从全诗看,诗人的“夏意”是什么?
12.次北固山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人身在江南旅途而神驰洛阳故里,急切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写出诗中表现这种心情的意象。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试简述这句诗的内涵。
13.鹿 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试述“人语响”在创造意境上的作用。
2.第三句中的“入”字极为洗练,说出它的传神之处。
14.题君山 唐〃方干
曾于方外见麻姑,闻说君山自古无。
云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
注:麻姑即仙姑
本诗是怎样表现君山神奇和灵秀的?说说这样写的妙处。
附录两首同题材诗
望洞庭湖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浑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 唐〃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15. 溪居即事 唐〃崔道融
篙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村有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即事”是个饶有情趣的小故事,试简述之。“去却关”又写出了什么呢?
喜见外弟又言别阅读答案篇七
《高三语文同步测试题-15》
高三语文同步测试题-15
第Ⅰ卷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迷漫 筚路蓝缕 隐讳 功亏一篑 B.寒暄 自抱自弃 诀窍 动辄得咎 C.慰藉 计日程功 抹煞 别出机杼 D.寥廓 昏聩无能 谙习 恣行无忌
( )
2.下列各句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对恢复中国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问题上故意设置重重障碍,激起了全世界有 正义感国家的不满。
B.语言学界关于所谓“意译词”是否外来词的问题有分歧意见。
C.我国一向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因为,诉诸于武力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D.对于一个有爱国之心的中国人来说,没有比国家统一更重要的了。
3.读者在阅读文章是时,他们最为的,往往是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当他们的 亲身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
A.关注 体验 撞击 诱发 C.关注 体验 冲突 导致
B.关心 经历 撞击 导致 D.关心 经历 冲突 诱发
( )
4.下列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当记者们驱车来到新校区,看到一栋栋现代化的大楼拔地而起,耸立在江边时,不
由得啧啧赞叹:这里的教育发展真不简单,简直令人赏心悦目。
B.现在的译文没有一个标准,一个译者翻译成一个样子,教读者莫衷一是。 C.只要你身临其境地为她想一想,你就会同情她的处境,不会对她这样求全责备了。 D.《红楼梦》八十回后的续书大多是狗尾续貂之作,艺术成就根本无法与原著相提并论。
(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厂家管理上不漏洞,不止一家名酒厂没丢过上万商标,而非法负印制名优商标的个
体户也趁机推波助澜。
B.据介绍,中国电信推出了“九州夜话”业务试行两年来,用户普遍反映良好。 C.参加展出的杰出设计中,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破坏和具有节能观念的作品使观众深受
好评。
D.通过制定中央银行法、商业银行法和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制度,中国银行也将全面
与国际市场接轨。
6.填入下面横处的句子,与上下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1)诺贝尔奖是对当代世界上重大科技成果比较公正、最具权威的评价和最高金额的奖
赏。获得诺贝尔奖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象征,也是一个国家具有知识创新能力的 重要标志。
(a 中国同样需要诺贝尔奖,需要诺贝尔奖的科学精神。b中国也需要诺贝尔奖的科技成
果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
(2)我们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模式教育为开
化教育,建立创造教育的机制。
(a 使我们的学生不再是四平八稳、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小绵羊。 B精心培养学生致力
于探求知识,富有批判性的追根究底的精神。) A.b a
B.a b
C.a a
D.b b
二、(18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1题。
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过听杀人,自拘当死。文公曰:“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李离曰:“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会过听杀人,傅其罪下吏,非所闻也。”辞不受令。文公曰:“子则自以为有罪,寡人亦有罪邪?”李离曰:“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当死。”遂不受令,伏剑而死。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下吏有过 过,错误 C.会过听杀人 会,一定
( )
B.自拘当死 拘,捆绑 D.辞不受令 辞,拒绝
( )
8.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子则自以为有罪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B.非子之罪也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C.公以臣能听微决疑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D.今过听杀人 向之寿民,今为 子矣
9.从句式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1)自拘当死 (2)罪当死 (3)受禄为多 (4)使为理 A.(1)与(2)相同,(3)与(4)不同 B.(1)与(2)不同,(3)与(4)也不同 C.(1)与(2)不同,(3)与(4)相同
D.(1)与(2)相同,(3)与(4)也相同
10.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李离坚持“失刑则刑,失死则死”的原则的一组是( (1)过听杀人,自拘当死
(2)文公曰:“„„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 (3)李离曰:“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
(4)李离曰:“„„会过听杀人,傅其罪下吏,非所闻也。” (5)李离曰:“„„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 (6)遂不受令,伏剑而死
A.(1)(2)(4)
B.(1)(4)(6)
C.(3)(5)(6) D.(2)(3)(5) 11.下列叙述不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李离虽“过听杀人”,但能够勇于伏法,自觉执法守法,以身作则,可谓一个好官。 B.文公为开脱自己的罪责,便不顾“王子犯法,与民同罪”的法律尊严,想赦免李离。
C.李离认为自己是狱官中的长官,虽是下属断错案件,但自己有可推卸的责任,应该
受到制裁。
D.李离“自拘请罪”与“负荆请罪”不同,他根本不希求谅解和获免,只是为了维护
法律的尊严。
三、(12分,每小题3分)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2—15题。
随着信息科学和技术广泛地融入教育之中,21世纪的现代教育必将展翅高飞,迅猛发展。
传统的电教技术如幻灯、投影、电视、录音、录像等与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推陈出新,在新世纪的现代教学中仍大有作为。教师利用幻灯、投影设计教学,可灵活控制教学停息输出、解说速度,从而提高教学效益。运用电视录像技术,以及录音合成剪辑技术,设计课堂教学,令画面清晰,生动形象,色彩丰富,感染力强。
网络教育将成为21世纪现代教育技术革新、发展的主流。应用于教学的计算机网络,可分为室内网、校园网、地区网和互联网。室内网是电脑教室、语音教室、电视教室的完善统一。教师可选择CD激光视盘、VCD视频光盘或其他课件(CAI)内容动态连续地播给单个、部分或全体学生观看,可随时检查和监控学生学习,同步查看学生机的画面等。室内网的教学软件具有自动出题、自动评卷等功能,大大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校园网包括:行政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教学服务系统、教学科研系统等。地区网和互联网所构成建的远程教学体系,使得非重点学校的学生也可享受与重点学校同等水平的教育,从而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并将有效地遏制“择校”风。网络教学,其鲜明的教育性、教学性、艺术性、标准性,将使教学信息无限延伸和拓宽,反馈信息加快,教学效益、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在新世纪中,虚拟学校将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在虚拟学校里,课程内容将从虚拟图书馆下载;学生和教师在虚拟教室相会,进行“现场”辅导;学生按照要求完成相应的作业与练习,并通过电子邮件传递给辅导教师批改;教师给予相应的辅导;最后通过网上联机考试,获得结业。虚拟现实技术在教学和培训领域的应用前景将十分广阔。例如智能实验室、智能操作平台(工作台)等。
总之,信息时代崭新技术传统教育技术有机结合的现代教育技术将支撑起新世纪的教育天地。 12.根据上文内容,对传统教育技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传统电教技术与多媒体相结合,推陈出新,在现代教学中仍将发挥很大作用。 B.教师利用电视、录像、录音合成剪辑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将会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C.21世纪现代教育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由其构建的虚拟学校的教育教
学设施,而传统的电教技术则不在其中。
D.现代教育技术尽管是个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但并不排斥传统的电教技术如幻灯
投影等。
13.对网络教育的解说,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应用于教学的计算机网络是网络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室内网、校园网、地
区网和互联网组成的。
B.网络教育的范围很广,主要包括行政管理系统、教学服务系统、图书管理系统、教
学科研系统。其作用是使非重点学校的学生也可享受与重点学校同等水平的教育, 提高培养质量,并将有效地遏制“择校”风。
C.网络教育的主要功能有二:一是把内容动态连续地播给学生观看,可随时检查和监
控学生学习,同步检查学生机的画面;二是它的教学软件具有自动出题、自动评卷 等能力,从而减轻了教师负担。
D.远程教学体系鲜明的教育性、教学性、艺术性、标准性,将使教学信息无限延伸和
拓宽,信息反馈加快,教学效益明显提高。
14.下列对上文第四自然段内容的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A.该段简要叙写了新世纪中虚拟学校蓬勃发展的概况。 B.该段简要描述了新世纪中虚拟学校的教学情景。 C.该段高度概括了新世纪中虚拟学校教学的基本要求。 D.该段扼要说明了新世纪中虚拟学校教学的途径和前景。
( )
( )
1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21世纪现代教育技术革新发展的主流必定将计算机网络应用于教学的网络教育。 B.CD激光视盘、VCD视频光盘或其他课件(CAI)等是构成室内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C.校园网、地区网、互联网三者所构建的远程教育体系,不必通过数据音频与远程教
育网络的传送,就能实现异地交互式教学。
D.新世纪的教育天地,必将由信息时代的崭新技术与传统的电教技术有机结合的现代
教育技术支撑起来。
第Ⅱ卷
四、(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飞翔的燕子 冰 春
我家窗外,不见绿阴,是高楼包围中遗留的一片灰扑扑的低矮的瓦房,使我得以望见一片天空,望见它的晴朗阴沉,
喜见外弟又言别阅读答案篇八
《13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作业4及答案》
一、单选题(共 25 道试题,共 100 分。)
V
1.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一诗的作者是谁?
A. A杜甫
B. B韦应物
C. C张继
D. D刘长卿
满分:4 分
2. 韩愈《山石》的第一句是“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其中“荦”字的读音应该是什么?
A. Aying
B. Brong
C. Chun
D. Dluo
满分:4 分
3.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是谁人的诗句?
A. A孟郊
B. B韦应物
C. C韩愈
D. D刘长卿
满分:4 分
4. 下列的哪句诗不是出自元稹的手笔?
A. A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B. B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C. C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D. 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满分:4 分
5. 《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 以上两句话出自哪篇文章?
A. A《捕蛇者说》
B. B《劝学》
C. C《进学解》
D. D《送李愿归盘谷序》
满分:4 分
6. 李贺有诗“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这里的凌烟阁是何朝所建?
A. A南朝
B. B西汉
C. C东汉
D. D唐代
满分:4 分
7.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是哪位诗人的诗句?
A. A柳宗元
B. B韦应物
C. C韩愈
D. D白居易
满分:4 分
8. 刘禹锡《秋词》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最后两句应该是什么?
A. A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B. B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C. C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D. D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满分:4 分
9.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悻名”一诗的作者是谁?
A. A刘禹锡
B. B杜牧
C. C元稹
D. D白居易
满分:4 分
10.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是哪位诗人的诗句?
A. A皮日休
B. B秦韬玉
C. C元稹
D. D陆龟蒙
满分:4 分
11.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是哪位词人的词句?
A. A韦庄
B. B冯延巳
C. C李璟
D. D李煜
满分:4 分
12. 李商隐的下面哪首诗歌化用了“庄周梦蝶”这一典故?
A. A《锦瑟》
B. B《夜雨寄北》
C. C《蝉》
D. D《常娥》
满分:4 分
13. 白居易的哪首诗作是反映后宫女子悲苦凄凉生活的?
A. A《琵琶行》
B. B《长恨歌》
C. C《井底引银瓶》
D. D《上阳白发人》
满分:4 分
14. 白居易称赞哪位诗人为“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
A. A常建
B. B陈子昂
C. C崔护
D. D张籍
满分:4 分
15. 李商隐《马嵬》一诗是在讲什么事情?
A. A怀念友人之作
B. B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
C. C对自己悲苦命运的感叹
D. D安史之乱中的兵变要求处死杨贵妃之事
满分:4 分
16. 被称为是“花间词派”的鼻祖的是哪位词人?
A. A韦庄
B. B冯延巳
C. C温庭筠
D. D李煜
满分:4 分
17.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有“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这里的益州在今天的哪个地方?
A. A成都
B. B洛阳
C. C西安
D. D南京
满分:4 分
18. 杜牧《阿房宫赋》名字的读音正确的是哪一项?
A. Aa fang
B. Be fang
C. Ce pang
D. De fang
满分:4 分
19.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的作者是哪位?
A. A柳宗元
B. B韩愈
C. C崔护
D. D张籍
满分:4 分
20.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是谁的诗作?
A. A常建
B. B韦应物
C. C崔护
D. D刘长卿
满分:4 分
21. 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有“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一语,此句用“沧海桑田”故事,这一典故哪里?
A. A《庄子》
B. B《世说新语》
C. C《抱朴子》
D. D《神仙传》
喜见外弟又言别阅读答案篇九
《2015版语文二轮高频考点训练9》
高频考点训练(九)
时间:25分钟 分值:37分
每日必练 15分钟限时训练
1.(2014·陕西省五校下学期第三次模拟)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一切有爱心的人们,都应该积极通过慈善机构或直接向社会捐资,那些腰缠万贯却细大不捐的人,将被视为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
B.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我们每个人都应厉行节约,锱铢必较,不浪费一滴水、一粒粮。 ....
C.现在已经进入新媒体时代,传统的纸质媒体已经四面楚歌,如若不想方设法挖掘....
其核心竞争力,很有可能被时代淘汰。
D.青春版秦腔《杨门女将》减少了旧本中拖沓冗长的回放交代,以几分钟的舞台呈现,对全剧情节做了有力铺垫,收到了以一当十的艺术效果。 ....
解析 细大不捐:小的大的都不抛弃。此处望文生义。锱铢必较:指对很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形容非常刻薄悭吝。含贬义。这里贬词褒用。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到达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以一当十:一个人抵挡十个人,形容勇敢善战,以少胜多。
答案 C
2.(2014·甘肃省河西五市部分普通高中第二次联合考试)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据了解,由于治理雾霾的工作已经全面进行,目前许多地方难以见到晴朗明净的天空,空气质量不高,群众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大。
B.文化的终极使命是“化人以雅”。它不能硬性灌输,而是要让人在欣悦中主动亲近,并在这个过程中理解文化内蕴精神的熏陶和濡染。
C.以川端康成的作品为代表的新感觉派作品反映了当时日本社会精神崩溃,以及人们在这种状态下的感情波折、反常心理。
D.2014年3月8日凌晨,马来西亚航空公司一架载有239人的波音飞机与管制中心失去联系,事发后相关部门立即启动救援和联络预案寻找该飞机。
解析 A项,不合逻辑,“目前许多地方难以见到晴朗明净的天空”不是“治理雾霾的工作已经全面进行”的结果。B项,搭配不当,“文化内蕴精神的熏陶和濡染”前面不能用“理解”。C项,成分残缺,应在“精神崩溃”后面加上“的状况”。
答案 D
3.(2014·辽宁省锦州市第一次质量检测考试)依次填入文段中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
组是( )
空气质量优劣与人们健康生活息息相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雾霾天气时,空气中的PM2.5等悬浮颗粒及有害气体影响人们的呼吸道健康,给身体带来不良影响
②并且在城市中污染物不易扩散
③严重的雾霾天气造成空气质量下滑
④进一步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性
⑤给人们的出行、生活造成诸多不便
⑥雾霾天气大大降低空气能见度,影响交通
A.①④⑥②⑤③
C.③⑤②①⑥④ D.③⑤⑥①②④ B.①⑥②④③⑤
解析 文段整体是总分结构,③⑤是总说应放在前面,也可根据此处的句号来断定③⑤与前面构成一句话。⑥是雾霾对交通的影响,承接第一句分说。①②是雾霾对身体的危害,较⑥更进一层。②④再进一步说明在城市中的严重危害。
答案 D
4.(2014·浙江省绍兴一中考前模拟)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文字的寓意。字数不超过25个字。
一个小男孩问上帝:“一万年对你来说有多长?”上帝回答说:“像一分钟。”小男孩又问上帝说:“一百万元对你来说有多少?”上帝回答说:“像一元。”小男孩再问上帝说:“那你能给我一百万元吗?”上帝回答说:“当然可以,只要你给我一分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寓意:凡事皆不是举手可得的,必须付出时间及代价。
5.(2014·浙江省五校第二次联考)“汉字新解”,是指利用汉字独特的结构、内涵,抒写现实人生的新思索新理念。请参照示例,在“敏”“耻”“愧”中任选一个,写一段个性化的新解读。
示例:“说”字:有“言”必“兑”。人能说话是常事,说的话能兑现方才有价值。大话说得天花乱坠,后果很不妙,而信口雌黄胡乱说,结局更危险。
“敏”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耻”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愧”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敏”字:每天看文。一个人对事物、对环境的敏感度如何,取决于他的文化积淀,而文化积淀的重要来源之一就是多学习,“每”天看“文”章。
“耻”字:到“耳”即“止”。许多事,能听不能做,听听不犯法,做则另当别论。高标准
呢,应是“非礼勿视,非礼勿闻,非礼勿听,非礼勿动”。
“愧”字:心中有“鬼”。愧字普通,含意珍贵,可谓道德的良知防线。常问“愧”,才能无鬼;常感“愧”,才能无愧,对人生、对社会问心无愧。
(2014·陕西省西安中学第七次测试)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6~7题。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6.尾联“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有何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想象(或虚写)、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②诗人想象第二天在秋山重重的巴陵古道送别表弟的情景。
③不直言伤感,却更加感人,不仅拓宽了诗歌意境,也使抒情更加深沉曲折。
7.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表达了与亲人刚刚相聚就要分别的难舍之情以及后会难期的惆怅。
②初问姓氏,心已惊疑,待知姓名,即忆起旧容,于是化惊为喜。叙谈伤乱感慨之情,寓之意中。
③全诗以凝炼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再现了乱离中人生聚散的典型场面,抒发了真挚的至亲情谊。
8.(2014·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第一次模拟)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____,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2)舞榭歌台,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周敦颐《爱莲说》)
(3)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________________,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答案 (1)只是当时已惘然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2)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濯清涟而不妖
(3)会当凌绝顶 故不积跬步
每日必背 5分钟资料储备
新课标高考考纲规定必背篇目64篇(一)
一、文言文(21篇)
(一)初中部分(16篇)
1.春秋·《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春秋·《左传》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每日必读 5分钟素材积累
易碎与闪光
2014年重庆高考满分作文
“风送花香红满地,雨滋春树碧连天。”我们生活在一个美好的世界里,不仅是因为这里有春的烟波画船,夏的朝云暮卷,秋的云霞绚烂,冬的银装素裹,更是因为人与人之间有关怀和呵护,有善良和体贴,有理解和支撑,有陪伴和祝福。那份善意典藏在人性深处,熠熠生光,慰藉黑暗。
人性的善意像玻璃,纯净透明,即使易碎也能反射出璀璨的光亮。材料中的这则故事令我感触颇深:为何和蔼可亲的老人会对那位游客如此苛刻,连房子都不愿租给他了?我想,这可能是因为老人看出那位游客心中缺少为他人着想的善意,对垃圾不加分类,把玻璃碎片随意混装,看似无足轻重,却潜藏着给清洁工和过路行人带来的困扰和麻烦。
这也让我想起了另一个故事,有关“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的故事。有一次他在一家餐厅招待客人,一行六个人都点了牛排。餐毕,松下让助理去请烹调牛排的主厨过来。主厨看到松下的牛排只动了一半,暗自担心。松下却对他说,牛排没有问题,他只吃一半是因为年龄大了胃口不好。之所以要当面解释,是因为松下担心,当厨师们看到只吃了一半的牛排被送回厨房,心里会难过。
爱因斯坦曾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松下和那位老人一样,都在生活的点滴小事中,以无私的善意,关怀着他人。即使世界上仍有像那名游客那样的人,不经意间将这份善意打碎,但我们可以像那位老人一样,弯腰将其拾起,扑扑灰尘,放回它应该去的地方。
我们匆匆地在人潮汹涌中寻找适合自己的角色,似乎早已习惯了“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处世哲学。于是,我们心中的善意如玻璃般破碎了。只有当岁月的风尘将皱纹刻上我们的额头时。当我们不知不觉地在孤独与冷漠中逐渐老去时,才会忽而发觉一旦没有了心中的那份善意,那颗易受感动的心也会停止跳动。
雨果对善意的阐释很美:“善良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几乎优于伟大的人。”但在我看来,善意从来都深藏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真正不曾打碎它的人,才是世间少有。但即使曾经破碎也无妨,只要你愿意将它重新拾起,重新归类。要知道,人性的善意像玻璃。虽然易碎,也无碍于它闪烁出光亮。
阅卷组点评:
作者对作文材料的理解深刻到位,标题即展现出了一种良好的辩证意识。文章以优美的排比句开篇,点出了世间既存在自然之美,更存在人性之美。引出文章的核心观点——“人性的善意像玻璃,纯净透明,即使易碎也能反射出璀璨的光亮。”作者先从正面阐述,举出了松下幸之助的例子来佐证生活中点滴善意的存在,褒扬他的行为。接着又从反面论证,失去善意的人们过的全是麻木不仁的生活。最后,作者收束全文,表示每个人心中都深藏着善意,即使曾经打碎也无妨,更要有重新拾起的勇气。文中还适时穿插了许多名人名言,不仅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还令其形象生动、文采斐然。
核心亮点:
事理结合 语言生动
喜见外弟又言别阅读答案篇十
《各年级语文期末迎考精选课内外古代诗歌鉴赏题》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练习精选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6分)
待储光羲不至 [唐.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要欲:好像。了自:已经明了。空复情。自多情。
(1)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2分)
(2)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4分)
答案:(6分)(1)①天色已晚。②下起细雨。(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①扣"晚钟鸣上苑"或诗中"朝"、"晚"二字分析作答。②扣"疏雨过春城"分析作答。只摘抄颈联而不作分析的给1分。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2)①盼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1分。意思对即可。可紧扣诗题中"待"字或体味全篇诗情回答) ②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的屋门;或立起或坐下都在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却原来是自己弄错了。(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三点可分别扣"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和颔联作答。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6分)
东栏梨花 [宋.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诗人见“东南一株雪”而“惆怅”的原因是什么?
2.有人认为“梨花淡白”和“一株雪”重复,主张改“梨花淡白”为“桃花烂漫”。你同意他的主张吗?为什么?
答案:(6分) 感伤春光易逝、慨叹人生短促(3分。意思对即可。柳树由浅绿变深青,暗含春色已暮,梨花盛开满城漾白,也暗伏盛极将衰,一、二两句写景中满蕴了伤春之情。答到这一点的给1分。最后一句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如寄之慨。答到这一点的给2分。只摘抄“人生看得几清明”而分析的,得1分。)不能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漫”。(1分)如果改首句为“桃花烂漫”,“花满城”就当属桃花,那么一、二句即咏桃花,不仅与题目无关,而且与咏梨花的„惆怅东栏一株雪”相互割裂。(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三、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清平乐 .村居[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答案:(6分)“卧”字确实使用最妙,(1分) 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2分) 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3分)如不同意此种说法,但能够自圆其说,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给分。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台 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答案:①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3分,答出“六朝如梦鸟空啼”,而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 堤”,这种物是人非的对比关系,表述流畅连贯即可,错别字、病句酌情扣分。) ②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3分,答出诗人怀古伤今的晚唐情结,表述流畅连贯即可,错别字、病句酌情扣分。)
五、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有关问题。
玉楼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毂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①“红杏枝头春意闹”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而其中的“闹”用得尤为精妙,为什么?
②下阕即景抒情,“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①用一“闹”字,夸张地描绘出红杏花盛开怒放,绚丽鲜艳,热烈如火,唤起人们的无限联想,将生机蓬勃的烂漫春光描绘得淋漓尽致。(意思对即可)②拟人手法。作者把斜阳当做朋友,举酒相劝,希望斜阳在杏花丛中多加逗留,表达了惜春(惜时)的感情。(意思对即可)
六、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这是作者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从全诗看,“野草花”“夕阳斜”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2分)
(2)事实上,是不可能有四百余年前的“王谢堂前”的老燕如今飞人寻常百姓家的,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4分)
答案:(1)荒凉冷落衰败的景象。(2)唤起读者想象,暗写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引起世事沧桑的感慨。
七、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
【注】①排闼(t ):闯进门来。闼,小门。
1.“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1分)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点明拟人具体内容,1分)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2分)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
八、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写一段赏析文字,不超过200字(6分)
马诗二十三首①(其五)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②,快走踏清秋。
注:①《马诗》:通过咏马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共23首。 ②金络脑:一种贵重的鞍具,借指马受重用。
答案:一二句突出富有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正是英雄用武之地;三四句借马抒情,表现作者热切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和不遇于时的感慨。手法:见景生情,拟物抒情,意在言外:运用了比喻、设问等修辞手法。(内容4分,手法2分)
九、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简要解释“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说说这两句诗的妙处。
答案: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不知今晚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境界高远;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表现手法委婉蕴藉。
十、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6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填空:“杨花”在旧体诗中常象征____ ,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____ 季节的一种_____气氛。
(2)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答案:(1)(离散、漂泊;暮春;哀伤、惆怅)前一问2分,后两问各1分。(2)(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2分)
十一、古诗鉴赏(6分)
阅读下列一首唐诗,对诗的内容、语言、表达技艺作简要的阐释。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注解】:
1、外弟:表弟。2、沧海:比喻世事的巨大变化。3、巴陵:现湖南省岳阳市,即诗中外弟将去的地方。 答案:(1)这是一首写表兄弟因乱离阔别之后,忽然相逢又匆匆别离之诗。初问姓氏,心已惊疑,待知姓名,即忆起旧容,于是化惊为喜。叙谈伤乱感慨之情,寓之意中。(2)全诗采用白描手法;(3)以凝炼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再现了乱离中人生聚散的典型场面,抒发了真挚的至亲情谊,读来亲切感人。(表述上可有差异,但必须紧扣以上三点)
十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两个小题。
听蜀僧浚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l),西下峨嵋峰。
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2),余响入霜钟(3)。
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
[注](l)绿绮,古代著名的琴。(2)流水,《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 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3)霜钟,《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钟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
⑴这首诗写听琴,并没有着重写弹奏技巧和琴声,而是把重点放在描写______________ , 从_______面表现音乐
的高妙。(4分)
⑵颈联两处使用典故,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点明自已也是通晓音律之人,"霜钟"的传说点明物候时令,此外,这两处的用典还有更深层的寓意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分)
答案:⑴(4分)听者(或;作者自己)的惑受上;(2分)侧(2分) ⑵(2分)作者具有济苍生的抱负,也期待着同样能得到人生的知音(意思对即可)
十三、读下面的一首词,按要求回答。(6分)
南乡子[唐·李王旬]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①这首词所要表现的主旨是__________。 (2分)②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③"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请作简要回答。(2分)
答案:①离愁别恨(或思乡之愁,或离恨)(2分)②借景抒情,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出思乡之情(2分,"景"1分,"作用"1分)③潮退了,天晚了,思乡而不得归乡,更突出强化了思乡之情(2分,含义与作用各1分)
十四、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青玉案(宋)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注释:蛾儿、雪柳,都是妇女的头饰。
(1)这首词描写的是我国哪一个传统节日?(元宵节(或“上元节”、“灯节”、“元夜”、“元夕”)
(2)全词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答、(1)以元夜的繁华热闹反衬“那人” 的孤寂 。(2)表达作者耐得冷落寂寞、不趋流俗、保持志士操守的高洁品性。
十五、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
送人归东 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见日,尊酒慰离颜。
[注]首联“戍”字,名词,堡楼。颔联“汉阳渡”系长江渡口(旧址属今武汉市),由此向西北千里,南岸有“郢门山”。
清朝有位文学批评家称这首诗的首联“起调最高”;其意思是,起笔便显露了不凡的格调。请参考这一评价,写出你对首联(“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的理解和评价。
答案举例:送友人东归,但见荒废的古堡,凋零的黄叶。这本是充满别愁离绪的场景。殊料,友人心志高远,既不悲秋也不伤离别,于是诗人便以“浩然离故关”奏响了昂扬的主旋律。起笔写深秋送别,却意气洋洋,确实格调不凡,正所谓“起调最高”。
十六、阅读下面唐诗,完成。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睛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销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注]此诗写于长庆三年诗人任杭州刺史的次年。江楼,也称望海楼。
苏轼说“白公晚年诗极高妙”,“‘风吹古木睛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时所不到也”。你认为这两句诗高妙吗?为什么?(限50字以内)
答案要点:(主要看对表达技巧的赏析):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如闻雨声,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联想与想象生出清凉,足以消暑。
十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二题。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 ,鸣噪自纷纷。
(1)古人有“一诗之眼”与“一诗之骨”的说法:“诗眼”,指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字眼)”;“诗骨”,指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率作用的“句”。上面这首杜诗,其“诗眼”是 “孤”;其“诗骨”是“飞鸣声念群”。
(2)在颔联、颈联和尾联中任选一联,联系全诗,说说是如何表现诗意的?(4分)
①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意思是“一片孤单的雁影 ,遗失在万里云天中,真令人心生怜意”:“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颔联两句形象地写出了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
②颈联“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意思是“望眼欲穿好像就要看到雁群了,声声哀鸣好像听到雁群的叫声了”:“似”、“如”二字表现了未见而似见,未闻而犹闻的幻觉。颈联通过对孤雁飞着叫着寻找同伴的描写,将孤雁的渴望、煎熬表现得淋漓尽致。
③尾联“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意思是“野鸦毫无愁绪,杂乱的吵嚷个不停”:用野鸦的无忧无虑、热闹非常来反衬孤雁的寂寞、愁苦,尾联进一步表现了孤雁渴望团聚的哀愁与奋力寻找的忠贞。)
十八、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发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学亲。
注:①分:情分。②蔡家亲:即表亲。卢纶与司空曙是表兄弟。
(1) 请分别用一个词归纳前四句、后四句所表达的作者心情。
(2)
前四句:"悲"或"悲伤";后四句:"喜"或"欣慰"。
十九、阅读下列唐诗,完成(1)—(2)题。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①旧别情。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塞上听吹笛》 (高适)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借问梅花②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①关山:系乐曲(关山月)。②
梅花:系乐曲(梅花落) ?
(1)填空:以内容分类,唐诗有“送别诗”、“咏史诗”等等,这两首诗属于边塞诗。两首诗都写了乐曲声和月色,借以抒发戍边者的情怀,可谓“‘声色’传情”。
(2)简答:为什么说《塞上听吹笛》的三、四句有“语意双关”的特点?
答案示例:字面上,似乎写塞上梅花盛开,在风中,一夜间花散落于关山处处。实际上,“梅花落”是笛子曲,风将笛声吹送到关山处处。(注:·借问梅花何处落·,用了拆字离合的手法,又称“离合体”) 二十、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液,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烟。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泛舟赏月,遇袁宏诵诗听后大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
以前两联为例,谈谈“空”字是怎样把写景和抒情联系在一起的?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答案示例:第一联写诗人夜宿牛渚,江夜寂寥,天水一空,这种秋江空寂之景很自然地使李白想到谢尚对袁
上一篇:家长对任课老师说的话
下一篇:二零一五年最火的话有哪些